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命题作文写作技巧(精选8篇)
半命题作文是与命题作文相对而言的。它是给出一半题目,让考生补全题目后再去作文。
一、半命题作文的结构形式
1.给出题目的前半部分:如“假如我能“”动力来自”
2.给出题目的后半部分:如“________改变了我”“________是一把双刃剑”
3.给出题目的前后部分:如“我在__________的引领下” “让走进心灵”
4.给出题目的中间部分:
如“,别再让我”“是”。“我想让更”,“来了,还会远吗”。从半命题作文的特点可以看出,把题目补充完整,就成了一道命题作文,接下来就按照命题作文的写作策略来写作了
写作半命题作文的关键是理解、把握题目中已知的部分,从而把题目变成一个自己喜爱,乐于去写、易于发挥的作文。
二、半命题作文的审题
针对半命题作文的自身特点,它比命题作文的审题要求还高,因为,命题作文的题目是现成的,而半命题作文要求考生根据对题目中已知的部分的分析来填充未知部分,如果审题不准确,就会影响题目的质量,首先,要深入分析题目中已给的部分,理解其含义。特别应注意题目中的修饰、限定性的词语,为补全题目做好准备。
1、在半命题作文中,有的文题限定了文章的体裁,例如,“给的一封信”限定了作文的体裁是书信,例如,“给的一封信”限定了作文的体裁是书信,2、“论限定了作文的体裁是议论文;
3、有的文题指明了立意的方向,例如,“感动了我”这一命题表明文章要表达“感动”的心情,考生必须紧紧围绕“感动”选材、组材“难忘的”要表达 “难忘”的情感,“难忘”的是什么,为什么“难忘”;
4、有的文题限定了选材的范围,例如,“我最的人”,在横线上可以填“欣赏”、“敬佩”、“感激”、“喜爱”等等,但是,不管填什么,抒情主体是“我”,所以,选材就要选与“我”有联系的人,“第一次”,横线上可以填“做饭”、“唱歌”、“被误解”……但这些词语必须符合是人生的“第一次”。根据对题目中已知部分的理解、把握,填充题目中的未知内容。在分析好命题中的已给出部分的内容后,如果限定了体裁,要注意写作时不要改变文体,如果规定了选材的范围,写作时就不能信马由缰,越过雷池; 第三,面对半命题作文,由于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等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构思思路,如何针对自身特点来确定一个适合自己,利于发挥自己写作特长的文题呢?
1.避生就熟
面对一个作文题,如果能运用到我们熟悉的材料,就感觉写起来很顺手,因此在补充半命题作文题目的时候,应该考虑所拟的题目能否用到自己熟悉的,印象深刻的,有话可说的材料,避生就熟。
例如,这样一道半命题作文,“这里有______(如亲情、信任、希望、欢乐、竞争、春天、阳光、丰富的宝藏等)务必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括号里的词语都可以作为填充题目的选项,但是不能盲目地填一个了事,要考虑填充的文题能否恰当地概括自己熟悉的题材,反映出自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
提示:括号内所提供的词语可选用,也可不用;你可以从括号中选择一个自己最有把握、最熟悉的、最有内容可写的词语,也可以另选词语,例如,“友谊”、“真情”、“宁静”等,把写作内容转移到自己熟悉的方面。
但要注意作文要积极向上,表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2.化大为小
化大为小就是把题目所涉及的范围由大变小,便于从一个具体的角度来写作。如果把题目拟得过大,很难写充实、写具体,更不易写出真情实感。例如,以“是幸福的”为题写一篇半命题作文,“人生是幸福的”这个文题拟得过大,人生所涉及的范围很广,一篇作文很难把这个题目表述清楚,写起来不免会泛泛而谈。“读书是幸福的”“学习是幸福的” 就容易把文章的内容写得充实、写得具体、写得感人。
3.力求新颖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好的标题会为文章增色不少。
在填充半命题作文标题时,在考虑准确恰当的基础上,还要力求新颖。
可以突破常规,例如,写“我们的名字叫”这样一道半命题作文,多数同学填入“中国”、“龙的传人”等词语,抒发爱国之情,有位考生拟题为“我们的名字叫„坐在最后一排的人‟”,文章写虽是后进生,但自强、进取,很有创意,引人注目;
运用修辞手法
如“我从那里学到的”,有的同学拟题为“我从„无字书‟那里学到的”,其中把“生活”比成了“无字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
4.顾及平时
平时写了大量的作文,有的完全可以稍加改动变成一篇与考试作文切题的作文,比如写“感受”,平时如果写过有关“母爱”的作文,那就可以 “感受母爱”为题,写一篇作文。
5.联系自身
在填充半命题作文题目时,应该考虑自身的因素,比如兴趣、爱好、特长等。
有的半命题作文可以写成不同的文体,就要根据自己的特长来拟一个自己擅长的文体的题目,擅长说理的,可以写议论文,擅长抒情的,可以写散文;
可以写成记叙文的半命题作文,既可以写成写人的,又可以写成叙事的,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拟题。
6.符合逻辑
7.内容健康
面对半命题作文,自由选择的空间大了,但要注意题目要积极向上,反映青少年时代风貌,不能填上一些消极、不健康、低级趣味的内容,降低了作文的品位。
“的滋味” “生活是的作文导写
作文题:
物质上的珍藏,给人一种踏实感;精神上的珍藏,给人一种甜蜜感。美丽的,美好的,可以珍藏;真挚的,真诚的,可以珍藏。最温馨的珍藏是回忆,最难忘的珍藏是真情。一纸贺卡,一张照片,一支钢笔,一枚邮票;一个微笑,一席话语,一缕思念,一丝感动……经过珍藏,陶冶了情操,升华了思想。
请以“珍藏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⑴请先补充完整题目再作文;
⑵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⑶不少于600字;
⑷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
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题目中的已知部分是一个词语----“珍藏”,“珍藏”的意思是“爱惜珍重而妥善收藏”(动词),应该把“珍藏”理解为动词,然后填写一个词语作为“珍藏”的宾语,这篇作文宜写成一篇记叙文,记叙一段难忘的回忆,写出珍藏什么,为什么珍藏,这段回忆给你怎样的人生感悟或启迪,抒发真情实感。
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出发,填写恰当的词语,使自己对作文有兴趣,乐于去写,珍藏一颗树
在我心中始终珍藏着一棵树,一棵伸向河心的垂柳,它在暴风雨与汹涌的河水中舞动,像个精灵。
还得从上个月的那个雨天说起。
郁闷的五月总是这样,转眼间,太阳就躲了起来,天空便布满了暗灰色的云块,越来越厚,越压越低。几只低飞的燕子在空中猛然一顿,斜刺着向前方飞去。
这是暴风雨来临前的预兆,然而我却无心欣赏这些。因为我刚得到消息,这次推荐上重点高中的名单中没有我,这个消息的到来虽是早晚的事儿,但我的心仍莫名地烦躁与苦恼。我无精打采、毫无目的地走着。
一阵狂风刮过,地上的灰尘腾空而起,向眼前的河面扑去。几棵瘦挺的槐树的叶子在风中瑟瑟发抖,发出凄凉的嚎叫。突然,一道刺眼的闪电划破天空,紧接着一个惊雷,霎时,暴雨铺天盖地而来。
我赶紧躲到一家屋檐下。这是一座建在小坡上的红墙小楼,楼前是一望无际的秧苗连着灰蒙蒙的天。小河在楼前几十步的地方膨胀,如条饱食的蛇,向西蜿延而去。就在那小河的膨胀处,不知是谁种了这棵垂柳。
就是这无意的一瞥,勾起我对这垂柳曾有的记忆。
两年前那个夏天也曾来过这里。那时正上初一,想参加舞蹈大赛的我也站在这屋檐下,看着突来的暴风雨,就是这棵经得起暴风雨的垂柳给了我启迪。后来,我毅然顶住了来自大家的不信任甚至是讥笑,经过一个夏天的苦练,终于在那个金秋时节捧回了全市舞蹈大赛二等奖的证书。
那一次,我真得感谢那场大雨……
我急切地搜寻着雨中那棵伸向河心的垂柳。雷声轰鸣,整个大地似乎都在颤抖,雨越下越大,打在地面,溅起一朵朵水花。那棵垂柳在雨中猛烈地摇晃着,一条条柳枝像狂舞的皮鞭,夹杂着辟里啪啦的声音在空中呼啸着,抽打着,迎风飞舞。下面的枝条不时被埋入水面,又挣扎起来,水面荡起杂乱的波纹。
是啊,又过两年了,不知道这之前有多少年,也不知道今后还会有多少年,那棵垂柳在多少次暴风雨中仍然也必将倔强地活着。
而我呢?为什么不能学学这棵垂柳?
我的心慢慢开阔起来,那棵垂柳的影像也愈加深烙在我心中。
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当遇到困难时,我总会想到这棵风雨中的垂柳。
综观这些年全国各省市的半命题作文形式, 大致有以下三种:后补式 (如:《收藏 》) ;中补式 (如:《我因 而骄傲》;) 前补式 (如:《 是一首歌》) 。作文的要求和方法一般是让考生先经过构思、想像, 补齐横线上的内容后, 然后进入有序的作文状态, 这就是所谓的先要进行补题, 而补题内容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考生的写作状态和作文质量。补大了又驾驭不住, 补空了就胡编乱造, 补平淡了又容易和别人“雷同”, 展示不出自己的才华。现根据笔者多年参加中考作文阅卷的经验体会, 就半命题作文如何补题, 谈谈自己的看发:
一、 忌讳“假、大、空”
这里说的“假、大、空”, 是指考生没有认真阅读半命题作文的提示语段和要求, 而不加思考或凭空想象的补题, 本意弄巧, 实则是成拙, 结果写得辛辛苦苦却得不了高分。如:请以《收藏 》为题, 写一篇600字的作文, 就有部分考生将题目补成《收藏外星人的足迹》、《收藏古董》、《收藏名人字画》、《收藏诚信》……。面对如此大而空的补题, 阅卷老师首先就有一种假而虚的感觉。因为十四五岁的初三学生, 无论是在生活积累, 还是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等方面, 要想写好这种作文, 实在是很困难的。即使硬把600字拼凑完, 也很难写出文采, 更难抒发出真情实感, 自然就与高分无缘。哪怕写得洋洋洒洒, 结构也完整, 也有一定主题, 但毕竟题目补得太空、太假, 远离了考生的真实生活, 既妨碍了考生才华的展现, 又阻塞了情感的抒发, 最终得了低分, 究其原因, 还是吃了补题的亏。
二、 提倡小、亲、近
综观那些得高分的半命题作文, 往往是补题小而亲切, 贴近现实生活的作文, 尤其是那些既有文采, 又富诗意的补题。如:《收藏妈妈晶莹的泪珠》、《收藏故乡的记忆》、《收藏窗外沙沙的雨声》、《收藏老师的微笑》、《收藏无声的亲情》、《收藏冬天的名片——落叶》……单就题目, 就能拴住阅卷老师的目光。曾经读过一篇《收藏故乡的记忆》的半命题作文。开篇是这样的:
苗岭山高, 挡不住我
对故乡的思念;清水江长, 阻不断我对故乡的魂牵梦绕。我是大山深出走出的游子, 那弯弯的山路, 深深的竹林和那飘着炊烟的石板屋, 刻下了我对故乡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 因为这里有苗乡、侗寨、风雨桥……
然后以苗乡、侗寨、风雨桥为三个小标题, 构成了作文的三个自然段落。三个场景, 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爱念和赞美之情。
再如《收藏无声的亲情》的半命题作文, 写考生自己在紧张的中考复习阶段, 爸爸是个电视迷, 但怕声音干扰他复习, 便默默地看书读报 (体现无声) ;夜深了, 妈妈悄悄地端杯牛奶, 或者冲一杯提神的咖啡 (依然无声) ;爸爸担心走路的响声干扰他思路, 特意把客厅铺上了地毯 (还是体现无声) 。然而就是在这些无声的举止中, 亲情的主题跃然纸上。这种“小题大做”的高分作文例子, 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补题有亮点, 补出的是作者最熟悉的生活场景, 最想倾诉的思想感情, 再赋予亲切、自然、真实而有文采的表述, 一篇高分作文就这样诞生了。
在中考的作文题型中,有半命题、命题、材料、话题作文等四种,各具特色,相辅相成,却都不可忽视其重要性。半命题作文处于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中间位置,有其特有的限制,也有其开放性。针对于初中生的心里因素,半命题作文具有独特的个性,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优势。掌握半命题作文的写作特点是至关重要的,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能够让学生在中考作文中取得好成绩。
【关键词】
中考 半命题作文 命题特点 写作方法引言
作文作为中考语文中分数比重最大的一道题,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根据题型的不同,应对的写作方法也各有所异。传统的教学方式确实给学生带来了许多写作的技巧,不断地带动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但是,多年来照搬的运用,还是会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新课程标准下,作文的教学不断的变得更加的个性化。
1.半命题作文题目解析
1.1半命题作文的相关概念
半命题作文即是作文的题目只写出一部分或者一半,其他部分由学生自己发散思维填写的一种作文题型。这一题型需要学生从题目中、题目背景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扩充,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及表达能力完成作文。
从2007年—2009年的中考题目数据显示,半命题作文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根据2015年全国中考题型总汇可以了解到,半命题作文题目还是较多的。
由上图可知,半命题作文不断出现在学生的中考试卷中。
1.2半命题作文的命题特点
半命题作文是比较灵活的题目,学生可以根据给出的一半或者一部分题目,运用自己熟悉的内容进行写作。并且半命题作文的出现总是伴随着丰富且短暂的提示,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选择内容,完成写作。比如说:“_______,你不一般”“难忘______的眼神”都是极具特色的题目,选择的空间也变大,让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累计的知识、兴趣,驾轻就熟的选出作文素材[1]。
当然,也有的半命题作文没有如此的开放,而是相对的加了限制。比如说:“______童心”作文中有几个选择“拥有、发现、久违了、爸爸的”等等。
1.3半命题作文的不同命题结构
一、命名前半题:比如说“笑傲______”“世界只有______”“在考验中______”“给自己一个______”“我读懂了______”“我渴望______”等等。
二、命名后半题:“______,做我自己”“______并没有结束”“______的承诺”“______的岁月”“______,我的最爱”“______触动了我”等。
三、两端命题,中间自命名:比如说“沉醉______的世界”“这里的风光______好”“一路与______同行”“走在______的小路上”等。
四、交叉的命题方式:比如说“我和______一起______”“有一种______叫______”“从______中学习______”等等[2]。
命题作文有各种各样的命题方式,给学生的选择空间更大,在学习中,教师能够从多方面进行对学生的半命题作文教学,让学生在中考尽情发挥优势。
2.中考半命题作文的写作方法
写好半命题作文的关键在于审题、补充题目,只有将这两点做好了,才能够更好的完成下面的步骤。在审题的过程中,学生要通过作文给出的背景的提示进行选文章素材,选好之后根据自己所选内容进行补充题目。这样补充好的题目就和命题作文一样了,学生可以发散思维开始写作。补充题目的过程,考察的是学生日常学习的积累知识,学生初中阶段的写作特长。选择的内容以自己熟悉的为主,发挥自己的特长,写出新颖的文章,这样才能够吸引改卷老师的眼球,获得高分。但是,依旧要注意以下几点:
2.1认真审题,明确具体题目的开放点以及限制点
如上述中提到的“______,我的最爱”。根据这一题目来说,学生必须考虑到,这个半命题作文以“我的最爱”为中心点,在写作的过程学生要围绕“最爱”为主题。在补充题目时,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人或事进行叙述,会更加贴切,表达出来也会一目了然。比如说“爸爸、妈妈、书籍”等都是很好的选择。以此来突出中心点。
认真审题还包含了对题目的每一个字都要认真的理解,不遗漏,减少错误的几率。对于半命题作文中的提示,也是学生不容忽视的,有的应该予以采纳、有的作为参考。
2.2注重知识的积累,内容创新
一篇好的中考文章,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学生平时注重素材和知识的累积,在写作时能够有效的运用进来,发挥作用。写半命题作文时,要结合自己日常的喜好、兴趣写,内容要自己足够的了解,但是要跟上时代的潮流。在题目的补充上,内容的选择上,都要朝新颖的角度出发,这样能够吸引住别人的眼球,得到更好的成绩。
2.3结合实际,化小题目
在半命题的题目填充中,学生要注意,题目的范围不能往大的方面进行填充,而是选择小的方面,这样会更加方便叙述。能够写的更加真实、更加具体。比如说“ 是幸福的”,这时,就不应该填“人生”,人生的范围过于的广泛,无法流露出真实的情感,学生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3]。就可以选择“读书、有朋友”之类的进行补题。
2.4内容积极向上
对于半命题作文而言,学生的选择空间比其他类型的作为选择空间要大,自由程度高。学生在选材的时候应该注重内容的积极性,不要选择不利于身心发展的材料,这样会给作文的得分带来劣势影响,降低作文的整体品味。
3.结语
一篇中考文章,改卷老师最先接触的便是题目,一个具有特色的、新奇的、生动的题目,能够吸引老师的眼球,为文章获得第一印象的高分。结合自己的积累,写出新颖的内容,会让一篇半命题作文发挥到极致,获得高分。
【参考文献】
【1】王兰.来自中考作文评卷组的声音——2011年哈尔滨市升学考试语文命题作文写作误区与对策【J】. 初中生优秀作文,2014
【2】李自斌,胥积宏.精妙立意 精巧构思——半命题作文的中考应试写作指导【J】. 新课程(中),2015(03)
——命题、半命题作文
俗说“走好第一步”非常重要,写作文也是如此。审清文意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审不清文题,一是无从下手,二是事倍功半,吃力不讨好,得不到基本分。如果能审清文意,准确把握命题者的意图,抓住文题中透露出来的关键信息,了解常规要求再动笔就能写出符合文意的作文来。
今天我们就详细讲讲命题、半命题作文的审题技巧。
审题——四瞄四盯看分明
如何解剖审题,首先看作文题目,总会呈现哪些信息呢?
文体、字数、人称、范围、句式、情感、修饰词、关键词等等。
审查题目,分析这些信息,不是每处都仔细琢磨,得分个详略;有些,只需瞄一眼,知道了,心中有数就成,时间控制在数秒以内,有些,则需要盯几眼,要推敲,思忖,花上一刻钟也不为过。
一瞄,文体,中考作文命题已经好多年“文体不限”了“文体不限”其实也不是什么文体都可以写,有时题目本身的规定性就把某些文体排除在外了。如“十六岁的我”最适合写什么文体呢?最方便写洋溢青春激情的抒情文,叙事文,而议论文、说明文就不好写。有些地区出于突出初中基础文体训练的考虑,不再笼而统之地“文体不限”,而是特别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写一篇记叙文”。
二瞄字数,字数是作文的一个重要指标,你少了50字,会被扣2分,少100字,基本上就会被划拨到最糟糕的作文里了。一般是“不少于600字”或者“600字左右”,从写的角度,应该比题目规定的字数下限略多写几十字,这样不仅内容更显得富,也可见你行文的优裕。
三瞄人称,中考作文命题更关注学生的自我成长与心灵世界,所以题目里往往有“我”如“我眼中的色彩”“我依然——”。再如“我最想依靠的人是你”“你误会了我”这样的命题对叙述的口吻就有特别要求,强调倾诉性。
若题目里不是“我”而是“我们”如“我们这帮人”“那一刻我们······”这类作文你就不能太个人英雄主义要突出“们”突出群体。
四瞄范围,范围就是给题材画个圈圈内的你可以写,圈外的不能写。最近两年为了防范套作,命题者越来越倾向于在写作范围上加强限制,这一趋势,我们不能不察。
审题练习
以“你在我心里”为题,写一篇文章。这道题目中的“我”可以怎么理解(既“我”的范围“请以初中生活为素材
以„你在我心里‟为题写一篇文章”这道题目中的“我”又该怎么理解
刚才的题目是2008年江苏常州题“请以初中生活为素材,以„你在我心里‟为题,写一篇文章”,这道题目,如果没有“以初中生活为素材”的限制选材可谓海阔天空,题目中的“我”就可以非作者自己。比如可以虚拟“我”为项羽项羽对虞姬说“你在我心里”或者杜甫对李白说,树叶对树根说,白云对蓝天说······但“以初中生活为素材”,“我”就只能是“我”非作者本人莫属了。虚拟成别人就跑到圈外了会被红牌罚下。
再如“美丽的瞬间”,你写的内容就得是瞬间发生的,不能像“三年前······一年······现在”这样娓娓道来。再如“那一幕我难以忘怀”你就只能写一个场景,不能“家里······学校······街头”写上好几幕。
请同学特别注意题目里的时间词如:“一天”“冬天”;地点词,如“校园”“窗外”数量词如,“那一刻”“一件事”“第二次”。
一盯、句式
题目如果是简单的词语,如“回家”“永远的歌声”,这项审查可略过。题目里如果出现关联词语或由两个小分句构成就需要辨析其中的内部联系了。是因果关系,条件关系还是并列关系呢,“生活因思考而精彩”“失去后才知道可贵”。例如,“我参与,我快乐”——因为“参与”所以“快乐”,我们可以理解为“参与”是“快乐”的原因,“快乐”是“参与”后必然的情绪反映。行文时,就需要既描述“参与”的过程和细节,也抒发“快乐”的情绪和感悟,两者缺一不可,只写一点,都不完整。
二盯、情感
最近两年,中考命题老师都变成“情种”了,以往那种“马克思主义老太太”的淡漠不多见了。比如这些题目,“你还会——吗”“我最想依靠的人是你”“让我握住你的手”得体会这里面的一往情深,再看这些题目,“向前向前向前”“再小的力量也是支持”“战胜自己坚强起来”,你得领悟其中蕴含的积极、进取、不屈的精神力量。而所有的体会、领悟最后又得落实在你饱含情感的笔触里。
三盯、副词
副词初看不起眼,其实极重要。这两年出现较多的副词有“其实”“然”“真”“也”“最”。如“门其实开着”,“——其实很快乐”。“其实”,包含着一个误会设计,起初认为是那样后来因为某一际遇,明白是这样,行文必须把误会交代清楚。
如“我依然——”。“依然”,包含一种无怨无悔,即使错了,即使亏了,也不改初衷。
再如,“下雨天真好”,“——真有趣”,“有时,我也想——”,“——最美的数字”,“我最好的朋友”······“真”,包含一种发自内心的意思,行文时少不得由衷的抒情;“也”表明曾经没有想过,经历过,现在却想怎么样······“最”,包含一种对比,比较后确定这才是“最”那不是“最”。所以,要用“那些”来突出“这一个”。
四盯、关键词
要善于锁定题目最关键的词语,找找下面题目的关键词。“那一幕,我难以忘怀”“温暖的时刻”“我眼中的色彩”。要死盯着这些关键词,慢慢咂摸他们的“色香味”。
1、“那一幕我难以忘怀”,“难以忘怀”也就是印象深刻,为什么印象深刻呢?你得给出充分的理由,如果写的是泛泛的人和事,比如,在街上看到一个乞丐觉得可怜,在课堂上被老师表扬有爱心,就“那一幕,我难以忘怀”了,那就没写出这个题目应有的震撼度。
2、“温暖的时刻”,“温暖”不仅是身体的,也应该是心灵的,而且重点应该放在后者。
3、“我眼中的色彩”,“色彩”不能单纯地写成“赤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如果简单地写成“我看到了红色、绿色、黑色”,那会让人笑掉大牙。你得琢磨其中的比喻意涵,比如黑色跟灾难往往联系在一起,绿色往往跟希望里联系在一起,从这个角度,可以写汶川地震表现我们这个民族在灾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
标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透过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常言道,题好一半文。从某种程度上说,拟题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文章品位的高低。写好半命题作文的关键在补题。而拟一个恰当的标题首先要审清题意。
半命题作文的审题
一、填题要充分吸取题中的隐含信息。
半命式作文题,题面不长,其间还有空白,呈残缺式。但就是在这残缺短小的题面中却隐含着不少的有用信息。
命题者通过题面中的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向考生①暗示一定的类,即文章的体裁及表达属类,是记叙文、议论文抑或说明文。细而分之,是记人还是记事,是叙事为主,还是抒情为主,是缘事说理,还是以理带事,等等。②敲定一定的质,即文题点示考生应表达怎样的旨意,抒发何种感情,形成哪种走向的文面氛围。③框定一定的量,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一篇作文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量,作出某种限定,或一人或多人,或一事或数事,或一理或数理,或瞬间或久远,或局狭或广扩,等等。④标示一定的载体。文以载道,具体到一篇半命题作文,文章的旨意凭借何种具体的人、事、时、空加以显现,这种载道的载体是题目中既定的,还是由学生自定的,对此种种,在半命题的题面中都有所点示。
审视《我这个„„迷》题面中的“我”、“迷”两词前后缀连,表明是记人叙事的记叙文。题中的迷,其含义是对某种事物、活动、景物特别感兴趣,全身心投入,达到如醉如痴的迷恋程度,无疑暗点了文旨。题首的人称词“我”,表明文章的“量” 局限于特定的一个人 ——“我”局限于“我”的一种兴趣爱好。至于这种如醉如痴迷恋的对象——载体题目有意空缺留给学生自主定夺填之而出。
再揣摩文题《„„之风不可长》隐含信息,次第抽出
类“不可长”一语,对社会上的某种风气作出一个明确的否定判断,表明一种决绝的态度,行文必然议论说理,当属议论文。
质“„„之风不可长”,分明是抨击、批判不正之风,伸张正义,击浊扬清,此为本文主旨。
量“之风” 是偏正短语的后肢,前面填充后,自然形成不正之风、邪恶之风中的一种。
二、填题,要与命题要求暗合神契。
命题者总是从教学大纲出发,扣教材,巧拟半命文题,从一个角度去测试题者的意图以利正确定向下笔。知己知彼,命题者,方能百写不殆。
《在„„面前》是前几年湖北省的中考题,稍一端详,可知文题是一表示态势的介宾短语。为何以态度命题,最终目的是什么,让思绪驰骋,不难看出,命题者设计这一带空白的文题,其初衷是要学生自我营造一种环境、态势,造成特定的氛围,让生活中某一人,或数人,置于其间,述其言,叙其行,从而显示人物的某种精神、气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这种环境和态势,可能是有形的,如金钱、鲜花,也可能是无形的,如威胁、困难可能是惬意的,如奖状、成功,也可能是恶劣的,如挫折、歹徒。运思到这个程度,就不难通过填充题,设置一个恰当的对立物、映衬面为构思中的人事创下典型的环境,从而有力刻画人物形象,凸现文旨意念。
面对这一文题,有的学生无视命题,随意填题为《在哥哥面前》、《在房屋面前》《在校门面前》,如此,也能行文,但徒然增大了深层构思的困难。前一题除了点名兄弟,兄妹关系外,很难形成对立、映衬关系,而后两题只是点出了人事发生的地点,除此,难以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就使文章难以契合命题者的匠心与要求。
三、填题要切中题旨文意。
如前所述,多数半命式文题,对题旨文意都有所显露,有所暗示一题当前,我们首先要机灵扫瞄,将其捕捉到手,接着要深层透视,切中底蕴,以利正确填题,深层构思。
《„„长大了》一题载体部分空缺,怎样填题为好,关键是对点明文旨的“长大”怎样理解。对“长大”一语,有三种诠释可供思辨取舍,1.增高长重,一般生理现象,2.思想成熟,高级智能现象3.学业(事业)有成(有为社会现象)。对三者运思比较,可以断定,按第一种含义填题,难脱肤浅,按第二第三种含义填题,能揭示人与事的底蕴,从动态变势中演绎出明确的意念。
又如文题《我学会了„„》题中“学会”,一词常见惯用,但纳入文题,其旨意就当仔细琢磨了。这里当指学习并掌握了某种有用的知识、技能、本领,连上前面的“我”,渗出一种可贵的自豪激情。对题旨揣度有高下,填题也就有优劣。
《我学会了骑车》、《我学会了烧菜》、《我学会了打球》—— 填题正确流于一般。
《我学会了讲文明》、《我学会了自立》、《我学会了珍惜时间》——填题深刻题旨凸现。
《我学会了打牌》、《我学会了赚钱》、《我学会了吸烟》——填题错误题旨走穴。
四、填题要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下笔能否成功,有无感己感人的素材入文,至为重要。而半命题作文正是在动用生活储存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方便、自由。填题时就要珍视这一自由,加以充分利用,使填出的文题正中素材仓库之所备。
且看《一段美好的生活给我的„„》一题,显示题旨的空白处可有多种填法,但要正中储存,就要慎选。一学生暑假下乡,与勤俭的祖父相处,对自己的乱用胡花深感内疚,并力戒之,可填“鞭策”。一学生考试失利后忘情观察大风雨中蜘蛛反复织网的镜头感触颇深可填“启迪”。一学生在校运动会3000 米赛跑中不支落伍是班上的拉拉队热烈的擂鼓、整齐的呐喊使他干劲倍增最后夺得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面对半命文题,我们必须整体揣摩出命第二可填“力量”。
又如《我„„同桌》,题目已经限定了载体,如何填充为好,仍视素材而定。如果同桌系新来乍到,虽印象鲜明,但交往很少,可填“的”,以便从旁观察描述。如果与同桌交往频繁碰碰磕磕时有冲突填“和”为宜以展示矛盾冲突中的人物形象。如若对同桌的某一印象和某种情感强烈不妨选填“敬佩”、“恨”、“同情”、“鄙夷”等。
五、填题要力求创意新颖。
填题运思,在符合要求、切中题旨的前提下,还应避俗求新,使题与文,让人触读后俱为之一震。这,主要讲究填题的深加工了。
一组中学生面对《我生活在__之中》的半命题,有如下填题,试作比较
填“家庭”、“学校”、“社会”——浅薄直露味同嚼蜡。
填“集体”、“亲人”、“友谊”——正确平常流于一般。
填“麻将声”、“追星族”——切中时弊发人警醒。
填“题海”、“夹缝”、“梦魇”——比喻形象深邃出格。
且题面的新与俗制约文面的新与俗。
拿起《„„的滋味》这一文题,如果匆匆填上“咖啡”、“中药”、“甲鱼”、“黄瓜”且只是就其滋味写滋味必然俗气浅薄。如能扣住滋味的深含掘而深之写出《打工的滋味》、《得奖的滋味》、《当干部的滋味》、《掏污水沟的滋味》则既深又新。再进一步如能逆向填题《作弊的滋味》——心惊肉跳《说谎的滋味》——惶惶不安《挨批的滋味》——打翻五味瓶则文章的新鲜度、吸引力就更不同凡响。
六、填题要符合情理、逻辑。
填题新也好,深也好,都有个“度”,过度则不真,甚至有悖情理,违反逻辑。
有这样一道题《我第一次„„》如若有人填上诸如“哭”、“淘气”、“唱歌”、“做梦”之类,必然令人皱眉,因为这些选项都是难以界定“第一”的,填进题中,势必陷入伪科学的泥沼。变换一下,选填印象深刻的“第一”如“上学校”、“登台演戏”、“领奖”、“下水” 则成因为这一类“第一” 都是不难确认的。如能变向运思,选填“说谎”、“当家”、“打工”、“独自远行”入题,则文旨文趣当会更新鲜可人而又合乎逻辑,不违情理。
半命题作文拟题常出现的问题。
《——也美丽》 《挫折也美丽》、《失败也美丽》——拟题雷同
《生活也美丽》——拟题宽泛 《板书也美丽》——拟题随意
审题仅仅为了补题吗
确定文章的立意——歌颂美丽,确定文章题材 ——真实,确定写作重点——美丽的原因,明确文章体裁——记叙文。明确其他要求(字数等)
判断下列补题及开头、结尾是否准确把握题意了
开头,学生作文1——《冬雪也美丽》
在我的心中,最美的季节是冬天,最美的景物便是唯有在冬天才会有的——雪。每当下雪的时候,我都会跑到门外,欣赏那洁白的雪花,心情也会好起来。写的不是“也”美丽而是“是”美丽的。
学生作文2——《失败也美丽》
失败,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有的人讨厌它,一味躲避,这样只能离它更近,而有的人在失败之后,从中吸取教训,不断努力,慢慢走向了成功。对于这些人,失败是美丽的。写的不是“也”美丽的,而是“是”美丽的。
学生作文3 ——《配角也美丽》
有人说,主角永远是舞台上最耀眼、最美丽的那轮明月,而配角只是旁边点缀的小星黯然无光。可在我看来,其实,配角和主角一样,也很美丽。如何体现“也美丽”
比较三个结尾。
《皱纹也美丽》
我的目光久久停留在那皱纹上,此时我突然感觉到父亲眼角的皱纹是如此美丽,它里面包含了父亲对我深深的爱。我很庆幸我拥有这样的父亲。
《旧毛手套也美丽》
这双手套我一直珍藏到现在,它虽然不好看,但在我心中永远是最美的。也是美丽的。
《失败也美丽》
成功固然美丽,但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一次次的失败,怎能得到一个个通向成功的阶梯呢,当你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总结、不断努力而最终成功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原来失败也是美丽的。
标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透过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常言道,题好一半文。美的文题使人耳目一新,使读者一见钟情,从某种程度上说,拟题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文章品位的高低。
半命题作文是作文考题的一种常见形式,由于其处在“命”与“非命”,“限制”与“非限制”之间,考生对题目还具有“一半”,甚至是“一多半”的自主选择权,自主发挥、自由驰骋的空间还相当大。正因如此,即便在话题作文备受推崇的今天,半命题作文也未被人们冷落,纵观近年省内外中考作文题,不难得出这一结论。比如近年云南省中考作文题《关注 》(2001年)、《寻找》(2002年)、《 真好》(2003年);又比如《我为此而》(曲靖市中考题)、《我眼中的》(玉溪市中考题);再比如省外中考作文题《又是飘香时》、《告诉我》、《明天,》、《为喝彩》、《我梦见了》等等。此外,有的话题作文其“话题”本身就包含了太多的“半命题元素”,实际上可称为“准半命题作文”,如以“感悟”、“渴望”、“珍惜”、“关爱”等为话题的作文,考生只需在“话题”前后补上一个巧妙新颖的词或短语即可动笔成文。
由于半命题作文有“限”的一面,考生中最常见的毛病便是拟题雷同。拟题雷同的现象在半命题作文中十分突出,写出的作文“撞车机率”也相当高。比如,半命题作文《难忘的》,极易雷同的拟题是《难忘的一天》、《难忘的假期生活》等,相当多的考生似乎只有“一天”、只有“假期生活”是“难忘的”;写《当我面对 的时候》这一半命题作文时,题目拟为《当我面对挫折的时候》、《当我面对成功的时候》的作文便会成批出现,要“面对”的似乎不是“挫折”就是“成功”。试想,思维闭塞,缺乏创新,都是按照同样的思路去命题,岂有不出现“千人一面”、千“空”一“词”的拟题雷同现象!
其次是拟题宽泛,难以下笔。以《感悟 》这一半命题作文来说,《感悟大自然》、《感悟青春》这类既无新意、涵盖范围又过大的拟题比比皆是,要“感悟”的惟“大自然”、“青春”是大。显然,拟出这样的题目,写起来不易把握,只能泛泛而谈,要写深写透很难,且不说内容的创新,连“标题”这一被称为作文的“第一张示人的面孔”也未能画好,实在可惜。
再次是考生对原题“补词”的随意性。半命题作文的拟题之所以会出现上面提到的“一窝蜂”的拟题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不少考生看到半命题作文题时,不能根据所选材料确定一个最佳的词语或短语来将题目“补充完整”,也就是不能很好地将“选材”与“补词”同时加以考虑,而是匆匆提笔信手“补词”,前面提到的在半命题作文《难忘的》、《当我面对》后补上“一天”、“假期生活”和“成功”、“失败”这类词,不难看出“补词”的随意性。
总之,在拟题时不能充分利用半命题作文具有的“自我命一半题”这一有利条件,因“势”利“导”,仅仅着眼于内容是否“好写”,是否“耳熟能详”,而不是是否“写得好”,是否“能出新”,这种“先天不足”,势必导致自己拟的题目反“将”了自己“一军”,不是所拟题目限制了自己的手脚,思路打不开,就是拟题涵盖宽泛,想写的内容太多,不知从何入手。
个性化,是创新思维的一个最基本特征。半命题作文获得高分,固然像其它形式的作文考题一样,取决于考生的作文是否有多个“亮点”,是否张扬了个性,而拟一个切旨、切体,又求真、求趣的“亮丽”标题是十分重要的。拟标题,是考生遗词造句、概括能力等语文素质和能力的重要体现,要拟出富有创意的标题,必须打破惯有的思维定势,积极进行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必须多方位、多角度“出击”。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拟题法:
一、具体事物拟题法。这种以具体事物入题的方式可以以小见大,使选材新颖具体。如上面提到的半命题作文《难忘的》,可填上“一条红丝带”,叙写关爱他人,关注生命的动
人一幕;《当我面对的时候》,可填上“那片绿叶”,托物言志,抒写自己愿做绿叶、无私
奉献的情操;也可填上“那座荒山”,呼吁绿化荒山,爱护家园,加强环境保护。此外,像《我好想早点结束这堂课》、《我好想有一个温暖的家》、《寻找爱的猪》等,均为具体事物拟题法。
二、抽象事物拟题法。这种拟题方式是化具体为抽象,便于抒写自己内心复杂的情感。以《当我面对 的时候》为例,可以《当我面对虚荣的时候》为题,敞开心扉抒写自己对心灵的拷问;可以《当我面对妈妈的唠叨的时候》为题,叙写自己对母爱的独特感受。《感悟 》则可以《感悟初三生活》为题,抒写对紧张、忙碌的“冲刺阶段”的学习生活的种种体验;可以《感悟春天》为题,豪情满怀地谱写充满勃勃生机的春的乐章。此外,像《寻找心灵的伊甸园》、《寻找人生的方程解》、《我好想有一片蓝天》等用的也是此种拟题法。
三、特定情景拟题法。这种拟题方式新颖别致,能创设一种特定氛围,给人一个让思絮飘逸、遐想的空间,极易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如《我好想再看你一眼》、《我好想当一天老师的“好学生”》、《当我面对心灵的抉择的时候》、《当我面对寒风凛冽的时候》、《我梦见范进参加中考》、《我梦见妈妈下岗》等标题采用的便是此种拟题法。前面提到的《当我面对 的时候》这一半命题作文,若一定要选“成功”或“失败”的作文材料,采用特定情景拟题法,将题目拟为《当我面对掌声响起的时候》、《当我面对鲜红的“58分”的时候》等,便会获得另外一种奇妙的效果。
四、特殊符号拟题法。此法是借用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学科特殊符号或公式来拟题,适合于涉及几种因素、内容上相互关联的作文。这类标题的作文在行文中必须恰当地体现公式符号与社会现象、某种道理的契合点,使形式和内容统一。如以《当我面对“?”的时候》为题,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上种种时弊的质疑;以《当我面对“A”、“B”、“C”的时候》为题,抒写自己对学习英语的乐趣和享受;以《当我面对“1”(哆)、“2”(来)、“3”(咪)的时候》为题,抒写自己对立音乐的感悟。此外,《我好想得到一个“A+” 》、《感悟8—1 > 8 》、《明天,我飞向β行星》等,这类题目形象生动,醒人耳目。
五、条块分割拟题法。这种拟题法是从形式上来说的。为避免半命题作文拟题或内容上的严重“撞车”,不妨依据所选的体裁,将内容“裁”成几个小“条块”,犹如裁缝剪布料一样,样式剪裁得新颖得体,穿起来就会赏心悦目,使人获得美的享受。如某考生的半命题作文《寻找失落的昨日》,将“昨日”一分为三,用小标题“镜头一”、“镜头二”、“镜头三”逐一“回放”给读者。另一考生的《感悟生活中的美》,则是先设一“题记”,下拟三组小标题:“母爱之美”、“劳动之美”、“运动之美”,截取生活的三个画面,表现对美的热爱和感悟。再如《关注我们的家》这一关注大自然、抒写环保之歌的半命题作文,巧妙借用马致远《天净沙 • 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句写秋景的名句做小标题,这种拟题形式富有创意,实在是新得“逼你的眼”。此外,“病历杂文体”、“几何证明式”、“访谈体”、“日记体”等体裁形式的作文,在拟题上也是大有文章可作。
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我们总在不断地出发,伴随我们的,有亲情、友谊、理想、知识、叮咛……而这一切激励鞭策着我们勇往前行。请以“带着______出发”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在空格处填上合适的词或短语; 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④不少于600字。■ 考题解读
一、命题特点
从命题形式上看,江西省2013年中考作文题没有大的变动,在近五年来的中考作文一直是以命题作文为主流,其中,又更趋向于命题作文里的半命题作文(2009与2012年是全命题形式,2008、2010、2011三年是半命题形式),这种命题形式之所以易受到青睐,一方面因其命题而有利于考察考生的立意构思,谋篇布局,能有效防止学生出现离题的现象;另一方面,又因其是半命题,要学生补全题目,这样既便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又有利于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内容上看,这种命题又大多会在题目前设计一段精彩的引导语,以帮助考生读懂题目,生发联想,打开思路。总之作文的命题在朝着让学生越来越容易读懂的方向发展,也越来越多的体现出命题人对考生的人文关爱,今年的命题也不例外。
二、写作思路
这个题目,乍一看,考生在平时都训练过类似的文题,所以容易提笔就写,缺少深入的分析与构思,这样也就很难出新。
从立意上看,要突破常人思维。在大多数人看来,会从提示语当中选相关词语补全题目,如果从别处选,也一般是选那种带有积极意义与正能量的词语,例如“理想”、“微笑”、“自信”等,若能反向立意,则文章的立意就更有吸引力了,例如“带着自卑出发”。
从选材上看,成长如歌,成长生活之中有高昂的时候,也有低沉的时刻;有喜悦的一面,也有忧郁的一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这才是生活的真实,考生可以从历史与现实中先取一些有起有落的生活事例来写作。从文体上看,可供考生选择的空间较大。面对成长中的经历,他可以用一两个具体事例来感悟生活;也可以用散文的笔调来抒发面对生活中得与失、悲与喜的那份坦诚与泰然;还可以用鞭辟入里的议论来论证我们应该坦然地面对生活,应该正确看待成长中的点点滴滴。
三、考场得失
考场上获得高分的文章,或是立意出新,或是结构完整,或是语言优美,或是扣题到位……考生若能在上述一个或者几个方面出彩,便是考场佳作。
由于这个题目比较大众化,考生可能在审题上有放松的心理,所以考生作文中的创新不够,再加上这一类涉及成长类的,可能更多的是随个人的情感或者情绪而作,容易陷入泛泛而谈的泥淖。在评卷中,发现以散文化的笔调,没一定的事例,只会宣泄“假、大、空”的文章点了不小的比例,这种文章无真情实感,只是一味追求语文的华丽。■ 佳作欣赏
带着诗酒出发
我从远方泅渡而来,诗酒是我指尖上生生不息的莲花。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东坡拄着竹杖,脚着芒鞋,在雨中吟啸徐行的日子固然自在。寒食节过后,东坡说,逝去的时光如飞鸿掠影匆匆而过,转眼寒食又过,来吧来吧,别再对着故人思念故国了,将这一壶温醰饮尽,莫负了这美韶光!人生的旅途上,正值青春的你我可能无法从浅短的阅历中品出东坡这一超然心境,但我们仍可以带着诗酒出发,与李白一醉方休!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醉了酒的李白俨然像个孩子,一切事物在他看来都是为他而存在的,他说:“我三杯才通了大道,一斗方合了自然。我爱酒不愧天不愧地,是古来圣贤所效啊!”仙风道骨的李白仕途失意,可他有酒作伴,饮下的美酒入豪肠,三分酿成月光,三分氤氲成千古诗篇,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带着他的诗酒出发,故他这一路走得非常的潇洒。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抗金多年,每首词中都有报国之志。你看他酒酣过后还不忘挑起灯芯借微弱烛光来抚摩他的宝剑。文人大多是爱酒的,酒似一个开关,可以洇开文人心中冻结的情感,和着浓墨一股脑儿幻成奇丽文字或醒世佳句。多年的沙场征战铸成了豪放的稼轩,诗酒是情感的倾倒,他因为有诗酒作伴,才少了一丝拍遍阑干无人会的落寞。
每一个生命都有着自己那似莲花般开落的悲欢,我们终将要前行,带着诗酒出发,让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能在成长中触摸到自己的情感,都用诗酒去演绎着自己的快乐与幸福。【名师点评】 1.题目含诗意。题目不仅能避免提示语中的内容,还能突破常人思维,以“诗酒”一词填空,不仅让人耳目一新,而且还有些文人那仙风道骨之韵味。
2.诗词显文采。首先文章引用了三位文人的诗词,这让本文增色不少;除此之外,其他的字里行间也是文采斐然,这与题目里的“诗”字也名副其实。
3.结构成浑然。本文是典型的总—分—总的三段式,开头引出“诗酒”,中间三个自然段分叙“诗酒”,结尾总结并点题。
带着梦想出发
梦想是黑夜中那明亮的灯塔,是指明方向的罗盘,是人们心中对未来的期盼,是人类生存的精神支柱。在大雨滂沱时,梦想会成为一把伞,为你撑起一方晴空;在无月无星的夜晚,梦想会成为一盏灯,为你照亮脚下的路;当你误入灌木丛林时,梦想会成为一把利斧,为你斩去挡道的荆棘;当你陶醉在成功的港口时,梦想又会成为一双有力的手臂,牵引你奔向又一段航程,开始全新的追求之旅……
毛毛虫有它化蝶的梦想,因此它终会有破茧成蝶的一天;蜗牛即便背负了沉重的包袱,也依然会坚定心中的梦想并不停地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飞蛾就算是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也会幸福地飞向自己梦想中的归宿。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梦想,因为不会有第二个相同的你,梦想不但可以帮助你走向未来,还可以帮助你不断完善自我。
带着梦想出发,你会发现,人生的行程因梦想而变得匆匆忙忙了。这条路也已经不再那么崎岖泥泞,也没那么多荆棘了,走着走着,你会发现,它已渐渐变成了一条康庄大道。带着梦想出发,你会发现,沿途的风景因梦想而变得更美丽了。路边不会再爬满吓人的藤蔓,而是多了很多香味扑鼻的花儿和嫩绿养眼的小草,时不时还可以听见鸟儿和虫儿在歌唱。带着梦想出发,你还会发现,你自己的心情因梦想而变得开朗了。你不再那么害怕惊慌和迷茫,而是会有一种豁朗愉悦之感。如果你很暴躁鲁莽,那么渐渐地,你的性情也会变得平静和婉,如果你是拘束内向的,那么你会变得开朗活泼,把你的胆量也练大了呢!
带着梦想出发,生活中会多一抹绚烂亮丽的色彩,学习中会多一曲温馨柔美的轻音乐,工作中会多一杯香甜浓郁的下午茶。那么,请带着梦想,整理行装,迈着自信且坚定的步伐,出发吧!【名师点评】
1.有气势的排比。文章一开头就对“梦想”进行了很好的诠释,尤其是用了一组排比句,不光形成了一种行文的气势,而县很好地开启了下文。2.并列式的段落。本文采用并列式的段落来行文,不但有利于拓宽作者的思路,更有利于文章形成清晰的条理,便于读者迅速把握文章内容。
带着感恩出发
身边的一草一石一花一木,用自己所拥有的信念与热情,装点着这个缤纷的世界。当我们驻足于茵茵的草地上,欣赏着那娇艳欲滴的花朵、奇形怪状的石头、参天入云的大树时,我们是否从内心发出过一丝感恩?感恩它们的信念和热情?感激它们把大自然造化得如此神奇?或许,你会认为,这一切太过于普通,太过于自然,普通自然到这一切都是天成的,是不足道的。是呀,就像一句话中所说的:“拥有时,我们不知道它的可贵,失去后才懂得珍惜!”倘若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一丝绿色、没有一毫生机的世界里,那么,我们的生活将是多么的无趣呀!如果说爱是三月柔柔的春风,感恩就是小草吐露的新绿;如果说爱是初夏温暖的阳光,感恩就是树木成长的浓绿;如果说爱是冬日晶莹的雪花,感恩就是颗粒饱满的硕果。
如果你还留心的话,身边的亲人、朋友、师长……他们也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你:早晨,你起床时,母亲为你准备了热气腾腾的早点;夜晚,你写作业时,爸爸轻手轻脚地为你端来一杯热茶;难过时,朋友给你最暖心的私语;考试失败时了,老师给予你宽慰的笑容……你是否从内心,发出过一丝感恩?为劳累一天的父母端上一盆洗脚水,为他们酸痛的肩膀揉一揉;朋友受挫时,你是否也带着诚心去安慰他们?考试失败后,你是否选择不灰心,争取迎头赶上,以一个好成绩来回报老师那宽慰的笑容?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因为追求生命的真谛,我们一路前行。在前行中,请不要忘记带上——感恩。【名师点评】
1.触景生情引文题。本文一开始由眼前的“一草一石一花一木”之景而生发出感恩之情,进而引出文题,从景物写起,再写到人物,使得文章有张力。
2.巧用修辞增文采。本文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如每一段都有排比,还有拟人、比喻以及引用等,这样给文章的语言增色不少。
带着橙色出发
我相信青春正值炙热的时候,有一道橙光在心头照耀前方。
——-题记
朋友常说星座测评里某某同学的幸运色是哪种哪种颜色来着,在我看来,这只是一种游戏娱乐罢了,并不会在客观上给自己带来什么好运的,可是我又一直认为,在每个人的心里,都应该有一种主观的“幸运色”,就像孩童时的女孩坚持要穿上小粉红的裙子,男孩则普遍爱着蓝天的颜色一样,活力的橙色属于正值青春的我的“幸运色”。盘点自己的心情,我关于过往的所有,开启未知的征程,带着我的橙色出发。
如果要我形容远方父母捎来关心的颜色,我会静静闭上双眼,美美的说:“那是暖橙色啊,像糖果一样融进心里,你看不见它化为感动的瞬间,暖意却如缕缕长丝般牵连着你和那一头。如果要我形容这个六月的颜色,那骄阳的盛夏啊,是赤橙色的。所有要毕业的、离别的、悲欢的、纪念的、挥手的瞬间,都被排满在了整个六月,所有上路的青春人都拥有一颗炙热的心和流淌着他们拼搏的汗水,从六月出发,带上他们所有的梦想和渴望,在这里腾飞。当站在走廊边目送毕业学子们背上行囊出发的背影,我知道,对明天还洋溢着憧憬的我们,也终将踏上属于我们的六月,从这里出发。
橙颜色的力量是无穷的,它会永远似活泉般流淌在你的岁月。如果可以,它会贯穿你生活的每一个时间与场景;如果可以,它会化作你前进中的每一份力量与勇气;如果可以,它会是陪伴你征途中的每一场出发与挑战。
炎炎夏日,端起一杯冰镇的橙汁猛地吸上一口,一股透明的的冰爽刺激感从喉咙直奔到胃里,我能感受到一条橙色的条带状已伸向心房,注入热情和新鲜的汁液。我想那道橙色的光芒,会永远浸润在我的生活深处,激励我成长旅途中的每一个伊始之际,为我鼓掌,为我唱赞歌。我想继续,带着它走在逆风的浪尖口上,去跋涉更远的远方。带着橙色出发,永远是最有意义的事。【名师点评】
1.题目新颖。作者选取的“橙色”入题,读来给人一种遐想与浪漫,不苟同于常人的拟题,不仅激发了读者阅读欲望,作为考场作文,也能有效地吸引阅卷教师的眼球。
半命题作文是作文考题的一种常见形式。由于其处在“命”与“非命”、“限制”与“非限制”之间, 考生对题目还具有“一半”甚至是“一多半”的自主选择权, 自由驰骋的空间还相当大。正因如此, 即便在话题作文备受推崇的今天, 半命题作文也未被人们冷落, 纵观近年各省、市中考作文题, 不难得出这一结论。如近年中考作文题:“____伴我同行”“生活因_____而精彩”“感谢_____”“___也美丽”“我____, 因为我____”“___改变了我的生活”“_____告诉我”“为喝彩”“我梦见了____”等等。
此外, 有的话题作文其“话题”本身就包含了太多的“半命题元素”、实际上可称为“准半命题作文”, 如以“感悟”“渴望”“珍惜”“关爱”等为话题的作文, 考生只需在话题前后补上一个巧妙新颖的词或短语即可动笔成文。
2.走出误区
由于半命题作文有“限”的一面, 考生中最常见的毛病是拟题雷同。拟题雷同的现象在半命题作文中十分突出, 写出的作文“难忘的_____”, 极易雷同的拟题是“难忘的一天”“难忘的假期生活”等, 相当多的考生似乎只有“一天”、只有“假期生活”是“难忘的”。
其次是拟题宽泛, 难以下笔。以“感悟____”这一半命题作文来说, “感悟大自然”“感悟青春”这类即无新意、涵盖范围又过大的文题比比皆是。显然, 拟出这样的题目, 写起来不易把握, 只能泛泛而谈, 要写深写透很难, 且不说内容的创新, 连“标题”这一被称为作文的“第一张示人的面孔”也未能画好, 实在可惜。
再次是考生原题“补词”的随意性。半命题作文的拟题之所以会出现上面提到的“一窝蜂”的拟题现象,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不少考生看到半命题作文题时, 不能根据所选材料确定一个最佳的词语或短语来将题目“补充完整”, 也就是不能很好地将“选材”与“补词”同时加以考虑, 而是匆匆提笔信手“补词”, 在“难忘的____”原题后补上“一天”, 在“当我面对______的时候”中补上“成功”“失败”之类当属此种情形。
总之, 拟题陷入误区势必导致自己拟的题目反“将”了自己“一军”, 不是所拟题目限制了自己的手脚, 思路打不开, 就是拟题涵盖宽泛, 想写的内容太多, 不知从何入手。
3.掌握技巧
半命题作文的应试技巧, 主要表现在将半命题作为命题作文的技巧, 把题目“补”好之后, 就是适合于自己写作的命题作文了。一般地说, 半命题作文要求补填的内容往往是写作的中心内容。在完成补题的同时实际上也就是确定了写作的素材。材料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成败, 考生必须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历选取最具个性的材料写出自己独有的生活, 这才具有创造性。
而半命题作文的补题, 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
(1) 总示范围式的补题。这种形式的补题所形成的一个完整命题, 既不能表现题材, 也不能表现主题, 它只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话题, 只不过总示写作取材范围的文题。如广西的试题“当我面对_____的时候”可补写为“当我面对成功的时候”, 补写后的文题范围仍较宽, “面对成功”的感受怎么样, 仍需要自选题材来进行恰当的表现。
(2) 体现材料式补题。这种形式的补题体现了最为熟悉的题材, 它表示作者没有取材的大困难, 全篇文章用作者选定的材料来表现一定的主题, 如“我想____”, 这篇作文可写的东西很多, 比如可以写想与亲友、师长、同学说说久藏心底的话语, 可以写想向辛劳一生的父母献一份孝心, 还可以写想施展才华, 造福社会, 实现自己的理想等等。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即可。
(3) 文意角度式补题。这种形式的补题将文章的立意方向作了一个确定, 作者必须选出一定的材料来表现这种立意。如文题“我不再________”, 完成题目后可为“我不再天真”。这一“不再天真”就是作者所要表现的主要内容。
不管怎么补题, 学生要将已有文字和待填词语审清, 理清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已有文字, 首先要确定人称、找准主体。较多的半命题作文题中都出现了“我”, 这就要求考生以第一人称叙写。因此考生要有强烈的第一人称的意识, 充分发挥运用第一人称的作用, 让自己成为叙述事件、抒发感情和引发议论的主体, 其他人物只作侧面烘托、侧面描写, 否则将喧宾夺主。其次, 要从题目中获取信息、抓准题眼。考生要迅速捕捉有关文字中的题眼。如对需要填的内容也要多看看题中有没有举例性的提示, 语言说明性的提示以及限制性的要求, 如果有, 有的则要进行理解, 有的可作参考, 有的则要遵从, 努力选取有利于自己发挥的积累, 以我定位, 以求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同时对填充后的题目要从语义、语法、语感的角度进行检查, 做到简洁、明确、生动、通顺。尽量避免很长的题目。题目填好后要回过头来与要求对照。如题目“, 谢谢你”, 横线上所填内容与“你”应为人或物, 因此可填称呼或姓名, 而有的则写成了“辛苦了, 谢谢你”“再一次, 谢谢你”, 这些明显不符和要求。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 心灵的画卷, 而中考作文题都是贴近青少年生活实际的, 生活的信号打在心灵上, 看题后, 联系自己, 让有关生活经验“复活”, 就会文思勃发, 妙笔成文。
作文试题:
与____相伴, 人生美丽如斯
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 (如亲情、友情、音乐、书籍、快乐、自信……) , 将题目补充完整, 然后作文。
[学生范文]
与语文相伴, 人生美丽如斯
贵阳十九中初三 (6) 班邓为之
十几年的生活中我无时无刻不在接触语文, 可是真正了解她爱上她却是近三年的事。语文, 打开了我智慧的心扉, 为我插上了飞向未来的翅膀, 她陶冶了我的情操, 给了我人文精神, 让我懂得了人生的真谛, 让我的生活更有意义。
生活创造了语文, 语文丰富了生活。
有人说:语文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微型百科全书。
有人说:语文是一个折射人生的多彩世界。
有人说:语文是一棵枝叶繁茂、硕果累累的大树。
有人说:语文是传承人类文化的载体。
我要说:语文是良师益友, 是生活的伴侣, 和她在一起, 我的人生更加美丽。
依稀记得三年前初秋的那个凉爽的日子, 手捧一本崭新的语文书, 心潮澎湃地朗读着那篇激活了语文细胞的美文《为你打开一扇门》, 只觉得心里有什么东西在起着化学变化, 正积极地回应着那激情昂然的号召。从此, 我和语文一起开始了一段奇幻的旅程。
学语文, 学做人, 这是我三年语文学习最深的感触。文学即是人学, 它以其独特的方式鞭挞丑陋邪恶, 赞扬美丽正义。
与语文相伴的过程中, 我懂得了人生的真谛。语文带给我一滴水汇成海洋的快乐, 普里什文的《林中小溪》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应该到达的大洋, 只要你有目标并为之努力。罗曼�罗兰的“我创造, 所以我生存”给了我太多的启迪, “创造”——好神圣的词语, 其实里面透着一股生存的傲气。“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太阳, 把别人耳朵听见的音乐当作我的乐曲”, 当我对生活抱怨, 没有了生活的勇气, 我的耳边一定会响起海伦�凯勒热情的话语。
语文让我领略了范仲淹的豁达和他远大的政治抱负, 语文带我走进了波澜壮阔的陈胜起义;语文让我知道了19世纪法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语文带我观看了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遨游, 我长大了许多, 我感受到了藤野先生最真最善最美的人性, 也知道了夏洛克的凶恶和葛朗台的悭吝;我学会了保尔的坚强和基督山伯爵的机敏, 也看到了菲利普夫妇虚伪冷酷自私的心……
快乐时, 语文是婀娜的音符, 跳动在生命的乐谱上, 弥漫着春的清新;悲伤时, 语文是哀绵的诗句, 镌刻在生命的石壁上, 孕育着秋的悲意;成功时, 语文是轻快的小溪, 流淌在生命的长河中, 洋溢着夏的活力;受挫时, 语文是漫天的飞雪, 飘飞在生命的舞台上, 低述着冬的孤寂。
三年来, 我的语文就是这样与我相伴, 哺育我成长。我的人生原本苍白, 是语文为之涂抹了色彩。
小憩之后, 我将去到我的下一站:高中——再下一站:大学——再下一站……我又要踏上旅途了, 行进中, 可能会很累, 但我知道我一定是快乐的。
因为, 语文会一直伴我同行, 我的人生因有语文而将更加美丽!
解析:
写好半命题作文关键在补题, 考生首先要做的是完善题目。提示语中提供了一些可供选择的词语, 可以为考生的选材立意提供帮助。
其实, 补题的过程也是审题、立意、选材的过程。为什么这么说呢?老师们在阅卷的时候会发现, 考生最常见的毛病是拟题雷同, 这种现象在半命题作文中尤其突出, 这是由于半命题作文有“限”的一面, 有时会限制考生的思维。鉴于此, 考生不妨换个角度思考, 提示语虽然提供了一些写作角度和内容, 但也可不受其限, 而是从中获得新的感悟和启迪, 获得广阔的联想空间, 拓宽写作视野, 选他人所未选, 言他人所未言, 尽量给阅卷老师以耳目一新之感。
《与语文相伴, 人生美丽如斯》的作者就注意了这个问题。作者并没有写提示语中提供的亲情、友情、音乐、书籍、快乐、自信等内容, 而是独具慧眼, 另辟蹊径, 选择了“语文”这个话题, 避免了“人云亦云”“千篇一律”的构思, 选择了“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的材料, 抒发了对语文真挚纯洁的情感, 表达了与众不同的见解, 这就是会“出新”了。
有了独创性, 避开了大家都一样的话题和选材, 还要注意表达的问题, 这涉及到结构与语言两方面。
在结构上, 古人讲究写作的“凤头猪肚豹尾”, 即开头要漂亮有吸引力, 中间要内容充实, 结尾要短小有力。我们要学习这种结构法。巧妙是较高的要求, 作文结构上巧妙了就有了别致的表达效果, 很能见出写作的功底。如《与语文相伴, 人生美丽如斯》的作者在结构上设置了三个环节: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中, 感受着语文动人的魅力, 发现了语文的神奇美妙, 领悟到语文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美丽。点题, 抒情。第二部分写出了语文的内涵, 作者学语文, 学做人, 了解了人性的真善美与假恶丑, 体验了人生的喜怒哀乐, 感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 回味着生命中的阴晴雨雪, 认识到这样的人生的确是美丽的人生。内容充实, 紧扣主题。第三部分展望未来, 有语文相伴, 自己的人生将会更加美丽。首尾呼应, 再次点题, 收束有力。全文结构十分完整而又巧妙, 很有匠心。
在语言的表达上, 《与语文相伴, 人生美丽如斯》一文比较讲究韵律与节奏, 不少语句读起来节奏感强, 十分押韵, 如第九、十、十一段中许多语句的结尾最后一字皆押“yi”和“yu”韵, 如“正义”“真谛”“努力”“启迪”“词语”“傲气”“勇气”“乐曲”“话语”“起义”“关系”“喜剧”, 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 颇有气势。文章还有散文诗一般的语言, 如“快乐时, 语文是婀娜多姿的音符”一段, 作者以春夏秋冬做喻, 用排比句写出了语文在“我”成功时给予“我”力量, 在“我”悲伤受挫时给予“我”鼓励, 语文与“我”同悲同喜的感情, 用词优美, 文采斐然, 富有诗意, 极具感染力。
其结构形式主要有如下几种:1.需补充前半部分:如《 我的梦想》;2.需补充后半部分:如《告别 》;3.需补充中间部分:如《走过 岁月》;4.需补充首尾部分:如《 ,别再让我 》。另外,还有补充正标题或副标题的。
半命题作文写作,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读懂题目,对题目做适当分解。一般来说,一道作文题可分解为“标题”“材料”“注意”三部分。当然,并不是每道作文题都有这三个部分。作文要符合题意,就必须对试题的各个部分组成进行准确、细致、全面的审查。只有这样,在行文时才能不折不扣地按要求表述,否则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比如《在 中成长》(幸福、快乐、竞争、挫折),作文题给出了填充处可供选择的四个词语,而且规定填充处只能从中选出一个,不能超越这个范围。如果不注意这个要求,选择了其他词语,那么就会被视为离题,自然难逃厄运了。
2.找准关键词(或词组)。关键词(或词组)是试题中的重点,文章该写什么,甚至该怎么写,都可以从这个词中寻找答案。如2009年福建卷作文题《这也是一种 》,题目中的“这”显然是关键词,它是指示代词,用具体事物替代“这”字,就可以明了写作的内容——如失败、挫折、财富、缺憾等。另一个关键词是“也”,“也”表示“同样”,暗示所写内容表象和实质有一定差异,但经过写作者独特的理解、认识和升华终于有了感悟。一个“也”字,要求文中有作者认识的转变,思想的升华,由懵懂到醒悟。再如作文题《我终于 》,有的考生对关键词“终于”两字视而不见,所写内容只有“终于”产生的结果而没有“终于”之前的歷程,这样就偏离了题意。
3.要补好文题。弄清了题意之后,就要考虑补充文题了。补充文题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整体揣摩出命题者的意图,以便正确定向下笔。补充文题就是将半命题作文变为命题作文。补写文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易于写作。充分利用半命题作文选材自由的特点,填上自己认为较易写的内容。如“我和 (小草、春天、母亲……)的对话”,你觉得所供选择的词语中哪个最好写,你就补上哪个;若觉得这几个都不怎么好写,有时还可以另选词语。总之,应在题目要求的范围内,选择自己“想写”并“有话可写”的内容把文题填充完整。
(2)确定体裁。在补充题目时要同时考虑你所选的文体。一般考场作文对文体都没有要求,所以应根据自己的特长考虑是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还是写其他文体;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还是阐理抒情。如“珍惜拥有的 ”,文题适合于记叙、议论、书信、日记等各种文体,但是,你只能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某一种文体,补充文题时就应考虑选择适合文体的写作对象。如上题若写记叙文,可补充“母爱”“亲情”“友谊”等;若写议论文,则可补上“青春”“生命”“智慧”等。当然,题目要求中如果有文体限制,就必须按文体特点来补题。一旦选择了某种文体,就必然要接受该文体的制约,不能随心所欲,天马行空。
(3)符合语法和逻辑。即补充部分与给出部分要搭配得当,不能有语法错误,并且符合逻辑哲理。填充内容新也好,深也好,都要有个“度”,过度则不真,甚至有悖情理,不合逻辑。例如:《我明白了 》,此题要补充的应该是一个什么道理,或者某人所说的话的意思,如“我明白了这个道理”“我明白了这句名言的意思”是符合语法的,但如果补充成“我明白了唱歌”,就不符合语法了。又如《我第一次 》,若填上诸如“哭”“淘气”“做梦”之类的词语,必然令人皱眉,因为这些选项都是难以界定“第一”的,用作题目势必陷入伪科学的泥沼。
(4)内容健康。半命题作文给我们以自由选择材料的余地,但同时也放宽了题目本身的一些要求。有的考生不注意“立意”的高远,往往填上一些消极的内容,给半命题作文造成了无法掩饰的“硬伤”,使文章的品位大打折扣。如“ 的滋味”,就有考生在横线上填了“打麻将”“抽烟”“喝酒”等词语,让人瞠目结舌,甚为困惑。“千古文章意为高”,因此,写作时不能凭一时的感情冲动,或是盲目标新立异,填上一些低级颓废的内容。
(5)避免雷同。由于受思维定式和学生阅历等限制,半命题作文极易出现补题雷同的现象。尤其是传统题材,补题雷同的现象几率很大,作文“撞车事故”频频发生。比如,半命题作文“难忘的 ”,极易雷同的补题是“难忘的一天”“难忘的一件事”等。写“当我面对 的时候”这一半命题作文时,题目拟为“当我面对挫折的时候”“当我面对成功的时候”的作文便会成批涌现。因此,补充题目要知己知彼,力争求新求异,给人以鹤立鸡群之感。试想,思维闭塞,缺乏创新,都是按照同样的思维模式去补题,哪来“立异标新二月花”呢?
(6)严防假大空。像“走近 ”这样的题目,万不可把题目补充为“走近科学”“走近自然”“走近名著”,这样的题目拟得过大,难以写出情真意切的佳作来,文章势必空泛笼统,无病呻吟,很难令人动情。所以,在补题的时候尽量把题目具体化、细微化,贴近生活实际,做到“小而精”。例如上题补充为“走近姚明”“走近故宫”“走近诸葛亮”等,这就具体得多,就能用真实的生活细节来写活名人、名胜、伟人对自己的深刻影响,生动形象地展现自己的体验与观感。
4.题目要有个性,有亮点。题好文一半。一个亮丽的标题,能一下子打动读者,使人顿生好感——这第一印象相当重要。标题要追求“眉清目秀”“眉目传情”,注意色彩的渲染,注意动态词语、修辞手法的运用;还可以设置悬念,或用特殊句式吸引人的眼球。如“都是母爱惹的祸”“给自己找个‘对象’”(竞争对手)、“我想做个‘后进生’”等。
【真题演练】
请先将命题“最美不过 ”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最美不过你那微笑
一考生
最美不过你那微笑,如春天微风拂过的温柔,抚慰着自卑的心灵;最美不过你那微笑,像夏日阳光的绚烂,指引着迷途的羔羊;最美不过你那微笑,似秋日树叶的金黄,充实年轻的心;最美不过你那微笑,好比冬天雪花纷飞的轻盈,舞出美丽人生。
第一个你,名叫母亲。你用你的无私抚慰着受伤的心灵。有这样一对夫妇,结婚多年未得一子。或许是上天眷顾,让这位高龄妈妈生了一个女儿。这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但这些快乐却在母亲看到孩子的第一眼时便化为乌有——尽管女儿扑闪着一双水汪汪的眼睛朝妈妈笑,但这位母亲不得不接受的事实便是女儿只有一只耳朵。母亲是坚强的。她开始让女儿留长发,不时夸赞女儿美丽让她自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期的女儿天天处于自卑与忧郁之中。女儿整日郁郁寡欢,母亲用坚信的目光看着女儿,微微一笑说:“妈妈会帮你找到耳源的,一定!”故事的结果自然是女儿得到了耳源,变得完美。但有谁知道,从此母亲留起了长发;又有谁知道,那美丽的微笑背后藏有多少辛酸呢?
第二个你,名叫老师。你用你的睿智为迷途羔羊指明方向。有一个在网络里“沉醉不知归路”的男孩在网吧彻夜未归。身无分文,饥肠辘辘,却有家难回。“该怎么办呢?”他漫无目的地闲逛。当他看到路边有个乞丐时,突发“奇”想。他迅速跑回网吧向网管要了根粉笔,回到离乞丐不远的地方跪下,寫下“妈妈有病,爸爸残疾,自己需要钱上学”的谎言,想借此赚些“外快”好再回网吧“杀他个片甲不留”。虽然他穿戴整齐,但还是有好心人给钱。看着面前大小不一、越积越多的钱币,他暗喜:我可以先去饱餐一顿,然后再玩个尽兴。这时有人递上面包,饥饿的他毫不犹豫地拿起就啃。“慢点吃,喝口水。”平缓的语调却让男孩有种“不祥”的预感。抬头一看,果然是老师。他羞愧地低下头,但老师只是微微一笑便离去了。男孩顿悟,擦掉地上的字,昂首朝家的方向走去……
第三个你,名叫朋友。你用你的方式诠释真友情。在朋友为学习苦恼时,你会微笑着告诉他不要放弃;在朋友与父母赌气时,你会微笑着告诉他父母的用心良苦;在朋友沉迷网络时,你会微笑着提醒他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总之,是你——朋友,用微笑充实了他那空虚的心。
最后一个你,就是自己。记得每天给自己一个微笑,舞出属于自己的亮丽人生!
微笑吧,最美不过你那微笑!
【半命题作文写作技巧】推荐阅读:
半命题作文技巧12-19
半命题作文补题技巧10-17
关于高考半命题作文写作指导10-14
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12-08
半命题作文 笑了06-08
我依然作文半命题作文07-25
半命题作文题目找回05-30
以微笑半命题作文06-19
那儿半命题初二作文12-10
依然半命题作文600字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