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考证热现状调查

2024-1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考证热现状调查(精选7篇)

大学生考证热现状调查 篇1

这两年,在大学校园里出现了考证热,秘书证、会计证、人资证、教师证„„各式各样的证在每年考证的季节上映在大学的每个角落。对此现象我们小分队对于“考证热”现象,至海信教育机构,对此展开了调查。

大学生及其家长的普遍态度:考证有利于就业。

经过调查显示,家长与学生都普遍认为,有资格证者的就业机会是没有资格证的2至3倍,工资收入前者高出后者60%甚至还要多。职业资格证在就业中的份量如此之重,大学生当然要趋之若鹜,更何况,身边的同学都在考证自己不考就是落后。

一位大学生说:“找工作时靠什么证明你的实力?显然不能单凭自己的语言展示。多一张证书就比别人多一次机会。”一些大学生认为,招聘时吸引用人单位眼球的就是与众不同的证书,这不仅代表了自己的能力,更代表了自己上进的一种态度,更容易被用人单位赏识。

有的大学生则把考证当作拓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一位同学说:“为了拓展自己的能力,班里同学都在考证,各种能力具备了,才能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持同样观点的学生还认为,只要时间安排得当,考证其实是给自己多设置一个目标,多添加一种动力。

有的学生是看到其他同学热衷考证才加入进来的。“总不能落在别人后面吧”这位同学表明自己本来上学之前没想考这么多证,看到大家都在考,总不能落后于人,于是他加入了考证的浩浩荡荡的队伍之中。当然有人喜欢考证,随波逐流也有人持反对意见一位同学说:“考教师证只是自己的爱好,找工作还是要看自己的个人能力的,证再多,学生自身能力不出色,用人单位也不会理睬。”

大学生们何以如此热衷于考证呢?大学生们回答最多的是:就业和发展。但是大学生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换来的证书真的就能成为他们的“就业通行证”,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吗?盲目考证就是对的吗?我认为不尽然。首先考证是好事,但不是说什么证都要去考,也不能不分考证时间。考证要从工作需要出发也要从自己感兴趣、愿意从事的行业发展,或是跟自己发展相关的职业出发。现在大部分“考证”课程只是学校学习知识的延伸,并不等于实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且人的时间、精力和经济条件都有限,所以大学生们要选择专业对口、实用性强的课程,这样的课程才会既对求职有帮助,又能扩展自己的知识。

随着大学毕业生的逐年增加,强大的就业压力迫使大学生想尽办法增加自己的就业砝码,一些学生便加入了考证一族,以此作为取得工作的敲门砖。还有一些学生盲目跟风,效仿其他同学考证,来给自己一颗定心丸。同时,社会上的一些用人单位把证书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也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不得不去考取各种证书。然而,多数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职业规划,只是通过这些证书来寻求心理安慰,面对未来的不可预知性,大学生在迷茫的同时,用考取证书来“充实”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盲目没有目的性的考证的观念是错误的。很多大学生在考取证书的过程中除交付报名费的以外,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准备考试,有的甚至放弃本专业知识的学习,不仅浪费了金钱和宝贵的时间,更影响了专业学习,这种盲目考证的做法难道不是本末倒置吗?

同时,拥有大量的证书不见得你能够胜任这方面的工作。通过调查,教育机构里的考证训练大多都是对相关知识的强化记忆,并没有经过社会实践和具体应用,不过的为了考试而做的考试培训罢了。也许未来手捧证书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走入单位但在试用期阶段,当用人单位因为发现应聘者只不过是一个考证机器没有真本领,终将被单位解雇。

大学校园里的“考证热”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规范这种现象就需要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和努力,从而使大学生能够科学合理而有效地参加考证,避免一些盲目考证和跟风考证等现象的发生。首先,大学生自己应该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有目的的完成相关的考试,获得合格证书,从而为理想的就业增加强有力的筹码;其次,用人单位应树立正确的用人观,证书并不能证明一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应以长远的目光来审视人才;再次,学校的用考证多少来衡量学生是不对的,应对大学生做必要的职业生涯方面的培训,考证并不是就业的最有效手段,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与其将时间浪费在考取不利于职业发展方向的证书上,不如花费精力去提高专业的实际操作能力。

大学生考证热现状调查 篇2

随着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压力逐渐增大, 在高校学生中出现了“考证热”现象, 大学生们参加各种各样的资格证书考试, 为将来的就业积累资本。

2 研究的方法

本研究主要是采用问卷调查法, 于2013年3月份对惠州学院各个教学系的学生按一定比例人数进行调查, 主要对象是大一、大二及大三的学生, 共520位。除此之外, 还针对已毕业的2008级毕业生进行了访谈, 并走访了惠州市的一些相关培训机构, 进行采访交流。

3 调查的目的与内容

本次的研究从大学生本身、学校、和社会等角度出发来了解在校大学生的考证情况, 对该现象进行利弊分析, 并探索其深层次的影响, 为解决90后大学生盲从考证问题提供参考性的建议, 正确引导在校大学生考证, 增强大学生在考证种类和范围选择上的应用性、针对性。

4 调查结果及分析

4.1 大学生考证的目的

调查显示, 有64.04%的大学生选择了考取证书是为了顺应市场需求, 在大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的时代, 大部分同学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筹码, 毕业以后能够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才去考取多个证书的。①在调查中, 认为“考证热”是体现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占61.73%, 很多人认为在校期间, 是考取证书的最好时间, 多一份证书, 就能多一份机会。比如英语四、六级, 计算机一级、二级是大多高校的毕业标准和职业的入门需求。因此大学生考证的目的很大成分就是为了增加毕业后的就业机会。

4.2 大学生考证的类型

从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 有45.38%的大学生想考取和自己专业相关的证书, 其中考取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的分别占了所有种类证书的73.46%和75%, 这也说明了四、六级和计算机二级是大多数高校毕业的基本要求和企业的入门标准, 大多数大学生都把它当做必修课和考证的首选。普通话证书和教师证则在师范生中占较大比例, 这些都是与自身专业有关的, 体现了在考证方面比较注重所考证书与本专业之间的联系, 也有31.73%的大学生选择考取自己喜欢的证书, 兴趣是最爱好的老师, 只要有自己的明确目标, 不少人也会选择考取自己喜欢的非本专业的相关证书。另外, 19.04%的大学生想考取当前热门的证书, 其余的大学生选择考取其他的证书。

4.3 大学生考证的途径

大学生考证的方式大都是自学的, 调查中自学考证的学生占了75%, 他们认为自学不仅可以协调自己的学习时间与考证的时间, 并且可以减少考证的费用。同时, 自学的方式也各种各样, 在网络如此发达的时代, 网络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有65.58%的大学生是通过网络了解考证的相关信息, 通过网络了解考证信息既方便又全面, 其次是通过朋友的占了54.81%, 通过老师的是占了50.38%, 有24.42%的大学生是通过了讲座了解的, 其余的少数人是通过杂志、父母和其他各种途径去得到考证的信息。所以自学也是一种考证的便捷方式。也有9.04%的大学生是通过到相关的培训机构去参加培训的方式去考取证书, 他们觉得培训机构的水平比较专业。

4.4 大学生考证的利弊

在专业课学习和考证学习时间冲突时, 有18.65%的大学生是选择了考证, 考证与专业课的学习本末倒置了, 即使证书再多, 专业成绩不如他人, 竞争力反而变得更弱。有33.85%的大学生是选择了专业课, 有47.5%的选择了视情况而定, 说明大部分人对于专业课学习时间和考证学习时间无法做出明确的安排。大多数大学生在校期间都会力争考多一些证书, 这使考证的目的功利化了, 考证只是为找工作提供法码, 影响专业知识的学习。就业的压力使大学生们忽视甚至是放弃自己的专业学习, 将大量的时间、精力、财力投入到考证中去, 并且所考证书很多是跨专业的、与本专业不相干的热门专业证书, 可能结果得不偿失。②

5 反思及建议

通过调查发现, 目前大学生考证存在盲从、确少职业规划及用人单位盲目以证书设立门槛等问题。如何理性地对待“考证热”现象, 让高校学生在保证专业知识获得的同时获取相关资格证书?笔者以为:

5.1 大学生要辩证的对待“考证热”, 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为减少一毕业就失业的苦恼, “考证热”已经风靡整个校园了。然而证书多不代表能力就强, 考证的结果仅仅是一张证书, 证书在一定意义上只是一种符号, 不能代表学生的能力水平。③盲目的考证, 只会浪费时间, 浪费精力, 也浪费财力。所以大学生要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 辩证的看待考证, 合理的安排考证与专业课的学习, 一切考证都必需是在学好学校规定的专业课前提和基础上, 利用课余的时间学习, 在努力考证的同时注意实践能力的培养, 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5.2 学校要正确的指导大学生考证, 辅助大学生做好合理的人生规划

学校应该正确引导大学生合理安排专业课的学习和考证的关系, 做大学生人生规划的指路明灯, 做好辅助学生制定合理的人生规划。正确引导学生所考的证书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 同时帮助引领学生到相关的规范或权威的培训机构去参加培训, 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考证环境, 真正做到在学生考取相关证书上给予相应的帮助与指导, 与此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得学生既对专业课知识深入了解, 又使所考证书对学生自身未来的发展更有帮助。

5.3 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和要求应多注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社会快速发展, 科技日新月异。企业公司对应聘者的要求越来越高, 用人单位过度看重证书, 导致了大学生疯狂考证, 以为有证书就有好的出路。因此, 用人单位应该完善用人的标准和要求, 不以证书的多少来衡量学生的能力, 改变证书是职业的敲门砖的这种观念, 多给应届大学生实践的机会,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造力, 从而真正提高初职者的各方面能力。

简言之, 证书不在多, 在于精。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专业学习, 把本专业知识学精学透, 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 掌握本专业的实践技能。在此基础上, 把“考证”作为一种提升自己的手段, 作为专业学习的补充, 为自己增加一定的“附加值”。而不能跟风盲目考证, 更不能本末倒置。

摘要:本研究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当前高校学生“考证热”现象进行调查, 分析其现状和成因, 并根据调查的结果对大学生考证提出建议, 供高校学生参考。

关键词:高校学生,考证热,调查与分析

注释

11 叶璐.从考证热看大学生就业[J].职业教育, 2010 (10) :17-18.

22 齐亚飞.析工具主义视角下的大学生考证热.潍坊教育学院报, 2011.24 (2) :20-21.

大学生考证热现状调查 篇3

【关键词】考证热动因 正负面影响

一、大学生考证热的动因分析

(一)外部动因分析

1、国家资格证书制度的政策推动

1993年起,我国开始推进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使考证逐渐在大学校园兴起。1994年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被明文写入劳动法。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并重的制度,考证人数规模以及证件种类迅速增加,“考证热”的热度升温。2001年3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持职业资格证书就业的职业目录》,规定了90个必须持有职业资格证才能准入的行业。几年间,我国的职业资格制度逐渐完善起来,资格证的项目越来越多。在学历教育加职业资格教育的发展趋势下,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就业市场上的准入证,随着越来越多的行业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行业资格证书,考证的种类也就越来越多。2014 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分 4 批取消了 211 项职业资格,第 5 批再取消 61 项职业资格,总计取消 272 项,占国务院部门设置职业资格总数的 44%。社会政策出现新变化,大学生考证和潜在考证群体应该理性对待。

2、大学扩招,就业压力大

对于学校而言,一方面,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多,严峻的就业形势使相当多的大学生充满危机意识。为了能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找到一个相对满意的工作,大学生们在完成正常学习的前提下,主观上会选择考取几个社会上比较热门的证书,增加就业的砝码,增强自信心。

3、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另一方面,在培养方案的执行上,许多高校制订培养方案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执行起来却偏差很大,往往只讲了基础知识学时就用完了,学生到就业之后才发现真正有用的部分根本就没讲,实践环节也缺乏有效的实行。

4、大学生与企业需求不匹配,信息不对称

从用人单位来看,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在对一个人各方面都不太了解的情况下,职业经理人唯有从这些较窄的方面来判断一个人的能力,这也是他们迫于无奈的筛选人才的方法。企业用人单位为了能够降低新员工培训成本,减少人力资本的消耗,又考虑到招聘会上短时的见面根本无法快速甄别学生的能力,而证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证明应聘者的相关能力。因而,拥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在应聘时将略胜一筹,这样一来,证书则成为学历文凭之外最有利的求职凭证。因此,有了必需的职业资格证书,求职者在求职的过程中会有更大的把握,更容易获得一份较为满意的工作。并且,在不同群体里考证的冷热是完全不同的。‘考证热’在学历不高、岗位竞争压力大的专科生中比较普遍,相比之下教育背景越好的学生对考证的热情越低。

(二)内在动因分析

1、自身职业规划不明确

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多考取一证在手,多一份就业机会”,成为众多求职者的考证格言,“考证热”的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势在大学校园蔓延开来。反观“考证热”现象,带来的却是很多大学生为了考证忽略专业课学习、丢失了其它提升自身素养、增强个人能力的机会和时间,考证更多地成为了找工作的砝码。在一定程度上,职业资格证书能为求职者起着一定的作用,提供工作入门知识,但是顺利找到工作之后,则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更加深入,更加专业,以强化个人的工作能力。反观现在的一些大学生,对于考什么证,这个证是否真的有利于职业生涯发展,缺乏深入分析,变成了盲目考证。很多大学生为了考证,甚至放弃自己的专业学习,将大量的时间、精力、财力投入到考证中去,并且很多是报考与本专业毫不相干的热门专业证书,这种非理性的“考证热”不应该受到提倡。

2、盲目从众、寻求心理安慰

有些证书,在以后的工作中并不是很重要,但就必须要考,因为大部分的同学都有,假如你没有,只能说明你达不到这个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当有人问及时面子上也过不去,而且在面试或填写简历时用人单位很可能因此而对你的能力产生怀疑。此外,家长对于考证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考证行为。一些大学生反映考证的内容对自己并没有产生什么实际影响,考试之后,基本上把考试内容忘得一干二净。这些学生看似是职业资格证书的积极追求者,但实质上只是一时心血来潮,或者是为了考证而考证,没有明确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目的,模糊了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初衷,单纯地冲着职业资格证书而去,这种情况特别可悲,大学生沦为了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工具。

二、证书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通过考取职业资格证书(针对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我们会学习到一些专业的入门知识。大多数工作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是属于学习理论方面,等找到工作了,再结合实践,这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方式。也就是说,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时所学的内容为以后的实际工作提供理论支持,为今后的工作做铺垫。当然,前提是你要认真学习,用心学习。这也是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最理想的一种状态和理由。

(二)反面影响

为了考取職业资格证书,在与个人专业、兴趣、专长无关的方面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果不但荒芜学习,而且还阻碍自己专业知识的深化和潜能的激发。长期来说,这是不利于工作能力的前期培养和锻炼。本来有自己感兴趣并且有潜力的方向可以深入学习,但是为了工作,却本末倒置地去考与之无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对于长远就业来说,是弊大于利的。

在很多人眼里,职业资格证书就像是奥运会上的一块块奖牌,让人以为有了它就可以衣食无忧,沉浸在安逸的环境中,却不知这会使人难以继续前进的步伐,更难以再创辉煌。大家以为,职业资格证书就是一切,其他的都不重要,因而错失了许多其他提高自身能力素质的机会。

关于大学生考证的调查问卷 篇4

学校:学院:所学专业:年级:

1.你对考证的态度:

A.自己想考证,有明确的目标B.自己想考证,但一直拖着没考

C.自己想考证,但很茫然,无目标D.不想考证

2.您现在已经考取的证书有哪些:(可多选)

A.英语四六级B.计算机等级证书C.普通话等级证书D.各种职业资格证书

E.驾驶执照F.托福、雅思等G.计算机软件考试

H.其他

3.你对所考取的证书的作用了解吗?

A.非常了解B.比较了解C.不了解

4.你通过什么途径获取考证信息(可多选)?

A.老师推荐 B.同学推荐 C.网络、电视宣传 D.培训机构宣传 E.其他

5.您在备考阶段倾向于:

A.参加专门的培训B.自学C.裸考

6.您在考证上能接受的花费的费用:

A.100元以下B.100-500元C.500-1000元D.1000-2000元E.2000以上

7.您认为是考的证书越多越好还是考与您的专业密切相关并有深度的证书好?

A.证书越多越好B.专业密切相关并且有深度的好

8.促使您考证的原因是什么?(可多选)

A.在就业简历上增加砝码B.提高自身的知识能力

C.受到周围同学的影响D.老师或者家长要求

E.其他

9.您周围熟悉的人大概有多少人考证(除了强制性的):

A.80%以上B.50—80% C.20—50% D.20%以下

10.当专业课程与考证冲突时,您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

A.专业课学习才是最重要的B.在两者间能很好地找到平衡点

C.备考期间,考证更为重要D.其他

11.您会因为哪些原因放弃考证?

A.费用B.兴趣C.时间D.能力E.其他

12.如果某个考证通过不了您会选择:

A.继续考B.转考别的证C.放弃考证D.其他

13.您对目前考研热的看法:

A.体现了目前就业竞争激烈、压力大

B.体现了教育的缺失,存在误区

C.开拓视野,增加自己的能力,多掌握些技能

D.完全没有必要,浪费时间、金钱、精力

大学生考证热现状调查 篇5

2)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3)你的看法

In recent years, getting a certificate has become a new craz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Just randomly ask a student on campus what he or she is busy doing; quite possibly, you may get the answer that he or she is preparing for a certificate of some kind. Why does this craze appear?

There are mainly two reasons behind this phenomenon. First, it is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that forces college students to get more certificates. With the admission expansion of colleges, a lot more graduates have to face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job market. How can one make himself more competitive? More certificates at hand, maybe. Second, diploma and certificates are still important standards by which many employers measure a person’s ability.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qualifications for a job, the students compel themselves to run from one exam to another.

From my point of view, we should be more rational when it comes to certificates, since certificates do not necessarily prove one’s ability. Being crazy in getting certifications blindly is nothing but wasting time. To conclude, we should focus on improving our ability but not getting a certificate of no practical value.

近年来,获得证书已成为大学生的新热潮。随便问一个学生在校园里他或她正忙着做什么,你可以得到的答案很有可能是他或她在为某种形式的证书做准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热潮?

现象背后主要有两种原因。首先,就业压力迫使大学生获得更多的证书。随着大学的扩招,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面临激烈的`竞争。如何让自己更有竞争力?也许是更多的证书在手。二,文凭和证书仍然是很多雇主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准。为了增加就业机会,学生强迫自己一个接着另一个的考试。

大学生“考证热”的思考 篇6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 “考证”之风在大学校园持续升温, 至今热度不减, 并且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考取各种资格证书的行列中来, 部分学生甚至逃课参加考证培训班。他们认为证书是今后找工作的“敲门砖”, 多拿一个证, 就多一个就业机会。然而大多数学生考证盲目跟风, 对于自己真正需要考什么证书的认识还处于模糊阶段。

二、大学校园考证热产生的原因

1.就业压力的影响。教育部数据显示,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727万人, 较上一年增加了28万人。加上2013年未就业的人数, 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使大学生们产生了危机意识, 大学生便通过多考证书来增强求职竞争力。

2.国家政策导向的结果。199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这说明学历、学位证书不再是就业的唯一通行证。想上岗, 先拿证, 无意间造就了“考证大军”队伍的加大。

3.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方向。连续多年大学扩招, 人力资源供过于求, 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优中选优。虽然他们更看重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 但面对千百份简历, 在同等条件下, 他们只能通过获得的证书对学生第一印象做出初步判断。

4.教育体制的欠缺。近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改革,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从某种程度上讲, 高等教育还游离于产业发展之外。部分高校教学内容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的层面, 缺乏专业知识的实际操作及运用, 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与市场要求的人才模式严重脱节。为缩减在校所学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增强就业竞争力, 学生不得不通过考证来加强行业要求的实际操作能力。

5.学生的盲目跟风。从众心理是人类难以克服的障碍。当看到身边的同学都投身到“考证大军”中, 学生自身会产生一种紧迫感, 不甘落后的心理促使他们也加入到考证队伍中来。

三、“考证热”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

1.“考证热”的正面效应。能增强大学生的自主竞争意识, 为了不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被淘汰, 大学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根据社会和市场的要求, 通过考证为未来就业增加筹码。有助于知识结构的改善, 通过各种考证培训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公关、信息科学等多方面的技能, 全面改善知识结构, 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有助于促进高校的教学改革, 大学生蜂拥考证来改善知识结构、增强实际工作能力的这一行为, 实际上也是他们希望学校能够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来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无形中促进了学校推进教学改革的步伐。

2.“考证热”的负面效应。影响正常学业。很多学生为了考证而考证, 甚至牺牲自己专业课的上课时间去参加考证培训机构的培训。这样不仅耽误专业知识的学习, 而且还错失了在学校锻炼自己实践能力的机会。诱发个人的功利主义, 大学生盲目考证是为了在就业时能够脱颖而出, 看重的完全是证书的市场效应。这种把考证当作谋生的手段, 以利益来决定学习的行为必定造就大学生急功近利的心态。导致人才错位。大学生偏热衷于考取经济、法律等热门专业的证书, 然而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决定了现有人才需求涉及领域的片面性。失重的偏向必然导致人才的错位。

四、大学生如何理性地面对“考证热”

1.理性的认识。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会要求应聘者持有一些职业相关的证书, 但企业最注重的还是应聘者的职业能力, 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是重要的参考。因此学生要跳出盲目考证的误区, 将主要的精力放在自己的专业学习上, 在不耽误专业课程学习的前提下, 选择适合自己的证书考试。

2.科学的选择。大学生应该首先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就业需要相结合有针对性的考取证书。其次, 在适当考取一些通用性证书以后, 选择考取与自己专业相关的高级技能性证书来提高就业的竞争力。

五、如何规范和引导大学生考证

政府部门严格规范“考证”。政府应坚决取缔社会上不合法的培训机构, 加强培训教学质量的监督, 确保学生真正学到知识。用人单位客观评判“考证”。用人单位不能只认“证”, 要把重点放在考量学生综合素质及实际操作能力上来。高校科学引导“考证”。学校的老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证观”。帮助他们明确考证的目的, 认清考证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教育学生尽早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综合考虑个人的具体情况, 在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适当地选择考证。注重学习的过程, 不要为了考证而考证。

六、结语

实践证明, 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 证书不是衡量一个人才能的最终标准, 扎扎实实地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才是硬道理。

摘要:近年来, 愈演愈烈的大学生“考证热”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促使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大学生应该如何理性地选择证书的考取?各部门应该如何规范和引导大学生考证?诸多问题值得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考证,就业,教育体制

参考文献

[1]夏奕.大学生如何理性面对考证热[J].校园心理, 2007 (9) .

[2]张胜利.大学生"考证热"现象分析及应对策略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 2011 (9) .

[3]叶璐.谈大学生考证热的理性回归[J].衡水学院学报, 2010 (5) .

[4]闻建华.对大学生"考证热"的理性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7 (15) .

大学生考证热现状调查 篇7

关键词:五因催化;考级考证;原因分析

改革攻坚,时代发展,大学生就业的矛盾日趋尖锐,为了在就业的夹缝中寻找到一线生机,大学生群体在面对国家政策的出台、社会招聘标准的多元化、培训机构的井喷式诞生及自身心智的不成熟,诉诸于考级考证毋庸置疑。所谓考级考证为何热的“五因催化”原因分析,就是从一下五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探讨:

一、国家政策因素

从1993 年开始,我国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文凭并重的制度。国家规定一些工作岗位必须招收有相应资格证书的人员,也就是说大学生不仅要有文凭还具有一定资格的证书才能进入就业市场,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持职业资格证书就业的职业目录》,规定90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必须要有职业资格才能进人。[1]会计专业亦是如此,国家会计法律明确规定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与商科类专业相关的还有银行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等;同时,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所涉及的会计职称和职业技术资格评定都必须与证书挂钩,大学生群体只有通过相关的考试取得相应证书才能被社会认可和接受等。为此,在商科大学生既要有相关的从业资格证书又要有相关专业职称证书才能进入对应职业中并顺利长远发展的现实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只能求助于各种各样的考级考证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迎合国家政策的规定。所以,国家对学生群体进入职业和在职业发展过程的明文规定客观上加剧了大学生考级考证之风。

二、社会竞争因素

近年来,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越演越烈,这毋庸置疑使得大学生数量与社会的需求量不对称,就业市场明显出现了供给远远大于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无法在就业大军中被签约。说到毕业生人数,2013年全国毕业生数量达到历史最高的699万人。据悉,今年北京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22.9万人。截至4月19日,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28.24%,其中研究生签约率36.59%,本科生签约率26.6%。[2]严峻的就业形势无疑诠释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激烈的竞争实际,作为被越来越多人推崇和喜爱的商科专业就业竞争现状更是可想而知。相关数据表明:作为商科类中的会计专业人才招聘,在各地人才市场中往往一个会计招聘名额就会有近百名甚至更多的名毕业生来应聘和竞争。因此,毕业即失业的说法也越来越盛行,这种现象会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迫使他们倾向于通过考取各种相关或者不相关的证书来增加自己就业的筹码,同时也给自身寻求一种心理安慰,因为在大学生群体的意识里证书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有了这个“能力”的证明,自己便不会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被排挤掉。

三、人才招聘因素

用人单位对人才选拔的相关要求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用人在招聘人才时优中选优,这种优胜劣汰的人才选拔模式也逼迫大学生不得不多考几个证来作为自己比其他应聘者略高一筹的证明,几乎所有的大学生群体都形成一种共识:在大学生队伍实践经验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唯一可以有效区别学生群体优秀与否的标准就是考取证书的多少;另一方面,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由于企业类型五花八门、企业数量不计其数,再加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还处于不断探索与完善的阶段,用人单位的所谓的人才选拔与招聘标准根本难以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很多用人单位在人才考评机制上更多的是追求形式上的“前无古人”与独树一帜,可以说不同的用人单位基本都存在有别于其他单位的一系列人才评选机制。面对过于个性化的人才招聘与评选机制和缺乏规范与统一的人才考评标准,大学生群体只能将自己练就成“金刚不坏之身”,将用人单位多元的素质与能力要求集于自身,以便在求职中总可以拿出一种迎合用人单位所要求的能力。

四、学校教育局限性因素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还处于不完善阶段,教育体制改革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我国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形势下,商科类专业的人才素质要求更是不断变化的,即高校商科类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与社会商科人才需求“脱轨”的现象。首先,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趋于多元化,知识更新替代越发迅速,高校无法将学生培养成为实用型人才和应变型人才,大学生不得不通过考证来弥补自己在学校所学与实际社会需求的落差,预先改善和提升自己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技能、实践能力,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将自己培养成为能够很快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其次,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不完善。仍存在等级证书与学位证相挂钩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得考证热潮有增无减,学生为了使自己能够顺利拿到毕业证书,不得不去考一些学校硬性规定的证书。再次,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还不够深入,没有切实形成对大学生良好、系统、科学的就业指导,这无疑使得大学生缺乏形成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等。

五、大学生群体自身因素

大学生群体独有的群体特征也是制约大学生考级考证盛行的关键因素。首先,作为90后的商科类大学生群体,由于思想意识还不是完全成熟,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面对未来的不可预知性,只能通过遍地撒网的方式奋战在考级考证的海洋中,以此来“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以便日后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选一种相匹配的证书来證明自己的能力,用其作为取得工作的敲门砖;其次,当前的大学生群体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容易效仿和跟风,不管要考的证书对他们自己来讲是否实用,他们总是有一种从众心理和“多数人坚持的就是正确的”意识,当他们看到周围同学手里的证书越来越多时,便会不自觉的心慌,为了给自己吃一颗定心丸,便加入了考级考证大军;再次,大学生群体对未来的期望值过高,现实的专业发展前景难以满足其内心的需求,他们不甘从基层做起,不甘从默默无闻者做起,这就导致其不断借助于托福、雅思、初级会计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证书来将自己武装成为一个强者。总之,大学生群体的自身因素也促使考级考证成为其大学必修的“课程”。

总之,从国家的政策法规到社会的招聘形式,从培训机构的鱼龙混杂到大学生群体的心理、思想不成熟,都不容忽视地在加剧着大学生考级考证热潮愈演愈烈的趋势。因此,在这样的现实背景和环境下,我们迫切需要结合现实状况作出必要的调整与改革,让更多的大学生群体不要被考级考证奴化。(作者单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汤燕娜.大学生“考证”现象浅析[ J].中国大学生就.2006,(14) : 99 – 100.

[2]王飞.今年高校699万毕业生将迎最难就业年[N].现代快报,2013年5月20日.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解决学习总结下一篇:两学一做教育学习简报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