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游戏利弊英文(共8篇)
Internet Crisis
Many inventions bring goodneand convenience to our lives. The computer is probably one of the greatest tools invented. According to D, The definition of computer is “an electronic device designed to accept data, perform prescribed mathematical and logical operations at high speed, and display the results of these operations.” Therefore, it has flexible verities of usages. Computers were used for military communications about several decades ago but after it was discovered for more purposes, the true meaning of computer has changed.
People now use computers not only to store data, but also to edit a whole lot more programs and texts than it could before. PC games have changed a lot of kids’ lives. Some of them played games, got addicted to them and dropped out of schools because of that; some of them played, got addicted, but after discovering and developing their own skills on such things as computer designing, they became billionaires. However, these people aren’t even 10% of all PC gamers. As the birth was given to computers, the Internet hatched after computers.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Internet and computer somehow made the attitudes toward computers even worse. Because people can share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through computers, the “information” can’t be all good and proper. Besides the fact that people are getting addicted to games or online surfing, violence and pornographies have also become big issues. Internet viruses, identity thieves have also caused many troubles to people who use computers. Therefore this question has been more and more considered by people: should computers, computer programs, and, most of all, the Internet, have more restrictions on people based on their background, ages or other information by the government? Or should the Internet be like what it is now, or even freer?
Many people may argue over the answer for this question. As we all know, restrictions have already been used for many programs such as video games and soft wares. But when internet has been so frequently used by people, very few regulations have be made based on ages. It’s a common problem that most of the internet hackers are teenagers or college students. They hack all different websites, from people’s personal sites to United States National Security website. Some of them hack websites for money, but most of them do that just for fun. People can hardly do anything to prevent this from happening because all the smart hackers know how to clear or change their IP addreto prevent government from tracing them. Another key factor for these teenagers to do that is because overloaded confidence. They want to improve themselves by breaking the websites that seem to be impossible to hack. This is obviously illegal and foolish, but it seems a little crucial to put the young talented hackers into jails.
Many of the hackers have now been trained officially and are working for either government or large corporations to prevent the damage they have done to the internet. However, not every hacker can be found and trained to be put in good use. Internet hacking and viruses should be prevented, not corrected. The reason why teenagers are so addicted to computers is that computers are very much something they can have total acceand control of. Most of American teenagers have their personal computers, and they most likely have passwords for their computers. First, the passwords give them security of using putting their information in their computers. After internet surfing, some of them might want to do more than just playing games, listening to songs or watching movies on the internet, that’s the beginning o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an internet surfer to an internet hacker. Because there is almost no rules internet and people can surf on the internet as long as they have internet connections. Therefore, no matter the age, the Internet gives them total freedom of doing whatever, however, and whenever.
More restrictions are the keys to the solutions to this internet hacking problem. Such regulations as “internet acceregistration” can be very helpful to internet security. The way it works is that if a person wants to have internet accewith any kind of computer he has, he will have to register to a certain department, and have all his information stored in the system. So every time when he goes online, he has to spend a few seconds, entering his internet ID number to confirm his identity. Therefore, no matter how he changes his IP address, he and his actions on the internet will still be traced.
Identity theft is another problem existing on the internet, thanks to online shopping, people can now buy cloths, books, or even food online. The most common way of online payment is through credit cards and that’s where the problem begins. People’s information on their credit cards can often be stolen by “Identity Thieves”, they are special thieves that steal accounts and passwords from people without stealing their actual cards. So when you have your credit cards in your hand, it doesn’t mean that you are absolutely safe from identity thieves.
1.1 网络发展过程中的专业术语
最典型的流通路径就是在计算机联网或是网上活动的过程中经常运用到的专业术语, 逐渐演变成了“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以互联网为媒介, 其中涉及到如:软件、硬盘、鼠标、CPU、浏览器、域名、服务器、IP等等专业名词。
1.2 突出个人语言风格
网络是一个展现个人风格的平台。在这个虚拟的、主观臆想的空间里, 网民们完全不用顾及旁人的感受和看法, 而可以尽情发泄各种情绪、恶搞, 坦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就是在这样一个无需章法的交流过程中, 出现了文字的符号化、谐音化、缩写化、混用化、图像化等等, 这些现象很大程度上冲击了汉语表达。
1.3 英语教育的升温
近年来, 中国的英语教育全面升温。在学校的主流教育中, 英语教学早已成为与汉语教学持同等地位甚至高出汉语地位的语种。因为就业市场的需求、人才市场的需求, 以及语文教学的死板无趣, 使得年轻人无心学习汉语, 却热衷于学习英语。这是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进行的一场不动声色的文化倾销;是莎士比亚语言战胜孔子语言的表现。就网络语言崛起的原因, 请让我来浅析一下网络语言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的利弊。
2 网络语言的利弊
2.1 网络语言的好处
(1) 丰富汉语表达。中国的母语不可能一成不变。时代的进步也会在语言中体现出来, 同理, 汉语也要与时俱进。
(2) 网络语言促进我们与国际接轨。国际、国内有很多专业术语, 在国与国、人与人的交流之中, 形成了通用的、约定俗成的表达形势。作为常识, 我们必须要了解。例如, NBA是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 (美国篮球职业联赛) 的简称等。
(3) 网络语言可以提高交流效率。信息社会什么都讲效率。网络语言运用于某些工作领域可以提高人们的交流效率, 增进同事之间的情感。这些图片和表情就可以很具体地向对方表明你当时的忙碌状态。
凡是都有两面性, 我们在看到网络语言方便快捷的同时, 还应该看清网络语言给我们带来的弊端和负面影响。
2.2 网络语言的弊端
(1) 网路语言冲击了汉语。网络语言对汉语造成了冲击, 这是不争的实事。网络语言的猖獗, 使汉语言陷于肤浅的境地, 动摇了人们使用汉语的道德观念。长期上微博的人就会不自觉地出现以下习惯用语:神马 (什么) 、有木有 (有没有) 、围脖 (微博) 、童鞋 (同学) 、小盘友 (小朋友) 、油箱或是幽香 (邮箱) 、大虾 (大侠) 、霉女 (美女) 、主银 (主人) 、矮油 (感叹词“哎哟”) 、偶稀饭你 (我喜欢你) 、卡哇伊 (可爱) ……这些不规范的用语使正规汉语的表达大打折扣, 完全将汉语恶搞、扭曲了。当人们为了重新找回可以统一交流的规范化语言时, 汉语已经不在是中国人的首选语言, 取而代之的是英语。理由很简单, 因为英语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
(2) 网络语言会加深年轻一代与长辈之间的代沟。不同年代的人之间原本就存在代沟, 网络语言将会深化交流代沟。并且, 年轻人与长辈之间会越来越缺乏交流。例如, 一位60后的语文老师读一位90后学生的作文会读不懂, 不是文笔不通, 也不是字迹太潦草, 究其原因, 原来通篇都用了网络语言:MM (妹妹) 、DD (弟弟) 、GG (哥哥) 、坑爹 (坑人) 、你丫 (你呀) 、PK (对决) 、恐龙 (长得很丑的女子) 、青蛙 (长得很丑的男子) 等等。还有很多变异字, 如, 槑 (读成“梅”, 意思是遇到了很窘迫的事情, 但是当事人却表现得比呆子还要呆) ;囧 (读成“窘”, 意思是遇到了很窘迫很糟糕的事情) ;嫑 (读成“表”, 意思就是“不要”) ;巭 (读成“布”, 是对武林高手的简称) 。
(3) 网络语言会毁坏下一代的汉语言结构。中国的母语面临着严峻的问题:汉语的发展还没有来得及与时俱进, 其语言结构就已经被网络语言摧毁了。这一现象对中国的下一代影响巨大。他们一出生, 就已经不再受到纯正的汉语环境的熏陶。取而代之的是随处盛行的网络语言。诸如, 886 (拜拜喽) , 9494 (就是就是) , 7456 (气死我了) , 1314 (一生一世) , +U (加油) , 偶 (我) 、表 (不要) 、米 (没) 、虾米 (什么) 、B4 (鄙视) 、女纸 (女子) 、是滴 (是的) ……语言是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 并且它本身就属于文化的一部分。随着潮流的发展, 80后、90后, 以及00后的人们, 在紧张压抑的社会氛围中寻求标新立异, 与众不同, 以此获得放松和解脱。中国是一个诗经的国度, 神话传说的国度, 谚语的国度, 这些传统文化都是以纯正的汉语为载体的, 而网络语言绝对达不到这样的高度和力度。
3 正确对待网络语言
网络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生活之中, 按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 网络语言会成为社会潮流的主体语言。我们无法避免网络语言的盛行, 唯有正确面待, 用作为中国人的文化道德和文化尊严来鞭策自己。如果语言僵化, 词汇贫乏, 词汇系统如果只有基本词, 永远稳稳当当, 语言就没有生命力可言, 那才是真正的可悲。
一方面, 我们面对网络语言, 要“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杜绝那些不健康的、恶俗的内容, 吸纳那些健康的、生动的、活跃的、有趣的、意味新奇的内容来以此弥补汉语在表达上的不足之处。还可以兼容并蓄地将那些符合汉语字词规范的网络语言接收并使之进入主流语言的规范之中。汉语言协会有必要尽快将网络中新创的词汇收录到《现代汉语大词典》当中, 使录入的这一部分网络语言真正在权威上理论上得到承认和更新。
另一方面, 中国的教育方向出了问题, 所以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模式就出现了偏差, 而且是越来越偏离传统文化的主流。老师们在进行一种作家式培养教育, 从小学时候就开始训练, 运用的都是四平八稳的、中规中矩的讲解与练习。这种现象成为我们教育的主流, 使得语文教学强加给我们的下一代的是一种在课堂上很压抑的语言习惯, 而且这种语言习惯随着学生智商、年龄、情商的增长会越来越脱离现实生活。这个时候, 年轻人就会寻求语言上的突破、创新、展现个性、树立风格。网络语言, 首当其冲地就成为他们寻求解脱的最好的语体。不管是语文老师, 还是其它科目的老师, 在课堂上要多下些功夫, 尽量用生动的语言, 尽最大努力使课堂教学生动活跃, 抛开应试的枷锁, 提高学生对汉语的热爱, 树立下一代的人对汉语言纯正的维护。
摘要:网络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生活当中, 应运而生的网络语言也随之冲击了汉语。网络语言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很多便捷之处。但是, 我们在运用它的同时还应该看清它的弊端和负面影响。
关键词:信息时代,网络语言,汉语文化
参考文献
[1]周润健.网络语言:年轻人中流行的文字游戏[J].经济参考报, 2004, 12, 6.
[2]邝霞.网络语言——一种新的社会方言[J].语文建设, 2000 (10) .
[3]仲杰.中文网络语码混用及变异现象[J].暨南学报, 2001 (1) .
2013年,一批善于探索信息技术的人士,开发出了信息技术新的应用领域——在网上做作业。该学习平台是基于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设立的十二五课题《新课标形势下小学英语网络作业形式探究》而创建的。它首先让老师在这个平台上注册账号,批量生成学生的账号,然后再让学生登录该账号,在网上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后该平台自动打分,检查。同时每次完成作业都可以积分兑换奖品。学生很乐于做这项作业。笔者认为网络作业有着诸多的好处:
1.网络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化、多样化,推动学生积极完成作业,避免了单调、机械的作业形式。
2.在做作业的时候,作业里面会自动显现出多样的评价制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对英语的兴趣。
3.学生对这种作业评价方式比较感兴趣。平时都是自己的老师改作业,现在换成了网络老师改。孩子对新鲜事物天生都充满了好奇,就像三年级刚接触英语时一样。从这个角度看,这种作业形式在短时间内应该是非常有效的。
4.学生能真正体会到公平、公正。教师是社会中的人,在作业评价中难免存在“主观性”。这就导致部分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对学生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而“一起作业网”能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学生的主体价值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5.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很多教师埋怨作业太多,几乎整天都在批改作业。特别是任教多个班级的英语教师,经常把学生作业带回家改,否则无法完成任务。对于这些教师而言,根本没足够的时间去钻研教材,更谈不上去搞教科研。“一起作业网”能为教师腾出一部分自由的时间,为我们教师更好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网络作业也不例外。网络作业的弊端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虽说农民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但还没有高到户户通网络的程度,所以对家中无条件上网的孩子来说,每天上网完成作业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2.长时间的面对电脑会不会对孩子的视力产生一定的损害呢?
3.父母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守在孩子身边,部分自制力较差的学生会以在网上做作业的借口玩电脑,家长也担心孩子会不会迷恋网络,形成“网瘾”呢?
4.学生在完成电脑作业的同时,也就大大减少了书面作业,锻炼不了学生的书写能力。因为毕竟最终考试是要落到笔头上的。
网上作业是一把双刃剑,所以我们需要为孩子打造和维护一个绿色的网络平台,需要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的协调配合。让它发挥出最大的效果。那么如何实现家校沟通呢?笔者认为:
1.对于每个学生家里是否都有电脑的问题,如果确实因为家庭经济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先和家长商量好,周末或某一天的放学时间到同学或朋友家完成作业,这样既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又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
2.对于家长对孩子视力的担心,我们老师可以每次少布置作业,一次就布置10分钟左右的作业,这样可以有效控制孩子在网络和电脑前逗留的时间,从而减少孩子接触网络的时间,让家长的担心少一点。
3.对于家长担心孩子会不会形成网瘾的问题,家长免费注册后可以下载儿童上网管家,有一个监控密码是掌握在家长手里的,家长只要点击开始监控,输入密码后,本台电脑只能在“一起作业网”写作业,其他任何网站都无法打开,家长输入密码后解锁,则电脑恢复正常。
4.每次作业最好向家长说明完成作业的开始时间,截止时间,便于家长检查监督,打消家长怕孩子上网时间过长的顾虑。现在都有校讯通,很方便知会家长。
5.写一封《致家长一封信》,明确该学习平台的操作方法和对孩子的意义,以及注意事项。
6.建立班级QQ 群,让家长加入这个群组,老师有问必答,耐心讲解网络作业的有关问题及书本上学生不懂的问题。
7.让家长以学生的身份登陆,亲身体验学生使用感觉。另外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让家长陪伴孩子一起完成作业?家长只需要陪伴在孩子身边,一方面是对孩子的关爱,更多的是对孩子的一种鞭策,这样的情况下家长能够清楚地知道孩子在做些什么,对孩子也是一种警醒和鞭策。避免孩子漫无目的地在网上浏览负面的信息。
8.对于这个全新的教学方式,我们更多的是要给学生进行正面引导,让学生知道使用网络的真正好处在哪里,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上网意识。这样可以让他们在上网过程中自觉抵制负面影响,将网络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使得这个活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所以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总之,在使用网络作业学习平台时,教师要把握好“度”, 一方面要充分肯定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知道,多媒体教学中附加信息和无关信息过多,虽然加深了对学生感知的刺激,但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产生了教学的负效应。所以信息技术要适度使用。家长要发挥好监督指导的作用,控制好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同时做好护眼等工作。学生要增强自觉性,不沉迷于网络,不忽视书写能力。如果家庭、学生、教师能够完美地配合好,我认为“一起作业网”会成为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平台。
摘要: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精神生活需求越来越高,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电脑走进了平民的家庭,小孩迷上了网络游戏。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电脑越来越普及,电脑游戏也犹如雨后春笋,迅速占领整个游戏市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也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游戏也不例外,有的人将其视为娱乐休闲的“好朋友”,而有的人则将其视作玩物丧志的“催化剂”,只有透析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心理成因,辩证地分析网络游戏的利与弊,才能引导青少年以健康的心态看待网络游戏,减少并避免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关键词:网络游戏沉迷青少年利弊
网络游戏,缩写为Online Game,又称 “在线游戏”,简称“网游”。指以互联网为传输媒介,以游戏运营商服务器和用户计算机为处理终端,以游戏客户端软件为信息交互窗口的旨在实现娱乐、休闲、交流和取得虚拟成就的具有相当可持续性的个体性多人在线游戏。网络游戏受大多数中学生欢迎。追究其吸引人的原因主要有二。外部原因:首先,涉及网络游戏的人针对玩者的心理,涉及的升级形式,要的就是让你上瘾;青少年有摆脱家长控制的特点,网络的自由化特征迎合了这一特征;青少年游戏再从低级的水平往高智商方向发展,他们需要一种带有刺激性的、挑战性的游戏,网络游戏恰好具备了这些特点。内部原因:我们需要关注孩子的人格特点。有些人属于“成瘾人格”,容易对某一类事物产生过多迷恋。成瘾人格形成有很多原因,有生理的因素在里面,还有后天的引导。其中家庭教育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过多控制和过多放任的家庭教养方式,读容易使孩子形成成瘾人格。例如有些有人际交往困难,内心敏感的人都容易迷上网络游戏。
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的现象也必定有其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和道理。渴望探险,但自制力不强。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的偏爱应该归因于一种本能的冲动。网络游戏新鲜、刺激,由于好奇心强,学生对探险及一些未知的东西,总是有强
烈的愿望。青少年自控能力差,冲动性强,一旦陷入网络游戏,明知会影响学业,却不能自拔。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现在的孩子承受超出自身年龄的重大压力,面对家长和学校的双重监督,孩子们失去了正常享受玩乐的自由和快乐,一股来自歇斯底里的本能欲望冲出了自我的限制,并凌驾于超我之上。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小学高年级学生由童年时期对家庭的依赖,转向了对同辈群体的依赖。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没有玩伴,网络游戏是通过网络使人与人连接在一起的,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加快了人们交流信息的速度,从而使他们在网络游戏中能轻易地找到“玩伴”,他们可以在不同的空间和不同的时间与各色各样的人进行交流,有了更多的选择朋友的空间,扩大了自身的交往范围。因此,网络游戏行为满足了青少年人际交往与团队归属的需求。有玩伴就没有现实生活中的孤独感,很容易的体验到了一种团队合作的愉快,增进了友谊,获得了归属感。特别是性格孤僻的学生,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不善于向别人倾诉自己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家人或朋友的关照和帮助,而在网络游戏中能找到知己和倾诉对象,寻得帮助和安慰,更容易成瘾。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到了青少年初期,尊重的需要日渐强烈。一般来说,低层次的需求若得不到满足,就会妨碍高层次需求的形成,越是接近需求序列顶端的需求,越是难以得到满足。当学生的需求在现实世界中得不到满足时,而虚拟世界又给予他们及时的需求满足时,他们便从网络游戏中获得一定程度的奖励和满足。根据霍曼斯的交换原理,当一个人某种行动得到的报酬越经常,这个人就越愿意从事这种行动,因此,他就会越倾向于继续玩网络游戏,通过游戏寻求高层次的需求满足。当他们成为某项游戏的高手时,可以获得其他同伴的尊重,尽情享受征服游戏后所获取的成就感的满足。由此可见,网络游戏可以提供现实世界一时无法获得的尊重感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在现实世界中,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成功的获取越来越难,尤其是学习比较差的学生,因为在学习上不占优势,得不到他人的尊重,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网络游戏则提供了一个给他当英雄的机会(因为许多网络游戏都是以英雄为主题的),于是,他们便乐之不疲,找回在现实中得不到的成就感和受尊重感。在网络虚拟世界暂时逃避学习中的压力。
社会化强调一种学习的过程,学习包括正反两个方面的学习过程,盲目跟随现象或者说盲目的学习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青少年选择网络游戏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受同辈群体选择行为的影响而产生的盲目学习的结果。调查中很多学生也表示他们开始接触网络游戏也是受朋友和同学的影响,看其他人选择玩一些网络游戏,并且乐此不彼,他们也开始学习玩这些游戏,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在小学高年级学生中,同辈群体的力量日渐超过家庭,在青少年价值观和判断能力尚未成熟时,盲目的学习在所难免。
中国文化对游戏有一种天然的排斥,总以为玩物丧志。望子成龙的父母往往把电子游戏看作孩子成长的大敌。要知道,爱好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只要引导得法,游戏可以成为孩子熟悉电脑、学习新知识的途径。网络游戏是一把双刃剑,只要发展得当,也会有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作用。如学习累了,可以适当地玩一下网络游戏,用以调整紧张的情绪,消除疲劳。锻炼思维,活跃头脑,适当的游戏会对大脑有好处。从这个角度出发,适可而止地玩网络游戏是有好处的。有趣味的智力游戏有助于开发智力,在游戏中增长历史、地理、政治等方面的知识,如《三国志》等游戏让学生在轻松的游戏中认识一些历史人物及历史故事。部分游戏都是靠键盘操作,锻炼手指灵活性。反应能力加强。从原先相对狭小的物理空间进入了一个完全开放的虚拟空间,扩大了学生的人际交往层面;锻炼了社会交际能力,能够促进学生甄别现实与虚拟空间真伪的能力。在玩游戏时,你也可以增添对电脑知识的了解,还能在网上交上一二知己,这些都有利于自己的交际能力的提高及知识面的拓展。《光明日报》副总编辑何东平举了一个例子,一个12岁的北京男孩,酷爱电脑游戏,觉得技术不过关,玩得不进行,报名参加了一个课余计算机学校。由于有兴趣推动,八年拿到了一个全国计算机好事证书。南京一个曾获过全国奥林匹克英语金牌的中学生,高一的时候,它对英语没有兴趣,后来他玩了OFU的游戏软件,游戏中度是英文,他就查阅字典,游戏之后这些生词怎么以往不掉了,无意重视学习和玩游戏结合起来,激发了他学英语的兴趣。还有由玩网络游戏激发出对电脑的兴趣和迷恋,还是一些年轻人尝试创办自己的企业,从实行技术开发,从事电子游戏软件的开发等等。在8月8日由网络文明工程组委会主办的“网络游戏与网络产业研讨会”上,文化部、信息产业部、国家提议中局多家部委国家信息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创剥削员工副院长熊澄宇提醒全社会
重视数字化游戏的重要性。在他领导的实验室里,有多位研究生在从事网络游戏的专题研究。研究表明,游戏不仅仅对青少年,对整个成人群体都是有益的。
做任何一件事都要有一个“度”,玩游戏也是如此。虽说网络好,但有好也就有坏。青少年正处于一个人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至关重要。沉迷于网络世界,一方面挤占了课余体育锻炼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不利于养成健康的体魄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与人交流减少,或情绪不稳定,容易发脾气;作息规律被打乱,精神不振;长时间盯在荧屏上,还可能造成用眼过度,导致视网膜损坏;医务专家还指出,长时间沉溺网络游戏会使人产生精神依赖,导致植物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使人免疫功能降低,引发心血管疾病、肠胃神经功能病、紧张性头痛、焦虑、忧郁等,甚至可能导致死亡。在大多数青少年网络游戏玩家中,有80%的同学成绩处于中下水平。沉迷于游戏中的青少年,几乎无时无刻不想着游戏中的情节,想着如何去战胜别人,如何多练级数,甚至于如何去盗取别人的账号等,长期地不思学习,以至于成绩下滑。所以过度玩游戏将导致:自我约束能力下降;学习兴趣减少,效率降低,不按时完成作业,成绩下降,严重者出现厌学、逃课、退学等。有些游戏需要买“点卡”或充Q币,有些学生则瞒着父母进网吧上网玩电脑游戏,必然会巧立名目向父母索取,要不然就东拼西凑、挖空心思地弄钱,因此而走上了犯罪的不归路。有的学生长期沉迷在虚拟的网络游戏中,不需要面对现实中的挫折,不需要接受社会规范和其他人的监督,可以随心所欲地宣泄。长此下去,会给暴力犯罪埋下隐患。
网络游戏满足了人们的各种心理需求。网络游戏的利弊取决于怎样去对待它,青少年是否能有足够的自制力来是自己不至于沉迷于网络游戏,当然,不仅仅要靠青少年自己,学校、家庭、社会也有责任和义务,共同为青少年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在学校方面,发挥学校教育功能,正确看待网络游戏。设立学生网络活动室,正常上学期间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向学生开放,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培养自己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宣传普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知识,对学生开展有关“网络游戏”的团体辅导。在家庭方面,心理咨询实践表明,孩子过度沉迷在网络游戏中,往往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系,许多家庭教育失败的原因,就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引导孩子认识到过度玩游戏的危害,而不是强行禁止玩游戏。在社会方面,规范网络网络市场,创设良好社会环境,营造绿色上网的社区环境,加强对网络游戏的管理,开发健康网络游戏,都是非常必要的。健康的网络游戏同样能起到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娱乐身心的作用。
问题的核心并不是不要游戏,而是应尽快开发适合于不同年龄段孩子健康成长的、不易成瘾的教育类网络游戏,大力开发以知识为主,渗透游戏因素,或以休闲为主,伴以知识性、趣味性的教育类游戏软件。玩游戏(包括电子游戏)是未成年人的权利,而提供健康的可供选择的多种形式的游戏是成年人的责任。家庭、学校、社会要以宽容的态度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以青少年发展的全新理念为指导,多开发一些适应新时代青少年发展的项目,减少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可能性,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参考文献:
1.岑国桢 李正云著:《学校心理干预的技术与应用》广西教育出版1999年8月第1版
2.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3.雷雳编:《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干预》,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高亚兵:《心理健康教育手册》,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数的大小比较”黄爱华公开课观后感
前段时间老师在班上播放了深圳黄爱华关于小学课程“数的大小比较”公开课视频,上课的小朋友们是三年级学生。黄爱华老师教授此课程采用的是游戏的形式,令我印象深刻。作为一名完全是应试传统教育走过来的大学生,这种课堂形式对我来说无疑是新颖、惊奇的。在感叹羡慕之余,也不由得对游戏课堂的利与弊产生些许简单的思考。
“反,反,反。”“我说正,你做反。”在课堂开始,老师先与同学们玩了个小游戏,一方面是减轻大家处于公开课氛围的紧张,方便之后的教学的融洽,另一方面让同学们熟悉下课堂游戏。正式游戏在期待中拉开序幕,老师把全班分成两组。有两组同学各自取名,分别叫黄河队、长江队。游戏第一轮,两组分别派代表在两个黑暗袋中随机抽出标有数字的纸片,置于个位,之后依次是十位、百位、千位,之后比较两组组成数值大小。第二轮,双方自己决定所抽纸片置于哪个数位,最后依旧是比较组成的数值大小。游戏最后一环节,由老师给出几组数值,全班同学做出判断后给出手势,之后闭上眼睛。在课堂末,老师与同学们一起比较了尼罗河、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和长江的长度。
在百度百科中给出的游戏的定义是:以直接获得快感为主要目的,且必须有主体参与互动的活动。拉夫.科斯特则认为游戏是在快乐中学会某种本领的活动。易得,游戏是快乐的,有主题参与具有实践性的,并且是需要一定技巧的。将游戏引入课堂,显然也是具有上述特点的。但课堂作为知识学习的主要场所,当娱乐性的游戏与严谨严肃的知识理论结合时课堂必然变得更加复杂,也将遇到许多新的问题。
教学策略上,对老师的要求明显更高。老师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游戏如何有效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即,在游戏中如何教授或引导数学知识的学习。游戏的娱乐性要求老师的技巧组织与协调调动,使同学们积极地参与游戏。另一方面,游戏的随意性,决定了课堂进程与课堂内容的随意性。与进程有序或程序式的传统课堂相比,游戏课堂要求老师有实力、有自信,能有效应对游戏中随意出现的各种问题。对老师的高要求在另一方面是不是也是小学班级教学的一种进步呢?
趣味性的游戏无论如何总是令人感到快乐的,而人总是趋于快乐。与传统的填鸭式的、严肃的、枯燥单一的纯理论学习相比,同学们肯定更愿意接受游戏方式的教育内容的展现。另一方面,游戏课堂的形式符合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理论思想。他所倡导的“从做中学,从活动中学”,与游戏的主体实践性是非常契合的。
事物总是有两面性。
一、游戏的随意性,决定了教育内容的零散性。游戏中的知识学习是零散、不成系统的,因此概括能力较弱的小学生可能会把握不住要点、重点,学习出现困难。
二、课堂中出现游戏,老师成为引导者,学生作为主体,成为实践者主动参与游戏。但是由于儿童成长存在差异性,儿童的理解力与思维能力存在差异,这就必然导致不同儿童对同一教学内容有不同的学习速度。而游戏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由于加入了游戏,教学变得更复杂,但教学时间又是不变的,各部分的知识点的讲解必然时间更短。因此,游戏课堂的形式无疑会加剧班上同学的学习差异性,更加不利于速度慢的学生的学习。
三、游戏课堂的教学内容的局限性。游戏的规则简单性,使得教育内容出现简单化。而知识是有脉络的,有其本身的基础知识,也有延伸和拓展。简单的游戏难以完成知识的衔接与拓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各种眼花缭乱的电子产品被送进了商场,其中,电脑是最普遍的,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电脑,那么,电脑有什么好处和坏处呢?
网络的好处非常之多,比如说:“我们可以查资料、可以看新闻、可以听音乐、可以上QQ视频聊天、可以休闲时玩会儿游戏、可以看股票行情和网上交易、可以看视频、可以语音对话、可以建一个QQ群讨论事情、可以发微博求助、可以网上购物、可以订报、可以下载软件、可以翻译英语、可以远程协助、可以做PPT课件、可以自拍、可以做3D视频、可以画图、可以预定各种机票,车票、可以用图片浏览器浏览图片和美化图片、可以用杀毒软件和杀毒工具防火墙杀毒防毒、可以用360安全浏览器来防止进入木马病毒……”真是既方便又快捷。网络虽然有这么多好处,但是它也有许多坏处,比如说:“网络有骗子、有辐射、有恶意网站、会影响学习和会影响视力……”
我觉得我们应该控制上网时间,才能避开坏处,发扬好的一面。
通过分析网络教学的特点间宿舍网络教学信息资源系统,已实现多媒体新的的存储管理、快速插叙等;同时依托网络信息资源系统,开展网上教学、网上考试等教学活动,实现教学资源的充分共享和有效管理。
1 网络教学的定义
网络教学是一种通过计算机网络,将教师和学生联系起来,利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进行多向交流的教学方式。它以计算机为中心,把语言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和视听技术集合在一起,通过多媒体手段来传递文本、图像、声音、动画及视频信息,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相结合,扩大了信息量。
2 网络教学的优点
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以先进的技术为基础,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进行学习、存储、控制、查找和检索资料。其具备的优点有:
2.1 网络教学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使教学时空发生了变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自己喜欢的任何方式选择任何自己喜欢的课程学习,无论在家里、办公室,甚至路上都可以通过网络即时的获取信息。
2.2 网络教学讲将受教育的群体扩大到全社会
网络教学的受教育者可以得到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信息,打破了传统观教育中受教育者受学校、教室以及教材的限制,将教育推向整个社会。
2.3 网络教学有利于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实现。
网络教学改变了学校教学的单一模式,使班级授课制和个性化教学、协作教学、自学等形式结合起来,为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每个人一生都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而网络教学跨地域、跨文化、跨时空的优势充分满足了每个人终生学习的要求。
3 网络教学的缺点
3.1 网络教学缺乏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有助于受教育者通过情景牢记知识,达到终生不忘的目的。而网络教学中,受教育者面对的是冷冰冰的数据,这就是网络教学中的信息孤独[1]。
3.2 网络教学对硬件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其大量的信息存储、人员访问,以及24小时的运转,不仅对网络设备、服务器提出了要求,更是对管理者、维护人员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3 网络教学使受教育者易患“信息综合症”网络教学中庞大
的信息量以及长时间的使用电脑,易使受教育者产生沉迷、恐惧、心里障碍等各种症状[2]。
4 网络信息资源系统的定义
4.1 建设的原则
4.1.1 可靠性
教学资源的可靠性对网络课程教学来说至关重要,为保证其24小时安全不间断运转,系统必须采用大型的商业数据库。
4.1.2 灵活性
网络教学素材的管理在数据管理方面应具备较大的伸缩性和扩展性,以减轻管理者和维护者对庞大的数据量进行方便快捷的修改和维护。
4.1.3 开放性
针对网络教学受教育者数量大,所涉及专业领域宽以及教学内容的形态需求复杂的特点,其软件体系结构应采用浏览器/服务器的网络模式,建立在开放的网络标准之上,遵循http、ftp、xml等普通网络协议和数据格式进行消息处理和数据交换。
4.1.4 安全性由于网络教学都是通过互联网远程进行,其安全性也显得尤为重要,它包括保密、完整性保护、身份验证、授权。
4.2 系统结构的技术实现
4.2.1 网络信息资源的呈现方式
现阶段常用的呈现方式为窗口模式和网页模式。窗口模式即windows,如编辑文档常用的word软件。网页模式,即使用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打开的网页形式。两者各具优缺点,但考虑到使用者的方便性(网页模式无需安装客户端,任何带浏览器的系统都可立即使用),推荐使用网页模式,microsoft公司成熟的.net平台能很方便的开发和维护网络信息资源系统。
4.2.2 课件播放的支持
Windows media service技术能够实现教育新闻和教育视频的播发。在媒体服务器启动了媒体服务器启动Media unicast service服务,并且工作在On demand unicast模式下时,受教育者即可启用Windows media player播放发布的已编辑存储好的asf视频文件。当要进行授课现场直播时,启动服务器Station service服务,直接发布用Windows media enconder制作成的asf流。
4.2.3 数据的存储技术
由于网络课程多媒体数据多、数据量大、使用者多,传统的DAS(Direct attached storage)技术存在初始化慢、管理复杂、在线添加容量影响网络运行等缺点已不适合于作为网络课程系统的存储服务器,所以推荐使用具有网络相应请求快、并发性强的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技术。
5 结束语
建设丰富稳定的网络信息资源是基础,而开展网络媒体教学才是目标。网络课程的建设不仅需要资金的投入,更需要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及建立和完善网络教学的规章制度,是网络教学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
摘要:网络教学已成为继传统教学后的一种有效的新的教学方式。本文立足教学实践,在浅要分析了网络教学的利与弊的基础上,为如何建设网络信息资源系统提供了建设原则与技术实现,意在指导实际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网络教学,网络课程
参考文献
[1]刘宇文,方明军.论网络教学中的信息孤独[J].中国教育学刊,2002,(01).
【关键词】网络诱惑; 网络需求; 网络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34-01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飞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互联网为我们带来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它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同时,也伴随产生了很多的问题,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最多的群体,因此而产生的网络成瘾等心理健康问题也是最突出的。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的诱惑
互联网作为学生大学习、生活及工作的工具和交流平台,为他们提供创新的灵感和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捷,但同时也有许多消极有害的因素,它同我们的现实生活一样,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形式。
1.互联网让大学生开阔了视野。作为载体,互联网将地球整个联系了起来,他开拓了人们的意识和实践范围,地球上各个角落的人冲出民族、地区和国界的束缚和限制,变成可以随时交谈的朋友,将各民族、国家的文学、音乐、艺术、政治等信息资源在网络上用最短的时间实现了共享。互联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式,通过视频、通话让我们感觉近在咫尺,同时也将我们的信息相互交流。因此,互联网的全球性、多功能性和可视性让大学生视野开阔。
2.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张扬的空间。互联网上的交流魅力在于互不相见,用户不需要通过实体的交流就能与他人互动,在交流过程中也不需要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消除了一些人们在现实中的责任感,更大程度上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说真心话的平台;同时,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人可以恣意张扬自己的个性,不用压抑在现实生活中受约束的个性和情感,做回最原始的自己;互联网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抒发情绪的方式,在虚拟的网上可以用另一个与现实中的自己完全不同的身份与人交流,尝试不同角色给人带来的刺激,增加了使用者的现实参与感。
3.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作为媒体的网络,实现了人与人之间新的交流方式,其信息的共享对大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网络交流可自行选择交往对象,人人平等,他们可以自由发言,没有阶级和民族之分,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选择交流者,从而产生自我控制感,隐蔽身份的交流让他们感觉轻松安全,这是现代社会最常见的交流平台。
网络的丰富功能,带来了新的信息时代,这些功能对大学生有很大的诱惑力,让他们的生活走入了全新的空间。
二、互联网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互联网的发展带动大学生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促使他们上网的重要因素是心理需求。
1.互联网满足了大学生的求知与好奇。大学是学生性格从新塑造的阶段,他们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网络上各种音频、视频信息的相互转换,让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去认识和接受新的事物,打造创造性思维;但他们的好奇心同时也让他们有时会可以查看一些暴力和黄色信息,寻找刺激。而这些信息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实现自我,获得成就感。在虚拟的网络中,人们可以按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想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现实中没有的成就感和归属感;但同时,他们在网络中的克制力消弱,甚至不存在,更容易表露自己性格中的弱点,如在网络上相互攻击、自我揭露、收集暴力和黄色信息等等。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自我意识强烈,更加期待在属于自己的网络世界里自我实现,这是一种虚拟的自我实现和成就感。
3.扩大人际交往的愿望。当代大学生的性格张扬,情感丰富,网络交友让他们的人际交往更迅速和便捷,匿名的网络交友让他们更容易找到倾听的对象,缓解压力,实现他们的心理需求;但有些学生却将这种行为变成了现实受挫时,逃避压力和自卑心理的手段,在网络中寻求忘掉自己学历、相貌等实际情况的好友,找到满足感。
三、构建网络心理健康——预防为主
互联网是双刃剑,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其一但成瘾,后患无穷,是很难通过说服教育消除的,因此,要构建健康网络心理,应以预防为主。
1.帮助大学生树立理性的网络使用观。它用好了可以惠泽人类,提高我们的办事效率,但它只是人类发明的一种工具,我们应该掌握这个工具,而不是被工具奴役;网络的世界都是虚拟的,它与现实存在很大的差别;它只是我们广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手段,不应用上网的刺激代替读书学习的快乐。
2.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辅导,让他们对不良网络行为自我控制。通过课堂教育、实践活动,运用心理学知识让学生通过自我努力,树立争取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有效的自我控制和应对策略,以便能及时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控制上网时间,合理使用网络,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
3.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很多大学生把网络当成逃避现实问题的工具,借网消愁。我们要帮助他们制定上网前目标,在上网前先花点时间将上网的目的列于纸上,并估计一下完成纸上任务所需的时间,再设定小闹钟,定时提醒,控制上网时间。
4.豐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开展多种有益身心的校园活动。在开展的各类校园活动中,让学生发掘自己的优点和喜好,在校园生活中找到成就感和存在感,脱离对网络的迷恋,找到真正的归属感。
5.帮助大学生网上优化个性。前面我提到,互联网是生活的一部分,那么我们也可以通过网络来塑造学生的个性。理性认识网络,成为网络的主人和使用者,控制自己上网的时间,扮演好自己的网络角色,从中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并在网络上与人互动,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如何解决问题,并把这些技能运用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优化自己的个性。
总之,网络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有利有弊。我们要因势利导,建立健康网络心理,从正面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让网络造福于人类,为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
[1]张信华,李卫星.谈大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J].高教论坛,2004,(6).
[2]叶新东.网络成瘾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2004,(27).
[3]金鹏,林畅.大学生上网成瘾的问题研究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
[4]冯国双等.国内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进展 [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6).
【网络游戏利弊英文】推荐阅读:
网络的利弊12-06
网络利弊演讲01-14
网络教学利弊12-13
网络利弊主题班会04-04
信息时代网络的利弊12-30
大学生网络社交利弊02-03
浅析小学生玩电脑游戏的利弊07-02
沉迷网络游戏有哪些危害? 如何防止沉迷于网络游戏?10-15
网络游戏运营12-05
网络游戏作文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