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反腐倡廉与构建和谐社会

2024-08-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反腐倡廉与构建和谐社会(推荐9篇)

浅谈反腐倡廉与构建和谐社会 篇1

[论文关键词]反腐倡廉 构建 和谐社会

[论文摘要]构建和谐社会,对纪检监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纪检监察机关干部要按照党章赋予的职能任务,更加注重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更加注重查处大案要案,更加注重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更加注重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更加注重制度创新,更加注重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纪检监察机关担负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大使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负有重要的历史责任。

1.抓好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的共产党同人民群众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只有党群关系和谐,才真正能够表明党是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是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代表,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最根本的是要把我们党建设好。从党风廉政建设角度考虑,必须把握好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加强干部的管理监督。干部监督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是造成干部队伍涣散、党群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因素。要完善任前公示制,认真调查甄别公示期间群众举报问题,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干部任免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监督,提高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教育各级干部牢固树立廉洁奉公的良好形象。党员领导干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要把廉洁奉公作为为官从政的第一要义和基本素质。党员干部只有廉洁奉公,才能得到群众拥护。

2.注重查处大案要案,打造和谐的发展环境。把防治腐败寓于改革和各项重要政策措施之中,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既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又不断加大对大案要案的查处力度,是反腐倡廉的治本之策,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近年来新经济领域、资金高密集领域、垄断性行业案件频发多发、违纪违法人员作案手段趋向隐蔽化和高智能化的新特点,研究新政策,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查、破案经验,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集中力量,不断突破一批有影响的大案要案,震慑犯罪,遏制腐败,达到为改革开放排阻清障,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为经济建设构建和谐秩序的目的。

3.注重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优化和谐的服务秩序。行业不正之风是行业腐败的主要表现形式,其实质是以权谋私。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是打造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行业不正之风之所以发生,有体制不完善、制度不落实的问题,有领导管理工作不力、宣传教育工作效果差的问题,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一些党员、干部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淡忘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崇尚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各级纪检检查机关要把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常抓不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制度等各项手段,多管齐下,抓好落实。要坚持标本兼治,专项治理,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坚决惩治腐败分子,严肃处理违纪违法人员,让搞行业不正之风的人付出高昂的代价,使之不敢闯法律和制度的“红灯”。

4.注重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从解决党风政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理顺群众情绪,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权利是人民赋予的,权利的本质是责任,切实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这是我们想问题、做事情,践行“三个代表”的基本准则。纪检监察机关要紧紧围绕发展改革稳定大局,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时刻牢记人民群众

是国家的主人,我们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群众的呼声当作为第一信号来考虑我们的工作。二要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创新,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三是要带着感情做工作。要以强烈的事业心深入基层,为群众排忧解难,在感情上与群众相融,思想上与群众共鸣,行动上与群众合拍。四是坚决纠正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加强对涉及群众利益事项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使群众利益切实得到维护;要纠建并举,探索依靠改革和机制、制度从源头上消除腐败的办法。

5.注重制度创新,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体制机制制度日臻完善的社会。任何制度都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和局限性,曾经有效的制度措施,也需要针对腐败行为新的表现形式,不断加以改进和创新。要在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同时,以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为指针,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制度,强化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强化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强化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强化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有效措施,加大预防腐败的力度。

浅谈反腐倡廉与构建和谐社会 篇2

一、反腐倡廉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

和谐的基石是民主法治。没有民主法治, 和谐社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讲民主法治, 这就意味着制度的和谐, 它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由此, 就要求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不允许有特殊的公民。那么, 针对反腐倡廉工作而言, 就需要我们有一整套工作的制度, 使我们的党员和领导干部能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公权利和私权利、公权利和公权利、私权利和私权利的关系。让想搞腐败的人在这清醒而健全的制度下能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

如果, 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不能处理权利和义务、公权利和私权利、公权利和公权利、私权利和私权利的关系, 这就给腐败埋下了伏笔。许多大案要案中贪官的违法犯罪事实说明, 他们的黑色收入来自手中的特权, 他们在膨胀的个人贪欲面前忽视了反腐倡廉制度, 不顾党纪国法, 不顾群众利益, 这严重违背了制度的约束, 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 使人民群众利益遭受了严重损失。这样, 人心乱了, 风气坏了, 甚至危害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可见, 加强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 是构建民主法治制度和谐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只有这样, 社会主义民主才能得到充分发扬,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才能得到切实落实, 各方面积极因素才能得到广泛调动。反腐倡廉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反腐倡廉建设是体现公平正义不可缺少的环节

和谐社会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公平正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 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如果公平正义受到了亵渎, 那就意味着腐败的滋生和蔓延, 那就意味着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矛盾的激化, 就意味着社会各方面的利益的失衡。为了维持保证社会的和平正义, 需要我们党和政府加强反腐倡廉的建设。

胡锦涛指出:“党的十七大强调, 要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这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反腐倡廉实践经验, 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反腐倡廉形式得出的科学结论, 也是我们推进党风廉正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必须抓好的战略任务。”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是现阶段反腐倡廉工作的重点。

前段时间, 贵州瓮安出现的打砸事件, 体现出我们个别党员和领导干部拒腐防变能力的退化, 体现出有的部门工作的薄弱。这样导致了群众的激动情绪被不法分子利用, 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从公平正义的角度来说, 就是我们有个别的部门, 有个别的领导干部没有真正把握公平正义, 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失衡, 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突现, 社会公平和正义没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从根本上说, 他们的反腐倡廉意识是薄弱的。

反腐倡廉建设是体现公平正义不可缺少的环节。维护社会公平, 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很重要的。

关于社会的公平正义, 温家宝总理说:“我想起了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一位经济学家叫舒尔茨的一句话, 他说世界大多数是贫困人口, 如果你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 那么你就会懂得经济学当中许多重要的原理。”其实, 这说明了我们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关心社会的弱势群体, 也是社会和平正义的一个体现。

我们的党员和领导干部应正确理解正义的三个层次, 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思想上构筑拒腐防变的坚固长城。反腐倡廉建设是体现公平正义不可缺少的环节。

三、反腐倡廉建设是体现诚信友爱不可缺少的因素

党和政府的诚信是构筑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前提, 这就需要以廉政勤政为目标,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大力推进行政伦理建设, 提高党和政府的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信度。党和政府有了诚信, 那人民群众的诚信也就得到了充分的显示, 全社会才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 全体人民才会平等友爱、融洽相处。要构建设诚信友爱的社会, 我们党和政府反腐败和廉正建设要注意如下内容:

浅谈反腐倡廉与构建和谐社会 篇3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体育;和谐社会;构建

G812.48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与经济水平的发展不相适应,人口老龄化分布的主要地区是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同时,我国对老龄化人口的养老制度与医疗保障制度等制定都不是十分完善,并且对老龄化现象造成的问题难以承受。总体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主要特点是发展速度快、规模庞大,并且分布的地区差异较大,这些问题的存在都给老龄化现象的缓解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了很大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影响

1、家庭和谐方面。由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出现,导致家庭总代际数的相应增加,而不同代际成员的文化与时代背景都是不同的,他们在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伦理观念等方面都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正是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导致我国赡养老人问题等伦理问题一直存在。所以,如果处理不好代际关系,一定会对家庭稳定与和谐产生影响。另外,老龄化问题对家庭的影响还表现在养老模式方面。由于现阶段城市家庭人口模式大多数“421”金字塔模式,子女养老的精力与时间虽然很充足,但抚养老人的压力却十分巨大。【1】同时,由于空巢问题越来越严重,青壮年劳动力普遍转移,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家庭养老的困难,并且随着我国人均年龄的增长,间接导致家庭养老能力下降,这无疑加大了和谐社会的构建难度。

2、人力资源供给方面。由于老龄化趋势蔓延速度不断加快,这就会导致中年与青年劳动力比例降低,而老年劳动力则呈上升趋势。但由于老年劳动力在能力与精力方面都不具有优势,因而难以适应现代化的快节奏生活,从而加大了我国人力资源供给的压力。现阶段我国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多数行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会影响到企业的整体生产效率,并且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甚至会对社会稳定产生影响。

3、社会保障与财政负担方面。养老金支出与公共医疗费用都是我国现阶段老龄化成本的组成部分。同时,用于老年人群的社会服务与保障也在相应增加,这些都会使我国财政支出与资源分配产生巨大压力。[2]现如今,我国社保体系尚不完善,特别是农村社保服务与基本的养老制度等都在初期建设阶段,进而阻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早日构建与实现。

4、社会再分配方面。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条件之一就是社会分配。从家庭角度分析,用于照顾老年人与治疗方面的费用不断增加,部分困难家庭會因此而过上拮据的生活,甚至是导致贫困;从单位角度分析,老龄化直接导致单位在老年职工方面的薪资费用增加,从而对青壮年工作人员的收入造成影响,这会引发两代人的利益之争;从社会角度分析,城乡经济二元化现象的长期影响,致使城乡老人在享受社会福利与国家医疗等方面的服务存在巨大差异,进一步引发社会不公平问题,从而制约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老年体育对构建和谐社会与缓解老龄化问题的贡献

老年体育是老龄化群体的重要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他们追求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重要体现。【3】老年体育在改善老年人生活方面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也是其他社会文化生活无法取代的。发展老年体育是我国缓解老龄化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

1、老年体育能够缓解家庭负担,提高老人健康水平。一方面,体育锻炼可以减少疾病发生的概率,缩减医疗服务的开支。有关调查显示,如果将医疗开支中的一小部分作为体育投入,同样可以得到很好的社会健康效果。由此可见,老年体育的开展对减轻家庭与社会负担、缩减医疗开支具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老年体育可以间接地提高家庭与社会的经济发展,同时充满活力与健康的老年群体还可以使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充满生机与活力。

2、老年体育促使家庭和谐,增加家庭幸福感。由于地位与角色的转变,老年人进入老年期后,心理状态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在家庭与社会中,老年群体容易产生孤独感,并且由于社会发展节奏过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逐渐边缘化。【4】而老年体育无疑是家庭集体活动最好的方式之一。老人是整个家庭中最活跃的参与者,可以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从而使家庭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增加亲密感与幸福感,同时也有效缓解了老人的孤独感。

3、老年体育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老年体育使老人有时间、精力、机会展示自身的社会价值,唤起了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强烈意识。体育具有情感交流融洽、利益冲突少以及参与面广等特点,能够帮助老年群体之间形成全新的社会关系,这种新的交往组织关系使得老年群体更具凝聚力。【5】除此之外,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形式不但改变了老年人传统的生活习惯,还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老年体育的开展使老年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并且有利于改善我国城乡风尚,最终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4、老年体育的开展有利于资源的二次开发与利用。老年体育的开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延缓身体衰退,使老年人获得充沛的精力与体力,并在原来物质生活的基础上接受新的时代观念,从而使自身的经验知识得到更新发展,为社会发展贡献出更大的力量。

结语:

老年体育的开展与普及,不急有利于增进家庭情感、提高健康水平、降低社会负担、重复开发资源以及建设精神文明,还对缓解老龄化现象、发展体育产业以及丰富社会文化活动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老年体育的发展即彰显了时代的要求,更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吴群,赵玉华. 论企业老年体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和作用[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21)

[2]严珺. 老年体育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1)

[3]雷震,龙佳怀. 和谐社会视域下城乡老年体育统筹发展研究——以安徽省6地市为例[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07)

[4]王剑. 论企业老年体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和作用[J]. 现代妇女(下旬),2013(11)

浅谈反腐倡廉与构建和谐社会 篇4

在我国,财政职能问题一直是个基本理论问题,它是财政本质问题直接引出,直接服务于和影响着财政本质问题的论证,又有着自己特殊的分析领域,对财政实践产生不可替代的影响。

公共财政职能是国家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上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范围应主要限于“市场失灵”领域,在市场不能做到,或者做得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就可利用其拥有的财政等经济杠杆发挥积极作用,对市场进行干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资源配置领域的市场失灵;经济稳定领域的市场失灵;收入分配领域的市场失灵。

一、对我国公共财政职能的认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具有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稳定经济职能及国有资本金管理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简单地说,财政的配置职能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需要而提供特定的物品和服务,并为这些支出融资而征税。在经济体系中,市场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数量有时是过度的,有时又是不足的,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缺乏效率。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表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层次上的财政职能是指改变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状态;微观层次上的财政配置职能是指对市场提供过度的商品和服务数量进行调整,而对市场提供不足的产品和服务进行补充,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2、收入分配功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或说财政的再分配职能是指政府对市场活动产生的收入分配进行调整,通过收入转移或减税增加某些人的收入,所以,一般来说,财政收入 分配职能的目的是实现规模收入分。分配的公平,实现国内各收入阶层之间个人收入的适当分配状态。

3、稳定经济职能。财政的稳定职能是指政府在失业和经济萧条时期实行赤字财政,在充分就业和通货膨胀压力很大时期实行盈余财政,熨平经济波动。具体来说,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包括两方面:一是使社会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现象;二是使社会不发生物价的持续上涨现象,当然,价格稳定是指平衡价格水平的基本稳定。并不意味个别日用品的价格不随各自的供求变动而自由波动;充分就业也不表示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就业,而是指只要在愿意接受现行工资率的情况下可以很快找到工作,就可以说是充分就业。

4、财政的国有资本金管理职能。财政的国有资本金管理职能,是由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如果说前述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稳定经济是公共财政有的三大职能,那么国有资本金管理则是我国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特有的职能。其目的是实现现有资本金保值增值。

二、我国公共财政职能的实现

1、把保证公共支出需要作为财政的首要任务。这是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在财力有限和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应参照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合理确定公共支出范围,并实施坚决而有效的管理,国家财政要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逐步减少对企业经营性发展项目、应用性研究项目以及可以利用社会资金发展的事业投资,加大对科技、教育、卫生、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基础建设等公共需要的保障力度。

2、主要通过国家预算、税收、国债等手段调节宏观经济、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加强和改善中央财政的作用,为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建立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制度,改善国家的分配结构和地区经济发展结构。

3、矫正市场配置资源的偏差,体现产业政策,推动资源优化配置,适度而有效地运用财政力量,弥补市场缺陷,尽可能合理配置资源。

4、依法促进公共分配。以通过财政立法,贯彻公平分配,依法理财原则以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合理,社会保障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平等有序。

5、财政职能的管理方式要从非规范向规范转变。从预算的编制、审议、批准到执行中必要的调整,都应建立严格的程序,对各个环节都要规定明确的责任,并且必须运用特定的合理方法,财政部门应将主要精力转到依程序办事和研究把握政策规则的大事上来,并加强对财政形势和财政经济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充分发挥国家财政宏观调控职能。

6、政府对公共产品的供给要由直接生产力为主转为组织协调为主,公共产品政府供给并不必然要求政府安排生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产品向生产可以并应尽量地采取民营形式财政通过政府采购的科学化、合理化,可以更有效地协调非生产部门的产出与公共部门的投入之间的衔接。以实现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结构的优化。

7、明确财政与银行职能分工,保证财政职能到位。财政和银行在社会再生产中具有

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必须明确分工,合理调整二者在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整中的关系。

三、发挥公共财政职能构建和谐社会

所谓和谐社会,是指不同社会阶层集团和群体之间 不同社会组织或团体之间 个人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尊重 彼此 信任 互助合作 和睦协调的社会状态 所谓公共财政,就是国家以社会和经济管理者的身份取得收入并用于政府公共活动支出,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秩

序,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 也就是,按社会公众的集体意愿提供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或分配活动。

目前,我国达到社会和谐还面临一些挑战:一是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速的增长与就业不足并存,几乎成了中国经济的特有现象;二是收入分配呈逐步扩大的态势,城乡差距近十几年明显拉大,全社会收入分配拉开的幅度和速度过快,相当部分人未能真正共同分享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如,收入差距与贫富悬殊导致阶层分化对立,群体事件增加,积累着社会不稳定因素,破坏社会的和谐与公正;三是地区差距仍旧较大;四是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 经济成果与资源投入不相称,环境资源问题不仅制约着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且也影响着社会财富增长的质量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必须建立公共财政机制,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 发挥公共财政职能,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构建支持 三农 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而完善公共财政职能,必须把支持经济快速发展作为公共财政的第一要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为此应坚持 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反哺农村 和 多予 少取 放活 的方针,切实加大对 三农 的投入力度,让农村居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沐浴公共财政阳光,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新增用于教育 卫生等方面的投入,应主要用于农村,逐步提高财政对农村的公共服务能力大力支持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推广、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继续实施粮食直补 水稻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确保农民增收和粮食生产安全。重点推进农村税费、粮食流通体制、农村金融体制和土地征收制度等改革,大力支持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 乡镇财政体制等配套改革步伐,进一步提高农村的改革效益;五是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提高财政支农整体效益。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社会安全网 社会保障是一国政府为全体国民因各种原因而失去收入来源 生活贫困时,向他们提供的生活保障。对城乡居民进行强制性的社会保障也是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之一,社会保障体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是经济运行的稳定器,更是弱势群体的安全网,它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目前,我国一部分人享受过度保障,一部分人则几乎没有任何保障 这种做法严重地违背了社会主义公平原则。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可能给国民提供高水准的社会保障,我们的目标应该是逐步建立一种水平不高但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在广大农村完善最低社会保障、新型合作医疗、大病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避免贫困人口的生存危机运用公共财政手段,积极帮助下岗职工、离退休职工以及病残职工解决基本生活困难,从政策上落实政府、企业和个人在社会保障方面的经济责任,努力构筑全方位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3.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社会成员充分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社会和谐,首先要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我国 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充足,应把就业优先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财政部门要把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作为一种重要的制度安排,从体制和机制上促进社会成员的充分就业采取补贴 税收 担保投融资等财政政策,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 就业弹性大的服务业以及就业潜力大的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提高就业增长弹性支持设立 再就业基金,对吸纳再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实行工资补贴,对安置

下岗失业人员的企业实行培训补贴支持人力资本投资与劳动力市场建设,向所有城乡失业者提供免费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加快构建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和服务网络,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就业。

4.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城乡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支持劳动用工制度改革,鼓励自谋职业 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四 加快义务教育发展步伐,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不公是最大的不公 应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促进教育公平继续加大 两免一补 助学贷款贫困大学生救助等工作力度,保证每一个困难家庭的城乡学生都能够上学读书改革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将目前以县为主的承担体制改变为由省以上政府承担,解决基层财政特别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投入长期严重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清理整顿教育收费秩序,有效减轻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经济负担。

5.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着力建设健康社会 公共医疗卫生关系国计民生和劳动者的素质,公共财政应发挥其提供公共

产品职能和重要作用,加快发展以农村为重点的城乡卫生事业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加大对公共卫生 基本医疗 农村卫生等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疾病预防和控制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加快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支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卫生医疗体系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完善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突出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积极实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改革,加强以传染病防控为重点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努力改善基层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6.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

论文: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篇5

张萌倩

从社会学角度看,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构建社会结构各个层面的和谐,主要有: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就业结构、代际结构的和谐、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和谐、价值观的和谐等。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

一、构建和谐社会要正确处理以下关系

(一)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系,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二)正确处理激发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做到“活而不乱”。

(三)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妥善协调不同社会阶层、群体和地区之间的利益矛盾。

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两根支柱。当前群众对行业垄断、城乡差别、干部特权、收入差距拉大等现象十分不满。政府应综合运用财政、信贷、就业、扶贫开发、法律援助等手段,逐步建立符合和谐社会目标要求的,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和人道主义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机制,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正确处理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管理的关系,打造社会管理新格局。

真正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国家权力与公共权利良性互动的社会,是国家的行政管理与公民个人的自主管理相统一的社会。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总要求,坚决克服一切恩赐思想和包办代替的做法,在进一步提高党和政府管理社会的效能的同时,善于通过村民自治、社区自治组织,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组织以及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和各类群众代表会议等,形成社会管理的整体合力。

(五)正确处理发挥传统政治优势与创新群众工作机制的关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建立群众工作的长效机制上,逐步建立顺畅的民意沟通机制、有效的矛盾调处机制、便民利民的服务机制、公正的司法机制、完善的监督机制和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

(六)正确处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与“实现全面小康”两者的现实起点一致,目标一致,实践过程一致。另一方面,和谐是一种社会状态,我们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过程中,通过解决当前发展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促使全面小康的目标在和谐的状态中实现。

(七)正确处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深化改革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

(八)正确处理坚持党的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想多样化的关系

苏联和东欧共产党失败的教训表明,党的指导思想搞多元化,必然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另一方面,党的指导思想需要与时俱进。

二、构建和谐社会主要举措

(一)首要处理好阶级、阶层的关系

1、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2、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要特别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把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提高到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

(二)从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入手优化社会结构

我国社会现阶段正处在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二元结构并存的尴尬境地,这种不合理的分布,从根本上影响着阶层间的协调和社会结构的和谐发展。建议政府 打破城乡分割局面,促进城市化;国家可以考虑取消“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充分利用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潜力巨大的比较优势,适应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就业结构的转型。

(三)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市场、政府和社会组织三者之间应是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关系,从治理国家来讲,政府是主导;从管理社会来讲,社会组织是主力。当前,社会组织应当努力克服依赖性,增强自主意识;政府应当大力扶持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四)以制度创新构建和谐社会

这里的制度既包括正式制度,也包括非正式制度。两种制度对应的约束分别为法治和德治。

1、要继续推进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2、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五)管理的重心转向社会管理

要发展社会管理的硬件,提高社会事业投资的比例。

1、不仅要不断提高社会事业投资的绝对数,而且要提高社会事业投资的相对数;

2、要制定尽可能完整的社会指标体系、人文指标体系;

3、要把繁荣文化提到应有的高度。

(六)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以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为前提,努力追求让不同个体、不同群体根据自身条件,充分发挥所长,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目标。个体目标和整体目标的兼容和互补,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经济价值和道德价值的共同所在。应让差异成为个体或群体实现自身的领域,而非委屈、浪费甚或牺牲自身的场所,这也正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推崇的“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七)逐步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要善于把解决突出问题与全面推进工作结合起来,把抓好当务之急与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把教育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结合起来,尤其要解决好上访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建立重大决策的群众听证会制度,疏通广大群众和社会各阶层表达意愿、意见、要求的渠道;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进一步建立健全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处理和解决信访问题不力导致矛盾激化的,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搞好配合与协作,逐步形成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的社会秩序工作格局。

(八)建立有效的社会稳定机制

要建立健全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协调机制,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化解矛盾的合力。要不断加强对新形势下各类群体性事件形成规律的研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采取有效措施,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于地震、洪灾、矿难等灾害,应建立应急预案,并逐步建立应急指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对于各种犯罪活动、各类社会丑恶现象,要严厉打击。要充分发挥司法等专门机关惩治犯罪、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不断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

(九)逐步理顺收入分配秩序

公平主要包括起点公平、机遇(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起点公平,因为存在着家庭出身、个人能力差距、智力水平的差别,但社会应该保障每个公民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享有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过程公平是一种机会均等,不受民族、性别、户籍等的歧视和限制,使农民能够获得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结果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最重要的目标,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但受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条件和个人在起点与机会的差别等因素影响。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十六大提出,一次分配重效率,二次分配重公平。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打击非法致富。

(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要逐步改变目前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和消费相差20余年的状况,连接城市生产和农村消费的链条,完善和改革征用农民土地的补偿制度,整合现有的农村贫困救助制度、“五保”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试行的农村老人执行生育政策补贴制度,建立起农村“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制基础框架;配合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实行新的减贫计划,争取农村目前按照国际标准计算的约1亿多贫困人口在未来15年中有较大幅度的减少。

浅谈反腐倡廉与构建和谐社会 篇6

策。中央要求各级党组织要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时期的实际出发,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正确处理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些重大关系。我们参加这次研讨班的各民主党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集中精力,认真研读,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理清了思路。下面谈谈这次学习的体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中国改革开放26年以来来,社会经济等方方面面发生巨大的变化,在世界上是罕见的。但伴随着快速的发展,出现了诸如面临的收入差距扩大、就业形势困难、反腐败任务艰巨、价值观差异增加、城乡和区域发展失衡、环境污染严重等各种社会问题。所以,要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出一条不仅能够快速增长,而且能够和谐发展的路子。

我们党所提出的和谐社会,是一个现实的社会,一个立足于中国国情和当前发展阶段的社会,它不是一个空想的“乌托邦”。和谐社会并不意味着能够完全消除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但它有一种能够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机制,一种在矛盾中仍能保持和谐和快速发展的机制。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和伟大的历史过程。这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篇大文章。

从现实的针对性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样,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世界的发展理论做出贡献。在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进程中,能否建设一个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很长历史过程,需要全党全社会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深入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加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切实加强和改善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的领导。

构建和谐社会需消除目前所存的不和谐因素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新的理念和机制,但最核心的就是“以民为本”,要在具体工作中体现我们国家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因此,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一个制度工程,更是一个感情工程。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要体现为了群众、服务群众、依靠群众的宗旨,一句话,就是要对人民群众充满感情。不难看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以民为本”,就是要时时处处对人民群众满怀深情,在情感上尊重理解体谅人民群众,在行动上为人民群众谋利、谋富、谋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对人民群众的感情要通过身边事、手头事、眼前事体现出来,要让老百姓从自身生活中听得见,摸得着,看得到。

分析中国社会目前所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资源分布不均衡。经过26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GDP总量增长了10倍,平均发展速度为9.4,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却在扩大,分配不公矛盾凸显。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约为3~6倍以上。从地区差距来看,尽管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但是东中西部的相对差距仍呈扩大趋势。目前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是前进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如果不能够予以正确解决,也会危及稳定。比如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关键在于分配不公。目前我国存在一些非法致富现象,一些人靠钻政策和体制漏洞而暴得大利,一些部门和单位靠垄断而获取超额利润,这对群众的情绪是一种严重的挫伤。对国民经济作出战略性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国企改制、搞活,致使大批产业工人下岗。这些在计划经济时代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产业工人和无地农民、失地农民获得的补偿显然是不对等的。利益失衡导致心理失衡,是当前社会情绪一个重要诱发因素。

最近“两会”召开以来,几乎全国人民群众的目光,都在关注社会公平,关注贫富差距,关注反腐倡廉,关注三农问题,关注农民工待遇,关注教育乱收费,关注困难群体,关注物价上扬,人人都说这些问题非常严重,都说这些问题必须解决。但这些问题,到底具体地存在和分布于哪些地方、哪些部门和哪些单位呢?只有把这些问题一件一件地摆到桌面上,才能一件一件地分析,一件一件地解决。怕只怕你等,我也等;你看,我也看;你推,我也推。那样一来,“构建和谐社会”,就真的会成为一句空话。我市个别部门,都有这样一种倾向,无论是执法部门还

是非执法部门,都在想方设法地争权、揽权、要权、保权。事不怕多,权不怕大,可批可不批的批,可管可不管的管,可收费可不收费的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权力抬高自己的地位和待遇。

但“和谐社会”是用嘴说出来的吗?“和谐社会”是一个综合指标,核心是指每个百姓的满意程度,尤其是困难群体的满意度。一些地方政府机关豪华气派的办公大楼与居民低矮

破旧的住房形成巨大反差,怎么和谐?还有,高速公路的四通八达,而农村贫困地区的“毛细血管”乡间小道却经常断头;城镇居民收入大幅增长,而拖欠农民工工资时常发生;市区夜晚灯火辉煌,而不少乡村漆黑一团这一切都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迫切的问题,那就是怎样尽快地把构建和谐社会的口号,变成构建和谐社会的行动。

民主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与保障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内涵要比法治社会的内涵广,但法治社会应该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社会的核心应该是以人为本,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为公民的自由发展提供最大的空间。法律为人们提供基本的行为模式和规则,因此应该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良法”,但是若是没有现代化的、科学的理念作指导,很难相信会制定出“良法”,会实现法治化的目标。

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也是一个多元互动、合作互助、理性人本的社会,而这一切美好社会目标的实现都有赖于完善的法律对社会关系的全面有效的调整。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切实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把和谐的社会关系牢固地建立在民主法治的基础之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但需要完善的法律,而且法律的制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客观规律、符合理性精神。理性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而法律应当成为理性的最权威的载体。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但需要完善的法律,而且必须增强全社会的守法意识与法制观念,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尤其重要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但需要完善的法律,而且法律必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之上,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紧密相联,因为社会主义民主不但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而且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政治保障。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事业中,应当通过制定与完善法律法规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当家作主;通过制定与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通过制定与完善法律法规切实做到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多党合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中共中央2005年3月20日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这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特别是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中的一件大事。意见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治智慧的结晶;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些重要政治准则,必须认真坚持和遵循;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各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长期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而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5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强调,“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是集中各方智慧,形成伟大力量的源泉”。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内涵深刻,为新世纪新阶段多党合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指明了方向。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1989年12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下发以及2000年12月召开了第19次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会议以后,统一战线工作进入了建国以来又一个繁荣的时期,局面大好,催人奋进。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对统一战线工作的认识不断得到提高,重视程度不断得到加强,各民主党派也通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在国家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领域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能否充分发挥多党合作的作用,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实践证明,什么时候重视发挥多党合作的作用,我国社会就更加和谐、稳定;什么时候忽视多党合作的作用,我国社会就会缺乏活力,矛盾加剧,甚至导致社会动荡。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妥善协调和解决了民族资产阶级、党派、民族、宗教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不仅很快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社会面貌和社会风尚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空前团结、和谐。1957年后,由于“左”的错误思想影响,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统一战线被摧残得七零八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实行拨乱反正,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形成了政通人和、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

构建和谐社会,最怕的就是嘴上热,身上冷;会上热,会下冷;上边热,下边冷;代表委员热,有关部门冷;人民群众热,领导干部冷。去年以来,呈现了许多新的提法和名词:“加强党的执行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等,这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注重民主政治,注重自身建设的决心。相应的,民主党派也存在着如何加强参政能力建设,如何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如何保持民主党派成员先进性等等问题。建议在进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加强对中共党员多党合作理论、知识方面的教育,并通过适当方式举行中共党员和民主党员共同回顾,建国初期多党合作大好形势,党的事业生机勃勃等项活动。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XX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的执政目标,在党的文件中首次放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市委书记XXX在市委全会上强调:“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是做好XX一切工作的前提。”要实现今年的经济目标,我们决不能忘了这个大前提。

2004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在新的起跑线上平稳健康、加快发展的一年。全市经济实现较快恢复性增长,社会稳定和谐,顺利完成了市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主要任务。全年完成生产总值603.8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增长速度近6年来首次达到两位数。按可比口径计算,一般预算收入24.65亿元,增长18.7%。实现工业总产值1076亿元,增长13.1%,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2005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结构、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加快发展的关键一年。新的一年充满希望和挑战。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偏低,经济结构不够合理;投资增速偏低,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三农”问题仍很突出;市商业银行的最终处置任务十分艰巨,社会管理、环境保护任务很重等困难和问题,加快工业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我们也要抓住XX被列为全省规划建设五大石化基地之一的契机,继续抓紧洽谈引进大型石化项目,培育临港工业;积极开展“三条经济带”规划建设的前期工作,为城市发展、工业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战略腹地;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加强“三农”工作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好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严厉打击各种社会黑恶势力和凶杀绑架等严重刑事犯罪;加大力度打击“两抢两盗”,坚决打击“六合彩”等赌博活动;增强城乡居民的安全感,关注民生民情,构筑和谐XX。

浅谈反腐倡廉与构建和谐社会 篇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所指的“社会”, 应是一个具体的发展领域, 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并列。“和谐社会”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两个方面, 但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括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构想, 又包括相应的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社会治理方略和社会运行机制。

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提出的一个发展战略, 是立足于我国国情、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利益格局多样化为条件的现实调控目标, 而不是要否定或削弱市场对资源的基础配置作用, 更不是要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

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物质财富的积累为基础, 正像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一样, 贫穷的社会也不可能和谐。但是富裕并不是和谐社会的充分条件, 还要看财富怎样分配, 利益怎样协调。从这个意义上说, 和谐社会要求保证基本的公平和正义, 能够使人们普遍分享增长和发展的收益。社会主义制度是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

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的社会必然是稳定的、有秩序的社会, 但稳定的、有秩序的社会并不一定就是和谐的社会。和谐的社会不但要稳定、有秩序, 而且不能封闭和僵化, 要开放并充满活力。要能够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精华, 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包括利益层面的和谐, 也包括价值观念层面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但要使人民安居乐业、事业有成、心情舒畅, 还要形成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和良好的公民道德, 形成有利于团结群众、凝聚人心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 和谐的价值认同越来越重要。

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不是一蹴而就的目标, 它的基本要求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在这个历史过程中, 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以及各种社会矛盾会始终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 和谐社会不可能完全消除社会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 又会产生新的矛盾。这就要求有一种能够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机制, 一种在矛盾中仍能保持和谐和快速发展的机制。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三个文明”建设的关系

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前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又为物质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 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创造更加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 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才有雄厚的物质基础,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有现实可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有根本前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 才能更好地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 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此, 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正确把握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既坚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并推动先富带动未富、先富帮助未富, 同时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关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愈发展, 民主也愈发展。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都离不开法制的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为我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根本政治前提。政通才能人和, 国泰才能民安。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为我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根本政治前提。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不断巩固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以及一切热爱中华民族的人们的大团结, 只有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有坚实的政治保证和法治保障。为此, 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实现活力与秩序的统一。

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能够对精神文明建设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既要讲物质利益原则、靠调节社会分配, 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来实现和谐。为此, 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正确处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取决于我们党

浅谈反腐倡廉与构建和谐社会 篇8

关键词:文物工作 构建 和谐社会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正逐步由经济、整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整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文物是历史的载体和文化的基石,文物工作作为一项社会事业,在和谐社会中起着传承历史、保存文明、振奋民族精神、延续民族文化血脉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物保护和管理作为一门学科还很年轻,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样有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作出科学回答。因此,研讨文物工作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关于文物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个问题

(一)准确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

新世纪新阶段,也是党的理论创新时期,一系列重要奋斗目标特别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标志着党的执政思想的成熟。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文物工作业务性和实践性较强,在研讨如何更好地将文物事业融入构建和谐社会进程时,有必要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一个比较理性的认识,做到有的放矢。

首先,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结构整体转型期,经济社会进入关键的发展阶段,适应社会的深刻变化,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状态,它可以体现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也可以体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发展阶段上,传统的和谐社会建立在少数社会群体剥夺大多数社会群体和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基础之上,往往以牺牲个体利益来换取社会和谐的局面,因而在本质上是不和谐的。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相适应,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和以追求更高和谐状态为理想的新型的和谐社会。

其次,正确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他奋斗目标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就是为实现建设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与实现这个目标所要完成的重要战略任务之间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归根到底,我们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实际上就是达到最理想状态的和谐社会,我们为之奋斗的各种目标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以上所述,旨在将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目标上来,使文物工作和文物工作者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思想端正。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二)正确把握文物工作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相互关系

文物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精神支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文物工作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将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其实质是发展包括文物事业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促进社会稳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漫長历史过程,文物作为历史的物质载体,反映了人类追求和谐社会的曲折历程,文物工作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它不仅与其他社会事业一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参与者,还是这段历史的客观记录着和忠实见证者,这也是文物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区别于其他社会事业之处。

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状态,对于文物工作而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落实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利用文物的社会教育功能,发挥历史内在的精神感染力,激发全体社会成员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综合素质,使之达到和谐的精神状态,争取每个社会成员的自由全面发展,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

二、文物工作自身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一)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物工作理念

讨论文物工作如何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以和谐社会的要求指导文物工作,以规范有序的文物工作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达到相互促进,互利双赢的效果,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整合文物工作必须的文物资源、各类社会资源与利益关系为突破口。同时,还应认识到文物工作不仅是单纯的社会事业或简单地服务于经济建设,文物工作是基础性、长效性的事业,对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潜移默化和文化滋养作用,厚积而薄发,文物工作者要有甘于清贫、耐得寂寞、踏实苦干的准备。

(二)妥善处理与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为文物工作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

认识和谐,首先要认识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前提是协调矛盾。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具体到文物工作,就是妥善处理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就是妥善处理文物保护与发展环境的矛盾,就是妥善处理文物保护与文物工作自身不足的矛盾。

一方面围绕国家经济建设需求,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工作的方式方法;一方面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加大有效保护基础上的合理利用。

(三)以“十二五”规划为指导,迈出文物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坚实步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文物工作是一个平凡而又艰苦的岗位,要求文物工作者具有更高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要做遵纪守法的模范,严格依法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维护国家对国有文物的所有权。文物是全民族不可再生的家产,是先进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得天独厚的根基。文物工作者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竭尽全力保护抢救文物,千方百计地保证文物安全。同时通过挖掘提炼和展示宣传文物所蕴藏的深刻内涵,使人民群众深刻认识我们国家灿烂的历史和坎坷的历程,保持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邵凤芝.试论博物馆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2008年第1期

[2]李艳萍.浅谈博物馆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博物馆研究,2009年第3期

浅谈反腐倡廉与构建和谐社会 篇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社会包括三个子系统:政治、经济、文化,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中共中央实行以“社区发展”为中心的城市发展和管理的新思路下,社区被提到一个很重要的议程上来。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和谐社会的调节手段,而是通过文化的激发力和感召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

神动力和正确的发展方向。

一、社区与社区文化简述

(一)社区的渊源

社区一词虽然由英文community翻译过来并被沿用至今,但社区的内涵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管子•乘马》说‘方六里,名之曰社’,指的是人群聚居的区域。西晋人杜预对《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请致千社’中‘社’字的解释是:‘二十五家为社’,指的是以家庭为基础构成的社会群体。从这个角度看,汉语的社字,已包含现代人所谓‘社区’的内涵。”

“我国学者费孝通先生说:‘人和社会团体,各种机关、学校等分布在一个地区,形成一个结构,一个系统,这就是社区。’(参见费孝通《社会学的探索》)”⑴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在国家民政部的指导下,在城市的街道和里弄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社区,从此社区这一概念被引进老百姓的生活中。

(二)社区的内涵

社区是现代城市的基本细胞和基础。一般而言,社区是指社会中聚居于一定地域范围内、遵从一定文化规范和制度约束的居民群体及其组织化的共同体,它是现代公民社会的基本结构与细胞,也是一个社会经济运行、政治稳定和文化生活的基础。在传统意义上,社区是个内涵较大的广义范畴;而实际上,人们更多使用的是相对于散居式乡村而言的狭义社区概念,更多的是指涵盖大中小型城市里居民生活相对集中的区域群体。

如今,社区的内涵已经扩大到人群聚居的小市镇或大村落。社区是社会的基层单位,它聚集着各种社会组织,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区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没有社区现代化,也就没有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的兴起有着广阔的时代背景,它既 的利益格局。因而,不同利益主体、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利益矛盾大量出现了,人民内部的物质利益矛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而解决这些矛盾的难度也越来越大。面对这样的情况,社会的和谐发展问题自然要提上日程,提到比过去更为重要的位置。三是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⑶

(二)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体现。党的十六大将我国在21世纪头20年的发展目标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的小康是一个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共同和谐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还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社会还应当包含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而社区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必要组成部分,又是其重要的功能体现。“社区文化对于社区建设的意义非同一般。社会越发达,城市化程度越高,城市文化就越会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城市社区文化在整个社会的基层文化也就越居于主导地位。”⑷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部分,从物质基础的经济建设,到非物质的伦理道德、精神文化、社会文明和政治文明。作为基层文化,社区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和谐社会建设中最能体现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例如:“塘桥街道用先进的文化提高社区的组织化程度,现在已经拥有了由居民参与设计、创作的区标、区歌、社区‘温馨公约’、《2004—2010年社区发展纲要》、《‘温馨在塘桥’三年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扩充社区文化内涵的标识与章程。每年交叉举行的文化艺术节和体育运动会已成为社区广大居民共同参与的文化体育盛会。每月一日的广场升旗仪式,每月第一个周四的‘综合环境整治日’成为广大居民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固定载体。社区报、社区精神、各种‘塘桥杯’赛事为社区文化的发展增添了新亮点。塘桥街道社区建设取得了党群关系和谐、条块关系顺畅、管理与服务相通、信息反馈便捷的良好效果。”⑸

由此看出,先进文化有利于凝聚社区民心。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的和谐,文化是人与人交流沟通的桥梁。社区文化以其特有的功能,通过文化活动这个媒介把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联系起来,形成具有共同爱好的社会群体,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了社区群众生活,提升了人们的精神境界,提高了社区的文明程度,营造了广大居民守望相助的人际氛围与和谐共处的人文环境。因而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应有之义。

(三)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

45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

“塘桥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就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进行了访谈式调查,用近一个月的时间,深入不同人群,比较准确地掌握了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和共同爱好。在此基础上,找出和谐社区建设的切入点,即以‘温馨在塘桥’工程为抓手,贯穿‘兴办实事、提升服务、文化贯通、党建统领’的工作思路,积极打造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点、公众认同的社区文化。体现了一切为了居民的需要,尊重居民的文化要求服务于民的社区文化建设方略。”⑾新河镇举办“阳光星期六”培训班,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民间音乐,交谊舞等培训,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和谐社会中文化建设最为关键的一点。历史表明,文化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所起的根本作用,首先在于满足于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塘桥街道尊重居民需要,一切为居民服务,实现了社区文化蓬勃发展。

文化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⑿只有不断满足人们根本利益和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化,才能源远流长、永葆活力。

2、因地制宜原则

上海的古美街道社区,就依托闵行区每年举行的艺术节的契机,和临近的上海戏剧学院的人才优势,组织开展“共同的家园”为主题的社区艺术节,和“七彩的古美”文化周天天演的一系列的活动,丰富多彩,深受社区居民的喜爱,100多支文艺团体活跃着,形成亮丽的风景线。

“欧阳社区属于人口密集的老城区,其文化街集中了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区委党校、区教师进修学院、朱屺詹艺术馆等教育文化单位,这些场馆以前由于特定的服务对象和有限的开放时间,都有一定的闲置。社区实行通过错时、错位开放,这样一来,市民可以免费听到各类知识讲座,也能以低票价到朱屺詹艺术馆欣赏高雅艺术。如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往开放时间仅为课余、双休日和寒暑假,现在工作日白天也免费对居民开放。文化街两端统一设置指示性街牌,在各教育文化单位所属活动点设置指示性标识和活动时间表‘菜单’”。⒀

由上可以看出,社区文化建设必须结合社区的状况、文化资源,有针对性地制定社区文化发展规划,开展社区区域范围内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符合传统文化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

3、开放性原则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差距在逐步减小,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也在不断地相互影响和融合。坚持开放性原则是以一种客观、历史和睿智的态度来看待文化,既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要吸收当代和国外优秀的文化。

“塘桥街道很好的运用了该原则,千方百计引进各种专业文化院团,为居民送上艺术大餐,在满足需求中努力提升社区的文化品位。2005年,塘桥街道先后与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上海民族乐团、交响乐团、上海沪剧院等单位沟通联系,安排了‘高雅艺术进社区----中华民乐进塘桥’大型民乐专场、‘仲夏之夜’----上海沪剧名家广场演出。同时在引进文化大餐,在鼓励社区文化体育团队积极开展活动的同时,引导文艺活动骨干重视活动品牌的原创性,在社区文化站的扶持下,已形成一些保留曲目,被称为塘桥名品。”⒁

高雅的艺术享受既营造了社区的“文气”,又提高了居民的素质。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起来,形成当地社区的优秀文化,深受居民喜爱。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

1、从“栖息之所”到“精神家园”,有效激励打造社区文化

社区群众的参与意识淡薄,是社区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没有认识到自己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缺乏责任感,甚至错误认为社区文化建设是政府的职责。还有很多居民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回家后只把住处当作栖息的地方,根本没有时间与精力参加社区组织的文化活动。

笔者认为要调动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和投入到社区文化建设中,必须努力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提高文化服务水平,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社区文化,以满足社区内不同层次的群众,培养共同的社区意识。在开展文化活动过程中,要树立创新意识,实施激励手段包括情感激励,进一步挖掘有益的活动形式。

老年人是社区文化活动的主体,老有所长,犹有余热。社区文化中对于老年人开展的文化活动不应该再局限于吹拉弹唱这个范畴,可以利用网络、数字化传媒、无线通讯等现代科技手段,进一步挖掘有益的形式。信息时代,掌握网络、数字化传媒技术已经不仅仅是年轻人的专长,社区开展老年大学,与数字化传媒相结合,教会老年人使用电脑甚至运用网络开发第二职业。四川有个退休的老人利用网络开了个旧书店,每月为社区服务而快乐,又为社区赚到一定的收入。组建老年人的信息科普队等,与时代紧密结合,宣传数字化资讯,开辟了新的形式。这样的方式既丰富老年人的世界,又与时代紧密结合起来了。

对于上学的青少年,可以与社区内的学校活动相结合起来,学校组织与社区为主题的活动。古美社区并且坚持每年举办“青春无限,运动无限”的社区青少年乒乓球比赛、五子棋比赛,丰富了青少年的生活,并为青少年搭建了展示其智慧,风采的桥梁。组织学生“喜看古美新变化的活动”,和通过古美一日游“牢记共和国历史”爱国基地巡访等活动增强了社区内青少年的知识和主人公意识。

对于上班一族,可以采取以家庭活动带动的方法参与。从小“家”到大“家”,大“家”的活动渗透到小“家”中来,这样的以家庭为单位从情感激励对社区的热爱,和有效激励和社区服务奖惩结合起来,活动方式力求不繁复。比如:社区征文活动,可以在茶余饭后完成,不占用太多时间和精力。提倡“我爱我家”,“我爱我社区”的摄影征稿活动,能体现有文化内涵的上班族的水平又能保证广泛的参与面;或和家里的老人、孩子一起参与的活动。

对于参与的居民无论老人,上学的青少年,中青年上班族,均实施奖励,与社区服务结合。比如减免一点物业费用或者卫生费用做为对老人和中青年上班族的激励,加品德分作为对上学的青少年的奖励。实施有效的激励方式,让中青年上班一族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加。

综上所述,应用有效的激励来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和归属感,所有居民把社区当作精神家园形成社区的文化社会心理和意识,并逐渐形成和谐的社区文化,打造建设社区,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从“银发产业”入手,搞好社区文化产业

社区文化资源是社区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拓展社区文化资源,首先必须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探索和尝试利用社区文化资源的新模式,改变过去完全依靠政府财政拨款的单一性。

“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足够的物力和财力满足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社区文化投资体系。采取市场运作方式,搞好社区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经济相结合。”⒂

关于发展文化产业有很多的说法,笔者认为可以从“银发产业”入手,“银发产业”即老年产业。众所周知,从1999年开始,.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老年人口有1.3亿,老年人的公共支出是年轻人的3倍,已成为占第三产业比重很大的产业。老年人为社会经济带来一系列的负担,2000年,我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只需负担15.6个老年人,2050年则要负担48.5个老年人。社区可以鼓励和扶持老龄产业,根据老年人口的特点和需要,即为满足老年人的特殊消费需求而为他们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它包括传统老年产业如服装、食品、特殊商品、交通、保健、老年福利设施以及现代老年产业如娱乐、旅游、住宅、社区服务业、老年教育等多种行业提供专用商品及精神文化用品、保健用品。老年服务业、咨询业及旅游业等都是大有发展潜力的老年消费产业。这一收入用在社区文化活动中,是取之于“银发”用之于“银发”。以老年产业来带动社区文

上一篇:简历中的工作业绩怎么写下一篇:幼儿园新教师备课检查情况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