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2024-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共11篇)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篇1

读书笔记--<追寻生命的意义>

(奥)弗兰克尔

<追寻生命的意义>是一部令人鼓舞的杰作,本书作者奥兰克尔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人,我深信信任何读过此书的人,都能从他无比痛苦的经历中,获得拯救自己的经验。

他因犹太人的身份,被德意志纳碎关进了臭名昭著的集中营,漫长的牢狱生涯,使得他除了一息尚存之外别无余物。他毕生视为生命的手稿,被挺进队员撕毁。他的双亲,兄弟姐妹、新婚不久的妻子,不是死在牢营里,就是被送进煤气间。像这样一个丧尽一切,饱受饥寒凌辱,随时都可能死亡的人,凭借着超人的精神意志追寻着生命的真谛,不断的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因此,他的话必然值得我们洗耳恭听。

书中处处流露着他真实的自我,有大多的感悟,值得我们去学习:

1、意志和精神是任何抉择的根本。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有待抉择的事情,随时随地都会有的,人无时不刻不在做出抉择。而你的抉择,恰恰决定了你究竟会不会屈从于强权,任其剥夺你的真我及内在的自由。从这个角度上说,一个人之所以变成怎样的人,其实是他内心抉择的结果,而非纯是环境因素使然。环境只能影响人,但不能决定人。任何人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根本上都可以凭他个人的意志和精神,来决定他要成为什么样的子。

2、痛苦存在的意义。

如果人生真有意义,痛苦自应有其意义。痛苦正如命运和死亡一样,是生命中不可抹杀的一部分。没有痛苦和死亡,人的生命就无法完整。

一个人若能接受命运及其所附加的一切痛苦,并且肩负起自己的十字架,则即使处在最恶劣的环境中,照样有充分的机会去加深他生命的意义,使生命保有坚忍、尊贵、与无私的特质。否则,在力图自保的残酷斗争中,他可能因为忘却自己的人性尊严,以致变得与禽兽无异;险恶的处境,提供他获致精神价值的机会,这机会他可以掌握,也可以放弃。但他的取舍,却能够决定他究竟配得上或配不上他所受的痛苦。

3、懂得“为何”而活

一个人如果懂得为何而活的人,那么他几乎“任何”痛苦都可以忍受。看不出个人生命有何意义、有何目标,因而觉得活下去没什么意思的人,最是悲惨了。这种人很快就会迷失,而这种人一听到鼓励的话,典型的反应便是,“我这辈子再没什么指望了”。

因此,我们应该认清一个事实。真正重要的不是我们人生有何指望,而是人生对我们有何指望。我们不该继续追问生命有何意义,而该认清自己无时不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问。面对这个追问,我们不能以说话和沉思来答复,而该以正确的行动和作为来答复。到头来,我们终将发现生命的终极意义,就在于探索人生问题的正确答案,完成生命不断安排给每个人的使命。

不仅如此,每个人都必须认清:即使身在痛苦中,他也是宇宙间孤单而独特的一个人。没有人能替他受苦而解除他的重荷,他唯一的机遇就在于他赖以承受痛苦的态度。

4、追寻生命的意义

一个人不能去寻找抽象的生命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天职或使命,而此使命是需要具体地去实现的。他的生命无法重复,也不可取代。所以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也只有他具特殊的机遇去完成其独特的天赋使命。

生命中的每一种情境向人提出挑战,同时提出疑难要他去解决,因此生命意义的问题事实上应该颠倒过来。人不应该去问他的生命意义是什么。他必须要认清,“他”才是被询问的人。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篇2

关键词:史铁生 《命若琴弦》 生命意义 生命困境 生命过程

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从正常的生命变成了残缺的生命,在生与死的痛苦挣扎中史铁生“开启了写作的零度”,并以睿智的言辞、质朴的风格、悲悯的文字书写生命,诠释生命的意义,追寻生命的真谛。小说《命若琴弦》就以老瞎子和小瞎子的人生寓言故事,诠释了人生苦难的文学话题,表达了史铁生对直面人生、感恩苦难、超越命运的哲学思考。

一 正视偶然的、不可抗拒的人生苦难

命运从来都是不公平的、不可抗拒的,任何人都无法逃脱人生苦难,既然如此,人们就应当正视人生的各种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忍受命运的重压”。小说《命若琴弦》以一个古老的传说展开故事情节,并以老瞎子和小瞎子的故事再现了生命历程中的希望与失望、痛苦与欢乐、信仰与怀疑等,表达了作家生命意义、生命过程、人生价值的哲学思索。相传,盲人琴师弹断一千根琴弦之后,就可以重见光明。《命若琴弦》就以这个故事为引子,讲述了弹断八百根琴弦的瞎子师爷、弹断一千根琴弦的老瞎子以及年轻的小瞎子三代盲人的故事。老瞎子和小瞎子靠卖艺为生,他们整日穿梭于莽莽的崇山峻岭之中,走乡串户地为人们弹奏三弦琴。老瞎子的师傅临终前告诉老瞎子一个治愈眼疾的良方,以弹断一千根琴弦为药引子,然后拿着琴槽中的药方去抓药,就可以治愈眼疾。老瞎子将师傅的话当成了真理和生命的希望,他用尽毕生的精力卖艺弹琴,并用一生的精力追求“弹断一千根琴弦”的人生梦想。

小说中,小瞎子年仅十七岁,他天真烂漫、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他通过小小的电匣子知道了“绿色的长乙(长椅)”、“曲折的油狼(游廊)”等等。在野羊坳时,小瞎子与小妮子兰秀儿一起听电匣子,共同嬉戏玩耍。但是,饱经沧桑的老瞎子却并不关心这些,他买电匣子是为了学习谱写新曲儿,好早日弹断一千根琴弦,以实现重见光明的梦想。小瞎子则对这个重见光明的药方持怀疑态度,他常常质问师傅,“干嘛非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药呢?”,“弄断一千根琴弦还不简单?”。但是,老瞎子对这件事情却是满怀信心,甚至不让小瞎子有任何质疑。生命因为希望才变得更加精彩,如果生命没有希望,就犹如大海中的小船失去了方向,会变得漫无目的,四处飘荡。小瞎子希望能够重见光明,找到一份甜蜜而美好的爱情,而老瞎子只想着能够睁开眼睛,看看这个美好的世界,这些都是多么美好的希望、多么基本的欲望,命运之神却剥夺了他们两人的这种权利,让他们无法享受普通人所拥有的幸福。但是,在理想和希望的支撑下,老瞎子和小瞎子仍幸福地生活着,小说开篇之处,老瞎子和小瞎子犹如风尘仆仆的苦行者,顶着发黑的黑帽,穿梭于峰峦叠嶂的崇山峻岭之中,但是他们并未觉得疲惫不堪,反而心中充满希冀、激情迸发,因为老瞎子想着要弹断一千根琴弦,而小瞎子要见到自己暗恋的女孩兰秀儿。

小瞎子和兰秀亲嘴儿、吹气儿、亲热,两人的情感急剧升温,老瞎子也弹断了一千根琴弦,于是,小说故事情节发展到了高潮。然而,随后小说故事情节却发生了转变:老瞎子琴槽里藏了五十年的秘方竟然是无字天书,小瞎子深爱的兰秀也远嫁他乡。老瞎子和小瞎子的人生希望都变成了镜中花、水中月,两人陷入了极度绝望的悲观境遇,老瞎子用“骨头一样的眼珠质问苍天”,小瞎子趴到雪地里,一动不动地等死。在不幸的命运悄然降落时,个体会感到痛苦、不幸和无奈,但是人终究无法改变这种不幸的命运,比如,兰秀儿远嫁他乡之后,小瞎子就不再拥有这份爱情;老瞎子拿到一张白纸,也不可能重见光明。面对不公平的命运,小瞎子发出了愤慨的质问,“干嘛咱们是瞎子?”;老瞎子则只能悲凉地屈从命运的安排,“就因为咱们是瞎子”。在经历爱情挫折后,小瞎子感受到了残疾带给人的不幸和痛苦,老瞎子看到了荒谬、荒诞的生存本相,也感受到了人生的宿命。

二 投入永恒的、乐观豁达的生命之旅

史铁生这样说过,“人的本性倾向福音,但是人的根本处境却是苦难或残疾”。如何超越人生的苦难、实现灵魂的救赎呢?史铁生认为,“过程即目的”,“生命的价值在于你能镇静而激动地欣赏过程的美丽和悲壮”,只有坦然面对各种人生困境,调整人与矛盾冲突的关系,将“为我”的狭隘认知变成“为他”的博大胸襟,才能让生命获得更精彩、更有意义。

小说《命若琴弦》中,史铁生就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诠释了“过程即目的”的人生哲理,表现了老瞎子对“弹断一千根琴弦”的不懈追求以及对生命意义的重新认知。比如,老瞎子的师傅临终前留给他一张药方,让他弹断一千根琴弦之后按照药方抓药,这样就可以重见光明,只是因为老瞎子的师傅没有记好,将一千根琴弦当成了八百根琴弦,所以没有治好双眼。在这个人生希望的支撑下,老瞎子努力地生活,不知翻了多少山、走了多少路、受過多少委屈,但是老瞎子始终没有放弃,而是将生活的酸甜苦辣埋在心底,因为在老瞎子心中,只要能够重见光明,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都是值得的。老瞎子翻山越岭去抓药,夏天匆匆忙忙走了,随后,老瞎子才知道那个所谓的药方不过是一张白纸,在重见光明的希望幻灭之后,老瞎子极度痛苦和绝望,他面容憔悴、身体孱弱,游走于死亡的边缘。后来,老瞎子猛然想起了自己的徒弟小瞎子,想到了小瞎子还有着漫长的人生道路,他不能抛弃自己的徒弟小瞎子,而独自离开人世。于是,在大雪狂舞的深冬时节,老瞎子跌跌撞撞地回到野羊坳。老瞎子将师傅的药方封入小瞎子的琴槽之中,将这个装有“秘方”的三弦琴郑重其事地交给小瞎子,并嘱咐小瞎子,“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小瞎子急切地问,“怎么是一千二,师父”。老瞎子平静地回答,“是一千二,我没有弹够,记成了一千。”

显然,老瞎子参透了生命的意义,超越了个体生命的局限,实現了由为我到为他的人生转变,他将目光投向徒弟小瞎子身上,并用本真、善意的谎言赋予小瞎子新的希望与生命意义。在老瞎子的生命旅程中,“弹断一千根琴弦便可以见到光明”是一个绝对真理,也是老瞎子反抗苦难生活的生命之剑,但在了解了这个善意的谎言之后,“弹断一千根琴弦便可以见到光明”给了老瞎子致命的人生打击,同时也给了老瞎子另一种生命启迪,让老瞎子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以觉醒者的姿态观照生命的苦难,从而进入了乐观豁达的生命状态,实现了从绝望到希望、有限到无限、悲观到乐观、为我到为他的生命转变。于是,在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两个瞎子,一老一少……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老瞎子和小瞎子重温着瞎子们走过的道路,重复着永恒的生命之旅。

三 参悟诗性、宗教情怀般的生命意义

在命运、自然和宇宙面前,人是卑微的、渺小的,甚至是无能的。生命不过是一种不变的轮回,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之后,宇宙又会是什么面貌呢?浩瀚无垠的宇宙究竟孕育了多少生命?生命终究会灭亡的,那么我们的奋斗和追求又有何意义呢?这是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生命话题,也是《命若琴弦》所要回答的人生命题。从出生到死亡,再到另一个生命的诞生,生命始终在不断的轮回,而所有的一切都将烟消云散,因而,每个人都面临永恒不变的人生困境。史铁生认为,生命困境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人生来就是个体的存在,人永远无法与其他人进行无障碍的沟通,这注定人是孤独的;人总是有着无尽的想象力和无尽的欲望,但是人的能力却是有限的,永远无法满足人那无尽的欲望,这种欲望和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带给人无尽的痛苦;每个人都渴望永生,但是死亡是人类的必然宿命,没有人能够摆脱死亡的纠缠。史铁生对这些人生和命运的思考,带有一种浓浓的人文关怀,也带给读者一种诗意般的宗教情怀,“对苦难有了一种感恩情绪……是宗教的根本”。

在怎样对待生命、超越生命这个问题上,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海明威说过,“人生来不是给打败的……可就是打不败他”。显然,人无法摆脱作为存在物所面临的各种纠缠,但是人可以以主体精神超越一切,将所有的痛苦和不幸抛给命运。儒家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人应该“尽人事,由天命”,顺应自然、知足常乐。史铁生认为,人的精神对超越生命困境有着重要意义,“在科学的迷惘之处、命运的混沌之处……信仰是我们的精神引导”。人的理性和能力是有限的,无法根除灾难和痛苦,也无法摆脱天命的控制,但是,人可以以顽强的意志、崇高的精神抗争命运,在抗争中展现生命的优雅和尊严。因而,史铁生非常重视精神生活的意义,主张人们以博大的胸怀看待人生的种种苦难和不幸,以坚韧的意志抗争生命的困境,并在抗争中实现生命的超越,这无疑和海明威的硬汉精神、儒家的天命思想有着共通之处。

小说中,在剩下几根琴弦时,老瞎子满心喜悦,他在心中默默地想着,“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可以看见这个世界……突然间心里一阵空……他朦胧中期盼的东西比这要多得多”。显然,老瞎子所期盼的不仅仅是重见光明,还有着生命意义终极救赎的意味,双眼重见光明只是一个狭隘的人生目标,无法引领老瞎子进入更好的生命境界,而“假药方”事件则让老瞎子参悟了师傅的良苦用心,“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弹好了就够了”,彻悟了生命的意义与生命的真谛。在经历了种种人生磨难之后,老瞎子参悟透生命的困境和生命的价值,并勇敢地超越了人生苦难,进入了一种宏阔的生命天地。正是因为洞穿了死亡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老瞎子重新获得了生活的勇气,并带着小瞎子重新踏上“莽莽苍苍”的人生征途,成了一幅永不败色的剪影。

小说《命若琴弦》是史铁生不倦审视生命个体的文学表达,也是史铁生生命哲学的艺术再现。小说中,史铁生以心灵体验为依托关注残疾人的命运体验,用哲理性的语言拷问残疾人的内心痛楚,以荒诞的叙事展现个体的人本困境,拉近了“残疾”和“健全”的距离,诠释了生命的价值以及实现生命价值的内在路径。

参考文献:

[1] 谭爱娟:《琴弦上的生命之歌:史铁生作品中的残缺之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2] 余翠萍:《生存的困境与出路——〈命若琴弦〉的人生哲理初探》,《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1期。

[3] 王晓晨:《扶轮问路写作夜 一度生命若琴弦——从〈命若琴弦〉看史铁生的生命哲学》,《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4] 胡山林:《对人本困境的思考》,《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第4期。

[5] 胡鑫:《解读生命内涵的不同观点,探寻当代生命教育的框架》,《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6] 李林徽:《永远悠扬的生命弦音——〈命若琴弦〉的艺术哲学意蕴及现实意义》,《传承》,2010年第9期。

读《追寻生命的意义》有感 篇3

我没想到,这部书的作者,维克多?E?弗兰克尔竟然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不过,他很快解释,本书仅讨论的是小集中营内的人和事,并不涉及发生了大屠杀的那个世界着名的大集中营。不过它显然已经引起了我的阅读兴趣。我一边迫不及待地读下去,一边为集中营里所发生的感到不忍心。作者以一名受害人的视角,事无巨细地记录着他们所受到的迫害:“无用”的人将被送去煤气室烧死;上缴所有随身物品,留作纪念的奖牌、只完成了一半的科学手稿――甚至于毛发,也一寸不留;靠着一点点可怜的面包熬过一整天;冬日里脚水肿得穿不下鞋子,只得脱了鞋继续赶路,结果脚趾冻得失去知觉……他们每日里胆战心惊地过着没有希望的生活,不知亲人是否还幸存,不知自己的生命又能坚持到哪一刻。

最令我揪心的是,文章似乎并不总是记录酷刑。人们将希望寄托于宗教,在非人的折磨下渐渐学会苦中作乐。于是我便眼睁睁地看着人们在苦难之中挣扎。我想,是什么支持着这些人活下去呢?毕竟,除了身体上受到虐待,精神上的侮辱和心灵上的创伤更是难以言喻吧。那些纳粹党人不把受害者们看作人,只当是天地间的一个物件而已,手指随意一指便决定了这些“东西”的生死!作者将集中营中的俘虏的心路历程归纳为三个阶段。刚入营时,他们震惊不已:奥斯维辛!接着,由于没日没夜的精神剥削,他们由惊骇到视若无睹。最后,有幸存活下来的人,他们有一天终于重获自由,却未迎来预想之中的狂喜。待他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却再也见不到那个应该给他开门的那个人了……

第一部分在我的“意犹未尽”中结束了。由于涉及到专业知识,第二部分关于意义疗法的叙述难免显得晦涩。但通过作者所列举的一些有趣的实例还是能让大部分读者粗浅地理解一些理论。顾名思义,意义疗法的主要手段是通过使得患者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并以此解开心结。而最后,作者将生命的意义归结于使命,归结于苦难。说实话,读到这里,我是感到有些遗憾的,因为这个答案我们早就在初中阶段就有所耳闻:天降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将生命等同于一场修行固然具有仪式感,但仍有一种不可抗拒的悲凉感。然而,世事本就如此,只是很多人,包括我,还是倔强地不愿意承认罢了。所幸,弗兰克尔又说,“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惟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已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本书中的大部分内容对我来说都受益颇深,特别是作者对于一些人心理变化的分析。实际上,我还是震惊于并且感动于作者那对待生命温和、慈悲的态度。没有愤世嫉俗,即使对于那些剥削他的人也没有任何过激的.愤怒。这种温和的口吻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我好像渐渐摸到我一直苦苦追求的那个答案了:我认同弗兰克尔的观点,爱是实现生命意义的一种途径。我发现,唯有这个答案让我无法反驳,且心甘情愿。这大概就是所谓使命,需要承担起责任的使命啊。

虽然很薄,但不得不承认这本书值得我反复多读。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这本书让我对于真正的苦难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使我发现我的大多数时间都消磨在自我打击和悲天悯人当中去了,以后,我再不会选择悲观消极度日,如果可以,为什么不选择一种轻松快乐的方式活着呢?另外,第二部分中关于心理治疗的方法都很实用,如矛盾法,或能很好地解决我在公众面前讲话肌肉发抖的症状。

Ps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篇4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个普通人的一生将要追寻其独特的理想,普通人自有他所存在的意义。那假如是换成一个每天生活在集中营里的俘虏,失去了人身自由,经历了各种磨难,那他的人生还要追寻所谓的生命意义吗?而维克多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那些集中营的俘虏们的心理历程与人生故事。

初到集中营的俘虏,从受一段时间集中营磨难后的挣扎到冷漠,最后是麻木不仁的绝望心境。人性不能简单地分为善与恶,尤其在极端恶劣的环境最深处的人性极其容易暴露出来,善与恶的边界变得如此模糊不清。恶劣的生存环境往往扼杀生存的希望,人在绝望之中走向死亡。

“每当看到狱友吸烟时,我们就知道他已经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勇气一旦失去,几乎不可能再挽回。”为什么人要活着?什么是人生的意义所在?维克多没有直接给我们答案,也因每个生命体的独特性而存在意义有所不同,但他阐述了三种方法:创造或从事能体现生命价值的工作,体验爱与被爱,忍受并超越痛苦的积极态度。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篇5

知道为什么而活着的人,几乎能承受任何怎样活着的问题。

——尼采

当长期处于一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人的所有价值都被摧毁,时刻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下,这时人们的心理会在高压下发生什么样的改变?这种痛苦无望的生活还有任何意义吗?奥地利心理学家弗兰克尔,以二战集中营幸存者的身份,在《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自传体的书中,讲述了那种极端环境,给普通囚徒的心理状态带来的深刻影响,以及囚徒们为了自己和朋友能活下去,而进行的残酷的生存斗争。作为一名敏锐的观察者和亲历者,他进一步从这些惨痛真实的经历中,引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我们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而活着?

在集中营中,囚徒的所有财产和权利都被剥夺,不仅饥寒交迫,而且随时会有死亡的可能,被判定体弱有病的囚徒很快会进毒气室,在这里,生命显得格外渺小脆弱。可是据弗兰克尔观察,身体不那么强壮,却有丰富的精神活动的人,似乎更容易幸存下来,他本人就是实例。对妻子的思念和爱,让他在脑海中无比清晰地勾勒出了她的形象,并与她生动有趣地谈笑。爱,超越了时空甚至生死的阻隔,给拥有爱的人带去了内心的充实和强有力的支持。“将我像封条一样置于你的心上,爱,就会像死一样强壮。”

过去的甜美回忆,同样能给困境中的人们带来安慰,也许只是曾有过的微小的成功,也许只是一次普通的家庭聚会,可曾感受到的喜悦和满足,留在了这些回忆中,弥补和滋润了人们在现实中的空虚痛苦,更重要的是,指向了未来的希望:将来,我们会再次拥有这些幸福时刻!

为了活下去,囚徒们小心地节省食物,从死者身上“交换”衣物,调换转移到其它集中营的名单(这更像是命运的赌博),冷漠地注视着其它人的痛苦和死亡。即使在这种文化和道德“冬眠”的环境里,人们在动物式的生存本能外,却神奇地保持了对艺术和大自然之美的热爱,甚至感受更为强烈。“一位囚徒冲了进来,招呼我们去操场观看精彩的日落。站在外面,我们看见险恶的云在西边闪闪发光,整个天空布满了从铁红到血红、形状和颜色不断变化的云,„„然后,在几分钟的寂静后,一位囚徒对另一位囚徒说:‘世界多美啊!’”在艰难绝望的环境里保持对爱和美的感受,在黑暗中不懈寻找光明和希望,我想,这就是人之为人的特殊之处吧!也正是这种特殊性,反过来,给绝境中的人们带去了活下去的力量。

生命的真相读书笔记 篇6

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一本纪实类的报告。对于轮回的揭示,用强有力的数据进行说明和分析以及论证。对于不信轮回的部分人来说,一定会对文中案例产生怀疑,这是我能猜想得到的,从我个人角度来说,一些轮回转世的案例既然已经说出来了展现出来了,完全可以作为一种证词,如果连证词都不相信,那现在法庭上的证人证言也该取消了,如果是这样的话,没有证物的官司将永远没法打了。

书中有两类案例,一是濒死体验、二是轮回转世。在国外,濒死体验的研究有很多很多,凡是有过濒死体验的人都开始相信死后还有生命,死并不是生命的终结。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佩服慈师的阅读量之大,思维之缜密,逻辑之严谨。非常科学式的,哲学式的逻辑推理及分析来论证说明轮回存在的客观事实,没有一点宗教渲染。虽然佛教从未承认自己是宗教,但目前现实已然将佛教归为宗教。

生命的化妆读书笔记 篇7

台湾作家林清玄把化妆分三流、二流和一流的三类化妆,我把教育粗略地分为这样的三类,知识的教育——思维的教育——生命的教育。

我们从小接触的权且算作知识的教育,因为它主要是知识的积累;工作中的教育多是经验的教育,前辈交给你一些知识的同时教会你如何做事,它算是知识教育和思维教育的一种过渡状态;当你静处从环境或者书本中思考人生、思考生命、思考未来等需要脑子和心灵共同成长的话题时,权且可以当做思维教育的一种(教育不一定是别人施加给你,它也可以是自我教育);而生命的教育,我也只是理解一点点而已,当一个穷苦的孩子在父亲以身作则教育下,有骨气有担当,不趋炎附势,不嫌贫爱富,我把它也算作是生命教育的一种。

《生命生命》读书笔记 篇8

不课文主要讲了三件小事:顽强逃生的飞蛾转风中的小香瓜子苗,静听自己的心跳,这三件事表达了生命的顽强,和杏林子关爱生命的爱心。

读着这篇课文,脑海里的记忆使我想起了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海伦凯勤,虽然她很不幸,可她没有放弃自己的人生,努力奋斗,写作,已经把自己的处境忘得一干二净。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她创作了《我的生活》,《老师》《走出黑暗》等,她还说过这样一句话,“忘我就是快乐”因为她要把别人的眼晴所看见的光明当作她的太阳,别人耳朵所听见的音乐当作她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她的快乐。

关于《生命生命》读书笔记 篇9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生命生命》读书笔记三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生命生命》读书笔记三篇1

生命,是多么的神圣,是多么的辉煌,是多么的灿烂。在这大千世界里,我们人类所探索的范围内,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唯一拥有生命迹象的。为什么其他的地方没有生命呢?也许,在很久以前,其他的行星也拥有着璀璨的文明,但却毁于天灾或是文明的战争。

在地球,我们也是由微小的单细胞生物进化而来。在我们之前有着许许多多的物种,但是他们有的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却生存了下来,还创造了许多科技的产物,开发新的能源。让我们远离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距今六千五百多万年前,拥有着地球上最大单体生物———恐龙。但是他们却灭绝了,原因却是不得而知。是行星撞击地球的意外?是火山爆发引起的大气污染?还是强者生存的自然选择?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却要知道:恐龙是比我们人类还要强大的生物,如果不是智慧和科技的力量,我们或许也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要做好准备,如果哪一天真的来临,也许是我们自己一手造成的。

因为我们还没有脱离地球,还不能大规模的向外太空移民。却开始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开始慢慢地掏空她、透支她的生命里、污染她的躯体......如果我们不收手,收拾我们造成的烂摊子,也许我们的未来会像曾经地球的霸主恐龙一样消失,留待我们之后的文明“评头论足”。

也许恐龙就是破坏了生态的平衡,被宇宙的大意志所消灭了。在经历大灭绝后,统治地球的也许是那些智力低下,却拥有着强大生命力的生物。例如:打不死的小强、繁殖能力超强的老鼠、又或者是机器生命......我们只是茫茫宇宙里的沧海一粟罢了。佛教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也许就像电影《黑衣人》里说的,我们的宇宙只是别人把玩一颗弹珠罢了......关于《生命生命》读书笔记三篇2

最近,我们学了一篇课文——《生命生命》。

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一直在想生命是什么,并用了三个例子来证明。第一个例子是说了作者在写稿,一只飞蛾骚扰着他,趁它停下时,“我”一伸手捉住了那只蛾子。它挣扎着,鼓动着双翅,飞蛾求生的欲望令作者震惊,他忍不住放了它。

第二件事情讲的是墙角砖缝中掉进了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竟冒出了小苗,这令作者惊讶,它能在没有阳光和泥土中生长,即使只活了几天。

第三件事情描述的是,作者用医生的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这生命是属于他自己的。可以好好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糟蹋它。

读完了这篇课文,我感觉到生命是如此宝贵。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命,生命是由自己掌握的,是任何人改变不了的事实。所以每个人都要好好的珍惜生命,不能浪费生命。

看完了《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有句话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上:“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就是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生命,也就是时间,珍惜生命,也就是不浪费时间。每个人都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更多有意义的事儿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让你的`人生真正充满快乐与幸福吧!

关于《生命生命》读书笔记三篇3

读了《生命生命》这篇文章,我知道了作者杏林子心里一直有个疑问:生命是什么呢?从飞蛾求生、香瓜子发芽、静听心跳的事件中,作者知道了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要珍惜生命,让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除了杏林子知道了生命的意义,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也知道。就像叶欣、邓练贤、王晶。李晓红……这些抗非典英雄。就说说叶欣吧

叶欣是省中医院二沙分院里急诊部的护士长。在非典期间,叶欣救了很多非典患者。叶欣却因此患上了非典,但叶欣还是处处关心非典患者。

当叶欣抢救一名患者后的一个星期后,叶欣离开了她热爱的岗位、亲人。我想,叶欣可能认为她生存下来就是为广大人民服务,而不是为自己生存。

生命流泪的样子读书笔记 篇10

在这个炎热又有趣味的暑假里,我看了许多书,《生命流泪的样子》是我最喜欢看的书之一。

这本书的小主人盛欣怡只有12岁,性格软弱、心地善良。她有一个心胸广阔有才能的爸爸,还有一个通情达理的妈妈,所以她们一家过得非常幸福,这个被幸福包围的家庭,突然飞来横祸,欣怡的妈妈得了癌症。因此这个家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平时最疼爱欣怡的妈妈变得严厉了,对欣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欣怡一边学习一边承担家里所有的家务。虽然有着老师的不断鼓励,但对亲情和友谊的烦恼依然使她感到孤独和困惑。看着妈妈一天天被病痛折磨的样子,爸爸为妈妈的病累得疲惫的身影,欣怡越来越懂事了。最终妈妈还是永远地离开了她。

我感觉欣怡真是个懂事的乖孩子,她心疼妈妈的病,也明白了妈妈对她的严厉是给了她最深最深的爱,她从软弱变得坚强,她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生命流泪的样子》读书笔记 篇11

不同的人生,不同的色彩,生命,是短暂的,但如何让这短暂的时光发光发亮?

《生命流泪的样子》讲的是性格软弱、心地善良的女孩盛欣怡,她生活在被爸爸,妈妈宠,被爸爸,妈妈疼的家庭里,十分幸福快乐。但是,妈妈突然患上了不治之症。这场飞来的横祸,使得他的生活乃至性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本娇气的盛欣怡变得处处细心周到,原本温柔大方的妈妈却处处挑欣怡的不是,爸爸变得拼命工作,挣钱养家,宽敞的大房子也变卖,住在小房子里……在妈妈做手术的这个过程中,虽然有着老师不断的鼓励,但对亲情和友谊的烦恼依然使她感的孤独和困惑。妈妈最终永远离开了年仅十二岁的欣怡,以及那曾经幸福又快乐的家庭。十二岁的欣怡,却过早的体验到了生命和爱的深刻涵义。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会有黑暗来临,有时又会光芒四射,

坚强一点儿,不要被心里的黑暗所吞噬。我们应该和盛欣怡一样,坚强地面对那惨不忍睹的现实。勇敢大步向前走,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古今中外,哪一个人不是靠坚强的意志,才使生命发光发亮的吗?

刘伟,小时候玩捉迷藏的时候,不小心触摸到了高达千万伏的高压电,双手被截肢。长大后,他迷上了游泳。要知道,一个没有双臂的`人在水中是很难掌握平衡的,可刘伟却挺了下来。可是当刘伟要好好发展时,不幸患上了一种病,如果继续游下去,将会有生命危险。无奈之下,又放弃了游泳。终于,他又与钢琴作伴,用脚趾练琴每天高达10小时。在“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上,他又出豪言壮语:“我这一生不能缺少三样东西:水、阳光、钢琴。”贝多芬,著名音乐家。小时候就对音乐特别有感触,可是不幸患上了耳聋。这对所有的音乐家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但是贝多芬他并没有悲观消沉,而是在无声的世界里摸索。海伦凯勒,一生都生活在盲聋哑的世界里,竟也度过了88个春夏秋冬,还写下了畅销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成为世界文坛中一朵背光生长,却又茂盛的野花。

上一篇:房屋租赁合同范本(中介版)下一篇:看电影《为家而战》观后感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