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字有关的成语(共12篇)
“一”打头的趣味成语 最深切的思念———一日三秋 最危险的时刻———一发千钧 最吝啬的人———一毛不拔 最快的速度———一日千里 最大的手———一手遮天 最长的腿———一步登天 最高的瀑布———一落千丈 最昂贵的文章———一字千金 最赚钱的生意———一本万利 最大的浪费———一掷千金 最困难的处境———一筹莫展 份量最重的话———一言九鼎 最坚决的态度———一刀两断 最快的流速———一泻千里
最有胆量的人———一身是胆 最惨的失败———一败涂地 最固执的人———一意孤行 最片面的见解———一孔之见 最宝贵的时光———一刻千金
日语的惯用句是日本民众在漫长的语言文化生活中逐渐创造并丰富起来的。它不仅在表达形式上生动活泼, 而且也形象地反映出日本民众的生活情趣、时尚以及他们的思维习惯, 是日本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惯用句大多都是用极简短的语言来表达, 不仅被广泛用于口头会话, 也常被用于文章之中。通过惯用句, 我们可以生动、幽默地表现出自己的情感。例如, 日语中的足を洗う (洗手不干) 、鼻毛が長い (好色) 、猫の手も借りたい (非常忙) 等等, 而汉语当中, 也有很多的惯用表达。例如, “墙头草”、“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晴天霹雳”、“对牛弹琴”。这些表达在汉语中被分别归类在谚语、成语、歇后语等之中。由于在汉语中与日语惯用句对应的比例较大的是成语, 因此本文以成语为主要的比较对象。
不少学者专家都曾对中、日文的惯用句做过比较分析, 其中绝大多数是以身体词汇为中心的。而笔者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 发现中、日文惯用句之间的关于动物的词汇也是很有趣的比较对象。例如:犬と猿の仲 (水火不容) 、猫に小判 (对牛弹琴) 、蚊の涙 (微乎其微) 、蛙の子は蛙 (龙生龙凤生凤) 。可见, 在日语和汉语之间, 表达意思相同的惯用句所使用的动物词汇是有不同的。从这一点上说, 对中、日与动物有关的惯用句做一个归纳和分析, 对日语学习者来说是有必要的。
本文以日语常用惯用句词典中收录的惯用句为调查对象, 从中找出了与动物有关的惯用句231个;以汉语《通用成语词典》中的收录的成语为对象, 从中找出了与动物有关的成语惯用句124个;以这些惯用句作为例子, 重新整理归纳之后, 找到了两者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并试图从文化等角度来寻求其中的原因。
一、中、日语成语中的相同之处
(一) 有相同的表达方式
例如:汉语
井の中の蛙 (井底之蛙) 蟻の穴から堤も崩れる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俎上の魚 (俎上肉) 虎に翼 (如虎添翼) 牛に経文 (对牛弹琴) 塞翁が馬 (塞翁失马) 虎の威を借りる狐 (狐假虎威)
(二) 动物词汇来源广泛
例如:汉语
一马当先亡羊补牢门可罗雀风声鹤唳打草惊蛇龙飞凤舞鸟语花香杀鸡取卵鹦鹉学舌噤若寒蝉
日语
足元から鳥が立つ頭の上の蝿も追えない鼠が塩を引く後の雁が先になる虻蜂取らず蟻の穴からも堤も崩れる蛙の子も蛙狐と狸の化かしあい犬に論語鰯の頭も信心から鵜呑みにする
(三) 动物词汇使用时所含的意义褒贬一致
在汉语中, 有“鹤发童颜”一词, 而在日语里, 有「鶴は千年、亀は万年」的说法。相似的说法请看下面一组:
虎の子 (珍贵的东西, 宝贝) 時に遭えば鼠も虎になる (耗子逢时也能成老虎) 馬を牛に乗り換える (弃优择劣)
而汉语中, 有“生龙活虎”、“鼠目寸光”、“马到成功”等等。对于“虎”“马”等动物词汇赋予了褒义的含义, 而“鼠”这样的动物, 中、日文中的惯用句里都赋予了贬义之意。
二、中、日语成语中的不同之处
(一) 汉日语惯用句的字数不同
汉语的惯用句以成语为例, 成语多为四字。而其他的, 如“拍马屁”、“背黑锅”等等多为三字。可以说, 汉语的惯用句字数相对固定。与此相对, 日语中的惯用句没有固定字数, 如上所举之例, 「魚は鯛」、「兔に祭文」、「雉も鳴かずば撃たれまい」等, 有三字, 也有四字或者更多字数, 没有一定的规律。
(二) 惯用句中使用的动物词汇有不同的倾向
汉语惯用句方面, 在《通用成语词典》中的123个关于动物的成语惯用句中, 有26个中包含了“马”, 13个包含了“虎”, 依次为“龙”, “牛”, “鸡”, “狗”等。
日语惯用句方面, 生活在水中的动物常出现在惯用句里。例如:鯰、蛭、蛤、泥鰌、鱓、鯖、鰯、鯉、蛙、鰻、蝦、鯛、鰹等等。
(三) 惯用句中出现的动物词汇所含的意义褒贬不一致
如前所述, 中、日文中的惯用句中的动物词汇所含的意义褒贬一致的例子为数不少。但是也存在众多的褒贬意义不同的现象。例如下面一组例子。
烏のお灸 (小儿烂嘴疮) 烏の行水 (蜻蜓点水)
烏のぬれ羽色 (头发乌黑发亮, 象乌鸦沾水的羽毛)
亀の甲より年の功 (姜还是老的辣)
上面列举的日语惯用句中出现了「烏」 (乌鸦) 、「亀」 (乌龟) , 而惯用句本身并没有贬义之意, 甚至有褒义的表达。而这两种动物在汉语的惯用句中出现时, 例如爱屋及乌、缩头乌龟等, 有贬义之意。
类似的例子还有“虫”。日语中「虫がいい」表示自私自利。而在汉语用于贬义的较少。
(四) 汉日语中都有自己特色的动物词汇表达
汉语中关于“龙凤”的惯用句相当丰富。例如:龙飞凤舞、龙争虎斗、龙潭虎穴、乘龙快婿、龟龙麟凤、凤髓龙肝、凤子龙孙等等。这种表达方式在日语中甚少出现。
日语中「鳩が豆鉄砲を食ったよう」 (惊慌失措) 、「鳩に三枝の礼あり」 (有礼貌) 「虫が起こる」 (抽风) 、「虫が嫌う」 (不喜欢) 、「虫が鎮まる」 (消气) 等说法。前者的“鸽”在汉语惯用句中几乎没有出现过。而“虫”在汉语惯用句中也不在表达人的情感上使用。
三、日语和汉语中惯用句表达方式异同分析
日语和汉语都有大量的和动物有关的惯用句, 这些惯用句言简意赅, 形象生动, 并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因为人和动物共同生存在同一个地球上, 因此在人类的语言中出现大量和动物有关的词汇也是必然的。但是由于不同国家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审美标准不同, 在惯用句中的动物词汇的特点也存在差异。通过上述的比较分析, 我们清楚地找到了汉语和日语惯用句在关于动物词汇之间的异同。想从几个方面来讨论一下存在异同的原因。
(一) 文化背景有相似之处
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都生活在东亚的土地上, 并且两国自古以来交往频繁。因此两国人民的文化背景会存在一些共性。这种共性使人们形成了一些共识。另外, 由于日本文化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日本民族和汉民族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相似性更高。体现在关于动物的惯用句上的便是, 许多动物的文化内涵在中日两国人民的文化认识上是一致的。
例如上述所举的例子, 关于“虎”这种动物, 无论是中国人民还是日本人民都会想到它的威武、凶猛。而“鼠”, 在中国和日本都是非常不受欢迎的动物。日本人民认为老鼠胆小, 猥琐, 所以有「頭の黒い鼠」 (家贼) 的说法。而在中国, 人们也有同样的看法, 例如:贼眉鼠眼, 用来形容人的长相猥琐。汉语中有“胆小如鼠”, 日语中有「鼠のように臆病」 (胆小如鼠) 。又如中日两国人民都认为“猪”是一种懒又笨的动物, 而“羊”却代表温顺善良, “兔”则是机敏迅速的形象。可见在大的生活背景相同的情况下, 惯用句中的关于动物的部分还是存在不少相同的表达习惯。
(二) 文化之间有差异冲突
虽然中日之间有一部分文化是重合的, 但是中国和日本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国家。中国是大陆国家, 而日本是岛国。因此地理环境, 价值观念, 风俗习惯都有不同。汉语和日语也各有自己的民族特性, 它们对某一些动物的文化理解会有偏差。
例如“龟”, 中日两国人民都把它看成是长寿的象征, 但是在汉语中除了用于褒义的, 如龟鹤遐龄。还有在惯用句中出现“千年乌龟万年王八”来骂人的说法。相反, 如上所举的例子, 日语中的「亀」的褒义色彩较浓。在日本人看来, 龟是很吉利的动物, 也是吉祥长寿的象征。所以就有「亀の年を鶴がうらやむ」 (鹤嫉妒乌龟的长寿, 贪得无厌之意) 。
此外, 上面的例子中提到的「烏」 (乌鸦) 在中日两国人民的理解中也有较大差异。在中国, 乌鸦和喜鹊是代表相反含义的动物。喜鹊是报喜之鸟, 是喜庆的象征, 能给人们带来好运气, 而乌鸦确是不吉利的象征, 经常和死亡、恐惧及厄运联系在一起。乌鸦的啼叫也被认为是凶兆, 人们认为乌鸦的叫唤会带走人的性命, 抽走人的灵魂, 因此乌鸦是被中国人讨厌的动物。“爱屋及乌”, “天下乌鸦一般黑”中的乌鸦都是让人很反感的。而在日本, 乌鸦却是受到尊敬的鸟。据说日本人在处理垃圾时, 都会为乌鸦考虑, 把乌鸦能够食用的垃圾分开装袋以供乌鸦享用, 以致于乌鸦中也出现了“上班族”:为了能吃到不同地区的新鲜垃圾, 乌鸦们每天都很忙碌。另外, 在动漫作品中也经常出现乌鸦的身影, 而它并不会带来什么坏运气。日本人认为乌鸦的叫声淳朴, 而喜鹊反倒是因为“喳喳”声, 被日本人看成是爱搬弄是非的长舌妇, 不受欢迎。所以在日语惯用句中就出现了前面提到的「烏のぬれ羽色」 (头发乌黑发亮, 象乌鸦沾水的羽毛) 。
类似的这种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不同的惯用句还有很多:
虫がいい (自私自利) 雀の涙 (微乎其微) 蛙の面に水 (满不在乎)
馬が合う (投缘) 猫の手も借りたい (人手不足) 犬と猿 (水火不容)
(三) 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
在部分关于动物的惯用句中, 中日两国用不同的动物形象来表达了同一种意思。例如, 汉语中的“对牛弹琴”, 日语中有多种表达, 分别是:猫に小判, 牛に経文, 豚に真珠, 馬の耳に念仏, 犬に論語, 等。
另外, 汉语的“山中无老虎, 猴子称霸王”, 日语中有「鳥なき里の蝙蝠」。汉语的“守株待兔”, 日语中有「柳の下にいつも泥鰌はおらぬ」等等。
除此之外, 在上述的比较之中, 提到了鯰、蛭、蛤、泥鰌、鱓、鯖、鰯、鯉、蛙、鰻、蝦、鯛、鰹等等词汇。例如:
蛙の子も蛙, 鰻の寝床, 蝦で鯛を釣る, 鯖を読む, 鯰に瓢箪, 蛞蝓に塩, 等。
由于日本四面临海, 陆地面积狭小, 日本人的食物中鱼类产品占了很大比例, 因此创造出了很多和鱼类相关的惯用句。而中国由于地处亚洲大陆, 中国人长期生活在农耕文化和畜牧文化之中, 因此对陆地动物更为熟悉。所以汉语中和“马”、“牛”相关的惯用句则较常见。
四、结语
本文以与动物有关的惯用句为例, 试探比较了汉日语惯用句。通过比较分析, 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异同点存在的原因。中日两国由于文化的差异, 对动物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因此, 要想更好地理解日语惯用句, 我们必须熟悉不同文化下动物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 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惯用句。
作者简介:张敏 (1983-) , 女, 江西玉山人, 研究生在读, 讲师, 日本文化方向。
摘要:随着中国与日本交流越来越频繁, 在中国学习日语的人也越来越多。在日本, 学习中文的热情也很高涨。自古以来, 中国的汉语与日语文字之间就有着紧密的联系。日语从五十音图到各种短语表达, 都借鉴了汉字, 深受汉语的影响。因此, 学习日语的中国人总是不自觉地受到母语汉字的影响, 从字的表面来理解日语, 这也造成了不少的错误影响。而在这之中, 最为典型之一便是惯用句。
1.刻舟求剑:运动与静止的相对关系
从前楚国有个人过江时把剑掉在水里,他在船上沿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下了记号,等船停下后,他便从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结果没有找到。成语比喻拘泥固执,不知道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
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易知此人错选了参照物。因为船相对于剑是运动的,船和剑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想要确定剑的位置,应选择与剑的相对位置不变的物体为参照物,如岸上的石头、树木、花草等。
2.一泻千里: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自然景观
成语本指江河水势汹涌,奔腾直下,后比喻文笔流畅,气势奔放。
在物理学中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当相对高度越高时,水落到低处转化的动能越多,速度越大。所以“江河水势汹涌、奔腾直下”的景象也突显了江水的流速之大。
3.沉李浮瓜:浮沉自有定数
三国·魏·曹丕《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指夏天把瓜、李等放在冷水中浸凉后食用。
为什么不说“沉瓜浮李”呢?因为这种说法违背了物理学的客观规律。众所周知,诸如冬瓜、南瓜等瓜类内部都有空心部分,正因如此,其重力比同体积的水要轻,全部浸没在水中时,F浮>G瓜,此时瓜要上浮。而李子、桃子等果实内有核仁,核仁的密度比水大,因此把它们放入水中时F浮 4.扬汤止沸:止沸还得从根源做起 扬汤止沸指的是反复从锅中舀起开水又倒回去,试图制止水的沸腾。比喻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把开水舀起来再倒回去,可以增加空气与水接触的表面积,从而加快水的蒸发。而蒸发是需要吸热的,因此降低了水的温度,可以暂时缓解水的沸腾。因为水还会从外界吸收大量的热,所以这种方法不能从根源处阻止水沸腾。 5.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持续低温才能结出厚实的冰雪 冰冻三尺,不是一天的寒冷所凝成的。比喻事情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 yī ㄧˉ ◎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 ◎ 纯;专:专~。~心~意。 ◎ 全;满:~生。~地水。 ◎ 相同:~样。颜色不~。 ◎ 另外的:蟋蟀~名促织。 ◎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算~算。试~试。 ◎ 乃;竞:~至于此。 ◎ 部分联成整体:统~。整齐划~。 ◎ 或者:~胜~负。 ◎ 初次:~见如故。 ◎ 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7”。 含有一字的成语 一手包办,一成不变,一笔抹杀,一纸空文,一笔抹煞,一钱不值,一知半解,一落千丈,一哄而散,一概而论,一古脑儿,一塌糊涂,一片惨象,一钱不名,一窝蛇鼠,一张白卷,一无是处,一经曝光,一家之言,一穷二白,一无所有,一事无成;一无所知,一窍不通,一时冲动,一念之差,一倡百和, 一筹莫展,一意孤行,一步登天,一贯作风,一手造成,一味迁就,一肚坏水,一木难支,一无所获,一言不发,一天到晚,一干人等,一丘之貉,一文不值,一盆散沙,一等下流,一潭死水,一暴十寒,一朝得势,一己之私,一孔之见,一介莽夫,一反常规,一刀两断,一拍两散,一败涂地,一走了之,一蹶不振,一丝不挂,一味纠缠,一般见识,一言不合,一唱一和 笔勾销,一得之功,一点一滴,一得之见,一技之长,一清二楚,一清二白,一星半点,一声不响,一年到头,一枪一炮,一望无际,一望无垠,一声棒喝,一路追赶,一海之隔,一弹未发,一屋金银,一家之主,一国之君,一语道破,一字一句,一致通过,一经反弹,一弯新月,一字不漏,一急之下,一场风暴,一生飘泊,一路风尘,一言一行,一如所见,一览无遗,一纸状书,一场争论,一一说来,一应具备,一叶知秋,一统天下,一生一世, 一针一线,一草一木,一如所闻,一试身手,一触即发,一朝一夕,一念之间,一五一十,一时半刻,一树梨花,一笔在手,一举歼灭, 一发千钧,一问一答,一反常态,一退三步,一盅两件,一等闲人,一气之下,一究到底,一较高下,一夜之间,一脚踢出,一扫而光,一举删除,一经发现,一举过头,一鞠到地,一夜无话,一夜无眠,一日三秋,一年半载,一招半式,一收一放 含有一字的成语及解释 【一鞍一马】比喻一夫一妻。 【一班半点】犹言一点半点,常暗指男女关系。班,通“斑?”。 【一斑半点】比喻极小部分。 【一笔不苟】不苟:不苟且。连一笔都不马虎。 【一病不起】得病后就再也起不了床。比喻得病后病情一天天恶化,终至死亡。 【一秉大公】指言论行事全秉公心。 【一步登天】登:上。一步跨上青天。比喻一下子就达到很高的境界或程度。有时也用来比喻人突然得志,爬上高位。 【一表非凡】表:外貌;凡:平凡。形容人容貌俊秀又有精神。 【一表非俗】形容人的仪表非比寻常。 【一笔勾倒】把账一笔抹掉。比喻把一切全部取消。 【一笔勾断】全部取消之意。同“一笔勾消”。 【一笔勾绝】把账一笔抹掉。比喻把一切全部取消。 【一笔勾消】全部取消之意。亦作“一笔勾销”。 【一笔勾销】把账一笔抹掉。比喻把一切全部取消。 【一榜尽赐】指考生全部被录取。 【一般见识】平常的见识。表示不要跟知识低、修养差的人争论,说“不要跟他一般见识。” 【一斑窥豹】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一笔抹摋】比喻轻率地把成绩、优点全部否定。同“一笔抹煞”。 【一笔抹倒】画一笔,全部抹掉。比喻轻率地把成绩、优点全部否定。 【一笔抹杀】比喻轻率地把成绩、优点全部否定。 【一笔抹煞】抹煞:勾销。画一笔,全部抹掉。比喻轻率地把成绩、优点全部否定。 【一不扭众】一个人难违反众人的意见。 【一不拗众】一个人难违反众人的意见。 【一秉虔诚】指诚心诚意。 【一表人才】表:指外貌。形容人容貌俊秀端正。 【一表人材】形容容貌英俊。表,仪表。 【一败如水】形容军队打了大败仗,像水泼到地上那样不可收拾。 【一表人物】形容容貌英俊。表,仪表。 【一别如雨】像雨落下以后不能再返回到云里一样。形容离别以后再难相见。 【一把死拿】比喻因循守旧,不肯变通。 【一本十利】本:本钱;利:利润。本钱小,利润大。也比喻下的力量极小,得益却极大。 【一板三眼】板、眼:戏曲音乐的节拍。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一步三摇】指人走路摇晃或者悠闲自得的样子 【一波三折】波:指书法中的捺;折:指写字时转笔锋。原指写字的笔法曲折多变。现比喻文章的结构起伏曲折。也比喻事情进行中意外的变化很多。 【一败涂地】一旦失败就肝脑涂地。形容失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一表堂堂】形容仪表堂皇。 【一波万波】比喻事情开端后的不断发展变化。同“一波才动万波随”。 【一般无二】完全一样,没有不同的地方。 【一碧无际】形容水面或天空一片碧绿或碧蓝,广阔无际。 【一本万利】本钱小,利润大。 【一碧万顷】形容青绿无际。 【一百五日】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天。指寒食日。 【一本万殊】本:根源;万:许多;殊:不同。事物虽然千差万别,其实本源同一。比喻事物万变不离其宗。 [一座皆惊] 在座的人都感到惊奇。 [一坐一起] 犹言一举一动。指人的每一个动作。 [一坐尽倾] 指满座倾慕。 [一坐尽惊] 指满座皆惊服。 [一坐皆惊] 指满座皆惊服。同“一坐尽惊”。 [一走了之] 指不顾而去。 [一字之师] 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一字一珠] 一个字就象一颗珍珠。形容歌声婉转圆润。也用来比喻文章优美,辞藻华丽。 [一字一泪] 一个字就仿佛是一滴眼泪。形容文字写得凄楚感人。亦作“一言一泪”。 [一字一句] 形容人说话清楚从容。 [一字一板] 形容说话从容清楚。 [一字师] 指订正一字之误读,即可为师。亦指更换诗文中一、二字的老师。 [一字千秋] 指文字警辟,足垂久远。 [一字千钧] 钧:古代重量单位,1钧=30斤。形容文字有份量。 [一字千金] 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一字连城] 极言文辞的精妙。 [一字兼金] 形容文字极其珍贵。兼金,价值倍常的好金。 [一字长蛇阵] 排列成一长条的阵势。形容排列成一长条的人或物。 [一字长城] 排列成一长条的阵势。也指一言奏效,可比长城。 [一字不易] 文字精醇,一个字也不能更改。也用于指抄袭者一字不改地照抄别人的文章。 [一字不苟] 形容写文章不随便下笔,每一个字都要斟酌。 [一字褒贬] 褒:赞扬,夸奖;贬:给予不好的评价。一个字的褒扬或贬斥。泛指记事论人,用字措辞严谨有分寸。 [一子悟道,九族生天] 犹言一子出家,九祖升天。借喻一人得势,全家沾光。 [一子出家,七祖昇天] 借喻一人得势,全家沾光。同“一子出家,九祖升天”。 [一子出家,七祖升天] 借喻一人得势,全家沾光。同“一子出家,九祖升天”。 [一子出家,九祖升天] 指子孙中有一人出家,祖宗都能升天。常用以借喻一人得势,全家沾光。 [一资半级] 犹一官半职。泛指官职。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原指下棋时关键的一步棋走得不当,整盘棋就输了。用来比喻某一个对全局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处理不当,结果导致整个失败。 [一着被蛇咬,三年怕井绳] 用来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过苦头,以后一碰到类似的事情就害怕。 [一柱擎天] 擎:托起。一根柱托住天。用来比喻人能担当天下重任。 [一柱承天] 用来比喻人能担当天下重任。同“一柱擎天”。 [一重一掩] 指山峦重迭稠密。 [一掷乾坤] 指以天下为孤注之一掷。乾坤,天下。 [一掷千金] 指用钱满不在乎,一花就是一大笔。 [一掷百万] 指用钱满不在乎,一花就是一大笔。 [一致百虑] 一致:趋向相同;百虑:各种考虑。趋向虽然相同,却有各种考虑。儒家指虑虽种种,理归于一。 [一至于斯] 竟到如此地步。同“一至于此”。 [一至于此] 竟到如此地步。 [一纸千金] 一纸价值千金。极言诗文价值之高。 [一纸空文] 只是写在纸上没有兑现或不能兑现的东西。 [一肢一节] 用来比喻事物的一小部分。同“一肢半节”。 [一肢半节] 用来比喻事物的一小部分。 [一知片解] 犹一知半见。指不成熟的一点见解。 [一知半解] 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也不透彻。 [一知半见] 指不成熟的一点见解。 [一枝之栖] 栖:鸟停留在树上。泛指一个工作位置。 [一枝一栖] 用来比喻找到一份职业或栖身之所。 [一枝一节] ①本指树木的枝节。②用来比喻事物之细小部分。 [一支半节] 指一小部分。 [一之已甚] 做了一次,已经过分。用来比喻错误不能重犯。同“一之谓甚”。 [一之谓甚] 甚:过分。做了一次,已经过分。用来比喻错误不能重犯。 [一之为甚] 做了一次,已经过分。用来比喻错误不能重犯。同“一之谓甚”。 [一枕南柯] 指一场梦幻。 [一枕黄粱] 用来比喻虚幻的梦想。 [一枕黄梁] 原用来比喻人生虚幻。后用来比喻不能实现的梦想。 [一枕槐安] 泛指梦境。也用来比喻一场空欢喜。 [一枕邯郸] 用来比喻虚幻的梦想。同“一枕黄粱”。 [一针一缐] 用来比喻细微的东西。缐,亦作“线”。 [一针一线] 用来比喻极微小的东西。 [一针见血] 用来比喻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 [一张一弛] 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现用来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合理安排。 [一眨巴眼] 方言。一眨眼。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一方面高兴,一方面又害怕。 [一则一,二则二] 形容说话老老实实,毫不含糊。同“一是一,二是二”。 [一缘一会] 指有缘相合。 [一元复始] 指新的一年的开始。并常以下句“万象更新”合成春联。 [一元大武] 指古时祭祀用的牛。 [一渊不两蛟] 用来比喻两雄不能并立。 [一语中人] 中:中伤。以一句话中伤人。 [一语中的] 一句话就说中要害。同“一语破的”。 [一语双关] 一句话包含两个意思。 [一语破的] 的:箭靶的中心。一句话就说中要害。 [一语道破] 道:说;破:揭穿。一句话就说穿了。 [一隅之说] 片面的说法;偏见。 [一隅之见] 见:见解。偏于一方面的见解。 [一隅之地] 隅:角落。形容地域狭小。 [一隅三反] 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 [一拥而上] 形容周围的人同时向一个目标猛挤过去。 [一拥而入] 拥:拥挤。一下子全都拥了进去,挤了进去。 [一迎一和] 指一味迎合。 [一应俱全] 一应:一切;俱:都。一切齐全,应有尽有。 [一饮一啄] 饮:喝水;啄:鸟类吃食。原指鸟类要吃就吃,想喝就喝,生活自由自在。后也指人的饮食。 [一吟一咏] 指吟诗作赋。 [一意孤行] 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一以贯之] 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一以当十] 当:相当。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英勇善战。 [一以当百] 一人抵过百人。极言勇猛。 [一衣带水] 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阻碍。 [一叶知秋] 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用来用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蔽:遮。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用来用来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一叶障目] 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也作“一叶蔽目”。 [一叶迷山] 意指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一叶落知天下秋] 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用来用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一叶报秋] 用来用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同“一叶知秋”。 [一噎止餐] 犹因噎废食。用来用来比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索性不去干。 [一言中的] 的:箭靶的中心。一句话正好射中箭靶。用来用来比喻一句话就说到关键的地方。 [一言以蔽之] 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 [一言一行] 每句话,每个行动。 [一言兴邦] 指一句话可以兴国。 [一言为定] 一句话说定了,不再更改。用来用来比喻说话算数,决不翻悔。 [一言堂] 旧时商店表示不二价的匾。现用来用来比喻领导缺乏民主作风,独断专行,一个人说了算。 [一言丧邦] 指一句话可以亡国。 [一言千金] 一句话价值千金。常用以形容所言之富有价值。 [一言难尽] 形容事情曲折复杂,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用在不好的事)。 [一言两语] 为数不多的几句话。 [一言九鼎] 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用来用来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一言不发] 一句话也不说。 [一言半语] 指很少的一两句话。 [一言半句] 指很少的一两句话。同“一言半语” [一言半辞] 指很少的一两句话。同“一言半语”。 [一薰一莸] 薰:香草,用来用来比喻善类;莸:臭草,用来用来比喻恶物。薰莸混在一起,只闻到臭闻不到香。用来用来比喻善常被恶所掩盖。 [一熏一莸] 熏:香草;莸:臭草。用来用来比喻善常被恶所掩盖。 [一行作吏] 一经做了官。 [一星半点] 形容极少。 [一心一意] 只有一个心眼儿,没有别的考虑。 [一心一路] 犹一心一意。只有一个心眼儿,没有别的考虑。 [一心一力] 犹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一心一计] 一心一意。 [一心一腹] 指一条心。 [一心一德] 大家一条心,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 [一心无二] 指一心一意地做某种事情,没有杂念。 [一心同体] 犹言同心同德。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 [一心同归] 齐心趋向同一目的。 [一心同功] 同心协力,共赴事功。 [一蟹不如一蟹] 用来用来比喻一个不如一个,越来越差。 [一泻万里] 形容江河水势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同“一泻千里”。 [一泻千里] 泻:水往下直注。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也用来用来比喻文笔或乐曲气势奔放。也形容价格猛跌不止。 [一泻百里] 形容江河水势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同“一泻千里”。 [一些半些] 形容极少。 [一笑置之] 笑一笑,就把它放在一边了。表示不当回事。 [一笑一颦] 指脸上的表情。同“一颦一笑”。 [一笑倾城] 形容女子的绝色。 [一笑千金] 美女一笑,价值千金。形容美人一笑很难得。 [一笑了之] 笑一笑就算了事,指不予重视。 [一笑了事] 笑一笑就算了事,指不予重视。同“一笑了之”。 [一笑百媚] 形容美人的笑态。 [一厢情愿] 指单方面的愿望或不考虑客观实际情况的主观意愿。同“一相情愿”。 [一相情愿] 一相:也作“一厢”,一方面。指只是单方面的愿望,没有考虑对方是否同意,或客观条件是否具备。 [一相情原] 指单方面的愿望或不考虑客观实际情况的主观意愿。亦作“一厢情原”。 [一献三售] 指人臣过蒙宠幸。同“一献三酬”。 [一献三酬] 指人臣过蒙宠幸。亦作“一献三售”。 [一线之路] 指一条活路。 [一线生机] 线:微小;生机:生存的机会。还有一点儿生存的希望。 [一现昙华] 用来比喻事物或人物一出现就很快消失。华,同“花”。 [一席之地] 放一个席位的地方。用来比喻应有的一个位置。 [一息奄奄] 只有微弱的一口气。形容垂死之状。 [一息尚存] 息:呼吸,气息;尚:还。还有一口气。指生命的最后阶段。 “马来西亚的魅力, 应在雨季”, 带着对马来西亚的已有认识, 带着对马来雨的好奇, 作者登上了马来半岛。“满地水灵灵的绿, 遍海湿漉漉的岛, 隐约的履痕, 迷蒙的帆影”, 这便是作者最初想象中的马来西亚的雨景。然而登上马来半岛时, 感受到的马来雨却是那样的“铺天盖地、爽爽快快、干脆利落”, 如此鲜明的差异, 不禁使得作者“睡时梦雨, 醒时求雨”, 一个“盼”字道出了心中对马来雨的期待。 雨, 久等未来, 旅途似乎也变得百无聊赖。期待之中, 雨不期而至。一句“在高脚屋, 在街上, 在海上, 算不准何时来看不清怎么来的马来雨令游客过了几把瘾”拉开了对马来雨的细致描写, 而作者对马来雨的情感自此也愈发浓烈。 作者的观察角度从高脚屋到街道上到海上, 从屋内到屋外, 由近及远, 看似没有奇巧之处, 却符合了人们观察事物的规律, 从最初听觉上单一的享受, 到视觉、触觉上的尽情享受, 到最后视觉、听觉、触觉全身心的愉悦。 最先吸引人的是那雨声:雨骤时似“金戈铁马声盈屋”;雨稀时似“细乐声中的重音节”。屋顶上, 错落有致的雨声有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而打在芭蕉叶上的雨声更是“变得很圆润”。“圆润”一词写出了马来雨独特的形态之美, 更让人感受到声音的丰满, 让读者不由得产生丰富的联想:雨滴于叶, 叶上一层天然的植物油脂顿时裹住雨点, 富有张力和弹力的宽大的芭蕉叶将雨滴轻轻弹起, 雨滴又重落叶面, 发出的略显沉闷的声音后, 顺势依着叶面滚落。雨的动态之美也呈现在读者面前。芭蕉叶上的雨声和屋顶上的声响仿佛构成了刚柔并济的交响乐。耳畔的这场音乐会, 这突如其来的马来雨, 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 更带给作者带来了无限惊喜。 可又怎让人能满足于此?于是, 不由得想和马来雨亲密接触, 伸手去抚摸她, 亲吻她, 想“尽情地享受”这雨季。那又是怎样地尽情享受的呢?“突来的骤雨如幕, 望过去似是风也吹不破的”, “雨点上去溅出的硕大的水花, 此起彼伏, 是雨的舞蹈”, “雨急, 水滴也重, 可打在身上并不痛, 滑滑地淌到地里去了”。这是触觉上的享受, 是视觉上的享受, 更是精神上的一种愉悦。此时此刻, 作者不禁被马来雨深深吸引住了, 甚至着迷。只有在雨中, 方能尽情地、酣畅淋漓地享受着这份大自然的馈赠。 可这又怎是马来雨的全部呢?循着作者的笔尖, 我们更是看到了那更为壮观的海上的雨景。 壮观之一———以天为背景, 以海为舞台, “密密的雨千针万线似的, 欲将海与天缝在一起, 即使烈日当空, 雨也会将还和天搅成咸湿一团”;壮观之二———磅礴的气势:“你能直接体会雨的律动, 快艇箭似的飞, 那雨被拉成斜斜的线条。远处的岛时隐时现, 像是五线谱中的‘蝌蚪’, 雨中涛声里变成了可视的音符。”快艇在雨中急速穿梭, 因角度的不同, 速度的变化, 似乎周边大小岛屿在雨中穿梭, 宛然成了跳跃的音符, 而这海中的音符化作了雄壮的声音———雨声和涛声的和鸣。令人不由得想以海为舞台, 以天为背景, 和马来雨共同狂欢, 共同演奏着这部雄壮的音乐剧。 至此, 仿佛读者也全身心地融入了马来雨, 真正地感受到了马来雨的魅力, 彻彻底底地被马来雨所征服, 想和马来雨嬉戏, 在雨中狂欢, 对马来雨的喜爱也达到了高潮。 观景角度不断变化, 作者的情感也层层递进, 蓄势而上:由好奇———期盼———惊喜———着迷———狂热地爱上, 与之狂欢。作者因景生情, 情到浓时, 难以自抑, 才真正地体会到了“雨拉开的是幕, 是风景, 也是风情”, 情不自禁地感叹:“马来西亚的魅力, 在雨季。” 可见, “马来西亚的魅力, 应在雨季”中“魅力”指马来的风景, 而“马来西亚的魅力, 在雨季”中“魅力”则指马来独有的风情。一个“应”字的情:前者只是作者对马来雨的间接的认知, 而后者却是作者对马来雨的直接的感受和热爱。 课始,我让学生观看了一段“手影游戏”的视频后,指导他们用上“有的……有的……有的……”或“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写一段话。之后,又出示一段写“踢毽子”场面的范文,让学生运用表示连接的词句把两段话连成一个整体。在课文语段、课外经典片段等各种范例的不断冲击下,学生很快学会了连接并列段落的方法,还尝试着进行了创造性的、有变化的连接。 可是读着学生们的习作,总觉得过于简短单调,比如对“手影游戏”的描写基本都是:一群孩子正在阳光下做手影游戏呢!他们有的做展翅高飞的老鹰,有的做汪汪叫的小狗,还有的做小蜘蛛。至于大家怎么玩、玩得怎么样都没写清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学段的习作要求中明确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从上述课例可以看出,学生没能做到这一点。 问题出在哪呢?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在并列段式的专项训练中,我们把全部的指导都落在了“连接两个并列的段落”这一新授知识点上,学生的习作在结构上确实有了明显的增量,但如何把活动场面写清楚(虽然这算不上本次训练的新授知识)却是学生习作时的难点。由于课上缺乏这方面的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的描写没有完全展开,活动之“趣”就未能得到体现。 看来,所谓的“构段能力”不仅是指四种基本段式结构上的诸如并列内容怎么连接,总起句、总结句如何安排等一些技法上的能力,还应包括“有序地把构成这些段落的每一部分写清楚”的能力。我们只有在每一次专项训练中双线并行地教学,让后一种能力在前一能力的训练中不断地得到巩固、提升,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构段能力”。有了这样的认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做了调整,把“能运用连接词句写出两个以上活动场面”改成了“能运用连接词句写清两个以上活动场面”,先对如何“写清”活动场面进行了细化指导,再进行连接的训练。 1.观看视频后聚焦某个学生的玩法出示一段范文。 一个同学自豪地说:“我会做老鹰!”只见她把两只手的大拇指相互一勾,对着阳光摆动着其他手指,地面上就飞起了一只展翅高飞的老鹰。旁边的同学禁不住赞叹起来,有的还学着做了起来呢! 2.读范文,引导学生发现写活动可以从“怎么说”“怎么做”及“旁边同学的反应”等几方面着手。 3.再看视频,模仿范文写其他同学做手影的画面。 (视频播放过程中,随机定格“做手影”的画面,让学生边学边做,并随机提供相关词语辅助其说清做的过程) 4.以范文片段和学生自己写的片段为素材,进行连接的训练。 5.结合自己的经历,运用连接的词句写清两个以上活动场面。 经过分层指导,再读学生的习作就不觉得单调,活动过程增添了不少趣味性,而所有的改变,都缘于“写出”与“写清”的一字之差! 【成语原文】:一字长城 【标准发音】:yī zì cháng chéng 【繁体写法】:一字長城 【一字长城是什么意思】:排列成一长条的阵势。也指一言奏效,可比长城。 【一字长城成语接龙】:表里不一 → 一字长城 → 城下之盟 【用法分析】:偏正式;作宾语;指一言奏效 【读音预警】:倡导普通话,请按照音标【yī zì cháng chéng】采用标准四声阅读。 2. 盛况空前 (打一称谓)——答案:大哥 3. 生死相依 (打一称谓)——答案:老伴 4. 先生住了院,学生守床前。 (打一称谓)——答案:护理师 5. 雪岭观光团 (打一电视剧名)——答案:冰山上的来客 6. 十步九回头 (打一成语)——答案:一往无前 7. 你吃完西瓜弯着腰向大地怒吼 (打一动物)——答案:兔子 8. 石头有缝 (打一字)——答案:研 9. 杖朝之年往上发 (打一数字)——答案:88 10. 心不在焉 (打一字)——答案:忿 11. 赛跑冠军 (打一字)——答案:道 12. 哭着有,笑着无,骂着有,打着无,活着有,死着无。 (打一字)——答案:口 13. 首都 (打一字)——答案:者 14.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打七字常用词)——答案:英雄难过美人关 15. 出走一半落西山 (打一字)——答案:岁 16. 救了田鸡饿了蛇 (打一成语)——答案:顾此失彼 17. 走了太阳,来了月亮,又是晚上。 (打四字棋牌词语)——答案:红先黑后 18. 木头戴草帽,田里长青草。 (打一字)——答案:禾 19. 汉书高后纪 (打一古代著作)——答案:吕氏春秋 两年前,方正电子与美国暴雪公司间因网络游戏《魔兽世界》未经授权使用方正字体而索赔1亿元的知识产权纠纷案,如今还悬而未决;眼下,它又与美国另一巨头宝洁因产权恩怨而在法庭上正式交锋。 2008年8月,方正电子起诉宝洁未经授权在外包装上使用了方正字体,并索赔132万元。今年6月,双方在法庭上进行了首轮交锋,7月下旬,法院将会二次开庭。 字体作为美术作品在计算机时代被复制,是否享有著作权保护?这是双方争议的关键所在。方正认为,整个字库作为软件形式受法律保护已有定论,而对于用于商品外包装的方正字体,其虽脱离了软件,但方正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创造性劳动,自然应当受到法律保护。 但字体用于商品外包装是否侵权,目前我国法律尚无明文规定。而宝洁抗辩主要理由有二:其一,方正电子的字库应通过软件作品形式来保护,而此次诉求方正却是将其作为美术作品的形式;其二,宝洁认为,字体是风格,不可以垄断。而包装上的字体设计是自家花1500万元从香港设计公司购买而来,自己是善意第三人,并非刻意侵犯。 此外,字体在美国不受法律保护,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宝洁的态度。 目前,案件还待双方第二次开庭才能定论。方正电子字模产品总监黄学钧对《英才》等媒体坦言:“诉诸法律不是我们最终目的,只是希望唤起外界对字体著作权保护的重视。” 现实中,因为90%使用企业都存在盗版侵权,我国字库产业仅剩下3-4家公司,并均处在“投入多,产出少”的困境。对比建国初期,我国仅字模厂市场规模就高达60亿元。市场呼吁字库产业急需版权机制,方正希望相关行业协会能够牵头,尽快形成字库知识产权保护的机制。 在笔者看来,此次方正与跨国公司宝洁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不排除借助双方影响力来为字库的保护树立一个新的典型。之前,暴雪因为全盘复制方正字体,作为一种软件侵权已引起人们的关注,而此次如果将字体作为美术作品加以保护得以成功,对方正以至于对中国字库产业无疑有着标志性的影响。 透过这场官司的背后,我们发现,近年来,知识产权官司纷纷出现对我国企业“利好”的一面。 2004年,河北节能投资公司诉韩国三星公司苏州公司的“节能专利”技术侵权获胜; 2006年,厨房家电企业帅康起诉家电巨头伊莱克斯“未经许可大量生产、销售采用帅康专利技术——燃气灶风门调节装置”的灶具,双方达成和解; 2007年,民营企业正泰集团与世界低压电气巨头法国施耐德公司的专利侵权诉讼中,施耐德被判“立即停止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并赔偿正泰集团3.3亿元”。 2008年,闪存盘技术的发明及专利持有者深圳朗科也胜诉美国PNY公司。 长久以来,跨国巨头都是利用其自身知识产权利器在中国攻城略地。对于国内众多企业而言,知识产权问题则犹如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他们的头顶,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刺向自己。 【案例展示】王君教学《醉翁亭记》片段 师:欧阳修被贬滁州时, 其实只有39岁, 他为什么居然自称“翁”, 还把自己描写成“苍颜白发”呢?先在课文中找找理由。 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饮少辄醉, 而年又最高, 故自号曰醉翁也。 师:哦, 在他们喝酒的客人朋友中, 他的年龄最大。这是表层原因。请继续思考。 生:“翁”给人感觉是很受人尊重的。 师:一般的老头子文言文中叫啥? 生:叟。 师:哈哈, 就是, 《愚公移山》中, 那个被批判、被讽刺的老头子就叫“智叟”。 生:欧阳修自称为翁, 表达出一种自得的心境, 滁州的老百姓都很敬重他。 生:欧阳修是滁州的长官, 他在心理上有一种优势。 师:有道理。你看王老师, 还不算老。但在学校校龄算长的, 资历算深的, 所以, 很多年轻老师就叫我“老王”, 我一点儿都不生气, 还高兴得很呢。 (众笑) 师:中国神话中很多神仙都是老人, 比如玉皇大帝、龙王等等。《愚公移山》中开篇就是:“北山愚公者, 年且九十。”你看, 把愚公写得这么老, 一方面是主题的需要, 一方面呢, 中国人非常尊老。好像人的年龄越大, 智慧就越多。孔子在《论语》中怎么描写人一生变化的? 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师:人到了七十岁以后就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了, 年龄不仅是身份的象征, 也是学识、风度的象征。 生:老人已经经历了生命的各个阶段, 对世事理解很深, 能够做到与世无争, 无功利之心了。所以, 欧阳修自称为“翁”, 想表达自己的追求是没有功利的。 师: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一份纯粹的爱国爱民之心, 并不在意自己的得失。这对于洞穿世事的老人, 更真实吧。这王老师很能理解。一般来说, 越年轻就越注重名利。比如说王老师, 十年前要是评我一个优秀教师, 我会很激动。但是现在评我一个优秀教师, 我还是很幸福, 但不会太激动了。 (众笑) 生:我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欧阳修纵情山水, 早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在沧桑的大自然中, 他忘记了时间, 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年龄, 把自己看作了经过长期岁月的打磨而有智慧的人。 师:这个感悟很独到。人在自然中, 受到大自然宏伟、高深、神秘的熏陶, 于是觉得自己和自然一样悠久, 一样丰富。 生:我想欧阳修肯定有点儿少年老成。 师:少年老成!应该有道理。但凡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的人都少年老成的。 生:在中国古代, 战乱频仍, 人的生命本来就很脆弱。很多人五十来岁就死去了。欧阳修39岁了, 在当时看来, 他确实也走到人生的秋天了。 师:有道理。古人说, 人生七十古来稀。不像现在, 男人四十岁, 还是半成品, 五十岁以前, 都还是青年呢。 (众笑) 好像欧阳修活到69岁, 在当时看来, 也算长寿了。活到40岁了, 确实已经到人生的后半段了。 生:我觉得主要还是老人受的约束相对较少, 所以更能放浪形骸, 更能够随心所欲。于是欧阳修就把自己想像成为一个老人了。 师:从这个“翁”中, 我们看到了一个受人尊重的欧阳修, 一个和自然融为一体的欧阳修, 一个充满智慧和悟性的欧阳修, 一个爱国爱民无功利心的欧阳修, 一个随心所欲纵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欧阳修…… (引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好课是这样磨成的》, 主编雷玲) 【赏析】 这一小段的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气氛活跃, 教学思路由窄渐宽, 且放收自如, 课堂可谓尽是“精彩”。 王老师为什么能把一节枯燥的古文教得如此活泼、如此精彩呢?原因是王老师做足了“一字搅起满堂精彩”的教学真功夫。我们不妨从三个环节来欣赏王君老师的“翁”字教学—— 1.备课时费尽心思炼“翁”字。 我们知道, 有精彩的准备, 才有可能拥有精彩的课堂。王老师在课前对《醉翁亭记》一定是进行了细致剖析, 万般解读;不然, 被许多教学者忽略的“翁”字是不会进入到王老师的“法眼”的。看似无关紧要, 稀松平常的“翁”字, 成为王老师备课的“关键字”。如何发挥“翁”字在课堂教学中的“串领”作用呢?王老师事先用自己丰富的学识和教学经验对“翁”字进行了所有可能的解释“备份”:“翁”字的表面意义、“翁”字的生活意义、“翁”字的社会心理意义、“翁”字的文化意义等等, 都成为王老师在课前“所备周详”的内容。如果我们在备课时也能对文本进行细致周详的解读推敲, 就不至于让自己对文本一直处于肤浅的理解层面, 教学时也就不会出现“照本宣科”的无味了。 2.教学时活泼开放议“翁”字。 课堂提问是教师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体验语文精彩内涵的方法之一。王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翁”字的精彩提问, 成为学生开动脑筋, 热烈讨论的重要引领。王老师对学生的提问环环相扣, 步步深入:先是针对“39岁”与“翁”的矛盾提出初步疑问, 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然后又从“翁”问到“叟”, 继而引领学生体验到了“翁”的社会心理含义和历史文化含义, 可谓是纵古论今, 精彩纷呈;最后又以“翁”与“39岁”是不是真矛盾为疑问, 让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到去看“翁”的生理含义, 于是, 学生的疑问顿消。学生的疑问消除了, 因“翁”而起的热烈议论也就到了尾声, 可见王老师对教学进程的把控能力非常强, 真正做到了放收自如。 3.归纳时言简意赅串“翁”字。 当课堂教学完成了对“翁”字的热烈讨论, 教师是需要最后“出面”做以归纳的。王老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了整体梳理, 以自己高超的语言归纳能力做陈辞:从这个“翁”中, 我们看到了一个受人尊重的欧阳修, 一个和自然融为一体的欧阳修, 一个充满智慧和悟性的欧阳修, 一个爱国爱民无功利心的欧阳修, 一个随心所欲纵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欧阳修……这最后的陈辞节奏明快, 富有诗意, 言简意赅。 一叶知秋 出水芙蓉 百花齐放 红豆相思 豆蔻年华 花团锦簇 花好月圆 花红柳绿 花枝招展 花前月下 花容月貌 苍翠欲滴 李代桃僵 含苞欲放 沧海一粟 青梅竹马 郁郁葱葱 奇花异草 披荆斩棘 拔苗助长 揠苗助长 斩草除根 明日黄花 金枝玉叶 空谷幽兰 春兰秋菊 春暖花开 枯木朽枝 枯木逢春 枯枝败叶 柳暗花明 草长莺飞 独木不林 独木难支 姹紫嫣红 根深叶茂 破竹之势 势如破竹 胸有成竹 成竹在胸 黄花晚节 移花接木 望梅止渴 粗枝大叶 绳锯木断 绿肥红瘦 落叶归根 落花流水 落英缤纷 煮豆燃萁 缘木求鱼 蓬门荜户 蓬荜生辉 雾里看花 槁木死灰 稼穑艰难 繁花似锦 藕断丝连 秋风扫落叶 桃李满天下 疾风知劲草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有花、草、木、竹等部首的植物成语: 以木字为部首:大部份是植物的本义,但有可引申为硬性、不生动的和无感情的意思。 入木三分 缘木求鱼 石心木肠 移花接木 木已成舟 人非木石 行将就木 呆若木鸡 良禽择木 枯木逢春 麻木不仁 草木皆兵 人非草木 树大招风 玉树临风 一树百获 火树银花 别树一帜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桃李满门 人面桃花 世外桃源 桃李遍天下 李代桃僵 桃李争妍 蒲柳之姿 柳暗花明 残花败柳 寻花问柳 囫囵吞枣 枪林弹雨 因果报应 指桑骂槐 以花字为部首:花的成语大部份泛泛指好,有时又可让人感觉是美好的、华美的事物。 如花似玉 柳暗花明 水性杨花 移花接木 残花败柳 五花八门 走马看花 锦上添花 镜花水月 花花世界 昙花一现 花言巧语 花枝招展 花团锦簇 寻花问柳 并蒂莲花 春花秋月 名花有主 生花妙笔 拈花惹草 花容失色 花拳绣腿 风花雪月 借花献佛 花前月下 明日黄花 月圆花好 月圆花好 天花乱坠 羞花闭月 落花流水 雾里看花 以艸字为部首:大部份是指草本物,但是又有众多、平凡之意。人非草木 草草了事 草菅人命 草木皆兵 寸草不留 打草惊蛇 草船借箭 十步芳草 疾风知劲草 斩草除根 风吹草动 荒烟蔓草 寸草春晖 拈花惹草 【与一字有关的成语】推荐阅读: 带一字的成语中俄对照11-29 打一字的谜语答案07-20 与感情有关的成语05-24 与三国演义人物、故事有关的成语06-09 十一字经典对联06-24 妹妹和一字故事10-03 《一字之差》观后笔记06-06 结婚对联大门十一字09-10 学习有关的成语05-28 和春天有关的成语07-06含有一字的成语 篇4
一字开头的成语集绵 篇5
一字之差的“情” 篇6
与一字有关的成语 篇7
一字长城成语解释 篇8
一字脑筋急转弯猜成语 篇9
一字千金的对抗 篇10
一字“搅”起满堂精彩 篇11
与植物有关的成语 篇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