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法律法规目录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并购法律法规目录(通用8篇)

并购法律法规目录 篇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2005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2005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2005年第三次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199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199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1994年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199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1991年)

国务院规范性文件

《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2006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2003年

《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评析

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印发《治理产权交易中商业贿赂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关于印发《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

《关于规范国有企业职工持股、投资的意见》国资发改[2008]139号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自动质押融资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国防科工委

《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实施暂行办法 》2007年11月15日

《中介机构参与军工企事业单位改制上市管理暂行规定》2007年11月15日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

上市公司流通股协议转让业务办理暂行规则

关于发布《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融资融券试点登记结算业务实施细则》的通知

关于实施《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

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办法

上市公司章程指引(2006年修订)

关于发布《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的通知

关于发布《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9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申请文件》的通知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

《上市公司治理准则》

《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

《上市公司股东持股变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

《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

《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2005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

并购法律法规目录 篇2

一、关于并购模式

(一) 杠杆收购 (管理层持股)

即以被收购企业为抵押, 通过大量债务或权益融资进行收购的行为。法律上规定的债务融资一般有贷款和发行债券两种方式, 贷款一般较发行债券的法律程序简单, 法律对发行债券的主体有着严格的规定。管理层持股是一种常见的杠杆收购, 目标企业的管理层往往会通过融资收购本企业股权, 法律对国有企业管理层做了额外的严格规定, 明确规定管理层要履行相关程序, 不得参与收购过程, 对业绩下滑负有责任的, 不得参与收购。

(二) 要约收购

《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规定, 持有上市公司股票未达到30%, 可自由选择增持方式;持股超过30%的, 必须以要约方式进行, 但是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免除发出要约的除外。要约收购具有强制性, 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使每一个股东有机会卖出或按比例卖出自己的股票。法律对要约收购还有更详细的规定, 向证监会提出要约豁免但未取得的, 应当以现金支付收购价款;已经拟协议收购的, 超过30%部分要改为要约收购;在取得要约豁免后, 则可履行其收购协议。

(三) 反向收购

又称为借壳上市, 指非上市公司通过收购一家已上市的壳公司, 再由壳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反向收购非上市公司, 使其成为上市公司的子公司而获得上市资格。其优点有上市周期短, 成功有保障及上市成本低。但借壳上市这种手段如今已经有所限制, 尤其是关联交易, 已经受到许多法规规制。主要有:信息披露制度、股东大会批准制度、股东表决权排除制度、反对股东的股份收买请求权制度、独立董事制度、股东大会决议的撤销制度等。这些法律规制有效地限制了资本市场的投机行为, 保障了资本市场公开公平运行。

(四) 其它模式

鉴于并购过程中某一个步骤或几个步骤都可以设定一些特殊的规制, 常用的有对赌协议、赔偿条款、退出条款、同业竞争条款等, 这些规制都可以因具体情况而设定, 目的是为并购交易建立一个稳定成熟的法律环境, 保持权利和义务清晰明朗, 保障并购顺利进行, 促进并购后企业效益的提升。比如对赌协议用来激励企业绩效, 赔偿条款用来保护目标企业的利益, 退出条款用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同业竞争条款则是用来限制控股股东及高管从事和上市公司业务相关的业务来保护大多数股东的价值。

二、关于反收购模式

(一) 毒丸计划

为了阻止被恶意收购, 目标公司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并购不能实施, 最常用、最有效的措施叫做毒丸计划, 又叫股权摊薄反收购措施。其内容是通过向其他股东以低价发行新股而稀释股权, 从而抬高收购成本, 以阻止恶意收购的发生。毒丸离不开法律的环境。毒丸在美国广泛流行, 却为英国的公司法所禁止。在我国, 法律并未对毒丸计划明确禁止, 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够完善, 恶意收购发生的机会少, 尤其在国有资产方面少之又少, 我国新公司法对原来同股必须同权同利的强制性作了修改, 赋予了公司更多的自治权, 还有增加了新增资本股东优先认购权的规定, 这无疑为毒丸计划在我国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 其它反收购措施

在资本市场, 除了反收购计划, 还有很多其它措施, 通常为人所知的有白衣骑士、三色降落伞、绿色邮件、焦土政策等, 其中涉及到了诸多法律问题。比如, 绿色邮件是目标公司通过私下协商, 以高于市场价的溢价, 从某些股东手中购回其大量股份, 这在一定程度上涉嫌行贿;又如焦土政策, 我国新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规定, 在完成收购前, 未经股东大会批准, 被收购公司董事会不得通过处置公司各项资产和业务对公司经营成果造成重大影响, 被收购公司不得进行重大买卖投资行为, 这样使焦土政策在我国失去了用武之地。

(三) 反反收购措施

当毒丸计划发起时, 收购企业可以以保护股东利益为由, 起诉被并购企业实施毒丸计划摊薄股权, 损害股东利益, 一经起诉就会有一个诉讼周期。在这个周期中, 暂时不可以实施毒丸计划, 收购企业则可以在这个周期内继续增持目标企业的股票。此外, 很多法律, 例如美国商业判断规则、香港城市法典、德国兼并收购条例、欧共体13号公司法指令等, 都包含了对反收购措施的限制, 这在客观上也可以作为反反收购的一种手段。

三、关于跨国并购

(一) 海外竞购

我国企业在海外进行跨国并购时往往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其中之一就是其它企业的竞购。要赢得竞争对手, 光靠单纯的高价格是不够的。首先, 能利用的政治因素要尽量利用, 选择适当的时机, 把并购置于一个优良的外交氛围中。其次, 并购条款一定要符合目标企业所在国以及目标企业母公司所在国的法律规定, 这样才能在意外发生的国际并购诉讼中立于不败之地。最后, 在并购协议中要尽可能多地加入排他性条款。比如, 未经收购方同意被收购方不得与第三方以任何方式再行协商出让或出售目标公司股权或资产, 这样方能保证在海外并购中排除竞争对手的障碍。

(二) 垄断及不正当竞争

跨国并购中各国法律对垄断及不正当竞争都有严格的规定, 要想并购顺利成功, 需要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查与批准, 这给并购带来很大难度。以美国为例, 外国企业在美国进行并购时, 需接受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 (FTC) 的审查, FTC会根据《谢尔曼法》, 《克莱顿法》, 《塞勒-克福佛反对合并法》, 《哈特-斯科特-罗迪诺反垄断修订法》, 《反垄断程序修订法》以及美国司法部反托拉斯局颁布的《并购指南》, 对并购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查。

(三) 国家风险

国外资本进入本国某领域, 是否会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 这是每个国家必须考虑的问题。正因为这样, 跨国并购必须经历艰难的审查, 必须在不威胁东道国安全的情况下才能继续实施。以美国为例, 美国是针对国家安全审查最严格的国家, 《埃克森-佛洛里奥法案》规定, 只要有足够证据证明在美国发生的并购行为对美国国家安全产生威胁, 总统就有权暂停或中止该并购交易, 而总统则具体授权美国外资委代其行使该权力。法案中虽然未对什么是国家安全给出定义, 但是列举出一些特定的要素, 这使得美国政府的自由量裁权非常大, 因而使跨国并购的结果变得难以预测。

四、并购中的转让问题

(一) 股权转让

公司法规定, 股东之间可相互转让出资, 向股东之外的人转让时, 须经全体股东半数以上同意, 收到通知30日内未答复, 则视为同意转让;不同意的股东应购买这份出资, 如不购买则视为同意。同等条件下, 其他股东对此有优先购买权, 两个以上股东行使优先购买权的, 先协商购买比例, 协商不成则按各自出资比例购买。问题通常出现在对外转让上。对外转让可能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半数以上同意转让, 二是半数以上不同意。第一种情况只存在异议股东与拟转让股东协商购买价格问题, 无外部出让对象, 不存在优先购买权问题。第二种情况则存在优先购买权问题。这里要注意的是, 优先购买权是法律赋予老股东的一项权利, 无需主张即可享有, 也可明示或默示放弃。此处提到的同等条件不是绝对相同, 只需价格期限等主要条件相同即可, 而优先购买权亦可同期多次使用。

(二) 国有产权转让

也就是常说的国有企业之间的并购, 这种特殊的企业并购往往不需要并购方出资, 而是以政府颁布的文件来完成整个并购。这种并购通常发生在同一级国有资产运营主体之间, 受让方也一定为国有企业。《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其基本内容, 包括适用的主体、原则, 划转的程序、协议内容, 批准机构及需准备的申请材料。《暂行办法》规定下列情况国有产权划转须被禁止:划转不利于企业发展规划的, 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持非肯定意见的, 划转所涉职工未妥善安置的, 划转双方或有债务或者债务处理不明朗的。《暂行办法》通过严格的限定, 保障企业国有产权有序流动, 从而防止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外资并购国企法律问题研究 篇3

摘 要 在我国,尽管我国规范外资并购法律法规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出台,但是,我国的外资并购法律体系仍显得苍白无力,难以对外资并购进行有效制约。试图从法律角度切入对外资并购国有企业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完善我国外资并购法律制度的几点建议,以期将外资并购引入规范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 外资并购 国有企业 法律制度

一、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基本状况

由于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市场准入领域放宽,投资软硬环境不断改善,对国际投资吸引力增大,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涉及外资并购境内企业的政策和法规,如《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等等,明确了外资可以并购国有大中型企业,进一步对外资并购提供法律方面依据和可操作程序,从而扫除了外资并购内地上市公司的最后障碍。这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和出台意味着在允许外商投资的领域内,外商投资企业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道路已基本畅通。

二、外资并购国有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引进外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及积极的企业精神。外资并购作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一种方式,可以大量吸引外资,拓宽国内企业筹措资金的渠道,推进中国工业化进程。

2.有利于国有经济战略重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促使我国新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支柱的形成。

3.有利于推动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由于并购后建立的合资经营企业的示范作用,有利于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建立起政企分开的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的体系。

三、当前我国外资并购法律制度缺陷

1.欠缺体系性。外资并购立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然而我国在外资并购立法上缺乏一个完善的规制体系。现有的立法基本上遵循“成熟一个制定一个”或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指导思想,表现为外资并购立法缺乏规划性、超前性。由于没有一部能统率外资并购相关法律规范的基本法,有限的外资并购立法在不同效力层次和规制领域上缺乏相互的配合,经常出现法律规范相互间的冲突和无法可依的状况。

2.法律效力偏低。截至目前为止,我国关于并购的专门立法均为部门规章,立法效力位阶的低下影响着需要配合的各种立法之间的协调,本应作为外资并购基本法的《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如与其他立法冲突,则会排除其适用的可能性,加之规章的不稳定性,可能导致外资因难以预期、增加投资风险而怯步。

3.内容不完备。外资并购的规制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相互配合。纵观各国的立法,可以发现在完善的外资并购立法体系中,外资并购审查法、公司法、证券法、反垄断法等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证券法虽然专门针对上市公司收购问题作出详细、具体的规定,但其中存有明显的疏漏与缺陷。

四、完善我国外资并购国有企业法律的建议

1.对产业政策立法的完善。现阶段我国颁布的《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在实质上是起到外资并购基本法的作用。但是,该规定效力位阶较低,还存在很大问题。因此,仅能作为过渡时期的短期立法规范。从长期来看应当制定《外国投资法》,并专章对外资并购进行统一规制,对外资并购的含义、外资并购的主体、外资并购的产业导向、外资并购的方式、外资并购的待遇、外资并购的审查、外资并购的法律适用、法律责任等进行详细的规定。

2.《公司法》的完善。从外资并购的角度还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首先,补充防止恶意收购的规定:第一,立法赋予目标公司经营者面临收购时有寻找收购竞争者的反收购行动的权利;第二,明确目标公司经营者在反收购行动中,对目标公司股东的诚信义务,因为目标公司股东作为与收购关系最为密切的利害关系人,有权利要求目标公司经营者对其负有诚信义务;第三,规定目标公司董事就收购向目标公司股东提出意见和建议,并提供相关材料的义务,使目标公司股东能在充分了解有关信息的基础上,作出是否出售自己股份的决定。其次,设立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制度。

3.《证券法》的完善。但是,在面对外资并购国有上市公司给我国带来机遇和挑战方面,以适应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现实需要,证券法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第一,赋予管理部门的个案审查职能,杜绝投机行为。第二,完善协议收购规定。第三,加强立法协调,将对证券市场上的外资并购的监管与对非证券市场上外资并购的监管结合起来,以保证国家竞争政策、外资政策和产业政策的统一和协调。

4.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法律制度完善。外资并购国有企业中,国有资产的流失表现为自愿性流失、技术性流失和制度性流失。我国应建立规范化的制度以真正落实对国有资产的保护,具体的措施主要反应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应完善国有股权或国有资产转让的审批制度。其次,建立统一、规范的资产评估和监督制度。我国应强制实行国有资产评估制度,凡未经资产评估或不按评估价值入股的外资并购,应当明确予以禁止。再次,应加强对资产评估机构的外部监督,通过制定“资产评估条例”,规定评估员的资格、评估机构的权利义务及其法律责任。

参考文献:

[1]张远忠.外资并购国有企业中的法律问题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叶军.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法律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3]蔣泽中.企业兼并与反垄断问题.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4]朱怀念,王平.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法律思考.现代法学.2000(4).

法律、法规目录清单 篇4

法 律、法 规 目 录 清 单

上年度编辑日期:2011年7月1日

本年度编辑日期:2012年7月1日

批准:吴若平

一 法律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2011年4月2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6号公布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1999年3月1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5号公布 3《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1999年8月3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1号公布 4《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7年10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7号公布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2号公布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10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7号公布 7《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2号公布 8《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1年12月3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2号公布 9《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年6月2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0号公布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07年6月2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5号公布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4年7月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8号公布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法》2008年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号公布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2004年8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9号公布

14《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11年4月2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7号公布 二 行政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2011年12月20日国务院令第613号 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1998年11月18日国务院令第253号 3《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2000年1月30日国务院令第279号发布 4《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2003年3月11日 国务院令第373号发布 5《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2004年2月1日 国务院令第393号发布 6《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2004年1月13日 国务院令第397号发布

7《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2007年3月28日 国务院令第493号发布 8《民用建筑节能条例》2008年7月23日国务院令第530号发布 三 部门规章

1《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保修办法》2000年6月30日 建设部令第80号发布 2《建设工程监理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2001年1月17日 建设部令第86号发布 3《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规定》2004年7月5日 建设部令第128 号发布 4《注册监理工程师管理规定》2006年4月1日 建设部令第147号发布

5《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2001年12月27日 环境保护总局令第13号令

6《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2003年5月13日 交通部令2003年第5号 7《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2007年2月14日 交通部令2007年第1号 8《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费管理规定》2007年5月1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建设部 发改价格[2007]670号

9《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2007年8月1日 建设部令第158号 10《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规定》2008年6月1日建设部令第166号

11《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办法》(2009年修正)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部长令第2号 2009年10月19日

12《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 第 5号 2010年8月1日 四 规范性文件

1关于印发《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旁站监理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建市[2002]189号 2002年7月17日建设部发布

2《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财企[2012]16号 2012年2月14日 财政部 安全监管总局 发布

3《关于落实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理责任的若干意见》建市[2006]248号 建设部2006年10月16日建设部发布

4关于印发《建筑市场诚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的通知 建市[2007]9号 建设部2007年1月12日建设部发布

5关于做好《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贯彻实施工作的通知 建办市函[2007]233号 2007年4月11日建设部发布

6关于印发《工程监理企业资质标准》的通知 建市[2007]131号 2007年5月21日建设部发布

7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建质[2007]257号 2007年11月9日建设部发布 关于印发《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管理规定》的通知 建质[2008]75号 2008年4月18日 住

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9关于印发《建筑起重机械备案登记办法》的通知 建质[2008]76号 2008年4月1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10关于印发《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办法》的通知 建质[2008]91号 2008年5月13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11关于印发《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的通知 建质[2009]87号 2009年5月13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12关于印发《民用建筑外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防火暂行规定》的通知 公通字[2009]46号2009年9月28日 公安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13《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09年版)2009年12月1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14《关于做好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工作》的通知 建质[2009]291号2009年12月22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15《关于做好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的通知 建质[2010]111号2010年7月2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16《关于加强建筑市场资质资格动态监管完善企业和人员准入清出制度的指导意见》建市[2010]128号 2010年8月13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17《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和质量事故查处督办暂行办法》 建质[2011]66号 2011年5月11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18《市政公用设施抗震设防专项论证技术要点(室外给水、排水、燃气、热力和生活垃圾处理工程篇)》建质[2010]70号 2010年4月21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19《市政公用设施抗震设防专项论证技术要点(地下工程篇)》建质[2011]13号2011年1月28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20《市政公用设施抗震设防专项论证技术要点》(城镇桥梁工程篇)》建质[2011]30号2011年3月4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21《公路工程竣(交)工验收办法实施细则》交公路发[2010]65号 2010年3月5日 交通运输部 公路局发布 《建设工程监理合同(示范文本)》(GF-2012-02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二◯一二年三月二十七日

五 地方法规规章

※ 福建省

1《福建省安全生产条例》福建省人大常委会2008年9月28日通过 2《福建省人民防空条例》福建省人大常委会2008年12月2日通过 3《福建省建设厅关于建立建设工程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报告制度的通知》(闽建建[2009]12号),2009年3月27日

4《福建省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办法》福建省人民政府令 第106号 2009年7月1日 5 《福建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动态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闽建建[2009]39号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09年10月27日

6《福建省(闽江杯)优质工程奖评审办法》(闽建质协[2009]059号)2009年12月14日 7《福建省公路水运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条件审查管理办法》(闽交工安[2010]9号)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 安监办、交通质监局 2010年4月19日发布

8《福建省公路水运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费用管理暂行规定》(闽交建〔2010〕151号)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 交通质监局 2010年12月13日发布

9《福建省建筑节能工程施工方案示范文本》闽建科[2010]28号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0.6.30 10《福建省建筑节能工程监理细则示范文本》闽建科[2010]38号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0年8月6日

11《福建省建筑边坡与深基坑工程管理规定》闽建建【2010】41号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0年8月4日

12《福建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实施办法》闽建建[2010]74号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0年12月31日

13《福建省建筑施工安全文明标准化示范工地评选办法》 闽建建[2011]10号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1年3月18日

14《福建省建筑施工安全文明标准化管理规定(试行)》闽建建[2011]9号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1年3月18日

15《福建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抽查抽测规定(试行)》闽建建〔2011〕14号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 建设厅2011年5月4日

16《关于房建和市政工程设置永久性标牌的通知》闽建[2012]4号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2年2月14日

17《福建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监理机构工作质量考评办法(试行)》的通知闽建建[2011]43号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1年8月17日

18《关于招标文件与规范性文件规定不一致问题的意见的通知》闽建筑 [2011]20号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1年8月5日 ※ 厦门市

1《厦门市创建市优良工程暂行管理办法》(厦建工[2007]23号)厦门市建设与管理局2007年3月1日 《厦门市建设工程施工阶段项目监理机构人员配备标准与管理暂行规定》(厦建工[2008]114号)厦门市建设与管理局2008年10月31日

3《关于加强工程质量竣工预验收条件监督的通知》 厦门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2008年12月20日

4《厦门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防火安全管理暂行规定》(厦建工[2009]30号)厦门市建设与管理局2009年3月20日

5《加强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管理的若干规定的通知》(厦建工[2009]47号)厦门市建设与管理局2009年4月27日

6《厦门市建设工程市级文明工地创建、评选与管理暂行规定》(厦建工[2010]51号)厦门市建设与管理局2010年5月13日

7《厦门市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若干技术措施》厦建总(2010)3号 厦门市建设与管理局

2010年9月28日

8《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监督管理办法》厦门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2010年10月8日 9《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2011版)》厦建法〔2011〕3号 厦门市建设与管理局、厦门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2011年4月15日

附注:上列法律法规文件目录,如发现遗漏或辑误,请与公司技术部联系,以便及时增补和勤劳的蜜蜂有糖吃

修正。

编辑:技术部 庞辉明

并购法律法规目录 篇5

一、并购案例背景介绍

二、并购案例参与主体

三、案例并购过程分析

(一)、市场环境

(二)、并购目的

(三)、目标选择

(四)、并购战略

(五)、股权交易分析

(六)、并购整合

四、并购案例评价

第六节、茂业物流收购长实通信的案例分析

一、并购案例背景介绍

二、并购案例参与主体

三、案例并购过程分析

(一)、市场环境

(二)、并购目的

(三)、目标选择

(四)、并购战略

(五)、股权交易分析

(六)、并购整合

四、并购案例评价

第七节、招商局国际收购Terminal Link的案例分析

并购法律法规目录 篇6

(一)社会保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1951年2月26日)社会保险登记管理暂行办法(8)(1999年3月19日)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11)(1999年1月22日)社会保险费征缴监督检查办法(15)(1999年3片19日)社会保险费申报缴纳管理暂行法(18)(1999年3月19日)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举报工作管理办法(20)(2001年5月18日)社会保险行政争议处理办法(22)(2001年5月27日)社会保险稽核办法(26)(2003年2月27日)财政部关于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29)(1994年12月7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位外派职工在境外工作期间取得当地居民身份证后社会保险关系处理问题的复函(30)(2001年4月24日)关于取得国外永久性居民身份证回国工作人员在国内工作期问有关社会保险问题的复函(30)(2001年9月10日)关于职工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动时社会保险关系理意见的通知(31)(2001年9月28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对破产企业生产自救期间应否缴纳社会保险费问题的复函(32)(2001年12月30日)关于如何执行和解释社会保险费征缴有关规定的复函(33)(2002年7月31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税务机关征收社会保险费工作的指导意见(33)(2002年9月29日)关于能否受理原公务员身份职工诉机关补交社会保险金的复函(37)(2002年9月29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进一步做好城镇从业人参加社会保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38)(2003年7月3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稽核工作的通知(39)(2005年1月21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切实加强税务机关社会保险费征收理工作的通知(42)(2005年4月14日)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监督工作的通知(45)(2006年9月1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税务机关征收社会保险费欠费管理和清缴工作的(47)(2006年9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暂行办法的通知(50)(200B年12月25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关于军队文职人员社会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54)(2006午6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拖欠社会保险基金纠纷是否由法院主管的答复(56)(1998年3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审理和执民事、经济纠纷案件时不得查封、冻结和扣划社会保险基金的通知(57)(2000年2月18日)(二)社会福利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例(57)(1998年10月25日)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暂行办法(62)(1999年12月28日)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67)(1999年12月30日)中国福利彩票发行与销售管暂行办法(70)(1998年9月24日)社会福利基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75)(1998年10月5日)民政部关于社会福利基金筹集、管理与使用规定(78)(1999年3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意见的通知(79)(2000年2月27日)民政部关于批准发布<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行业标准的通知(83)(2001年2月6日)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利机构的意见(106)(2005年11月16日)民政部关于印发福利企业资认定办法>的通知(109)(2007年6月29日)

二、养老保险

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112)(1991年6月26日)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114)(1995年3月1日)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工基本养老保险度的决定(116)(1997年7月16日)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118)(2005年12月3日)企业年金试行办法(122)(2004年1月6日)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125)(2004年2月23日)保险公司养老保险业务管理办法(134)(2007年11月2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暂行办法(139)(1997年12月22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144)(2001年12月22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基本养老保险费征缴有关问题的复函(146)(2002年2月26日)关于认真做好当前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通知(146)(2003年11月10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扩大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148)(2005年11月15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完善企业职本养老保险制度决定的通知(149)(2005年12月15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国务院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决定工作安排意见的通知(151)(2006年1月5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通知(155)(2006年6月27日)关于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有关问题的通知(156)(2007年1月18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原有企业年金移交工作的意见(158)(2007年4月24日)关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口径问题的复函(161)(2007年6月28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养老保险公司经营企业年金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161)(2007年9月26日)关于调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计息办法的通知(162)(2008年2月3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对原有企业年金移交有关问题补充意见的函(162)(2008午4月14日)

三、医疗保险

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度的决定(165)(1998年12月14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管理暂行办法(168)(1999年5月12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170)(1999年5月11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管理暂行办法(173)(1999年4月26日)关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管理的意见(175)(1999年6月30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管理工作的通知(178)(1999年7月16日)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关于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178)(2002年5月21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管理的通知(179)(2002年8月12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妥善解决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181)(2002年9月16日)关于在京中央直属企业及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享受医疗照顾人员参加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有关问题的意见(183)(2003年1月20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工作的通知(184)(2003年4月7日)关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协议管理的通知(186)(2003年5月14日)关于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指导意见(190)(2003年5月26日)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的通知(192)(2004年9月13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专项扩面行动的通知(193)(2006年5月16日)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195)(2007年7月10日)关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儿童用药有关问题的通知(198)(2007年9月27日)关于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的指导意见(199)(2008年10月25日)

四、失业保险

失业保险条例(202)(1999年1月22日)失业保险金申领发放办法(206)(2000年10月26日)关于事业单位参加失业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209)(1999年8月30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失业保险费(金)征免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210)(2000年5月16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切实做好事业单位参业保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211)(2000年8月4日)关于对刑满释放或者解除劳动教养人员能否享受失业保险待遇问题的复函(212)(2000年9月7日)关于银行系统单位参加失业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212)(2000年11月8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关于破产企业职工谋职业领取一次性安置费后能否享受失业保险待遇问题的复函(213)(2001年5月23日)关于对军队机关事业单位工参加失业保险有关题的复函(213)(2002年2月22日)关于建立失业保险个人缴费记录的通知(214)(2002年4月1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挪用失业保险基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的为适用法律问题的批复(216)(2003年1月28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适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216)(2006年1月11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优化失业保险经办业务流程指南的知(218)(2006年9月1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失业保险最低工资有关工作的通知(231)(2008年8月17日)

五、工伤保险(一)综 合

工伤保险条例(232)(2003年4月27日)<工伤保险条例>宣传提纲(242)(2003年11月13日)关于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248)(2004年11月1日)(二)工伤保险适用范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有关 问题的通知(249)(2004年6月1日)关于铁路企业参加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251)(2004年11月3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推进矿山等高风险企业参加工伤保险工作的通知(252)(2004年12月19日)关于做好煤矿企业参加工伤保险有关工作的通知(253)(2005年11月30日)关于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工伤有关问题的通知(254)(2005年12月29日)关于做好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有关工作的通知(255)(2006年12月5日)对山东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关于安置在企业的伤残军人能否享受工伤医疗补助金待遇问题的请示>的复函(256)(2007年1月4日)(三)工伤保险基金管理及业务流程关于工伤保险费率问题 的通知(257)(2003年10月29日)工伤保险经办业务管理规程(试行)(259)(2004午6月17日)关于加强工伤保险医疗服务协议管理工作的通知(273)(2007年2月27日)(四)工伤认定

工伤认定办法(275)(2003年9月23日)劳动部办公厅关于在工作时间发病不作工伤处理的复函(277)(1994年6月3日)劳动部办公厅关于企业招工考核时发生伤亡事故问题的批复(278)(1995年7月5日)劳动部办公厅关于在工作时间发病是否可比照工伤处理的复函(278)(1996年7月11日)劳动部办公厅关于司机工伤认定问题的复函(279)(1996年12月30日)劳动部办公厅对<关于工伤确认等问题的请示>的复函(280)(1997年6月6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对关于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因违章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能否认定为工伤的请示的复函(281)(2004年12月28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对关于发生道路交通事故认定工伤申请期限如何确认问题的请示的复函(282)(2006年6月1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对广东省人民政府法公室关于工伤认定管辖和(工伤保险条例>中相关法律适用问题的请示的复函(283)(2007年1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工伤认定法律适用的请示的答复(284)(2001年6月15日)(五)职业病防护、诊断与鉴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84)(2001年10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296)(1987年12月3日)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299)(2002年3月28日)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300)(2002年3月28日)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307)(2002年3月28日)关于印发<职业病目录>的通知(310)(2002年4月18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314)(2006年7月27日)卫生部关于修订<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的通知(318)(2007年3月21日)卫生部关于对异地职业病诊断有关问题的批复(319)(2003年10月17日)卫生部关于职业病诊断机构有关问题的批复(319)(2005年7月26日)卫生部关于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有关问题的批复(320)(2006年10月27日)卫生部关于成立国家职业病诊断与鉴定技术指导委员会的通知(320)(2006年9月20日)卫生部关于如何确定职业病诊断机构权限范围的批复(321)(2007年1月26日)(六)劳动能力鉴定

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322)(2006年11月2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新旧劳动能力鉴定标准衔接有关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395)(2007年3月6日)职工非因工伤残或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程度鉴定标准(试行)(396)(2002年4月5日)事故伤害损失工作日标准(GB/T 15499—1995)(401)(1995年3月10日)(七)工伤待遇与赔偿

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规定(452)(2003年9月23日)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办法(453)(2003年9月23日)劳动部办公厅关于外派船员伤亡善后处理问题的复函(454)(1994年8月31日)劳动部办公厅关于处理工伤争议有关问题的复函(455)(1996年2月13日)人事部关于外派劳务人员享受工伤保险待遇问题的复函(456)(1996年12月5日)关于在国内发生并由外方支付赔偿的工伤事故待遇处理问题的复函(457)(1998年2月17日)关于当事人对工伤认定不服申请行政复议问题的复函(457)(2004年5月18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对一至四级“老工伤”人员在二〇〇四年一月一日后死亡是否享受一次性工亡补助金问题的复函(458)(2005年12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郑立本与青岛市建筑安装工程公司追索赔偿金纠纷一案的复函(458)(1993年7月13日)

六、生育保险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460)(1988年7月21日)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461)(1994年12月14日)生育保险覆盖计划(463)(1997年10月8日)劳动音5关于女职工生育待若干问题的通知(465)(1988年9月4日)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女职工产假期问工资计发问题的通知(465)(1994年2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城镇企职工工伤、生育保险基金存款计息问题的复函(466)(1999年9月24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生育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466)(2004年9月8日)关于生育保险覆盖范围的复函(468)(2006年9月14日)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计划生育保险试点方案的通知(468)(2007年6月4日)

七、优抚安置

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472)1987年12月13日

军人抚恤优待条例(474)(2004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官退出现役安置暂行办法(482)(1999年12月13日)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484)(2001年1月19日)伤残抚恤管理办法(493)(2007年7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扶持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优惠政策意见的通知(499)(2004年1月20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的通知(502)(2005年7月10日)民政部、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及离退休人员死亡一次性抚恤发放办法的通知(505)(2007年5月8日)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如何理解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第条第一款第(一)项中意外事件”的复函(506)(2007年10月26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财政部关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离退休人员死亡一次性抚恤金发放办法的通知(506)(2008年6月18日)

八、最低生活保障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508)(1999年9月28日)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倒(510)(2006年1月21日)民政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通知(514)(2004年8月23日)民政部关于公布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的公告(516)(2006年12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处理农村五保对象遗产问题的批复(517)(2000年7月25日)

九、住房

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518)(2007年8月7日)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523)(1999年4月3日)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529)(2007年11月19日)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管理办法(534)(2002月17日)廉租住房保障办法(537)(2007年11月8日)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关印发<城镇廉租住房租金管理办法)的通知(542)(2005年3月14日)建设部民政部关于印发<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申请、审核及退出管理办法> 的通知(543)(2005年7月7日)财政部关于印发<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546)(2007年10月30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的通知(551)(2002年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制止违反规定突击分房和低价出售公有住房问题的紧急通知(555)(1998年4月10日)关于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等有关问题的通知(556)(2008年l0月30日)

十、工作时间及休假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558)(2007年12月14日)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559)(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560)(1981年3月14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病假期间生活待遇的规定(561)(1981年4月6日)关于职工探亲路费的规定(562)(1981年4月8日)国家劳动总局关于制定<国务院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实施细则的若干问题的意见(563)(1981年3月26日)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阅的规定(564)(1994年2月3日)劳动部贯彻<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实施办法(565)(1995年3月25日)<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问题解答(566)(1995年4月22日)劳动部关于职工工作时间有关问题的复函(568)(1997年9月10日)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571)(1994午12月1日)关于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算工时工作制的审批办法(572)(1994年12月14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部分公民放假有关工资问题的函(573)(2000年2月12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573)(2008年1月3日)

十一、工资待遇

工资基金暂行管理办法(575)(1985午9月24日)工资支付暂行规定(577)(1994年12月6 H)对<工资支付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补充规定(580)(1995午5月12日)最低工资规定(581)(2004年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保障部、部关于实行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意见的通知(584)(2000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中央组织部、国家经贸委、财政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关于落实离休干部离休费、医药费的意见>的通知(585)(2000年12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解决国有困难企业和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基本生活问题若干意见的通知(588)(2003年1月7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590)(2003年5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财政部关于2003年7月1日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标准和增加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三个实施方案的通知(593)(2003年11月17日)关于从2004年7月1日起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596)(2004年9月30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企业跨地区从事生产经动工资支付有关问题的函(597)(2004年11月8日)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计发离退休费等问题的实施

并购法律法规目录 篇7

一、并购释义

所谓的并购,是指企业之间的兼并和收购。在兼并的过程中,企业实力较强的一方将保留自身的权利而企业实力较弱的一方将会被兼并到对方的企业当中,企业也将不存在。在并购的过程中,一方企业的财产以及资源都会在并购后归对方所有。并购就是指比较优势的企业对于比较劣势的企业所实施的购买,最终实现对其他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话语权的目的[1]。并购这一行为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在19世纪末期,西方国家的经济出现大规模变动,一些大型的垄断公司出现,以并购的形式将同行业的小型企业并购,从而形成行业寡头的趋势。我国的第一次并购案发生在1984年,当时并购的理念刚刚被我国所采纳,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并购迅速扩大了影响范围。

二、中小水电并购现状

自从我国实施了西部大开发计划以后,我国的水电资源已经获得了更加长远的发展机会。我国开始转变对于水电的投资机制,并针对小型的水电行业予以优惠,致使很多中小型水电企业兴起。我国为了促进地方对于水电资源有效利用,采取了很多有利于招商引资的政策,从而吸引企业来地方进行投资。随着时间的推移,四川等地作为水源较为丰富的区域已经开设了多家小型水电企业,成为了全国中小型水电企业最多的省份[2]。并购在我国兴起以后,一些大型的水电企业为了扩张自己的规模,融合更多优质的资源,将四川等地的中小型水电企业作为并购的重点,并争相制定了并购计划。我国中小型水电的并购并不是十分顺利,尽管改革开放为企业的并购打开了方便之门,但我国对于经济的宏观调控为企业的并购带来了严格的限制。后来,随着能源结构的调节,我国致力于使用清洁能源,并购才再度被水电行业所利用。其实,我国的中小型水电并购存在着很多风险。虽然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政策,致力于推广水电行业的发展。但该政策落实在地区上,其政策理念发生了变化。缺乏了政策及法律的支持与保护,水电企业的并购会存在着法律方面的风险,可能会为并购企业造成经济方面的损失[3]。

三、中小水电并购的法律风险

在中小型的输电企业并购过程中经常会存在的风险就法律方面的风险。一般来说,法律的存在能够确保企业之间并购的成功。虽然企业之间的并购指示属于商业层面的行为,但其中的错综复杂关系能够促使该种商业行为上升到法律的层面。根据对我国的企业并购案例进行的统计,我国已经实施的并购案当中,仅仅有三成真正实现了资源的充足。真正促使企业并购的成功率如此低的原因是我国对于企业并购方面的法律存在问题,以及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并没有注重法律方面的防范[4]。

其实,在中小型的水电项目进行并购的过程中会受到国家政策的关注以及法律方面的支持。尽管一些并购案会受到地方政府的限制,政府方面期望企业在并购的过程中要慎重。国家对于电力方面的相关政策,促使企业需要并购的成本增加,企业的并购难以实行。来自于地方政府方面的并购风险也是最常见的并购风险,该类风险处于地方政府对于政绩方面的考虑。并购企业的股东诚信风险也属于中小型水电并购的法律风险之一。中小型的水电项目毕竟属于卖方市场,一旦被并购就需要披露自身的信息以便于收购方收集并购资料。但并购方在并购了中小型水电项目以后还需要面临已经被披露的信息如何进行保护的问题。企业在并购之前都需要对目标企业进行资产价值的评估。而在中小型水电企业的并购当中,收购企业自然也需要评估目标企业的真正价值,如果目标企业真的符合自身并购的标准,才能够实施并购[5]。但在企业评估出现错误时,目标企业一旦无法达到收购的价值,就会为收购企业带来超额支付的风险。在中小型的水电企业并购当中,还存在着最大的法律风险,就是目标企业并没有将真实的经营信息展现给并购企业。并购企业无法得到目标企业的真实资产情况,也不了解目标公司的经营状态,很有可能造成并购的信息不对称。并购信息不对称促使并购企业在进行资产重组的时候受到巨大的阻力,甚至会陷入到利益陷阱当中。中小型的水电企业并购都会受到政府的关注,而政府按照地方市场的实际情况,为了稳定市场经济的发展状态,都会对企业的并购进行干预。尽管政府不会直接介入中小型企业的并购,但会在法律等相关层面对企业之间的并购进行监督。而一旦中小型企业受到了政府的干预,就会使正常的并购活动受到阻碍,促使并购所花费的时间更长,需要花费的成本也更多,不利于收购方的利益,甚至会为其带来并购方面的风险[6]。

四、中小水电并购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一)谨慎选择并购目标

为了防范中小型水电企业并购中存在的法律风险,企业在实施并购之前应该做好并购的准备,根据当时的市场实际情况来制定自身的发展规划,并拟定对目标企业的并购计划。在对企业进行市场调研的过程中,大型的水电企业能够很容易的了解目标企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所涉及的法律风险。一旦发现目标企业不符合自身的并购需求,就可以立刻终止并购活动,避免自身遭受经济损失。要想谨慎的选择并购目标,还需要企业在并购之前对目标企业进行法律方面的调查。企业可以聘请法律顾问对并购的目标进行法律调查,以此来查询目标企业的法人是否有违法乱纪的行为,以及企业当中是否存在各种法律状况。如果在调查当中发现了目标企业存在法律方面的纠纷,就要考虑自身是否能够解决该法律纠纷,慎重考虑是否放弃并购活动,以免为自身企业带来法律风险。

(二)坚持并购程序标准化

在并购中小型水利项目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目标企业进行严谨的调查,还需要严格的按照并购程序进行并购活动。企业首先要召开高层会议,一起研究关于并购目标企业的决定,在确定该并购方案可行的情况下,企业的领导者做出决策。该种决策既符合了企业的决策程序,又能够促使企业内部将该次并购活动的全部信息都记录下来[7]。其次,企业需要对目标企业进行详细的调查,收集目标企业的相关信息,确保自身所掌握的信息的可靠性,并做好谈判的准备,以便于在签订并购合同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合同上的纰漏。最后,企业为了实现并购后的资源重组,需要核实目标企业的经营情况以及资产情况,并按照并购法律的程序进行资产的重组,以便于从标准的角度完成整个并购。

(三)制定并购协议

为了避免并购过程中将会出现的法律问题,企业在并购之前就应该制定好相关的并购协议,并在双方签订合同的同时,按照双方的意愿对并购协议进行调整,从而形成符合双方要求的并购协议,双方按照规定签订该协议,以便于约束双方履行该协议。该并购协议主要保障了并购中小型水电企业的过程中将会遭遇的并购法律风险。作为一种法律保障的并购协议能够约束双方的行为,促使双方按照规定完成正常的并购活动。从企业的权利交割到股份的转让,在并购协议当中都应该体现出来,并购的企业双方都能够在并购协议的保障下有效的避免法律风险。

(四)聘请法律中介

部分企业在并购中小型水电企业的时候承受了法律风险是由于其缺乏法律方面的顾问。为了避免该问题,企业可以聘请法律中介,促使其为自身的并购活动提供服务。法律中介都具有相当丰富的并购经验,且了解水电行业的并购规则,能够为企业提供很多的建议和帮助。企业聘请了法律中介以后,就能够将并购活动的法律部分委托给法律中介,从法律中介的角度来防范法律风险,促使企业不会在并购案当中落入对方的圈套当中。

五、结论

总而言之,中小型水电项目的并购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商业活动,其中所蕴含的风险非常多。企业需要面临的法律风险不仅会为其带来经济方面的损失,严重的还会导致自身企业深陷入被并购的行列当中。企业应该注意了解并购过程中将会面临的法律风险,也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规避风险,以控制法律风险源头的手段来杜绝法律风险的产生,以此来促成中小型水电企业的并购成功。

摘要:近年来,我国对于能源问题不断做出调整,电力企业也因此受到影响,不得不调整产业结构,以此来应对当下的能源应用现状。大型水电企业通过并购中小输电等形式扩大自身规模,并优化自身的资源。文章主要研究了在中小型的水电项目中并购会出现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机制。笔者从并购的角度出发,理解中小型水电项目并购的相关知识,并分析其并购现状。期待通过对其并购所存在的法律风险分析,能够找出合理防范法律风险的相关措施,促使中小水电并购更加顺利。

关键词:中小水电项目,并购,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本领.试述中小水电收购法律风险防范实务操作[J].商场现代化,2012,06(04):78-79.

[2]王海英,王萌,刘爽.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存在的新法律障碍及对策研究[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02):25-30.

[3]文川.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国内文献研究综述[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8(06):32-35.

[4]吴卫.关于中小水电股权收购风险分析与防范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2,10(22):272.

[5]赵凯军.明珠集团股权收购小水电项目风险控制的实践与思考[J].会计师,2013,08(10):33-35.

[6]李友田,李润国,翟玉胜.中国能源型企业海外投资的非经济风险问题研究[J].管理世界,2013,03(05):1-11.

外资并购几个法律问题的思考 篇8

【关键词】 外资并购;概念;分类

一、外资并购及分类

(一)外商投资企业的概念

外资并购成功后,原中国境内企业将成为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是指外国投资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境内单独投资或与中国投资者共同投资设立的企业。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和有关司法解释,我国对于外国机构投资者国籍的认定采用登记注册地标准。区分本国或外国投资,则采取独立关税区的标准,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虽属中国领域,但不在同一关税区,故纳入外国(地区)对待,其居民或组织来大陆(内地)投资,参照外商投资管理。

外资是个通俗的称谓,一般所指包括:(1)外国投资者;(2)国外或境外的资金,包括港澳台;(3)外商独资企业;(4)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简称,包括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在不同的语境中,意义也各有不同。

并购一词来自英文MERGER AND ACQUISITION,(通常缩小为M&A),在英美法中,企业并购泛指企业的合并与收购,通常表现为竞争中占有优势的企业购买其他企业的全部财产或股份,合并组成一家企业或者一家企业通过公开收购另一家企业一定数量的股份,而获取该企业的控制权和经营权。外资并购就是指国际投资者和具有外国投资者同等地位的公司、企业和个人,按照我国法律的规定,实质取得境内企业权益的行为。

(二)并购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

并购的关键是企业股权的变更。从取得方式来看,可以分为货币(实业)市场的并购和证券市场的并购。前者是通过和被并购实体股东之间达成协议或通过设立实业的方式购买资产进行并购;后者是通过证券市场,用现金、债券或股票购买另一家公司的股票或资产,不直接与被并购企业谈判或协商的方式进行购买,主要是对上市公司的控股。

从并购企业的竞争和业务关系划分,可以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横向并购是指因生产或销售同一类型的产品或提供同种服务,处于相互直接竞争地位的企业之间的兼并。横向并购直接减少了市场上某行业中独立经营企业的数量,增加了并购方的市场份额。纵向并购是指业务上有前后次序联系的公司之间的并购。混合并购是指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彼此相互独立并无关联的企业之间的并购,其目的在于扩张到不同的领域,有的也会在一定范围内造成袭断。

从并购的不同主体来划分,并购也可分为以下几种:(1)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 (2)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的内资企业; (3)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并购境内的内资企业;(4)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并购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5)投资性的公司并购境内的内资企业; (6)投资性公司并购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7)内资企业并购内资企业。

二、相关法律的适用

由于目前我国内资和外资企业还分别适用不同的法律体系,内资企业适用以《公司法》为主的内资法律体系,外商投资企业适用以三资法为主的外资法律体系,这两个体系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外资并购将可能导致企业类型发生变化,企业类型变化,其适用法律就有所不同,企业相关准入部门也有可能转移。有关并购方面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也有许多,依据并购的主体不同法律依据也有不同,以下将广义的外资并购法律适用简单归类如下:

1.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若是以股权并购,应适用《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该文没有规定,适用其他并购规定;若是以增资方式并购,适用三资法中关于增资的规定。

2.外国投资者通过其境内的投资性公司并购,如果目标公司是境内内资企业,依据《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第55条(即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投资性公司并购境内企业,适用本规定)适用《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风企业的规定》,如果目标公司是外商投资企业,适用三资法以及《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

3. 外国投资者通过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并购境内企业,或者外商投资企业并购境内,适用《外商投资企业境内投资的暂行规定》。

4.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的内资企业,适用《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

以上是指各种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若无明确规定,应参照公司法、外资三法和相关的并购规定执行。

三、准入依据与实务

1.股权并购和资产并购

《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第2条:本规定所称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系指外国投资者购买境内非外商投资企业(以下称“境内公司”)股东的股权或认购境内公司增资,使该境内公司变更设立为外商投资企业(以下称“股权并购”);或者外国投资者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并通过该企业协议购买境内企业资产且运营该资产;或外国投资者协议购买境内企业资产,并以该资产投资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运营该资产(以下称“资产并购”)。根据该定义可以明确:

(1)被并购企业(简称目标企业)是指境内的非外商投资企业。

(2)股权并购有两种形式:一是购买股权的并购;二是认购境内公司的增资,加入原企业成为新股东。

(3)资产并购也有两种形式:一是先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然后以其设立的“壳公司”来购买资产;二是先协议购买资产,再以该资产作为出资设立企业。

2.股权并购与资产并购的异同

从准入登记角度,股权并购和资产并购都是属于企业股权变更的一种。其相同点在于:

(1)不论哪种并购,都必须遵循《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被并购境内企业原经营范围应符合有关外商投资产业政策的要求;不符合要求的,应进行调整。对于指导目录中不允许外国投资者独资经营的产业,并购不得导致外国投资者持有企业的全部股权;需由中方控股或相对控股的产业,该产业的企业被并购后,仍应由中方在企业中占控股或相对控股地位;禁止外国投资者经营的产业,外国投资者不得并购从事该产业的企业。

(2)两种并购都属于审批制。其审批机关为商务部或省级商务主管部门,登记机关为国家工商总局或其授权的地方工商局。

(3)外资者并购境内企业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外国投资者应自外商投资企业营业执照颁发之日起3个月内向转让股权的股东,或出售资产的境内企业支付全部对价。对特殊情况需要延长者,经审批机关批准后,应自外商投资企业营业执照颁发之日起6个月内支付全部对价的60%以上,1年内付清全部对价,并按实际缴付的出资比例分配收益。

股权并购和资产并购在法律和实务操作中也有许多不同:

(1)登记程序上的不同。股权并购是变更登记,不改变原有主体,只是股东发生变化导致企业性质发生变更,企业主体仍是原法人主体。在实际登记中,由于登记主管部门发生变化,一般按照向内资登记部门提交类似注销登记材料,向外资登记部门提交类似新设登记所需的材料,总体是属变更登记。资产并购是设立登记,不论是先设立企业再购买资产还是先购买资产再设立企业,其登记上均为新设登记。

(2)股权并购和资产并购的债权债务承接不同。股权并购只是企业股东发生变化,由性质变更成为外商投资企业的原法人企业承担被并购境内公司的债权和债务。意味着一定的投资风险。我国的企业资信机制尚需要进一步完善,投资者收购目标企业的股权时.可能受到出卖股权的股东的欺诈或是对债务情况的隐瞒,投资者甚至要承担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许多投资者更倾向于资产并购,即设立企业,购买“干净”资产。资产并购能够相对有效地避免债务陷阱。资产并购一般购买的是相对优质的资产,由出售资产的境内企业承担原有的债权债务。

(3)出资不同。股权并购后的企业的注册资本仍是原来的注册资本,企业的实收资本理论上应该是原来的注册资本,且已经到位。对于外国投资者来说,所需要支付的是购买股权的对价,这个对价属于债权范畴。资产并购由于是按设立登记,外国投资者的出资属于实收资本,按其经外汇管理部门核实的实际到位资本作为实缴注册资本。

四、中方自然人股东

外资股权并购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中方自然人股东的问题。内资企业的股东可以为自然人,在股权并购中,外国投资者购买境内内资企业的股权可能导致新的股东包括中方自然人和外国投资者。这种情况与现行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不符。合资法第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扩大国际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允许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以下简称外国合营者),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经中国政府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同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以下简称中国合营者)共同举办合营企业。

《中外合资经营法》立法时考虑到当时信用制度尚不健全,自然人的信用情况和承担责任的能力等因素,没有给中方自然人在合资企业中明确的法律地位。在现实企业经营中,中方自然人也有采取高成本的迂回政策进行规避的情况,对于这个问题。在2002年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制定了《关于加强外商投资企业审批、登记、外汇及税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最早得到突破。该通知第5条规定:原境内公司中国自然人股东在原公司享有股东地位一年以上的,经批准,可继续作为变更后所设外商投资企业的中方投资者。暂不允许境内中国自然人以新设或收购方式与外国的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成立外商投资企业。2003年《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第10条第三款也曾规定:被股权并购境内公司中国自然人股东在原公司享有股东地位一年以上的,经批准,可继续作为变更后所设外商投资企业的中方投资者。2006年《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对原暂行规定进行修改后去掉了这一款。

在经济生活中,已大量出现实质上中方为自然人股东的情况,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也已经逐步调整,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尽管《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没有对中方自然人是否可以作为外商投资企业的股东作出明文规定,可以适用四部委《关于加强外商投资企业审批、登记、外汇及税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理解为中方自然人可以有条件的成为外商投资企业的股东。其条件为:

第一,发生在外资股权并购中,从企业类型变更中产生;暂不允许境内中国自然人以新设或收购方式与外国的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成立外商投资企业;

第二,中国自然人股东在原公司享有股东地位一年以上。

五、并购反垄断审查

为了既能够通过并购的方式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又能防止跨国公司在国内市场上形成垄断,维护有序的竞争环境,我国出台了《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创设了相对完善的反垄断审查机制。由于企业并购不可避免的结果是直接减少竞争者,导致市场集中度增加,产生垄断势力,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企业的竞争活力和健康发展,各市场经济国家都通过反垄断立法及实践对企业并购(包括)跨国并购施以反垄断意义上的政府规制。

我国虽然没有垄断法,但国内企业也受到如价格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律的制约。《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专门设立了反垄断审查一章,从竞争政策、产业政策、经济效率等因素上进行了考虑,对外国投资者在国家安全、利用外资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等方面进行审查。其内容包括外资并购涉嫌垄断申报审查制度、境外并购涉嫌袭断申报审查制度、涉嫌垄断申报审查豁免制度。

(一)外资并购涉嫌垄断申报审查制度

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投资者应就所涉情形向国家审查部门报告:(1)并购一方当事人当年在中国市场营业额超过15亿元人民币;(2)1年内并购国内关联行业的企业累计超过10个;(3)并购一方当事人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20%;(4)并购导致并购一方当事人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达到25%。

另外,虽未达到前款所述条件,但是应有竞争关系的境内企业、有关职能部门或者行业协会的请求,国家审查部门认为外国投资者并购涉及市场份额巨大,或者存在其他严重影响市场竞争等重要因素的,也可以要求外国投资者作出报告。国家审查部门认为可能造成过度集中,防害正当竞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应自收到规定报送的全部文件之日起90日内,共同或经协商单独召集有关部门、机构、企业以及其他利害关系方举行听证会,并依法决定批准或不批准。

(二)境外并购涉嫌垄断申报审查制度

该规定实际上是境内法调整了镜外行为,使国内法具有域外效力,尽管这种情况在理论上还存在争议,由于境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是有机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境外并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并购方应在对外公布并购方案之前或者报所在国主管机构的同时,向国家审查部门报送并购方案,国家审查部门应审查是否存在造成境内市场过度集中,妨害境内正当竞争、损害境内消费者利益的情形,并做出是否同意的决定:

(1)境外并购一方当事人在我国境内拥有资产30亿元人民币以上;(2)境外并购一方当事人当年在中国市场上的营业额15亿元人民币以上;(3)镜外并购一方当事人及与其有关联关系的企业在中国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20%;(4)由于境外并购,境外并购一方当事人及与其有关联关系的企业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达到25%;(5)由于境外并购,境外并购一方当事人直接或间接参股境内相关行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将超过15家。

(三)涉嫌垄断申报审查豁免制度

上一篇:三月份教案下一篇:11月14日电影情人节祝福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