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牧场之国(精选10篇)
22.牧场之国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荷兰独特的牧场风光之美。
3.体会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所展示的诗情画意,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4.感受荷兰美丽的风光。引起小朋友的赞美和向往。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并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句。
难点:将优美的语言通过积极的想象变成美丽的生活画面,激发学生对荷兰风光的憧憬之情。理解文章词句,体会词句的美、文章的美。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或教学挂图。
学生:搜集一些有关荷兰的资料、图片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话练习。导入课文。
今天三分钟说话的话题是“各国风采”,说说你所了解的一些国家情况。
我也知道一个国家,它在欧洲西部,是一个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那就是荷兰。它又叫尼德兰,是一个低地之国。(板书:牧场之国)大家了解荷兰吗?请拿出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荷兰有着这么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下,去感受真正的荷兰。(画面展示荷兰风景)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说说在这个迷人的国度里什么最吸引你。
2.再来读读课文,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三、学习生字词。
1.出示本课的生字,指名学生朗读。2.辨析生字,组词并理解词义。3.出示下列词语,指名学生朗读。
极目远眺 剽悍强壮 憨态可掬 悠闲漫步
默默无言 万籁俱寂 辽阔无垠 悠然自得
四、熟读课文,领略美景。
1.再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地方,并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情趣。
2.小组交流:把你最喜欢的地方读给小伙伴听,把你最深的感受与组内同学分享。等会儿请小组代表把你们看到的、感受到的说给同学听。
2017.3.1 最新版
3.小组交流反馈: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为什么。同学互相评价、补充。
五、细读课文,感悟积累。
1.出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深入品味文章,让学生体会四句相同的话,要用不同的语气来读。
2.齐读,思考讨论:真正的荷兰是指怎样的荷兰?从“真正”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相机教学。
(1)出示奶牛图,观察:你觉得图上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A奶牛的颜色。
①用曲线画出描写奶牛颜色的句子。
②指名朗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B奶牛的姿态。
①用横线画出描写奶牛姿态的句子。
②交流并出示:牛犊卧在草地上,憨态可掬;老牛悠闲漫步,仿佛在思考什么。
③指名朗读句子,想象:在这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上,奶牛会思考些什么呢?
④有感情地朗读句子(陶醉、喜爱)。
(2)除了奶牛,你觉得还有什么也吸引了你?
(3)出示骏马图,指名学生有感情地介绍。
出示绵羊图,指名学生有感情地介绍。
人、动物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①播放课件,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人、动物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②思考:找出分别描写人、奶牛和自然共同点的一个词语。
人——默默无言奶牛——沉默安详自然——寂静
③默读,思考:从这五、六段中哪些地方你读出了它们之间的融洽?
④交流并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六、拓展迁移,记忆背诵。
1.聘请小导游,带领大家去荷兰旅游。
要求:
(1)任选一个景点介绍荷兰的美丽风光。
(2)要加进导游的口头语。
2.学生在小组自由介绍,并推荐一名上台介绍。3.指名学生介绍,评价。(配相应荷兰风光片)
七、总结。
真美呀!我们又一次陶醉在诗情画意的风光中,感受到那份宁静悠闲和富足安逸,感受到作者对这独具特色的异域风情的赞美与向往。建议大家:
1.选择自己喜欢的美词美句反复诵读,展开想象,积累背诵。
2.继续搜集描写各国风光,或具有民族特色的自然景象的文章来读读、比较、感受、积累。
3.向学生推荐一篇具有异域风情的文章,如《威尼斯的小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从优美句段中体会乡下人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从优美句段中体会乡下人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难点:体会乡下人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乡下人家优美的乡村生活,这样的美景我们身边也有,大家下来仔细观察好吗?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一)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出示自学指导(一)
①用富有情感的语调同桌相互品读课文,互相评价。
②认真读①、⑤、⑥段,感悟乡下人家富有情趣的生活。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名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学生互相评价)
②指名有感情地朗读乡下人家富有情趣生活的段,说说自己的感悟。(相机评价,指导朗读)。
(二)再读课文,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过渡:我们体会到了乡下人家的生活朴实自然、充满诗意,大家向往吗?我们共同来了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1、出示自学指导(二)
小组共同朗读课文,共同探讨,思考;
①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法?划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②从课文中你体会到了乡下人家怎样的生活情感?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名读划出的句子,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法?
②小组汇报体会到的情感。
(热爱家乡 热爱生活)
四、当堂检测。
1、照样子写句子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线。
,不论 ,不论 ,都 。
2、填空
课文描绘了乡下人家 的生活,表现了他们 , 的优秀品质,展现了乡下人家 。
3、仔细观察身边的景物,运用文中作者的写作方法,找一处最有特色的地方写一写。
五、学习反思。
说说本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运用了哪些学习方法?
六、板书。
瓜藤攀檐 鲜花轮绽
乡下人家 勤劳、质朴 雨后春笋 鸡鸭觅食 朴实自然
院落晚餐 月夜睡梦 充满诗意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117页例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2. 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的能力。
3.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先让学生们听《如果感到幸福就拍拍手》并跟着音乐拍手,听完后让学生看看自己的手,能找到什么有关数学的知识,然后给学生介绍什么叫间距,什么叫间隔数。让学生们轻松的掌握基本的概念。
二、谈话导入课题:
同学们知道三月份有哪些节日吗?(植树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三、探究新知:
1. 出示:同学们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生读题)
师:你会计算吗?(让学生回答)你算的对吗?请同学们自己动脑来验证一下。
学习提示:(媒体出示)①假如路长只有5米,要栽几棵树?如果路长是10米,又要栽几棵树,15米呢,20米呢?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注意看图上有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②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和同桌或小组内说说。
③现在你能算出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吗?
④你还有别的想法吗,在小组内说说
2. 学生自学探讨。(师巡视)
3. 班内交流。学生回答后,师媒体演示间隔数和间隔点数的关系。
总结规律: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
完成例题:
4. 出示例题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生读题并独立完成,后老师讲解)
四、巩固练习:
1. 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2. 闯关题:
a、填空题:在一条80米长的公路一边植树(两端要栽),如果每隔10米种一棵,一共需要树苗( )棵。如果每隔8米种一棵,一共有( )个间隔。
从王村到李村一共设有5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 )米。
b、我会选: 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站?正确的列式是( )。
①12÷1 ②12÷1+1 ③12÷1-1
同学们排队做操,每两个同学之间间隔2米,一列队伍有16个同学,这列队伍全长多少米?正确的列式是( )。
① 16×2 ② 16×2-1
③(16-1)×2 ④(16+1)×2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了三个知识点:
1.间隔数+1=棵数
2.间距×间隔数=总长
3.总长÷间距=间隔数
六、作业布置: 锦厦社区新修了一条长300米的水泥公路,计划要在公路的两边植树搞绿化(两端都要栽)。请你设计一个合理的植树方案。
刘咏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教科书第83页例4及85页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1.能够按三角形的内角不同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掌握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征。
2.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掌握它们的特征。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推理能力及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精神。
5.通过多样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探索的意识,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与分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主要通过观察法,比较法及动手实践法探索新知。
教学重点:探究三角形的分类方法,会按角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认识各类三角形的特征和它们相互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记录表两份,学具袋每组一个(内装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卡片各两张,并标上序号①②③④⑤⑥如下图所示,用字母ABC表示三角形三条边)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学具准备:每位学生准备一个量角器,一把直尺,每组一个长方形纸或平行四边形纸。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1复习。
教师: 我们学过哪几种角?下面是哪几种角?多媒体出示如下几个角:
教师课件演示由三角形三个顶点连起来得到一个什么图形?(三角形)
2 引入新知:三角形的分类并板书课题。
二.操作实验,探究三角形的角的特征。
1.实验研究,操作感知,按角把三角形分类。
(1)谈话: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操作,探究三角形的特征。把课前老师发给你们的6个三角形和表格拿出来,四人一组合作,一人记录,其它三人用量角器测量每个角的度数,把结果记录表中。
(2)学生操作,填写实验记录表
图号 三个角的度数 锐角个数 直角
个数 钝角
个数
∠1 ∠2 ∠3
1
2
3
4
5
6
(3)学生展示交流:
提问 :通过探索,你们发现了什么?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有的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
有的三角形有一个直角,两个锐角;
有的三角形有一个钝角,两个锐角。
(4)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介绍什么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板书: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
2,探究三类三有形的关系:
教师:你们能用学过的方法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1)介绍用集合图来表示
三角形
(2)让学生说说对集合图的理解。
(3)师小结:把三角形作为一个整体,上面的每种三角形是它的一部分,所以可以用集合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探究三角形边的特征。
1操作感知。
(1)用直尺测量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并作好记录。
图 号 三条边的长度
AB边 AC边 BC边
1
2
3
4
5
6
(2小组交流发现,通过测量三角形每条边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能根据三条边的关系给它们分分类吗?
(3)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有的三角形三条边相等,有的两条边相等,还有的三条边都不相等。
(4)根据学生汇报的教师揭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并介绍它们的各部分名称。
板书 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
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2.探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1)学生观察这两种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有什么发现?
(2)汇报发现: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相等,每
个内角都是60度。
3.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1)学生说说生活中哪里见过这些三角形?
(2) 课件出示三角形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4.学生自己阅读数学书83和84页相关内容。
三.智勇大闯关
第一关:游戏大挑战。
(1)教师任意说一个三角形,学生以最快的速度从桌上举起,动作又准又快的为该组加10分,看看哪组分最高。
(2)老师任意拿三角形,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说出老师拿的是哪种三角形,同样最快的加10分,比比哪组分最高。
第二关: 火眼猜猜看。
老师课件出示一些三角形,用纸挡住两个角,让学生根据露在外面的一个角,猜 猜这个三角形是哪种三角形,并说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只露出一个锐角;
只露出一个直角;
只露出一个钝角。
第三关: 趣味填一填。(投影出示下图)
等边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第四关:动手大比拼。
谁 能用一张长方纸或平行四边形纸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学生操作。
交流:你们是怎么剪的?
五.总结提高,课后延伸
教学目标:
1、自主朗读,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个性化阅读,感悟文章语言的生动性,积累语言。体会作者拟人、比喻手法的巧妙运用。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感受荷兰牧场的风光美,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体会动物与人、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荷兰的无比喜爱之情,激发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4、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进一步感受乡村生活的可爱;体会作者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感悟文章语言的生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难点:理解课文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荷兰风景图片,学生欣赏)
2、师简介:这是荷兰的国花郁金香,有200多种,每年3--9月郁金香开了,水仙花开了,风信子开了……整个荷兰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世界。所以便有了花之国的美誉。荷兰境内的运河纵横交错。大小不一的风车随处可见,于是又有水之国,风车之国的雅称。荷兰的牧场辽阔无垠,占全国领土的三分之一,所以人们又称他为牧场之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荷兰的牧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牧场之美
1、齐读阅读提示,找出阅读要求。(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说说“牧场之国”荷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三、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本课的生字,指名学生朗读。
2、出示下列词语,指名学生朗读。极目远眺、仪态端庄、膘肥体壮、悠然自得 默默无言、万籁俱寂、辽阔无垠、成群结队
3、生交流读书感受。
4、师:荷兰牛羊成群,骏马奔驰,多让人神往,让我们走进荷兰,来欣赏美妙的一天。
四、深入阅读,欣赏牧场之美
1、荷兰是个牧场之国,是个美不胜收的地方!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读读,把体会写在旁边。
2、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汇报感悟:(要求:说的人要大大方方,声音响亮;听的人要认认真真,可做补充。)教师根据汇报内容进行引导、深度感悟、指导朗读、拓展思维、德育教育等。(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1)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
(2)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3)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像是对什么表示赞许。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上,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
4、白天,在荷兰,这个天堂般的绿色草原上,牛羊、小鸡、马群、黑猪是主人,那儿是它们的王国,那么夜幕降临晚上的荷兰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同桌之间读读第五段,找出一个最能概括荷兰晚上的词语。
5、生读,找词语,读出感受。
6、就让我们在读中来欣赏这真正的荷兰吧!
7、文中四次提到了,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你能说说真正的荷兰是什么样的吗?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牧场上一片碧草,上面有黑白两色花牛,他们在吃草,悠闲自得。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碧绿色的低地上有成群的骏马,它们膘肥体壮,是辽阔原野的主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在绿色的草地上,绵羊悠然自得,猪群不停地呼噜,小鸡、长毛山羊安闲自在。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傍晚,有人驾船默默挤奶,船只行驶舒缓平稳,车船离去又是一片平静,夜幕降临,牲畜沉睡,低地无声,夜晚漆黑,灯塔闪烁着微弱的光芒,一片静谧,一幅沉寂的静夜图。
8、所以说,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五、小结升华,感悟牧场之美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课的学习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许许多多花牛的家园就是真正的荷兰!成群的骏马的王国就真正的荷兰!羊、鸡、猪……的天堂就是真正的荷兰!牧场的静谧、恬美就是真正的荷兰!好一幅优美的、动人的、动物与环境与人的和谐画卷啊!此时,我们和作者一样发出了由衷地感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好一个牧场之国!让我们再次欣赏荷兰的独特风光,把它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课件演示)
六、堂上练习
1、放飞想象,续写句子。
(1)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像是在发出赞许:“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照样子写句子。
(1)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弯着腰。
———————————————————————————(2)蓝蓝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
———————————————————————————
七、作业
单元名称 小节标题 知识要点 目标要求 重点难点
一、大数的认识 1.亿以内数的读法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2、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2、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3、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4、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1.重点:计数单位以及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含两级的数的读法与写法。大数的”改写”和”略写”。
2.难点:数级、数位、计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
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做范围的近似数.
2.数的产生 1、了解数的产生。
2、初步认识自然数。
3、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1、了解数的产生。
2、初步认识自然数。
3、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掌握千亿以内数位顺序和十进制计数。
3.亿以上数的认识 1、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2、亿以上数的读法与写法。
1、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2、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亿以上数的读法与写法。
教学难点:亿以上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4.实践活动---1亿有多大?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1、通过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活动重点:
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从而能主动总结研究方法。
活动难点:
形成1亿有多大的空间观念
二、角的度量 1.直线、射线和角 1、直线、射线、线段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2、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及特征。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
2.、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悟: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变化的观点。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掌握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角的形成。
2.角的度量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不同角的度数.
1、使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
2、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各种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
正确地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3.角的分类 1、理解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的概念。
2、理解这几类角之间的关系。
3、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1、使学生认识、理解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的概念。
2、使学生感悟到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依据角的度数区分各种角。
教学难点:理解周角的概念。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三、三位数乘两位数 1.口算乘法 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方法。 1、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方法。2、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了解不同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的“速度”的含义。 教学重点:学习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算法中的特点,选择能理解又优化的算法。
2.笔算乘法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
2、积的变化规律。 1、以学生以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自主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
2、通过口算、笔算和用计算器验算三种算法,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项计算方法的技能。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积的书写位置。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四、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垂直与平行 1、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2、学习画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2、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3、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教学难点: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
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2.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3、认识梯形的底和高以及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知道什么叫等腰梯形以及等腰梯形和梯形的关系。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并会画高。
1、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2、使学生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3、使学生认识梯形的底和高以及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知道什么叫等腰梯形以及等腰梯形和梯形的关系。
4、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并会画高。
5、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梯形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用集合图表示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梯形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
五、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口算除法 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1.重点: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2.笔算除法 1、正确的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2、商的变化规律。 1、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
2、让学生学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使学生学会“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的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初步掌握调商的方法。
4、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竖式书写格式。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掌握试商的方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六、统计 1.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整理简单的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1、使学生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你寄过贺卡吗? 统计贺卡,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数学广角 数学广角 用优化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
检阅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俱”、“拄”、“检阅”、“俱乐部”、“挑选”等生字和新词,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2.能够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内心斗争。领悟体验部分词句。
3.感受博莱克坚强神气,儿童团员的宽容友爱、真诚善良,以及观众博爱的胸怀。
教学准备:字词卡片、课件,观看或向大人了解国庆阅兵。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查字典初步体会“检阅”一词的意思(板书“检阅”)。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感知内容。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认读生字。
3.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小组交流。
三、全班交流汇报。
1.指名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正确、流利。
2.认读生词,生字。再练习读课文。
3.汇报交流思考的问题:课文写了什么事?
4.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四、书写生字。
1.进一步认读生字。
2.记忆字形。交流记忆方法。
3.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博”“羡”“慕”三个字,要注意字的结构,摆放匀称。“博”左小右大,“羡”“慕”上小下大。席:笔顺是“广席”。截:笔顺是“截”。
4.抄写词语。
俱乐部 博士 鸦雀无声 截肢 队伍 沉默 局面 真棒 羡慕 主席台 观众 纠正
第二课时
一、导入。
2017.3.1 最新版
1.小朋友们,你们见过我国建国六十周年或是国庆节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国贵宾检阅群众或军队游行队伍的场面吗?是什么样子呢?播放录相。出示课文教学挂图。同学们,今天我们看到的是波兰首都华沙欢庆国庆节的隆重场面,许多游行队伍在这一天接受国家领导人、外宾和亿万群众的检阅。对每一位波兰人来说这都是激动、幸福的时刻,让我们把目光移到这一队正经过主席台前的少年儿童。
2.请你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朋友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是在他们身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吗?指名说。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检阅》
二、围绕重点,读书讨论,感情朗读。
1.读第2—6自然段。指名读,评价读得怎么样,注意读出为难的语气。讨论:“这件事”指什么事,为什么说是一件很重要、很棘手、谁都不愿第一个开口说的事?这么为难,直接告诉他不就行了吗?(着重引导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心理)
小结:多么善良的孩子们呀!那么怎么做才不会伤害这个残疾孩子博莱克呢?故事的结果我们已经知道了。接下来我们来讨论孩子们棒在哪儿,好吗?
2.投影出示两句话:“这个小伙子真棒!”一名观众说。“这些小伙子真棒!”另一名观众说。指名读这两句话。
3.讨论:观众为什么这样说?
(1)自读课文找找理由后,参与小组的讨论。
(2)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全班的讨论。
说博莱克棒,是因为他是个残疾人,却走在队伍前面,走得那么好,又那么精神。他并不因为自已是个拄拐的少年而自卑,他是一个自信的对生活充满热爱之情的孩子,他的神情是那么专注,完完全全地融入了儿童队员的游行队伍,他的自尊、自强,使人们不由得发出了这个小伙子真棒的感受慨。指导读出博莱克的“棒”,体会博莱克当时的心情。(课文第12自然段)。
说这些小伙子棒,可能有以下理由:一是让一个残疾孩子参加检阅队伍,二是不是把他藏在中间,也不是把他放在队后,而是让他走在第一排。他们是那么地呵护着他,不伤害他的自尊心,不歧视残疾人。敢于充破世俗的偏见,大胆地让拄拐的儿童队员站在第一排,虽然他们曾犹豫,怕拄拐的博莱克影响儿童队员游行队伍的整体形象,但是最终他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不歧视任何人,让每个人都拥有应得的权利。因此孩子们获得了雷鸣般的掌声。赞扬了自信的博莱克,也赞扬了儿童队员美好善良的心灵。指导读课文第7、8、9自然段,读出孩子们真心地为他人着想的做法,体会他们美好的心灵。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激情总结,引导写话。
1.总结。
读完了课文,我们每个人肯定都有这样的感受:这次国庆检阅,不仅检阅了孩子们整齐的队伍,更检阅了他们美好的心灵!相信每个人都永远忘不了这次难忘的检阅。你们一定有好多心里话要说,对吗?
2.任选一个内容,写写你想说的话。
(1)博莱克回到家里,他激动的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请替他把日记写下来)。
(2)看着队伍中的博莱克,我想对他说:„„
3.交流小练笔,评价修改。
2017.3.1 最新版
语 文 园 地 八
教学目标:
1.养成自觉区别形近字的好习惯,并且在自我发现中培养探究意识。2.积累成语、歇后语,培养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古诗《乞巧》中的“宵”和“霄”,比较异同。
2.同学们早就发现了,在我们的汉字中,有许多字的字形相似,像一个家族中的兄弟姐妹一样,它们长的很像,你能区分出这些字哪儿长得不一样吗?你能认准它们吗?(出示词语)
二、自主读词,观察发现
1.认真读词语,把词语读准确。
2.仔细观察带点的字,看你能发现什么。
3.交流发现成果。
A、小组内互说,互相启发。
B、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联系字音、字义加以区别。
三、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那些字形相近的字?请学生写在黑板上,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加以区别。
2.课下搜集形近字,装入识字袋中。(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读读记记
1.读词语:自读──轮读──指名读。
2.想一想每一行词语的特点。
A、第一行词语中有数字;
B、第二行词语的结构是ABAC式;
C、第三行词语的结构是AABB式;
D、第四行词语中有两个词意思相反。
3.仿照每组词语的特点,补充一些词语,比一比谁掌握的词语多。
4.请同学们课下收集词语,并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或自己独创的归类方式建立词语分类夹。
读读背背和成语故事
1.激趣导入。
在我们祖国语言文化宝库中,有两道独特的文化景观,那就是成语和歇后语。2017.3.1 最新版
一个成语意蕴深刻的背后往往包含着一个有趣的故事,一句歇后语幽默隽永,其间又常常暗含着一个有趣的典故。这节课我们就来一个成语、歇后语大放彩。
2.阅读歇后语和成语故事《画龙点睛》。
A、自主阅读。
B、小组合作,练习讲故事。□教学设计
3.成语故事、歇后语比赛。
A、宣布比赛规则:每组四人,按顺序排好号,根据下面的内容集体商议解决,发言时不能再“打电话”。
每组接龙说成语。
每组1号同学讲述“画龙点睛”故事。
每组2号同学展示本组摘抄的歇后语,比一比哪组的数量多,并背诵5个歇后语。
每组3号同学讲一个成语故事或歇后语典故。
每组4号同学用积累到的成语和歇后语各说一句话或一段话。
B、组织比赛:每组1号同学先来参加比赛。
C、总结比赛情况及结果。
4.拓展练习。
继续收集成语故事和歇后语典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会读“扰、诊”等5个生字;
(2)会写词语:震撼、欲望、骚扰、茁壮、糟蹋、骚扰、茁壮、有限”。
2、过程与方法:
(1)读中理解、抓重点句中找关键词“归纳出三个事例,体会蕴含的道理;
(2)利用“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或作者生活背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作者对生命的体会,懂得珍爱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读中理解后归纳出三个小事例,理解事例中蕴含的道理;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句子含义。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激发阅读
告诉老师你们今年几岁了?还记得自己刚刚出生时的故事吗?来,听一听(课件录音)。是的,这就是我们来到世界上的第一声啼哭,这就是我们对生命的第一声呼唤!那么,生命是什么?什么样的生命才最有价值?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杏林子的文章——(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生命
1、请孩子们打开书,听老师朗读课文,思考(课件):课文写了哪几个与生命有关的事例?你能加上小标题吗?(汇报,板书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
2、是的,作者从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个事例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
三、研读文本,感悟生命
师:生命无处不在。飞蛾求生,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默读第二段,找一找哪些句子给你感受最深?把它画下来。
1、反馈交流(出示句子)
师: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带着你的理解读)。
3、如果此时,你就是这只飞蛾,你会怎么想?(练习说话)
4、你们可知道一只飞蛾的生命有多长?一般只有9天。为了这短短的9天啊,小小的飞蛾拼命地挣扎。(引读)它挣扎着
——标点也是无声的语言,如果你能把这二个感叹号所表达的情感读出来,就更好了。(自由读,指名读,女生读)
师:(示句)我们知道,只要作者的手指稍一用力,飞蛾就不能动弹了。但它在绝境中却不放弃,让我们用朗读赞美它对生命的珍爱吧!(男生读)
5、小结:小小的飞蛾用它鼓动的双翅告诉我们生命是什么?(课件)(板书欲望)
6、让我们带着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一起读课题——生命生命
7、这是作者手中触摸到的生命,那么,作者眼中的生命又是什么样的?
△瓜苗生长
1、照上面的学习方法,反复地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勾画出最能触动你的心灵的词句?
(出示句子)1)师:这句话话中的“冒”字可以换什么词?你觉得哪个更好?为什么?
2:小瓜苗冒出来了,作者为什么用竟然?你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句子)1.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香瓜子的努力?
2.没有阳光没有泥土,能活几天呢?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劲往上冒?
小结 是啊,即使它的生命只有7天,它会冲破—(生接读)即使它的生命只有5天,它也要冲破— 即使它的生命只有1天,它也一定要冲破——
顽强不屈地高喊着:生命,生命!(回读课题)香瓜子用短暂的一生告诉我们生命是什么?(课件,板书:不屈)
(过渡)飞蛾,瓜苗对生命的呼唤,让作者赞美,敬重生命。所有这些,激起杏林子对生命的渴望!谁愿意读第四自然段,(指名读)其他同学想想杏林子是怎样感受到了自己的生命呢?
1、反馈交流:杏林子是怎样感受到了自己的生命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课件心跳)
2.你感受到了什么?那一声声…也给杏林子带来了极大的..(板书 震撼)所以她想到(出示句子),这就是——生接读
3、孩子们,把手放在左边心口上,你感觉到什么了?
对,这就是你的心跳,这就是你的生命!来,让我们认真地告诉自己──郑重地告诉同桌──自豪地告诉在场所有的老师──
4、(出示句子):引读:我可以——也可以——
A、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对待生命的两种态度,你能找出两个关键词吗?
B、给“糟蹋”换个说法。再读句子,你能找到杏林子的决定吗?
那么,杏林子到底用哪种态度对待她的生命呢,我们一起来看这段资料(出示资料)。
师:在“好好地使用”和“白白地糟蹋”之间,杏林子选择了——
5、让我们带着对杏林子的崇敬,再来读课题。
(出示句子)孩子们,作者开篇向我们提出了问题,一起读读。现在你们能和老师一起回答吗?:(总结板书,师生合作)生命是什么?
是飞蛾求生的欲望 是瓜苗生长的不屈 是静听心跳的震撼
6、正是有了这些深刻的感受,她深情地写下了这段话。(课件出示)。齐读,说说你的感受。
这段话中有一组反义词,是什么?(板书 有限,无限)什么是有限的(板书生命)?什么是无限的(板书价值)?
7.我们再来看这份资料(出示资料):找一找,杏林子生命的无限价值体现在哪里?
8、是啊,杏林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要争取活着,还要活得光彩有力。老师为了表示自己对杏林子的崇敬,把她的这段话变成了诗歌的形式,大家一起读。
9、同学们,让我们再来看看课文的题目。想想作者为什么要以两个生命为题? 你可以为这两个生命加上哪些标点符号,为什么?(带着你的理解读)
五、情感升华、积累语言
1、、是的,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可以创造出无限的价值,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的榜样,我们一起来看看(视频)。
画面中的人和物,都让自己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那么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又该怎么做呢?(课件)
2、写话。
3、反馈交流。
板书
生命生命
飞蛾求生 欲望 生命有限
瓜苗生长 不屈 价值无限
女娲补天
教材分析
第八单元是“神话、传说故事”。本单元四篇课文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故事,有的包含在古诗中,有的是历史人物传奇,还有的是想象中的神人神力。为了方便课文的学习,在教材导语中指明了学习的途径,在第一篇课文后布置了课外收集的任务。完成了这一任务,也为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做了很好的准备。在第四篇课文学完后,要求学生写感受,目的是继续加深学生对专题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这样,各种活动之间相互联系,密切配合。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落实,单元内各部分内容成为了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有利于全面实现课程目标。而《女娲补天》通过一个优美的神话故事,告诉我们为了人类的生存,不顾辛劳,不怕凶险,不停地工作,为人类造福的故事,学习女娲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女娲为了拯救劳苦大众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关于女娲的神话故事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勤劳而富有智慧,他们凭借丰富、大胆的想象,创造出了许多瑰丽、多彩、优美的神话故事,创造出一个个离奇的神的形象,女娲就是其中的一个。(板书:女娲)传说中的女娲长着蛇的身子,人的头,她见大地上没有人类,就用黄泥捏成了小人,创造了人类,她为了人类的生存,不顾辛劳,不怕凶险,不停地工作,为人类造福,创造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女娲补天》就是其中的一个。(板书:女娲补天)
二、整文感知课文(自读课文)。
1.出示自学提纲: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
(3)有弄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准备提出。
2.学生自学。
2017.3.1 最新版
点评:初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先有一个整体的、感性的认识,为学生进一步的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检查自学情况(反馈)。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出示生字卡片,指名拼读。
(1)读准”窟、隆、冶”的读音。
(2)指导书写生字。
注意以下字形。
娲:右下部是”内”。隆:右边中间的一横别漏写。
窟窿:两个字都是穴宝盖。
冶炼:冶字是”两点水”不是”三点水”
炼:是火字旁,右边不是东。
(3)读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字意。
塌下:倒,下陷。
窟窿:洞,小孔。
山冈:地面形成高低不平的山脊.洪水:指可能酿成灾害的大水。
熄灭:停止燃烧。
纯青石:指颜色只有青色的石头。
五彩石:传说中用来补天的各种颜色的石头。
冶炼:用高温熔炼或电解等方法将矿石中的有用成分提取出来。
点评:这个环节的设置,体现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虽然理解词语并不是本课的重点,但是评价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高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他品词析句的水平,而这种能力非一日之功,正是来自于平时的日积月累,在孩子的学习初期就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力提高不成问题,更会使他们走上一条轻松、愉快的人生道路。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天塌下一块,地被震裂,人们被水火所围困,女娲把人们从水火中救了出来。又拣五彩石冶炼,补好了天。
3.说出使你受感动的地方。(学生说)
说说你为什么受感动?能把这部分内容读一读吗?(朗读指导)
4.质疑。(师生评议解决)
提出新的问题:
(1)女娲为什么补天?
(2)女娲怎么补天?
(3)女娲补好天后,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呢?
点评:学生边读课文边想,初步培养学生的良好读书习惯。在学生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合作交流自主阅读的结果,然后再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整理和有感情蓝读,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总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读后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2017.3.1 最新版
2.学习课文,解决上节课学生提出的三个问题。
(1)女娲为什么补天?
(2)女娲怎么补天?
(3)女娲补好天后,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呢?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
1.默读,想哪些段分别写补天的起因,经过。
2.小组讨论以上三个问题后,汇报学习收获。
学生A:因为天塌地裂、烧起大火、发洪水,给人们带来痛苦。
学生B:女娲见此情景,很难过,求雨神熄灭大火。造船救出人们。
学生C:女娲去找五彩石,回来冶炼成水,把天补好。
学生D:女娲把天补好后,人们又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学生E:人们还记得„„„
3.指导学生从内容想开去:
如果你当时在场,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一方面教育孩子要了解人民的痛苦,一方面体会女娲看到这场面的心情)
三、指名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女娲的心情,了解她的所作所为及原因。
1.女娲难过极了。
联系课文第一句来体会。“创造了人类”人类都是她的子女,她的子民,看到自己的孩子受苦受难,心情当然难过。
2.从“立刻,求”等词中进一步体会女娲焦急、难过的心情
3.小结,为救人们,先做了两件事:求雨灭火;造船救人。
四、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了解女娲补天的经过,解决第二个问题。
1.大声自由读文。
2.找出文中具体补天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女娲的精神。
(1)结合挂图理解补天这段话,进一步体会女娲为补天所付出的艰辛。理解第三自然段中的“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2)引导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天的经过。
3.指导朗读这两段话。
4.齐读第五自然段,了解大自然的美丽,解决第三个问题。
后来,女娲补好了天,没有了危胁人们的大火,人们又可以安居乐业,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五、总结全文。
1.联系科学上的补臭氧层漏洞,培养学生对科学、对环保的热爱之情。
2.引导学生读课前备好的神话故事,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3.齐读课文,小结。
六、拓展延伸。
1.在女娲的努力下,天被补好了,从此人类头顶的天空象帐篷似的张开来,再也不会塌了。人们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同学们,你想对女娲说点什么?
2.女娲如此辛苦的补天,我们现代人应该做些什么?怎样保护者得来不易的美好环境呢?
点评:简单的说话练习,既能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又能训练学生语言表述能力。还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教育。最后,又把学生引向课外,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打下良好基础。
2017.3.1 最新版
3.阅读课外神话故事。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牧场之国】推荐阅读: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教案07-03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阅读训练题10-12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泉水06-16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绝招01-23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十几减09-29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灰雀02-10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语文教案 静夜思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