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资源交易运转报告(共8篇)
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以下简称交易中心)继续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交易中心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科学发展、求实创新,各项工作进一步发展。截止6月30日,共完成交易项目113项,涉及交易总额11.9亿元,增收节支2.9亿元。现将上半年工作报告如下:
一、全力保障“六大高潮”建设项目。
凡“高潮”建设项目,坚持“好”字优先,“快”字当头。按照“绿色通道”和“特事特办”的工作思路,提前介入,超前对接,优化作业,为招投标各方主体提供全方面、快捷、方便、高效的服务。对重点、重大项目交易中心领导更是带头跟标,上门服务,现场服务,与招标人共同研究解决重难点问题,促进工作配合、协调更顺畅。切实做到不让招标文件编制出现差错、不让开标评标组织发生失误、不让质疑投诉发生,最终不让“高潮建设”工程项目招标发生延误。截止6月30日,共组织实施“六大高潮”项目工程招投标7个,总投资8677万元,中标金额7167万元,节约资金1510万元,平均节资率17.4%。
二、全力以赴电子交易服务平台建设。
今年,交易中心以第三次创业(挂牌成立-网上招投标)精神,积极建设电子评标系统,并自我加压,进一步探索建立集电子招标、投标、评标和电子监察、网上办公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共资源电子交易网上服务平台,以期提高我市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科学化、信息化水平,尽最大努力实现科技防腐,真正实现全程无纸化绿色交易。通过非常之举,整合各科室骨干力量全力快速推进系统建设。目前,已完成了建设工程标准招标文件版本的固化编制,“会员库建设”、“电子评标流程”两个重要环节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整个系统预计在10月份上线试运行。
三、始终保持三项业务工作健康有序运转。
(一)工程招投标方面
(二)政府采购方面。
(三)土地交易方面。一是召开拍卖会4场,出让宗地6宗193亩,成交金额4.8亿元,高出起拍价1.7亿元,均价248万元/亩;召开挂牌会一场,出让宗地1宗56.83亩,成交金额1022.94万元;以310万元成功出让县高庙镇七里坪地热普查探矿权,高出起始价190万元。二是派员远赴、学习考察土地(矿权)网上操作系统的先进经验和具体做法。
关键词:公共资源交易,招投标,采购
1 组织领导和交易机构
1.1 建立和健全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管理领导小组
市、镇两级建立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管理领导小组,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及时调整、充实和完善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成员。领导小组负责本辖区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的领导、管理和协调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各类公共资源交易文件的审核把关、交易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
1.2 加强公共资源交易分中心力量
分中心设主任一名, 由中层干部担任, 工作人员若干名。交易项目较多的部门 (单位) 建立公共资源交易分中心。目前已建立的分中心有:各镇 (街道) 分中心、慈东滨海区分中心、卫生分中心、文广分中心、教育分中心。
1.3 严格实行“监管与操作”相分离
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管理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与中心实行监管和操作相分离, 并相互制约。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不得兼任中心主任, 办公室也不应从事交易项目的具体操作。招标人或中心不应越权履行交易监管职责, 招标人或中心编制的招标、采购、交易文件, 应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后发出。
2 进场交易范围和额度
2.1 分中心平台交易范围
限额以内的建设工程招投标项目;限额以上的政府采购中属于分散采购的项目;限额以上的村级集体资产交易项目。
2.2 分中心平台交易额度
根据分中心项目实际情况, 交易权限分为两类。规模较大的平台, 工程建设项目施工单项合同估算价10-500万元, 重要设备、材料等货物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10-300万元, 勘察、设计、监理等服务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10-100万元。其他平台工程建设项目施工10-200万元, 重要设备、材料等货物采购10-100万元, 勘察、设计、监理等服务采购10-50万元。以及政府采购中8万元以上的分散采购项目和5万元以上的村级集体资产交易项目。
3 交易规则和规范化操作
(1) 招标、采购方式的确定。招标方式严格按相关法律、法规确定, 原则上都应采用公开招标方式。村级集体资产交易通过拍卖、竞价、挂牌、招标等方式进行。因项目特殊确需由公开招标转为非公开招标方式的, 严格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2) 前置条件审核。招标、采购、交易工作实施前, 按规定履行相应审批、审核手续, 如土地审批、规划许可、权属证明等, 在提供真实有效的证件后方可实施招标、采购和交易。
(3) 招标文件的编制和信息发布。镇级分中心平台工程建设施工项目招标文件编制, 采用《慈溪市镇级平台小型施工项目示范简明文本 (2013年) 》或《慈溪市预选小额项目标准施工招标文件 (2013年) 》;编制政府采购 (分散采购) 公开招标项目的采购文件, 采用《慈溪市政府采购公开招标范本 (试行) 》;编制村级集体资产交易项目的交易文件, 采用市交易中心编制的简明示范文本。所有招标、采购、交易公告和中标公示均按要求在“慈溪市公共资源交易网”专栏中规范发布, 其中分散采购项目的公告和中标公示按规定在“宁波政府采购网”上规范发布。
(4) 投标报名和保证金收取。投标单位进入“慈溪市公共资源交易网”工程建设电子化招投标登录系统 (镇级平台) 中进行投标申请, 投标申请前须进行投标人注册并办理慈溪市公共资源有形市场交易证。公告发布即可进行投标申请, 已投标申请的单位才能投标。我镇分中心设立了投标保证金专户, 投标单位通过基本账户以银行转账方式将投标保证金汇入投标保证金专户。
(5) 评标办法和合理报价区间的选用。工程建设项目统一采用市里统一的控制价法、合理最低价法、合理投标价法、费率法等评标办法。分散采购选用财政部第18号令规定的最低价法、综合评分法、性价比法等评标办法。我镇分中心所有项目均须召开由分中心牵头, 人大、纪检、城建、财政、招标人等各单位 (部门) 共同参加的标前会议, 根据项目实际情况, 确定投标单位资质要求、工期、评标办法和合理报价区间。
(6) 专家组成与抽取。法定限额以上的工程建设项目, 评标委员会成员应从慈溪市或以上专家库中随机抽取。法定限额以下的项目, 评标小组成员由业主代表、镇专业人员及相关人员组成。政府采购 (分散采购) 项目, 评标委员会成员从慈溪市或以上专家库中随机抽取。
(7) 预算造价审计。市级财政补助资金占30%以上的工程建设项目预算造价, 经市专业审计分局审计;镇级自有资金投资的工程建设项目, 实行严格的预算造价审计制, 在编制工程造价后, 由具有造价专业资质人员或委托专业造价机构审计, 确保中标价的合理性。
(8) 合同签订及履行。严格按照招标、采购、交易文件的约定签订书面合同。在项目实施中, 严格履行中标合同, 如确需工程量变更的, 严格按市、镇两级有关规定执行。
(9) 推行预选承包商制度。各级平台对施工单项合同估算价在10万元 (含) 以上200万元 (不含) 以下的小额工程建设项目依照《慈溪市政府投资项目预选承包商制度实施办法 (试行) 》的规定施行。小额建设工程预选承包商名录按企业资质序列实行分类管理, 根据承包商承接工程类别的不同, 分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商名录、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商名录和城市园林绿化承包商名录等。名录实行自愿申请、公开报名、资格审查、动态管理。对列入名录的企业, 其实施周期一般为两年, 从《名录》公布之日算起。对实施顺利的类别经市预选办同意后, 可顺延一年。
(10) 标后监管。项目实施单位肩负标后管理的主要职责, 切实规范中标人的履约行为, 严格控制工程量变更。镇级交管办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标后监督检查, 重点检查借用资质、关键人员不到岗、非法转包、阴阳合同和施工质量、进度及安全保障不符合投标文件承诺等问题, 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市级有关部门对镇级平台履行标后监督检查的职责, 严肃查处规避招标 (采购) 、拆分项目招标 (采购) 、工程决算价超过中标价额度较大又没有按规定办理工程量变更手续等行为。
(11) 公共资源交易扩面。按照《关于加强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 积极推进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工作, 逐步将各类公共资源纳入市、镇两级平台交易。我镇分中心已实施的交易项目有土地复垦、河道保洁、物业承包、垃圾转运、村级集体公房出租等项目。
4 结束语
中央党校政法部肖立辉教授在会议总结发言时强调,应当进一步整合实务部门、学术界、企业界的优势资源,处理好制度与人、制度与技术的关系,促进公共资源交易中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本刊就公共资源交易监管体制改革问题,择要编发部分与会专家的发言以飨读者。
湖北省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局长丁贵桥:
改革部级协调机制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现行的公共资源监督管理体制存在难以解决的固有弊端。具体表现在,第一,没有打破同体监督体制,难以阻止公共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个人化的问题。第二,没有形成权力制衡、过程监管机制。第三,没有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第四,没有建立独立权威的监管机构,不能统一交易规则、交易市场、监督执法。
因此,改革部级协调机制,构建职能明确、监管有利的权威的专门机构显得迫在眉睫。我建议参照全国物价管理系统的模式,在国家发改委内成立公共资源的交易监督管理司局,领导全国的公共资源交易监管活动。其主要职责为:研究部署全国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工作,审议有关公共资源交易的工作法律法规,确保公共资源交易规则和管理制度的统一,研究决定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工作的重大事项,协调管委会成员单位之间的关系,处理重大争议。
广东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副主任、党组副书记马壮昌:
行使监督权摆脱部门利益羁绊
用市场方式取代行政方式,配置公共资源,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大举措。由于配置机制不同,原来集于部门一身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便分离开来了。目前基本共识是,决策权体现在制定规则,确定交易目录和重大事务的协调上,监督权体现在行政监管和过程监管上,执行权体现在落实规则,组织和服务交易活动上。
然而,目前的“一委一局一中心”模式只是行使了监督权的一部分,过程监管、行业监管仍然在行政主管部门的手里。组建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行使公共资源交易过程的监督权,就能够摆脱部门利益的羁绊,使监管到位。因为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本身并没有掌握任何一项公共资源,这样就能从制度上避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问题。把各部门对于公共资源交易过程的监督权收归到一个新组建的部门,可以解决“多龙治水”的局面。
目前各地改革的实践中,有的地方把行业监管权和过程监管权统统集中起来,交由一个部门去行使。它的意图是想使监督更加到位,更有利更高效。作为一种尝试未尝不可,但要全面铺开,却是不可能的,原因是这种做法突破了国家现行的法律框架,改变了行政主管部门法定主体地位和主体职能。一旦发生法律纠纷,也难以得到解决。
云南省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局长高天森:
创新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新体制机制
云南省采取“两分离两分开”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新体制和运行新机制,即在部门之间“两分离”、系统内部“两分开”。
“两分离”,第一,管办分离。将具有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审批权的部门所办的各类有形市场分离出来,统一整合,组建云南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实现了项目审批职能与交易平台职能的分离。第二,管采分离。将分散在财政、卫生、国土资源等部门的政府采购、药品集中采购、矿业权产权、出让拍卖等代理职能分离出来,组建云南省政府采购和出让中心,实现了项目审批职能与交易代理职能的分离。第三,组建云南省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赋予其管理两个中心、监督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和指导州市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相关工作的职能。
“两分开”,第一,纵向分开,即监督管理与交易服务分开。第二,横向分开,即交易平台与交易代理分开。第三,局和两个中心的内部职能处室在系统内部建立起网格化风险防控体系,从组织机构上保证其规范、廉洁运行。
云南省昆明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办主任张洪安:
建立“一委一办一中心”的管理体制
目前昆明市实行行政管理审批权、交易服务、监督分离,建立“一委一办一中心”的管理体制。我认为应该建立统一的监管体制机制,按照管理、服务、监督分离的原则来进行。
以此形成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全闭合管理和监督体制,整合优化了监督执法资源,有效解决了现存问题。建议在国家层面整合分散的监管资源,建立独立的综合监管机构,实现监管机制的创新,实践倒逼和呼唤着整合《招标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尽快制定出台《公共资源交易法》及电子化交易相关法规制度。
青岛市委党校文史部主任赵立波:
理顺部门监管与集中监管关系
从现实考察,将长期在部门封闭运行的公共资源交易职能、权限相对集中,是制约改革推进、导致各地模式不一乃至“各行其是”重要原因。因而,理顺部门监管与集中监管关系、重新划分监督管理权责成为改革难点、各方争议焦点。
理顺部门监管与集中监管关系:一是打破部门分割、部门利益传统格局。二是在推进市场化前提下鼓励各地大胆探索,可以探索建立统一监管模式。组建专司监管职能的机构,履行相关公共资源交易过程的统一监督管理职责;其他行政主管部门加强与其协调和衔接,做好交易前、交易后的管理和监督工作。三是可设计由行业主管部门、行政监察部门、交易管理机构三方共管的体制,交易管理机构履行交易现场监管及综合协调管理职责,行业主管部门履行公共资源交易的审批核准备案、交易过程、履约实施、行政执法、行政处罚等环节的监管,而纪检监察部门行使行政监察、违法违纪案件查处等职责。
按照会议安排,现就今年以来全市政务公开、政务服务、公共资源交易以及便民服务热线工作开展情况简要通报如下:
一、主要成效
2021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安排,各县(市、区)、各部门不断深化政务公开、优化政务服务环境、规范提升公共资源交易、有序推进便民热线整合,各项重点工作稳步推进。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全面规范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一是加强政府信息管理。制定印发了《关于建立xxxx政府信息公文公开属性源头认定及动态调整制度》和《规范年报编制发布工作的通知》,各县(市、区)全面建成了覆盖乡镇(街道、社区)和部门的标准化政府信息公开专栏,XX县先行先试基础上,完成了X个试点领域基层政务公开标准目录编制工作。举办了全市政务公开工作人员培训班,提升了政务公开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素质。二是深化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将“五公开”要求贯穿于工作全过程,围绕政务活动热点、公众关注难点和涉群利益焦点,积极推行公开信息审查制度,保证信息发布及时、准确、规范、完整。聚焦就业、教育、医疗、养老、征地等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借助XX门户网站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万多条,全市各级各部门公开政府信息5万余条,依托市级政务信息公开专栏,发布重要文件信息X条,公开重要会议信息X条,扩大了政策知晓率,保障了群众知情权。三是加大政策解读力度。严格落实“三同步”要求,针对出台的规范性文件,以及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切身利益、重大公共利益、需广泛知晓的重要政策文件,及时通过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发布解读信息,传递权威声音。上半年,市级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发布各类政策解读信息X条,全市各级各部门累计发布政策解读信息300多条。市发改委主动全面及时公开涉企优惠政策信息,积极履行了部门职责。四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坚持与宣传、网信、应急等相关部门联系沟通,落实舆情收集、研判、处置和回应工作机制。通过“中国·平凉”门户网站“网站留言”专栏、xxxx12345综合便民服务热线等途径及时收集舆情,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积极做好舆情回应,做到不缺位、不失语、不被动,牢牢抓住了舆情回应主动权。止目前,平凉门户网站办理回复网民留言X条,人民网省长留言X条、市长留言X条,中国XX网政民互动栏目留言X条。五是依法答复公开申请。严格按照《条例》规定,规范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受理、审查、办理、答复程序,做到受理依规、答复及时、记录清晰、存档完整,确保做好依申请的答复工作。上半年,办理回复依申请公开信息X件,按时办结X件,全部在规定时限内予以答复,无因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被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情况。全面完成了省级年度考核工作,全市政务公开工作考核排位较去年稳中有升,市州排位位列第三。
(二)大力创优全市政务服务环境。一是规范完善线下“一窗通办”。加快全市政务服务体系规范化、标准化、便利化建设,务实推进“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对社保医保、不动产登记、企业开办等高频民生事项分类推行“一套材料、一次提交、一窗通办”。推动面向企业和群众依申请办理的各类政务服务事项“应进必进”,积极推进“水电气暖”等便民服务事项“应进必进”,努力实现“进一扇门,办全部事”。xxx探索推行“无差别综合受理”服务,通过“受办分离”改革,变前台受理人员从“专科一对一受理”向“全科无差别受理”转变。市发改委、市场监管局、住建局、自然资源局、人社局、卫健委等单位积极选派业务素质高、协调能力强的人员进驻大厅,进驻运行高效规范。至目前,全市一窗分类受理率达到75%,事项进驻率达到90%,今年上半年,市区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各类审批服务事项X万件,按期办结率达98%以上。二是积极推进线上“全程网办”。衔接推进全市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行“一网通办”攻坚提升行动,组织市级相关部门对政务服务事项进行精细化摸底梳理,市级X个事项中,X个事项通过国家、省市层级的X个业务平台进行办理,X个事项全流程通过一体化政务平台网上办理。全面推行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引导办事企业和群众积极参与服务评价,用企业和群众的评价倒逼政务服务质量的提升。市政务服务中心购置2台政务服务一体机,上线公积金查询、房产交易、社保缴存等热门高频服务事项,实现了自助服务与窗口服务的容缺互补,极大提升办事效率。xxx积极推行网上“不见面”审批,设置24小时自助服务区,为群众提供智慧化、智能化服务。三是扎实开展审批“瘦身提速”。大力落实减事项、减材料、减时限、减环节、减跑动“五减”措施,全市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承诺时限平均提速45%,申报材料平均精简20%,即办件比例提升至45%,平均跑动次数减少到0.8次。企业开办方面,将注册登记、公安刻章、银行开户、税务登记、社保办理5个环节共享整合,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全流程3个工作日办结。项目审批方面,设置投资项目、工程建设项目受理专区,一次性告知申报材料,全程引领填报,大幅提升办事效率。不动产登记方面,积极开展“互联网+不动产登记”,一般登记办理时限压缩至5个工作日。四是全面推行服务“帮办代办”。市县两级政务大厅全面推行“管家+保姆”帮办代办模式,组建专职帮办代办队伍,对不动产登记、公司登记注册、退休认证等事项,提供预约延时、专业定制、全程引领、靠前帮办服务。崆峒区政务服务中心积极开展“企业开办全链条”服务,对企业、个体户全程无偿提供政策咨询、业务辅导、帮办领办服务。xxx优化升级政务大厅区域布设,设置帮办代办服务专区,面对面为群众企业提供政策咨询、现场引导、辅助填单等服务。五是探索推动事项“跨区通办”。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置“跨省通办”“省内通办”专窗,配置远程视频设备,安排专人负责咨询、受理业务。至目前,我市与宁夏、内蒙古、陕西、青海等地政务服务管理机构签订了“跨省通办”合作协议,目前已实现个人社保参保证明查询打印、购房提取住房公积金等X个事项“跨省通办”。梳理上报省内通办事项57项,订阅兰州、定西等市州通办事项X项,基本满足企业群众异地办事需求。六是稳步实施平台“基层延伸”。加快推进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政务服务精准度和覆盖度,着力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全市106个乡镇和X个村社实现了互联网和电子政务服务的全覆盖。按照“四级四同”要求统一梳理乡、村两级政务服务事项和高频公共服务便民事项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下放乡、村民政、农业农村等便民服务事项。截至目前,全市基层设置服务窗口X个,今年以来规范更新基层便民办事大厅X个,实现了基层服务事项全覆盖。
(三)提升公共资源交易配置效率。一是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制定了全市工程建设、政府采购、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矿业权、资产产权五大类公共资源交易项目操作流程,为全市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提供了指南。印发了《xxxx市县两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服务清单》,并在交易中心网站公开发布,方便了交易各方主体业务办理。市县两级平台结合工作实际,对内部管理制度全部进行了修订完善,确保了各项工作有制度可依,有规矩可循。二是平台整合共享持续发力。按照市县两级“1+6”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架构,依托全市公共资源交易“一网三平台八系统”,统一了全市项目交易操作流程、办事程序和发布媒介,实现了全市公共资源交易“一张网络、一套流程、一个规则、一套办事程序”。建立了市县“月调度、季通报、半年小结、年终考评”的上下联动工作机制,每月对重点工作、交易情况、网上开评标情况进行监测调度,按季度进行分析通报,确保全市公共资源交易工作高质量同步推进。三是场内交易行为更加规范。充分发挥平台见证职能作用,及时记录交易平台现场不良行为,上半年市县两级平台对X起场内违规行为进行了通报(其中代理机构违规行为X处、评标专家违规行为8处),有效规范了交易市场秩序,营造了良好的竞争环境。对代理机构实行实名制管理,解决代理机构工作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对评标专家实行动态管理,对符合条件的专家及时吸纳入库,对违反评标纪律,无法胜任评标工作的专家及时清退出库。对各交易主体加强业务培训,针对系统操作应用、电子保函使用、法律法规业务知识等,举办专题培训班6期,培训1100余人次,为新系统新业务顺利上线开展、平台规范运行奠定了基础。四是全流程电子化建设稳步推进。持续优化交易流程,简化办事程序,推行中标通知书网上办理,消除了全流程电子化的“中梗阻”,实现了交易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工程类项目全部使用电子辅助开评标系统,实现了招投标文件制作标准化、格式化,提高了开评标工作效率。上线启用了xxxx公共资源交易智慧监管系统,实现了全流程在线监管、闭环监督。开通了投标保证金电子保函平台,为X家投标企业释放流动资金X万元,解决了投标企业筹资难问题。市级平台、xx、xx上半年网上开标率均达到100%,实现了不见面开标常态化;xx采用“陇政钉+电视大屏”的方式,初步解决了评标专家与投标人之间澄清答疑无法沟通的问题,实现了评标资料“电子签”和档案存储“一张盘”。1-6月,全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累计完成交易项目X项,总交易额X亿元.(四)有序推进便民热线整合优化。修订完善《xxxx12345综合便民服务热线平台运行管理协议》,优化升级《热线督办标准化制度》《热线办理台账》《网站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机制,将受理办理、督办催办和协调沟通等相结合,进一步落实月统计、季通报、半年汇总等制度。按照国家、省、市工作部署,制定印发了《xxxx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整合优化工作方案》,目前全市各类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号码名称、类别、数量及接听层级、管理机构、服务方式、座席数量、经费来源、系统平台、人员保障等情况调查摸底已全面完成。上半年,市12345综合便民服务热线共受理群众来电X件(次),其中直接答复X件(次),直接答复率48.90%;转办交办X件(次),当前办结率95.27%。从来电内容来看,来电主要分布在三农环保、政企服务、公共安全、房产物业4个方面;从诉求类型来看,来电主要以投诉和咨询为主;从办理时限来看,按期办结X件,占78.04%,超期办结X件,占13.16%,超期未办理X件,占3.27%,正在办理中X件,占5.53%。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政府信息公开方面:政府信息公开平台运行还不够规范,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政府信息公开平台信息发布不够及时,政务公开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有待提升,一些重点领域政府信息公开还不够深入。政务服务方面:全市各级政务服务大厅在标准化建设、规范化运行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部分县级政务大厅功能区划不科学、窗口设置不规范、事项进驻不全面、授权不充分,个别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没有按照“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模式设置办事窗口;个别部门进驻事项还没有“应进必进”,驻厅办理事项流程、选派人员业务能力还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县级政务服务大厅公共服务事项进驻比例明显偏低,特别是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没有进驻到位;部分部门业务信息系统与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对接进展缓慢,个别部门对国家基本目录认领和实施清单编制还有漏项,事项梳理和流程加载还不够规范。公共资源交易方面:一些新型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如农村集体产权交易、环境类交易项目等还没有纳入到统一的平台进行交易,个别专业专家人数偏少、专家资源不共享,代理机构工作人员业务能力良莠不齐,诚信体系建设滞后,各级各行业诚信记录平台对接不畅,没有形成违法违规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态势。综合便民热线方面:部分县(市、区)、部门(单位)对热线工作重视不够,答复处理不及时,群众对回复结果不认可,导致按期办结率低,群众满意度不高的问题。
三、下一步工作要求
(一)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力度。一要做好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按照“五公开”思路,采取电话督促、通报督办等形式,推进县(市)区、市直部门对决策信息、权责运行、财政资金信息、环境保护信息、扶贫救助及公共服务等方面重点领域政府信息进行公开,推进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领域、公共资源配置领域政府信息公开。二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关注。围绕教育、卫生、医疗和涉及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事项,做好政策解读,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按照受理依规、答复及时、记录清晰、存档完整的要求,及时回复依申请公开信息,重点推进县(市、区)和市直部门依申请公开答复,及时做好网上申请答复,不断规范政府信息申请答复流程。三要强化平台日常运行管理。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经常性读网督查,做好平台常态化信息发布,规范运行乡镇(街道)政府信息公开专栏,科学编制其他领域基层政务公开标准目录,延伸政务公开链条,推动政务公开向村(居委会)拓展。
(二)进一步优化升级政务服务功能水平。一是优化提升办事大厅服务效能。要持续完善市、县、乡、村四级政务服务办事大厅集成服务模式,加快对大厅的智慧化、规范化改造,提升精细化管理运行水平。市、县两级政务大厅要设置“办不成事窗口”,制定具体操作流程和相关制度办法,安排专人值守,做好业务受理办理工作。二是加快推进“网上办事”进程。要进一步强化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公共支撑能力,推动更多事项“一网通办”“全程网办”。市级各有关部门要对照网办事项梳理统计表,全面推动事项网上受理办理,加快推动数据共享对接。各县(市、区)要全面摸底梳理事项,适时公布网办目录,推进“网上办事”进程。三是全面推行帮办代办服务模式。持续健全完善“帮办代办”服务机制,在全市各级政务办事大厅全面推行“保姆式、妈妈式”服务。市级纳入到“帮办受理”窗口的单位要主动衔接,优化流程,做好转办工作;县级政务服务中心要组建专职帮办代办服务队伍,为群众企业提供“量身定制方案、一站服务到底”的帮办代办服务;乡村便民服务中心(站)配备兼职帮办代办人员,为群众企业提供帮办代办服务,确保群众小事不出村社、大事不出乡镇。四是扎实推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持续完善乡村两级便民服务大厅规范化建设,各县(市、区)要按照“四级四同”要求,持续认领加载事项,要进一步梳理下放乡镇、村社的民政、农业农村等服务事项,汇总编制乡镇和村社审批服务事项目录和实施清单。
(三)进一步提高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效能。一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公共资源”交易模式,提升全流程电子化应用水平,加快推进远程异地评标,10月底前完成全市评标专家资源整合、完善电子档案系统功能、上线政府采购电子辅助开评标系统,年底前健全各类公共资源交易系统,实现以数据电文形式完成公共资源交易全过程,全年网上开标率达到95%以上。二是继续发挥见证职能,严格落实紧急纠错机制,加强部门联动,积极配合监管部门加大对围标串标、弄虚作假等违法违规行为处罚力度,进一步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三是积极引导农村集体产权、碳排放权、数据资源等纳入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行交易,做到“平台之外无交易”。
(二)受理公共资源交易项目进场登记,协调安排开评标时间、活动场所,并发放公共资源交易项目进场通知书;
(三)依法发布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信息,为交易各方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四)登记复核进场从事交易活动当事人的进场资格;
(五)对不符合进场交易规定的有关问题提出质疑;
(六)收集和发布相关政策法规信息,建立公共资源交易从业者场内从业信誉档案和交易活动当事人信息库,协助有关部门推进公共资源交易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发现有不良行为的,及时通报相关行政监督部门;
(七)设立与维护涉及公共资源交易的专家抽取终端;
(八)负责规范进场交易活动程序,维护公共资源交易场所公共秩序;
(九)按照规定收取有关费用,代收代退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应当缴存的保证金(资信金);
(十)开展进场交易活动情况的统计、分析及相关资料(含录音录像资料)的存档调阅工作;
(十一)负责提供交易全过程、全方位的实时电子监控服务,见证交易活动;
(十二)对交易场所内发现的违法违纪问题,及时向有关行政监督部门和行政监察机关报告。
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是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突出任务,也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宁波加快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建设,逐步形成“一委多办多中心”的市级公共资源交易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也取得了一些改革成效。但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要求、新形势相比,改革的力度还不大、速度还不快,市场固有的突出问题持续存在。因此,如何加快改革、创新体制,加快整合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已成为当前宁波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宁波市级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建设现状
目前,宁波市级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功能逐步完善,效应初步显现,对提升公共资源市场配置效率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等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据统计,从2003年至2014年,市级交易市场共交易项目数累计达20623个,交易额7375.6亿元,增收节支超300亿元。
一是基本形成集中的交易服务平台。2003年以来,宁波逐步整合原先相对独立、分散的各类公共资源交易中心,2014年实现市招投标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政府采购中心、国土登记交易中心、产权交易中心等“四中心”集中进驻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基本形成“统一进场交易,统一发布信息,统一交易规则,统一监管和受理投诉,统一收费,统一建设、管理和使用专家库”的交易服务平台,使交易市场功能得到整体提升、服务更加便利,进一步降低市场运行成本和各类主体交易成本。
二是逐步完善“一委多办多中心”的组织管理体制。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市招投标统一平台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意见》等相关文件,逐步形成了“一委多办多中心”的市级公共资源交易组织管理体制。“一委”即市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管理委员会为领导决策机构,其下设办公室(简称“交管办”)代表政府对各类公共资源交易工作履行指导、协调、考核和综合监管职能;“多办”指各行业主管部门的相应管理办公室,行使行业监督职能;“多中心”指上述“四中心”等交易中心为交易事务办理服务机构,依法办理纳入统一平台进行招标、拍卖、采购交易的相关事项,并提供技术咨询和场所服务。这种管理体制使公共资源交易的行业监督、行政监察、交易服务、日常管理等环节呈相对独立,有利于行业监督部门的上下对口衔接。
三是不断拓展交易领域和服务范围。为提升交易市场的服务功能,加快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进程,近年来市级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将更多公共资源事项纳入市场交易,并拓展服务范围,为市属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交易服务。2010年,市政府相关部门专门出台了《宁波市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拓展目录》,对需要拓展的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项目进行了整理归类。目前,除建设工程项目、土地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外,新拓展排污权交易、小型客车特殊号牌号码竞标、公共空间户外广告资源有偿使用、机关事业单位公有资产出租出让、执法机关罚没物品处置、政府购买服务等项目。
四是积极探索创新招投标机制。招投标工作是公共资源市场交易的核心环节,在完善招投标管理、工程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招投标等方面政策法规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对招投标活动的监督,规范创新招投标活动的程序。如,在部分重大项目中探索试行了与模似审批制度相配套的预招标制度;强化对违法失信行为的惩戒,制定全市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黑名单”管理制度;推行“政府协议采购电子反拍系统”,提升政府采购效率;加强综合性评标专家数据库建设,建立远程异地评标系统,实现专家库资源共享;使用电子辅助评标系统、电子竞价系统等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
二、宁波市级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市级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加快建设的同时,也凸显许多问题和矛盾。总体来看,我市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与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相比、与先进省市相比,推进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速度还不够快,市场功能尚未得到有效发挥。
一是改革方向不明确。近期,宁波把完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交易管理机制纳入的全市改革重点,但着重于对分散在各行业主管部门“交易中心”的整合,这种改革仍属于形式上的整合,实质上只是交易服务“四中心”的集中进驻,对市场总体改革的目标方向和监督管理等体制机制完善还未有明确方案。从国家和其他省市来看,我市改革较为滞后。
二是监管体制不顺畅。首先,“管办不分”使行政干预、同体监督等问题难以避免,“多办”的监管体制,使得有些行业主管部门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其次是存在多头监管现象,有些项目如重点工程的水利、交通、房屋市政项目等,存在两个或多个监管主体,往往会造成推诿扯皮、分而治之等问题。此外,还存在监管缺位问题,由于一些按省、市政府文件要求拓展的新增项目没有明确的法定行政监督部门而缺少必要监督,如新增的单独的材料设备招标、会展和营销服务、小车特殊号牌的有偿出让等等。
三是部门协调难度大。从国家到地方,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管理的条块分割现象还比较严重,政出多门、规则冲突等现象还比较明显,要地方行业主管部门打破“家规”,协调推动改革的难度很大。如,市审计监督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曾多次提出改革设想和初步方案,但因部门争议较大而搁浅。另一方面,许多部门也担心改革会带来监管难度增加。主要担心“管”“办”分离后,部分监管职能转移会打破行业主管部门原有的全链条监管模式,造成监管不到位、上下衔接难度增大等问题。
四是招投标领域问题仍然较多。因市场不正当竞争、从业主体信用意识淡薄、监管手段不完善等因素,目前招投标领域还存在着串标围标、假借资质、非法转包和违法分包等突出问题,也存在建设项目造价控制不严、概算、预算、结算和决算层层突破、低价中标高价结算等现象,这不但影响到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正常发挥,损害国家利益和市场信誉,还容易引发项目质量和生产安全等问题,对此社会反响较大。
此外,我国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法律法规还存在立法部门化倾向明显、法律体系协调性较差、新领域法律空白等问题,对加快我市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建设和改革进程具有一定制约。
三、各地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改革的经验做法 围绕“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的改革要求,各省市积极探索有效路径,形成许多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为宁波推进改革提供了良好借鉴。
一是以机构整合建设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对于原有的各类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各地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整合,有的地方则一步到位建立了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例如,成都市将资产类、资源类、货物类、工程类、服务类等5大类41项公共资源统一纳入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集中交易;广州成立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并作为市政府直属的副局级事业单位,原采购中心、建设工程交易中心、信息工程招投标中心、广州交易所集团不再保留;浙江省内其他地市实现了招投标中心、政府采购中心、土地交易中心和产权交易中心的归并,人事、编制、职能、财产也实现了完全整合。
二是以职能归并创新公共资源交易监管体制。许多城市在监管方面积极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路径,有的将行业监管职能划转到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机构(“一办”)统一行使,有的探索公共资源交易综合执法或联合执法。例如,安徽的合肥、铜陵等地将原隶属建设、财政、工商等部门、涉及招投标业务的数十项执法权集中委托市招标管理部门统一实施,彻底改变了过去招投标过程中行业主管部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局面。
三是以科学手段规范优化交易程序。各地除了推行“五统一”等标准化管理外,还积极依托科学的手段和模式提升交易管理水平。大部分省市都建立了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电子化平台,推进交易主要环节和数据信息的实时网上运行和记录,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干扰。例如,济南开发了电子监察系统,由现场视频监控和网上电子监察两部分组成,对可能存在的违纪违法和效能问题预警预告,实现对公共资源交易全过程的监督监控;广州创设了“两地三方”的远程评标模式,实现两地专家通过评标系统独立评标,监督、管理部门在线远程监管,交易中心实行数字见证。
四是以完善配套制度保障改革顺利推进。各地纷纷加大在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上的创新力度,努力突破制约公共交易市场改革的制度障碍。例如,安徽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了《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条例》、《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等,通过地方立法解决了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设立和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机构监管职能的法律依据等问题,明确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运作的基本规则。
四、完善宁波市级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和招投标机制的对策建议
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宁波要充分认识市场的功能作用,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提高公共资源配置的质量和效益,着力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水平,为推进宁波经济社会创新转型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一要明确改革方向,加紧制定专项改革方案。宁波市级公共资源市场改革要按照国家的总体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市场驱动,整合资源、创新监管,统一规范、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等原则,力争到2017年基本建成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到2020年全面建成规则统一、公开透明、服务高效、监督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和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较为完善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按照改革的总体方向目标,加紧制定专项改革方案和改革计划,并纳入全市深化改革的重点。要明确市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专项改革,负责各项改革任务的统筹协调和推动落实工作。
二要抓住改革突破口,调整完善招投标监管体制。以国家《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为依据,探索成立综合性招投标行政监督部门,推动实施对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活动集中统一监管的体制机制。调整政府部门有关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督职责分工,撤销发改、住建部门的招标投标管理办公室,剥离水利、交通、城管、信息等行业职能处室的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监管职能,整合各行业主管部门招投标监管机构和职能处室的人员、编制等行政资源,明确由第三方监管机构履行市级招标投标活动的综合监督执法职能,即使招投标活动的“多办”转变为“一办”架构。强化第三方监管机构的职能配置,将明确其为市政府常设的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综合监管机构,建议第三方监管机构设在市行政审批管理办公室,并增挂“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办公室”牌子,使其能切实履行市委市政府文件规定的对各类公共资源交易工作指导、协调、考核和综合监督职能,并强化内设机构与人员编制。
三要加快多中心整合,推动形成统一的交易中心。在现有“四中心”集中入驻的基础上,把原隶属于住建、国土、财政、国资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建设工程项目交易、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和政府采购等四中心交易机构及职能、财产、编制、人员,统一纳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形成市级公共资源一个交易中心的格局,即“多中心”转变为“一中心”架构。强化交易中心的机构职能配置,进一步明确机构性质和规格,并明确行政上受市政府相关独立部门管理。积极拓展交易中心进场范围,按照《宁波市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拓展目录》,各部门要进一步梳理公共资源管理和配置情况,实现公共资源的“应进必进、能进则进”。
四要创新政策法规体系,努力突破制度障碍。充分运用地方立法权限,加快修订完善《宁波市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调整现行的部门监督管理职责分工,明确市公共资源交管办为综合性招投标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对新出现的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没有法律法规覆盖的,要加强立法,实现监管制度的全覆盖。做好与国家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衔接工作,密切关注政府采购、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等领域上位法的调整完善,为统一各类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监督职责做好基础准备。梳理目前宁波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相关政策文件,对相互冲突的、不符合新形势和新要求的政策要加快修改完善,提高政策的协调统一性。
五要严惩违法违信行为,完善招投标全程监管机制。除严格按基本建设项目程序办事和加强标前、标中、标后各个环节的监管外,相关行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强化联动,形成监管合力,实行项目建设全流程、各节点事项和造价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多方位监管。加强政府投资项目概算和预算控制,审计要提前介入项目预算和招标控制价的审查。建立有关行政监督部门、公安、检察、市场监管和公共资源交管办等部门组成的联合查处机制,加大对串标围标、行贿受贿、弄虚作假、出借资质、违法挂靠或以他人名义投标、非法转包或违法分包等违法失信行为的查处力度。建立健全投诉(举报)件快速协调处理机制,完善重大投诉(举报)案件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大实施公共资源交易“黑名单”管理制度的力度,进一步完善各行业市场主管部门企业信用信息管理、评价、应用制度,加强工程建设领域综合诚信数据库建设,建成统一规范的建设市场诚信体系,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一站式”综合性企业信用信息查询平台实施应用,形成“一处受罚、处处受制,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市场环境。
焦作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整合的基本情况
焦作市不断深化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改革。2010年, 整合了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政府工程招标计划承办招标业务;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 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市场需求;国有产权交易承办国有、国有控股、集体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产权交易业务, 具体负责受理产权转让项目;政府采购平台, 负责依照政府集中采购计划承办采购业务;由这些部门组建成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由此建立起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2015 年初, 在建立了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基础上, 整合了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公室所有工作业务职责, 实现了统一集中交易、统一发布信息、统一受理委托、统一规范流程、统一接受监管“五个统一”。同时, 建立了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承担焦作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对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实施综合监管。由此, 形成了焦作市“一委一办一中心”的公共资源交易运行监督管理体制。
开展电子化招投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推行电子化招标投标, 可克服传统招标投标方式效率低、成本高的缺点, 提升效率水平, 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为廉政建设和预防起到积极作用。电子化招标投标不仅是形式上的变化, 也是一种改革和创新, 有利于保护交易各方利益, 促进招标投标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推广一体化服务平台的作用
1.规范招标投标交易流程, 提高招标投标交易效率
一体化服务平台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 固化了招标投标业务流程, 规范了交易流程, 将法律规定和流程标准落实到相应节点, 降低了操作难度, 有效规避业务规范的偏差。
一体化服务平台以网络为介质, 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 通过电子系统进行招标投标各环节的协同作业。网络的实时性和开放性、同步性打破了传统意义的地域差别、空间限制、时间消耗、高经济成本, 只要能够上网, 交易各方可以随时随地地发起交易, 有效地提高交易效率。
2.提供确切数据, 辅助评委评审
借助电子评标系统对投标文件进行快速比对, 评委可直观地了解投标文件中的数据差异, 并根据招标文件和自己的工作实践经验去综合考虑, 提高了评标效率。
(1) 查找投标文件中的计算错误。比如, 综合单价与相应工程量的乘积与合价不一致的, 分部分项工程量价格、措施项目价格、其他项目价格、规费与税金等五项汇总不一致的, 招标文件说明的其他计算错误。
(2) 查找投标文件中的遗漏项和缺陷。经常出现的投标文件遗漏项和缺陷主要有:遗漏分部分项项目、措施项目、其他项目、规费等;虽有分部分项清单子目, 但未填定单价、合价的;招标文件载明不得遗漏的内容。
(3) 根据招标文件的要求查找投标文件中可能存在的过高或过低的价格, 评委可结合招标文件的规定进行分析和认定其是否属于不平衡报价。
(4) 可对评委的评标过程进行全程记录, 方便以后对评委的考核;标后发现问题后, 有据可查并做出责任认定。
3.有效遏制围标、串标等行为, 促进有形建筑市场健康发展
一体化服务平台采用在线投标报名, 招标与投标文件均采用制作工作编制, 投标截止时间方能知道参与投标的单位名称, 截断投票人相互串通的途径。招标文件依据焦作市电子招标文件样本编制, 固化了“投标人须知”、“投标文件格式”、“评标办法”、“合同”等招标文件中的重要条款, 避免了招标人定制招标文件, 防止招标人与投标人串通。投标文件制作工具能自动记录和识别计算机硬件及其网络信息, 识别相似信息, 为评标时判定围标、串标提供依据。
一体化服务平台实现了交易信息统一发布、交易过程电子监察、交易数据修改留痕, 交易全过程具有可追溯性以备查询, 实现招标投标阳光透明运作, 避免了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暗箱操作。
4.实现与各行业的诚信系统有效对接
一体化服务平台的企业信息数据库与相关部门的诚信系统的对接, 便于实现与交通、水利等部门诚信系统的完美对接。通过与各行业诚信系统的对接, 实现了信息数据交互、资源共享, 可利用诚信系统平台的企业信息数据, 为招标投标活动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保障各交易主体的合法权益和公众的知情权利, 有助于构建公共资源交易市场高效、专业、规范、安全、低成本运作的招标投标管理目标。
加快推广一体化服务平台, 实现资源共享的建议
1.统一市、县、区招标投标交易管理办法, 推广统一使用一体化平台
虽然现阶段焦作市实现了“一委、一办、一中心”, 但是各县区的招标投标管理办法、流程与使用的交易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 应加大力度向各区推广使用一体化服务平台, 实现市、县区电子招标与评标交易系统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流程、信息交互、数据共享, 建立统一的管理办法和统一的评标专家库、诚信档案库、社会代理机构信息库、交易历史数据库等各类数据库。
2.加强数据交互, 实现行业资源共享
现阶段在公共资源项目评审过程中, 如要审查投标人是否有违法行为、是否有被处罚的情况或者项目负责人是否有在建设项目等方面的不良行为, 只能通过该企业在焦作市的活动情况。而中标候选人在公示期间被投诉在外地有上述违反招标文件的行为时, 行业主管部门只能到外地去核查是否属实。如果投诉属实则需对其处罚并依次公示递补的中标候选人, 如此除了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外还耗费大量的时间, 开工日期延后对重大项目的建设影响很大。
当前, 全国各地有形建筑市场都在进行诚信体系建设, 各地行业主管部门也在不断完善其信息系统。因此, 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强信息共享, 由点及面, 循序渐进, 从全省乃至全国, 把各地已入库的企业相关信息及时更新并汇总到管理系统, 如此通过一体化服务平台的无缝对接, 在评标时评委可对投标人在外地的相关信息进行查看, 并作为评审的有力依据, 此举能减少有效投诉, 并能促进有形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
3.完善电子评标软件运行的清标规则
清标就是通过采用核对、比较、筛选等方法, 查找投标人标书中的偏差、计算错误、工程量清单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报价、找出投标文件中可能存在疑义或显著异常的数据, 为初步评审、详细评审中的质疑工作提供基础, 向评委提供充分的分析依据。电子评标系统的清标功能可提高评标效率, 但会涉及判断是否合理等依据, 只有制定各行业专业完整、切实可行的清标规划, 依次分析判断清标的结果, 才能最大限度发挥电子评标系统的功效, 确保评标结果的公正、客观和科学。
4.开发远程电子评标系统
【关键词】公共资源 交易 成本控制 对策
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共资源”,是指不为个人或企业组织所拥有、社会成员可自由利用的自然资源。从定义上不难看出,公共资源具有竞争性,没有“排他性”。本文所指公共资源主要包括政府采购项目、房屋、市政基础设施、道路等各类建设工程、海域使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探矿权和采矿权、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权、公共户外广告经营权、公共空间使用权、公共场地设置停车泊位有偿使用等。公共资源交易,是指通过政府专设的交易平台进行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拍挂出让、政府采购、产权交易及其他事项等方面的集中交易活动。通过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可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市场竞争,减少“寻租”行为,有效遏制腐败的滋生。
一、公共资源的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操作模式下,公共资源由国家机关及其有关部门以行政审批方式配置,以行政权力代替市场机制,以政府选择代替市场选择,其结果是造成公共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社会成本增加,成为腐败易发领域。
(一)公共资源管理涉及多个部门,职能交叉,管办不分
从公共资源涵盖的项目来看,涉及财政、住建、国土、交通、水务、工信、发改等各行政机关,其交易监管涉及到工商、监察、审计等部门。从国家层面来看,各部委在拟定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章时,尚属于未全部进行市场经济调控的时期,往往从各部门自身利益出发,以集中更多的行政权力,未就公共资源进行统一之规范管理,导致部门与部门间存在职能交叉,管理程序及监管程序各自为阵,为公共资源交易的集中管理带了较大的制度限制及阻力。
目前,传统的工程建设项目(含房屋、道路、交通、水利)、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政府采购项目的交易管理因其起步较早,国家层面有《招标投标法》、《政府采购法》、《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规范对其进行了系统的规范,加之各级政府对上述项目的交易比较重视,其集中交易推行得比较早,体制比较健全。而其他项目诸如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项目、公共空间户外广告经营权、公共空间使用权等项目,依然由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交易或者说是配置,在涉及具体项目的交易操作上,往往采用邀请、谈判等传统的方式确定经营者,交易操作者与监管者集于一体,导致了公共资源不合理利用,也容易滋生腐败。
(二)对中介机构的监管不力、不到位
公共资源交易过程中,涉及的中介机构包括招标代理公司、设计、勘察、监理、预决算、评估、拍卖、独立审计及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组织等。在招投标交易过程中,监管覆盖不全,各中介机构管理混乱、业务不精、乱收费、违规操作,机构之间存在恶意竞争等问题。在公共资源交易中,以下情况时有发生:中介机构与代理项目的投标人有隶属关系或其他利害关系;跨地区从事工程招标代理活动或设立分支机构,未按规定办理备案手续;采用行贿、压低代理费用、给予其他利益或者诋毁他人等不正当手段进行竞争;编制的招标文件、标底或工程控制造价严重失实;擅自修改已经生效的招标代理文件;招标代理工作失误,严重影响其代理项目的公平竞争或者招标评标工作的顺利进行。
上述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了公共資源交易成本的增加,难以有效地对公共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开发。
二、公共资源交易成本控制的思路和对策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公共资源交易通过招投标方式进行,招标人希望营造出一个买方唯一、卖方竞争的市场,这属于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垄断市场。因此,公共资源交易应从定价机制、制度建设、查处力度等方面形成相关制度,确保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效率。
(一)形成合理科学的招标采购定价机制
招标采购环节中,采购人员最为关注的核心话题就是价格的确定。通常情况下,市场因素、消费者认同的价值、生产成本和战略因素是影响采购人定价决策的主要因素。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产品的市场价格取决于市场上该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属于不完全的垄断市场,招标人只有一个,招标采购的数量是固定的。在政府采购中,基于成本的定价方法被广泛应用。比如说采用通用的价格清单、按需报价、借助单独股价、谈判、拍卖或者反向拍卖、密封投标等方式进行定价。在采购中,难以预先估算出成本时,可采用成本加成合同,即以最终的成本加服务费的方式来确定价格,对于服务费,可以是一个比例,也可以是风险奖金,还可以是固定金额。成本中应包含管理费用和合理的利润空间。交易双方还可以通过合作来消除不必要成本和低效率行为,从而获得更优的价格和更高的利润,实现“双赢”。
(二)加强制度建设,降低公共资源交易的行政成本
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建设,不断提高其协调性、科学性、系统性。从一贯的做法来看,改革的位阶高、机构强,推进的速度自然快,推进的效果也就好。各级政府可对本级行政区划内的公共资源范围具体化,拓展已有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对范围内的项目,要求成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实行统一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当地公共资源交易统一进入进行交易。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通过集中统一管理,逐步简化办事环节,减少相对人的往返次数,提高工作效率。“管办分离”,公共资源交易市场负责交易,交易监管则由监察、纪委等监管机构负责,各类公共资源交易项目监管措施一并明确。逐步改变行政机关之间多头监管、职权交叉情形,降低行政监管的成本。
(三)加强中介机构的监管,降低参与者的成本
公共资源交易所涉及的各类中介机构繁多,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交叉导致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出现缺失、缺位,一些中介机构自身管理混乱,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中介机构在某个地区形成垄断,漫天要价,抬高了公共资源交易参与者的成本。各级政府在制定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制度时,应一并对所涉及的中介机构进行规范,引导中介机构更好地服务于公共资源交易活动。
(四)加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软硬件建设,提高交易效率
完善现有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拓展适用对象及范围,逐步公开化、透明化,增强监管部门的参与度,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方便查询及监管。在对各项公共资源交易项目进行实际运作后,可制定切实可行的收费事项及弹性收费区间,降低投标人的支出,减轻企业负担,让更多的资金用于项目支出。
(五)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增强公共资源交易各方参与者的诚信意识
将已有的各类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引入到公共资源交易过程中,推行违法行为“黑名单”曝光制度,与各监管部门形成合力,织成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失信惩戒网络,对交易过程中的各类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惩处,引导市场各方主体诚信建设,促使各行业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操作规则。
参考文献
[1]赵勇等.招标采购专业知识与法律法规[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5.
【公共资源交易运转报告】推荐阅读:
公共资源交易工作12-26
阜新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办法01-02
公共人力资源案例12-30
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07-11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论文11-26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判断题11-02
为提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10-08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网考题库(精简版)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