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中学语文试题(精选8篇)
融 水 中 学
2011届语文复习最后一卷
语 文 试 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卷答案填在答题卷上。
3.本试卷主要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第Ⅰ卷(30分)
语言文字运用(1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木讷(nè) 掾吏(yuàn) 惬意(xiá) 自怨自艾(yì)
B.模样(mú) 侪辈(chái) 远岫(xiù) 缄默无言(jiān)
C.拓本(tuò) 压轴(zhòu) 饮马(yìn) 不容置喙(huì)
D.笃信(dǔ) 悭吝(qiān) 落枕(lào) 否极泰来(fǒu)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大批博士涌入公务员队伍,或可改变一下地方的政治生态,使得其他官员一个时期、一定程度上对知识对科技存有一些敬畏,兴起学习之风,避免一些相得益彰的官场沉疴。
B.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近年来城市车辆剧增,交通管理没能得到相应提高,交通混乱也叹为观止了。
C.刘翔从全运会初出茅庐,到雅典夺得奥运金牌,再到洛桑打破世界纪录,再到北京奥运会退赛,再到广州收获三冠王……这太不可思议了,这是一条难以复制的神秘轨迹。
D.我们许多生产“环保、低碳”产品的企业不重视产品的宣传,以致产品虽好却无人问津。要想改变这种局面,企业的高层要有高山仰止的战略眼光。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针对农产品价格步步攀升,政府制定了打击囤积居奇、投放紧缺商品等措施,对抑制价格过快上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B.有关调查表明,中国人幸福感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爱攀比、缺信念、不互信、不善于发现阳光面等心理因素造成的。
C.中国正逐步进入老龄社会,人们日益重视养生保健,某些骗子就抓住这种心理见机行事,给假药贴上了保健的标签。
D.京剧艺术如今成为了部分北京城区小学的校本课,有些小学已把京剧课列入正式课表,学生要学习20个京剧选段。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现代医学的发展, 。 , 。 , 。 。
①孩子“不乖”自古就令许多人头痛
②早在160多年前的1845年,法国精神科医生霍夫曼写了一本书《蓬头彼得》
③于是这个问题进入了医生们的视野
④一个世纪后的1947年,有专家猜测少数儿童过度活动是由脑损伤引起的,故将该现象命名为“脑损伤综合症”
⑤提醒人们对躁动不安的儿童进行关注
⑥使人们企图用医学解释一切需要改善和校治的现象
A.⑤③⑥①②⑧ B.⑥①③②④⑤
C.⑤①③⑥②④ D.⑥①③②⑤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中国茶道
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元、红枣等来喝;另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清饮”可分四个层次: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喝茶”;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则称为“茶艺”;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茶道追求“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陆羽在《茶经》中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
“怡”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王公贵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意在托物寄怀,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情要真闲。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5.下列内容不是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涵”的一项是( )
A.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
B. 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
C. 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
D. 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
6.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按照中国茶道的说法,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
B. 中国饮茶可分两类,一类是“混饮”,就是根据个人的口味,在茶中加入其他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混喝;另一类是“清饮”,为了不损茶的本味、真香,而不加入任何其他配料,只用开水泡喝。
C. 中国茶道发源于道家的“真”,它有三个具体要求:一是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二是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互见;三是在品茗过程中放松自己,达到“全性葆真”。
D. 本文借林治先生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并在此基础上为人们认识中国茶道和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茶道与饮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只是按中国人的观点,茶道的文化品位更高。
B. 文章阐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个特点,实际上也是个人见解,主要是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
C. 中国茶道之所以与日本茶道有区别,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日本茶道讲究“清寂”,而中国茶道更加重视雅俗共赏,不拘一格。
D. 中国茶道追求的“和”的概念,这是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发源于《周易》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
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褚彦回,幼有清誉。宋元嘉末,魏军逼瓜步,百姓咸负担而立。时父湛之为丹阳尹,使其子弟并着芒屦,于斋前习行。或讥之,褚彦回时年十余,甚有惭色。湛之有一牛,至所爱,无故堕厅事前井,湛之率左右躬自营救之,郡中喧扰,褚彦回下帘不视也。又有门生盗其衣,褚彦回遇见,谓曰:“可密藏之,勿使人见。”此门生惭而去,不敢复还,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拜驸马都尉,除著作佐郎,累迁秘书丞。湛之卒,褚彦回悉推财与弟澄,唯取书数千卷。
宋明帝即位,累迁吏部尚书。有人求官,密袖中将一饼金,因求请见,出金示之,曰:“人无知者。”褚彦回曰:“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此人大惧,收金而去。褚彦回叙其事,而不言其名,时人莫之知也。
褚彦回美仪貌,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每朝会,百僚远国使,莫不延首目送之,时人以方何平叔。尝聚袁粲舍,初秋凉夕,风月甚美。褚彦回援琴奏《别鹄》之曲,宫商既调,风神谐畅。王彧、谢庄并在粲坐,抚节而叹曰:“以无累之神,合有道之器,不可得已。”
时伧人常珍奇与薛安都为逆,后又求降,明帝加以重位。褚彦回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加宠异。帝不从,珍奇寻又叛。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帝与褚彦回谋诛之,彦回以为不可。帝怒曰:“卿痴不足与议事。”褚彦回惧而奉旨。明帝崩,遗诏以为中书令、护军将军,与尚书令袁粲受顾命,辅幼主,粲等虽同见托,而意在彦回。褚彦回同心理事,务弘俭约,百姓赖之。既而王道隆、阮佃夫用事,奸赂公行,褚彦回不能禁也。性和雅,有器度,不妄举动,然世颇以名节讥之。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尚:娶
B.莫不延首目送之 延:邀请
C.时人以方何平叔方:比作
D.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 令:美好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褚彦回“有器度”的一组是(3分) ( )
①可密藏之,勿使人见 ②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
③褚彦回叙其事,而不言其名④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
⑤帝与褚彦回谋诛之,彦回以为不可 ⑥褚彦回同心理事,务弘俭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②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褚彦回的父亲带领随从们解救掉到井里的牛,场面喧闹混乱,褚彦回不喜欢这种场面,所以放下帘子来阻隔外面的混乱和喧闹。
B.褚彦回到袁粲家参加聚会,在风月和美的凉爽秋夜展示了自己高超的琴艺,得到了王彧、谢庄的高度赞扬,这说明褚彦回具有很高的音乐修养。
C.明帝在遗诏中任命褚彦回为中书令、护军将军,让他和袁粲共同接受遗命,辅佐幼主,但明帝更属意于褚彦回,由此可见皇帝对褚彦回的器重。
D.褚彦回和袁粲同心协力处理政事,褚彦回倡导俭约,因此百姓很依赖他,后来王道隆、阮佃夫掌权,褚彦回不能禁止,因此受到别人讥讽。
第Ⅱ卷 (120分)
四、
11.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
(2)褚彦回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加宠异。
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亦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唐代诗人秦韬玉,男,生卒年不详,少有词藻,工歌吟,却累举不第,先为一宦官做幕僚,后从唐僖宗避难入蜀,中和二年(882)特赐进士及第,编入春榜,著有《投知小录》三卷,《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十六首。
(1)全诗以“贫女”的口吻述说了她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结合诗歌各联内容加以概括。(4分)
(2)作者在诗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进行简析。(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小题计分)(5分)
(1)君不见青海头, ,,天阴雨湿声啾啾。(杜甫《兵车行》)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愚益愚。(韩愈《师说》)
出师一表真名世, 。(陆游《书愤》)
(2))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
剑阁峥嵘而崔嵬, ,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蜀道难》)
旌旗蔽空, ,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苏轼《赤壁赋》)
五、阅渎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2分)
心头一杯冷咖啡
陈思
①鼓浪屿是厦门人心头的一颗朱砂痣,窗前的一抹明月光,是他们永远怀不完的旧。
②因为鼓浪屿是绝无仅有的音乐之岛,它与它的音乐,使厦门从滚滚红尘中跃升仙境。
③鼓浪屿被称为“音乐之岛”,一方面是因为小岛诞生了无数音乐大师,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培育天才的音乐土壤之深厚:面积不足1.87平方公里的地域,竟聚集了500余家钢琴,钢琴密度居全国之最。
④500架钢琴,不是500架神龛.比起鼓浪屿人对待电器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乐器们却像不时走访的穷朋友,彼此知根知底,礼数就马马虎虎了。这音乐,是如此日常化.它是贴着生命攀援起伏的藤蔓,它是闽南人见惯不惊的稀粥咸鸭蛋。
⑤50年代,祖父不惜血本专辟40元购“曼陀铃”一把,寄回家供年轻的父亲消遣。父亲闲暇时,与弹奏手风琴的大伯父、拉小提琴的二伯父与同样拉提琴的邻居叔叔组成四重奏。父亲后来又短暂沉迷口琴与小提琴若干年,不想以此糊口,亦不求技艺精进,那把口琴与提琴最后也不知所踪。
⑥到了我这一代,好乐之风不减,对音乐却无任何形式上的敬畏。小提琴的琴弓是让人又爱又恨的双刃剑。每次授琴,只要老师迟到.琴弓就是男孩子们互相砍杀时手握的十八般兵器;每次老师告状,父亲抓起琴弓一顿臭揍,它又瞬间变成家法.在这些音乐之外的奋力挥动中,马尾做的弓毛一根根地掉落下来,岁月飞逝。
⑦在别的地方,音乐是被供奉起来的;而在这里,音乐是贴肉长的,音乐从未作为急功近利的谋生手段。几代入的音乐教育,都是无心插柳式的。听天由命,有的最终长成参天巨木,大多数人永远是路边随手捋的一把青草。
⑧教会曾经承担了音乐在岛上的撒播任务。非要引经据典的话,《黄河》钢琴曲改编者殷承宗,出生于基督教家庭,替父亲的大太太刷皮鞋、整理房间,赚到了两美元。一美元买了琴谱,另一美元则用来跟外国牧师太太学习识谱。许斐平音乐天赋的展露,源于教堂司琴手的母亲张秀峦某次因故缺席。当时才5岁的他手脚并用爬上琴凳,竞无需翻看琴谱,将所有圣诗无误演奏至终场。歌唱家兼医生的林俊卿,祖父林温人是厦门竹树脚礼拜堂的创办人,母亲廖翠绸是虔诚的基督徒,他本人5岁就能演唱整部《闽南圣诗》,担任儿童唱诗班的领唱。即使是我读过基督教小学的祖母,在接近九十高龄依然可以眯着白内障的眼睛,翻看歌谱。不用专业、系统的音乐教育,基督教家庭、教堂、礼拜与圣诗,就是上一代岛民的音乐必修课。
⑨我们这一代人的音乐教育,离不开鼓浪屿的那所音乐学校。
⑩旧址是荒凉的鸡山路上一座旧教堂。全部由笨重粗砺的花岗岩砌成,墙壁斑驳厚达一米,门窗颇有大和风范,采光极差,蛛网遍布的厕所修在主楼之外。校门两边是基督教会的基地,时常野猫出没。
(11)当时条件看似简陋,其实遭际却颇离奇。我们的“音乐欣赏”课是在殷承宗、殷承典兄弟的祖宅(准确的说是客厅地板)进行的。当时厦门音乐学校校长是殷承典先生。他是著名音乐家殷承宗的二哥,也是这一音乐脉络在岛上的留守男士。鸡山路上,有他的殷家祖屋,全部闽南花岗岩石砌成,冬暖夏凉,卓妍异色,有幽森的门户、阁楼与狭窄望不到尽头的木梯。尤记当初,校长打开名贵音响,塞进录像带或唱片,给一众孩子讲解《动物狂欢节》、《天鹅湖》,《胡桃夹子》等名曲名剧。他激情澎湃,我们都坐在地上,或玩,或打瞌睡。
(12)这是封存了提琴的我对童年的追忆,还是对曾经生我养我的海岛的最后一点致敬?
(13)不知道从何时开始,这座岛屿被迅速卷入了厦门的整体发展战略。历任政府,总有一些莫名的政策,以鼓浪屿作为招徕资本的金字招牌。今天的鼓浪屿每天接待越来越多的陌生游人,再也没有以往的`风情。对于本土居民来说,老房子年久失修,加上医院搬迁,人口老化,学校因为收不到足够的学生而一间间撤销。小岛越发不适合居住,同学、师长纷纷搬走。喧嚣,压倒了琴声。终于有一天,厦门人开始纷纷抱怨:“鼓浪屿不再像当年的鼓浪屿了。”
(14)音乐正在从岛上全面退潮。以此为代表的鼓浪屿黄金时代的衰败,已然无法挽回。无论厦门人承认与否,现在的鼓浪屿只是我们心头的一杯冷咖啡,韵味不再。
(15)即便你在回忆里,把它热了又热。
14.第⑥段开头:“到了我这一代,好乐之风不减,对音乐却无任何形式上的敬畏。”从下文找出“我”这一代对音乐并不敬畏的具体表现。(6分)
15.第(13)段“喧嚣,压倒了琴声”一句在文中的意思是: (5分)
16.从修辞于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④段作赏析。(5分)
17.文章开头称鼓浪屿是“心头的一颗朱砂痣,窗前的一抹明月光”,结尾称鼓浪屿是“心头的一杯冷咖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6分)
六、语言综合运用题(15分)
18.阅读下面的新闻,然后回答问题。(9分)
新华网南京1月15日电(“中国网事”记者)寒风中,两名男子为驾车撞死的一条狗下跪1小时。一段网络视频,引起网友愤慨。
这段网络视频名为“男子开车意外撞死小狗,被逼给狗尸体下跪”,拍摄了1月9日发生在苏州高新区马浜花园小区的“人跪狗”事件:一辆面包车在行驶途中,意外撞死一条宠物狗。面对狗的主人“要么赔偿5000元钱、要么给狗尸下跪1小时”的要求,面包车上的两名男子选择下跪,在寒风中一跪便是1小时。
当时,附近聚集了七八十名围观的群众。警方到达现场后,正在下跪的两名男子表示,不希望警方介入此事。有好心居民上前劝阻,两名男子说“时间没到”,不肯起身。1个多小时后,狗的主人抱走了小狗尸体,两名男子被人扶起来,然后一言不发地离开。
(1)对于在道路上撞死宠物狗产生纠纷的类似事件,你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或建议?(3分)
答:
(2)对“人跪狗”的事件,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不少于120字的新闻短评。(6分)
答:
19.在“世界读书日”里,某中学学生会为了提倡阅读国学经典,举办了国学经典《论语》读书报告会,请你为报告会确定一个主题,然后为主持人写则报告会开场白。(要求紧扣主题,表达得体,有文采:不必写称呼语、问候语。报告会主题10个字以内,报告会开场白40-60字。)(5分)
(1)主题:
(2)开场白:
20下面是一幅优秀摄影作品,请认真观赏后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1)请你用文字向没有观赏过这幅作品的人介绍这幅摄影作品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手或脚的角度以第一人称写一段话。
七、作文(60分)阅读下面材料,然后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21、有一位女士,多年来总是嘲笑对面的女邻居懒惰:“你看她衣服永远都洗不净,晾着的衣服总是脏的!”一天,一位朋友到她家做客,听见她的嘲笑,就仔细地观察,然后拿起一块抹布,把这位女士家窗玻璃上的污垢擦干净,然后说:“你再看看,对面的衣服还脏吗?”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B .A. 惬qiè ;C拓tà ;D. 否pǐ。
2、C(A、“相得益彰”指互相配合得好,各方的长处更能显现,此处应用贬义词,如“陈陈相因”。 B、叹为观止:赞扬事物尽善尽美,好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里言”交通混乱”,褒词贬用了。D、“高山仰止”指像仰望高山那样,对伟大的人物表示仰慕和崇敬。不合语境,应用“高瞻远瞩”。)
3.C
4、B
5.C(因为“ 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属于“ 品茶”;“ 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属于“茶艺”,都不是在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涵”。)
6.B.(A 项不符合原文的意思。原文讲的是中国茶道一直在追求“和、静、怡、真”的境界,并没有说“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C 项,原文说的是中国茶道起点是“ 真”,不是说发源于“真”;原文说它有“ 三重含义”不是说“ 三个具体要求”。D项,原文只是借“武夷山茶痴”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而不是就以此为“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
7.D(D 项理解错误。“怡”是“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
8、【答案】B
【解析】考查理解文中文言实词含义。延:伸长。延首,伸长头颈。常形容急切盼望的样子。三国魏曹植 《王仲宣诔》:“孰云仲宣,不闻其声。延首叹息,雨泣交颈。”
9、【答案】A
【解析】考查根据文意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④表现褚彦回举止潇洒,有风度,符合礼仪。⑤表现褚彦回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⑥表现褚彦回能够和袁粲团结一致,并主张俭约。
10、【答案】D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褚彦回不能禁止王道隆、阮佃夫掌权”错误,是不能禁止他们做奸邪贿赂之事
11、【答案】(每句5分,共10分)
⑴你自然应该得到这个官位,不必凭借这饼黄金。如果一定要给我,我不得不(向上级)报告你。
(2)褚彦回认为保全他们的性命,在这件事上已经很宽大,不值得格外施加特别的恩宠。
【解析】考查语句翻译能力。难词不多,整体理解很关键,译句时确保连贯通畅。其中的(1)“假”、“若”、“ 见与”、“相启”各1分,句子通顺1分,(2)“全”、“首领”、“弘”、“足”
【参考译文】
褚彦回小时候就有纯洁美好的声誉。宋元嘉末年,魏军进逼瓜步山,百姓都挑着担子站着(时刻准备逃跑)。当时他父亲褚湛之任丹阳尹,让他的子弟们都穿着草鞋,在房前练习行走。有人讥笑他的父亲,褚彦回当时十几岁,觉得很羞惭。褚湛之有一头牛,是他非常喜爱的,无缘无故掉入厅事之前的井里,褚湛之带着身边的人亲自营救,郡府之中吵吵嚷嚷,褚彦回放下帘子不观看。又有一个门生偷了褚彦回的衣服,彦回碰见,对他说:“你可以秘密地藏起来,不要让人看见。”这个门生惭愧离去,不敢再回来。后来他富贵了,才回来谢罪,褚彦回还像当初一样对待他。褚彦回娶宋文帝的女儿南郡献公主为妻,官拜驸马都尉、著作佐郎,多次升迁任秘书丞。褚湛之死后,褚彦回把父亲的财产都送给弟弟褚澄,自己只取了几千卷书。
宋明帝即位,多次升迁任吏部尚书。有人向他请求官位,秘密地在袖子里挟带一饼黄金,于是请求相见,然后拿出黄金给他看,说:“没有人知道。”褚彦回说:“你自然应该得到这个官位,不必凭借这饼黄金。如果一定要给我,我不得不(向上级)报告你。”此人非常害怕,收起黄金离去了。禇彦回说起这件事时,却没说出他的姓名,当时人都不知道他是谁。
褚彦回仪表秀美,举止优雅,待人接物总是极有风度法则。每次朝会,众位官僚和外国使者,没有不伸长脖子目送他的,当时人把他比作何平叔。曾经在袁粲家聚会,初秋的夜晚极为凉爽,凉风习习,明月当空,景色甚是美丽。褚彦回持琴演奏《别鹄》的曲子,音调和谐,韵致和美。王彧、谢庄都在袁粲家的座席上,打着节拍赞叹说:“用无牵无挂的神思,契合有节律的乐器,简直无法停止。”
当时伧地人常珍奇和薛安都叛逆,后来又请求投降,明帝授予他们高官。彦回认为保全他们的性命,在这件事上已经很宽大,不值得格外施加特别的恩宠。明帝不听,常珍奇不久又叛乱。建安王刘休仁,人品才能都很美好,明帝和褚彦回谋划诛杀他,褚彦回认为不可。明帝发怒,说:“你真是痴愚,不值得和你商议事情。”褚彦回惧怕,因而奉旨行事。明帝驾崩,遗诏授予褚彦回中书令、护军将军的职位,与尚书令袁粲同受遗诏辅佐幼主,袁粲等人虽然也同时受托付,但明帝属意于褚彦回。褚彦回和袁粲同心协力处理政事,褚彦回倡导俭约,因此百姓很依赖他,后来王道隆、阮佃夫掌权,奸邪贿赂之事盛行,褚彦回未能禁止。褚彦回性格宽和温雅,有器量,不随便行动,但是世人多在名誉节操方面讥讽他。
”各1分,句子通顺1分。
12、⑴首联(第一联)自伤身世贫;颔联(第二联)自诩格调高;颈联(第三联)自夸手艺巧;尾联(第四联)自恨命运差。(此题着重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诗歌内容,每点1分,共4分)
⑵一是运用了隐喻(或比喻、类比)手法,全诗是在用“贫女”的生活与心理状况来隐喻“贫士”的生活与心理状况,用“贫女”的无人赏识来隐喻“贫士”的怀才不遇。
二是运用了对比(或衬托、反衬)手法,诗中将“贫女”外在的经济地位之低与内在的精神追求之高进行对比,将“贫女”心灵手巧的技艺之好与“为人作嫁”的命运之差进行对比,对当时社会重富轻贫、重势轻才的不合理现象表示了强烈的哀怨与不平。
三是运用了内心独白手法。全诗每一联都是通过“贫女”自思、自语等内心活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从中抒发“贫女”以及诗人自己内心的哀怨与不平。
四是运用了语意双关手法,根据诗后所注释的作者人生经历来看,此诗既是在写“贫女”的处境与心情,也是在写诗人自己的处境与心情。
(此题着重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技巧,只要答出其中两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若另有言之成理的赏析亦可酌情给分)
13、略
14.(1)琴弓成为男孩子们互相砍杀时手握的十八般兵器(2)校长讲得激情澎湃,我们都坐在地上,或玩,或打瞌睡。
15.大意:经济发展的大变革使鼓浪屿音乐氛围消失了。
16.
示例l:最后一句作者连续运用两个比喻,形象地表现了音乐对岛人的影响之深,同时也表现了岛人对音乐的随意态度,从两方面突出了音乐在鼓浪屿的日常化。
示例2:化用禅宗“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一语,原本是佛教中用来比喻明心见性的意思,这里却以此表示岛人对家用电器爱护有加,将超凡脱俗的宗教思考移用到世俗化的生活情境之中,收到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
17.将鼓浪屿比作“朱砂痣”、“明月光”,寄托作者对这个“音乐之岛”美好的深切的怀念之情,又以“一杯冷咖啡”作喻,对当今鼓浪屿音乐黄金时代衰败的现实表达了失望、无奈之情。
18.(1)进入汽车社会,涉及宠物的交通事故增多是必然趋势。在道路上撞死宠物狗产生纠纷,如何处置,有待法律进一步明确责任。比如,有的城市养犬条例规定,狗未拴绳索放任在路上,被汽车碰撞,车主概不负责。首先要判明责任,究竟是狗的主人管理不善所致,还是驾驶员驾车不慎所致。要依靠科学公平的公共管理制度和规则,来妥善解决突发事件中出现的纠纷。维护公民的尊严与权利。
(2)“人跪狗”事件是对人格尊严的践踏。人被逼给狗下跪者,多数是寒门子弟,或为情势所迫,意欲息事宁人,把人格尊严撇下,不得已而为之。宠物狗被撞死亡说到底只是狗主人的财产损失,让撞死狗的小伙子下跪以自降人格尊严“抵消”赔偿,是对人格权的严重侵犯。“人被逼向狗下跪”的闹剧,其背后折射的不仅是社会道德的沉沦,更是对人格尊严的践踏。强迫他人给狗下跪,践踏的不仅是他人的尊严,更是自己同类的尊严。
19.答案示例:
(1)主题:品味经典,完善自我(或“品读《论语》,修身育德”)(2分:扣住经典或《论语》1分,提示合理目的1分:每超过3个字扣1分。)
(2)开场白:诵读经典,“学而时习之”,让我们生命不再单薄,让我们的内心充满智慧和力量。让我们在和《论语》对话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传承文化。(3分;扣住经典或《论语》1分,阐述积极目的1分:得体和有文采1分;每超过5个字扣1分)
20、(1)示例:画面很简单,就是一双大人的手捧着一只婴儿的小脚。但是,那双捧起来的手形状像心,给人非常温暖的感觉;那只小脚在手心里,让人觉得是那么安全与幸福。
(2)示例一:孩子,妈妈是你成长的温床,是你人生的港湾,无论你长多大,走多远。妈妈都会永远呵护你。
示例二:妈妈,我在你温暖的手心里成长,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遭遇什么事情,我都不会害怕与畏惧,因为你是我永远的避风港。
七、作文
一、让听力内容走进中学语文课堂的深远意义
有人一听说语文还有听力课就觉得诧异无比, 其实听、说、读、写是语文素质的四项基本能力。听力素质既是整个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也是语文素质的基础。
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 听就是对外界语言信息的接受、分析、筛选和贮存, 它是人们头脑中知识的信息源;从个体身心发展来看, 听力也是最早发展起来的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之一。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接受和发表, 表现在口头的是听 (听人说) 和说 (自己说) , 表现在书面的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 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 说和写同样重要, 所以, 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 学生都得学好。”“尊重别人的最佳方法, 就是专心地听别人的讲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听是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 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 用声音来传播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泛了。具备良好的听力, 及时地收集信息、把握信息已成为现代人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如果我们不能听清楚、听明白别人讲话的内容, 就不能有效地进行交流, 更不能建立相互间的友谊和依赖, 必将对生活和工作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由此可见, 听力素质既是整个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语文素质的基础。所以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听力素质的培养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中学语文课堂上听力训练的现状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把听说读写能力作为语文素质的基础能力, 可惜只是太过于简单笼统。“耐心专注地听, 了解对方意思, 领会意图, 抓住中心和要点。”还有“善于倾听, 在交流中捕捉重要信息。”但在升学考试大纲中却对其不做任何的要求, 就连每册课本上的语言实践活动的安排, 也没有具体的听力训练目标和要求, 加上没有对应的监测机制和后续监督, 中考、高考根本不考语文听力, 不能发挥评价应有的口语交际训练导向作用;学校缺乏较为齐备的音像资料, 不能保证听力训练的有效开展;方言区的绝大多数学校, 缺乏一支普通话口语水平较强的, 能够保证语文听力训练质量的教师队伍。听说能力的训练培养处于尴尬的地位, 没有人会真正着力去完成, 即便有个别老师做了, 也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谈不上什么收效。在这种情形下, 整个语文教学难免远离生活, 脱离实际, 只重视学习静态的语言规则, 忽视动态的言语经验, 尤其是实际应用经验。
三、中学课堂上进行听力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一) 对听力能力的解读
(1) 听进:要求听话人首先要有语音辩解力。
(2) 记住:要求听话人能记忆说话人的说的内容。
(3) 听懂:听话的核心, 听话人结合具体语境抓住要点, 整理听话内容。
(4) 会听:听话人最高阶段, 听出言外之意、说话人意图、说话人风格并点评。会倾听的人必须具备听辩力、听记力、听解力、听评力四个基本要素。
(二) 中学课堂听力训练的内容及方式
听出句子中生字新词的读音;搜集句子中的优美词语 (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 ;听出句子的重音及其表意重心;听出句子的语气、修辞;简要归纳所听语段的大意;听出语段的中心句;搜集语段的有关信息;根据所听语段, 表明自己的观点或收获。记叙类文章, 把握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记叙的结构等;说明类文章, 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主要的说明方法、说明的顺序、说明的语言等;议论类文章, 听出作者的观点, 归纳论据和简单的论证方法。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 理解对方的意图和观点;注意听出话语中的言外之意;听出对方话语中的错误 (从说话的简明、连贯、得体三方面考虑) ;根据所听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
当然, 听力训练的方式和内容是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 我们不仅要把上面列举的内容互相融合、互相弥补, 交错进行。还不能让训练的内容也单一、静止。还要在实践中去组织、去发掘, 内容的来源可以是文字材料、磁带、光碟材料, 也可以是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场面和情景, 还可以是学生的对话和课堂模拟情景。还有训练的场地既可以是校内, 也可以是校外;训练的方式既可以是课堂集中训练或穿插训练, 也可以是学生课后的分散交流。
四、提高学生听力能力的策略与技巧
1.以往一直要求学生认真听, 可到底怎样才算认真听?学生认识模糊, 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了的要求。如听的时候应该专注。要听清老师或录音中的每一句话, 并随手将一些要点记下来。“专注倾听莫走神, 中心句子记心间, 轻重语调要分清, 语音概括要简洁”。
2.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我们采用2-5人数不等合作, 可以明确分工。让同伴之间互相发表观点与建议, 也乐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有利于摆脱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倾向, 也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帮助。
3.每期开学典礼、期中小结等学校大型活动后, 我便在课堂上会拿出十分钟让大家来“作总结”。我给学生布置的任务是——哪个校领导在讲话时引用了哪些成语、名人名言或谚语警句。你对哪段话最有印象, 说给大家听。当然说得好的给予恰当的表扬, “倾听”和“评价”的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目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课文教学占的比重最大,而在课文教学中,又是讲占的比重大,耗时多。很多教师依照教参大加分析,或是面面俱到进行讲述,致使学生读书的时间甚少,课上该记的、该练的也大打折扣,效果欠佳。可见,语文课文教学不得法是语文教学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这已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
一、语文课文教学的内容
结合教学实际,人们不难发现:语文课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教学,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课文教学的核心。语言知识包括:标点知识、语音知识、文字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逻辑知识和文体知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课文教学中不仅仅要学习、掌握这些“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作者是如何灵活巧妙地运用这些“死”知识来表情达意的。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语文”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合称,构成“语文”的要素就是语言,如果离开了语言,“工具”不能称其为工具,“人文”也就不复存在了。这就再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课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因此,在课文教学中语言教学是核心,语言教学不能偏离教语言这个大方向。
二、语文课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解决课文教学中究竟教什么的问题。这是教学内容的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中最突出、最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学内容的空泛化和纯知识化。所谓“空泛化”,就是教师讲授一篇课文,无论是滔滔不绝地“分析”,还是狂轰滥炸地“提问”。教学的着重点都放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而这些属于课文内容(即文章“写了什么”)方面的知识,学生只要认真读一两遍课文基本上都能把握。该教的教师不教,学生自己能解决的教师却不厌其烦地讲。所谓“纯知识化”,就是教师在讲课文时,眼光聚焦在“这是什么”的层面上,内容繁多,面面俱到,一篇课文恨不得放到嘴里先嚼个稀烂,然后再吐出来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学生的任务只有单纯的记忆了。
三、语文课文教学的方法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按规律施教,教学就顺畅,效率就高;反之,教学就滞塞,自然就达不到目的。在课文教学中,选择正确的方法极其重要。
1.加强语言训练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就是教不得法。主要表现在教不到位、教法僵化、以讲为主、题海战术等。教学方法上存在的这些问题,究其原因,还是对课文教学的认识上的偏差所致。因此,要解决课文教学“怎样教”的问题,必须正确认识课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叶圣陶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须做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这就是说语文教学必须进行语言训练。
2.重视引领作用
在课文教学中,还要明确教师的作用和地位问题。教师就是教“学”之师,古时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必定如此。因为学生毕竟是“学”生,如果学生天生就会学,又何必用教师来教?如果没有教师有效的教,又哪有学生自主的学?教与学本来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教师就是教“学”之师,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教师没有必要回避“教”。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朗读教学,要深入课文,强化语言训练。教师一要深入课文内部,登堂入室,不能只在庭院徘徊,这是课文教学的正确途径;二要抓住表现力强的语言因素,这是课文教学的核心所在;三要强化语言的训练,通过删减、增补、替换、改动、串动,进行比较、辨析、品味,积累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是课文教学最常用的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无论如何,教师的引领作用不可缺少。
课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重要的位置,做好课文教学工作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意义重大。以上谈了课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在实际教学中,二者不是独立地运用,而是统一在一个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走出课文内容分析的误区,摆脱纯知识教学的束缚,深入课文内部,抓住语言这个根本,强化语言品味训练,就一定能够做好语文课文教学工作,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李清照在 中国 词坛上地位颇高,被誉为“婉约词宗”,而她的那首《声声慢》则是她后期词作的代表作,具有研究的必要。教学 参考 书上也明确列出“词别是一家”板块的学习目标,其一就是要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够至少选择一位唐宋作家的作品作深入探究,并把自己的探究成果在班上与同学进行交流。”探究李清照及这首词,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合适,而作者李清照本人的复杂经历以及她那非凡的才气,这些都会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本人具体的授课过程:
1导 入
(1)由教参上提出的一条“学习目标”引出:能够至少选择一位唐宋作家的作品作深入探究,并能把自己的探究成果在班上与同学进行交流。
(2)分析探究的内容。能借助文本研习,对诗文的情感内涵、艺术表现手法、语言风格、艺术评价以及一些基本的欣赏方法有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3)提出探究的目标。复习李清照的《声声慢》,同学们齐背《声声慢》。
2指出探究的具体方法
3第一步探究
(1)同学们可以根据课前上传的资料进行解答下列问题:
(2)投影问题:①《声声慢》中的“愁”字包含哪些内
容?从哪些词句中表现出来?②《声声慢》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3)讨论解决问题,时间约为15min。小组内同学可以互相交流。
4第二步探究
(1)在此基础之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进一步研究。可以是自己的心得体会,也可以是读词过程中发现的疑问。
(2)老师提供一些题目。内容为:李清照的经历与文学创作有何关系?《声声慢》的独创性体现在何处?等等。
重庆市铜梁县东城中学 李德忠
实施中小学骨干老师市县级培训是教育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规定》和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2004年4月12日——12月30日,我有幸在铜梁县教科所参加了“铜梁县首届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学习时间一年,分春秋期两次集中培训,一次一个星期。回顾两个星期的集中培训,感到苦中有乐、苦中有进、苦中有得,深深感悟教科所积极营造的良好学习氛围和人文阳光的和煦。下面把培训过程内容与感受作以汇报。
一、聆听讲座,实地考察,感悟美好人生。
集中培训已结束一个多月,但在教科所培训时的情景仍时时浮现在眼前,老师们精辟的论述仍常常回荡在耳边,教育局周祖友局长在培训班开学典礼上“充电加油,努力做学者型的优秀教师”为我们学员指明了学习的目的,汪先惠老师《当代教师的素质要求》、张锋老师专业知识培训《新课程理念在备课与上课中的运用》告诉我们语文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要实现教师角色的三个转变,还提供了备课和上课的教学策略,使我们学员茅塞顿开。教科所充分利用教研机构的丰富的教师资源,遍罗市县知名专家给我们学员上课,举办讲座。我们先后聆听了教科所副所长田怡的《教育科研讲座》、《教育科研成果的撰写》,特级教师教科所教研员刘正智《中小学新课程知识讲座》,语文教研员、高级教师张锋老师《新课程理念、教学研究与成果形成》,《新课程理念、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学科整合》,铜梁中学特级教师刘大云《说课——提高教研水平的重要手段》,县委党校陈显威老师《学习四中全会精神,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此外还聆听了重庆市教科院青年专家钱金涛老师《语文新课程新教材与语文教师素质》,重庆市教科院教授王方明《重庆市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等专家讲座。我们还先后考察了铜梁二中、巴川中学,特别是巴川中学让我们耳目一新,李永红一节生动、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课《勇气》,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学习的氛围。他们的讲学和课堂教学不但体现最新教育理念,突出前沿信息,还贴近中学教育教学改革实际,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从专家们的身上学到了做学问和做人的道理。他们的讲座折射出一种责任:国家昌盛,系于教育;教育昌盛,系于我身。他们的阐述中表现出一种风范;不能文章小而不规范;不以孩童小而不教之;不以世事而弃研修;不以家事烦而怠育人!在这里,我的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华,感情到“美好人生是一过程,而非一个目的地”。
二、以人为本,真诚服务,体验人间真情
从2004年4月12日跨入教科所第一天起,就时时刻刻体会到教科所领导和老师的热情,感受到学员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在这里,四处弥漫着一股浓浓的暖意。无论是还是所领导徐所长,还是班主任张老师,一声声亲切的问候,一句句真情的道白,都体现出了教
科所老师对学员的关心与支持,尤其是班主任张老师,其兢兢业业、严谨治学的敬业精神令人感佩,其热情开明、平易近人的态度使人倍感温暖。白天张老师陪着我们上大课,若有事请教,他定然倾其所有,毫不保留,若是学员们要拷贝那些有价值的讲稿,他不厌其烦亲自操作。所有这些,都让人感到教科所以心交汇的真诚服务是以人为本。
三、转变观念,理顺关系,创造民主氛围
通过四十多天的集中培训学习和十个多月的分散培训学习,使我耳目一新,深深地认识到自己十多年的传统教育教学的师生观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想跟上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步伐,就要首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增强热爱教育事业的信念。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是基础,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教育教学活动获得成功的开始,所以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中的“惟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教学双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要打破教师主课堂的惯例,彻底抛弃教师心灵深处沉积的传统的专制思想观念。师道尊严的思想在课堂上令学生不敢多说不敢质疑极大的压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我们教师只有从观念上更新,允许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心理安全”环境和无拘无束的“心理自由”环境,才能创造出师生平等、共乐融融、共享教学民主的氛围。
四、更新理念,辛勤实践,尝试成功喜悦
两个星期的集中培训结束了,我们带着巨大的收获返回了学校,开始了第二阶段分散培训学习。返校后,我首先整理了集中学习的笔记和资料。把集中学习掌握的新的教育理论、新的现代教育技术,先进的教学方法,新的课程标准向校领导、老师做了汇报。分散学习期间,我担任二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运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课堂上树立起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注重教法的改革和学法的指导,积极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备课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深挖教材,探寻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丰富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边工作,边学习,边探索,边提升,渐渐十几年的教学生活积淀,使我对教育有了思考的从容。我有了更多的语言,更多的追寻,化作一篇篇的文章,翻作了一朵朵的浪花:《浅谈初中语文课改的开放性》被评为全国一等奖并入选《烛光—中国教育论坛》,《浅谈班主任的创新》发表在《中华教育论文撷英》,并被评为全国一等奖,《此处无声胜有声》、《培养健康竞争心理,促进自我完善和发展》发表在《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上,并荣获全国科研成果一等奖,《加强写字教学 推行规范汉字》荣获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组织编写《当代重庆教育》丛书之二《当代重庆教育论文大系》2004年一等奖。《增强耐挫能力,提高心理素质》、《运用电教媒体优化习作评改》荣获中学语文研究会论文评比二等奖。本人撰写的《孔乙己后传》荣获中国写作学会、《写作》杂志社组织的第一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师下水作文二等奖。指导学生方面,也有较大收获:本班学生瞿媛、李雨桃在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和重庆文学院组织的“当代重庆优秀作文精粹”征文大赛中双双获得一等奖,曹媛获得二等奖;李应梅、李
新、瞿媛的作文发表在《快速作文真法》上;学生曹力的习作《牵手》、曹媛的《家乡的路,流淌着爱》发表在《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中学生习作版》,并荣获一等奖;学生曹媛参加铜梁县第七届中小学生环境征文竞赛获得县二等奖的第一名(该奖项我校还有二3班李佳,片区其他学校未获奖);学生瞿媛、曹媛参加县“珍爱生命,健康成长”读书征文活动一人获得市二等奖、一人获得市三等奖;瞿媛、曹力、曹媛的习作有8篇发表在《中学生学习报》、《学语文》《青少年作文》等杂志上。从这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收获,或许是我到县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收获的最佳证明。
我常常叩问自己:你给了孩子们怎样的教育?你给了孩子们什么样的课堂?你以怎样的方式在影响着他们?你是否带着他们走好了人生的第一步?……熟悉我的老师都说我是在追求着教育的极致,是在追寻着一个遥不可及的教育理想。教育,是我生命里永远的牵挂!在这里我忍不住要感谢骨干培训班的恩师们,尤其是张锋老师。
五、存在不足,明确方向,争创名校名师
于3月13日—14日赴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进行了为时一天半时间的学习。听课八节:其中14日上午的两节课《松树》(七年级)、《烟台的海》(六年级)执教者为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其它的六节课分别由来自全国各地的初高中语文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执教。另外,南通市语文教研员袁菊、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语文教学通讯》B版的主编刘远、南京大学文学博士汤振刚教授都分别做了报告。综观本次活动给我们的启示有如下几点:
第一、重视文本阅读
表达个性感悟
从小学课堂到高中课堂授课者们都刻意加强了学生的文本阅读。像这样的大型教科研活动,在上课之前授课者们应该都让学生对文本进行了初步的预习,但在仅有的45分钟的课堂上老师们还是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方式阅读文本。比如第一位来自安徽的宣沐老师一上课就让学生放开声音朗读文本——《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然后让学生提问有哪些地方不能理解,接着老师抓住了“英雄泪”这三个字,提出:谁是英雄?为什么流泪?理解过之后由老师范读文本,再由学生朗读文本,接着又配上音乐让学生朗读文本。朗读过之后再让学生来表达什么是真正的英雄,流泪有没有影响英雄的形象。整个一堂课的主线是相当明显的,我们暂且抛开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方式的问题,单看这一节课,阅读文本表达个性的思路应该是授课者传达给我们的主要教学思想。
更有意思的是,一位来自山东的朱则光老师在讲授《木兰诗》这篇课文的时候,在讲到“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一段的时候,老师巧妙地把这一段诗歌用“回环复沓、反复咏唱”的方式进行了改编,并且配上了《喜洋洋》的乐曲让学生朗读。这是七年级的一堂课,这种形式自然而然地让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刻的感悟。因此在接下来表达个性感悟的环节里学生的发言也是精彩纷呈。而余映潮老师的两节课除了秉承了他的“板块式教学思路”和“活动充分,积累丰富”的教学思想同时也给听课老师传达着同样的信息。
第二、倡导批判思想
提升阅读品味 整个活动中最让与会者意想不到的就是就是南京大学文学博士汤振刚教授的发言了。他一开始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某日,美国前海军总司令麦肯锡去探望他的军校好友马歇尔将军,此时的马歇尔已是陆军总司令了。麦肯锡将军说:“你知道我的海军一直被公认为是全世界最勇敢的部队,我希望你的陆军也一样。”马歇尔将军当然不甘示弱,说他的部队同样是全世界最勇敢的。麦肯锡就让他证实一下。马歇尔随便喊住一个路过的士兵,指着不远处一辆开动的坦克命令道:“你给我过去,用身体挡住它!”“你疯了吗?”士兵大叫,“我才不那么傻呢!”说完就撒腿跑了。马歇尔满意的对老同学说:“看见吧,只有最勇敢的士兵,才敢这样同将军说话。”
汤教授旨在引导我们要转变观念,以不同的视角、以批判的眼光来阅读文本,和学生一起提升语文阅读的品味。他列举了如下例子:第一、比如小学课本里的丑小鸭最终变成了白天鹅,是在教育学生奋斗就一定能够成功,他认为这是安徒生最失败的作品,因为人人都知道奋斗是不一定能够成功的。第二、在《项脊轩志》他没有读到感动,特别是最后的:“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而这一段是授课老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感情的一个语言点,汤教授提出,读书为什么就一定要做官呢,中国的教育就是这样把孩子从小引向歧途,有何感动?第三,在《木兰诗》的评课中,黄厚江老师曾这样说道:你看看我们的古典文学有一些经典的东西一直浸透在我们的血液里,比如《木兰诗》,很多人不记得前面的内容,但对“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是非常熟悉的。而正是这一句话被汤教授全盘否定,汤教授指出为什么人们总是记着这一段话呢,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向来就是一个男权社会,当然文人也大都是男人,女人能成为英雄就被他们反复拿来把玩。被汤教授批判的文本还很多比如九年级一位老师执教的《向一棵树鞠躬》等等。他的这种解读方式可能有点偏激,但带给我们的视角却是全新的,为我们提升语文阅读的品味打开了又一条通道。
第三、注重教学积累
加强教育科研
不用这些大家们讲话,一到会场我们就感受到了浓浓的科研氛围,这些大家都是我们在语文教研的各类杂志上经常看到的,他们的成功正是教学和科研结合的成功典范。《语文教学通讯》是我们语文教师高不可攀的象牙塔,而主编刘远开头的第一句话就是“科研并不难”。他强调了教学叙事在一线教师科研中的重要性,同时提到的还有:教学评论、教学随笔、和教材评论等等。为了说明教学科研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他特地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余映潮老师今天上了两节语文课,我们可以把他的课堂实录拿过来,再搜集一些他以前的课堂实录,这样就可以写一系列的文章了,比如《余映潮老师课堂导语艺术的研究》、《余映潮老师课堂提问艺术的研究》、《余映潮老师板块式教学思想的研究》等等,一口气说了有近十个。
教学科研对我们来说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如果真的坚持照着刘远老师的话来做,注重教学积累,留心教育科研我们还是能够取得一些成绩的。
一、先备书本是基础
备好教材是搞好教学的基础, 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 在处理语文的讲读和自读课文上不能想当然, 认为讲读该详讲, 而自读就该略讲, 甚至不讲。例如, 我讲读课文时, 觉得讲读课文有很大的空间值得挖掘。可先让学生在预习中阅读课文, 扫清字、词障碍。课堂上以“鲁迅为什么给主人公起个‘孔乙己’这个名字”为题, 启发学生设想一下孔乙己是怎样的人, 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的作用, 再让学生思考“孔乙己处在怎样的一个社会里”“为什么孔乙己出场才可以笑几声”两个问题, 最后以“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可怜吗?可恨吗?可爱吗?”启发学生归纳课文。这样教, 不仅节省教学时间, 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 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备好学生是关键
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 教师备好的课能否为学生所接受, 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检验的问题。因此, 教师在备好教材的同时必须备好学生。
首先, 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的放矢, 做到因材施教。如在上综合实践课口语交际练习的时候, 我设计导语想用萧伯纳。他起先不会说话, 不会表达, 经过百折不挠的练习, 强迫自己给别人打电话甚至耳朵都磨坏了, 终于成为一个著名演说家。这是一个十分恰当的例子, 但当我问到几个学生, 你们了解萧伯纳吗时, 学生们问他是谁。我想, 这个导语不能用了。学生对他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 是不会引起学生们感情共鸣的, 就达不到预期效果。而改用章子怡、周杰伦这些成功明星背后鲜为人知的坎坷经历, 对于学生们来说更有说服力, 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 把握提问艺术, 给学生成功的愉悦。教师在设置问题、提出问题时, 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另外, 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 无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 教师都应对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及时肯定, 对学生能提出问题应以表扬, 让学生体味教师赞赏的愉悦。学生有了成功感, 就对自己有了信心和兴趣, 也就更主动、更积极、更专心地学习语文,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再次, 教学要方式直观、灵活。根据学生求知欲强、兴趣广泛, 注意力能够集中, 但持续时间不长, 好动、急躁等身心特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直观、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掌握知识、接受教育。特别是多媒体课件, 能够提供真实、生动、感人的素材, 强烈地吸引学生,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活跃课堂气氛, 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一个好方法。
三、优化练习, 形成技能是目标
加强练习, 不是盲目地追求数量“以多制胜”。要在教学内容的前提下, 尽量让学生练得深一些、透一些,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要让他们通过练习, 结合所讲授的知识掌握其规律, 举一反三, 在优化的练习中求快、求好, 以便内容上不断深化, 认识上螺旋形上升, 逐渐完善技能。
作业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用得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用得不好就会流于形式,甚至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而长期以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更多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积累和训练,而忽略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中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怎样才能改善这一状况呢?近年来,为了使作业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用语文,我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作了一些探索。
一、变单一文本作业为多元复合作业
长期以来,传统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方式、技术都十分单一。通常只注重作业程式的规范统一,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作业评价上更忽视了人性化的教育激励功能。而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能力。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阶段,他们通常更喜欢的是:搜集资料型作业;调查、访问型作业;观察、体验型作业;汇报、表演型作业;手工、绘画型作业;想象、联想型作业;朗读型作业;等等。新课程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作业,不仅评价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评价意志、品质、兴趣和习惯等因素,评价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意识、创新习惯。为此,我曾作过以下尝试:
在组织人教版七年级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这就是我》时,我结合一年一度《绍兴晚报》小记者征订的契机,请学生组织一次面试活动。提出:假如你是新闻记者应聘者,你如何展示自我、包装自我,从而得到这份工作。再如教授《漫游语文世界》时,让学生在逛街、听电视时留意自己喜欢的店名、广告词,看看哪些新鲜词语使用不规范,哪些又“创造”得非常贴切。学生在发现中巩固了学习效果,也激发了运用语文的积极性。
在教《月亮上的足迹》《探索月球奥秘》时,我在课前请同学们查找了许多有关月亮的传说、诗歌、未解之谜,加上当时恰逢“神七”载誉归来不久,学生情绪空前高涨,在作业中插入了很多相关的文字、影像资料,许多学生在课后还赋诗赞美“神七”遨游太空的傲世盛举,虽平仄压韵不尽严密,却非常符合我国传统“诗言志”的特点,远胜要求学生仿李杜写月诗所得的生硬之作。文学的感性与科学的理性把宇宙的神奇、汉语的瑰丽及祖国强盛的现实完美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新闻两则》时,让学生现场播报新闻,建议他们仿照绍兴师爷说新闻的把式说说我们班级与学校家庭的新鲜事,诙谐生动,效果良好。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轻松记住了新闻的几大要素,同时也增强了现场表演的能力。
这些方法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增强了感悟与表达的能力,缩短了书本文字与生活情感的距离,做到了学用结合。
二、变封闭性作业为开放性作业
传统作业的内容往往封闭僵化,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成功塑造了夏洛克这个贪婪、阴险、凶残的吝啬鬼形象,我们在教学中通常是照本宣科进行解读。然而对待同一事件,不同时代的学生很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有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发言说,他同情夏洛克。他说安东尼奥既然签了约就要依约办事,即使这是个不平等条约,因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认为鲍西娅比夏洛克更加“狡猾”“凶狠”,她不仅玩文字游戏而且在夏洛克取消自己的要求时钻漏洞强占其财产,不能令人信服。学生提出这样的异议后,课堂气氛陷入了僵局。于是,我索性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渠道围绕这个主题收集并整理资料,然后再行讨论。经过分析,学生不仅了解了一个完整的夏洛克,明白了为什么说他“贪婪、阴险、凶残”,而且还了解了犹太人在欧洲为人不齿的原因及其辛酸的历史。这样,师生通过相互启发、学习、共同得到了提高。
三、变任务型作业为自主选择型作业
学生的发展程度是参差不齐的,我们的教学也应遵从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了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我们要把握控制好作业的难度,其难易程度不能以我们的主观盲断为依据,也不能以某一书本为依据,而必须以所教的学生的实际水平为首要考虑因素。同时还应预测学生能够完成的程度,以避免出现“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消”的现象,而应让学生各取所需,量力而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进步。这也十分符合新课程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理念。
在人教版七年级《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中,我进行了分层布置作业,试图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适合自己水平的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具体设计如下:
A:假如你就是那个天涯游子,当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想说些什么?
B:请你用描写性语言把本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所描绘的画面写出来。
C:改写本小令为《天净沙·春游》以表现春游之喜悦。
在《核舟记》预习中,我设计如下:
A:掌握文言文重点字词;
B:教老师通过文章线索画核舟;
C:写一篇介绍自己珍爱之物的文言文小品文。
作业分层的策略丰富了作业的层次,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其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保护,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展示。
四、变枯燥的功利性作业为情趣性可持续作业
传统作业多数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注重重复与模仿,以至于成为强加给学生的沉重负担,只是单纯强化课堂教学的工具,追求的是作业终结性的实效。而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创造实践能力则被大为忽略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所显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意志和智慧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就是兴趣。”我们所应做的,是用生动有趣的作业取代重复呆板的机械练习,激发出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产生一种内部的需求,使其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
在《春》《背影》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收看电视散文,通过画面的显示让学生深刻体会朱自清散文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密密地斜织着”“在雨里静默着”“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等场景的意蕴。这样,学生便揣摩出了一些关键动词的妙处。
在《化石吟》教学中,我特地向科学老师借了一些化石影像资料,组织学生开展影评,相互交流,既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教育,又加强了认识历史的直观性。
总之,我们应本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把作业变成课程动态的生长性延伸,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一种生活需要、学习需要,人生需要。切忌布置一些急功近利、简单机械的作业,否则,作业就完全丧失了其引导学生“再学习、再发展”的价值。
【衡水中学语文试题】推荐阅读:
河北衡水中学衡水中学作息时间表11-21
衡水中学高考励志名言10-25
衡水中学高考高考历史11-19
衡水中学高一2019物理01-19
河北省衡水中学01-19
衡水中学的高三语文作文05-25
衡水中学高考标语_标语07-16
河北衡水中学学习12-26
赴衡水中学考察学习心得体会10-07
衡水中学高考复习班如何学习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