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国外经验

2024-12-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借鉴国外经验(推荐8篇)

借鉴国外经验 篇1

法国1994年修订的《法国刑法典》就有“怠于给予救助罪”,具体条文是:“任何人对处于危险中的他人,能够个人采取行动,或者能唤起救助行动,且对其本人或第三人均无危险,而故意放弃给予救助的,处5年监禁并扣50万法郎罚金。”

美国州法律,发现陌生人受伤时,如果不打“911”电话,可能构成轻微疏忽罪。国汉律师认为,中国可以借鉴外国的一些经验,但应谨慎,毕竟中国的国情与别国不同,但是可以立法规定惩罚机制,即被救者如若事后反咬一口,则须亲自上门向救助者赔礼道歉,并施以其本人医药费1至3倍的处罚。新加坡就有类似的规定,正因为有“道歉+赔偿”,新加坡再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公民在实施见义勇为时也免去了顾虑和担忧。

2011年10月23日下午1时,在广东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小悦悦出事之地,280名来自佛山各地的人聚集在一起,以“拒绝冷漠、传递温暖”抱抱团的名义,在悼念小悦悦之际,宣誓“不做冷漠佛山人”。

爱心抱抱团的成员们举着各种倡导拒绝冷漠的牌子,边走边向路人呼吁。

活动开始,抱抱团成员一起宣读了“拒绝冷漠、传递温暖”倡议书,并在“我们宣誓:不做冷漠佛山人”的横幅上纷纷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倡议书号召:“拒绝冷漠,传递温暖。如果那一天是你,是我,我们一定要停下自己匆匆的脚步,拉她离开街心;我们一定要伸出各自的援手,将她抱离险境。这是本分,更是底线。”并呼吁“全社会都来向冷漠宣战,都来将温暖传递”。

借鉴国外经验 篇2

有机农业努力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尽管农民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有多种不同选择 (如风能、太阳能电池等等) , 但生物能源是其中一种自然的、方便的、可供替代的选择, 因为生物质生产已经成为农场的一项关键性活动。例如, 在有机农场, 沼气和生物乙醇可以直接用生物质生产, 从而使农场的能源自给自足。然而必须注意, 从当地生物资源获得生物能源的产品和有机农业维护土壤肥力可能是相互矛盾的。因此, 生物能源生产必须集成以下有机产品生产, 即在有机农场利用可利用的生物质资源联合生产乙醇、沼气、动物饲料和天然肥料。尽管木质纤维束的生物质可能比谷物作为生物燃料更具吸引力, 但符合成本效益的转换技术仍然在开发, 不久的将来会取得突破。乙醇从谷物派生淀粉质食品是建立在一个成熟有效地技术基础上。一般来说, 该过程采用淀粉酶分解淀粉, 使其变成单糖, 即葡萄糖。麦芽制造 (发芽) 通常用于啤酒厂, 它成了酶产品的一个替代物而同样具有催化作用, 可水解谷物中的淀粉成可发酵的糖类。

在有机农场, 其他有机原料可以补充使用谷物用作生物燃料的生产。例如, 乳清是乳制品行业的一种营养丰富的副产品, 它在丹麦有机食品市场占有最高的份额。该行业生产1千克的奶酪大约产生9升的乳清, 如果这些废物没有被很好地处理将导致环境污染, 但乳清所含的乳糖使它成为生产乙醇的另一个糖类来源。利用农业和工业的废物通常是具有挑战性的, 但它为废物处理使之变成有价值的化学物质或生物燃料提供了机会。再例如, 农场可以用规模多种多样的农业副产品和农作物生产沼气, 但沼气作为发动机的燃料还有几个技术障碍要突破, 如沼气纯度, 小规模生产中并不好控制。此外, 已纯化的沼气需要储存在高压瓶内, 这就需要投资购买大而昂贵的储存设施。然而, 沼气可以很容易地用于产生热能和电能, 而且是最清洁的生产。此外, 污水厌氧消化作用后可以作为天然肥料, 可以抵消碳和营养盐丢失。在有机农业, 一种常见的做法是把三叶草草坪切开混进入土壤中, 以增加土壤肥力。通过厌氧消化作用的混合废水、乙醇发酵废液, 补充青贮饲料可以高效生产沼气。奶酪乳清蛋白的厌氧消化作用污染问题提供了一个解决办法, 并且可以把它与乙醇工艺废水联合产生沼气。在有机农场, 三叶草和苜蓿一般用于提供饲料, 它作为沼气生产的原料潜力很大, 成为研究协助消化和单一消化的示范。这种原料已被证明有助于沼气产量, 而且简单廉价, 由于其固氮能力, 据报道, 每公顷的三叶草草根和碎秸秆含有60~100千克氮素, 可减少以后农作物对肥料的需求。

依据国情,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篇3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什么?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如何走一条创新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院长孙伟教授,有着丰富的国内外教学背景,也曾担任过独立学院的院长,对比国内外的教育感受,孙老师作为圈内人对职业教育有着独特的认识和体会。

他认为,职业教育目前面临着几大挑战,如:社会和文化观念认为职业教育是“低层次”的教育,是毕业生和家长的无奈选择;投入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重理论、轻工程和实践,与行业企业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缺乏有经验的工程应用型教师。针对这几大问题,孙老师介绍了国外,如德国、澳大利亚、美国的成功经验,以期对我国的职业教育有所启示:应当创建一个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大环境,依据市场需求办学,聘任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同时,教学内容要快速反应社会热点。在澳大利亚,H1N1发生后的三个星期,护士专业的教材就进行了相应的更新,及时添加了诊断和治疗H1N1的相关知识。基于对国内职业教育现状的分析和对国外经验的领悟,孙老师也在积极探索着一条全新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以培养“高尚”的人为目标,以企业为主导、慈善办学,使学生以极低的成本或零成本接受有价值的教育。孙伟老师表示,目前他正携手有志人士计划在贵州创办职业院校,将这一全新的职业教育模式付诸于实践,探索走出一条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整合港口资源的国外经验借鉴论文 篇4

论文关键词:港口资源整合沿海港口国外经验借鉴区域经济发展中国协调发展重心层次任务

论文摘要:我国沿海港口群已经初步形成协调发展、层次分明、重心突出的格局,但港口发展与它们承担的任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港口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开发。提出借鉴国外港口资源整合经验,以期提高我国沿海港口群的整体效益,充分发挥港口资源整合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提速作用。

,交通部提出“沿海港口要加快资源整合,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充分发挥港口的群体优势”,其目的在于加快我国从港口大国发展为港口强国的步伐。,根据我国沿海主枢纽港的地域分布特点,交通部进一步提出重点整合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的港口资源,打造具有不同特色的港口体系。虽然我国沿海港口群已经初步形成协调发展、层次分明、重心突出的格局,但港口发展与它们承担的任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着一些结构性矛盾,表现在适应大型船舶靠泊的集装箱码头明显不足,而一般杂货码头却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港口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开发。因此,借鉴国外港口资源整合经验,对于促进我国港口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1、我国港口群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1、1港口群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初步形成三大港口群:一是围绕建设以上海为中心、以江浙为两翼的国际航运中心而发展起来的长江三角洲与东南沿海港口群;二是以香港国际航运中心为核心,以香港、深圳和广州三港为主体的珠江三角洲港口群;三是以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为目标,以大连、天津和青岛三港各自形成特色发展为主体的环渤海湾港口群。

长江三角洲与东南沿海港口群主要包括上海港宁波北仑港、温州港、舟山港、南京港、镇江港、南通港连云港港、张家港港以及正在建设中的洋山港。随着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长江口深水航道的整治以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长江三角洲与东南沿海港口群正凭借其天然水深、江海联运、充足货源和市场化经营机制等优势快速地发展起来。

珠江三角洲港口群由深圳盐田港、广州港、厦门港、福州港、泉州港、北海港、湛江港、汕头港、三亚港珠海港、湄州湾港和防城港组成。它的最大优势在于有世界第一集装箱大港香港的龙头效应。香港在港口服务业和口岸服务业上,从装卸、物料供应、修船乃至法律、金融、口岸和人才服务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无法替代的优势。

环渤海湾港口群主要包括天津港、青岛港、大连港、秦皇岛港、营口港、黄骅港、唐山港烟台港、锦州港、日照港、威海港。其中天津港腹地开阔,后方货源量最大。而青岛港的优势在于山东省正在打造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以承接日本、韩国的产业转移,将山东半岛变成我国北方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1.2港口资源整合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的

1.2.1港口资源整合缺乏符合“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

在港口资源整合利用中缺乏‘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缺少以综合交通、水利和城市发展为一体的岸线规划及相应的港口群整体规划。各港口为了自身经济利益,往往争相采取竞争措施,长期各自为政,对于不可再生的岸线资源只重开发利用不注重保护,未能体现科学、合理、高效原则,对重大岸线开发与整治工程往往缺乏足够的科学论证,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I.2.2港口资源使用效率低下

交通部门在港口岸线利用中,往往成片连续开发码头,岸线利用率较高。但物资和工业部门则存在着布点分散、厂区或码头建设占用岸线过长等问题,明显存在多占少用、深水浅用、公地私用、恶性开发等现象,使得港口之间不论是在硬件设施还是软件环境上,都没能形成优势互补、合理分工的局面,严重影响了港口群总体发展。

1.2-3枢纽港货物分流严重

港口资源整合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同一港口群内支线港和枢纽港之间的关系由竞争走向“竞合”,由“零和”博弈走向“正和”博弈。支线港通过对枢纽港的支持,提高枢纽港的竞争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支线港自身的货物吞吐量。但是,目前,我国同一港口群内物流量分流严重,缩小了枢纽港的生产规模,削弱了中心港的综合竞争力,难以形成枢纽港和支线港“共赢”局面。同时,由于我国港航企业经营效率不高,港口周围的港航产业簇群难以形成,从而影响了港航经济与区域经济的相互促进与良性发展。

1.2.4港口企业恶性竞争仍然存在

随着我国港航市场不断开放,外资港航企业凭借其优质高效的作业服务以及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模式,占据了我国市场相当份额。而我国一些港航企业由于机制尚未成熟,缺乏风险意识,为了争夺货源不惜采取恶性竞争方式,导致两败俱伤。这种恶性竞争不仅在不同港口群中存在,即使是同一港口群内的不同港口也经常把恶性价格战作为争夺物流量的惟一手段。因此,如果再不进行港口资源整合,必将导致港口经济效益进一步下滑,使港口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2、国外港口资源整合实践

2.1地宴海地带

港口运输体系是港口地域组合的高级形态,是指为不同经济腹地和影响地区提供运输服务,在港口规模、等级、性质、功能上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充,在地域上相邻近并且由于受海陆地形影响形成的封闭、半封闭或趋于封闭状态的一组港口空间组合。地中海地区的港口建设和经营堪称港口运输体系的典范。其运输体系内部港口等级划分清楚,支线港和枢纽港职能清晰通过合理规划和有效整合,逐步形成了一个对外协作能力和整体性都强的有机体系。

位于地中海之滨的马赛,是法国最大的港口。通过对港口资源的合理开发,马赛老港区码头被用来处理杂货以及客货运输和修船业务,专用转运码头则被用来处理与城市经济有关的货运,同时又开发了一些专门用途的港区与码头泊位。老港区和新港区相互配合,不仅为法国,而且也为欧洲经济发展服务。此外同为地中海地区港口的.热那亚港,通过有效的港口资源整合把与港口相关的工业区变为综合物流平台,从而获得了迅速发展。地中海地区港口发展实践表明港口运输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而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将带动港口运输发展。

2.2美东和美西地区

美国东、西海岸港口众多,自然条件相近,且服务腹地互有重叠,因此相互间竞争十分激烈。为了提高港口资源利用效益,许多港口开始注重与相邻港口寻求合作。分属于纽约州和新泽西州的港区通过港口资源整合组合成纽约/新泽西港(N.Y./N.J.),组合港由纽约/新泽西港务局统一管理,主要任务是促进和保护纽约及新泽西港口地区内的商业业务,负责监管两州的陆、海、空运输网络系统。

类似于N.Y./N.J.组合港的港口资源整合,美西地区的洛杉矶与长滩港合并为L.A./L.B.组合港。洛杉矶/长滩港港务局作为市政府下属的公益性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责是参与港口规划和航道疏浚、码头前沿等基础设施建设。码头则租给各大船公司经营,港务局与各家船公司签订25至30年的租约,港务局只收取码头租赁管理费用。这充分发挥了船公司、码头公司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经营活力,促进了港口在基础设施、经营设施、投资营运和管理方面的互动良性发展。

2.3密西西比河流域

密西西比河流域被称为美国的经济走廊,沿河港口发展迅速,大、中、小港口合理搭配。新奥尔良港口位于密西西比河口,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它是美国通往全球市场的门户。以新奥尔良港口为中心的周围地区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河下游,已形成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群。该地区在管理上,强调从分散到集中;在水资源利用上,强调从单一以航运或防洪为目的到水资源综合利用;在航道标准上,强调从不统一到统一。政府还在河流两岸选择了一大批城镇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或基地――对外贸易区和自由贸易港等。通过这些整合措施,新奥尔良港已发展成为可停靠l2万吨级以上杂货海船和25万吨级以上油船的现代化港口,并进一步朝着世界著名保税加工区和自由贸易港目标发展。 2.4莱茵河流域

莱茵河沿河地区是世界最密集的城市群和产业带之一,它包括以世界第一大港鹿特丹、法兰克福等4大城市为中心,90多个中小城市共同组成的“城市圈”并成为欧共体“香蕉形”经济轴线主体。莱茵河流域港口强调错位发展,避免由于产业同构产生的过度竞争。莱茵河口的鹿特丹港有世界第一大港美誉,可停靠30万吨级海船或50万吨级油船,港口吞吐量达3亿t以上。附近的安特卫普港明白鹿特丹港集装箱实力强大,于是避开锋芒,首先发展卢森堡地区生成的、不适合用集装箱的组装件。航线走熟后,一些集装箱产品也愿意走安特卫普航线了。两港相处融洽,各得其所。同样,德国不莱梅港与汉堡港之间较早就建立了协调机制,实现了优势互补。

此外,在莱茵河流域港口资源整合过程中,强调经济自由与国家干预相协调的竞争机制;从地区和企业整体利益出发,实现联合与协作的一体化机制;促进空间合理配置,实施“莱茵河行动计划”,统筹治理洪水灾害和污染问题。

3、国外港口资源整合的经验借鉴

国外港口实践证明,整合港口资源能大大提升港口群经济集聚和产业派生能力,使港口所在城市从被动型生产力布局转变为主动型生产力布局,从过去过分依赖内陆腹地资源转变为综合利用海内外资源,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链。因此,国外港口资源整合经验可为我国港口群发展借鉴。

3-1强化岸线管理,实现集约开发

在高密度的口岸聚集区,往往存在货源布局上交叉的众多小型港口。因此,针对目前可直接使用岸线资源有限这一实际情况,要尽早科学地进行规划,按照‘探水深用、浅水浅用、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综合开发、服务市场”原则,以深水泊位开发建设为重点,整合、整治、开发三路并进,进一步优化配置港口资源,打造港口集群优势,集约开发港口、工业、仓储等生产性岸线。政府部门应出台专门的调控措施,防止发生恶性竞争,尽量避免重复建设。各港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实现差别竞争、错位发展。

3-2加强行业合作,实现范围经济

国外港口的发展体现出港口独特的产业特征,要求天然的规模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导致了港口经营活动特有的追求垄断性。由于存在行业壁垒,冶金、电力、交通、农业和军队等往往修建各自的专用港口,导致了对岸线资源的严重破坏。因此,国外港口的发展十分强调各行业间的协调与合作,使港口资源开发利用能够综合交通、水利、农业等各行业利益,同时兼顾区域产业特点,从而实现范围经济,提升港口群的核心竞争力。

3.3淡化行政区划,实现分工协作

港口群的发展并不仅仅是为了各港盈利需要,也是适应国际航运市场竞争、发挥各港特定作用的需要。在国外港口资源整合中,区位优势和产业集群优势发挥效果明显,我国要将港口做大做强,就势必要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用港口群的自然属性和经济规律来协调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对港口进行资源整合,巩固枢纽港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支线港和喂给港的辅助作用。通过制定和完善岸线利用规划和港口群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港口群内部的分工协作,促进港口整体协调发展,在共有腹地中相互依存,在互补中形成规模效应。

3.4推进综合建设,实现现代物流

世界上的大河开发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观光模式;二是以防洪为主模式;三是水电开发模式;四是航运综合模式。要顺利实现港口综合开发的奋斗目标就应该有效整合港口资源,以航运综合模式推进港口建设。同时,要形成以区位优势和产业集群优势为依托的产业链,按照综合开发原则,发展现代物流,提升港口功能。各港口需借鉴国外发展港口物流的先进经验,大力实施“区港一体”战略,以现代化电子信息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健全现代物流企业网络,充分利用港口和沿江物流量大的优势,重点发展保税区现代物流中心。

35采取“点一轴一面”开发,实现港城互动

港口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城市(区域)的兴起,而城市经济的振兴又带动了港口规模的扩大,港口与城市区域之间体现出一种共生共长关系。现代港口的竞争能力不仅依赖其内部功能,而且也日益依赖于相关城市的经济效益。以大城市为核心,沿河地带为轴线,扩及腹地的“点一轴一面”模式,是流域开发实践中被广泛采用的产业及城市发展模式。港口经济的发展要以动态的眼光看产业布局,强化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提升区域产业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增强对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能力。

参考文献:

[1]许长新.港航经济系统论[M].海洋出版社,.

[2]郭培章,宋群.中外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案例分析[M].中国计划出版社,.

[3]邱珍英,许长新.港口企业民营化的均衡模型[J].水运管理,(4).

[4]王伟.港口码头重复建设的博弈分析[J].水运管理,2004(1).

借鉴国外经验 篇5

朱元凯学号13382141

1.旅游管理专业国外发展现状

国外旅游教育始于上世纪50年代。就旅游学科专门设系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80年代是世界各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时期,仅美国目前综合性大学中设置旅游系的就已有200余所。国外旅游教育发展至今已走过近60个春秋,目前国外旅游高等教育体系相当成熟与完善,对旅游高等教育的研究主要由大学、旅游组织和行业协会来开展,侧重于旅游专业实践研究,应用性强。由于世界各国旅游发展水平、旅游产业地位不同,对旅游业重视程度及管理模式的不同,导致了旅游高等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从而出现有些国家重视旅游高等教育(如美国),而另外一些国家则侧重旅游职业培训(如瑞士)的状况。但总体说来,国外旅游教育一般根据各自旅游发展的实际不断调整其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主要设置有饭店与餐饮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旅游交通管理专业和旅游地管理专业等内容。有些大学的专业设置更为细化,如英国萨里大学,其旅游管理系的研究专业主要包括旅游学、旅游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行政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国际饭店管理等。总之,国外旅游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重视应用性,强调教学、研究与实际相结合。下面我们试图对旅游教育相对较发达的美、英、澳、日和瑞士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合分析,以期得到有益的借鉴。

(1)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发达国家在教育理念上非常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包括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如康奈尔大学的目标是“为全球培养21世纪招待业的领袖”,密歇根大学则是“凭教学、科研和服务的实力,做招待业教育事业的带头人”。

(2)清晰具体的培养目标美国旅游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分为实际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两大类,英国则一直把旅游教育和旅馆与餐饮教育分开设立,两者兼而有之的较少。澳大利亚大学把旅游教育分为“旅游接待”专业与“普通旅游”专业。日本具有中、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本科、研究生教育,每个层次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

(3)丰富灵活的教学内容美国大学开设的旅游教育课程有旅游学、旅店管理、餐馆管理、交通管理、旅行社管理、公园和休养所管理、营销学等。英国旅游教育的主要课程有:旅游史、旅游的影响研究、统计规划、旅游业组织成分——膳、宿、交通、旅行社、旅游地营销、旅游地的组织、旅游投资等。瑞士以与接待业有关的课程为主要教学内容,大致包括管理学1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9(2014.1 重印)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

4和接待业理论与操作两大类。同时,课程设置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及时增设新课程。

(4)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采取校企结合、学做结合等多种培养方式。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旅游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为适应这种培养方式,师资队伍建设多数走专职与兼职相结合道路,大学担任旅游课程的全职教师绝大多数都在实际经济部门任过职。英国旅游院校专职教师较少,多聘请兼职教师、客座教授。

2.旅游管理专业国外发展趋势从世界范围来看,旅游专业教育发展可以划分为如下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旅游专业教育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由旅游企业和旅游机构自发组织的旅游初级培训教育,特点是应用性强,不涉及理论研究;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政府、教育机构开始介入旅游专业教育,旅游高等教育逐渐形成;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旅游专业教育进一步完善,逐渐形成了多层次,多学科视角的教育体系。旅游管理教育逐渐形成多层次、多学科视角的完善体系具体表现在:

(1)为了推进旅游专业教育的完善,国外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注重与多学科的融合,如地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教育学、法学、生态学、农学、销售学等等。致力于将各个学科所提供的概念、理论联系融化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杂糅融会,最后形成独特的概念体系。

(2)形成了完善的多层次旅游教育体系,研究生、本科、职业教育齐备,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教育重点各有不同。研究生与本科教育多侧重旅游教育与多学科的融合,提升学生整体素质,而职业教育更侧重于实践,与社会需求吻合校好。

3)国内外课程设置对比

a、理论性课程设置较为接轨理论性课程是指那些讲授基础理论知识、研究性较强的课程,从国外课程设置情况来看,旅游专业较为普及的理论性课程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旅游政治学、旅游美学等。通过对国内旅游专业课程开设情况进行统计,发现国内旅游专业的理论性课程,同样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旅游美学、旅游学概论等,并且可以看到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这些国外较为普及的课程在国内普及程度同样很高,这表明国内旅游专业理论性课程设置已经与国际较为接轨了。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理论性课程开设情况与国外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例如国外较为普及的旅游政治学,国内尚未开设相关课程,这方面国内的研究也相当欠缺,旅游政治学是国内旅游管理教育的一个盲区。

b、应用性课程设置差别较大应用性课程则指偏向实用的、具有较强实践操作性的课程。国外较为普遍的应用性课程包括旅游规划与设计、户外游憩与环境解说、旅游资源(旅游地)开发与管理等旅游直系课程,还有包括与旅游关系密切的饭店餐饮服务、运动健康、烹饪、交通运营等旁系课程。纵观国内各院校旅游课程设置,直接为旅游服务的应用性课程有景观

规划设计、旅游资源开发、景区管理等,而与旅游关系密切的旁系课程则有餐饮服务、外语、导游、食品营养等。相比之下,应用性的课程与国际衔接的情况要差于理论性课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直接为旅游服务的应用性课程,国外较为常见的是旅游地管理,而国内则为景区管理,旅游地管理比景区管理更为复杂的管理系统。随着城市旅游的兴起发展,如何对城市这样一个复杂的旅游目的地进行管理变得十分重要,而开设旅游地管理课程则能解决这一问题。国外较为重视的户外游憩与环境解说教育在国内少有开展,而国内较为常见的导游课程,只能算是环境解说教育的一个分支。随着国内旅游消费文化品味的逐渐提高,环境解说也日益重要,国内需要开设比导游专业更为宽泛的环境解说教育课程以便为社会服务。国外的交通运营、交通管理是一门相当重要的课程,从国内69所高校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来看,交通管理相关专业的课程开设仅占所有课程的0.3%,显然,国内对旅游中的交通管理和交通运营不甚重视。国外旅游专业课程还包括运动健康教育,而国内则没有这方面的课程。因为体育旅游在我国尚未形成气候,但是2008北京奥运会之后,国内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将会增加,因而有必要增设相关课程。国内将旅游外语作为一门相当重要的应用性课程,而国外,尤其是欧美的旅游院校中则鲜有外语教育,这也折射出入境旅游是我国旅游业的主要类型,随着国内旅游的兴起,这种状况会有所改变。

(3)中国旅游管理专业教材评估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旅游人才需求量的飞速攀升,旅游教材开始涌现,这一方面缓解了社会对旅游人才、旅游知识的渴求,另一方面,却也出现了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教材编写缺乏科学性、与产业实况脱节等不良现象。为此,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于2005年5月对北京市各大书城所出售的旅游教材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地点选取了国内图书种类最为齐全的海淀图书城、海淀购书中心、西单图书大i2厦、王府井新华书店这4个书城。通过对这四大书城进行调查,能够反映目前国内旅游教材市场发行的总体情况。1)数量与类别本次调查共搜集到旅游教材类图书543种,其中面向本科及专科教育的有212种,面向研究生教育27种,面向高职、中专教育的有258种,面向自考、成人教育的有46种。图5所示,反映了目前市场上出售的旅游教材很大一部分(近一半)是面向高职、中专教育的,此类教材占到了教材总数的48%,这类教材主要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知识;居于第二位的是面向本科和专科教育教材,这类教材较多涉及理论性知识的传授,此类教材占教材总数的39%;排在第三位的是自考和成人教育类旅游教材,所占比例为8%,这类教材与面向本科、专科的教材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数量最少的是面向研究生教育的旅游教材,这类教材仅占教材总数的5%。

以上数据表明,我国旅游教材的供应基本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层次结构,即面向高校本科和专科、普通职业技术学校这两大教育体系的教材供应量很大,共占所有类型教材的83%。面向研究生教育和面向自考及成人教育的教材相对较少。

i

i

借鉴国外经验 篇6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一切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资源的竞争。人才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宝贵的财富,人又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第一资源因素,因此,对人才资源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21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即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资源,谁就将把握机遇取得成功。面对日益严重的人才危机,不少国家已经或正在采取“短、平、快”的人才争夺战略。引进国外人才,发展本国科技是经过各国、各地区实践证明的一种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风险小的有效方法,普遍为国际社会

所采用,并越来越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发达国家引进人才的主要做法

(一)职业移民政策吸引各类海外人才移民是发达国家争夺发展中国家人才的最常用、最普遍、最有效的手段。在全球人才资源短缺和人才资本激烈争夺的形势下,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纷纷修改移民法规,放宽移民政策,大力吸引海外优秀人才。为吸引世界各国的优秀人才,美国政府通过职业移民政策吸引美国需要的高科技人才、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向具有特殊专业才能的人才提供便利,大开绿灯,增加一般性职业移民签证的配额数量。①。目前的移民法规定,每年以职业移民方式进入美国的总配额为14万个。这些配额又根据不同的职业和个人具备的条件划分为五大优先类别,其中前三类职业移民均对提高美国的科技、文化、经济竞争实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签发居留许可,为海外人才提供便利条件1.欧盟:“蓝卡”计划2009年5月25日,欧盟成员国代表正式通过了旨在吸引外国高技术人才的“蓝卡”计划,实施“蓝卡”计划为的是填补欧盟国家专业人才不足,提升欧洲的竞争力,特别是相对于美国的竞争力。欧盟“蓝卡”实际是一种工作和居留许可证,欧盟的“蓝卡”将与美国的“绿卡”形成竞争,而且“蓝卡”相当于无限期的居留许可。“蓝卡”的有效期先是两年,包含一些附加条件。持“蓝卡”的移民的工资必须明显高于欧盟各国的最低工资标准。几年后,“蓝卡”持有者可以得到整个欧盟地区通用的无限期居留许可。在欧盟国家上学的留学生毕业后留在欧盟工作,也可以申请“蓝卡”。2.日本:第三次出入境管理基本计划和“在留卡”积极引进外国高级人才和专业人才是日本的首要目标,2005年,日本法务省入国管理局公布《第三次出入境管理基本计划》,主要措施有:增设居留资格,增加研究活动、特定研究事业活动、特定信息处理活动、外国人教授教育活动等居留资格;延长签证滞留期限,将海外高级研究人才和外国教授的一次签证期限延长至5年;对专业技术人才发放特设的“长期出差签证”;推进日本与国外信息技术领域技术资格和考试成绩相互认证制度;简化办理居留资格发放手续、缩短审查时间、放宽多次有效短期签证的发放条件、为研究人员发放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商务旅行卡等。2009年通过的新居民基本台帐法规定在日逗留期间超过3个月的外国人,可与日本人一样向地方政府申请获得居民证,日本将向其发行居民基本卡,即“在留卡”。②

(三)吸引和留住外国留学生,作为本国人才的后备力量近年来,国际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招收外国留学生既为教育国增加了可观的收入,又给他们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资源储备。据统计,从1985年到1995年,世界发达国家接受留学生的平均增长率超过每年10%的就有日本(15.5%)、美国(13.9%)和澳大利亚(11.5%)。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利用别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青年渴望出国深造的心理,通过设立各种奖学金、发放留学签证、放宽招生条件、简化入学手续、降低收费标准、改进考试制度、允许学余打工等手段,积极吸引外国优秀学生前去留学,并允许他们学成之后在当地就业,以此留住人才。③

(四)以优厚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聘请外国人才发达国家凭借优越的经济条件和先进的科研设备,通过高薪聘用等优厚的待遇引进外国人才到本国从事研究工作。1.美国:高薪和股票期权美国经济发达,人民的生活水平很高,美国科学家的中等收入即可达到15000美元以上,美国很多高技术公司除了给予高薪外,还视高技术人才工作的重要

程度额外配给股票期权。由于高科技产品附加值看涨,许多公司的股票成倍甚至几十倍地涨,每天都有专家、工程师成为百万富翁。美国的企业是国外专家最多的地方,电子行业聘用的外籍科技人才占企业科技人员的16%,在59%的高技术公司里,外籍专家占了90%,计算机产业领域的博士中50%以上是外国人,在硅谷企业工作的外籍高级工程师占1/3以上。2.英国:国家科技发展白皮书和高级人才招聘计划政府通过发布国家科技发展白皮书,制定调整吸引人才策略。对

8的规范化、提高管理者水平,又有利于公众办理有关手续,也是对法律规定中的公众知情权的最好体现。

(二)移民部门主导,多部门分工协作发达国家吸引外国人才一般以移民局为核心部门,涉及移民、外交、劳工、安全等多个部门。如:美国成立国土安全部以前,主要有移民局、劳工部和国务院。加拿大有移民部、人力资源部和皇家骑警。移民部和人力资源部的主要职能与美国移民局、劳工部类似。显著区别是,在加拿大,签证的发放工作由移民部负责,入境后的监管由皇家骑警负责,但整个管理机制也是以移民部门为核心的。澳大利亚涉及外国人才工作的部门有移民部、社会保障部、劳工部、教育科学培训部等多个政府部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移民部。

(三)引进高技术、紧缺人才,限制一般劳务人员发达国家移民管理的基本目的就是对人才进行甄别,只有急需的专业人员才可以申请移民,国家限制一般性的劳务人员入境。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对外国人才进行了详细、科学的分类,并建立量化评估体系。通过对人才的科学分类和有效评估,强化了对不同人员资格的审查和管理力度,确保国家只引进需要的人才。同时通过对不同类别人员实行不同的审批标准,为国家调控人力资源的引进结构,吸引高技

9术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如加拿大技术移民甄选标准为100分评分机制,从教育、语言、工作经验、年龄、适应能力等方面对申请人打分,达到75分的即可申请移民。另一方面,一般劳务人员要进入发达国家,难度很大。如在澳大利亚,虽然可以通过雇主提名移民的途径,但申请条件相当苛刻,要通过严格的劳动力市场测试,由权威机构认定该空缺职位确有需要到国外招聘人员,还要在全国性和地区性的报纸上同时刊登招聘广告,无人应聘后才可以提出申请。

(四)政府部门和中介组织、用人单位有效配合发达国家政府部门、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在引进外国人才工作中的分工非常明确,同时互相之间配合也很有效。以澳大利亚为例:移民部独家负责移民审核,垂直管理、职责明晰。同时,移民部经常主动与各行业协会、社会团体、用人单位进行沟通,了解相关业务范围内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从而为进一步调整、完善相关政策及时提供依据。中介机构分为两类,一是政府认定的各类行业协会,在为政府机构提供专业化服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每年3月份各行业协会负责向移民部提供所需外国专业人才的条件、数量,作为移民部确定年度技术移民优先职业、配额和评分标准调整的主要依据。二是职业介绍机构,也就是猎头公司,除了在为技术移民介绍工作之外,也是移民部调查国内人才供求情况,了解对外国人才需求的重要渠道。10

(五)市场调节人才资源,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发达国家主要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引进人才的重点领域,对引进的外国人才依法管理,享受“国民待遇”,在管理上与本地居民没有任何区别,政府一般不给予特殊照顾。如在澳洲,国家对外国人才的需求几乎完全由市场决定。政府仅从总体上把握技术移民的数量和优先顺序,规定申请移民的办法和程序,而数量和优先顺序也是根据用人单位、行业协会提供需求而汇总出来的。外国技术人才引进后,政府不提供特殊的优惠政策,也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相应的管理工作,所有在澳人员均依据法律工作和生活,享受何种待遇,如工资水平,由雇主和雇员协商决定,所有人员必须照章纳税。

(六)流动人口采用身份证管理发达国家大都采用数码化的方法管理流动人口,靠身份证登记。由于发达国家的服务已经实现了均等化的水平,所以他们可以采用单一的身份证来管理流动人口,而不需要用户籍、暂住证或居住证等来限制人口流动。除了身份证外,美国政府了解公民信息的另一个渠道就是居民的社会保障记录。在美国的所有

合法居民都有一个社会保障卡,号码是唯一的,一个人就业、开工资、缴纳保险、缴税和获得所有的社会保障都依据这个号码,这是美国人福利保障的依据。而美国人每到一个新地方,也都要到社会保障机构办理住所变更手续,以便

公租房建设的国外经验及借鉴 篇7

目前我国城镇中“夹心层”群体的住房问题是最严重的, 因为他们达不到申请廉租房标准, 不能买经济适用房或限价房, 也买不起商品房, 尽管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和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发展完善, 有这样一部分人群依然处在这个体系之外, 因此各地政府积极探索新型的住房保障模式,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公租房作为完善中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一种创新实践应运而生。公租房定位于以社会救助为主, 面向全社会、符合一定条件的、存在阶段性住房困难的、有稳定职业的城市常住人员提供, 公租房的建设将使更多的住房困难群体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公租房的相关政策来推动公租房在全国范围内加快发展。

2009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提出, 把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作为保障型住房的方式之一, 要加快公共租赁住房建设, 首次对“夹心层”的住房问题给出了清晰的解决路径。2010年, 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七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正式对外发布。2011年, 国家有关部门发布《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 要求大力推进以公共租赁住房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2012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全国26家设计单位及大专院校, 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牵头编制了《公共租赁住房优秀设计方案汇编》, 这是我国首个全国性的公租房设计指导方案。

我国“十二五”期间将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其中, 2011年开工建设1000万套和2012年开工建设700万套保障房。因为公租房在建设过程中资金投入大、回收周期长、利润少, 随着大批公租房的开工建设, 资金问题日益严峻。当前, 财政补贴是公租房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 但是这样地方政府负担很重。因此,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 如何多渠道的筹集资金, 就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国外公租房建设中的经验分析

本部分主要介绍韩国、美国、日本和新加坡的公租房建设模式, 具体分析如下。

(一) 韩国模式

韩国模式是“政府引导, 融资支持, 企业运作, 定向供应”, 其中“政府引导”是指韩国政府营造了一个充分的政策环境, 给予了相应的土地、金融政策、财税方面的支持以降低租金水平。“融资支持” 是指以国民住宅基金为主体的公共住房金融体系提供长期稳定的融资渠道。“企业运作”是指在韩国的公共住房建设中, 大韩住宅公社 (KHFC) 和民间企业, 同时提供公共住宅的管理和维护, 承担主力作用。“定向供应”是指韩国基于强制住房合同预购账户制度和严格的住房档案制度的“一户一宅” 制, 确保公租房切实受用于中低收入家庭。韩国公租房的发展政策对于我国当前的公租房体系的发展政策制定有着借鉴意义, 尤其在融资支持方面具有不少独到的经验, 在国际上也令人瞩目。

(二) 美国模式

美国模式是“政府信用支持, 金融机构为核心”, 以政府 (包括联邦住房管理局、退伍军人管理局等担保机构) 提供信用支持为基础, 金融机构 (包括商业银行、储贷机构、抵押贷款银行、 联邦国民抵押协会和联邦住房抵押公司、投资银行、保险公司、信用评级机构以及抵押服务机构) 为核心, 通过金融保障体系吸引社会资本。另外又具有完备的住房保障体系, 一是有完善的法律法规, 先后颁布了《合众国住房法》、《国民住宅法》 以及《开放住房法案》等多部法律;二是有财政补贴, 财政拨款向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补贴和资助建设;三是提供金融支持, 在利用政府信贷杠杆, 提供低息贷款和税收信贷的同时, 通过住房抵押贷款一、二级市场为住房需求者提供信用支持, 并建立保险机制, 保证了市场运作的信心和稳定性。

(三) 日本模式

日本模式是“政府市场共同主导”, 政府机构 (政府机构以建设省住宅局统管下的住宅都市整备公团和地方住宅供给公社为主体) 负责保障性住房的供应, 金融体系 (以中央银行为领导, 民间金融机构为主体, 政策性金融机构为补充) 提供融资支持。住宅都市整备公团和地方住宅供给公社通过直接建设或购买、租用民间团体建设的住宅获得房源, 由其向中低收入群体出售或出租, 民间金融机构则为住房建设和购买住房发放贷款, 住宅金融公库同样为此提供长期低息资金, 并向建造出租用住宅的土地所有者提供贷款, 同时为民间住房信贷机构提供贷款保险。

另外也具备完备的住房保证政策, 一是有健全的法律体系, 政府先后颁布了《住房金融公库法》、 《公营住宅法》以及《日本住宅公团法》等40多部法律法规;二是提供财政补贴, 有政府财政拨款和投资性贷款两种;三是有金融支持, 大藏省通过邮政储蓄、保健年金和国民年金为公团、公库筹集资金, 并给予1% ~ 2% 的贴息, 同时, 公团、公库也可在政府担保下发行住房债券。

(四) 新加坡模式

新加坡模式是“政府主导”, 政府机构 (中央公积金局和建屋发展局) 兼具投资建设职能, 通过公积金储蓄为核心的住房金融体系筹资。中央公积金局通过购买中央政府债券将公积金归集款转给政府的中央投资局, 这些资金再以贷款和津贴的形式进入建屋发展局的账户, 由其统一进行租屋的建设和销售。另外也具备完备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 一是《中央公积金法》;二是完善的进入标准和退出机制。

三、国内公租房建设中存在的资金问题

目前国内的公租房建设中, 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问题, 现有如下五种资金来源:

一是财政资金方面。受中央拨款和当地政府财政经济状况等因素制约, 财政投入仍是公租房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 具体包括中央财政的补贴、 地方财政支出 (含土地净收益的10%) , 具体使用方式是直接投资、资金注入、投资补助、贷款利息等。但是考虑到财政预算资金和土地收益计提难落实, 其没有办法无法完全满足公租房建设所需资金。并且公租房作为租赁式保障性住房的一种, 一次性投资大, 回收期很长, 而政府财力有限, 完全依靠当年的财政收入很难实现“十二五”的建设目标。

二是银行贷款方面。地方建立融资平台通过贷款方式为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但银行贷款受市场环境影响较大, 当下银根收紧, 贷款量有所减少, 基于低收益率和风险的考虑, 地方和企业获取银行授信难度大, 且承担的利息负担比较重。

三是利用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和贷款支持公租房建设方面。由于公积金需优先满足职工提取和贷款要求, 投资公租房风险大, 操控能力差, 在不影响职工计提和贷款需要的前提下, 可适当利用公积金贷款支持公租房建设。

四是利用保险基金方面。其缺点是风险大, 回报率低, 且周期长是保险基金参与公租房建设的难点。

五是房地产信托、债券、基金以及一些承建公租房的企业发债等方面。企业就公租房建设发债的规模, 目前看都不大, 并且此前地方债销售状况并不好, 公租房债券作为地方政府债券的一种, 其前景难以乐观, 效果还有待观察。

四、经验借鉴

总结各国的保障性住房融资模式, 可以看出都是依赖于政府和市场的共同力量, 只是各个国家根据市场的发达程度, 各有所侧重, 市场发达的国家与地区, 依靠市场的力量多一些, 金融机构和社会投资主体发挥了主要作用;市场欠发达的国家与地区, 依靠政府的力量多一些, 政府支出和住房公积金发挥了主要作用。中国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 (依据樊纲和王小鲁的市场化指数) , 所以在公租房的资金来源方面, 市场发挥的力量应该越来越大。 本文认为可以将PPP模式引入到公租房项目的开发中, 所谓的PPP模式, 即公共政府部门与民营企业合作模式, 是在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中发展起来的, 以参与各方“多赢”为合作理念的项目融资与实施模式, 有助于使我国住房市场供应格局呈现多层次、 多目标的综合配套形态, 有助于缓解现阶段房地产市场的供需矛盾, 能够促进整个社会和谐稳定与房地产市场健康繁荣。

参考文献

[1]喻燕, 胡高原, 易晓莎.城镇廉租房项目PPP模式研究[J].资源与产业, 2006, 8 (5) :115-119.

[2]周龙.PPP模式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37 (2) :127-129.

[3]甘琳.PPP模式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 2011.

[4]王祖继.完善保障性住房投融资机制的初步研究[J].行政管理改革, 2011, 9 (5) .

[5]张耀凯.政企合作开发公租房项目运作模式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11.

[6]张一鸣.四人行之公租房融资渠道[N].中国经济时报, 2011-10-10.

国外政府决策制度比较及经验借鉴 篇8

关键词:政府决策机构决策模式

0引言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政府决策体制非常重视,通过不断探索反复实践,如今这些国家健全的决策系统以及完善的决策程序使其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遥遥领先于其他各国。因此,其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国外政府决策系统的构成要素

当代国外政府决策系统大体由四种要素组成:其中包括中枢机构、咨询机构、监控机构和执行机构。这几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决定政府决策质量的关键。

政府决策的中枢机构即行政决策中心,主要由政府决策组织中的领导人员组成。美国政府决策的中枢机构由总统本人及内阁成员组成;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为首的内阁会议构成了该国政府的决策中枢;而在英国则是以首相为首的责任内阁。实行总统制政体的国家一般采取个人决策,如美国,总统掌握政府最高层次的决策权,而部长只有建议权;实行议会制政体的国家,则倾向于采取集体决策的方式,如在议会大选中获胜的日本内阁总理大臣、英国首相领导的内阁在进行最高层次的政府决策时,均采取合议制。

政府决策的咨询机构是为决策中枢提供相关专业帮助的辅助机构。这些咨询机构有的是政府组织(或由政府建立的组织).有的是民间组织,大多由专家学者和有声望的社会人士组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重视该机构的建设。如:美国是以总统为服务对象的决策咨询体系,总统拥有包含700多个咨询机构的庞大智囊团作为其政府决策的强大后盾;日本则是更为公开的面向社会型的决策咨询体系,为使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广泛征求社会民众意见,政府各部门建立的咨询机构审议会达200个:此外,英国也有2000多家咨询公司。在许多国家中,政府利用咨询组织的智力支持已经被纳入了法治轨道,法律规定政府的重大事项决断与规章制定必须经过咨询。由此可见,咨询论证已成为其政府决策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政府决策的监控机构是指决策中枢机构之外对决策行为和内容进行监督控制的组织。其主要职能是监督检查决策主体是否具有法定的职权,决策行为与程序是否合法,决策方案是否公平合理等。国外政府除了三权分立,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之间互相监督制衡外,拥有信息传递迅速,覆盖面广以及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巨大社会冲击力等特点新闻媒体成为监控机构的主力军,美国历史上的“水门事件”和美军在伊拉克的“虐囚丑闻”都是由媒体首先披露的,它可以反映民众的意见和心声,曝光政府决策中的暗箱操作行为,其监督作用同样不容小觑。同时系统内部的监督机构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英国利用情报部门进行反腐等,对政府滥用决策权都是一种有效制约。此外,一些国家法律对民众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权利的保障,也对决策起到监督制约作用。

政府决策的执行机构可以是政府组成部门、法定机构,也可以是非政府组织与私营部门。在横向上,一个行政机构可以执行本部门的决策,也可以根据法定权限执行其它部门的决策。在纵向上,上级政府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决策,但可以授权或委托下级政府执行或管理。法国政府的“权利下放”和英国内阁“一分为二”等典型措旌均一举两得的提高了其政府决策质量和执行效率。

2国外政府决策程序比较

国外政府决策的程序因其体制的制约而有不同,但大多普遍重视决策程序的法制化与科学性,以下介绍几个颇具特色的政府决策程序做以比较:

2.1美国自上而下决策模式美国政府决策共分四个阶段:决策规划(将待决事项纳入决策议程)、咨询审议(形成可供选择的决策草案)、决断后的审查(法定监控组织审查的决策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决策执行(将决策付诸实施)。美国运输部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定署<美国机动车安全标准》的规章就遵循了这样的程序。为精简执法队伍并提高执行效率,该规章在出台后,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署的地区办公室、警察机构、法定机构、委托州政府在法定权限内均可执行。

2.2日本协商决策模式日本涉及宪法规定的重大政治、社会、经济等问题的决策必须向国会以政府提案或议员提案的方式提出,经国会立案审议、表决通过后由政府予以执行。在决策制定过程中,日本法定的咨询审议机构要根据总理大臣或各省厅首脑提出的决策咨询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在兼顾各方面利益的前提下,为保障决策的民主化,研究人员将广泛吸纳并征求来自社会各界乃至民众的意见,结合多方观点进行全面评估最终提出决策建议,并参加具体决策课题的审议。

2.3意大利层级决策模式意大利是一个单一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其中央政府程序是一个自上而下往返式层级决策过程。首先,由政府高层次机构(如部和内阁)对某一问题提出原则性意见,并将此层层下达,落实到有关司(局)、处、科;作为国家决策过程中最基层单位的处、科,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按照领导层的指示,提出初步设想并上报到司;司对处与科的建议进行加工整理,形成建设性方案并上报到部;各部由专门的立法办公室对司上报的方案进行合法性审核,以部的报告蓝本的形式由部长签署后呈报内阁;内阁按照政治利益的原则对决策方案进行讨论,讨论决定后还须经国务会议对决策的过程及其基本原则进行合宪性审查;决策方案经国务会议审查后,送共和国总统批准并公布,形成正式的决策。

在整个决策过程中,意大利政府较重视咨询辅助机构的作用。凡涉及面较窄的问题,要经过有针对性、专业性的咨询:凡涉及面较广、较重大的问题,则要通过多渠道、跨行业的咨询。

3对国外政府决策制度的借鉴

从上述对各国政府决策系统的构成要素和程序的介绍与分析中可以看出,各国政府决策系统的构成要素较为科学,决策程序较为规范,构成要素在决策程序中各尽其用。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政府决策体系、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国外政府决策制度加以借鉴:

3.1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当今世界国际国内政治、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化及政府面临问题的多样性,决定了政府进行重大决策,特别是涉及到专业型和技术性较强的决策,必须经过咨询机构和相关专业人员的参与和论证,政府应积极组织专家学者群体,提倡和鼓励提出不同观点和想法,虚心听取专家、智囊团的专业意见。同时鼓励民间成立智囊机构,允许开展独立研究和咨询,使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而不必依附于政府。以此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合理性,减少决策失误给国家经济及人民精神所造成损失。

3.2扩大政府决策民主参与程度。政府决策领导者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精神,与社会公众保持密切联系,最大限度地让各级领导者、甚至人民群众真正参与决策,使他们能够通过各种有效的信息渠道,充分表达对各种未定方案的意见和建议。在决策过程中,必须多途径全方位深入群众,了解民情、民意,绝不能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通过调查研究,集思民益、集中民智,制定出既符合人民群众利益又行之有效的政府决策。

上一篇:学校年度安全培训计划下一篇:文学艺术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