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人物形象的浅析(精选7篇)
《西游记》这个故事的曲折,必定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孙悟空,便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了。不置可否,他是个善良、正义、厉害的大英雄,是个忠心耿耿、任劳任怨的好徒弟。是的,这些一直都是我喜爱他的原因,但又一次重返书中,我发现我错了,我所喜欢的悟空,并不是仅仅这样的。
要知道,千千万万本书中,并不缺孙悟空一样善良、正义又勇敢的人物,但为什么孙悟空总能给人不一样的深刻影响呢?我想,是因为孙悟空有除了说词之后更惹人喜爱的地方。他的形象不只是死板正派人物所统一的。
在我心里的那个孙悟空,他从来不只是单纯的善良、厉害,而是给我另一份自然有趣的灵动气质,这使得悟空这个形象一下子“活”了我起来。即时他的形象不断转化,也留下了最本质的。
在悟空未与唐僧西去时,悟空就是一只顽劣的猴子,不讲理,好面子,凭着自己的一身本领去龙王哪里索要衣裳和和武器,在天上有口出狂言,肆无忌惮。又因受到欺骗便不计后果的大闹天宫,甚至面对如来也狂妄自大不知悔改,被压五行山下也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这样的角色本应当做反派的,但却没有,也许是因为在故事中已将悟空那份善良的本性展现了出来,使这些顽劣反而展现出了悟空的厉害与豪放,令人更加的喜爱它。
悟空与唐僧西去时,刚开始,悟空还没有完全控制住他的“猴性”心又急躁又不稳重,几次因为几句话,变想置唐僧于死地。但随着师徒四人的前行,悟空的脾性也一点一点改变着,渐渐地懂得了尊师重道,懂得了团结与和善。但他偶而也会露出一些本性,惹出点麻烦:比如爱面子,爱显摆,使唐僧的袈裟差点一去不回;比如爱捉弄人,几次将八戒耍的团团转;有时大敌当头,还会笑嘻嘻的调戏一下妖精,开几个小玩笑。这不正是他的真脾性吗?也正是因为这样,使得只要有孙悟空在,不管旅途中遇到什么妖魔,什么难关,我们都想吃下定心丸一样,相信悟空一定会打败妖精,闯过难关。
有人问:“孙悟空不是很厉害吗?为什么次次都要神仙帮忙呢?”我想,这不能说悟空不厉害了,只是因为悟空身边的环境不一样了,以前他独身一人,又充满了野性,所以可以肆无忌惮由着性子来。但现在不同了,悟空有了牵挂,有了要保护的师傅和师弟们牵绊着他,他要尽力保护师傅师弟的安全,不能肆无忌惮由着性子了。
哪怕成了佛,悟空还要委屈的去求唐僧念“松箍咒”,说“带着禁锢没面子”。这不正体现出了悟空好面子又单纯可爱的一面吗?
我心中喜爱的悟空,从来不是完美的,但他是个鲜活的人物,他有他的优缺,有他独特的一面,有他过人的本领和独特的个性,这使悟空的形象不只高大,正义,也十分的亲切。
动画的前期制作对于动画片来说非常重要, 往往需要动画造型设计师就剧本的故事、剧作的结构、美术设计的风格和场景的设置、人物性格、音乐风格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反复的探讨、创作。首先要有一个整体的创作概念, 一部构思完整、结构出色的剧本, 接着按照动画思维设计出文字分镜脚本、明确的音乐脚本和主题歌。以及根据故事板和导演的要求设计美术风格, 设计场景、道具和角色造型。对于一部动画作品来是说, 从头到尾都离不开音乐和音效, 它能给非现实的画面带来一定的真实感, 同时也给极简的制作加入另外一种元素。分镜头台本在制作的时候会把场景和人物都打草稿画进去。需要用基础方面的只是去打底才会让整个画面看起来更加生动。更加和谐和协调。所有环节都必须依据和遵循分镜头台本的要求。
角色设计在前期需要做的工作主要包括角色的造型, 肤色, 配饰, 比例等, 通常在设计的时候, 设计师会根据剧本中对角色塑造的性格来作为设计的依据, 并根据导演的要求设计出性格鲜明的人物或动物。一部动画作品的灵魂就是动画角色形象, 优秀的动画角色凭借奇特、夸张的造型设计、幽默、机智的性格特征,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丰富的人文内涵而赢得各个年龄阶层人们的喜爱, 从而构成巨大的商业价值。一部影片的成功首先必须是角色塑造的成功, 随着记忆的流逝, 片中的情节会渐渐模糊和淡去, 但是造型生动有趣、性格独特的动画角色却能够牢牢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角色造型设计与其他美术设计元素共同支撑着整个影片的美术风格并在其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动画角色形象的各种美术风格特征随着动画风格经历数百年的衍变, 占主流风格的是漫画风格, 它通过对客观现实的自然形象进行一定程度的夸张、变形, 从而夸大角色的某种特征, 强调角色的某种性格。具有幽默风趣的艺术特点, 往往比现实的形象更亲切可爱。动画角色的绘制需要良好的造型能力, 对人体结构、比例有扎实地掌握, 需要有大量的速写积累, 并能够归纳简化和进行夸张。
动画造型设计的基本原则是设计单纯化的角色造型。单纯化的角色在美学上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在当代, 生活在现实中的观众, 对于许多事物的判断趋向复杂和多元化。动画角色在纷繁复杂中用简单化的性格执着地行事, 这恰好是一种独立的人格。动画人物的独特性格一般分为两种 :类型化的性格和天真的孩子气。类型化人物有两方面的特征。首先, 人物的个性特征明显, 我们往往可以用一两个词来概括人物性格, 观众易于把握。其次, 比起现实重点人物, 类型化人物的性格经过了提炼和夸张, 并用生动的细节加以充实, 使其更为鲜明。
如何塑造类型化的人物, 动画创作自身的特殊性, 决定了动画这种艺术形式刻画人物的独特性。动画人物能在观众中最大限度地实现个性化。其中一个独有的特征是造型本身是创作者精心设计的, 完全不必拘泥于人的外形, 有极大的创作空间, 其造型更是与人物性格、甚至能和故事情节发生紧密的联系。经过了夸张和幻想, 动画片中的人物个性更鲜明独特, 没有了现实逻辑的拘束, 影片的整体创意要有想象力, 作者可以给人物一双想象的翅膀, 海阔天空地去想象, 创造人物最为鲜明的特点, 同时赋予人物动画特征, 迪斯尼总结过自己的创作经历, 他认为 :动画片需要一个强烈而有吸引力的中心角色。
人物定位对动画人物形象以及对动画片整体都是起决定性作用。人物定位采取感性、概括的想法, 变形是动画的本质, 选择提炼人物的局部夸张设计, 并对人物特点进行夸张放大。甚至极端化, 人物的形象会变得更加鲜明独特, 动画片更师要求人物要夸张。最难的一步, 就是将人物的抽象心理活动变成了可视的画面。为人物增添性格化的细节, 设计性格的差异来强化人物各自的鲜明特征。正如迪斯尼所说的 :“幻想和夸张”正是动画要义之一, 而剧本的主人公, 动画人物更是要体现这种特点。
动画人物的构思, 不仅具有其故事背景的文化和美学特征, 也融合了动画风格和叙事特征。创作者在动画故事中完成了性格的完善和自我的实现, 传达出具有本土特色的精神内涵, 让观众跟随她们的成长而得到情感上的共鸣和价值上的认同。这对于我们在动画人物塑造上值得进一步探究。
摘要:动画的形式内容千差万别, 但所有的动画创作都需要遵循由剧本到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台本制作等几个阶段, 其中动画角色造型设计是动画创作过程中首先要遇到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动画制作的前期创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动画师要在文字剧本和故事脚本的基础上创造出片中的人物造型, 既要有特点, 又不能太
关键词:动画角色,构思,设计
参考文献
[1]段佳主编.世界动画电影史.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8.9.
教 研 文 章
浅析《雷雨》中蘩漪的人物形象
学生姓名:
田舒舒 学 号: 0902010333 班 级: 2009语教3班 专 业: 小学语文教育 系 别: 人文科学系 指导教师: 毕志娟
日 期: 2012年 5月4 日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正文„„„„„„„„„„„„„„„„„„„„„„„„„„„„„„„3-7
参考文献„„„„„„„„„„„„„„„„„„„„„„„„„„„„„8
致谢词„„„„„„„„„„„„„„„„„„„„„„„„„„„„„„9
内容摘要: 蘩漪是曹禺的代表作《雷雨》中的女主人公,《雷雨》的四幕剧对蘩漪的描写比较深刻,她在此剧中塑造了鲜明的个性形象,亦是最独特最耀眼的。作为一个受过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蘩漪是一个最具“雷雨”性格的人物,她身上交杂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爱是奋不顾身,恨时残忍报复。多变复杂的性格在她身上显而易见,是由于当时专制的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和黑暗社会造成的,最终醒悟而走向毁灭。
关键词:《雷雨》 蘩漪 “雷雨”形象
浅析《雷雨》中蘩漪的人物形象 《雷雨》中最独特最耀眼的人物是蘩漪,曹禺对蘩漪的塑造是独具匠心的。不平凡的出场奠定的必是曲折的人生,蘩漪的出场即是如此。“她一望就知道是个果敢阴鸷的女人„„她拿着一把团扇,挂在手指下,走进来。”①蘩漪是以病态出场的,但在病态下,仍掩饰不了她的贵妇气质及神态,的确可以让我们为之一震。她的人物形象在出场中就给我们以提示:她是一个中国式的旧式女子,有她的文弱,她的哀静,她的明慧,而她又有原始的一点野性,有胆量及狂热的思想。当她爱时就会像一个饿了三天的狗咬着它最喜欢骨;当她恨时又会像只恶狗恨恨的把你吃了的。她的雷雨性格如此显现,行为上的许多矛盾也为之贯穿。其一,蘩漪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具有反抗性,又是一个文弱、哀静的浓厚封建色彩的旧式女子,具有软弱性。其二,蘩漪是一个敢爱敢恨,爱的热烈,恨的疯狂的可怜女子。
一、受过新教育的旧式蘩漪
蘩漪在剧中塑造的是一个受过“五四”新潮的资产阶级大家庭的旧式女子,因为蘩漪生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末年,又经历了辛亥革命及五四运动,所以她身上聚集的不仅仅是旧式女子的文弱、明慧、哀静,深厚的阶级偏见,还有受过新式教育的时代的女性。她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强烈的反抗精神及大胆追求个性解放的性格。那么,她的“新”和“旧”在文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一)“新”——反抗性和对爱的追求
蘩漪的“新”在于她受过新式教育,重视自己的精神世界,勇于追求个性解放,其“新”首先反映在她的反抗性上,剧中周家是一个典型的封建性资产阶级大家庭,而周朴园作为封建式的家长,其思想、行为必然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尽可能的维持着表面上圆满秩序的周家。在与蘩漪的生活中,必然会限制蘩漪的自由以压迫她,使蘩漪服从于他。而蘩漪的反抗始终贯穿全文,其与周朴园的四次正面冲突充分体现了蘩漪的反抗性。第一次冲突只是蘩漪的消极反抗,第二次冲突蘩漪是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的,第三次冲突蘩漪的反抗性表现的淋漓尽致,第四次冲突蘩漪是以审判者出现的。对于这四次冲突,我将具体论述的是表现蘩漪反抗性强烈的第三、四 ①曹禺.《雷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P33
次冲突。第三次蘩漪与周朴园的交锋是发生在蘩漪雨夜从鲁家归来,此时的蘩漪是愤怒的。文中对她的描写是很细微的“整个脸庞是无表情的,只有眼睛烧着心内的疯狂,然而也是冷酷的,爱和恨烧尽了女人一切的仪态。”②而周朴园恰巧出现并质问是蘩漪心中的怒火怨恨更加激烈。“请你不要管我。不、我不愿意。我告诉你,我③不愿意。”这些语言中的语气是轻蔑的,也突出了蘩漪的暴躁,其反抗性格完全暴露。第四次交锋发生在剧尾,此时的蘩漪的是以一个审判者的姿态出现的。当她无法阻止周萍与四凤出走时,把周家的一家之长周朴园叫来,企图让其阻止。此时整剧进入高潮,整个事件的真相将揭晓。周朴园的一句“她就是萍儿的母亲”使事情的真相真切的展现在人们面前,也预示了悲剧性的结局。蘩漪揭开了周朴园的伪善外衣,把他不道德的一面全部曝光。此时,蘩漪的反抗得以成功。
另外,蘩漪的“新”也体现在对爱的追求上,虽然周朴园给予她物质的富足,但精神上得不到满足的蘩漪毅然投身于周萍。在受到周朴园的压迫下,她明知道与周萍的交往会使她陷入无底深渊,违背伦理道德。但是,蘩漪敢于追求精神需求,也说明了蘩漪具有资产阶级新女性的一面。
正因为生活背景的影响,蘩漪不仅具有资产阶级新女性的一面,还具有旧式女人的特征。正因为如此,蘩漪在封建阶级的围城中逃脱不了悲剧的宿命。
(二)“旧”——软弱性和阶级偏见
蘩漪的“旧”主要反映在她的软弱性上,虽然蘩漪是受过五四新潮的资产阶级新女性,但也是一个生活在封建阶级大家庭的旧式女子。在长期受到周朴园的压制并与其有过反抗下,并没有与周朴园彻底决裂,使自己跳出周家这一牢笼,去自由的呼吸外面的社会空气,而是被深深的束缚在周家牢笼里苦苦挣扎。蘩漪把自己对周朴园的反抗只是局限在周家这所围墙内,如困兽之斗,其具体表现在与周萍的交往中。蘩漪嫁给周朴园是,幻想自己会有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但不幸的是,其生活、行为常常受到封建的周家束缚,其自由也受到周朴园的限制,生活在周家的蘩漪并 ②曹禺.《雷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P138
曹禺.《雷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P140
③
没有感受到婚姻的幸福,取而代之的是苦闷。周家仿佛是一具枷锁紧紧套住了她,深感绝望的蘩漪把希望寄托在了从乡下来回来的周萍身上,因为周萍这股新鲜空气似的人物让身心受压抑的蘩漪为之一动。周家也只有周萍能使蘩漪暂时摆脱压抑,所以蘩漪紧抓这颗救命稻草,全身心的投入与周萍的交往中,但并没有逃脱周朴园的束缚。这种困兽之斗的乱伦式的交往体现了蘩漪的旧式女人软弱性。试想一下,如果蘩漪将反抗进行的更加激烈,与周朴园彻底决裂,远离周家而去外界呼吸新鲜空气,也许蘩漪的生命会出现一个大的逆转。
她的“旧”还体现在她在众人面前的那种旧式大家主妇的风范上以及对侍萍、四凤、鲁贵的态度上。当周冲说出自己喜欢的女子是四凤时,蘩漪的一句“她始终是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下等人,你要是喜欢她,她当然以为这是她的幸运。”④可见,蘩漪受旧的封建阶级观念如此深厚。
身处在“新”“旧”交织的时期,蘩漪给我们展现的既有资产阶级新女性的一面,又有封建阶级旧女人的一面,在这两面的交替中,蘩漪的不幸又是显而易见的。
二、“雷雨”式性格的蘩漪
蘩漪这一人物在情感世界里亦是最令人震惊的,要么爱,爱的热烈;要么恨,恨的疯狂。爱是付出一切,倾尽所有。恨时又极端报复,得不到就要毁灭,这是最具有“雷雨”性格的明显表现。对周萍的爱使她精神富足,尽管违背了伦理道德,但是依旧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而当周萍欲弃之而蘩漪又无法挽回时,极度的恨又燃烧着熊熊火焰灼烧着她使其彻底被激怒,其侧面的可怜处也是令人深表同情的。
(一)“救命稻草”式的爱情
身为女人,是最容易动感情的,蘩漪也不例外。身在周家,而对周朴园,她感受的不是爱,而是种种压抑。虽然物质上富足,但精神上极度匮乏,拥有生命力而又无法释放激情。恰在这时,乡下周萍的出现给蘩漪带来了希望,如新鲜空气似的吹拂着她的心,动摇了她的意志,唤醒了她的青春。虽然,蘩漪这道这于理不符,违背道德,但是,她还是把名誉和性命都交给了周萍,并深陷其中无力自拔,视周萍为精神寄托。虽然是一种不能暴露在阳光深呼吸的情感,但是使蘩漪感受到了前所 ④曹禺.《雷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P24
未有的快乐,让这个有着火炽热情的女子投身进去,使灵魂在自由的天国飞扬,并把自己逼上了一条“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弯延路,但她是无悔的。“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开,自私的周萍引诱蘩漪后不久就厌倦了这种生活,有了新的追求对象四凤,企图摆脱与蘩漪的关系时,蘩漪岂能放开这非一般的救命稻草,软中带硬式的去求周萍,甚至为了留住周萍说出愿意和四凤一起陪着周萍,对于骄傲的蘩漪来说多么的痛苦,多么的不可想象。但是为了爱,她屈服了。可是,这样的乞求并没有得到周萍的认可,反而更加厌恶她。此时的蘩漪处于多么绝望的境地,被逼上绝路的“雷雨”般的性格的蘩漪愤怒一触即发。
(二)“火山”爆发式的毁灭性人格
周萍的无情抛弃把蘩漪逼上了绝路,蘩漪不甘心就这样被命运捉弄,人格受到损伤,沉痛的发出“一个女子,你记住,不能受两代人的欺辱”。被自己爱的人骂道“怪物”“疯子”“我要你死”,使蘩漪彻底绝望,决定放手一搏,开始疯狂的报复。她曾向周萍喊道:“小心,小心,你不要把一个失望的女人逼得太紧了,她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⑤这颗不定时炸弹到了该爆发的时候了。首先,她把自己的儿子周冲推入其中,但是没有产生任何效果,口出恶语:“你不是我儿子,你简直是条死猪。”蘩漪拒绝了自己作为一位母亲的责任,说明这恨已深入骨髓。在搏斗无望时引来了一家之长周朴园以阻止周萍出走。周朴园的一句“她就是萍儿的母亲”把整剧推向高潮,全场人都被这戏剧性的一幕震惊。而四凤因受不了打击,伤心欲绝逃出时被电线电死,周冲也随之死亡。最痛苦的莫过于周萍,刚刚要走出乱伦的母子围城,又陷入乱伦的兄妹围城,用枪结束了自己无法谅解的人生,而此时最不愿活着的蘩漪和鲁妈却偏偏活了下来。事情的结果大大超出了蘩漪的预料引来了更大的痛苦,她的报复行为已超出了她的感情能够承担的程度,悲剧性的结局残忍的展现在人们面前,使蘩漪这一悲剧人物最终走向毁灭。
爱恨纠葛,诚然是一种悲哀,但是,又有几人能逃脱此宿命。
蘩漪,一个雷雨式的女人,她不平凡的一生犹如电火一样,激烈的燃烧着而又不能延伸它的长度。其中的情感、郁热、境遇激成一朵艳丽的花,当火星也消失时,她 ⑤曹禺.《雷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P67 的生机也随之远去。
参考文献:
【1】 曹禺.《雷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2】 王玉屏.蘩漪: 从封建旧式女人向资产阶级女性过渡的悲剧典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02期
【3】 陈志鹏.《雷雨》中繁漪形象的女权主义解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01期
【4】 李树凯.蘩漪是一个中国旧式女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年03期
【5】 曹禺.《雷雨·序》,曹愚文集[M]第1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 【6】 郭春凤.《雷雨》中最具“雷雨”式性格的人物——蘩漪的性格特点探析[J], 2010年11期
致谢辞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要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毕志娟老师,她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踏踏实实的精神,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论文的最终完成,毕老师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对毕老师的感激之情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关键词: 束缚 扭曲 性格特征 悲剧结局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一部。在这部巨著中,曹雪芹寥寥数笔就构造出薛宝钗、林黛玉、史湘云、王熙凤等一大批独特的女性形象,为我们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借鉴。
一
在这里,我就谈谈对薛宝钗的一己之见。出身于皇商之家的薛宝钗,在贾府这样一个人事关系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以袭人之奸猾、湘云之豪放、黛玉之聪慧、凤姐之狡诈,宝钗都能与之和谐相处,其容人之量非一般人可比。宝钗接受的是封建正统教育,处处以封建卫道者的面目出现。贾宝玉的叛经离道,宝钗是极其不满的,她劝贾宝玉讲究仕途经济、应酬世务,将来好“金殿对策”。小说中的薛宝钗口口声声“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作者却着力描写宝钗懂得禅机、深知戏曲曲词之妙,精通绘画之道。没有半句游离于人物性格之外的褒贬词汇,宝钗为人之虚伪,读者尽收眼底。
狄德罗指出:“人们的性格要根据他们的处境来决定。”薛宝钗依靠着“会做人”的诀窍,周旋在荣国府那样复杂的环境里,和周围上下老幼,无不相处得八面玲珑,尽得人心。在她的“容貌美丽”、“端庄贤淑”的外表下,掩盖着一个封建主义信奉者极为虚伪的性格。她很善于奉承、迎合,而又做得自然。寄居在贾府,她首先博得了贾母的欢心。在贾母替她做生日时,她投其所好地点了几出贾母爱听的戏,取得了贾母的“更加喜欢”。元春从宫里送出来一个灯迷,她明明觉得“并无甚新奇”,但却要“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故意寻思”。在滴翠亭边,她偶然偷听了小红和坠儿的私心话,引起了她内心对一连串封建大道理的联想,但为了自身的利害,却使‘金蝉脱壳’的法子,嫁祸于林黛玉。所有这些,都是薛宝钗这个人物性格的自然流露,她时时注意隐蔽自己,保全自己,“装愚守拙”,以求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薛宝钗父亲早亡,哥哥又不成器,过早地走进了世俗生活,有一定治家理财能力。在薛家,宝钗起着与王熙凤在贾家同样的作用,但她不象王熙凤那样以敛财为乐事,她处处注意维护自己大家闺秀的形象。
薛宝钗颇有经济头脑,善于用小恩小惠拉拢人。宝钗便出钱出物为史湘云设东摆螃蟹宴,宴请贾府上下人等。此举既拢络了性格豪爽的史湘云,博得了贾母的称赞,又实践了她“既要自己便宜,又不得罪了人,然后方大家有趣”的生活理想。精明能干的探春为了家族的利益进行各项改革,宝钗却立场中庸,致力于小恩小惠收买人心而并不注重收到什么改革的功效,“小惠全大体”。此处“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在《红楼梦》中,一方面作者借众人之口夸赞宝钗为人厚道、明白道理,另一方面又不着一字褒贬,通过细节描写揭露其心口不一的性格特征。闻听尤三姐剑刎而亡、柳湘莲出家做了道士后的反映;怂恿薛姨妈说娶林黛玉给薛蟠做妻子;金钏投井自杀后面带微笑去对王夫人所说的“安慰”话,都充分暴露了薛宝钗冷酷无情的一面。
曹雪芹把生活中个别、片断、零散的现象集中起来,提炼出来,汇成了一个整体形象,使之更深刻、全面、普遍地反映生活的本质规律,反映生活的真理。作家对宝钗的性格特征并无一句褒贬之词,只是刻画了她在不同场合、不同生活事件中的不同反映,而且笔墨零散,不经人意,分散是片言只语,汇合则血肉丰腴。作家没有对之发表任何议论,仅写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却给人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象。正是“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刘熙载《艺概》)。作家大匠运斤,斧凿无痕,塑造了这样一个中外文学史上独特的女性形象。
二
“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恩格斯《致敏·考茨基》)。作者将薛宝钗放在贾府这个特定的空间和封建社会这个特定的时间相交汇的特定架构上,根据其生活经历、教养和所追求的生活道路,在封建家族衰亡过程中和宝、黛爱情悲剧的矛盾冲突中的地位和境遇,写出了她独特的行动和语言,用春秋的笔法刻画了其复杂而又饱满的性格特征。
《红楼梦》给我们塑造的薛宝钗这个客观艺术形象,这个中国封建正统教育陶冶出来的皇商之后,不仅外貌是美的,而且内心追求“淡极始知花更艳”的`生活情趣,有着“任它随聚随分”的胸怀。作为封建道德的忠实维护者,她处处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着传统的观念和道德;作为年轻漂亮的少女,她具有天真浪漫的一面;作为走向衰落的皇商之女,她具有一定的治家理财能力;作为文明国度的炎皇子孙,她又有广博的知识。然而,作为封建末世的贵族子女,她身上也毫无例外地带有一些旧时代的气味和色彩,显然是落后的、自私的。因此,薛宝钗的形象呈现出人格二重性。
作者在描写宝钗时,利用对人物和故事的概括交待,掩盖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倾向。薛宝钗和林黛玉明明是两个对立的典型形象,曹雪芹却故意采用“合传”的办法混淆其善恶,把她们写得一样完美,双峰对峙,皆为薄命。
年轻美貌的薛宝钗,一方面恪守着封建道德,另一方面又对爱情不无憧憬,时不时地向贾宝玉透露出一点心灵的秘密。她称贾宝玉为“无事忙”、“富贵闲人”,便是流露出了对贾宝玉痴情于林黛玉的哀怨和不满。宝钗追求爱情,是发自一个女性内心的合理而正当的要求,并不乖离于青春少女的人生愿望,有其合理的一面。
“蘅芜君兰言解疑癖”一段,写宝钗规劝黛玉。薛宝钗表面上句句肺腑之言,实际上却是害怕林黛玉看了杂书后夺了贾宝玉,心口不一,乃小人惯说君子话也。这里充分揭示了其奸诈性格和道学面孔。同是有悖于封建道德之举:薛宝钗坐在熟睡的贾宝玉的床边做女红,林黛玉见了只是一笑而已,并未效仿薛宝钗将其叫去教训一顿。袭人为林黛玉倒了一杯茶,薛宝钗抢先接过去漱口,一向被人认为“小心眼”的林黛玉毫不介意地将她用剩下来的半杯茶吃了解渴。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忠伪至此已无悬念。在“宝钗借扇机带双敲”一段话中,宝钗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这是她少有的一次真面目的显现。作者设计“蘅芷清芬”、牵藤引蔓的蘅芜院,并让宝钗居住其中,也有助于映衬薛宝钗附庸攀援的鲜明个性。
曹雪芹对薛宝钗的描写,是“言犹尽,意未终”。和尚道士让宝钗戴上金锁,当是贾宝玉出生之后;贾宝玉的宝玉上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宝钗的金锁上就錾上了“不离不弃,芳龄永继”与之配成一对。宝钗进京,名为“待选”,进京之后却再未提起;薛家从未揭示佩戴金锁的真正原因,更没有交代佩戴金锁与“待选”这两件事之间的关系。作者巧妙地掩盖了薛家必欲将宝钗匹配于宝玉的动机,同时也隐蔽了自己对薛宝钗这个封建“淑女”的憎恶之情。
《红楼梦》的作者还善于深入到日常生活中,通过人物在生活琐事中的言行举止,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宝玉被打事件发生后,薛宝钗探视时叹曰:“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这一番话,既亲切稠密有深意,又极合其身份及教养,“早听人一句话”之“人”字,既指贾母、王夫人,又将自己涵于其中,关切之情溢于言表,希望籍此之际,将宝玉爱慕黛玉的心肠移些许到自己的身上。,袭人说的是:“我的娘,怎么下这般的狠手!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得到这步地位……”此乃受主子恩宠、与贾宝玉有私情的得意奴才的粗俗之语,“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之“我”字与薛宝钗“早听人一句话”之“人”字,仅一字之差,所要表达的意思相去不远,但所反映出来两个人的教养却有着天壤之别。宝玉被打,不同的人物自然有不同的反映,作者笔下的这些人物语言,非常自然,非常符合人物各自的身份教养,又非常切合当时的情势!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功夫不到是再也写不出来的。
作者从多个侧面对薛宝钗的性格进行间接描写,这样刻画,使该人物形象显得更生动、更鲜明。
三
《红楼梦》是一部对时代生活深感痛绝的书,是一曲响彻云霄的叛逆者的颂歌、爱情的颂歌、美的颂歌。同时又为那个没落阶级奏起了一阕挽歌。曹雪芹复杂矛盾的思想在小说中的人物身上留下了鲜明的印记,即使在他所厌恶的封建淑女薛宝钗身上也寄托了自己的美学思想。
实际生活中,人物是独特、复杂、具体的。成功的典型应该是具有独特性、复杂性的形象,是带有缺陷的活生生的真人。“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艺术论》)。宝钗的形象正由于写出了其人性美、人情美的一面和悲剧性的性格特征,才更为逼真动人。
作为金陵十二钗之一的薛宝钗,作者在她的身上是花了不少笔墨的,是将其作为主要人物既正面描写她的音容笑貌,又从各个侧面描写了她的性格特点,使之成为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美学形象。她以其感情丰富、复杂真实的典型,在金陵十二钗中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薛宝钗这个人物形象有别于世界文学作品中的任何一个女性形象,是老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以其独特的性格特征长久地屹立于世界文学作品人物画廊之中。
对贾宝玉没有爱情的薛宝钗,虽然最终在贾府掌权人物的支持下登上了宝二奶奶的宝座,但是并没有得到幸福的生活,陷入了“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的尴尬境地。薛宝钗的不幸是她生活的时代造成的,是那个腐朽没落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她的悲剧只会让人更加痛恨不合理的封建制度。
贤孝才德四者皆备的薛宝钗倘或生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她也许会象班婕妤、曹大姑等人那样有所作为,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生于封建末世的薛宝钗,即使“待选”成功,也只能象元春一样白白浪费自己的青春,最终内心备受爱情与理性矛盾的煎熬而死。她虽然嫁给了贾宝玉作正妻,可是贾宝玉并不爱她,终于弃她而去。她的结局只能和封建社会的命运一样,是悲剧性的。
作者在作品中设计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有三个方面:
首先,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普遍意义。薛宝钗接受的是正统教育,是封建大家庭培育出来的“四德俱全”的标准淑女,是唯一能挽救贾府这一死而不僵的封建大家庭的希望所在。薛宝钗最终没有能够得到贾宝玉的爱情,伤心欲绝的贾宝玉出家作了和尚,贾府后继无人走向灭亡,她没有能够挽救贾府衰败的命运,也没能为自己争取到应有的幸福生活,没能走出自己的悲剧命运。薛宝钗和她所代表的那一类女性的悲剧结局,充分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必然崩溃的发展趋势。
其次,在书中刻画薛宝钗这个人物形象,也是为了表现《红楼梦》反封建主题的需要。为了维护封建秩序,薛宝钗始终站在林黛玉、晴雯等人的对立面,只要是有悖于封建道德,她都极力反对。黛玉死于风刀霜剑,迎春死于悍夫毒手,尤三姐死于流言蜚语,这是旧时代的悲剧。宝钗这个悍卫封建正统的卫道者,也同样是封建制度和礼教的牺牲品,是貌似喜剧的悲剧角色。她一方面作为“金玉良缘”去破坏宝黛的叛逆爱情,另一方面,本身又被封建社会无情地扼杀了青春。她不仅是卫道者,还是一个不自觉的“殉道者”。薛宝钗的悲剧结局,充分显示了在封建社会里,各种性格类型女子的命运都只能是“千红一窟”、“万艳同杯”,这既是客观必然现象,又倾注了作家对广大薄命女儿满腔的同情和对封建理性的批判,体现了作家反封建的进步思想。
再次,在十二钗中,薛宝钗起着与别人相互映衬、相互补充的作用。宝钗和袭人同是封建正统的忠实维护者,但袭人是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封建统治者的忠实奴才,而宝钗却是受过封建正统教育的大家闺秀,其教养与身份和袭人相去甚远。她与黛玉同是受过教育的贵族少女,黛玉是封建道德的叛逆者,宝钗是卫道者。宝钗和迎春皆是封建正统教育下的淑女,迎春善良懦弱,宝钗极富心机。薛宝钗的修养与元春极其相似,元春的生活经历是宝钗奋斗的理想和目标,宝钗的现在就是元春的过去,这两个符合封建道德规范的女性,都头脑清醒,具有远见卓识,最终也都入了“薄命司”。小说通过这两个相互补充的被束缚了思想、扭曲了灵魂的“冷美人”的复杂性格和悲剧结局,暴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从而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深沉有力的控诉和抗议。
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事物的个别性显著地表现着它的本质规律。写出人物形象的复杂性,能表现生活中的真人,加强典型的客观性,又突破了传统的写作方法,有助于表现悲剧的崇高美,丰富美学宝库,同时还可以蠡测到作家的思想倾向。因此,曹雪芹塑造出的薛宝钗形象,是美学史上的一座丰碑。薛宝钗这个艺术形象也将异彩夺目,风流千古!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年版
2、法.奥古斯特.罗丹口述,法.葛赛尔记录,沈宝基译 .《罗丹艺术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
3、恩格斯.《致敏·考茨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刘熙载.《艺概·诗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版
1.机智勇敢的谭记儿
机智勇敢型的一代表是《望江亭》中的谭记儿,她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杰出的女性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她的机智勇敢,她的乐观主义和斗争精神,使她以一个不平凡的女性,屹立于中国文学人物的画廊。谭记儿的聪明机智主要表现在为捍卫自己的美满婚姻勇敢地同杨衙内进行斗争上,谭记儿是个年轻寡妇,经人介绍白士中结为夫妻。她很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婚姻,所以当白衙内要来破坏她的婚姻时,她能勇敢地站出来,坚决捍卫幸福的爱情。在望江亭,她以婆身份为掩护,以切脍献计为借口,以姿色为诱耳,一改贵夫人那种温文尔雅的谈吐,雍容华贵的气魄,绝不再让那种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思想束缚自己的手脚,而是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地完成了接近衙内,麻醉衙内,偷取金牌势剑文书,胜利返回四个步骤,唱出了“俺两口儿做一个中秋月儿圆”[1](p1668)的凯歌。谭记儿那捍卫爱情奋不顾身的泼辣豪爽,机智勇敢的精神,使谭记儿这一形象光彩照人,永久不衰。这一人物的思想性格中的闪光面,最易为下层人民所理解,所赏识,体现出自然纯真的通俗美。
2.热心助人的红娘
《西厢记》中的红娘是一个次要角色,但在剧中却起到主要角色所起不到的重要作用。
她一出场就给人以聪明、机智、活泼、的感觉。当张生初次与红娘对话时说“敢问小姐常出来么?”红娘立刻训斥道:“先生是读书君子,孟子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也。------’俺夫人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还心直口快地说出小姐潜出闺房曾受过夫人责备,“是她亲女,尚然如此,何况以下伺妾乎?”又说:“早是妾身,可以容恕,若夫人知此事呵,决无干休。”张生一句话引出了红娘一连串的责备,并且拒绝回答张生的问话,而申斥道:“今后得问的问,不得问的休胡说!”她一回到莺莺房中绘声绘色地叙述了见到张生的经过,并告诉莺莺她还“抢白了(张生)一顿”,接着说:“姐姐,我不知他想甚么哩,世上有这等‘傻角’!”从这一席话中可以看出红娘的天真活泼。同时她还很正直,有同情心。
当红娘知道那二十三岁、不曾娶妻的张生爱慕小姐,小姐也倾心于张生时,她从思想上就进一步同情莺莺了,所以她“愿俺姐姐早寻一个姐夫。”正因为红娘此时在思想上有同情之心,所以,在老夫人许婚,张生解围后,红娘为之高兴道:“往常两个都害,今日早则喜也。”
如果说老夫人“赖婚”之前红娘对莺莺和张生只是思想上的同情的话,那么“赖婚”之后则是由于红娘的正义感,使她从思想到行动都支持他们的自由婚姻,冒着被打下下截来的危险,穿针引线,帮助崔张二人挣脱封建枷锁,实现自由结合。
红娘设下“月下听琴”之计,给崔张二人搭起“鹊桥”。“妆台窥简”更展示了红娘的机智。她把张生的书简放在妆台上让小姐自己拿,她躲在一旁察言观色。哪知莺莺仍然翻了脸,要打下红娘的下截来。好个机智的红娘,她回答:“小姐使将我去,他着我将来,我不识字,知他写着什么?”这才使莺莺放心。然而红娘却在心里嘲笑说:“没见过寄信的瞒得过鱼雁。”但她“甘当个缝了口的撮合山。”在莺莺传简给张生说“今夜真的云雨来”后,莺莺还想瞒着红娘,假称要去睡觉让红娘收拾卧房。红娘着了急,说道:“不争你要睡呵,哪里发付那生?”莺莺说:“什么那生?”红娘道:“姐姐你又来也,送了人家性命不是耍处!你若有翻悔,我出首与夫人,你着我将简帖儿约下他来。”红娘抓住莺莺的心理,几句话就击中了要害,使莺莺不得不在红娘面前公开自己的秘密,并且在红娘的催促下去与张生私会。而红娘在他们私会时,“立苍苔将绣鞋儿冰透”,做了个机警、忠实的“哨兵”。这是一付多么诚挚的热心肠呵。
“拷红”是红娘性格发展的高潮,红娘坚持正义,抱着同情心,支持帮助崔张自订终身之事,并冒着自己将被打下下截来的危险来见老夫人,本要继续瞒过老夫人,但由于欢郎见证,推脱不了,无奈只好实说。老夫人听罢,揪住红娘问罪说:“这端事,都是你个贱人!”这一罪责红娘岂肯承担,她以守为攻与老夫人展开论辩,说道:“非是张生、小姐、红娘之罪,乃夫人之过也。”“信者,人之根本,------当日军围普救,夫人所许退军者,以女妻之。------兵退身安,夫人悔却前言,岂得不为失信乎?”并说不当留请张生于书院,使“怨女旷夫”,各相早晚窥视,所以才有此一端。红娘真诚地劝说老夫人,“若不息其事,一来辱没相国家谱;二来------使至官司,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又委婉地献计说:“红娘不敢自专,乞望夫人台鉴:莫若恕其小过,成就大事。”
经过红娘的一番义正词严、淋漓透彻的申辩,最后老夫人承认“这小贱人也道得是。”促成了崔张的婚事。这就使红娘这一机智、聪明、活泼、见义勇为、舍己为人的形象光彩照人。也正因为如此,在现在的生活中,人们仍然把那些无私地为别人的爱情婚姻的幸福而热情奔走、积极帮助别人克服婚姻中的困难的人物称为红娘,并在生活中长期流传下去。
在《木木》这部小说中, 作者树立了格拉西姆的人物形象, 他是一个生活在农奴制度下的一个小人物。社会与阶级的压迫, 让格拉西姆的生活十分困苦, 他不能像一个正常人那样掌握自己的命运, 只能生活在别人的掌控之下。拉格西姆的人物形象, 是十九世纪俄国普通劳苦大众的一个代表, 他在沙皇封建思想与农奴制的统治之下, 进行着悲剧人生的演绎。这是屠格涅夫对农奴制深刻的批判, 他希望通过文学的力量起到警示世人的作用, 《木木》就是其典型的代表作品。
一、作品格拉西姆的人物形象
格拉西姆是一位出身于俄国社会下层的普通百姓, 他从小就开始从事于田间的劳作, 因而农村生活对于他来说是十分自然与习惯的。从小说的一开头, 作者就将格拉西姆的出身交待了出来, 作者是想提醒读者, 格拉西姆是一位来自俄国社会下层的人民大众, 为他以后悲剧生活做了铺垫。但是作者对于格拉西姆的悲剧人物形象的塑造并没有到止为此, 格拉西姆是一个有着先天残疾的人, 他听不见声音导致他不能说话, 他天生有一生的力气, 努力的劳作是这个残疾的农民所唯一能做的。
格拉西姆是一位生活在农奴制度之下的普通百姓, 他的悲惨命运就以可想而知, 然而作者却将他塑造成一个有先天障碍的人, 这不禁让人们对他产生怜悯之情。作者的这种塑造方式, 让格拉西姆的悲剧性更加浓重, 这是作者想要表现农奴制的弊端的表达方式之一。
1、作品中对格拉西姆的形象的塑造
在《木木》这部小说中, 作者在描写格拉西姆时写道:“他身长十二维尔肖克, 体格魁伟的像一个民间传说中的大力士, 他生就了惊人的大力气, 一个人做四个人的工作, 他动手做起事来非常顺利;而且在他耕地的时候, 把他的大手掌按在木犁上, 好像他用不着他那匹小马帮忙, 一个人就切开了大地的有弹性的胸脯似的, 或者在圣彼得日里, 他很勇猛地挥舞镰刀, 仿佛要把一座年轻的白桦林子连根砍掉一样, 或者在他轻快地、不间断地用三俄尺长的连枷打谷子的时候, 他肩膀上椭圆形的、坚硬的肌肉一起一落, 就像杠杆一般, 他要是动手劈柴, 斧头会发出玻璃似的响声, 木片、木块会朝四面八方飞散。——这些景象看起来都叫人高兴。”
从以上这段文字, 我们可以看出, 屠格涅夫对于格拉西姆形象的描写主要集中在他劳作的场景上。这说明, 屠格用一种侧面描写的手法, 来表现格拉西姆在其他方面的缺陷, 而只是把他劳作时无穷的力量、如何干活、如何欢快等等写到文章中。这也从侧面说明, 格拉西姆在其他方面是枯燥的, 他没有干活以外的生活, 这也是屠格涅夫对俄国农奴制度下的农民悲惨生活的一种反衬。
格拉西姆有一身的大力气, 但是他却先天看不到东西, 不会讲话。他的“一身大力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他的先天缺陷, 引得了人们的喜欢。在这段文字中, 我们可以看出格拉西姆是一个善良、淳朴的人, 作者对他的语言描写, 会让读者看到人们利用他的善良的前兆。他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他心里在想什么, 他有什么需要等等, 这些问题屠格涅夫一点没有描写;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利用他的善良与淳朴, 对他进行无情的压迫。至于格拉西姆内心的活动与需求, 作者没有进行表述, 而他又是一个不会说话人, 因而, 格拉西姆根本没有办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意愿。这就是屠格涅夫在作品中所塑造的格拉西姆的人物形象。
2、别人眼中的格拉西姆
既然格拉西姆是一位不能说话、不能表达自己意愿与看法的人物形象, 那么作者就会在小说通过其他人物形象, 来对格拉西姆进行评价。其他的人物来自不同等级, 他们是俄国社会等级制度的象征, 通过这些不同于劳苦大众的视角, 我们可以看到农奴制制度下, 社会各个阶层对生活在社会底层人民的压迫与欺压。
在小说中, 作者树立了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从表面来看, 她是十分重视格拉西姆的。然而, 事实上并非如此。女主人公看重了格拉西姆有一身的大力气, 因而让他做很多很多的活, 她把格拉西姆当成了干活的奴隶, 对他没有丝毫的怜悯之情。当格拉西姆离开这里时, 她甚至哭了起来, 但女主人公并非是与格拉西姆有感情, 只是她再也找不到这样能干活的奴隶了。但当女主人公不再需要格拉西姆时, 她却把他说成了白眼儿郎, 说倔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 她不再需要。从此, 我们可以看出, 女主人公的眼中, 并没真正的看重过他, 更没有把格拉西姆当成一个人来看待, 她需要的只是一个奴隶, 一个只会干活的奴隶。
加里夫是这个家庭里的一个总管, 他是一个典型的媚上欺下、两面三刀的人。在主人面前, 加里夫十分听话, 对于主人的要求他无不巴结, 百般的讨好;而到了下人面前, 他却摆出一付严肃的嘴脸, 对下人十分苛刻, 任意欺凌。当女主人公让加里夫把木木送走时, 加里夫对格拉西姆是十分粗暴的, 他使劲的用拳头敲门并大声喊着:“开门、开门”, 他还想要弄死木木, 求得自己的安宁。由此可以看出, 加里夫是奴隶主的走狗, 不把下人当成人来看待, 对待主人去又像宠物一样听话。管家加里夫是封建统治的工具, 作者是想通过加里夫的手, 来比喻封建社会以及农奴制对农民的迫害。
二、文本之外的格拉西姆形象
格拉西姆的人物形象塑造, 屠格涅夫是通过文本与文本之外两部分进行表达的。屠格涅夫在作品中从没有对格西姆性格中的优点做过表述, 但是作者通过一些事情来反映格拉西姆的性格, 并通过农奴制的压迫这个背景来进行衬托, 使得格拉西姆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1、格拉西姆正直、善良的性格特征
关于格拉西姆正直与善良的性格特征, 是通过几件事情来表现的。比如在捉小偷的事情上, 他将两个脑袋在一块狠狠地碰了几下以后, 周围的人对他都刮目相看了, 甚至开始尊敬他。经常会有他不认识的人像他挥手、打招呼, 人们对于格拉西姆的热情, 表现了他善良性格得到了大家的认同。而在此之前, 人们并没有发现他性格中的优点, 在这次捉小偷的事件过后, 他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他性格中的正直与善良也被发掘了出来。
格拉西姆虽然听不到声音, 也说不出话来, 但这并不代表着他没有思想。他很喜欢鹅, 因为他知道鹅是尊贵与明整理的家禽。同样, 他也是一个明事理与爱憎分明的人, 他做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尺度, 从不会过分的去做任何事。对于那些他认为不好的事情, 他从不会去做, 比如打架、喝酒等等, 每次他看到有人喝酒喝的大醉, 走路摇摇晃晃时, 他总是很生气, 因为别人的这种行为触及了他的原则。格拉西姆是一个有原则的人, 他从不去做不好的事情, 对于爱与憎都十分分明, 没有半点含糊。
2、对弱小群体的同情之心
木木是一条小狗, 是格拉西姆救起来的一只小狗, 他给它取名叫做木木, 他每天都细心的照顾它, 把它当作自己的小伙伴来看待。在文章中这样描写道:“把救起来的小狗放在上, 到厨房去要了一小杯牛奶。他小心地折起厚绒布外衣, 铺开稻草, 又把牛奶放在床上。用两根手指轻轻地捉住它的脑袋喂它牛奶喝。他整夜都在照应它, 安排它睡觉, 擦干它的身子, 最后他自己也在它的旁边安静地快乐地睡着了。”
由此可以看出, 格拉西姆把这只小狗当成一个人来看待, 他细心的呵护他。格拉西姆有着一颗怜悯之心, 对于任何弱小他都想要去帮助, 这与俄国农奴制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女主人公与管家对待格拉西姆的态度, 都没有格拉西姆对待木木的态度好, 上层社会的人并没有把下层人民当人来看, 而下层人民却能够把狗当成人来看待, 这是何其讽刺。
3、对爱情的向往
格拉西姆是一个仆人, 他听不见、看不到, 但是他却可以用心去感受。在他的心里, 装着一个女人塔季扬娜, 他深爱着这个女人, 即使没有得到她, 他也没有停止对爱情的向往。
他送给她一只姜饼做的小公鸡, 做一切塔季扬娜喜欢做的事情。但是, 最终她还是被许给了卡皮通, 格拉西姆十分痛苦, 他心爱的女人要嫁给别人, 但是他仍旧把爱情看作是神圣的事情, 他并没有因此而丧失对爱情的追求与向往。格拉西姆对爱情的执着与向往, 深深地打动了塔季扬娜, 她虽然不能与格拉西姆度过一生, 但是格拉西姆的行为与思想却深深地影响了她。
总而言之, 《木木》这部小说所塑造的格拉西姆的人物形象, 是屠格涅夫对于农奴制制度下人们的极力抨击。作为俄罗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希望通过文学的力量, 来起到警示世人的作用, 达到反抗农奴制的效果。从这一点来看, 屠格涅夫无疑是成功的。但是在《木木》这部小说中, 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却也是十分成功的, 值得后人学习与借鉴。
摘要:《木木》是屠格涅夫的一部反对农奴制为主题的小说。屠格涅夫也因为这部作品而被拘捕, 这部小说中作品树立了格拉西姆的人物形象, 是一个深受农奴制迫害的小人物形象。格拉西姆是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形象, 本文将对其进行深入了解。
关键词:木木,拉格西姆,人物形象,性格
参考文献
[1]张扬.《木木》人物形象探析[J].现代语文, 2008 (01) .
[2]屠格涅夫.木木[M].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3]贾亚雄.屠格涅夫对农奴制的反抗[J].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0 (02) .
作为人类整体的一半,女性是人类延续的基础,她对人类发展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但是,纵观世界,很长时间里,她们却一直处于被男性压迫和奴役的地位,难以实现自身价值。然而,女性受压迫的现实并不是自古就有的事情,正如女性主义所言,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不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因为它并没有“自然”的根基,而是人为构建起来的种意识形态。
已有数千年历史的父权制,又称之为男性中心主义,即一个社会由男性统治,同时文化体系又对男性的角色以及活动赋予绝对的权威与价值,因此,父权制普遍被视为妇女受压迫的元凶。当前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处于父权制社会中。具体来说,父权制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男性统治,即在
个社会中,无论是在政治、经济领域,还是在家庭领域中,男性占有所有权威位置;二是男性认可,即核心文化所认为的什么是好的、值得追求的,总是同男性或男性气质联系在一起;三是将女性客体化,即客观限制女性的创造力,不让女性接触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
对于两性人们的脑海里有着一种约定俗成的看法:男性总是和坚强、理性、富有控制欲联系在起;而女性则是温柔、细腻、情绪化的。这种性别刻板印象虽有认识两性特征方面具有一定意义,能为这种认识提供背景信息,但又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人们对两性的正确认识,容易使得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经常出现以偏概全或忽视事实的现象。在传统的男性角色中,他们可允许发怒,却不能表现温柔;而女性通常被认为从属于男性,影响力不及男性,也很少成为领导者和专家,但女性必须是温柔娇小,富于同情心的。父权制社会中这种普遍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给男女两性带来了生活和心理上的沉重压力。宫崎骏动画电影成功将其颠覆,他用欣赏的眼光注视女性、审视社会,力求实现男女平等、社会和谐。综观宫崎骏动画电影,几乎影片中所有女性都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对自己命运的学控能力,而片中的男性角色在自信、粗鲁、独立、富有攻击性之余,不乏善良、温柔、细腻的一面。
父权制社会将人的性与社会性混为一谈,偏激地认为男性形象即具有顽强、进取、雄心勃勃、有计划、负责任、具有独立性、富于统治欲望等特质。宫崎骏在其动画电影中对父权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但他并没有像类似父权制一样,将女性置于与男性完全不同的领域,视其为男性的对立群体,并致力于在父权制之外建立一个“母权制”乐园,而是竭力避免再次出现男女两性二元对立的局面,力求在对父权制的解构中实现对父权制的颠覆,使两性恰到好处的完美融合。影片中的男性角色也许具有体格强健、性格刚毅的优点但也同样具有思维简单、缺乏主见、胆小、懦弱、感情用事、逃避责任等缺点,打破了以往的儿童动画世界里,男性是英雄、是强者;女性则是等待英雄解赎的弱者。如《风之谷》中人们爱戴的犹巴大师,武艺高强、待人友善,乍然看犹巴大师是一位有着强烈责任心与使命感的老者,但当面对与多鲁美奇亚飞行船一起被迫坠落在风之谷的牛虻时,他毫不犹豫的呼喊:“杀掉牛虻”,鲁莽、冲动并且毫无理性地认为只有杀掉牛虻才能避免牛虻呼唤同伴进攻人类。正是这种简单的非理性的思考方式,错误地将所有事物粗略分为黑白两极,而忽视了灰色的中间状态,差点导致一场人虫大战的爆发,造成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严重后果。此外,影片《哈尔的移动城堡》中的男主角霍尔也成功打破了父权制社会中男性形象勇敢、坚强、不畏强敌的神话。
“父权制表示的是一种男性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性不平等的制度”。在父权制社会里女性是低贱的,她们没有社会地位可言,是男人的附属品,顺从、柔弱、胆小、感情用事、缺乏独立性等被视为父权制社会女性的代名词。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反其道而行,成功解构了父权制社会中的女性形象,在他的电影世界里,女性同样是站在精神高地俯看世界的强者。宫崎骏的九部动画电影中,主人公多为女性且具有独立的行动能力以及明确的.人生目标,自强不息,担负起救助别人甚至是救世主的重任,她们不再是父权制概念中的弱者。如《风之谷》中的女主人公娜乌西卡是智慧与勇气的化身。父亲死后,大敌当前,身为风之谷的公主,娜乌西卡能够凭靠坚韧的意志和强烈的任感勇敢地担当起领袖的重任。在面对多鲁美吉亚军队的侵略时,她毫不畏惧,依靠智慧与勇气与敌人周旋,最终阻止了敌人的掠夺。此外,影片《幽灵公主》中铁镇上的女性们也一反低眉顺眼,对男性过度依赖的日本传统女性常态,个个极富独立性和自主性,骁勇善战,在建设家园和抵抗侵略中,发挥着与男人们一样重要的作用,她们在自食其力的同时也不忘追求精神上的解放,就如铁镇上女人们的宣言“没有高高在上的男人的压迫,我们就算苦一点也心甘情愿”。这里的女性勇敢地走出家庭参与劳动和斗争,实现了女性的自我解放。如影片中几次出现铁镇女性汇集在作坊里炼制铁器的场面,她们一边劳作一边谈笑,洋溢着自由、乐观的气息。当丑陋的贪的官污吏们趁铁镇男人集体随幻姬去森林与猛兽战斗时,妄图肆意侵占铁镇,却低估了守卫铁镇的妇女们,她们个个手握兵器,怒斥敌人,死死将敌人制服于城墙下。
【孙悟空人物形象的浅析】推荐阅读:
浅析红楼梦中晴雯的人物形象10-21
《围城》的人物形象和语言风格11-08
安娜人物形象09-29
诗歌鉴赏人物形象练习06-17
小学分析人物形象教案09-15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09-18
英语人物形象描写作文11-02
塑造人物形象作文教案12-01
《水浒传》人物形象分析05-30
论水浒传人物形象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