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绑架法律论文

2024-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道德绑架法律论文(共13篇)

道德绑架法律论文 篇1

道德绑架法律论文【1】

摘 要 道德绑架法律是指社会一部分民众打着道德的旗号,通过强大的舆论力量来胁迫他人不得不履行或终止一定与道德的基本价值相悖的行为。

道德绑架法律的影响之深远现在我们还无法估量,但是可以确定的一点是,道德绑架法律现象的不断蔓延不仅仅对于法学理论界,甚至对于司法实践领域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应予足够的关注。

这一问题的合理解决不论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还是对于实现司法公正都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道德绑架 舆论压力 司法公正

一、道德绑架法律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来,随着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的不断更新发展,网络平台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原来主要通过传统媒体引发公众舆论的社会热点问题,现在却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型网络平台迅速传播并影响愈加广泛。

这种“影响”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增加了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方式方法,有利于我国司法监督机制的完善;但是,另一方面却出现了道德绑架法律的现象,为我国新闻媒体的正常运行制造了不必要的障碍,为实现司法公正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8月的某个上午,石家庄某公交车上,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拄着拐杖上了车。

老人不顾前边乘客给让出的座位却径直走到对着后门的一个座位前,要求座位上的女孩儿让座。

因为当时女孩儿正戴着耳机听音乐似乎并没有注意到身边的老人,这位大爷见女孩儿没反应,便一边推女孩儿一边破口大骂。

被莫名推搡后,女孩儿很不满意,后摘下耳机才明白怎么回事。

见女孩儿无动于衷,老人居然一屁股坐在了女孩儿腿上。

女孩儿恼羞成怒,拿出手机准备拨打110。

司机见状将车停靠在路边,在同车乘客的纷纷劝解下,老人和女孩儿的争论才得以罢休。

无独有偶,3月13日,河南郑州89路公交车上,一名约60岁左右的老人上车后站在一位年轻女孩儿身后暗示为其让座,女孩儿没有反应。

随后情绪激动的老人便对女孩儿大暴粗口,进行语言攻击,最后即将下车的老人居然拽着女孩儿的头发拳脚相加。

每每类似事件发生后都会在网络微博上持续发酵,引来较高的关注度。

本来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这也仅仅是道德层面上的要求,道德与法律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不具有强制性。

不给老人让座应该受到道德的谴责,其他一切个人以及组织机构都无权通过强制措施来迫使他人让座,谁也没有权力以暴力来要求别人遵守道德。

没有让座,并没有侵犯任何人的权利,但对他人实施辱骂以及拳脚相加则是对他人合法权利的侵害,就应该受到法律的规制。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应该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而不是道德僭越于法律之上,道德一旦大于了法律就会呈现公民漠视法律的局面,道德还需要法律来监督,否则让道德衍化成反常态的法律绑架行为就会使道德丧失其应有的社会作用。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某一天一个“座上”的人,没有注意到旁边的老人则会惶恐,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冠以“不道德”的称号出现在媒体上,成为广大网友抨击的对象。

而那些没有被让座的“老人”则会更加嚣张,不仅要坐,而且还要挑座,一旦不满意就会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

这样,道德似乎已凌驾于法律之上,社会秩序难免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

二、道德绑架法律的深入影响

近年来,社会舆论对司法审判工作进行不正当干预的影响逐渐加深,社会公众高涨的道德义愤以及广大网民先入为主的直觉式价值判断使得司法工作人员承受的社会舆论压力越来越大,无形中给司法活动的正常运行秩序造成了负面干扰。

司法活动是司法工作者严格按照法律精神的指导进行的,不应该受到社会舆论和民众道德判断的左右。

本文基于道德舆论对司法审判工作的影响就下面案例切入进行探讨。

事情发生在月某日深夜,行为人药家鑫驾车不慎将被害人张妙撞伤,但其因为害怕承担法律责任将受害人连刺数刀致其死亡。

随后,行为人在父母的陪同下到当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次年4月,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该案进行开庭审理,最终行为人药家鑫以故意杀人罪被判死。

之后提起上诉,但二审判决宣布维持原判。

同年6月7日,药家鑫被依法注射执行了死刑。

药家鑫案是最为轰动的刑事案件之一,媒体关注度一直居高不下。

首先,就案情而言,涉及到了交通肇事,后又涉嫌故意杀人,其犯罪性质之恶劣、犯罪情节之严重大家有目共睹。

其次,就舆论焦点而言,肇事者大学生的身份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深度反思;同时,行为人与被害人的社会地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是开着车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一个是社会服务行业的弱势群体,这样的反差吸引人的眼球,符合当下舆论的关注点。

因此,舆论哗然,各界人士争论不休也是不足为怪。

药家鑫最终被判处了死刑立即执行。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于将死刑复核权收回,从此以后我国对于死刑判决尤其是死刑立即执行的判决可谓是慎之又慎。

我国《刑法》规定如果不是必须应当被立即执行的死刑的犯罪分子,就可以被宣告适用缓刑。

对于药家鑫一案的死刑立即执行无疑是受到了社会舆论压力的影响,社会民众直觉式的道德判断严重影响着司法判决,司法独立最终不得不屈服于社会舆论压力。

三、维护法律权威,实现司法公正

民众、媒体监督是社会监督的重要手段,社会普通力量对司法的监督可以有效的扼制不断膨胀的权力,有效保护公众的合法利益,所以倡导社会监督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然而,当下道德绑架法律现象的不断蔓延正是社会监督权利滥用的恶果。

当舆论足以左右法官专业判断的时候,法律就会被彻底架空,一种大众司法就会随之出现。

在具体个案中,当舆论的观点不同于法官的专业判断,而舆论的力量又足够强大时,就难免影响法官在审判中公正裁判,甚至可能使法官产生一些偏见,做出具有倾向性的裁判结果,这就必然对一方当事人不公平,实体公正难以实现。

同时也破坏了程序公正,大众司法的存在一定会加速或是延缓司法审判,破坏司法程序的内在机制,这不仅会影响裁判人员对案件事实的准确认定和对证据的专业判断,还会使裁判结果的准确性和正确性受到质疑。

程序公正是实现实体公正的前提和基础,当司法程序受到社会舆论不良影响时,那司法公正全面实现就无从谈起。

(一)扼制民意的不正当干预

不论是古代封建社会还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司法活动,都会受到民意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干预。

在司法公正和民意干预这场博弈中,同时做到既满足社会民众的意愿又符合法律的实体和程序公正结局恐怕往往不很完美。

因此在肯定民意对司法公正进行社会监督发挥着有力作用的同时,更要清楚地认识到民意滥用影响司法独立这一不争的事实。

司法实践中,民意应当被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既要发挥促进的司法公正的积极作用,还要不影响司法独立原则的全面贯彻。

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限制,就会在无形中助长民意不正当干预司法实践的气焰,那么司法的独立性就无法保障,司法公正也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二)杜绝新闻媒体的横加干涉

人们获取信息的众多途径中新闻报道占据了不可取代的地位,但同时新闻媒体对司法实践的横加干预所引发的新矛盾就无法避免。

在西方国家传媒权被称为“第四种”国家权力,与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相并列,这就对媒体地位给予了充分肯定。

但是传媒权并不是一种实际存在的国家权力,传媒只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渠道,通过传媒公众对于社会信息的知情权得以实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广大民众参与权的行使,传媒对社会生活的渗透反映了舆论对社会的监督。

参与到了社会信息会以不同的方式通过这一媒介传播给不同的人。

“在这一过程中,传媒既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也引导了大众的参与权。

毋庸置疑,新闻媒体对司法活动的监督作用意义重大,但是目前我国对于新闻媒体的法律规制还很匮乏,很多案件都会被新闻媒体无节制炒作,当案情被倾向性的大肆渲染后难免给大众和裁判者造成一定诱导。

因此,对媒体新闻进行立法约束具有现实的紧迫性,专门立法的出台应该是最有效的方式,通过立法对新闻媒体进行必要的法律限制,以控制新闻媒体的不当报道,影响司法的公正性。

四、道德绑架泛滥下的法律救济

道德绑架法律现象肆无忌惮的蔓延势必会给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为了协调好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我们必须实施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对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立法

首先,要完善对道德绑架行为的处罚规定,严格打击性质恶劣的道德绑架行为。

公交车上的“被让座”,明星等公众人物在自然灾害后的“被捐款”,以及民营企业家不计其数的“被求助”等一系列道德绑架事件中总是有人以社会公德为借口,以行善为幌子,实施一些其实并不道德而且还涉嫌违法的行为。

以公交车让座事件为例,不但是道德败坏的表现,从法律角度而言还涉嫌故意伤害、侮辱、猥亵妇女。

所以在立法上,在避免走极端的情况下应该加大对此类行为的处罚力度,而不该仅仅以道德谴责来治理道德败坏,否则势必会助长社会“伪道德”的嚣张气焰和不正之风。

对于社会影响恶劣的道德绑架行为,更应该上升到刑事处罚的高度,保障国家法律的权威性。

(二)严格执法

这里的严格执法主要是针对司法工作人员而言。

网络媒体、大众舆论对司法审判工作的不正当干预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就要求司法审判工作者承受得住社会舆论的.高压,争取不受各种媒体报道的影响,做到准确认定案件事实,正确分析判断相关证据,严格遵守相关法律。

司法独立原则是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原则之一,同样也是解决道德绑架问题的必要手段。

在面对复杂的外界舆论干扰时,作为司法审判人员,应当严格坚守司法独立原则,维护法律的权威与尊严。

同时,这也需要各级领导干部的大力配合,应当树立现代的法制意识,充分信任司法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尊重法院的判决结果。

道德绑架法律论文 篇2

毫不夸张地说,类似周老师和杨老师这样心中有爱时时牵挂着学生而“不遵医嘱”,自己强烈要求回来上课的教师在现实中比比皆是。心怀学生,将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是绝大多数教师的工作常态,媒体所报道的老师无非只是千千万万辛勤耕耘、默默无闻的普通教师的典型代表而已。

因此,教师出于自愿的带病坚持上课,无疑体现了教师的强烈责任感和对学生的浓浓爱意,面对这些敬业奉献、师德高尚的教师,我们没有理由不点赞。 但是,却绝不可以提倡。因为,生病请假休息本是合情合法的人之常情,如果教师基于自身工作的特殊性,心中放不下孩子们,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固然是可以一试的好事。可是,如果一旦提倡这样做,就会成了鼓励和引导教师带病上课,久而久之,极易以此为标准要求教师必须“讲奉献”,那就会异化成一种道德绑架。

道德绑架法律论文 篇3

很多人对“道德绑架”深恶痛绝,但是,究竟什么是“道德绑架”呢?道德本来代表着社会的公序良俗,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情操的向往,何以干起了“绑架”这种恶行?

在关于道德的讨论中,人们常将道德分为多个维度。比如,公德和私德,必须坚持的道德和仅具有提倡意义的道德。不管对道德怎么划分,人们心中的道德标尺是模糊的。不同时代、不同情境会有不同的道德。在公交车上给老年人让座,在老年人眼中是必须坚持的道德,而在年轻人眼中可能就是止于提倡的道德,即所谓“让座是情分,不让是本分”。

正因为道德标尺是模糊的,不同人对道德的运用也不同。一个群体声嘶力竭地主张某种道德,另一个群体可能就觉得自己被“绑架”了。

“道德绑架”的另一特点,是公领域道德对私领域权利的侵犯。道德往往需要人们让渡一定的权利,但是这种让渡必须是自愿、非强迫的。“道德绑架”经常打着道德的旗号侵犯权利,还伴随着贴标签行为,比如动辄要求“年轻人”“有情怀的人”该怎样。道德主张应当以尊重权利为前提,不能用道德剥夺一个人的权利,更不能用标签逼迫一个人放弃权利。

在法治社会中,道德稳定社会秩序的功能相对下降了。刚性的法律取代了道德的作用。法律讲究程序和技术性,不是某个权威制定和实施的,更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人的交往也经历了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变化,法律也比道德对“陌生人”更有约束力。人口迁徙也淡化了道德的约束力,一个年轻人今天还在这座城市坐公交车,明天可能就搬到另一座城市了,“熟人”对他几乎没有约束力,他会觉得只要遵循法律底线就可以。

当然,这不是说社会不需要道德了,而是社会对道德的评判标准变得多元化了。“道德绑架”实质上就是一种道德冲突。冲突双方都认可道德是约束人的,只不过我不认同你提出的道德,我为什么要被你提出的道德约束?而且,道德的可约束空间也存在争议,私德与公德的范围也处于扩张与压缩的激烈冲突中。比如,对公交车上的让座行为,究竟是公德还是私德,就发生了不少争议。

进入现代社会,道德不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只能有限度地解决问题。比如是否支持国产片的问题。很多观众决定是否看一部电影,不是看这部电影背后多么有情怀、展现了多么崇高的道德观,而是通过口碑来了解电影是否真的好看,或者根据个人偏好确定是否掏钱去看。这是因为看不看一部电影,不再是理所应当的事,中国的大屏幕上每年上映那么多电影,观众显然承载不了那么多的道德——因此,打情怀牌甚至用“下跪”方式要求人看某部电影,就会被视为“道德绑架”。

很多领域同样如此。人们厌恶“道德绑架”,不是因为心中失去了道德底线,也不是因为他们不需要美好的情操和公序良俗,而是讨厌道德的滥用和越界。

编辑提点:王冠婷

道德绑架的实质是以道德为砝码,要挟他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情。近日王宝强的离婚纠纷和乔任梁的意外离世让大家一片愕然,而娱乐圈内部分明星由于没有及时发博表态则引发了网友的纷纷指责。在强调群体性和统一价值观的社会中,舆论具有足以杀人的功能。中国是一个道德社会,我们对于道德力量的恐惧有时候甚于对法制力量的恐惧。但是,并不能因此就说道德社会一无是处。我们不应该打着拒绝道德绑架的幌子放纵自己,也不能屈从于道德绑架,而是要共同坚守道德的底线,促进道德力量的充分发挥,这样才能活出洒脱的个体,然后以个体微弱的力量维系公共道德的存在,维护社会氛围的和谐。

道德绑架作文 篇4

绑架都事出何因绑架?网络世界给予了使用者太多的言论自由,以致于使用都所需承担的后果几乎为零。而这种“大义”的成就感与虚荣,所以这种无需担负什么而能收获什么的行为被这种低能者所推崇,也就是为什么总能在微博留言下方看到应该捐款。

互联网是一种工具,现在被错误的方式使用着,说到底,是使用者素质差的问题,别人拥有的多,所以应该兼济天下。这是一种荒谬的思维,但这些绑架者大多都是知道道理却依然不放他们的键盘,我想,这应该就是他们一直作为评论者而不是表演者的原因吧。就算有一天达到了那个高度,可能还不如一个平凡人所做的道德。

道德不是工具,而是修养。这是世间最高明的学问。那些绑架者还未触及道德的门就以道德评点世事,其真不怕误导世人的价值观。穷者应独善其身,而抱着键盘他们一无所有。

时代在发展,思想在进步,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思想的深度与知识的广度同样的重要,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样需要文化的快速发展。别让道德绑架了时代迅捷的步伐。

道德绑架作文 篇5

就在一小时前看到这个新闻标题时就觉得有些讶异,这到底是受到了多大的委屈需要使用如此这般式的方式表达抗议呢?不知道这是否也算得上是这几年特别流行的词——道德绑架?

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得而知,只是突然间发觉到伴随着个人主义意识的愈来愈强,一部分人的行为在一部分人看来似乎是越来越不能被理解,而同时,这些事件的主角反而越演越烈。就个人所记得的这几年类似此类新闻的有:广场舞,到此一游,地铁占座,地铁饮食,公共场合情侣行为等等,有人说是素质问题,(真的只是素质问题么?我不是社会学家,正确答案我不知道。)看到这类新闻的相关评语更是让人觉得人类思维逻辑的强大,具体不愿也不必细说,毕竟人人都有说话的权利。只是很多时候在我们行使我们权利的时候最好也能记得相应的义务——尊重他人。毕竟,权利和义务是并存的,倘若人人只履行义务而失了权利那是体制问题,人人只顾行使自己权利而忘记相应义务那你所谓的行使的权利并非权利而是赤裸裸的伤害,这种伤害的对象可能是自己也可能是别人,更可能是双方。

道德绑架议论文 篇6

所谓的“道德绑架”,只可能是在用圣人的标准要求普通人,用美德来要求道德义务,或混淆政治义务和道德义务的情况下才成立。 比如,要求一个人舍身救人,否则就要谴责,这就是道德绑架;要求一个人掏钱支持希望工程,这尽管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一个人不掏就要谴责,这也是道德绑架,因为这并非他的道德义务。“道德绑架”之所以发生,除去人的精神结构不谈,根源就是道德判断逻辑的混乱。对于“道德绑架”的理解,社会观点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分别代表了“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

观点一(保守主义):但是,如果一个人连道德底线都没达到,连道德义务都没尽到,用道德底线的标准、尽道德义务的要求对他进行道德判断就不仅不是道德绑架,相反是在捍卫作为一种“公共善”的道德。那些把什么都称之为“道德绑架”的人,等于连这样的道德底线和道德义务都要取消。

观点二(自由主义):“道德”一词的存在目的在于个人的修身养性与精神发展,并进而形成群体性的“宽容”、“理解”、以及“尊重”。其存在不同于并高于法律,没有任何强制性和规范性,是一种对模糊的“善”与“美”的渴望与追求,扎根于人的本性之中。且不论社会对“道德底线”和“道德临界点”的所在并没有一个很好的定性——“道德底线” 一词本身概念极其模糊,哪怕一个人跨越了“道德底线”,但凡他的行为还在法律范畴允许之内,其行为就可以被接纳和理解。仅有对逾越法律底线的行为,社会才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其行为为“错误”。但在一般情况下用“个人道德标准”或是毫无明确定性的所谓的“社会道德标准(公共善)”,即“道德底线论”对没有违背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的道德批判(例如对“不给老弱病残让座”进行批判),从根本上即是“道德绑架”。所以,正因为“道德”

本身并不存在“义务”属性,“道德义务”一词犯了逻辑上的错误,本身不应存在。

自愿是慈善的前提,再合理的诉求也需要通过合理的方式表达。高调公开的慈善策划,与道德捆绑的求助活动,也许在短时间能起到放大爱心、扩大关注的效果,成功于一时,但是伤害的却是慈善事业的基础。试想,哪位董事长如果不借款,是否就贴上了“为富不仁”的标签如果借了款,其他需要帮助的人群起效仿,是否会给公司正常运作秩序带来影响不理性的“寻善”活动,终将阻碍行善的步伐。

如今,慈善观念已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个人、企业都投入到了慈善事业之中,健康的慈善环境对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愈加重要。现代慈善理念、行善积德的氛围、大批慈善家、慈善捐赠平台是慈善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慈善走上良性轨道的坚强支撑。这既需要慈善方的责任、热情,也需要受助者的真诚、冷静,还需要社会的宽容与理性。

道德绑架法律论文 篇7

1

是的,我写过《所谓情商,就是好好说话》。但最近我的情商真的不够用了。

有人不知道从哪弄来的我的电话,上来就说:“咪蒙,我很喜欢你。我在创业。所以,你免费帮我写篇软文,宣传我的APP吧。”

还没等我回答,她就开启了传销模式,一直讲她创业有多艰辛,并且每句话之间无缝拼接,好难打断。然后她就讲了一个多小时,我真的好想死。我只好一边听她说话,一边下载了她的APP研究了一下,实在是太烂了,烂到爆。

我只好打断她,说,不好意思,我帮不上忙。

她就怒了,她真的怒了。她直接训斥我:“我都说了一个多小时,口水都说干了,你都没听进去吗?你也是创业的,你有没有同情心?我还以为你是个好人呢,没想到你这么冷漠!我对你太失望了!”

2

本来我一直以为,以前微博上的一个人,已经是全世界最奇葩的了。

她给我发私信说:“咪蒙,我不想花钱买你的书。所以,你直接传整本书稿的Word文档给我吧。要知道,一般作家的书连Word文档我都懒得看的。你该感谢我喜欢你。”

有人找我约稿。

她说:“我觉得你文章写得不错,给我们杂志投稿吧!”

我说:“不好意思,我没空写别的稿子。我平常写微信公众号、写剧本已经很忙了。抱歉啊。”

她就说:“哦,我懂了。我看过你那篇《所谓情商,就是好好说话》,你用的就是第29条嘛,‘拒绝别人,可以先自责’”……

我只好说:“这都被你看出来了,哈哈哈……不过不好意思,我是真的忙不过来。”

她立马就翻脸了:“你不是说情商高就是心中有他人吗?你就不能考虑一下我的感受?时间挤一挤不就有了?”

3

有一次同事去看电影,看到自己的座位被人占了。

对方指指周围,说,我们这一家人,必须挨在一起。你就让一下。

朋友说,让不让给你,是我的自由,但你们总不能先占了我的位置吧?

对方还特有理:“我们带老年人出来看电影,不容易,你让一下怎么了?年轻人怎么不懂事?”

同事和闺蜜去坐火车,中铺和上铺的人非要跟她俩换座位,原因是他们四个男的要在下铺打牌。

她们不肯换,结果那四个大男人就在车厢里大吵大闹,气得她们打了110。

哪怕见到警察,四个大男人还特不爽,说:“都怪这两个小姑娘,与人方便这点道理都不懂!真不善良。”

4

总有人说,让你写个稿子、让个位子、买个东西、借点钱,这点忙你都不能帮?不就是举手之劳吗?

知乎上有人说得特别好:“举手之劳明明应该是我帮完你,你感谢我的时候,我自谦和你客气客气说,还好啦,不过是举手之劳嘛。你上来就说我是举手之劳,拜托你会不会唠嗑。”

“举手之劳”是我的谦辞,不是你用来道德绑架的说辞。

【素材分析】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爱把所有的事都想得理所当然,比如得到帮助的时候,他们不仅没有心存感激,反而会觉得给了别人“当好人”的机会,悻悻然不知所以;一旦别人拒绝出手相助的时候,他们又会用恶毒的言语去攻击对方,一副别人亏欠他的樣子。醒醒吧,这些可恨又可怜的人,与其等待别人的“举手之劳”,不如自己去创造!

【速用名言】

1.只为自己活着的人是渺小的。——法国思想家 蒙田

2.你要记住,永远要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

——苏联作家 高尔基

于道德绑架的作文 篇8

这已经不是范玮琪第一次因为“晒娃”被网友横眉怒指。“9·3”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吸引了千千万万人的关注。在关注阅兵时,一些人还同时关注了明星有没有关注阅兵。他们通过微博发现,赵薇、林志玲、大S、SHE、蔡康永、何润东、范玮琪等对大阅兵没有任何表示;范玮琪不但没有表示,还在自己的微博里晒出双胞胎儿子的照片。于是在这些明星的微博下面,“不爱国”“不配当中国人”“取消关注”“你令人失望”等骂声响成一片。尤其在范玮琪的微博里,数以万计的评论如潮涌来,其中相当部分是谩骂:“你不发阅兵的照片,居然发你儿子的照片!你不爱国!”“你不感动吗?你还是中国人吗?”“你不爱国,你滚出中国!”。而在我看来,那些嘴里没说过半句“爱国”字眼的人,只要做好本职工作,遵守国家法律,维护权利,承担义务,也都算爱国。

有人认为,作为公众人物,明星不应当把自己的微博简单地视为私人领地,他们在微博上的发声也跟其在公共场合的一言一行一样,具有特殊的传播和示范效应,因此,范玮琪的言行是不对的。然而,一而再、再而三,在网友们激烈的言论中不难看出,对范玮琪“晒娃”

的批判已经不只停留在这个层面,而是升级为人们宣泄负面情绪的一个出口。在这种看似热血、实则非理性的责备中,批判的因果和逻辑是不需要深究的:只要你没做大家正在做的事,你就是不道德;只要你没说大家正在说的话,你就是不道德。在这样的道德批判中,转型期社会的种种压力,轻而易举就转变成荒腔走板的情绪表达,舆论貌似占领了道德伦理的高地,实则却是对寻常生活和情感施以了道德绑架。而事实上,真正的道德是对每一个个体的尊重,道德绑架对人的伤害则丝毫不逊于真正的绑架。 正如知乎一位作者所说的,每个阶层每个群体都有他们的道德观,正如战争是因为双方都有正义,道德绑架则是因为一方觉得另外一方达不到他们的道德标准。

在你谴责他人这个方面的缺失之时,你在另一方面可能还不如他做的好。这种只存在于部分人心中的“不道德”行为是不足以将一个人的品性定义的。这里举个例子:一个年轻人工作一天回家睡在公交车上,突然被一位老人敲醒,并被要求让出位置,然而老人也就50出头并无身体大碍,本着已经累垮的身体外加被打扰的烦心不愿意理会却被冠以漠视老人,不尊老爱幼的坏品性,可是,这年轻人真的有错么?

以道德绑架作文600字精选 篇9

因为就这样的情况而言,他没有半点的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并不为他自己犯下的过错而自我检讨,前前后后无不在算计在衡量。只是为了能让自己无后顾之忧的全身而退,而且还要求欠帐。这样一句话出来明眼人都不难看出来他到底在打的什么主意吧?这件事情这样谋划和计算里里外外好像都是他更得利,如果人没什么大事他承担全责付款五千私了,反之如果人有大问题他就一味推卸责任尽量把自己的过错摘的一干二净。私了的话他给了五千责任全免他不用担任何后续风险,五千私了还要求赊账就说明他可能连钱都不愿意出。想着一转身就各奔东西了到时候谁认识谁是谁,犯的.错大不了死不认账你也无可奈何。

就这么一件事,我在旁边听着不得不感叹社会现实人心险恶。各种各样的算计衡量稍有不慎防不胜防。就这个人而言,他就是属于老奸巨猾。时时刻刻都在为自己的后路考虑,没有半点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

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容易。没有特别要求你时刻为别人设身处地,但起码要懂得敢作敢当。因为即使你不违法却也有违道德,有时候把别人算计的太死也难以立足天地间。

所以,生活中不管是大事小事都应该有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底线。不然人生之路未必会时刻一帆风顺这次欠下的债总会用你不知道的方式向你讨还。

如何避免在男女关系中被道德绑架 篇10

(前言:不知道需求者是出于什么背景需要一份关于“如何避免在男女关系中被道德绑架?”的演讲稿,这个领域自己关注的缺失太少,只能从网络上帮你收集些素材和观点,需要自行整理下,见谅)

恋爱前,你不答应和我在一起我就自杀,当着全校面跳楼,让他们都知道是你害死了我,看看以后还有谁敢和你这样冷血的人在一起。

恋爱后,你敢分手我就自杀,在微博上慢慢直播,笑着看你被所有人指为凶手。

第一条正是我家中旧事,我母亲在如此胁迫下就范,多年来家庭一直不睦。我曾问她,你既然不喜欢父亲,为什么要选择嫁给他然后怨念一生呢?母亲说,你不明白如果他跳了,整个大学的人会怎样看我、看我的家庭。我的确不懂,也以为是那个时代的保守让众人会有这样的眼光,直到看见了第二条中的新闻。

第二条是最近的微博自杀直播事件,女孩子没有就范,只在私信尽力安抚,但无果。当事人选择了自杀,并在积累了不少人气后依然爆出女孩id。如果抢救有效,尚可当做一场闹剧。可事实是抢救无效,胁迫者对前女友的伤害无法挽回。

我再次感到深深的恐惧。就范不行,不就范也不行。几十年前无解,现在依然无解。看客最政治正确的观点便是死者为大、尊重生命,选择自杀的人在自杀前反复是正常的、骂人是正常的、偏激是正常的我们应该去爱护去包容去拯救。说出这样的话来永远是对的,谁也无法反驳。

那么被胁迫者呢?要怎样才能避免受伤?怎样能预先甄别靠近的追求者?如果未能预先避开,在胁迫发生前、发生中、发生后又该如何处理?

观 点

(一)答案四: 有一本书叫爱是一种选择,还有一本叫不要用爱控制我,我都没有看完,可能是因为需求不高吧,我从不缺乏这样的技能。

首先要明确一点,那就是即使你坚决的不接受道德绑架也阻止不了有人顽固的想要用道德绑架你,这个是没有办法的,我们对于别人的想法和做法有时真的无能为力。所以,做自己,尽人事,其他只能由他去了。有人要用死来陷害你,还有人想要用你来表达他们所谓的同情和正义,你有可能无法全身而退,好在只要你愿意这个伤可以痊愈。

我们能做的:

第一,带眼识人。有一些问题并不是毫无踪迹可循的,在开始的时候好好看,要是有问题及时撤退,撤退时不含敌意的坚决,要是双方在一起时间短纠缠少,极端的可能性相对低。比如在关系尚未到达某个阶段时突如其来的做看起来要不能回头的事,我觉得这是有绑架嫌疑的。

第二,表明态度。比如有可能造成道德绑架的事情事先达成共识。以前我和男友异地,他准备来我这里工作,我说不会因为他来这里就承诺一定能和他一起走下去,他也绝对不可以说要不是为了你这样的句式,我们是作为成年人相爱的,必须要对自己的决定负责,要是做不到,请不要来。第三,及时离开,假如对方试图动用道德资本占据优势,不要盲目为此买单。安抚他的情绪,拒绝他的要求,不要让这种招数奏效,不要让对方形成路径依赖。我没有遇到过情侣亲密关系中的道德绑架,个人觉得有些人开始可能不是有意,只是为了一时占据在关系中占据上风,第一次处理时可以把这个状态说穿,你真的要说这些吗?你希望我们的关系用互诉付出来维持吗?你真的想在关系里做一个债主?也许对方意识到之后会停止使用这样的胁迫。若对方坚持如此,那就要及时离开。

最后再说一次,我们没有办法让别人死了绑架的心,但是我们可以不让自己被绑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可能受伤,长痛不如短痛,还是自由意志的爱更重要,我们对他人的生命负不了全责。不是每段关系都能好聚好散,有时候我们只能仓皇逃窜,有时候甚至还要壮士断腕,也只能生受了。

观 点

(二)被道德胁迫者要怎样才能避免受伤?怎样能预先甄别靠近的追求者?如果未能预先避开,在胁迫发生前、发生中、发生后又该如何处理?

1.能做出如此极端事情的人,虽然不是偏执型人格障碍,但是性格中存在偏执、自我为中心(自私)等特点。这样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会有什么样的特点与表现,怎么样发现这一类人。(预先甄选)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行为:

我那么喜欢你,为什么你不喜欢我啊? 你必须只讲付出、贡献,不讲回报啊!死者为大,不要再评论什么了。我得不到你,我让别人别人也得不到你。粗暴地对待你,故意伤害你。

飞速建立感情与表达感情,感情来得快且急,没有任何基础。隐性的可怕脾气:暴力发泄情绪等。哪怕他保证不会这样对你,你也不要相信。

时常贬低你,不停纠正你的小毛病,让你没自信。

控制你,切断你的外来支持,比如以自杀胁迫,比如随时要查岗,比如不允许你跟异性正常交往。

„„„„

这样看,是不是能看出些什么?他觉得,你应当怎么样,你就该是怎么样,你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通过平时的观察,能够大致地看出一个人的性格是怎么样的,如果要成为男女朋友,这个比他的脸好不好看,钱多不多,更为重要„„所以,建议男女双方不要那么早就确定关系,而是平时朋友交往多注意,看看对方的心性。

2.改变偏执的人是不容易的,怎么样委婉地与拒绝这一类人的追求,避免被道德胁迫,与此类人交往需要注意什么。(发生前)

最最重要的:不要去与此类人争执、辩解、比较,刺激对方。你无法预估对方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无论他通过伤害自己来胁迫你还是直接伤害你,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当发现对方是个偏执、胁迫者时,你可以有意识地婉拒对方的追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①.比如女神党常用的“呵呵”、“哦”„打电话不接,然后发个短信说不好意思没听见;回短信言简意赅,不多说题外话;见了面能多客气就多客气。减少与对方的交流,减少与对方的联系。看他能不能冷淡下来。

②让自己看起来“无趣”:尽量少答应对方的邀请,以家里不准为由;参与对方活动,以有门禁为由在十点半前离开;以过敏为由,不喝酒„„

凡此种种,其实不用我教大部分人都会„„

暗中寻求支持与帮助:告诉你的朋友或家人,你遇到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有什么困扰。免得事情发生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你的困境。

3.当被道德胁迫时,特别是以自杀相威胁,应该怎么做。(发生时)

用什么态度去面对?是不是发私信安抚?要不要通知家人?要不要报警?能不能接收胁迫?不接受应该怎么做?

我的建议是:态度上不要妥协。

题主的问题备注已经说明了,妥协之后的生活也是不和睦的,这样的胁迫者不会因为你一时的妥协而改变自己,他依旧以为这是理所应当的。

不妥协,应该怎么做呢?

先说说被以自杀(暴力伤害)相威胁的时候怎么处理吧:不要慌,先稳住对方,劝住对方,尽量不要自杀„不管是真是假,先报警,告知对方的位置及基本情况。告知己方父母,之前寻求帮助这时候就能派上用场了,你的父母一般会尽所能帮你解决;然后视对方父母品性判断是否通知对方父母(如果蛮不讲理,告知对方也只会将责任归咎于你)。

判断形势,坚定自己的看法:不能妥协,不能轻信ta的承诺,做好承担压力的准备。

自贬,是我不好,是我的错,配不上你„(模仿一下为什么插队,因为没素质的心理素质)

抗住来自胁迫方的压力,当你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时,他的胁迫就失败了。

减少与胁迫者的接触,甚至断绝联系。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及信息安全。4.事后如何处理?如何应对来自家人、朋友、对方家属、社会的压力?(发生后)

还是以自杀为例吧:先避过关注期,让自己的心理尽可能少受到伤害与影响,特别是身边的“同学”、邻居的关注。如果在一定程度上,持续一段时间影响了学习、工作与生活,建议去看心理医生或做心理咨询,对心理状态做一个评估,如果有不妥及时解决。从心理上认识到,对方自杀,自己有一定的责任,但不全部都是自己的错,不要过分归责于自己,特别是面对对方家人时,发生这种事,谁都不想。

事后(包括不限于以下:)

①心理建设:尽可能去做心理咨询,把这段感情里遇到的困扰与问题通过咨询排解,将受到的伤害与困扰解除

②正确认识被胁迫:你只是遇到一个错的人,生活中还有对的人;你没做错什么,你还是应该让自己成为一个积极向上,快乐的人;没有人会真正同情一个强迫者,周围如果有人关注,也仅仅出于好奇。

③避免再接触:不管出于同情还是什么目的,不要再接触了。就算对方主动联络,也不要表现出任何的热情,尽量以各种借口婉拒。

④保护好自己:起码的警惕性与防卫能力还是要有的。„„

法律信仰是法律职业道德的基础 篇11

我国法律职业者中因各种功利而弃道德甚至法律于不顾的根源在于缺乏对法律的精神信仰,建立法律职业者对法律的精神信仰是法律职业道德的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法律职业道德;精神信仰;法律信仰

一、我国法律职业道德建设的现实发展状况

法律职业道德是指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员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的总称。

从法律职业的主体构成我们可以看出,法律职业者是法律的直接实施者,其与社会生活关系的紧密程度不仅说明了法律职业者的作为关系到民众的切身利益,而且还充当着在建设法治社会进程中法治思想的传播者角色。

鉴于法律职业者在建设法治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重要作用,我国对法律职业道德建设非常重视。

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法律、法规对法律职业者的道德和行为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规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已经成为了我国法官职业道德的基本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检察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试行)》等对检察官应当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违反这些规范的纪律责任作了具体规定。

而《律师法》、《律师执业行为规范》等法律、法规对律师的职业道德问题也进行了规范。

以上法律、法规的陆续出台,给我国的法律职业的道德行为进行了有效约束,在促进我国法律职业更加秩序化、正规化的同时也表明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巨大进步。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我国的现实社会生活中,司法案件不时呈现,冤假错案也时有发生,律师行业之中的各种“潜规则”现象更是层出不穷,甚至有人将之称为一种“行规”,说律师不是打赢官司,而是打通关系。

这些问题的出现都表明了我国在完善相关法律职业道德规范的同时,法律职业道德本身却难以深入人心。

对于很多法律职业者来说,法律职业道德只是相关强制性规定在法律职业者心中形成的威慑、约束作用表现,而不能成为法律职业者所具有的个人思想,他们大多是“怕而不做,而不是自己不能做”。

这种法律职业道德是十分脆弱的,因为它没有信仰支撑,形同虚设,可有可无。

二、法律信仰是法律职业道德的基础(一)西方法律信仰起源概述

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法律信仰的概念就已出现,其在后来西方历史各种法的精神文化建设中初步成型,如十二世纪中叶的罗马法复兴运动以及后来的人文主义者、自然法学派和启蒙思想家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罗马法基本精神的运动。

在这些运动中,法学家和思想家们提出“提倡个性自由和解放、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反对和废除封建等级和特权”等观念,这些都为后来的资产阶级法治观念奠定了基础。

在后来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等发起的以“信仰得救”信条的宗教改革运动中,马克斯韦伯称之为“资本主义精神”的新教伦理精神高扬了“信仰”的权威和价值。

这一信仰理念,使广大教徒从等级森严的教会制度中解脱出来,并自愿在当时已成为社会权威的象征―法律的支配下,投身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活动中,这促成了西方国家法律信仰理念的形成,进一步为近现代的资本主义法治理念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纵观西方法律精神信仰的形成历史,可以看出西方民众对法律的信仰与宗教息息相关。

西方唯心主义世界观认为世界分为现实世界和真理世界,人则是二者的结合体,人就是为了追求精神的高度发展而回归真理世界。

西方的宗教信仰乃至法律信仰大都以此为基。

“人不是物质的创造者,却是思想的创造者。”笔者认为唯心主义断不可取,但是客观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了人类,人类的特别之处就是具有智慧,那么,人的这种智慧意识的存在意义及追求人的精神智慧的升华应该就是人类的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

物质文明的发展当然需要,但是人类自身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十分必要,这早已被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所证明。

一个国家只有完善的法律制度,没有社会大众对法律的信仰,法治是难以实现的。

(二)我国的法律信仰建设浅谈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建国几十年来的实践检验,马克思主义被证明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然而,很多人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中的唯物主义理论有重大误解,说唯物就是物质利益至上,这当然是不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早已提出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兼顾精神文明建设。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部分法律职业者在错误的价值观引导下,无法抗拒在社会工作中面对的种种诱惑,背弃法律职业道德的现象多有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强对他们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笔者认为,建立法律职业者乃至整个社会对法律的精神信仰,解决我国的法律信仰危机,为法律职业道德找到支撑基础,要从社会的各个方面入手。

首先,法律信仰属于精神文化的方面,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和国家领导提出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依法治国方略、树立法律权威和宪法至上等思想无不是先进的精神文明成果。

让整个社会接受这种思想,必须建立相应的宣传、教育制度,最好由各地方司法机关和基层群众组织等定期进行民众化的.普法活动,这不仅能让普通民众了解法律的作用、价值,而且会让法律成为人人皆备的救济手段,长此以往,整个社会将逐渐呈现出人人懂法,人人守法的局面。

其次,建立法律信仰必须靠制度建设。

这种制度建设不仅是法律职业道德规范建设,还包括整个法治社会的建设,这就对整个社会的法制发展提出了要求。

要加强对法律职业者的惩处立法,不论是国家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还是私人性质的律师,只要违反相关职业道德规范,一定要从严、从重惩处,因为法律职业者不仅是知法犯法,还是执法者犯法。

同时,要更加全面和认真地审查立法工作,兴良法,禁恶法,树立法律权威。

这些措施一方面会使法律职业者不敢随便践踏法律和违背道德,另一方面,通过对法律职业者违法行为进行惩罚,可以更好地体现法律的公平正义属性,使整个社会更加信服法律。

最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建立对法律的精神信仰与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崇高的社会理想追求相一致。

建立更加强盛繁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本身就是对人类精神和真理的最高追求表现。

实现这样的目标,基本要求是物质极大丰富,精神极大提高。

而法律是人类最重要的精神文明成果之一,信仰并遵守法律及伴随法律产生的法律文化和人性精神(当然包括法律职业道德)不仅是对人类最高理想的追求,更是对人之为人的完善。

法律职业者在违反法律职业道德或法律、法规的时候不仅仅是对法律权威的亵渎,也说明了法律职业者本身“人性精神”的丧失!这种法律精神的丧失是与人类社会及自身思想的发展趋势相背离的。

当然,对于思想层次的改造向来是循序渐进的,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潜移默化下,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法律信仰必将逐渐成型。

参考文献:

[1]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梁治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M].,高鸿钧,夏勇,张志铭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3]谢晶晶.法律信仰浅析[J].重庆科学院学报,.09.

法律和道德作文 篇12

我们也正处于他们的年纪,也是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成长阶段。有的同学已经跨入了叛逆期,开始到网吧,舞厅四处玩闹,开始不听家长的重重教诲。总是拿学习当做借口向父母借钱,然后去跟社会上的小混混玩耍。这样的结果必然是――犯罪。板块上的各种案例中的主人公不就是像你们一样吗?总是怀着侥幸心理,总是想着自己不会犯罪。可最后还不是一样的下场。

不能沾,人人皆知,可为什么还是有许多青少年抵挡不住它的诱惑呢!就是因为他们不曾见过这些新鲜的玩意儿,又听信了小混混的花言巧语,同时认为吸一次没什么大碍,认为自己可以戒掉,所以才会走向吸毒的道路。

赌博、抢劫、杀人都是一样的道理,都是一瞬间,就是这一刻,就是一时好奇,就是一时任性,人生才走向了灭亡。黑暗社会是捉摸不透的,它就像一个万丈深渊,看不到底,不知道里面有多大的危险。再聪明的人掉下去都是惨不忍睹的。所以我们要远离这个深渊,不要因为好奇去靠近这个陷阱。

我相信看了这一次的道德法制教育,不会再有人向他们那样傻了。

[法律和道德作文]

道德讲堂·法律的故事 篇13

----李建龙

我是一名法律人,我常会扭头回望,法律在其充满荆棘的道路上,漫长而艰苦的跋涉历程。法律文明史上一则则传颂古今的法律故事,经常让我的双眼噙满感动的泪水。我甚至渴望自己能够象正义女神朱斯·提提亚那样,即使蒙上双眼,也能左持天平、右手持剑,匡扶正义。

我和大家分享的第一个法律故事:状告国王。

公元994年建城的德国古都波茨坦,两条清清的小河交汇的地方,风景如画。人们难以忘记它是二战末期著名的波茨坦会议召开之地。在我心中,波茨坦却还有另外一番风景。因为它是世界法律史上空前绝后的经典故事发生的地方。1866年10月13日,德国前身普鲁士大公国的国王威廉一世,在大队御林军的前呼后拥之下,兴高采烈地来到位于波茨坦密林深处的桑苏西宫。得意洋洋的威廉一世登上了这座行宫的顶楼。在他的身后,簇拥着一大群大臣和贵妇小姐。放眼望去,喷泉、林荫大道、草地、雕塑……正眺望着眼前美丽的风景,忽然,一座又残又旧的大风车磨坊映入了他的视线。兴致勃勃的威廉一世,立刻蒙上了一道不可容忍的阴影。

“拆掉它!”,威廉一世发出了一道阴沉的命令。

“是,陛下!”一个大臣赶快飞跑而去。不过很快就飞跑回来:“报告陛下,拆不得,那是一家私人的磨坊„„”

威廉一世恼怒了:“花钱买下来!再拆!快去办!”

“是!是!”大臣再次飞奔而去。然而,过一阵,又再次飞奔回来,气喘吁吁地报告说:“陛下,陛下„„磨坊„„还是不能拆„„”

“为什么?”威廉一世惊讶地问道。而答案却很简单:“磨坊主„„死活„„不肯卖”。

“多给他钱!他要多少就给多少!”国王开始不耐烦了。“不行啊,陛下,那个倔老头儿说了,磨坊是他爷爷的爷爷留传下来的,一家人世世代代靠它糊口为生,它的价值无法计算,给多少钱也不肯卖!”

“混账!”威廉一世暴怒了。我南征北战,攻城掠地,取人皇冠领土如折路边野花,这小小一个倔老头儿,居然敢与我讨价还价?威廉一世咆哮着:“马上派兵去给我拆掉磨坊!谁敢抗拒,就地正法!”

一大队御林军应声蜂拥而去,铁蹄踏处,老磨坊顷刻被夷为一片平地。

“国王竟然如此胡作非为,这个国家到底还有没有天理?”那个又穷又倔的磨坊主老头,一边蹲在旧磨坊的废墟上,老泪纵横,一边向过往的人们大声控诉。很快,废墟旁便引来了一大群民众,个个都义愤填膺地议论纷纷—— “这样蛮不讲理,完全是违反宪法的!” “可他是国王呀!”“国王就可以随便侵犯老百姓的权利?”“国王就可以不遵守宪法,那国家的法律还有什么用?”“告他去”!“对!告国王”!“控告国王!”金光灿烂的无忧宫外,秋风黄叶,顷刻间化作了一场昏天黑地的风暴。

今天,我似乎仍然可以听到当年成千上万波茨坦市民游行队伍的脚步。在波茨坦市民高呼“告国王” 的口号支持下,磨坊主老头郑重地向普鲁士最高法院呈递了一份古往今来破天荒第一次的“民告国王”的起诉书:

被告人:国王威廉一世; 事由:利用职权擅拆民房;

要求:赔偿一切损失!保障国民“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起诉书一出,整个普鲁士震动了,整个德意志也都惊动了。小市民状告大国王?整个欧洲,都在注视着这个世界法律史上第一宗“王事案件”的审判。

开庭审判的那天,骄横的国王拒不出庭,也没有派律师代表前来应诉。但正义女神的雕像,就矗立在法院的门外,面对旁听席上雷鸣般的“赔偿!赔偿!”的怒吼声,最高法院面面相觑的三位大法官最终统一了意见,毅然地一致裁定:被告人因擅用王权,侵犯原告人由宪法规定的财产权利,触犯了《帝国宪法》第79条第6款。现判决如下:责成被告人威廉一世,在原址立即重建一座同样大小的磨坊,并赔偿原告人误工费、各项损失费用150大元。一座崭新的磨坊又矗立在桑苏西宫墙外,150大元也送到了老头儿手上。磨坊主告国王的案例,终于得到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一则发生在140多年前的惊世奇案,我看到了法律在国王面前的公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王也不例外。

我和大家分享的第二个法律故事:缓刑之父。

2011年5月16日的清晨,悉心照料瘫痪病母近20年的打工者邓明建,因应母亲的再三请求买来一瓶农药,拧开瓶盖递给了母亲,母亲毅然喝下,留下最后一句话——“谢谢”,与世长辞。邓明建因此被判故意杀人罪,判处3年有期徒刑,缓刑4年。

孝子弑病母—充满人情味的“判三缓四”的缓刑判决,让我怀念起1841年8月的另一个清晨。同样是某一天的上午,经常作为旁听者的约翰·奥古斯都走进了波士顿市法院的大门。他看到市法院当天开庭审理的被告,是一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年轻人。当奥古斯都看着眼前这个被带进来的酗酒闹事的年轻人眼里闪现出一种惶恐不安之意的时候,一股恻隐之心便止不住地涌上他的心头。于是,奥古斯都走到这个年轻人的身边,悄悄地和他交谈起来。那醉汉带着极为内疚的心情道出了犯事的由来:他本是一个机器维修工人,有一手良好的钳工技术,有一个女朋友,还未结婚,但女朋友已经怀孕了。他不想进监狱,不想失去这份工作,不想让孩子一出生便要去监狱探望爸爸,„„如果能不入狱,他将保证一生戒酒,好好工作,重新做人。奥古斯都对这个年轻人充满了同情,他暗暗思忖(cun):这个青年人还有希望,于是,他毅然地向法官表示:愿作他的担保人,保释他出去。此后的17年间,这名鞋匠共为2000多人作过“缓刑担保人”。一个普通鞋匠的爱心,深刻地改变了2000多人一生的命运,同时,也极其深刻地影响了美国司法制度的文明进程。奥古斯都留名青史的故事,成就了自己“缓刑之父”的美誉,推动了麻省于1878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缓刑法。

每当看见法律闪耀的人道主义光芒,我便不禁以满怀尊敬的心情想起那位又穷又老的波士顿鞋匠——约翰·奥古斯都。

一则发生在眼前的“孝子弑病母—判三缓四”背后的缓刑故事,我看到了法律在平民面前的温情。

我和大家分享的第三个法律故事:万年刑期。

2001年1月起一年多的时间里,菲律宾一位兽性大发的父亲,几乎每天都强奸他时年13岁的亲生女儿。这名禽兽父亲共犯有360起强奸罪行。2010年9月24日,马尼拉上诉法庭作出终审判决,判其每项强奸罪名40年监禁,360起乘以40年,刑期总计1.44万年。

一万年太轻,善良的人们都希望能将魔鬼打进18层地狱。在万年刑期的判决里,我看到了法律在罪犯面前的威严。

通常而言,自然科学的研究是价值中立的,没有应然和实然之分,只有一个实然的向度。而社会科学的研究包含价值判断在内,应然和实然明确分离,具有理想与现实两个向度。法律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门类,自然具有应然与实然之分。应然是法律的理想状态,实然是法律的现实状态。

我很惭愧,我始终未能自由地翱翔在法律澄明而深邃的天空,因而我曾经无数次地鄙视自己的灵魂。

不过,我已经知道:法律无法扫荡社会所有的恶。

我已经知道:凭人类当下的法律技艺和司法水平,有时难以区分“不为”与“不能”、“无意”与“恶意”。现今社会仍然有无辜的人时不时被宣判有罪,邪恶依然存在,仍有好人在受难,仍有坏人在逍遥法外。任何一个稍有理智的人,都不会幼稚到认为现在的法律体制已经完全实现并践行了公平、正义、法治、秩序、安全和效率。

但,我已经明白:只要把手放在善恶交界之处,我们就能感受到法律的温度。

我已经明白:在应然法律的词典里,不仅有铁面无私、刚正不阿、嫉恶如仇、不畏强权、爱憎分明,也有人间真义、侠骨柔情、温厚善良、弱势关爱、人文关怀。应然的法律,看似无情实有义。

借用西方无神论四大骑士之一,美国著名神经学家萨姆·哈里斯的话语:用科学为善恶做了断。我认为,这也可以说是法律的不懈追求与真实写照。只要某些人的黑暗不再能够遮挡法的光明,法律一定可以真正地归位为一个至真、至善、至美的好人,使得我们大家能够真正地喜欢她、热爱她、尊敬她、信仰她。

谢谢!

上一篇:眉山三苏祠导游词下一篇:职高二班主任的学生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