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之三字经

2024-08-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经典诵读之三字经(通用11篇)

经典诵读之三字经 篇1

三字经(勤学篇)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们,我们已经读了很久的《三字经》了。今天,你们能用不同的方法吟诵给大家听吗?谁先来?(生:我会背:人之初┄┄┄、我和同桌一起来对答、我们这一组接龙、我会打快板

2、你们真是一群优雅的小吟诵家啊!老师为你们高兴。你们能读、能背,会唱吗?生唱舞

3、唱得真好,就让这歌声带着我们一起继续走进《三字经》,感受他的魅力。

二、学习《三字经》

(一)初读课文 读通读顺 展示本课内容

xuán liánɡ zhuī gǔ bǐ

头 悬 梁 锥

股 彼 不 教 自 勤 苦 nánɡ yínɡ suī pín chuò

如 囊 萤

如 映 雪 家

虽 贫 学 不 辍

xīn suī yóu zhuó

如 挂 角 身 虽 劳 犹

卓 sū shǐ fèn jí

苏 老 泉 二 十 七 始 发 愤 读 书 籍

bǐ jì

yóu huǐ ěr yí

彼 既 老 犹 悔 迟 尔 小 生 宜 早 思

1、请小朋友拿出老师发的讲义,借助拼音把这段《三字经》读 四遍。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2、小朋友在读的时候,眼睛看得特别仔细。下面,请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读,读错的地方教教他,争取读得更好。

3、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呢?来,你读。其他小朋友,我们的小眼睛看哪儿呀?小耳朵干什么呢?(看着书,认真听)你们真会学习,那就让我们一起用心地听。谁再来读读?还有谁和她比赛的?(评:声音真响亮。真流利呀!梁是后鼻音,辍是第四声他都没有读错。精神很饱满 像一个小爆竹)读得多好呀!声音又响又脆!他不怕困难,读了几次,坚持读正确,多认真的孩子呀!)

(二)看故事读 明勤学道理

﹤一﹥学习:头悬梁 锥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

1、三字经文字简短,读起来朗朗上口,最有意思的是它几乎每个句子里都藏着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故事,读读三字经吧。

2、出示课件:(学校围墙上的悬梁刺股图)这幅图你们熟悉吗? 在哪儿看到过?谁来说说这个故事? 头悬梁 这倒真是一个克服困意的好方法。锥刺股 那是尖锐的锥子啊,疼吗?

3没有人强迫他们这样做,他们这样做是自觉的。我们也学他们把头发吊在梁上,用锥子戳自己的大腿,好吗?这样会伤害自己的身体。那我们向他们学习什么呢?(勤奋好学的精神)

4、悬梁刺股这个成语故事就来自于我们今天要学的《三字经》-(出示课件:头悬梁 锥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谁来读?(评 读得真好!真棒!真疼呀!读出了你的佩服)

5、试试延长第一个字的音,再放慢速度读一读,比如:头-悬梁(师范读),味道又不一样了,自由读。

6、读着读着,我发现有的同学摇头晃脑,都读入迷了,谁来读?谁再来读?还有谁想来试试?(读得真棒!真像一位小古人!有点古文的韵味了。你读出了三字经的韵味。)

7、我们一起来。

8、读得真有味儿!老师奖励你们看一个动画吧!﹤二﹥学习: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

如负薪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

1、播放动画:

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

如负薪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

2、(点击图)就着萤火虫的光看书,能看清吗?可是,车胤却看得津津有味。(点击图)在雪地里看书,冷吗?可是,孙康看书看得入了迷,忘记了寒冷。

3、这两个人啊,家里很穷,买不起灯,但都没有放弃读书,这 就是:(点击图)家虽贫 学不辍

4、(点击图)一边挑着柴火一边读书,放牛的空隙用来读书,感觉怎么样?他们有没有放弃? 这两个人都是一边干活一边坚持学习的,多勤奋呀!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点击)谁愿意再来读?(你看,明白了意思读,味道就不一样了。听出来了,你读出了顽强求学的信心,你读出了学不辍的坚定)

5、还有谁想读?这么多小朋友想读啊!好,请同桌的小朋友合作读,我一句你一句,读得过瘾吗?我们一起来读,男小朋友读上句,女小朋友读下句。(这朗朗读书声,在老师听来就是最美妙的乐曲!)

<三>学习: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愤 读书籍

彼既老 犹悔迟 尔小生 宜早思

1、可是,就有这样一个人,他的名字叫苏洵,号老泉,人称苏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了27岁才开始认真读书。(点击)指名读

2、苏老泉后悔自己老了才开始用心读书,所以他对我们说:(点击)“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3、苏老泉的话,你们明白了吗?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小时候不好好读书,老了之后就会后悔。“一寸光阴一寸金”,我们要抓紧时间认真读书。

(腹有诗书气自华,掌声表扬!你真是一个学习的小精灵!你们明白了苏老泉的教导。)、每当看到自己镜中的白发时,苏老泉懊悔不已地说:(点击)彼既老,犹悔迟 每次手捧书籍,却又记不住时,他是万分后悔:彼既老,犹悔迟

5、苏老泉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他告诫后人们,告诫我们每一位小朋友:(点击)尔小生,宜早思。

当你上课走神不认真听讲时,苏老泉严肃地对你说——尔小生,宜早思。当你偷懒贪玩时,苏老泉会语重心长地对你说:—— 尔小生,宜早思。

让我们记住苏老泉的教导——-尔小生,宜早思。

三、各种形式读三字经

1、小朋友们,你们注意到了吗?三字经都是三个字三个字儿的,读起来特别顺口,谁来读?还有谁来读?(加上节奏,注意停顿,你会读得更棒!真是一位朗读高手!)2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读三字经可有趣啦!它可以拍着手儿读(师范:头悬梁锥刺股)我们也起来。

它还可以--谁来说说?(拍桌子读)你试试看(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还有更好的方法吗?(同桌拍手,)愿意和老师一起来试试吗?师生拍手。同桌的小朋友试试,各按各的节奏。

说说你的办法?(跳着读)谁和她一起?(像一群美丽的小蝴蝶,掌声送给她们)

还可以怎么读? 拍铃鼓读。你来试试。

你来说说。(打快板读。)今天谁带快板了?你们一起上来说。

四、唱三字经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读三字经,读出了韵味味,读出了故事,读出了道理,读出了趣味。可我觉得还不过瘾,我想放声歌唱,你能把这段三字经编到我们刚开始唱的那首歌里吗?(多悦耳的歌声!多聪慧的孩子!我们一起唱。

四、作业

经典诵读之三字经 篇2

实践证明, 中华经典文化展现的是优秀的中华民族人文精神, 能为学生绘制厚重的人生底色, 其表现形式贴近学生心灵, 能激发学生的道德潜能, 提升学生的道德价值标准, 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因此在整个校本德育文化构建过程中, 我们以每年春天举行的大型经典诵读活动———“春天诗会”为切入口, 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德育文化。

最是一年春好处——诗意校园, 触动学生的道德认知

书香雅致的校园在春天最美, 墙壁上、橱窗内、花圃里, 处处飘逸着浓浓的诗香, 小池边、大树下、教室里, 处处都能听到朗朗的诵读声。学校面积很小, 但环境设计却花了很大的心思, 每一个过道的画框、每一个回廊的景点、每一面墙壁的文化都独具匠心, 角角落落都追求“诗画育人”的功能。确实, 在诗意盎然的环境中, 学生积极的道德认知不断被触发、内化……

每天上学, 总有三三两两的孩子在校门口的文化墙边摇头晃脑地诵读“实小三字经”———“我实小好少年学做人记心间孝父母理当然养育恩报不完……”学生进进出出, 时时诵读, 行为规范不知不觉就记在了心间。学校操场边的墙壁上画着家乡风光, 孩子们爱指着墙上的山山水水, 讨论着这是“天姥山”、这是“沃洲湖”, 然后情不自禁又念起李白对家乡的赞美诗:“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家乡有多少秀丽风光, 就有多少千古佳句, 随手俯拾, 诗就从口中到了心中, 传统美德也随着字字珠玑滋润着一代新人的心灵:爱国爱家、仁爱孝悌、勤俭朴实、和谐友善……

万紫千红总是春———品味经典, 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学生的道德养成是一个知、情、意、行相互统一的过程, 它不能只停留在外在价值的灌输, 还要触动他们的内心, 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中华经典因其独有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在吟诵品味中极易引起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因此, 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 我们注重把经典诵读与学校课程建设相结合、与班级评比相结合、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使诵读经典的条条途径呈现出万紫千红的芳菲之春!

1.开设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学校开发了校本教材———《经典诗文诵读读本》, 根据各年级学生特点汇编中华优秀诗词, 要求学生通过晨诵、午读、暮吟等多种形式品读经典。学校开辟晨间、中午的专门诵读时间, 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学校还从地方课程中设置每周一节经典诵读课, 课型可以是诵读指导、感悟交流、新书推荐、名篇赏析等, 力求形式多样、活泼有趣。多时间段的阅读,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多样的经典诵读方法指导, 让学生在经典吟诵中感悟诗词中的价值取向。

2.举办一年一度为期一个月的“读书节”。“读书节”要求班班举行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如“古诗朗读比赛”、“诵读大王”、“小诗仙”评比、“读书知识竞赛”等。以活动促学生诵读, 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诵读积极性。经典诵读的经常化, 使学生沉醉在唐诗风韵宋词意境的同时, 人格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净化。

3.注重挖掘德育素材, 把道德教育的“根”扎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上。《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大量经典诗文都是提升学生品性和修养的优秀读物。实践证明, “润物无声”的经典诵读改变了以说教为主的传统道德教育模式, 促进了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在经典诗文的滋养下, 学生渐渐变得彬彬有礼、与人为善、生活独立, 而且随着经典文化的积累, 其对孩子的道德认知、行为准则将产生日益深远的影响。

春色满园关不住———演绎经典, 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自2008年开始, 每一年的春天, 学校都会举办全校性的经典演绎展示活动———“春天诗会”, 至今, “春天诗会”以圆满举行了6届, 成为学校的特色品牌活动。“春天诗会”为学生提供了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 也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它是一个全体学生参与的“大经典”, 它是一个综合艺术教育的“大经典”, 它更是一个最能激发学生道德情感的“成长经典”。全校37个班级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诵读展示, 他们通过合唱、舞蹈、诗乐舞、情景剧等多种形式演绎经典, 将传统文化的魅力艺术地绽放。学生在活动中不但提升了阅读能力, 彰显、展示了经典诗文的启智导行的魅力, 更让具有诗意的人格在更深层面上定格, 成为人生路上最难忘的成长瞬间。

2014年的“春天诗会”迎来全县少先队辅导员老师的观摩, 台上, 学生演经典、赏经典, 激情四射;台下, 教师欣慰, 家长震撼, 经过一次次的诵读体验, 孩子在台上已是光芒四射, 入木三分的经典演绎一次次让舞台上下热泪盈眶。情境交融中, 经典中的道德规范、人生哲理早已潜移默化地成为学生模仿学习的行为规范, 古代圣贤那“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抱负、“少年智则国智”的理想在五彩斑斓的诵读舞台上和孩子纯真炽热的情感一起升华。

“春天诗会”让学生成长, 也让教师成长。六年的优秀节目展示中涌现出许多教师自己创作的文本, 恰如自创节目《一路走来》的前言:一路走来, 我们享受诗歌的润泽;一路走来, 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一路走来, 我们更加坚定我们前行的方向!

这一路走来, 鲜花铺就:2009年, 新昌县实验小学成为市首批“阅读力提升工程”试点学校;2012年, 成为新昌县内首个市经典诵读基地, 介绍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文章《文化寻梦》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2010年, 还随邵俊杰校长赴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学院参加中美联合暑期教育研讨会进行交流。于此同时, 经典诵读的舞台还培养出了一大批朗诵、演讲人才。至今, 新昌县实验小学已蝉联县级演讲、朗诵比赛第一名十多年, 十多位选手参加过市级、省级演讲比赛、故事比赛:2010年, 仅四年级的黄子瑶同学在“走进和谐的春天”演讲比赛中获省级第一名;2012年, 五年级的徐楠凯荣获浙江省中华经典诵读朗诵大赛第三名;2013年, 五年级的蔡芷仪同学获浙江省“中国梦我的梦”演讲比赛二等奖;2014年五年级的高一轩同学获绍兴市演讲比赛一等奖。

绿叶成荫子满枝———回归生活, 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当经典诵读走进课堂、开发课程、形成独特的艺术之花绽放时, 我们要始终紧紧抓住教育的根本———让经典滋润心灵, 让诵读伴随成长,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悟经典给予的人文素养。因此, 我们把经典中蕴含的道德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 让每一个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逐渐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1.利用“唐诗之路”, 播种乡土情结。乡土是无字的歌谣。经历了一千多年历史的石城古县———新昌, 是浙东唐诗之路, 素有“东南眉目”的美称。深厚的唐诗文化犹如一幅历史画卷, 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眉眼盈盈处”的天姥山, 有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峰峦幽谷的穿岩十九峰, 处处可见“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风光旖旎的沃洲湖又展示着“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神韵。因此, 学校又以“家乡名篇”为主题举行了第三届“春天诗会”。在访家乡、拍家乡、诵家乡等系列读书实践活动中, 学生品味经典的新昌唐诗文化, 播种乡土情结, 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全校93位教师一起演绎的大型朗诵节目———《走进李白》成为那一届“春天诗会”的独特亮点, 也拉开了“家乡唐诗大赛”的序幕。

2.利用节日文化, 养成道德习惯。道德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表达方式也形态各异。在生活中通过有效地整合各种经典教育资源, 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养成道德习惯更能增强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元宵灯会, 学校将诵读“元宵节”的千古佳句和“自制低碳花灯展”活动相结合, 学生做花灯、制灯谜, 吟唱着“月上柳梢头”, 体验着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妇女节”、“母亲节”我们用“游子吟”、“孝文化”引导学生说孝、报孝、诵孝, 用实际行动表现“学经典做孝子”的感恩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六年光阴, 欣然见实小学子在六届“春天诗会”中馥郁芬芳:他们从古诗文春风化雨般的滋养中汲取千年文明, 他们也从经典诵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成为有教养、有智慧、有气质、有活力的好少年。

摘要:教育规律揭示:道德教育很难“教成”, 靠的是“陶冶熏习”、“耳濡目染”, 而且只有依赖于经过历史积淀形成的校园文化风格, 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因此, 开展经典诗文的诵读, 让学生熟诵于口, 濡染于心, 是遵循学生发展规律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 它能改变德育以说教为主的方式。本文通过“春天诗会”教育实践证明, “润物无声”的经典美文诵读是提升学生品性和修养的有效途径, 对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也有其独到的意义。

经典诵读之我见 篇3

打小就沉醉于古典诗文的我,喜欢读诗,喜欢写诗。因为诗的世界那么神奇,它把许多平凡的事物,表现得那么隽永深刻、鲜明动人。怀揣着对中华传统古典诗文的一腔热情,我带领着我们班的孩子开展了经典诵读的活动。我要让我的孩子们也爱诗,也走进诗的美妙世界。我要让我的孩子们诵读经典诗文,让经典诗文成为他们一生的牵挂。

一、适时安排,每天读诗文

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当今,在奥数、英语被疯狂推崇的今日,诵读古典诗文,竟有些“小园香径独徘徊”的怅惘和失落。在以分数论英雄的今天,没有人会问你读了多少经典,会背多少唐诗。然而,教育终究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我们不能免俗地急功近利,但我们的心中依然会有一隅诗意的栖居。“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在人间”那些被渐渐遗忘的中华传统文化瑰宝,正在慢慢地被人们重新拾起。

“天天美诗文,三个十分钟”。把每天的半个小时的经典古诗文学习时间分散开来,化整为零,学生容易接受,教师也不觉得是负担。

每天早晨的晨诵10分钟,采用教师大声范读、学生跟读或者优生领读等多种形式诵读。

每天中午的午读10分钟,让学生复习晨读的经典古诗文,老师还要把诗义简单地向学生们讲解。

每天下午的暮省10分钟,教师利用这段时间,引导思考诗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最好是结合读者具体的生活和学习来讲。日久天长,学生的古诗文会有属于自己的积累。

二、灵动结合,每周有主题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思乡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母爱诗;“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的豪情诗……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品质,总是蕴涵在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之中。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古今文人墨客,总喜欢以各种主题,纵情抒怀、泼洒妙语。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关注时令变化,关心世间冷暖。母亲节来了,我让孩子们读了一周的有关母爱的诗;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了,我带领孩子们找一些废墟上的诗篇读给学生听。用诗言志、读诗明情。

除了读社会的主题,读生活的主题,我还有意识地带着孩子们读教材,读课文,找准某一“点”,由此散发开去。

我教《初春小雨》时,就带着学生在“春”的世界中漫游:“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氧化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课堂上,你读“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我背“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他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我诵“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这些经典的文辞句段,犹如酷暑的缕缕凉风,山涧的汩汩清泉,沁人心脾、唇齿留香。

三、多种形式,每学期有比赛

那是一个快乐的学期将要结束的日子,当过年的气氛被一个同学在不经意间带来,另一个同学大声吟诵起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争插新桃换旧符。”我听了,灵机一动,决定来个“想节日,背诗歌”比赛。比赛分男女两队进行,孩子们情绪高涨,个个都想显显身手。比赛开始,几个男生扳着一个指头高声背诵:“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还没等他们背完,一个女生扳着两个指头,背道:“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男生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女生背:“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我觉得女生背的这句诗非常好,不禁击掌叫好。男生不甘示弱,立刻想到了关于中秋节的诗:“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女生回应:“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比赛继续进行,大家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欢笑声此起彼伏。

时间流逝,教育无痕。我利用这样一个机会,积极引导孩子们进行古典诗文诵读比赛,看则无心、实则有意。为了激发每一位学生的诵读兴趣,除了搞一些这样的小竞赛,我还不断变换着诵读的形式:在经典中,因为作者的推敲琢磨,使语言很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等,都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幅幅优美的图画。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经典配画,加深了学生对经典的感悟,培养他们的思维力、想象力。另外,诗本身就具有强烈的音乐美。在诵读的过程中,为激发学生的诵读的兴趣,让他们记得更好,可开展歌唱古诗的活动。

国学诵读之三字经课程设计 篇4

一、科目开发背景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渊源流长,古国的文明深奥而博大,浩如烟涛。《三字经》便是一本学习中华文化不可多得的入门之书。这本自南宋以来七百多年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儿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含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三字经》从做人,办事,待人,接物,处事等多个方面都形成了一整套的体系。其中列举了我国历史上的好多有意义的典故。其中不乏传授优秀思想品德的典故。于此同时,还可以增长学生文言知识和历史知识。

二、科目目标

1、能诵读书中的名句,初步了解中国历史。

2、了解文中出现的故事,以助古文的理解。

三、科目内容

国学诵读之《三字经》科目围绕目标设计编排“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

四、科目实施

1、适合对象

六七年级学生。人数12—20。

2、课时安排

30课时

3、设备要求

多媒体播放设备

4、教学资源

自编讲义,相关的故事和影视文件

5、教学策略

A发掘身边与之有关的古文故事

B鼓励学生开口谈感想,解其意

五、科目评价

1、记诵比赛

经典诵读之三字经 篇5

古代的文人们是早已逝去了,留下的只有这些万古不朽的文章,而他们的人格魅力正蕴涵其中与之长存。每每诵读这些文章,便会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我们,让我们心潮起伏的走向他们。这便是经典的魅力所在,是它在作用着我们的心文以载道,经典美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背诵这些经典古诗文,对孩子们的眼界、胸怀、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大有帮助。上下五千年文化是何其的灿烂,古人留给我们的文章是何其的丰富。在这浩瀚的古典文学宝库中,带领学生诵读着,感受着。除去了这精美的文词和超凡的意境外,折射在我们面前的便是古代文人们的人格魅力了。诵读经典,对于帮助中学生了解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厚实文学功底,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诵读经典,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中国经典古诗文内容博大精深,它是民族精神的教科书,孕育了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诵读经典古诗文,能使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加深认识,体验和感知我们民族的伟大灵魂,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诵读《论语》时,我们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感受到孔子人格魅力所在。他认为任何人总是有着优点,可以让其他人学习的,他的这种肯定是对每一个人的生存价值的承认。在儒家教育中,我们感受到了孔子教人成人的三个层次,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领悟了个人理想信念的树立与社会的相关联系。如美文中提到的“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雅量。“高山流水”般的友谊、“见贤思齐”,“无欲则刚”的人生哲理等等,可以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腹有诗书气自华”,经典古诗文中这些积极的人生理念和道德精神,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诗文明志”,学生们在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高文化品味的同时,也必将会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发展国家经济的历史重任。通过诵读,使学生初步具有爱国的思想感情;初步确立长大后要通过从事某种事业来为祖国、为社会民众服务的思想;初步懂得奉献社会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职责;初步懂得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既是国家对自己的要求,也是自己应尽的义务。

二、诵读经典,净化心灵,健全学生人格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待其长大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和优秀品性须在幼小时培养。因此,有目标地选择经典名篇,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到积极向上的进取心,敢于成功而不骄傲,面对挫折不气馁,适度地表现自我而不自悲,敢于接受挑战,不惧怕竞争,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不嫉妒他人的成功和优点,不猜忌别人,能宽容他人。诵读圣贤的经典,遇到困难时,我们会想到古人说“遇到困难应当愈挫愈勇”,就会勉励自己不要灰心,不要难过。孟子说道:“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要是我们记起这样的话,就会认为自己是有用的人,一定不会自暴自弃,还会勇于承担一切困难和艰辛。在读经的过程中,我们纵观历史上的圣贤、伟人的成长历程:孔老夫子自幼失去父亲,由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教育成人,最终成为至圣先师。范仲淹靠苦学,经历了种种的艰辛,最终成为国家的宰相、国家的栋梁。他廉洁奉公的品行流传至今。历史上所有成圣成贤的人哪一个不是历尽艰辛,经历种种考验最后成为圣贤之人的?而当对这些经典耳闻目染后,我们就会懂得“泛爱众而亲仁”,“圣与贤,可训至”。在面临挫折时,我们也会有能力勇于接受,不至于在挫折来临时,束手无策。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富裕了,但与此同时一些不良社会风气也随之产生,诸多因素造成一些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诵读经典能健全学生的人格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与文化底蕴。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也是在与历史文化名人进行对话交流,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熏陶,树立起坚定的信念,做一个追求真善美,追求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做一个有作为的人。

三、诵读经典,传承美德,陶冶学生情操

在吟诵活动中提出的“诵读为本,不求甚解”,就是要求教师不要用分析代替学生的吟诵,而是让学生在吟诵中自悟自得,在自悟自得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更重要的是国学能够使孩子们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操守。“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可以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儒化,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他们认为,读古人书,与古贤为伍,是一个人高尚境界的表现。以儒学价值为核心的传统文化,重人伦、求和谐、盼安定,道德修养渗透在古诗文中,将对孩子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毋庸讳言,当前的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人文素养欠缺、基本礼仪较差、自私自利等问题,这也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古诗文,必将受到民族精神的感召,优秀的传统文化必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必将帮助他们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高文化品位。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遍,不会作也会吟。”多读精背是一种学习古诗文行之有效的方法,读多了,自然成诵。基于以上考虑,我校结合实际,细化了活动过程,在活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每周四开展吟诵诗活动。学校组织教师及时抽查。充分利用班级古诗词积累角,定期更换,利用六一儿童节开展经典诵读比赛。使学生在诵读读中积累,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欣赏,在诵读中成长。

四、持之以恒,培养健康人格 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潜移的,渐进的,是在长久的感悟熏陶中逐步形成的。在古诗文的吟诵中,培养学生真善美统一的健全人格,是我们开展吟诵活动的最终目标。吟诵古诗文,它的显性效果容易被人重视,但实际上它对学生的隐性教育更为重要,更为长远。伴随着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推敲、运用,学生的思想情操、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修炼和熏陶,学生在无形中提高了语文素养,培养了健全的人格。正如魏书生所说,“从思想到行为,从行为到习惯,从习惯到命运”。当代文化名人余秋雨说:“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都是文明传代的绝佳措施。”

五、引发学生心灵共鸣,陶冶民族性情

总之,诗教不仅能提高人的思想境界,而且还可以丰富人的内心世界,培养纯正的审美情趣。一句话,养心修身,润人心田。这毫无疑问,古诗文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中起着重要作用,这在素质教育的育人工程中是任何手段都不能替代的。经过实践证明,古诗文诵读对学生品德培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中,逐渐感悟“做人”的道理,真正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不是复古,而是为了国民素质的提高,是素质教育的一种真正的有效的手段。用经典来充实、开发孩子们记忆力的黄金时期,以中国文化宝典开启儿童的纯洁心灵,让他们从小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奠定优美人格的良好基础,继承中国文化传统。我们选用经典,教人以多种形式带领儿童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氛围下,唱念背诵,以便在不知不觉中识字、拓展知识悟性、陶冶情操、培养人格。

实践证明,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实际和古诗文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融民族优秀文人优良传统和美德于古诗文教学实验中,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尊敬孝敬父母,为祖国勤奋学习等思想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生们每诵读一篇古诗古文,都会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而这种感染,没有刻意的雕琢,而是于无声处见真情。诵读古诗文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会让孩子终身受益,但是它在一个短时期内可能不会有明显的效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任重道远。我们肩负着历史重任,在我们的努力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开花、结果。相信我们的学生们会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去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戴龙臣 《谈经典诵读与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安徽语言文字网 黄济、王策三 《中华传统美德格言》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4月田慧生 《新课程标准》

远方出版社

经典诵读之三字经 篇6

甲男: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甲女: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男合:读千古美文,同经典相伴。

女合:诵中华经典,与圣贤同行。

第一篇 春之歌

甲男:春天是一幅水彩画,绚丽多彩。

乙男:可春天到底在哪里呢?

(女齐)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男齐)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甲男:春,暖人心脾:(男齐)“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甲女:春,沁凉润透:(女齐)“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乙男:春,酒里飘香:(男齐)“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乙女:春,稍纵即逝。(女齐)“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花落空折枝。”

第二篇 夏之莲

乙男:莲花,美丽、纯洁、高尚, 乃花中君子也。

甲女:江南盛夏,小船轻飘,浆声应和着采莲姑娘的歌声。

(女齐)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甲男:一湖清水无声流淌,一池荷花含苞怒放。

(男 齐)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第三篇

秋之月

乙男:从古至今,多少诗人望月抒怀,借月咏怀

甲男:一曲《水调歌头》,承载着世间诉不尽的豪情和思念。

(男齐)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女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男女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第四篇 冬之梅

乙女:看,梅花开了!面对如絮飘舞的白雪,她含笑绽放;面对凛冽刺骨的寒风,她坚贞不屈。(男齐)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结束语

甲男:春暖花开,我们从桃红柳绿中走来; 甲女:夏日炎炎,我们在挥汗如雨中坚强;乙男:秋日金黄,我们在硕果累累中开颜;乙女:冬日凛冽,我们在冰天雪地中成长。

甲男:今天,我们是一实验小学的莘莘学子;

经典诵读之三字经 篇7

什么是“经典诵读”呢?即指在人生记忆中的黄金时代, 心灵最清澈时的年龄阶段诵读、熟背经典美文、唐宋诗词, 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优秀文化积淀的大国, 在灿若星河的历史长河中, 孕育了不可枚数的文化巨匠, 他们用思想和智慧凝聚成一部部不朽的经典, 弘扬和传承了中国最优秀的文化精髓, 为我们留下了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这些经典, 蕴含了古人洞察天地、感悟自然的心得和处世为人的哲学, 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诵读这些经典诗文, 对于拓宽学生的眼界和胸怀、提升其气质和品格具有深远影响。

一、诵读经典,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中国文化经典博大精深, 是民族精神的教科书, 学生诵读经典, 能加深其对祖国源远流长文化的认识, 体验和感知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由于小学生的记忆力正处于训练、养成阶段, 座椅很合适“熟读”成诵。时间长了, 相信他们势必会达到“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境界。而文言与白话, 是母子关系、根叶关系、源流关系。培养语感是小学阅读之关键。比如诵读历史故事, 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之源远流长, 体会中华文明之灿烂辉煌, 了解中华文明对全世界的深刻影响, 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诵读《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篇章, 可以让学生体会古人的“仁爱”思想;诵读《老子》《庄子》, 又可让学生体会古人的博学和深邃;诵读唐诗宋词, 可让学生在体悟古人忧国忧民情感的同时, 感受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通过诵读经典, 可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学生对人生进行定位, 建立个人理想信念、人生价值与社会的联系, 从小树立要通过从事某种事业为祖国、为社会民众服务的思想, 明白奉献社会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职责, 懂得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这既是国家对自己的要求, 也是自己应尽的义务。

二、诵读经典,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 习惯成自然”。在儿童天性未污染前, 善言易入, 先入为主, 待其长大而不易变, 故人之善心、信心和优秀品质须在幼小时培养。纵观历史上圣贤伟人的成长历程, 哪一个不是历尽艰辛、饱经磨难?孔老夫子自幼失怙, 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教育成人, 最终成为至圣先师;文天祥从小刻苦研读, 历经艰辛, 最终高中状元, 成为国家栋梁, 舍身救国的美誉流传至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们生活更加富裕, 多种因素造成一些学生缺乏远大理想和抱负。选择经典名篇让学生诵读, 引导学生与历史文化名人对话交流, 从字里行间体会古人的成长历程, 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感染与熏陶, 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心, 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敢于成功不骄傲、面对挫折不气馁、适度表现不自负、学会宽容不嫉妒的优秀品质, 从而形成健全人格, 树立坚定信念, 立志做一个追求真善美、具有高尚品格的人。

三、诵读经典,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是在长久的感悟和熏陶中逐步形成的。一方面伴随着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推敲、运用, 学生的思想情操、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修炼, 而且在无形中提高了语文素养;另一方面诵读经典不仅能提高人的思想境界, 还能丰富人的内心世界,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实践证明, 诵读经典可以对培养学生的品德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让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中逐渐感悟“做人”的道理, 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四、诵读经典, 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经典诗文所具有的大境界、高品位, 无疑对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 还是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华传统文化浩如烟海, 类似的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再者, 传统的经典诗文, 穿越时空, 却历久弥新, 其语言表达上的独特魅力, 让学生在朗诵中既能感受其语言之美, 又能受到美的熏陶、感染, 审美情趣自然会生成。随着新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和推进, 传统文化作为文化教育的一部分, 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不是复古, 而是一种真正有效的教育手段。诵读经典, 以多种形式引领儿童在轻松愉悦、和谐温馨的氛围下唱念背诵, 在不知不觉中识字、拓展知识、陶冶情操, 以中国文化宝典开启学生的纯洁心灵、开发学生的心智, 让学生从小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完美人格, 继承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这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育人工程。我们坚信, 通过我们的努力, 中华古代的圣贤品格必将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复活,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必将在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中开花结果。

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优秀文化积淀的大国, 在灿若星河的历史长河中, 孕育了不可枚数的文化巨匠, 他们用思想和智慧凝聚成一部部不朽的经典, 弘扬和传承了中国最珍贵的文化精髓, 为我们留下了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这些经典, 蕴含了古人洞察天地、感悟自然的心得和处世为人的哲学, 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诵读这些经典诗文, 对于拓宽学生的眼界和胸怀、提升气质和品格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诵读经典,人格,培养

参考文献

[1]裴丽丽.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 (21) .

经典诵读诵读经典 篇8

很hěn高ɡāo兴xìnɡ能nénɡ有yǒu这zhè样yànɡ一yí个ɡè机jī会huì,将jiānɡ我wǒ们men学xué校xiào多duō年nián来lái读dú书shū的de剪jiǎn影yǐnɡ浓nónɡ缩suō在zài这zhè方fānɡ平pínɡ台tái上shɑnɡ。我wǒ们men生shēnɡ活huó在zài校xiào园yuán中zhōnɡ如rú同tónɡ在zài书shū海hǎi漫màn步bù一yì般bān,同tónɡ学xué们men平pínɡ均jūn每měi人rén每měi年nián读dú书shū七qī八bā本běn,低dī年nián级jí主zhǔ要yào以yǐ背bèi诵sònɡ古ɡǔ诗shī、《三sān字zì经jīnɡ》《弟dì子zǐ规ɡuī》的de方fānɡ式shì进jìn行xínɡ。我wǒ们men春chūn读dú书shū,秋qiū读dú书shū,四sì季jì的de轮lún回huí中zhōnɡ,我wǒ们men将jiānɡ缕lǚ缕lǚ书shū香xiānɡ弥mí漫màn了le校xiào园yuán的de每měi一yí个ɡè角jiǎo落luò。在zài日rì月yuè的de更ɡènɡ迭dié里lǐ,我wǒ们men将jiānɡ心xīn随suí书shū动dònɡ,快kuài乐lè成chénɡ长zhǎnɡ!

nlc202309031227

“三字经”班级诵读活动 篇9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对此我深有同感:蜂以采花,故能酿蜜;蚕以食桑,故能成丝;海纳百川,故能成大;人读百家书,故能养其气。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离不开读书,就犹如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也只有善读书,会读书,才能教好书。为此,我们班开展了一项古诗文背诵鉴赏的活动。本学期,根据孩子的学习水平和兴趣要求,我们将学习更多的古诗文内容,在难度上更进一步,在诵读的形式上更有新的突破。为此,特定教学计划如下:

一.活动目标

学古诗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教学的热情,为其强烈的表现欲提供一个展示平台,由此感受教学的酸甜苦辣,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同时,拓展视野,开阔眼界,加强人文底蕴,提高审美情趣。不过,教师对拓展的内容应有全面的了解,并做好相应的前期准备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忙而不乱。

二、具体措施

1、每人必备《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和《三字经》。

2、开辟班级诗文园地,让“每周一诗”上墙。

3、要在生活中引导学生见景吟诗、见无吟诗、表情吟诗、叙事吟诗,增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升华对生活的认识。

4、利用早自习课五分钟时间,背诵一段优美的《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和《三字经》。

5、利用班、队活动,举办以“好书推荐”、“名人名言”、“我最喜欢的„„” “诗歌朗诵”等向同学介绍自己看过的好书、新书,交流彼此在读书活动中的体会,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6、指导读后感的写法,及时鼓励进步的学生,把写得好的读后感打印出来,贴在教室里,让更多的学生读,从而激发学生读书和写作的激情。也可以进行美文欣赏的小报展览。

7、鼓励同学之间有好书要互相交换看,好书共分享,换一本好书叫一个朋友。不仅交换了好书,还加深了同学间的友谊。不过要提醒学生,借阅别人的书,一定要好好爱护。

经典诵读之三字经 篇10

郑梁梅实验学校 叶凤芹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理解“西辞”、“下”“烟花三月”、“孤帆”、“尽”的意思。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在创设的意境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4、古诗拓展,激发学生积累诗歌的兴趣。教学重点:

1、创设意境走进诗歌,理解诗歌,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2、古诗拓展,激发学生积累诗歌的兴趣。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所蕴涵的感情。教学准备:

1、学生充分预习,查找诗人的资料;

2、课件。

一、课前播放歌曲《送别》。

1、师:听着这首《送别》,老师的心中有种淡淡的哀伤,这让我不禁想起毕业时与好友分别的场面。同学们,你们有过跟家人、朋友分别的经历吗?(有)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悲伤、难过、痛苦)这真是人生自古伤离别啊!在诗人王维的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在诗人王勃的眼中,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那么,在人称“诗仙”的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眼中(板书:李白),离别又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同李白一起登上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行吧!

【设计意图:课前利用背景音乐渲染离别的气氛,使学生尽快进入情境,为下面展开新内容教学做铺垫。】

2、齐读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题比较长再读一遍。

二、解诗题,知作者。

1、读完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2、生交流从题目中得到的信息。师相机板书(板书:送别 孟浩然)

3、师质疑:孟浩然是谁? 简介孟浩然。

【设计意图:送别诗的主要内容其实就蕴含在课题中,而本课的课题中也包含了不少信息。因此,指导好学生读好课题和理解课题意思是学好本文的关键。】

三、读通读顺,整体感知。

1、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千古送别,去感受那浓浓的离情别意。自由读古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2、请李鸿和王可同学读古诗,师评价。

3、划节奏读诗。

出示古诗(划好节奏)指名朗读,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达到能完整将诗歌朗读出来,并有整体感知的效果。】

四、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1、光将古诗读流利、读出节奏还不够,咱们还要读懂它的大概意思。请大家借助下面的注释,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的大概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在边上做记号。

2、交流一、二两句诗。师:前两句你读懂了吗?

毛琳琳: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

师:这里的“西辞”你怎么理解?黄鹤楼在西边,扬州在东边,老朋友辞别西边的黄鹤楼,去东边的扬州,所以诗人说故人---------(生接)西辞黄鹤楼。师:那为什么是“下”扬州?

刘欢:因为扬州在长江的下游,所以是下扬州。

师:回答得太好了,古人有诗云:滚滚长江东逝水,可见长江水是自西向东流的。黄鹤楼在扬州的西面,也就是上游,扬州就是下游,老朋友乘舟顺流而下就能到达扬州,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生接)下扬州!这就是诗人用字之妙啊!孟浩然要在烟花三月前往扬州,三月的扬州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图片)你们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美丽的景色?

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真是太美了。有哪位同学能用诗句来形容这美妙的春天?这美妙的春色,也使我不由得想起这样一首诗。(出示《江南春》)跟老师一起来吟诵这首诗!

师: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却要与老朋友分别,怎能不让人心酸呢?李白心中除了伤悲,还有更多的话想要说,如果你就是李白,你会对孟浩然说什么呢?孟浩然听了又会怎么说呢? 练习说话:

李鸿:孟兄,在这繁花似锦的烟花三月,我们本可以在这黄鹤楼上饮酒作诗,可如今你却要离我而去,心中真不是滋味啊?你这一去,不知道我们何时才能再见?

许波:李兄,不要太过伤感,王勃曾经说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今日的离别是为了明日的再相见,我不在的日子,你一定要保重身体啊,等我回来时我们再一起饮酒作诗!

【设计意图: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采用音乐、图片、想象等方法激发情感,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进行感情的交流。】

师:是啊!千言万语都难以诉说自己心中的那份离别之痛,一起读这两句诗。

3、学习三、四两句。

师:后面这两句诗可以说是千古传诵,其中蕴含的深意你能读明白吗? 许波: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孤船”是谁的船?(孟浩然的船)自古长江就是交通要道,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有许多,为什么诗人只看到了一只船呢?(因为诗人把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的身上了。)

师:过境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许波来读读这一句。

师:好友的船虽已消失,但是什么却没有消失?(滚滚长江水、李孟之间的友谊、吴锦慧:李白对孟浩然的思念没有消失。于玉凤:滚滚长江水没有消失。

沈卫翔: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谊没有消失。

师:是啊,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谊就如同这滚滚的长江水永世不绝„„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

陈昱: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 谈天润:今番远去,何时才能再相会?愿你一帆风顺,一路平安„„

【设计理念:学习诗歌,重点是感受诗歌的意境和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在本文中,提炼出关键词句,指导学生理解,让学生在朗读和情景对话中有效地突破重难点,达到与作者情感共鸣的目的。】

师:李白对孟浩然的不舍、思念、牵挂都融入了这句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以在李白的眼中:离别就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不舍;

汪要:我认为离别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牵挂; 李雨桐:老师,离别就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思念。师:你们两个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内心,真是李白的知己啊!眼看孤帆渐渐消逝,江水依旧滔滔,李白仍然伫立在江边,久久不忍离去,此时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李白的心情吗? 陈娜娜:依依不舍 杨坤:难舍难分 范展鹏:依依惜别

师:你能读出这份依依惜别之情吗?(板书:依依惜别)(两名学生读,师评价。)

4、齐读全诗。

五、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在古代,因为交通的不便,人们一旦分别,相聚就遥遥无期,于是,在亲人朋友远行时,离别就格外令人伤感,所以很多的文人墨客都写下了情深意重的送别诗。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 学生反馈,老师相机出示送别诗。嵇海盼同学领读,女生分组读。

2、师:古人有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黄鹤楼的这一别别出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和李白之间的厚意。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

江下行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帆去远,心相随啊,这是何等的情深意长啊,轻一些再来一次。

【设计意图:以“送别”为迁移主线,拓展延伸,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重点学习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讲一首,联一组。学生在这种迁移拓展中,既开阔了视野,有强化了语文实践。】

3、师看着板书小结,生再次齐读全诗。

4、结束语:同学们,离别是一段情,离别是一首诗,离别是一支歌,短短的40分钟马上就要过去了,我们也要说再见了,古人离别赠诗,今天老师要送大家一首优美的歌曲《烟花三月》,这首歌就是根据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编的,让我们在音乐中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真情,体会友谊给我们带来的温暖与感动。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送别

孟浩然

经典诗文诵读策略 篇11

一、诵读兴趣巧激发

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应形式多样,善于聆听、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并及时给予适当的表扬。这样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就会树立起信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诵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高。

首先,诵读形式应多样化。比如看经典诵读的相关视频。我找来一些好的经典诵读视频,经常组织学生听读。再如教师范读。当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以打动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的诵读欲望。此外,还可以采用同桌赛读、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师生赛读等形式来调动学生诵读古诗词的积极性。恰当地运用诵读方式,可以让学生爱上诵读,并读有所获。小学生只有熟读、背诵、摘记大量的古诗词,才能充分汲取古诗词的精华,得到古诗词的浸润,从而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多背诵诗词呢?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动作,边背诵边配上乐曲表演,增进对诗的理解,与诗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其次,采用激励评价。课程标准指出: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在学习中健康快乐地发展,要对学生及时进行有效评价,可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参与到评价中来。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在评价中得到成长。因此,我在引领学生诵读经典诗文后,还对学生的积累情况、学习成果进行及时总结评价,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评价中认识自我的不足,也知道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我采用”经典诗文诵读擂台赛”来评出优秀诵读者,采用官衔命名“我是诵读王”“我是小小藏诗家”“我是吟唱家”来激励学生诵读经典。此外,我在每天的课间操活动结束后充分展示学生诵读积累经典的成果,让学生找到诵读积累经典所带来的乐趣,尝到成功的喜悦。

二、诵读方法要指导

当然,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和不断总结,找出科学有效的适合学生的训练方法和途径。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引领学生诵读。

1.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

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诵读习惯。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在正确的基础上,做到流利、有感情地读,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其次,朗读时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并做到“七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拖尾音),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再次,要保证多读多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练就扎实的诵读本领。

2.选择诵读内容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记忆特点,我对学生诵读内容的选择不作硬性规定,即使学生选择小时候就能背诵的内容,我也会容许他们拿来作为汇报的成果,只是适当地鼓励、引导他们下一次争取汇报一些内容更丰富的古诗文。除了让学生自由选择诵读内容以外,还可以按朝代、人物、描写内容等,相机地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去选择诵读内容。如随着时令、节气的变化,让学生搜集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文进行诵读并选择背诵,以便在诵读古诗时能达到“触类旁通”。

3.合理安排诵读时间

我把学生要诵读积累的内容整理打印出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抄写在专用的“经典诵读“本子上,然后利用学校每周一和周三下午写字前半小时,带领学生集体诵读,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间十分钟或早自习之前,或中午上学以后等课内外时间,进行诵读积累。

三、厚积美读常吟咏

让学生自诵自悟、美读吟唱,是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1.熟读成诵就是要学生在抑扬顿挫的朗朗书声中,把优美的诗文烂熟于心。背诵便是积累,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会受到经典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不断地丰厚自身的文化底蕴。

2.用音乐营造美读情境,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让学生放声地朗诵,再次体验、感悟经典诗文。如朗诵《送孟浩然之广陵》时,配以一首古典《阳关三叠》,能跨越时空,把学生对离别愁情的体验推向高潮。

3.吟唱经典古诗文。大多数经典诗文是有乐曲的。如《长歌行》、《阳关三叠》等,有的古诗是后人帮它谱曲,如《送别》《将进酒》等,我们可以搜集一些诗歌,带着学生吟唱。

有心诵读皆为趣,无意他年柳成荫。当然,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和不断总结,找出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和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上一篇:计算机组成原理4下一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