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事案例分析范文(精选6篇)
3月1日深圳和珠海两市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颁发了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后第一张新版营业执照,和老版营业执照相比,新版营业执照不再记载经营范围,无注册资本、实收资本和营业期限。3月10日十八届二中全会的公报白纸黑字明确了八个字:改革工商登记制度。国家工商总局同日也明确了工商部门将进一步转变职能,深入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新版营业执照的核发,标志着酝酿已久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拉开了序幕。由此引发了众多媒体、学者和社会舆论的关注。普遍认为工商登记制度的改革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广大市场主体的需求,是工商部门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性举措。笔者作为工商的一员,一方面认识到了商事登记改革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时也应理性、冷思考其可能产生的问题,工商部门如何更好地应对,解决问题?
一、商事登记改革的意义
1.简化登记流程,降低了创业的门槛,激发市场活力。
从深圳和珠海两市颁发改革后的新版营业执照来看,经营范围,注册资本等不再成为核准登记事项。改革后的有限公司实行注册资本认缴制度,申请人无需提交验资证明文件,工商部门只登记其全体股东认缴的注册资本总额,不再登记实收资本。注册资本的实缴制变更为认缴制,尤其是首次出资可以为零,这大大降低了创业准入门槛。对于注册资金的放开,破除了大众对企业注册资本数字的迷信。而设立有限公司也无需再找会计事务所出具验资报告则大大节约了创业者的时间和交易成本。对于经营范围,改革后不再作为登记事项,而改为备案事项,实行主体资格登记与经营资格许可审批相分离。允许从事许可行业的经营者可以先办理营业执照再办理许可审批,取得许可后方可经营。这种“先照后证”的模式有利于提高了市场效率,让更多的人可以进入创业、创新、创富的门槛,激发市场活力。
2.进一步转变工商职能,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步伐。
改革后实行主体资格登记与经营资格许可审批相分离,明确地划分商事登记机关和行政许可审批部门之间的监管责任,按照《行政许可法》中规定“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工商部门只需负责监管市场主体行为,原来的前置审批部门分担了一部分工商的监管责任,使得监管职责更加明确清晰,不易造成部门间的相互推诿。“先照后证”的登记模式使得商事登记的程序简化,可以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形成“倒逼机制”。这将会促进政府、市场、社会关系的调整,进而促进政府观念更新,加快职能转变步伐,为创建服务型政府的提供有效途径,有利于实现社会经济有效协调运转。
二、商事登记改革可能产生的问题
从推行商事登记改革试点的深圳来看,改革的确为深圳带来了一股新的创业热潮,仅改革后第一周就新登记商户6000户,企业登记数量出现了“井喷式”的成倍增长。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该如何有效地解决是关键,这样才能确保改革收到成效,企业受益。
1.住所登记是否应该放开?
《公司法》明确规定公司以其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住所,对于住宅是否能够登记为公司“住所”一直争议颇大。根据《物权法》的规定允许住宅登记为公司住所需取得全部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相邻权利人的同意。深圳改革后是允许住宅登记为公司住所,笔者认为深圳的做法不值得推广。近年来由于公司擅自改变办事地址在居民楼中进行经营引发的投诉越来越多,一旦放开住宅登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远大于其正效应,很不利于商事登记改革的推行。
2.工商部门监管任务更加艰巨。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是对现行登记、审批、监管制度的重构,核心就是宽进、严管。改革后把前置审批变成后置许可,实行“先照后证”、“放水养鱼”,此举破解了企业“注册难”的问题,易催生大量的市场主体。而与成倍增长的企业数量不相称的是,基层工商部门的监管执法人员并没有出现增长,改革带来的创业潮和市场主体的大增使得监管力量捉襟见肘,可以预见基层工商部门后续监管的压力和监管任务将更加艰巨。
3.股权出质登记职能可能消失,企业融资难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
资金瓶颈的问题一直是长期以来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难题,由于中小企业制度不健全、资信较差,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放贷较为谨慎。自从2008年工商总局发布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股权出质登记办法》以来,企业通过股权出质的方式进行融资,变静态股权为动态资产,这一措施为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打开了瓶颈,尤其是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是股权出质融资平台的最大受益者。商事登记改革后,注册资本变更为认缴制,允许首次实收为零,注册资本和实收资本不再作为登记事项,无需提交验资证明文件。而登记出质的股权必须是实收到位的部分,可以预见,推行商事登记改革后,工商部门的股权出质登记职能可能消失,中小企业失去一个好的融资方式,其融资难的问题还是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4.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滞后,后置审批高门槛拦住了创业者。
商事登记改革后的“先照后证”的模式让创业者快速、便捷地拿到了营业执照,为创业者降低了创业门槛。但是原来的行政审批事项仍然存在,涉及到行政审批的,企业仍需取得许可后方可经营。虽然改革后办理营业执照的效率成倍提高,但其他许可证办理程序并未简化,导致办证依然要费很大劲。尤其许可证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理完毕,工商执照就如同废纸。就拿经营“量贩式KTV”的公司来说,必须取得环保、卫生、文化、消防四个部门的许可后方可经营。企业可能也不清楚每个部门的审批标准和具体流程,每个行政审批部门的办事效率和工作流程不尽相同,往往会有很多经营户在办照后,因无法获得许可审批而出现注销营业
执照的现象。究其根本原因还是过多的行政审批拦住了创业者们的步伐。商事登记改革只是解决了企业的一部分问题,相关领域诸多部门配套的审批及管理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5.工商部门配套的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商事登记改革的思路是向市场放权,企业减负,宽进严管。尤其是放宽注册资本认缴门槛是否会增加企业或个人甄别信息的难度,导致“皮包公司”大量出现,市场主体的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在“宽进”之后该如何“严管”是工商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市场主体信用体系监管、配套制度建设都有待完善。目前工商部门应搭建好企业信用信息库以及企业信用信息网上服务平台,启动商事登记改革后续监管体系及信用平台建设等工作。
6.中小会计师事务所行业竞争更为剧烈,需转型突围。
商事登记改革后,注册资金不再作为登记事项,企业也无需提交验资证明文件,无需进行检验,只需这极大减少了创业者的时间和交易成本,降低了企业注册登记的门槛,有利于提高市场活力。同时,我们还需看到,改革后验资、年审业务的取消,压弯了多数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维系收入的最后一根稻草,注会行业将受到较大的影响和打击。中小事务所很可能进行一次重新洗牌,其发展前景尚不明朗,迫使其转型升级以便更好地应对竞争和挑战。
三、工商部门如何应对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作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重要突破口之一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乃大势所趋,改革的核心是宽进、严管,而如何辅之以有效手段进行监管,确保进的来,管的住,管的好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
1.抓好商事主体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部门间信息的共享。
商事登记改革是以信息化平台作为支撑的,若缺乏有效的信息化平台,“宽进”之后可能造成监管的失效,将会助长各种违法经营现象的发生。目前各职能部门的监管平台数据不对接、不共享的问题比较突出,制约了市场监管的效率。因此,应由政府牵头开发全市统一的市场主体监管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工商部门的登记信息将通过信息化平台共享,以工商登记的数据为基础,各行政职能部门的许可信息、监管信息分别实时录入和反馈,形成记载每家经营主体的基础信息档案,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实时传递和无障碍对接。
2.推进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建设,提高商事主体的违法成本。
改革后注册资金实行认缴制,经营主体无需提交验资证明文件。针对改革后企业可能出现的投机、诈骗行为,工商部门可以配合相关职能部门、金融机构一起建立商事主体信用体系,以商事主体登记信息为基础,职能部门的日常监管企业信用信息为重点,人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征信系统为依托,对所涉及的企业信用信息进行整理,按照一定的标准将相关数据信息汇总到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构建企业信用平台。根据构建好的市场主体信用体系,实行分类监管。对那些信用评级较高的企业,减少检查次数;对信用评级较低的,加强监管。同
时,根据经营主体的登记和监管信息,若不涉及到隐私和秘密的,倡导在网上公开,以便公众知悉、查阅。尤其是涉及到商事主体违法行为处罚的公开有利于执法部门联动打击,使得商事主体“一处违法、处处受限”,提高其违法成本,迫使其加强自律,引导其健康发展。
3.突出监管重点,探索新型市场监管模式。
对于食品、广告、娱乐等重、热点行业的市场主体应该集中基层工商的监管资源对其实施有效监管。随着改革后经营主体注册数量的上升,基层工商在监管能力、资源等方面缺陷显现,面临严峻的监管任务,工商部门应当传统监管模式,建立多方的监管机制。第一,可以发挥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的监管作用,积极听取其广泛、有效的监管意见和措施,引导其参与和配合对经营主体进行更加有效的监管,促进各行各业有序、健康地发展。第二,发挥社会的监督作用。充分运用新闻媒体和群众的监督作用,可以通过官方微博、网络发言平台、论坛等方式发动广大群众和媒体参与举报违法经营行为,通过社会舆论压力和关注制止和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达到有效监管的目的。
4.加强政策宣传,减少改革阻力,营造社会大监管氛围。
第一,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络等方式宣传商事登记改革的政策、内容和意义,让企业、相关职能部门、群众广泛关注和支持改革工作,减少改革的阻力。第二,教育和查处相结合。针对一些投机不法分子以开公司为名行诈骗之实的情况,教育群众提高防范意识,必要时可以到相关职能部门查询企业的经营信息,鼓励群众举报违法行为,针对洗钱、诈骗的经营行为一经发现立即查处。第三,扶持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的建立,充分发挥其行业协会自律和监管的作用,协助工商部门对经营主体进行有效的监管,形成大环境的监管氛围,提高监管效率。
(1) 用经济学的方法 (主要是微观经济学) 分析法律规则、法律原则, 尤其是论述法律系统的运行。
(2) 分析法律系统的运行对经济系统的影响。即以效率为核心, 考虑“不同法律系统对特定的经济系统的影响有何不同?当采用这种而不是其他法律规则时, 对经济系统又有何不同影响?”这两方面内容可以概括为: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法律并评价法律的经济效果。
1 商事信用的经济解释
据历史考证, 信用问题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 在这一意义上, 信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属历史范畴, 而商事信用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信用形式。商事信用是一种以人格和财产为基础, 以履行为保障的, 对当事人商事能力的法律上的一种综合评价, 其是一种法律信用。新古典经济学由于假定了完全信息和零交易费用, 任何背叛行为都能马上被觉察, 因此在充分竞争的均衡市场上, 理性的交易者都主动诚实地进行交易, 不存在欺诈, 不存在失信行为。然而, 完全信息和零交易费用只是美好的幻想, 真实的世界既存在信息不对称, 又存在交易费用。随着以新制度经济学为主的各个学派的兴起, 再加上现实中交易秩序的失衡, 商事信用在经济学界又被引起了广泛的重视。
1.1 商事信用能够节约流通费用, 降低交易成本
商事信用的核心意义在于:信用装备了社会的交往进而促进生产力, 信用的存在使得交易各方都能够低成本地获取资源, 可以使得当事人不需要配置资源予契约和执行上, 从而得到原先由于信息成本的存在, 试图通过契约无法得到的剩余。良好的商业信用可以降低交易费用, 加快企业资本的流通, 同时可以减少因为失信而带来的社会成本这一机会成本, 进而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一个信用普遍存在并维持良好的社会可以大大降低搜集信息、寻找交易对象、监督及诉诸法律的费用, 扩大和便利人们的交易, 达到双赢的均衡结果。
1.2 商事信用是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
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凡勃伦指出:“在依据收益力的资本估价中, 资本估价的核心不是工厂, 而是所谓公司的商誉。”这里所指的商誉, 即指的是商事信用。商事信用虽然不像物质资产那样可以给企业直接带来市场份额和利润, 但它通过提升企业的信用度实现了社会影响力的扩大, 进而赢得更多的认可 (其他企业认可、消费者认可、政府认可等) , 它是企业的一种无形推动力, 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2 商事信用缺失法经济学分析
2.1 信息不对称是商事信用缺失的外在诱因
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双方都或多或少地拥有一些对方不拥有的私人信息, 即交易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失衡的, 而且交易双方对自己的在信息方面的地位都是清楚的。制度经济学家威廉姆森认为, 由于利己主义动机, 人们在交易中会表现出机会主义倾向, 总是想通过投机取巧获取私利。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交易当事人可以很容易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 通过隐瞒真实信息甚至制造虚假信息操纵交易行为, 谋取不正当收益。如果一个社会缺乏一个有效的信息传递和共享机制, 失信者的失信行为不能被其他潜在的市场参与者及时发现, 失信动机就会加强, 最终必定导致商事信用的严重缺失。可见, 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是商事信用缺失的根源之一。
在商事信用缺失的情况下, 为降低风险, 交易参与主体的信息搜寻成本就会更高, 市场的交易成本也就更大。于是交易的效率降低, 一个潜在的帕累托改善就不能实现。相反, 如果存在着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 参与交易的商事主体诚实守信, 尽管经济生活中存在信息不对称, 但信用的广泛存在, 使人们利用信息不对称牟利的动机大为降低, 从而交易双方可以减少对信息的搜寻成本, 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2.2 失信成本过低是商事信用缺失的内在动因
商事信用缺失本质上是一种违约行为。经济学分析表明, 经济活动主体是否选择违约, 主要取决于违约成本的高低:当违约行为的预期效用超过将时间及另外的资源用于从事其他活动所带来的效用时, 便会选择违约。商事信用的实践中, 利益是占主要位置的。信用信仰是在无数次的交易中逐渐形成的, 即在可重复博弈中形成的博弈论认为, 博弈各方总是从自身的角度寻找对自己最优的策略, 从而形成一个纳什均衡。
在商事信用环境良好、市场监督机制健全的社会, 如果某经济活动主体某次不讲信用, 它因此可以获得额外的收益, 但由于商事信用环境好、市场监督到位, 其他潜在的市场参与者可以很快知道并在以后的经济交易中拒绝对它提供信用, 那么它就会在整个市场中被孤立, 从而付出巨大的代价, 此时博弈各方的最终结果是:不讲信用不是最优的策略, 诚实守信才是最优的策略。反之, 在商事信用环境不太好、市场监督机制不健全的社会, 如果某经济活动主体某次不讲信用, 它在短期内是可以获得额外收益的。因为市场监督机制不健全, 信用信息传递不畅, 其他潜在的市场参与者无法及时获取它的信用信息而无法判断是否提供信用。由于利益的驱动机制它还会在其他经济交易中骗取信用, 直到其他经济活动主体了解到该信息为止, 因此, 它的最优策略就是不讲信用。当其他的经济活动主体发现信用缺失者可以获得额外收益, 而自己因为讲信用却受到了利益损失时, 那么不讲信用也会成为这些经济活动主体的最优策略。
2.3 制度失灵是商事信用缺失的根本原因
制度经济学作为当今主流经济学之一, 其研究对象就是人类社会的制度。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道格拉斯.诺斯认为:制度构成了一个社会的激励结构, 因而, 经济和政治制度是经济绩效的根本决定因素。制度是人们为了防止机会主义而缔结的契约, 是一种行为规则, 是为了约束在谋求财富或本人效用最大化中个人行为而制定的一组规章。依循程序和伦理道德行为准则, 制度分为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 其中正式约束是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 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 以及由这一系列的规则构成的等级结构, 即从宪法到成文法, 再到特殊的细则, 最后到个别契约。正式约束通常表现为法律制度, 具有强制性、外在性、有形性等的特征。非正式约束则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性的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 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因素。非正式约束通常表现为人们的道德标准, 具有自发性、自觉性、广泛性和持续性等的特征。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是一个社会人们行为约束的两个方面, 它们两者的高度兼容则表现为社会运行的有序和稳定, 而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的井然有序就意味着该社会具有良好的信用关系。我国信用缺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产权制度不明晰和道德滑坡两个方面。
首先, 产权制度不明晰, 缺乏对经济活动主体的所有权约束。信用的基础是产权, 产权制度的基本功能是能给人们提供一个追求长期利益的稳定预期和重复博弈的规则。只有确保产权所有者在位, 使其真正成为市场交易信誉价值的索取者, 同时也是失信行为的相应职责的承担者, 才能使守信成为经济活动主体的理性选择。经过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 虽然在我国架构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所有制结构, 公有制采取了多样化的实现形式, 但是, 国有资产管理、运营体制仍然没有理顺, 国有资产所有权虚置, 所有者缺位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仅仅是所有者的代表, 他无须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财产责任, 既不能从企业讲信用中获得什么法律许可的财产好处, 也不会从企业不讲信用中受到财产损失。同时现行的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任命机制也使经营者无法确定企业的未来收益将由谁来享受, 那么企业经营者只关心、注重眼前利益, 信用无从谈起。大量的私营企业又由于私有财产在法律上未得到应有的保护, 使得非公有制经济主体没有长远的经营战略和目标, 也不可能把信用放在应有的经营位置上。
其次, 道德滑坡, 导致人们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许多人从经济人的理念出发, 忽视了信用问题, 认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的目标就是惟一的利润最大化。在此错误的观念引导下, 经济人的品性把道德人的品性挤出了交易市场的舞台, 从而否定了亚当.斯密有关经济人、道德人的命题。其结果是社会道德滑坡, 加上在宣传教育方面力度不够, 使传统伦理道德体系面临瓦解, 而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建立, 整个社会信用关系处于一种真空状态, 自我约束的道德力量被严重减弱。
3 结论与建议
3.1 建立完善的商事信用管理体制
法律制度的基本作用之一就是使人类为数众多、种类纷繁、各不相同的种类与关系达到某种合理程度的秩序, 并颁布一些适用于某些应予限制的行动或行为的行为准则或行为标准。在可预期性上, 法律制度是解决信用需求的最有效的制度供给。首先, 构建并完善征信法律制度。通过规范征信机构、征信行为、征信范围等建立起高效的信息采集系统, 使信息的流动成为可能。其次, 规范信息的使用和管理, 使信息的流动有法可依。
3.2 完善法律救济制度, 增大失信成本
法律制度作为博弈的游戏规则, 会使理性的当事人对行为后果产生合理的预期, 从而影响当事人的行为选择。法律制度属于正式制度的范畴。法律是靠第三方实施的规范, 第三方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 (如国家) 。科恩豪斯指出:法律规则所产生的激励是主体选择法律行为的参照物。他认为, 法律规则的存在事实上为主体的不同行为种类产生了不同的隐含价格, 这样就可以把主体的行为 (守法或违法) 视为对这些价格参数做出反应的结果。因此, 经济参与人选择守信或不守信, 不仅仅是道德、伦理或文化问题, 更多的还是个经济问题。在博弈论中, 法律的作用可能存在于两个方面。首先, 法律可以改变当事人的选择空间、收益函数, 从而改变博弈的均衡结果。而且法律的威慑力越大, 均衡结果就越稳定。其次, 法律通过改变个人行动的预期来影响均衡结果, 而不改变博弈本身。增大失信者的成本, 即除了要求失信者承担对方的损失, 还要增加其行为性成本。使失信者的成本远远大于其预期收益, 从而是失信者放心失信决策, 主动向守信靠拢。
3.3 加强舆论引导, 保护良好的竞争环境
信用是社会交易的双方直接进入到群体体系的集合行为。一方的社会行为触发另一方的社会行为, 即产生互动。帕森斯把它表达为期望的互辅性。信用以道德为基础, 用舆论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信用观念, 进而形成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氛围, 维系良好的竞争环境。要知道:兼爱可以使企业成功。通过科学、合理的舆论引导, 一方面, 对诚实守信且具典型性的企业予以报道宣传, 以点带面, 影响更多的企业诚信经营;另一方面, 对信用低劣、影响大的企业进行曝光, 尤其是对其因失信而受到的损失进行重点报道, 杀一儆百。由此, 通过良好的舆论引导, 可以为商事信用创建良好的社会氛围, 激励市场经济中的商事主体产生正确的信用期待, 进而在信用互动中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冯登艳.信用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分析[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2) .
[摘 要]伴随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商事争端凸显,仲裁业发展是适应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竞争的必然。采取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商事仲裁业对经济的影响,以青岛市调研数据为例,将仲裁与目前青岛解决争端的主要方式诉讼进行对比分析,依据灰色预测与决策理论,对仲裁业务量及其收益、法院受理的商事案件量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市场主体放弃诉讼选择仲裁将直接促进经济效益的快速提升;定性分析商事仲裁业发展对社会、城市竞争力的促进作用。借鉴库兹涅茨曲线解读国际商事仲裁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仲裁;商事争端;灰色预测与决策;库兹涅茨曲线
[中图分类号]D9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5)01-0093-06
Abstract:Going with the new 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ommercial disputes are highlighte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arbitration industry is to adapt to a new round of the competition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We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arbitration industry by combining the quantity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compare the arbitration with the lawsuit which is the main way to settle the dispute in Qingdao at present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Qingdao City, and predict the portfolio of commercial arbitration and its earnings, and the commercial cases of court by the theory of grey forecasting and decision-making.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main market players choosing commercial arbitration can directly promote the growth of economic benefits; making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commercial arbitration industry is helpful to accelerat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ociety and city. Taking the example of Kuznets curve is to approximately interpre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ommercial arbitration industry.
Key words:arbitration; commercial dispute; grey forecasting and decision-making, Kuznets curve
随着国际贸易的日益繁荣,商事争端也与日俱增。由于商事主体越来越不愿陷入旷日持久、费钱、伤和气的法律程序,公平、快速、高效的仲裁成为解决国际商事争端的重要方式。我国商事仲裁业虽初具规模,但已然在协助国内外当事人解决争端、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学者们围绕仲裁业展开了相关研究。王小莉[1]、石现明[2-3]分别对英国仲裁制度、新加坡国际商事仲裁制度及东盟国家国际商事仲裁协议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我国仲裁制度发展与完善的对策建议。针对我国现行《仲裁法》将临时仲裁排除在外,仅仅规定了机构仲裁,有学者就现行法律的完善进行了探讨性研究。童曦[4]认为临时制度缺失存在弊端,中国应审慎地引入临时仲裁制度,完善现行法律制度;曾诚[5]则以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仲裁规则的修改为视角,讨论了机构仲裁框架下的临时仲裁制度;Daniel Arthur Laprès[6]等人就法国仲裁改革及其对中法相互执行仲裁裁决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针对法律的完善需要突破现有国家体制的约束,有学者从微观层面对仲裁机构本身的发展、仲裁队伍的建设进行了研究。祝嘉骏[7]认为我国仲裁机构改革与完善的方向,应当是去“行政化”,建立民间化的仲裁机构;韩永红[8]则从仲裁机构的财务管理体制、人事管理体制和内部监督管理体制三个方面提出了改革的内容;王孔河[9]分析了我国仲裁队伍建设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上述围绕仲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仲裁制度的对比分析、仲裁法的完善、仲裁机构体制改革、仲裁队伍建设等领域,而关于仲裁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则少有理论研究。且仲裁特有的争端解决机制与功能能够缓解诉讼压力,快速解决争端,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能够改善市场经济软环境,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软实力,增强城市竞争力。所以本文就商事仲裁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文中所涉及的仲裁业相关数据由青岛仲裁委员会提供,法院案件数量来自青岛中级人民法院官网,青岛历年的GDP数据来自青岛统计年鉴。
一、商事仲裁及商事诉讼案件现状调查
在国内,商事仲裁业发展初具规模,上海、北京、广州、成都、深圳、武汉、重庆、青岛等各地区仲裁机构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制度环境不够完善、体制机制不够灵活、机构建设不够完备、人才队伍结构不够合理、硬件设施有待提高等不利条件的限制,仲裁仍然不是解决商事争端的主要途径。
以青岛市为例,通过对商事仲裁及商事诉讼案件的调查对比,显示诉讼仍然是解决商事纠纷的主要途径。
(一)青岛商事仲裁案件数量
青岛仲裁委员会自1996年成立以来,共处理商事争端1.2万件。其中,2012年商事案件数量为2147件,同比增长28%;仲裁案件标的额319000万元,同比增长41%,案件实收费用从2006年的496.5578万元增至1279.47万元,涨幅为158%(见表1)。
(二)青岛中级人民法院商事案件数量
2010年民商事案件总数为4347件,2011年民商事案件总数为3770件,2012年民事案件总数为4565件(见表2)。而2013年3月至2013年10月8日中级人民法院民、商事案件已经达到3728件,7个月的案件数量已经是青岛仲裁委员会成立以来处理案件总数(1.2万件)的31%(见表3)。由此可见,诉讼仍然是目前青岛民事纠纷与经济纠纷的主要解决方式。
二、商事仲裁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影响预测分析
商事仲裁业的发展有助于仲裁业自身经济收益的提升,亦有助于城市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仲裁业的发展能够改善社会贸易投资软环境,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市场信用体系的完善,进而保障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经济的健康发展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优质土壤,又会吸引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汇聚青岛,包括与仲裁相关的人才、社会组织,这些要素若进一步融入青岛的建设中,能够使青岛经济建设进入良性循环,从而促进青岛经济持续发展。
(一)商事仲裁业发展对经济的影响
1.商事仲裁业自身发展的经济收益测算
由表1可知,2006—2012年全市仲裁案件总量为7991件,平均每年受理仲裁案件1142件;仲裁实收费用4430.6585万元,平均每件案件实收费用1.11万元。表2显示,法院2010—2012年民商事案件总数为12682件,平均每个月352件,平均每年受理4227件民、商事案件。目前青岛解决商事争端的主要途径仍然是诉讼,青岛仲裁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若有40%乃至80%的争端进入仲裁,可以很大程度缓解司法诉讼压力,仲裁自身收益亦可大幅增加。
(1)仲裁事业自身业务发展预测
表1仲裁数量统计样本是2006—2012年的数据,样本数量不多,故采用灰色系统模型GM(1,1)对未来仲裁案件的增长进行预测。灰色系统的主要特点是所需数据少,一般只要4个或以上点就可以进行精确、较理想的预测,还可以对误差采用残值模型进行修正[10]。
随着青岛“大仲裁”体系的不断完善,仲裁的地位不断攀升,将吸引更多的争端案件从诉讼转入仲裁。
若2016年法院受理民商案件数量40%进入仲裁程序,粗略估算有1937件案件通过仲裁解决,那么仲裁将增加收入2150.034万元(1937×1.11=2150.034<万元>)。
预计2020年法院受理民商案件数量80%进入仲裁程序,即粗略估算有4320件案件通过仲裁解决,那么仲裁将增加收入4795.014万元(4320×1.11=4795.014<万元>)。
虽然数据样本不够充足,但上述计算结果仍能说明青岛仲裁事业发展使得仲裁的直接经济效益快速增长,同时仲裁事业的发展将大大缓解诉讼压力,仲裁高效、快速的特征也将减少案件积压,使得经济主体能快速地投入到经济生产中。
2. 商事仲裁业发展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仍然以青岛市为例,青岛“仲裁”体系的不断完善,将大大改善青岛的法制环境。更加公平、公正透明的法制环境将吸引国内外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聚集青岛,促进青岛的经济发展,提高青岛的竞争实力,青岛也将进入良性循环的快速发展阶段。
2006年青岛的GDP为32065800万元,2012年为73021091.02万元(见表9)。
由图1可知,在目前这个阶段,商事仲裁的发展总趋势与国民经济的实际发展曲线近似,仲裁业的大力发展能够为青岛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相应的争端就会凸显,因此,商事仲裁业需要抓住青岛城市发展的战略机遇,实现青岛仲裁的跨越式发展,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创造仲裁品牌,发挥仲裁解决争端的优势地位,维护社会稳定,为青岛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推动青岛经济的发展。
(二)商事仲裁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商事仲裁业的发展能更好地解决社会矛盾、改善司法,推动仲裁文化的建立,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促进社会相应制度的改革。
由表3可知,2012年青岛一年的仲裁案件数量为2147件,而青岛中级人民法院仅2013年3—10月初期受理的商事案件就达到了3738件,是2012年仲裁案件全年数量的1.74倍。所以,虽然商事仲裁业务量在逐年增加,但诉讼仍然是解决纠纷的主要途径。
然而严格的法律程序、庭审的复杂性,又总是制约着法院迅速而又合法地解决争端,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诉讼迟延和案件积压,不利于及时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会导致法院压力过大,难以发挥其更重要的社会功能;并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差异往往会造成同一案件在不同地方判决结果不同的现象,这使得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存在诸多限制。而仲裁具有意思自治、灵活简便、一裁终局、经济高效的独特优势,同时国际承认,便于执行。仲裁是和谐的争端解决机制,以平和的心态、协商的方式变“对抗”为“对话”,变“两败俱伤”为“互利共赢”,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使当事人获得最大效益。因此,仲裁业的发展有助于争端的快速解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商事仲裁业的发展能促进仲裁地位的提升,促进仲裁文化的形成,培育良好的社会氛围。商事仲裁业的发展将会吸引国内外知名仲裁机构、仲裁人才汇集于城市中,更会培养一批与仲裁有关的人才队伍、社会组织,促使社会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仲裁的研究与发展中,社会中分散的仲裁资源按照一定的目标组织起来,促进仲裁理论的深化,为仲裁文化的弘扬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推动仲裁文化的广泛传播。仲裁文化的建立能促使社会形成公平公正、诚信友爱、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而良好的社会氛围是社会稳定的内在因素。
商事仲裁业的发展能促进社会制度的完善。仲裁是世界上众多企业和商人所推崇的首选纷争解决方式,绝大多数国家都承认和执行仲裁裁决。为了适应全球经济发展新态势,我国仲裁业应广泛借鉴和吸收国际上先进的理论认识和仲裁制度,改革和创新相应的制度。
(三)商事仲裁业发展对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影响
商事仲裁业的发展可以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首先商事仲裁业的发展有助于城市国际地位的提升。仲裁是符合国际惯例的商事争端解决方式,世界上已经有148个国家和地区加入《承认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因此城市建立完善的仲裁服务体系、国际化的仲裁规则、与国际接轨的仲裁体制机制能够使该城市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争取到话语权,得到国际认可,提升城市国际地位。而城市国际地位的提升,将会吸引更多贸易与投资,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进而形成良好的城市经济发展态势、公平公正的贸易与投资环境、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而这些优势使得城市具有更强的引资能力、更好的人居环境、更多的发展创业机会、更优秀的人才聚集。这些都会成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要素。
因此,商事仲裁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城市发展都有积极影响,如图2所示。
三、商事仲裁业的发展趋势
商事仲裁业的发展也不是一直处于目前的快速增长阶段,借鉴库兹涅茨的倒U曲线(见图3)可以近似地解读仲裁业发展趋势。
库兹涅茨曲线最先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库兹涅茨在1955年美国经济协会的演讲中提出来的,是用来分析人均收入水平与分配公平程度之间关系的一种学说。库兹涅茨通过对18个国家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实证资料的分析,得出收入分配的长期变动轨迹是“先恶化,后改进”,他认为,“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可以假设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迅速扩大,尔后是短暂的稳定,然后在增长的后期阶段逐渐缩小。”表现在图形上是一条先向上弯曲后向下弯曲的曲线,形似颠倒过来的U,故人们将其称之为倒U曲线[11]。
库兹涅茨曲线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还有明显的法学意义。蒋立山[12]根据库兹涅茨曲线分析了中国社会法律秩序的可能演变,将库兹涅茨的收入分配差距曲线近似地解读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曲线”,认为中国仍处于社会矛盾的上升阶段,尚未到达矛盾最大值的区域;在未来20年中,中国的转型秩序还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压力与挑战,此期间,通过加强社会治理的措施,有可能创造出秩序局部性好转的“相对拐点”。
借鉴蒋立山以及其他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仲裁事业的发展也可以从库兹涅茨曲线角度来揭示其可能的发展态势。如图4所示,仲裁业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市场开放度不够,经济增长缓慢,是工业化进程之前的阶段。表现为经济活动不频繁、社会问题和矛盾纠纷不突出。
第二阶段,经济快速发展,仲裁业地位攀升。该阶段是工业化进程中的阶段,表现为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活动频繁,商事争端明显增多;社会收入差距扩大,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加剧。这是法律秩序恶化的阶段,是矛盾的上升阶段。由青岛仲裁业发展现状和青岛GDP发展的趋势来看,青岛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矛盾凸显的阶段,青岛仲裁在解决矛盾纠纷方面的地位正在提升。
第三阶段,经济高度发展,仲裁业地位奠定。此阶段,青岛随着国家体制、机制的深度改革,逐步与世界接轨,各种经济活动全面开展,各种争端或者矛盾也都暴露出来,青岛仲裁在解决争端中的地位凸显,专业化水平、业务范围都得到质的提升,法制环境完善。
第四阶段,经济发展良性循环,仲裁业务负增长。由于转型过程中矛盾不断解决,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社会矛盾纠纷下降,仲裁业务量进入负增长阶段,但仲裁业务不会消失,只是保存相对稳定的数量。
需要说明的是,库兹涅茨曲线本身所揭示的是一种可能的趋势,而不是某种不可改变的规律。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如战后日本和中国的台湾地区,也有库兹涅茨曲线不明显的情况,它取决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与政策选择。
四、结论
商事仲裁业的发展能够促进社会、经济以及城市的发展。其有助于争端的快速解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培育公平公正、诚信友爱、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制度的完善;能够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除了可以提高本行业的经济收益外,对城市经济发展也有良好的推动作用。通过对青岛商事仲裁的调研,发现仲裁虽然在解决商事争端、维护经济秩序方面发挥了相应的作用,但诉讼仍然是解决商事争端的主要途径,因此需要积极发展仲裁业,充分发挥仲裁在解决商事争端中的优势。
[参考文献]
王小莉.英国仲裁制度研究(上)—兼论我国仲裁制度的发展完善[J].仲裁研究,2007(3):88-97.
石现明.新加坡国际国内商事仲裁制度比较研究[J].东南亚纵横,2011(4):36-41.
石现明.东盟国家国际商事仲裁协议制度比较研究[J].东南亚纵横,2013(5):62-68.
童曦.临时仲裁制度研究[J].仲裁与法律,2005(6):69-81.
曾诚. 试论机构仲裁框架下的临时仲裁制度—以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仲裁规则的修改为视角[J]. 法制与社会,2008(2):143-144.
Daniel Arthur Laprès,杨钦,林小路.法国仲裁改革及其对中法相互执行仲裁裁决的影响[J].北京仲裁,2011(3):84-106.
祝嘉骏.论我国仲裁机构的改革与完善—以仲裁机构的民间化为中心[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5):81-84.
韩永红.仲裁机构体制改革意见评析—一种文化的视角[J].法制研究,2009(2):34-35.
王孔河.我国仲裁队伍建设现状及应对措施[J].山东人大工作,2007(5):16-17.
王宇熹,汪泓,肖峻.基于灰色GM(1,1)模型的上海城镇养老保险人口分布预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12):2244-2253.
库兹涅茨曲线[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EQwVVSoqVZh6sPObXTaKeNSafMwQuP2lQQ8nkBS-Ckk7GOBCXqosJXf3740k3vHz .
蒋立山.迈向“和谐社会”的秩序路线图—从库兹涅茨曲线看中国转型时期社会秩序的可能演变[J].法学家,2006(2):37-50.
一、有助于建立法治政府并保障公民权利、法律调整机制有助于实现社会公正和保障弱势群体、是减缓社会压力的最佳选择、有助于实现利益分配的均衡化。基于这种认识,我结合分管工作,从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司法实践工作上,对全旗民商事案件的审判调解工作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并作了一些理性思考。
一、民商事审判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旗民商事审判工作始终坚持“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指导方针,齐心协力,坚持“公正与效率”的主题,认真贯彻落实 “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民商事审判方针,结合 “五大工程”等教育活动,在相关部门配合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在加强审判工作管理、落实司法为民措施、不断提高审判质量和效果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最大限度的方便群众诉讼,及时、高效、优质地化解了大量的矛盾纠纷。既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近年来民商事案件占全旗案件总数的80%以上,案件数量多,执行难度大,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一直是法院审判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旗法院克服人手少、困难多的实际,经过全体民商事审判人员的共同努力,该项工作一直走在全盟前列。2007年共受理民商事案件1682件(含旧存9件),审结1676件,结案率为99.64%,调解率为84.19%,上诉率为0.44%,当事人满意率达96%,案件执行率达97.84%。2008年上半年,共受理民商事案件1098件(含旧存7件),审结947件,结案率为86.25%。其中,判决97件,调撤826件,调解率为87.22%,执行率为71.58%。为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化解矛盾和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主要做法有:
﹙一﹚强化诉讼调解功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作用。
诉讼调解是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新形势下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旗法院在民商事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坚持把调解工作贯穿于案件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开展庭前调解,判决送达前调解,借助代理人、当地干部、当事人近亲属调节等方式,以“案结事了”为目标,建立多元化的诉讼调解机制,最大限度的扩大调解结案的比重,引导当事人在自愿互谅的基础上达成协议,减轻当事人之间的对抗和诉累。如,树木沟办事处杨有昌与红光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一案中,红光村在98年将杨有昌的土地以欠税费为由收回,2004年杨有昌给付了税费,村里将两户村民的机动地补给杨有昌,但实际杨有昌未全部得到该补偿的土地,还差5亩未得到补偿,杨多次找村里协调均未得到解决,2007年杨在阿力得尔法庭起诉,这起案件历经时间长,解决难度大,但在阿力得尔法庭的多次调解下终于得到解决。另外,不断拓宽诉讼调解的适用范围,邀请有关单位和个人参加协助调解,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司法监督员参加庭审旁听,庭前庭后协助调解,激活了调解资源,缓解了诉讼压力。大石寨法庭连续五年调解率均在94%以上,这在全区乃至全国都是少见的。
(二)规范办案程序,努力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审判质量和效率是法院工作主题,也是人民群众的期望和要求。旗法院通过抓好审判各个环节,保证程序公正,严格岗位考评等多种措施,确保案件质量和审判效率,提高审判工作水平。具体工作中他们严格执行案件流程管理制度,按照程序科学运作,充分发挥网上分配案件的作用。对疑难复杂案件合理调配承办人和合议庭组成人员,使案件流程管理最终达到保证案件运行顺畅,有利于和服务于审判,减少当事人诉累,节约诉讼资源,降低诉讼成本,确保每一案件公正、高效审理的目的,最大限度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坚持追求实体公正和实现程序正当,确保案件处理公正透明,让当事人看得到,信得过,“胜败皆明”。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大石寨法庭共审结291件民商事案件,其中调撤280件,判决11件。所审结案件达到了无上诉、无申诉,无缠诉、无反悔、无上访。服判息诉率达到100%。
(三)以定纷止争为目标,努力实现审判工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旗法院在审理每一案件时始终兼顾法律政策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努力做到既合原则,又近人情,防止就案办案,机械办案,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放在首位,确保通过民商事审判活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加强判后答疑,以案释法和调后回访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案
件的上诉率、改判率和申诉再审率,力求达到“调判结合、胜败皆明、案结事了”。如原告科尔沁镇远峰村李德山诉被告李德成财产纠纷一案,原、被告系同胞弟兄,1998年1月在实行第二轮土地承包时,被告以家庭名义承包了含原告在内的5口人的耕地17.85亩。此耕地先后于2004年修省际通道和2007年前旗政府搬迁共计征用15.29亩,各项补偿及奖
金130112.20元,全部由被告领取,原告要求被告返还他的那份土地各项补偿及奖金21422.00元。庭审中被告对本案的事实证据无异议,但不同意返还原告主张的数额,经调解无效后做出判决。宣判后,被告不服要提起上诉,并拿着判决书找到主管院长,主管院长依照本案的事实和适用法律,耐心的解答被告提出的疑惑,以案释法,经过一番耐心讲解,被告终于认为判的合理合法,并表示马上回家取款履行判决。当日被告将款如数送到法院给付了原告,化解了同胞兄弟之间的矛盾。
(四)依法便民审案,注重社会效果。旗法院在审案过程中,从便民利民的角度出发,采取了相应的便民措施。首先,进一步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做到繁简分流,对事实清楚,权力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案件,尽量做到收案后快送达、快审理,最大限度地缩短办案期限,力争以最少的司法资源,最少的诉讼成本和更短的时间消耗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乌兰毛都法庭现在审理的案件,在保证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前提下,30%以上均达到了当日立案、当日审结,审限仅为一天。其次,积极开展“法官进社区,诉讼零距离”活动。坚持巡回审理,就地办案制度,经常把工作做在当事人家中,案件办结在农民的田间地头和牧民的牧包里。2008年上半年,旗法院共进社区审理案件253件。第三,积极开展司法救助工作,对确有经济困难的当事人实行诉讼费减免措施,让有理无钱的人也能打得起官司。2007年,旗法院为经济困难的当事人减免诉讼费达24370.00元。第四,加强与当地司法、综治部门的联系,密切关注基层社会动态。大石寨法庭多年来坚持参加当地每月一次的综治例会,及时了解辖区内的矛盾纠纷动态和人际关系,为案件的顺利审理奠定基础。
(五)加强队伍建设,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旗法院从事民商事审判的共有七个庭,院内有民事审判一、二、三庭﹙
一、三庭合署办公﹚,基层有五个法庭:阿力得尔法庭、大石寨法庭、乌兰毛都法庭、归流河法庭、额尔格图法庭。民商事案件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旗法院领导班子一直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在人员配备、硬件建设等方面确保民商事审判工作的需要。基层五个法庭中有三个标准化法庭,各庭均已配备电脑和办案用车。现全旗从事民商事审判工作的法官共有23人,其中21名是大学本科学历,均是系统中的业务骨干。在人员培训方面,旗法院每年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种培训班,对民商事审判法官进行系统培训。重点是加强民商事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加快推进司法民主进程,确保司法公正。民商事审判人员的办公桌上常放着土地承包法、合同法、物权法、退耕还林条例等常用的法律法规,坚持经常性学习,确保案件审理的公开、公平、公正。同时每当群众来咨询时,及时拿出来进行宣传和讲解,让其明白哪些是合法的,哪些是法律禁止的,有效的提高了群众的法律意识,减少了诉讼案件的发生。今年法院系统以实施“整顿机关工作作风”为契机,着力解决民商事审判队伍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学习提高、查摆问题和切实整改等阶段的工作,进一步增强了民商事审判队伍的理想信念、服务意识。通过开展 “向优秀法官黄学军学习”和庭审观摩岗位练兵活动,提高了民商事审判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强化了民商事审判法官的执法为民、公正司法意识。
二、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一)队伍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因法院系统业务要求较高,法官难考,人员难进等因素,导致民商事审判“案多人少”矛盾突出。阿力得尔法庭现有3名法官,现有人员远不能适应辖区办案需要,经常有下乡办案庭内无人接待当事人的情况。民事审判队伍的整体素质需进一步提高,“专家型”和“学者型”法官缺乏。
﹙二﹚基层法庭交通工具短缺。现有办案用车陈旧,存在借车办案现象,极不适应基层审判工作的需要。
(三)办案经费紧张。基层法庭经费紧张是多年形成的老大难问题,特别是新的诉讼收费办法出台后,办案经费更显不足。加之油、电、煤价上涨,办公经费增加,办案实际困难加大。个别基层法庭存在使用当事人交通工具或由当事人出钱解决交通工具办案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法庭形象。
三、几点建议
通过深入调研和认真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民商事审判工作的重视程度。把民商事审判工作放在化解社会矛盾、调解利益机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服务经济、服务社会发展的高度来抓,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进一步加强对民事案件的调解力度,依法调解各种矛盾纠纷,营造和谐环境。旗法院要把诉讼调解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在调解的主动性上下功夫,在调解形式上求创新,在调解的方式、方法上求突破,抓住调解时机,释法说理,化解积怨,提高调解成功率,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三﹚进一步加强民商事审判队伍的自身建设,提高审判工作质量。要把法官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进一步提高人员素质。要加强法官素质教育,提高法学理论知识水平,增强司法能力,培养出一支高素质法官队伍,进一步提高办案质量。要将警力向基层法庭倾斜,缓解基层法庭人员过少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基层法庭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基层法庭的工作经费投入,妥善解决交通工具,更好地适应基层审判工作的需要。
﹙四﹚进一步加强便民诉讼机制建设。积极推进机制创新,着重健全完善方便群众诉讼、就地化解矛盾、提高当事人参与诉讼能力等方面的建设。加大司法救助力度,建设平等、公开、高效的诉讼程序保障机制。
﹙五﹚以构建稳定和谐社会为目标,重视政策性强又较为突出的民事案件的审理。目前,土地纠纷和草牧场纠纷案件仍然比较集中,旗法院要加强同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慎重办理好相关案件。
(六)进一步加强与人大代表联系,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提高自我监督意识。旗法院要建立健全各级人大代表旁听案件审理制度,特别是公开审理社会影响较大和比较典型案件时,应当主动邀请人大代表参加旁听,自觉接受人大代表监督。要进一步加强人民陪审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在案件审理中的作用,促进法院公平、公正司法。
摘要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的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四条规定,所谓强制性规定是指效力性强制性规定。仅是针对特定主体的对内管理行为、不涉及公共利益的规定,不属于效力性强制性规定,违反该规定不能导致合同无效。最高人民法院2011年公报民商事案例裁判观点摘要
1、梅州市梅江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江南信用社诉罗苑玲储蓄合同纠纷案
【裁判摘要】: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的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四条规定,所谓强制性规定是指效力性强制性规定。仅是针对特定主体的对内管理行为、不涉及公共利益的规定,不属于效力性强制性规定,违反该规定不能导致合同无效。
二、银行作为专业金融机构,对于关乎储户切身利益的内部业务规定,负有告知储户的义务。如银行未向储户履行告知义务,当双方对于储蓄合同相关内容的理解产生分歧时,应当按照一般社会生活常识和普遍认知对合同相关内容作出解释,不能片面依照银行内部业务规定解释合同内容。
2、中建材集团进出口公司诉北京大地恒通经贸有限公司、北京天元盛唐投资有限公司、天宝盛世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江苏银大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宜宾俄欧工程发展有限公司进出口代理合同纠纷案
【裁判摘要】
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公司向其他企业投资或者为他人提供担保,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会或者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公司章程对投资或者担保的总额及单项投资或者担保的数额有限额规定的,不得超过规定的限额。”该条第二款规定:“公司为公司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必须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但公司违反前述条款的规定,与他人订立担保合同的,不能简单认定合同无效。第一,该条款并未明确规定公司违反上述规定对外提供担保导致担保合同无效;第二,公司内部决议程序,不得约束第三人;第三,该条款并非效力性强制性的规定;第四,依据该条款认定担保合同无效,不利于维护合同的稳定和交易的安全。
3、华建电子有限责任公司、华建机器翻译有限公司与广州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谢雄平、张贺平、仇绍明、黄若浩合作协议纠纷案
【裁判摘要】
为达成合作目的,当事人签订多个合同,但仅在一个合同中约定了仲裁条款,涉及该合同的仲裁裁决生效后,又因其他未约定仲裁条款的合同的争议形成诉讼,一方当事人仅以仲裁裁决已生效为由主张人民法院无管辖权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在生效仲裁裁决依据的合同与人民法院处理争议案件依据的合同不同,人民法院审理的内容也不涉及仲裁条款约定事项的情形下,一方当事人以“一事不再理”为由主张人民法院不应重复处理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4、绵阳市红日实业有限公司、蒋洋诉绵阳高新区科创实业有限公司股东会决议效力及公司增资纠纷案
【裁判摘要】
一、在民商事法律关系中,公司作为行为主体实施法律行为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公司内部的意思形成阶段,通常表现为股东会或董事会决议;二是公司对外作出意思表示的阶段,通常表现为公司对外签订的合同。出于保护善意第三人和维护交易安全的考虑,在公司内部意思形成过程存在瑕疵的情况下,只要对外的表示行为不存在无效的情形,公司就应受其表示行为的制约。
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公司新增资本时,股东有权优先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认缴出资。从权利性质上来看,股东对于新增资本的优先认缴权应属形成权。现行法律并未明确规定该项权利的行使期限,但从维护交易安全和稳定经济秩序的角度出发,结合商事行为的规则和特点,人民法院在处理相关案件时应限定该项权利行使的合理期间,对于超出合理期间行使优先认缴权的主张不予支持。
5、段天国诉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市分公司保险合同纠纷案
【裁判摘要】
根据200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十七条第一款、第十八条的规定,订立保险合同,保险人应当向投保人说明保险合同的条款内容。保险合同中规定有关于保险人责任免除条款的,保险人在订立保险合同时应当向投保人明确说明,未明确说明的,该条款不产生效力。据此,保险人有义务在订立保险合同时向投保人就责任免除条款作出明确说明,前述义务是法定义务,也是特别告知义务。如果保险合同当事人对保险人是否履行该项告知义务发生争议,保险人应当提供其对有关免责条款内容做出明确解释的相关证据,否则该免责条款不产生效力。
6、兰州正林农垦食品有限公司与林柏君、郑州正林食品有限公司债务纠纷再审案
【裁判摘要】
案外人在可以通过另行提起诉讼解决其与案件一方当事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且案件双方当事人在人民法院主持下达成调解协议、人民法院作出的调解书不涉及案外人与案件一方当事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的情况下,对人民法院作出的调解书申请再审的,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四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关于案外人提起再审申请的规定,应予驳回。
7、深圳富山宝实业有限公司与深圳市福星股份合作公司、深圳市宝安区福永物业发展总公司、深圳市金安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纠纷案
【裁判摘要】
合同一方当事人构成根本违约时,守约的一方当事人享有法定解除权。合同的解除在解除通知送达违约方时即发生法律效力,解除通知送达时间的拖延只能导致合同解除时间相应后延,而不能改变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当事人没有约定合同解除异议期间,在解除通知送达之日起三个月以后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8、张建中诉杨照春股权确认纠纷案
【裁判摘要】
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订立合同,约定由实际出资人出资并享有投资权益,以名义出资人为名义股东,该合同如无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情形,应当认定为有效。实际出资人有权依约主张确认投资权益归属。如实际出资人要求变更股东登记名册,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七十二条的有关规定。
人民法院在审理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之间的股权转让纠纷中,以在所涉公司办公场所张贴通知并向其他股东邮寄通知的方式,要求其他股东提供书面回复意见,公司其他股东过半数表示同意股权转让的,应当认定该股权转让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七十二条的规定,名义出资人应依约为实际出资人办理相应的股权变更登记手续。
9、范有孚与银建期货经纪有限责任公司天津营业部期货交易合同纠纷再审案
【裁判摘要】
根据《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第三十八条第二款的规定,期货公司采取强行平仓措施必须具备三个前提条件:一是客户保证金不足;二是客户没有按照要求及时追加保证金;三是客户没有及时自行平仓。期货公司违反上述规定和合同约定强行平仓,导致客户遭受损害的,应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10、周益民诉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华融国际信托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纠纷案
【裁判摘要】
产权交易所发布的产权交易信息是向不特定主体发出的要约邀请。根据产权交易市场的交易管理办法和交易习惯,信息一经发布,公告期内一般不得变更,但在无举牌申请人举牌的情况下,可以按照产权出让人的意愿,根据产权交易所的有关规则进行信息变更。举牌申请人在信息变更之后签收载明新信息的相关法律文件并举牌参加交易,应视为清楚并认可产权交易信息的变更。举牌申请人知晓变更情况并参加交易,在交易结束之后,又请求确认该信息变更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11、浙江省德清县上武汽车修理厂诉董艳峰损害赔偿纠纷案
【裁判摘要】
案由是当事人诉讼请求所指向的法律关系。在案件中存在多个法律关系时,只有与诉讼请求在法律上、事实上直接关联的法律关系才是案由。
在侵权法律关系中,承担侵权责任的条件之一是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否则侵权行为不能成立,行为人对损害后果不承担法律责任。
12、南通双盈贸易有限公司诉镇江市丹徒区联达机械厂、魏恒聂等六人买卖合同纠纷案
【裁判摘要】
一、在当事人约定合伙经营企业仍使用合资前个人独资企业营业执照,且实际以合伙方式经营企业的情况下,应据实认定企业的性质。各合伙人共同决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应共同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外所负的债务负责。合伙人故意不将企业的个人独资企业性质据实变更为合伙企业的行为,不应成为各合伙人不承担法律责任的理由。
二、合伙企业债务的承担分为两个层次:第一顺序的债务承担人是合伙企业,第二顺序的债务承担人是全体合伙人。合伙企业法第三十九条所谓的“连带责任”,是指合伙人在第二顺序的责任承担中相互之间所负的连带责任,而非合伙人与合伙企业之间的连带责任。
13、张致清与冯照霞、崔枫、新乡市新华综合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侵权纠纷案
【裁判摘要】
对于发生在房屋登记制度尚不完善时的案件,在双方没有订立书面协议时,确认房屋买卖关系是否存在,应结合实际履行情况,考虑买受人是否支付了对价,房屋价值与支付的价格是否合理,出卖人交付房屋及房屋所有权证书或买受人对房屋是否长期占有,在此期间出卖人是否主张过权利,能否排除借用或租赁等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14、宁夏瀛海建材集团有限公司与宁夏瀛海银川建材有限公司、第三人中国石油宁夏化工厂债权纠纷案
【裁判摘要】
对于股东主张其与公司之间存在债权债务关系且公司予以认可,但公司其他股东对此持有异议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对各方证据进行综合分析。证据不足以证明该债权债务关系存在的,人民法院对该债权债务关系不予认定。
15、俞财新与福建华辰房地产有限公司、魏传瑞商品房买卖(预约)合同纠纷案
【裁判摘要】
根据合同的相对性原则,涉案合同一方当事人以案外人违约为由,主张在涉案合同履行中行使不安抗辩权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16、李淑君、吴湘、孙杰、王国兴诉江苏佳德置业发展有限公司股东知情权纠纷案
【裁判摘要】
股东知情权是指股东享有了解和掌握公司经营管理等重要信息的权利,是股东依法行使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的重要基础。账簿查阅权是股东知情权的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股东可以要求查阅公司会计账簿。股东要求查阅公司会计账簿的,应当向公司提出书面请求,说明目的。公司有合理根据认为股东查阅会计账簿有不正当目的,可能损害公司合法利益的,可以拒绝提供查阅,并应当自股东提出书面请求之日起十五日内书面答复股东并说明理由。公司拒绝提供查阅的,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要求公司提供查阅。”
股东要求查阅公司会计账簿,但公司怀疑股东查阅会计账簿的目的是为公司涉及的其他案件的对方当事人收集证据,并以此为由拒绝提供查阅的,不属于上述规定中股东具有不正当目的、可能损害公司合法利益的情形。
17、韶关市汇丰华南创展企业有限公司与广东省环境工程装备总公司广东省环境保护工程研究设计院合同纠纷案
【裁判摘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九条规定:“当事人主张约定的违约金过高请求予以适当减少的,人民法院应当以实际损失为基础,兼顾合同的履行情况、当事人的过错程度以及预期利益等综合因素,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予以衡量,并作出裁决。当事人约定的违约金超过造成损失的百分之三十的,一般可以认定为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在计算实际损失数额时,应当以因违约方未能履行双方争议的、含有违约金条款的合同,给守约方造成的实际损失为基础进行计算,将合同以外的其他损失排除在外。对于一方当事人因其他合同受到的损失,即使该合同与争议合同有一定的牵连关系,也不能简单作为认定争议合同实际损失的依据。
对于前述司法解释中“当事人约定的违约金超过造成损失的百分之三十”的规定应当全面、正确地理解。一方面,违约金约定是否过高应当根据案件具体情况,以实际损失为基础,兼顾合同的履行情况、当事人的过错程度以及预期利益等综合因素,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综合予以判断,“百分之三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标准;另一方面,前述规定解决的是认定违约金是否过高的标准,不是人民法院适当减少违约金的标准。因此,在审理案件中,既不能机械地将“当事人约定的违约金超过造成损失的百分之三十”的情形一概认定为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也不能在依法“适当减少违约金”数额时,机械地将违约金数额减少至实际损失的百分之一百三十。
18、艾斯欧洲集团有限公司与连云港明日国际海运有限公司、上海明日国际船务有限公司航次租船合同纠纷案
【 裁判摘要】
航次租船合同的当事人为出租人和承租人。在航次租船合同有明确约定的情形下,出租人应当按照航次租船合同的约定履行义务,并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第四十七条、第四十九条规定的义务。在航次租船合同没有约定或者没有不同约定时,出租人和承租人的权利义务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第四章有关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承运人和托运人权利义务的规定。承租人就航次租船合同提出索赔请求,根据合同相对性原则,应当由航次租船合同的出租人承担相应的责任。实际承运人并非航次租船合同法律关系的当事方,承租人就航次租船合同向实际承运人提出赔偿请求缺乏法律依据。
19、马士基(中国)航运有限公司及其厦门分公司与厦门瀛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厦门外轮代理有限公司国际海上货运代理经营权损害赔偿纠纷再审案
【裁判摘要】
公共运输履行着为社会公众提供运输服务的社会职能,具有公益性、垄断性等特征。为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八十九条规定:“从事公共运输的承运人不得拒绝旅客、托运人通常、合理的运输要求。”国际海上集装箱班轮运输是服务于国际贸易的商事经营活动,不属于公用事业,不具有公益性,也不具有垄断性,故不属于公共运输。托运人或者其货运代理人请求从事国际海上集装箱班轮运输的承运人承担强制缔约义务,没有法律依据,应予驳回。
20、夏浩鹏等人诉上海市闸北区精文城市家园小区业主委员会业主知情权纠纷案
【裁判摘要】
业主知情权是指业主了解建筑区划内涉及业主共有权以及共同管理权相关事项的权利。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三条的规定,业主请求公布、查阅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维修基金使用、业委会的决定及会议记录、共有部分的收益、物业服务合同等情况和资料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司法解释对于业主知情权的范围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业主以合理的方式行使知情权,应当受到法律保护。
21、山东省食品进出口公司、山东山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山孚日水有限公司与马达庆、青岛圣克达诚贸易有限公司不正当竞争纠纷案
【裁判摘要】
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上,一种利益应受保护并不构成该利益的受损方获得民事救济的充分条件。商业机会虽然作为一种可以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所保护的法益,但本身并非一种法定权利,而且交易的达成并非完全取决于单方意愿而需要交易双方的合意,因此他人可以自由参与竞争来争夺交易机会。竞争对手之间彼此进行商业机会的争夺是竞争的常态,也是市场竞争所鼓励和提倡的。对于同一交易机会而言,竞争对手之间一方有所得另一方即有所失。利益受损方要获得民事救济,还必须证明竞争对手的行为具有不正当性。只有竞争对手在争夺商业机会时不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违反公认的商业道德,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攫取他人可以合理预期获得的商业机会,才为反不正当竞争法所禁止。商业道德要按照特定商业领域中市场交易参与者即经济人的伦理标准来加以评判,它既不同于个人品德,也不能等同于一般的社会公德,所体现的是一种商业伦理。反不正当竞争法所要求的商业道德必须是公认的商业道德,是指特定商业领域普遍认知和接受的行为标准,具有公认性和一般性。即使在同一商业领域,由于是市场交易活动中的道德准则,公认的商业道德也应当是交易参与者共同并普遍认可的行为标准,不能仅从买方或者卖方、企业或者职工的单方立场来判断是否属于公认的商业道德。具体到个案中的公认的商业道德,应当根据特定商业领域和个案情形(如特定行业的一般实践、行为后果、交易双方的主观状态和交易相对人的自愿选择等)具体分析确定。
作为具有学习能力的劳动者,职工在企业工作的过程中必然会掌握和积累与其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知识、经验和技能。除属于单位的商业秘密的情形外,这些知识、经验和技能构成职工人格的组成部分,是其生存能力和劳动能力的基础。职工离职后有自主利用其自身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的自由,因利用其自身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而赢得客户信赖并形成竞争优势的,除侵犯原企业的商业秘密的情况外,并不违背诚实信用的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在既没有违反竞业限制义务,又没有侵犯商业秘密的情况下,劳动者运用自己在原用人单位学习的知识、经验与技能为其他与原单位存在竞争关系的单位服务的,不宜简单地以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的原则规定认定构成不正当竞争。
22、吴国军诉陈晓富、王克祥及德清县中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民间借贷、担保合同纠纷案
【裁判摘要】
民间借贷涉嫌或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合同一方当事人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并不当然影响民间借贷合同以及相对应的担保合同的效力。如果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审理并不必须以刑事案件的审理结果为依据,则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无须中止审理
23、重庆德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不服执行裁定复议案
【裁判摘要】
人民法院在审查处理不予执行公证债权文书的案件时,应当全面审查公证债权文书的内容是否确有错误,包括审查程序问题和实体问题;实体审查的对象原则上应限定于被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债权文书本身,而不涉及公证债权文书形成的基础事实。
24、长治市达洋电器有限公司诉博西家用电器(中国)有限公司买卖合同纠纷案
【裁判摘要】
人民法院就票据作出的除权判决系对权利的重新确认,票据自除权判决公告之日起即丧失效力,持票人即丧失票据权利,使原来结合于票据中的权利人从票据中分离出来,公示催告申请人即有权依据除权判决请求票据付款人付款。但是,持票人丧失票据权利,并不意味着基础民事权利丧失,其仍有权依据基础合同主张民事权利,行使基础合同履行中的债务抵销权,并不损害基础合同相对方的合法权益。
25、胡田云诉汤锦勤、王剑峰所有权确认纠纷案
【裁判摘要】
房屋拆迁安置权益属房屋所有权的综合性权能,一般包括被拆房屋补偿款、搬迁费用、新建房屋补贴、新建房屋土地使用权等在内。应以被拆迁房屋的所有权权属决定拆迁安置权益的归属,共有人之间有权通过协议予以分割。
在他人享有使用权之土地上建造房屋而形成附和的,房屋所有权一般归属于土地使用权人。对实施房屋建造的非土地使用权人所进行的补偿不仅仅包括金钱给付,在特定身份关系下亦应包括居住使用权益。
26、莫君飞诉李考兴离婚纠纷案
【裁判摘要】
婚姻当事人之间为离婚达成的协议是一种要式协议,即双方当事人达成离婚合意,并在协议上签名才能使离婚协议生效。双方当事人对财产的处理是以达成离婚为前提,虽然已经履行了财产权利的变更手续,但因离婚的前提条件不成立而没有生效,已经变更权利人的财产仍属于夫妻婚姻存续期间的共同财产。
27、镇江唐老一正斋药业有限公司诉吉林一正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一正集团吉林省医药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江苏大德生药房连锁有限公司、江苏大德生药房连锁有限公司镇江新概念药房不正当竞争纠纷案
【裁判摘要】
在审查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老字号企业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所规定的知名商品特有名称权和企业名称权,主张禁止同业竞争者使用其注册商标与企业名称时,需要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目的、法律条文及司法解释的规定,综合考量老字号企业的历史沿革以及现有社会影响力的范围、同业竞争者及其商品知名度的范围以及其是否具有攀附老字号企业现有商誉的主观故意等因素予以确定。即使法院在考虑上述因素的基础上,认定同业竞争者不构成不正当竞争,但为了更好地保护老字号企业,同时促进同业竞争者正当权益的进一步发展,法院也可以要求双方当事人各自诚实经营,各自规范使用其商品名称和商标,以防止市场主体的混淆和冲突,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市场正当的竞争秩序。
28、范茂生等诉淮安电信分公司淮阴区电信局、淮安市淮阴区公路管理站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
【裁判摘要】
从实质层面而言, 商法独立性指代商法和其余法律内部的正确辨别。分析和探究商业发展史发现, 商业贸易在逐步发展时期与统一市场构建过程中, 不断确立了商法独立性, 落实了商法的发展。就交易安全保障与交易成本缩减层面而言, 统一和规范商业贸易规则具有深远影响。
二、商法独立性与商事审判独立化的关联
1. 商法独立的达成离不开商事审判独立化
站在作用机理的层面来剖析审判行为, 不仅可唤醒死法律, 还可进一步发挥法律自身的引导作用。站在审判机关角度来剖析审判行为, 一方面围绕已经出现的纠纷开展事实回复, 实施逻辑判断;另一方面, 解读和应用法律条文。类型存在差异的案件, 其内在要求也各不相同, 开展法律处理时, 应满足相关要求, 各国面向审判对象, 围绕程序, 依据实施科学的划分, 一般涉及民事、刑事以及行政等诉讼形式。由此可知, 商法独立性的达成离不开商事审判独立化。
2. 商事审判独立化有利于商法独立性的达成
法律发展一般沿着民刑混合、多种法律整合、程序法剥离实体法、实体法具体化的逻辑线索。另外, 法律内部情感因素剔除缓慢还是其显著特征。旨在通过裁判构建和谐社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常规条件下, 法律规定不仅具有一般性, 还具有原则性, 其实际内涵要求联系具体案件, 通过法官来解释。由此可知, 运用诉讼法时, 法官判决会填补实体法的缺陷。综上可知, 审判包含着工具主义特性, 相对成熟的审判独立化有利于商法独立性的达成。
三、商事审判独立化遵循的设计理念以及基本要求
1. 设计理念
一方面, 应坚持效益第一的理念。效益第一表明较为关注效益。对于商事立法以及商事审判活动而言, 公平价值只是依附和辅助的, 应重视商事主体效益, 并将其放在首位。因此, 评价商事审判活动时, 其评价标准为“是否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能否创造社会财富”;另一方面, 强调动态保护, 保持利益均衡。对比分析商法以及传统民法可知, 商法强调保护动态交易。商法一般会全面管控与严格要求商事主体资格, 最终构建出完整的主体原则。同时, 商法还增加了商事主体的社会责任, 其中最为基础的是保护交易双方的切身利益。总而言之, 在司法程序环节, 更加强调效率, 证据规则则相对宽松, 商事审判活动应突显利益均衡。
2. 基本要求
(1) 救济手段具有独立性。商事救济制度涉及商事救济规范、体系和法律法规。一般具有全面性和同质性特点。全面性特点旨在通过民事救济活动来恢复当事人的基本权益, 商事救济涉及民事救济目的, 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了拓展;同质性特点, 在商事以及民事救济中, 其基本内容均是恢复失衡主体切身利益, 而恢复方式属于同质救济。商事救济突显商品货币关系。
(2) 法律渊源具有独立性。在商事审判实践中, 商事习惯以及惯例获得大面积应用, 因此, 法官应掌握并尊重商事习惯和惯例。
(3) 适用法具有独立性。诉讼活动通常借助程序规则的指导来提升社会公信力。商事审判活动突显行为有效性, 重视信赖利益保护。在具体的商事审判环节, 较为重视行为内部的独立, 在开展判定活动时, 密切相连的两个行为, 若其中一个归结为无效, 则该判定结果只是适用于该行为, 并不适用于其他行为。
四、结语
商事审判独立化区别于审判程序的调整, 而是从审判理念、手段和结果中进行变革。只有真正落实商事审判独立化, 有效掌控商事审判的主要内容, 才可让审判活动彰显差异化保护标准;不仅要让审判结果达到一般民事主体客观性要求, 还要实现推动经济发展的目标。
摘要:商事审判独立化不仅彰显着商法独立性, 而且可为商法的独立性提供保障。对于商法独立性而言, 要求达成商事审判独立化, 否则, 将无法实现商法独立。践行和落实商事审判独立化时, 一定要明确独立商事审判的内涵。
关键词:商法,独立性,商事审判
参考文献
[1]吴瑶, 王企彦.论商法的独立性[J].法制与社会, 2012, (1) :3-4.
【商事案例分析范文】推荐阅读:
商事制度改革存在问题10-18
民商事案件包括01-07
衡山县工商局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06-25
犯罪案例分析范文12-15
托班案例分析范文09-08
教育心理案例分析范文09-29
海尔筹资案例分析范文11-17
小学美术案例分析范文12-06
案例讨论范文01-04
借名买房案例分析范文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