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2024-08-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几个问题的思考(精选10篇)

对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篇1

研究性学习是当前一个颇为引人关注的话题,研究性学习着眼学生长远发展,立足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有别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全新的教学理念,比如“重在学习过程而非研究的结果;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非掌握知识的数量;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成绩和体验,而非一般地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重在全员参与,而非只关注少数尖子学生竞赛得奖”,受到了教师、学生、社会的广泛认同。但是,研究性学习毕竟是一个新事物,她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到语文学科,如何使研究性学习开展得扎实有效,就面临着一些现实的问题。

首先,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如何处理基础与创新的关系?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它的两个重要属性,传统教学注重对字词句篇的分析讲解,侧重于让学生正确运用汉语,准确理解作品,换言之,传统教学更注重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技能的`培养,而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注重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选择上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因而容易导致语文“双基”的不系统,不牢固,而这决不是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初衷。对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基础与创新并不矛盾,传统教学要求于学生的扎实严谨的学习态度是进行创新研究所不可缺少的品质。一方面我们可以把双基的教学作为一个环节贯穿于平时的教学之中,比如在阅读中对字词的掌握积累提出具体的要求并及时进行检测,对语法、逻辑的知识进行适当的渗透等,让传统教学与研究性学习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另一方面,我们也可就“双基”的训练目标设置相应的研究性课题,指导学生去探索研究,将双基的教学纳入研究性学习的框架之内,比如“中学生常见语病及其分析”这一课题让学生搜寻自己和周围同学语言运用中的错误,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帮助学生正确规范的使用语言,效果可能要好于传统的“辨析并修改病句”的教学。

只要我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处理基础与创新的关系,找准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就能够做到既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的基本技能,又开发学生不拘一格的创新思维,获得双赢的效果。

第二,研究性学习如何处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目前,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是:确立研究课题――搜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写出课题报告。在具体实施时,大多是放在课外进行,于是出现了课堂上规规矩矩教(学)课本,课外(主要是假期)热热闹闹搞研究的情形,而事实上由于高中学生课业负担较重,课外可供研究的时间有限,加上学生研究的能力参差不齐,很多“研究”便流于形式。针对这一情况,我想,是否应当尽可能的把宝贵的课堂还给学生?毕竟课堂才应当是我们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要战场,应该通过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理念和思维方式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课堂上的“研究”也方便学生及时获取老师更多更有效的帮助,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益。据此,我设计了以下的课时安排方案:

1、提出问题,确立研究方向,占用一课时。提出问题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前提,问题提的是否有意义有价值,也直接关系着研究性学习的成

对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篇2

合作学习深入开展, 需要学生“身心”的有效投入, 进行全程的参与互动和讨论交流. 但实际学习活动中, 学生“身”参与合作, “心”离开合作的现象时常发生, 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效能.研究发现, 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淡薄, 能动合作情感消极. 而良好的学习情感能够对学生个体产生“促动”和“推进”作用. 初中数学教师要将培养学生良好合作学习情感作为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的“先决条件”, 利用激励性的教学语言、生动性的教材内容, 直观性的教学器材, 创设出易于激发学生内在积极情感、能动意识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主体在适宜生动的教学情境中, 围绕某一“焦点”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如在“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活动中, 教师在新知讲解环节, 为了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知意识, 根据该节课教材所表现出来的显著生活特点, 设置了“人们生活中消费通讯费用”的现实生活问题, 呈现给学生群体, 使学生真切感受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现实生活价值, 内心产生“认同感”, “愿意合作”的情感得到有效增强, 为有效合作打好“情感基调”.

二、创新学生“深入合作”的组织形式

学习方法多样化, 则学习效能实效化. 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在合作学习活动开展上, 不注重合作方式的“创新”和“求变”, 采用单一的同桌合作学习形式, 开展合作学习活动, 学生有效合作持久性不强, 深入合作效能不高. 新课改教学纲要倡导教学方式要求“变”、求“活”, 提高“灵活性”. 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时, 要因生制宜, 因课制宜, 针对学习探知的内容和问题, 针对学生群体类型, 设置形式多样的合作学习形式. 如在“一元二次方程与根的关系”教学活动中,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要点,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 根据“同组异质, 异组同质”的原则, 将好、中、差三类学生进行有效搭配, 组成学习探析小组, 开展合作探究分析活动. 又如在“全等三角形判定”教学活动中, 教师根据该节课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方法, 采用“同桌合作探析”方式, 在各自探析的基础上, 进行同桌之间的合作讨论活动, 推进探究活动进程.

三、做好学生“有效合作”的过程指导

合作学习活动有效开展, 取得实效, 需要教师进行实时的引导和指导. 这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应肩负的重要“职责”. 初中数学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 在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基础上, 要切实发挥自身教学指导功效, 对学生合作学习活动的过程进行指导, 对学生合作学习遇到的“困惑”进行指点, 对学生合作学习表现不足进行“指正”, 保证学生合作学习深入推进, 新知内涵、问题策略有效探知、高效掌握.

问题: 如图1所示, 已知二次函数y= ax2+ bx + c的图象经过A ( - 1, 0) , B ( 3, 0) , N ( 2, 3) 三点, 且与y轴交于点C. ( 1) 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并写出顶点M及点C的坐标; ( 2) 若直线y =kx +d经过C、M两点, 且与x轴交于点D, 试证明四边形CDAN是平行四边形.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析活动, 学生探析认为该问题解答是主要运用“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求法以及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知识点, 学生开展探析解题思路活动, 教师在课堂巡视过程中发现, 学生在探析“如何证明四边形CDAN是平行四边形”时产生了“卡壳”. 针对此种现象, 教师在学生合作探析后, 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学生进行解题活动.在解题策略规律环节, 教师采用师生合作方式, 回顾合作探析的过程, 总结探究解答的思路, 得出本类型问题案例解答的方法策略.

学生合作学习活动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 对疑难处、疑惑处有了准确掌握, 科学分析和全面理解, 在师生合作下获得解题策略规律, 提升了合作学习素养.

四、延伸学生“深度合作”的课堂外延

合作学习能力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暂过程, 而是逐步培养, 有效锻炼的长期系统的过程. 初中数学教材每一节的内容都设置了一些课外拓展训练的环节, 这为深入培养和巩固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水平, 提供了有效“抓手”. 同时, 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是指课堂教学的“45分钟”时间, 还包含了课外学习时间. 构建主义认为, 课外训练是课堂教学活动内涵的延伸和丰富. 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应抓住教材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合作学习实际情况, 结合教学重难点, 设置学生课外合作探析的作业和“任务”, 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 巩固提升合作学习素养.

总之, 初中数学教师在合作学习活动培养过程中, 要重视合作氛围营造, 创新合作实践形式, 重视合作过程指导, 拓宽合作学习领域, 培养和提升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素养, 为具有团队意识、集体主义精神的合作型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摘要:构建主义学说认为, 学生是客观存在体, 班级如同社会, 所开展的活动具有社会特性, 合作学习是集体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合作学习是教学活动中经常性运用的学习方式[1].学生在合作探析、交流、讨论等过程中, 借助于他人智慧, 互助合作, 进行新知有效学习、问题有效探析, 深刻掌握新知内涵、问题策略, 实现团结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的有效树立.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 将合作学习能力作为初中生必须具备的学习能力素养, 就如何有效组织、深入开展、有效实施, 提出了明确要求.

关键词: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学习能力,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对开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反思 篇3

第一,研究课题过大。语文研究性学习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要使问题最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合理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获得最有效的学习。但是很多语文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课题设置上贪大求全,追求轰动效应,结果使学生根本无从下手,兴趣全无。

第二,语文课堂教学出现放任自流的倾向。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自主地探究问题,这是它的价值所在。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忽略了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单向地传授知识,压抑了学生思维的灵性。“研究性学习”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强调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满生命的活力。但是中学生正处于心智成长的阶段,还不具备完全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知识结构也并不完善。一些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时,为了突出学生的“自主”,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自己只做一个旁观者,这样单纯地为追求学生的“自主”而放任自流的研究性学习,并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也只是流于一种形式罢了。

第三,研究成果剪贴化。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应该要求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索,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但实际上很多学生缺乏实事求是的求知精神,他们或为了赶时髦、出风头,或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从书上、网上、报上、杂志上把别人的东西剪下来,拼成一篇篇的文章,充当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应付检查。

第四,评价存在无是非化。研究性学习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综合性活动,目前尚无一定的、可遵循的评价标准,所以在具体活动过程中,给学校、老师和学生带来很大的难度。一些学校因评价标准不适当而造成了不良后果,给课程改革、学校、老师和相关的学生带来了不利影响。

以上种种误区的形成,主要原因在于这些教师没有很好地理解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把形式化、表面化的东西当作语文研究性学习,我们必须积极寻找对策,利用有限的资源把研究性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第一,语文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死记硬背及机械训练的倾向,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勤于动手,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创造。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必须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首先,作为指导教师,不能像以前那样只是指导学生学会,而是应该指导学生会学;不再是奉送真理,而是要教会学生发现真理;不再是给予学生金子,而是要教会学生淘金术。

其次,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应树立全面的观念,既要关心学生最终能得到哪些知识,也要关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得到的知识以外的收获;既要注意学生智力因素的提高,也要注意人际交往、社会责任感及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既要重视论文、实物等显性成果,也要重视科学态度、问题意识及探究能力等隐性成果。

再次,教师要加强自身修为,熟练掌握指导学习的技能和研究方法。在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知识面广、学科综合能力强和具有一定指导学习技能的教师会被争聘为指导教师;而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缺乏足够准备的教师,往往会受到冷落。所以教师不应只停留在掌握或精通本学科书本知识上,而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广泛学习各种知识,密切关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增加自身知识的广度,拓宽知识面,逐步熟悉和掌握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技能,掌握研究的方式方法。

第二,学校要尽可能地为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创造条件。作为学校的领导,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要在领导层达成共识,充分认识到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二,学校成立研究性课程实施领导小组,并由高一教师组成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小组,确定实施步骤和日程安排,制定中期跟踪指导与评价方式和标准,三,学校对教学设备统一调配,提高教室、实验室与计算机的使用率,尽可能在图书馆设备上增加经费投入,保证学生有较好的活动空间;四,各个部门都要树立为教学第一线、为学生服务的观念,主动为研究性学习提供服务和支持。

第三,语文研究性学习应当注重全面而客观的评价。语文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语文学科的属性和研究性学习自身的特点,要求我们必须以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这种评价不同于学科课程评价,而要把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评价。由于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参与程度、所获得的情感满足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就决定了要把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比较准确地评价语文研究性学习。

总之,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虽然有许多问题值得深人探讨,但这并不妨碍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所焕发出的迷人魅力,它具有传统教育模式缺乏的突出优点,能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对顺利推行新课程改革具有重大意义,所以广大语文教师要努力探索,不断完善,使语文这门学科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霍益萍.浅谈“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J].教育发展研究,2001,(10).

[2]宁志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自我调控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05).

[3]应俊峰.研究型课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

对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篇4

——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根据全国和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我校以创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为契机,积极推进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我校自2000学年第一学期起,启动了上海市二期课改的标志性项目——研究性学习。面对着这样一个全新的课题,学校、教师、学生接受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挑战。

一、认真思考并积极宣传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

为获得感性认识并上升到理性认识,校长、教导主任带领教研组组长前往市教科所聆听专家的专题讲座,到兄弟学校考察、观摩研究性学习活动,通过报刊、杂志、网络收集有关“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文章,深刻理解“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寻找开展活动的思路和方案。

经过一段时间研究与思考,我们发现: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通过营造模拟科学研究的情境,关注学生的创造性及主体性人格培养,重在学习过程而非研究结果。由于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学生能够通过自主与合作的方式,在学习活动中体验酸甜苦辣,在整体素质得到提升的同时,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张扬个性。

利用专题讲座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学校组织教师学习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理解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意义;同时,在青年教师中进行教科研基本方法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训,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基本能力。

召开学生大会,向学生宣传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开设“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系列讲座,为学生提供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

二、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探索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思路。

由于教师和学生对研究性学习都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初级形式——“课题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合适的载体。通过“课题研究”活动,学生和教师都会对研究性学习活动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调整学生和教师在学习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以往单纯的“接受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并存过渡。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的研究性学习需要大量的适合学生进行研究的课题。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确定他们的课题,还是为学生提供有导向性主题的课题指南呢?我们选择了后者。结合学生特点、学校实际和奉贤地区现状,以“环境保护”、“自我发展”为两大研究主题,课题指南提供了50个研究课题供学生选择。

学生根据课题指南进行选择或自行设计,经过双向选择组成课题小组,并民主推选课题组长,聘请指导老师。去年,我校正式立项了153个研究课题,有54名教师和19位校外人士被聘为指导老师。

从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看,学生有探究和创造的潜能,渴望自主能力的提高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在老师指导下立项的课题范围广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创意独

特,既关注自身的发展,更关注社会生活。

三、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需要教师进行适度的指导。

虽然我们在活动初期开设了“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系列讲座,但由于每一个研究小组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是有很大差异的,这就需要老师进行适度的指导。

我校路春雷老师所带的课题小组《关于学生个人消费的调查》,学生起初的想法很凌乱。指导老师从“研究方法、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应与课题研究相匹配”的角度进行理性指导,通过与课题研究小组的共同讨论,学生选择了“问卷调查,分年龄组比较”的研究方法,决定抽样调查实验中学、南桥中学和奉贤中学的部分学生,并归纳要从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和消费评价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我所带的一个课题小组《南桥地区公交情况调查及对策分析》代表奉贤区在市研究型课程成果报告会上进行了展示。当初他们面对的困难是“如何获得需要的信息资料?”我从“什么是信息资料”入手,启发学生寻找采集信息、积累资料的途径,通过头脑风暴,学生想到了文献法(购买地图、借阅档案、上网查找)、观察法(实地考察、乘车暗访)、问卷法(上街调查)和访谈法(座谈、电话采访)等多种方法,为今后的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四、开展课堂教学模式与策略研究,使研究性学习方式进入课堂。

“课题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初步阶段,如何使研究性学习方式进入课堂,内化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行为,是对我们教师的又一次挑战。

弘扬人的主体性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学校力图构建主体发展性教学策略体系,形成“自主·合作·体验·发展”的教学模式,让研究性学习进课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自主——强调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提倡主动学习;

合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助互动,共同提高;

体验——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和情感体验,在主动的探究实践中学习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发展——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向课外、由校内向校外不断拓展与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持续和谐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以“自主·合作·体验·发展”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为抓手,各个教研组结合学科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研实践:

语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

数学——高中数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物理——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主题”设计的研究。

地理——高中地理“观察—发现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政治——指导学生开展主题调查活动,撰写社会调查报告。

信息科技——高中信息科技课堂教学中发现学习的研究。

心理辅导——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的实践研究。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课堂教育实践,对研究性学习方式进入课堂作了有益的尝试,不仅受到学生欢迎,而且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性活动实践,学校更加坚定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自主、合作、体验、发展”的教育理念开始在课程、教师、学生身上得到体现。

青年教师的课堂教育思想和观念从“灌输型”向“启发探究型”转化,不仅对学科的知识体系、内在联系和思想方法进行研究,而且开始关注如何渗透其他学科知识、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主与合作意识、如何让学生得到亲身体验,如何发现和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转化,获得了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提高了信息采集、选择、利用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了分享与合作,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得到培养,杜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升华。

师生关系从“从属型”向“平等型”转化,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和学生成长,开始了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生命历程。

在学校举行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报告会上,学生在谈到研究性学习体会时说:“有一些知识和能力是老师无法教会的,只有通过自己的探索和研究才能真正体验到其中的奥秘。”

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思考 篇5

当前,研究性学习已经在我国的一些中小学校开展得如火如荼,并且得到了教育理论界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同,认为这是我国当前教学方式的重大改革,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但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广大第一线的学校和教师也遇到了很多让人困惑的问题,如:为什么要开展研究性学习?怎样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目前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中,如何使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衔接,达到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在研究性学习环境中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对这些疑难之处,如不及时从理论的高度予以消除、澄清,将会严重地阻碍研究性学习这一新型学习理念的深入发展和向更大范围的推广。

一、“研究性学习”理念之本质

“研究性学习”这一崭新的学习理念,是作为改革在我国沿习多年的应试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之一而提出来的。

这一新型学习理念的提出,其实质是在倡导一次学习观念之大转变(大革命),即:由传统的注重于学习者外在的知识、技能的掌握,转变为注重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内在思维和情感的自我体验(思路历程);由传统的教师在学校课堂环境掌控的被动、单向、固定学习,转变为学生在社会和网络相结合的环境中掌控的主动、发散、交互学习。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教师将由学习过程中显性的决策者、主角,转变为学习过程中隐性的参与者、配角,其教学功能将逐渐得到淡化(退居幕后,进行学习环境的建设和完善),而学习者将成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和决策者。

二、“研究性学习”与当代其他学习理念的比较

在当代和当前的教育界,为了突破在传统教学中只注重现成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开拓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缺陷,人们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新型学习理念,如“发现学习”、“主体性学习”、“创新(创造)学习”等等。

1、与“发现学习”比较:范围更宽,层次更高

当年,布鲁纳是从传统的“接受学习”的对立面出发而提出“发现学习”这一新型学习理念的。正因为他否定了在传统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接受学习”,致使其先进的“发现学习”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也招致了失败的命运。

奥苏伯尔认为:无论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抑或其他什么学习理念,只要是“有意义的学习”就是科学、高效的学习;区别一种学习理念是否科学、有效的标准在于,其学习活动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是否“有意义”,即学习活动是否能引起学习者认知结构的“重新建构”(同化、顺应)。

“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正是着眼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有意义学习”,即引起学习者认知结构的“重新建构”,同时并又不否认“接受学习”在学习者认知结构“重新建构”中的意义,认为两者是互相促进的关系。这就比“发现学习”理念的覆盖的范围更宽、站立的层次更高。

2、与“主体性学习”比较:包含了“主体性学习”的内容

“主体性学习”是我国当代一些教育工作者针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习者主体地位的被忽视而提出来的。但因这一学习理念因其与我国当前学校教学环境的不可调和性,故而只能是纸上谈兵,而无实在的意义。

而“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理念,在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从根本上确定了学习者的学习主体地位。这就包含了“主体性学习”这一学习理念所要说明的内容。

3、与“创新(创造)性学习”比较:更具实在性和操作性

“创新(创造)性学习”这一学习理念,是我国当代一些教育工作者结合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创新(创造)型人才”这一命题提出来的。

当然,培养大量“创新(创造)型人才”应是教育所要承担的根本任务之一,但却不是教育所要承担的唯一任务。当代教育所要承担的最根本任务应是:使整个社会的所有人都能将自己的智慧优势发挥出来,用以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就要求培养:

1、具有社会认同感,即愿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出力;

2、具有为社会发展与进步效力的智慧能力;

3、其智慧能力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密切相关,即社会需要其智慧能力的人。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社会都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必然是多元的,即需要的是各个方面的,各个层次的人才,而绝不仅仅是所谓“创新(创造)型人才”。从人才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天赋和缺陷;如为其与生俱来的天赋提供肥沃的土壤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他就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天才”,即“创新(创造)型人才”,否则则成为碌碌无为的“庸才”,甚至“蠢才”。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学习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通过不断的吸收于自己的认知结构有建构意义的知识和技能,而使其认知结构不断发展、成熟并活跃(更具活力——即创造性、创新性)的过程。在中小学阶段,因学习者认知结构主要处于发展阶段而不够成熟,虽然其活跃性从其学习过程来看十分强烈,但却是非常幼稚的,其创造性和创新性从学习结

果来看都是极其微弱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对中小学而言,“创新(创造)”与“学习”是不十分和谐的,而因“创新(创造)性学习”的提出,其实在性意义不大,而其操作性更是难以把握。

反观“研究性学习”,1、着眼于学习者学习过程的研究体验,2、着眼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发展与建构,3、着眼于开发学习者的天赋和智慧潜力。因而在教学理论上更为合理,故而更具实际教学意义和实际操作性。

三、“研究性学习”之实施要义

提出“研究性学习”这一先进的学习理念的根本目的,在于如何在我们目前的教学活动中实施这一学习理念。

1、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使每一位学习者都能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批判”的学习观、学术观,乃至人生观。

2、达成“研究性学习”的途径:是通过自我内省式学习——即不是外在的、强加的、被动的、要我学的;而是内在的、自觉的、主动的、我要学的,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内驱力。

3、“研究性学习”的起点:在于学习者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我们周围这个世界,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这个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

4、“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培养学习者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心去研究各种相关资料,用自己的心灵去理解其中的人、事、物,从而得出相关的令自己信服的结论。

5、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即:漫游环境:不经意发现问题→深入环境:收集资料、分析研究、得出初步结论→返回环境:验证结论、发现不足、弥补缺陷。即采用“问题解决式”学习方式。

6、成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是高效学习环境的营造,其核心即各种学习资源在学习者学习环境中的科学(符合学习理论、学习心理理论、学科结构理论等)配置。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基础——高效学习环境的建设

所谓学习者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高效学习环境的建设,应包括“现实生活环境(现实环境)”和“网络学习环境(虚拟环境)”两部分。

(一)现实生活环境(现实环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习者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现实生活环境,即学习者日常赖以生活、工作、学习的生存环境。学习者只有在现实的生活环境中才可能产生、发现各种需要解决或感兴趣的问题,也只有在这样的现实生活环境中才可能对自己需要解决或感兴趣的问题着手进行解决。这一现实生活环境,包括:

1、课堂:学习者从教师的教学中和课本中的教学内容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2、生活: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需要自己解决的问题。

3、社会:学习者从身边的各种社会现象中发现新问题。

4、课外:学习者从课外读书或其他活动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5、自我:学习者对自我在身体、健康,以及成长中的各种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中有诸多困惑,需要了解、研究。

6、其他。

(二)网络学习环境(虚拟环境)——研究问题,寻求解决。

学习者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网络学习环境,即通过网络给学习者营造一个深入学习、协作研究、成果发布的理想场所。

1、网络学习环境建设的重点、难点、核心和关键在于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这又包括学习资料资源(媒体资源)和远程协作学习资源(人际资源)两大部分。

2、学习资料资源的建设,即网站学习资料库的建设。

3、远程(基于局域网或广域网)协作学习资源,包括:某一课题的共同兴趣者,某一课题的合作研究者。这里没有指导者和教师(没有权威),有的仅仅是平等的商讨(研究)伙伴;没有唯一正确的结论,有的仅仅是略为高明的思路;没有“教”——不必听别人的;只有“学”——可以借鉴别人的思路、方法和结论来拓展、印证自己的思路、方法和结论,从而超越别人的思路、方法和结论。

五、当前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应防止的偏差和误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和教育改革是关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大事,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到科学而审慎,否则就会贻害子孙,延缓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当今社会和教育环境中,任何教育改革措施都不能偏执一端或矫枉过正,“研究性学习”也概莫能外。

1、强调“研究性学习”而忽视传统的“双基训练”。

十分强调“双基训练”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长处和短处,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和技能功底扎实,但其认知结构中的活性不足,致使其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

而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正是为了弥补“双基训练”的短处,即增强其认知活力。但却不能就此否定在学习者学习活动中“双基训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要知道加强“双基”可是近代教育改革的经验总结,是凝聚了无数教育家的心血的结论。用现代学习理论的观点来分析,学习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通过不断的吸收于自己的认知结构有建构意义的知识和技能而使其认知结构不断发展、成熟并活跃的过程。而“双基”不正是学习者认知结构用以对自身进行有意义构建的知识和技能吗?离开了“双基”,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岂不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和空中楼阁了吗?

所以,正确的做法应为:在一如既往地扎实进行“双基训练”的基础上,广泛地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才是我们应采取的科学态度。

2、强调“研究性学习”而忽视传统的“接受学习”。

开展“研究性学习”不能机械地理解为无论对什么学习内容都要进行深入剖析、仔细研究一番不可。只有当学习者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自己想要弄明白的问题时,或自己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时,进行“研究性学习”才有心理学和教学论的意义,只有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才会受到学习者的欢迎,从而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也只有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才可能真正提高学习者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否则,只能算是隔靴搔痒,画蛇添足了。

因此,学习者在大部分时间里,所应该接受的还是传统的“接受学习”。而正是因为有了“研究性学习”对“接受学习”不断的活力补充,传统的“接受学习”才更富有心理学的意义,即成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在传统的“接受学习”中搞好扎实的“双基训练”的基础上,给学习者营造一个完善的“研究性学习”环境和空间,这正是我们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志于开拓教育市场的企业,以及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应该去努力的方向!

六、指导“研究性学习”之健康发展的科学理论——社会进步主义教育理论。

以上是用社会进步主义教育理论对“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理念所作的一个简要理论剖析。社会进步主义教育理论是本人历时多年潜心研究“人类个体智慧发展与学习规律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理论成果。

对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篇6

一、积累性反思, 整合知识, 迁移能力

所谓积累性反思, 是指进行语文知识积累时, 对积累目标、内容、过程和方法进行的学习反思活动。强化积累性反思训练, 要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一) 学习前反思, 强化内驱力, 突出自觉性。

反思性学习的第一步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自问, 对学习对象和内容进行预测, 明白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因此, 在语文积累前,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问:“我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当前知识跟我原来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对当前知识的学习我应达到何种预期目标?”“我能学好这些知识吗?”“我该采取什么方法来积累这些知识?”通过这些激问反思, 学生会明确学习意义和目标, 从而强化自己的学习动机, 增强内驱力, 学习的主动性和信心就有了, 肯下苦功自觉养成积累语文知识的好习惯, 充实自己的语文知识宝库。

(二) 学习中反思, 发现问题, 激发兴趣。

高效的语文学习活动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 需要学生的活跃思维, 需要学生的敢疑多问, 因此, 在语文学习活动中, 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 把重点放在引发他们的“思”上。教师要努力促使学生在“思”中生疑, 在“思”中释疑;因“思”而知不足, 知不足而补救。在语文学习中, 引导学生“思”, 主要应抓好以下几步:

1. 营造“思”的氛围

教师要努力构建生态型的语文课堂, 使师生、生生能始终处于无障碍的动态交流中, 学生能围绕语文学习主题, 或主动质疑, 或激烈争辩, 点燃思维的火花, 激发反思的激情, 触动求知的欲望, 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 做好“问”的鼓励

语文课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在思中问, 在答后思”。教师应该明白, 学生的提问, 哪怕是“捣乱”式的提问, 也是学生反思求索的结果, 都应该值得赞许和肯定;教师的一句鼓励性的话语, 一句肯定性的评价, 都能使学生享受到反思成功的快乐, 都会使他们获得更多的信心, 以更加浓厚的兴趣去发现并提出更多的问题, 产生更多探究的结果, 获得更多积累的成果。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三) 积累后反思, 整合巩固, 突破提高。

1. 整合

整合是学生通过反思将新接受的语文知识与原有的知识进行融合消化的过程, 是将知识概括、系统化的过程。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及时地进行复习反思, 使语文知识有序化、系统化。教师应在方法上多加指导, 以帮助学生学会对知识整理概括的本领, 提高语文学习的成效。如教会他们用画语文知识树、画图表等方法, 对语文知识进行归类梳理, 从而便于记忆理解。

2. 比较

语文积累中, 学生是通过反思比较将知识进行准确归类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思比较, 使他们掌握比较的本领, 自如地运用比较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如在词语积累时, 引导学生养成词语辨析的好习惯, 因为通过辨析, 学生才能认清词语的内外延。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 全面了解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以及词语在具体语境中意义的演化, 并尝试进行词语同化的联想等, 从而全面、准确掌握词语, 并学会运用。

3. 迁移

语文积累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转化为语文素养, 迁移为语文能力, 提高语言运用水平。加强语文实践训练指导, 有利于学生进行语文反思, 强化语文知识的运用, 并将其有效地迁移为语文能力。

第一, 自我测验。引导学生定期自编题目, 进行自考, 反思检查自己语文知识积累的情况, 及时进行查漏补缺, 及时调整阶段学习进度和方法, 学会复习巩固的本领。

第二, 开展竞争性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在课外, 引导学生多开展各种语文游戏活动;在课内, 教师多举办各种类型的语文知识竞赛等。在这过程中, 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自己语文积累的效果, 感受到语文学习其实也是一种有趣的活动, 从而增强语文积累的兴趣和信心。为了提高活动的效果, 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做好活动后的分析总结, 做到活动一次, 反思一次。

二、体验性反思, 突出主体性, 提高感受力

体验性反思是指学生对运用体验方式进行语文学习活动的反思。在语文教学中, 只有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 并做好这方面的反思引导, 才能做好文本赏析教学和写作指导。

(一) 文本赏析——体验他人生活经验的体验性反思。

在进行文本阅读时, 只有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进行模拟性体验反思, 学生才能全面、深刻地感受到文本的美, 从而吸收作者文章中丰富的语文营养, 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

1. 教师要借助各种媒介, 运用各种手段, 创设好教学情境, 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反思, 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开展模拟性体验, 完成文本赏析任务。

2. 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反思情况, 展开想象, 构想文学类文本的生活场景, 并把自己想象成文本中的人物, 走进文本, 与文本中的人物共同悲喜, 与他们对话, 倾听他们的心灵话语, 触摸他们的感情脉搏, 感受他们的思想, 从而领悟作品的语言美、形象美、意蕴美。

3.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反思, 把自己想象成作者, 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审视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和创作方法, 从而比较评价文章的主题、形象和语言特点。

4. 引导学生站在批评家或读者的角度去看待作品和作者, 敢于对作品进行质疑, 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这样, 在文本欣赏中, 学生每变换一次角度, 都会促使他们对上一步欣赏发生反思, 产生比较, 不断地调整欣赏的重点和角度, 从而更全面、更深刻、更辩证地理解文本, 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二) 写作训练——体验自己生活经历的体验性反思。

写作是学生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再体验。即使是自己的亲身经历, 学生也不能即时记录, 因而都有一个再感受、再认识的过程, 它需要在写作时不断地唤起自己的回忆, 发挥想象, 补充细节, 逐步“逼真”地再现自己以前的生活。因此, 写作本质上是对自己以前生活体验的一种体验性反思和再现。基于对写作的这一认识, 我们可以分三步来做好写作指导。

1. 指导学生写好观察日记

第一, 要指导学生在每个阶段都有训练重点, 善于进行专项突破。这样, 观察日记就能常写常新, 百写不厌, 观察能力也就能越来越强。

第二, 要有计划地训练学生捕捉自己体验中的闪光点, 并及时记录。这些闪光点可能是将来写作中能用到的一个亮点。

第三, 要引导学生明白, 写观察日记不但能促进自己观察能力和生活感受力的提高, 而且是练笔的好方法, 因此要有意识地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对同一对象进行观察, 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 要求学生既能简洁地表述, 又能详细地描写;既会直接描写, 又善于比较衬托, 等等。

2. 要有意识地进行“一题多写”和“多材同题”的训练

“一题多写”既指同一题目采用不同的文体来写又指用同一题材来表现不同的主题。“多材同题”是指用不同的题材来反映同一个主题。

这样的训练, 能使学生对同一生活经历从不同的角度去反思, 从而捕捉到不同的感受, 或者从不同的生活经历中寻找相似的感受, 从而提高生活感受的丰富性、敏感性。这样的训练还能促进学生对不同文体的写作要求有更清晰的认识, 极有成效地提高写作技术水平和能力。

3. 培养学生不断修改自己文章的习惯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引导学生进行作文要做好两方面的指导。

第一, 引导学生善于不间断地对自己过去的作文进行修改。这种修改, 能使学生对曾经再体验的生活进行的反思和认识深化调整, 提高生活的感受力, 强化对写作表达形式的选择和修正意识;而且, 当学生在修改自己以前的作文时, 会享受到一种进步的乐趣, 从而增强写作的信心。

第二, 开展作文评改的形式也要多样。可以采取学生自评、互评、集体评、教师评等多种形式。每一次评改以后, 都要让学生重写一次, 以巩固讲评的效果。因为每评一遍, 每改一次, 都会促使学生反思一次, 对生活体验的认识更深入一点, 从而促进写作水平提高一步。

三、辐射式反思, 训练思维的开放性, 发展想象力

辐射式反思, 是指对一个对象反思时引起对相关的更多对象的反思活动。辐射式反思常常借助想象和联想来完成反思过程。语文学习特别需要想象和联想, 因此, 运用辐射式反思进行语文学习, 要以训练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作为切入点。

(一) 由对作品中人物的命运思索, 引起延展性联想和想象。

在学习《孔乙己》时, 为了加深对孔乙己一生遭遇的进一步理解, 对引起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各种因素更深刻的思考, 可以以“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后”为题, 让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 进行续写。

(二) 对文本的“留白”, 进行扩展性想象。

我们在文本欣赏时, 为了全面地把握文本的内涵, 必须对文本的“留白”进行“补白”。但是, 由于文学作品“模糊性”的特点, 以及欣赏者个性体验的不同, 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补白”内容, 因此,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补白”时应鼓励学生合理想象进行个性的“补白”。如在品读《木兰诗》时, 可以以“十年征战的木兰”为题, 让学生对“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的诗句作合理的想象, 丰富和补充木兰的形象, 从而全面而深刻地把握作品的内涵。

(三) 为了强化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改编情节。

为了强化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某些特征的认识, 在文学作品赏析中常常采用改编情节和场景的方式, 以放大人物形象的某些特性。如以“我们在船上遇到阔了的于勒”为题, 让学生展开想象, 改编故事情节, 来凸显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 以增强对作者艺术匠心的理解。

(四) 以语言品味和运用为目的, 进行多形式的联想和想象。

在语言品味中, 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领悟语境中词句的精妙之处,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反思, 采用换句替词的品味方法达到。在诗歌的赏析中, 可以让学生透过词语, 对具体的情景进行散文化的想象;此外, 还可以进行联想性的仿句训练等。这些方式的训练, 以反思为方式, 以语言的反复训练为内容, 能促使学生更好地领悟作品的语言美, 提高语言的感受力, 自觉地运用到自己的语言中。

(五) 为了全面把握文章内涵, 多维度审视作品的主题。

文学的形象性和模糊性, 决定了对作品内涵理解的多重性。因此, 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把握时, 要强调多维度的挖掘, 开放性的理解。如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理解, 因立足点不同, 就会产生多种表述方式。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 要教会学生把握好理解的角度, 学会用开放性的目光审视作品的主题。

总之, 开展反思性学习, 既是一个热点的话题, 又是一个无法“研透”的课题,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必须继续孜孜不倦地探究, 使语文学习意层出不穷, 促使学生语文学习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孙慕华.反思性学习需要积极的课堂环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03) .

[2]王志蔚.教师如何在反思中“学会教学”[J].成人高教学刊, 2003, (06) .

对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思考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探索问题、寻找答案。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勤于从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中选择探究课题,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获取经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目前,探究性学习方式在教育界处于起步阶段,这一创新型的教学方式已经受到教育领域的青睐,通过对探究性学习的思考,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探究性学习方法开展语文学科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设计开放性的教学空间,充分打开学生的思维,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探知、主动探知,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

一、鼓励学生求异思维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智力等方面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对生活的认知比较单纯,有着较大的想象空间。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将自己对待问题和某一事件的感触勇敢表达出来,从自身视角出发发现问题,避免人云亦云。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一探究性问题,教师要耐心回答学生不明白的问题,维护学生的合理想法,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生刚进入学堂,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存在好奇心理,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应该保护学生的这种天性,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敢于对他人的观点提出疑问,勇敢质疑,通过大胆设疑、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另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好习惯,语文素养的培养和知识的积累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量,教师应当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给学生留足时间来阅读、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展开探究性学习,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授课过程中,学生难免会提出教师想不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不能阻止学生提出,应当给予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正确认识问题,促进学生探究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探究性学习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这同样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学习新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题目中发现问题,在阅读和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进一步延伸问题,主动地探究问题,达到探究性学习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争吵》一课时,从题目中很容易让人产生疑问,是哪几个人之间发生争吵,通过之前的预习,学生可以明确地回答出是主人公和克莱谛之间的争吵。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很强,他们会自然联想到这两个人争吵的原因是什么,他们的争吵过程是怎样的,争吵后又发生了什么事。由题目中简单的两个字作为突破口,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教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挖掘问题,找出答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边看边写,很轻松地进入课文情境中,对课文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紧接着,教师借助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克莱谛的认识,有效引导学生分析全文,这就摆脱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总结分析能力。教师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探究学习中获得知识,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三、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并主动求知

探究性学习过程是所有学生共同参与、主动求知、探索学习的过程,因此,在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当引导并鼓励每一位学生展开思维,主动并自由地探究、发现问题,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例如,在讲授《太阳》一课时,授课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阅读课文自主提出问题。这样,课程开讲后,学生可以自行提出疑问;为什么题目为太阳,为什么作者大量写它与人类的关系呢?科学家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了解太阳的温度呢?种种问题困惑着学生,借助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心理,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由小组成员互相讨论,营造浓厚的课堂学习氛围。在小组成员中,每位学生都有发言权,他们积极讨论问题,解决答案,参与的热情度高涨,对太阳黑子、太阳风等概念认知比较清楚的学生将自己的知识传播给其他学生,让落后的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全员参与的过程中求知、认知,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了解更多的知识。讨论后,教师检验学生的认知结果,再根据教学方案有针对性地展开本节课的教学,补充并完善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认知,达到教学目标。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应当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应当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设计开放性的教学空间,充分打开学生的思维,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探知、主动探知,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费春华.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1(5):117-119.

[2]高艳.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科技资讯,2011(7):123-125.

对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篇8

——对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瓶颈突破的一点思考

安徽省岳西县汤池中学 项 霞

一、解决的教学疑难问题

学生阅读的重要性谁都懂得,只是过去受制于高考而做起来很难,师生普遍不重视阅读这一块。从而使得我们的学生阅读量很小、阅读面很狭窄、阅读能力很低。

因此,阅读教学一直以来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如何突破,需要我们多多思考:探索在高考形势下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中,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其阅读能力,提升其阅读素养。而且这已经是大势所趋,到了刻不容缓、不得不引起我们重视的时候了。因为高考全面改革的大幕已然拉开,甚至被视为中央顶层史无前例的颠覆性改革,不只是语文,所有科目都将考验阅读水平。

二、解决此问题的主要方法

突破阅读教学这个瓶颈的办法很多,这里突出两点:

(一)引起重视

过去高考指挥棒下考分至上的功利主义取向、扭曲变态的语文试题必然导致学生三观迷失,应试思维必然僵化我们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样的教育教学方法能够培育出什么样的人才,答案不言自明。

在这种形势下,其实我们语文教师里外难做人,不拼命的讲吧,就要挨应试教育一方的骂;拼命的讲吧,可能吃力不讨好,不见得有什么效果,即使有点应试效果就意味着对学生思想的束缚、其想象的翅膀被折断,其想象力也就放飞不起来。

好了,随着高考全面改革,会不会对此有所改变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对于阅读的普遍重视将会是必然的选择。

(二)正确引导

书是读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教师的作用不应夸大。只闻读书、念书,未闻听书、学书。认识到这个简单道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过多的讲述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是十足的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如果教师有非讲不可的时候,最好在指导学生阅读效率方面做一些点拨,诸如灵活运用精读而诵、粗略而读、泛而速览等多种阅读方法。“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

语文课堂教学只是学生读书或念书的特定时空之一而已,但这个场所被过多的教师的教授讲解所填充,使得这个重要时空场所的读书或念书受到严重挤压,变成了听书、学书,虽然某些必要的讲解对某些学生的某些方面有一定的意义,但总体说来,任何过多的教授讲解的消极影响就是直接或间接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我们要用好这个重要例子,但不能完全依赖这个例子;不仅课堂外如此,课堂内亦然。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正确引导学生阅读。

三、实施步骤

要真正实现有效的阅读教学、真正让学生重视广泛阅读、并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确非易事,恐怕我们许多语文教师自身在这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不大喜欢读书。因此,要想突破这种瓶颈,一方面要从自身做起,另一方面我们语文教师还要通过以下几点去改变阅读教学这一块:

(一)体制改革推动是前提

因当前体制及其应试指挥棒的影响,经历小学初中义务教育阶段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大多不仅写作素养水平极差,最基本的写作表达能力都不具备,连个请假条都难写清楚的学生大有人在,而且普遍存在阅读面狭窄,课外阅读极其有限,未能形成广泛的阅读积累。

显然,制约课堂语文教学效果的因素不难认识到,但要从根本上改变,对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而言是不可能的事情,中国问题的源头往往不在下面而在上头,在于长期以来的教育体制特别是应试教育体制方面的问题,眼下中央顶层设计的史无前例的颠覆性教学改革是否能有根本改变,我们拭目以待。

假如管谟业先生小学五年级未辍学而一直读下去,顺利地上中学、大学到研究生,也许是一个什么家之类,或许对文学有兴趣,可能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师或大学教师(教授)而已,但绝对成不了莫言的,成不了那个新中国首个拿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的。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新中国首个拿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竟然不是学校教育的功劳,而是自己自由阅读写作思考琢磨出来的,是摆脱学校教育束缚而放飞其想象力而造就出来的。就是说莫言不是教师教授出来的。虽然莫言36岁时上过北师大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但连莫言自己也说他在那儿老是不上课而差点被开除,拿到的北师大硕士是滥竽充数、有名无实。莫言之所以成为莫言,就在于自由阅读、放飞想象。可见,中央顶层设计的史无前例的颠覆性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了,这也是实现我们阅读教学根本转变的前提条件。

(二)培养阅读兴趣是关键

要想改变我们学生的阅读量很小、阅读面很狭窄、阅读能力很低的局面,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爱好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对于我们语文教师,在这方面需要做到的是,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兴趣与习惯并使之变成其终身受益的良好的生活方式。具体说来,就目前来看,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应试体系内,在服务于高考的前提下,努力利用课堂时间去尽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去多多阅读,除了要求学生对语文必修、选修教材文章的阅读,还要不拘一格地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努力发展自己的阅读能力、从阅读中获得乐趣,提升其阅读素养;甚至调动学生的激情、鼓励学生适当写点东西出来。因为阅读与写

作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写作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与欲望,“你们把这句话记下来,用一辈子记住,写作是一支箭,阅读是把弓”(曹文轩)。

(三)打破课堂局限有必要

以阅读为中心,还要突破有限的课堂内阅读的不足,多多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以打破课堂的局限,这点特别重要。《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可见,不能把语文学习特别是阅读范围局限在课堂之上,只有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面向社会生活,才会发现生活之中处处有“语文”、处处有值得阅读的东西。辍学后的莫言之无奈,恰恰成就了他能够随心所欲的阅读,俯下身子广泛涉猎、阅历生活,仰望星空思索人生、思考社会,进而非倾诉于笔端之汩汩滔滔不可,从而造就了举世闻名的莫言。

对于我们的学生,没有莫言之无奈,却有应试之不可回避。各科学习任务紧,要鼓励学生把阅读当成乐趣,从阅读中获得乐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要过多的要求、干预、限制学生课堂内外所阅读的内容,而是让他们自由的阅读,通过这种个性化的阅读,慢慢地,学生阅读的兴趣自然会越来越高,其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也随之发展起来。这样的课外阅读不会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很好的休息,处理得好的话,不仅不会对各门功课产生不利影响,而且有利于各个学科的学习,并对学生终身发展产生健康而积极的影响。

(四)改变传统观念是必然

改变传统观念,打破一些条条框框,在大方向不与高考相冲突的前提下,不干涉甚至鼓励学生课外广泛阅读甚至阅读所谓的“闲书”,以突破语文教材的狭窄而有限的阅读量,这是一种更具个性化的阅读方式,更有利于激发、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再不改变传统的不重视阅读的观念已是根本行不通了。去年,小学及初中“部编本”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透露,“高考的阅读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现在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语文教学平时教的那个水平” “高考命题方式正在进行很大的改革,而且在悄悄地改”——阅读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阅读题量也增加了,今年的题量,不是题目的数量,是你要做完的题的体量,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8%。

因此才有以下如此权威的解读(说法),阅读是一切学科的最重要基础,未来所有学科都是在考语文,如果你依然说自己没有时间读书,就等于说自己要放弃所有学科。语文为王的时代真正来临了。

看来,形势逼人;可见,是必须改变的时候了。

如果借口为了考试而无时间阅读,平时不多多阅读以提高阅读能力、扩大知识面,那么到时候你根本就无法应付考试的阅读量及迅速获取必要的信息。“别再说什么应付考试没时间阅读!现在你孩子不阅读,根本应付不了考试!”(温儒敏)。要把阅读的意义与高考成绩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高考各学科阅读量很大,阅读能力增强了,不仅有利于提高语文学科的成绩,而且有利于几乎所有其他学科高考成绩的提高。

认识到这一点,再苦亦要为!认识到这一点,何乐而不为!

对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篇9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探究解决语文学科的问题为主,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学生参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能够锻炼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增强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够学会分享与合作,能够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能够增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学生参加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还会对自己的心理产生一系列积极的影响,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一、增强学生的社会性需要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这一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生交往需要的满足不仅可以使其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而且可以使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乃至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增加相互了解与相互信任,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而合作意识和能力只有在小组合作、与人交往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和合作探究的要求都能够促进学生交往需要的培养。

二、增强学生的内在动机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使学生的求知需要、交往需要和成就需要得到满足,因此,这一学习活动本身就会成为学生追求的目的,这其实就是学生从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在动机。

三、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它通常是充满着情感和意志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十分强调学生重视感受、重视鉴赏、重视思考、重视领悟,在这一学习活动之中始终伴随着丰富的情意活动。在学生自主探求研究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小组合作探究及全班交流汇报以至争论辩驳的氛围中,学生就会逐渐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语文学习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因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际上,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比如个性化阅读以及自由、有个性、有创意表达中离不开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思维;研究问题、形成成果时离不开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交流汇报、讨论辩驳时离不开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思维的心智操作。

五、陶冶学生的情操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受到美好情操的陶冶。

道德感是人根据道德规范来评价社会现象时所体验到的情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评价社会现象的道德感。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需要意志努力的活动。要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研究并解决语文研究性学习问题,要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挥想像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要进行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自主探究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培养独立性、坚定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等意志品质。

七、增强学生的能力

学生参加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发展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等一般能力,而且可以发展语文方面的特殊能力,如语文积累能力、语感能力、个性化阅读能力、文学作品的领悟能力及鉴赏能力、个性与创新表达的能力等等;能够发展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创造出一些文学作品等;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会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另外需要指出的是,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极大地发展学生的优势能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一般应根据自己的特长、潜能、兴趣、爱好等选取深入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方式方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很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是扬长教育的精神。

八、形成学生良好的性格

对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篇10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 评价 指导 自主

有学习就会有评价。因为评价既可以检测学习的成效,反馈在学习中的得失,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明确语文综合学习评价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综合性学习上对七至九年级学生提出了4个目标:“1.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和成功的喜悦。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互相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和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1]以上4个目标分别牵涉语文学习的3个维度的目标。这些目标的充满人性化色彩,它们关注的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个体化的学习体验,关注的是学生运用语文这一工具解决生活、工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的能力(即生存能力),关注的是学生如何学会学习,而不仅是局限于语文常识的记诵和某个定论,它们关注的是学习过程本身和人的心灵体验。只有明确了语文综合学习评价目标,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学习,更有效地对语文综合学习进行评价。

二、语文综合学习评价要立足“语文”

在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中,大部分人只重形式不重实质,常常把兴趣点放在那些花里胡哨,热热闹闹的形式上面,对于哪些活动在哪些方面建构了学习的知识与能力,在哪些方面养育了学生的语文素质却很少深入追究和认真测评。新课程设置了必修课 “综合实践活动”“(其)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与其它课程具有互补性。”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课程的一部分,“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就应该有语文味,因为它只是学习方式,而不是综合课程。我们现在有综合文科、综合理科,这是一种课程,其中涉及的各种学科是水乳交融的,无偏无重的。语文中的综合性学习不是这样,因此,将其上成物理课、天文课、历史课,或者几种课程的杂糅,而缺少应有的语文味,都是不正确的。” [2] 巢宗祺先生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目标应当指向语文,首先要保证在语文的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取得比较确定的成效。” [4]所以说“语文综合性学习”尽管注重综合,把自然、社会、人类历史等方方面面整合在一起,来让学生进行学习实践,但它首先应该姓“语”,即,不管我们的学习活动涉及到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些方式,对其评价的落脚点都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是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

三、要注重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的评价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综合为特点的语文学习活动,是一个学习过程,是教师引领下的自主学习过程、实践探究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把这种过程纳入了目标体系,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习活动的结果,而且更应当关注学习的过程。“综合性学习过程就是听说读写的整体发展过程。” [3]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比所要追求的结果更重要。语文学习的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就必须贯穿于其学习语文的全过程,要注重学习结果生成、发展、形成的过程,就是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及参与程度、态度,重点应是评价学生所采用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方法的正确性与灵活性。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调查、访问、查阅和收集资料等活动过程与策略,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收集资料,使学生逐步掌握互联网、图书馆、人际交流等获取资料的方法与途径。“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 [4]语文学习如果离开了言语活动、运用、实践的过程,也是难以将语文知识内化为语文能力的,难以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行为习惯的。所以,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作出客观的准确的评价,并能够进一步促进其发展,就必须将语文学习评价融入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去。

四、评价与指导相结合

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教师参与、指导、评价质量的检验。教师能够针对学生学习的问题,考虑自己怎样组织教学,并根据对学生学习情况、姿势和态度的观察而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从而不断地改进学生的学习。评价学生的活动,做到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过程与活动后。通过评价引导学生获得积极体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好奇心、探究兴趣、问题意识。通过评价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鼓励学生的观察体验,有新感受、新发现。通过评价使学生的语文知识获得综合性运用,引导学生注意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知识融合……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和指导,旨在促进发展。评价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所以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生的表现,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是为了教学更好地适应学习主体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有利于教师教学策略的调节,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

五、语文综合性学习应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实施新型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探究性的学习,除了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一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组织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同时学习的结果往往也是要求集体展示。所以除了教师评价,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我学习成果的展示,既能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也有利于其反省自己的学习过程,整理自己的思考方法和学习方法,这样不但能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而且还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调控。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教会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学生的互评则在很大的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提高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参与程度,学生的互评过程实际也是相互学习与借鉴的过程。对教师而言,学生的自评与互评能让教师看到学生在学什么,学习到了什么,有哪些不足,为指导与支持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了大量有益的信息。教师更多的是充当组织者和推动者的角色。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和创造自评与互评的机会与平台并能通过自己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互评自评进行正确的引导。

对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可使语文教学的评价走向全面、合理,有助于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有助于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并掌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01.7.

[2]王义堂,田保军,王硕旺.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6.

[3]王本华.综合性学习的有关问题与对策[J].语文建设,2006(10).

[4]巢宗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与目标定位[J].人民教育,2005(5).

上一篇:沪教版小学《我们的教室》数学课件下一篇:乡年度计划生育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