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游戏与角色游戏(精选8篇)
表演游戏和角色游戏一样,都是幼儿扮演角色的游戏,以表演角色的活动为满足。不同的是在表演游戏中,幼儿所扮演的角色是文艺作品中的角色,游戏的情节内容也是反应文艺作品的情节内容。而角色游戏中,幼儿扮演的角色是生活中的各种任务,反应的是幼儿生活的真实写照。角色游戏的角色情节内容可以由幼儿自由延伸创造。
在教研中,我们学习了案例《表演游戏第二阶段第二次指导》。在案例中我学到了:表演游戏有许多的投放材料,如:头饰、提线偶、杖偶、手偶、指偶等;并知道了目标的定位,在第一次指导的时候,必须学会的目标就是角色对话要记住,各个角色的出场的先后顺序也要牢记。第二次指导的时候,学会对话,大胆运用动作表情进行表演。第三次活动指导的时候,学会利用辅助材料,有表情的表演。第四次指导的时候,学习创编故事情节,同伴间能客观评价其他表现好的情节。
学习角色游戏案例时,我也学到了不少,如:知识经验准备我们可以在平时的假日频道中体现,让家长利用周末带领幼儿去参观理发店、超市等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以及场地布置情况等。角色游戏的引入方法也有不少:有图片引入、道具引入、实物引入、故事引入、课件引入等。在评价的时候师要记住的四大误点:
一、不可敷衍了事。
二、不可武官评价。
三、不可树立坏榜样。
四、不可空手评价。
一、幼儿园表演游戏的性质与特点
1. 幼儿园表演游戏是游戏而不是戏剧表演。
表演游戏与戏剧表演的根本区别在于, 表演游戏是幼儿自己“自娱自乐”的活动, 幼儿只是因为“有趣好玩”而在“玩”, 他们并不是在为“观众”表演。事实上, 他们心中并没有“观众”, 他们也根本不在乎“观众”。“目的在于自身”并“专注于自身”是游戏活动的本质特点。促使幼儿持续活动的原因正是“好玩的”游戏活动本身, 而不是来自外部的要求或奖赏, 在这样的活动中体验到了游戏的愉悦感。
2. 表演游戏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
表演游戏和角色游戏的区别在于, 角色游戏是幼儿自己生活经验的反映;而表演游戏以“故事”为依据的特点决定了表演游戏的“表演性”。从选择和确定所要表演的故事或作品的那一刻起, 表演游戏就已经有了一个规范游戏者的框架。在游戏的过程中, 幼儿会自发地在头脑中将自己的言行与故事情节、人物联系起来。正是基于故事或作品的“再现”要求构成了表演游戏“表演性”的基础, 而且也正是这种“表演性”构成了表演游戏区别于其他类型游戏的根本特征。
3. 表演游戏需要教师的指导。
幼儿表演游戏的一般规律和年龄特点的研究表明, 幼儿的表演游戏要经历一个从一般性表现到生动性表现的发展过程。但是, 幼儿自身并不能完成从一般性表现到生动性表现的提升, 也不能完成从目的性角色行为到嬉戏性角色行为、再到更高水平的目的性角色行为的回归。表演游戏的“表演性”和幼儿表演游戏的一般规律和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师对幼儿的表演游戏进行指导的必要性。
二、表演游戏的指导原则
1.“游戏性”先于“表演性”。
在组织和指导幼儿开展表演游戏时, 要遵循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游戏性”先于“表演性”, 游戏性体验是游戏活动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心理成分和构成因素。教师首先应当保证幼儿拥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决定的权利;对作品或故事的理解和表现以及表现的方式方法, 幼儿应当拥有自己的自由, 而不是听从教师或由教师规定。同时, 教师的指导不能剥夺幼儿的“游戏性”体验。
2.“游戏性”与“表演性”的统一。
表演游戏的“表演性”与“游戏性”并不是互不相容的, 而是可以很好地融合交织在一起的。“游戏性”应当是基本的, 它体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表演性”则是逐渐提高完善的, 由“一般性表现”向“生动性表现”发展, 作为活动的结果显现出来。所以, 表演游戏的“表演性”并不一定要以牺牲表演游戏的“游戏性”为代价。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一定要学会“等待”, 幼儿的表演游戏从“一般性表现水平”向“生动性表现水平”的提升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它需要时间, 需要“重复”和“练习”。
三、表演游戏的指导方法与策略
1. 观察。
(1) 在日常活动中随机地观察, 敏锐发现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要, 然后以此为依据, 及时地组织和指导幼儿开展相应的学习活动。 (2) 在游戏中进行班级整体扫描式观察, 观察幼儿的表情、言行, 判断他们是处于积极主动的活动状态还是无所事事的消极状态, 判断空间材料是否适合幼儿活动需要。 (3) 在游戏中有重点地个别观察, 注意小组幼儿或个别幼儿的特定需要, 适时适度地提供帮助。
2. 提供材料。
在表演游戏中, 教师提供材料的目的是支持幼儿的活动, 而不能仅仅把材料当做“道具”。因此, 什么时候提供什么样的材料, 应当根据幼儿活动的实际需要。当幼儿还没有产生对材料的需求时, 教师不必立即呈现自己认为必要的材料或“道具”。
3. 记录。
记录的对象是活动过程及其结果, 包括:幼儿的各种作品、所搜集和使用的有关物品和材料、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言谈及行为表现的描述等等。其形式包括图画、实物、照片、录音、录像、幻灯、文字说明等。记录的主体既包括教师, 也包括幼儿。
总之, 表演游戏是一个创造空间很大的游戏, 教师要充分把握表演游戏性质特点和幼儿年龄班特点, 并在游戏中进行有效指导, 这样幼儿的表演游戏水平就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摘要:幼儿园教师在表演游戏中观念层面和行为层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她们不能正确理解表演游戏的概念、游戏组织与实施忽视幼儿的兴趣与需要, 控制程度高, 指导不够深入, 针对性不强, 表演游戏评价以结果评价为主等。
什么是表演游戏中的创造?我想只要在游戏中有点新意思、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就可称得上创造。我觉得我们应把创造的范围看得广一点,不要把它开得太神秘,非要有新的科学理论才叫创造,那就高不可攀了。幼儿表演游戏中有哪些创造性的表现呢?
把文学作品改编为适合表演类似剧本的过程,可以表现出幼儿的创造性。幼儿表演游戏是幼儿在语言课学习童话、故事等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形成的,由儿童讲述变为表演,有一个加工制作的过程:即把故事在头脑进行创造性想象、构思、改编到表演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孩子们开动脑筋、想办法并汇集了集体的智慧创作而成的,这些情景如搬到舞台上,要靠灯光、场景、音响效果来表现,而幼儿园的孩子们,基于表现的需要,改用语言表达:“下雨了,下雨了,母鸡公鸡回来了。”“雨停了,太阳公公露出了笑脸。”总之,无论在表演的开始、转折还是结尾,幼儿都可以运用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地巧妙地安排情节的。
幼儿表演是对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进行再加、再创造。幼儿的表演和成人演戏一样,在扮演一定的角色时,要根据自己对作品的主题和人物性格的理解,运用语言、动作、面部表情,进行生动逼真的表演来反映作品的思想内容,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对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进行再加工创造的过程。童话故事中恶狠狠的狼、狡猾的狐狸、爱干净的小白兔、善良的小羊、呆头呆脑的金鸡冠的公鸡、不讲礼貌的小姑娘等,孩子们都能生动的表演出来,有时他们的表演还使文学作品具有新的特色。如表演“小羊和狼”,有的幼儿把它扮演成一只凶狠的狼,用张牙舞爪、恶狠狠的神态来表现;有的却是把它扮演成一只狡猾的狼,那细声细气的讲话、脸上露出的假笑以及神秘的眼神,相应的姿态和动作,刻画出狼的狡猾。他们的表演完全沉浸在塑造人物性格的激情之中,不落俗套,没有陈腔烂调,甚至把观众的感情都融化在里面,看他们的表演,简直是以种艺术享受。在游戏中幼儿表演出自己对作品的情感和态度。
幼儿的表演,有的只会反映作品中的某个侧面,渲染自己认为有兴趣,有意义的情节、对话或增删某些情节和对话等。如表演“三只蝴蝶”中间的一段:三只蝴蝶在大雨里飞呀飞,找不到避雨的地方,心里很着急,这时扮演红蝴蝶的小红小朋友就对另两只“蝴蝶”说:“咱们分别到跟自己颜色相同的花的叶子下避雨,这样大家都淋不到雨了,等天晴后,再出来一起跳舞、游戏好吗?”她的意见得到了另两只“蝴蝶”的赞同,并且表演得很成功。
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用相应的东西代替一些道具,表现出创造精神。表演游戏的场景简单,道具少,要演得好,全靠孩子们想象力的发挥和逼真的表演。如表演的场景中经常是要有树的,这时,他们会动脑筋这样来表演:站在那里,两臂上举,伸开五指就变成了一棵树;再轻轻晃动手臂,那就是风吹树动了;演《小马过河》要有一个马棚,一位小朋友自告奋勇:“我当马棚!”他站在那里,两臂向前平伸,略抬高些,马妈妈就住进去了;表演《堆雪人》要有个雪娃娃:“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雪娃娃融化了。”扮演雪娃娃的小朋友渐渐地从站立、蹲下直到躺下,表现出雪娃娃的融化过程;扮演春天小草发芽,他们先躺在地上,然后使劲的扭动身体,慢慢地站起来,表现出小草使劲地从泥土里往上钻的过程。在孩子的眼里,几乎是没有什么事物是不能扮演的,这不正是幼儿创造力的生动表现吗?
根据幼儿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自编自演的创造活动。例如有两个幼儿戴了狮子和狐狸的头饰,即兴创作《骄傲的狮子》,表演狮子的小朋友边演边说:“我是狮子大王,谁都得听我的,小狐狸,快点去给我找点吃的。”“好的,我就去。”演狐狸的表面装的很听话,然而他却眯着眼睛自言自语的说:“别神气了,我可要好好地教训你。”……在表演中小演员还能运用已学过的诗歌、故事以及看过的图书、电视节目,编出能表现故事情节和人物身份的准确的对话。
综上所述,表演游戏确是一种引人入胜的创造性活动,对发展幼儿的创造力起着很大的作用,这种创造力的产生和发展是有其主观条件的,就主观条件来说,幼儿都喜欢听故事、玩游戏、且许多幼儿有表演的欲望,而表演游戏恰好是这几方面的综合。其一,表演游戏能表现故事情节及人物语言,是一种看得见的故事。
开展表演游戏幼儿一般都显得积极主动且兴趣很高,幼儿一旦进入表演游戏的情景之中,他们就尽力发挥出主观能动作用,力求表演的成功。如何利用表演游戏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教师的指导是关键。
—在循序渐进中促进幼儿礼仪行为发展
亚里士多德说过:“幼年时形成的良好习惯可以改变一生。”而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未来是一个开放的互助的文明社会,交往礼仪作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推崇,3—6岁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关键时期。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中蕴藏着幼儿发展的需要和教育契机。角色游戏能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幼儿的内在需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充分交往的机会,是培养和发展幼儿交往礼仪的重要途径.。
幼儿的角色游戏是他们生活经验的再现,角色游戏的开展随着幼儿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他们的礼仪行为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对幼儿礼仪言行的培养中,切记不可操之过急,一定要一步一步慢慢深入。大班角色游戏有五个区域组成:娃娃家、小医院、小餐厅、理发店还有小茶室。我们秉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观察八位幼儿,他们的主要游戏区域是小茶室,我们对他们的礼仪言行进行重点观察记录。
刚开始进入小茶室时,孩子们明显对小茶室这个新环境很好奇,他们睁大着小眼睛打量着这个陌生的环境。很快,他们就对小茶室熟悉了,慢慢的把茶室里的用品、饮料的种类摸索清楚了,在讨论之后哪几个人做服务员,哪几个人做顾客也明确了,小茶室就运转起来。但是,刚开始进行出现了不少问题,服务员们只是按照自己想象的来询问顾客的需要,顾客也只是简单地回应,礼仪言行出现的很少。如,在刚开始的一次角色游戏中,幼儿的情绪很高涨,顾客时家乐走进小茶室,服务员刘静婷很开心的跑过来说:“你想喝什么?”时家乐也很开心的回答:“我要一杯泡沫红茶。”“好的!”一句简单的回答,刘静婷就跑开了。这时我走过去询问:“服务员,当顾客走进来的时候,我们应该说哪些好听的话呢?”刘静婷眨眨眼睛没有说话,这时旁边有孩子反应了过来喊了一句:“欢迎光临!”这时大家好像思路被打开了,想到了很多礼貌用语,从此小茶室的服务员知道用文明的话来欢迎顾客,并且自发地出现了顾客走的时候对顾客说:“欢迎下次光临。”等送客的文明用语。
角色游戏开展近半个月的时候,小茶室的服务员文明用语使用以渐趋成熟。服务员们已经出现了很多文明用语,“你好,欢迎光临,请进,请坐。”“请问您要喝点什么?”“请稍等。”“请慢用。”“欢迎下次光临,再见。”等等。顾客们也能做到自觉用文明用语来回应。小茶室运转的非常顺利,但是,缺乏进一步深入的礼仪言行,如:顾客向服务员询问能不能打折,服务员向顾客询问要不要加热等深层次的礼仪言行。一次,唐晔欣走进了小茶室,服务员刘抒语接待了她。最后付钱的时候,一共五块钱,唐晔欣低头一看,手里只有四块钱了,这可怎么办呢?刘抒语在旁边看到了也不知道该怎么是好。我走过去询问:“你的钱不够是吗?”唐晔欣担心的点点头,我说不然你问一问服务员,能不能优惠一点,看看服务员怎么说。唐晔欣紧张的询问:“可以便宜一点吗?”刘抒语很爽快的点点头:“当然可以,那就给您打点折,便宜一块钱吧。”唐晔欣的表情立刻放松了,很开心的付钱离开。之后,小茶室顾客询问能否打折的现象开始增加,在小茶室生意不好的时候,打折优惠活动也开始出现,甚至到了后期还出现了送外卖的行为,这八位幼儿的礼仪言行已经很成熟了。
随着新一批小茶室人员的进入,原来小茶室的人员进入了新的环境,理发店。因为有了之前小茶室的经验,服务员和顾客都能用文明用语来沟通,并且能够在小茶室的礼仪言行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发展。
摘 要: 幼儿每日在园的成长从广义上来说,离不开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将这两项主要的活动细化,教学活动分为五大领域及日常的随机教学等,游戏活动分成晨间区域活动、自主性角色游戏、体育游戏及各项娱乐游戏等。作为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之一――游戏,从任何层面来说都对幼儿的成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学习性区域活动 角色游戏
我园一直在研究学习性区域活动的内容,将区域活动融于学习之中,又将学习性区域活动与角色游戏相融合,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幼儿玩中学,更让教育实践在不断尝试中转变,突破传统观念,改进教育行为,不断探索出新的幼儿自主性学习模式。
一、学习性区域活动的界定
学习性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造活动环节,投放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与能力,以操作摆弄的方式为主,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活动,在幼儿学习和探索中,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和客观事物。学习性区域活动以个别化学习为主的方式,更利于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这一现代儿童观得以凸显,要真正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发挥每一个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必须使学习方法、内容、进度适合每一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水平,学习性区域活动正体现了这种新的学习观、个体差异观。
二、什么是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所以又称主题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因而他们对角色游戏的兴趣最浓厚,幼儿玩角色游戏的主题、角色、情节十分多样与新颖。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想象,创造性地模仿现实生活的活动,它为孩子提供了模仿、再现人与人关系的机会,为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打下了基础。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游戏主题、角色、情节、材料的使用均与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有关。角色游戏过程是创造性想象的过程。
三、学习性区域活动与角色游戏的融合1.学习性区域活动能与角色性游戏融合吗?
从学习性区域活动和角色游戏的界定看,它们都是尊重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自己摆弄、自主交流,在自己的发现探索中得到经验、增长知识,它们是有共同性的。
学习性区域活动虽然冠有“学习”的头衔,但其本质依旧是游戏,只是相对于其他游戏显得安静、开放,角色游戏中恰恰需要这样相对安静的游戏区中和,例如“手工区”“建构区”、“阅读区”等。幼儿有了丰富的区域活动经验,对于其参与角色游戏就游刃有余,相对的在角色游戏中不断提高相应能力,在区域活动中能更好地巩固、创造,相辅相成,日益提高。
学习性区域活动不仅能够与角色游戏相融合,更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
2.学习性区域活动与角色性游戏怎么融合?
首先,在进行学习性区域活动设置之初,就必须了解幼儿喜爱的游戏形式及类型。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将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提炼出来,以有趣的形式继续投放到区域活动中,它不仅成了一种教学活动的延伸,而且成为教学活动之外幼儿自由活动的形式之一,在此基础上利用区域活动中的指导,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引导幼儿探索。渐渐地,幼儿自然而然地发现一些区域活动的内容事实上完全可以投射到角色游戏中,供自己玩耍。
其次,在设置学习性区域活动和角色游戏时,要较全面地考虑到环境、材料的安排。环境上,同样的内容,在区域活动和角色游戏的位置摆放上有别,在学习性区域活动中,方便幼儿参与的同时,还要教师指导;角色游戏中,需注重动静区分,尽可能避免一些不同类型游戏区之间不必要的相互影响,又不可完全阻隔各游戏区之间的交流。材料上,同样的内容,在区域活动和角色游戏的投放上有别。学习性区域活动中,投放的材料应有层次性,教师可以有意识且相对比较全面地进行指导,对于相同的内容,可以有不同难度或是多样性的区分,适应不同能力幼儿的发展;角色游戏中,尽可能采用相对大众化的难度或方式,因角色游戏的内容分布广,教师更多时候只是作为旁观者进行观察和适时指导,不可能只盯着一个游戏区参与与提醒,所以对于游戏材料及内容的设置,自然要顺应多数幼儿能力,才能促使游戏愉快开展。
最后,要融合学习性区域活动和角色游戏,就必须认清幼儿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兴趣,增强各种游戏内容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并有意识、有目的地在不同时期进行实际的更新、变化。做到学习性区域活动内容投射到角色游戏中,角色游戏活动巩固学习性区域活动内容;角色游戏结合学习性区域活动开展,学习性区域活动有别于角色游戏的内容;二者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又不尽相同、难易有别。
3.学习性区域活动与角色性游戏融合的效果如何呢?
在我班进行学习性区域活动与角色游戏相融合的实践中,我深感这种融合不仅使我成长,对于班级中不同幼儿的能力有了全面掌握,对于班级游戏的更新驾轻就熟,更促进幼儿发展,相较于单一游戏具有无法匹敌的优势。
在主题活动《请相信我》中,有趣的手工活动“包枕头”得到了幼儿的喜爱,顺应了幼儿的兴趣,我们将该活动内容投放到了学习性区域活动中。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乐此不疲,我们根据个别差异,继续指导,对个别动手能力相对弱一些的幼儿做方法上的指导,对能力较强的幼儿给予他们辅助材料,鼓励他们自主创作装饰,将包好的枕头变得更漂亮。一个简单的手工活动,投放到区域活动后,更具趣味性。更令人意外的是,一次角色游戏中,超市的一名“营业员”跑到手工区中,和正在“抱枕头”的一个孩子窃窃私语,我凑上前听,小营业员对我笑笑说:“这个包好的枕头能不能给我超市啊?”“为什么?”“因为很好看,娃娃家的妈妈说要给宝宝买个小枕头,可是我们超市没有枕头。”我会心地点了点头,孩子开心地拿起装饰好的枕头回到了超市。
因为经常性地将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投放到区域活动中,将区域活动中的相应内容有选择性地投放到角色游戏中,这样长时间融合,加上鼓励和引导,幼儿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在游戏开展中动脑筋丰富角色,利用周围的游戏事物辅助游戏。如以上案例,超市的这个孩子,正是因为在区域活动中参与过“包枕头”的活动,才在自己参与游戏的同时,以最快的速度发现别的游戏区的内容,从而解决自己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因此,要让幼儿熟悉游戏,懂得尝试调动经验丰富游戏。
四、对于学习性区域活动与角色游戏融合的反思与总结
现在,每一次开展学习型区域活动时,幼儿必然对于每个区域的活动方法很熟悉,因为这些活动是晨间自选活动的基础。虽然每天早晨开展桌面游戏时,我们不能过多要求幼儿按照指定的方式进行,更多的是传授幼儿游戏玩法,但每天的晨间桌面游戏多多少少带给幼儿一些创造性的尝试,也许不一定都很成功,也许有的甚至没有太大意义,但这些都是我们实践研究、不断成长的宝贵经历。我认为的融合,在学习性区域活动与角色游戏结合的同时,加上晨间自选活动中的一些观察发现,也许会使得指导更具有意义,使得融合更全面。
总而言之,学习性区域活动与角色性游戏的融合,不仅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让教师更加及时、适时更新内容,提高指导能力,更让幼儿学会了自主探索、自我发现,依靠自己的活动、游戏的经验解决问题,并在自己喜欢的游戏中不断提高。这样的融合是别具意义的,还需要不断摸索和尝试,我们需要继续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莫杭燕
[摘要] 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认识自我,调节自己的行为,逐步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意识到集体和社会的存在,意识到了自我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学会了与人相处。混龄的同伴交往,它是指打破班级界限,不同年龄的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活动。那么,在混龄角色游戏中他们是怎样与不同年龄的幼儿交往,他们是用什么方法与同伴进行交流、愉快的进行游戏呢?混龄的角色游戏能否让幼儿与同伴交往能力有所提高。
[关键词]混龄角色游戏;同伴交往;技巧
一、问题的提出
(一)从幼儿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中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惧增。家长们对独生子女的过分溺爱、过分保护、事事都代为包办、又怕孩子不安全、受委屈、将其封闭在家中,这样的幼儿一旦走出家庭,就回变的很懦弱,他们不懂遭到别人拒绝应该怎样处理。在家里使用的那些方法一旦在外面起不了作用,就会容易造成幼儿害怕交往、拒绝交往。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独身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因而也没有互相体贴照顾的经历,这不利于发展儿童的集体主义意识,而会导致儿童的个人主义的蔓延。”有些幼儿自己不能做一些决定,更缺乏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对父母的依赖越来越强,离开了父母就不知所措。
案例一:班上有位小女孩很文静,每天到幼儿园后她总是一个人默默的在活动室里兜圈,看到其他的小朋友玩的很热闹她也不会过去,只是很羡慕的看着他们。当老师对她说让她搬小椅子过去一起玩的时候,她会马上搬起小椅子过去,站在他们前面不知所措,直到老师安排她坐下来为止。在角色游戏时,其他的幼儿扮演各种角色愉快的游戏时,你会看到一个小女孩总是一个人默默的在美工区里研究着什么。当我们向她的父母反映情况的时候,得到的答案却截然相反,在家的时候她很活泼,与爸爸妈妈玩得也很开心,也没有我们说的这种情况。为什么她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呢?因为她不懂得怎样与同伴相处、游戏,不善于以同伴乐意接受的方式与伙伴们进行交谈,很容易就被忽视,也减少了她与别人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
(二)从幼儿交往的对象出发
现在的幼儿园都是采用同龄编班的形式,教师的大多数评价和幼儿的自我评价都是以同龄集体的平均水平为标准的,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时,虽然活动区的设置各具特色,但是在进行角色游戏的时候,参与活动的对象都是同一年龄段的孩子,一般都是自己班级的孩子按照兴趣自由的进行选择,幼儿交往的对象仅仅限于自己班的伙伴,没有了和异龄孩子交往的机会。当他们比他们大的幼儿交往的时候,就出现了排斥、拒绝等等情况。
案例二:这是在休闲小站内的一个片段:“你到制作坊吧!这里我们来就好了。” 虞翊菲和一名大班的男孩子说。“我来服务吧!这个我会的,我在超市的服务也很好的,”男孩子不服气的说。“好吧”这时来了一名顾客,俞哲有礼貌的说:“欢迎光临,请问您要点什么?”“我要珍珠奶茶,汉堡包”“好的,请您稍等!”“ 虞翊菲准备好珍珠奶茶,汉堡包给顾客。“有客人来了”“哦!马上就好了”大班的幼儿很想帮忙,左边弄弄“不是这个,这个是披萨” 虞翊菲拿下他手里的东西。“那这个呢”“也不是,这是扬州炒饭。”“我来吧!”听到她这么一说男孩子只好在旁边看着,他们熟练的动作。“这个给你,欢迎你下次再来。”看着他们服务了几个客人,男孩子站不住了,“我也要玩,我来吧!” 虞翊菲、俞哲就是不肯,男孩子无可奈何只好在一旁看着。从这一个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平时他们交往的都是自己班幼儿。一旦有比他们大的幼儿介入他们的活动时,他们就会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利而拒绝别人。而不是尝试与他们一起来进行游戏。为什么他们与同龄的幼儿能愉快的进行游戏,而与异龄幼儿却不行呢?因为他们缺乏与异龄交往的经验,不知道如何与他们进行交流。
综上所述,在混龄角色活动中,它为幼儿扩大了交往对象、它为不同年龄班的幼儿在一起活动创造了机会、它为幼儿学到更多的交往方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可以大大地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二、实践的探索与研究
(一)多彩的角色游戏内容,激发幼儿间多姿的交往动机 1.寻找适合两个阶段幼儿共同实施游戏的特点
在混龄角色活动中,由于参与对象年龄段的不同,决定了我们在设置混龄角色活动的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活动情境、交往情境时,要全面的考虑到要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活动情境,从而使幼儿
可以独立、自主地选择问题情境开展探索、交往活动,让参与活动的幼儿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
首先,我们应该肯定的是幼儿彼此间的地位是平等的,虽然他们的年龄大小不
一、能力层次都各不相同,但他们共同选择了一个角色区时,中班的幼儿可以毫无拘束地自由地与大班的哥哥姐姐进行交流、讨论。
案例三:今天美容院显的有些的冷清,只有两个理发师在美容院内操作着各种理发用具,羡慕的看着其他活动区内的幼儿热闹的玩着,我走过去,董少祺看到我兴奋的说:“周老师,你也来理发吗?”“是啊!”一听到我这么说,他开心极了,和旁边的哥哥高兴的拉着我坐下。大班的幼儿看到我有些腼腆,不怎么说话,就叫董少祺和我说。“老师,你要剪什么发型?”一边说一边拿着剪刀就想剪,这时大班的幼儿拉住董少祺的手说“不是先剪头发的,要先洗头呀!”“哦,好的”说着,拿来洗发水帮我洗头发,可认真哩!渐渐的美容院的人多起来了。“老师,洗好了,我帮你剪短的头发好吗?”“好的”他剪的时候,大班的幼儿一直在旁边教董少祺应该怎么做,偶尔两人还斗斗嘴发表自己的意见。梁爽和一个大班的姐姐手拉着手过来了,他马上过去很大方的说“欢迎光临”。我走时他又说“欢迎下次再来!”之后,美容院里都很热闹,他们一直很热情的欢迎着顾客。在这样的交流互动中,幼儿既轻松,又保持了独立性,这是教师直接指导所不能达到的。它不仅对幼儿的角色游戏有一定的支持作用,而且还拓展了幼儿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并在实践中学会相互的协调和帮助。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明显的观察到大班的幼儿能主动将自己方法教给中班的幼儿,而且愿意跟他们一同开展游戏。而中班的幼儿也能主动的从大班幼儿的操作实践中便利的吸取到很多生活经验,交往能力也大大增强。
其次,尽量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和谐,自主自由的交往环境。作为教师,我们要有意创造幼儿之间互相交流的机会,使孩子的交往面得到新的发展。幼儿之间的交往伙伴有一定的选择倾向,那些思维活跃,活泼开朗的幼儿常常能找到游戏伙伴,交流过程中常能得到一些新鲜的意见,而那些智力发展迟缓,不善表达,不善与人沟通的孩子往往游戏伙伴也很单调,贫乏。
案例四:“老师,我想玩娃娃家。”刘烁语说。“娃娃家的人数够了没有,你去问问看?”“够了他们不要我去娃娃家。”“那你可以去做客呀!叫上你的爸爸妈妈一起去,他们就会欢迎你了。”“真的么?”“真的!”听了我的话他就在小朋
友当中找“你当我爸爸好不好?”“你当我妈妈好不好?”问了很多人他们都不愿意,因为他就只问这两句话,平时说话也是一样老是重复同一句话,大家都觉得他很烦。所以当幼儿各自请朋友的时候也很少人请他,大家都不太愿意和他一起游戏。我给他请了一位比较能干的姐姐请她带着他一起去游戏,前提是要听妈妈的话不能自己乱跑,说话时也要注意,并让姐姐时时提醒他。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也在交流讨论的时候表扬他,渐渐地大家没有在排斥他。他也在游戏中获得了与别人交往的经验,主动地去找朋友一起游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与条件,并加以指导。”4-6岁是幼儿获得有效交往技巧的关键期,在这个关键期内,教师应适时的引导,能使幼儿学会交往的技巧。因此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应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适时调节幼儿交往的对象,使幼儿在集体中能积极与人合作,与人交往,这样不但使他们与人交往的心理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从别人那里得到了经验,促进了发展。
2.寻找两阶段幼儿各自特有的游戏特点
混龄角色游戏时,由于年龄上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有各自喜欢的游戏内容。大班的幼儿在玩角色游戏时,对角色的兴趣比对物的兴趣浓厚,出现了一个主要角色和几个有关的社会角色的关系。由于他们的思维正在进一步向抽象化发展,因此在游戏中较多出现用语言和动作来替代物体的行为。幼儿之间对替代物的一致认同程度提高,游戏中发生争执的情况减少。在角色游戏中能综合自己所经历过的各种生活内容,概括和创造性地再现一般的生活情景。
案例五:这段时间来娃娃超市内的生意不是特别好,几次游戏下来,我发现服务员站在门口就负责收钱,有个别顾客拿了东西就走也不付钱,没有人的时候服务员就在聊天摆弄手上的钱。于是,我就在活动前应聘超市的经理,看谁能让原来的超市变的热闹起来,让他们都脑筋想办法,没想到大家自告奋勇都要当经理,特别是大班的幼儿有的已经说出了想法。就这样原来无人问津的变得超市特别的热闹人来人往没东西的幼儿特别多,过去一看原来是今天的超市有优惠,买了三样东西的顾客就可以免费领一本11年的日历。旁边还有一位幼儿大声的喊“买东西咯!买一送一。”小朋友一听说有东西送纷纷往超市去。超市里的服务员这下可乐了。原来呀是他们的经理想出这个好办法,有了这么一次经验超市内
总有一些稀奇古怪的促销方法。这可多亏了大班的哥哥姐姐们。大班幼儿的想象不仅在内容上丰富,连贯,而且能够充分地通过活动和玩具材料来展现自己的想象,使游戏活动表现出浓郁的创造气息。不仅为游戏带来了活力也创造了新的活动情境,提供了幼儿交往的机会,推动了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游戏的要求结合教育意图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具有操作意义的半成品材料。
中班的儿童不但爱玩,而且会玩了。有人说:“
4、5岁左右是儿童游戏活动的黄金时期。”此时他们不仅游戏兴趣显著增强,且水平也大大地提高了,他们能够自己组织游戏,选择主题、自行分工、扮演角色等,会联想生活中的经验开展游戏,喜欢在游戏中有情节的变化。在缺少材料支持游戏的发展时,他们能以物代物继续游戏。如他们会用碗来代替锅来煮饭,用瓶子代替奶瓶给娃娃喂奶,用积木代替电话等等。他们的游戏不仅反映日常生活的情景,还经常反映电视、电影里的故事情节。一次在表演区内,他们表演起了正在热播的《还珠格格》,模仿电视剧里的人物,你扮演小燕子我扮演紫薇等等,模仿的是又可爱又搞笑,大家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这时候他们游戏中逐渐形成伙伴关系,而且有了相对稳定的游戏伙伴。但是,由于交往技能的不足,不知道有哪些交往的方式可以找到好朋友,不知道哪种交往的方式是正确的,容易发生争执和攻击性行为。因此就可以和大班的幼儿形成互补,大班的幼儿有了初步的责任心,能够以角色身份约束自己的行为并通过协商解决游戏中的分歧。不知不觉中教给了中班幼儿一些正确的交往方式,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渐学会了交往,会与同伴共同分享快乐,还获得了领导同伴和服从同伴的经验。
(二)多样化的组织策略,提高幼儿交往技巧 1.以大带小的策略
组织混龄角色游戏时,我们常常使用这样的方法:大班的幼儿去找一位中班的幼儿,两人结伴去找一个喜欢的活动区进行游戏。我们的目的在于年龄小的幼儿有机会想大龄幼儿学习,得到大龄幼儿的帮助,减少竞争压力,增多合作的机会。而大龄幼儿也可以帮助年龄小的幼儿,他们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了快乐的体验。充分运用“儿童教育儿童”的方法,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
案例六:快乐酒店里厨师朱佳怡(大班幼儿)在忙着烧糖醋里脊。“老板你们这里有什么呀?”“服务员马上过来了”接着低下头对徐靖浩说:“饺子我来做,你去招呼客人吧!”徐靖浩跑过去。“你要来点什么?这是我们的菜单”说着就拿
出一张菜单给他。张行之等极为说“我要这个、这个、这个还有这个。”他叫不出菜名在菜单上指了几下。“你要不要喝酒?”“我要点饮料,给我一瓶吧!”“好的,你等一下。”他回去也跟厨师说:“他要这个„„”“你不能这样说的,这样我不知道他要什么,你应该把菜名告诉我,看图就可以了。”“我不知道。”“那我来告诉你。”之后,朱佳怡把服务员要做什么事情,对客人应该怎么说,怎么点菜等等全部告诉徐靖浩,虽然他没有全部记住,需要她不断的提醒。但是朱佳怡并没有表现出不好的情绪,仍然耐心的教徐靖浩应该怎么做。后来徐靖浩来到这个角色区时,他就能很顺利的进行游戏,而且还叫我们班其他的小朋友。
“以大带小”的这种活动形式既能让幼儿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以儿童教儿童,培养幼儿的爱心和责任感。既满足了“大”孩子那种想当小老师、大哥哥大姐姐的需要,增强自信,又满足了“小”孩子对大哥哥大姐姐的崇拜而产生的好模仿、想和大哥哥大姐姐玩的心理需要。异龄的孩子在种种亲和、协调、合作的关系中体会不同的角色,从而弥补独生子女在家庭缺乏异龄儿童环境的交往缺失,可以大大地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同时孩子们通过与不同年龄同伴的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可以学到与人交往的正确态度与技能,克服自我中心,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孩子社会适应能力差的现状。
2.榜样示范的策略
开展混龄角色活动中,在仔细观察之后我们发现,异龄之间发生的认知冲突,异龄之间引起的示范和模仿,远比老师的设计来得自然和贴切,也有别于同龄孩子之间的互动和影响。
案例七:在进行角色游戏时,我们常常能发现这位幼儿的行为好象在某一位幼儿很类似,其实就是他们之间相互模仿的结果。医院角内,有徐文正在给病人挂盐水,旁边的小和问:“你怎么知道针是插在这个地方?”“我上次和姐姐玩的时候她也是这么插的呀!”“我去医院的时候护士也是这么给我挂的。”徐文自豪的说:“对吧!你也过来我给你也挂一下。”就是一个这么小的细节他们也能注意到并学的有模有样。在角色游戏后的交流讨论过程中,我们强调大龄幼儿的榜样作用。先请大班幼儿说说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比如今天玩什么、和谁一起玩、怎么玩等等让幼儿在交流讨论中中把自己的经验感受与同伴分享,体验成功的快乐,发展口语表达能力。从而,中班幼儿也渐渐地会在大家面前大胆的进行交流和讨论。而教师则以表扬、鼓励为主,推广幼儿的成功经验,给幼儿一个好的榜
样示范。
从这一个小小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大班幼儿虽然不会有目的、有意识地教中班孩子一些知识和技能,但是他们经常在向中班幼儿展示自己,也经常在纠正他们的行为,而中班幼儿虽然不会有目的有意识地请教大班幼儿,但他们却经常在模仿他们,甚至由于疑惑而向他们提问。不经意间的“教和学”,使异龄之间在相互挑战,当大班幼儿用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向中班幼儿解释或表现的时候,当中班幼儿用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向大班幼儿询问或模仿的时候,他们都既超越了自己的原有水平,又反映出他们力所能及的最高水平,这就是异龄之间的同伴交往。由此,每个孩子的经验和能力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充实。
3.潜移默化的策略
开展角色游戏时,我们让幼儿在娃娃家、医院、超市等扮演不同的角色,这不但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而且能学习不同的角色间的交往方式,“娃娃”与“长辈”的交往、“医生”与“病人”的交往、“营业员”与“顾客”的交往等孩子们你来我往,能保持愉快的情绪,更增添幼儿交往的兴趣。从而利用这种交往的行为对幼儿的积极交往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幼儿在交往的过程中,他们会用礼貌的语言与同伴交往,让好朋友下次能继
续玩游戏,这时“你的玩具借我玩一下好吗?”“谢谢”、“不客气”、“对不起、没关系”、“您好”、“可以吗?”等这些神奇的话,即使不用老师刻意的教他们也能自然的说出口,让幼儿在交往中热情、主动,逐步学会与人交往,进而学会交朋友。
(三)综合材料,为混龄幼儿提供各自发展平台
在混龄游戏中,大班幼儿能主动带领比自己小的孩子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尊重他人的需要、意见、感受,并作出合适的反应。而中班幼儿能主动结伴参与活动。能在老师的提醒下与不同年龄的孩子交往。这种幼儿与幼儿间的互动,尤其是不同年龄的组合,在作用于环境的态度和探索方法上是千差万别的,面对同一环境的同龄互动、中大互动,致使环境对每个幼儿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我们看到,当一个幼儿自己在探索一种材料时,和他与同龄伙伴一起探索这个材料时,以及他与比他年长或比他年幼的伙伴一起探索时,他对这一材料的态度和行为有很大差异,显然,他从中获得的经验和得到的发展也将是多样化的。从多种异龄互动的情况来看,教师创设的环境确实在被不同组合的孩子们不断地构建出新的意义。
三、结论
游戏是幼儿最乐于参与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交往的兴趣与能力是又一条重要途径。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某个角色去体验角色的内心感受,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游戏中,幼儿可以在短时间内接触各种角色,体验到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脱离自我中心;游戏中,幼儿以愉快的心情,兴趣盎然的再现着现实生活,对老师的启发、诱导很容易接受;游戏中,幼儿从一个弱者努力学习强者,从而变成强者。新纲要指出: “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这就要求我们,包括家长、教师乃至孩子生活周围的成人,共同扮演好幼儿交往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为幼儿创设愉快的交往机会,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让幼儿在游戏中相互交往,学会与同伴分享玩具,学会协商、轮换、相互谦让和合作,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帮助幼儿更快乐地成长,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珠娜.浅谈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J].广西教育.2004(28).[2]田霞.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J].安徽教育.2005(06)
[3]黄敏庄.浅谈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05(02)[4] 张世艳.主题活动中幼儿同伴间交往能力的培养[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02)
一、因地制宜,创设科学合理的游戏环境
《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明确提出“: 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 、 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 我园地处美丽的凤凰镇,有金凤凰温泉度假村、河阳山歌馆等旅游胜地,我们把这些资源融入户外游戏中,开发了河阳照相馆、河阳剧场、河阳茶馆、河阳艺术馆、河阳加油站、河阳洗车行、河阳农家乐等一系列以河阳为主题的游戏。为孩子们准备了服装、道具,他们可以三三两两拍照; 我们还编排了节目,开设了剧场,孩子们可以拿票观看节目表演; 我还提供了茶水,孩子们可以一边品茶一边看书,悠然自得;我们买来了油桶、树桩,孩子们可以自己来设计装饰,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俨然一个个小小画家;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了汽车,孩子们可以玩开汽车加油、洗车等游戏;我们开设了金凤凰温泉,孩子们可以在温泉里泡澡、嬉戏;我们开办了河阳农家乐,孩子们可以就地取材,拿砖瓦搭设灶台,到种植园地采摘蔬菜等,生成了采摘乐、钓鱼烧烤等丰富有趣的游戏。
因地制宜,环境和游戏相融合,游戏会变得更灵动,更富有生机。在户外开展游戏,孩子能呼吸清新空气,接受日光照射,促进新陈代谢;他们兴趣盎然,心情愉悦,思维不受约束,行为大胆活跃, 游戏的质量也就提高了!
二、注重发展,拓宽幼儿的想象创造能力
对室内布置的多个角色区, 教师每次游戏前都会制订很多的规则:不能大吵大闹、不能奔跑等,这必然导致孩子们在游戏中缩手缩脚,不能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如音乐区的孩子因敲打节奏影响了故事区的孩子; 娃娃家的孩子过多造成拥挤不堪等现象比比皆是! 到了户外,就不存在这种现象了,一来空间变大了,整个校园都是孩子们游戏的天地,二来游戏的场所不受限制了,孩子们可以尽情地玩各种游戏!娃娃家的“ 爸爸”“ 妈妈”可以乘公交车出去购物, 也能去河阳剧场观看表演,到金凤凰温泉泡澡……空间大了,地方宽了,孩子们想得自然就多了,他们是游戏的主角,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在室内开展角色游戏,教师需要准备大量的游戏用具,各种材料制作、布置等都要费很多功夫,可孩子们在游戏中玩起来并不得心应手,时间长了就觉得没意思了,甚至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如 “ 娃娃家 ”的灶不像真的那么大 ,“ 公共汽车 ”开不动太没意思了 。 到了户外后,就不一样了。 孩子们可以自己寻找游戏用具,用砖瓦搭设灶台,大小由自己选择;“ 公共汽车”有轮子,可以开起来;有斑马线,旁边还有交警呢,他会随时提醒司机不要闯红灯,不能违章等。 这些角色游戏都不用老师教,他们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司机怎么开车,交警怎么指挥交通,加油站工作人员怎么加油等等,在平时都见过,所以他们很愿意尝试,并且能很快地进入角色,玩得不亦乐乎。这样的角色游戏才可以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真正进入一个不受约束的角色世界里。 他们通过各种有趣的游戏和生动的活动,掌握了基本的生活知识和社会规则。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社会交往能力增强了,想象创造能力增强了,真是个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三、以大带小,增强幼儿的主人翁精神
《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指出 ,“ 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户外角色游戏成熟后,我们开展了“ 以大带小”的活动,大班的哥哥姐姐带上中小班的弟弟妹妹,让他们也加入到户外的角色游戏中,使孩子们在活动中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每个大班的小朋友, 都会带上中小班的弟弟或者妹妹进行游戏。 这个时候,他们就会有责任了,不仅自己会玩游戏,而且还会教弟弟妹妹玩游戏。 而且时时为他们考虑,不能把他们弄丢。 游戏时要照顾好他们,游戏结束后,要安安全全地把他们送回教室。 有一次,一个小班的小妹妹在游戏时不小心摔了一跤,伤心地哭了起来, 大班的大姐姐连忙把她扶起来,抱在身上,一边帮她擦眼泪,一边安慰她“: 不要哭,姐姐看,姐姐帮你来揉揉! ”我们在一旁看见后, 一个个都忍俊不禁,被她的模样逗乐了。 通过以大带小活动,孩子们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
给孩子一些自由的时间与空间,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 让孩子们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更好地去实践、去探索! 每一个孩子都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我们应努力创设符合幼儿好奇、好动特点的户外角色游戏,让他们在玩中乐、乐中学、玩中有得、玩中有创, 更好地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摘要:目前幼儿园的角色游戏主要在室内开展,教师提供并布置场地,准备各种游戏材料。教师开展游戏很累,孩子们玩得也不尽兴,他们的创造力、主动性也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为了幼儿的长远发展,幼儿教师应多开展户外角色游戏。
关键词:皮影戏;表演游戏;游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149-02
随着大班主题教学《我是中国人》的开展,我们引导孩子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皮影戏《猪八戒抢媳妇》观看中,孩子们对这种表演的形式产生极大兴趣。于是,顺应孩子兴趣,在班级开设皮影戏表演区。
由于该区是新开设的,孩子们缺乏表演经验,故我们将孩子们比较熟悉的绘本故事——《小蛇散步》作为切入点,引导其自主协商、自主分配角色、自主表演游戏。投放了手电筒、舞台架子和幕布、与《小蛇散步》相关的故事皮影人物、小蜜蜂、故事录音等新材料。操作中孩子们一方面表现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又呈现出种种问题。
一、出现问题、分析原因
【问题一】录音能不能重放?
原因分析:游戏中,出场和表演在某些环节不能紧跟故事录音节奏的主要原因是:
1、并非每位参与表演的孩子都对故事情节了如指掌,尽管有的孩子很努力根据录音提示出场,但最终还是慢一拍。
2、故事角色相对过多,表演后台空间场地限制。
【问题二】为什么他们的身体总是把灯光遮住?
原因分析:游戏中小演员身体常被灯光照射到,导致皮影表演的观看效果受到影响。原因是:1、角色出场顺序挨得紧,空间受限制。2、缺乏一定表演技能和经验。
【问题三】爱移动的手电筒。
原因分析:对游戏中负责举手电筒的孩子。相对要求高,他不仅要有足够耐心和坚持性,而且需要对故事情节非常熟悉。多次表演后,他站地累了,难免有时会把手中电筒有所晃动。
二、策略导引、助推游戏
基于以上问题及分析,提出以下有效解决策略:
策略一:集体讨论、智慧共享
我们用视频拍摄方式对游戏记录,结束后,引导幼儿回放观看,师生共同发现、讨论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讨论问题一:我们的表演跟不上录音。
改进措施:1、仔细听录音,快轮到自己表演时,提前准备。2、把桌子往外移,场地变大,避免人多拥挤现象。3、轮流讲故事,会讲的人先讲。4、对故事特别熟悉的人可选择一人演多个角色。
讨论问题二:身体挡住了灯光
改进措施:1、人不能离灯光太近,身体蹲下去。2、《小蛇散步》中,蚂蚁、蜗牛、老鼠这三个动物是先后出场的,出场时,讲故事的小朋友放慢速度讲,让角色依次出场,避免人多而挡住灯光。
讨论问题三:如何更好地固定手电筒
改进措施:1、做架子把手电筒固定。2、收集台灯代替手电。
策略二:调整材料、及时跟进
针对游戏中三个问题,结合讨论结果,在材料上作以下调整:
1、舞台场地、灯光设备的调整与支持
舞台场地的调整:(1)将放大幕布的桌子往外移。
(2)将区角搬移到午睡室,扩大场地。增一个舞台为三个。(3)专业定制并增添可以移动的舞台。
灯光设备的调整:(1)提供专门放灯的架子。(2)亲子共同收集可固定的灯,比如台灯。(3)最新添置了三个专业的舞台表演灯。
2、配乐材料多元化的调整与支持
(1)提供完整的《小蛇散步》故事录音,便于完全熟悉故事情节的孩子表演。(2)提供纯背景音乐的配乐,便于会讲《小蛇散步》故事的孩子使用。(3)只提供《小蛇散步》故事中角色的走路声音和说话声音。
3、对皮影操作材料的进一步完善。
(1)在皮影材料基础上,将故事中的小蛇、小老鼠等材料由原来的黑白色改成彩色。且可根自己的喜好来设计动物形象。(2)相互合作,有的画故事角色有的负责将画好的角色剪下来并用固体胶及时粘制好。过程中,鼓励孩子想象创编,如:张珂宁小朋友画了故事中没有的小猫、独角兽、青蛙等新角色。
策略三:技能提升,补充经验
1、听故事、讲故事。利用餐前开展《小蛇散步》故事会。鼓励孩子完整讲述,在此基础上改编。
2、讲和演的配合
两位老师示范,一个演一个讲,让孩子模仿学习。游戏前,提醒表演的小朋友根据讲故事小朋友的语速表演,讲故事的小朋友也尽可能根据不同同伴动作的快慢、故事情节的发展来调整自己语速。
3、小技巧的手把手传授。如:轮到狮子出场时,可根据狮子的声音来演,如:咣咣咣,念三下,表演狮子小朋友就在小蛇背上慢慢踩三下。如:当故事中的小动物得到小蛇帮助说谢谢时,请一位小朋友同时将三个动物拿在手上一起演。
三、后续操作、初显成效
首先,材料的调整,让孩子们在后续表演游戏中更为自主。调整材料后,孩子们不再为表演跟不上配乐而烦恼。他们自主商量,会讲该故事的孩子主动提出讲故事,请大家根据他讲的故事语速来开展表演。舞台空间的扩大和移动舞台的增添,让之前表演中身体挡住灯光的现象得到缓解。游戏中出现了4-5人一个表演团队的现象,事先商量好一人讲故事,其他小朋友,每人负责演2-3个角色。灯具增添调整后,孩子们更多选择专业的舞台表演灯,这样,解决了举手电筒而疲劳的问题,并使表演氛围更接近真实的皮影戏现场。
其次,表演经验的进一步丰富,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更自主和更有创新意识。后续游戏中,孩子们通过讨论和模仿,收获了更多表演经验和小技能。为避免出场顺序混乱,他们根据情节发展,排好队伍,依次出场,后面出场的在椅子上休息,等轮到再排队。同时认为,小蛇是主要角色,讨论演小蛇的同伴一直在幕布后正中间,其他小动物出场时,方向对着小蛇的头出场,这样就看起来像对话。故事后面出场的大象、狮子、大灰狼因体重,演出时,除配声以外,还可配脚步声,让观看效果更形象。
随着《小蛇散步》皮影游戏表演的日益成熟,在后续讨论中,有所创新,将原材料再次改版,由黑色皮影材料改成彩色,故事中的角色形象发展成自己来设计。以上是《小蛇散步》皮影戏表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有效策略。在游戏中,孩子们收获了自主游戏带来的快乐;体验了与同伴思维碰撞所带来的快乐;感受了创新、续编、表演故事带来的喜悦和成长。相信在接下去的游戏中,孩子们将收获更多。
参考文献:
[1] 刘 焱.学前教育原理[D].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表演游戏与角色游戏】推荐阅读:
中班表演游戏总结10-31
表演游戏 小熊请客06-28
中班表演游戏《三只熊》07-26
幼儿园表演游戏的支持10-16
游戏游戏角色05-28
角色游戏专题小结10-10
角色游戏幼儿园07-08
小班角色游戏观察要点07-24
角色游戏小班教师指导09-22
幼儿角色游戏教育方案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