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口施工方案(共8篇)
施工项目在运行中会涉及到多方面的关系,为了处理好这些方面的关系,就需要协调。协调是施工管理的重要部分。
6.1项目的协调内容
在施工项目运行的不同阶段,协调的内容、侧重点各有不同,归纳起来,应有以下五种主要关系须协调处理。
其一,人际关系的协调:包括项目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项目组织与关联单位的人际关系,主要解决好人员之间在工作中的联系和矛盾;
其二,组织关系的协调:主要解决组织内部的分工与配合问题;
其三,供求关系的协调:包括施工项目实施中所需的人力、资金、设备、材料、技术乃至信息的供应,主要通过协调解决供求平衡的问题;
其四,配合关系的协调:包括求得本公司、建设单位、总包单位、设计单位、分包单位、供应单位、监理单位,在配合关系上的协调和在配合步调上的一致,以达到同心协力的目的;
其五,约束关系的协调:主要是了解和遵守国家和所在地方的政策、法规、制度,在遵章守纪的前提下,求得执法部门的理解和支持。
6.1.1 施工项目内部关系的协调
(1)施工项目内部人际关系的协调
项目组内部人际关系是指项目经理与下属的关系,职能人员之间的关系,职能人员与作业人员之间的关系,作业人员之间的关系等。协调好这些关系主要靠执行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个人工作积极性。
(2)施工项目内部组织关系的协调
施工项目中的组织形成了系统,系统内部各组织部分构成一定的分工协作和信息沟通关系,通过关系协调,可使组织正常运转,充分发挥组织的作用。具体可以通过划分职能、明确职责、制度约束、信息沟通、及时解决矛盾等等方式进行。
(3)施工项目内部供求关系的协调
首先应抓紧计划环节,计划编制时力求生产需求与供应之间平衡;其次抓住施工中的重点环节,克服瓶颈制约;第三加强高度工作,排除生产障碍。
6.1.2 施工项目与近外层之间的关系的协调
近外层关系包括与业主的关系,与设计单位的关系,与供应单位的关系,与公用单位的关系等。这些关系都是合同关系或买卖关系,应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协调。
(1)施工项目与业主的关系协调
从招标开始,经过施工准备,施工中的检查验收、进度款项支付、工程变更、进度协调、交工验收等。处理好这种关系主要是洽谈、签定和履行合同,即使产生纠纷,也以合同为依据解决。如业主委托了监理单位进行施工监理,则施工单位应接受监理,按监理制度协调关系。
(2)施工项目与设计单位的关系协调
同为承包单位,但二者之间没有任何合同,仅是在设计交底、图纸会审、设计变更与修改、工程验收等环节中发生的图纸供应关系、设计与施工技术关系,应通过密切接触,协调好二者关系。
(3)施工项目与供应单位的关系协调
施工项目组织者应对物资供应方的质量体系进行调查,与已经取得认证资格的厂家或商家签定供货合同。在严格履行合同的前提下,处理各种与物资供应方的关系。
(4)施工项目与公用部门之间的关系协调
包括道路、市政建设、自来水、煤气、热力、供电、电信等部门的关系。主要应利用这些单位与业主方的密切关系,加强计划协调、质量保证、施工协作、进度衔接等方面的协调。
(5)施工项目组织与分包单位的关系协调
选择具有相应营业等级和施工能力的分包单位;:落实好分包责任;处理好分包利益;解决好分包纠纷;一切按分包合同办事。
6.1.3 施工项目与远外层之间的关系协调
远外层关系包括与政府部门、金融部门、现场环境单位的关系。这些关系的处理没有定式,处理更加困难,应按有关法规、公共关系准则、经济联系规口处理。
6.2与总包单位的协调配合
(1)及时了解总包方关于工程上的最新设想,对图纸与现场不符或其他原因将来可能影响使用功能的部分,都给予明确说明,并将修改设想提供给总包方、设计单位参考。
(2)工地现场由一名项目经理专职与总包方联系,密切配合并及时反馈总包方及项目部意见。
(3)对于总包方提出有关工程施工的各项要求,都以积极态度接受执行,并虑心听取总包方有关意见,让总包方切实满意。
(4)有关设计变更、洽谈等具体问题,严格按规范执行,积极配合总包方工作。
(5)遵照总包方的各项要求和工地的一切规章制度,进出施工现场出示证件,礼貌待人,文明施工,服从总包方统一管理,有问题以书面呈文递交,书面解答,后果大问题会同总包方协商。
6.3与专业系统协调配合
根据本工程的具体情况,在施工过程在中将涉及到与以下专业系统的施工配合:
6.3.1与建筑系统的协调配合施工
建筑施工单位根据建筑设计功能要求,确定室内建筑空间的大小,空间序列以及人流交通组织等。室内装饰施工就是在这些不同的空间内进行室内装饰,但也会按照设计布局在大空间内设置小空间,再在这些小空间内进行装饰。这就会涉及空间的形体修正与完善;涉及到空间气氛与意境的创造;涉及到建筑艺术风格的总体协调;涉及到地面、墙面、天花尺寸和比例的设定等。上述所有涉及到的方面都要与建筑施工单位进行沟通,明确了解建筑施工方面的具体要求,以及存在的与设计有出入问题进行修正,商量出一个可行的施工方案。
6.3.2与结构系统的协调配合施工
室内装饰工程就要从墙面及天棚中外露结构部件的利用与搭接方面做文章;注意吊顶标高与结构标高(设备层净高)的收口关系,掌握室内悬挂物与结构构件固定的方式;了解墙面开洞处承重结构要求;接受执行结构系统规范化施工标准;对结构部分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修订意见。绝对不允许将发现存在的结构缺陷以装饰面进行掩盖。
6.3.3与空调系统的协调配合施工
空调系统属设备安装,多由一家专业施工单位完成。室内装饰工程须在空调系统完成这后再进行施工。但有几点要与空调施工单位配合。
室内天棚设计与空调管道布置在造型上的关系; 室内天棚设计与空调送风口位置的布置;
室内天棚(或置面)设计与空调器风口位置的布置; 室内陈设与各类独立设置的空调设备的关系; 出入口装修设计与冷风幕设备布置的关系。
6.3.4与消防系统的协调配合施工
消防系统有其规范的施工要求,喷淋头、水幕、烟感的布置要符合消防规定的高度和间距。室内装饰工程要配合这些要求完成装饰施工,同时消防系统也要根据室内装饰的要求将喷淋头的高度按天棚完成饰面高度确定好准确的尺寸,这方面的互相沟通和配合施工是在保证消防要求的同时,又不能影响饰面收口的外观效果。除此以外,消防栓的位置也要考虑到了,装修施工时绝对不能因为消防栓防碍饰面效果面随意挪位或掩饰,非要移位时,应会同消防系统施工单位,由他们根据要求和规范来进行。
6.3.5综合布线安装的组织协调配合
(1)事前作好施工总进度计划,并按照总进度计划编制科学、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尽可能的避免相互之间所造成的施工影响;
(2)首先要明确施工分界线,通过甲方落实界限与责任。弱电系统所有终端设备位置与安装都应有明确的交底图。
(3)交叉施工时,本着“方便留给别人、困难留给自己”的思想积极配合;(4)在施工后期阶段要落实对对方的成品保护工作。
(5)智能弱电工程由指定分包单位施工,预埋件(包括砖墙暗管)由总承包商施工。本承包人须配合门禁系统厂家安装系统。
(6)在施工中要注意综合布线专业各信息点、插头以及布线的位置,注意这方面对装饰的要求,并作好积极的配合工作;
(7)在配合后期,要作好对该专业的成品保护问题; 6.3.6与电梯安装专业的协调配合施工
电梯安装关键是门框位置、按钮位置。显示屏位置的确认和安装程序,先给安装位置图,参照电梯的设计和室内设计图制订安装图(由装饰公司绘制),由设计公司和业主确认后执行。
6.3.7与设计单位的配合及措施
(1)施工进场前,派出一优秀的现场设计班子,与设计单位一起对施工图纸进行会审;
(2)现场设计师常驻工地,负责对施工图进行深化设计,弥补设计的不足;(3)由本工程技术负责人与设计单位沟通,对设计变更,以及施工图不明白的地方虚心向设计单位请教;
(4)本着互相配合,互相学习,一切为了工程的思想,每周召开一次设计协调会,请甲方一同参加,有效地解决各类问题,做好每一项工作;
(6)工和竣工后,将竣工图报送设计单位进行审核。(5)施工过程中,虚心向设计单位请教、沟通。对业主做到认真负责;
6.3.8与监理方的配合协调
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及相关规范施工(达到优良标准)同时尊重监理的正确管理,认真执行监理提出的标准要求,积极配合监理的日常工作,从材料样板的认定,材料进场到施工中隐蔽工程验收,施工工艺方法的确定,直至竣工验收,完全服从监理单位的监理,并与之密切配合,确保工程的顺利完工。
6.3.9与政府相关部门的配合
施工前配合甲方对项目报建,并按建设部门的相关规定办理有关证件,依法交纳有关税金。在施工中注重对施工灰尘、噪声及垃圾的控制,减少和降低对环保的影响。
6.4本公司内部专业工种的组织协调配合
6.4.1建立施工协调会制度
工程施工前期,施工配合难度大、问题多,定于每周一下班前召开施工协调会,要求由项目经理主持,各专业施工员及总施工员必须参加,要求参加会议的人员作到会前有准备,会上有决议、会后抓落实。
6.4.2落实图纸交底制度
各专业与专业之间、安装与装饰之间,都要有明确的图纸交底,明确位置.尺寸.标高.作法.施工中严格按图操作。
6.4.3实行隐蔽工程验收交接制度
凡是需要隐蔽的施工项目,均要在隐蔽前作好验收记录,专业交接的项目要办理相关隐蔽工程交接手续,明确责任。
6.4.4编制实施性施工进度计划
实施性施工进度计划要在各专业合理协作的基础上编制,内容包括:(1)制定施工方案,明确施工方法的确定,施工机械的选择,施工顺序的安排和流水施工的顺序。
(2)编制施工项目进度计划,以保证项目施工的均衡进行。
(3)编制资源供应计划,包括物料供应计划,机械设备的进场计划,劳务计划等。
(4)编制图纸深化及呈审的进度计划。
6.4.5执行周报制度
(1)按周向公司报告工程的执行情况。(2)提交周度施工作业计划。
(3)提交各种资源与进度配合调度状况。
6.4.6做好协调照管工作
(1)参加有关各专业工作协调会议,积极参与对总工期进度的协调。(2)及时根据甲方、监理的工作指令作出进度的调整计划。(3)在进度上有重大提前及延误应及时向甲方及监理报告。
(4)对内部各专业工种在施工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要及时的答复并作好相应的调整工作;
引红济石调水工程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太白县,是把汉江北岸褒河支流红岩河水通过穿越秦岭的隧洞自流调入渭河南岸支流石头河中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工程由低坝引水枢纽和输水隧洞(洞长19.76km)两部分组成。本标段从进口桩号K0+009~K0+3000,全长2.99km。洞室一般埋深150~300m,最大450m,洞室中泥岩段长0.51km,砂岩段长2.48km,以Ⅴ类围岩为主,地下水较丰富。断面为圆拱直墙型,成洞尺寸3.8m×4.2m(高×宽)。
在桩号K1+210处设计有长130m斜井一个,尺寸3.6m(高)×4.0m(宽),斜井所处地质为砂岩、层位不连续,以夹层和透镜体为主,局部地段厚度较大,泥质胶结,胶结程度差,地下水丰富,有不同程度的流砂出现,易产生变形破坏,属极不稳定的砂岩。
在原斜洞与交叉段施工中,设计支护采用门架形式,高1.5m、宽2.1m、I16工字钢支护,支护拱顶低于设计拱顶0.80m,在施工中采用上抬法进行顺坡;在向上游方向主洞上导坑施工中,根据施工经验该处存在流砂等不良地质状况,为防止拱顶发生流砂、坍塌等现象发生,为确保施工安全,尽快形成工作面,经我项目部施工技术人员、设计院及陕西省水利厅有关专家多次勘察、研究分析,该处地面较平整,洞顶距离地面25~30m,且地下水位较高,决定对交叉段K1+190~K1+220段采用旋喷桩进行固结处理,交叉段在按设计施工的基础上采用加强门架支护。
2 施工原则与方案
具体施工步骤为:(1)为确保施工安全和小型机械进洞,拟对斜井洞壁、洞底因流砂或地下水渗带所形成的空腔进行回填注浆加固后,再进行洞底局部修整施工。(2)对支洞掌子面采用长6m、间距20cm、Φ100大管棚和Φ60小导管注浆加固固结岩层;并对已施工完的支洞洞壁围岩进行模筑混凝土加固或固结注浆加固(小导管施工工艺见图1)。(3)支洞斜穿主洞施工采用短台阶、短进尺(每循环60cm)、弱爆破或不爆破、预留核心土和门架支护的施工方法向前掘进。(4)正洞施工,先由交叉段向下游开挖支护5~10m,再进行上游开挖支护施工;洞内开挖采用风镐开挖,小型装载机装碴,小型翻斗车出碴。并在交叉段向上下游各不小于10m的范围内加强初期支护:初期支护采用I20工字钢,间距50cm,工字钢间用Φ25连接筋,间距60cm,拱脚和边墙底脚采用锁脚锚杆加强,喷射砼厚度≮30cm,包裹钢拱架厚10cm,分层喷至设计厚度。
3 施工工艺
支洞施工采用短台阶法开挖先拱后墙方案。
3.1 上部(拱部)施工
(1)施工工艺流程(见图2)。(2)操作要点。a.管棚和注浆管的制作:管棚长6m,直径为100mm,管头加工成尖头;注浆管的规格尺寸与管棚相同,在距管口2m以后钻准6~8的注浆孔,孔距15cm,呈梅花形布置。b.注浆管、棚管的布置:由于地压力大,在拱顶曲率中心两侧45°范围内按间距10cm布管,其中注浆管间按小于1.5倍注浆扩散半径设置,定为30cm,在此范围之外则按30cm间距布管,且全是注浆管;掌子面核心土部位按50cm间距布管。以防止核心土失稳外漏。c.打入钢管:利用改装的风枪或气腿式风钻直接打管,如水平管可采用电煤钻打孔,再用人工锤击打管,管内砂用高压风吹出。d.孔口止浆:由于孔口地层不能自稳,需用柔性止浆袋止浆。柔性止浆袋系用橡皮绸制成的套状袋,打管前将其套在注浆管上用铁线绑牢然后随同钢管一起打入地层,注浆时,浆液或气体通过注浆孔进入袋内,使之鼓起压实管周围砂体,达到止浆的目的。e.注浆:将水玻璃稀释到10~20Be,和浓度为15%~20%的硫酸按2:1或3:1比例混合,配成pH值为3~5的浆液,然后按定压法(0.3~0.5MPa)进行单孔或群孔注浆。f.开挖:注浆完成后即可组织开挖。g.支护形式和方法:砂岩段采用I20型钢拱架,@60cm,φ25连接筋加密,@50cm;拱架尺寸加大为2.5m(半径),预留5cm。h.拱部衬砌:每挖完1个进尺,就衬砌1次(加格栅支撑),二衬紧跟。i.量测:量测项目有围岩压力、拱顶沉降和拱脚收敛。当发现围岩压力过大或沉降过大时,应对下一循环的管棚和注浆参数进行调整,同时须注浆加固拱脚。
3.2 下部施工工艺
(1)施工工艺流程。下部放样布孔→钻孔→装药爆破→排烟→机械开挖及人工修凿→喷砼→安设下部格栅钢拱架→布设锚杆孔→钻孔→安设锚杆→挂钢筋网→喷砼至设计厚度。(2)施工要点。a.在下部断面施工前,先打入1#和2#管。其中,1#管与水平方向成16°角,2#管成25°角。这两种管的长度均为4m,直径均为60mm,布设间距均为45cm。1#和2#管打入后,即可注浆加固拱脚。b.中台阶布管:3#管为核心土注浆加固管,长2m,横向间距1.5m,纵向间距0.45m,钢管外径为60mm;4#管为水平管,垂直边墙打孔,间距40cm,所用钢管的外径为60mm。中间台阶高2m,注完浆后即可开挖。c.中间台阶开挖:衬砌:采用短开挖、衬砌紧跟,每个循环挖、衬4次,进尺3.2m。d.下台阶打管注浆:下台阶打入5#管(管长4m,外径60mm,布置与3#管同)后注浆。要注意,4#管的施工需与各台阶错开,错开距离一般为两个循环进尺。e.墙脚加固:边墙衬砌后,为防止结构过量沉降,需对墙脚加固,做法是打6#管(管长4m,倾角450)注浆。
4 正交支洞与正洞交叉段施工
4.1 交叉段采用加强门架支护加强
型钢采用I20工字钢,并在门架上部设斜撑、门架底部加支撑纵横梁加强。门架间距50cm,及时喷射砼加强,包裹门架后10cm,连续施作到正洞内侧,门架间用Φ25连接筋连接,间距50cm。然后紧挨已完工门架下部在其两侧安装两组垂直于洞轴线的较小门架,在此基础上截掉门架内影响正洞施工的立柱,保留正洞内左右两侧4根立柱,然后对其进行正常的隧洞初期支护加固。
4.2 交叉段正洞开挖支护
在对交叉段门架处理完的基础上,先按正洞标准断面向下游开挖支护5~10m,待形成工作面后,再向正洞上游进行开挖支护施工。开挖支护作业严格按注浆管棚超前支护和三台阶法开挖进行。
5 结论
引红济石调水工程引水隧洞和斜井交叉段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且处在透水岩层中,且交叉段洞室断面较大,两洞室交角小,是隧道开挖施工中的难点。交叉段开挖施工措施采用了采用短台阶、短进尺(每循环60cm)、弱爆破或不爆破、预留核心土和门架支护的施工方法向前掘进;洞内开挖采用人工配合风镐开挖,小型装载机装碴,小型翻斗车出碴。并在交叉段向上下游各不小于10米的范围内进行加强型初期支护:初期支护采用I20工字钢,间距50cm,工字钢间用Φ25连接筋,间距60cm,拱脚和边墙底脚采用锁脚锚杆加强,喷射砼厚度≮30cm,包裹钢拱架厚10cm,分层喷至要求厚度,钢支撑、拱架与锚杆之间均采用型钢或连接筋进行焊联,通过以上处理,支护结构与围岩形成整体拱效应,未发生塌方等事故。引水隧洞交叉段开挖支护施工的顺利完成,为隧洞提前进洞与早日贯通提供了条件,确保了工程进度,施工方案经济合理,效果显著,希望本方案能对与此类似工程施工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摘要:本文就引红济石Ⅰ标Ⅴ类围岩主洞与斜井交叉段施工讲述了该工程采用的施工方案,该方案经济合理,效果显著,希望本方案能对与此类似工程施工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Ⅴ类围岩,富水隧洞,主洞与斜井交叉段,施工方案
参考文献
[1]刘宗仁.ISBN7-04-011599-9,土木工程施工[Z].
[2]王仲何.不良地质地层中隧洞施工方法[Z].
[3]陶晓南.软岩隧洞施工支护技术[Z].
关键词:隧道斜井正洞交叉口施工
1隧道发展状况
我国公路隧道修筑技术已有长足的发展,对围岩动态量测反馈分析技术,组合式通风技术,运营交通简易监控技术,新型防水、排水、堵水技术,围岩稳定技术,支护及衬砌结构技术等都有许多成功实例,其中大部分成果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还有一些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视隧道设计前的水文地质调查、勘测的预设计(初步设计)工作,必须进行施工中的地质超前预提及变位量测工作,及时进行信息化反馈施工设计。这种动态设计、动态施工、动态管理是符合地下工程不确定性客观规律的,是克服施工中不确定性因素的重要手段,是确保安全、可靠、适用、优质建成工程的关键。
2斜井的重要意义
一般隧道的长度越大,工期越紧,若单独从两头掘进,必然受只有2个掌子面的施工场面的限制而无法完成任务。假设一条10KM的隧道,采用两头掘进的方式施工,工期假定3年(现在一般工程的工期3年的也很少了)。而一个掌子面的施工进度按130米/月算,36个月后只能完成4680米,而且还有后续的仰拱、填充、二衬、电缆沟、路面、附属等工序,必然无法在规定工期内完成施工任务。若在隧道中部增加1个斜井,掌子面将增加2个,工期将接近减短1/2,即能轻松完成任务。这就是斜井的重要意义。
3交叉口施工方法的重要意义
(1)交叉口施工有以下特点:与正洞交接处跨度大;形状不规则;断面小;比较危险;施工时间较长,进度慢。
(2)根据以上特点,我们首先要控制的是施工安全,如果安全上除了问题,就有可能造成人员的伤亡、企业的损失、工期的耽误、成本的增加等不可避免的麻烦。如果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我们主要任务的就是加快施工的进度了。
(3)如果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案,能加快交叉口的施工进度,就可以早日进入正洞,快速形成2个掌子面,原来制约我们的掌子面少、工期压力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就是交叉口施工方法的重要意义。下面介绍几种国内常用的交叉口施工方法。
4几种交叉口的施工方案
4.1直接挑顶法
(1)主洞上导挑顶
以斜井方向开挖进入正洞5m后,利用爆破松碴作为作业平台,双向以45°斜角挑出正洞拱部(上导),斜井顶部与主洞拱顶高差3.54m,开挖5m长即可到主洞拱顶。上导两侧也同时以斜角开挖至设计轮廓线位置。
(2)压顶
斜井与主洞交汇处,拱顶在两侧扩拱时残留部分在上弧导开挖到轮廓线位置后回头压顶,使交汇处15m范围内主洞拱部先成型,同时予以支护。
(3)三台阶施工作业
上导开挖成型后,双向同时推进,中导和下导分别滞后6m及5m相应跟进,初步形成双向开挖作业能力。
(4)组装台架
三台阶双向开挖相距60m后,大里程方向上导停止开挖,中、下导向前开挖形成全断面,在掌子面附近组装小里程方向掘进和支护台架。同时,小里程方向以三台阶法继续开挖,台车组装成型后,小里程方向上导停止,中、下导跟进,形成全断面,利用组装好的台架全断面作业。此时,大里程方向掌子面继续加工副攻方向掘进和支护台架,加工好后进行全断面作业,从而形成双向全断面正常作业。
4.2转体扩挖法
(1)施工方法
斜井施工至与正洞交界后,以圆曲线形式转体进入正洞,同时上坡开挖至正洞拱顶高程,并继续沿相同方向掘进一定距离;形成作业空间后,转向相反方向施工,扩挖临时支护达到正洞标准断面。斜井进入正洞平面、立面关系。
(2)施工步骤
①根据斜井与正洞相交角度,以间距1.0m间距安装异型钢架,完成由垂直于斜井中线到平行于正洞中線的过渡。
②斜井与正洞交叉口段以0.6m间距架立I25a异型钢钢架,保证相交地段三维受力状态围岩的稳定。
在此型钢钢架上焊接Ⅰ25a型钢横梁,并在横梁两端螺栓连接Ⅰ25a型钢立柱,为正洞钢架提供落脚平台,以后在此处安装正洞钢架时,用Ⅰ25a型钢斜梁代替正洞的N2钢架,用Ⅰ25a型钢立柱代替正洞的N2、N3钢架。
(3)斜井进入正洞内的导洞施工
①导洞设计净宽9m。支护参数为:HW125型钢钢架,间距1榀/m,Φ22锚杆,长度3.0m,间距1.0×1.0m,梅花型布置;φ6钢筋网,网格间距0.2×0.2m;喷射C20砼,厚度18cm。支护施工中要严格按施工指南操作,保证锁脚锚杆和纵向连接筋的施工质量。
②爬坡道的坡度设计,应根据土质情况及机械施工需要进行调整,以加快爬坡导坑施工。
③完成爬坡后,按照线路设计坡度向西安方向按Ⅳ级围岩开挖方法、支护参数继续进行弧行导坑掘进,施工10米后,喷砼封闭西安方向掌子面,反向向郑州方向开挖正洞,每循环先开挖上部,立上部钢架后,再拆除导洞钢架。
④反向开挖支护反向开挖按正洞Ⅳ级围岩上部弧形导坑的高度进行,先开挖顶部,再开挖两侧,开挖时仅对有影响的导洞钢架进行拆除,按正洞设计要求间距进行钢架施工,相应完善其他支护。
⑤正洞落底后要及时进行正洞仰拱施工,以便初期支护与仰拱尽早成环,确保施工安全。
4.3导洞棚架法
(1)施工方法
在斜井接近与正洞相交里程时,逐渐抬高斜井拱顶高程,接长钢架长度。于正洞与斜井相交里程起,采用小导坑进入正洞洞身开挖,于正洞中线处达到正洞拱顶高程,施工中应预留变形沉落量和临时支护厚度。然后再逐步扩挖至正洞标准断面。
(2)施工步骤
①根据斜井与正洞设计相交角度及拱顶高差,确定斜井扩挖起始里程HK0+L1,其拱顶抬高坡度控制在30%左右,同时并对该段斜井初期支护应进行加强,确保下步正洞跨越横洞提供支护保障。进入正洞范围后其开挖及初期支护需比正洞拱部相应设计标高加大,以预留临时支护厚度。
②考虑横洞到正洞上导拱架落脚位置的牢固性,横洞拱架必须提供一个牢固的落脚平台。
在正洞右侧边墙与横洞交界里程HK0+L2处时,沿正洞方向设置拱顶纵向托梁,托梁采用Ⅰ25a型钢,牢固焊接于横洞钢架拱顶,托梁与横洞钢架间空隙设置Ⅰ25竖向立柱,立柱与正洞拱架位置相对应,牢固焊接并喷射C25砼回填密实。
③横洞施工至正洞右侧边墙即L2时,采用人工开挖掏小洞(2m×2m)的施工方法,棚架临时支护及时跟进;与正洞走向垂直上坡到拱顶中线位置后,再逐步扩大施工断面,直至正洞的标准断面。
(3)施工要点
正洞与横洞相交地段处于复杂的三维受力状态,为保证正洞安全挑顶施工的完成,正洞初期支护必须座落于一个牢固的落脚平台,同时应加强该段正洞初期支护的锁脚锚杆施工,防止拱架下沉。
①斜井变断面段施工,应加强初期支护,设计参数应比正常断面相应提高。
②交叉处加强环设置由于正洞开挖断面较大,为确保扩顶段正洞施工安全,在横洞与正洞交接处设置一加强环,加强环由3榀Ⅰ25a型钢钢架组成,钢架间采用φ22钢筋连接,喷35cm厚混凝土覆盖钢架。并应及早施作斜井二次衬砌。
③设置托梁,为正洞拱架提供落脚平台在正洞与横洞拱顶交界里程处,沿正洞方向设置拱顶纵向托梁,托梁采用Ⅰ25a型钢,牢固焊接于横洞钢架拱顶,托梁与横洞钢架间空隙设置Ⅰ25a型钢竖向立柱,立柱应与正洞拱架位置相对应,牢固焊接并喷射C25砼回填密实。
④加密设置正洞初期支护锁脚锚杆,每榀钢架单侧不少于4根锁脚锚管,锚管长4.0m,注水泥砂浆,锁脚锚管与钢架牢固焊接,防止拱架下沉,。
⑤正洞扩顶开挖,顶部支撑Ⅰ18临时棚架,棚架间距依据围岩稳定状态采用0.6~1.0m,棚架间采用φ22钢筋焊接为整体,挂设钢筋网后复喷C25砼20~25cm,形成临时支护体系。
(4)施工注重事项:
①施工中必须加强围岩量测,根据量测结果及时反馈支护信息,确保支护措施安全合理。②交叉口段斜井衬砌应及早施作,挡头板沿正洞线路方向安设。
③斜井与正洞掌子面施工时,应设专人值班,随时观察围岩及支护状态的的稳定性。
④制定挑顶施工的安全应急预案,做好应急材料、物资的储备。
参考文献:
[1]JTGF60-2009,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
[2]JTG/TF60-200,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
[3]JTGF80/1-200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为了稳定基建安全生产局面,根据《安全生产法》第四十条的要求,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施工双方经协商,同意并遵循以下条款开展施工交叉作业,同时接受建设单位的监督。双方协议条款如下:
① 双方施工单位尽量避免在同一区域内同时交叉施工。
② 验收交工是上、下两道工序施工单位变更安全责任主体的分界线。验收交工前,上
道工序施工单位是施工现场的安全责任主体;验收交工后,下道工序单位是施工现场的安全责任主体。变电站土建交安是土建和电气施工单位变更安全责任主体的标志。
③ 安全责任主体单位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负责,有权对进入其施工现场的其他施工
单位提出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并进行管理和监督,有权纠正其不文明行为;有责任和义务向其他施工单位交待施工安全管理规定、现场危险点和注意事项等安全内容,并存留交底文字记录。
④ 其他施工单位有义务遵守安全主体责任单位的要求、服从管理和监督并开展施工现
场的安全文明施工活动。应注意对工程成品的保护,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后开展施工,保证施工现场整洁及设备安全。对安全主体责任单位在检查中发现的本施工单位责任的安全隐患应及时整改;由于不及时整改,造成安全事故的,责任由施工单位承担。
⑤ 一方施工单位不宜使用另一方施工单位的机械设备、电源,如须使用,必须征得另
一方施工单位同意。
⑥ 一方施工单位在另一方施工单位施工区域进行短时施工,必须告知另一方施工单位
项目负责人,并采取相应措施。
⑦ 其他需要明确的责任(可附说明):
⑧ 双方发生争议时,应请7建设单位进行协调解决,避免发生正面冲突。 ⑨ 本工程计划年月日进行工序变更交替,同
时进行安全责任主体变更。
⑩ 本协议一式三份,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三方各一份。
施工单位(章)(工序变更前责任主体):
安全协调人代表:电话:施工单位(章)(工序变更后责任主体):
安全协调人代表:电话:
建设单位(章):代表:电话:
山东圣大建设集团称:甲方 曲阜远大钢构公司称:乙方
为加强施工安全管理,确保工程进度的顺利进行,避免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协议:
1、施工交叉作业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施工单位在同一区域内进行的相关作业。
2、甲方、乙方均应当负责本单位承担的施工任务范围内的安全管理工作。
3、乙方在施工交叉作业前,应根据作业性质、特点及施工作业环境条件,提前向甲方提供施工安全方案和安全管理制度(含安全组织网络体系),制定和组织落实专项的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安全技术措施应当符合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
4、乙方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施工方案和施工进度,负责向不同工种的施工人员(包括按照规定使用的其他建筑劳务人员)进行专项的安全技术交底。被交底人员应当在书面交底上签字,并在施工中接受甲乙双方安全管理人员的监督检查。
5、安全交底内容应包括:作业内容、危险因素、防护措施及注意事项、安全规定、应急安全措施。
6、交叉作业前,甲方应召集有关施工单位,对在施工交接或交叉作业过程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协调。
7、施工作业人员应当遵守安全技术规程和安全规章制度,进入施工现场必须使用合格的安全防护用品以及机械设备。从事电工、金属焊接、起重作业等特种作业的人员,必须持有效的证件方可操作。
8、在危险作业场所作业时,乙方应当配备必要的监测、检查设备和安全防护器具。
9、交叉施工中如涉及危险作业项目(高空作业、爆破作业、易燃易爆区域动火)时,应按规定向有关部门申请办理危险作业项目审批手续。
10、交叉施工作业期间,施工单位如从事涉及另一方的作业项目时,应提前向甲方或对方施工单位予以告知。施工方现场作业人员均应保持联系,协调作业。
11、交叉作业时,乙方应确定现场安全员,明确其施工安全管理的具体职责范围,并指定专人负责现场的安全监护,对每一工作环节进行安全确认。
12、施工单位安装、使用施工机械、起重设备和电气设备,应当符合下列规定:(1)在安装前,应当按照规定的安全技术标准进行检测,经检测合格后方可安装;(2)在使用前,应当按照规定的安全技术标准进行安全性能试验,经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3)在使用期间,应当指定专人负责维护、保养,保证其完好、安全。
13、施工单位应当遵守施工现场电气安全保护和防火安全的有关规定,并达到下列要求:(1)保持变配电设施和电气线路处于安全、可靠的可使用状态;(2)确保用火作业符合消防技术标准和规范,并保证消防设施的完好、有效。
14、在施工作业现场的事故易发区和危险地段,应设置专项的安全防护设施,并设立醒目的警示标志。
15、交叉施工期间,甲方应当定期召开施工安全例会,协调处理施工各方提出的安全事宜,并予以及时解决。
16、甲乙双方应当加强现场日常的安全巡视和检查,发现安全隐患以及违反施工安全标准或者违章行为,及时予以制止或纠正。
17、其他未尽事宜,由甲乙方协商解决。
18、乙方在施工时做好安全防护卫措施,如出现乙方伤人伤已情况由乙方单位负责全部责任。
18、甲方乙方应在施工作业人员进入现场前签定安全协议,由工程建设部门和施工方分别保存。
19、本协议内容如与现行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冲突的,以后项条款规定为准。
甲方:(签章)甲方代表签字:
乙方:(签章)乙方代表签字: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多年从事园林绿化建设工作经验和工程实践,总结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中经常面对但并未遵循科学规律进行实施的细节问题-交叉施工作业对策。
关键词:园林 绿化 工程 交叉施工 对策
1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的增多和环境的恶化,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加强园林绿化建设对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各城市已经加强园林绿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中经常存在交叉施工作业,如果管理失控极易造成安全质量事故或工期违约,给企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和社会不良影响。
交叉施工是指在同一工程(项目)中不同的施工队伍和不同单位共同作业,各个施工队伍(单位)都在赶进度,交叉作业过程中的扯皮、摩擦等都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做好协调与沟通并安排好施工的先后顺序及时间段,施工队伍(单位)都能按规定的时间和顺序完成自己的工作,忙而不乱,且安全文明施工。如何应对交叉施工中矛盾与问题以及采取什么样策略和措施,对确保工程各目标顺利实现显得尤为重要。2工序交叉
在工期紧的情况下,正确处理步道及通道、广场、地面、道路施工与其它专业施工发生抢路和争路的矛盾,驳岸、溪流、水池工程与其它专业施工发生抢路和争路的矛盾,硬质铺装与植物种植的交叉作业、硬质铺装与安装交叉作业、植物种植与安装交叉作业的几者关系,是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的重难点。
2.1如何处理道路施工与其它专业施工发生抢路和争路的矛盾
2.1.1施工前对地形地貌进行全面的了解,道路可半幅施工,将另半幅路作为临时施工道路,如落差大的施工段要求另修临时施工道路,这样可避免各专业施工发生抢路和争路。
2.1.2各专业的施工也要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工程量编制出详细的作业计划汇总到项目部,项目部根据道路施工特点,将绿化的整地、挡墙的地基、铺装的地基等安排在各自施工段进行,让各个专业在独立的施工空间进行。
2.1.3其它专业的施工高峰期与道路施工高峰期避开。这样避免过多的干扰,相互不影响抢工。
2.2植物种植要在铺装面施工之前完成,不能在植物种植时损坏铺装面,铺装面每天施工完工的建筑材料和建筑垃圾清运到指定的堆场,不得乱丢乱放造成损害植物的恶果,铺装面施工时要充分考虑给足植物种植施工的时间,避免平行施工相互占用工作面的混乱局面。2.3绿化施工中乔木与灌木种植二者经常存在交叉点,总体施工原则为:先乔后灌、先内后外、先高后低,严密配合,协调作业。
2.4挖掘种植穴施工插入后要与回填种植土施工有间隔,植物种植要与回填种植土施工要有间隔,划分区域、有一定的独立性,避免过多的干扰。
2.5绿化与水电安装应根据计划合理进行穿插作业,要在统一的协调指挥下施工,使整个工程形成一盘棋。
2.6小品与其他工序交叉可安排小品进行穿插作业,不占用总工期。
2.7硬质铺装的工程量较大,工序多、也是施工的主要难点,它是整个工程的关键工序,因此硬质铺装平基施工要考虑安装的地下管网施工没有,要组织分段流水施工。
2.8安全防护设施方面的交叉:严禁私自拆除必要的防护设施,以保证施工安全为原则。铺装砼基层与土石挖填要留设工作面和安全施工距离,挖掘种植穴工作面上部分防护设施可能会妨碍施工,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可临时拆除,施工完后马上恢复。3管理上可采取的措施
3.1总进度计划编制要做到科学合理。
3.2明确责任,划分利益关系,建立固定的协调制度。各专业人员根据协调制度进行施工,可通过召开碰头协调会,安排同一工作面上有关专业的施工顺序问题,并形成会议纪要,每个专业进入工作面上施工,必须有上道工序传来的工序交接检验记录单方可进行施工。
3.3一切从大局出发互谅互让,各施工队伍(单位)要尽可能为对方创造施工条件,并注意对对方成品和半成品进行保护。
3.4项目部内部和外部交叉作业施工协调措施
3.4.1项目部一方面要配合并听从建设单位的统一协调管理,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项目部综合协调管理的优势。尽量与土建单位及其它有关承包单位错开施工,如遇特殊情况必须同时施工时,施工前必须进行协调沟通,并做好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如防高处坠落设置防护棚、临边防护等。
3.4.2项目部各专业施工队伍的协调配合:在工期、质量、安全等方面建立了一整套作业班组管理规定,利用管理规定对各作业班组尤其是交叉施工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协调控制,调整、规范各作业班组的行为,以总进度计划为依据,调动各作业班组的积极性,使各作业班组密切合作和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确保实现工程目标。
3.4.3与其他单位的协调配合:按建设单位明确的各单位工作界面,项目部搜集有关要求其他单位配合施工部位的资料包括支吊架、预埋件或其他工序,按已定的工程进度计划提早通知其他单位进行预埋预留或施工,确保所有支吊架、预埋件或其他工序均按设计要求提前正确地设置或施工,确保工期不受影响。4小结 综上所述,本文仅对交叉作业进行了总结,而园林绿化工程根据各自项目的特点在实际施工中会面临各种不同的问题,如反季节栽植、成品保护等,处理措施的选取将对工程管理各目标的实现及施工企业信誉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在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中必须做到每个工序严格按照规范操作,施工前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尽最大努力保证项目各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 平交口进口交织段的两种组织方案分析
2种交通组织方案在交织段和交叉口的冲突点如图1、图2所示。
图1、图2中空心箭头为非机动车行进方向, 实心箭头为机动车行进方向。作为交叉口交通事故的潜在发生点, 机非冲突点能够反映出交叉口的安全程度[2]。交通冲突是避免碰撞的避让行为[3]。交通冲突迹象是由于刹车、转向而表现出来的车辆减速。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 在方式一的交通组织方案中, 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冲突区域中存在2个机非冲突点右转机动车与直行非机动车的冲突、右转机动车与左转非机动车的冲突, 在本文的讨论中, 假设所有进口左转非机动车均以二次过街的交通组织方式, 因此, 合并为右转机动车与直行非机动车的一类冲突。在方式2的交通组织方案中, 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冲突区域有两部分, 第1部分在交叉口进口前的交织段, 所有非机动车均需和右转机动车交织, 冲突区以A标示。第2部分在交叉口右转机动车和右转非机动车交织冲突, 冲突区以B标示。其中, 在冲突区A中, 存在右转机动车与即将进入交叉口的所有非机动车的交织冲突, 在冲突区B中存在右转机动车与右转非机动车的交织冲突。通过冲突点的初步分析, 可认为:方式1适用于右转非机动车比例较高的交叉口;方式2适用于左转和直行非机动车比例高的交叉口。
机非冲突的严重程度, 可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碰撞前相冲突的角度和冲突前的机动车车速来衡量。冲突前,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驶方向的角度在图1和图2两种情形下, 存在2类冲突类型, 一类是冲突前非机动车在驾驶员右侧冲突类型A (如图3所示) , 另一类是冲突前非机动车在驾驶员左侧——冲突类型B (如图4所示) 。通过研究表明, 冲突类型A的安全性<冲突类型B的安全性[4]。
在图1的方式1模式下, 右转机动车与自行车只在交叉口存在一处机非冲突区域, 主要存在右转机动车与直行自行车的冲突, 属于冲突类型A, 冲突角度θ一般在[30°, 40°], 而在图2的方式2模式下, 右转机动车与自行车在交叉口和平交口进口的交织段各存在一处机非冲突区域, 其中在交织段的冲突属于类型A, 且右转机动车与自行车的冲突角度θ一般在[40°, 80°], 且由于机动车车速在交织段往往车速较快, 因此, 对自行车骑行者的安全构成了威胁, 虽不一定引发事故, 但对自行车骑行者产生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自行车出行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众多案例表明, 交通事故与车速成正比。已有学者通过实验调查分析得出[5], 自行车与骑车人抛距模型确实与速度有关。在交叉口处存在右转机动车与右转非机动车的冲突, 此类冲突属于类型B, 冲突角度θ一般在[40°, 80°]。
通过冲突点数量和冲突角度的分析, 可得出方式1机非交通组织方案的安全性要比方式2高。而从交通管理的角度来看, 认为方式2可提高交叉口右转机动车的通行效率, 2种方式各有利弊, 在不同的交通流量和交通组成及信号配时下, 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考虑。
2 调查实证研究
2.1 2种组织方式的安全性比较
为调查方式2机非交通组织方案的实施效果, 2008年7月25日17∶00~18∶30在北京市宣武区某交叉口的西南侧交通信号灯处, 组织了一次骑车人现场小样本访问调查, 该路段的特点即是机动车道置于自行车道外侧, 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宽度均为3.5 m, 在进入路口之前与自行车交织, 左转自行车采用二次过街的形式通过交叉口。本次调查对象是在通过该交织段的骑车人, 尽量考虑男女比例和不同年龄段的样本。调查共收回问卷100份。其中, 感受到危险和特危险的骑车人达到了78%, 远远高于选择不危险的骑车人比例, 如图5所示。证实了方式1的机非交通组织方案的安全性要高于方式2。
为评价在交织段机非冲突区内骑车人的安全状况, 于2008年10月30日采用视频录像分别在早高峰和晚高峰时期进行了录像, 通过视频录像统计, 发现晚高峰期间17∶10~18∶10, 机动车流量和非机动车流量都较早高峰大, 存在的冲突数也多, 具体情况为在交织段机非冲突区中, 通过冲突区总的自行车数量为1 575辆、机动车数量为399辆, 发生机非冲突的自行车数量为244辆, 因此, 自行车骑行者中发生机非冲突的概率为15.49%。其中平均每发生一次机非冲突时, 冲突区内有2.74辆自行车。不管是机动车辆还是非机动车辆在交织段的速度都较路口要快, 通过观测发现交织段右转机动车车速比在交叉口右转的机动车车速快6.8 km/h, 且非机动车路段行驶速度一般可达10~12 km/h。
在方式2的机非交通组织下, 分别统计了高峰期普通人力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直行和左转、右转的通过数量, 并分别统计了各自的遵章比例如表1所示。这里所指的遵章为在非机动车车道在右转机动车车道内侧的情况下, 自行车骑行者在非机动车车道内骑行的现象。从表1可以看出, 在该种机非交通组织方案下, 不管是人力自行车还是电动自行车中直行和左转的骑行者遵章率都高达94%以上, 而右转的人力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中遵章的比例分别只有38.89%和27.08%。通过调查发现, 在交织段的机非冲突区中, 机动车与自行车互不相让, 以致造成图2中的C区也成为严重的机非冲突区。右转自行车违章率高的原因, 主要是右转自行车骑行者绕行, 因为其要是遵章骑行到交叉口时再右转可能还要与右转机动车产生一次冲突, 且不符合骑车人的靠右行驶的习惯所致。
2.2 2种组织方式的通行能力比较
为了比较两种组织方式的通行能力, 作者选择了方式1某交叉口与方式2某交叉口展开调查, 两调查地点进口的右转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宽度均为3.5 m, 其中左转自行车均采用二次过街方式通过。在晚高峰时段16∶40~18∶40, 分别对两种组织方式的交叉口采取录像方式获取数据。取30 s为一时间段, 统计通过的机动车数和非机动车数, 作为统计分析2种组织方案通行能力的基础。如图6所示, 并将30 s通过的机动车数和非机动车数折算为每小时的通行能力。在方式1的某交叉口, 右转自行车比例占总通过自行车总量比例的5.05%, 在方式2的某交叉口, 右转自行车比例占总通过自行车总量比例的8.83%。另外2交叉口均处于晚高峰时段, 交叉口交通基本处于饱和状态, 故认为数据有一定可比性。
从图6可知:
1) 2种方式的总体通行能力差别不大;
2) 2种方式均随着非机动车数量的增加, 均出现了机动车通行能力逐渐下降。下降的变化趋势也比较接近。
方式1中, 当非机动车流量达到1 080辆/h时, 可通过的最大机动车数为1 200辆/h, 随着非机动车的最大流量超过1 080辆/h, 可通过的最大机动车数逐渐减少。在方式2条件下, 当非机动车流量达到600辆/h时, 可通过的最大机动车数为1 200辆/h, 当非机动车的最大流量超过600辆/h时, 可通过的最大机动车数逐渐减少。2种组织方式, 通行能力差别不大。当然, 比较结果受到多种现实条件的影响, 比如, 骑车人遵章性、右转非机动车的数量、信号交叉口非机动车绿灯时长、以及相邻进口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等都会对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最大通行能力产生影响。
2.32种组织方式的延误比较
同样, 为了调查两种交通组织方式的延误差异, 作者选择了上述方式1的某交叉口与方式2的某交叉口展开调查, 在方式1下, 右转机动车在自行车信号灯为绿灯时的停车让行数量占自行车信号灯为绿灯时通过右转机动车数量的比例为34.85%, 每辆右转机动车平均产生的延误为5.21 s;而在方式2下的交织段, 右转机动车停车让行自行车的数量占总右转机动车数量的比例为17.36%, 每辆右转机动车平均产生的延误为2.98 s, 在方式2下的交叉口右转非机动车对右转机动车产生的延误很小, 可忽略。因此, 在方式1中, 右转机动车与直行自行车为绿灯时不仅发生相互冲突, 而且致使右转机动车产生很大延误, 特别是在直行自行车流量很大的情况下, 延误更大。在方式2中, 右转机动车的延误主要发生在交叉口前的交织段, 但由于在交织段自行车的行驶密度一般比在交叉口小, 右转机动车受自行车影响产生的延误也小。
3 结束语
方式2的机非交通组织方案在非机动车流量和右转机动车流量都很大的情况下, 易造成机动车右转不畅而引起主路拥堵。小汽车驾驶者基本上习惯了右转机动车从主路出来就是右转机动车道, 因此车速较高, 若把自行车道设置在内侧, 如果司机不及时减速, 就有和自行车发生冲突的危险, 对于不熟悉当地道路的司机和骑车人, 或者由于各种原因视距受影响的情况下, 危险性更高。
通过在牛街、官园路口实地观察, 发现在交织段右转的机动车几乎都是减速穿过非机动车流, 比在路口机动车停车让直行自行车先行的比例低的多。该种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右转机动车的通行效率, 但骑车人的安全感降低, 通过走访当地住户, 获悉交织段在高峰时期经常会有骑车人和驾驶员因为行驶中互不相让而发生语言冲突, 且直行自行车骑行者在通过交叉口后, 又要重新骑回到路侧, 加大了自行车骑行者的负担。
事物的发展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 如果没有事先对周边居民做好宣传和教育, 而将非机动车道由外侧移到了内侧, 势必会造成自行车骑行者的不适和违章率的提高及交通事故的高发生率。因此, 只有在做好周边群众宣传和教育并且总的自行车流量和右转自行车流量比例均不大而右转机动车流量较大的情况下, 且应避免在交织段出口处机非隔离带上种植高大树木遮挡小汽车驾驶员的视线, 并保证足够安全视距的情况下, 才适合采用方式2的机非交通组织方式。
摘要:自行车交通至今仍是中国大部分城市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 但由于机非混行又导致了严重的交通拥堵及交通效率的下降, 如何渠化好交叉口的机非分流问题成为研究的难点。通过便携式摄像机拍摄和交通调查,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手段, 详细比较接近平交口路段的2种右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交通组织方案的优缺点, 通过冲突区域位置、冲突点的数量、冲突类型的分析和通行能力、安全性的分析等, 给出2种方案的优缺点和不同适用条件。
关键词:交叉口,非机动车,交通组织,冲突区
参考文献
[1]黄迪, 钱大琳, 赵春龙.平交口右转机动车穿越直行自行车行为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06, 30 (3) :23-26.
[2]陈晓明, 邵春瑞, 姚智胜.典型信号交叉口左转非机动车二次过街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 2008, 41 (7) :76-81.
[3]成卫.城市交通冲突技术理论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4]柴旭东, 刘小明, 张颉.平交路口自行车交通安全对策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 1995, 8 (1) :147-152.
【摘 要】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研究,地铁车站类的隧道施工设计目前已经出现了诸多的设计理论和工法,这些理论汇集了“工程师”的智慧。为了更好的促进工程建设的发展,论文对(CRD)交叉中隔墙法在浅埋暗挖车站施工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交叉中隔墙法 浅埋暗挖 车站施工
【中图分类号】U45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3-0220-01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被深化,经济发展实现了巨大的飞跃,这也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地下车站施工技术的发展。目前,关于浅埋暗挖的施工方法在国内可谓是百花争艳,这些当中最有代表性的施工方法,交叉中隔墙法(简称CRD)采取“化整为零”的工法在目前是使用较为广泛的方法之一。在地下车站施工地段,先对地下隧道进行开挖一部分,然后采用中隔壁和横隔板进行施工,接着对最先开挖剩余的部分隧道再进行开挖,延长中隔壁,最后对剩余部分进行施工的方法。这种方法与明挖法和盖筑发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出现大量拆迁、改建工作而导致的成本增加,而且对周边造成的粉尘污染和噪声污染非常小,对于建造地下车站,一般选址会在城市的中心,路面上的交通不宜长时间的封闭中断,并且周边的建筑物较为密集,拆迁改建的方法行不通。因此,考虑到种种情况,(CRD)交叉中隔墙法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二、(CRD)交叉中隔墙法的工法特点及工艺原理
(一)工法特点
(CRD)交叉中隔墙法简而言之就是大跨度、软弱围岩隧道分部开挖、钢架支撑、仰拱先行施工方法中的一种。它的施工层次一般来说会分上下3层,对地下车站隧道的上部和中层进行开挖,并做好支护工作,紧接着进行横竖中隔壁的施工,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需要等到喷射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等级的70%之后,才能对另外一边的上层、中层进行开挖和支护,并设置横中隔壁。最后对车站隧道底部进行开挖,相应的做好初期支护和中隔壁。等到所有的开挖工作结束时,将里面所有的中隔壁进行拆除,做好仰拱、拱墙衬砌和填充的施工工作,这样一来(CRD)交叉中隔墙法法将其开挖部分形成了环形封闭支护体系。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CRD)交叉中隔墙法有优点也有其缺点,优点就是在处理地面沉降和土体水平位移上是非常有效的,但与此同时却在拆除中隔壁的时候,会伴随许多安全隐患,并且它的工序非常多,施工的速度也非常的慢。
(二)工艺原理
(CRD)交叉中隔壁法的工艺原理,就是在地铁车站开挖的部分设置竖横中隔壁,将其中的断面进行分块,以此来提高开挖跨度和降低开挖高度的效果。并在施工的过程中,重视监控测量,根据最后的数据结果来指导支护施工。
三、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交叉中隔墙法在浅埋暗挖车站施工中的应用
上海某地铁车站站位于城市商务中心交叉口处,东西走向约171m、宽度约为47m、地铁两侧、中间洞宽分别为11m和15m。结构型式为单跨三洞地下局部双层分离岛式车站台车站,通过通道将三洞连接起来。整个车站设计了两个风道、位于车站主体的东西两侧,结构形式相同均为单跨双层拱形结构。车站风道的覆土厚度约为7m、全长约105m。车站均采用复合式衬砌结构。
该地铁车站所处的地形较为平坦、地势起伏小,地质成分主要由填土、粉土、圆砾卵石、粉细砂、等材质组成,并存在第四纪松散岩类型的孔隙水,含水丰富。
(一)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分析
在该地铁车站工程施工中,需要注意的是土质成分,主要由填土、粉土、圆砾卵石、粉细砂等材质组成,一旦降雨没有完全清除干净,容易渗漏下来,并且在进行开挖后,极其容易发生塌方。因此,在施工前期必须要及时清除剩余雨水,同时做好预防措施。另外,由于地处城市商务中心交叉口,地面的交通线路多,地铁车站上方布满密密麻麻的雨污水管,漏水现象比较严重,给今后的施工带来了极大安全隐患。因此,必须要在施工的过程中,对初支护结构实时进行监测,出现问题及时进行控制,以此保证道路的畅通和管线的安全。
(二)施工的重点分析与研究
1、土体预加固
在进行土方开挖的过程中,对土体进行预加固是非常重要的,在(CRD)交叉中隔壁法中,一般我们会利用超前小导管注浆方法对土体预加固,将每两榀施作一环,注浆后方可进行开挖。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些比较特殊的部位,如污水管较为密集的地方,为了确保施工安全,应该采取以使用大管棚注浆超前加固方法,来针对施工过程中地表沉降的问题进行控制,有效地控制了施工过程中地表的沉降,保证了施工安全。
2、监控测量
针对于此类地铁车站施工的工程,监控测量是浅埋暗挖CRD工法施工当中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应该根据不同的工程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监控测量体系,尤其是对于地表下沉、拱顶沉降和边墙收敛这类的问题,更要严加防范。
对工程施工进行监控测量,主要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初支结构施工,保证初支结构的施工质量,这样的措施可以很好的防治初支结构的变形与收敛,进而对地表沉降进行非常有力的控制。建立科学有效的监控测量体系,可以对地铁车站附近的建筑物、管线、道路桥梁等等的位移沉降施有个很好的把控,并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或事故做出估测,能够有充分的时间来采取措施,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3、初支背后注浆
在初支喷射混凝土之后,很多的情况下会存在空隙,在初支背后注浆可以很好预防此类事情的发生,主要的作用第一个可以对底层间的空隙进行填充,最大限度的防止地表下沉。在进行导洞土方开挖的同时,会因为震动引起周围土质出现松动的现象,这样往往会导致出现微小的空隙,尤其是对于一些特殊部位,混凝土喷射不到的地方肯定会出现空隙,这些空隙在地层应力的作用下,拱架上方的土体会出现沉降的现象,在初支背后注浆则能将这些空隙填满,进而会阻止土体发生位移,保证地表不会出现沉降。第二个可以加强结构防水,地铁车站隧道开挖后,会给地下径流带来影响,开挖的部分由于压力低,地下水会流向开挖区,尤其是隧道开挖后的松动圈范围内地层渗透系数增大,会使得地下水很容易往隧道内渗流,在对开挖的部分进行初支背后注浆,可以大大增加地下水的阻力,减少地下水渗流。最后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初支结构的沉降和收敛。地质大部分是由填土、粉土、圆砾卵石、粉细砂组成,一旦进行土体的开挖或多或少给周围土体的稳定性带来影响,通过初支背后注浆,是控制初支结构沉降和收敛最好的措施之一。
四、工程施工实例所带来的感受和体会
通过在这次地铁车站的施工中,由于工程所在地质稳定性较差,大多是由粘土和砂石为主。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对土体的进行加固是非常重要的,针对沉降的不同部位,一般可以选取超前小导管的方法来进行控制,而对于受力较为复杂、沉降要求高的区段,则应该采用超前长管棚方法。此在,还有一点体会就是关于建立监控测量体系,可以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的监控,实现“动态注浆”确保施工安全。
五、结束语
文章结合工程实例对(CRD)交叉中隔墙法在浅埋暗挖车站施工中的应用进行了一次浅显的分析研究。在上文的论述中,尚存在诸多的不成熟的地方,但是相信在今后的工作当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并在实际的工作中加以实践,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做的更好。
参考文献
[1] 程建德,鲁卫东,杨桑,钟南,颜莓. 大直径盾构隧道扩挖地铁车站的力学性能研究[J]. 岩土力学. 2010(12)
[2] 陈升虎,郭松. 小导管注浆预支护技术在城市浅埋暗挖隧道的应用[J].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01).
【交叉口施工方案】推荐阅读:
交叉检查整改措施06-28
电梯交叉检查制度10-18
交叉网络营销论文09-30
交叉督导报告(工作检查报告)09-15
交叉作业安全管理制度11-12
餐饮部交叉培训计划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