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发展规划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金融业发展规划(共8篇)

金融业发展规划 篇1

一、“十三五”回顾

过去五年,是金融办成立以来各项工作全面展开的五年,也是区金融业快速发展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形势,全区金融系统紧紧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全面营造良好的中小微发展金融环境,金融供给总量不断扩大,金融改革创新不断深入,金融体系不断健全,金融生态不断优化。

(一)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20上半年,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5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94亿元,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十二五”末增长44.1%和25.35%,实现金融业增加值0.89亿元,占全区服务业增加值的6.3%。

(二)金融服务体系日趋健全。“十三五”期间,引进保险分支机构6家,评定信用乡镇6个、信用村48个,全区新增三农终端和便民服务点131个,建成乡镇农金站7个、农金室61个,实现了61个行政村全覆盖。

(三)企业挂牌上市逐步推进。截止“十三五”末,累计培训企业80余家,助推全区45家企业在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上市,实现股权质押融资2.3亿元。

(四)金融创新不断深化。在涉农企业融资抵质押方面主推“三权”抵押贷款,让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农村居民房屋产权等在涉农贷款中充分发挥作用,“十三五”期间,累计投放“三权”抵押贷款504笔,4560.7万元,主要以农村房屋抵押贷款为主,解决企业、农户融资担保难题。

(五)金融生态持续良好。“十三五”期间,金融风险防范能力不断提高,全区打非、风控工作基本实现了常态化、机制化。加强了对辖内金融机构的监管措施,不断提高监管效能,坚持促发展与防风险两手抓,进一步做好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相关工作,持续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二、规划背景

未来五年,经济发展将进入中高速、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金融必须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发挥自身优势,抢抓发展机遇,实现跨越发展。

(一)发展金融产业是坚持“五大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实现“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十四五”期间,要紧紧抓住“互联网+”的重要发展趋势,运用多种手段开辟各类渠道,开发新的产品,实现金融创新发展。要统筹协调传统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业态的发展步伐,努力实现互利共生、和谐共赢。要继续深化普惠金融发展,丰富合法的理财通道,着力增加人民群众的财产性收入,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金融改革的成果。

(二)发展金融产业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途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三去一降一补”。结合实际,要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支持企业“去杠杆”。要创新绿色信贷,控制产能过剩行业授信,压缩退出长期亏损、失去清偿能力的“僵尸企业”贷款,支持企业“去产能”。要大力推进农村综合产权抵(质)押贷款业务,发挥农村居民在房地产去库存的重要作用,支持房地产“去库存”。要做强做大金融产业,构建组织完善、竞争有序的金融产业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充裕的信贷资金有效供给,降低贷款利率浮动比例,规范金融机构收费,支持企业“降成本”。要强化金融政策制定的针对性、有效性,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金融领域的制度供给、制度结构,支持金融业“补短板”。

三、“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宗旨,在中央、省市金融工作方针指引下,以促进金融服务现代化、普惠化、便利化为目标,以市场化为导向,统筹发展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传统金融业态与新兴金融业态,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进一步优化金融发展环境,激发金融创新活力,防范金融运行风险,为金融与经济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力争到2025年末,在全区基本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竞争有序、风险可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二)总体要求。

以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树立五大发展理念,落实区委、区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目标导向和补齐短板相结合,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创新,紧扣“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金融产业自身发展”两条主线,健全金融机构体系,培育金融新兴业态,扩大金融市场规模,完善金融产业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精准性、有效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保障。

(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末,全区本外币存款余额超20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超136亿元;

金融业增加值超2亿元,占服务业比重的10%以上;

挂牌上市企业数量超60家。基本形成金融实力雄厚、区域布局合理、组织体系健全、市场功能完善、行业发展协调、金融运行稳定的金融产业发展格局。

四、重点任务

围绕“加大资金要素供给、加强资本市场建设、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加快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担保公司等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的发展及防范处置金融风险”等方面展开,努力将金融业培育成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切实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和支持经济转型发展的能力。

(一)加大资金要素供给,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一是扩大金融供给总量。强化考核,优化服务,完善财政性资金“贷存挂钩”考核制,实行“多贷多存、多税多存”,鼓励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其他银行类金融机构向上级行争取更多信贷规模,激励金融机构扩总量、调结构,加大对实体经济有效信贷支持。引导保险资金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深入挖掘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信贷潜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充分的资金保障。

二是优化金融要素投向。充分发挥银行主力军作用,重点保障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建设等融资需求。引导金融机构围绕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大对小微企业有效信贷投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积极衔接各金融机构,主推“三权”抵押贷款,让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农村居民房屋产权等在涉农贷款中充分发挥作用,解决企业、农户融资担保难题,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助推我区“乡村振兴”战略。

(二)加强资本市场建设,提升我区经济实力。

一是积极推进企业挂牌上市。加强与股权交易中心的对接,走访区内企业,建立拟挂牌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强化宣传培训,按照挂牌上市标准,培育我区所有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在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上市。目前我区挂牌企业42家,在这些企业中再次筛选几家优质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争取在新三板上市1家,科创板上市1家。

二是积极衔接股权交易中心,组织区内企业参加挂牌上市培训会,为企业树立融资意识,提高融资效率,改进资本结构,促进企业发展。

(三)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一是深入实施普惠金融工程。强化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普惠水平。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加强与市金融办的沟通对接,学习借鉴兄弟县区的成功经验,加强与金融保险机构的协作,进一步推进我区农金室的规范运营,督促各乡镇高度重视农金室的建设运行工作,因地制宜的引领各村农金室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做好金融惠农政策宣传及农业综合保险承保等工作。加强金融知识宣传培训工作,逐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室的金融业务水平,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安全防范。打通金融服务农村的“最后一公里”,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是创新建设农村金融要素市场。探索农村综合产权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强化信用镇、信用村、信用户“三信”工程建设,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规模。开展形式多样、面向基层的普惠金融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金融知识水平。

三是大力推进绿色金融试点。探索绿色金融的体制机制,完善绿色信贷体系,积极支持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项目和服务。支持传统企业依托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升级,促进传统产业形成绿色新业态。

(四)加强服务体系建设,畅通企业融资渠道。

一是搭建好政府服务平台。把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发展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着力点,加强政银企交流,加强政府部门的协调服务职能,打通融资壁垒,破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构建各主要部门信息共享的合作平台,定期、不定期组织召开银政企对接会,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

二是创新政银企合作新模式。开展“引银入企、引企入银”双向对接活动,通过政银企现场对接,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提出方案,加大对企业发展的资金扶持力度。通过项目推介会、重点企业调研、一对一服务等多种措施,抓实、抓细、抓好民营和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五)破解贷款“担保难”题,服务地方经济。

一是健全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主导、民营融资性担保机构为补充的融资担保体系,为中小微企业融资提供增信服务。着眼引进省级担保机构在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对接省金控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争取更多的银行贷款资金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并积极协调争取金控集团分公司在区设立分公司。

二是着眼重启区级政府性担保机构。积极筹备重新启动我区政策性担保公司,计划由再就业担保中心承担此项业务。

三是着眼规范民营担保机构发展。我区现有民营担保机构一家,积极对接该企业,盘活资金,发挥好担保机构的作用。

(六)积极推动创新,实现金融服务新突破。

一是险资入企实现新突破。积极对接我省各保险公司,利用保险资金额度大、期限长、来源稳定的优势,支持我区小微企业的发展,使保险业成为实体经济资金最稳定的供应者。与银行、证券、信托和基金不同,保险资金更倾向于收益稳定的长期投资和流动性较好的短期投资。

二是设立中小微企业转贷基金。由于经济形势持续低迷,转贷压力逼迫企业走入绝境,需要先行还款才能续贷。中小企业转贷基金由政府牵头,同时撬动社会资金参与。转贷资金到位速度非常快,基本周期只有传统过桥业务的1/3,大大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是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一项金融制度创新,积极引进或成立转贷服务机构1家。

三是开展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落实授信尽职免责办法,增强信贷投放和服务能力。探索开展银行“首贷率”指标考核,引导金融机构提高信用贷款、无还本续贷发放比例。加大金融工具的创新,灵活融资放贷,简化办理流程,服务地方经济。

(七)切实防范化解地方金融风险,守住金融风险底线。

一是始终坚守金融风险防控底线。始终把防范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生命线,提高辖内金融机构和组织风险管理水平,促进辖内金融机构合规、有序发展。

二是健全理顺金融风险监测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市监管部门监管政策和工作安排,加大风险监测分析和现场检查力度,提高监管有效性,完善信息共享和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全面准确掌握金融风险状况。

三是持续强化非法集资防范处置。着力完善政银企风险处置合作机制,明确各相关单位风险防范处置责任、流程和措施。

四是着力推进重点领域清理整顿。加大风险排查力度,坚持清理排查与依法打击相结合,重点对投资理财类公司涉嫌非法集资风险进行全面排查,逐步消除滋生非法集资的土壤。

五是规范完善金融领域监管制度。健全金融监管体制,进一步提升金融监管效能,健全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改善和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实现信息共享,推进金融监管协调工作规范化和常态化。

六是充分发挥综合防控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监管部门行政措施的前置引导和规制作用,加强刑事执法与行政执法衔接,加强刑事、行政部门的协作配合,切实把握好工作的尺度、力度、范围和时机,坚决防范处置风险。

七是大力推动信用惩戒体系建设。推动信用环境建设,加大非法集资、反假货币的宣传力度,维护区域金融秩序稳定。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区金融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各部门对金融产业发展的沟通协调,及时研究全区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的重大事项。主动加强与省市金融管理部门对接联络,加强信息共享,形成推动金融创新发展的合力。

(二)加强政策激励。争取省级及以上各种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在先行先试。完善金融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通过区级财政继续加大对全融要素保障、全融产业发展及企业挂牌上市等重点领域的扶持,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支持,形成政策叠加效应。

(三)加强人才引育。在大力开展金融产业活动中,更加注重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全力引进金融领域专家学者。深化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金融人才促进金融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金融业发展规划 篇2

《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201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有关文件编制。

《规划》分为9章, 在回顾“十一五”时期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 分析“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 提出了“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政策措施。从完善金融调控、优化组织体系、建设金融市场、深化金融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维护金融稳定、加强基础设施等7个方面, 明确了“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重点任务。

《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主要目标, 一是金融服务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

二是金融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 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显著提高。

三是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 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明显进展,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逐步实现, 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

四是金融机构改革进一步深化, 大型金融机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完善, 创新发展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五是金融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 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 支持科技创新和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

北京金融业稳步发展 篇3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渐凸显。作为中央宏观调控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所在地,以及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和金融机构总部的聚集地,金融业已成为首都经济的龙头产业和支柱产业。

促进金融产业的发展对于发挥首都总部经济优势、科技文化优势,发展好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高技术产业,服务好中小企业、服务好“三农”、服务好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期特别报道推出四篇文章:《北京金融业稳步发展》、《以监管创新助推首都经济》、《金融街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凸显实力》、《王力:北京全力推进金融中心建设》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向您立体展示首都金融发展状况。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金融动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断显现,从金融引发的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蔓延,中国经济出现了明显的下行走势。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与全国一样,整体经济也出现下行。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在今年上半年已初见成效,整体经济出现了企稳回升的迹象。金融业作为北京第三产业中规模最大的行业,在国内外复杂的环境中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对整体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 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在宏观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2008年11月5日至今,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宏观调控政策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为主,并提出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财政政策方面,实施了证券交易印花税从3.5%下调至1.5%,取消了利息税,减轻了税负;增加出口退税,保持人民币升值,增加出口的竞争力。在货币政策方面,9月、10月、11月、12月连续下调基准利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2008年10月27日还实施首套住房贷款利率7折优惠;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灾区重建、“三农”、中小企业等贷款。

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2008年金融机构存贷款呈现明显的下行走势,与全市经济的走势一致,2009年上半年,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的作用下,贷款规模先于经济回升而迅速回升,为全市经济的回暖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 金融业成为推动北京经济回升的主要增长点

北京经济结构经过多年的调整和优化,金融业已经成为北京第三产业中的第一大行业,在本轮金融危机中,北京金融业经受了考验,在整体经济全面下滑的背景下,金融业增长始终稳定在总体经济增长之上,对总体经济的复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金融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2008年北京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493.6亿元,比2007年增长9.2%,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增幅比上年同期降低13.1个百分点。2009年上半年,在国家宽松的信贷政策作用下,金融业增长速度迅速回升,实现增加值达到856.1亿元,增长22.9%,高于上年同期金融业增加值增长速度14.5个百分点,高于全市总体经济增速15.1个百分点。

金融业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不断提升。2008年,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GDP及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仍然呈现不断提高态势,2008年分别达到14.2%和19.4%,比2007年分别提高了0.4和0.3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这一份额继续提升,分别达到16.1%和21.6%,比上年同期提升2.1和2.5个百分点

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2008年,金融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3.6%,拉动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金融业地方税费收入增长48.5%,占全市地方税费及第三产业税费的比重分别为13.4%和15.5%。今年上半年金融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8.8%,拉动经济增长3个百分点,是整体经济回升的主要动力。金融业地方税费收入占全市地方税费及第三产业税费的比重保持了13.6%和15.5%的水平。总体来讲,金融业在金融危机下,保持了平稳增长的势头,对提升全市经济的总体规模、综合实力、增长水平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金融信贷不断扩大,金融结构得到优化

2009年以来,金融部门认真贯彻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北京经济发展的冲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是信贷投放大幅增长。2009年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4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430亿元,是上年全年新增贷款的2倍。二是信贷结构向好变化。全市贷款总体呈现中长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增加多、短期贷款增加少的格局,但信贷结构逐步改善,票据融资比重降低。截至上半年,全市新增票据融资占全部贷款新增额的35.1%,比第一季度末下降了10个百分点,中长期贷款受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内需政策的驱动,新增中长期贷款2145.8亿元,同比增长1.5倍,占全部贷款新增额的48.4%。三是存款增长历史最高。2009年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18万亿元,比年初增加9620.1亿元,是上年全年新增存款的1.4倍。

■ 金融机构不断增加,金融资产迅速增长

北京市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的组织体系已经形成,金融机构更加健全,服务领域更加广泛。截至2009年5月末,全市共有金融业法人单位974家,其中:银行机构86家,占总数的8.8%;保险机构414家,占42.5%;证券机构111家,占11.4%;财务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租赁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362家,占37.2%。

北京市金融资产达到53万亿元人民币,其中:银行业达48.9万亿元,占全市金融资产的91.8%,同比增长28.1%;保险业1.4万亿元,占2.6%,同比增长18%;证券业0.3万亿元,占0.6%,同比下降42.1%;其他金融活动单位2.7万亿元,占5%,同比增长2.9%。

■ 银行业是首都金融业的重要支撑

从金融业的结构看,银行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虽然单位较少,但资产规模大,提供就业多。2009年5月末,北京市有银行单位86家,占全部金融单位的8.8%,其中,中央银行5家,商业银行74家,政策性银行7家。但拥有的资产达到48.9万亿,占全部金融资产的91.8%;吸纳就业11.5万人,占金融业吸纳就业的52.1%。

从金融业创造的收入看,2009年1—5月,北京市金融业实现营业收入2243.8亿元,其中,银行业实现营业收入最多,达到1188亿元,占金融业营业收入的52.9%;交纳的各项税费达到265.8亿元,占金融业交纳税费的80.4%,为首都经济作出了贡献。

2009年1—5月,北京市金融业向两个中心集聚的趋势更加明显,一主一副金融格局逐步形成。主要集中在以金融街为主中心区的西城和以CBD为副中心区的朝阳,分别拥有金融业法人单位211家和260家,占全市金融单位的48.4%。资产总计45.1万亿元,占全市金融业资产总计的85.1%。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北京金融业恢复先于经济的恢复,并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势头,对北京整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的作用。

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发布 篇4

《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201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有关文件编制。《规划》分为九章,在回顾“十一五”时期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分析“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政策措施。从完善金融调控、优化组织体系、建设金融市场、深化金融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维护金融稳定、加强基础设施等七个方面,明确了“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重点任务。

《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动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显著增强我国金融业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着力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和监管体制,形成种类齐全、结构合理、服务高效、安全稳健的现代金融体系,开创金融改革发展新局面。

《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主要目标是:金融服务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金融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显著提高。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明显进展,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逐步实现,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改革进一步深化,大型金融机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完善,创新发展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明显提升,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支持科技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进一步加大。金融风险总体可控,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持续提升,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评估体系和处置机制进一步健全,存款保险制度等金融安全网制度基本建立。

金融业如何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篇5

县域经济是联系城市与乡村的纽带,其发展水平一方面集中反映出城市经济辐射能力的强弱和经济的繁荣程度,另一方面还是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快慢的主要原因。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关系到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关系到中国改革的顺利进行。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可替代。近几年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入虽然有所增加,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增幅较大,对农村及县域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相悖。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商业银行逐步由分散经营转向集约化经营,普遍推行“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重点客户”战略。这一行为取向无疑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其主流是好的,但是与当前县域经济的特点相背离,使县域金融的功能和作用趋向减弱。针对近几年中小的货币信贷政策难以落实到位的事实和县域金融功能弱化的趋势,笔者认为:首先必须寻求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观念上的突破,加大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力度。

一、县域经济发展中资金供求现状

(一)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刚性增强。首先,县域经济必须要走“兴县”的战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重新优化资源配臵。发展工业,对资金的需求量很大,没有充足的资金保证,“工业兴县”只能是纸上谈兵。其次,改变扭转落

后的农业、农村经济,就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行农业产业化,走特色农业、订单农业之路。这就要适度调整压缩农业种植业的比例,加大养殖、蔬菜、林果业的建设。而林果业、蔬菜种植及养殖业的发展所需资金,要远远大于种植业。第三,县域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把民营经济做为培育经济增长点的突破口。第四,加强城镇建设。一方面政府加大对城镇土地资源的利用,对土地进行有效储备,统一收购,做好营运土地的文章;另一方面,为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大引资力度,政府要加大对城镇工贸园区的建设,增强对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这些都要有大量的资金做保证。

(二)县域资金分流严重,加剧了县域经济资金供求矛盾。一是邮政储蓄增势迅猛,成为县域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吸收的存款全部外流,成为县域经济资金外流的“黑洞”。二是随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县级行的贷款权限逐渐上收,致使县级行贷款功能逐渐萎缩,存贷款比例严重失衡,造成县域资金的外流。三是由于体制改革,高校扩招及学费价格的上涨,每年也需从县域抽走大量的资金。四是随着股票债券市场的发展和人们的投资理念的提高,加之银行储蓄存款利率的持续下调,造成部分资金流向股票债券市场。

(三)金融信贷支持做为县域经济资金供应的主渠道作用呈弱化态势。金融部门的信贷投入和吸引外资成为县域经济资金供给的主渠道。金融部门的信贷投入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因素,离开金融的信贷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便会因“缺血”

而萎靡不振。但近几年来,受诸多因素的制约,金融的资金供给的主渠道作用呈逐渐弱化态势,总体表现是金融信贷投入总量增长缓慢,无法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

(四)县域民间借贷相对活跃。民间借贷并非是现代经济的产物,其源远流长。民间借贷在支持县域农村经济方面有其积极的作用,但其负效应也不容忽视。

二、业加大支持县域力度的对策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主导着经济的发展,在现代经济中越来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大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是建立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在当前新的形势下亟待解决的现实而又紧迫的重大课题。金融业必须顺应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的需要,围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优势的发挥、进一步密切与地方政府和的合作,为加快市场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服务,并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实现金融安全,壮大自身实力。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真正树立为县域经济服务的意识。金融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金融业是服务行业,应始终坚持客户至上、客户第一的原则。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既是金融业的职责所在,也是金融机构赖以生存的前提。金融业赚取的是存贷利差和各种服务的收费,在为县域经济服务的同时,实质也是为自己创造效益。必须彻底根除衙门作风,了解县域经济的资金需求,不断改进和提高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县域经济的各种金融需求。同时,应主动寻找县域经济优质中的客户,推销贷款、推销其他的业务品种。要保证信贷业务的长

期性、连续性和有效性,坚决克服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老毛病。要抓好贷后服务工作,贷款的发放只是这项业务的开始,不是终结,良好的贷后服务,对保证信贷资金安全,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国有商业银行应逐步改进和完善信贷管理体制。我国新兴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好的做法,减少对基层行的干预,使基层行能够放开手脚,自主经营。改进有关的考核办法和奖罚制度,使其更为合理,更能体现促使基层行“提高资产质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盈利能力”的原则,在发展自身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强“抓大抓优扶小”的金融服务意识,在强化信贷管理责任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当前机构改革,布局调整的有利时机,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县级机构划分为不同级次,适应下放贷款审批权,确定合理的授权、授信额度;对县域企业制定切合实际的、科学的信用等级评定制度,特别是要针对企业发展的阶段性资金需求的特点,适时给予信贷支持,要像政府培植“税源”一样来培植“信贷效益”增长点。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县级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加强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对县域经济中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业,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简化和完善个人消费信贷的发放程序,大力拓展消费信贷领域。

(三)、重新构建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职能作用,加强与地方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协调好政府及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关系,精心打造政府、银行、企业对接的“金融平台”,加强信息的收集、反馈和沟通,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加强金融监管,提供金融服务,适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有效信贷投入。人民银行要有针对性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扩大注入县域经济的货币供应量;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实现市场退出后保留下来的县级机构,必须确立为县域经济服务的市场定位和职责,确定适当的存贷比底限,地方财政应设立县域经济发展基金,国家从邮政储蓄中拿出一块资金作为配套,成立专门机构来经营运作;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到县域设立分支机构;理顺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作用。

(四)、农村信用社应积极发挥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农村信和社点多面广,在县级金融市场所占份额将近一半,对县域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确立正确的经营思想非常重要。首先,农村信用社在化解风险的同时,应逐步启动自营贷款,管好用好支农再贷款,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布在农村的信用社,重点应满足农户的金融需求,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不动摇,扩大贷款投放面,真正解决农户贷款难的。同时,应有重点地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专业户、专业村的发展,及时解决他们的资金需求。城区的农村信用社,在完成支农任务的基础上,重点应支持一批市场前景好、经营管理水平高、信用良好的中小企业,建立起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优质客户群,在服务企业,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为信用社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农村信用社要与商业银行合作,解决结算领域存在的问题。农村信用社与商业银行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管理层次少、业务审批手续简单,而最大的缺陷则是结算受到制约。为了满足

客户对金融服务的要求,必须坚持“发挥优势,弥补缺陷”的原则。通过与商业银行的合作,借助商业银行的结算渠道,解决结算领域存在的问题,如代签商业银行承兑汇票,通过商业银行签发银行汇票等。最大限度地为客户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发挥农村信用社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金融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发展 篇6

常淼,彭莉娟,王世文

摘要:通过引入环保概念及实施规范,财政部门可以有效地促进金融业在环境管理体系方面的建立,该部门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对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环境风险评价;财政对环保的支持和金融服务;环保企业和个人。从各种实体的角度来讲,如金融机构,金融监管当局,环保部门,企业,市民。该部门对中国金融业的环境管理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并指出中国金融行业目前正处在过渡阶段,从防守态度到预防性的态度。对于中国金融业的环境监管应该努力发展环境管理系统,并且加强政府指导、监督以及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关键词:金融业、环境管理、环境风险评价、环境保护工程、环境友好行为

1引 言

由于融资机构和金融机构可以影响公司的业务活动,所以它们秉着对环境负责的态度,运用财政政策和指导方针,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随着越来越多的环保污染事故的发生,法律,法规和环保标准也已经得到了加强。因此,企业成本从预防到恢复环境已经大大增加。由于环境质量下降,企业投资的兴趣减少,所有这些因素提高了环境相关金融机构的风险。

在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并采取措施,以避免相关的损失。然而,直到现在,中国金融机构才实施了几个与环境有关的政策。在最新的国际金融机构和实践的现状上,本文定义了中国金融机构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中的角色,中国的金融系统完成了环境保护的目标设定在第11个五年计划(2006-2010)。

2金融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有以下几种环境问题所引起的不利影响,包括:(1)由于巨额的污染罚款,致使企业为预防环境污染所支付的费用提高,这些费用以至于它们进入清算阶段;

(2)绿色贸易壁垒减少出口,从而成为企业获利的障碍;(3)企业产生负面影响的活动,导致物业贬值,如土壤污染;(4)费用原材料或预处理单元扩大,以抵消因为污染的原材料或资源质量下降;(5)大规模的环境灾难造成社会和经济损失。

所有上述问题增加不良贷款、超额支付的保费和金融部门的环境风险,这极大地影响利润水平。

金融公司已经采取以下措施来规避环境风险:(1)在传统的信贷服务中将环境因素加以考虑;(2)开发特殊的金融产品,支持污染控制工程、环保产业和环保企业。发展环保管理系统,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加强日常运营的安全和促进金融服务的竞争力。

3在环保领域的金融服务功能

已经有一些国际金融惯例,旨在保护环境。根据金融服务如何促进环境保护,有利于环保的金融服务功能,可以分为三个领域。

3.1环境风险评估和控制

随着国家环保政策和法规的日趋完善以及与国际贸易之间的接轨,对出口限制的环境风险主要来自金融机构。环境风险引起的其他风险,如信用风险或投资风险。这些通常是当产品达不到国家环保标准或国际贸易的要求时,客户支付对环境的污染控制所带来的风险。环境风险评估,可以帮助机构规避金融风险。许多外资银行已经采取了“赤道原则”,以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风险。一些银行根据赤道原则建立了环境风险管理准则,如环境风险的贷款政策,汇丰银行;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系统,花旗银行。现在中国的金融机构必须考虑环境的影响,例如,明确国有商业银行监管该项目的债务人必须提交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经环保部门批准方可进行贷款。然而,机构没有充分认识到环境风险。他们评估这些风险,只考虑项目合法,但很少考虑可能发生在整个项目中的环境风险规避。此外,环境风险评估只适用于项目融资。中国保险业尚未建立环境责任保险,这可能为环境风险所带来的机会。中国的金融机构还没有建立完整的环境管理、相关的业务指导和专业的风险评估体系。虽然中国人民银行最近已建立银行信贷系统的环境信息,但这个系统将在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被用于金融服务。

3.2环保项目的财政来源

环保项目,是指可以改善环境质量的项目,例如,工业污染控制,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这些项目通常由政府参与,以非营利性为目的,需要长期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支持环保项目的大多数金融机构是国家政策性银行,国际金融组织和银行集团,其中包括许多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他们通常提供给环保项目长期低利率的贷款和担保。

中国国家开发银行(CDB)是相关政策的银行,与主要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支持重点之一。2001年以来国家开发银行已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贷款,然而,支持环保建设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类型在贷款金额方面很不稳定。由于国家开发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在贷款利率和应用程序方面对用于环保项目未做区别。它不清楚所支持这些项目的比例和方式,因此,它不能作为当前环保项目稳定和强大的资金来源。

在中国的环保项目也接受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技术援助。自1981年以来,世界银行(WB)已投资2.7245亿美元,向中国提供的贷款占总额的6.47%,这些资金都用于中国的环保建设。自1995年以来亚洲开发银行提供贷款和技术援助金额高达82%。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国际金融组织对中国环境保护的财政支持是相当大的。然而,它不是唯一的和稳定的资金来源,因为大多数国际金融机构在符合其战略和项目的的发展上,有选择的投资。

3.3具体的环保企业和个人的金融服务

环保行为是指活动期间由企业或个人的活动业务对环境的影响考虑。环保行为尝试着阻止环境破坏,并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金融机构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支持企业的环保行为。

(1)为环保公司提供了尽可能多的资金。例如,三菱东京银行与日本政府合作开发环境信用制度,根据环保信贷准则为每一个公司评估其环保表现,企业超过一个特定的水平,可以申请低利率贷款。

(2)建立环保投资基金,专门支持环保方法和环保公司,如汇丰可持续发展领袖基金。

(3)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专门用于资助环保项目,如可再生能源,废物回收,有机农业。

与国际惯例相比,中国金融机构在支持企业和个人的环保行为上没有实质性的措施。环境基金是最常用的方法,以支持环保的企业和个人。然而,这些资金大多是非政府组织(NGO)。由于很少参与金融机构和缺乏市场机制,该基金运作不是很好。公司在环保、污染预防和控制的信用评级机构没有排名的影响。传统的信贷服务还没有专门用于环保行为的有利做法。

4对中国金融机构的促进因素,制定环境管理体系

中国金融机构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是由各种实体影响的,它涉及金融监管,环保部门,企业和公众。中国拥有雄厚的资金控制。它的金融监管结构,由一个中央银行和三个监管机构组成。这些机构通过财政政策和法规引导金融机构,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中国人民银行(PBC),是中国的中央银行,负责设定存款和贷款利率,并实行其他金融政策的影响,因此它可以融入对环保产业政策倾斜的金融政策。对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可以采取另一种方法,以促进环境保护。在社会信用体系的大前提下,企业的环保信息可通过披露/报告信息在污染物排放以及奖励环境保护。它也可以指导机构,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三大金融监管机构,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督和规范金融市场行为,以确保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的实施。它们可以监测环境管理体系,并确保金融机构符合政策和法规的行为。金融机构客户现在专注于中国在“入世”后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企业和金融机构客户可以鼓励金融机构建立了环境管理体系。企业有两个主要方面影响金融机构发挥,企业的环境问题迫使金融机构采取措施,以减少对环境的风险。连续的环境污染事故造成公司重大经济损失和破坏自己的形象,使公司无法偿还金融机构债务。金融机构的行为可能进一步激发环保部门的环境监管。当环保标准上升时,越来越多的法规使企业对环境保护措施与还款的费用提高,造成重大的损失。企业环保行为正越来越多地为金融机构创造机会。机构可以提供新的金融服务,以满足这些企业日益增加的需求,提高金融服务与提供商之间的竞争力。环保行为对大股东管理企业,以及对投资者的投资价值意见有很大的影响。国际金融组织通过先进的管理经验可以推动中国金融机构在环境管理体系上的发展,特别是对环境风险。

5结论和建议

金融服务和环保相互促进彼此的理论和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方向。金融机构可以扩大对客户服务的影响,并迫使他们通过其金融服务,做些环境有益的行为。相反,环境的改善为金融机构提供机会,减少风险,促进金融工具的创新,扩大服务规模。然而,仍有许多工作实现通过金融服务的完善环境保护的目标,有几个建议,以提高中国金融机构在环保领域中的作用。(1)政府应引导商业银行信贷与相关政策相结合

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角度来讲,中国政府应制定一系列连续的中期和长期的产业政策,适合当前的环境形势,并引导商业银行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给予企业相应的信贷和贷款。政府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如贴息、政策鼓励、延长贷款期限、减少甚至撤回对那些被限制或禁止开发的贷款。

中国政府也应建立环境信息,当他们申请贷款时,以帮助商业银行知道这些企业的数据揭露。在银行业,政府应加强环境信息的数量和种类方面的社会信用体系。对公司、企业环境报告和环境审计应鼓励或法律强制实施。(2)各金融机构应加强环境管理体系

尤其是高层的金融机构应该认识到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应制定金融产品创新,以发现更多在金融服务上的机会,避免由环境问题引起的金融风险。金融机构应确定风险的服务水平,并制定出相应的实施规则。环保培训计划,如环境政策,技术先进和环境影响评估,也应被设置为运营商学习的基本知识。(3)研究适合中国金融业与国际经验相结合的环境管理体系。

中国政府应组织金融机构,环保部门,监管部门之间的相关研究,关于金融服务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应该制定一个可行的计划,以建立与我国目前的污染状况,经济特点,国家产业政策和国际先进做法相适应的金融业环境管理体系。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in China’s financial sector

Miao CHANG, Lijuan PENG, Shiwen WANG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in the financial sector can be effectively promoted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cept and its implementation by the financial sector.The impact of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ystem on the sector is analyzed in this article from three aspects: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financing support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jects, and financial services to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corporations and individuals.Influential factor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in China’s financial sector are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rious entities such a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financial regulation authoriti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s, corporations, and the public.It is pointed out that China’s financial sector is now in the transitional phase from a defensive attitude to a preventive attitude.Strengthening governmental guidance, the supervision of regulators as well as public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hould be used to enhance the initiativ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in the Chinese financial sector.Keywords financial sect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ject,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behavior 1 Introduction

As the financing agency,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an influence the business activities of corporations.They behave in an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manner through financial policies and guidelines beneficial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resources conservation.As more and mor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s occur, laws,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s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ve been strengthened.Therefore, the corporate cost from environmental prevention and restoration has increased.Interest in corporate investment decreases due to decreasing environmental quality.All these factors raise environmentally related risk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In the 1990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started to pay attention to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adopt measures to avoid relevant losses.However, Chines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have implemented few environmentally related policies until now.This paper defines the role of Chines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the latest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to accomplish the target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et forth in the 11th Five-Year Plan(2006–2010).2 Necessity of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in financial sector

There are several negative effects caused b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cluding:(1)Corporations pay for the measures agains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they even go into liquidation because of enormous expenses for pollution-related reparations;(2)Barriers of green trade decrease exports and thus corporate profit;(3)Negative effects by corporate activities, such as pollution to the soil, result in the depreciation of properties;(4)Expenses on raw materials or pretreatment units expand to offset the decrease of the quality of raw material or resources because of pollution;(5)Large-scale environmental calamities cause social and economic losses.All of the problems above increase non-performing loans, overpayment of premiums, and environmental risks of the financial sector, which greatly influences profit levels.Measures which financial companies have adopted to evade environmental risks are as follows:(1)Taking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 in traditional credit services;(2)Developing special financial products to support pollution control project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ies,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corporations.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can help financial institutions enhance the safety of daily operations and promote competitiveness of financial services.3 Function of financial services i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ield

There have been several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practices aimed a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3.Based on how financial services promo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financial service function beneficial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fields.3.1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and control As the 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regulation are becoming more complete and tightened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s making more limitations on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exports, major environmental risks 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occur consequently.Environmental risks generate other risks such as credit risks or investment risks.These usually happen when clients pay for measures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or when products cannot meet national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or international trade requirements.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can help institutions avoid financial risks.Many foreign banks have already adopted the Equator Principles to manage environmental risks in project financing.Some banks established the environmental risk management guidelines based on the Equator Principles, such as the Environmental Risk Lending Policy by HSBC bank and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Risk management system by Citibank.Financial institutions of China now consider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services, for exampl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explicitly state in regulation for loan applications that project debtors have to submit the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report approved by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However, institutions are not fully aware of environmental risks.They assess these risks only to keep projects legal, but with little consideration of the evasion of environmental risks probably occurring across the project.In addition,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is only applied in project financing.The insurance industry of China has not yet established environmental liability insurance, which is regarded as an opportunity brought by the environmental risk.Financial institutions of China have not established a complet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with relevant operational instructions and professional risk assessors.Although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has added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into the bank credit system lately, it will take a long time for this system to be used by financial services.3.2 Fiscal sources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ject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jects refer to projects which can improve environmental quality, for example, industrial pollution control, environment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ecological conservation.These projects are usually characterized by the participation of government for a non-profit purpose and require a large amount of funding with long-term repayment.Therefore, mos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which suppor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jects are state policy-related banks,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and banking syndicates which consists of many commercial banks and insurance companies.They usually provid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jects long-term and low-interest rate loans and guarantees.China Development Bank(CDB)is policy-related bank with major nation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s one of its support emphases.CDB has been increasing loans on urban infrastructure since fiscal year(FY)2001.However, support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frastructure as one type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is not very stable in terms of the amount of the loan.CDB also does not distinguish itself from other commercial banks in terms of the loan rate and application procedure specifically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jects.CDB remains unclear on the proportion of and the way that it supports such projects.Thus, it cannot act as a stable and strong funding source for curr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ject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jects in China also accept loans and technical assistance from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organizations.The World Bank(WB)has invested US $2.7245 billion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grams of China, which takes up 6.47% of the total amount of loans supplied by WB to China since 1981.The number of loans and technical assistance programs provided by 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 adds up to 82 since 1995.Financial support for Chines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y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is considerably large compared to other financial institutions.However, it cannot be a consistent and stable financial source since most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choose projects selectively in line with their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 project location.3.3 Specific financial services to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corporations and individuals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behaviors(Table 1)refer to activities which take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into consideration during business activities by corporations or activities by individuals.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behaviors try to preven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sustain the environmental and the ecological system.There are several ways tha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ould support corporate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behaviors.(1)Providing favorable funding as much as possible to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corporations.For example, Bank of Tokyo-Mitsubishi has collaborated with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to develop an environmental credit system in which every corporation is evaluated for its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ccording to the environmental credit criterion.Corporations which surpass a specific level can apply for a low-interest loan.(2)Establishing the environmental investment fund to specially support environmental method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corporations, such as the ‘‘HSBC GIF Sustainability Leaders Fund’’.(3)Developing new financial products to specifically fund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jects such as renewable energy, waste reclamation, and organic agriculture.Compared to international practices, Chines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have little substantial measures in supporting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behaviors of corporations and individuals.The environmental fund is the most common approach to support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corporations and individuals.However, such funds are mostly operated by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NGO).The operation of the fund is insufficient with little participation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a lack of market mechanism.There are no credit rating agencies to rank the efforts of corporations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r in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Traditional credit services have not adopted favorable practices specifically for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behaviors.4 Promotive factors 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of China to develop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i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of China is influenced by various entities(Fig.1), involving financial regulator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s, corporations, and the public.China has strong financial control.The structure of China’s financial regulation consists of one central bank and three regulatory organizations.These authorities could direc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set up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through financial policy and regulations.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PBC), the central bank of China, is responsible for setting the interest rate of deposit and loan, and for instituting other financial policies which affect financial support for other industries.Thus, it can integrate industry policy into financial policies inclined towa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Development of a social credit system is another approach that the PBC can adopt to promo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It can subsume information of corporations’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under the social credit system, including disclosing/reporting information on pollutant discharge and awards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It can also instruct institutions to establish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The three financial regulatory organizations, namely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China Security Regulatory Commission, and China Insurance Regulatory Commission, supervise and regulate financial market behaviors to assu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financial policies which are beneficial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They can monit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s and ensure tha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behave in line with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Financial institutions now concentrate more on client needs due to fiercer competition in the sector after China’ WTO accession.Corporations, as the clients of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an encourag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establish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There are two major influences which corporations can exert o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6.One is that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f corporations are forci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take measures to reduce environmental risks.Continu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s cause corporations significant economical losses and destroy their image, which make corporations unable to repay debt to financial institutions.Action by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ction can be further motivated by sever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f environmental departments.Wh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tandards rise and more regulations are constituted, corporate expenses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and repayment for losses from accidents expand.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behaviors by corporations are increasingly creating opportunities 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Institutions can provide new financial services to meet these increasing needs of corporations to enhance competitiveness among financial services providers.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behaviors are greatly affected by the major stockholder’s opinions on the management of corporations as well as by the investment value of investors.International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can push Chines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develop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through their advanced management experiences especially on environmental risks.5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中国金融业发展评价研究综述 篇7

1 国外相关研究

1.1 金融业发展评价研究

Ross Levine, Sara Zervos (1998) 在Stock Markets, Banks and Economic Growth中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构建了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体系, 包括:①衡量股市规模的资本化率指标, 定义为国内股票交易所上市公司总市值与GDPQuinn and Dennis (1997) 在The Correlates of Change i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gulation中首次提到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Index (金融自由化指数) ”的概念, 但是它仅指政府对资本项目的管制程度, 对其他方面并未涉及。

2 国内相关研究

2.1 金融业发展评价研究

董金玲 (2009) 在“江苏区域金融发展水平测度及聚类”中, 从金融发展规模和金融发展深度与广度两方面建立区域金融发展评价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和Q型聚类分析对江苏13个地区金融发展及其差异情况进行测度, 具体指标包括:人均存款、人均贷款、保费收入、IPO雷宏 (2006) 在“金融发展的测度理论研究”中建立了包含8类指标 (马歇尔K值, 银行信用指数型指标, 商业信用指数型指标, 政府信用指数型指标, 证券化指数型指标, 金融衍生品指数型指标, 网络金融活动指数型指标, 证券市场交易指数型指标) 的衡量经济金融化的指标体系, 并从理论上探讨了经济金融化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方法。

曹啸、吴军 (2002) 在“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格兰杰检验和特征分析”中, 首先选取了金融中介主要是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指标来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 原因是他认为中国直接市场融资所占比例非常小, 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较不明显。在具体指标的设置上, 参照Levine (1997) 所选取的指标DEPTH和BANK来对金融发展作定量的分析。

王毅 (2002) 在“用金融存量指标对中国金融深化进程的衡量”中认为利用货币化比重指标不能准确衡量中国的金融深化程度, 而应该采用金融相关比率指标衡量。文章认为, 在中国的实践应用中, 存量指标更为广泛也更容易引起误解, 因此主要利用金融存量指标考察我国金融深化程度。

战明华 (2002) 在“金融深化的指标体系及其关系”中, 从金融存量指标、金融流量指标、金融资产价格指标三个方面考虑, 建立了衡量一国金融深化程度的指标体系, 利用该指标体系对中国金融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并对各指标类型中的代表性变量长期内是否具有均衡关系进行协整分析, 所得结果表明, 中国金融深化呈现出的特征与理论假定相比, 既有一致的地方, 也有相悖之处, 而且中国的金融深化进程安排可能是不协调的。

张旭、潘群 (2001) 在“金融发展指标体系及其在实证分析中的应用”中讨论了20世纪90年代形成的金融发展指标体系, 其中, 不仅设置了金融中介发展指标, 而且从市场发展的角度考虑, 将二者综合起来全面评价金融发展。

谢洪礼 (2000) 在“国内外经济、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简评”一文中, 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有关经济、金融风险或安全指标体系做了简要介绍和评述, 文中所涉及的研究成果多是从国家宏观经济安全的角度计算综合指数或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2.2 发展指数研究

雷宏 (2009) 在“基于熵权法的区域金融发展水平测度分析”中, 选取利率决定机制的发展程度、社会融资的市场化程度、金融业的市场竞争程度、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所有制结构、金融监管发展水平、商业银行信贷自主权七个指标构成指标体系来测度各地区金融发展程度, 并利用熵权法建立金融发展指数, 对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戴斌 (2008) 等在“我国旅游业上市公司发展指数研究:2002—2006”一文中, 在上市公司中选取了销售收入、近3年销售收入增长、净资产、净利润、近3年的净利润平均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净资产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等8个指标, 首先将各个指标赋予权重, 并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指标标准值, 然后将各指标标准值与指标权重相乘后直接相加, 得到标准发展指数。

喻国明 (2008) 等在“中国传媒发展指数的构建与测评”中以我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基本分析单位, 采用定性的方法找出可能影响传媒业发展的所有因素, 也就是最小的三级指标, 在此基础上不断测试和筛选, 直至媒介发展指数的数据和现实的媒介发展现状具有较高的拟合才认为这种指标选择和指标权重的确定是适合的。文中, 综合评价指标权重采用等权的方法来确定, 最后线性相加计算得到各个省市的传媒发展指数得分。

雷宏 (2007) 在“金融发展指数构建与中国金融市场化进程评价”中, 从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金融对投资活动的影响、金融对生产活动的影响、金融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几个方面选取M2 (广义货币) 、国内信贷余额、金融资产总量、股市总市值、期货交易量、债券融资额、证券化资产总量等七个指标, 采用主成分分析技术构建金融发展指数模型, 选择代表金融发展总体水平的第一主成分作为金融发展综合指数, 并从实证的角度证明了指数的有效性。

李学文、李明贤 (2007) 在“中国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评价与实证分析”中, 从金融发展和经济基础两方面选择指标, 构建了中国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指标设置完成以后,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层次指标的权重, 计算得到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值 (即各地区金融发展指数) , 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样地, 欧阳禹、申焕章 (2005) 等在文章“区域金融稳定问题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构建区域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与预警模型时, 也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赋权进而进行综合评价。

杨京英、闾海琪 (2007) 等在“信息化发展指数的测算”中介绍了信息化发展指数指标体系的组成。该指标体系由信息化基础设施指数、使用指数、知识指数、环境与效果指数和信息消费指数5个分类指数组成, 共计10个具体指标。文中采用专家评价与打分法来确定五类指数权重, 运用综合评价方法来计算信息化发展指数。

杨丽华、何雪峰 (2007) 在“基于熵值法的贸易可持续发展指数——以浙江省的实证研究为例”中, 从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出发, 提出由贸易升级指数、贸易稳定指数和贸易环保指数构成的贸易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数, 再运用熵值法实证测算浙江省贸易可持续发展指数。

张毅 (2003) 在“县 (市) 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测评方法”中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三个方面建立起县 (市) 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的测评指标体系, 然后根据主成分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办法, 对每一个县 (市) 的综合发展指数进行测评。

2.3 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蔡文浩 (2008) , 刘亦文、黄静寅 (2008) , 秦国明、孙希昌 (2007) 和胡国亮、刘贤龙、胡晓云、刘霞、张建华 (2003) , 在构建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进而对所研究问题进行综合评价。

丁晨芳 (2007) 在“组合模型分析方法在我国粮食产量预测中的应用”中, 尝试将组合预测法应用于我国未来粮食产量的预测, 以提高预测精度。通过赋予合理权重, 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多元回归模型和指数平滑模型加权组合, 并证明了单一模型经过组合能够提高预测精度。

阎小妍、孟虹、汤明新 (2006) 在“综合评价中不同赋权方法的比较探讨”中, 分析比较了主观赋权法——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以及客观赋权法——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五种方法赋权的优缺点, 并用一个实例对各方法确定的权重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发现这五种方法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上相关。

林一佳 (2002) 在“综合指数评价法在保险中的运用”中认为, 综合指数评价法概念明确, 简便易行, 能进行纵向与横向比较, 说明评价对象的变化趋势和升降幅度以及说明本单位在同行业中的状况, 能够准确地反映各项评价指标的具体差异。

曾宪报 (1997) 在“组合赋权法新探”中探讨了综合主、客观赋权结果的第三类赋权方法, 即组合赋权法的权数计算问题, 他认为组合赋权法以主、客观赋权法的结果为基础, 因此组合之前必须对其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 针对是否具有一致性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原权数矩阵进行加权处理, 最后还要做事后检验以检验组合权数是否合理以及如何选择最合理的组合权数。万星火、邢桂荣 (1996) 在“综合评价中权数确定的优化探讨”中也曾做过类似研究。

郭显光 (1994) 在“熵值法及其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一文中, 介绍了熵值法的原理和用熵值法进行综合评价的步骤。该文提到, 熵值法不能减少评价指标维数, 且熵值法的综合评价结果与变量不是线性关系。

3 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评述

在金融业发展测度这个问题上,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是从分析如何合理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入手, 多止步于指标体系的构建, 而且指标的设置不尽相同。国外学者的研究虽然能够为建立适合中国金融业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 但是, 在指标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上必须结合中国国情考虑;而国内学者的研究很多是在参考国外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的, 因此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评价具有更强的指导意义。

在建立中国金融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问题上, 国内很多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讨。雷宏 (2006) 等学者设计的指标体系是反映经济金融化的, 金融业发展研究的是一个行业的发展情况, 而经济金融化则是从比较宏观的层面研究经济发展的状态和阶段问题, 单从字面上理解, 这二者之间就有很大差别;谢洪礼 (2000) 等学者专门研究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他们的研究给本文带来的启示与思考是:构建中国金融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是否应该考虑金融风险或安全指标;还有学者在构建指标体系时认为中国直接市场融资所占比例非常小而不予考虑, 在他们做研究的时间, 这个假设或许是合理的, 但是,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中国经济和金融的发展, 市场直接融资额有很大增长, 以往不显著的因素现在未必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除了要严格按照科学性、独立性、代表性、可行性原则来选择指标, 还要考虑指标的现实性。

比较而言, 从中国金融业实际出发, 进一步运用综合评价方法来计算发展指数的很少。在合理构建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计算发展指数时, 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确定指标权重。在现有研究中, 有的学者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层次指标的权重。层次分析法是主观赋权法的一种, 它是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的、体现了系统思维方式和思维原则的较好的科学决策方法, 适用于目标结构复杂且缺乏数据的情况。它的缺点在于在应用中摆脱不了评价过程中的随机性及认识上的模糊性;有的学者介绍了常用的综合指数法、加权算术平均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构建综合评价模型的方法, 但并没有说明不同方法得到的结果是否相互支持、选择哪种方法更好以及选择的原则。

在其他行业发展指数的研究中, 有些学者采用专家评价与打分法 、综合指数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权重, 这种方法虽然能充分吸收本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 体现出各个指标的重要程度, 但以人的主观判断作为赋权基础不尽合理;有的学者采用熵值法为指标体系赋权, 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 它是根据各项指标值的变异程度来确定指标权数, 从而避免了人为因素带来的偏差, 但是由于忽略了指标本身的重要程度, 有时确定的指标权数与预期的相差很远, 另外同样的指标体系在不同的样本中确定的权数也不同, 这有时也使人感到困惑;还有学者选择主成分分析法或因子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 主成分或公共因子对应的特征向量的元素值为各变量的权数, 利用这个权数将标准化的数据加权合成综合指数, 这个过程中的赋权属于客观赋权, 因此也不能摆脱客观赋权法固有的缺点。

对于综合评价方法, 很多学者单独研究了某种赋权方法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但也有学者不局限于此, 郭显光 (1994) 等学者针对各种赋权方法的优缺点, 研究了综合不同赋权法的组合评价法;曾宪报 (1997) 等则专门研究了如何对由各种赋权法得到的权数矩阵赋权;丁晨芳 (2007) 等研究了组合预测法, 方法上的创新给应用研究领域的发展带来了可能。

通过对学者们关于金融业发展评价方面研究成果的综述, 发现他们的研究多集中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上, 金融业发展指数计算方法的研究并不多见。而我国金融业发展指数可以概括性的评价全国各地区金融业发展的相对水平和发展进程, 通过金融业发展指数的横向比较, 可以反映我国各个地区金融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在全国的地位;通过金融业发展指数的纵向比较, 能够反映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总之, 利用金融业发展指数来考察现实金融业发展问题, 既能明确优势, 又能看出不足, 从而为引导我国金融业朝着良好的方向成长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 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

发展民间金融推动金融改革 篇8

民间金融的概念有着宽泛的外延性,但总体可概括为个人、企业、组织在国家监管之外的非官方金融市场进行金融交易活动的行为。有国外专家经研究后指出,金融市场具有二元性,一部分是由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组成的在国家监管下的金融市场;另一部分是由地下钱庄、高利贷等构成的在国家监管体制外的金融市场。这里提到的后一部分即本文所指的民间金融。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对民间金融的分析仍局限于民间金融的微观层面,对于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交互作用的研究也多是规范性分析,缺乏说服力。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国民间金融尚处于官方监管之外,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为此,我国对这一未知领域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1.民间金融的界定

由于我国对民间金融的研究起步较晚,因此国内对于民间金融的内涵和外延尚未形成一致的观点。与正规金融相比,国内关于民间金融的文献、研究数量也相对较少。所以,国内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出发,对民间金融做出了不同的界定。有专家认为民间金融是游离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不受国家信用控制和中央银行管制的内生条款;有专家则认为民间金融和正规金融是同一国家中并存却又相互割裂的两种金融体系。两者的差别在于,正规金融受到国家相关金融法律的控制,而民间金融则在这种控制力的范围内运作。除去以上两种主流观念,还有部分专家认为,民间金融和正规金融的主要差别在于依靠的对象。正规金融依靠社会法律体系运作,而民间金融则不受社会法律体系的限制。

综合上述几种观念,民间金融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现象。民间金融的概念中既包括了如民间直接借贷等形式的民间直接融资活动,又包括了如地下钱庄、高利贷组织等在内的民间金融中介组织。同时还涉及到如抗震救灾储金会在内的保障性互助组织,如农村互助合作基金会在内的商业资金通融组织。可以说,民间金融是一种在提供资金通融服务同时,促进社会进步的经济、社会组织。

我国的民间通融在不同地区也呈现不同的特征。例如,在经济发达地区,民间金融属于一种商业性质的融资组织;而到了经济落后地区,民间金融则带有更多的互助合作意味。总体而言,我国民间金融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其一,主要依靠地域、亲缘等因素来建立信用体系;其二,具有高效灵活的交易方式;其三,具有高效率与高风险并存的特点。

2.民间金融的发展原因

我国对民间金融的研究虽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但我国的民间金融存在历史悠久。结合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历史和经验,我国民间金融得以发展的原因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内生性原因——民间资金市场供需两旺。民间金融的资金来源于民间私人财富。随着我国中小型企业的迅速发展,民间私人财富也在不断增长和积累。各类中小型企业及农户为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而由于中小企业和农户受自身规模和市场信用等因素限制,难以在正规金融机构筹集到大量资金,因而转向求助于民间金融机构,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民间金融的发展。

现行正规金融渠道不畅通。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的改革和信贷机构的减少,使我国民间金融活动获得了发展机会。改革后,正规金融机构受到的贷款条件更为严格,且出于实现贷款收益最大化的考虑,减少了信贷交易成本。因此,正规金融机构往往只能将大企业作为主要的金融服务对象。而民间金融的存在弥补了正规金融服务领域的缺陷,因而获得了生存空间。

管制利率制度使大量资金流入了民间金融市场。我国政府对正规金融实现管制利率制度,且在正规金融体制内,人们可选择的投资渠道十分有限。因而部分居民选择把资金存入民间借贷,而非正规金融机构。甚至有部分居民通过借入后再高息借出的方式,从中牟取利益。

民间金融自身拥有有利优势。与正规金融管理规定多、程序复杂的缺陷相比,民间借贷手续简单、交易成本低。民间借贷不借助信用系统,借贷活动一般建立在人情网络关系上。有时甚至仅凭借条或口头约定就可完成交易。其次,民间交易对担保的要求低。由于民间交易主要建立在人际关系上,因此交易双方往往对彼此的伦理、道德等有一定的了解和信赖,从而降低了对规范担保的要求。最后,民间金融的利率也相对灵活。民间借贷的利率一般由交易双方根据自己供求状况来确定。民间借贷多在熟人网络中进行,因而交易双方对彼此的借还款能力及工作收入等都有一定了解,可以根据实际状况对利率做出调整。

3.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意义

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意义主要有三点。首先,民间金融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使我国资源配置效率得到了提升。同时,民间金融还通过将部分民间储蓄转化为民间投资,提高了社会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其次,民间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农村的城市化进程。由于正规金融的条件限制,农村经济对金融支持的需求无法在这一金融体制下获得满足,而民间金融以其顺应生产、发展规律的优点,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充足的资金。再次,民间金融为正规金融注入了竞争因素,促进了正规金融的发展。近年来,民间金融的快速发展对正规金融构成了一定威胁,促使政府和企业对正规金融的反思和改革。民间金融和正规金融在相互的竞争中不断完善。

4.我国民间金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民间金融虽对我国的金融体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因其非规范性融资的特点,在发展中也显露出一些负面效应。例如,民间金融组织的客户群相对固定,一旦超出其原有的地域范围或客户群,其运营机制无法正常运行,导致交易成本优势的丧失。同时,由于民间金融缺乏完善的风险预防措施,但凡发生贷款者对借款者信誉、贷款用途判断失误的情况,经济风险会显著加剧。民间金融还吸引了大量游离于国家金融监管体制外的闲置资金,容易造成监管失控,金融信号失真的情况。总体而言,民间金融具有风险性、盲目性、不规范性等特点,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稳定。

5.完善民间金融的措施

民间金融的存在和发展,弥补了正式金融的不足和缺陷但民间金融自身存在的抗风险能力弱、投机性强等缺陷将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产生干扰,甚至引发局部金融危机,危害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国家必须对民间金融加以规范和完善,使民间金融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具体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加强民间金融的监管。国家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民间金融进行制度化管理,必要时还可将其纳入国家宏观金融管理体系。同时,还应建立民间金融监管机制,对民间金融融资双方的交易操作进行监管。

建立风险防控机制,有效降低金融风险。民间金融长期游离于国家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缺乏法律约束和制度管理,极易发生违约、破产等危机。为此,政府应建立民间金融风险预警制度,并设置专门的部门进行定期检查,最大程度规避过高利率所带来的巨大风险。

统而言之,中国民间金融在产生和扩张的过程中,虽出现过高利贷等不规范行为,甚至资金链断裂等不良现象,但在金融市场不断改进与完善的过程中,民间金融总体发挥着积极的正向作用,并且成为了正规金融的重要补充。对于民间金融的发展,我国政府应做到正确引导、必要监管,只有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并且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民间金融的潜能。

上一篇:乡党委书记述职报告下一篇:拜年过春节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