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要求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的要求(精选13篇)

语文教学的要求 篇1

1、导入课题

2、呈现学习目标。

教师要按照新课标要求设计学习目标,引入课题后要向学生呈现目标并简要解读,让学生真正明确学什么、怎么学、达到什么目标。并且各个学习环节都要紧扣目标,让学生在课堂上全力以赴、积极思维、迅速行动,注意力没有一丝一毫的时间游离于课堂之外。

3、学习新知

(1)小组合作:这是学生相互学习共同促进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不仅是优秀学生帮助后进生,最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提出不同的观点,交流思想、碰撞智慧。教师全面掌控讨论过程,让每个学生明确讨论的内容、要求和分层目标。小组长负责具体组织,围绕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坚持分层讨论原则,对小组内部不能解决的问题要提交全班讨论解决。任课教师要深入到每个学习小组,调控讨论过程,坚决克服低效讨论或不专心讨论,确保讨论高效、有深度。

(2)展示点评,点拨升华。

①教师备课时要设计好学生展示的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展示不同难度的问题,确保展示有针对性。

②要求学生尽量主动展示、主动点评,老师可提前帮助学生做好展示和点评的准备。③展示的内容对其他同学有启发和借鉴意义,可以是正确过程,也可以是错误教训,可以是总结沉淀的方法规律,也可以是对题目的拓展提升。

④展示和点评全员参与,严防课堂变成几个同学的独角戏。展示的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班级要创设一种安全环境,让每一个学生敢于展示,勇于点评,不怕说错。

⑤老师要在点评过程中进行即时性评价,对生成性问题和重点疑难进行启发、引申、拓展、追问,对知识进行深化、提升。

⑥即时评价时,一评知识,二评情感态度,三评过程方法、肢体语言是否合适、声音是否宏亮、语言表达是否准确等。

4.总结梳理,教师再引导学生对照学习目标,组织学生认真总结当堂学习内容,构建清晰的课堂知识网络。

5、达标测评

达标测评是每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为下一步的作业设计提供了依据和支撑,围绕当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测评内容,当堂内容当堂清出底子,迅速、独立完成当堂检测。

6、布置作业。

每一节课后,教师都要根据达标测评的结果设计作业,要针对学生易出错的地方进行。

语文教学的要求 篇2

强调师生交往, 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 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在教学过程中,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他们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他们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 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 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 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内容, 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 实现师生互动, 相互沟通, 相互影响, 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余文森教授认为,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 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 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 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 忽略了发现和探究, 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 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 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 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亮点。

语文教改势在必行。那么, 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课改精神呢?

一、努力实现两个转变

1. 教师内涵的转变:

教书匠→教育家。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 就是教学生学, 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 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 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 学生学”的误区, 采用“一刀切”、“齐步走”, 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这貌似是对学生的关心负责, 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新形势下的教师, 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不仅“能”教, 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 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 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 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

2. 教学模式的转变:

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 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 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 (包括教参) , 还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 另外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

二、进一步做好两个优化

1. 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

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 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 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

2. 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在应试教育中, 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 学校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分数, 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因此, 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唯分论、唯升学率论, 由看谁的课讲得好, 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 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

三、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语文的动态特征, 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 刺激学生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 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 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 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语文动态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要求 篇3

树立一个观念:课堂是开放性的

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观念、行为等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教师从知识权威逐步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在动态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课堂定位为师生知识情感交流的纽带,课内课外连接的桥梁,学生内在学习动力迸发的兴奋点。一句话就是要把课堂变成一扇开放性的大门,引领学生走进广阔的生活天地。

一方面,语文教师要转变职业角色,以新形象和新姿态培养民主开放的教育氛围。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谓组织者即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自身是知识的拥有者和真理的化身这种传统偏见,充分关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基本心理特征,摒弃灌输式教学;所谓引导者即语文教师要在思想和知识方面引导学生选择成长的方向,从传道、授业、解惑之权威向平等互动的长者转化。

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要学会反思总结。反思对教师改进自己的工作有独特的作用,是教师获得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反思是自觉地对当前的教育活动进行回顾、思考、总结、评价、调节的过程,是对教学现象辩证思维的一种体现。语文教师要反思课程教材,反思教学模式,反思教学行为,反思教学观念。教师形成反思意识,养成反思习惯,有助于形成爱岗敬业、虚心好学、自我促进、追求完美等优良职业品质,有助于在动态教学中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独具特色的路来。

确立一个样板:教师是示范性的

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塑造他人灵魂的人,自己先要有高尚的灵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为人师表,自己应该表里如一,成为学生做人治学的楷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应该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要让学生求真,教师首先就应该是真人。教师要无限热爱教育事业,要有春蚕般的奉献精神和蜡烛般的牺牲精神,甘于平凡和清贫,要作风正派,心胸坦荡,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处处为人师表。学生“度德而师之”,无论何时何地,教师都必须“以身立德”,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感染学生,潜移默化,使学生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

其次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素养。今天,知识更迭加速,社会竞争加剧。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悉并精通本学科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更要拓宽视野,懂得学科以外的一些知识,如天文地理、政治哲学、军事科技、音乐美术等等,杂学博采,使自己成为杂家通才。新课标提出了课程整合。课程整合就是打破原有各门课程之间的封闭状态,加强各门课程之间的沟通和互补。例如,在语文课程学习中,可以利用美术的直观形象功能、音乐的熏陶感染功能,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搜集信息的功能来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把握一个关键:教学是创造性的

新课标要求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师生之间共同学习、平等交流;教学过程从禁锢走向开放,教师不再完全依赖于教材,而是通过挖掘、补充和整合相关的课程资源来组织教学。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在语文动态教学中应该得到充分的体现。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探究知识,由个体学习变为合作学习,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以往单纯的听教师讲变为与老师学生交流合作,共同探究。在此前提下,所有的课堂教学都是因时制宜、因事制宜,没有统一的模板和样式,讲求的是课堂实际效果。也就是说,我们在每一次课上都应该是因时而动,因事而变,创造性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一方面,语文教师要学会科学处理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载体,也是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的媒介。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数。对教材的重点、难点要成竹在胸。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教材重组,在课堂上创设一种积极的和谐的学习氛围,使主体、主导的作用能充分发挥,真正体现出动态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趣味盎然地学习。

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研教改能力。教师要能够钻研教材,改进教法,研究学生,研究课堂,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学会遵循教育规律办事。教师要及时吸收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把它运用在教学研究中,并且能够在理论思考中不断提高自己教学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提高,在探索中前进。

教学督导工作的基本要求 篇4

为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保证教学过程和各个环节按规范进行并达到相应的质量标准,提高学院办学水平。特暂制订本办法。

一、目的:

通过听课、专题考察、检查授课计划、抽查作业和试卷、组织教师和学生座谈等方式,对全院(系部)的日常教学工作就教学规范、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进行监督、检查和综合评价。

二、工作要求:

1、教学专兼职督导员采取计划听课和随机听课的方式。听课时对每位听课对象要进行综合考查,包括教案、教学设计、作业或课程的安排指导等方面。听课后要做好听课记录和评价,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教师,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对于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不当的青年教师要给予重点帮助和指导,使其尽快胜任教学工作,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3、督导员可利用课前、课后时间与学生座谈,了解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

4、不定期召开教学督导会议,讨论工作计划,部署工作任务,交流情况,分析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5、参与检查教师的授课计划和教案等,及时掌握教学一线的动态,以及教风、学风情况。

6、督导员每学期需写一份督导工作总结或调研报告,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7、专职督导员每学期需听完计划安排的所有教师,听课不少于40学时,兼职督导员每学期听课不少于8学时。每一节课需填写听课纪录表,作为督导工作量计算依据;督导员完成相应的督导工作量后,由学校按工作量发放教学督导津贴。

8督导工作中发现问题应当及时上报。在以“督”为手段,以“导”为目的的教学督导工作理念下,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相互尊重、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做好教学督导的反馈工作。及时将收集到的教学信息反馈到有关部门,由各部门实施改进。

9、通过现场听课,检查教师教案,学生课堂笔记,观摩实习、实训、实践教学课等方式对听课教师进行教学质量评价。学期末上交督导工作总结、听课记录表和对各系部教师的教学测评结果。

教学督导组

空小开展教学反思的要求 篇5

关于深入开展教育教学反思的相关要求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全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县教研室《关于开展教育教学反思的指导意见》的若干规定,促进教师由传统的“教书匠”转变成研究者,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执教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我校实际,做出如下规定:

1、每个教师每月最后一周末交反思1篇,鼓励撰写多篇反思。交至联系校务会成员处(附后)。

2、反思必须与自己任教科目一致,如同时上多个科目的教师,以统考科目为主,只任非统考科目的教师也必须撰写教学反思。

3、每篇反思字数不低于400字;独立撰写,不下载、不抄袭;手写;字迹工整;标点符号运用准确;语句通顺;无错别字。

4、反思以教学理念的思考、教学过程的审视、教学效果的回顾等为主要内容,以写教后记、案例分析、听课感等为主要形式。鼓励教师撰写教育叙事,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5、学校将对优秀反思每月推荐3-5篇,在例会或教学研讨会上交流学习。并给予期末加分,1分/篇。如撰写的教育叙事得到交流学习可获2分/篇。

6、学校对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情况纳入绩效考核。

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要求 篇6

一、备课(8条)

1、任课教师要认真学习所任学科的课程标准,了解课标,明确教学的目的及任务,制定简明的教学计划和单元教学设计,认真填写“学期教学进度表”。

2、要深入钻研教材,弄清本学科的教学任务及教材结构体系,了解各章节内容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该科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明确重点、难点,按课时写出教学设想。

3、要熟悉学生。学校教务处要督促教师制作教学卡片,记载学生的思想表现,“双基”的掌握情况,学习习惯、方法、态度、个性特点和教师的要求和意见,把德育工作贯穿于教学环节的始终。

4、在有3个班以上的年级设立学科备课组或在教务处领导下的各学科集体备课小组。集体备课小组或年级备课组要以教材内容或章节组织集体备课,并做好教研记录。每次活动均有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由备课组长提前指定。

5、教研组或备课组要对每一章或单元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及作业、评估测量的标准有统一要求。

6、坚持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应在个人钻研教材、备好课的基础上按单元或章节超前一周进行。备课要充分运用现代教学网络,现代远程教育资源,1000人以上规模的学校要逐步实现电子备课。

7、要按时写好教案。教案应包括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讲授内容、教学过程与“双边”活动设计、课内外作业及板书设计、课后记载或课后反思等内容,坚决禁止不备课就上课的情况发生。

8、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教师对课堂上需要讲解的例题,需要演示的实验以及布置给学生的作业及练习应预先熟悉,准确掌握,对上课需要的教具及实验设备要事先备齐。

每位教师做到了以上8条,才能上课。

二、上课(10条)

9、上课预备铃响,教师进入教室,还礼后,开始组织教学,检查学生人数,稳定学生情绪,教师上课不能迟到,不坐着讲课,不吸烟,中途不准离开课堂或接听手机,要按时下课,不得拖堂。

10、要认真执行教案意图,按照“少讲、精练、活跃”的课堂教学原则,安排好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做到“一课一得”。要严格杜绝将错误知识传授给学生,一经发现,学校应作为教学事故处理。

11、上课要讲普通话且语言规范、简明、流畅,力求准确精炼,富有幽默感,教师要带头使用礼貌语言。

12、教师上课要衣着整洁、仪表端正、精神饱满、态度亲切、循循善诱、声音宏亮,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13、课堂板书精心设计,布局合理,排列整齐,字体要规范,大小适度,不写繁体字和异体字,更不能写错别字。

14、组织教学要贯穿于每堂课的始终,要精心组织好每一个教学环节,精心安排,有条不紊,使课堂生动活泼。教师要善于创造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

15、要积极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和看法,发言时声音宏亮。教师要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和看法,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发言。对个别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要耐心教育,不得随便将学生撵出教室,赌气不上课或惩罚全班学生。

16、要重视直观教学,要充分运用网络、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实验仪器等进行教学。凡该用而未用者要进行批评教育,重者要根据学校管理条例进行处理。

17、各科教师要坚持课改,努力改变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8、教师要及时总结、记录教学效果,特别摘记教学得失,写出经验体会,做好课后小记,以便积累资料,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逐步提高所任学科的教学质量。教学经验总结和体会每学期不得少于2篇。

三、作业(7条)

19、教师要明确作业要求,教师应把所任学科的习题先做一遍,要认真研究各类习题的编排意图和覆盖面,随时掌握易出现的问题,做到教材内容与习题训练心中有数。

20、作业布置要适量,作业的浓度和广度要适当,主要学科作业堂堂必练,作文要达到规定篇幅,并全收全改(各校应制定各科作业和批改次数量化标准)

21、要严格要求学生规范认真地完成作业,对不规范的作业应退回,并在老师和同学的辅导下重做。

22、对学生的作业要及时检查。学校每学期要以校或班级举办优秀作业展览,要注重培养学生严谨、认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23、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不许抄袭、拖拉和草率应付,对不做或抄袭作业的学生,应及时批评教育,并严格要求补做或重做。

24、作业批改要认真、及时、正确,批改符号要规范,要对作业给出意见,批语要多用激励性语言,学科作业要按教材求要全批全改,课外练习批改方式可多样,重在实效。

25、要重视作业讲评。每位教师应有作业批改记录,认真记载作业中的典型错误及典型解法,及时做好作业讲评,帮助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认真规范地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四、辅导(5条)

26、教师要利用自习及课余时间深入班级辅导。辅导要面向全体学生,内容要精心安排。教师不得利用辅导时间讲授新课。

27、要特别关心学困生,加强对他们的个别辅导,耐心帮助他们进步。不准用罚做作业的办法惩罚犯了错误的学生。

28、要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特长,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给予适当拔高指导,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冒尖,使其健康成长。

29、各科教师应结合自己的业务实践发展自身的特长,积极承担“地方课”、“社会实践课”和课外活动的辅导任务。

30、每位教师都有责任指导学生小发明、小创造,撰写小论文,要积极参与办墙报、板报等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开拓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

五、实验实践(2条)

31、要重视实验教学。要认真上好实验课,精心做好课堂演示实验。凡是教材规定的内容必须百分之百让学生亲自去做。教师要动手改装和自制教具,保证实验课正常进行。

32、对实验或实践报告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实验或实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树立实践第一的唯物辩证观。

六、考试(8条)

33、要按市教育局、市教研室、学校的规定认真组织期中期末考试。教师平时要通过单元测试、课题提问、作业、练习、个别交谈等方式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不得随意增加考试次数来强制学生学习,以免加重学生负担。

34、要认真组织考试命题,做好保密工作,试题要体现素质能力的要求,做到难易适中,不出偏题、怪题。

35、考试前教师要帮助学生系统地进行复习,不能采取划范围、估题、猜题等不适当的复习方法。

36、要积极改进考评办法。引导学生全面发展。(1)语文考试和外语考试,要把口试和笔试结合起来;(2)物理、化学、生物要把书面考试与实验操作考核结合起来;(3)思品、政治思想课要把书面考试与平时表现考察结合起来。

37、市教育局、市教研室统一组织的调研考试各校均要按要求认真组织。

38、教师要严肃考试纪律,认真监考,随时巡视,防止舞弊行为。教师不能泄露试题,否则,市教育局、学校将严肃处理。

39、评阅试卷要按照统一的评分标准进行,做到公平、公正。阅卷后,学校教务处,各科教师要进行试卷质量分析,并按照规定做好各项统计评估上报。

语文教学诗意化的特点和要求 篇7

语文是文质兼美的学科, 每一个汉字、词语、文句所散发出来的人文色彩, 足以浇灌学生稚嫩的心灵, 让学生变得更有灵性。刘勰有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一个“情”字是课堂上师生产生共鸣的纽带, 是审美感悟的前提。极具诗意的语文教师, 总会用充盈的激情去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 为学生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 营造高雅的审美空间, 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爱、有喜有悲的情感氛围当中, 以领略作品的艺术情感, 提高语文素养和生命品味, 点燃深埋的心灵火花。

2. 传承文化, 超越古贤

诗意的语文还应该兼容并蓄, 引领学生去领略整个人类文化的恢弘气势、千姿百态。诗意语文更是一种超越历史的语文, 要让学生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否定、不断跨越、不断创新。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此豪言应当成为学生矢志不渝的学习动力, 让民族传统文化在充满诗意的语文教学中焕发出它特有的光彩, 一代一代地影响和继承下去。

3. 平等交流, 张扬个性

诗意的语文课堂应该支撑起的是学生的“尊严”, 消解的是教师的“权威”, 淡化的是“盲目崇拜”, 抛弃的是“标准答案”。诗意的语文关注与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 重视师生共同进行知识建构和意义创造, 让学生能在教学视界里与文本融合, 充分享受洋溢于生命中的浓浓诗意, 让自由精神和创新思维遨游四海。

4. 灵机涌动, 智慧闪耀

在诗意的语文课堂中, 教师总是带着一种爱心与责任去教学。他们会张开智慧的双眼, 激活聪明的大脑, 让语文课堂变成一个文气飞扬的场所, 让学生不知不觉沉浸在语文教学的美感当中, 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和体验, 其教学风格像田园诗歌一样飘逸舒展、流转自由。同时, 教师也会抓住稍纵即逝的教学契机, 化平庸为精彩, 使课堂在诗意的不断生成中臻于理想的王国。

5. 立足课堂, 延伸课外

浅谈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要求;兴趣

在学生的脑海中出现的不是单调的数字,而是美妙的音符。对于图形,教师可以具体化,将图形使用具体的实物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他们现在接触的事物还比较少,所以很少会有空间感。因此实物是非常重要的联想工具,是将图形具体化的关键。

小学数学课堂要求短而精。因为小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分散,多动,所以他们集中在一个点上的时间不会很长。因此教师在分配课时内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时间上的把握。在每节课都给学生一定的休息时间。

一、小学数学课堂要求气氛活跃

小学生的注意力既好吸引,又不好吸引。因为小学生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对单一、乏味的事物不感兴趣。所以教师要用小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来进行课程的教授。

那么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又有哪些呢?比如,童话故事、有趣的游戏、多样化的展示形式等等。对于小学生来说,色彩是最好的吸引形式。在课堂上面,可以用多彩的卡片、多样化的字体等等来展示课堂内容。

二、小学数学课堂要采用互动的形式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和学生的交流。要使用学生的语言,用他们的方式来教育他们。互动是最好的方式,教师可以站在学生的中央,和学生随时交流。其实小学数学有它有趣的地方,就是能够结合简单的生活实际。生活中一些日常现象,我们都能够用这些简单的数字来解决。

三、小学数学课堂要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数学是一门我们在学习生涯中会长期学习的科目,也是一门基础科目。而小学数学则是我们数学生涯的起跑线,是我们培养数学兴趣的开端。小学教学教师担当了此项重任,也要为这项重任负责。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把握将数学有趣化的原则,将数学有趣的一面展现给学生,并且培养小学生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用数字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总之,对于数字的学习,教师一定要多加巩固,因为这是所有数学的基础。为了不让简单的加减乘除变成学生的累赘,就一定要将其形象化。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加引导,让他们感觉到生活处处有数学,这样数学思维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最后还需要强调的就是“熟能生巧”,多多复习也会加强学生的印象。

参考文献:

梁婕.浅谈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新校园,2011(9).

(作者单位 江西省铅山县永铜小学)

教学常规作业及批改要求要求 篇9

作业布置与批改基本要求

(一)作业布置基本要求

1、精心挑选,严格控制作业量,宁愿自己多做题,不让学生做废题,各科课外作业的总量控制在一个半小时以内,若超出扣该班级所有布置作业教师5分/次。

2、严禁布置机械重复或惩罚性作业;调查发现一次扣该科教师10分。

3、不准把布置的作业当成教师之间争夺时间的手段;调查发现后所涉及教师扣20分/次。

4、在布置作业时,要考虑到不同学生学习水平的层次和差异性,分必做和选做、挑战类三种作业。

5、必须充分利用莱西市统一推荐使用的教学辅导书籍。

6、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科要有书面作业,注意多样性和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7、语文、数学、英语每天布置书面作业,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只在有课的当天布置作业。

8、数量要求: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生物为学年的课时数,音乐、体育、美术、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无书面作业

(二)作业批改基本要求

1、作业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错必纠。加强错题本的批阅与指导(该项作为本学期作业批改检查的重中之重),每有一项做不到扣5分/次。

2、对学生作业,教师要及时认真批改。各科作业(含导与学的批改)要全批全改;提倡面批作业。作文批改可采取精批(1/3)与略批(或学生互批)相结合的办法。达不到要求的每次扣10分。

3、教师要细心认真用红水笔批阅;批语要起到赞赏和激励的作用。

4、凡做错的作业都要求订正,订正后要认真批改。

5、教师批改作业应注明批改日期和成绩,评语有针对性、启发性、鼓励性。批改时要书写工整,不马虎,日期准确。评语文字要规范、端正、清楚、正确。不符合要求每一例扣5分。

6、要严格要求学生作业,按时、认真、独立完成,不抄袭,对不完成作业的学生进行教育、帮助并限时完成。杜绝以体罚形式的让学生反复抄写若干遍的现象。若出现罚写作业现象每次扣20分。

7、教师批改要使用批改记录本,记录应交数量、实交数量、错题举例、原因分析、改进措施等。

(三)检查要求:

检查人:分管领导、级部主任、教研组长

检查时间:每双周三至周五。教导处随时抽查。

优秀教学案例编写的一般要求 篇10

一、什么是教学案例

在我们学校教育教学中有许许多多典型事例和疑难问题,作为教育教学研究的方式与成果表达形式之一的案例,它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处理这些问题时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它既有具体的情节,过程,真实感人,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又可以从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高度进行归纳、总结,悟出其中的真谛,给人以启迪。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偶发的事件或者是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进行处理的过程、方法的记叙以及对该个案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启示等。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具体教学情景的故事,在叙述这个故事的同时,还需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二、教学案例的特点

1、案例与论文的区别

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围绕同一个事件,从不同的理论层面来进行解释。它通过事件找理论,通过故事说明道理。

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来 看,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它重在反思及启示,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2、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是一个大体框架,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具体说明;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追述与思考,是实实在在的例子,有时也是对设计框架的认证。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都是对教学情景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教学案例是根据案例主题和案例问题有所选择地进行记录,是围绕主题,经过选择和取舍,按问题的产生、解决过程和解决的效果这一主线进行的案例事件写作记述的。案例中的教学实录可以是一节课中的一个片断,也可以是一节课或几节课的教学实录。

3.真实性、典型性、启发性、鲜明性

·真实性:案例必须是是对某种具体情景的记录,是对“当前”课堂中真实发生的实践情景的描述,所提供的一个或一组教学事件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来自教育教学实践,事例的经过与结果是真实的,如实反映了事实的本来面目。

·典型性:一般是指最具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有价值的实例。它最能显示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意义,通过对一个事例的研究,就能探索同一类事例相同的内在规律,这一事例具有很强的标准性、联系性。

·启发性:是指本案例具有启发迁移作用,对其他事例的分析与处理具有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鲜明性:是指具有时代感,有明确的指向,富有鲜明的个性。

三、教学案例写作的要素、基本结构

教学案例一般有六个要素:主题、背景、案例问题事件、效果、评析及启示。案例可有反映与主题相关的不同问题或不同案例事件,目的是为了对同一个主题的几个小经验进行串联和整合;案例除有反思(即案例分析)外,还要有在反思基础上提炼出的“启示”。

案例的写作没有一个统一的格式,但从案例包含的内容来说,一个相对完整的案例大致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案例标题

一般来说,案例有两种确定标题的方式:一是用案例中的突出事件作为标题,二是把事件中包含的主题析离出来,作为案例的标题。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会发生许多事件,但并非所有的教学事件、教学故事都能成为有研究价值的案例,因此我们应善于发现身边有研究思考价值的案例。

2、案例背景

撰写案例背景是为了向读者交代教学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比如“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学校类型、学生情况,以及教师情况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绍不必面面俱到,最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和条件。比如一个教学案例是介绍一堂课,那么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上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这节课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常规课”,等等。

3、案例主题

每篇案例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选择有研究价值的案例材料和确定案例主题,通过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并加以解决,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案例主题提炼和确立一般应具备:

一是带有问题性和典型性。案例主题一般都要涉及教育教学的核心理念,教学实践中的基本问题,常见的难题、困扰事件。所选择实例应是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事件,有现实指导意义,能引起大家对教育教学中带普遍性,倾向性问题的关注,并能促使这些问题解决。为了使案例能够引发与其他教师观点的碰撞和启发其他教师的思维,也为了便于与其它教师间进行讨论交流,可有意选择经常会出现的、典型的、犹豫不决或导致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中的典型事件。

二是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这些事例能针对教学存在的问题说明一些道理、验证某些理论或解决某一实际问题。

4、案例事件

教学案例有了主题,就要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选择最能反映主题的特定的内容,把关键性的事件细节写清楚。案例事件的选择和撰写中要注意:

(1)情景要完整。教学案例应该把情景交代清楚,即说明故事发生的环境和条件,要写出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要有问题的发生、过程、结果,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情景要具体,要真实感人。

(2)取舍要恰当.要尽量写好主要事件,尽量精简那些与主题或问题关系不大的内容。

5、案例的结果

教学案例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你解决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某种教学措施,采取这种教学措施后的教学结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

6、案例评析及启示

案例评析及启示是案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它应能简要阐明自己经历这个故事之后的理性感悟、体验和独特的认识;应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对案例进行多角度的解读;应通过案例评析,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行为背后所具有的观念、思想和理论规律,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以及通过此案例所受到的启迪。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加以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案例中事件的意义和价值,问题解决的途径或方法,改进的意见;还可包括对课堂教学行为作技术分析等。评析不一定是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以启发。

四、编写格式

1、案例统一采用Word格式,A4纸,各边距为2.5cm;

2、第一行标题:宋体,小三号,加粗,居中;

3、第二行教师所在单位、姓名:楷体_GB2312,小四号,右对齐;

谈谈英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篇11

1.英语教学的环境

在我们国家,英语学习的生理基础和社会环境不同于母语——汉语。汉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加强、扩大学生已有的母语知识,提高整体运用语言的能力,尤其是书面语言的能力。因为学生的汉语语言能力是其社会能力的一部分,培养和提高学生汉语能力也是加快学生社会化进程的一种方法。因此,社会环境对促进其语言能力的提高十分有利。但特殊的是,英语学习大多是在儿童已过了语言习得关键时期才开始的,而且英语教学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和足够量的语言输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不仅是学生英语输入的一个重要提供者,而且是英语输入质量的控制者,对英语教学活动起关键作用。所以,作为英语教师需要在创造较真实的语言环境进行教学方面狠下功夫。

2.学习者的情感

英语学习不仅是对英语知识体系的学习,更是对英语文化体系的适应。因此对英语学习者来说,情感方面的因素,尤其是动机、态度和性格对英语学习的成败有着特殊的影响。笔者认为,英语学习者的各种动机都能导致学习者一定程度的成功。如何培养和激发学习者正确的或有益的英语学习动机,最大程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是英语老师的主要责任。要做到这一点,要求英语教师不仅要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教育理论方面的知识,而且要有一种富有感染力的良好性格,才能影响和改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态度。

3.学生的原有知识

学生的原有知识包括汉语和学过的英语知识。它们(尤其是汉语知识)有利于英语的学习。但其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英语知识的获得。学生对汉语知识的意识程度越强,这种知识对英语习得的影响就越大,这种影响有正负两方面。汉语中的哪些知识可以利用,哪些要进行异同比较?这又要求英语教师对汉英两种语言的结构和特点有较系统的、深刻的认识,同时具备相当程度的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知识。

4.不同文化的影响

语言是一定文化的反映,在语言结构中,尤其是词汇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对英语中的词汇、词组、句子的正确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化传统的了解。语言中的习语、谚语,特殊模式和规则更与文化因素不可分割。而两种不同文化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迁移,这就要求英语教师不仅自己要对本族语文化和目标语(英语)文化有较为深刻的了解,能洞察两种不同文化的异同,还要能善于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尽量避免交际过程中的文化误用现象。

由此可见,一个合格的英语教师除了必须具备一个普通教师所应有的思想道德素质外,还须具备一名语言教师应具备的文化素质,更应具备适应英语教学这一特殊学科的专门素质,具体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1.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较为系统的现代英语语言理论知识

对语言和语言的本质特征、交际能力的本质、语言理论的发展趋势等有所了解,并能自觉地利用语言等方面的知识来指导英语教学。对英语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方面的知识,要做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语言教学的人文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和写能力,即语言运用能力。

英语教师除了应具备较为系统的现代英语语言理论知识外,也应熟练掌握和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能把语言教学置于普通教育的宏观范畴之列,研究和掌握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教学原则,熟悉教学组织的步骤过程,努力提高英语教学组织能力和教育实施能力。

2.英语教师必须具备相当的英语习得能力,灵活运用教学法

近年来,英语习得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对许多传统的英语教学认识作出了修正。特别是近年来有关错误分析,高考题型和考查范围,及侧重点转变的研究和学习者学习心理,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教学实践有很大的启发。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必须熟悉这些理论,并清楚地认识英语习得和教学的特殊性,使学生掌握学法,为学生的以后学习奠定基础。

英语教师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英语教学法知识,如直接法、听说法、交际法、整体语言教学法、分层语言教学法、自动式教学法等等。这些教学方法都是在一定的语言学和心理学背景下产生的,各自有特殊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环境。英语教师应了解这些英语教学法的特点和优劣之处,结合实际,灵活选择,为己所用。

3.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技能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的技能,在课堂内外充分展示英语的工具性。英语教师的实践能力,既能为学生提供楷模,又能为课堂的交际提供保障。教师应时刻把提高和完善自己的实践能力摆在重要的位置。

4.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把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运用于教学的能力

在当代教学中,多媒体技术使得真实的教学素材进入教室和校园。它们强大的储存容量和功能,灵活的交际性和调动人体感官用于教学活动的多种手段,都是英语教师特别需要的。我们应当尽可能的创造条件来进行教学手段的更新和优化。

语文教学的要求 篇12

一、发展性

数学策略的应用水平直接反映出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强弱。因此, 解题策略的教学要求应随着学生数学知识的逐步积累和思维的不断发展而同步提高, 体现教学的发展性要求。

1. 就策略的内容安排而言, 要做到循序渐进

解决问题的策略内容极其丰富, 必须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按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让学生逐步认识和掌握。课程目标对不同学段学生提出了侧重面不同的原则性要求, 第一学段侧重于通过介绍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第二学段则侧重于让学生尝试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如苏教版从第二学段开始每一册都编排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 相对集中地介绍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水平, 中年级侧重于掌握解决问题的辅助手段———列表法、画图法等, 高年级侧重于学习一些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枚举、倒推、替换、假设、转化等。

2. 就策略的形成过程而言, 要做到螺旋式上升

一种解题策略并非靠解几道题或上一节课就能形成的, 一般需经历渗透→认识→运用这一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渗透阶段学生处于无意识的应用状态, 认识阶段学生在理解策略的基础上, 能有意识地应用策略解决教师或教材提出的数学问题, 而运用阶段学生能依据问题的具体特点, 自觉运用相应的策略去寻求问题的解决。比如“转化”的策略, 苏教版安排在小学最后一个学期学习, 其实之前的教学中已经进行了较多的渗透, 小数乘除法的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要用到“转化”,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及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也都要用到“转化”……因此, 六年级下学期专题学习“转化”的策略时, 应充分利用学生已经积累的经验, 帮助理解“转化”的本质特点:一是等值性, 也就是说“转化”应该在不改变问题结论的前提下进行;二是变式性, 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 把陌生的问题变为熟悉的问题, 通过改变问题的呈现形式 (如形状、表达方式等) , 以利于问题的解决。待学生认识“转化”的策略以后, 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升策略的应用水平。可见, 解题策略的教学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只有靠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和有目的的训练方能取得成效。

二、综合性

1. 教学目标应体现全面性

教学时, 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某种解题策略, 而应力求体现出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形成过程, 还要关注学生数学思考、情感与态度等的发展, 要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 要让学生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 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要让学生在充分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过程中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 教学内容应体现完整性

“完整性”并不是说要把所有的解题策略作为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 事实上这也是不可能的。“完整性”主要包含三层意思:一是要将解题策略的教学贯穿于小学的各个阶段。具体内容可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基础和认知水平作出合理的安排, 并形成一定的序列。低年段仍然以渗透为主, 但一些一般的策略, 如分析法和综合法等, 还是必须尽早加以训练。二是在教学好教材中出现的一些策略的同时, 教师还可结合教学实际需要, 适当补充诸如猜测、类比、验证、试验、延伸等有助于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些常用策略。三是不能让解题策略的教学昙花一现。也就是说, 不能只注重集中性学习, 而忽视经常性的应用。

3. 教学方法应体现灵活性

一方面不能将解题策略的教学单一化。教学时, 教师不能孤立地教学某种策略, 而应了解教材编写意图, 有机地将前后策略联系起来, 提高策略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 不能将解题策略的应用呆板化。有时仅用一种策略还较难实现问题的解决, 这时就需要用其他策略辅助, 如运用“倒推”策略时还往往要以列表法、画变化图或画线段图等策略为辅助, 让事物的变化过程直观、简明地呈现出来, 便于学生进行倒推。

三、适度性

1. 问题的难度要适当

由于受传统应用题教学的影响, 很多教师依然会把学会解像教材例题类型的问题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采用“题型+题海”式的教学策略。教材为了便于体现策略的应用价值, 选取的问题又大多是奥数训练的内容。如教学假设法用的就是“鸡兔同笼”题。这样, 容易导致教师走入解题策略教学的误区。于是很多教师都在埋怨“新课标”的要求太高了, 怎么把数学竞赛的内容都编进了教材?要消除上述误解, 必须正确认识“问题解决”与“策略应用”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 特别是解决新颖的问题需要运用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形成和积累的。尽管认识策略是为了更好地运用策略, 运用策略解决问题体现了学习策略的价值, 但是教学时没有必要将过多的时间用在引导学生熟练运用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上, 而应引导学生多元、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策略, 感受策略给问题解决带来的便利, 真正形成爱策略、用策略的意识。基于上述认识, 笔者认为, 问题的难易程度应符合“课程目标”规定的要求, 并尽量与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紧密结合, 切忌层层“加码”, 从而让“奥数题”堂而皇之地进入课堂和考题中, 致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感。此外, 教材内容一定要对教学发挥好正确的导向作用。

2. 应用的要求要恰当

策略仅仅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应用时不宜对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 否则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 教学“画图法”后, 有的老师规定学生做每道题之前都要先画图, 而且画的图一定要符合老师的要求, 这既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又容易使学生对学习画图这种策略产生厌烦情绪。我认为, 教学时一定要注重实效、因人而异。对于思维能力强的学生来说, 能轻松解决的问题就未必要画图。画图也不必过分讲究, 只要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 画个“简图”或“草图”也未尝不可。总而言之, 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每一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这种鼓励个性发挥的意义之下, 创新精神的培养才会成为可能。因此, 教学中应该鼓励创新, 提倡形式个性化。

四、自主性

1. 让学生产生学习策略的欲望

教师要精心创设现实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解题策略的内在动机。例如, 在教学“枚举法”时, 可精选需要应用枚举策略解决的实际问题, 创设情境激活已有的枚举经验, 引导学生主动开展枚举活动。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感受和体验策略的价值。为什么要使用枚举法?怎样使用枚举法?使用枚举法有什么好处?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枚举法?以现实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 使枚举变成了有意义的自觉行为, 而不是机械被动的接受。

2. 让学生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

多媒体教学的内容与要求 篇13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调动广大教师开发和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制作和应用水平,推进我校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教学水平,规范我校多媒体教学课件建设项目的管理和应用,特制定本规定。

一、多媒体课件的要求:

紧扣教学大纲,教学目的明确,多媒体课件的繁简应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相适应。

多媒体课件不允许仅仅列示标题、定义或讲稿文字,不是简单地将板书放到电子屏幕上,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有较强的针对性,解决传统教学难以解决的问题。

多媒体课件应根据各课程特点,尽可能充分利用各种图表(包括关系图、逻辑图等)各种媒体信息直观地反映教学内容,尽可能扩大知识信息量。

教师使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须不断改进,使之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

学校鼓励各学科结合自身特色,引进优秀电子教材,同时积极推动校、院(系)两级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音像、电子教材建设工作。要集中力量制作精品,减少低层次重复浪费现象,切忌“讲稿上屏幕,黑板搬新家”。

二、多媒体教学的管理

拟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师或教研室,应结合所选课程特点对拟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可行性分析,阐明其预期的效果,并具此完成课件制作说明。

教师计划使用多媒体教学,应提前一学期在排课前提出申请,由学院签属意见后报教务处。

教师在开课前至少应准备该课程全部计划教学内容的50%的多媒体课件,并经过审核。教师提交的审核资料包括多媒体课件制作说明、多媒体课件及教案。

教师及课程所在教研室负责根据上述资料对多媒体教学进行初审,出具审核意见后报所在学院;各学院根据教研室上报的意见及相关资料组织学院专家组进行复审,出具审核意见后报教务处备案。

禁止以下现象的发生:

大段抄书式地设计教学课件,将课件做成教材或课本上主要内容的复制版;

单纯将Word文本格式作为虚假课件进入多媒体课堂。要求多媒体课程教学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优势,提高交互式教学功能,将课程教学大纲、教案、授课内容、考试题库及考试方式等上网,使之有益于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有益于教师课后辅导,为学生提供教学参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进行自测,满足学生课堂、课后学习的需要。

确认使用多媒体教学并安排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的教师,应严格按照《多媒体教室使用规定》使用,凡因未按此规定造成的损失,由任课教师承担相应责任。

三、多媒体教学要求

遵循教学规律,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媒体技术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辅助工具,使用多媒体课件时要借鉴传统教学的经验,保持师生良好的情感沟通与交流,使之贯穿课堂教学的整个

过程。教师要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实际反应及气氛变化,有针对性地组织、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应采用站立式(因身体状况或教学需要现场大量录入信息等特殊情况除外)。要尽量使用激光教鞭、无线话筒等远距离控制教具。禁止以下现象的发生:

把所要讲的内容展现在大屏幕,讲解过程教师坐在或站在操作台前埋头宣读,或只顾注视、操作计算机屏幕,不与学生直面交流,不顾学生听讲状态,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坐式会议报告”的形式,忽视与学生思维节奏的合拍与互动。

课件画面转换过快,传输知识的时间短于学生对其感知和记录的时间,致使学生理解不深刻、不透彻,失去学习兴趣。

实行多媒体教学准入制度。学校要求45岁以下教师必须接受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人事处、教务处要加强对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培训工作,并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计划。要求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师了解多媒体教室设备的基本性能、使用方法,能熟练操作多媒体设备,自如应用教学软件,基本掌握编制教案式课件的方法,取得多媒体教学技术培训合格证书。

传统的板书教学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授课教师特有的教学语言、教态(肢体语言)、板书和应变能力是最大的教学财富。当多媒体教学手段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时,要把传统教学手段、教师个人特色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效果。

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师应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必须课前亲临教学现场与管理技术人员联系,调试教学课件,熟悉所用仪器设备和课件兼容情况。教师应准备好应对多媒体设备出现故障情况下的教案,避免一旦停电或设备故障等原因不能进行正常教学。

禁止以下现象的发生:

由于临时安装、调试教学课件而浪费上课时间;

由于特殊原因(停电或设备故障)无法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教师没有及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授课,因而耽误上课,造成教学事故。

上一篇:《童年》读后感:再读名著下一篇:银行员工2011年度考核登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