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的研究》课题

2024-1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的研究》课题(共10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的研究》课题 篇1

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正在实施,《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超越狭隘的数学教学内容,让学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学习内容,让数学“活”起来。本课题的研究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及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出发,创设出丰富的教学情境。创设情境(课前预设情境,课内生成情境),作为支持和鼓励学生的源泉,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好的数学情境能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好奇、渴求、探究、协作、交流等学习欲望和活动,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对数学的真正理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数学情境是进一步深化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课题研究。

二、概念的界定

1、从心理学的角度,“情境”表现为多种刺激模式、事件和对象等,情境不仅能激发问题的提出,而且能为问题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

2、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情境”是人从事活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

3、数学情境是产生数学概念、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背景和前提,也是学生初步感受数学问题的基础和条件。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就是呈现给学生刺激性的、有意义的数学信息,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4、学生的学习情境是传递数学学习信息的载体,它提供与学生的学习基础、生活相关联的数学信息,进而诱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因而学生的学习数学的情境是产生数学学习行为的重要条件。

三、情境创设的意义

1、数学教学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 1

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2、建构主义认为任何知识都有赖以产生意义的背景,知识是一种工具,要理解并灵活运用某一知识,就应知道知识的适用范围,也就是应当理解知识赖以产生意义的背景,即情境。因而人的认知也必然具有情境性,这就是情境认知。学生的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认知过程,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并运用知识,就应该为其创设相应的认知情境,这就是情境学习。因此建构主义把情境、协作、对话、意义建构当作现代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认为创设数学情境在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从数学教学的价值来看,数学教育价值的实现并非单纯地通过积累数学事实来表达,它更多地通过对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对数学活动经验的条理化,对数学知识自我组织等活动来表现。因此,数学学习的主题是基本的重要的数学观念,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活动(如“标准”中所列举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推理能力、应用意识等)。而不是单纯的数学事实,教师的任务不再是把学生从知识的此岸引领到彼岸,而是创设情境让学生投身此岸到彼岸的过程中。数学知识尽管表现为形式化的符号,但它可视为具体生活经验和常识的系统化,它可以在学生的生活背景中找到实体模型。现实的背景常常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提供情境和源泉,这使得同一个知识对象可以有多样化的载体予以呈现。另一方面,数学知识的形成又是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来体验和把握的。

4、从教学实践上来看,现有的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同样是获得知识,但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情感体验不一样,导致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得到了知识,失去的却是直觉、悟性和趣味,有的人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在发展思想,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着探索的乐趣,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数学教学,老师讲得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师是否给学生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亲身经历了数学活动的过程,好的老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好的老师一定是一个善于创设情境的教师。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探索如何情境创设的教育意义和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的情境创设,情境创设途径、模式和方法。课题将通过调查研究、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围绕以课堂情境创设的问题,总结应用的经验和应用效果,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具体如下:

1、转变教师的数学教学观念。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课堂观念的转变,重视对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2、提高教师的数学教学水平。通过研究,提高教师创设情境的能力,教师能正确地、有针对性地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3、改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通过研究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转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方式,使数学情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4、改进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进教师的教学,激励学生的学习,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形成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正确评价。

五、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大致可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情境创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情境设计的数学本质性,情境创设的目的性、合理性,情境创设如何为数学学习内容服务。

2、数学情境的创设方法。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情境创设方法的研究,即如何在课本中和生活中提炼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

3、创造性地使用课本中的情境。如现行教材中的情境设计的合理情的分析及改良课本中的情境设计的研究,使之更有效地切合我们学生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实际情况。

4、情境创设能力的提高。如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与情境设计的能力;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课堂生成性情境的把握能力;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

5、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通过情境教学,研究学生学习观念、学习态度的转变过程,学生“自主性”的培养与“创新精神”的树立,由“被动接受知识”逐渐转变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研究。

6、正确评价“教”与“学”。通过对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改进教师的教学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方式,评价数学的教学和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评价;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评价等。

六、课题研究方法

1、实验法。通过准实验的方法,实施制定的实验计划,在实验中观察学生学习活动变化,总结规律,构建对策体系。

2、个案法。围绕典型活动及学生开展系统的教学活动,对其个体开展纵深的研究,以寻求有效的教学措施。

3、行动研究法。针对“创设情境”研究设计教学活动方案,进行行动实施,对研究的设想及方案进行完善。

4、经验总结法。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

5、文献法。对其他研究成果文献进行归纳整理。

七、应遵循的原则

启法性原则

教学的情境应是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发展学生的认知策略和水平,从而促进学习目标的完成,所以在课堂上所创设的情境都应考虑到对学生启发性,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一致性原则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始终要围绕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情境必须从学生出发,从课本内容出发,恰当地组织素材,切不可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

灵活性原则

我们的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知识的生成过程也应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所不能预料的,因此可能在我们教师预设的情境之外还有无法预料的动态生成的情境,我们教师要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对动态生成的教学情境来把握这种情境,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科学性原则

在情境的创设中,所创设的情境应要规范,不能发生与科学知识相悖的知识情境,教师的语言叙述也应采用相当规范的语言,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八、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8年3月——2008年4月)

① 成立课题组,落实课题组成员,制订研究方案。

② 组织学习相关理论,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实施阶段:(2008年4月——2008年5月)

① 按方案制订实验工作计划,发现问题和典型,开展研究。

② 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研讨活动,比如观摩实验课、公开课和论文、教学安全研讨,以及其它研究交流活动等。注意实验课后的调查测试,定期进行检测和阶段性小结。

③ 定期进行阶段总结,在此基础上调查、规划下阶段的课题研究工作要点,继续深入开展实验。

3、总结阶段:(2008年5月——2008年7月)

主要工作内容:整理课题研究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总结结论和撰写研究报告,成果的汇总,并进行反思,以备以后继续深入研究。

九、预期研究成果

相关的研究报告

课题组成员发表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教学案例或论文。

有关经验的推广应用

十、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1、人员保证

组长由区教研室主任担任,课题组成员均为各校的教研组组长,有多名高级教师和骨干教师,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并曾参与过市级课题研究,分别有多篇文章发表或获奖。

2、经费保证

科研经费由区教研室及各校提供,有充足的活动经费。

3、机制保证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的研究》课题 篇2

教学过程中,设计可以触发情感的情境,是教师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现代教学论观点认为,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全面的、清晰的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开动脑筋,掌握知识。这也符合《数学课程标准》“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的精神。因此,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较容易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是我们在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1. 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中学生对事物都怀有好奇、求趣、喜新的心理。以故事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符合学生特点的数学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愉悦身心。产生“入门”效应,迅速“抓住”学生,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如我在教学《圆》这一节内容时,便以故事开场:“在抗日战争年代,一天一个侦察兵去前面侦察敌情,走到前面有一条河,他必须知道这条河的宽度,但身边没有任何工具,他想了一会儿,马上测出了河宽。”学生听了很吃惊,大家纷纷议论,回答不可能。我笑了笑说:“军人有帽子,有军人的步伐,他是把帽子拉下正好遮住看那边防河堤的视线,然后一脚不动,另一脚转动,让视线形成一个圆,再用步伐测量半径的大小。”学生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状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对圆的学习兴趣倍增。

2. 创设操作情境,培养自主能力

学习是学生的单一内部的活动过程,要教会学生学习,按照学生的“动作思维、表象思维、抽象思维”认知规律组织教学。现代教学论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数学课上,必须加强操作活动,使学生人人动手,思维随之展开,这才容易把全体学生推到主体的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更清晰,更容易保持和提取。我在教学《可能性》这一节内容时,首先让学生四人一组,每组发给一个不透明的袋子,操作规则:不许打开袋子看,每次从袋子中摸一个球再放回,摇晃均匀后,再摸第二次,每人摸十次,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时摸到红球,有时摸到黄球,自己操作,自己练习,互相讨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然后我说:你们每组把摸到黄球的百分比求出,跟其他组对比,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百分比比较接近,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更浓了。最后叫学生打开袋子往里看,学生发现自己的百分比与袋子里黄球的百分比接近。一节课由学生自己操作,自己发现,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探索能力

教学活动的过程实质是师生之间协同展开的探索活动,共同发现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学习内容中的新知识转化为问题,隐含于一系列的情境中,让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或新旧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构成学生认识活动的内部矛盾,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知道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进而促使学生不断质疑问难,发现问题。再经过积极思考、探讨去解决问题。如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这节内容时,可以用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的问题引入:“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接着我问:“头的数量与哪两个量有关?足的数量与哪两个量有关?你能用数学式子表达吗?”“用两个字母表示未知量是不是很清楚?”由于问题的提出有情节,有情感,切合实际,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尝到了探索数学的乐趣,从而萌发了求知的欲望,激发了学习数学的极大兴趣。

4. 创设交流情境,培养合作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有效形式。它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又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精神。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情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在集体合作中展示自己,创造个性。在教学“认识全等三角形”时,让学生四人一组每人画一个三角形,然后剪下放在一起,学生发现不重合。接着,我让学生先画一个30°的角,然后在角的两边量3厘米,4厘米,连接两个端点,剪下三角形,再放在一起。我提问:“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请小组合作,把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讨论出来。”在此情境下,大家纷纷动手实践,判定方法由此产生。

通过小组集体合作的形式,不仅促进个人的思维在群体智慧上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而且同学间的相互弥补、借鉴、启发有利于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通过讨论、争论、辩论取得实效。

5. 创设想象情境,拓展多向思维

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不受固于现实原型的束缚,因而它又是一种具有极大自由度的思维形式。对数学教学来说,创造想象是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学习数学知识、解题及创造性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就越有创见,思维方式就越多样越独特。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一切可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五个角的和为540°,如果四个角的和为375°,第五个角为多少度?如果有一个角在相加时加了两次和为600°,这个角多少度?这样就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天地。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的研究》课题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景创设

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的,在众多教学改革的原则中,情境教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投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超越狭隘的数学教学内容,让学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学习内容,让数学“活”起来。本课题的研究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及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出发,创设出丰富的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课前预设情境,课内生成情境),作为支持和鼓励学生的源泉,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好的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好奇、渴求、探究、协作、交流等学习欲望,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对数学的真正理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数学情境是进一步深化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体性

现代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线。数学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活的学习主体,教师不可以用传统的知识讲授替代主体的活动,要给学生以自由、活动的空间,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情境教学不仅仅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要优化课堂情境,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渴望,充分感受数学,主动探究数学,主动运用数学。

例如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时,学生已学习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我们就从复习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为起点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1;点和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学生回答:有三种关系:圆内、圆上、圆外。

问题2:怎样判定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学生回答:可以用点到圆心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之间的大小关系来判定:当d>r时,点在圆外;当d=r时,点在圆上;当d

教师小结: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我们可以用圆心到点的距离d和半径r的数量关系来判定。

问题3:如果把一个点换成一条直线(用米尺表示一直线,与黑板上已画好的圆组合进行演示位置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在同一平面内,直线与圆有几种位置关系?

学生在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启发下,通过教具的演示,很快就能得出直线与圆有三种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并得出其判定定理。以同样的形式来组织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学生的探究成功的体验将会更充分。

在这里,通过复习与新授知识相似的旧知识引入课题,既是情境的创设,又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有一个共同点的起点,这有利于全体学生的知识建构和探究精神的培养,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课堂上,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解决问题,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小而具体、具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不要运用不恰当的比喻,这样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数学语言能力的形成。

例如,我在进行《多边形的外角和》这一课教学时,我创设了如下的问题情境:小敏在一个五边形广场周围的小路上按逆时针方向跑步,他每跑完一圈,身体转过的角度之和是多少?接着,再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实际问题的启示思考推广到一般情形。

除创设问题情境外,还可以创设新颖、幽默等各种教学情境,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华到自己的需要之中去,从而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三、情境教学贯穿实践性

情境教学注重“情感”,又提倡“学以致用”,努力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同时还通过实际应用来强化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快乐。我们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特有的功能,在拓展的宽阔的数学教学空间里,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例如,在进行《测量旗杆的高度》这一课时,我把学生带到了操场上,进行了真实的户外实际测量,其教学效果可谓“百问不如一做”,同时对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交际能力等等,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训练。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不忘经常创设教学情境,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发展,让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角色,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成绩也稳步提高。至此我似乎感觉在情境教学的领域中找到了如何将素质教育纳入课堂教学,融入学校的各个层面的有效途径,并且可以继续满怀信心地走下去。

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促进者。新课程要求教师既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尊重、赞赏、信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和学生互相展示案例,改变了单向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方式,真正形成了师生是互动的“学习共同体”。

四、初步成效

1.课堂气氛活跃,提高了师生的思维量。由于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其中所含的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使得学生对数学认识发生改变,进而学生的学习观念、学习态度发生了转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创新精神”。而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量。另一方面,由于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具有灵活的教学机智,引导好学生,在提高了学生的思维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思维量。

2.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得到提高,问题的设计逐步科学,教学板块清晰,情境设计能力逐步明显提高。通过研究,我们的教师不再“以本为本”,不再拘于课本上的情境,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教内容创设出合理的、有效的情境,能借助于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的问题更具有层次性、针对性,使得课堂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3.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增强,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数学学习的方式不断地多元化。由于教师的情境创设,使学生明确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是“有意义的”,课后我们教师布置的一系列的实习作业使学生既把数学应用于生活,又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五、主要成果

通过前期的研究,我们课题组开设了20多堂研究课,课题组教学撰写了大量的论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六、存在的问题及下阶段重点研究的问题

通过前阶段的研究,我们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们下阶段着重要解决的是:

1.教师对情境设计的科学性判断与评析、情境创设的原则掌握不准确方面的问题、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情境的研究与把握。

2.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个性化设置情境;如何针对学生原知进行情境设计。

七、几点想法

1.学校课题的研究,只要立足于课堂主阵地,研究就一定有生命力。

2.学校课题研究的目标,应立足于师生两个方面——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的研究》课题 篇4

所谓情境创设就是备课、上课时,教师根据教育教学原理,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心理等特点创设不同的学习氛围,通过问题、生活、故事、表演等情境进行教学活动的方式。通过情境创设,能进一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提高教学进度,使学生主动融入到数学学习中,培养数学意识和能力。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意义

要想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激情,不仅教师要保持积极认真的教学态度,还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到数学课堂中。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数学学习内容更加具有感染力,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欲望。

初中数学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逐步提升。通过情境创设,教师将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有效穿插,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拓宽数学教学的范围以及内容,将生活实际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促进数学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一)创设问题情境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精心创设数学问题,让学生对问题感兴趣,愿意参与研究和讨论,对新知识、新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积极地融入数学教学中,使数学教学有良好的开始。

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有感染力的数学问题情境,提出《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有几何?”[1]这些有趣的数学材料对学生的吸引力是比较大的,通过这种趣味性的数学问题能够使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解决数学问题。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对生活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经验,结合生活中的事物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认识到数学与我们的距离其实并不远,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积极认真地学习数学,并应用数学知识处理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绝对值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平常的经验进行数学教学,如周末小敏从家出发,开车出去游玩,她先往东行驶了20千米,到达了海边,下午,她又往西行驶了30千米,到达超市。家、海边以及超市都是在一条直线上的。若向东为正,请用有理数表示小敏两次行驶的路程,如果汽车行驶每公里需要消耗0.15升汽油,则这一天中小敏的汽车一共消耗多少升油?[2].通过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知识中获得数学体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绝对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数学知识更加生动形象,学生也容易接受。

(三)创设故事情境

初中阶段的学生年纪都不大,他们对故事的兴趣比较浓厚。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改变枯燥沉闷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能够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实现良好的数学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有理数加法的问题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数学教学。在大森林里,两只小猴子在愉快地玩耍,他们在森林里看到了一棵苹果树,于是,快速地向树上爬去,其中一只小猴子先爬了5米,然后又爬了2米摘到了苹果,另一只小猴子先爬了4米,一不小心又滑下去了1.3米,结果晚了一步。这时,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计算一下两只小猴子分别爬了多少米,另外一只小猴子还需要爬多少米才能够摘到苹果?[3].提出问题后,学生们踊跃地谈论,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了有理数的加法问题。通过故事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会更加高涨,愿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进而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顺利实现。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欲,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从而营造轻松愉悦的数学学习氛围,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逐步实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故事性、生活性,顺利开展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巧莲。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32):161.

[2]宋金生。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创设[J].新课程导学,(11):86.

初中数学创设情境教学的主要方法 篇5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新异的游戏,学生则感到奇特不已,妙趣横生,教学效果很好。如,学习“同类根式”时,老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事先准备的配组的同类根式的卡片,然后让一个学生去找与自己卡片上的根式成同类根式的朋友,找对同类根式的朋友坐在同桌,另一个被“挤”出的学生站出来再找自己的朋友。又如,学习“字母表示数”时,教师这样设计:一首永远唱不完的儿歌,你能用字母表示这首儿歌吗?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1声扑通跳下水;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2声扑通跳下水;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3声扑通跳下水;……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n声扑通跳下水。以上设计,形象直观,理解深刻,使学生在自然、欢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探索新知识。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的研究》课题 篇6

课题研究工作总报告

《创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旨在通过实践研究,探索一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轻负高效”的语文教学之路。本课题自2010年开题,历时一年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始终把课题研究工作放在重要地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课题研究的着眼点,按照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边研究、边实践,在教学中开展研究,在研究中深化教学。现将课题研究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离不开课程的改革,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从一定意义上说,怎样的课程设置就培养出怎样的人。而从大量的现实和有关的调查中反映出这样一个现实:尽管经过许多年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但学生却积累浅薄,阅读面狭窄;写文章时言之无物,常感到没有生活;学得很苦却收获很少,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少,厌学情绪较浓。究其问题的根本,在于语文教学只盯在几本教材上,远离了生活的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体现“全面”与“综合”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一个新理念。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新课程倡导我们进行语文生活化的教学。要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我们希望通过多渠道的研究,能寻找到一条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式的新道路,扩大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时空界限,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识”,到生活中去广泛的运用。通过老师在课堂上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赋予课堂教学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使学生掌握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方式。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一)研究的主要目标

1、教师方面

让教师努力研究改进传统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并要在解放教师教学思想,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广泛的生活实践与阅读精品中吸取生活素材,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增加生活积累,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审美情趣和创造思维。

2、学生方面

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语文学习中能将已有生活经验化为文字、感受、理解来吸收知识,获取知识。最终走出狭窄的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在深入生活、吸收生活的基础上,学会创造生活,并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让语文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二)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各地有关语文生活情境教学、课内外结合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

2、调查、检测法:

在实施课题阶段,对被实施此课题之前的本校的各年级学生采用问卷、测试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并根据调查结果及时调整相应的做法。

3、行动研究法:

研究这项课题研究的效果。

4、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途径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教学质量。

2、营造课堂学习氛围,点燃生命的火花

3、整合教学内容,探索情境教学模式。

4、构建生活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走入语文。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期

2、《陶行知论文集》

3、《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纲要》的课改具体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杜威在他的《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用实例提出“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

5、李吉林在《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中结合自身的教学研究指出:情境的优化,给课堂带来生气,带来欢乐,改变“注入式”教学那种闭门读书,单一的“听分析”,运用复现式的记忆学习语言所造成的儿童负担重、效率低的被动学习的状况。它针对儿童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美”为境界、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促使儿童合理地使用大脑,且又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保证,儿童在学习生活中,终于获得探究的乐趣、审美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生动活泼自我需求的活动。儿童的学习兴趣、审美的兴趣、认识的兴趣,乃至向往丰富精神世界的兴趣,也在其间培养起来。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与保证

1、课题研究人员情况

课题研究人员是一名市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十五年,曾经进行过《关于克服小学生学习畏难情绪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发表过多篇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教学基本功扎实,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强,肯钻研,深受学校领导、同事及家长的一致认可与好评,能够担当此课题的研究工作。

2、研究的过程:

(1)申报阶段(2010年3月-2010年5月)根据学生及自己的教育教学情况选择课题,申报课题。

(2)准备阶段(2010年6月-2010年8月)制定研究计划,确定研究方案;进行文献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3)实施阶段(2010年9月-2011年4月)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认真研究。撰写教学活动方案,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研究方案,阅读有关情境教学的书籍与文章,撰写教学反思、心得或论文。

(4)总结阶段(2011年5月-2011年7月)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材料,反思实验结果,进行实践和理论方面的总结,完成结题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3、课题研究的措施

(1)开展相关研究内容的文献查阅

为了使课题研究更加科学,在前期研究阶段要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国内外小学语文

课堂情境教学的现状与对策进行探索与研究,为接下去的研究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2)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的现状调查

为加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首先需要对目前我县小学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的现状进行一次调查。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及课堂听课观察等形式,就目前老师们的认识、实施频度、有效度、存在问题等多个方面展开针对性的调查摸底,为全面实施打下基础。(3)课题组成员通过平时的观察与教学,探讨不同的教学情境对教学的效果

教师参与课堂教学研究,其实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通过实践进行具体教学情境的研究与探讨,在不断的反思中促进教学,使不同的教学情境对教学起到真正的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从以下几个原则上加以把握,使情境的创设做到科学、适度。

①要有一定难度,但应在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内,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

②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专为少数人设置。

③要简洁明确,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楚,不要因含糊不清,而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

④要注重时机,情境的设置时间要恰当,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

⑤要少而精,做到教者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且深。

(4)教师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反思,反馈创设教学情境对教学的有效性程度 教师将探讨的不同教学情境运用于课堂教学,并对实践教学进行不断的反思与改进,再通过对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进而反馈创设教学情境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性程度。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在实践中整理运用了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1)通过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如教《做环保小卫士》这课时,教师用语言描绘出这样的情境:“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可随着人们对资源的任意索取,对环境的肆意破坏,地球已经越来越不堪重荷,人类也面临越来越多的生态危机,面对这个问题,我们有什么看法和想法呢?同时,我们作为社会的小公民,应该怎样尽自己的一份力呢?”学生一下子就被带入了情境中,自然能产生积极的交流欲望。

(2)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根据口语交际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接近生活实际的环境,不但有利于学生捕捉说话的内容,还有利于他们临场发挥,使他们表达更准确、更逼真、更生动。如教《快乐的节日》这篇习作,上课伊始,老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用歌曲《快乐的节日》引入,边播放歌曲边出示“儿童节的时候,小朋友们欢呼雀跃,快乐过“六一”的场景。欢快的乐曲,美好场景,霎时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发他们强烈的倾诉愿望。

(3)通过角色表演创设情境:小学生的表现欲望一般都比较强,精彩的表演能把创设的情境回归生活体验之中,激发学生参与交际的热情。如《我们爱妈妈》一课,教师可创设 “家”的情境,老师扮成可敬的妈妈,与学生进行对话表演,然后每两人为一组直接利用这个情境全面进行交流活动,为下一步的写作打下基础。

(4)通过让小学生亲历情境来创设情境:实践中得真知,让学士亲自参与到情境中,学生更能体会到生活的真实美好。如教《找秋天》这篇习作时,我就带领孩子们来到南山公园,从公园的一草一木,引导他们发现寻找秋天的美景。这样的亲历情境,让学生们写起作文来再现观察到的情景,就不会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4)通过模拟社会活动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置身模拟现实的场景中观察、说明。如《讲报、评报》这堂课。教学中,教师可把全班学生分成讲报组和评报组,并创设这样的情境:人才交流市场,几家报社都急着招聘编辑,谁的报办得好,谁就有机会聘用。在这样的情境中,全班学生没一个“观众”,全员参与到招聘与被招聘之中,这个过程实际上是相互聆听、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修正等和谐健康的过程。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原则及注意事项(1)情境创设应具有针对性。

每一节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情境创设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来创设,有所选择和取舍。情境创设的最终目标就是为教学目标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我们倡导标新立异,但不能华而不实;我们倡导创新教材,但不能脱离教材;我们倡导形式多样,但不能哗众取宠;我们倡导丰富多彩,但不能宣兵夺主。情境创设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只是教学的一种形式并服务于教学,切忌为情境创设而创设,起到画蛇添足的作用。

(2)情境的创设应具备趣味性。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教师采用哪种方法创设情境,都要注意体现情境的趣味性。通过有趣的情境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由此产生学习的动力。教师情境的创设应选取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符合认知水平的事例、场景。

(3)情境的创设应具备连贯性。

每节课的情境创设可以有多个存在,但它们应该是连贯的,为同一个教学目标服务的,其中有一个总的情境线索贯穿始终。即要形成一个以大情境为线索,串起各环节情境的完整课堂教学情境。

(4)情境的创设应具备灵活性。

情境创设是丰富多样的,情境创设应具备灵活性。如果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形成固定、单

一、程序化的模式,久而久之,学生心生厌倦,很难赢得他们的欢迎和喜爱,情境创设必将失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创设情境可根据不同的学生对象、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教学手段、不同的教学过程选择和组织不同的教学情境。这样,学生学习的情境是鲜活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学习的热情也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不断高涨。

情境的创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先进经验,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精心设计教案,不断创造和更新自己的教学行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学习,培养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低年级数学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课题研究的思考

在一年多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课堂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学习的窗口。教学通过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够主动、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学习的价值。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会继续加强教学情境的创设,并将成果推而广之。

情境创设是一把双刃剑,运用恰当,会使课堂教学生机勃勃,提高课堂效率;运用不当,则会淡化教学活动,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我们的课题研究还不是十分完善,只能是教学中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做法,缺乏足够的理论指导。课题的研究反思偏重于感性经验,研究的内容、结构可能有许多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研究成果的理论高度有限。虽然课题我已申请了结题,但在今后的工作中,作为教师,我将继续研究、继续探究这方面的问题,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自己,根据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要,结合教材创设出合情合理、能够驾御自如的有效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语文教学,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上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的研究》课题 篇7

一、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学贵有疑”, 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从学生实际出发, 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悬念, 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情境中所包含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应是富有挑战性的, 能引发学生思考的。在教学《列举所有等可能的结果》这一节时, 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在一所医院的产房里同时住进了三个孕妇, 她们三人生下的小孩从性别上有几种可能情况?学生一般会回答出:有四种可能, 即全是男孩、二个男孩一个女孩、二个女孩一个男孩、全是女孩 (双胞胎除外) 。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提问:如果要你预测她们的子女性别, 你认为上述哪一种可能性最大?学生讨论热烈, 却莫衷一是。我告诉学生:“这个问题的解决涉及概率问题。只要我们能够学会求出相应事件的概率就一定可以准确说出每种情况的可能性大小。同学们愿意学习吗?”在这里, 教师适时巧妙地设置悬念,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

二、创设有趣味性的活动情境

以学生动手操作、社会调查、游戏、实验等作为教学出发点, 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在《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一节的教学时, 我设计了如下情境:工厂要制作一些纸制正方体的包装盒, 工人师傅却不知道如何裁剪, 你能帮帮忙吗?如果你裁剪出来了, 请你到讲台上把正方体的盒子展开的过程演示给大家, 并且把你展开后的作品贴到黑板上, 看谁想的方法多。结果很多学生都把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裁剪出来了, 而且还争先恐后地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 描述自己的做法。通过创设人人动手参与的活动情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 而且还体验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 最终圆满完成了预定教学任务。

三、设“疑”置“错”式情境

设“疑”置“错”, 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有意识地将“疑”“错”设在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 使学生在“疑中生趣”, “错中生奇”, 这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最佳心理状态。通过精心设计, 巧妙揭示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现有数学知识结构之间的矛盾, 打开学生的心扉, 进而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创设疑式情境, 可以在一点设疑, 也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处处都可以设疑。我们曾看到过这样一个例子:在讲授“有理数乘法”时, 先复习小学学过的正有理数的乘法作为铺垫:2+2+2=2×3, 2×3就是3个2相加, 接着提出问题:2× (-3) 是什么意思呢?总不能说是负3个2相加吧?那又该如何理解呢?在学生的疑问产生之际, 教师因势利导, 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前面已学过可用正负数表示两个相反意义的量, 在学有理数加法时是在数轴上进行的, 如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3米, 两次一共向东走2米, 即5+ (-3) =2, 那么, 有理数的乘法是否也能在数轴上进行呢?怎样用数轴表示有理数的乘法算理?在学生认识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后, 很容易地归纳出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四、创设思维认知冲突的应用情境

课堂上的“意外”, 常常会使我们束手无策。而一个机智和调控能力很强的教师, 往往会以这种“意外”为契机, 善于创设和利用学生中的认知冲突, 搭建思维碰撞的平台, 激发创造的灵感, 从而生成“无法预约的精彩”, 形成“预约和生成”最佳契合点。在学习“截一个几何体”的课堂教学拓展训练中, 一位教师创设过这样的情境:如果用平面截掉长方体的一个角, 剩下的几何体有几个顶点、几条棱、几个面?学生议论纷纷, 答案五花八门, 甚至争得面红耳赤。于是我让学生切起事先准备好的萝卜 (正方体、长方体) 。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 最后得出一致的结果:当截面不过顶点时, 有10个顶点, 15条棱, 7个面;当截面过一个顶点时, 有9个顶点, 14条棱, 7个面;截面过两个顶点时, 剩下的几何体有8个顶点, 13条棱, 7个面;截面过三个顶点时, 有7个顶点, 12条棱, 7个面。

五、借助电教媒体创设演示情境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综合运用图像、声音、文字、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可以变抽象为具体, 变无声为有声, 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 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 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 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 并从多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强化学生的记忆, 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 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特有的视觉和声音特点, 用鲜艳色彩、优美图案, 直观形象地再现事物, 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此外, 教师还可以用多媒体设计出多幅图案:如:等腰三角形、飞机、几幅古建筑图片等, 一一显示后, 用红线显现出对称轴, 让学生观察。

总的来看, 创设情境的方法, 是多种多样的, 根据所讲内容不同, 选择不同的方法。在数学课堂上创设恰当情境, 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同时, 还能够逐步培养起学生对学习的参与意识,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最终实现学习上的“正迁移”。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教学情境创设, 准确把握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 努力发掘学习内容所蕴涵的创造性因素, 创设出更加鲜活生动的教学情境, 丰富和发展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摘要: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情境创设已经成为广大数学教师关注和着力研究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创设趣味性的活动情境、创设疑问式情境、创设思维认知冲突的应用情境和借助电教媒体创设演示情境等方面揭示教学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 教学情境 生活实际 趣味性

现代教育强调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去思考、去实践、去获得新知,从未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问题的解决离不开良好的教学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帮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更加透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利用情境教学还存在着多种问题。例如:有些教师只是从形式上采取情境教学的形式,没有真正理解情境教学的意义;有些教师在创设情景时,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不利于学生学习等等问题仍然存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利用情境教学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想上好初中数学课还需要数学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提出学生能够实际解决的问题,只有注意到情境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去积极探索,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创设合理的数学教学情境呢?这是值得每一位数学教师思考的问题。下面,就如何创设合理的数学教学情境,设计可操作性的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数学知识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实际,又为我们的生活实际服务。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时,教师要把教学情境和我们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只有从生活实际出发,才能使数学学习变得更加具体,使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在数学学习中,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通过在生活情境中亲自体验,可以使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加丰富。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好数学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自信心。

例如:在学习《统计调查》时,可以让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展开调查。调查本班学生的兴趣爱好分别有哪些?受本班学生欢迎的书籍有哪些?学校旁边超市中最受学生欢迎的商品有什么?等等。调查之后,让学生制作出统计图表,通过自己制作的统计图表得出结论。通过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情况入手,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都很高。都主动、积极参加到调查当中。通过本次活动,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创新能力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通过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把生活问题和数学知识相联系,逐步养成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要注意所创设情境的趣味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的年龄较小,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如果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就会被动地学习,不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只有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会主动去探究新知,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状况来创设教学情境,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以从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典故入手,可以安排一些有助于教学的小游戏。

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时,教师可以从故事入手,让学生先了解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测量金字塔高度的小故事。在讲解故事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测量时的情景图片。听到这个故事,学生们对金字塔的测量感到非常疑惑,都想知道答案。教师在这种教学情境之下,导入到相似三角形的学习当中,并在最后得出金字塔高度测量的原理,一定能使学生在整堂中保持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教师可以从大家比较熟悉的“鸡兔同笼”的问题入手。“一个笼子里,既有鸡又有兔。上面数有35个头,下面数有94只脚。问有鸡多少?兔多少?”学生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很陌生,但是要想得出答案并不是简单的事。这时,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通过学习,很容易帮学生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这些趣味性的情景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能够主动去探索,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保持学习的动力。

三、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时,要注意数学实验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实验教学是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者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地认识,从感性认识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以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同样要注意实验教学多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来安排实验教学。可以通过演示或者学生操作,让学生在实验中进行观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形成,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动性的同时,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这一章的知识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于轴对称图形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去发现轴对称图形。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画出想要画出的图形。通过学生的观察和亲身体验,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更清晰。对课堂教学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的研究》课题 篇9

河北省满城县大册营镇中学

谈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作者:田金秀 河北省满城县大册营镇中学 电话:***)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设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学情境创设的原则:展示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结构性原则、操作性原则;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直接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利用图片动画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实践创设情境、引用故事创设情境、尝试错误体验创设情境。【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情境 原则和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而注重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自然地生发需求;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有效地解决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本文作者旨在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探索。

一、教学情境创设的原则

1、展示性原则。数学情境的创设,必须充分利用形象化的材料,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思维过程清晰可见。例如在学习相似形时,可向学生出示由同一张底片印出的两张大小不一的照片、两把大小不一的30°的直角三角尺、国旗上的五角星等,问学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由于学习材料很形象,学生很容易就归纳出它们形状相同、大小不一。这样不但顺利引入新课,而且学生一下子就掌握了相似形的本质属性。

2、发展性原则。指构建的情境应具有促进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功能。因为一个良好的情境不仅应该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现有水平”,更重要的

是要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最近发展区”;不仅应该构建起良好的知识结构,而且应该营造起亢奋的心理环境,蕴涵着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情感信息。例如在学习解分式方程时,可以先复习整式方程的解法,然后给出分式方程并提问: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有什么不同,如何解分式方程?由于学生对整式方程的解法已经轻车熟路,所以很自然地想到只要去分母,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就行了,这样不但教学难点迎刃而解,而且还渗透了化归的数学思想,促进了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3、结构性原则。指情境的构建及其所揭示的知识应具有内在的逻辑结构。因为结构化的情境最易转化,为认知结构提供心理空间。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使情境结构、数学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三者和谐统一,相互促进。例如在学习习近平方根时,可以先设计一组问题:

(1)边长是4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面积是4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2)边长是9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面积是9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3)边长是15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面积是15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对于前面一些问题,学生都能轻松解答,但对于第(3)问的后一个问题,就碰到了困难了。这时老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加以归纳: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则列出方程X2=15,如何求X?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平方根,这样不但激发了兴趣,而且还揭示了内在的逻辑结构。

4、操作性原则。情境的创设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手、脑、眼、耳、口等多种感觉器官直接参与学习活动,使情境不仅有语言的解释、说明,而且有文字、图形的揭示;不仅有逻辑思维的支持,更有形象思维的配合,有助于形成和丰富学习的表象,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掌握数学概念和法则。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将一张三角形纸片的两个角撕下来,拼在第三个角处,使角的顶点重合,角与角之间既不重合也不分离。然后提问:从操作中你得到什么猜想?如何证明?这样创设情境,不仅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而且使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机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经久不忘。

二、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选取具有生活气息的现实情境,营造 3

数学探究的氛围,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和力,缩短与数学的心理距离,最终改进教学效果。

在七年级《可能性和概率》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请两位同学上台,一个扮演街头摆设骗局的甲,另一个扮演过客乙,其余同学做看客。甲为了招揽生意,向围观群众做宣传:三枚硬币,同时掷下。如果同时正面向上或正面向下,你可获得者10元,否则你给我5元。来试试,看看你的运气如何。过路人听了后念叨:“同时朝上或同时朝下,我们可获得10元,输了只给对方5元。嘿,有门。”这时下面同学有劝阻的,也有鼓励的,更有看热闹等着瞧的。结果一连投了五次,乙赢了一次,输了四次,吓得他不敢玩下去了,他禁不住问:“同学们,这个游戏公平吗?”有趣的生活情境使同学们展开热烈的讨论,然后埋头计算,很快从概率角度认定这个游戏不公平,是骗人的把戏。

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同时,又促使他们去观察、探究、思考、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浓厚的求知欲望。这样通过问题的手段来创设问题情境,促使他们主动思索,从而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到“主动探究”,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直接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直接提出问题,创设情境,一下子激发学生的思考。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线段、射线和直线》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引入:猜谜语:(1).有始有终——打一线的名称。(学生可能回答:线段)

(2).有始无终——打一线的名称。(学生可能回答:射线)

(3).无始无终——打一线的名称。(学生可能回答:直线)

其设计意图是激发兴趣,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因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所以大部分学生都能迅速地猜出谜底,体验成功,而且这三个谜语的谜面也能很好地概括出这三种图形的特征,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

又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一节时,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同学们出题考老师,并请数学课代表作好记录。内容包括:多边形边数、4

内角和、外角和。不管多边形的边数有多大,我都能一口气报出内角和与外角和的度数。这时,学生情趣十分高涨,说出的边数一个比一个大,但我仍能一口气报出答案。当学生感到百思不得其解时,我对同学们说:只要大家用心学,这节课就能掌握这个本领。学生们带着好奇心学习了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计算方法后,再叫数学课代表报出刚才记录的多边形的边数,叫同学们报出内角和与外角和的度数,看看是否与老师的答案相符。

3、利用图片动画创设情境

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喜欢新奇的事物,在教学过程中展示丰富多彩的图片,让学生欣赏,或播放一段动画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获得数学知识。如在七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⑴.引入:展现生活中的大量图片。图片①:故宫、天坛。图片②:飞机、汽车。图片③:风筝。图片④:一幅漂亮的山水倒影画。图片⑤:中国民间剪纸。⑵.组织学生讨论:上面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你能举出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吗?你能将上图中的一些图案沿某条直线对折,使直线两旁部分完全重合吗?

又如在八年级上册《常量与变量》中我是这样设计: 播放一段flash动画《乌鸦喝水》。画面生动活泼,歌曲悦耳动听。刚上课的学生感到新鲜、好奇,注意力马上集中到课堂上来,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然后我提出问题:聪明的乌鸦发现哪些东西不变?哪些东西在变?学生发言很活跃,积极性很高。

4、动手操作实践创设情境

新课标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提倡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真知,不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以及识别的过程中体验怎样能展开,怎样不能展开,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

在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时,我事先为每组准备好四根木条让学生动手拼成三角形,通过观察、测量,猜想三角形三边关系。师:大家手中都有四根木条,选择其中三根,首尾顺次相接,有几种摆法?

学生活动:分组动手操作,互相交流。

师:我刚才看了一些小组的摆法,大家都能积极思考。下面请小组代表到讲台前演示,学生在投影仪上摆出如下图形:

师:引导学生思考:能组成三角形的有几种情况?

生:能组成三角形,有两种即a、c、d和b、c、d。

师:那么不能组成三角形的又有几种情况?

生:两种,即a、b、c和a、b、d。

师:拼成三角形的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大小如何?

组1:动手测量。我们测量得a=5cm,b=7cm,c=12cm,d=15cm,能拼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中:a+c=17cm大于d,b+c=19cm大于d,所以我们猜想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组2: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因为不能拼成三角形两种情况中,a+b=12,正好等于c的长度,a+b=12,小于d的长度,它们都不能组成三角形,所以要构成三角形较小两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

通过摆三角形这一活动,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让学生自觉展示自己的成果,真正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通过这一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

5、引用故事创设情境

数学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引用故事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数学的发展史,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可能性的大小》时,我引用田忌赛马的故事。提问:如果齐王将马按上中下的顺序出阵比赛,那么田忌的马如何出阵,田忌才能取胜? 如果齐王将马按上中下的顺序出阵,而田忌的马随机出阵比赛,田忌获胜的概率是多少?(要求写出双方对阵的所有情况)

通过历史故事来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对数学应用性的理解和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6、尝试错误体验创设情境

是教师故意创设思维“陷阱”,使学生通过已有知识发现自己的错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自我发现问题的方法。在习题课中,对于学生易错的问题要创设纠错情境,可以让学生板演解题过程,引导其他同学从中发现问题,从而引以为戒。

如学生在分解因式时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我设计了一个纠错活动。

欢欢知识渊博、道德高尚、医术精湛。他到我们班级来看望大家,我们正在上习题课。分解因式:x2-y2+4x-4y。

贝贝是这样做的:原式=(x-y)(x+y)+ 4(x-y)。

欢欢说:“因式分解是化为因式积的形式,而你做的仍是和的形式。这是由于对因式分解概念理解不清所致。”

“那我这道题做对了吗?”晶晶问。

欢欢一看,晶晶写的是“x2-x2+4x-4=x2

(x-1)-4(x-1)=(x-1)(x2-4)”。

“你将多项式先进行分组,形成公因式(x-1),这是对的,但提取公因式后就大功告成了吗?请你想一想,后一个因式还能分解吗?”

晶晶恍然大悟,高兴地说:“我明白了,分解还不够彻底。”

针对大家出现的问题,欢欢提出了几点建议:(1)理解概念;(2)分解彻底;(3)提全公因式;(4)不要漏项;(5)注意符号。

总之: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教学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叶尧城 向鹤梅,《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武汉。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的研究》课题 篇10

【摘 要】写作教学是组成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对学生写作能力进行培养,有利于学生提高对文字的理解能力,而情境教学法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可使学生产生浓烈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进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越来越受到教师的认可,逐渐成为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

【关键词】情境法;写作素材;写作体验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既是语文学科的重点,也是难点。中考分值占整体比重甚至超过40%。在现实的作文写作中,许多学生难以用有效的语言来表述个体思维,写出的作文或者行文枯燥,或者语言不顺,或者华而无实。作为语文教师要重视作文写作方法的传授,不仅要让学生有兴趣写,还要让其有内容写,写得有文字、有情感、有哲思。笔者认为情境教学法可以是作文教学有益的尝试。

一、创设生活情境,积累写作素材

作文的丰满离不开素材的丰满。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素材积累的引导。当然,这种引导不是生硬的要求,而是通过在文本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回忆生活阅历,积淀文字,观察生活,让自己写作的素材库更丰实。如在讲《童趣》一课学习完进行延伸练习时,笔者将一幅幅富有童趣的小画置于多媒体幻灯片中,然后导入:“同学们,小时候玩过‘竹马’么――胯下骑一竹竿,将它当马骑。在我们丰富的童年生活中,相信也有过跟作者类似的经历吧。你能否在回忆中将这些记忆的珍藏,或者再次走入生活观察有趣童年游戏,写出来跟大家一一分享呢?”学生们顿时兴趣被调动,纷纷说着童年的有趣的事儿,变成相互共享的素材。从生活经历来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童年难忘的故事,而学生初进初中,心理依然很大成分童心未泯。故而笔者创设语言情境,引导学生们结合自身的经历实际,回味趣事,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其积累的素材更加有血有肉,写出的东西更加有情有义,其作文水平也有了提高的动力源。

二、创设文本情境,增强写作体验

随着进入初中后学习任务的加重,学生们在不断淡化与生活的接触,对于一些事件缺乏很深的理解与很到位的感悟。故而,有些学生在积累很多文字材料后,能够一看题目就有文字可用,但是写出来终究是素材与词语的堆砌,缺乏情感的真实抒发,这也限制了学生写作水平从单纯复述到感染人的跨越。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引导激发,让学生在浓厚的氛围中有更丰富的情感思维,有更真切的情感体验,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也就会变得有血有肉。在讲背影》第二课时上,笔者与学生就朱自清先生与父亲车站离别的场景进行了重点的交流与解读,让学生懂得了“情感因为离别而喷发,生命因为离别而深刻”。其后,结合学生对离别的理解层次,再次启用了多媒体,并伴随着《假如爱有天意》音乐,播放离别画面,朗读离别经典文字,让学生在浓浓的离别氛围与淡淡的离别情绪中感知与重要之人离别时的情感。学生们纷纷发言,有的认为离别时最大的情感就是不舍得;有的则表示离别就是分开,分开就会痛苦;有的认为离别仅是为了下一次更加出色的自己与更加成功的对方更美的重逢。学生们的发言有些让我感到吃惊,他们在陈述中体现出他们理解离别的深度与层次,同时也能够折射出其在情境体验中理解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这也启示我们,作文教学的情感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引出来的;不是积累得来的,而是体验激发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更加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方法,如何能够在创意与浓情中调动学生,让其有可写之文字,有能抒之情感。

三、创设细节情境,抒写优秀作文

生活是作文最好的素材来源。?^察生活是学生能够获取素材与情感的最好途径。写作成文的过程,便是素材剪辑与情感融合与的过程。初中阶段学生更多的时间精力都在课堂上,语文教师要想学生写作达到一定水平,对其素材积累与情感体验的教育引导责任也就陡增。教师可尝试通过情境的创设,在细腻的情境感染下,让学生不断触及情感点,并厘清思路,将感情抒发的更加细腻。如在讲《羚羊木雕》一课中,笔者感觉到学生们对于文中小主人公要回羚羊木雕后的复杂情感体会不深。于是,我尝试将当时的文中的描述“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战„„‘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设置成现场情境,让两个学生扮演角色,并辅之以多媒体的flash演示,让学生们也随着体会这种情境下小主人公复杂的心情。随后,笔者进一步引导与要求:“同学们,想想自己的生活中是否有与小主人公一样的遭遇来呢?能否也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介绍你生活中的难忘事呢?文章脉络结构可以仿照《羚羊木雕》,倒叙、顺叙皆可。”由此,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情感点被触发,他们都迅速下笔成文。

四、结合多媒体技术,创造出虚拟的情境,引学生入胜

此外,与多媒体技术结合,创设出虚拟的情境,也是情境教学法在写作教学中运用较为频繁的一种形式。当今是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是教育教学改革取得巨大进步的时代。当今,以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十分频繁,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走入教学课堂,与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等,都具有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同样地,在优化写作教学课堂方面,多媒体技术的作用也同样不容小觑。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建构,主要是当所要创设的情境较为复杂,或者是实物创设难以达到效果的情况下。此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利用其特有的声音、动画、视频、图片等要素,对情境进行创设或再造,无疑是较为节约且高效的一种方法。

上一篇:各类酒桌祝福语下一篇:村扶贫工作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