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一 第一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2025-02-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园地一 第一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4篇)

语文园地一 第一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

执教教师:杨扬

学习目标:

⑴巩固汉语拼音,区别声、韵母,读准音,认清形。⑵初步认识反义词,加强语言积累,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⑶复习巩固认识的字,渗透分类排列的思维训练。

⑷把认字、学词和认识事物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兴趣。

⑸建立句的概念,会用“谁做什么”说完整话。⑹激发在生活中独立识字的兴趣和愿望。

⑺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激发自觉诵读古诗的兴趣。课前准备:

⑴三幅孩子活动的图画,一幅“鹅”的挂图。⑵制作带姓氏的花。

⑶声、韵母贴图两张,拼音卡23个。⑷反义词生字卡。

第一课时

一、我会写 ⑴激趣导入。

a、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我们前面学习中认识的老朋友:声母和韵母,同学们还记得吗?

b、教师依次出示拼音字母卡片。c、引导学生评价并随时纠正读音。在读准音的同时,引导学生巩固发音方法。随时鼓励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愉快。⑵找一找。

a、教师贴图,两座小房子,分别写着声母、韵母。b、游戏。

老师请小朋友把你的拼音送到火车站休息室,看谁送得又快又对,c、学生贴完后,指读、评价。

激励:教师给贴对的小房子上插上一面红旗鼓励,如果贴错,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并纠正,也可以请同学帮助后再插红旗。

⑶写一写。

a、提出要求:请各小组的组长负责,以开火车或小组喜欢的形式请每位同学都读一读,读得小组同学满意的可以由组长发红花鼓励。

b、各组同学合作拼音分类。

c、发拼音练习纸一张,请你把桌上分类好的声、韵母按要求抄在四线格里。

d、同桌互相检查。

e、教师通过实物投影进行评议。

二、我会连

⑴游戏激趣。

a、老师和同学们一起配合做个“反话游戏”,小朋友们听到老师的话,就用手做出相反的动作来。

b、老师说,学生做:教师说大,学生用手比小。教师说小,学生用手比个大。教师说前,学生用手比后。教师说下,学生用手比上。

c、过渡引导:刚才老师说的话和小朋友们做的动作正好是相反的,哪位小朋友还能说出生活中相反的事物来呢?

⑵学生对字游戏。

a、刚才小朋友们说了很多意思相反的词,现在我们来做个对字游戏。游戏规则:拿到“出”的同学大声读:“我是‘出’。”拿到“入”的同学大声回答生生世世上:“和你相反,我是‘入’。”

b、学生把卡片贴到黑板上,当小老师领全班读:出—入,左—右,上—下,大—小。

还可以进行说句练习,如:西瓜的,苹果小。c、请同学们把这一题完成到书上。

三、我会读

⑴游戏激趣:“识字接龙”。

每个小朋友拿出准备好的生字卡,同桌或两个以上的同学,一个同学摆出识字卡,另一个同学迅速读出字音,要读得又快又准,如果读错不能及时纠正,就要加读一张,看谁最快读完手中的识字卡,就可以得到小小的奖品。

⑵尽量让同学们自由组合,合作玩游戏。⑶把卡片中你认为是一类的试着摆放在一起。

⑷请摆好的同学到黑板前操作,当小老师指读。

四、我会连

⑴出示电脑课件“翻词条”。

a、学生先自己试读,不会的字可以互相交流,或向老师求助。b、教师指名,请学生自己选择词条。读对后词条自动翻转。

c、在课件上直接显示词、图并对应画线,指名小老师带读,全班跟读。d、学生自由选择词语说话。⑵试着连一连。

a、学生在书上做练习,指导用尺子连线的方法。b、同桌之间互相检查、帮助。c、教师巡视辅导。

五、扩展活动

回家把家中自己喜欢的东西画下来,在用学过的字或拼音把名称写下来。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一 第一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发现一些汉字的结构特点,并感悟汉字的形体结构美。

教学过程:

1、 读学习伙伴的话。你发现了吗?发现了什么?

2、 学生自由回答。

3、 教师总结:这三组字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由两个或三个相同的部件组成的合体字,都给人一种方正、匀称、平稳的美感。但每组字的具体结构形式不同,第一组是上下结构的字;第二组是左右结构的字;第三组是品字结构的字。

日积月累

教学目标:

1、 用“减一减”的方法识字,巩固对生字的理解。

2、 积累六个四字词语。

3、 学习四句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谚语。

教学过程:

一、“读读认认”

1、 自读八组词语,发现他们的相同点。

2、 汇报:

1)“议、站、钩、裤、塘、慌、抓、符”八个汉字都是形声字。

2) “义、占、勾、库、唐、荒、爪、付”八个汉字,都是用“减一减”的识字办法。

3) 这八个字的读音与原形声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但字义不同。

3、 齐读--指名读

4、 举几个这样的形声字:

二、“读读记记”

1、 自读--指名读--齐读

2、感知一些词语内的两个词之间搭配的准确性,练习:泉水( )、琴声( )、枝叶( )、空气( )。

三.“读读背背”

1、 自读四句谚语,思考:这四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2、 指名读,教师只略述某个句子的大意。(包含的思想体现了第二组课文的人文教育主题:要学会真诚地关心人、帮助人,因为这样不仅能给他人带来温暖,而且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和幸福。)

3、在小组里检查背诵;进行背诵竞赛,然后看谁能最先背出相关的谚语。

展示台

教学目标:

1、留心身边的故事,学会关心他人。

2、巩固“部首查字法”和“音序查字法”

教学过程:

一、故事会:

1、 活动前的准备:学生查阅关于记述雷锋故事的书刊,或请爸爸妈妈讲述一些雷锋的故事;同时还要留心身边的同伴、家长、邻居和其他人乐于助人的事,做好活动的准备。

2、 举办一个“故事会”。(要求:认真听别人的故事)

二、“查字典擂台”

1、 全体学生可先按照“泡泡”里提示的查字法查“标”和“触”两个字,看谁查得又快又准。

2、 然后分小组举行查字典擂台赛,获胜者参加全班的擂台赛。

教师可给每个小组发一张题卡,每组将填好的题卡展示出来,师生共同评议,对优胜者 给予表扬。题卡设计如下:

要查的字 读音 部首 在字典正文哪一页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在交际中能就自己的真实想法发表自己的建议。

教学过程:

1、 想一想。

生活中很多时候需要我们伸出双手,献上爱心,外地的陌生人找不到要去的地方,我们可以为他们指路;腿脚不方便的老人,我们可以上前搀扶……想一想。你的周围或别的地方有需要帮助的人吗?想好后跟同学和老师说说。

提示:可从家人、同伴、邻居、福利院的孤儿、贫困地区的儿童等方面去想。

2、 说一说。

那你为什么要帮助这些人,你打算怎样帮助他们,在小组内跟同伴们说一说,然后再在班上说一说。

3、 议一议。

在小组内商量,开展一次献爱心活动。就帮助谁,怎样帮助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听听同伴的意见。

4、 演一演。

根据小组商量的方案,试着表演一下帮助的过程。

语文园地一 第一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课文的新词语“花骨朵,莲蓬,挨挨挤挤”等的意思。

2、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评,体悟荷花的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能结合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欣赏佳句,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评、朗读,体会荷花的美丽。

教学难点:理解“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和“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两个句子。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受“荷花”

(一)、1、读题。2、看到过荷花吗?你对它有些什么了解?

(二)、指导自学,整体感知。

我们来读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A、要求:1、读通课文。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你喜欢的地方可以反复念一念,

2、不懂的地方打上?

B、学生自学。同时让学生写写不理解的词。

C、交流:刚才有同学对这些词产生了疑问,谁愿意来帮他们解释一下?

你帮它解决哪个?

花骨朵:是啊,这就是。读的时候要注意骨。不要念成第三声,让学生说。

饱胀:快要开了。

破裂:花瓣儿裂开了。看图。

莲蓬:看图,黄色的就是小

挨挨挤挤:学生说,老师画了许多荷叶,谁来摆一摆。

说说你为什么这们摆?

姿势:荷叶呈现的样子。(读词在学时。)

D、刚才自己读了课文,有没有新的感受?

二、欣赏“荷花”

(一)、1、是啊,荷花真美,那课文哪两段直接写荷花的?快速看看课文。

(二)、再读二、三段。

1、我们再来仔细读读二、三两段,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荷花的美?说说理由?也可以用你生动的朗读表达出来。

2、学生自学。自学后。想读第二段的站起来读读,喜欢第三段站起来读读。

3、交流:

A、你找到了哪些句子?随机:

1、体会三种不同形状。

1)、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刚开的。写出了荷花的形状。出示荷花。你能读一读吗?

2)、还有写荷花另外形状的吗?学生说,出示句子。

有的花瓣儿全…… 全开的。这句话还读懂了什么?看图。

雪白的荷花中露出黄黄嫩嫩的小莲蓬,真漂亮!你体会的真不错,用你的朗读把它读出来。谁能读得更美?学生读。

3)、有的还是花骨朵…… 真是含苞欲放。写出了没有开的荷花,也非常美,谁想读读?

这三句写了荷花的三种不同形状,引读。

你还发现了什么?

写法上用了“有的……有的……有的还是……”黑板上圈。同时体会荷花的形状多,

2、体会“冒”:

不同形状的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怎么出来?你觉得这里哪个字用得特别棒?冒也就是----------为何不说长,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说

怎样长才算冒? 请他来摆。说说为什么这么摆?慢的。你能从茂密的荷叶中冒出来可真不容易,能否读给大家听听。

还可以怎么冒?生摆,说说。迫不及待地长。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学生说说。

所以还可以使劲地,争先恐后,兴高采烈地等等冒出来,大家自己读读,你想怎么冒就怎么读。也可读给同桌听听。

小结: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荷花写活了,而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作者用词非常巧妙。

再仔细瞧瞧这几句话,你发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吗?总分。

荷花美,作者写得也棒极了。

B、你还找到了哪些句子。

荷叶句:学生谈体会。读给大家听听。为什么还要写到荷叶?

C、还有哪些句子。

这么多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姿势真多-----------千姿百态

想象荷花的姿态会是怎么样的?学生说。

用上“这么多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有的……有的……”说话。

D、看看这 ……学生说说,无论哪朵都美,你读得也美。

E、象一幅画。书上也写到了,找到这句读读,你有什么疑问?

理解“活的画”,说说为什么看作活的画。没有具体写出每一种样子,给我们留了许多想象的地方。

荷花不但形状多,姿势更美,老师非常想听听,能不能读给我听?自己试试。

指名读。我们来个比赛,分男女读。

三、赞美“荷花”

1、我们一起有滋有味地欣赏了美丽的、动人的荷花,你还想对荷花说些什么?

学生说说,荷花!……

2、荷花真美,自古就有许多文人墨客来赞美它,我帮大家收集了诗人的一些妙言佳句。大家欣赏一下,一起读读。

你也可以学着写写小诗,写在课文的插图旁。有困难的同学,你可以写几句赞美荷花的话。实在不行,你可以在这里选一句抄抄。

课外用你喜欢的方式描绘自己眼中的荷花。可以画画。拍照。收集更多的诗句。

语文园地一 第一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4

一、学习写游记要体现景物的地点特点和时令特点

二、文章语句简练的特色。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学习写游记要体现景物的地点特点和时令特点

二、以自读为主,因为文章语言浅显。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步骤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住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代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安徽桐城县人,又是桐城人刘大槐的学生,是清代著名文派“桐城派”的奠基人之一。曾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全书馆纂修竺职。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书院讲学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九经说》等书。他编选的《古文辞类纂》,从历代作品中精选各类文体的名作,作为学习古文的范本,流传很广。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创始人是康熙时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主张以“清真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刘大魁师事方苞,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姚鼐是刘大木魁的弟子,他的口号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实际上是以“考据”“辞章”为手段来阐发儒家的“义理”。因为上述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人们称他们为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桐城人)。

本文是姚鼐在1774年冬游泰山后所写的游记。文章紧扣深冬时令和泰山的特点,形象地描绘出峥嵘苍劲的泰山。体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文章的顺序是:总写泰山的位置,记述登山的过程,山顶看日出,返回记建筑和观石刻,补记自然景观,循序渐进,有如一线贯穿,引人入胜。文章写景用笔不多,但能传出景物之神。侧面烘托为本文的主要写法。

二、全篇理路解说

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中部,从东平湖东岸向东北延伸至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俗谓登泰山,指的是攀登它的主峰玉皇顶。玉皇顶则位于泰安市城北,古称东岳;亦称岱山、岱宗,主要景点有南天门、仙人桥、日观峰、舍身崖等,著名建筑有岱祠、碧韦元君祠等。这些都跟文章理路有关,所以先做交代。

按游踪写,分两大层:前一层记登山及观日出;后一层记泰山古建筑、石刻、地质状况及动杆物等,皆游中所见。在记游踪时也标明了时间,如登山是12月“丁未”日(28日),“望晚”到达山顶;观日出是“戊申”日(29日)“五鼓”,日出后再参观古建筑及石刻等。文章脉络十分清晰。

全文共五段,以登山为线索,记叙了泰山的地理位置以及登山的时间、路程,有重点地描写了沿途所见的景物。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这是本文叙写的重点之一。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由山麓到山顶,详细地记述路程的远近、山路的石级、经由的路线,古人登山的情况以及相关的一些地理知识:最后写到山顶后所见的景象,由远及近,由上而下地写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浑的壮阔。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先以日观峰为参照物写其周围的高山建筑群,再写返回途中所见的道中石刻,表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

三、讲授文章第一自然段。

1、字词:

古今异义:阳——阳谷皆入汶(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阳,现无此意,今一般用于阳光,表面等。句意:泰山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

虚词:

当:当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词。)

词语活用:西、东——向西,向东,方位名词作状语。)

句式: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者„„也。判断句。)

文段翻译:

泰山的南面,汶(wei)水向西流;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泰山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泰山北面的水都流入济水,在南北面山谷的分界处,是古长城。最高处是日观峰,在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作业设计: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登泰山记——姚鼐

讲授文章第一自然段。

1、字词:

古今异义:阳——阳谷皆入汶(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阳,现无此意,今一般用于阳光,表面等。句意:泰山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

虚词:

当:当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词。)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施工现场安全教育讲稿下一篇:高三英语学习心得计划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