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与英语教学分析论文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茶文化与英语教学分析论文(精选9篇)

茶文化与英语教学分析论文 篇1

第1:茶文化交流中的英语表达能力分析

摘要: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建立和推广,英语交流成为了对外贸易中非常关键的环节,如何在茶文化传递和建立过程中积极应用英语,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文化教育在英语教育中的教学地位和重要性逐渐受到重视,只有充分发挥英语的工具性作用,才能有效实现交际通用的要求和目标。

本文从茶文化交流中英语表达能力培养的社会价值研究出发,对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针对强化茶文化交流中英语表达能力培养的措施展开了讨论,旨在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茶文化;英语;表达能力;问题;策略

1茶文化交流中培养英语表达能力的社会价值

茶文化是我国文化长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饮茶习惯到茶文化体系,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系统,在对茶文化进行深度研究的过程中,都要对文化内涵和文化交流互动进行集中的分析和管理,保证相关元素能实现更好的传递。

正是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建立,在中西方茶文化交流过程中,如何建立切实有效的沟通路径和沟通方式,需要相关研究人员深度思考并且积极实践,正确的应用茶文化资源,利用更好的英语表达技巧实现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

在茶文化交流结构中,积极的应用有效的英语表达方式,对茶文化因素和基本构成参数进行系统化梳理,保证建构切合中西方差异的文化交互模型,从而助力人们建立全面的认知体系和语言管控模型,真正实现整体文化认知结构和理解框架体系的升级,并且保证思维方式和交流互动模型切合实际需求。

另外,在思维建立和文化习惯互通的过程中,只有进一步提升英语表达能力,才能提高茶文化交流的实效性,维护整体文化互动体系的完整度,也保证交流模式的理想效果。

在文化交流机制中,若是不能建立有效的文化交流模型,就会导致理解结构和认知体系出现严重的问题,因此,在对茶文化中的茶艺、茶道等元素进行普及的过程中,强化英语的形象化表达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茶文化交流体系建立过程中,只有针对具体问题建构系统化处理模型,才能提高整体文化应用效果而只有积极落实应用表达能力的培养,才能保证知识体系和文化融合后,相应的文化体系和文化管控水平得以全面提高。

因此,在文化体系建立和交流模式构建过程中,提高英语表达能力才能优化整体表述机制和文化交流机制,进一步升级茶文化交流互动体系的实效性。

借助载体的融合模型和升级措施,实现整体应用效果和处理效果的优化,人们能在交流结构中保证文化融合机制的完整度,能在利用多元化因素的基础上,提高英语表达能力[1]。

2茶文化交流中英语表达能力应用存在的问题

在英语完全普及的当下,应用英语建构贸易关系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在文化互通和文化交流模型中,也要集中表达和阐释相应的文化内涵,确保全球化语言结构和语言表述方式贴合实际。

但是,在英语表达能力和文化体系进行融合的过程中,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英语表达能力和准确性不足是较为突出的问题。

无论是经济贸易活动,还是文化交流体系,只有建构系统化的传递模型和互动系统,才能保证相应的内容能得到有效的互动,但是,在实际发展进程中,文化交通机制落后以及文化应用短板问题较为严重。

究其原因,不仅仅是由于英语知识的应用结构存在问题,在英语组织规范和表达能力方面缺少规范度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没有对文化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加之表达水平也比较表面化,就导致文化交流过程失去了有效性,也使得文化内涵和文化运行体系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并没有建立更加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互动体系。

茶文化历史悠久,且文化深层次的内容都非常丰富,若是不能结合实际建构有效的表述模型,就会致使文化应用价值和文化内涵失去应用价值的问题出现。

除此之外,在英语表达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若是一味盲目地追求表达效果,却缺少资源利用以及交流机制的细化培养,就会导致整体承载结构存在问题,相应的语言体系得不到有效互动,整体语言表达体系的有效性和利用效率都失去了实际效果,就是导致文化体系存在不良问题的主要原因[2]。

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多元化交流机制中,由于没有建构针对性的信息处理措施和文化应用机制,也会导致文化交流主体没有合理的载体。

在英语表达能力培养方面,相关管理机制和升级体系存在缺失,就会导致文化机制和相应的问题得不到有效处理。

3茶文化交流中英语表法能力培养的策略分析

3.1强化文化因素和学习技巧融合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茶文化的交流有效性,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不仅仅要在实际讲解过程中积极的探索和应用文化元素,也要落实建构文化译文的针对性,保证其具有实际效果,更好地切合生活实际。

在茶文化传播过程中,要多元化建构表达方式和理解模型,有效减少“茶文化失语症”,借助英语表达能力的提升,更加有效地提高茶文化的传播范围。

只有从思维方式、中外价值观等思想层面提升整体融合机制,才能更好地建立表达方式和应用效果。

在茶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交流方式决定了文化传递的效果,而交流方式的决定因素很多,不仅仅包括遣词用句的完整度,也包括表达能力,正是基于此,要想有效优化交流实效性,升级交流能力培养路径至关重要。

需要借助学习技巧对文化因素进行重组和建构,确保建立一种独立式的表达体系,并且积极应用表达技巧,从而实现交流的有效性。

除此之外,相关学习者还要对中外文化交流体系进行深度分析,多了解表达模式和表达注意事项,在其中充分融合茶文化的阐释要素,实现整体表达效果的最优化。

3.2强化文化体系和文化理解的常规化指导

在文化传递和相关交流模式建构的过程中,要积极落实有效的理解范畴,对相关问题和不足有清晰的认知。

最重要的就是要对茶文化的实际价值和社会意义建立有效分析模式,对其内涵和体系有所了解,从而借助英语交流的方式提高文化知识的外延,并且实现提高英语表达能力的目标。

也就是说,要想能力得到有效升级,就要对文化有深度的理解,在建构系统化理解模型的基础上,应用相应的语言技巧进行集中阐释。

在文化交流过程中,认知和理解是文化传递的基本要素,并且在此基础上,结合技巧和应用方式,建构语言应用模块和文化传递模块之间的耦合,从而深度理解并传递文化内涵。

在英语表达能力培养和升级的过程中,强化融入机制和文化交流机制,确保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能得到有效的传递。

另外,在茶文化体系中,需要利用英语进行集中表达的项目非常多,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茶艺解说,在茶艺宣传的过程中,由于学术词汇较多,如何应用有效的表达方式,在减轻其繁琐程度的同时,表达有效的含义,是需要相关人员在实践中认真思考的。

要将对外交流和茶文化要素进行深度融合,寻找交流过程中的文化本质,确保英语模型能在表达机制确定的基础上,实现整个英语因素的管控和综合[3]。

3.3强化文化差异分析

要想深度落实并提升茶文化交流的实际效果,就要结合实际要求和文化内涵,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有较为清晰的认知,确保能对具体的文化体系组成要素进行集中的判定和解构。

在茶文化传递过程中,只有了解差异,才能进一步深化表达着对于语言的认同感,确保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在文化交流和深化分析的过程重,且中西方文化模型和文化概念有所认知,也能更好地深化研究文化规范度,确保文化体系和文化传递过程的完整性。

在茶文化交流模块建立时,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借助技巧升级,也要对内涵和文化价值进行深度分析,并且保证具体文化体系和文化完整度能实现有效升级,充分提高利用价值的有序性和系统化,也能在融入思想模型和思想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感性认知转化为理性分析,真正落实文化交流的实际目的。

也就是说,培养英语表达能力的主要方法和目的需要依托文化内涵,确保融合文化差异的基础上,相应的表述能代表不同文化体系的特征和要素,并且实现语言结构的系统化升级和认知结构的升级。

清晰的了解并深度落实文化模型,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4]。

在茶文化交流过程中,要对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进行集中剖析,并且正视文化存在的异同点,积极利用有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语言处理模型,试图从多元化角度进行语言描述和情感表达,从而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更好的实现文化交流。

文化模型的建立需要结合实际需求和现实因素,也正是基于此,只有全面认知文化差别,并且结合多元化文化背景要求,在表达和交流系统建立过程中,积极应用多样化技巧,才能实现有效交流。

例如,教育领域若是想提升学生茶文化交流的英语表达能力,就要建立相应的对比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要求和系统化处理范畴,确保学生能在英汉交互的学习模型中体会文化的内涵,并且也能有效的优化升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保证整体英语表达能力能得到实质性的优化和升级。

结束语

总而言之,茶文化交流中应积极应用有效的信息处理机制和英语交流技巧,注重升级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框架和完整度,切实维护英语实用性价值,结合文化差异以及文化认知,保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实现更好的交流和互动,也进一步有效优化交流价值。

正是基于多元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融合机制的发展和更替是时代趋势,要在茶文化互通的基础上,积极拓展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路径,建构发展新常态,对不足和短板问题进行集中处理,选取更加适宜的文化载体,真正实现文化交流的目标,为英语文化交流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于志晶,刘海,岳金凤等.茶文化与英语技能人才培养策略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5,15(21):10-24.

[2]李亦桃,朱晓东.英语中“茶”话探微———兼议中国与英美茶文化的跨文化比较[J].农业考古,2014,14(06):211-213.

[3]段红.英语茶语文化分析———中国和英美茶文化差异探讨[J].福建茶叶,,38(07):393-394.

[4]杨柳.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看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福建茶叶,2016,38(08):230-231.

第2:基于应用语言学的茶文化英语翻译策略

摘要:应用语言学是从19世纪发展而来的一种语言学理论,其是以解决语言学的理论问题为基础而逐步形成的应用实践型学科体系。

简言之,应用语言学是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思考问题,而不是拘泥于传统的汉语思维模式中。

本文以应用语言学的发展历史为切入点,从实践的角度对茶文化的英语语言符号进行了具体化探讨。

首先,就应用语言学的基本翻译立场从翻译的地位、翻译的情形以及翻译的本质三个方面对应用语言学中的英语翻译进行了简要论述。

而后,结合应用语言学的理论价值阐释了当前茶文化英语翻译的“信息转化”与“创造性位移”,并最后立足于应用语言学的实际功能从两个角度对茶文化英语的翻译方略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希望能对应用语言学视角下的茶文化英语翻译探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应用语言学;茶文化;英语翻译策略;跨文化交际

茶文化的传播是一个具有多样化价值的实践过程。

茶文化传播可以作为一种人际交往行为,可以作为一种产业推广行为,可以作为一种商务交际活动,可以作为一种学术研究行为等,具有多样化的价值维度。

近几十年来,我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呈现出政府主导、民间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中国茶文化作为一种“东方特产”和“国学传统”,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重新审视。

从茶文化传播的载体来讲,包括影视传播资料、图书专著、茶文化产品或服务等,加强对这些茶文化传播载体的语言符号翻译是实现跨文化交际、传播中华茶文化的中介环节。

用应用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可以为我们创新跨文化交际中的茶文化翻译提供有力帮助。

1应用语言学对于翻译的基本立场分析

从语言学发展的角度来看,大体上从19世纪初期开始西方语言学科学开始呈现出“应用语言”与“理论语言”的分化现象,语言学家J.N.博杜恩•德•库尔德内最早提出了“应用语言学”的概念。

无论是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还是从茶文化知识的结构化构成来看,所有的知识都可以被划分为“理论”与“实践”这样两种部分,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早就开辟了这种分析范式。

茶文化与英语教学分析论文 篇2

关键词:英语,翻译,文化语境

1 文化语境的含义

英语作为一门必学的外来语言, 在学习中, 除了要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 也要重视翻译能力的培养。由于受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制约, 受到中华民族文化语境的制约, 英语语句的翻译受到了很大的制约。那么怎么才能把英语语句翻译好呢?本文就英语语句翻译与文化语境的关系方面尝试做出一些探讨和分析。

语句和语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此要想在英语语句的翻译方面取得很好的成绩, 必须融于文化语境, 即与言语交际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文化语境包括文化习俗和社会规范。换句话说, 文化语境就是英语的语句翻译既要遵循那个群体在语言行为、生活习俗、心理等方面的习惯, 也要遵循社会对语言较集中所做出的特殊规定和约束。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同时又是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语句是组成语言的元素, 在不同的语句中, 英语词汇又有着其独特的意义。如He likes maths.与Like charges repel, unlike charges attract.两句话中均有Like一词, 却表达的意思截然不同, 第一句译为“他喜欢数学”, 第二句译为“同极相吸, 异极相斥”[1]。在第一句里, like表示“喜欢、喜爱”的意思, 是一个动词;而第二句则表示“相同的、类似的”, 是一个形容词。在不同的句子里, 同一个词所传达的意思讲不尽相同, 这就需要在翻译语句的时候, 要结合词语在英语句子中的位置以及语境进行揣测。这一语言文化想象与汉语中的多音字很类似, 如“校”字, 在“学校”与“校对”两次中, 读音及内涵各不尽相同。这样类似的词语, 无论是在汉语中, 还是在英语的词汇中, 并非个别现象, 数不胜数, 便不再一一举例, 这些语句在翻译中一定要小心注意。

在语言的不断发展中, 社会文化因素不断地融入到词汇、语句的各个环节中, 同时语句所承载在意义和语言文化也在翻译的过程中折射和呈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环境。因此, 英语语句的翻译一定要依赖着其文化语境。

2 文化语境影响英语语句翻译

语句是英语中最活跃的因素, 是理解文化语境所不可或缺的成分, 英语语句最敏感、最直接的反应了文化特征。因此翻译者在进行英语翻译的时候, 对于英语语句所承载的的文化观念、文化特征、习俗以及习惯等等有最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在文化语境的渲染下, 真正的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和语言精髓, 才能够做到真正的不同文化的交流。

英语中不同的文化语境决定着语词翻译中词义的提取, 也影响着翻译者对不同文化的判断和理解。因此, 英语语词的翻译依赖着它本身所存在的语言文化环境, 文化语境包含的诸多因素, 如人情风俗因素、社会历史因素、地理环境因素、价值观念与审美意识因素、经典著作因素、宗教信仰因素等等直接影响着语词的翻译。

2.1 人情风俗影响英语语句的翻译

语言来源于生活, 同时语言又反映着生活。因此英语语句的翻译中, 一定要依靠英语语言所显现的文化语境。人情风俗就是文化语境中重要的因素。如在对于喜欢的数字上面, 中国和美国就有强烈的反差。中国人喜欢数字8, 因为8的谐音代表着“发”, 迎合这中国人想发家致富的心理。而在美国, 他们钟爱7, 很多特殊的日子都会选在7号这一天。这是因为《圣经》“启示录”里多次使用数字7, 如7所教堂、7个灵魂、7个号角和7个新事物等, 在他们的心理7象征着精神圆满, 所有生命都以这个数字为中心[2]。

因此, 在英语语句的翻译上, 一定要结合当地人的人情风俗习惯, 在这种文化语境的衬托下, 进行英语语句的翻译才会更加的正确。

2.2 社会历史因素影响着英语语句的翻译

每一种语言的形成都有特定的历史环境。历史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文化的一种沉淀和积累, 因此在英语的语句翻译中, 要深刻的理解历史文化因素。如英语中的gate, 表示“门”的意思。在1972的水门事件后, gate便作为了一个后缀得以继续发展, 且引申为一个贬义词, 成为了现如今的“越南门”、“诈捐门”等等。其实水门事件的命名Watergate Scandal, 并不是谁别出心裁给“门”加了一个新用法, 只是当初是因为水门综合大厦 (The Watergate complex) 发生的一件事牵扯出来的, 于是取名为之。Gate这个后缀用语修饰一个名词或者一个名字, 表示一个影响深远的丑闻。

2.3 地理环境因素影响着英语语句的翻译

地理环境因素指的是所处的地理环境所呈现的一种文化。由于各民族所生存的地理环境不同, 于是便出现了不同民族对于同一事物或现象的看法也不一样。英国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条件优越, 给英国养羊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环境。因此, “羊”在英国有着特殊的地位, 它不仅与英国人民的生活劳动息息相关, 也代表英国人民看待世界的一种态度[3]。因此, 在翻译“sheep”一词时一定要注意的文化语境, 进行分析, 才能避免出错。如在翻译“羊”的时候要注意, sheep是绵羊的意思, 被视为纯洁、天真无邪的象征, 而goat是山羊, 相传山羊是魔鬼创造的, 于是山羊被视为魔鬼、邪恶、罪行的一种象征。在汉语中, 羊就是羊, 山羊是羊的一个品种, 没有特殊的含义, 而在英国old goat, 则表示的不是老山羊, 翻译为色鬼, 是责骂对妇女进行性骚扰或者是性侵犯的年事已高的男子。因此, 特定的地理文化赋予了语词特定的意义。

2.4 价值观念与审美意识因素影响着英语语句的翻译

不同的文化底蕴孕育出了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 在不同的文化熏陶下, 各族人民对于同一事物也会持有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看法。在汉语中, 不乏许多表现个人进取的好词好句, 如“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等等, 与汉语的这种隐讳、含蓄以及勉励的意义来看, 英语中表现进取的语句则更加的外显和露骨, 如“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 讲究的是要先有志, 才能达到事竞成的效果。“You have to blow your own horn”, 你应当吹响自己的号角。同时在审美取向上, 中西方也有很大的区别, 中国人自古以来, 就喜欢大红大紫, 这种鲜艳的颜色代表着喜庆;而在西方, 他们都喜欢白色, 白色象征着浪漫、纯洁和神圣。由于这种审美意识的差异, 造成了中西方在翻译上的不同, 如“红茶”, 按照中国的习俗被翻译为red tea, 而是英语中正确的翻译为black tea。这是因为在红茶加工过程中, 茶叶的颜色越来越深, 逐渐变成黑色, 西方人相对注重茶叶的颜色, 因此称之为“Black (黑) ”, 而中国人相对注重茶汤的颜色, 因此称之为“红”。

在英语的翻译深受价值观念以及审美意识的影响, 因此在语句的翻译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语句中所用词语所包含的韵味, 要充分理解其文化以为, 结合其文化语境, 有滋有味地翻译出原文原有的艺术特色和魅力来。

2.5 经典著作因素影响着英语语句的翻译

每一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产品, 经典的著作、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等, 这些故事以及其丰富的言语反映着一个民族特有的激情与活力。如swan song就是根据西方的神话传说意译过来的, 据说swan (天鹅) 在临死的时候会发出美妙的歌声, 于是便用swan song来表示画家、音乐家最后的作品, 翻译为“绝作”。汉语中也有“叶公好龙”、“掩耳盗铃”等等词语, 均说明在各民族丰富的文化底蕴下产生的词语都包含着民族韵味了, 是其他语言所不能代替的。

2.6 宗教信仰因素影响着英语语句的翻译

宗教信仰对民族文化也同样产生了重要影响, 特定的宗教信仰, 所产生的词语的意思也各不相同。中西方的宗教信仰不同, 也影响着英语语句的翻译。在西方, 人们的生活深受基督教的一些, 他们相信上帝的存在, 认为上帝可以解决一切, 特别尊重上帝, 于是在他们的语言和行为等文化中深深的刻着上帝的印记。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译为“天助自助 (救) 者”, 同时他们还喜欢喜欢用“Oh, my god!”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而在中国的宗教文化是以佛教为主导, “老天爷”才是信徒们的天神。如中国的古话儿“三生有幸”, 乃佛家术语, 盖指前生、今生、来生, 幸是幸运, 形容运气机遇极好。可见, 宗教也是构成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 因此只有了解了宗教信仰这种文化语境, 才能更准确地表达语词的文化意义。

3 小结

文化语境影响着英语的语句翻译, 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正确的理解了语句与词汇所包含的文化语义, 采用了适当的翻译方法, 才能够把英语语句中所涵盖的文化内涵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因此, 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 应小心谨慎, 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 理解每一个语句、词汇后面所折射出得文化内涵, 至于特定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理解和剖析, 更生动准确地达到两种文化的沟通和交流。

参考文献

[1]徐鹏.英语辞格[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2]寸华.文化语境[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6.

茶文化与英语教学分析论文 篇3

一、拓展忽视学生认知水平

本单元主题是圣诞节,作为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相关内涵非常丰富。部分老师在拓展圣诞相关文化知识时,直接从网络上下载,忽视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储备情况。其中一位老师在介绍圣诞节由来的文字中,出现了“基督” “弥撒” “天主教” “教会”等词语,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非常陌生。拓展本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圣诞节文化的理解,结果这位老师“拓展”后,学生不仅没“知其所以然”,反而变得更加“不知其然”。

【分析】在文化拓展时,老师切不可信手拈来,一定要反复甄选。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对找到的原始材料,教师要深入加工,尽量用英语简单句,改成学生熟悉的表达方式,对原文表达中的难词生词,尽量换成学生已学的单词。不必拘泥于文字表达,可以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手段来展示。

二、拓展背离课时教学目标

部分老师在进行文化拓展时,课时教学目标意识不清晰,试图将整单元的文化拓展在一课时里完成。第1板块Story time介绍了Mike和家人欢度圣诞的情景,通过first, next, then和finally等时间副词,描述了他们在圣诞节的一些活动。教材内容体现了独特的圣诞文化现象:圣诞前购物,装饰圣诞树,平安夜挂好长筒袜,圣诞节打开礼物,享用圣诞大餐。有位老师将上述所有活动都通过图文并茂的双语形式进行补充,时间长达6分钟。这导致了拖课,影响了本课时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分析】其实,一个单元中所涉及的文化现象不需要也未必能在一节课里全部呈现。老师要根据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进行分步分层拓展。本单元教学内容,教学参考书建议用五至六课时完成。例如在第一课时,学生只要知道圣诞节在12月25日,是西方国家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类似中国的春节,就可以了。在后面几个课时里,结合教学目标,可以有选择地介绍圣诞节的由来,如装饰圣诞树、吃火鸡传统的由来、吃布丁找幸运硬币等其他内容。

三、拓展脱离文本

执教第2课时的老师,大都选择Cartoon time和其他板块进行组合。Cartoon time是一个图文并茂的趣味阅读:Sam和Bobby在圣诞节载歌载舞,非常快乐。突然,他俩看到火鸡Mr Turkey逃离故乡,大为不解。Mr Turkey告诉他们,人们在圣诞节吃火鸡,就赶紧跑了。

一位老师在学生表演这个部分之后,将情感教育升华成“少量肉食更健康”,还有两位老师分别提出“爱可以化解误解和仇恨”和“当你的家人和朋友不开心时,送出你的爱”。教师的意思是希望人们不要吃火鸡,但这样的解读显然是对教材文本的误解,也将情感教育简化成“标签”或“口号”。

【分析】Cartoon time其实进一步渗透了圣诞节吃火鸡的传统,是对Story time的延伸。在Story time中已经有这样的表述:We have a big lunch. We eat a turkey and Christmas pudding.在Cartoon time与之呼应的是Mr Turkey说I dont like Christmas! People eat us on Christmas Day! 文本就此结束,作了留白。学生读到这里,很可能会问:“圣诞节为什么要吃火鸡?”教师不妨提出一个问题:Why do people eat turkeys at Christmas?作为家庭作业,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得出答案。

茶文化与英语教学分析论文 篇4

摘要:自古以来我国便是产茶与饮茶的泱泱大国,在产茶和饮茶上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茶在发展过程中以物质形式和人文学科相互结合,经过漫长发展进程形成独特的中国茶文化。伴随着茶文化的迅速发展,我国各地开始衍生许多茶馆和茶室以及茶亭等多种饮茶场所。但是目前茶室空间设计结构大部分都属于娱乐休闲的风格,没有充分体现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和趣味。因此,分析传统茶文化精神内涵和现代茶室空间设计,对于不断优化现代茶室空间设计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茶文化;茶室空间;设计茶

在我国社会人民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俨然成为社会民众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自古以来我国都是产茶与饮茶大国,通过物质形式和人文科学相互结合,从而形成深厚底蕴的茶文化。伴随着茶文化的快速发展,茶馆和茶楼以及茶室等多种饮茶场所获得不断完善,但是当前许多茶室空间设计结构大部分都是娱乐休闲的风格,设计风格过于平庸和乏味,无法真正体现出我国传统茶文化精神内涵。基于此,深入研究茶文化和茶室结构设计,对于传扬我国优秀传统茶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推进传统茶文化的发展就需要充分结合现代文化特点,促使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不仅能继承和传扬传统茶文化的精神内涵,还能够使得品茶者获得良好的精神体验。

1探究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传统茶文化中包含有禅宗精神和道教精神以及茶道等精神内涵。自古以来,我国都是产茶和饮茶大国。唐朝时期,寺庙周边都种植有大量的茶树,同时还通过人工培植各种野生茶树,由此可见,茶文化对我国发展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当寺庙僧侣在禅悟佛道时,必须要始终保持稳定和平和的心态,而通过饮茶能够提神醒脑,茶叶飘散的清香入口甘甜,使人内心宁清而平和,正符合参禅悟道的环境和心态。我国茶文化历经千年发展历程,蕴含着我国深厚的传统民族文化精髓。道教始祖老子曾经说过,所有事物都向着至善至美发展时就会逐渐形成道,万物发展都蕴含着道家的哲学思想。其中茶文化中就蕴藏着道家的无常、空、无等哲学思想,并成为茶文化发展的理论指导思想。道教注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受到道家思想理论的影响,茶文化逐渐发生转变,通过品茶能够提高自身修养,并全面实现肉体和精神的相互结合。茶道是我国传统茶文化的重要核心,是经过长期饮茶和品茶而逐渐形成的生活礼仪,并能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这是传统茶文化的精髓和灵魂。茶道促使茶文化更加丰富化和多元化,经过饮茶提高实现精神修养和思想觉悟即可称为茶道。我国茶道中重视对饮茶意境的深入体会,而茶室空间设计直接影响着饮茶境界,因此在茶道中茶室空间设计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对茶室进行设计时应当要充分重视茶道主题,使得茶室空间设计蕴含着传统茶文化和茶道精神。

2对茶室空间进行设计

2.1茶室空间结构设计

在对茶室空间进行设计时,应当要先设计其总体结构和框架,其中空间结构设计包含有入口大厅、茶室、茶亭、储物室、庭院、水池、艺术长廊、展示厅等。在进行茶室空间设计时,应当要注重茶室空间的独特性,严格按照设计尺寸规定茶室空间大小。借助几何形体方式来划分茶室布局结构,并在平整的空间布局中体现各种不稳定因素,构成整体协调的茶室空间结构。结合饮茶者的个性化喜好与茶室的功能,区分不同的饮茶环境,主要包含有茶庭和茶廊以及茶室等多种功能区域。譬如西南地区的社会民众喜好露天饮茶,特别是露天庭院和回廊等场所受到广泛喜爱。所以,在西南地区设计茶室空间结构时,可以在以上位置设置茶亭,迎合地方民众的喜好。

2.2茶室的功能设计

在进行茶室空间设计时,应当要结合饮茶功能特点来设计相应的饮茶环境,主要涵盖有品茗区和煮茶区等。其中品茗区大多位于室内茶室,主要表现茶道文化精神的热切追求。同时,在设计茶室时还要将品茶、烹茶以及制茶的乐趣充分体现出来。通常情况下,煮茶区主要位于长廊和大厅位置,部分茶室还会在大厅设置茶艺表演和古琴表演等节目,主要是为了增加品茶乐趣。此外,顾客在品茶时不仅可以让专业茶艺人士表演制茶茶艺,还可以自行烹茶和制茶。

2.3茶室空间的交通设计

在进行茶室交通结构设计过程中,应当要对功能区位置关系进行综合考虑,合理布置墙面、步道、扶梯以及无障碍设施等位置。在设计茶室空间时,应重视不同形态空间结构的结合,以免出现重复空间结合的现象,形成独特的组合效果,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譬如,可以使用竹山格顶棚的结构来设计茶室大厅顶部和走廊通道,使得茶室具备自然气息和现代力度感。使用开敞空间的设计方式来设计茶室通往其他茶室和茶室以及水池等位置,并使用自动开关门窗处理开洞。完成开敞空间结构设计后,还要使用围合处理侧界面,从而有效保持茶室的密实性。对茶室空间进行设计时,应要注重和周边环境相互融合,达到借景和对景的目的。其中开敞空间实现了室内外的相互转换,所以,可以增添些许趣味设计,促使茶室空间更加丰富。在合围墙体中建造静态或者封闭的茶室,这些茶室具有较强的私密性和隔离性。为了有效避免茶室过于沉闷,可以采取开窗采光设计方式来增添茶室的韵味。同时,所有静态空间必须按照设计比例进行设计。此外,茶室空间整体应尽量采取柔和光线和淡雅色彩,实现清雅与和谐的效果。

2.4茶室空间的服务设计

绝大多数现代茶室功能区域主要有茶室、茶水房、大厅等。茶室空间的服务设计主要是指功能区域的附属设施的设计,譬如储物室、卫生间、经理室以及职员室等。在进行附属设施设计时,应避免与茶室功能产生重复或者冲突,附属设施设计应要注重和茶室整体格调的相互融合。同时,附属设施不能影响顾客。

3通过茶室空间设计继承和发扬传统茶文化

3.1体现文化价值

在禅宗文化中茶占据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制茶和品茶不仅能够获得心灵净化,还能提高精神修养和思想领悟。随着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利用茶室空间设计和禅宗以及茶文化等元素共同创造出慢节奏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人们可以放慢脚步,通过饮茶体会出茶室空间设计的境界。这样不仅能够提高饮茶者的精神修养,还能够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茶文化精髓。对现代茶室空间进行设计时,应当要注重茶文化和禅宗等元素的相互融合,利用现代化先进的高新技术来传承传统民族文化,促使现代化和传统茶文化的相互结合,不但能够传扬传统茶文化的精髓,而且还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对茶室空间进行设计时需要对传统文化传承和现代社会需求进行综合考虑,结合现代社会的精神倾向设计现代茶室,同时还要在茶室空间中体现茶文化价值。所以,在设计茶室空间过程中,可以使用软质生态建材与硬质建筑材料,塑造出良好的茶文化空间,给予品茶者丰富多样的.审美层次。营造宁静而平和的品茶环境,让品茶者充分领悟到茶文化的精髓和内涵,从而提高精神境界。

3.2传承和发扬传统茶文化

对茶室空间进行设计时,必须要以传统茶文化作为设计的基础,实现现代化先进技术和传统民族文化的有效融合,这样不仅使得茶室空间具有现代化科技特点,还能保留传统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对于传承和发展茶文化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质量不断提高,对于传统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越来越重视,现代室内设计广泛应用传统民族文化元素,俨然成为现代社会的创新审美元素,通过室内空间设计不但能够提高品茶者的精神内涵,还能够发展传统民族文化。现代技术与传统民族文化的相互结合,能有效满足现代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其中,茶室空间设计质量和室内设计师的理念和文化层次有着密切的影响,同时,室内设计师对于传统茶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也直接影响着其设计风格。伴随着室内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不断创新,设计师已经逐渐开始认识到传统茶文化审美元素的重要性。对茶室空间进行设计时,可以利用传统茶文化元素和精神内涵,并结合现代化发展特点,创造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互结合的文化环境,同时,还可以通过合理搭配空间色彩和造型,确保室内空间设计具备着传统民族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茶文化。其中,茶室空间设计不仅能够继承和传扬我国优秀的传统茶文化,而且还能使得品茶者获得良好的饮茶体验,从而提升品茶者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修养。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政治文化冲击,我国室内空间设计逐渐失去本土特色,同时,传统茶文化独特的意识已经逐渐边缘化,从某种程度上说,严重影响着我国室内空间设计的独特性和本土性,设计的作品逐渐丧失文化差异性,阻碍我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和传扬,威胁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本土性。当前来说,现代茶室空间设计主要面临着传统茶文化传扬和创新问题,伴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所有传统文化只有充分结合现代文化特点进行创新,才能够立足于社会中。在传扬传统茶文化过程中,应当要充分考虑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利用现代化先进的技术来创新茶室空间设计模式,促使茶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相互融合。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出我国传统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同时采用现代化创新的设计模式还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继承和传扬我国优秀的传统茶文化。

4结束语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茶室是体现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对茶室空间进行设计时,应当将我国传统茶文化作为茶室空间设计的基础,通过空间设计展现出传统茶文化的思想精髓和内涵。所以,茶室空间设计和传统茶文化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当前大多数的茶室商业化越来越严重,导致品茶者在茶室中无法体味出传统茶文化的思想精髓和内涵。因此,在进行现代茶室空间设计过程中,应当要充分结合我国传统茶文化和现代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传承和发扬传统茶文化,从而满足现代社会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利辉.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体现[J].江西建材,(21):44-49.

[2]夏吉宏.古代室内设计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传统[J].江西建材,2016(22):26-30.

[3]刘佳.茶文化产业园景观设计研究[J].福建茶叶,2016(9):193-194.

[4]付志平.浅议传统文化在室内装璜设计中的渗透[J].江西建材,2016(19):9.

茶文化与英语教学分析论文 篇5

5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英语教学理念的不断完善和进步,英语精读课教学中导入茶文化已逐渐成为大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是目前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但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茶文化的本质和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这就要求大学在开展英语精读课时边研究边总结,认真提炼茶文化的内涵选择性地导入到英语教学活动中,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廖文丽.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导入[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123-126.

[2]周东华.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导入研究[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116-118.

[3]赵才华.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外语电化教学,(5):171-175.

[4]陈汉生.大学英语的作文教学要溶于精读课的教学中[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216-220.

跨文化商务沟通案例与分析 篇6

1925美国总理福特访问日本,美国哥伦比亚广播 公司(CBS)受命向美国转播福特在日的一切活动。在福特访日前两周,CBS谈判人员飞抵东京 租用器材、人员、保密系统及电传问题。美方代 表是一位年轻人,雄心勃勃,提出了许多过高的 要求,并且直言不讳地表述了自己的意见,而日 方代表则沉默寡言,第一轮谈判结束时,双方未 达成任何协议。两天后,CBS一位要员飞抵东京,他首先以个人名义就本公司年轻职员的冒犯行为 向日方表示道歉,接着就福特访日一事询问能提 供哪些帮助。日方转变了态度并表示支持,双方 迅速达成了协议。分析:

• 在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美国人坦 率外露的思维方式和日本人内部思 维方式相冲突。美国人反对过分拘 泥于礼仪,办事干净利落,注重实 际,语言表达直率,而且耐心不足; 日本人讨厌过分施加压力,比较注 重资历、地位。CBS的要员充分掌 握了日本人的性格及谈判风格,才促成了谈判的成功

案例二

•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最 初来上海谈判时,正值美国政府要对 中国进行制裁,并提出美国在中国的 合资公司不能提出国产化要求的时候。但福特汽车公司代表一开始就提出合 作期间可考虑50%的国产化要求,通 用汽车公司接着在上海谈判时,又主 动提出国产化率可从60%开始。由于 他们并未理会其政府的限制,我方代 表也充满信心的与其谈判,最终达成 协议。分析:

• 美国人热情奔放,性急但信心十足、很容易接近,认为自己是谈判高手,希望对方也是谈判高手,含糊隐晦、高深莫测的对手只会让美国人纳闷,只有同样充满信心才能获得对方的 好感。

案例三

• 1998年11月,德国戴姆斯----奔驰公司并购 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之一的克莱斯勒公司,被全球舆论界誉为“天堂里的婚姻”。戴 姆勒是德国实力最强的企业,是扬名世界 的“梅塞德斯”品牌的所有者,克莱斯勒 则是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中盈利能力最强,效率最高的公司。人们认为,这宗跨越大 西洋的强强联合定会造就一个驰骋世界汽 车市场,所向无敌的巨无霸。然而谁会想 到,这桩“婚姻”似乎并不美满。并购后 并没有实现公司预期的目标。到2001年,公司的亏损额达到20亿美元,股价也一路 下滑,并且裁减员工,公司的发展一直都 很艰难。分析:

• 大西洋两岸不同文化差异的冲突是这场婚姻危机 的根本原因。戴姆斯——奔驰公司的CEO施伦普 一开始没有意识到两家企业无论在组织结构、薪 酬制度,还是企业文化上都相差非常大,他却采 取德国的完全控制方式把克莱斯勒当成一个部门 来看待,在公司管理制度上,董事会结构成员都 是以德国为主。但是,他却在媒体上说:“这是 一次平等的合并。”这使克莱斯勒美国员工无所 适从。再加上,施伦普在企业合并不久就解雇了 作为并购整合经理的克莱斯勒总裁,导致克莱斯 勒员工产生敌对情绪,许多优秀的美国设计师、高级管理人员纷纷离职投奔了福特、通用汽车等 竞争对手。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次开始 被称为“天造的合并”最后如此失败。在这个案 例中,我们认识到不同国家,不同名族间的文化 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文化差异与翻译

世界各国的商人都有其自己的本民族语言及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各国商人的相互商贸往来即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有着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商人们在交流时便需要克服彼此之间的文化障碍,以共同达到各自的目的。在各国经济、文化、军事等交往中,英语是首选语言。英语的词汇量丰富,它不断吸收各国语言词汇,具有多样性、易变性,因此人们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须特别关注本国文化与异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义信息和文化信息的差异,尽可能做到文化信息等值或对等。

奈达博士在谈到翻译问题时说:“要真正出色的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翻译家让.德利尔教授也说过:“代码转译是确立词的一致关系;翻译是寻求信息的等值。”“词义等值”、“语言等值”等是“代码等值”的同义词;“意义等值”、“语境等值”、“信息等值”等是“翻译等值”的同义词。

我们希望产品的图案和色彩能照顾到欧洲人的心理。”有译者译成“We hope that the design and color of the products would suit European psychology.”这句译文的偏差出在理解上,译者把“心理”译成“psychology“.粗一看似乎也没什么不对,因为在汉英词典中也是这么对应的。但通过细细推敲原文,我们会发现此句中的“心理”更有一种人的“偏爱”和“情趣”的含义,而“psychology”这个词则侧重于指“心理学”或“人的心理过程”,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

本协议及附件用中

茶文化与英语教学分析论文 篇7

1.1 学生计算机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性, 难以统一授课内容

由于各个地方的教育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都不同, 有些地方中学并没有开展信息技术这门课程, 有的学生已经学习过, 所以学生在计算机知识水平上有很大的差异, 这增加了计算机教学的难度。对于之前学习过的学生, 觉得是在浪费教学时间, 而对于没有接触过的学生, 这些都是新的知识, 完全掌握需要花费一些时间, 这使得教学进度很难掌控, 教学的内容也很难统一。

1.2 教学目标一体化, 教学内容出现滞后的现象

现在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一般都是采用全国统一的教材。伴随科技的发展, 计算机软件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 更新速度非常快。但是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的内容和目前的计算机发展水平出现严重脱节的情况, 有一些内容已经失去了运用和学习的价值, 这样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降低了教学质量。此外对于不同类型的高校和不同的学科来说, 计算机的运用方向和应用价值有很大的区别, 但是不管什么专业门类都是使用统一的教材, 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差别, 一样的教学目标运用在不同专业, 这样不能充分发挥计算机基础课程对各专业教学的促进作用。

1.3 单一的教学方式, 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不相符

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一般都是重理论轻实践, 学习的内容不能及时地上机操作加强巩固。老师都是选择在多媒体教室讲课, 讲完理论知识后, 老师再进行简单的示范, 使得学生只能被动地跟着老师在投影仪上的操作进行记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课程, 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后还需要在实践操作中不断地练习, 掌握技能。

2 分模块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对象分为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 在教学课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基础上两者都存在差异, 在计算机基础文化课程的教学上也是不同的。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采用的模式是先基础, 后运用, 首先学习理论知识, 然后强化运用知识。在讲授具体知识时, 根据学生专业的现实需要, 直接从应用的方面切入, 使得该专业的科研和教学能够和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更紧密地结合。老师和学生都要认识到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重要性, 将加强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课程教学体系和规划教学内容。结合高校各个专业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 我们在计算机运用教学的基础上, 分专业、分模块地实施教学。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学习程度的不同、学生基础的不同, 将课程划分成为几个模块, 其中有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模块、Office办公软件方面的运用。分析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知识的不同需求, 添加学习方法、程序设计方法、数据库的运用、图像处理方法等模块。这样有针对性地教学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以下就是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一个教学模块。

2.1 建设教学资源

由于很多专业需要掌握的知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材内容没有涉及到, 所以需要构建网络教学和测试系统, 以及结合专业特点编写教学讲义。为了方便学生理解, 网络系统和学习资料必须要有图形和操作演示, 图文并茂, 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高校还可以构建学生网上自主学习平台, 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和需要了解的知识, 在学习平台上自主学习, 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自己反复地练习相关操作, 这也是因材施教的一种体现。

2.2 提高和改善教学效果

首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 根据教学内容, 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 逐渐形成老师自己的教学风格。伴随社会科技的发展, 设置符合发展的课程体系。其次不断完善总结教学方法, 注重精讲多练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效率。然后就是改进教学模式, 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教学, 然后学生自己操作, 之后学生可利用互联网通过网络教学学习没有理解和掌握的部分, 以此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加强实践教学, 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 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3 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目前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出现的问题, 分析了分模块教学方法的实践, 这种方法对于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改革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伴随现代科技快速的发展, 社会各行各业对计算机知识有了更高的要求, 这也增加了高校计算机教学的难度。高校计算机教育者们要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 不断对教学进行反思总结, 有效开展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 培养出全面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摘要: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操作性、实用性、知识性并存的课程, 是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部分, 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是复合型人才的基础教育。高校计算机基础文化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全面认识计算机的原理、多媒体技术、网络知识等内容, 并且学会使用常用的办公软件和系统软件。本文将首先阐述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然后对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分模块教学实践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模块教学

参考文献

茶文化与英语教学分析论文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31-02

前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传承,在我国的文化体系中,其重要地位显而易见。传统文化的核心主要是指对文字和语言的传承和发扬,文字和语言是人们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同时传统文化也是我国教育体系的奠基石,并且对其他学科的教育工作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对培养初中生的优秀品格素质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1.帮助学生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历史

在学习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撰中,多引入一些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对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及优秀的道德修养有很大的帮助,并且能够通过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到先辈的伟大智慧和成就,还能够帮助学生遵循着传统文化的发展史来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对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有着深远的影响。

2.促进学生发展综合素质

由于我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入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文化修养的培养与提升,并能够使课堂教学中的内容得到丰富,使语文教学不再单调枯燥,从而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提升鉴赏作品的水平和能力之余,提升和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和情操。

3.抵御社会不良冲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外来的文化思想对我国本土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强烈,导致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漠然和冷淡,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产生不利影响。只有加强在语文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使学生能够在传统文化浓厚氛围中培养爱国情感和民族文化学习的热情,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能够自觉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和诱惑,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为学生全面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二、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存在问题

1.不重视对学生的爱国情感熏陶

注重爱国情感的熏陶,是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爱国情感的熏陶下,学生能够将自身融入到历史文化的热潮中,通过自身的感受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从而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目前,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方式较为单一古板,在古文的学习中,字进行简单的解读和翻译,学生对于文章的创作背景和文章的真正内涵的理解程度仅停留于书本,无法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2.过度依赖工具书

由于初中生的知识文化底蕴有限,对于古文的理解程度不够深刻,从而导致初中生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对参考工具书依赖性较大,无法养成自身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因此,造成学生难以理解古文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三、如何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实施传统文化的渗透

1.深入挖掘教材,丰富传统文化内涵

初中语文教材中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的经典古诗文著作,其文化内涵深厚,饱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民俗、建筑、饮食文化以及古人的思想价值观,人生观。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充分挖掘出传统文化的意蕴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培养学习学习古文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自觉养成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的潜在意识,通过阅读大量的古文资料,丰富学习内容。

2.利用课外资源,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在现代化都市生活的影响下,老师可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去参观一些怀古景点,通过自然与文化的融合,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比如说,可以去孔子庙、大雁塔等景点。除此之外,参观各类文化博物馆,通过文化的观赏,切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是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方式。同时可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朗诵,并将传统文化与道德实践结合,对学生的行为活动进行指导和规范,将传统文化精神发扬光大。

四、结论

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传承的瑰宝,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是新课改后最为重要的课题。初中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教学需要教师自身要加强传统文化修养,不断创新教学理念,需求优秀的教学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建立健康完整的人格,为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陆紫秋.关于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15,15:29+31.

[2]朱海娜. 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分析[J]. 中国校外教育.

茶文化与英语教学分析论文 篇9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中西方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领域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在这个过程中,社交礼仪无疑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交礼仪不但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水准,还能折射出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然而,因为中西方国家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使得它们在社交礼仪方面也有着很多不同之处。我们必须对这两种礼仪文化之间的差异有一个较为清楚的了解。

关键词:

现代社交礼仪中西礼仪起源 中西礼仪文化差异中西社交文化特征跨文化交际

正文: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一个没有礼仪的社会是一个不成熟的社会,一个没有礼仪的民族则是一个不和谐的民族。礼仪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立足世界的基础,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有统一的礼仪。

社交礼仪可以被定义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必须参照的标准的行为准则,比如相互尊重和友好。现代社交礼仪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节、礼貌、仪式、仪表等,也称现代交际礼仪。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但是有时候,中国人在西方人眼里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这种中西方在社交礼仪上的差异是由于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造成的。

下面来谈谈现代社交礼仪的的内容可以分为礼节、礼貌、仪式、仪表等。礼节可以理解为礼仪节度,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示致意、问候、祝愿等惯用形式。礼貌可以理解为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表示敬重、友好的行为规范。仪式可以解释为具有专门程序、规范化的活动。仪表可以理解为外表,包括容貌、服饰、姿态、举止等。

那么现代社交礼仪应该怎么去分类呢?现代社交礼仪的表现就礼仪使用的媒介把礼仪表现分为语言类礼仪、身体语言类礼仪、饰物类礼仪、酒宴类礼仪。语言类礼仪:语音类、口语类和书面类。饰物类礼仪:由服饰、化装美容等代表的礼仪;通过各种物品代表的礼仪。酒宴类礼仪:通过设宴喝酒吃饭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欢迎的礼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中国礼仪的起源 于原始社会时期,最早为宗教祭祀活动。由于人们对大自然的一些现象不能科学地解释(如:雷电,山蹦,地震等),便对自然产生敬畏。于是运用一些祭祀活动来表达自己的崇拜之情,也用来祈求风调雨顺、降福消灾。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期)出现了早期其他礼仪形式的萌芽。例如,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用穿孔的兽齿、石珠作为装饰品,挂在脖子上。在他们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铁矿粉,举行原始宗教仪式,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葬仪。

西方礼仪的最早萌芽在中古世纪希腊。礼仪发展最初为宫廷规矩,后在美国得以迅速传播,并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其在人们生活中日趋合理化、规范化,并迅速形成体系,被国际社会认可,成为西方国家共同遵循的礼仪规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让我们从不同的方面看中西方礼节的具体差异:

一、在称谓和称呼方面,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通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例如西方人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者小姐。而“先生”一词在我国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我们在建国后熟人称呼经常在其姓名后面加上“同志”一词,比如,开会的时候,某某领导讲话,“向XX同志学习”等诸如此类的言语就不必细说了。但是,在当今生活中,随着改革开放,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

二、在见面交往礼节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喜欢点点头,握握手或行拱手礼,或者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觉得欠身似乎显得自卑。在西方,特别在欧美国家,拥抱礼却是十分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和吻手礼也是常见的西方见面礼。握手礼来源于西方人类半野蛮半文明时期。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今天作为见面和告辞的“握手”礼节,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在我国,握手礼不但在见面和告辞时使用,而且还作为一种祝贺、感谢或相互鼓励的表示。因此是社交中应用最广泛的致意礼节。见面、道别时的礼貌演变到今天就是“你好”、“再见”两个短语,客气的顶多再互相握下手,在各种古怪疾病流行的今天显得简洁而卫生而又体面。然而西方国家,见面就要先送贴面礼、亲吻礼和吻手礼,让我们很不习惯也不能接受。

三、在宴客方面,喝酒,历来被中国人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缺少的一环。中国通常遵循的是酒杯不能空茶水不能太满,在西方人他们通常 喜欢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他们的行为会随女主人的动作而进行。中国是一个酒文化大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酿酒工艺和人们赋予酒的美好寓意,使饮酒成为中国人宴请宾朋、交际应酬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酒文化也令老外折服,使他们也对中国的白酒满怀好奇心,但他们对中国酒桌上的强行劝酒有多反感。就如我们正常的中国人对老外的贴面礼排斥一样。

四、在禁忌与习俗方面,中国人不喜欢说4,觉得8非常吉利,而西方人不喜欢13。中国人视4为不吉利,因为与“死”同音;而在荷兰语中4却是个喜庆的数字,因为与荷兰语“庆祝”一词的发言相近。

五、中国人通常以登门拜访表现他的热忱,而西方人在拜访前先要跟主人预约,忌突然造访。否则,受访者会感到不快,因为这突如其来的拜访打乱了工作安排,给他造成了极大的不便。约好的拜访一般要准时。

六、中国人见面客套时喜欢问去哪,吃饭了没,而西方人却认为,这是在侵犯他们的隐私,西方人对此感到很怪异。“吃了吗?”这是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西方人们分手时通常说Good-bye,Bye-bye,相当于中国人说“再见”。如有贵客或不大熟的人来访或串门儿,客人离开时,按中国的习惯,主人要把客人送到房门口或大门口。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走好”、“慢走”、“慢点儿骑(自行车)之类的客套话。而西方人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就可以了。

七、如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八、中国人通常会在女官员、女企业家、女学者、女明星面前遵循女士优先原则,却不理会女翻译、女导游、女陪同、女记者等。而西方人对此一视同仁。

那么中西社交文化特征又是什么呢?中西方礼仪文化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一:中国传统礼文化强调谦虚谨慎,西方是在得体的基础上强调个体和个人价值。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喜悦。而相反,中国文化却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提倡谦虚谨慎。大多反对或蔑视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在西方人看来,这不仅否定了本身,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甚至有欺骗的嫌疑。可见,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 西方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因而,在中国人看来,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更为简单直接,表现在言语上就是表里如一,即“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

二: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尊卑次序,西方社会提倡自由平等。东方文化等级观念强烈,无论是在组织还是在家庭,都有一定的辈分等级。尽管传统礼制中的等级制度已被消除,但等级观念至今仍对东方文化产生影响。在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比如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在西方国家,除了英国等少数国家有着世袭贵族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外,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倡导平等观念。特别在美国“崇尚人人平等”,在家庭中,美国人不讲辈分,只要彼此尊重,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我们该如何探讨中西方文化有如此差异的成因呢?造成中西方礼仪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环境的不同,使得各国的人民有着完全不同的道德标准体系和价值观。礼仪是与本土的思想文化相对应的,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梁启超在有名的《劝学篇》里面讲到:“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致身心,西学应世事。”在礼仪的表现中,西方更多的聚焦在行为、语言的面上;而中国礼仪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行为人的语言、行动本身具有话语意义,同时还需从行为人的语言、行动中去“悟”出一些东西,在言传的同时,还需意会。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就西方文明来说,它的历史较短,而它的人民是从各个地方移民而来的,众多不同民族和种族都融合在一起,文化的兼容性很强。他们信奉的西方精神,是在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我们很难去改变这些文化上的差异,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做呢?我们应该用“和而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中西礼仪文化差异,承认和尊重差异,探寻礼仪文化的互通性,有助于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对他文化的适应力,从而提高交际效率。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17大报告中着重指出,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伴随着经济发展,中国正在各个方面赶超西方国家,包括文化领域„„

礼仪是一种无形的文化,有历史的传承和社会发展中的借鉴和融合。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和世界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礼仪与经济日益加剧碰撞。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之下,西方文化不断涌进中国,而中国文化则不断接受冲击,如何保持中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与西方文化融合,取其精华,成为国人不断思考和讨论的话题。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理解和融合中西礼仪是一件必须完成的事情。就如餐饮问题,在中国,肯德基,麦当劳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几乎成为美国文化在餐饮领域的独特标志,同时还有法国的浪漫,英国的绅士文化,也为中国古老的烹饪手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是越来越广,中国餐馆好似一夜之间林立于世界各地,深受外国人的喜爱,如:北京的烤鸭,天津的包子,四川的火锅,广州的靓汤等。

但在中西文化的融合中,有些中国人过于热衷西方文化,从而陷入了两个误区:其一,试图用西方礼仪文化完全取代中国的文化,如举行西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都是一种不好的趋势,对西方礼仪文化的了解是必须的,但若要完全引用则是一种丧失民族尊严的行为;其二,是把对礼仪文化教育的重点放到表面的操作上,如:鞠躬多少度,握手多长时间等,只做表面文章就失去看礼仪教育的真实意义。

诚然,当今国际通用的礼仪还是以西方礼仪文化为标准的,这样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西方人的经济实力,更重的是因为西方人有统一的价值观和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觉悟。在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中,我们中国更多的还是借鉴引用西方礼仪文化。但不管是借鉴西方的礼仪文化,还是我们自成一套文化体系,这些都不是重点,重要的是要形成自己完整的价值标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形成自己的感染力。民族的兴盛,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的兴盛,还是自己文化的兴盛,只有让别人认同我们的礼仪文化,才能让我们的礼仪盛行于世界。我国是个开放的国家,我们要不断加强国际礼仪交往等知识的学习,向世界人民展示我们的新形象。

中华民族的强盛不仅仅是经济政治的强大,更要是文化的强大。只要文化的影响才是深渊持久的,这是中华民族屹立千年不倒的根源。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是时代的要求,是共建一个地球村的要求。但无论是借鉴西方的礼仪,或者是我们是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这在形式上都不难。难的是我们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无礼不立,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礼仪观念不明确就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甚至导致自己国家礼仪文化的丧失。一个没有自己礼仪价值观念的民族是难以长久强大的。我们借鉴西方礼仪,不仅仅是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当借鉴其内在灵魂,知道借鉴的目的何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实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中西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一)谭莉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西现代社交礼仪文化比较研究 《企业导报》2014年05期(二)现代交际礼仪

.百度百科.2014-08-11(三)百度文库 中西礼仪文化差异

上一篇:我的一米阳光诗歌下一篇:小学教导处2012秋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