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动物乐园》教案(共11篇)
教学目标:
1、在数一数、比一比的活动中,初步体验对应思想。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
3、能正确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能判断生活中具体物体之间的大小与多少。
教学重点:
1、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
2、学会比较10以内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用>、<正确表示10以内数比较大小的结果。
教学准备:课件、各种动物头像图片、三角形和正方形各5个、0~10的数字卡片。
学具准备:三角形5个、正方形7个、0~10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动物园吗?你们在动物园看到过什么动物?你们最喜欢哪种动物?为什么?
生1:我喜欢大象,大象鼻子长长的,可以举起很重的东西。
生2:我喜欢小猴子,小猴子聪明、爱动脑。
生3:我喜欢孔雀,孔雀开屏很美丽。
师:你们还想看看这些可爱的小动物们吗?今天,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小动物们都到动物乐园去帮忙了。可热闹了!我们也一起去看看。
二、发现问题,自主探索
1、数一数
课件出示动物乐园情境图。
师:你从图中都看到哪些动物?它们各有几只?先在自己心里数一数,一会儿再告诉大家。
学生汇报,教师出示动物图片,并出示相应的数量。
师:你们数的这么快,是怎么数的呢?
生1:我用手指着一个一个数的。
生2:我是数一个就在旁边做个记号。
生3:我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数的。
生4:我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数的,树上一只小猴子,洞里一只小猴子,还有一只小猴子在地上跑。
生5:我是先数跟前的小熊,再数远处的小熊。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 也是历年中考必考内容, 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 并且具备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基础上讲授的。它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继续, 又是后面学习菱形、矩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 能根据判别条件进行实际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 在有关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 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 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 体验到探究的甘苦, 更能领会到成功的喜悦。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更能服务于生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难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的灵活应用。
四、教材处理
(1) 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根据初三学生年龄的特点, 学生年龄比较小, 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归纳推理能力较低, 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也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 通过判别方法的推理, 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意识, 通过练习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了重新组织和安排, 创设更为有效探索活动和更为合理的探索顺序。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交流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方针,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 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六、教学手段
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设计
(一) 说设计理念
想改变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为学生敢创新、能创新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二) 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1) 让同学们一起来看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大屏幕演示) 。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 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设计意图:一方面巩固学生旧知, 另一方面使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既是性质又是判别方法, 从而引进新课。
2. 讲授新课
(1) 动手实践:让学生每人拿出两根牙签或火柴 (长短不定) , 自制平行四边形框架。
设计意图: (1) 让学生在摆拼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2)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并满足他们的好胜心。 (3) 同时组织组与组之间的评比, 培养竞争意识, 然后由学生代表发言,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从而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2) 教师演示钉制平行四边形这一过程。
方法一:将两根木棒AC, BD的中点重叠, 并钉子固定, 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二:将两根同样长的木条AB, CD平行放置, 再用木条AD, BC加固, 得到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便于学生发现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常用判别条件, 并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解决问题。
(1) 实际生活: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片, 李大爷不小心碰碎了一部分, 同学们想想看, 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重新画出来?
(2) 通过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并学以致用, 确保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体验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3) 例题精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的活动, 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式证明法, 开拓学生的思路,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随堂练习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AC, BD相交于点O, 点E, F在对角线AC上, 且OE=OF。
(1) OA与OC, OB与OD是否相等? (2) 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吗?
设计了习题组有层次的教学, 在探索活动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进一步巩固重点、突出难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知道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方法, 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恰当的巩固和提高。
(四) 小结
(1) 谈谈你今天的收获;
(2) 平行四边形判别的条件。
(五) 布置作业
(1) 课本P104习题1, 2, 3; (2) 《资源与评价》P70。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八、评价分析
本节课教学过程通过问题设置,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通过对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讨论发现新知,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通过强化练习, 巩固新知, 通过小结归纳总结新知。
本节内容逻辑性较强, 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学生在说理上存在一定困难是正常的。但在问题讨论、引导发现、巩固训练的过程中, 师生的信息交流畅通, 反馈评价及时, 学生与学生积极交流讨论思维活跃, 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期盼控制中。
九、教后要进行教学反思, 使自己不断成长与进步。我说课结束, 谢谢各位评委!
一、 教材外观与字数的变化
首先对教材的外观做一比较,实验教材是32开本的,而审定教材则变成了16开本的。其封面左上角的标志由“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1年初审通过”变成了 “教育部审定2012”,实验教材封面上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行字在审定教材的封面上并没有出现,标志着实验工作告一段落。书变大了许多,但审定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的页数并没有减少多少,只比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少了16页。再仔细一看字数,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总字数为70000,而审定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总字数为145000,整整多了一倍还多,可以预想一下在具体内容方面的巨大改变。
二、 教材“编者的话”与目录的变化
翻开课本,首先看到的是“编者的话”,“编者的话”有一个小小的改变,审定教材(一年级上册)中增添了对数学王国小精灵的介绍。因为在整套实验教材中,许许多多重要而关键的话都是借这两个小精灵的口说出来的,小学生们常常会想它们是谁呀?怎么那么聪明?现在都知道它们是数学王国的小精灵,就不会再有疑问了,而会想,我也要像它们那样聪明!
再来浏览目录,目录中列出的单元也有了一些变化,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合并,实验教材中的前两个单元“数一数”和“比一比”在审定教材中被改编为第一单元“准备课”;二是增减,审定教材中新增了第二单元“位置”,减掉了实验教材中的第五单元“分类”,实质上“增”只是一年级下册内容的前移,“减”也只是把它后移到了一年级下册中;三是强调,把原来实验教材目录中未列出的“数学乐园”列在了目录中,以增强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其他单元的名称虽然也有一些改变,但变化都不太大。
三、 各个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实验教材中的“数一数”与“比一比”两个单元的大部分内容也都是幼儿园的教学内容,随着学前教育普及率的不断提高,这部分内容就显得有点重复,但考虑到各地学前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考虑“数一数”和“比一比”中的“比多少”两部分内容对于小学生数学课程后续学习的重要性,审定教材把它们合编为第1单元“准备课”,强调了“数一数”和“比多少”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显现出教材的弹性 ,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教学中可直接考查学生“数一数”的能力,也更应该重视“比多少”的教学,因为“比多少”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这一点应该引起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师的注意。教材删去了“比高矮”和“比长短”两部分内容,因为“比高矮”和“比长短”都比较具体,易为学前的孩子所掌握,这样做,并没有削弱什么,反而提升了“数一数”和“比多少”两部分内容的教育价值,因为过多的重复会使小学生失去新鲜感,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而如何做好学生学前知识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则是每位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也是必须研究的课题。教材同时删去了练习一中“比高矮”和“比长短”的习题,练习一中的其他习题没有变化。
审定教材中新增了第2单元“位置”,主要是帮助一年级小学生建立上、下、前、后、左、右等概念,虽然都是常识性的概念,但它们也属于数学的空间形式的范畴。
第3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各部分内容也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比大小”变成了“比多少”,“几和几”变成了“分与合”,使用过这一教材的教师们对这两个改变的看法是不一样的,认为前者还是用“比大小”做标题较为合适,虽然数的大小关系的建立离不开对于数所对应的物体多少的比较,但“数的大小关系”是从“物体多少的比较”中抽象出来的,这种抽象能力的培养是数学学习所必需的。而多数数学教师普遍认为后者的改变更为合理,“几和几”主要是从“和”的角度来体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加法概念的基础,而“分与合”也强调了数的分解,也为建立减法概念做了很好的铺垫。这一单元的另一个变化是第25页上半部分的图文的变化,与实验教材第24页的图文相比较,更能从序数与基数两个角度揭示数的加法的本质。这一单元的重大变化还要说是练习内容的调整,审定教材中这一单元“练习”的个数比实验教材增加了两个,变成了五个,“做一做”及各个“练习”的编排更为有序,与教材内容更为贴切,同时部分习题也为后续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做了很好的铺垫,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练习四”的3、4题,这两道题既考查了学生数的分解能力,巧妙地设问,也渗透了“平均分”的概念,为除法的学习做了铺垫,尤其是第3题,还渗透了抽屉原则的思想。另一个重大变化是在内容较多的第三单元也增加了一项内容“整理与复习”,这是实验教材所没有的,这是在学生所学知识不断积累增多的情况下,积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保持与应用,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第4单元由实验教材的“认识物体与图形”改成了“认识图形”。因为认识物体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智力正常的学生在一般的家庭环境中认识物体不会存在障碍,所以我们更为关心认识图形及从物体中抽象出图形,所以这一改非常贴切。另一方面,与之对应的练习题的个数也由实验教材的5个增加到8个,其中第4题“用四个相同的长方体,你能拼出几种不同的长方体?”和第6题“数一数堆放立体图形的个数。”都较为抽象,提升了一定的难度。而第8题则是用物品摆出的找规律问题,为后续的数的找规律问题做了铺垫。
审定教材的第5单元与实验教材的第6单元内容相同,都是“6~10的认识和加减法”。都包括了“6和7”、“8和9”“10”、“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几部分。“6和7”部分教材编写的变动主要体现在练习题和后半部分,首先增加了用于巩固对“6和7认识”的“做一做”,对应的练习九中,去掉了实验教材中编写不太恰当的练习七第2题,这是一个考查“9”的分解的问题。实验教材中关于6和7的加减法的练习题忽略了0,审定教材做了弥补。同时把实验教材中练习七的第11题改编成了审定教材中的第2题,原题中以平面图形为主的图形个数为7、7、5,与6无关,改编成一个与“6和7”相关的“数一数堆放立体图形的个数”问题,在考查对“6和7认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教材的教育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其中的第6题是新增的,这是与6和7相关的减法运算问题,以辐射型圆盘图表的形式呈现,渗透了函数思想。另一个变化是将实验教材中练习七的第13题改编、扩充成为审定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的后半部分,并配编了相应的练习十,其中的第4题和第6题具有很强的启发性。“8和9”部分教材编写的变动与“6和7”部分极其相似。“10” 部分、“连加连减”部分、“加减混合”部分教材的编写变动非常小。
审定教材的第6单元与实验教材的第7单元内容相同,都是“11~20的认识和加减法”。审定教材调整了情景图,主要内容没有大的变动,只是将实验教材中这一单元的第1、第2部分合并为第1部分,新增了第6部分“间隔问题”,同时增加了练习题的类型与个数,使学生的练习更为全面而合理。
“数学乐园”的形式做了重大改变,内容更加丰富,趣味性更强了。第7单元“认识钟表”则保持了原有的风格。
审定教材的第8单元与实验教材的第9单元内容相同,都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包括了“9加几”、“8、7、6加几”、“5、4、3、2加几”、“复习与整理”几部分,实验教材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在审定教材中得以保留,“做一做”与对应内容不匹配的情况得到了纠正,同时对实验教材中较为模糊的“一题两解”予以了强调,最后也为解决数学的应用问题做了铺垫。
总之,细读完审定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之后,感到内容的调整是比较大的。使用过审定教材的教师普遍反映,经过修订,教材内容的编排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做一做”、练习题与对应内容的匹配程度提高了,层次更加分明,学生更易于学了,教师也更易于教了。
【责任编辑:陈国庆】
进数学乐园还要有门票的。怎么办呢?
哈哈,原来早就给大家准备好了,在这里呢。(教师出示准备好的一沓类似门票的空白卡片。)只要说对一个关于数字的组成,就可以得到门票。有信心吗?
生:有!!!
师:屏幕上出现哪两个数字,就说一个关于它们的组成。比如2,6。
生:2和6组成8。
师:还能怎么说?
生:6可以分成2和4。
师:都可以。
师:我们来“开火车”。哪列“火车”顺利到站,他们小组就可以拿到门票。“小火车,……”
生(齐接儿歌):“……开起来,一开开到我这来。”
(CAI随机出现一组组的两个数字)
学生用开火车的形式一个接一个说数的组成。
数学乐园
【教材说明】
数学乐园,集数的认识、计算、生活中的数、用数学为一体,并通过实践活动的形式组织教学,它类似“六一游园“活动,内容包罗万象,或富有趣味。教材根据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了一种数学实践活动情景,分成5个活动内容。但是老师要注意:实践活动课不同于数学练习课。实践课要组织学生灵活地综合应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目的与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其次,实践活动的内容不要局限于教材,课堂教学有宽阔的自由发挥空间鼓励学生根据信息大胆提问,感受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巩固10以内数的顺序,序数和基数;巩固10的组成,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培养提取数学信息的能力,形成简单的统计观念。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途径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经历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进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数学意识。【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下面老师和你们玩拍手游戏好不好啊? 大家玩的真高兴,想不想玩其它游戏?(想)
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到数学乐园里去玩一玩,不过在玩游戏时要有要求,一是我们要遵守游戏规则,二是大家在游戏中要学到数学知识,而且每个游戏要听完要求后再开始,大家能做到这些要求吗?
现在我们就一起到数学乐园里做游戏。((出示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幅“数学乐园”的全景图并板书课题——数学乐园)
[设计意图]:游戏是一年级学生十分喜爱的一种活动。教师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把游戏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既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又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二、数学活动,情境体验
数学乐园里可真热闹,我们一起去玩一玩吧!
(一):走迷宫游戏
1、看,谁来了?(课件演示飞着的小鸟)
小鸟给我们设了一个迷宫,只有通过迷宫,才能
到达数学乐园。迷宫有一个进口,两个出口,你们知道迷宫是按什么顺序走的吗?(学生仔细观察,明确是按1到9的顺序走的。如果不按顺序,就会被困在迷宫里,也到不了数学乐园。)(课件演示)
同学们只要认真观察,还有许多不同的路可以走出迷宫,每人桌上放着一张迷宫图,比一比看谁走的路又多又快,不同的路可用不同的颜色。
2、学生活动,小组内进行交流。
3、学生展示走迷宫的不同方法。
小结:在走迷宫中,我们用到了哪些学过的数学知识?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从1数到9,如果倒着数可以从9数到1。
大家找到了这么多条路,都能顺利走出迷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按照从1到9的顺序。数字娃娃要带大家去数字乐园了。走吧。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为学生准备可供创作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走迷宫,满足要求的走法很多,这为学生自由选择提供了广泛的途径和方法。借助图表可看出“1”到“2”有2条路,“2”到“3”有6条路……孕伏排列的一些基本方法,使学生的认识水平经过“跳一跳”而跃上一个新台阶。通过这个游戏不仅可以巩固数的顺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途径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学生亲自经历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二)数的组成游戏
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起从1数到9„„到了。进数学乐园还要有门票的。怎么办呢?
哈哈,原来早就给大家准备好了,在这里呢。(教师出示准备好的一沓类似门票的空白卡片。)只要说对一个关于数字的组成,就可以得到门票。有信心吗?
说明:屏幕上出现哪两个数字,就说一个关于它们的组成。比如2,6。(2和6组成8)
还能怎么说?6可以分成2和4。6 2 6 2 4 我们来“开火车”。哪列“火车”顺利到站,他们小组就可以拿到门票。“小
火车,„„”
学生(齐接儿歌):“„„开起来,一开开到我这来。”(课件随机出现一组组的两个数字)
学生用开火车的形式一个接一个说数的组成。(游戏顺利完成的,卡片以小组为单位发到各个学生手中。)
[设计意图]:利用开火车得门票的游戏复习10以内数的组成,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把巩固知识的练习巧妙地溶入游戏中,使学生在游戏中练习、思辨,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不仅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数的组成,加深对10以内数的组成的理解,还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投递游戏
1、写算式。学生用水彩笔在空白卡片上写一个算式,不写得数。
2、同桌互换写有算式的卡片。
3、验门票,进乐园。
学生按小组,挨个读出门票上的算式,说得数,投入写有对应数字的票箱,其余学生做裁判。计算正确投递正确的学生即进入“数学乐园”。
[设计意图]:将枯燥的10以内加减计算变成有趣的活动,通过让学生写算式,算得数,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突出学生经历正确“获得门票”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使他们从小养成实事求是的品质。
(四)排排座游戏 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数数排第几”的游戏。游戏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会报数吗?(会)
1、请两竖行同学从前往后,从后往前报数。
2、其他同学也数数自己从前数排第几,从后数排第几。
3、教师随意指:如从前数第3位同学,或从后数第4位同学,该竖行该生就起立拍下手。之后让学生说从左数第几?从右数第几?左边有几人?右边有几人?
4、谁能提出其它问题?
学生提问题并指一名学生回答。(要多让几名学生说一说)[设计意图]该游戏让学生感到既紧张又轻松,通过数数和思考,每位同学在快乐的活动中感受方位,从前(后)数,自己是第几个;从左(右)数,自己是第几个。通过这个游戏,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了前、后、左、右等空间方向,并适当对数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进行了渗透,区分了几个和第几个这两个易混的概念。
(五)投球游戏
1、同学们经过这么多考验,终于顺利来到数学乐园了。等不及要参加游戏比赛了吧?下面我们要进行投球比赛。
老师宣布比赛规则: 每小队的桌子上有一塑料袋,里面有5颗球和记录卡,圆片,每小队有一名投球同学,一名记录员和助威的同学,记录员进 一球在记录卡上贴一圆片,比一比哪一小队最后是冠军
2、学生积极地进行活动。
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 ○
○
小
×
×
×
×
花
×
×
×
×
活动完毕,小组汇报。
3、根据获得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如:小明比小红多投中几个?
小红比小花少投中几个?
[设计意图]:分组投球游戏,对课堂气氛起了推波助澜作用,调动了全体学生动手参与、合作交流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再创造”提供了机会,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释放。并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初步了解直观比较两个数多少的方法。汇报时,教师彩用“装糊涂”──-我没听懂,谁听懂了,请解释一下,引发学生主动解释,使得交流过程成了真正的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
三、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的游戏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和体会。
总结:其实只要你们留心就会发现生活中很多的数学知识,你们想不想学习更多的数学本领呢?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努力,就一定能成为“小小数学家”。
1、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
2、体验整理知识的方法,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3、进一步理解、巩固20以内数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
4、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巩固20以内数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掌握整理知识的方法。
一、导入
大家喜欢玩雪吗?让我们一起走进雪山乐园看一看吧。课本111页。(板贴课题:雪山乐园)
二、复习
(一)图形的复习
1、复习立体图形(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有的堆雪人,有的打雪仗。)
师:仔细观察一下,图中有没有我们学过的图形,在哪?(学生一一说明,教师随机板贴。)
师:你们的桌子上就有这些形状的物体,小组同学摸一摸、说一说他们的样子。(学生从学具盒中拿出相应物体摸一摸、说一说,感受物体的特点。教师随机指导。)
师:谁愿意上来和大家说说这些物体的样子。(生自己选择,拿的是什么体,它是什么样的。)
师:教室里也有这些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物体朋友,你能找到吗?(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及时纠正。)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看来“图形”的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板贴:图形)
2、复习位置。
师:打完雪仗堆完雪人,小朋友又去了另一个有趣的地方,仔细观察下一幅图,小组内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游乐场里的冰雕真美啊,你能说说小猴和小兔的冰雕,谁在谁的左面,谁在谁的右面?小鸟,小松鼠,小白兔也来凑热闹。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吗?房子和大树,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板贴:前后、上下、左右)
师:同学们看的很认真,你能说说你的前后左右都是谁吗?我们平时说话还经常会用到表示位置的“上下、前后、左右”,你能说一个吗?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看来“位置”的知识还真不少呢!(板贴:位置)
(二)比较和统计的复习
1、复习比较。
这么多的冰雕小动物,你能给小鹿和小松鼠比比高矮吗?(板贴:高矮)它们还能比什么?(板贴:多少、大小、轻重)
师:猴子和兔子冰雕比什么呢?谁比谁少,谁比谁多?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小猴3只,小兔4只,3<4。所以,小猴比兔子少。)
师:同学们回答真积极,看来谁比谁很重要,不能单独的说谁多或者是谁少,必须进行
“比较”(板贴:比较)
2、复习统计。
师:如果想知道这些冰雕小动物各有多少只该怎么办?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统计一下)
一起完成手中的统计图和统计表。小猴子有个?小兔有()个?小鹿有()个?小松鼠有()个?
刚才我们说的这些“分一分、数一数、排一排”的过程就是“统计”。(板贴:统计)
(课件出示)看这张统计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口头提问并口头解答。)
三、练习
探索乐园
【教学目标】
1、经历拼摆、交流、观察等探索稍复杂图形的排列规律的过程。
2、能发现图形排列中的简单规律,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初步学会表
达自己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发现和欣赏图形排列的美妙。【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找数字规律的方法。【教学难点】
培养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谈话,先让学生说一说春节期间最高兴的事情,然后启发学生庆祝春节中有规律的现象。
师:同学们,春节过得很高兴吧!谁愿意把你们最高兴的事情给大家说一说?(请几个人发言)
师:春节期间,街道、商店等公共场所都增加了许多装饰品,营造喜庆的氛围,哪个同学发现了有规律摆放的现象:〔学生可能说出,街道挂的彩条、商场楼顶的彩灯等。
师:同学们真细心,能发现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今天这节课,我们利用三个图形来“创造”规律,有信心吗?
二、自主探索
把图形有规律地摆一行。在九宫格里有规律地摆图形。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图片各三张,把它们有规律地摆成一行。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了解摆的情况。
师:谁愿意给大家介绍自己的摆法呢?告诉大家你摆的图形的规律是什么? 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进行启发式对话。学生可能有图形位遭不同的摆法,让学生充分交流o(1)出示九宫图,提出“要使每行或每列的图形相同”的要求。让学生把图片各3张摆在九宫格里。学生摆,教师巡视。关注学生不同的排列方法个别指导。
(2)交流不同的排列方法,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摆的,规律是什么、要给学生充分展示不同摆法的机会。
(3)提出“要合每行和每列的图形各不相同,应该怎样摆放”的问题,鼓励学生试着摆一摆。(4)交流学生不同的摆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摆的,学生说,教师摆。要给学生充分展示不同结果的机会。(5)探索、总结图形排列规律。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学生了解方格中图形摆放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歌曲教学《动物说话》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知道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人与动物应和谐相处。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用愉快的心情演唱《动物说话》这首歌曲,并领会歌曲中爱环境、爱动物的情感。创造性地参与音乐活动,尝试进行音乐创编活动,初步创编歌词的乐趣。
3.知识技能目标:学习“X
X | XX X | ”的节奏型,能准确运用在歌曲中。教学重点:能用听唱法完整的演唱、表现、创编歌曲。
教学难点: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动物说话》,并进行创造性的音乐实践活动。准确演绎歌曲加花式间奏中“拍手”、“跺脚”、等律动。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电子琴等。
教学方法:借助律动的形式辅助教学、启发式、引导式、听唱法进行教学。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快乐的音乐课又开始了。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好朋友,仔细看,这是谁?(运用电子白板,做大象手影)
师模仿大象:小朋友们好,欢迎来参林做客。快和我们的好朋友大象打个招呼吧!启发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我们的朋友。
2、听声音,看图片,模仿小动物。
师:大象大哥把他的好伙伴们也叫过来招呼我们呢,你能听出他们都是谁吗?(播放小动物声音)
师:让我们用动作把它请出来好吗?(生模仿小动物,师播放图片)
二、新授
(一)聆听感受音乐
1、初听:
今天大象大哥邀请我们参加它们的森林演唱会,让我们听一听,都有谁在唱歌? 拍手感受节奏,聆听音乐。
2、再听: 小动物们都是怎样唱歌的呢?让我们再来听听吧。
3、感受节奏:
(1)、师:“小动物唱的这么热闹,让我们也加入他们的演唱吧。老师来演唱,你们在有图示的地方为我伴奏,注意看图谱!”(出示图谱)师生配合完成第一、二段的拍唱。节奏: X X | X X X ||(2)、让我们一起按照第一二段图谱随音乐伴奏吧。(随音乐拍手跺脚)(3)、小组合作尝试完成第三段图谱的拍念,请小组随音乐展示。(4)、同桌合作尝试完成第四段图谱的拍念,找同桌随音乐展示。(5)、师生合作随音乐完整拍念歌词。
(二)学唱歌曲
1、双簧游戏:师范唱,学生在心里跟唱。
师:老师发现,在刚才的拍念的时候已经有同学学会了,并且迫不及待的跟随老师演唱了。下面我们玩一个双簧游戏,我来演唱,你来张嘴,请同学们在心里默默地跟老师演唱,看看能不能跟上老师的速度。
2、学生小声跟音乐演唱歌曲
3、生随音乐自信的放声演唱
4、带表情演唱歌曲
5、处理歌曲
6、参加赛歌会,小组比赛演唱。(播放图谱和音频)
小动物们的演唱会很精彩,我们也不能示弱啊,我们也来进行一场赛歌会,分组来比一比看看哪组表演最棒。
三、创编歌词
师:同学们演唱的真棒,吸引了更多的小动物,你能帮助他们加入到我们的演唱会中吗?(播放图片和创编歌词)小组组创编歌词,并演唱创编内容。
四、结束语: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观察、发现、交流事物中规律的过程。
2、能发现并用语言描述事物中的规律,能解决有关简单规律的问题。
3、积极参加观察交流活动,体会有规律的事物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性。教学重难点:
能发现给定事物中的简单排列规律,发现和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美。教学过程: 【导入】激趣导入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大家喜欢猜谜游戏吗? 生:喜欢。
师:好,现在我们就进行猜谜游戏。
师:我们在上学期认识了一些立体图形,谁还记得是哪些图形? 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师:现在我们利用这些图形中的其中的图形进行猜谜游戏。同学们猜一猜第一个出现的是哪个图形?
生:长方体 生:正方体 生:圆柱 生:球 生:……
师:4个图形都猜了,现在我们看一看到底是哪一个图形。师:啊!正方体。师:第二个是哪个图形? 生:…… 师:圆柱
师:第三个是哪个图形? 生:…… 师:正方体 师:下一个呢? 生:…… 师:圆柱
师:同学们为什么刚开始时大家猜的不准,而后来却能准确的猜出来呢? 生:……
师:像这样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事物,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图形的排列规律。(板书——图形的排列规律)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课件出示92页主题图
师: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看又有一家超市开业了。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有规律的事物? 学生思考同桌交流。学生汇报。
生:彩带是红蓝黄、红蓝黄重复出现的。生:彩旗是红黄蓝、红黄蓝重复出现的
三、动手实践,找规律
师:现在我们利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找规律,并在横线上贴上合适的图片。(1)先让学生集体读题,弄清题意。(2)全班进行反馈。
2、涂上合适的颜色。
先让学生观察,找出每组图的排列规律,然后涂色。
3、找规律,并在横线上画出合适的图片。
找排列规律。如果学生发现规律有困难,教师给予指导。
4、练一练第4题。
(1)先让学生集体读题,弄清题意。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些图案没有涂色,多不好看啊。现在就请大家当一次小小设计师,用你们的彩笔,给这些图案设计出美丽的颜色吧!
(2)让学生独立完成。(3)全班进行反馈。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动手和观察,找到了许多规律,正是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丰富多彩!只要小朋友们多观察,多动脑筋,一定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规律来美化我们的生活!
1.使学生会看钟表上的半时。
2.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整时与半时的区别,半时的两种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出示明明起床、吃饭、读书、运动的图片。
2.提出问题。
A.同学们,勤劳的明明要写一篇日记,他还没有学过钟表的表示法,你能帮帮它吗?你能正确的说出钟面上的时刻吗?
生:明明早晨6点就起来了。
B.他在什么时刻吃早饭呢?这个时刻以前我们没有学过,你知道吗?
生:7时半。
C.那么明明是在什么时刻开始读书的呢?
生:他在8时半读书。
D.下午明明他们有一节体育课,你知道明明踢球是在什么时刻吗?
生:3时半他在踢球。
揭示课题:明明是个很守时的孩子,他每天6时起床,7时半吃饭,8时半读书,3时半踢球。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半时。(板书)
[运用多媒体动画课件创设情景,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为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课件出示3时半钟面。
A.你能说出这是什么时刻吗?请用你的学具钟表,依照图上钟面拨一拨。
B.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自主汇报:时针指向3和4中间,分针指向6,就表示3时半。
3.依次出现4时半、10时半、7时半
请小朋友们观察,并动手拨一拨,说一说。
A.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4时半、10时半、7时半它们的分针都指向6。
B.半时和整时分针指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生:整时它的分针都指向12,半时它的分针都指向6。
总结得出:几时半的时候,分针总是指向6,时针总是指在两个数的中间。
4.引导学生观察半时的写法。(讨论)
整时有几种表示法?想一想半时的电子表表示法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归纳:电子表的半时用30表示。点左边是几,点右边是30,就表示几时半。
[通过动手拨一拨,观察、互相交流,找到半时分针与时针指的位置的特征,使学生充分了解时针、分针在半时时候的指向。]
三.实践应用
1.想一想你自己的生活,说一说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几时半都在做什么,加深对半时的认识。
完成小英的作息表。
2.游戏活动
A.教师说出几个时间,让学生用钟表学具拨一拨。
B.同桌合作,一个说时刻,另一个拨出来,相互交换。
3.让学生任意拨一个你最喜欢的时刻,并说一说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后,鼓励同学们上台讲一讲自己最喜欢在那一时刻干什么?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中的乐趣。有学好钟表的欲望。]
四、全课小结
今天大家都学会了新本领。我们可以一起来帮助小蜜蜂完成它的日记了。
同学们,我们认识了钟表,知道了时间是很宝贵的,希望小朋友们像明明一样做一个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五.拓展创新
为自己设计一个快乐的星期六。
设计人:一年级数学组
使用人:
第一单元 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
第一课时 科技小组活动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4—8页“科技小组活动”。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具体物体正确数1—5各数。
2、理解1—5各数的意义,会正确书写1—5各数。
3、通过观察画面,让学生学会提出多个问题。
教学重点:1-5各数数物对应及意义。
教学难点:1-5各数的写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老师手里边有几只粉笔,谁到前面来数一数?你是怎么数的?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来到新学校,你觉得这个学校怎么样?(学生自由谈对学校的印象,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的科技兴趣小组正在组织活动,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出示科技小组活动情景图,先让学生独立观察情景图(告诉学生什么是情景图),让学生说说图中都有什么?
2、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提出了什么问题?
问题:天空中有几枚火箭?
生:1枚火箭。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试着提一些数学问题。(这个时候很多学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教师反复读问题,加重“几”。)
慢慢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有几辆坦克?有几辆小汽车?有几个机器人?有几架飞机?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先让学生说说:有几枚火箭?
2、让学生数一数有几辆坦克?从而认识数字“1”、“2”。
3、数出图中你感兴趣的物体的个数?
(在数的过程中,除了关注学生是否数的正确外,还要特别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利用图中的实物有序地去数。图中有:1枚火箭、2辆坦克、3辆汽车、4个机器人、5架飞机。)
图中其他信息也可以作为学生数数的素材,对能有序地数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
4、引导学生说说1枚火箭、2辆坦克、3辆汽车、4个机器人、5架飞机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1枚火箭可以用一个●来表示,也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示范数字1的写法。(数字1写在田字格的左半格,起笔碰上线左半格靠近竖中线,末端碰下线靠近左线。),找一找情景图中还有哪些实物的个数是1的。在计数器上拨一个珠子。
2辆坦克可以用●●来表示,也可以用数字2来表示,示范数字2的写法。同桌之间相互观察看看我们的身体上藏着哪些个数“2”。在计数器上拨2个珠子。
3辆汽车可以用●●●来表示,也可以用数字3来表示,示范数字3的写法。说说我们教室里有哪些实物是用个数“3”来表示的。在计数器上拨3个珠子。
4个机器人可以用●●●●来表示,也可以用数字4来表示,示范数字4的写法。说说我们身边有哪些实物是用个数“4”来表示的。在计数器上拨4个珠子。
5架飞机可以用●●●●●来表示,也可以用数字5来表示,示范数字5的写法。说说我们身边有哪些实物是用个数“5”来表示的。在计数器上拨5个珠子。
(首先联系情境图中的信息让学生体会1—5各数的意义,然后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
5、教学1—5各数。
(1)观察1、2、3、4、5这5个数字,说一说每个数字像生活中的什么东西?并且说说每个数字都可以表示什么?并板书
数字“1”像铅笔。
数字“2”像鸭子。
数字“3”像耳朵。
数字“4”像旗子。
数字“5”像钩子。
(2)学生先描红再练习书写。
6、教学2—5各数的组成。
大家都写累了吧,下面咱们一起做一个分小棒的游戏。
(1)教学4的组成。
把4个小棒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先让学生想一想?
用学具小棒同桌分一分。然后汇报交流。
左边分1根,右边分3根(1 3)
左边分2根,右边分2根(2 1)
左边分3根,右边分1根(3 1)
师:这就是4的分合式,读作:4可以分成1和3;
也可以读作:1和3合成4。
(2)放手让学生在操作学具的基础上自主学习2、3和5各数的组成。
(3)对口令小游戏:
3可以组成几和1?5可以分成2和几?
(4)同桌互相玩对口令。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6页的1题。
让学生先数一数每组中物品的个数,然后照例子画上线,与对应的数连起来。
2、完成教科书6页的2题,数数和写数的综合练习。
指导学生先数数,说说每组中物品的个数,再写数。
3、完成教科书6页的4题,数的组成练习。
可以让生用学具代替小碗和帽子摆一摆,同时对生进行说的训练。
板书设计 认识1---5各数
1像铅笔细又长 2像小鸭水中漂 3像耳朵听声音 4像红旗迎风飘 5像秤钩来买菜
拓展练习:按顺序排一排 3 5 1 4 2()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设计:做课本6到8页的3、5、7、9、10题
第二课时 快乐课堂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9—11页“快乐课堂”
教学目标:
1、认识“0”的意义,会写“0”;掌握0-5各数的大小顺序,加深认识数的排列顺序。
2.在现实情境中经历“0”的符号变化过程,会比较0和其他数的大小
3、体会“0”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初步培养用数的观念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0”的意义,正确书写“0”。
教学难点:体会“0”在生活中的应用。
复习旧知:
按顺序排列:1、3、2、5、4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同学们,现在正是苹果成熟的季节,想不想到果树上摘苹果呢?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摘苹果好不好?出示苹果树图(树上有5个苹果)现在我们玩一个摘苹果的游戏吧.2、让学生观察,树上有什么?
师: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描述:苹果树上有几个苹果,用数字几表示。
3、.摘苹果游戏。(让学生去讲台摘苹果)
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苹果摘下来,告诉大家树上还有几个苹果,用数字几表示。在黑板上板书数字。
苹果摘完了,师追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4、在学生提问题的基础上,板书问题:树上一个苹果也没有了,怎么表示呢?
二、你说我讲
1、请你自己想一个表示的方法,然后小组交流。
(汇报时注意让学生说清自己的想法,鼓励个性化的表示方法,让每个学生的想法都得以展现,如果学生说出可以用“0”表示,可以问问是怎么想到的。)
说明:在数学上,一个也没有我们用“0”这个数字来表示。
2、教学“0”的写法。
同学们看“0”像什么?你会写吗?试一试,看谁写得最漂亮!
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写一写,然后教师再示范写,让学生观察书写的顺序以及在田字格中的布局,再让学生在课本田字格里写几个“0”。
3、想一想,还有什么事情可以用“0”来表示?
让学生思考后进行交流,可能很多说法,如:我家没有电脑,可以用0来表示;我今天吃了0个苹果;教室里有0个西瓜等等。让学生充分理解“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
4、想一想,在我们周围的哪些物体上可以找到“0”?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利用准备好的学具(如温度计、直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0,并说说0表示什么?
汇报后,让学生讨论:直尺和温度计上的0各表示什么?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直尺上的0表示起点;温度计上的0表示分界线。从而进一步完善对0的含义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1、第1题:先让学生观察图,并从左到右数一数,说一说每盘有几个苹果,用哪一个数表示,再写出数。
2、第2题:看图写数。本题是巩固0——5的写法,先让学生搞清题意,再独立完成。
3、第4题:排一排。目的是复习有关0——5的顺序。
板书设计
“0”的认识
“一个也没有” 用0表示
直尺上的“0” 表示起点
温度计上的“0” 表示分界线
拓展练习:按顺序填一填 1.()1()3 4()
2.()4()2()()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设计:做课本10到11页的3、5、6题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老鹰捉小鸡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12—17页“老鹰捉小鸡”。
教学目标:
1、了解10以内数的顺序,体会序数的意义。
2、会正确的书写6—10各数。
3、参与观察、操作等实际活动,培养数感。
4、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的亲切感,乐于参加数学活动,愿意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认,写数字6-10,能正确理解序数。
教学难点:培养数感。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在田字格上规范书写0、1、2、3、4、5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前准备:老师发现每个同学都有一个新的文具盒,请同学们打开自己的文具盒,看看文具盒里都有哪些文具?再数一数每种文具各有几个?(学生数自己的文具,培养学生的数感)
1、同学们,在幼儿园的时候,你们都玩过哪些游戏?是怎样玩的?今天,有很多小朋友正在玩游戏呢!我们赶快去看一看吧!出示同学们在操场上课外活动情景图,先让学生独立观察情景图,说说图中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还观察到了什么?
预设:小朋友们有跑步的、有老鹰捉小鸡的。图上还有吊环、足球……
(多于学生不了解的内容,教师要给与必要的解释。)
2、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提出了什么问题?让学生自由发挥。
(如:跑步的有多少人?玩游戏的有多少人?等等)
你还能提出哪些类似的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预设1:玩老鹰捉小鸡的有多少人?
预设2:足球有多少个?
预设3:向日葵有多少棵?
预设4:吊环有多少个?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仔细观察,数一数图中操场上跑步的有多少人?
学生汇报交流,并说出是怎样数的?
2、数出图中你感兴趣的物体的个数?
(在数的过程中,除了关注学生是否数的正确外,还要特别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利用图中的实物有序地去数。图中有:跑步的小朋友有6人,小树有7棵,吊环有8个,向日葵有9棵,足球有10个,玩“老鹰捉小鸡”的有10人。)
图中其他信息也可以作为学生数数的素材,对能有序地数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
3、引导学生说一说这里的6、7、8、9、10可以表示什么?
(首先联系情境图中的信息让学生体会6—10各数的意义,然后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
4、教学6—10各数的写法。
(1)观察6、7、8、9、10这5个数,说一说每个数像生活中的什么东西?
(2)教师示范写,生用手比划着写。(重点向学生说明从哪里起笔,在哪里拐弯,在哪里停笔,以及每个数字在田字格中的布局。)
(3)学生先描红再练习书写。
5、体会序数的意义
看,玩老鹰捉小鸡的同学多开心呀!从前面数,扎辫子的女孩排第几?从后面数呢?
(1)先让学生观察,然后回答,回答时要让学生说出是从哪个方向开始数的,有没有不同的数法?
预设:扎辫子的女孩从前面数排第5,从后面数排第5.师:快来前面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边指边说:从前面数第1个、第2个、第3个、第4个、第5个。表示第几的时候是只有一个
(2)让学生说说图中做游戏的小朋友分别排第几,自己是从什么方向数的?从而正确认识“第几个”的问题以及数数的顺序。
(3)结合跑步的小朋友的顺序,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第几个”的认识。
小结:1、2、3……10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还可以表示第1、第2、第3……第10。
三、巩固练习
1、我们已经学习了1-10各数,你能顺着数吗?倒着数呢?
先请2-3名学生数一数,再全班齐数。
2、伸手指游戏。边伸手指边说:“一个手指,再添上一个是2个,2个手指再添上一个是3个……”。
3、自主练习第5题:小鸟回家。
板书设计
认识6-10各数
7 8 9 10
几 与 第几的区别
拓展练习:填一填:
(1).从前往后数,6的前面是()后面依次是()()()10
(2).比10小的数是(),比8大1的数是(),比8小1的数是()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自己的收获。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拔河比赛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本第18—21页“拔河比赛”。
教学目标:
1、在“拔河比赛”的情境中通过数数、比较活动,感受数量之间的大小及相等关系,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通过学具操作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2、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并知道它们的含义,会用这三种符号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能正确描述数的大小。
3、参与观察、操作等实际活动,初步体验“数感”。
教学重点:能正确认识“>”“<”“=”号,知道他们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会用符号表示比较的结果。
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
1、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1-10.(学生易错的)
2、从1数到10,7和8,谁大,谁小(多提问几个)
一、谈话引入新课
小朋友玩过拔河的游戏?能说说这种游戏怎样玩吗?生~今天,有一个班的小朋友正在玩拔河游戏,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情境图)
仔细观察情境图,你看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二、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一共有几支队伍参加比赛?每支队伍里有几人?
2、现在你有什么疑问?
(鼓励学生学出两边人数不同,这样玩游戏不公平)
3、你能用什么方法让人一眼看出哪队人多,哪队人少?(学生思考后交流)
汇报展示:谁能说说自己的好方法,一眼看出哪队人多,哪队人少?到前面来展示一下。
汇报预设:
生1:利用数一数的方法。左边有9人,右边有10人,左边少,右边多。
生2:利用圆片摆,用不同颜色的圆片代表拔河的小朋友
4、方法优化:讨论哪种方法能让人一眼就看出谁多谁少?
让学生看着自己摆好的圆片,说说发现了什么?(通过操作和思考,引导学生学会用-一对应的方法比较,让学生明白一班比赛的有9人,比二班的10人少,由人数的多少引出数的大小的比较)
5、认识小于号。
9个人比10个人少,也就说9比10怎么样?(小)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认识的一个新朋友“<”。
在数学上可以这样表示:9<10(读作:9小于10,让学生写写)介绍小于号,以及书写方法,让学生写一写。
6、认识大于号
10个人比9个人多,也就说10比9怎么样?(大)
这节课要认识的第二个新朋友是“>”
9<10也可以表示为10>9(读作:10大于9)
介绍大于号及书写方法,让学生写一写。
让学生说一说“>”和“<”有什么不同,怎样区分。
手指游戏:用中指和食指表示两种符号,表示四组数的大小。
1()4 5()3 9()6 7()87、认识“=”
引导学生看19页图:让我们再回到拔河的场地看一看,现在可以开始比赛了吗?为什么?和你的同桌相互说一说。(引导学生说出两个班的人数同样多。)
小结:两个班的人数同样多,也就是两个数相等,两个数相等时,可以怎样表示?
板书:10=10(读作:10等于10)
介绍等号及书写方法,让学生写一写。
师小结:等号放在两个数中间,表示两个数一样大。
8、解决哪班拉拉队的人数多。
小朋友们都非常热爱自己的集体,不参加比赛的同学,当啦啦队员,哪边的人数多呢?
让学生用大于号或小于号来表示哪边的人数多。
还可以比什么?互相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1、第1题:
培养学生有意识的安排学具操作,通过“摆”和“说”进一步巩固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2、第2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第3题:数叶子片数,并比较片数的多少。以巩固数的大小比较。先让学生数出每种叶子的片数,再进行比较,体验数大小的相对性。
四、板书设计。
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9<10,读作:9小于10
(小于号)
10>9,读作:10大于9
(大于号)
10=10,读作:10等于10
(等于号)
拓展:左边草地有3只小鸡,右边草地有5只小鸡。怎样可以使两边的小鸡只数变得同样多?
课堂小结:
儿歌
大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大口朝左大于号,大口朝右小于号。
也可以用手指引导学生比较的教学。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课后请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哪些东西可以和哪些东西比?谁大谁小?用符号以怎么表示?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
第一课时 分类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窗1”第24—26页,分类。
教学目标:
1、借助情景图和生活经验,感受分类的意义,学习按指定的标准分类, 通过实际操作和自主练习,知道按不同分类标准分的结果不同。
2.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好习惯。
3、在操作中提高初步的观察、比较能力,你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演示等活动,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难点: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比较大小
2()6 8()7 9()6 8()42、画 比 多2个 画 比 少3个
二、激情谈话:
1、教师指着讲桌上凌乱放着的各种书、本子、粉笔等物品,问:讲桌上这么乱怎么办?怎样才能使这些不乱呢?(整理一下)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分类(板书课题)。
师:你们来说,我来做,好吗?
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老师合作,把桌子上的东西分类整理好。
学生动手分物品,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
学生汇报,教师评价。
学生汇报预设:
生1:我把铅笔、橡皮、笔记本放到一个袋子里;粉笔、尺子放到一个袋子里
生2:我们在装袋的时候要把一类的物品放到一起。
小结:我们刚才就是进行了分类整理,重复提出课题——分类。
三、探究新知
1、分类在我们生活中的用处可大了,你看,小明和妈妈正在干什么?(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同学们真是懂事的好孩子,知道心疼妈妈,不会叠没关系,只要我们试着去做一定会学会的。
找学生说说观察到了什么,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分组讨论:怎样帮妈妈整理衣服?
汇报预设: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生1:把爸爸、妈妈和小朋友的衣服分开放。
生2:按上衣、下衣分。
生3:按颜色分。
生4:按季节分。……
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分类标准不一致,分的结果就不一样。
2、教师引导:“妈妈很辛苦,我们还可以帮妈妈做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说说自己的想法。
对于学生说出的例子,如果可以运用分类的知识(如:帮妈妈整理背包;整理自己的书包;整理厨房里的碗筷;整理劳动用具等),要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并说说自己的分类方法。
小结: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一天天长大,尤其是现在在学校住校,我们要学会分类整理自己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周末回到家,帮助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3、巩固延伸,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师:这两天老师发现有的小朋友的书包有些乱了,你们能根据今天学习的分类的方法,整理一下自己的书包吗?
要求:同桌先互相交流一下,你想怎样给书包里的东西分类?指名交流。
下面,就请大家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整理自己的书包,好吗?
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师小结:对于相同的物品,我们分类的标准不一样,分的结果也是有所不同的。
小结:大家真能干,一会儿就把自己的书包整理得这么好,真棒!看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其实分类的知识不仅仅在这些方面有用,还有许多用处呢!
教师总结好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行为教育。
四、自主练习
1、哪些是蔬菜?用圆圈圈出来。
首先,指导学生读题。
第二,指名说一说图中画的是什么?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哪些是蔬菜,为什么?
2、分一分
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说出自己是按什么标准分的。
通过对交通工具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体现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五、巩固练习
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天上飞的画△,地上跑的画○。
六、板书:
分类
按爸爸、妈妈、小明分
按颜色分
按上衣、下衣分
按季节分......七、拓展练习:把不同类的圈出来
小结: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然后全班汇报,教师对学生进行评议。
八、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你能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时候能够用到分类的知识吗?
九、作业设计:
课本12页1、2、3、5题
课本15-16页1、2、4、5、6、8、9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比较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窗2”课本第27—30页,比较。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会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2、使学生经历具体比较的过程,学会比较的方法,并结合实际生活感受比较的意义。
3、在比较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教学重点:会比较两个物体的多少、大小、高矮和轻重等。
教学难点:理解比较的标准不一样,结果也不同。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3○9 7○1 4○0 3○3
二、游戏导入:
师:上课前,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小游戏吧,游戏的名字叫:“对口令”,也叫“说反话”。我说“上”你们就得说--“下”加上动作哦。
师:大,生:小,师:高,生:矮,师:长,生:短,师:薄,生:厚,师:轻,生:重......师:老师给大家变一个小魔术,(一转身变出两个彩色纸条,一长一短,一宽一窄)同学们,你们发现老师变出的两个纸条有什么不同吗?
让学生观察,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引出对长短,宽窄的比较,引出课题--比较。
小结:我们在小游戏中说了许多相对的现象,今天我们的学习也和这个有关,一起进入我们这节课的探究。
三、探究新知
1、小明帮助妈妈整理好了衣服,现在小明要帮助妈妈把整理好的衣服放在衣柜里。(出示情景图)
2、请同学们观察图中衣柜中有什么?
图中提出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明白图中的问题:“哪条裤子长?”
小组讨论:你会用什么办法比较裤子的长短?
集体交流展示。
学生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说法:
(1)、比一比:一端对齐,看另一端;
(2)、量一量;用直尺量
(3)、用手指量,厚的书有一个手指那么宽,薄的书半个手指还不到呢!
……我们来看小明用什么方法来比较裤子长短的?
3、从图中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还可以比什么?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对于学生说出的例子,如果可以运用比较的知识,就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并说说自己比较的方法。在学生自由表达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用“谁比谁……”的形式表达比较的结果。
学生可能找到的:
(1)、瓷马的大小、高矮;
(2)、瓷瓶的高矮;
(3)、水晶球的轻重、大小;
……
4、找一找,教室里还有什么可以比的东西,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教师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
让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比较,对于物品轻重的比较,除借助经验外,可以让学生掂一掂,亲自感受物体的轻重。
师小结:同样的两种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比较,最终得出的结论也是不同的,要根据我们的实际需要去考虑。
四、自主练习
1、比一比。学生自主完成,并说说理由。
2、重的画“√”,轻的画“○”。
教师简单介绍天枰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观察明白三个红萝卜的质量和一个绿萝卜的质量相等,判断出一个红萝卜的质量比一个绿萝卜的质量轻,让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3、学生先观察,再独立做,并说说理由。
五、巩固练习:
学生举手,教师指名让学生回答自己是怎样比较高矮的。
教师总结好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行为教育。
高的画√,矮的画○。
六、板书设计:
比较
裤子:长、短 厚、薄
瓷马:高、矮 大、小
玻璃球:大、小 轻、重
七、拓展练习:
谁能夺金牌?
小结: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然后全班汇报,教师对学生进行评议。
八、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回宿舍后比较一下你的一些日常用品,并和宿舍的小伙伴说一说自己比较的标准,大家相互提一提意见。
九、作业设计:
课本19页1、2、3、4题
课本20页1、2题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走进花果山——10以内数的加减法
第一课时 来到花果山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本第31—33页“来到花果山”。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和是2—5的加法的计算方法。
3、认识加号,学习加法算式的读写。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含义(根据具体情况,让学生说一说),正确计算和是2~5的加法
难点:理解加法的含义。
课前复习(2分钟)
从1数到10,然后从10数到1,同桌先互相数,看谁数的又快又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西游记》吗?故事里面你最喜欢谁?你知道孙悟空的家在什么地方吗?
根据回答,教师引入,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花果山去看看吧。(出示情境图)
二、探索加法的意义
1、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图中有些什么?
生:(有猴子、桃树、小鸟、白云、小朋友……)
师引导具体有几只,带数量的就是数学信息。
师:图中提出了什么问题?
一共有几只小猴?(师板书)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引导学生学会提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一共有几只小鸟?一共有几朵白云?一共有几个小朋友?路边有几朵花?树上有几个桃子?等等。(师有选择的进行板书)
2、解决问题
(1)同学们真是太棒了,一下子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先来解决“一共有几只小猴子”这个问题,好吗?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如摆一摆圆片、小方块等。)
(2)汇报交流。
可能出现不同的方法:可能直接数出来,也可能说把3和2合起来,也可能用摆圆片的办法,也可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直接列算式:3+2=5(只)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初步体会、理解加法的意义(把左边的3只桃子和右边的2只桃子合起来就是求一共有几只桃子。让生多说):
把3和2合起来列成算式就是:3+2=5。
3、认识加号
“+”是加号,“=”是等号,3和2都是加数,5是和。
3+2=5读作:3加2等于5。
在这个算式中,3表示树上的3只猴子,2表示下面的两只猴子,5表示一共有5只猴子。
4、计算: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在4+1=5这个算式中,4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让生说一说加法的意义)
5、师:刚才同学们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了很多问题,那么剩下的问题你能不能自己来解决?请大家选择最喜欢的一个问题进行解决。小组为单位交流汇报。
汇报时,引导学生说出算法。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学生动手摆一摆,说一说,写一写,体会加法的意义,巩固加法算式的书写。
2、自主练习第2题:看图计算题。
先让学生说说图意,再填数计算。最后说说算式中各个数表示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算。
3、自主练习第3题:口算练习。
依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同桌两人根据算式,说出得数。谁先算出谁先回答,比赛谁算对的多。
四、板书设计:
5以内的加减法
1、一共有几只小猴?
3+2=5(只)
加号
2、一共有几只小鸟?
4+1=5(只)
拓展:用自己的方法表示算式。
2+1=3
2+2=4
师生小结: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有多少,就用加法。用“+”号连接。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知道了什么?回家后把今天学的有关知识、方法讲给爸爸、妈妈听。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5以内的减法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课本34—36页“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能初步理解减法的意义(从总数里面,去掉其中一部分,求剩下多少),认识减号,学习减法算式的读写。
2、初步学会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5以内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得数是0以及一个数减去0的减法计算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减法的意义,运用5以内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减法的意义,在生活中能灵活运用。
一、复习旧知1、4()5 3()2 3 4()0()
2、2+2= 3+2= 1+4= 4+0= 1+2= 3、2和1合起来是(),列式
2和3合起来是(),列式
二、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着小猴子们一起到了花果山游玩了一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并且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了一些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5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可谓是收获多多呀!
今天我们再次跟随几只猴子来到花果山,看看今天这群可爱的猴子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呢?请看大屏幕(出示动态课件)老师讲述故事的大致梗概。
小猴子们在山顶看到山下有一棵桃树,树上结满了桃子,就派一名小猴下山去摘桃子,小猴子来到山脚下摘了一些桃子,再回去的路上看到河边有2只小青蛙,就准备与小青蛙玩耍,青蛙一下跳进来河里,桃子不小心也被打翻掉进了河里,这时花朵上的小蝴蝶也被小猴子吓到了,飞走了2只。同学们通过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认真,不能像小猴子一样三心二意,不然最后什么也得不到(借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三、探究新知
根据我们讲述的故事情节,你能不能提出数学问题来呢?
学生举手,指名回答。
生1 :我想知道,树上还有几个桃子?(板书问题)
生2:我想知道花上还有几只蝴蝶?(板书问题)
生3:我想知道,岸上还有几只青蛙?(板书问题)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今天我们就尝试解决这几个问题。
1、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树上还有几个桃子?”解决这个问题之前,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应该如何列式。(同桌间交流)
找生汇报。
生:我看到树上原来有5个桃子,小猴子摘下了3个,树上还有2个桃子。列式为5-3=2(多找学生复述这句话,有助于理解减法的意义)
师总结:从原来的5个桃子中拿走3个,要算还有几个桃子(减法的意义,让学生多说),就是从5里面去掉3个,在数学上就要用减法来计算,算式是5-3=2(板书算式,)中间这个符号就是减号,读作5减3等于2.(找生读,全班齐读算式)
2、摆一摆,画一画
师:我们现在可以用5根小棒,或5个圆片代替5个桃子,请同学们摆一摆画一画,小猴子摘走乐3个后还剩几个?
学生开始动手操作,老师巡视指导。
展示学生作品
学生解释原来有5个桃子,方框内表示被猴子摘走了3个,还剩2个。
原来有5个桃子,斜线划去的表示猴子摘走了3个,还剩2个。
师及时表扬并肯定学生的做法和想法。
师小结:用虚线方框和斜线能表示去掉,用减法
3、第一个问题解决了,下面利用我们刚才学习的知识,尝试解决“花上现在还有几只蝴蝶?”
学生独立思考,和同桌互相交流想法,可以利用画图,摆小棒的方法进行解决,教师巡视,进行指导,找生汇报。
生:花上原来有4只蝴蝶,飞走了2只,求还剩几只就是从4里面去掉2,所以用减法计算,算式应该是4-2=2(只)(找学生继续叙述,有助于对减法意义的理解)
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表扬以及肯定。
4、“岸上还有几只青蛙?”
学生独立尝试列式,和同桌进行交流想法。
岸上原来有2只青蛙,都跳进了水里,也就是从2里面去掉2,所以列式为2-2。岸上一只也没有了,结果就是0。为了加深学生对同数相减结果为0的意义的理解,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活动,如:老师手里有3块糖,把3块糖全都送给了小红,老师现在还有几块糖?列式为3-3=0。再让学生尝试设计一道同数相减的题目,进一步体会相同两个数相减得数是0的道理。
同学们想一想2-0=(),向学生渗透减数是0的减法。
5、猜数游戏
师用双手捂住5颗豆子,打开一只手,漏出2颗,然后提问:这边捂住几颗,谁来猜一猜?
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猜的。并口头列出算式。
接着让同桌小朋友互相猜,左边小朋友捂豆子,右边小朋友猜。并记录算式。
四、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1、2、3、4题
2、拓展练习
5-()=1()-2=2 4-()=0 3-()=3
()-0=2()-1=0 5-()=5 2-()=1
五、板书设计
1、树上还剩几个桃子? 2、花上还有几只蝴蝶?
5-3=2(个)4-2=2(只)
3、岸上还有几只青蛙?
2-2=0(只)
拓展:小猫吃鱼。盘子里有三条鱼,现在盘子里只有三条鱼骨头,请问小猫吃掉了几条鱼?
师生小结: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多少用减法。当不告诉我们总数时,先数出总数再做题。表示去掉的方法有斜线划掉和虚线圈住的形式。
六作业设计: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野餐(一)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课本37—40页“野餐(一)”。
教学目标:
1、能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正确计算和是6——7的加法。
2、初步学会有条理的表述自己的操作和思考过程。
3、通过具体情景了解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6和7的加算算理
2、难点:了解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有几朵小红花,要发给昨天上课发言最积极的同学,发给明明3朵,发给小红2朵。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引导学生提出:老师一共发了几朵小红花?
师:求一共是多少应该怎样列算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加法的认识”。
二、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1、出示“野餐”挂图
师:仔细观察情境,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师有选择性的板书:一共有几名同学?一共有几只小猴?一共有几个桃子?……
2、解决“一共有几只小猴?”
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自己的操作过程和想法。
3、全班交流,可能出现不同的方法:用小方块来摆,先摆4块小方块,再摆2块小方块;用画一画的方法,先画出4个圆,再画2个圆;也可能直接列算式算出。
4、教师讲解:
我们一起用小方块来代替猴子摆一摆:
求4个再添上2个,用加法计算,4+2=6,也可以2+4=6(板书)
引导学生认识“+”叫做加号 4+2=6读作:4加2等于6。
师:通过同学们一起努力,我们知道了一共有6只猴子,可现在老师还有一个疑问,请同学们看黑板上的式子,为什么算式不同得数却相同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1:小猴子被分成了两部分,把谁放到前面都是一样的。
生2:可以先数右边,再数左边
......师小结:在加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最终的结果是不变的。
5、引导学生独立解决板书的其它问题:“一共有几名同学?
一共有几个桃子?……”
学生独立观察信息图、思考解决问题。
全班交流计算过程,进一步巩固、理解加法的意义和算法。
三、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1、自主练习第1题
可以先让学生摆学具,并让学生看着算式,边摆边说过程。
2、自主练习第2题
口算。
3、自主练习第3题
先让学生明白,合起来是什么意思,再独立完成。(让学生理解大括号)
4、自主练习第4题
先说说题意,再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四、板书设计:
1、一共有几只小猴?
?
4+2=6 或 2+4=6
2、两棵树上一共有几个桃?
6+0=6(个)
五、拓展练习:
六、课堂总结
这个节我们学习了6和7的加法,知道了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有多少要用加法;在计算加法的时候可以用接着数、数的组成的方法,还有在加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最终的结果是不变的,最后,任何数与0相加还得任何数。
七、作业设计: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野餐(二)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课本41—44页“野餐(二)”。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探索被减数是6—7的减法的算法。
3、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会正确计算被减数是6和7的减法
2、难点:正确计算7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0+3= 1+6= 5+1=
4+0= 6+1= 0+2=
二、情境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野餐吗?今天老师就给你们继续讲 “野餐”的故事,请同学们边听边看情境图。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根据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认真观察。
师:故事听完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有选择性地板书:还剩几个同学?树上还剩几个桃子?树上还剩几个猴子?……
三、解决问题
1、解决“还剩几个同学”?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小组内交流算法,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思考:原来有几个同学,后来又走了几个同学,从而找出答案。
师:我们要先找出总共有6名同学,走了2名同学用减法既6-2=4(个)
2、解决“树上还剩几只猴子”?
学生独立计算,找一名学生上台板书,并说一说是怎么算的,重要强调思考方法。
7-5=2(只)
3、解决“树上还剩几个桃子”?
引导学生看一看,原来树上有几个桃子,被猴子摘掉了几只,动手摆一摆,独立的列出算式,计算出树上还剩几个桃子。
6-5=1(个)
师小结:把总数拿走一部分,通常用减法计算,我们在计算时可以采用倒着数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摆小棒的方法等。
四、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看图列式计算,做题时,要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图,让学生充分的讨论与交流,理解此类减法的意义。
2、自主练习第2题口算
3、自主练习第3题
一图二式,练习时,可让学生动手摆五角星图片和正方形图片,并且边摆边说,体会减法的意义,加深学生对减法的理解。
五、猜数游戏
师用双手捂住7颗豆子,打开一只手,漏出2颗,然后提问:这边捂住几颗,谁来猜一猜?
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猜的。并口头列出算式。
接着让同桌小朋友互相猜,左边小朋友捂豆子,右边小朋友猜。并记录算式。
六、板书设计:
把总数拿走一部分,通常用减法计算
(1)还剩几名同学?
6-2=4(名)
(2)树上还剩几只猴子
7-5=2(只)
(3)树上还剩几个桃子?
6-5=1(个)
七、拓展练习
红红有6支铅笔,一星期用了3支,妈妈又给他买来4支,现在红红有几支铅笔?
八、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和发现?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6和7以内的减法计算,可以倒着数、数的组成、看减法想加法的方法,还明白了把总数拿走一部分,通常用减法计算。总数不知道的时候,先数出总数再计算。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游水帘洞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本第45—48页“游水帘洞”。
教学目标:
1、能初步理解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关于8、9的加减法。
2、初步学会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关于8、9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初步学会有条理的表述自己的操作和思考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继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一图四式”的含义,并会列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算
3+3= 6-1= 7-2=
7-4= 6-5= 3+3=
二、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看,老师左手中有5朵小红花,右手中有3朵小红花,(老师把两只手合在一起)观察老师手中的花,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引导学生提出:老师手里一共有几朵小红花?
师:求一共有多少应该怎样列算式?
2、师:再看,老师手里有9朵小红花,要发给昨天上课发言最积极的明明一朵。(现场发给明明一朵)
观察老师手里的小红花,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引导学生提出:老师手里还剩几朵小红花?
师:求还剩多少应该怎样列算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8和9的加减法的认识”。
三、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出示“水帘洞情境”挂图,解释图意
1、师:仔细观察情境,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出问题,师有选择性的板书:一共有几只小猴?山上还剩几只小猴?一共有几朵花?……
2、解决“一共有几只小猴?”
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自己的操作过程和想法。
3、全班交流:可能出现不同的方法:用小方块来摆,先摆5块小方块,再摆3块小方块;用画一画的方法,先画出5个圆,再画3个圆;也可能直接列算式算出。列算式是:5+3=8或者3+5=8
4、教师讲解: 用加法计算是:5+3=8,5个再添上3个是8个。3+5=8,3个再添上5个是8个。一般情况下,我们观察物体是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去观察的。
师小结:同学们刚刚的表现真棒,会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了,我们写出了结果是8的算式,那么你们能不能根据自己写的算式写出相应的减法算式呢?并说一说算式所表达的意义?
5、继续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石头上还剩多少只猴子?
学生独立观察信息图、思考解决问题。
生1:原来一共有8只猴子,跳进洞里5只,求洞外还剩下的小猴子数用减法,既8-5=3(只)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算式写出相应的减法算式,学生汇报交流,老师总结指导并板书(5+3=8(只)8-5=3(只))
全班交流计算过程,进一步巩固、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算法。
6、引导学生自主解决情景图上提出的其他问题
师小结:我们刚刚利用一幅图列出四个式子的方式叫作“一图四式”,就是根据图列出相关联的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
四、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1、自主练习第1题
可以先让学生摆学具,并让学生看着算式,边摆边说过程。
2、自主练习第2题
独立计算。
要总结有关0的加法和减法规律。
3、自主练习第3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意思,再独立完成。(问号在下面用加法,问号在下面用减法)
4、自主练习第4题
先观察说说题意,再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5、自主练习第6题
出现了一图四式。让学生理解一个图可以列出四个式子,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
6、自主练习第7题
青蛙跳的问题。一个是跳过去,一个是跳回来。让学生分清楚两个问题:一个小格是几。怎么跳是加法,怎么跳是减法。
五、板书设计:
一共有几只小猴?
5+3=8(只)或3+5=8(只)
山上还剩几只小猴?
8-5=3(只)
拓展练习
小明前面有3个好朋友,后面有5个好朋友在排队,一共有多少人在排队?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8和9的加减法,我们在判断加减法时,首先要对题意进行分析,总数去掉其中一部分,求剩下多少,通常用减法。总数不知道时,先数出总数再计算。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小猴分桃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本第49—51页“小猴分桃”。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探索有关10的加减法的算法。
3、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正确熟练的计算有关10的加减法。
2、根据一副图写出两道加减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算1、9-4= 9-7= 8-5= 7-4=
7+2= 4+4= 9+0= 2+5=2、5+()=8()+4=7 9-()=5()-6=2
二、情境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就给你们讲一个“小猴子分桃”的故事,出示情境图。
师:故事听完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0个桃子分成两堆,小猴子会怎么分?
三、自主探究
1、解决“10个桃子分成两堆,小猴子会怎么分”?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小组内交流算法,学生展示交流。
会出现:
(1)用教具摆一摆(准备好的小磁扣,让学生去黑板上进行分,并让学生边分边说自己的想法。)
(2)用画图形来表示(展示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图的情况,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用表格来分一分
(4)用算式写出来
9+1=10 1+9=10
10-1=9 10-9=1.......(加减法对应出现,初步感受加减法算式间的联系)
(5)用分成表示出来 10 10 10 10
2 8 3 7 4 6 5 52、说出10分成两部分的分法:
9和1, 8和2, 7和3,6和4,5和5
教师用表格记录。
3、引导学生说出有关10的所有的加法、减法及算理。
4、出示小儿歌,帮助记忆
一九九一好朋友,二八八二手拉手,三七七三真亲密,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
师小结:根据一幅图列四个算式所体现出来的规律,只要我们把握好其中一个算式,其他的算式的结果就能够很简单的推导出来。
四、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让学生先观察图意,再列算式。
2、自主练习第2题
看一幅图列出四个算式,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出算式,并通过4个算式的特点,使他们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自主练习第5题
比大小,先把算式计算出来再进行比较。
五、板书设计
10的加减法
1、表格记录法
2、算式记录法
9+1=10 1+9=10
10-1=9 10-9=1.......3、分成表示 10 10 10 10
2 8 3 7 4 6 5 5
拓展练习:
1、猜数游戏
师用双手捂住10颗豆子,打开一只手,漏出2颗,然后提问:这边捂住几颗,谁来猜一猜?
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猜的。并口头列出算式。
接着让同桌小朋友互相猜,左边小朋友捂豆子,右边小朋友猜。并记录算式。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大家一块儿交流交流。另外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新的发现吗?
六、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学习,我们能够列出10的加减法的所有算式,总结了列式的方法与规律;并且掌握了“一图四式”的列出所有算式的方法,对算式进行分类和总结。
七、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 10以内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53—57页“小猴跳水”。
教学目标:
1、根据具体的情境学习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体会连加、连减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
2、初步学会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连加、连减算式的运算顺序和方法。
2、理解连加、连减算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环节
5+4= 6-3= 10-8= 7+2= 8+2= 9-8=
二、情景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仍然是这几只猴子的故事,请同学们观看动画演示,在观察的过程中,试着跟同桌讲一讲发生了什么事情。(带着问题观看,能使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学生通过互相讲解,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生1:我看见一群小猴子在玩跳水的游戏,我想知道现在树上还有几只猴子?
生2:我一群兔子在草地上玩耍,非常开心,我想知道一共有几只兔子?
师:同学们看到猴子和小兔子玩的很开心,同时利用数学的眼光又提出了两个数学问题,你们非常了不起,那这节课我们就来尝试如何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好不好?
三、探究新知
1、连加
我们先来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兔子?”这个问题,同学们再仔细观察情景图,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什么信息?同桌之间进行讨论,教师进行指导。
学生汇报,老师评价。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生1:我们发现最开始有4只白兔在草地上玩耍,又来了3只黑兔,最后又跑来2只灰兔,把这三部分兔子的数量合并在一起就是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生2:我们是把后来的两组先合起来,再跟原来的一组合起来也是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生3:他们两个小组说的都对,把 这些合并起来应该用加法计算。
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棒,很有条理,非常清晰。现在能不能尝试列出算式并计算?先独立完成,然后跟同桌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列式计算,教师对学困生进行指导,同桌交流方法。
学生汇报
生1:我的列式是4+3+2(板书学生的算式)让学生解释算式中各数字代表的意思,4表示原来白兔的只数,3表示跑来黑兔的只数,2表示最后跑来灰兔的只数。(找几个学生重复描述各数字代表的意思)
师:谁能说一说这个算式应该如何计算?
生2:4+3+2=9,我是这样计算的,先算出4+3=7,表示白兔和黑兔一共有7只,再算7+2=9,就是一共有9只兔子。(多找几个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加深计算方法的掌握)
生3:还可以这样,4+3+2=9
师:嗯,很好,这样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应该先算4+3=7,再用7+2=9。还有不同的列式吗?
生3:我的列式是3+2+4(板书算式)最后也是等于9,先算3+2=5,表示后来的兔子只数,再算5+4=9,表示一共有9只兔子。
师:同学们太厉害了,利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了这么复杂的问题。同学们观察解决这个问题所列的算式和以前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吗?生答,算式中有两个加号,算了两次。
总结:对,像这样在一个算式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加号的叫做连加,(板书课题)读的时候一次读出来就可以了,范读(比如4+3+2=9读作4加3加2等于9)在计算时,要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算出结果再与第三个数相加,得到最后的结果。
2、小练习:
自主练习1题,让学生分析题意一起列出算式并计算,2题自主完成,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3、连减
师:刚才我们利用大家的智慧解决了一共有多少只兔子的问题,学会了连加的列式及计算方法,现在请同学们独立解决一下“树上还有几只猴子”的问题,注意在列式之前要看清题意和数学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计算,教师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学生汇报,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
生1:我的列式是5-1-2=2,(板书算式)学生解释算式的意义。
树上原来有5只猴子,先跳下去了1只,后来又跳下去了2只,求剩下的就是从总数里面拿走两部分,所以用减法计算。
生2:这个算式里有两个减号,应该叫做连减。
师:没错,你的猜测是正确的,像这样一个算式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减号的叫做连减,(板书课题)
总结:在计算连减时应该先把前两个数相减,用得到的结果再去减第三个数。
4、小练习
自主练习3、4、5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集体订正。
四、板书设计
10以内连加连减运算
1、一共有几只兔子? 2、树上还有几只猴子?
4+3+2=9(只)5-1-2=2(只)
4
五、扩展练习
1、自主练习9题,青蛙跳格子的问题,这种类型题目很容易出错,要先带领学生分析并理解题目意思,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做题之前先引导学生先看青蛙是从家往外跳还是从外往家跳,往外跳时用加法,往家跳时用减法。因此,第一小题用加法,把三次跳的格子数相加即可;第二小题用减法,先看青蛙是从10 开始往回跳,第一次跳了3格,第二次跳了4格,所以列式应该是10-3-4=3。该类型题目的易错点是,列式时应该数清楚每次跳的格子数,而不是看每次跳到哪个数字。
2、自主练习12题讲数学故事,练习时应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和简洁表达的能力按照题目中的提示用数学语言描述,提出问题并列连减算式解决。
3、看图列式
?个
?个 8个
列式: 列式:
4、画一画,填一填
4+3+()=10
2+()+3=8
10-()-()=4(答案不唯一)
六、作业设计
课本54页自主练习1、2、3、4题
课后反思:
第八课时 1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课本58——61页“小猴学钓鱼”。
教学目标:
1、根据具体的情境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初步学会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根据图中内容正确列出加减混合的算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口算
10-3-2= 3+6+1= 4+0+5= 7-1-2= 2+3+4=
二、情境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调皮可爱的小猴子跳水游戏,学习了10以内连加连减的知识,今天这些调皮的小猴子又干了些什么有趣的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动态情景图)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谁能把屏幕上发生的故事详细完整的讲述出来,和同桌先小声讲一讲,然后把你们想到的故事情节讲给全班同学听一听。
学生互说,教师参与学生活动,并对学生进行指导。
学生汇报。
生1:岸边有一个小朋友在钓鱼,有5只小猴子看到了很有趣,就找来树枝有模有样的坐在岸边学着小朋友的样子钓起鱼来,钓了半天没见有鱼上钩,有3只猴子觉得没意思先走了,这时正好又有1只猴子跑来了。
生2:小朋友先钓上来了3条鱼,后来又钓了2条,不小心跑了1条。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而且把故事情节描述的非常完整,那同学们现在能不能根据故事的情节提出数学问题呢?
学生举手,教师指名回答。
生1:现在岸边有几只猴子?(板书问题)
生2:小朋友的鱼缸里还有几条鱼?(板书问题)
......师:同学们提出的这两个问题很有价值,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三、探究新知
师:请同学们利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尝试解决“现在岸边有几只猴子”这个问题,可以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或画圆圈的方法试着做一做,并和同桌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独立列式,并动手摆一摆或画一画,教师对学困生进行指导,同桌间互相说一说,学生汇报。
生1:我是这样列式5-3+1,(板书算式)
师:请你说一说问什么这样列式?
生:先来了5只猴子,走了3只,就用5-3,又来了1只,再把这只加上,所以5-3+1。
师:你能说一说计算过程吗?
生:先算5-3=2,再算2+1=3。(多叫几名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巩固计算方法)
生2:还可以这样做,5-3+1=3
师:嗯,你这个方法很好,这样可以清楚的看到计算过程,同学们真棒,利用我们的智慧轻松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解决第二个问题“小朋友鱼缸里还有几条鱼”
学生独立列式解决,指名汇报。
生:我是这样做的,3+2-1(板书算式)先钓了3条鱼,又钓了2条鱼就加上2,又跑了1条再减1,计算时先算3+2=5,再用5-1=4,鱼缸里还有4条鱼。(多找学生重复描述这一过程)
......师小结:同学们看我们今天解决问题所列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每个算式当中有加号也有减号),总结:没错同学们,像今天我们学习的这样,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号也有减号的是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在解决混合运算的题目时,我们要先看清题目的意思,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列式和计算,在计算混合运算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四、板书设计
1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
1、现在岸边有几只猴子? 2、鱼缸里现在有几条鱼?
5-3+1= 3(只)3+2-1=4(条)5
五、小结练习
(一)59页自主练习1、2、3题。
1题带领学生看清图的意思,分析题意,右手5只气球,左手4只气球,飞走了2只,学生尝试列式,全班汇报,集体订正。
2题放手学生自己分析题意,独立列式计算,全班汇报,集体订正。
3题训练计算方法和计算能力,限时3分钟。
(二)扩展练习
1、()+3+2=7 10-()-5=1 8+()+2=10
9+1-()=2 2+()-4=5 7+()-3=62、看图列式
六、作业设计
课本59页自主练习1、2、3题
课堂反思:
第四单元 有趣的游戏——认识位置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70—72页,认识位置。
教学目标:
1、在游戏的过程中,感知上下前后左右这六个方位,初步掌握判断上下前后左右的方法。
2、在认识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判断能力,能用前后左右方位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了解“上下”和“前后”的位置关系和含义,会用“上下”和“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了解“左右”的位置关系和含义,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上下”和“前后”的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左右”的空间观念,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9-3-1= 5+6+1= 6+0+2= 8-3-2= 2+4+5=
二、导入环节
师:小朋友们,喜欢做游戏吗?下面老师说指令小朋友做,看谁反应的快,好吗?某某前面的同学请起立,某某后面的同学请起立,变换不同学生的名字找前后。
根据同学们做的情况,总结:小朋友找的都很正确,但是当老师说到某某左边的同学还好找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认识位置(板书)
三、新授环节
1、借助亲身体验,初步感知“左右”
(1)在身体上找左右。
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能帮我们做很多事情。你知道哪只手是左手,哪只手是右手吗?让学生说一说左手会做什么,右手会做什么?(右手会拿笔,拿筷子……,左手会拿)(一定让学生记住拿笔的是右手,另一只是左手。写字的手是右手,右手的边为右边)。
找一找我们身上还有这样的好朋友吗?(生:左右眼、左右耳、左右脚……)
(2)利用自己身体的左右朋友做游戏。听清口令按老师的要求统一做:举右手,右手拍右腿;举左手,左手拍左腿;右手拍左腿,左手拍右腿。
(3)分辨左右。在以上这些问题里都有左右这两个方位,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区分左、右呢?让学生采取分小组讨论的形式,然后选出代表进行汇报。如:左手边是左,右手边是右;左耳边是左,右耳边是右……
2、借助身边事物,理解“左右”
(1)上学后,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很多朋友。你能用我们刚才学到的知识介绍一下你座位的前、后、左、右各是谁吗?介绍到谁,谁就举起右手跟我打个招呼好吗?(指名生做介绍。)
(2)哪位小朋友愿意告诉大家,在我们教室里你的前、后、左、右各有什么?
生:我的前面是……我的后面是……
3、联系生活实际,应用“左右”。
平时我刷牙,一般左手拿牙缸,右手拿牙刷刷牙。你能象老师这样,也用“左右”一词来描述一下你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吗?学生汇报预设:
如:上下楼梯靠右走,保证楼道秩序,不拥堵;在马路上要走右边,遵守交通规则;爸爸开车时左手握方向盘,右手挂挡……
4、师生互动,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下面我们同桌合作再来做个小游戏:每排左边的同学起立按要求做动作,右边的同学当裁判,(左脚跺一下,右手指鼻子,右手拍左肩,左手摸右耳朵)右边的同学起立,左边的同学当裁判(右脚跺一下,左手指鼻子,左手拍右肩,右手摸左耳朵)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生:我举的左、右手和同桌的不一样)为什么呢?学生讨论得出方向变了左、右也跟着发生变化。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我们学到了这么多数学知识,你们高兴吗?高兴的请举手,我也很开心(举手)。你举的是哪只手?(生:右手)我举的也是右手。为什么我们举起的右手方向不一样呢?怎样做我们举起的右手方向才能一样呢?(师转身或学生转身)
板书设计:认识位置
前——后
左——右
上——下
四、课堂总结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左、右手来分辨,左手这边的部分是左边,右手这边的部分是右边。左和右是相对的位置关系,只有在相同的一侧时才能进行比较。
五、拓展延伸
1、自主练习第2题。
引导学生认识前后,可以让小朋友排队认一认。
2、自主练习第3题。
小朋友做指鼻子游戏。
自主练习第5题。
引导学生理解提议,自己贴一贴。
作业设计:
课本71页2题
教学反思:
智慧广场 重叠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7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借助直观图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
2、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索的过程,提高思维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形成运用几何直观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长学生的聪明才智,发展学生的智力。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体验成功的乐趣,产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学习借助直观图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前面的数量+中间部分+后面的数量=数量的总体的解体思路,明白数两次的部分是重复的部分。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提问:生1前面是(),后面是(),左面是(),右面是()。
生2前面是(),后面是(),左面是(),右面是()
……
二、导入环节:
小朋友们喜欢做游戏吗?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吧。(选5名同学到前面了解他们的姓名。)
请你们按照我的口令来:小李请你到我这里来,小赵请你紧跟在后面,小刘请你站到小赵的前面,小侯请你站在小刘的后面,小陈请你站在小侯的前面。
其他小朋友瞪大眼睛,看看谁的反应快。从前往后数谁排在第二?他前面有几个人?后面有几个人?从前往后数谁排在第四?从后往前数谁排在第二?为什么还是他呢?
使学生明确:数的方向不同位置也不同。
1、同学们,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排队的现象?生自由说一说。
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排队的现象一起欣赏一下。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排队。
2、我们每个人都要在公共场所自觉排队,做一个遵守公共秩序、具有良好社会公德的好公民。你知道吗?其实在排队里也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的数学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排队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重叠问题
三、新授环节:
1、冬天到了,大雁也排着整齐的队伍飞去南方过冬,大雁南飞的景色非常美,有时排成“一”字型,有时排成“人”字型,有时候还会调皮地分到云朵里去呢。
(课件展示图片)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一朵白云挡住了一些大雁。
生:有一只不一样的大雁。
师:你们的眼睛真亮!那在这只花大雁带领的队伍中藏着什么数学问题呢?
课件出示信息及问题。
谁能读一读?让生反复读一读。
2、现在根据所给的提示你猜想一下,这群大雁有几只呢?
根据生的猜想板书
9只或8只。
师谈话:看来这一行大雁有几只,确实值得我们研究,关键要知道云朵中藏了几只,怎样解决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再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学生汇报预设:
生1:我用的是摆一摆的方法、、、、、、师:你同意他的想法吗?还有什么想问的吗?
达成共识:用摆一摆的方法得出结论是一共有8只大雁。
生2、我用的是画一画的方法(画简单图形的)、、、、再次达成共识:用摆一摆的方法得出结论是一共有8只大雁。
师:他们都是画一画的方法,你觉得谁的更好一些呢?
让生体会: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简单的图形来代替复杂的事物,以简洁方便为主。
用学具摆一摆。
生3:我用的是算一算的方法、、、、预设:①6+2=8
前面有6只,后面还有2只,一共是8只。
②6+3=92、质疑:刚才我们摆、画的结论都是8只,这个算式的问题出在哪里了?刚才他们画一画的方法很好,我们再一起画一遍:
3、小结:原来从前往后数数了一次,从后往前又数了一次,数了两次,6+3的时候,6里面也有它,3里面也有它,把它加了两次,所以要减1。
更正算式:
6+3-1=8(只)
或者:5+1+2=8(只)
6+2=8(只)
5+3=8(只)
4、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得到了一致的结论:一共有8只大雁。那在这些验证方法中哪一个方法的功劳最大呢?
达成共识:画一画的方法最好。画图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板书设计:重叠问题
6+3-1=8(只)
5+1+2=8(只)
6+2=8(只)
5+3=8(只)
四、课堂总结
像云中的大雁问题在数学中叫“重叠问题”,刚才我们用了画一画的方法,知道了从前往后数,或者从后往前数,会出现1只重复的,在计算这一行有几只时,要把重复的减去。
五、拓展延伸
1、既然画图的方法那么好,咱们就用它来解决小鸭子的问题:
鸭妈妈领着小鸭子在池塘里游泳,她前面有4只鸭子,后面有3只鸭子,一共有几只鸭子?
生独立完成指生板演,集体纠正。
在这里鸭妈妈数了几次?一次也没数。你能用个算式表示吗?(先找出特殊的那只)
4+3=1=8
这个4表示什么?3呢?1指的是谁?
4表示前面4只小鸭子,3表示后面3只猴子,1指特殊的小鸭子。
2、我们用画图的方法不仅解决了空中大雁的问题,也解决了水中小鸭子的问题,那生活中的排队我们能不能也用画图来解决呢?出示75页第四题,生独立完成。
谁能用算式表示?并说说原因?
作业设计:
课本75页2题、4题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第一课时 海鸥回来了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76—79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学具操作,认识11—20各数。
2、正确书写11—20各数,正确认识计数单位“一”、“十”和数位“个位”、“十位”。
3、经历动手操作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和数位以及11—20各数的过程,初步体验计数的发展和应用,形成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4.结合现实活动学习认数,培养环保意识,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及读写。
2、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感受以“十”为计数单位的计数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一起认识了0—10.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这些数字说出来吗?还可以怎么数?
预设1:1、2、3、4、5、6、7、8、9、10
预设2:10、9、8、7、6、5、4、3、2、1
二、导入环节
师:这些数中,哪个数最大?有没有比10更大的数?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比10更大的数。
三、新授环节
(一)解决“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
1.估一估。
师:沙滩上大约有多少只海鸥?大家先来猜一猜,“猜一猜有多少”在数学上我们称为“估计”(板书)。谁先来估计?
预设:10、11、12、13、15……
2.数一数。
师:怎样才能知道我们估计得对不对?
预设:数一数。
师:对,需要数一数,那快来数一数吧!
学生独立数数,之后集体交流数的方法。
预设:1只1只地数、2只2只地数、……
师小结:不管几只几只地数,都是11只海鸥。谁估得更准确?
3.摆一摆。
(1)用小棒摆11。
①师:如果用一根木棒代表一只海鸥,沙滩上的海鸥要用多少根木棒表示呢?
学生独立数出相同数目的小棒。
②师:老师这儿有一些小棒,谁能快速、准确地说出这是多少根小棒?(将一些小棒散放在实物投影上)
预设:因为杂乱,学生数的时候有困难。
师:其实老师这儿也是11根小棒,这样放很难一眼就看出有多少根。你有什么好办法,把这些小棒重新摆一摆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有多少根?(学生动手操作)用自己的小棒摆摆看或者画一画。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搜集有代表性的摆法预备集体交流。
(2)优化方法,建立计数单位“十”的表象。
①交流摆法。
生介绍摆法。
预设1:1根1根地摆。
预设2:2根2根地摆。
预设3:把11根分成10根和1根地摆。
②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摆法进行评议。(对比优化,选择最优化的摆法。)
提问:哪种方法能使我们一眼看出是11根小棒?
预设:大部分学生选择“把11根分成10根和1根地摆”这种方法。
师:为什么选这种?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10根小棒表示10个一,(同时出示粘有10根小棒的操作板贴于黑板,在此操作板下板书:10个一)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可以把这10个一捆成1捆,(师边说边操作)也就是1个十,(将1捆小棒贴于黑板操作板“10个一”旁,并在下面板书:1个十)连起来即:10个一是1个十。(补充板书)
师:你知道11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吗?(数的组成)
学生交流。
③师:你能像老师这样,用小棒做1个十吗?
学生动手操作。
(3)体验练习,丰富计数单位“十”的表象。
①探究12的组成。
师:有了这样的“十”,你能快速找出12根小棒吗?
师:说说是怎么找的?
预设:找1个十,再找2根。
师:那也就是说,12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
学生交流。
②探究14的组成。
师:快速找出14根小棒。
学生动手操作,请找得快的同学说方法。
师:你找了几个十几个一?
(4)顺势而导,认识“个位”、“十位”。(数位)
(指黑板上的1捆和1根小棒)
师:前面我们知道了这些小棒是11根,(在小棒下面板书:11)这两个“1”表示的意思一样吗?(边说边指)
学生交流。
师:是的,右边的这个1表示的是1个一,左边的这个1表示的是1个十。(在右边的“1”上板书“一”,左边的“1”上板书“十”)这两个“1”所在的位置分别叫“个位”与“十位”。大家猜一猜:哪个“1”在个位?哪个“1”在十位?为什么?
预设:表示1个“一”的1在个位,表示1个十的在十位。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个位、十位)
师:是呀,这个“1”在个位表示1个“一”,这个“1”在十位表示1个“十”,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意思也不同。那你知道12中,哪个数字在个位?哪个数字在十位?表示什么意思?14呢?
4.拨一拨。
(1)认识计数器上的数位。
师:这是计数器(出示教具计数器)。(认识数位)计数器上这是十位,(边说边指)个位在哪?
学生拿出计数器,同桌互相指出计数器上“个位”和“十位”的位置。
师边拨珠子边提问:(个位拨1个珠子)在个位拨一个珠子表示什么?
(十位拨1个珠子)十位上拨一个珠子表示什么?
(个位拨2个珠子)表示什么?
(个位拨3个、4个……10个)表示什么?
学生根据问题分别进行交流。
师:10个一(指计数器)表示1个十(指黑板相应板书处),当个位满十时,要将个位的珠子全部退掉(演示操作),用十位上的1个珠子来代替。
(2)拨数练习。
①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11后,集体交流拨法。
师:你会写11吗?一起书空写。
师:计数器上十位有1个十,就在十位写1;个位上有1个珠子,就在个位写1。这就是11。(边说边在黑板田字格上板书:11)
②学生把珠子全部退回,拨12,集体交流拨法。
师:12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
师:你会写12吗?
学生动笔试写,(投影展示学生写法)集体评价。
师:12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有1个十,就在十位写1,个位上有2个珠子,就在个位写2,这就是12。(边说边在黑板田字格上板书:12)
③学生把珠子全部退回,拨13。集体交流拨法。
师:你会写13吗?
学生交流写法。(板书:13)
老师拨数学生说数。(从13开始,每次个位加一颗珠子,一直到19)
(3)认识20.师:在19的个位再拨一个珠子,(边说边拨)现在个位上有几个珠子?个位满10可以怎样?(根据学生回答,把个位10个珠子拨回,从十位拨一个珠子。个位满十,要归零后向十位进一。
师:(指计数器)20里面有几个十?
师:如果要取出20根小棒,怎样取最快?
预设:每捆10根,取2捆。
师:20怎样写?末尾的“0”不写可以吗?(板书:20)
(4)填空补数。
师:(指黑板)13—20之间还有哪些数?你能把它们写出来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将数字补充板书)
(二)解决“沙滩上有多少个小朋友”、“礁石上有多少只海鸥”
师:估计一下这两个问题中哪个数比较大一些。估计有多少只?(见图2)
师:请你用自己的方法数出有多少个小朋友、多少只海鸥。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数法。
师:确实是礁石上的海鸥数量多,谁估准了?
(三)引出课题
师:今天我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认识了这么多新朋友(11—20各数)。
四、巩固练习
师:小海鸥知道大家学得这么起劲,高兴得飞起来了,都想和小朋友交朋友,你们愿意吗?下面我们一起来个抢答比赛,回答正确的小朋友才可以和小海鸥交朋友,你们有信心吗?听清要求,我说开始,大家再抢答。(点击课件,依次出示各题)
五、板书设计:
六、扩展练习
师:在这把尺子上有我们今天学过的数吗?在哪里?
学生交流。
师:你能从0数到20吗?
学生齐读。
师:读了这些数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从左往右数越来越大,从右往左数越来越小。
师:还有什么方法读这些数?
预设:倒读、2个2个读、5个5个读……
根据学生回答,全班分别倒读、2个2个读、5个5个读。
师:红房子里躲的是几?你是怎么知道的?
七、课堂小结1、11-19的各数都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而20则是由2个十,或20个一组成的。
2、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个位上有几表示几个一,十位上有几表示几个十。
八、作业设计:课本78页第1、2、3和5题
课后反思:
第2信息窗 2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80—84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口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让学生经历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合作交流、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
3.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发言,善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内在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口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
2.掌握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4+3= 5+4= 6+3= 7+2= 6+2= 6-4= 9-6= 7-3=
5-2= 9-3=
二、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跟着一年级一班的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去海边参加了喂海鸥的活动,那么这节课我们继续到海边观察:
三、新授环节:
1、出示情境图
仔细观察这幅图,在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2、提取数学信息
天空中,左边有12只海鸥,右边有3只海鸥。
海面上,左边有15只海鸥,右边有4只海鸥。
一共有17桶食物,已经喂了4桶。
3、提出数学问题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天空中一共有多少只海鸥?
(2)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海鸥?
(3)还剩多少桶食物?
4、自主探究:
(1)天空中一共有多少只海鸥?
摆小棒:
左边:︱︱︱︱︱︱︱︱︱︱︱︱
右边:︱︱︱
这些一共有多少呢?怎么列式?
12+3=□(只)
板书算法过程:
12+3=□(只)
/\
2 + 3 = □(只)(复习加法各部分的名称)
︱ ︱ ︱
加数 加数 和
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能不能自主完成这个问题?
(2)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海鸥?
15+4=□(只)
学生讨论自主解决,老师巡视,对掌握不好的学生进行指导。
学生展示,教师评价。
(3)还剩多少桶食物?
摆小棒:
︱︱︱︱︱︱︱︱︱︱︱︱︱︱︱︱︱︱︱︱︱
喂了4桶,那么,这4桶应该去掉。
怎样列式?
17-4=□(只)
板书展示计算方法:(认识减法各部分的名称)-4 = □(只)
︱ ︱ ︱
被减数 减数 差
那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20以内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四、巩固练习
课本81页1、2题;课本82页3、4题
五、板书设计:
20以内的加减法 + 3 = □(只)
︱ ︱ ︱
加数 加数 和-4 = □(只)
︱ ︱ ︱
被减数 减数 差
六.扩展练习
课82页5题;课本83页8题
七、课堂小结:
“十几加几和十几减几”是在学生学习完11-20各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十几加几和十几减几的口算题,一方面巩固了11-20各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学习进位加法做知识准备。
八、作业设计:
课本自主练习81和82页1、2、3、4和5题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智慧广场:移多补少问题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本85~86页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学习借助直观图解决“移多补少”问题。
2、经历观察、操作、验证的数学过程,形成利用几何图形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动手操作(动手画一画,摆一摆)中感知问题的形成过程,并让学生体验到获取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
1、借助直观图解决“移多补少”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利用几何图形直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课前复习
15-2= 5-2= 16-4= 19-6=()+8=182、情景导入:(课前准备用纸做的花)
师:同学们见过用纸做的花吗?
生:见过(没见过)
师:好,那么芳芳和晶晶两位同学分别做了一些这样的花。不过他们现在好像遇到了难题,那么让我们一起去帮一帮他们好不好?
3、新授环节
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芳芳做了14朵花,晶晶做了10朵花。
师:好,谁做的花多?
生:(芳芳)
师:那老师要继续给你们出难题,敢接受吗?
生:敢
师:老师要让他们两个的花一样多,这可把她们两个难住了,看看我们班哪些同学最聪明,帮助她们分一下。
提出问题:芳芳给晶晶几朵花,她们两个人的花就一样多?
(提示生画图)
画图:(板书)
芳芳:●●●●●●●●●●●●●●
晶晶:○○○○○○○○○○●
从图中我们看看,芳芳比晶晶多多少朵呢?
(同桌交流)摆小棒:
芳芳:︱︱︱︱︱︱︱︱︱︱︱︱︱︱
晶晶:︱︱︱︱︱︱︱︱︱︱
生:芳芳分给晶晶2朵。
无论是哪种方法,我们都是从多的里边拿了一些给少的,让两个人变得一样多,这种方法就叫做“移多补少”(板书课题)
4、巩固练习。
师:“移多补少”的方法你学会了吗?好,那你会用“移多补少”来解决问题吗?
出示题目:熊妈妈摘了14个玉米,熊宝宝摘了4个玉米,熊妈妈给熊宝宝几个玉米就一样多了?
5、板书设计
移多补少问题
芳芳:●●●●●●●●●●●●●●
晶晶:○○○○○○○○○○●●
芳芳分给晶晶(2)朵。
6、拓展练习
第一行:
第二行:____________
如果第一行移一个 到第二行,两行的 就同样多。请你画一画,第二行应画多少个
学生画图解决,师巡视指导。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7、课堂小结
从多的里边拿了一些给少的,让两个人变得一样多,这种方法就叫做“移多补少”。
8、作业设计:课本85页自主练习第1、2、3和5题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87—91页,认识图形。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立体图形,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形体。
2、在拼、摆、摸等探索活动中,培养初步观察、比较、抽象的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对身边与立体图形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建立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的表象,并能加以区分。
2、学习分类与比较等学习方法。
三、教学设计:
1、复习旧知
小刚有12个苹果,小明有4个苹果,小刚给小明几个苹果,他们的苹果就一样多?
2、情景导入:
师:小朋友们,看老师拿的什么,你认识吗?你们喜欢搭积木吗?一起看图上的小朋友用积木搭出了什么?(出示情境图。)
师:看到这个情境,你想不想也现场搭个积木?
生:想
师:老师每人分发一些形体,说一说它们是什么形状的物体,说给同桌的小朋友听。(学生以组为单位说出物体名称)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认识图形(板书:认识图形)
这么多学具中,你们能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吗?试试看。
3、新授环节
①分
师: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说你们是怎么分的?
生:我们把鞋盒、肥皂盒、药盒、酸奶盒……放在一起;把骰子、魔方、积木……放在一起;把易拉罐、笔筒、铅笔……放在一起;把足球、玻璃球、小皮球、乒乓球放在一起。
师:他们是这样分的,和你们一样吗?(其它学生进行补充)。
师:每种形状的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我知道酸奶盒、肥皂盒、鞋盒都叫长方体。
……
老师按学生所说分出的各类实物中出示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师: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问:请你高高举起球,互相看看拿对了吗。放回袋中,依次出现:圆柱、正方体、长方体(长方体不放回袋中)
②摸──感知特点
师:为什么那样分呢?
(1)感知长方体。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和你小组里的朋友说一说。
师:谁能大声告诉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感觉到的?
(小结)师生: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2)感知正方体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我们再认识一个与长方体类似的正方体。老师现在手中拿着一个正方体,你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给同组的小朋友说说心中的感觉。
(小结)师生: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师总结:你们观察的真仔细,长方体和正方体确实有很多地方一样。
(3)感知圆柱
师:除了长方体、正方体,你的袋子里还有什么?
师:你能拿出一个圆柱吗?它是什么样子?
生1:上下一样粗,圆的。
生2:能滚动。
师: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圆柱?
生1:新买的铅笔。
……
小结:圆柱:上下一样粗,圆的,能滚动。
(4)感知球
师:袋子里还剩下我们最熟悉的它叫什么?
生:球
师:它有什么特点?
生:光光的,能滚动。
小结:球:曲面的,能滚动
③比较。
师:你能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再分分类吗?可以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交流,然后汇报。
生:按照能否滚动,把它们分成两类,一类是长方体和正方体,另一类是圆柱和球。
师:那么圆柱和球都能滚动,滚动的方向一样吗?
生:不一样,球可以向任意方向滚动,而圆柱却只能前后滚动。
师:哪种立体图形滚动的最快?做实验来验证一下。
生:因为球可以向四面八方滚动,所以球滚动的最快。
小结:按照能否滚动,把它们分成两类,一类是长方体和正方体,另一类是圆柱和球。球可以向任意方向滚动,而圆柱却只能前后滚动。
4、巩固练习
师:说出你认识的球、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长方体:桌面,黑板,门,窗户等
正方体:粉笔盒
圆柱:铅笔
球:足球,篮球等
5、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6、拓展练习:
7、课堂小结
长方体:6个面,棱,顶点,不能滚动。
正方体:6个面,棱,顶点,不能滚动。
圆柱:上下一样粗,圆的,能滚动。
球:曲面的,能滚动。
加深学生的印象。
四:作业设计:
五: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 小小运动会——20以内的进位加法
第一课时 运动会报名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93—97页,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
1、从实际情境中理解9加几的进位加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知道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交流自己的算法,感受算法的多样化,学会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重点:
认识9加几的进位加法,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原理,正确计算两个加数比较接近的加法算式题
课前口算:(2分钟)
5+2= 7+1= 9+1= 10+5= 12+3= 11+5=
7+2= 8+2= 9+1= 11+4= 3+12= 10+3=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我们学校马上要开运动会了,一年级一班的同学正在积极地报名,让我们一起过去瞧一瞧!(出示第93页的运动会报名场景图的PPT)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从情境中发现问题
看来,小朋友都非常喜欢参加运动会,当运动员给班级争光。看学校为低年级的小朋友们准备了赛跑,投沙包两项活动。还可以当志愿者,这是一年级1班的学生报名情况,你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男生志愿者9人,女生志愿者7人,赛跑的9人,投沙包6人
动脑思考,提出数学问题。
师:根据大家的报名情况,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学生汇报预设:
生1:一共有多少名运动员?
生2:一共有多少名志愿者?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真好,我们先来解决其中的一个问题,好吗?那我们先来算一算一共有多少名运动员吧。
教师进一步引导怎样列出算式进行计算呢?学生列式为:9+6或6+9。同学们非常聪明,下面我们先共同研究9+6怎样计算。
2、在探索中解决问题。
9加6等于几?你想怎样来计算?你可以借助学具算一算,先自己独立算一算,再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
哪一个小组先来说一说你们的想法?指生汇报,学生一边说,老师一边板书:
法1:点数法。数10、11、12、13、14、15、从9开始往后数6个数。
法2:凑十法 9 + 6 = 15
10(把9凑成10)
法3:把9看成10再减1,10+6=16,16-1=15。
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比较一下,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小结:看来同学们都喜欢凑十法,第一种方法是把6分成1和5,再把9凑成10来计算的,我们把它叫做“凑十法”,老师觉得这种方法比较好。一般情况下,我们把较小的那个数分成两个数,再把较大的数凑成10。
现在我们来解决6+9等于几,你能不能根据刚才计算9+6的经验来计算一下?学生自由计算,然后汇报,你是怎样计算的。
比较一下9+6和6+9,你发现了什么?
生:9+6和6+9的结果相同
小结:
(1)在加法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是不变的,这是加法的交换律。
(2)计算“小数加大数”时,可以转化成已学过的“大数加小数”的方法完成观察一下,咱们今天学到的加法计算和前面有什么不同?两个数相加结果比10大就需要进位,像这样的加法就是进位加法,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我们算出了参加运动会的同学数,下面大家算一算参加志愿者的有多少人吧?(生独立计算,师进行指导)
生汇报预设:
生1:9+7=16,把7分成1和6,1与9结合是10,最后的结果就是16.生2:也可以把两个加数的位置颠倒过来,7+9=16.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独立填写得数
(2)指几名学生填写结果,集体分析订正。
(3)仔细观察,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秘密。
学生可能会有多种发现:如①都是9加几。②9加上的数和得数都是按顺序排列的。③得数都是十几。④得数个位上的数总比加上的数少1。
这些发现都是对的,应给予肯定:接着提问:你知道少的那个1到哪儿去了吗?进到十位上了。
四、板书设计
一共有多少名运动员?
9+ 6= 15(名)
在加法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是不变的,这是加法的交换律。
五、拓展练习
1,在○里填上“<、>或=”
9+4○14 14-9○7 4+7○12
15-4○4+8 13-6○11-5 15-4○2+9
2,一个加数是6,另一个加数是9,和是()。
3、被减数是16,减数是9,差是()。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一定又学到了不少知识,说给大家听一听。
七、作业设计
课本94页自主练习1、2、3、5、6题
八、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领饮料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98—100页,8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
1、从实际情境中理解8加几的进位加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8加几的进位加法。
2、培养学生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8加几及相应的几加8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让学生体验这种算法的便捷性。
课前口算:(3分钟)
1.9+2= 9+3= 9+5= 9+9= 9+4= 9+8=
2.把下列数分成2和几的形式
7 4 6 5 8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一年级一班开运动会报名的情况,运动会已经开始了,你想不想到热闹的场面去看一看?
出示:运动会上分发饮料的情境图的PPT
师:学校为了补充同学们消耗的能量和体力,给他们送饮料来了,他们的饮料怎样分配呢?请你仔细观察情境图,从情境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1)两组一共领了多少瓶果汁?
(2)两组一共领了多少瓶矿泉水?
(3)一组一共领了多少瓶饮料?
(4)二组一共领了多少瓶饮料?
师:同学们真善于观察,提出了那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8加几的进位加法。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解决 “两组一共领了多少瓶果汁?”
要解决“两组一共领了多少瓶果汁?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一组领了8瓶果汁,二组领了7瓶果汁。)
现在你能解答这个问题了吗?先独立解答,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明自己的口算方法,并注意交流不同的方法。
学生一边口述,教师有选择的进行板书:
8+7=15(瓶)
+ 7 = 15 8 + 7 = 15
小结:看来同学们还是用凑十法的比较多,因为它用起来比较简便,在今后的练习中你会逐渐的体会到。优化算法,强调凑十法的简便性。
(2)解决 “两组一共领了多少瓶矿泉水?”
根据刚才的学习经验自己先独立解决,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要想求出两组一共领了多少瓶矿泉水,必须知道一组领多少瓶,二组领多少瓶。从图上的信息中得出,一组领6瓶,二组领8瓶,所以6+8=14,即两组一共领14瓶矿泉水。)
(3)解决剩下的两个问题。
有了前面的经验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做。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怎样得出算式的结果,然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提高技能。
1、巩固练习1题,让生说说算式的意思,学生独立完成。
2、巩固练习2题,圈一圈,算一算。
四.板书设计:
(1)两组一共领了多少瓶果汁?
8+ 7=15(名)
(2)两组一共领了多少瓶矿泉水?
6+8=14(名)
凑十法
五.拓展练习
1.写出得数相同的算式
5+8=()+()=()+()=()+()
2.()里最小能填几?
6+()>13 5+()>12 4+()>12
六、课堂小结:
学了今天的内容,相信你的计算能力、生活能力又增强了一步,你有哪些收获呢?
七、作业设计
课本99页自主练习3、4、5、题
八、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投沙包比赛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101——104页,投沙包比赛。
教学目标:
1、从实际情境中理解7、6加几的进位加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7、6加几的进位加法。学会正确的口算
2、鼓励算法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会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7,6加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迅速地口算。
难点:
理解掌握凑十法
课前口算:
8+5= 8+7= 9+5=
9+7= 8+6= 9+8=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投沙包游戏吗?操场上小朋友们也在玩投沙包游戏,大家想不想去看看?(出示投沙包的PPT)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什么?
1号运动员1分钟投中了7个
2号运动员1分钟投中了6个
3号运动员1分钟投中了5个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号运动员一共投了多少个?
2号运动员一共投了多少个?
3号运动员一共投了多少个?……
下面我们重点解决“1号运动员一共投了多少个?”这个问题。根据我们刚才的交流知道,1号运动员投中7个,外面有4个,怎样算它一共投了多少个?你怎样列算式?
生列算式:7+4=
你打算怎样计算?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动手做一做。(用小棒摆一摆或用圆圈代替沙包画一画)
然后汇报计算的方法。
谁先来说一说你的计算过程。
学生一边口述,教师有选择的进行板书:
生: 7+3=10 10+1=11
生 : 7 + 4 = 11 7 + 4 = 11
上述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已经发现在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用凑十法比较简单,(此时优化算法,强调凑十法能帮我们快速算出结果)用凑十法可以看大数,拆小数,也可以看小数,拆大数。
你能用学到的知识很快的判断出2号运动员一共投了多少个?
3号运动员一共投了多少个吗?……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然后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三、理解运用,巩固算法。
刚才我们参观了这两场比赛,下面也让我们比赛一次好不好?
课本自主练习5题,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四、板书设计
1号运动员一共投了多少个?+ 4 = 11 7 + 4 = 11
五、拓展练习
()里最大能填几?
7+()>11 8+()>14 9+()>15
六、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说给全班同学听一听。
七、作业设计
课本102页自主练习1、2、3题
【一年级数学上册《动物乐园》教案】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12-06
一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07-12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比较06-12
一年级数学探索乐园教学设计05-26
一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七教案11-14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左右》教案12-13
一年级数学上册 认物体教案 苏教版01-03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比多少教案06-25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教案11-18
学年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设计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