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堂常规习惯如何培养(通用15篇)
一、倾听问题
通过本次听课,发现孩子在课堂倾听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不听课,听不懂和听懂不思考几个方面。在课堂上,学生常有不听的现象。表现在心不在焉者,或发呆,或做小动作,或窃窃私语等等。这时候对于教师的提问或讲述他就没有听。有时请学生发言,举手者寥寥无几,总是只有那么几个学生发言。在即使有人发言了,教师一再强调仔细听学生发言时,有的学生还是各自干自己的事。还有一种现象是有的孩子没有听懂。对于老师或学生课堂上的发言有个别孩子没有反应是因为听不懂。还有个别孩子在课堂上若无其事,即使是听懂了问题也不思考,总是以旁观者的身份等待着别的孩子回答问题,如果教师不及时关注,时间一长这样的孩子就会形成依赖心理,即使听懂了也不去做。记得《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中说道不会思考的学生是没有潜力的学生,而作为教师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不会倾听的孩子就是不会学习的孩子,这一堂课对他来说是失败的。对于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①对教师讲的主要部分关键问题一定要提醒学生,引起他们的注意力,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养成注意听课的习惯。②要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边听边想的习惯,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举手,向老师提出来,或是小组讨论时可及时解决。此外,教师讲课时要善于察看学生听课的表情,如果学生对所讲内容反应淡漠,就应及时调整讲课内容方法;如有个别学生思想“开小差”,要及时提醒。
二、语言表达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说话时口语毛病多,表达不清楚,没有条理和层次。有时会答非所问,还有不会说和胡说的现象发生。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及时评价和引导。指导学生恰当地运用词语,指出错误的地方及时纠正。教师在进行说话训练中,要注重多表扬,多鼓励,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让学生大胆地积极主动地说。为了让每个孩子在课堂上都有锻炼的机会,课上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自言自语,同桌互相说,小组轮流说,全班交流说等形式培养表达能力。
三、课堂纪律存在的问题
课堂中存在个别孩子坐姿不端正,读书和写字姿势需要随时提醒才能够规范的现象。这样的习惯需要教师平时注重培养和指导,比如利用午写时间强调写字姿势,帮助孩子养成坐姿端正的习惯。还有个别孩子在课堂上打扰别人听课的现象。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就要整顿课堂,抓典型,让这样的情况不再发生,课堂要有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保证课堂的有效教学。
一、调动幼儿一日生活的主动性
在沟通交流中, 十分重要的是幼儿教师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主动气氛, 激发他们自我服务的愿望, 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例如, 通过《龟兔赛跑》、《大蘑菇》等故事的表演, 激发他们参与的兴趣, 感动他们的心灵, 增强他们的劳动意识, 让他们了解生活自理的重要性, 还为幼儿准备丰富的操作工具。再如, 在练习刷牙的过程中, 我为幼儿准备了牙膏和牙刷, 让幼儿由浅入深地练习试刷, 调动幼儿生活自理的主动性, 激发他们学习的愿望。
二、培养幼儿一日生活的自主性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生活技能, 将生活技能的学习内容融入游戏中, 使幼儿自己做主, 动手操作, 亲自实践, 与人交往, 发现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 从而获得关于生活的各种直接经验。如在角色游戏中, 让幼儿角色扮演, 并且自己做主确定怎样做, 想想各种人际沟通的态度和技巧, 培养幼儿参加的自主性。
三、培养幼儿一日生活的独立性
从小培养幼儿的独立性非常重要, 它将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幸福。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 势必造成幼儿的依赖心理。首先让幼儿从学会独立吃饭做起, 并且不放过日常生活中每一次可为幼儿提供练习的机会。如在游戏后, 让幼儿清理场地, 整理玩具。在起床后, 让幼儿练习穿衣服;在值日生工作中, 让幼儿练习扫地、洒水、擦桌椅等。
四、建立合理的常规, 培养良好的习惯
关于幼儿的“吃、喝、拉、撒、睡”等环节, 建立合理的常规, 使幼儿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 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一是要做好饭前准备, 教育幼儿饭前不进行剧烈活动, 饭前半小时不大量饮水, 吃饭前要把手洗干净。二是要按时就餐。每次用餐的时间掌握在半小时左右, 不能吃的太快, 也不能吃的太慢, 纠正吃饭说话的习惯。三是不偏食, 不剩饭。教育幼儿知道偏食对身体的危害。采取引导、鼓励的方法让幼儿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四是定人定量。根据不同年龄幼儿供给相应的标准。鼓励幼儿吃得欢, 吃得好, 少盛再添。五是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安排幼儿膳食注意粗粮、细粮, 肉类、蛋类、鱼类、豆类及各类蔬菜的搭配, 对一些食欲不好的幼儿, 老师可通过讲故事、念儿歌的方式鼓励幼儿吃各种食物。幼儿渐渐的什么都吃了, 并养成了不挑食的好习惯。
2. 按照“每日多次, 适时饮水”的原
则, 及时补充, 保证幼儿一天充足的饮水量。可在早餐前让幼儿喝少量凉开水, 起到清洁肠胃, 促进肠胃蠕动, 增强食欲的作用。集体活动前后, 户外活动前后, 下午起床等时段, 对幼儿饮水的要求不同, 可随时饮用。
3. 养成良好的卫生和睡眠习惯。
提醒幼儿定时上厕, 帮助能力差的幼儿养成便后洗手的好习惯。午睡是幼儿一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午睡质量的好与坏, 关系到幼儿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教师要设法引导幼儿养成按时午睡的好习惯。
[关键词]常规;幼儿教育;常规习惯培养
可见科学的、符合新的教育观念的常规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保证,对一个幼儿园班级来说,是否有良好的常规,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幼儿好的常规习惯呢,就小班的常规习惯的培养我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谈谈自己的观点:
首先,幼儿有了良好的常规习惯,那么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才能有序地进行。对于每一位幼儿来说特别是小班的幼儿,一定要给他们创设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来引导他们理解常规,以耐心说服和表扬为主正面引导幼儿,使幼儿较好的适应集体生活,同时帮助幼儿改正不良的习惯,使幼儿的生活有节奏,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我认为,在小班的常规培养中,教师的管理工作应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幼儿园的各项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
一、观察班级幼儿的个性,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在一日活动中,我采用各种方法对幼儿进行指导,让幼儿明确一日活动过程中不同的活动常规要求。如:上课、游戏、区域、加餐等活动时一定保持安静,下课在教室里可以走动但绝不能跑,户外拿玩具必须按指定的路线走,荡秋千不能荡的很高,及时告诉他们危险所在等,不仅避免了幼儿出现意外伤害的纪律性,也约束了幼儿不正确的做法,使孩子们逐步熟悉快乐的幼儿园生活。另外, 要想让刚入园的孩子听你的,首先要让孩子信任你。孩子最喜欢得到老师的爱抚,我们经常会用拥抱和亲切的话语来表示对他们的赞扬和爱。如,每天早上,老师与孩子之间要相互问好,那么我会抱一抱或亲一亲孩子,夸一夸他们对老师有礼貌,来到幼儿园不哭不闹,是个懂事的好孩子……这样,老师与孩子之间既交流了情感,又培养了孩子有礼貌的习惯。同时,老师要取得孩子的信任,必须正确对待每一位孩子,对待孩子要不偏不倚,不能带着情绪来对待孩子,高兴时对孩子犯的错误视而不见或不了了之,心情不佳时孩子的无心之过也会遭受大人的批评,这是对孩子不公平的,班里的每位教师对孩子的态度和教育要一致。如果要求不一,态度各异,孩子会感到无所适从,或者干脆谁都不听,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我们老师要经常统一思想,从不放松。
二、利用儿歌、故事及教育图片内容来增强幼儿良好习惯的意识
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听故事,我便利用一些儿歌内容、故事情节来教育幼儿。如:为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我每天坚持让孩子带干净的小手帕。在平时,我经常会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们,请把你们的小手帕拿出来,我们和小手帕来做游戏吧!”有些孩子会高兴地拿出小手帕,而有的就会低头不语,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天天带好小手帕呢?我想通过家长提醒孩子每天坚持带上干净的手帕,这得到了家长的支持。另外,有些孩子总是不能养成饭前洗手的还习惯,于是我通过讲《好习惯》的故事,让幼儿了解了有些小伙伴饭前不洗手,吃饭后肚子痛的例子,强化了孩子们饭前洗手的意识,这样,孩子们不但听故事时很认真,而且对于内容也会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大家以后互相监督,饭前洗手的常规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又如培养幼儿加餐的常规,加餐前我给幼儿念儿歌:"小朋友,来吃饭,坐端正,手扶碗。小筷子,本领大,吃饭夹菜全靠它。不剩饭,不挑菜,自己吃饭真能干。"等,总之,这就需要老师不断的提醒,反复训练,常规则会自然生成。
三、要多鼓励、正面引导幼儿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的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去做。作为老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闪光之处。在常规教育中,教师也应多从正面引导幼儿,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对孩子正确、良好的行为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久而久之使之巩固、以形成良好的习惯。 对班上的每个孩子我们都尽量鼓励他们,从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不随意当众批评某幼儿,保护孩子的隐私,对稍有进步的幼儿全班点名表扬。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点滴小事,把握好教育时机,孩子在点滴的鼓励中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与关心,才能成长得更快!对幼儿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四、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来引导他们理解常规
对于幼儿来说,空洞的说教是无用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习惯除了日常抓、反复抓外,还必须针对一段时间出现的问题重点抓。如小班幼儿放玩具,总是随便乱放,这时老师就要做示范并提出要求:先收自己面前的,再帮别人收。再如,在进行区域活动时,出现打闹追跑、无规则意识的乱玩玩具时,那么老师共同就孩子这一问题制定统一要求及制度,一旦孩子们再次出现此现象,立即停玩一次,在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幼儿能够清楚的知道不守规则就没有游戏的自由的道理,不用老师时刻监督也能有序的开展区域活动。当然,他们有时也会遗忘,这时我会马上提醒、指导,反复练习。时间一长,在一般情况下,幼儿都能保持良好的常规习惯。常规培养建立在幼儿充分的自身体验上,便于幼儿理解并自觉地遵守,理解之后更有利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常规培养是要从点滴开始,周而复始、循序渐进的进行。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要处处做个有心人,要学会根據孩子的特点,在一日活动开展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为幼儿创设"做力所能及的事"的条件与环境,让幼儿能充分的自我服务,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
-------我的养成教育观
伊旗四中贾海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也说过,“一切教育可归结为养成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使你受害终生;相反,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也会使你受益终生。”因此,中小学教育尤其是中学教育更应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以下是我在开展班主任工作和从事数学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一些浅见与观点:
一、养成在规范和具体中形成。
送走一届毕业班,我又被安排到初二年级,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及数学教学工作。习惯了带毕业班的教学思路和管理方式的我一下子从别人手上接班,还是很无所适从的。记得刚接手这两个班,给我的整体印象是:学生不仅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差,而且学习习惯差。看吧,走进教室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一片“狼藉”。桌子上堆得满是课本、作业本以及各科的复习卷、考试卷、资料等。随着这些东西的纷至沓来,学生的习惯便受到了考验,放眼整个教室的地面,总有学生不间断在扔那些所谓的“废卷”、“废纸”,教室拐角处的垃圾箱总是满满的。如果代课老师不提前进教室侯课,督促学生提前准备上课的内容的话,那么在铃响后就甭想按时上课,因为光就找卷子至少也得用五六分钟,这还得是学习好一点的学生,而那些班级的“邋遢”学生总是手忙脚乱地找一番之后,便是两手空空、袖手旁观。面对这一困扰人的问题,很是让人头痛。我也曾一度站在教室的讲台上对他们厉声呵斥,但往往是三分钟热度,之后便又是一切照旧。情急之下,我想到了一个办法,让学生准备各科的资料袋,并把相应学科的试卷、资料分门别类地装进去。起初,我专门用了一节课让学生整理,并进行适时的指导和示范,以后的几天内及时给予提醒、督促,这样试行了几个星期,效果很不错。学生平时丢卷、上课匆忙找卷的现象大有改观,整个学习态度端正了许多,习惯规范了很多。时至今日,学生归类、整理、收藏试卷资料的习惯已经养成。
二、养成在教师以身作则的行为中形成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意思是说,老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在不知不觉中老师的某一行为习惯,可能会出现在学生的身上。刚接手这两个班,班级总有一些学生不按时起床到校,总会有迟到的现象。上课的铃声已经响过一会,教师已渐入讲课的佳境,“报告”声总会很恼人的在教室门口传来,这种感觉真是让人不爽。学校每天早上有晨列,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不是迟到就是想方设法逃操。而对待这一部分学生的不良的生活习惯,我便采用了“老将出马”的策略。每天早晨我刻意早到几分钟,等候学生,陪同学生晨列。上课之前侯课,自习课早到,充分做到督促和示范的作用,坚持了一个学期,学生基本已杜绝了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了。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注意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
三、养成在起始、起步阶段形成一天,我和同事的一次无心的谈话,让我意识到习惯养成起于最初。在人与大自然的一期电视节目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非洲的某个原始热带雨林,是大象生活的天堂,这里也生活着原始土著人。这里的人,有一个习惯,就是在大象刚出生不久,他们便用一条铁链把小象给拴住了。这样历经十几年,小象长成了大象了,但栓象的铁链却依然是那条不起眼的铁链,可力大无穷的大象却从不挣脱逃跑。这是什么原因使然呢?其实稍作留意,我们便不难发现,这是从小被铁链长期拴住生活的习惯所致。在它的潜意识里并没有逃跑的概念,动物如此,人亦犹如此如此。好的习惯从小培养,从起步起始阶段便规范学生,要求学生,督促学生,给学生示范和榜样的作用,那良好的习惯便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并在日后自然而然地影响和规范着他的人生之路。
综上所述,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许多同学熟读 “中学生行为规范”,甚至倒背如流,却常随手扔果皮、纸屑;许多同学在老
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学生会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能安心学习或不能顺利学习,其学习活动不能和谐地与教师教学活动相配合,他们的行为不但妨碍了自己的学习,而且有时还干扰了教师的教学和其他同学的学习,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美国心理学家称之为“课堂问题行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违反课堂规则、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漫不经心、感情淡漠、逃避班级活动、与教师关系紧张、容易冲动、坐立不安或活动过度等等。有时为了处理这些课堂问题行为,要浪费很多课堂时间,致使影响上课进度和效率,课堂变成了维持纪律和纠正不良行为的课。那么这些课堂行为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又如何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特点分析
课堂问题行为根据其行为表现的倾向,可分为两大类——外向型问题行为和内向型问题行为。外向型问题行为会直接扰乱课堂秩序,易被察觉。例如,相互争吵、打骂、怪笑、交头接耳、窃窃私语、高声喧哗、做滑稽表演、故意顶撞班干部或老师、迟到、早退等。内向型问题行为是不易被察觉的、对课堂教学活动不构成威胁的退缩型行为,虽不直接影响他人学习和课堂秩序,但是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影响很大,甚至对自身人格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危害性。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乱想、发呆、害怕提问、抑郁、神经过敏、烦躁不安、乱涂乱画等。在课堂教学中,外向型课堂问题行为各班虽时有发生,但普遍性远次于内向型课堂问题行为,内向型问题行为因大多具有隐蔽性,因此更难发现,更难矫正,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也就更大。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归因分析
课堂中出现的纪律问题行为是由许多原因促成的,但我们在这里只分析两种动态性的问题根源。
(一)来源于学生方面
归因于学生并不是想说学生一定是问题产生的罪魁祸首,有些看似学生的问题可能是其他因素造成的,例如学习的任务不适合他的能力或兴趣等。
其一,渴望获得别人关注。因为人总是不愿被人遗忘的,总是希望得到人家的关注。研究发现,一些自尊感较强但因为成绩较差或其他原因得不到集体和教师承认的学生,往往故意在课堂上制造一些麻烦以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争得自己在班级集体中的位置。如:发出怪声,做鬼脸等。
其二,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课堂教学内容的矛盾造成的问题行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最头痛的总问题就是全班那么多学生,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有些学生可能还停留在具体运算阶段,而有些学生却早已达到了形式运算的阶段。面对这些不同进度的学生,教师难以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材料,不知道该怎样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的目光只盯在那些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身上,这些学生从教学中获得了满足,一般不会犯纪律性的问题。(班主任工作)但是,那些进度慢的学生感到无法跟上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艰深难懂,这样这些学生自然就开始违反课堂纪律了。相反,如果教师顾全那些认知水平低的学生,那些认知水平高的学生会感到学习内容不具有挑战性,这些孩子同样可能违反课堂纪律。因此,许多教师只好照顾中等认知层次的学生,这样就可能两头的学生得不到满足,这些学生都有可能犯纪律问题。
其三,厌烦不满。由于教学内容太难或太易,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没有兴趣,或者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语言平淡,甚至无意义重复,学生感到厌烦,因而寻求刺激,以示不满。如:敲打作响,随便说话,胡写乱涂等。大部分注意涣散的行为,由厌烦而产生。
其四、挫折紧张。学生学业不良、人际关系不协调,对于教师所提出的学习、行为方面的各种要求,有的学生连遭挫折,面临失败的威胁。挫折使学生紧张,紧张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发泄。如:不服从指挥故意违反纪律等。
(二)来源于教师方面
其一,教学不良。教师由于备课不充分,上课时断时续,常看备课本。在学生面前讲课时显得枯燥、乏味,教学缺乏艺术性与吸引力,教学方法落后、陈旧,程序机械,缺乏灵活多变。而且在一段时间里只困死在一个问题上,教学组织能力有所欠缺,或表达能力差而造成教学失误,那么学生就有可能置功课于脑后而捣乱起来,进而引起课堂问题行为。
其二,要求不当。要求过严或过宽都会导致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过严会专断地严惩学生以维护纪律,使学生感到紧张、压抑,造成师生之间矛盾和冲突逐渐尖锐化。而有的教师对学生则要求过低,只要学生不惹是生非,不冒犯教师,一概不管。有时也可能被某些学生的问题行为所激怒,在“惩一儆百”之后,仍一如既往,放任自流。这样的课堂纪律必然涣散,则会导致学生放纵,无视规章制度。
其三,管理不当。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反应过激,动辄中断教学大加训斥,有的甚至不惜花费整堂课时间进行冗长的训斥,这种失当的管理方法容易诱发学生攻击性的课堂问题行为。而有的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很随意,没有一套课堂规则,一进教室不作组织教学,便急冲冲地上课。还有一种情况是,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管理那些出现问题行为的学生身上,大量关注那些出现行为过失的学生,反而对那些行为良好的学生并没有施加关注,或者那些经常出现行为过失的学生在做出一些良好行为的时候没有抓住机会加以关注和表扬,就会让学生觉得只有做出不良行为才能获得老师的关注。
三、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
(一)加强教师自我因素的管理。
1、保持教学的流畅性。流畅性是指不断地注意教学意义的连续性。流畅的教学从一个活动转向另一个活动时所花的时间极少,并且能给学生一个注意信号。教师应该避免毫无过渡地从一个环节跳到另一个环节,或从这个活动转到另一个活动,或者无端地停下来,思考下一个内容、翻找准备材料,或中断上课,处理一件完全可以课后处理的事时,这些都会产生课堂纪律问题。
2、提高教学艺术。一个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认真充分地备好教案,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富有艺术性与感染力,学生如果被教师的教学所吸引,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自觉认真地学习。
(二)课堂规范的建立和巩固。有效的课堂管理必定需要规范的约束,但规范怎样建立并让其发挥合理的作用呢?教师每天面对的是几十个性格各异、活泼好动的孩子,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程序和常规,就不可能将这些孩子有序地组织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对学生有一些要求,就应该考虑把这些要求转化为规范并严格监督执行,但是规范既要体现教师的意志,还要考虑学生的意见,教师适时将一些一般性要求固定下来,形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并严格监督执行,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管理效率,避免秩序混乱。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不注意课堂规则的建立,只凭着不断提出的各种要求、指令维持课堂秩序,不仅管理效率低,浪费时间。
(三)不同性质的问题行为要采用针对性的方法。根据前面的问题行为形成的原因可知,有些课堂问题行为不直接干扰课堂秩序,例如:课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乱想、发呆、抑郁、乱涂乱画,伏在桌子上睡觉但无鼾声等。其行为没有干扰其他同学的学习,教师可以采取给予信号、暗示制止、合理安排和课后谈话等,以利于转变其行为,不宜突然提问,因为没认真听课肯定回答不出来,只能使学生当众出丑会使得其反,更不宜当众指责。交头接耳:教师不一定就要大声批评,不妨停下讲课,静一会儿,学生会觉察到自己的不对。这样,既让学生恢复正常学习,又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有利于课堂管理。对于那些明显干扰课堂教学的问题行为,如:喧闹、扮小丑、戏弄同学,顶撞老师、敲打作响等,教师必须通过警告、批评等措施迅速制止,必要时可以适当惩罚。心不在焉等注意力涣散行为:走近学生,以此提醒他。如果教师一见班上有“风吹草动”,就小题大做、大声当众训斥、罚站,叫滚出去等是不妥当的;同时,也严重伤害了学生本人的自尊性。适当惩罚消极行为也是必要的。但不可采取讽刺挖苦、威胁、体罚等手段。都要注意学生的自尊心的维护,不能让学生难堪,而是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警觉性。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间的人际关系犹如神经中枢,决定、制约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组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首先,教师要从内心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其所长、都有当好学生的愿望,以博大的胸怀,诚挚地热爱每一个学生。其次,教师的关爱要贯穿于课上、课下、与学生日常交往接触的一切教学过程中。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精神饱满、热情高涨、表情丰富,体现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怎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坚持端正态度
态度决定行为,没有端正的态度,就不可能有学习行为的坚持,也就形成不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态度的保持需要学生个人的努力,还需要家长和教师的不断激励,只要学生态度端正了,一切行为就成功了一半!
坚持良好坐姿
坐姿不仅影响学习,还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发育。学生处于一个身体快速发育的时期,坐姿不当,极易让学生身形发生变形。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和家长要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坐姿,保持坐姿的端正,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坚持课外阅读
一、培养幼儿良好常规习惯形成的主动性。
在幼儿园的教学中, 老师要创设要创设相关的情境环境, 调动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积极性, 激发幼儿自我管理的愿望。例如, 在《狼来了》、《龟兔赛跑》的学习中, 老师可以先进行讲解, 然后组织相关的情景再现, 由幼儿来进行表演, 再现故事中的情境, 在这个过程中, 激发儿童参与其中的积极性, 让他们在故事中获得启迪, 使得幼儿的心灵获得感动, 使幼儿懂得诚实、勤劳的重要意义, 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 慢慢的形成诚实、勤劳、善于自理的常规习惯。再比如, 在训练幼儿穿衣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逐渐引导、鼓励, 让幼儿不断的练习, 并给与她们鼓励和支持, 这就会提高幼儿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 必须提高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主动性。
二、培养幼儿的良好常规习惯, 需要借助游戏活动。
幼儿是好动的活泼的年纪, 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之一便是游戏, 同时也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习惯的重要的方式之一。幼儿年纪小, 记忆力还没有得到完善, 自律能力比较差, 因此, 常规习惯的培养的工作要贯穿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游戏中渗透常规习惯的培养对儿童来说是最为容易消化、理解和吸收的方式。因此, 老师要利用游戏活动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模式。例如, 在音乐的教学活动中, 老师可以播放一些儿歌, 让儿童根据音乐的旋律做出相应的动作, 表达音乐中所表述的意思。这种游戏可以称之为旋律表达游戏。如教师在播放安静的音乐时候, 音乐诉诸的感情就是安宁与平静。幼儿在听到诸如此类的音乐时, 变回安静的坐在自己的作为上, 安静的休息, 不乱讲话, 不乱跑。这就培养儿童按时休息的良好品质, 因此, 要在游戏中加强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
三、幼儿的良好的常规习惯, 需要对幼儿进行正面的鼓励与赞扬
幼儿时期儿童天真纯洁, 她们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扬, 他们重视老师对她们看法, 几时幼儿年纪小, 社会阅历几近于无, 但是他们又自尊心, 老师要满足儿童的这种心理诉求, 对幼儿的良好的行为进行鼓励与奖励。老师要常常对幼儿表达例如:“宝宝今天排队最规范, 真是听话的好孩子”、“你今天衣服最干净了, 真是讲卫生的好孩子”、之类的语言, 幼儿在得到鼓励后, 会对这样的正确行为更加的关注, 在循序渐进, 日积月累的过程中, 形成良好的常规习惯, 孩子也会在鼓励与赞扬的激励下慢慢的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
四、幼儿良好的常规习惯, 需要为幼儿树立正面的榜样。
在幼儿教学活动中, 要对表现好的儿童鼓励与奖励, 将其作为全班学习的榜样, 这是幼儿形成良好的常规习惯的重要方法之一, 也是婴幼儿教育中最常用的教育方式之一。幼儿时期, 明辨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差, 因而, 老师要对正确的, 典型的形象进行赞扬, 对犯错误的行为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在双面的教育的引导下, 儿童会对行为的好坏做出自己的评价, 逐渐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例如, 在排队吃中午饭的过程中, 老师会指令儿童依次排队, 安静等待吃饭, 在这一过程中, 老师可以对组织规范郑整齐的队伍进行鼓励, 其他队的小朋友看到这样的情景, 也会不由自主的整齐规范安静的排队, 逐渐的儿童会形成规范的行为习惯。因此, 树立榜样对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十分必要的。
五、幼儿良好的常规习惯, 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学家杜威说过:要想改变一个人, 必须先改变环境, 环境改变了, 人也就改变了。因此, 要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常规习惯, 就要设轻松地环境, 使儿童环境中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时候, 要提醒儿童饭前便后要洗手, 脏乱东西不要碰。每天都要进行类似的语言传输, 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 孩子便会形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再如, 在儿童的午睡过程中, 要给儿童唱儿歌, 讲故事, 在故事中表达午睡的重要性, 引导儿童按时午睡, 形成按时午睡的好习惯。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有重大作用, 优质的环境对儿童身心发展有重大影响, 因此, 一个好的环境对良好的常规习惯养成有重大的影响, 不容忽视。
六、幼儿良好的常规习惯, 需要老师的不断纠正‘
儿童年龄较小, 对是非善恶尚且不能明辨, 性格中存在不稳定的因素, 在日常的行为活动中, 总是存在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 往往是旧的问题刚刚解决, 新的问题便随之而来, 这就需要老师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幼儿及时的改正, 这对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如有些小朋友洗手后没有及时的关掉水龙头, 老师便可以对大家讲授水资源紧缺的现状, 告诉他们非洲小朋友是没有足够的水摄入的, 同时让小朋友明白勤俭节约的道理, 最后鼓励儿童当节水标兵, 最后儿童就会慢慢形成节约用水的的良好常规习惯。
良好的常规习惯会使孩子终身受益, 但是良好的常规习惯, 不是朝夕之间便可以形成的, 需要不断的积累, 循序渐进而形成的。良好的常规习惯, 对孩子的一生有深刻的影响和重要的作用, 对孩子的性格养成也有较大的影响,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是做过的未来, 是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 因此, 幼儿园教育不断的培养儿童的形成良好的常规习惯, 为儿童自身, 祖国未来打下基础。
摘要:幼儿是人生的最初阶段, 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初形成的时期, 因此, 在幼儿阶段对儿童进行良好的常规习惯的培养尤其重要。幼儿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 是为常规。英国诗人德莱顿曾经说过:“我们养成了习惯, 随后习惯养成了我们。”一个人形成良好常规习惯最为重要的时期就是幼儿时期。因此, 家庭、社会与幼儿园必须把培养幼儿良好常规习惯的工作作为重中之重。
关键词:常规,习惯,行为培养,幼儿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彦改.《谈小班幼儿良好常规习惯的养成》.国校外教育.2012.6
[2]邹秀珍.《谈托班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考试周刊》2012.6
[3]伍海虹.《加强幼儿生活常规习惯的培养》.《考试周刊》2009.6
关键词: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参与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长期反复练习形成的,符合个人学习需要定型化、自动化的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所以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培养小学生音乐课堂的良好习惯,形成课堂常规呢?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做法:
一、培养常规习惯
小孩子在幼儿园时就知道,老师弹奏“5 3 1 — ”就是“请坐好”的意思,每当听见这段音乐,学生马上就会坐得整整齐齐。所以当小学生第一次走进音乐教室,就要求他们精神饱满坐端正,抬头挺胸眼平视;书本和学具都必须按统一要求摆放在固定地方。接着我用音乐和他们问好,如弹奏“ 12 34 5—”就是问候“同学们好”,学生马上跟随旋律“5i 5 │5i 5 │5i 54 │ 32 1 │”歌唱“老师好,老师好,老师您好您好”; 下课时,我会弹奏“ 12 34 5—”表示“同学们再见”,学生马上跟随旋律演唱“54 32 1—”演唱“老师再见”。
二、培养学习习惯
1.演唱歌曲的习惯
很多人管“音乐课”叫“唱歌课”,虽然不准确,但是也反映了唱歌教学在音乐课中所占的比例。学唱歌曲是音乐课的主要教学任务,也是大多数学生最喜欢的学习内容。但低年级学生唱歌的良好习惯还未形成,喜欢大喊大叫地唱,坐的姿势也是千姿百态。大声唱歌,既会损伤学生娇嫩的声带,增加嗓子的负担,又使歌声缺少美感,而且也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歌曲的情绪。所以正确的歌唱姿势和科学的发声方法都必不可少。
正确的歌唱姿势:总体要求头正身直,收腹挺胸,眼睛平视稍微超过自己头顶的位置;眼神要自然生动。坐姿除了总体要求外,还特别要求臀部只能坐凳子的前三分之一,双脚与肩同宽,自然平放;站姿特别要求身体自然直立,双肩略向下,向后打开,两臂自然放松下垂。所有姿势都要呈现积极向上、精神饱满的状态。良好的歌唱姿势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有很大作用,所以我经常会表扬歌唱姿势正确的孩子,引导其他学生向他学习。
科学的发声方法:为了避免学生唱歌跑调,我用“高位弱声”的方法训练学生歌唱和朗诵的习惯;为了让学生歌唱的声音轻巧有弹性,我引导学生模仿“颠乒乓球”的声音进行歌唱;为了避免学生演唱时大喊大叫,我引导学生用“嘴巴装满水”的方法训练学生正确打开口腔和喉腔进行歌唱,使声音和谐悦耳。
2.聆听音乐的习惯
刚开始进行欣赏教学时,学生很难做到认真聆听音乐,一般比较嘈杂,纪律混乱。主要原因是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倾听?如何聆听?聆听什么?首先我从文明礼仪的角度要求学生做一个文明的听众和观众,学会倾听,倾听音乐、倾听他人发言。懂得认真倾听是一种美德;欣赏音乐时,我针对每首乐曲的特点,先为学生提出要求和问题,然后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耳、眼、口、手等多种感官来感受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情绪等,最后用自己的方式表现音乐的内容,其实音乐内容就是一幅幅画面。教师让学生有目的地聆听,在聆听过程中学会边听音乐边思考边想象的习惯。
3.创编表演的习惯
表演是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后表现音乐的一种形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音乐教学中我很注重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和表演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使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到美的愉悦。如:演唱《摇篮曲》时,我要求学生模仿妈妈抱着小宝宝摇晃、妈妈摇摇篮等动作来感受,表现歌曲的意境和内容。学生都能根据歌曲的情绪和内容创编情境表演,尽情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4.演奏器乐的习惯
在器乐教学中,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基本的演奏技巧,还要学会合作。小学器乐教学一般以打击乐器为主,音乐的节拍、节奏和声部的配合具有严密的和谐性和艺术性,所以要求学生必须从简单的乐理知识入手,逐步学习合奏的基本方法,才能更好地進行器乐表演。
良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所以我们必须督促学生自觉遵守课堂常规,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说过:“教育不但应当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尊敬和热爱,也还必须培养学生劳动的习惯。”小学是学校教育的起始阶段,对于人生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奠基作用。但我们不难看到,有不少学生成了家中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缺乏劳动的意识,懒得铺床叠被,懒得洗袜子、洗手绢,懒得收拾书包、收拾桌子,甚至于懒得洗脸、洗脚,连喝水也懒得自己倒。如果不从小学阶段入手培养他们良好的劳动习惯,训练他们的劳动技能,无论是对他们本人,还是对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后果都将是非常危险的。因此,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担负起这种教育的责任。那么,应该怎样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呢,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教师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小学生天真,单纯,他们总是把教师“奉若神明”。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无不使小学生视为楷模、诚心仿效。因此,如果教师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又在学生中享有威信,就会直接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学生不怕脏、不怕累,教师就必须做到亲自动手,吃苦在前,做好学生的带头人。在劳动中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而且做得更好,更具有示范性,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记得在一次大扫除中,为了使每位同学都能认真、负责地完成任务,我首先拿起一块抹布,带头擦玻璃,并力求擦得一尘不染。行动是无声的语言,不需要任何鼓动性的语言,就已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孩子们都自觉地按照老师的分工,热火朝天地干起来,并且在质量要求上还与老师比,看谁干得又快又好。劳动习惯正是在这样一些充满友谊和情爱、共同和困难做斗争的劳动中,悄然而至的。
二、情理引导,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某件事能否完成以及完成的情况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行者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技能上的不熟练可以通过反复的训练接近完美,但如果在意识上不够重视,即使潜力再大也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要帮助孩子养成劳动习惯,就得先帮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品德课和主题班队会活动开展一系列劳动主题教育,如:《劳动最光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就可以深入浅出地讲清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懂得劳动光荣,不劳而获可耻,每一个人都应该劳动,不仅用脑来劳动,而且要动手劳动。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念后,学生的劳动态度自然会发生转变,也就更乐意劳动,主动去享受劳动的快乐。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孩子的劳动兴趣。激发孩子对劳动的兴趣,是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一个策略。结合学校的“日行一善”主题实践活动,鼓励教育孩子在家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每周民主评选“日行一善小天使”,对表现突出的同学进行表彰奖励,学生兴致致勃勃的参与到活动中来,既培养了学生的的劳动习惯,也对其进行了爱亲,孝亲的教育。还比如结合三八节系列活动《三八节我为妈妈送礼物》,《妈妈您辛苦了》征文活动,《好习惯成就好人生》、《巧手装扮我们的教室》等,为孩子提供了劳动的机会,独特的活动给了孩子们全新的体验,进一步促进了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收到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落实劳动岗位,创造劳动机会。
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在家中劳动的机会较少,劳动技能有待提高。基于这种状况,我们班建立了劳动岗位负责制。具体地说,就是把班内卫生区域划分为一个个的劳动岗位,并分配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每人一岗,人人有岗,人人有责;值日按小组,轮流来当,这样,学生的劳动岗位相对固定,既提高了劳动效率,保证了劳动质量,又使得每一个学生每期都能扎扎实实地掌握一种劳动技能。
五、家校协作,争取教育的合力
许多家长不重视对孩子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也没有落实对孩子劳动习惯的培养。因此,劳动习惯的培养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要求家长耐心地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像铺床叠被,洗袜子、洗手绢,帮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也要求家长做好孩子家务劳动的记录,教师及时检查,评价,争取家校的教育合力,双管齐下,共同对孩子进行劳动习惯的培养,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总之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培养学生的良好劳动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只有抓住一切机会,拓展教育资源,耐心,细心的培养,才能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良好的习惯将让人受益终生。同样道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仅有助于当前的语文学习,而且对其今后的学习、工作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使之终生受益。新的课程标准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尽可能多地发挥学习积极性。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样开拓了无限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我注意培养他们以下这几种习惯。
一、结合实际仔细观察的学习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写道: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打开,认认真真去读。我们所教的课文中描写的一些景物,有的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十分有利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结合实际去领会,以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习惯。如学习《海滨小城》这一课中的金凤树时,学生十分兴奋,因为我们学校操场就种了许多金凤树。他们边读课文边回忆几年来自己看到的金凤树四季的变化,可是花到底什么样,好多同学都没有注意到,他们决定去看一看。下课了,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来到一棵棵金凤树下,远看,、近看、踮着脚看,观察得很仔细,一个个兴致勃勃的样子,着实可爱!通过观察,同学们不仅理解了课文,还增强了对自然的热爱。课本里常有一些学生们知道或了解的一些动植物、自然景色或现象等,我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说出自己的理解,以达到学习观察的方法,日久天长自然形成观察的习惯,他们有了更多的发现和收获。
二、收集信息补充课堂知识学习的习惯。
当今社会是信息畅通知识爆炸的社会,在学习中我十分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搜集与课堂学习相关的信息,以达到全面理解所学知识的目的,从而使他们养成收集信息的习惯。如在学习《鲸》这一课时,同学们对只了解书上的鲸它们生活习性简介并不满足,他们从课外读物、电视专题节目中了解到生活在地球上的鲸有几十种,了解到更多的鲸的情况,好几个学生抢着给大家看自己搜集到的图片。在教学中,我不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依据,而是经常启发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并把这些信息及时、适度地传递给自己的学习伙伴,同学们都能在更加广泛的学习知识的环境里共同成长。长期坚持,学生们养成了自觉收集信息的习惯,促进了课堂的学习。那些爱看书爱上网的学生总在我身后追问,老师您需要xxx资料吗?我明天可以带来!还有的学生提前阅读后面的课文,提早准备好了相关的资料。看,他们收集信息的积极性多高啊!
三、合作学习主动参与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或分组讨论,或结合某个问题争论,或画图,或表演,使他们各自发挥特长,主动参与学习,在参与中享受成功,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在学习古诗时,学生对当时的场景理解不够是常有的`。我引导他们利用表演的形式形象的表现出来,使学生加深理解。当同学们看到李白拱手作揖与友人告别的样子时,体会到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看到小童对回乡老人完全不识的眼神时,明白了文章表现了诗人多年后回到家乡的悲凉感慨。,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的整合,注意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为了努力做到这一点,我经常组织学生的集体画图,合作学习。学习《冀中地道战》这一课时,学生读过课文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我请学生根据课文介绍,小组合作画出地道的示意图,学生个个眉飞色舞,热烈地讨论着,积极发表着自己的意见,一旦有了共识,有了统一的意见,便忙着分工、画图。整个课堂求知气氛浓厚,通过画图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好地理解。小组合作画图一般仅用十来分钟就能完成,使学生更形象的理解了课文,学生每每都十分兴奋,也使我感到语文教学努力与其他课程沟通,书本与实践紧密结合,给了学生以锻炼展示的机会,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兴趣,培养了他们合作这一具有时代性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音乐教学 ; 学习习惯 ; 学生 ;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182-02
说起习惯,首先想到的就是培根所说一句话: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又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是好习惯,则会让人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一辈子。良好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形成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内容,而美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美育教育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意味着在学习中掌握了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意味着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只把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能作为自己的任务,而更应注重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使其成为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受益人。
一、关注常规训练。
习惯是一种不会忘记的东西,是通过许多次的训练习得的。关注平常,关注每一次,显得特别的重要。首先,课前准备要做到整队快、静、齐。其次,上课要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和提出问题。再次,要求学生保持良好的坐姿、发声的姿势、演唱歌曲的姿势、欣赏歌曲的姿势。我在实际的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多表扬少批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规范课堂纪律。每一次学生进教室之前,我要求学生排好队,比一比哪一队排队时最快、最静、最齐,每一节课我都进行评比。学生得到表扬时心里有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成功的满足。每次坚持这样做,逐渐养成整队快、静、齐等良好的行為习惯。
二、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和情感。
音乐兴趣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动力,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学校教育只是人生的一个学习阶段,所以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学习内容更为重要。努力做到通过音乐教学陶冶人的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和追求是我的追求。口琴教学是我校“今天行动计划”中的一个部分,帮助学生的发展是音乐课堂教学的目标。在音乐课上,我关注学生对器乐的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努力让每个学生学会口琴的简单吹奏。一段时间下来,我们的学生喜爱上了口琴,喜欢吹奏口琴(哪怕学的曲子非常简单)。我深知,那是因为他们获得了成功。成功不管大小,它都是让我们的学生继续发展的最好动力。有了兴趣可以产生情感,情感可以上升为审美,审美可以积淀情操,情操可以升华人格。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中,主动地去发现、探究,去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让我们的学生发展得更好。
三、在唱歌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自学能力。
在唱歌教学中,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演唱要有良好的姿势、正确的呼吸、准确的发音、清晰的咬字吐字,另一方面是逐步要求学生做到自然音色圆润,不断提高唱歌的艺术技巧,在懂得音准和节奏的基础上提高对音乐形象的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觉和造就音乐的“耳乐”。在教唱一首新歌时,我一般先让学生欣赏歌曲一遍,我将全歌范唱一遍,让学生有个整体感受,然后学生哼唱歌谱,学唱歌词,理解歌词含义,最后学生完整演唱歌曲。这样利于音乐程度的提高,利于复杂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以后自学的能力。
四、运用激励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
激励评价,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信心为宗旨的教学手段。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恰当的使用激励评价的教学手段,可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早日形成。在教师的激励下,我们能看到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明显提高、课堂纪律表现良好、主动参与唱歌教学、欣赏教学、器乐教学的学生的比例有所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创造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挥;课堂教学秩序良好、学生的音乐素质也有明显进步。这样,学生在和谐的音乐氛围中不但学会了如何在音乐课上进行学习,同时也初步养成了动脑、动口、动手等多种形式的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
——典型经验学习心得体会
学生刚入学,从知识到行为习惯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可塑性很强。若在低年级段教师不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坏习惯一旦养成,到以后就很难改掉。而且其行为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他们以后学习质量的高低,所以,对低年级学生有意识加强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1、养成学生规范书写的习惯
规范书写,除提高学生书写水平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其学习与做事态度,养成认真观察、反复揣摩、不断比较、坚持到底的习惯。同时,我们还确立了以语文教师为主体、其它学科教师密切配合的训练机制,从而避免了因任课教师要求不同而导致学生书写习惯时好时坏现象的发生。
2、养成学生积极阅读的习惯
阅读,可以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厚实学生文化底蕴,更可以带动学生思考、创新习惯的养成。对此,我们主要抓实三个环节:激发兴趣环节,一是通过设臵疑问,将学生引轨到读书之中;二是开展“荐书活动”,由荐书教师或学生写出荐书理由、学生读后评价等方式,引领学生认真读书。读书指导环节,一是由语文教师利用阅读课及课堂教学,按“课标”要求,为学生进行读书方法指导,教师定时阅批学生读书笔记,并提出建议;二是举办读书展示会、读书手抄报比赛、经典诗文诵读、名著赏析交流会等活动,总结推介学生的读书经验,促进学生读书习惯的逐步深化。读书评价环节,主要是建立阅读展示台,开展“读书之星”评选等,激励学生不断巩固自己的读书习惯。
3、养成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既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对此,我们主要通过预习学案,重抓四个环节:一是“划”,就是在通读教材过程中进行勾划,如重点内容、重要语句等;二是“析”,就是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理清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三是“问”,就是提出感到困惑的问题,或提出自己尚未解决或想知道的问题;四是“思”,就是通过认真思考,尝试回答学案中提出的问题,或是写出自己的理解、感悟和体会。预习如同火力侦察,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了解了重难点,为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4、养成学生经常笔记的习惯
做好笔记,有利于学生养成扎实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此,我们加强了记录内容与记录方法方面的指导。记录内容指导主要明确四项:一是记提纲,就是记录教师的授课提纲;二是记问题,就是记录课堂困惑,便于课后请教;三是记方法,就是记录有关的解题技巧、思路及方法;四是记总结,就是记录课堂小结,理清课堂内容的重点,便于复习巩固。记录方法主抓四个环节:一是课前准备好笔记本,做好做课堂笔记的心理和条件准备;二是课堂督促,由教师通过教态、语言等提示学生进行笔记;三是使用笔记,在课堂中特别是在复习课中,引导学生从笔记中寻求学习支持;四是加强笔记交流,促使学生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提高笔记的实用性。
5、养成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合作学习,是课改以来一直强调和推进的学习方式。对此,我们抓实三点:一是倾听习惯,指导学生仔细听取别人的发言,不随意打断或插话,并能做到对错兼听;二是及时质疑补充习惯,要求学生发现疑惑或不同见解时,及时加以质疑,对自己想到而他人未想到的,勇于补充;三是遵守规则习惯,要求学生遵守“积极参与、轮流发言”的规则,以避免学生各说各话的现象,确保合作学习“活”而不乱。
6、以“导”起航,增强习惯培养的针对性
学生习惯培养,“导”是重要前提。先哲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可见知与行是不可分的。只有让学生明确习惯培养的目标要求,才能做到知行统一。为此,我校的习惯培养首先从“导”入手,指导和疏导相结合,让学生明确做什么,怎么做。
7、以“评”激励,激活习惯培养的主动性
从一定意义上说,好习惯是评出来。只有在不断的评价、不断地激励过程中,学生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因此,本学年,我校在实施习惯培养的过程中,以《学生良好习惯培养手册》为蓝本,通过建立“自评、小组评、师评和家长评”为主体的“四评”体系,有力地推动了习惯培养的实效发展。
8、抓实细节促养成。细节最能体现学生习惯的好与差。以前大课间开始前上厕所的学生较多,往往10分钟还不能集合完毕。为此,我们在下课后5分钟专门设臵了一次铃声作为集合信号,信号后进入操场的视为迟到,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针对学生课间比较兴奋、上课铃响后不能迅速肃静的实际,实行了教师候课和交接班制度,要求教师至少要在课前三分钟在教室门口等候,上节课的教师要待下节课的教师来后方可离开教室,不仅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氛围,也有效维持了课间秩序,收到了“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9、丰富评价内容。
根据学生实际,我们在把习惯分成了二大类24种习惯的基础上,对评价内容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将习惯培养和基本能力提升有机整合,实现了能力培养和习惯养成的双赢发展。如本学年,我们以书写达标为抓手,从培养学生的书写习惯入手,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在抓写字方面,我们从纠正握笔姿势和具体笔画入手,指导学生正确运笔。安排专门的写字教师指导、督促学生读帖、临帖,揣摩汉字的间架结构,掌握汉字的结构布局特点。并通过卷面考核、优秀试卷评选等活动,调动了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0、抓好两个结合。
一是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在单项评价方面,根据学生日常的表现,每学期评选“卫生之星”、“守纪之星”、“书法之星”、“读书之星”等小明星。在综合评价方面,开展校园“校园十佳小明星”和“习惯培养优胜班级”评选活动。二是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一方面,每学期期末评选班级、教师、学生三个层面的典型人物进行表彰,另一方面,建立“督查岗”,一天一检查一周一评比。为了更好的体现学校横向管理的评价考核,同时兼顾年级纵向发展及个体差异,政教处采取“两条线”管理方式:一条线为学校按照值周工作评分,即: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加以督促、考核常规情况,横向评出流动红旗;另一条线是专门设立“进步流动红旗”,即:根据各班实际情况,突出各班习惯培养的常规管理变化、进步、发展,以25%的比例自主评出进步流动红旗,实行动态评价、过程评价,这样一来,使各班主任老师更加关注班级自身的发展,体现了管理工作中张扬个性的一面,促使习惯培养的齐头并进。
细节决定教育的成败。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现在已经初见成效,学习状态和行为习惯已有较大幅度的改观,大部分学生的课前准备有条不紊,课堂听课积极主动,书写规范,审题认真,演算和解题步骤清楚,成绩提升幅度较大。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鼓励,需要学生不断的克服、坚持。当然我们的做法还有不完善的地方,我们会不断的修改完善,并一路坚持走下去。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我反思了自身的缺点:
由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向师性和模仿性,使得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成了他们模仿的对象,所以,教师要时时注意自己在学生面前的形象与行为方式。特别是在课堂上,要特别注重自己的课堂规范。一般包括以下方面:
1、书写规范。
教师不管是在课堂中还是在学生的作业批改中,都一定要写正楷字,一笔一划都不能马虎,绝不能随意。特别是在黑板上板演时,更要按照正确的笔顺书写。
2、语言规范。
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班级学生的普通话规范程度及其日常语言习惯。而且,学生在低年级养成的语言习惯同样也具有惊人的牢固性,在以后的学习中一般很难改变,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那么,低年级教师的语言规范就尤为重要。包括吐字规音、语言习惯,甚至读书的语气、形象生动等语感方面都要注意。
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无形的、漫长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学生一切良好习惯的培养要贯穿于所有教学过程,绝不是在一节课或一天中可以完成的。而且,这也并不是一个十分刻意、显现的过程,而是要求教师能够适时发现并抓住一切教育时机,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中逐步培养起来。
东台市南沈灶镇中学向维金
写日记易,天天写日记难!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怎样培养学生天天写日记的习惯呢?笔者作了如下几点尝试:
一、加强对学生写日记重要性的教育。
有些学生写日记之所以不能持之以恒,是因为没有认识到日记写作的重要性,以为日记可有可无,甚至以为日记是一种负担,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通过对学生的教育,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日记的重要性是多方面的。特级老师魏书生老师把日记说成是“道德长跑”,日记是“吾日三省吾身”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坚持长期写日记,有利于学生美好品德的形成。有人说“日记是写作的‘牛鼻子’”,写好日记,也就牵住了作文的“牛鼻子”,何愁写不好作文?写日记的过程其实也是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过程。日记的重要性还有很多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
二、加强对学生日记写作方法的指导。
有些学生写日记之所以不能持之以恒,是因为没有掌握日记写作的方法。有不少学生把日记写成了“记流水账”,几天下去,日记写作自然变得索然无味。作为语文老师要加强对学生写作日记方法的指导。给学生介绍日记写作的多种类型。如观察日记、读书日记、想像日记、气象日记、生物日记、梦境日记„„,还可以写出丰富多彩的学科日记,如化学日记、数学日记、体育日记、物理日记、英语日记等等。给学生介绍种种写日记的方法,方法多了,就有了变化,自然就有了趣味。
三、加强对学生日记写作的督查。
人总是有惰性的,别说学生,有时我们老师也有惰性。如果让学生“自由”写日记,不加检查督促。日记很快便会“流产”。我们语文老师检查学生日记一定要“勤”。开始要天天检查。对学生日记写得好的要及时表扬,或给点小小的物质奖励。对学生日记马虎的,要及时找其谈话,要求必须立即改正。对学生日记存在不足的,要及时点拨指导。几周下去,让学生逐渐养成天天写日记的习惯。等到学生养成习惯之后,改为每周检查日记。离开了老师的督促检查,学生日记很难成为习惯!
四、师生同写日记,激发学生写日记的激情。
老师与学生同写日记,老师与学生互相交流日记写作的心得,形成“共鸣”,学生日记写作自然很高兴。老师坚持下去,学生就会坚持下去。老师成为学生的榜样,言传身教,说服力强,愁什么学生写不好日记呢?
关键词:学讲计划;语文课堂;小学生;倾听
“学讲计划”倡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要的教学组织方式,它包括自主先学、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质疑拓展、检测反馈、小结反思等环节。以下笔者对“学讲”方式下的小语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做了相关探讨。
一、“倾听”习惯缺失的课堂表现
镜头一:
一节语文课堂上,老师提出小组自学要求后,学习小组成员开始自读课文并练习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自主合作学习时间到了之后,在一片“我,我,我……”的毛遂自荐的声音中,第二学习小组6名成员站起来为全班同学展示朗读课文的学习成果。时而铿锵有力时而低声细语的朗读并未激起其他学习小组成员的兴趣,在老师的观察中发现,其他学习小组成员在为下一次被老师点到有机会作展示朗读而做着准备,小组长安排着角色,小组成员互相在争论角色的归属,学讲课堂一片“热烈”……
镜头二:
一节语文课堂上,老师的自学要求明确提出了需要思考讨论的几个问题,学习小组成员就这些问题展开了讨论探究。学习小组“讲解”时间到,老师请第六小组为大家解决问题。在学习小组组员代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很显然他的答案不够完整,就在他的声音尚未停止之时,其他学习小组纷纷举起手,伴随着 “不对,不是,应该……”的声音课堂顿时“气氛活跃”起来……
从上述的学生课堂行为表现中展示了小学生爱表现,渴望被肯定的行为特点,也展示了小学生自控能力的缺失,急于“揭发”他人的问题,而忽略了自我表现是一种没有耐心,没有尊重的行为。这种行为没有对错之分,在埃里克森的自我意识和心理发展八阶段的理论中,小学生正是处于“勤奋对自卑”的冲突中, 每个学生都期待在被老师请起来做展示时表现出最好的一面,这种“混乱”的倾听缺失是值得理解的。
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学讲课堂”脱离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最初目标,它使汇报组失去了与其他学习小组交流的机会,违背了课堂中学生间彼此尊重的原则,降低了合作学习交流探究的学习效率。找到解决策略与方法是极其必要的。
二、养成倾听习惯的重要意义
倾听是一种美德。倾听是对别人的尊重,学生必须养成倾听的好习惯,这是品德教育之一,更重要的是提高学讲课堂学习效率的方法。
倾听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倾听是有效沟通的必要组成部分,在徐州市教育改革的新进程中提出推进“学讲计划”,目标就是要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遗留问题,改变“教师为课堂的主体”的状况,“学讲计划”倡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要的教学组织方式,课堂教学包括的基本环节有:自主先学、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质疑拓展、检测反馈、小结反思。这些都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展开的课堂教学,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学讲课堂上,老师通过提出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的要求和问题后,将课堂交由学生,在学生学和学生讲的过程中,如果只有老师在倾听,而其他学生则游离在外,那么这样的学习只能是形式上的“学讲计划”,与真正的学讲精神相差甚远,难以提高学讲课堂学习效率。
三、培养小学生养成倾听习惯的策略与方法
1、教师将倾听行为设置为学讲课堂规则之一。在学讲课堂上,教师除了要明确学讲课堂实施过程中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时间等之外,必须将倾听行为设置为课堂规则之一。在“围坐式”的学习小组的学习过程中,设置小组评比规则是班级管理的有效方法之一,把倾听行为以规则的形式提出,是小学生行为在走向自律阶段所必经的过程,也就是说,将倾听行为内化为学生自主课堂行为需要明确的规则设定,以一定的奖励措施配合实施,提高规则实施的效率。
2、增设学生自主评价环节。在学讲课堂展示交流环节之后增设学生自主评价环节,按照“夸一夸,帮一帮”的步骤和思路请其他学习小组成员对展示小组代表进行评价,在提出这样的要求后,学生课堂倾听行为有了较好的改善,学生们认真倾听,从展示交流学生的回答中找出“闪光点”或是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补充完善,互相帮助共同学习。
3、教师应强调倾听的意义。倾听是尊重他人的重要表现,教师要反复明确提出倾听的重要意义,倾听是一种美德。教师要在课堂上以身作则,以教师的向师性原则来为学生们做出榜样,引导促进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有效提高学讲课堂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晓燕.小学生数学课堂倾听能力缺失的原因分析[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4,01:122-124.
[2] 白金香.关于语文教学“倾听与表达训练”的思考[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S1:66-69.
[3] 史清敏,金盛华,戴玉琴,马颖.小学生课堂自我表现与自我概念、学业成绩的关系探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4,05:41-43.
[4] 何安明,陈信.学生课堂倾听能力的培养[J].教书育人,2004,10:25-27.
[5] 张小琴.小学生英语课堂倾听习惯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1,20:47-49.
[6] 本报记者:李大林.特约记者:徐保卫.“学讲计划”,如何“翻转”旧课堂[N].江苏教育报,2014-05-21001.
河头中心小学 张建芝
一、指导思想:
叶老先生曾这样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更是培养学生养成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当学生养成了各种好习惯后,会使学生学习更自觉,更有效;逐步适应学校生活,使学生更主动积极地投入到集体生活中。通过对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为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养成教育内容:
其实,孩子上课不注意听讲,除部分真正患有“多动症”外,相当多的是由于缺少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听讲能力(也叫听知觉能力)。听讲,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听讲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孩子能否聚精会神听讲的重要因素。对于刚入学的小学生而言,学习内容本身比较简单,如果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一般来说,都会成为一个比较优秀的学生,尤其是认真倾听的习惯,这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作为一年级的数学教师,我决定以习惯培养为目标,培养一年级学生认真听讲的好习惯。
三、养成教育的实施
(一)提出要求,严格训练 一年级学生好似一张白纸,可以绘出最美的图画来。而怎样才能把这一群坐立不安的、好奇心很强的、随时都会搞小动作的小家伙们吸引到你的课堂上,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呢?这就需要教师控制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保持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孩子体验到自己在学习知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以往,一直要求孩子们认真听,可到底怎样才算认真听?孩子们对此认识模糊。老师应该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了的要求。如:听的时候眼睛注视着老师或发言的人;要听清老师或发言的人的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插嘴。针对确定的文明习惯,开展“好习惯大家练”活动,同学间互相鼓励,家长、教师积极督促,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增强耐心,持这以恒,养成良好习惯。
教师要用好课题主阵地,实施训练,严格要求。
(二)进行评价结合每周的评价记录,对孩子这一阶段“听”的表现,做一个总结。评价分为自评、互评、教师评。内容为老师提出的听的要求。通过评价,发扬优点,更重的是指出了孩子们的不足,明确了努力的方向。经过“好习惯大家练”活动,相信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收获。此项活动采用写话形式,说说自己在活动中的所得。学生的亲身体验更能引起同学的共鸣,也更能激励同学。
(三)抓课堂纪律,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教师要以身作则,老师是孩子们的偶像,老师的一举一动会带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孩子在发言的时候,老师首先应带头倾听,决不在孩子发言的时候,做其他事。在孩子发言的过程中,留给孩子思考的时间,不打断孩子的回答。对孩子的发言,给与适当的评价。教师要力求教学语言的儿化和趣味性,激发学生认真听讲的兴奋点。像数学教学内容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如果教学语言生涩、呆板,一年级学生学起来就乏味、疲倦,很难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因此,教学语言在精练、准确的同时,更要生动、活泼;增加形象思维的色彩。
尽可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回答问题,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中如果过多地让学生被动地听教师讲授,这种听讲势必缺乏一种“我要学”的参与意识。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因,对于培养专心听讲的习惯是极为不利的。只有处于积极主动学习状态下的听讲,才能真正做到专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让每一个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充分发挥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注意动静搭配,调整学生听讲情绪。数学课教学的主体结构是讲和练的结合。讲授要通过练习消化理解。巩固运用,为了使小学生始终保持专心听讲的学习情绪,就必须讲究课堂练习的设计。单调、机械的练习形式也会使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下降,从而涣散注意力。因此,我在练习设计的思考性、趣味性,多样性和科学性,渐近性和层次性,在讲授讨论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动口说一说,动手摆一摆,动笔写一写,并穿插一些轻松活泼的数学游戏,这对于调整小学生的听课情绪往往是大有裨益的,让学生处于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有意注意的保持时间自然增长。
(五)建立激励制度:针对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实施赏识教育,尽量正面教育引导,多表扬少批评,采用小红花激励的办法促进学生奋发向上。上课专心听讲得一朵小红花;记录本中满五朵小红花者在墙上得一朵红花。比比谁的红花多。
【学生课堂常规习惯如何培养】推荐阅读:
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05-28
小学生课堂常规培养教案06-08
小学生如何培养习惯06-20
如何培养学生英语预习习惯09-30
如何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09-08
如何培养学生记数学笔记的习惯07-04
课堂学习习惯培养要点11-01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06-07
如何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写字习惯10-07
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的能力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