论金融风暴启示企业
分析与探讨企业失利原因也许很多,但一般上来说,不外是对国内外市场无法掌握,新产品难以开发,现产品又开始过时,难以推
销,营业成本增加;专业及敬业人才难找,员工工作纪律松弛,经营策略不当等。现今许多本地企业营业不佳,更是以受到金融风暴之打击,及对外投资失利者占较多数。
由于金融业最先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它对整个地区包括本地之经济景气,存着普遍不乐观,对企业申请融资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对再融资之申请,更是少做为妙。目前商业用途房产如厂房货仓,所
评估之价值约一年前之七成左右,而银行贷款比例也由八成五降低至六成左右。银行界对经济景气缺乏信心,采取如此谨慎态度,无形中
使企业更加难以取得资金。同时高利率,低汇率使入口成本增加。原
本中小企业期待政府能及时调低政府组屋店租及产业税之年值,但至今依然保持一年前之市场价值水准。
因此面对不景气,银根紧缩,收款困难,呆帐危机重重,再加上股市与房地产市场泡沫幻灭,不少企业最终可能将面对资金周转不灵。
这危机相信于第二,第三季会更显著的浮现出来。
在自由经济市场中,景气循环原本就是一种自然的周期趋势。不管个人或企业都无法避免受到大环境变动的影响。但这次不景气来的太快及冲击太大,使得企业经营者措手不及,无力感非常重。相信关心社会之大众,也都产生一种关切的忧郁感,也令人更想追问,为何
有些企业依然能在这困境中顺利渡过,或甚至取得骄人之业绩?
依笔者近月来之观察,有以下几个因素,令一些企业能在这困难环境中保持优势:
一、不迷信“冒险”的精神:
其实,企业之成长速度,成功与失败,都与经营者之价值观有密切关系。有人将企业家精神与冒险精神挂钩,认为企业家必须具备有
冒险之勇气及敢下赌注之心志,才不会失去商机。因此鼓励企业者一遇有商机,便要眼明手快的抓住机会,绝不容许错过。事实上,一个
企业家对企业经营绝不是以赌博心态去经营,因为赌是负面的,不理性,投机及靠运气成分太高。企业经营是以该行业之专业知识为基础,用理性的思维去分析并做决策,同时又努力勤奋去耕耘,才有成绩。遇到任何商机,也都必须以理性去思考及分析,来评估该商机之短、中、长期发展状况之可行性。同时探讨企业本身内部条件是否适合去开发该商机。必须在商机外在因素佳,可行性高及企业内部条件如
资金、人才及技术等充沛俱全,能配合该商机短、中、长期发展,并在开发中如遇到未预测之变化,能够支撑进行持久战经营时,才能做
出投资决定。那么发展该商机之成功机率必然高。反之,如前述内部条件不足,商机之可行性低,那么冒险去投资,失败之机率则必大。
因此,不理性之冒险精神是企业经营者之盲点、缺点而绝对不是优点。
二、摒弃“贪与浮夸”之心态:
市场景气佳时,银行都乐意支持企业扩业并给予高融资率,间接鼓励企业扩业或置业,以致有些企业对地产业或固定资产投资扩张太
快,而忽略本身自有资金及负担利息能力。通过挪用企业短期经营资金去当成中,长期投资之自有资金是最常见之方法。也有以再融资方
式将增值之产业再度抵押以取得资金来进行扩业所须之资金。这种以举债付债之方式,在市场景气好时,尚可勉强支撑渡过,也许有利可
图。但如不及时放手,而遇上不景气,则必定大伤元气,甚至有倒闭可能性。也有不少企业因内部条件不足,却匆忙到外国进行投资,后因资金不足,不能做持久战之经营,而须半途而废。结果不只所投入
之资金泡汤,有时甚至损害到国内母企业之根基。
因此“贪与浮夸”的心态,是企业经营者之盲点,必须摒弃这不良心态,以踏实,谨慎的态度来经营。企业不在大,而在会赚钱,才
是企业经营之目的。
三、随时的“变”,就是唯一的“不变”:
当今,大环境变化太快速,使得我们不得不改变以适应环境,否则就得面临遭淘汰的命运。随时的变,就是唯一的不变。在这变革观
念的影响下,企业组织必须随着环境之需要而急速改革重组。在进行企业改革或重组,或生产流程改变等等之前的优先条件,便是要改变
组织里之人,尤其是企业内高级主管。换言之,组织变革的核心工程是改变人的思想。先由改革人之思想,才能进而改变其行为态度,最
终才能改变其工作方式而达到要进行组织改革之目的。因此身为企业经营者,必须先具备能改变自己思想的心态。以变来应付万变,使企
业能顺时势,以取得优势。
四、推行集思广益与团队合作精神:
推行集思广益与团队合作精神,并摒弃我们根深蒂固的“权威文化”是企业避免陷入经营危机之最好方法,一个企业陷入单一威权的领导,则企业上下人员唯上级之命是从,创意与多元思考就无法产生;而在领导者的判断正确时,企业或许不会出大问题,但是当领导者
判断一发生错误,则一步输满盘皆墨,整个企业可能因而走向不归路。惠普(H.p.)之总裁路易士·普烈特(Lewts platt)曾说:“惠普有
13个不同之产品部门,共有2万8000多种产品,因此一个人主导所有策略是不可能的,因为全世界没有一个人的智慧足以应付。”又如美
国亿万大富豪保罗·盖地(paul Gatty)对企业成功之道的见解:“我宁可靠100人,每人用1%努力而成功。也不愿靠自己100%的努力而成功。”这些话都代表集思广益与团队合作精神之可贵。
管理学大师迈可·波特(Micheal E.porter)认为维持竞争优势才是企业永续经营之道。而要使企业维持竞争优势,则须先着手创造
共同远景。有远景,才有工作热忱,才会自发性的去提高效率。有共远景才能把企业内部紧紧凝聚一起。不管在任何恶劣之经营环境中,仍然能维持向心力,让员工们感受到工作富有意义,有归属感。我们应改变“学而优则士”,“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心态。学习先进国家“各行业岗位皆有专业”之概念,使各行各业岗位之人士
关键词:金融危机,影响,对策
自2008年以来, 世界金融风暴对我国企业, 特别是对外贸出口企业产生的不利影响一一凸显出来, 表现在:经济增速放缓, 企业利润大幅下降;经营成本增加;企业缺乏可抵押资产, 融资成本较大, 贷款难;金融风暴导致部分企业减产、停产甚至关闭, 资金短缺, 信心下降, 导致信用危机;经济实力薄弱, 自主创新能力低;竞争能力弱等。面对企业存在的这些问题, 如何采取危中寻机、化危为机的对策措施值得研究。
一、提高产品质量, 增加企业效益, 降低经营成本
金融危机发生后, 企业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把提高产品质量放在首位, 产品质量的优劣, 影响着市场占有率, 产品质量不过关, 不断往返于客户和重新改造, 会增加成本, 降低经济效益, 失去时间的自控权, 造成市场困境, 市场需求明显减弱, 企业订单大幅下滑。为摆脱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 要注重提高产品质量, 使企业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水平, 或超过国外同类产品。企业还必须认真研究国际市场产品走势, 进行产品的市场细分, 挖掘优势产品, 搞好市场定位, 加大研发力度, 开发先进技术, 重视知识产权, 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能力, 更好地面对金融危机的挑战。
以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例。其一, 华为公司每年用于研发的资金都不低于当年销售额的10%, 2008年超过了120亿元。其二, 华为公司不但申请国内外专利达25 000项, 还参加了近100个国际标准组织。其三, 华为的产品技术先进, 产品新, 技术水平都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容易被市场接受。其四, 华为的产品都属于创新产品, 市场上没有同类产品作为参照, 企业具有较大的定价权, 产品利润率较高, 提高了经济效益。其五, 华为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申请了国内外专利, 容易被国际买家所接受, 成为价格昂贵的跨国企业产品的替代, 降低了生产成本。所以, 在2008年度, 华为取得了合同销售金额23.3亿美元的佳绩, 比上一年度增长了46%, 其中75%来自海外市场。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重灾区———欧洲和北美市场, 华为的销售增长分别达到42%和58%, 表现出经济增长的强劲势头。
二、加快企业转型和升级, 改进产品、技术、产业的结构和体系
当前的金融危机暴露了我国企业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 产品重合度高, 企业内部行业布局混乱, 产品结构严重失控, 必须优化产品结构, 实现优势组合, 推动产业转型和升级, 向技术先进、产品新、深受市场欢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方向发展。推动企业联合、兼并, 提高市场竞争力, 加快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 是化解金融危机的当务之急。
例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电信网络、互联网、数字媒体和消费电子等产业正走向全面深入的渗透与融合的转型, 对行业发展是有利的。在移动网络、固定网络和IP技术等领域建立了综合优势组合, 解决行业结构失衡, 使资源配置优化, 产业结构升级换代, 实现可持续发展。数据显示:2008年第四季度, 华为公司在电信设备制造业市场份额达到12%, 排名居全球第四。
三、扩大产业规模,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提高质量效益
处于弱势地位的企业在应对金融危机时, 由于规模、资金、技术和人员方面的劣势, 经济效益越来越差, 市场竞争能力减弱, 而采用自主创新的战略, 则可能有效地弥补企业的先天不足。
首先, 对企业现有产品进行改进和提高, 可节约大量研发及市场培育方面的费用, 降低投资风险, 集中力量在工艺改进、质量控制、成本控制等方面形成强势技术积累, 形成创新竞争力的局部优势, 提高自身的技能, 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其次, 对企业产品再创造, 引进国内或国外率先创新的专利技术、专有技术, 合法拥有该创新产品的知识产权, 在掌握、消化、吸收的基础上, 创新出新一代产品, 开辟全新的市场。
例如广东志成冠军集团有限公司, 是一家年销售额不到10亿元的中小型民营企业。2008年, 该公司销售收入为7.12亿元, 而纯利润却达到6 100多万元, 比2007年增长了近1 000万元。近年来, 该公司的利润增长率一直高于企业销售收入的增长率, 增量部分主要来自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该公司坚持自主创新, 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先后研发出产品整体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并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技术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产品。公司虽然只有几十项专利, 但在不间断电源 (UPS) 方面具在一定的知识产权优势, 这也是该公司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能有较好表现的“意外”收获。
四、深化企业体制改革, 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并实施税收优惠政策
随着金融危机不断深入蔓延, 影响到实体经济, 处在这种不断变化的大环境, 企业要深刻分析优势与不足, 把不适应、不利于企业发展的思想、观点和传统模式的制度和框框打破, 深化体制改革, 建立起有利于企业的再发展、再崛起的体制和机制。
在当前形势下, 政府对企业的扶持政策增强了企业的信心。首先, 在制度方面的创新。在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下, 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紧张的情况, 政府可以降低信贷门槛, 增加中长期贷款融资项目, 缓解企业资金紧缺状况。增加货款额度, 减少企业投资风险。政府给予资金支持, 解决企业融资难的困境, 更有利于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其次, 政府对企业要调整税收政策, 对企业实行优惠税率, 提高税收起征点或提供降低税率和减免税, 让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减轻企业税负, 减轻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压力。
五、企业调整自身发展, 强化企业管理, 提高企业自身素质
企业需要抵御金融危机, 要积极进行自救, 积极寻找市场, 必须依靠先进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保驾护航。发挥企业现有设备、技术、人员的优势, 降低新劳动法实施后人力资源的经营成本,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使企业健康快速向前发展。
注意市场信息研究并不断推出新产品。根据有关调查, 企业缺乏信息和对市场前景把握不准会阻碍企业自身发展。市场是瞬息万变的, 有可能正在开发的新项目, 在未完成之前已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这就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方法, 而这种企业管理方法, 对企业应对金融危机起着关键的作用。
在提高政府服务水平方面, 政府应加大力度为企业提供帮助, 政府部门掌握经济发展的态势和经济发展信息, 可以改善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 提供优质服务, 编制企业发展的产业指导规划, 发布相关行业的技术标准和行业发展趋势, 通过经济杠杆, 引导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这是化解金融危机的根本之策。
参考文献
[1]张立华.中国通信运营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市场选择[J].民主, 2007 (4) .
[2]陶凯元.危中寻机, 以自主创新促发展[J].广东民进, 2009 (1) .
[3]韦锐辉.民进企业界“应对危机、科学发展”座谈会综述[J].广东民进, 2009 (1) .
金融风暴之下,人人无法自保。在市场退潮的潮汐中,无论你身家千亿,还是只求升斗之利的小民,都是经济不景气的受害者。投资萎缩、市场疲软、企业亏损、裁员减薪。与1997年一样,特别是投资扩张型、出口导向型与金融贸易型的华商,受灾最重。
但是,许多华商并未丧失信心,特别是经历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过来人”,他们正在以更为谨慎务实的态度,凭借12年前吸取的教训经验,正在积极地面对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的滔天巨浪,以期等待雨过天晴后大有作为。因此,笔者将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中的一些华商企业所遭遇的现象与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期间李嘉诚、林绍良、黄奕聪等著名华商的成功经验做一比较总结。
启示一:停止借贷扩张 现金流稳定第一
2008年底,两家曾风光一时的华商企业首先为全球金融风暴“祭旗”。2008年10月20日,香港中信泰富因澳元贬值导致其投资的巨额外汇交易失败损失147亿港元,而中国著名品牌台州飞跃集团因出口市场萎缩,其以银行借贷支撑的庞大扩张计划受阻,负债总额超过30多亿元人民币。两家名牌企业,都是因为在金融风暴前对现金流管理混乱,一旦风暴来临,必将苦不堪言。
中信泰富将巨额现金投入“高借贷、高风险”的兑汇交易,其经营模式一般为“低价收进、高价抛出、快速销售、快速回笼”。在市场上扬的环境中,投入大量资金操作后产生成交量的规模效应而牟取高额利润。由于对现金流与成交业绩的要求非常高,一旦市场降温,汇率不稳,投入的资金立即套牢,迅速导致企业负债亏空。而主要依赖银行与其他贷款作为疯狂扩张本钱的飞跃集团,在“牛市”的冲动下既“不务正业”搞“多元化经营”,又力搞“海外大跃进”,自不量力,一旦海外市场疲软、汇率波动,企业原本有限的现金流必会枯竭。
其实,早在1997年金融危机中,使许多华人企业陷入困境就是因为过多的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兑汇交易与房产开发,导致市场波动后资金断裂而死。而另一些华人企业过于依赖借贷扩张,资金流不健康,企业无比脆弱,一旦国际经济动荡最终导致“负债失血”而死。
对此,著名企业家李嘉诚一直保持着无论何时稳抓现金流的观点。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爆发前,李嘉诚通过其旗下两大企业集团“长江实业”(长实)与“和记黄埔”(和黄)的架构调整,将房产为主经营风险较高的“长实”控制的长江基建集团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工程基建)转到多元化模式,经营风险小的“和黄”名下,减少了“同业易损”的危险。这使得长期获得稳定现金流的香港电灯集团有限公司隶属于“长江基建”名下,解决了“长江基建”回报期长、业绩波动大并需要稳定现金流的问题,使一系列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业务为投资周期长的长线业务服务。
所以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前,“长实”的非流动资产的比例更高达85%以上。李嘉诚“高现金、低负债”的财务政策,使“长实”资产负债率仅保持在12%左右。从而在金融危机爆发时,流动资产仍然大于全部负债,一旦风暴来袭,依靠稳定的现金流而屹立不倒。
启示二 抛售非盈利资产 力保优质项目盈利
上文所说,在本轮全球金融风暴中,高负债是导致企业“失血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容易“失血”的地方就是那些亏损日久的资产项目。而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中,一些华人企业及时切割这些“不良”资产,将其换成良性资本保障主营业务,成为了企业采取的“脱困措施”。一些企业采取了上市重组“换血”或者直接壮士断臂“割肉”的策略。
比如印度尼西亚最大的华人企业印尼三林集团就在深受风暴打击时,大规模抛售非盈利资产,重组产业。金融危机发生后,三林集团处在了崩溃的边缘。集团下属的中亚银行遭挤兑,7天内失去42%的存款。印多食品、印尼水泥、印尼汽车等核心企业均出现巨额亏损,中亚银行被政府接管,并被要求限期偿还所欠高达48亿印尼盾的债务。为此,三林集团大规模出售其属下企业的股权,包括香港第一太平集团5%的股权、印尼水泥、印尼汽车、保加沙利面粉厂以及海外企业的部分股权。印尼三林集团通过其海外企业香港第一太平集团实施了大规模的资产重组与结构调整。在短短一年半时间里,第一太平集团出售7家企业股权,总值达27亿美元。
而李嘉诚“和黄”属下的地产、零售等部门也受到冲击。在内地的百佳超市、屈臣氏大药房出现亏损,香港丰泽电子器材连锁店盈利持续疲弱。在此背景下,“和黄”首先出售了宝洁和记有限公司的部分股权。由此,“和黄”在1997年、1998年分别获得特殊溢利14.3亿港元和33.32亿港元。之后又出售了“和记电讯”持有的全部54%的股份,扣除成本共盈利23.99亿港元。在经营形势更为严峻的1999年,“和黄”出售了从事欧洲移动电信业务的“橙子”(Orange plc),更获得1180亿港元的巨额利润,一举扭转了1997年以来“节节败退”的局面。
除了大量抛售“不良”资产,一些已经负债的企业在无多余资产的情况下又该如何呢。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中,马来西亚中华工商联合会(商联会)总会长钟廷森就采取了用诚信说服债主,将“短债换成长债”的方法。钟廷森说,“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时,虽然面对巨大亏损,我还是想办法从家族中拿出5亿林吉特,让银行相信我们有诚意继续做生意且不会退缩,才使他们愿意支持我们,直到今天仍是如此。”通过银行延长其借贷期限,钟廷森的企业最终挺过了危机。
启示三 产业结构调整 寻求产业转型
与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中遇到的问题一样,在本轮全球金融风暴中,由于欧美出口市场疲软,那些位于世界制造产业链低端的出口加工型与劳动密集型企业也就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比如以制造工业用缝纫机为主的飞跃集团,由于产品出口利润降低,供大于求,货物只能被扔下大海。
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中,一些华人传统型企业,通过债务重组、出售资产来优化产业结构,通过涉足新兴产业,转型或者投资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李嘉诚在1997年底集团周年晚宴上说:“过去几个月来亚洲发生的金融风暴是史无前例的,但集团根基良好、稳健,业务多元化、国际化,所以与其他一般公司相比,影响较为轻微。”和记黄埔发言人在具体解释这段话时称:“和记黄埔五大核心产业中有四类属于传统业务,只有电讯属于所谓的新经济,和记黄埔始终注重保持传统经济的优势,同时用新经济的科技去促进传统经济的发展。”
香港著名爱国商人香港新华集团主席、“海产大王”蔡冠深回忆说:“1997年那场亚洲金融风暴,逼我思考企业的前景和出路,而香港回归,给了我更广阔的的思考和选择空间。” 之后的10年中,这家历史悠久的传统型企业顺利实现了向高科技领域进军的目标。而在风暴中深受伤害的马来西亚郭氏兄弟集团也在2000年也宣布进军高科技产业,未来重点集中于生化和环保科技。该集团属下的嘉里建设公司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的物流服务,建立物流和电子商务网站。
正是在亚洲金融风暴过后的1998年左右,网易的丁磊与腾讯的马化腾分别获得了高额的海外风险投资,使得中国互联网技术的两大品牌迅速成长。甚至连马化腾自己都没有想到,到了2000年的时候,随便走进一个网吧,聊天工具QQ跳动的企鹅已经成了流行。或许,如果没有亚洲金融风暴,海外的华人资本或许就不会投向中国的新兴互联网产业。
启示四 开源节流 成本精细管理
在市场疲软,企业经营困难之时,经营成本的压力成为了企业在经济寒冬中要面对的最重要的一道关卡。这时不要说从银行获取贷款,能保证它们不追讨原来的贷款已经很不容易了,现金流对于各个企业来说都变得非常重要。所以合理设立进行科学的成本控制方法加强对企业经营成本的管控,“勒紧裤带过日子,重整河山待后生”成为一些华人企业抗衡金融风暴的基本措施。
台商杭州联发化纤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清泽一共经历了1974年、1997年和2008年三次金融风暴。他认为,最近这一次的金融风暴注定要来,也一定会过,属于正常的经济周期性波动。叶清泽认为,1945年,美国的一颗原子弹让广岛死了20万人,炸弹不长眼,哪管好人坏人。金融风暴也和炸弹一样,全体企业都要经受这种风暴的洗礼。叶清泽提到,早在风暴到来前,联发就看出经济形势不对头,当时感觉销售十分疲软,原先的需求好像一下子蒸发了。“于是,我们采取了减产降库存的措施,提前将短贷都转成了长贷,实行全面收缩的政策,从而成功躲过了第一波风暴。”“我们已经把所有该降的都降下来了,已经经受住了第一次也是最突然的一次考验。但生存不是问题。因为我们已经存好了过冬的粮食,缩小了负债,保持了一个最轻盈的体态。”
管理咨询专家王含英认为,不少企业经营者眼睛只盯住了资金流的两端,企业内部经营根本没有能力去控制,有效降低成本只能是一句空话。这种企业关键的管理缺失,是因为没有一个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如果能够从基础管理和核算体系上下功夫,企业的管理改善空间非常大。一些企业的生产材料发放无定额、材料利用率无考核;生产加工废品无跟踪,返修无记录;能源消耗无计量,考核无依据;在制品无建账,存货无核算等种种情况导致了产品成本是本糊涂账。
《老子》有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2000年之后,随着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逐步缓解,海外华人企业通过资产重组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企业的实力得到了恢复。金融危机的出现固然给企业经营带来了许多问题,使得许多在稳定环境下、快速发展中没有认识到或掩盖了的问题全都暴露了出来,但是这也为企业充分认识自己提供了机会。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金融危机对企业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从鱼刺被卡,联想到这次金融危机。鱼很好吃,然而鱼刺却很麻烦。金融市场很诱人,然而风险却很麻烦。金融大鳄们大肆享用着金融大餐时,却忘了这根小小的鱼刺,他们应该知道有这根鱼刺,一定是抱着与我一样的心态,将鱼刺一并吃了下去。于是他们大量地做着放大交易的游戏,并且将可能被鱼刺扎着的风险扔给了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又将此打包成证券投向了市场中,又有另外的金融机构去买这些证券。
突然有一天,鱼刺出现了,狠狠地扎向了这些金融机构的喉咙。这根鱼刺就是“房贷违约”,由于利率上涨,房价下跌,人们选择了放弃供房,将房子扔给了银行。最终那些购买了这些证券的金融机构先被鱼刺卡住了,然后一个又一个地倒下。
此时美国政府终于坐不住了,它要出来做医生,要将鱼刺拔掉。出台了7000亿美金拔鱼刺的计划。在付出很大的代价后,鱼刺总是可以被拔掉的。我吃得那条鱼大概不到10元钱,而拔鱼刺却花了30元钱。然而麻烦似乎并不到此为止,鱼刺被拔后,后遗症似乎很严重,至少我的喉咙还在痛。没有几年的时间,这次金融危机造成的后遗症是很难消除的。
一根小小的鱼刺,酿就一个大麻烦。本来鱼刺被卡是可以避免的,吃鱼的时候小心点,先将鱼刺剔除了,再吃,就不会有后面的麻烦了。其实做任何事都一样,风险永远要首先考虑,任何可能出现的坏事情最终一定会出现。
伴随着美国几家银行的倒闭和股市的迅速下跌,金融危机俨然已经成为一个热点。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形势一片暗淡,不少企业作出了大面积的裁员,大多数企业则选择大幅度缩减招聘人数,这对大学生就业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那么,在大学里,学生是如何看待金融危机的呢?
普遍关注,反应不一
在浙江理工大学的校园里做一个调查,几乎全部的学生都知道金融危机,大多数学生在关注金融危机,但反应不一。
大三大四的学生普遍比大一大二更关心金融危机的影响,也许是大一大二还没有感觉到校园外的严峻现实,比较乐观,就像大一的余同学所说,金融危机会过去的,还没到他们担心的时候。但是大四学生作为应届毕业生,很快面临着就业,在这个关头是最焦虑的。一个大四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小徐就表示不能再独善其身了,他说:“这几年人才市场一直供大于求,就业压力大,现在又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不景气,找工作更难了。”
虽说是所谓“金秋”的季节,远在太平洋另一岸接踵而至的消息带来的却更多的是冬天的寒意。机控学院的应届硕士毕业生小张坦言最近心情不好,“和朋友一起吃饭,大家都会聊金融危机的事,觉得找工作也跟这天气一样,一阵阵入秋的凉意。”他开玩笑说,他们这批“80后”还真是什么都遇上了,“80后”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毕业了工作没得分配,找工作又偏偏遇上全球性金融危机。
面对危机,提高学习积极性
学校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原本计划毕业后找一份工作谋生,可是现在形势不利,他们又拿起了课本投入到考研的复习当中。考上研究生,在学校里躲两年,也是一种应对金融危机的方法吧。经管学院的小赵虽然只有大三,可她已经在为考研做准备了,暑假报了考研复习班,她说:“笨鸟先飞嘛,大一时荒废了高数,现在重新捡起来,相信这样的努力,能考上理想的学校。”
与小赵不同,小徐的应变措施就是争取考上公务员。为此,一直爱玩的他又重新过起了高三苦读的生活,每天有空就翻看公务员考试的书籍。“我已经有心理准备了,如果实在没有好的工作,到时候先就业、再择业,总不能闲起来呀。”说到这里,他一脸认真。
美国金融危机使得中国留学生迎来了签证的“黄金期”。很多人考虑出国留学,主要是现在美元汇率下跌,留学性价比更高,美国经济下滑,美国学校将对自己支付学费的国际学生更加欢迎,很多学校对外扩招,还有留学美国的签证更好拿了。近日,丹麦哥本哈根工程学院国际处到浙江理工大学做学生交流生招生的宣传,日本佐贺大学也来招收2009年的交流生,学生的关注度很高。
理性面对,积极准备
金融危机的影响,首当其冲的是金融、证券投资、国际贸易等财会类专业,如果金融危机演化成为经济危机,那么其他专业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了。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施国君老师到浙江理工大学做就业指导讲座的时候说:“由于金融危机,很多失业者与应届毕业生同台竞技,大学生面对着两面夹击。”但一定要理性,切不可消极、放弃,因为很多单位对上手快、一线操作能力强兼具较好的营销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大学毕业生,依然“求贤若渴”。所以大学生对自己的要求就要更高,要更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在面临金融危机等困境时找到一份中意的工作。
1、对不同类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扶持不同。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融资特点不同,当然对融资渠道和条件的要求也不同。从融资的角度看,中小企业可分为制造业型、服务业型、高科技型以及社区型等几种类型。西方国家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是各有侧重的:如美国比较重视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日本在支持中小企业吸收引进技术方面也是具有特色的;意大利比较注重制造业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和融资问题;法国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的重点主要放在了就业潜力比较大的服务业型中小企业上;瑞士和西班牙则在解决社区型中小企业(包括街道手工工业)上具有特色。
2、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进行不同的扶持。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对融资有不同要求,从企业创办一直到企业因种种原因而退出,都有对融资的不同要求。政府针对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相应的政策支持。
3、中小企业融资的专业化。目前,西方国家金融业的发展,既有业务不断综合化的趋势,也有金融机构不断细分的专业化和金融产品不断创新的特点。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是从事对大型企业巨额贷款的大型金融机构与从事向中小企业微型贷款的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分化。金融机构的专业化,直接导致了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融资机构的建立,其中以美国最为典型。据统计,美国有上万家专门从事为中小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中小企业投资公司,极大地弥补了市场上有限的创业(或风险)资本与创办中小企业及其发展所需的巨大的资金缺口。
(二)几点启示
通过对有关国家和地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制度和政策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政府都很重视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且都有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政策和机构。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金融支持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促进中小企业持续稳健发展的有效办法。因此,我国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通过制定协调、配套的政策、法律以及相关机构支持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2、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模式可划分为:清障铺路法和扶持法。前者以美、欧为代表,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主要集中在保证市场公平、消除不利于公平竞争的障碍,提供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信息、技术等各种服务方面。这对降低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模式的行政成本和财政成本较小,适合于小政府大市场的成熟市场经济。后者以日本为代表,政府的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力度较大,行政审批程序较复杂,财政成本较高,在政府主导型经济的成长阶段可能比较有效,但不利于经济转型和结构提升,也容易产生道德风险。我国应充分吸收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和政策体系,鼓励创新,更多地运用市场手段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3、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的力度受到政府预算、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等因素的制约。美国和日本的经验还表明,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与金融市场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具有一定的替代性。我国政府财力有限,因此应更多地提高相关的优惠政策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4、美、日、德等国的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中并没有扮演主要角色或承担主要责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相关部门政策的协调配合。这一点尤其值得中国借鉴。
1. 整合资源, 抱团取暖。
同行业公司集中或者跨企业联合, 一起采购原材料和协同生产、销售各环节, 既可以做到大批进货节约成本, 进行原材料的储备, 从而规避价格波动风险, 同时还能集结各自的营销渠道、物流等多方面优势, 把这些优势资源整合起来, 不仅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节约资源, 实现多赢, 而且还可以大大增强外贸服装企业的整体实力, 积累打造品牌、在国际舞台上与同行抗争的重要筹码。
2. 强化管理, 控制成本。
我国外贸服装企业高度大量集中在东南沿海长三角、珠三角一带, 许多企业经营规模不大, 管理上比较松散, 消耗多, 效能低, 严重制约了自身竞争力的发挥。为此, 必须加强管理, 推进人财物管理的改革, 在企业内部严格控制成本, 坚决压缩人员和非经营性开支, 减少企业不必要的会议和非生产性支出, 建立完善清晰明了的动态成本管理体系, 随时识别和消除额外成本, 以补偿汇率变动及原材料涨价带来的压力。
3. 鼓励创新, 激发活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动力, 创新也是企业发展和品牌的推动力。面对严峻的形势, 外服企业要解放内部创新者, 让各个岗位上的普通员工参与到创新活动和创新流程中来, 让全体员工的创新思想充分涌流。创新不应当是专有部门的专属领地, 如果能够让内部人员集思广益, 就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创新构想。创新之路, 不仅体现在产品设计上, 而且体现在营销模式的创新, 面料的创新, 广告的创新等, 这些都是激发企业活力, 推动品牌发展的动力。当然创新会有一定风险, 企业不可能承担高风险, 创新过程中应当对风险有所评估, 涉及面广的改革创新应先在小范围进行低成本的试验, 通过学习获得经验再予推广。
4. 内外结合, 开拓市场。
随着中国从“世界制造中心”向“世界创造中心”过渡的战略转移, 众多的外贸加工企业开始将目光转向内地市场, 走内贸与外贸相结合的路子已经是大势所趋。从金融危机的实际影响程度看, 越是外向依存度高、单纯从事外贸业务的企业受到的冲击越大, 相反, 内外贸并举可以起到东方不亮西方亮、缓冲外贸波动影响的效果。1997年遭遇亚洲金融风暴时, 深圳不少服装企业在出口受阻时转向内销, 十多年下来产生一批服装品牌。必须看到, 我国作为全球第一的人口大国, 内贸服装业依然前景广阔。值得一提的是, 在中国一线城市市场几乎饱和的同时, 国内市场也呈现出另一种状况:国内二线城市的市场正在成熟, 二线城市的价值在提升。对于中国的服装企业来说, 将二线城市作为其发展、扩张的切入点, 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特别是在以宁波、温州、珠海等一大批长三角或是珠三角地区城市为代表的地区, 经济发展较快, 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全国前列, 商业消费前景巨大。前段时间, 一直在国内服装渠道建设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美特斯·邦威已经准备将自己的旗舰店开到二、三线城市, 美邦的举措相信会带动相当一部分企业将渠道建设重心转向二、三线城市。另外, 做好外转内尾货市场也很有必要。外贸服装企业在订单生产、批发、零售、出口、代理等渠道环节出现的剩余品, 集中起来, 就会形成巨大的尾货及其尾货库存量。当成千上万家服装尾货被集中在商品交易市场进行销售时, 众多的尾货集中起来就形成了“一条美丽的长尾”。不但众多对库存一肚子苦水的品牌商和渠道商, 对商场运营模式的品牌服装尾货商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向深居简出, 坐镇百货商场的品牌服装也开始分割尾货市场这个大蛋糕, 如果能找到尾货市场这样得力的消化库存渠道, 把损失降到最低, 这对外贸服装厂家、经销商来说不能不说是一大幸事。
5. 主动贴牌, 做强做大。
主动贴牌是指某制造商设计出一种产品后,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被另外一些品牌商家看中, 要求配上其品牌名称来进行生产, 又或者稍微修改一些设计来生产。主动贴牌的核心在于企业通过研发、设计等环节掌握出口产品的部分知识产权, 以此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与企业的竞争力, 并向国际高端市场靠拢。主动贴牌的优势在于其掌握部分知识产权, 争取一定的附加值, 这不仅能让企业保持贸易额的稳定, 而且有利于提高在贸易对话中的议价能力和谈判能力。虽说在品牌塑造大行其道的今天, 把公司重心转向贴牌加工为许多人所不屑, 但却不可否认贴牌加工的订单能有效增加公司的资金, 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主动贴牌的核心即在全球制造业供过于求的形势下, 向高端市场靠拢, 通过研发等环节掌握产品的部分知识产权, 以此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企业的竞争力。在国内, 服装“品牌”之路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国外, 打造一个知名服装品牌, 至少需要几千万甚至几亿元的投入, 而且不能保证成功。主动贴牌模式比较适合现阶段中小服装企业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发展。对于众多开始其品牌初始化进程的外贸加工企业来说, 借牌、借势发展应该是早日脱离困境的明智抉择。
6. 加快研发, 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 就是技术研发和产业链创新, 对产业链上游进行投资或合作, 不断地开发新产品,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太阳纸业在老挝成立子公司从事育苗和示范林建设, 利用东南亚廉价的原材料资源, 以缓解原料木浆和废纸价格大幅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面对目前的金融危机和国外环境趋紧的“倒逼”, 许多服装企业清楚地认识到, 走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的老路只能是死路一条, 只有依靠产业升级、自主创新寻求适合自己的道路才能赢得转机、走上光明大道。目前外贸服装企业大部分研发力量薄弱, 产业升级滞后。整合产业链, 加快促进产业升级, 都需要有一种积极的态度, 一种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态度;再就是要有一种创新的理念, 勇于挑战面前传统的一切。台塑老板王永庆有个冰淇淋理论:冰淇淋要从冬天卖起, 因为条件恶劣, 你才会降低成本、提升服务, 如此能活到夏天, 那时的竞争就没什么好怕的了。企业只有在经历过艰难的磨砺之后, 才活得更有魅力。中国服装企业要发展壮大, 还是应该把目光放得长远些, 将产品技术创新、品牌塑造等作为重点, 加大投入, 攻坚克难, 才会走出困境, 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218期
金融风暴对四川文化产业的影响及对策初探
最近,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愈演愈烈,到目前为止,已形成了一场人类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在世界各国引起了一系列的经济连锁反应。与此同时,我省遭遇5o12特大地震灾害的隐痛犹在,灾后重建资金缺口大,产业恢复发展需进一步加快,要素保障矛盾突出,发展任务异常艰巨。目前,我们无法确定国际金融风暴持续的时间、波及的范围及影响的深度,也暂时缺乏准确具体的数据来衡量我省经济发展受到的冲击,但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条件和前提,文化发展必然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来探讨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只能是一个思考和初探。
一、历史背景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萧条,加上随即而至的二战,对欧美工业经济造成了重大打击。美国以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做后盾,谨慎地进行了三次较大动作的产业结构调整,促使文化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到80年代中后期,美国全力向他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产品大倾销,十几年的时间便逐步瓦解了国际间文化产业原有的有形或无形的壁垒。今天,美国文化产业以在GDP中占据25%的突出比重,成为仅次于军工行业的美国第二大支柱产业,为美国占据世界文化霸主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对国外市场依赖性强、属外向经济型的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遭受了巨大的经济动荡和经济损失,以日、韩为代表的亚洲国家纷纷寻求重振经济的道路。日本政府积极实施“文化立国”战略,并公布实施了《振兴文化艺术基本法》和《有关振兴文化艺术的基本方针》、《文化产品创造、保护及活用促进基本法》。他们致力于“将美国霸占全球文化产业剩下的那一半收括囊中”,以动漫为突破点,发展成了具有重要世界影响的文化产业国家。韩国将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进行积极培育。1998年,韩国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方针,1999-2001年先后制订《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文化产业前景21》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明确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计划,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前两次较大的金融危机爆发之时,世界的文化产业并未成熟,尚未形成一个体系融入各国的经济系统,在金融危机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产生巨大破坏性影响的同时,也就孕育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机遇。各国纷纷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弥补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经济衰退,所以取得成功,促进和推动了世界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而此次以美国“次贷危机”为根源引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时,世界文化产业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融入了各国经济系统的各个方面,各种盘根错节的产业链条彼此交织,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我们既要参考借鉴历史,也要看到此次金融危机可能对文化产业产生不可忽视的、异于前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更要结合我省的省情和现状,综合研究,谨慎决策。
二、文化产业可能受到的冲击
到目前为止,尚未有准确的数据说明金融危机对我省居民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构成明显影响,但金融危机中影响最大的金融行业和投资行业与文化产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产业必然会受到波及。就金融危机对我省文化产业的影响来看,主要呈现并预期可
能出现以下情况:
资金投入减少,消费愿望降低。文化产业和物质生产不同,在金融风暴下,物质生产方面的需求仍然是相对刚性,文化和精神的需求虽然也很重要,但还是相对软性。由于经济前景的相对不明朗,而灾后重建任务紧迫,地方政府在民生等问题上的投入会持续加大,投入文化产业的力度就会减弱。股市持续低迷、通胀的压力较重,个人财富急剧减少,个人对于文化产业短期的经济前景期望开始降低,民间投入文化方面的资金也会减少。同时,文化消费受到人们的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冲击比起物质的生产大得多。经济条件好的时候,参与文化消费是理所当然,但一旦觉得预期未必乐观,最先取消的也往往就是文化消费。
行业发展受限,财富收益缩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业的收益来源是以广告收益为主、其他经营收益为辅的产业,金融危机造成经济低迷,企业效益受损,投入媒体广告必然减少,媒体产业相应受损。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电影电视制片商投资将更加谨慎,影视作品的投资减少,企业赞助的各类商业演出数量将有所下降,影视剧市场趋于不景气。纸张涨价使图书品种大大减少,很多重复出书(比如各个版本的经典图书)、跟风出书开始放缓。一些小书店因为缺乏竞争力开始倒闭。艺术品拍卖会遭受“寒流”的袭击,大部分低价作品和二线艺术品遭遇拍卖的寒冬,一些为藏家看重的拍品频频意外“流标”,即便是成交的作品,其成交价格也大大低于业界预期。
三、危机中孕育的商机
在经济动荡时期,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做出适当调整。对高收入者来说,金融危机的影响主要在于市场是否能持续提供更多高档、优质的文化精神产品来满足其需求,各类高端的艺术演出、展览及艺术品交易市场,仍具有一定的消费人群;对绝大多数中低收入者来说,原本就不强的文化精神产品支付能力则面临更大的挑战,他们会减少高消费的文化精神产品,更多地转向低成本的文化精神产品消费,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减少对艺术品的投资,对旅游、影院和KTV等的消费,更多的采取以家庭为单位的室内消费,如家庭影院、网络游戏、棋牌游戏等,或近郊旅游景点的消费。“在家玩廉价网游”之类的娱乐方式将可能受到追捧,这使得数字娱乐业软件和游戏开发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原本以家庭为主要传播群体的广播电视,有了再度繁荣的契机,可能带来我国广播电视节目数量和质量的双重提高。所以,在既定的市场消费容量下,金融危机像是一把“双刃剑”,它冲击或影响了某些文化产业的发展,但却也在一定程度潜藏着另一些文化产业发展的契机:旅游产业受到一定影响,数字娱乐业软件和游戏开发有了一个绝好的机会;高成本的休闲娱乐、精神文化消费方式受到一定影响,低成本的休闲娱乐、精神文化消费方式却因此有了相对较大的市场。出版行业中财经类去年畅销的关于股票、期货的操作性图书现在倍受冷落,反之“危机”相关书热卖,如《黑天鹅》、《美元大崩溃》、《贪婪、欺诈和无知--美国次贷危机真相》、《石油战争》、《看不懂的中国经济》、《粮食危机》等书也位于前列。在普通艺术品市场遭受“寒流”的同时,一批艺术名作和精品却在不断拍出新高,这说明当金融环境恶劣时,高端艺术品的价格相对下降,更多的高端艺术资源得以放出,那些拥有5000万资产以上的高净值人群的资产虽然缩水,但仍然有足够的购买力。
四、对策初探
由于此次危机还在继续持续发展,我们还不知道它将带来多大的影响,如何发展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只能紧密跟踪、深入分析,不断调整应对步伐。
1.未雨绸缪,防范风险。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要更加实事求是,防
范风险。政府的投入要更加谨慎,要经过更多的论证和更多的对于未来需求的科学、理性的判断。不仅仅以大项目大工程这样的方式进入文化产业,更要用类似风险投资的方式鼓励民间在这方面的创业和发展的需求,引导民间资金参与文化建设,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经过论证可行的项目,政府给予政策资金保护和扶持。如,每年安排文化产业专项资金,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助与奖励等形式予以支持。鼓励通过联合投资、联合开发、贷款担保等多种形式,为文化产业发展搭建资金供给平台和风险分担平台。
2.审时度势,突出优势。文化旅游和会展经济、文化产业园区等是我省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质的行业。虽然5o12地震使其本来具有广阔空间的发展态势转入阶段性低迷,但并不会改变文化产业长期向好的趋势。在灾后重建工作中,要优先恢复文化旅游业,加快旅游设施、交通设施和基础设施的修复,尽可能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恢复近郊旅游景点,开辟新的旅游线路,推出新的旅游项目,加大宣传力度消除心理障碍。以成都市为核心,恢复和提升会展经济、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及西部印务产业基地、三圣文化创意基地、武侯区音乐街区等原有产业园区(基地)的产业业态。
3.捕捉商机,产业升级。一方面,金融危机使人们对市场上的一点风吹草动都倍加关注,给了文化产业一个前所未有的扩大受众群的契机。另一方面,民间的投入和消费更趋理性化,需要有更多好的产品和更多好的创意的出现,需要挖掘和培育新的增长点,真正优胜劣汰,完成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从宏观来说,拉动内需是必然之势,在政府宏观政策指导下,一旦扩大内需,市场需求就会跟着放大,文化产业应该抓住机遇进行相应的产业战略布局。要善于捕捉商机,开拓新的增长点,开发新的文化产品,谋求自身突围。可以针对目前可能有较大发展空间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室内消费(家庭影院、网络游戏、棋牌游戏等),拓展到数字娱乐业软件和游戏开发、影视等领域,开发相关文化、创意产品及服务,也可以抓住在相关产业“抄底”进入的机会进行新的产业开拓。
本室文化处:周卫红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 0845( ) 07 - 0027 - 02
企业文化内涵丰富生动,内容多元,蕴涵着深刻的伦理价值观念。将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对于高职学生的成才与成人以及就业与创业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以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壮大的意义为切入点,在论述企业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强调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参考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发展实践中,经过广大职工不断创造、培育和传承而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称。它必须有较长时间的积累、沉淀和传承,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企业文化集中体现着企业的价值追求、精神传统、发展理念、行为风尚及形象识别等,是企业管理作风和社会形象的集中体现。企业文化主要涵盖精神、制度、行为和物质四个层面,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制度文化是保障,行为文化是方式,物质文化是基础,这四个方面相互促进,相互贯通,相辅相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企业文化能以其先进性、和谐性与创新性促进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和完善,对社会文明风尚培育和良好企业形象的树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企业文化的内容是多元的、开放的和包容的。具体而言,它包括七类,并与上述四个层面相互对应。具体是企业特色文化和人本文化,属于精神文化层面;企业秩序文化,属于制度文化层面;企业诚信文化和社会责任文化,属于行为文化层面;企业团队合作文化和创新文化,属于物质文化层面。这些文化类型与文化模式对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和现实的指导价值。高职院校应当认真体会,按照企业文化的精神实质和原则要求建设好自己的文化,走出一条特色鲜明、让人民满意的办学之路。
二、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特殊性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属于大学文化建设的范畴。因此,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必须要遵循一般大学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基本规律,否则就会误入歧途。但是,基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教育目标、教学科研要求和质量评估体系等方面与普通大学存在诸多不同,所以,高职院校在发展路径选择上、人才培养模式上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上必然会有很多特色之处。尤其在文化建设上,更应紧密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和市场需求,独辟蹊径,自觉主动与企业文化相衔接,相融合,与企业开展文化交流和文化对话,以企业文化的内涵、原则和要求引领其文化建设。唯有如此,高职院校才能真正建立起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才能办好让社会认可、企业满意和家长放心的高水平的职业院校。
三、启示与实践
1.精神文化层面:企业特色文化和人本文化的启示
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积淀形成的共同价值理念和历史传统的总称,主要包括企业特色文化和人本文化。在市场经济的宏观背景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的法则是任何一个企业主(企业家)都明白的道理。要想把企业办好,办大,办强,就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企业管理者既要立足企业的实情和市场需求状况,又要统筹兼顾同行业伙伴的竞争与合作态势,在产品开发、生产、营销和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形成自己的特色。企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是人,建设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在营造以人为本的氛围和环境,塑造核心价值观。
企业特色文化和人本文化对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启示在于高职院校在文化建设中,务必首先要重视特色文化和人本文化的建设。高职院校要以体现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为重点,认真梳理与归纳办学思想,形成先进和清晰的办学理念,凝练概括出具有现代大学精神特质,符合高职院校办学历史传统、办学特色和育人目标的校训,总结提炼能够体现师生员工行为准则、精神面貌和文化修养的校风,使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学风、教风和考风成为师生员工的共同价值追求,为学校的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融人大学教育教学的各环节,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诚信的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纪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保障教职工民主权利,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多做关系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凝聚教职工的智慧和力量,使其共同为学校的改革发展作贡献。
2.制度文化层面:企业秩序文化的启示
企业制度文化是维系企业内部运行以及维系企业与外部主体关系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及制度等,它是企业运转过程中一系列权利、义务及责任的综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从刚开始建立到发展壮大,都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则来保障,在秩序安定和有条不紊的前提下,企业才能正常运转,并顺利开展业务活动。企业秩序文化无论对企业内部管理而言,还是与外部主体进行交往联系来说,都有着重要价值。新员工在刚加入企业时,企业就派专人对其进行培训教育,让新员工尽快熟悉企业规章制度,感受企业秩序文化的精神实质。当员工对企业秩序文化高度认同之后,完成工作的执行力就会大大提高。企业在处理与外部主体关系时,也应当有相应的制度来调整和规范,以维护企业自身的合法权益。
企业秩序文化对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启示在于,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的是技能型和应用型高素质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精通专业技能,而且还应具备遵纪守法、遵章守规的良好习惯和能力。在企业工作,务必严格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自觉接受企业的`秩序文化。有鉴于此,高职院校在文化建设中也要注重制定和完善学院章程,明确办学宗旨,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实现科学决策和规范管理。高职院校应牢固树立程序育人、全员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理念,对师生员工的奖惩应当坚持程序合法、程序公正和程序正当的原则。在处分或者处罚师生员工时,应保障当事人的合理知情权、正当辩驳陈述权与合法申诉权,让当事人在接受惩戒时体验到民主的意蕴。全体教职员工都应切实加强法律修养和程序意识,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教育教学各环节中教育学生、帮助学生、爱护学生和关心学生,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规则、程序和民主意识,使秩序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方式。
3.行为文化层面:企业诚信文化和社会责任文化的启示
企业行为文化是企业员工在产品开发、科研攻关、生产实践、产品营销、售后服务和文化活动等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加强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诚信意识的教育,使其密切联系普通员工,在广大员工中树立起良好的行为风范,这对引领广大员工为企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诚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起点,也是企业成功的基础。现代企业要为实现诚信提供制度保障,更要在企业文化中赋予诚信以核心地位,并将企业诚信贯穿到企业方方面面。一个企业是否讲诚信,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关键在于企业领导的表现。作为企业领导者,应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实事求是,以身作则,带头讲诚信,讲责任,讲奉献,时时要求广大员工树立诚信意识,讲求奉献精神,处处提醒广大员工如果不讲诚信,不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就无法在社会立足,业务活动就无法正常开展,企业理想就无从谈起。
高职院校作为教育人和培养人的机构,应当把“讲诚信、展文明、树新风、自觉担当社会责任”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爱校荣校的情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高职院校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因校制宜,因材施教,结合办学特色和行业特点,通过开展形式多样而又丰富多彩的紧贴大学生思想实际的教学实践活动,强化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责任观念,在大学生中形成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风尚,使其自觉担当社会责任,使诚实守信、主动担当社会责任以及全面履行法律义务成为大学生坚定的信仰追求和自觉的行为操守。
4.物质文化层面:企业团队文化和创新发展文化的启示
企业物质文化是企业和企业精神文化存在的物质基础,是企业文化的物质形态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其存在形式包括企业的经营范围、产品门类、服务项目、企业景观环境、生产车间和工作生活条件、团队建设和创新发展能力等。企业发展壮大必须有健全的物质条件做保障,没有良好的生产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企业就不会有效地运转。
高职院校应当高度重视教学和科研团队的建设,深刻认识创新发展对学校未来发展的意义。高职院校领导者应站在“教书育人、创新发展、服务社会”的高度,下大气力组建、培养和优化教学科研团队,努力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的质量,为创新发展营造好舆论氛围,规划好方向,制定好制度。要细化创新发展指标,明确提出原则要求,鼓励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要扎实做好创新成果宣传推广应用工作,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使学校努力成为引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风向标,办人民满意的高职院校。
【论金融风暴启示企业】推荐阅读:
港口如何应对金融风暴11-04
效能风暴“六大行动”07-12
26--效能风暴方案07-17
头脑风暴 创新思维10-18
学习效能风暴心得体会06-07
2024效能风暴工作总结07-01
乡效能风暴行动整改方案07-17
头脑风暴--活动策划书11-02
论金融市场发展现状10-22
甘谷效能风暴行动心得体会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