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中心信息化建设

2024-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疾控中心信息化建设(共8篇)

疾控中心信息化建设 篇1

第一条 为适应卫生事业发展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需要,加强和规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程项目决策水平与建设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投资效益,保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效实施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实验室检测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和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等职能,制定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 本条明确了本建设标准适用范围。本建设标准除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提供依据外,也为其他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如独立设置的职业病、结核病、血吸虫病及各种地方性疾病等预防控制机构相关功能用房建设提供了参照依据。

第三条 本条明确了本建设标准的作用。

第四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的要求,适应和满足社会对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服务的需求,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现状与发展的关系,坚持科学、合理、适用、节约的建设原则,在保证基本设施建设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的基础上,应充分考虑工艺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同时应充分考虑节约投资和降低运行能耗的因素,更好地保证和发挥项目的投资效益。

第五条 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域卫生规划中,应重视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进行改建、扩建的时候,应充分利用已有基础设施,合理规划、充分利用。

第六条 本条明确了本建设标准与国家现行的有关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规范、定额、指标的关系。

第二章 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第七条

本条阐明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规模确定原则。我国地域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内容、工作量有所不同,因此建设规模也不尽相同。

第八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的基本工作任务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疾病预防与控制、疫情收集与报告、监测实验与评价、健康教育与促进、应用研究与指导、业务培训与保障、技术管理与服务等。主要职能和工作内容、项目见卫生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能》。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项目构成根据履行基本职能、完成基本任务的需要确定。

第九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实验用房,根据职能分工、开展工作、满足功能、完成任务的要求,分为基本实验用房和特殊用途实验用房。

基本实验用房,指对应职能分工、满足必须开展的基本工作任务所需的实验用房,包括微生物与寄生虫、理化、毒理、消毒与病媒生物、放射等各类基本项目功能实验用房,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日常工作的基础。其建设规模应根据满足基本功能、完成基本疾病预防控制任务,同时兼顾未来发展的原则确定。

特殊用途实验用房,指根据地区卫生发展规划、本单位技术水平和实际工作需要进行设置的,功能针对性较强、条件要求较高、结构较复杂、投资较大的实验室,如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四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二噁英实验室、电子显微镜实验室、SPF级实验动物房、等离子光谱/质谱仪检测室等,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满足开展基本工作的基础上,提升工作水平、解决深层次问题、加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所需设置的实验用房。其建设规模应根据辖区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结合本单位技术水平确定。

业务用房,是指开展卫生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能》明确的业务工作,除实验用房部分之外所需的工作用房。其建设规模应根据完成基本业务工作任务的实际需要进行确定。保障用房,是指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常开展工作所不可缺少的,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起辅助支持作用的功能用房,包括实验用品库房、一般化学试剂库房、毒害性物品库房(剧毒品库)、易燃易爆物品库房、腐蚀性物品库房、应急物资贮备库房、冷库、中心供应站、污水处理设施、配电房、泵房、车库、消防设施及其他建筑设施用房等。其建设规模应按完成基本工作任务、保障卫生防病机制正常运转所必须具备的功能单元确定。

行政用房,包括领导办公室、中心办公室、党委办公室、纪委办公室、人事部、财务部、档案室、工会、消防安保、后勤管理部、保卫部等功能用房。建设规模参照国家关于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确定。

第十条

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小而全的建设模式逐渐淘汰,充分利用社会化公共服务资源已成为趋势。

第三章 建筑面积指标

第十一条 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面积指标是编制组根据全国28个省级、132个地市级和456个县区级共616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现状情况调查结果和理论测算确定的。

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规模按功能需求与人员编制,由国家相关部门批准后确定。

第十二条 各类工作用房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是在省、地、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类工作用房基本情况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卫办疾控发〔2004〕108号)中实验用房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省级不少于41%,地级不少于40%,县级不少于35%的规定,以及开展各项基本业务工作的需要,结合专家综合分析评估确定。

一、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职能分工应建立下列功能实验用房:

1省级:BSL-3/ABSL-3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肠道细菌检测实验室,食源性病原菌分离鉴定实验室,呼吸道病毒实验室,肠道病毒实验室(含脊灰实验室),HIV初筛、确认实验室,结核病参比实验室,地方病(含其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实验室,寄生虫病实验室,消毒实验室,杀虫实验室,食品、化妆品、水质、涉水产品等健康相关产品微生物实验室,霉菌分离及鉴定实验室,虫媒病毒实验室,毒理室及感染动物房,放射防护检测实验室,职业卫生检测室,化学毒物及毒素检测实验室,普通理化实验室,生化实验室等。

2地级: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血清学实验室,肠道菌实验室,食源性病原菌分离鉴定实验室,HIV初筛实验室(确认实验室按国家规定设置),结核病参比实验室,地方病实验室,寄生虫病实验室,消毒实验室,杀虫实验室,食品、化妆品、水质、涉水产品等健康相关产品微生物实验室,霉菌分离及鉴定实验室,放射防护检测实验室,职业卫生检测室,常见化学毒物检测实验室,普通理化实验室等。

3县级:血清学检测实验室,食源性病原菌及肠道菌分离鉴定实验室,HIV初筛实验室,结核病实验室,地方病实验室,寄生虫病实验室,食品、化妆品、水质、涉水产品等健康相关产品微生物实验室,职业卫生和放射防护检测室,理化实验室,生化实验室等。

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应具备以下基本功能:

1省级:开展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实验,细菌、病毒、霉菌及其他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生物恐怖、中毒事件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食品、水、空气、涉水产品、化妆品等的微生物检测,消毒灭菌效果检测,健康相关物品微生物检测,寄生虫病中间宿主的种群鉴定和密度测定,寄生虫病中间宿主和虫媒的抗药性测定,作业场所、公共场所、生活居住环境有毒有害因素的相关实验,食品、化妆品、涉水产品的安全性检测,消杀产品和卫生产品卫生质量分析,健康相关物品材料的安全性和卫生质量分析,大型医用设备应用质量检测,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农药中毒事件毒物分析,化学污染事件因素检测分析,核恐怖、放射污染事件因素检测分析,急性、亚急性、亚慢性与慢性毒性试验,刺激性与过敏性试验、致癌与致畸毒性试验,营养与保健食品功能评价,化妆品功能评价,其他健康相关物品有关功能评价等。

2地级:开展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常见细菌、病毒、霉菌培养分离鉴定,生物恐怖、中毒事件微生物培养初步分离鉴定,食品、水、空气、涉水产品、化妆品等的卫生质量检测,消毒灭菌效果检测,健康相关物品微生物检测,寄生虫病病原学检测,寄生虫病中间宿主的种群鉴定和密度测定,寄生虫病中间宿主和虫媒的抗药性测定,作业场所、公共场所、生活居住环境有毒有害因素的相关实验,饮用水和水源水质分析,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农药中毒事件毒物及化学污染事件因素检测初步分析等。

3县级:开展免疫学、生物化学实验,细菌培养分离鉴定,常见中毒事件微生物培养初步分离,食品、水、空气、涉水产品、化妆品等的微生物检测,寄生虫病病原学检测,寄生虫病中间宿主的种群鉴定和密度测定,作业场所、公共场所、生活居住环境有毒有害因素的相关实验,饮用水和水源水质分析,常见毒物和化学污染因素的初步分析等。

第十三条

特殊用途实验用房,不限于附录A所列项目,应根据地区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结合本单位技术水平和实际需要另行设置。

本条明确了特殊用途实验用房建筑面积计算的依据,具体建筑面积应根据专业特点、实验要求、建筑形式等实际情况确定。

第十四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培训和教学用房的建设规模,根据卫生部《颁发试行〈卫生防疫站工作制度〉等六个文件的通知》(83)卫防字第61号)附件四《各级卫生防疫站建筑标准(试行)》中“凡承担教学实习任务的卫生防疫站可按编制每人增加1 M2—3M2的建筑面积”的规定,并换算占总面积的百分比为3%—8%基础上,和卫生部与发展改革委针对中西部地区国债建设项目共同制定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指导意见》中“承担教学实习任务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建筑面积可在上表6规定的标准上增加5%~10%的建筑面积”,结合教育部门《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现状确定的。

第四章 建设用地

第十五条

本条规定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用地原则。第十六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宜建筑密度小、朝向好、间距较大、自然通风顺畅、绿化率高,以便实验室废气的处理排放、稀释与扩散,同时便于合理安排具有不同区域特性要求的人流、物流以及满足实验室其他有关特性的要求,避免或减少交叉污染。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用地,包括基本实验、业务、保障、行政、特殊实验、教学培训用房以及配套设施和场地的用地。

第十七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绿化用地原则。

第五章 规划布局

第十八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选址,应在执行国家有关政策与节约投资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便于服务社会,避免对外界产生不安全影响以及防止外界不良干扰等要求。

第十九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宜一次规划,根据财力可能一次或分期建设。

由于实验用房专业性强,功能特殊,同时具备一定的生物(如病毒、细菌)、化学(如各种有毒物品)、物理(如放射物)安全性,对建筑结构、通风、空气调节、水电、人流、物流等有特定要求,因此,实验用房不宜与其他功能用房混建。

对于毒理(包括动物房)、理化、微生物等不同类别的实验建筑,由于实验内容与安全特点不同,如:毒理(包括动物房)实验室具有恶臭气体散发,微生物实验室具有生物安全隐患,理化实验室具有化学有害物产生等,需避免相互交叉污染或干扰;同时,由于不同类别的实验建筑对室内空气环境的工艺性要求不同,如:动物房通常需要进行全面净化,理化实验室普遍需要有效通风等,需设置具有相应特点的工程管网,微生物实验室中许多用房需要设置负压或进行净化。因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筑宜采取分散布局形式,不同类别的实验建筑宜独立设置,如分别设置毒理楼、理化楼、微生物楼等。

在总平面布局时,由于实验室常有不良气体排出,因此实验用房宜设置在当地夏季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并根据各类实验用房排放的气体特性以及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大小,从上风向向下风向,宜按照毒理、理化、微生物依次排列,以降低对其他建筑物内空气的污染。

本条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各类功能建筑的分区以及各分区之间的联系与分隔提出了原则性要求。

第六章 建筑标准

第二十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筑设计,在满足工艺性和功能性特点的要求下,按照科学合理、安全卫生、经济适用的原则,尽量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第二十一条 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各类实验过程中,常会产生各种有毒、有腐蚀性、异嗅及易燃易爆的气体。这些有害气体需要及时排出室外,避免造成室内污染,保障实验人员的健康与安全,延长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因此,实验用房通风是实验室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

自然通风是实验用房全面通风的一种重要方式,自然通风主要依靠开启门窗来实现。因此,有实验用房的建筑物不宜采用玻璃幕墙,宜采用窗下墙形式。在建筑设计时,应尽量考虑扩大外窗及其可开启的面积。自然采光对于实验用房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有利于实验人员的视觉判断,而且让自然日光进入实验用房将会改善每个空间的形象与品质。

实验建筑物的方位应保证室内具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仪器设备较多的建筑物应避免西晒。实验建筑物的朝向,应根据夏季主导风向对实验室能形成穿堂风或能增加自然通风的风压作用确定。实验建筑物的迎风面与夏季主导风向宜成60°~90°夹角,最小也不宜小于45°角。

采用自然通风与采光,对于整体建筑物无需常年人工通风或制造常年人工气候以及人工照明,既节省了建设投资,降低了运行与维护费用,又使安全性、可靠性与舒适性更有保障。

机械通风是实验建筑不可缺少的重要的通风方式,例如:1.许多实验用房需要具备洁净、负压、恒温恒湿的环境条件,需设置空气调节系统;2.在实验过程中集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需要通过局部排风罩进行捕集、排除。因此,建筑形式应便于采取机械通风措施。

本条按照满足工艺要求、节省投资、降低能耗的原则,规定了实验建筑关于通风与采光的设计要求。

第二十二条

本条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的有关规定,确定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筑或其区段抗震设防类别。

第二十三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的特点是实验内容广泛,要求各异,其大小、形态及室内环境指标多不相同,应根据实验的对象、内容与要求进行建造。实验用房是实验工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针对性与多样性的特点。有的需要建筑物提供大空间来形成开放型实验室,如许多化学实验室,由于它们的共性较多,需要的工作面较大,因此常被希望建成大空间的工作平台,以便相互配合,提高工效;有的需要在较大的空间内按实验的特定要求划分出多个区域,形成一个组合型实验室。如:①组合形式PCR实验室(基因扩增实验室),根据特定的专业要求,应设置五个(或四个/三个)相互隔离的工作区域,即试剂贮存和准备区、样品粉碎区(根据需要设置)、样品制备区、扩增反应混合物配制和扩增区以及产物分析区;当采用荧光PCR时,扩增区和产物分析区可合并为一个区。为了减少不同工作区之间的空气交换量,各个工作区的出入口应设置缓冲间,并且当建筑条件许可时,可设置内部专用走廊,形成定向的人流、物流与实验流程。同时对室内环境也有特定要求,需设置通风系统,形成定向的气流包保护区,避免各个实验区之间的相互干扰。② HIV血清学实验室,按专业要求,应设置清洁区、半污染区及污染区三个区域,根据需要还可设置血清库。整体布局应符合合理的工艺流程、生物安全以及人流与物流的要求。

因此,实验用房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无一般民用建筑中惯有的“标准层”或“标准间”的概念;二是需要建筑物提供大面积的敞开空间以及一定的层高,以便各种类型实验室的布置与建造。鉴于上述特点,实验用房宜采用框架(剪)或钢结构,消除混合结构中承重墙对空间的限制,便于实验室在新建、改建与扩建时灵活设置。

第二十四条

本条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等有关建筑设计防火要求,规定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筑防火设计原则。设置实验用房的建筑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消防设施的设置应符合国家有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

对于大型贵重仪器实验室以及过水后将发生严重危害环境或严重危及人体健康事故的实验室,应采用合理的气体灭火装置。适用于实验室的气体灭火装置通常有自动气体灭火装置和手动灭火器。采用自动气体灭火装置时,应在室内外分别设置手动控制开关,同时还应在消防值班室设置手动直接控制装置。

第二十五条 为了合理组织人流、物流、避免交叉污染,实验用房内部平面布局应满足下列要求:①实验区与非实验区相互隔离;②人员经更衣室更衣后进出实验区;③物品,特别是大型仪器设备经垂直通道到达楼层后可直接进出实验区。

本条规定了实验用房内部平面布局的原则。

第二十六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用房在楼宇中的垂直布局,应根据各类用房散发废气的毒性、刺激性及异嗅的强弱程度,以及工程管网量,并考虑合理的人流、物流组织和工作流程来确定。

实验、业务、保障及行政等各类功能用房集中在一个楼宇时,宜将实验用房置于楼宇最上部,明确功能分区,保证实验用房呈独立区域,并处理好交通关系,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避免不同类别的人流、物流相混杂。其余用房的垂直布局宜按照业务、行政及保障用房依次向下布置。

各类实验用房集中在一个楼宇时,由于毒理(包括动物存养)实验室散发异嗅气体的量与强度较大、工程管网量多、布置复杂,因此毒理实验室宜设置在最上部;理化实验室散发化学气体量较多、工程管网量较大,因此理化实验室宜设置在楼宇上部;微生物实验室所需通风设施的工程管网量相对较少,同时,实验室含致病微生物的污水应收集消毒后排放,因此微生物实验室宜设置在毒理、理化实验室的下方。

实验用房在楼层间的布局,宜按类别单元进行归拢,分层设置。对于容易造成交叉干扰,而又难以有效隔离的实验室,不得同层混合布置。

本条规定有利于有毒有害气体的处理排放与稀释,减轻对其他用房的不良影响,同时便于合理设置工程管网。

第二十七条

设置实验用房建筑的电梯,按用途可分为客梯和货梯两类;按专业清洁要求可分为清洁梯和污物梯两类。

实验用房的垂直交通,在满足人流需要的同时,更应满足物流,包括样品、试剂、器皿、仪器设备等运输的需要,因此实验用房宜安装电梯,位于四层及以上的实验用房应安装电梯。无论是高层还是多层建筑,在确定电梯时应至少设有一部货梯或至少有一部客梯可兼作货梯,以便实验用品,特别是大型仪器设备的垂直运输。有条件者,宜单独设置污物梯。

客梯(清洁梯)的位置应设于楼宇主入口视觉显著、交通便利的区域;货梯一般与客梯相邻,这种设置可以降低造价、提高效率,但也可以根据特殊需要,避开主要人流路线,在楼宇的其他区域独立设置,通常是设于楼宇的另一端。在这种情况下,货梯往往更多地被当作污物梯使用。独立的货梯或污物梯可以通过门禁系统进行管理,仅用于设备、材料、样品和其他供给的运输,并便于实现封闭清理与消毒。

货梯或客货两用梯除设有常规功能外,还应配置运行直驶与停站更改功能。它的作用是保证在运送物品,特别是含有致病微生物的实验样品与废弃物时,可以不受梯外其他楼层的召唤以及更改梯内错按的楼层按钮而直接到达目的楼层。

本条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流、物流的合理需要,确定电梯设置的要求。

第二十八条

为了避免在实验过程中因外窗玻璃的色彩造成色觉判断误差,本条对实验用房外窗玻璃的色彩,以及避光措施的要求进行了规定。

第二十九条 实验室内隔墙应优先选用厚度簿、保温性好、施工方便的新型轻质材料,并满足牢固、保温、防火及表面光滑平整的要求,对合理布局、扩大使用面积、提升建设档次、展现良好形象具有显著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应对未来的改建、扩建具有较好的灵活性。

无特定要求的实验用房,内隔墙应具备良好的可视性,其意义在于:①提高安全性。由于实验室结构往往比较复杂,工作人员较少,因此,提高实验室的可视性,有利于及时发现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事故;②提高明亮度、增强开阔感。由于实验室隔墙很多,对光线的阻挡程度较重,因此,提高实验室的可视性,有利于保证整个实验区域,包括走廊的明亮程度,并增强开阔感。

实验用房采取玻璃分隔时,地面以上应采用不低于1m的实墙,以便放置装有电源插座的实验边台,并耐受推车等物体的冲撞,提高安全性。走廊两侧可以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量提高透明面积的比例。纵隔墙不宜全部采用玻璃隔断。充分而有效地利用空间是现代实验用房设计的重要理念之一,提高单位空间的贮物量在大多数实验用房中都是非常必要的,在实验台上方设置支架或在墙上安装吊柜是一种被普遍采用的既简洁又美观、实用的方式,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在需要的地方以实墙代替玻璃隔断来争取空间,储藏或搁置实验物品。当纵隔墙采用玻璃隔断时,应在近走廊与外墙处应各留不少于1.5m宽的实墙,以利于放置冰箱、器皿柜、资料柜等高大物件。

实验用房吊顶、墙面的材料和构造除应满足不起尘、不积灰、吸附性小以外,还应满足耐消毒剂等化学物质腐蚀、防水与易清洗的要求。

实验用房地面应采用耐腐蚀、耐磨损、易冲洗的建筑材料。对于洁净实验用房、负压状态BSL-2实验用房及其以上等级的生物安全实验用房和其他有特定要求的实验用房地面材料除应满足上述一般要求外,更应满足整体无缝隙的要求。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实验用房等有特殊要求的,应按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进行建设。

第三十条 本条根据实验用房废水的性质、成分和被污染程度规定了实验废水排水系统的设置原则,废水排水系统的设计应遵照执行。

一、排水方式。实验废水排水系统,按所排除的污水性质、成分和被污染的程度并结合室外排水系统的情况,可设置分流排水或合流排水系统:

1含有一般致病微生物的实验废水:宜设置专用排水管道,以便污水消毒。2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实验废水:在小型实验用房,当废水量较小,放射性物质浓度不大时,可合成一个排水系统。对于排出的废水量较小,但浓度高时,可采用特制的专用容器就地进行收集后,送往集中废水贮存槽,然后送往外协废水处理厂。在大型实验用房,应根据排出的废水中放射性物质浓度和化学性质等,可设置一个或几个排水系统分流排出,需要处理的废水排至废水集中处理设施或外协的公共废水处理厂进行处理。3混合后更为有害的实验废水:当不同化学成分的废水混合后的反应对管道有损害或可能造成事故时应分流排出。

4毒理实验用房:为了能够顺畅地排除实验动物房粪便,需要设置较一般下水更大直径的排水管道,因此,宜单独安装专用排水系统。

5含有机溶剂的实验废水:由于有机溶剂往往不溶于水,不但有毒有害,而且多有强烈的异味,会随排水支管道进入其他实验用房的水封而散发至室内。因此,经常使用有机溶剂的实验用房,应尽量集中布置,并单独安装专用的排水管道。

6含有酸、碱、氰、铬等无机污染物的实验废水:宜考虑设置独立的排水管道。

7三级以上生物安全实验用房的废水: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设置独立的排水系统。

采取分流排水,有利于废水的无害化处理。

二、排水管材

1含有酸、碱的实验废水:排水系统应选用耐酸耐碱的材料制作。2含有氯仿、苯系物等溶剂型污染物的实验废水:排水系统应选用耐有机溶剂腐蚀的材料制作。

第三十一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实验废水中常含有少量的酸、碱、氰、铬、重金属等无机污染物,以及氯仿、苯、酯等有机污染物,甚至可能含有残存的致病微生物或放射性物质,因此,必须对废水进行有效地处理,以达到安全排放的要求。

第三十二条

洗眼器与紧急冲淋器是在非常态状况下使用的两种应急救援设施。

在需要经常使用硫酸、盐酸、硝酸及氢氧化钠等强腐蚀性化学品,以及需要接触致病微生物的实验过程中,当意外发生,造成化学灼伤或受到生物污染时,需立即采取紧急救护措施,比较理想的处理办法是在第一时间进行大水量冲洗,因此在危险实验区,宜根据实验性质,合理设置洗眼器与紧急冲淋器。对于强腐蚀性化学品用量较大,并且有较多备用贮存的实验用房,宜在每个实验用房设置洗眼器与紧急冲淋器。

对于一般化学实验区,可以洗眼器为主,紧急冲淋器为辅,设置在易受化学灼伤的实验用房内。若受条件限制,也可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用房的特点,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化工企业安全卫生设计规定》HG20571的精神,在紧急疏散方向的公共区域,或交通便利、服务半径较小的区域(如公用走廊的中部),设置共用洗眼器与紧急冲淋器。

在微生物实验区,以设置洗眼器为主,通常对紧急冲淋器的设置无特别要求。对于一般致病微生物实验用房,当条件许可时,宜在每个实验用房的出口处设置洗眼器;对于二级以上生物安全实验用房,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设置洗眼器与紧急冲淋器。

洗眼器与紧急冲淋器的水质应保持清洁。在建筑设计时应合理设置下水系统,以便定期置换管中陈水,保持水质常新。紧急冲淋器底部地面应防滑,不宜设置挡水板或淋浴盆,以防应急人员滑倒、绊倒,并采取地面防水措施,以免在日常维护保养过程中影响周围环境。

有条件的实验用房,应设置与检测工作范围相应的有毒有害因素报警器等安全防护报警设施,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消除隐患。

本条规定了实验用房洗眼器、紧急冲淋器和有毒有害因素报警器等安全防护报警设施的设置原则。

第三十三条 除了冷房、暖房及其他工艺要求的有特殊实验条件的实验用房外,一般实验用房的温度、湿度应满足仪器设备的工作要求,通常夏季温度不超过28℃,冬季温度不低于16℃,相对湿度为40%~60%。由于上述空气指标与人体舒适性要求相吻合,所以实验用房的温、湿度按舒适性指标控制即可满足要求。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建筑空调的适用情况与医院病房、宾馆饭店、办公写字楼、商场等建筑空调的适用情况有很大区别,实验建筑物的空调应具备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1满足避免造成交叉污染的要求。不同的实验用房不得通过空调系统发生空气交换,造成实验用房交叉污染,因此各实验用房的空调应具有独立回风的功能。2满足实验用房不饱和使用的要求。通常,实验用房的使用率不饱和,在实验建筑物中,有的是常用实验用房,有的是非常用实验用房,有的甚至很少使用。对于常用实验用房,每天使用的数量、时间也多不统一。这些实验用房使用的不确定因素,导致空调的运行负荷波动较大,因此,希望空调系统具有较好的负荷调节功能。满足实验用房不定期加班的要求。实验用房加班较多,为了保持实验过程的连贯性,往往需要超时使用,其工作特性决定了实验用房的使用时间不受正常作息时间的限制,甚至无法通过制订计划来预见和安排实验用房的工作时间,尤其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更需要实验用房能够随时启用,因此希望空调系统具有提供小负荷的功能。

针对上述要求,实验用房的空调系统应具有独立、灵活、节能的特点。有洁净、恒温恒湿、负压等特殊空气条件要求的实验用房,空气调节系统宜分别独立设置;若采取合并系统,应按功能、类别进行归类组合形成不同的系统单元,各系统单元独立设置。不同功能类别的实验用房,不得采用公共新风、回风和排风系统,其意义主要在于以下二方面:

1防止不同实验用房的空气随回风相互混合,造成交叉干扰; 2系统简单、使用灵活、运行费用低、维修方便。

密闭实验用房的空气应保证一定的新鲜度,其新风量按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和《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50073要求,应不小于每人每小时40m3。

第三十四条 实验过程中,常有各种有毒、有腐蚀性、异嗅及易燃易爆物质散发,不仅危害实验人员的键康与安全,而且影响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因此,实验用房需要广泛采取通风措施,及时有效地排除有害物。

对于集中产生大量有害物的地点,应设置局部排风装置将有害物就地排出,以控制其在室内扩散。当排风介质混合后能产生或加剧腐蚀性、毒性、燃烧爆炸危险时,局部排风系统应单独设置。

通常,局部排风是最有效的通风方式,它可以利用最小的风量,获得最好的控制效果。除了在集中产生有害物的固定实验操作点常采用局部排风外,对于大多数实验用房,由于实验操作点的位置经常变化,以及化学试剂等挥发性物品的摆放位置通常比较分散等因素,有害物往往处于分散散发状态,其特点是源多、面广、量小;另外,对于药品库、贮藏室、暗室、洗消室等有关实验用房也往往有较多有害物散发,应及时排除,在这些情况下,很难逐点采取局部排风进行控制,依靠全面通风来解决问题将是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除了可经常打开门窗进行自然全面通风外,还应在重点实验用房内考虑采取机械全面通风措施。对于散发有腐蚀性气体的房间,应采用防腐风机;对于散发易燃易爆气体的房间,应采用防爆风机。

第三十五条

由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用电量远高于一般单位,并且用电情况很难具体说明:一方面大量的各种形式和规格的仪器设备需要足够的电力供应;另一方面维持实验用房特定的室内环境指标需要大量的供电容量,更为重要的是应考虑满足实验用房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设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供电容量时应留有足够的余量。

为了安全保存菌种、毒种、试剂、疫苗以及维持实验的连续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需要不间断供电,因此,要求供电设施应安全可靠,并采用双路供电,不具备双路供电条件的,应设置自备电源。有特殊要求的,应配备不间断电源。

为了增加用电安全性,避免电器损坏和人员伤亡,有特殊要求的仪器设备宜设置独立的接地系统。

本条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用电情况的特点和要求,规定了供电用电的原则。

第三十六条

本条确定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防雷的要求。

第三十七条

根据工作职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收集与报告、反生物与化学恐怖事件等重要任务,同时具有一定生物、化学和物理的安全性要求。因此,应具备比较先进的综合布线、计算机网络、楼宇自控等智能化系统,按有关规定设置安全防范措施,并预留发展空间。综合布线系统是实现楼宇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在日常工作中利用率高、功效显著,应是需要重点设置的项目。在办公区,每名工作人员宜拥有一个数据与语音点,并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在实验区,每个实验室至少设置一个数据与语音点,有特殊需求可另行考虑;走廊上宜设少量语音点。对于有条件者,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加配置。

电子门禁系统是需要积极考虑采用的智能设施,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实验人员的一般出入管理和准入制管理,对出入实验用房、菌毒种库等的区域权限、时段权限以及出入人员姓名、出入时间等均可进行识别和记录,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管理体系中起到重要的安全保障作用。

本条确定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智能化水平的要求。

第三十八条

出于减少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加强对实验人员的保护,实验用台柜木制部分的基材应符合环保要求。为了减轻化学试剂对实验用台柜的损害,延长使用寿命,台柜面材应具备耐腐蚀、易清洗、防水及防火的性能。

实验用台柜应根据实验需要,合理确定结构形式,常见的有边台、一般中央台、半岛形台、哑铃形变形台等。同时在确定柜体结构时,应考虑实验人员立位与坐位操作、书写、物品放置与储存等因素。

实验用台柜的配件应符合实验用房要求,如:拉手宜呈圆弧形,以防止碰伤实验人员以及钩挂工作服;抽屉导轨宜为三节结构,以保证抽屉可以完全拉开至台面垂线之外,不妨碍实验用品的放取;涉及存放腐蚀性物品的柜体,合页应选用耐腐蚀型;水槽应耐酸、碱及有机溶剂,水槽上方可根据需要设器皿滴水架;水嘴形式应满足实验需要,同时满足使用方便、结构牢固等要求。

本条明确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用台柜的原则要求。

第七章 仪器设备装备及其他相关指标

第三十九条 本条所提供的仪器设备装备标准,分别列出完成常规工作所需仪器设备(A)、按照基本功能必须装备的基本仪器设备(B),以及根据地域特点和工作需求应装备的基本仪器设备(C)。A、B类为通用性仪器设备,是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基本工作任务所必须具备的仪器设备;C类为特别配备的仪器设备,是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当地带有地域性特点的疾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和特别工作手段,以及开展科学研究等所需要的基本仪器设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出购置计划前应对社会需求、人员技能、使用频率、仪器的运行费用以及区域内和系统内资源共享的可行性等进行充分论证。

第四十条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所需设备装备,是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基本工作任务所需具备的仪器设备。各地应根据卫生部有关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标准等要求给予配置。

第四十一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筑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功能性建筑,不同使用功能的房间都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如生物安全、洁净、恒温恒湿、防辐射、防振动、隔声等要求,因此工程造价相应较高。本建设标准采用以住宅为参照系确定建筑工程造价的方法,根据各类地区现状调查的结果,规定实验用房可参照建设地区相同建筑等级标准和结构形式住宅平均建筑工程造价的2~4倍确定,其他用房可参照1.5~2倍确定。

本条规定的工程造价,不含在实验用房内为满足实验需要所添置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台柜等实验用物品的费用。

第四十二条

疾控中心信息化建设 篇2

一、实务中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我国逐步推进以部门预算为主要内容的预算编制改革、以国库单一账户为核心内容的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和以推进政府采购为主要内容的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等三个方面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同时, 财政部门构建起相应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作为其“金财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改革, 建立起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分离的预算管理新机制, 在促进廉政建设、规范行政事业单位支出管理、维护预算执行刚性等方面收到了明显成效。但是, 由于各项改革都还处于试点和起步阶段, 制度尚不完善, 加上受旧的惯性思维与习惯做法的影响, 相对于财政部门的改革, 预算单位内部预算管理改革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预算管理方面。

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起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使用效率、加强单位管理、促进廉政建设等作用, 对单位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它涉及单位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各项活动, 每个科室和人员都是预算的提供者和执行者。但由于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对于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预算意识不强, 缺乏一套完整的预算管理体系, 普遍认为这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 缺少业务、职能等部门的参与和配合, 预算管理作用未充分发挥, 致使预算管理工作松散, 预算编制不科学, 预算执行随意性较大。

同时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 未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使用预算管理软件, 面对大量的预算汇总统计工作, 效率和质量均不高;没有统一的、数据共享的工作平台, 缺乏有效的协调工具;难以进行预算执行的事中控制与调整;事后的预算分析能力不足。

2. 在预算编制方面, 一般来说, 预算单位根据财政部门下达的预算编制通知, 并按照其编制要求进行。

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以年度为单位, 缺乏季度和月度预算, 不利于日后对预算过程进行控制;考虑上年完成情况的变动幅度为主, 缺乏与当年工作计划的支持和链接, 导致预算审批部门在审核预算时缺乏有效的依据;缺乏统一的系统平台, 预算编制工具不联网, 原始数据来自多个系统无法共享, 采集工作量大;以财务科编制为主, 缺乏多角色编制, 各业务预算都由财务部门代为完成, 削弱了预算的合理性和对业务的指导作用, 导致预算管理的责、权、利不匹配;预算编制对象全面性和完整性不强, 重预算内资金而轻预算外资金, 对于预算外的项目经费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

3. 在预算监控与分析方面, 缺乏明确的预算执行控制流

程及有效的监控措施, 以事后控制为主, 缺乏事中控制, 没有建立有效地预警机制, 使得预算编制与执行相脱节;预算监控以手工审批为主, 缺乏有效的工具和手段以支持动态过程监控;会计核算对预算的支持力度不够, 无法直接准确获取预算分析所需要的实际数据, 难以实现实时在线分析, 同时为计划外突发事件等进行合理的预算调整;预算分析仅限于财务数据对比, 缺乏业务部门的参与, 缺乏问题的原因剖析、改进方案的追踪反馈等。

二、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构想

为应对实际工作中预算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提高预算编制的效率与质量, 解决预算编制、监控、分析相脱节等问题, 结合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对疾控中心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功能提出以下设想:

1. 预算多维体系功能。

从预算的参与者来说, 既包括预算实体责任部门 (如各业务科室、职能科室等) , 也包括预算虚拟责任部门 (如工会、妇委会、专题项目、科研课题等) ;从预算的使用者来说, 除了包括参与者以外, 还包括财政部门、卫生部门、审计部门等上级部门;从预算的过程来说, 包括计划阶段、执行阶段、评价阶段, 等等。为能从多个角度来查看预算数据, 就要求预算管理系统要从多个维度描述业务、财务数据的过程, 通过多维模型来存储和管理数据, 即多维编辑;支持包括切片分析、切块分析等多维数据分析, 满足快速变化的分析需求, 即多维分析;从而实现预算的精细化管理, 使得事前的预算编制得到充分的沟通, 事中的预算执行更有效, 事后的预算分析更加科学准确。

2. 灵活构建预算模型功能。

预算模型是预算系统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功能, 它能够灵活的建立单位业务管理所涉及计算模型, 能随着不断变化的管理需求, 快速高效对模型进行调整, 使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建立计算关系数据库, 即对公式进行集中管理, 可快速灵活的查询所需的计算关系;根据相关制度与规则, 可对相关的公式与关系进行锁定;根据不同的任务要求进行灵活设置, 并依权限的大小, 可对公式、关系、报表进行二次开发利用, 提高系统数据的利用率。

3. 高效协同功能。

高效协同功能是现代预算管理系统的一项重要功能, 在强大的权限管理功能的支持下, 能够以单元格级来自由灵活的设定数据权限, 保证企业的数据安全;具有较强的版本管理功能, 可保存不同版本的数据以及记录修改痕迹;能够提供预算管理的流程支持, 自动完成数据分发、汇总等操作, 支持交叉审核以及多级审核功能;提供财务自动化工具, 减少公式、规则的定义工作量, 提高编制效率;提供多种录入方式, 支持导入、导出功能, 修改预算数据, 自动生成预算财务报表;预算调整便捷, 支持弹性预算、滚动预测;系统协同操作应基于BS结构开发, 操作简单, 配置实施维护简便。

4. 数据接口管理功能。

数据接口管理功能是预算系统实现数据共享、提高效率的关键功能。从内部信息系统来说, 由于单位的历史数据分散在财务、人事、总务、OA等多个系统中, 若以手工方式完成这些系统中数据的提取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工作时间, 且数据准确性难以保证, 因此, 要求预算系统能够提供数据接口管理工具, 具有整合不同业务系统中数据的能力。不仅可读入数据, 还可输出数据, 把单位内部各系统内的数据盘活, 提高信息数据的利用率, 减少相同数据的录入次数, 从而提高系统间数据的互动。从外部信息系统来说, 可与上级等相关部门的预算等业务管理系统进行数据交换, 即按格式输出。如财政部门预算、地方财政分析评价系统等相关信息;同时也将相关信息数据以多格式导出, 进行二次开发利用, 以提高信息系统数据拓展利用, 完成其他非常规信息上报的工作任务。

5. 动态监控功能。

动态监控功能是预算执行的重要管理功能, 通过预算信息与执行信息的互联互通, 实现费用支出的实时控制, 支持基于工作流的电子审批, 与相关的信息业务系统紧密衔接。主要有以下功能:按照预算与执行不同的科目标准对预算信息进行自动分解, 使预算与执行形成一一的对应关系, 便于预算的执行与考核。还可按经费预算的需求日期分解成按月、季度的预算表格, 一方面按月考核, 一方面及时反馈执行情况, 提供下一阶段预算执行指引, 同时可形成按月、按季度形成预算现金流量表, 实时把握资金流动情况;与财务日常电子报账管理系统紧密关联, 做到“所编即所支, 所支即所编”, 使每笔支出都能对应相应的预算科目, 可结算出该预算科目的执行数、余额等相关信息反馈到相关部门及责任人, 使得预算责任主体、财务部门、分管领导等相关人员实时了解各项支出情况以及其预算执行情况;预算调整是预算下达后, 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修正, 只有能调整才能更好地执行预算。根据各级授权, 均可权限内对预算进行局部调整。鉴于预算调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只调整一个数字, 便要对其具有关系的数据全部修改, 而且可能涉及多个部门, 工作量巨大,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是很难实现的。因此, 动态监控功能必须能便捷的实现预算调整, 提供完整的流程化电子审批, 对相应关系的数据进行自动修改汇总, 并通知相关系的部门, 同时保留修改痕迹;面对大型突发应急公卫事件, 系统能提供准确、实时、全面的相关信息, 为保障突发应急公卫事件资金的临时性缺口, 提供决策和行动依据。可与财政部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形成对接, 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 实时动态对国库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控制预算执行情况, 保证按时按质完成年度预算目标;并对下一阶段的工作推进提供指导方向。

6. 数据挖掘功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系统的拓展, 其存储的数据不断增加, 为能从海量的数据库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则需运用强有力的数据分析工具发现数据中存在的关系和规则, 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这就是数据挖掘 (Data Mining) 。它是从存放在数据库、数据仓库或其他信息库中的大量的数据中获取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最终可理解的模式的非平凡过程。在人工智能领域, 习惯上又称为数据库中知识发现 (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 KDD) , 也有人把数据挖掘视为数据库中知识发现过程的一个基本步骤。知识发现过程以下三个阶段组成: (1) 数据准备; (2) 数据挖掘; (3) 结果表达和解释。数据挖掘可以与用户或知识库交互。

参考文献

[1]王景新, 蒋砚章.计算机财务报告系统应用的思考[J].财会通讯, 2001, (1) .

[2]刘建英.网络财务畅谈[J].财会通讯, 2001, (3) .

[3]华金秋.试论信息技术对成本会计的影响[J].财会通讯, 2001, (6) .

疾控中心信息化建设 篇3

关键词: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信息化

现阶段,我国各地区疾控中心所保存的档案信息都是中心的基础工作,其信息数据十分庞大、珍贵。由于我国对档案信息管理实施的较晚,在管理过程中缺少足够的人才与设备,使我国档案信息管理存在很多不足。所以,需要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更好的解决这些不足,促进我国社会发展。

一、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主要特征

(一)封闭期

现阶段,我国一些疾控中心的档案从成型之日起就被封闭期间,而且这些档案封闭的时间较长,从而导致了疾控中心对档案的管理和利用产生的矛盾。

(二)阶段性

一些疾控中心的档案信息记录几乎都是感染病与突然事件这两种。这些档案在不同的时间会体现出不同的作用、价值[1]。随着疾控中心不断的完善改革,原先很多传染病随着时间的流逝都在逐渐的消失,这就使原有的档案信息成为了独一无二的,同时这些独一无二的档案信息为一些疾病的治疗与控制提供历史价值,这也是疾控中心永久保存的档案信息。

(三)专业复合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疾控中心对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有着很高的要求。管理人员在管理档案时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同时还要了解对应的医疗知识与现代化信息技术,只有这样档案信息管理人员才能更好的将疾控中心的中的各个档案的专业知识进行复合,从而促进我国疾控中心的发展。

二、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不足

现阶段,我国的疾控档案中心的要求逐渐增加,但是很多地区的疾控中心数字化建设还不够完善,没有足够资金投入,导致一些偏远地区的疾控中心对档案信息的管理还处于传统阶段[2]。即便我国现在有对应的信息化管理单位,因为这些疾控中心位置偏远,没有足够的资金,很难建设对应的档案信息管理防火墙、数据软件系统等,跟不上时代的脚步。

(二)人员素质较低

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需要专业性较强的人员才能工作,现阶段,我国疾控中心人员不足,导致一些档案管理人员身兼多职,使他们很难胜任这项工作。同时一些医疗人员只了解自己工作的器械,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 [3]。因为这些档案管理人员身兼多职,导致在面对这些专业数据时不能及时的进行收集整理。同时这些人员在输入档案信息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疾控中心档案信息的运转。还有一些人员自身素质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档案的管理。

(三)疾控中心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虽然有很多疾控中心制定了对应的管理政策,但是这些档案管理人员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档案信息的数据不合理、不完整、资料分散等问题[4]。同时有些人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将资料信息泄漏,缺乏对档案信息管理的操作流程,从而阻碍了我国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三、解决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问题的有效解决对策

加强对档案信息化管理是当前疾控中心发展的重要趋势,结合我国疾控中心的现状,并制定出对应的解决办法,从而促进我国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发展。

(一)加强信息化管理资金投入

疾控中心的档案信息是当今社会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里的档案信息记录着整个历史、社会的发展[5]。因此,在对档案信息管理时要改善现阶段档案储存环境,在储存过程中遇到问题需要及时的进行解决,从而保证我国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同时我国还要为档案室配备良好的计算机与防护软件,从而保证在信息存储过程中更加安全、合理。

(二)加强对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

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同时还要招聘一些综合性人才。通过对管理人员不断的培训,从而提高其自身素质,具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做好本职工作。

(三)增强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

疾控中心领导人员要结合相关的法律制度,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对档案信息化管理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并在管理人员工作过程中发挥作用,从而促进我国档案信息的快速发展。

四、总结

在传统的档案记录中是以纸质材料为主,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已有越来越多的电子档案出现,如何做好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了我国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我国的疾控中心档案也发生了不断的改变。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也应该跟上时代的脚步,并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主要需求。

参考文献:

[1]冯秀芳.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医疗装备,2014,07:56-58.

[2]刘瑛,郭宏.疾控中心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和科学化建设[J].职业与健康,2014,15:2193-2194+2197.

[3]步尧.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J].中国医药科学,2014,18:140-142.

[4]张春莲.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办公室业务,2016,08:75.

市疾控中心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思路 篇4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卫生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为主线,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创建文明行业为目标,以提高职工思想道德素质为目的,以疾控文化建设为纽带,以弘扬“乐于奉献,艰苦奋斗,严谨务实,不断进取”精神为重点,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学习宣传先进典型为载体,努力提高干部职工文明素质和疾控行业文明程度,为疾控事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二、主要任务

1、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坚持用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贯穿“一条主线”,就是围绕深入学习宣传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扎实有效的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努力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下功夫。

2、紧紧围绕一个目标。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围绕“一个目标”,就是围绕疾控事业发展这个目标,通过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疾控队伍素质,提高疾控管理水平,提升疾控行业形象。

3、牢牢把握一个基调。努力为疾控事业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把握“一个基调”,就是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加大宣传工作力度,用奋斗目标激励人心,用发展成就鼓舞人心,用先进典型振奋人心,用扎实工作稳定人心,努力为疾控事业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三、工作内容

1、坚持用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武装干部职工,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素质和能力

⑴认真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狠下功夫,围绕“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与普及教育。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体干部职工的头脑,切实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要求具体落实到推进疾控又好又快发展中,使我们的工作目标更加明确、措施更加有力、成效更加显著。

⑵以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为主题,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大力提高干部职工的理论素养。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和永恒主题。坚持开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教育,引导和推动全体干部职工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

2、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打牢团结奋进的思想道德基础

要通过学习宣传和教育实践等多种途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党员、干部职工教育之中,转化为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在中心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

一是不断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把“四德”建设融入干部职工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认真组织开展第七个“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深入开展道德教育、道德实践、道德评价等群众活动。

二是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围绕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以“爱党爱国”为主题,积极参加我市、卫生局举办的各种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教育活动,推进中心作风建设,使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素质上一个新水平。

3、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不断丰富疾控干部职工精神文化生活

⑴加强和谐文化建设。要积极引导全体干部职工树立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培养和谐心理,充分发挥和谐文化的思想引导作用,价值引领作用和道德规范作用,以和谐精神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为疾控发展和改革营造良好的和谐环境,使和谐文化渗透到疾控中心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全体干部职工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⑵大力开展中心文化建设。要在人民群众的疾控实践中创造中心文化,在疾控事业的发展中实现疾控文化进步,使中心文化建设更好地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疾控事业。

疾控中心信息化建设 篇5

传染病宣传活动

万物复苏,春意盎然。春天是一年最美好的季节,同时也伴随着一些传染病的高发。常见的春季传染病有流感、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水痘、流脑等。这些传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传染病,极易通过空气、飞沫等途径传播进行传播,学校和托幼机构是人群比较密集的场所,一旦发生极易造成流行。为全面做好我*学校春季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保障儿童健康。2016年*月*日全天,疾控中心组织流行病及健教宣传人员,深入到两所小学及两所幼儿园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一、在两所小学开展春季传染病咨询、宣传活动 3月2日上午,在****小学和**小学校前小广场,中心摆放自制春季传染病防控、手足口病预防常识宣传展板两块。设立咨询台,向广大学生和家长发放防病知识宣传材料,并就近年来在我*春季高发的几种传染病的防治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讲解。咨询现场气氛热烈,许多家长和孩子向中心工作人员提出各种健康问题,工作人员一一答疑解惑。

二、在两所托幼机构开展健康知识讲座

2日下午,在*幼儿园,中心健教人员对包括教师、校医和学生在内的300余人开展了春季传染病知识讲座,采取蒙、汉双语授课,通过通俗易懂的知识告诉师生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通风、合理饮食、做好教室内消毒等,针对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

疾控中心信息化建设 篇6

1、加强网站的管理。将网站统一由健康教育科负责管理,负责网站的日常维护和信息发布等管理工作,增加网络管理专业人员,提高网络管理水平,由分管副主任负责网站信息发布的审核,严格把好网站信息发布的关口,确保信息发布的准确。

2、及时更新有关信息。要根据当前群众关心的传染病防控等热点问题适时更新网上信息、发布相关信息,体现中心服务广大群众、贴近百姓。

3、切实提高在线办事能力。要从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出发,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高在线办事能力和水平。要结合中心业务,及时公布办事项目的名称、依据、程序和要求,提供表格下载、业务咨询和办理指南。

4、稳步推进互动交流。要围绕中心疾病防控、卫生监测等重点工作和公众关注热点问题,开通在线访谈、热点解答、网上咨询等栏目,做好宣传和解疑释惑工作,正确引导舆论。

疾控中心信息化建设 篇7

2011 年,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始实施数字化疾控中心建设规划,对宁波市各个公共卫生单项信息系统进行整合,经过2 年多的建设实践,已初步完成宁波市数字化疾控中心建设,到2015 年,宁波市将建成较为完善、覆盖城乡公共卫生机构的智慧健康保障系统,医疗信息化总体水平达到全省领先、国内先进,力争成为全国数字化疾控中心建设示范城市。

1 数字化疾控中心的概念

数字化疾控中心,指借助于快捷、高效的网络信息和数字技术,对疾病预防控制的各项管理与业务工作实施有效整合与分析应用,实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内部管理与对外服务的信息资源的统一,达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分析与利用,从而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更好地为居民提供优质的疾病预防控制服务。数字化疾控中心是由数字化设备、计算机网络平台和工作软件所组成的三位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

2 数字化疾控中心的地位与作用

2.1 是智慧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配合新一轮医改的实施,原卫生部2010 年组织制定了“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出了卫生信息化建设“3521 工程”,即建设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综合管理5 项业务应用,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我国以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发展方向,重点加强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建设,实现卫生服务绩效,为各项医改措施的落实和医改效果的监测评价提供关键技术支撑[1]。

2.2 是监测数据收集与分析的有效手段疾病监测作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要业务,同时也是区域健康档案数据信息的重要来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能充分对历史掌握的监测数据和对当前各类业务工作的监测基础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和利用,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支持。从这方面而言,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充分利用无疑是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

2.3是规范疾控业务工作管理的重要手段[2]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成立到目前,除了成功应对SARS、禽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同时,也逐渐被社会认同并接受,使政府和社会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技术服务需求和工作要求逐渐提高。因此,在业务信息数据处理的规范管理工作上如何促进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发展,提升监测数据的信息利用水平,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4是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已经实施了很多年,也是国家各条业务线绩效考核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绩效考核,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工作效能,使政府关心重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对保障疾控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数字化疾控中心的建设对于强化政府和社会对公共卫生服务的监督、监管和评价,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服务体系的运行状态,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促进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5 是创疾控业务工作的重要载体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引入数字化信息技术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随着几轮医改的建设发展和最近智慧卫生的提出和投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由传统的卫生防病借助信息化技术逐渐转向数字信息化方向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如全国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直报、各大卫生专网的建设、免疫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冷链监管系统等等,疾病预防控制一系列的业务工作创新都离不开信息化这一载体。

3 数字化疾控中心建设的特点

疾病预防控制业务工作一般常是由多个政府机构协作,面向重点人群、重点疾病提供的有计划、连续的监测、干预和评估的工作。疾病监测不仅在辖区范围内实施,而且需要从上(国家级)至下(县区级)进行逐级业务管理和业务指导,各项监测职能由国家、省、市、县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其授权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疾病预防控制领域的多机构特点和服务持续性特点决定了数字化疾控中心建设的性质,是跨机构、跨级和跨业务的。

因此,疾病预防控制的业务特点决定了数字化疾控中心建设具有不同于一般业务应用系统的领域特性。一般业务应用系统如医院信息系统、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等,系统功能完整,一般只被一个特定的机构用户使用,且限于在该机构内部封闭运转。而数字化疾控中心建设是一种需要跨机构、跨地域、跨层级运行的、“逻辑完整、物理分散”的开放式信息系统,或称为“领域信息系统”。

4 宁波市数字化疾控中心建设的实践

4.1 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成省市县互联互通的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主要实现信息管理、车辆管理、会议管理、工作计划管理、公文管理、科研教育管理等模块,实现物资采购、固定资产管理电子化,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以门户网站、党建网站、在线业务咨询网络、网络学院建设、期刊库和数字化档案等系统组成综合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服务系统,既有力地宣传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又提高了办事效率,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4.2 疾病监测信息管理平台宁波市2007 年建立完成了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经过逐步完善,目前已扩展为9 个应用子系统的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基础资源平台管理系统、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应急处置系统、辅助决策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学校监测系统、结核病管理系统、犬伤暴露报告系统、儿童肺炎报告系统等。该系统的建立极大的提升了监测预警动态化、辅助决策智能化、应急处置数字化。

4.3 免疫一体化信息平台包含疫苗、生物制品管理、疫苗冷链监管、电子监管码与产科信息化、数字化接种门诊等系统,为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平台和市医位协作平台提供儿童基础数据,实现业务数据共享。做好学校接种证查验系统的试点工作并推广,为学校卫生管理系统提供数据基础。

4.4 实验室检测信息平台建立公共卫生实验检测系统,能更好的与区域委托检验管理系统进行对接,充分发挥疾病控制专业项目检验优势,为医院提供有效检验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对公共卫生实验资源进行统一调配,实现县(市)区检测信息互联互通,做好与大型仪器的数据接口,便于实验数据分析统计。

4.5 慢性病管理信息平台目前,宁波市已初步建成了以各县区为主的慢性病信息管理平台,主要对服务对象管理、人群干预、个体追踪管理和效果评价等功能进行整合、共享和利用,达到能及时通过个案发现或人群筛查后,对干预对象进行诊疗、健康教育、追踪管理的目的。实现降低病残率、并发症、降低病死率以及提高慢性病病人生活质量的慢病管理主要目标。目前,宁波市建成的慢性病管理系统主要应用于开展慢性病管理的综合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

4.6 公共卫生数据统一采集平台2012 年宁波市被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纳入公共卫生数据统一采集平台试点城市,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初步建设完成了国家、省和市“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并在已建成区域卫生信息数据平台的鄞州区作为此次采集数据的试点单位进行试运行,完成了国家关注的传染病和慢病报卡的第一项应用项目。目前,宁波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已搭建完成。

5 建设总体思路

5.1.顶层设计在顶层框架设计上,从垂直业务和单一应用向基于信息平台与主要任务的应用系统建设相结合转变,利用纵横交互的平台技术实现统筹规划、资源整合、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提高疾病防控能力。

5.2业务模块把每一个居民作为数字化疾控中心建设的服务对象,从单纯的业务工作管理向综合管理与为公众提供服务相结合转变,突出服务功能,直接让居民成为信息化发展的受益者。其次,把医疗服务机构纳入整体业务监测范围,医疗服务机构是疾病预防控制的前端机构,为居民提供直接的预防保健服务,收集居民相关的疾病防治数据信息,要能够实现数据一点采集、多点应用、交换共享,避免数据重复输入。

5.3 实现路径从追求各单个系统规模向促进各系统资源融合、业务整合转变,加强标准化和规范化,逐步实现数据共享,避免应用系统的重复开发和数据的重复采集。

6 建设方向

6.1 建立区域疾病预防控制数据中心按照新一轮医改对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健康档案系统建设为切入点,建立起区域疾病预防控制数据中心,加强信息标准和疾病预防控制数据交换平台建设,用于接受和推送各级医疗机构、妇幼、卫生监督等卫生系统内各业务领域的疾病预防控制相关数据,并实现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系统的交互和利用。

6.2构建疾病预防控制业务信息管理平台围绕疾病预防控制监测、干预、评估等主要重点的工作任务,推进对各类传染性疾病的日常监测与管理、慢性病综合监测与防治、健康相关因素卫生监测、免疫预防工作、实验室检测体系和应急处置等信息系统的建设。

疾控中心信息化建设 篇8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

【中图分类号】R197.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52-01

【Abstract】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erformance appraisal is a reference to a scientific evaluation methods and indicators, reflecting the comprehensive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rganization to perform functions, improve service capabilities, improve performance and achieve the objectives of the situation, the Ministry of Health is implementing health system important measure of the spirit of reform is to promote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an important tool of scie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erformance appraisal

績效考核最早起源于英国的文官制度。现在世界范围内的多数企业开始引入绩效考核,或称为业绩考评或“考绩”。2008年,卫生部为积极推进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工作,以统一数据收集、统一指标计算、统一绩效测量、统一考核流程,特制定了《卫生部关于印发<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职责>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标准的通知>》(卫疾控发[2008]68号)用以指导全国疾病预防控制组织的绩效考核,适用于对创建国家卫生城镇、健康城市(城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和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及省市县三级疾控机构工作考核,对促进疾病控制工作科学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层疾控中心如何做好该项工作,作者浅谈以下实践经验供工作交流。

1绩效考核准备阶段

1.1制定方案和落实组织:

绩效考核将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疾病控制测评工作。要做好当地政府、卫生行政、财政、人事等部门的沟通和协调,保证人员编制、经费、项目配套、监测检验设施设备等落实到位,这是做好该项工作的外部大环境;基层疾控中心应制定详细考核实施方案以形成长效机制,明确责任领导和工作权限以加强领导和督促,落实指标负责人、培养指标明白人,确定资料保管人等,以保证关键环节运行有效,这都是做好该项工作的组织保证。

1.2全员培训和指标分解:

县级疾控机构绩效考核指标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评价与控制、实验室检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综合指标等8个类别35个项目101个指标。结合指标要求和岗位工作实际分条块进行全员培训,以中心质量管理职能统一协调各科室指标分解,整合指标共用资源,形成统一而方便的资料链接途径,形成基础资料共享习惯,确定资料保密原则。既做到指标分工明确,又保证资料逻辑正确(指标在纵向、横向和时序上的逻辑关系)。客观准确、高效利用、协调配合,有机统一的指标分解是做好该项工作的关键。

2绩效考核阶段

2.1资料收集和验证核实:

系统规范的按照绩效考核指标的界定与解释、指标依据和计算方法,收集方法和责任部门,资料整理要素和共享内容进行统一的资料收集和数据准备,是绩效考核过程中最繁杂艰巨和最本质的工作,是保证工作绩效得到客观公正评价的基础,是进行定性和定量测评的重要依据。疾控中心绩效考核负责部门或质量管理部门必须对收集的资料信息和数据,通过实物检查、资料核对、原始记录、现场观察、基层调查、走访座谈、问询调查以及其他特殊资料进行严格仔细的验证核实,以确保资料的全面性、真实性、可靠性。

2.2综合分析和数据录入:

坚持公正循证原则,以事实为基础对资料的体系进行完整性和一致性分析,对资料质量进行对比和逻辑分析,对资料形成进行时间空间、过程和结果分析,对符合要求的指标进行准确“标化”处理。在数据录入时,各指标负责人应同时到场对各自的数据资料进行进一步核实检查,保证引用数据准确统一,链接途径简便易查,避免繁杂和浪费,力求精炼准确,最好在同一时段内将所有数据录入完成并在系统内进行逻辑检验,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和及时弥补。

3绩效考核报告阶段

3.1综合评判和形成自评报告:

由中心绩效考核负责人、质量管理人、指标负责人集体研究,形成统一评判标准,并对各指标进行公正准确的评分,特别是要注意指标“标化”的原则和范围及评分方法。最后要形成规范的自评报告,明确成绩、正视问题、增添措施、促进发展,以迎接上级机构的现场考核。

3.2后续指导和持续发展:

上一篇:关于写风筝的作文高一下一篇:个人考察材料领导干部个人考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