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教学为主的物理课的教学设计的一点启示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现象教学为主的物理课的教学设计的一点启示

现象教学为主的物理课的教学设计的一点启示 篇1

安县花荄镇中 蒋和平

物理现象教学就是教师为帮助学生观察、了解、分析物理规律,而模仿某些物理情景产生的条件再现,从而找出其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过程、规律而采取的教学行为。通过对初中物理现象教学设计课程的学习,结合本人自身教学情况,得到以下启示:

(一)、对“物理现象”选取。同类物理现象很多,要找到物理现象中的规律并不是很困难,但初中学生的思维并不是特别清晰,所以我们在为教学服务对现象的选取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不能太复杂,要比较清晰的反映我们所要研究的规律。因为有些现象反映了多种物理规律,我们看到的或学生看到的可能不是我们目的规律而是其他的,或者这个现象反映的主要规律不是我们要研究的规律。

2、列举现象不能过多,多了就杂(砸)了,本来学生的思路比较清晰的而变得比较混乱。有些老师在引入时非常有趣,就象把学生带入了魔术世界,学生兴趣很浓。他以不断的举更有趣的现象。一堂全是魔术,课堂气纷很高。结果一堂下来,什么也没学到。所以我认为引入很重要,但引入过后就要进入正题。

3、对教材中的实验可以适当修改。如课程中讲到的演示惯性实验例如:在平面小车上立起一木块,拉动小车后木块随小车一起运动,当小车遇到障碍物突然停止运动时,木块翻倒。这个实验中的 “ 木块翻倒 ” 并不能说明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翻倒本身就是运动状态的改变。因此不如将木块平放在小车上,当小车突然停止时,木块从车上 “ 冲出 ”,这种现象与教学内容也就一致起来了。

4、合理利用身边的材料,体现物理就在身边。在物理教学中,我们的大多物理应用就在“教室”。如讲一个开关同时控制几个灯,有些学生认为是串联。而我们教室的灯就是一个开控制几个灯。一个灯坏了,其它灯仍要工作。由些可见,并联也可以。杠杆、摩擦、力的平衡等太多了。同时也给学生一个启示,物理实验并不是要在实验室才能做。

(二)、将物理现象总结出来的规律和生活联系起来

1、善用类比。利用“水流”学习来研究“电流”,利用“水波”研究“声波”。而我在让学生学习了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以后,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我向学生建议把导体比作“街道”,电流比作“人流”。街道越宽,街道越短,人越易通过,说明它对人的阻碍作用越小。生活这样的例子很多,只要关于发掘,我们都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规律。

2、找特殊事例,加强理解记忆。如在学习了“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后,我让学生直接回忆怎样将湿衣服晾干,即:向阳、摊开、通风。在中考复习中,涉及到太空或月球上的例子时把握“无空气”“重力小或失重”。

现象教学为主的物理课的教学设计的一点启示 篇2

一、通悉教材, 精讲精练

作为知识传播者, 对传授知识必须熟知是讲授的前提, 理清知识点间的联系, 明确重点、难点是讲授的关键, 赋予准确、精炼的语言表达和针对性练习则是取得成功重要因素, 切不可出现模棱两可的语言.

例如, 在讲授“功”这节时, 教师要清楚此节课的重点:功的两要素.难点:S应是在F作用下的路程.先让学生在头脑中先形成印象, 不必等到练习时再来强调以上内容的重要性, 对于练习并非越多越好, 选择针对性强的题目加以巩固即可.

二、设置疑问, 创造最佳时机

设置疑问是一种较可取的教学方法, 其优点:一是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促使开动脑筋, 寻求答案.二是在疑问的基础上接受的知识具有很强的主动性, 形成的印象会比较深刻,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善于置疑, 抓住最佳作用时机进行施教, 肯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 在讲摩擦力时, 可先做筷子提米实验, 学生看到这个现象会很惊讶, 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一根筷子会把一杯米提起来呢?此时教师可以提问:米杯被提起而不下落, 从受力平衡来看, 除了受到垂直向下的重力外, 肯定还受到什么方向的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磨擦力.并且很容易知道磨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三、精心构思, 提高课堂艺术

从感性认识规律上看:参与实践主动吸取的感知材料要比强行灌注的在头脑中印象深, 愉快、轻松的感知要比沉闷、紧张中感知的强, 因此营造一个便于学生参与的轻松、生动的课堂气氛对提高课堂效率是十分有利的.

如, 在讲机械运动时, 可以先叫一个学生站起, 问该学生运动了没有, 再叫这位学生走到讲台, 问其他学生他运动了没有?回答“运动了”, 再问, 为什么说他是运动的?跟前一次站立在座位上相比, 有何不同?然后大家讨论, 在教师启发下得出:物体位置发生改变叫机械运动.这种情形下得出的结论, 比直接告诉学生概念效果好, 抓住了概念本质.物理学科中, 类似的教学内容很多, 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置教学程序, 增强教学内容与实践的联系, 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在活动中很轻松的一次性就能牢固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四、合理、恰当地使用教学媒体

伴随教育事业的发展, 幻灯、投影、电脑等现代教学媒体以及形形色色的教学模型也走进了教室, 借助于这些教学媒体可以将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形象地内容来处理, 如讲磁场时可以通过投影, 在磁体周围撒上一些铁屑, 轻敲玻璃板, 小铁屑会由无序排列在磁体周围, 从而显示磁场形状.另外借助于教学媒体可以将一些静态的内容通过动态的手段来传授, 如, 在讲颜料的混合时, 我们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去播放, 这样看起来很直观, 解决实际操作之不便.

当然媒体的运用要服务于教学, 而不是一种形式和表面上的象征, 更应抓住最佳作用点来使用, 从而尽可能地减少因媒体的使用带来的副作用.

五、重视实验, 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

物理这门学科, 不同于其他, 它特有的教学手段就是通过实验让学生得到更深的印象.实验课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热情, 只靠教师做学生看与学生自己动手, 效果肯定不同;应该用学生实验来验证或由学生实验总结出规律、定理, 如果由教师直接告之, 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肯定不深, 对其理解程度也很缺乏, 会成为难点.

例如, 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以前由于仪器不够只由教师做演示实验, 学生对沸腾现象、沸腾时温度认识不够深, 利用这个知识点解决问题很困难.若学生自己动手, 在实验中观察效果肯定是不同的.再如, 阿基米德原理, 这个原理本身就是一个难点, 如果不用实验, 仅由学生死记原理内容, 那就会使学生一头雾水, 没办法解决有关浮力问题.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点启示 篇3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任务不单一,它几乎囊括了学校所有的教育内容,有道德品质教育、国情教育、近代史教育、劳动教育、美育,还有能力的、知识的等等。内容杂,头绪多,负载重,压得语文教学几乎喘不过气来。教师在操作之时难免会顾此失彼,抓了芝麻丟了西瓜。再加上理论界一些错误的导向,故弄玄虚的搞出一些新命题,更是把教师弄得晕头转向。

语文教学一直就是:学习语言,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即教学生学会母语,使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专门职责,份内之事。张志公先生曾经很明白地说过:“识字、读书、做文章,中国历代教育就干这三件事。”

二、质朴的进行语文教学

(一)踏实是语文应该保持的风范

由于受语文教研随意性和教改风的影响,目前“新潮”教法充斥着课堂。其表现五花八门:画画的,演说的,更有甚者把讲台变成舞台,还美其名曰“愉快教学”。且不知宝贵的语言教学时间在嘻嘻哈哈中付之东流。

语文是经过历史沉淀时间最长的学科,其传统的意义厚重,无数的文学巨匠和语言大家的闪耀,无教改也成就了语文的成功。语文教研活动不是展示教师个人才华,不是一场师生“秀”,是教师共同探讨如何才能实现语文的课堂目的的活动。再看语文界的魏大师、钱大师、于大师等人,多少年来,一直在中国语文界闪耀,是教改还是新教材的功劳?当然都不是,其实他们就是充分认识到了语文的质朴的意义,而进行了质朴的语文教学。大师们的教育教学当然也不是一层不变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听过他们现场的或录相的课的人都应该有这样的感受——简单,就是完成语文教学的目的,踏实地对学生进行了语感和语文能力的培养罢了。他们的课堂学生也快乐,但不是娱乐的快乐,而是学习语文的乐趣取。

语文教学的目的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都是耳熟能详。那么我认为在教学中就是以此为纲,踏实的在教学中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是语文教学的成功。

(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语文教学中除了时代的“开潮儿”外,还有就是“满堂灌”和“满堂问”,分析多,品味少,从内容到内容,从情节到情节,烦琐重复。反复讲反复问,既激发不了学生的求知欲,也无益于发展思维。

我国语文界泰斗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古人也曾留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等学习格言。读书,不是听书;读懂,不是听懂。所以,应该让学生亲自去读,去体验,考察文字,在读中明其文章的思路,得其文章的真谛。最后达到朱熹所说的“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的境界。

当然,笔者提倡“以读为本”,并不意味着“不讲”,任其自流。该讲的地方还是要讲,妙语佳句、精辟语段、推敲比较、领略情味、体会言外之意等,还是离不开教师的“点化”的,学生的语感的训练还是得靠教师去培养的。

(三)改进课堂提问方式

改“师问”为“生问”,把课堂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对话、交流、沟通、讨论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语文教学大多是老师设计问题,提问题后引导学生回答。在这种教学形式下,学生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总想揣摩老师的意图,发表的看法很少是自己个人的真实见解。这种“师问生答”的方式,处于课堂教学中心地位和主动地位的永远是教师,而学生只能是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是一种单项的、预设的课堂支配方式,严重限制和束缚了学生的发展。

三、加强语文修炼,提高自我能力

关于日本垃圾分类的一点启示 篇4

关于日本垃圾分类的一点启示

,Recycle),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是日本循环型社会的重要标志,日本国民从小就接受了这样的教育: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一、科学细致的分类方法 日本的垃圾分类收集体系体现了政府与市民自治组织、市民之间的高度互动和配合。政府在设计制度时十分仔细、认真,各种考量都非常科学、周到。日本大街上没有垃圾桶,垃圾要在规定的时间放到规定的地方,这就是日本垃圾的“双规”,并且垃圾分类并不是千篇一律的,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大到不同的县(相当于中国的省),小到不同的社区,都会根据自己的特色制定符合实际的垃圾分类标准。垃圾收集日和时间取决于不同区域的具体情况。每年的12月份,居民会收到一张特殊“年历”,标记着来年收集不同垃圾的日期。年历会用黄、绿、蓝等颜色来标注。同时日本各市政府会给当地居民一个垃圾分类回收表,指导居民如何分类。此外,社区也会通知居民一周中哪一天收集哪种垃圾。政府给市民不定期配发生活垃圾计划简报,只要计划有变,无论是多么小的变化,都会及时通知市民。日本的垃圾大致分八类,包括:可燃垃圾、塑料瓶类、可回收塑料、其他塑料、不可燃垃圾、资源垃圾、有害垃圾、大型垃圾。每一大类都有细致的分类指引,据说一个香烟盒,其纸盒外面包的塑料薄膜是塑料,封口处的那圈方便拆开的装置含有金属物质,盒子是纸,所以这件东西就要分3类。

二、行之有效的收费体系 合适的收费制度往往能够成为环保的催化剂,日本将垃圾收费制度深入运行到居民日常生活中,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促进了垃圾减量化。日本的垃圾分类收费制度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根据不同地域的不同情况分别制定可行的收费标准。

三、精密完善的配套产业 日本的垃圾分类,给我们建设文明城市、培育文明意识树立了一个标杆,展现了“垃圾分类”概念背后精密的管理和复杂的运营机制。个人和家庭把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只是垃圾处理的第一步。垃圾处理的第二步是回收车辆分类运输,有专门运输报纸、杂志和包装纸盒的车辆,也有专门运输罐头、玻璃瓶和塑料瓶的车辆等。日本在实行计量收费后,为了方便专门车辆走街串巷收集垃圾,特意将其吨位降低一半,但增加了一倍的运输车辆。第三步,垃圾最终到达处理工厂。不同的垃圾处理厂专长不同,有处理可燃垃圾的、有处理有害垃圾的、有处理大型垃圾如家用电器等、有处理塑料瓶的等等。如此大的工作量和就业机会,使得日本的回收产业吸引了大量的回收公司。垃圾的回收工作并非由环卫部门进行处理,而是各大回收公司负责。但在奉行生产责任延伸制的日本,很多回收公司都是由生产企业直接建立的。如造纸厂会建立处理纸类的回收公司,同时回收后的纸张可以直接生产为再生纸,实现产业的循环。

四、全面到位的宣传措施 在日本,市民如违反规定乱扔垃圾,就是违反了《废弃处置法》,会被警察拘捕并课以3万-5万日元的罚款。但现在,垃圾分类投放已经成为日本民众的一种自觉行为,即使没人监督也会严格执行。这样的结果与日本政府的环保管制和宣传得力是分不开的。从幼儿园到老人各个年龄层在学校、社区、家庭、单位、野外等多种场所进行环境教育和环境学习。幼儿园的孩子都知道普通的环保知识,并以此来督促自己的父母长辈自觉遵守,所谓“小手拉大手”。时至今日,当时的幼儿已成为家庭的支柱,垃圾分类的习惯和环保意识也深深植根于每个家庭当中,然 后母亲再手把手教下一代。幼儿园也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加强教育和宣传,注重培养孩子的认真分类精神,如要求家长准备若干个大大小小颜色图案不同的包(书包、装各种衣服的包、装鞋子的包、装餐具的包、装毯子的包等),然后A包多少厘米长,B包多少厘米宽,C包放在D包里、E包放在F包内,等等。以培养孩子的认真精神、锻炼孩子分类能力的第一步。

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一点思考 篇5

(一) 对一些技巧性较强的操作应指导学生反复操作

不但给学生演示操作, 还要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让学生反复练习, 并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二) 指导学生自己说出产生现象的原因和实验的结论

传统教育把学生看做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 教师常常把知识“嚼碎了”然后“喂”给学生, 结果伤害了学生的“胃”, 使其缺乏“消化能力”。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邢永富教授指出, 现在中学教育, 不是教师的作用不够, 而是教师的作用超过了应有的边界。所以, 在实验中我们应克服把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的毛病, 应适当引导, 让学生自己总结, 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

二、物理实验中对师生关系的反思

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修养, 因为教师本身的优良品质容易换取学生的共鸣, 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 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的主体参与的关键

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与学生平等交往。教师和学生只有获得知识先后的区别, 在人格和交往上应该平等。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才有助于使学生体会到“主人翁”的滋味, 并主动对知识质疑, 主动探索。教师要避免对学生冷嘲热讽, 只让学习好的学生回答问题等, 因为这样易造成学生情绪上的抵触, 不利于全体学生参与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来。

(二) 教师应以表扬和鼓励为主, 这也是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师生间的双向努力, 取决于班级良好的学习风气。对于缺乏毅力, 暂时表现后进的学生, 更应在学习上关心, 在生活上帮助, 对他们取得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让他们感受教师的关心以及殷切的希望。在课堂提问上, 设置问题力求简单明了, 把容易的问题留给中下学生, 当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如果答错也不应给予指责, 应帮他们分析, 鼓励他们再找出答案。

三、对实验组织形式的反思

实验组织形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实验结果,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我首先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 采取以下不同的组织形式, 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一) 模拟实验

刚走进初中的学生好奇心强、好动, 他们做实验时, 注意力分散在实验仪器和用品上, 不注意听讲、不注意看老师的示范, 在实验过程中不认真操作, 观察实验现象不细致。此时, 我认为应该采取模拟方式进行实验。教师边播放实验视频边示范, 再让学生独自操作一两遍, 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后, 学生基本上就学会了。

(二) 分段实验

模拟实验的基础上, 再以分段实验方式训练学生。例如, 把一个实验分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实验过程都是老师先讲解实验操作的要领, 做示范, 然后学生再独立操作观察。学生操作时老师巡视指导, 一个阶段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个阶段。每个阶段完成后, 老师以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教师再进一步补充总结。分段实验不仅给学生提供独自操作的机会, 培养学生独自操作的能力, 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 使学生逐渐学会观察实验现象, 收集实验资料,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三) 独立实验

经过一段时期分段实验的训练后, 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操作实验了。方法是, 实验前,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认真熟悉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实验所需药品、材料。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讲清要点, 然后再让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巡回指导, 若发现共性问题, 让学生全停下来, 统一纠正后再继续实验, 最后总结实验,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这样就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

四、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平面镜成像》教学过程中, 我采用了温故知新→激趣质疑→实验探究→互动研讨→分析解疑→反馈练习→应用提高的教学程序。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很多感性认识, 每一位同学都能说出一些, 在交流过程中, 我不失时机地提出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 验证各自的观点看法,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由于平时很少进行分组实验, 加上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刚开始无从下手, 只在左顾右盼, 不知怎么做。在实验中我感觉个别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较差, 需要老师更多的指导, 需要创设更多的机会, 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我对中职物理教学工作的一点思考 篇6

关键词:物理;创新;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018-01

在中职学校,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较差,加上专业性课程相对较多,学生对于物理课程大多不重视,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物理教学效率相对较低。特别是在医学护理专业,不少学生认为物理知识与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搭边,学习兴趣相对较低。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善于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入手,引导学生联系学习生活、不断丰富学生学习体验、运用科目知识特色降低学生学习难度、通过教学实践、教学交流加深学生学习感知。

一、联系生活实际,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在传统教学中,不少学生认为中职物理是单纯的理论课,在生活实践中难以得到运用,因为缺乏生活实际作为支撑,导致传统物理教学缺乏生活基础,例如加速度、机械能等知识的抽象性过强,分子运动知识的理论性太高,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善于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需求入手进行教学规划,例如特别要注重对于生活实际的引入与渗透,让物理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例如在教学加速度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如果每天比前一天进步1%,那么一年下来(1+1%)365=37.8,如果每天比前一天退后1%,那么一年下来就是(1-1%)365= 0.03,(1+1%)表示每天多做1%,(1-1%)代表每天少做1%。一年的光阴就会使努力一点点的取得的成就为37.8,使退步一点点的成绩为0.03,努力一点点是退步一点点的1260倍。通过这样的数字对比,就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坚持和懒惰,竟有如此大的反差。(1+1%)的365次方,也可以成就一个人,(1-1%)的365次方可以荒废一个人,荒废与成就,全在我们自己的选择。引导学生要做“加速运动”,而不能做“减速运动”,让学生能够联系自身学习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之后再引导学生进行运用,不断的拉近学生与语言科目之间的距离,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二、丰富教学形式,加深学生学习感知

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简单的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学习、公式的背诵,教学模式相对单调,同时对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兴趣不加重视,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一旦失去了教师的教学监督与教学管制,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漫无目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丰富教学形式,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物理课堂,进而不断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情境化的场景中进行知识的学习,在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也能够更好的加深学生的学习感知。例如在教学《声波及应用》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护理专业学生常见的听诊器来进行声波原理的分析:听诊器的前端是一个面积较大的膜腔,人体内的声波鼓动模腔之后听诊器内密封的空气也会随之震动,而塞入耳朵的一端由于腔道细窄,气体震动幅度会比腔道大,可放大患者体内声波震动,听诊器应用了这个原理而制成。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纸杯子、塑料杯子、细绳等材料制作“土电话”,通过学生“打电话”这个活动来丰富学生对于声波知识的了解,让他们在感叹神奇科学的同时培养他们尊重科学、不断创新的良好认知。

三、善用物理特色,构建学生知识体系

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要我们善于钻研、善于发现,任何科目知识的学习都是有規律的,物理科目也是如此。初中生由于理论知识相对较弱、对于科目的认知能力不足,在他们看来,物理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学习起来非常困难,这也导致不少学生在面对物理学习的时候产生畏惧心理,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有效开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物理知识的特色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通过对于知识的解析来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理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体系也能够更好的构建。例如在教学声波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音乐与噪声的波形图对比、音乐与噪声的声音对比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够对于图形、对于声音有一个更为理性的认知。又比如在教学电路知识的时候,教师还可以通过串联、并联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到有时候40w功率的灯泡还不如25w的灯泡明亮,通过矛盾的对比来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原理、物理现象的思考,让学生不断进行巩固练习,通过物理知识的特色来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不断的拓展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把握程度,让他们能够认识到原来物理学习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培养他们善于发现、善于拓展、善于举一反三的良好习惯,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

四、开展教学交流,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现象教学为主的物理课的教学设计的一点启示 篇7

[关键词]高中物理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其中核心的一点就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他认为:“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从时间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在《高中物理课标程准》的五条基本理念中,有一条是:“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以往的教学太注重当下发展,实际上,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简要分析如下。

一、当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一些现状

(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兴趣培养

对我市部分高中生(920人)的问卷调查发现:60%的学生体验不到物理实验课使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探索新事物的欲望得到增强,觉得仅是老师安排的教学活动之一,只是到实验室玩玩而已,漫无目的。而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正是目前素质教育所大力强调和重视的两项内容。有37.56%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物理实验课上收获甚微,实验的原理和步骤、仪器的选择、数据的处理及误差的分析,教材就有,上不上实验课差别不大。

调查显示,当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对实验重视不够,具体表现有:①课堂上的知识与能力呈现方式简单。如: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教师既不做演示实验,也不安排学生分组实验,新课开始后不到3分钟,就写个公式出来,然后进行练习了。②用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和欲望的教学情境创设不自然。③存在“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现象。不管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开出率都不高。④盲目用多媒体模拟代替实物实验,完全失去了实验的真实性和直观性。

(二)重结论,轻过程,对物理教学规律不够重视

调查结果显示,不少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足:①上课时没有按学生的认知规律讲课,讲课速度快。如:机械能守恒定律,是高中阶段很重要的知识点,但是,教师往往用三几分钟就把结论塞给学生,然后就是用大量习题来熟悉巩固。②缺少对教材所处地位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原有认知能力的必要分析。如,教师在学生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之前,没有让学生感知它在整个高中物理中所处的地位,也没有让学生清晰认识它与动能定理的关系。③对“如何处理教材、怎样选择教学方法、怎样运用教学手段?”钻研不深。如,学生已经学习动能定理后,完全可以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出机械能守恒定律。④照本宣讲,平铺直叙。如,课堂依然由教师主宰,没有学生活动的设计和实施。甚至到下课时,学生都没搞清楚这节课要学习什么、重点知识是什么?⑤注重应试教育,随意拔高要求,講得过多、过难等等。

(三)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认识不足

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对教师的考核存在一些偏差,导致许多教师:①不愿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下工夫。②单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安排教学,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缺乏计划性、目的性、系统性。③教学中,教师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习惯”的指导思想不够明确,使学生的学习缺少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相应的提高。

(四)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重视

调查显示,28%的学生不喜欢事先知道实验结果的实验。说明今天的学生更加希望自主学习。他们不愿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结论,希望做一些结果未知的实验,因为这些实验能够让他们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能有效满足他们自主学习的愿望和好奇心。同时,有54.4%的学生希望:学校实验室在实验课以外的时间,也能对学生开放,以便他们能自主完成一些感兴趣的实验。但学校或教师对学生的这一主动要求重视不够,一方面,这样做有违学校实验室的管理条例,另一方面,担心学生损坏实验仪器。

以上种种现象,都不符合新课程教育理念,违背了教学规律,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做些调整。

二、提高物理新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一)更新理念

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端正思想,更新理念。高中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解放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理念的更新,应该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尤其是各学校物理组组长应当组织本组骨干教师多听课,了解物理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然后通过评课,上课者和听课者撰写反思等方式,促进师生尽快更新理念并付之于行动。

(二)充分、合理地发挥教师的作用

1.教师应是教材的选择者和开发者

教师选择或编写教材的过程,既是充分备课的过程,也是充分学习的过程。在全方位的信息体系下进行选择,要比以往从单一的课本中提取信息,更自由和灵活。同时,教师选择或编写的教材本身有一部分可能并不是我们熟悉和擅长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事先投人大量的精力去研究和学习。

(1)应以学情为依据选择教材

各个学校的教师应按照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材。示范性高中和普通高中,尤其是高层次的示范性高中和低层次的普通高中,在教材的选用上就应该且必须有所区别,才能为学生的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

(2)让教师自主开发校本教材

新课程标准让教师发挥更大的教学自主性、灵活性,教师可以按照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抛开划一的、一成不变的传统教材,自行编写校本教材。如扁担的作用及力学原理、生活中的摩擦力、运动场上的物理学、家电中的物理知识等。通过对生活中物理知识的介绍,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到物理离我们很近,并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知识。也可以渗透现代物理前沿知识,如卫星发射与航天科技、低温超导、磁悬浮列车、光纤通讯、纳米技术、新能源开发等等。这样,教学过程就有了更加鲜明的针对性,以及多姿多彩的教学模式,同时也充分展现了教师的聪明才智。

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

如何使学生爱学教师所选的教材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具体组织实施。新课程中的组织教学,不同于原有的课堂教学,它在形式上有明显变化。教师将不再是“专家”、“讲师”、“教授”,而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合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1)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

教学大纲的中心是教师如何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以前的教学中,往往以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认真听、有没有做小动作、是否走神或睡觉,是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能不能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学生对这堂课的知识掌握程度如何等,作为评价一位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参数。新课程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是否通过这些知识的研究和学习,提高了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对其终身发展的影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①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学生探究和合作;②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表现在对知识的要求上,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而不是以往对知识的了解、理解和应用。

根据“教学活动化”、“有效教学”及建构主义等理论,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变课堂为活动“场”(教学空间、心理空间、语境空间合一的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探究为主,把交互式、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融合在一起,以活动为基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呈现教学过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以活动促发展,达到真正的主体主动发展,以适应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以活动为基础,以活动促发展”,其主要特征就是“动态化”。

活动化教学的基本模式有:“问题-活动-点拨-评价-扩展”、“小组合作学习”、“师生换位教学”、“专题讨论会”(辩论会式)、“活动发现”(游戏式)、“自主探究”式、“多手段辅助体验教学”等等。如,牛顿运动定律、超重和失重、机械能守恒定律、楞次定律等等,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进行学习“

在高中物理活动化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问题:不要瞎闹腾、瞎忙碌、乱矫情及过度紧张,或刻意强调氛围,活动实质庸俗化;或忽视活动特点,活动方式简单化;或脱离学生实际,活动对象局限化。同时,注意:自主并不是放任自流,合作更要注意形式与效果的统一。

(2)要注重引导、帮助学生探究

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探究,探究的主体是学生,重在学生的体验。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选择合适的内容,让学生探究。超越了学生现有水平的,或过于简单的问题,就不用探究了,需要探究的是有意义、科学、可行的问题。为此,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当学生迷惑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辩明方向,而不是轻易告知他们。②指导学生寻找、搜集和整合、利用学习资源。③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④提醒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教师应保护好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类比、猜测、设想和发表不同见解,始终维护一个自由探究氛围,呵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探究升华为创新能力。

(3)要注意尊重和赏识学生,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护好学生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赏识教育的优势。任何人在失落时都需要得到鼓励和支持,尤其是当学生在研究一项相对陌生的科学知识时。

(4)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充满反思的火花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及时反思,在新课程标准的实践中尤其重要。教学前的思考,能有效帮助教师更好地熟悉教材,更深入地了解学生;教学过程中的反思,能更好地帮助教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学结束后的反思,能帮助教师及时积累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三)加强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地位和作用的重新认识

实验作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之间的桥梁,它具有如下功能:①使学生了解物理理论知识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作用,知道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发明、创造都包含了哪些物理理论知识以及这些理论知识是通过怎样的手段用于实践、为人类造福的。②为学生提供一个想象与实现想象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思想能够得以验证。

笔者认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正好具有上述功能。①高中物理实验能够验证学生所学的物理理论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②物理实验能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知道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是有用的,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主动学习。③物理实验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④物理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⑤物理实验能够为学生的创新思想提供施展空间。

物理实验教学的上述功能符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艰难、挫折以及成功的喜悦,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因此我们应当创造条件,如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等,让学生积极实验。调查中,67%的学生认为物理实验很重要,这便是一个非常好的证明。

(四)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合理、有效的评价

评价也不再是以往的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做法,评价的方法也发生了变化。

(1)評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从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展开。

(2)评价的方式不是唯一的,但不管怎样都要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体系下的学生学习,更需要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比以往的课堂教学复杂得多。

(3)能力的提升比纯知识的获得更重要。从新课程的精神来看,我们更要注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评价不仅是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评价。

(4)对学生的评价,不是单一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应参考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和社会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这样才能做到客观、公正,才能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教育目标一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象教学为主的物理课的教学设计的一点启示 篇8

一、创新教学理念

思想观念决定了人类的行为方向, 是人类行为的根本指向。因此, 初中物理教师要想将新课改全面贯彻落实, 首要条件便是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基于新课改的要求, 初中物理教师要想顺应社会发展趋势, 必须结合时代特征, 促使自身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初中物理教师要树立科学化的育人观以及学生观, 在教学过程中, 准确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潜在性以及主观能动性;初中物理教师要基于动态化科学发展观念的指导, 给予各个学生相等的尊重;初中物理教师要对教学方法不断进行创新与发展, 并加大对自身教学行为的科研力度。除此之外, 初中物理教师还要深化在物理教学方法方面的研究, 为学生提供正确学习方法, 树立科学发展观念, 对自身的学科本位理念进行革新, 促使学生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二、转变自身教学角色

传统教学模式中, 初中物理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更好地体现自身的教学责任心, 提高学生知识接受能力, 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往往采取全面灌输的方式, 逐渐演变为课堂独裁者, 并没有对学生的教学主体性给予相应的重视, 导致教学过程中, 教师常常是按照自身意志以及计划进行, 学生普遍存在因无法适应教学频率而无法准确掌握相关知识点的现象, 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体效果, 长此以往, 还会导致学生对物理学习丧失兴趣, 最终致使初中物理教学效果与新课改要求之间产生完全背离的景象。 基于新课改的要求, 初中物理教师要充分认知到, 一切教学活动均是以学生为中心点, 教师必须通过转变自身教学角色, 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教师应充分认知到, “ 教学”的重点是“ 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要将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作为教学效果, 而不是片面追求课堂教授的宽度与深度。 教师以“ 学”为课堂教育重点, 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选择、调整以及学习, 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主动性。

三、创新教学方法

1.贯彻落实新课改理念

新课改对初中物理的教学理念进行了重新定义, 即以实际生活为切入点学习物理知识, 让物理知识服务于实际生活。 因此, 初中物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要将可以体现物理现象的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为教学切入点, 基于课程教学标准的指导, 结合教材内容, 将学生普遍认知的、生动有趣的现象作为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 将物理知识与人们实际生活与生产活动中的关联充分展现给学生。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快速接受物理知识, 还能帮助学生利用物理知识提高生活质量, 进而推动人类社会进一步向文明社会发展。

2.创设教学情境

新课改要求,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全面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促使其自主学习、思考、探究, 这样可以有效改善学生学习过程中对教师全面依从的弊端。 而初中物理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促使其自主探究物理知识, 必须为其创造一个适宜的教学情境。 对于学生而言, 物理情境作为教学环境, 不仅可以帮助其更加深入地了解物理知识, 掌握物理技能, 升华其心理品质, 还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化的物理概念转为具象化, 帮助其有效连接实际生活与物理知识, 提高学生的物理应用能力。 由此可见, 初中物理教师只有为学生构建有效的教学环境, 才能激发其思维主动性与积极性, 深化其物理知识掌握程度, 提高物理教学效果。例如, 《 机械运动》 这一节, 内容比较平淡, 几个基本概念显得抽象、分散, 学生听课容易厌倦。如果在教学中采用诗词引入法:“ 两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等, 再配上动画效果, 使学生在诗情画意中体验到自然界是运动的, 运动是美丽的。 然后笔者又创设情景:“ 今天, 老师和你们一起去旅行, 让我们在从南平到福州的旅途中来学习几个物理量。 ”从而引出参照物、机械运动和路程等几个物理基本概念, 辨别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这样, 通过调动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在愉快的情景中学到抽象的物理知识, 这样的课堂必然是高效的, 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索欲。

3.结合实践操作

对于初中物理而言, 实验课程是其教学基础, 因此, 初中物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必须树立良好的实验理念, 以观察为基础, 对学生进行物理教学, 通过创造、分析物理现象, 帮助学生构建物理概念, 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讨论、探索的兴趣。首先, 初中物理教师要对物理现象演示实验给予高度重视, 在教学过程中, 利用生动且真实的实验, 让学生对物理现象产生感性认识;其次,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 调动学生课堂参与性, 并激发学生的物理思维。

四、学科渗透

新课改要求初中物理教学必须结合先进科技发展形势。因此, 初中物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要强化学科渗透力度, 通过传授物理知识, 以其所包含的科学精神对学生进行情操陶冶, 从而培养学生形成优秀品质, 成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初中物理教师要将教材内容所包含的知识点、 科学研究方法以及思想教育内容作为情操陶冶源泉。 例如, 沪教版教材中的《 热机效率与环境保护》 以及《 家庭用电》 , 教师在教授过程中, 可以通过先向学生讲授热机效率对环境保护的影响、家庭用电会产生的环境效益等, 并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 让学生互相探讨现阶段所存在的哪些环境问题, 与热机效率以及家庭用电存在关联,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刻了解相关知识内容, 还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以及节能意识。除此之外, 初中物理教师也可以倡导学生课后多阅读物理学者的相关故事, 让物理学者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并将科学精神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促使学生实现科学化健康发展。

总之, 初中物理教师要想基于新课改的要求, 探索出符合时代发展且具有良好教学效率的教学方式, 必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对自身教学情况进行深入反思, 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素养, 提高教学水平, 只有这样, 才能贯彻落实新课改。

摘要:新课改不仅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革新, 还对教师教学方式提出了全新要求。初中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 其教学目标是通过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质, 促使其最终实现全面发展。因此,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学习方法、物理技能以及思考模式, 还要帮助学生获取物理应用能力、情感体验, 从而帮助其树立良好的科学态度, 提升其价值观。因此, 初中物理教师要想贯彻落实新课改内容, 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探索。那么, 怎样才能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 提高课堂效率与教学质量?结合多年对物理教学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谈了思考与认识。

关键词: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唐丽平.探讨新课程背景下民族地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J].学周刊, 2014 (01) .

[2]于德才.探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 2014 (07) .

[3]石泓鑫.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04) .

现象教学为主的物理课的教学设计的一点启示 篇9

一、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具有声、形、图、色并茂的特点, 有利于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 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下接受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由于中学物理实验条件有限, 某些物理现象, 如运动和静止、惯性、物体浮沉、扩散、分子无规则运动、磁场分布等等, 学生不能得到完整的感性材料, 容易造成感知上的障碍而影响物理学习。而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 不仅能再现或模拟各类物理现象, 而且还能通过各种手段使复杂的问题简捷化, 将漫长或瞬间的物理演变过程成为可控、有序的演化过程, 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完整、清晰、形象地感知物理现象,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借助多媒体, 创设一系列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加强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从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

二、适时运用多媒体, 充实物理教学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采用了先进的技术, 向学生提供了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事物、现象和过程, 或者无法听到的各种音响, 可以说光学媒体是人眼的延伸, 声像结合的媒体相当于人眼和人耳的延伸, 电子计算机是人脑的延伸。这一特性使课堂教学不受时间、空间, 宏观、微观的限制, 不仅增加了教学的容量, 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采用多媒体技术中的显示文本的功能, 无形中增大了教学容量。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三维动画和录像资料, 来解释和演示一些上课时用语言很难表达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定律, 这样就缩短了时间, 使课堂中每个知识点都能用最合适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

三、巧妙运用信息技术, 优化物理课堂教学过程

多媒体技术走入课堂教学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投入意识, 又使学生以最简捷有效的方法获得科学知识。学生随着多媒体动画课件的展示, 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掌握课堂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将教学内容的文本、音响、动画、录像等信息适时传给学生, 促使学生主动记忆, 认真思考, 努力探索, 积极参与教学。

在课堂中学生必须动手动脑, 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才会乐在其中, 学有成效。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对学习的问题产生好奇、提出质疑, 之后, 小组合作商讨, 自行解决。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还为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提供了学习和展示的平台, 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后的自信无不表现出求知欲, 好奇心, 表现出克服困难, 自觉学习的坚强意志。

例如, 在讲授“变阻器”一节时, 先由演示实验“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小灯泡的亮度”引入, 创设问题情境。接着学生分组对照实物, 观察变阻器的构造, 了解其工作原理, 并按活动卡做实验, 初步理解它的使用和接线方法。教师巡视并提问实验结果。最后播放软件, 动态模拟演示, 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变阻器的工作原理及正确的使用方法。还让学生思考变阻器有哪几种接法, 在什么情况下变阻器不起作用, 为下节实验课做铺垫。

四、正确运用信息技术, 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课本上的知识多是人们在以往的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逐渐积累总结出来的。有不少知识很抽象, 难于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物理教学的研究方法一般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 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抽象和概括, 从而建立物理概念和定律, 进而形成物理理论, 到实践中去经受检验。由于物理学这种实践性强, 抽象、概念多的特点, 直观教学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弥补传统直观教学手段的不足。合理的将信息技术嵌入物理教学, 充分发挥它的声、光、色、形、动等优点, 让学生有全方位的感受。

利用多媒体教学多视点、可变时空的蒙太奇表现手法, 能够充分表现宏观、微观、瞬间和漫长的过程与事物, 不受时空条件限制, 有利于在教学中让学生深入观察、认识、理解和思考。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展示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定律。

如, 在讲述内燃机等机械的工作原理时, 利用精心设制的模拟投影片, 在内燃机剖面图的基底上, 附加可活动的活塞和进气阀的部件图, 可将内燃机的工作过程完整地显示出来, 十分生动、直观。再如, 在讲解电学一章时, 同时涉及到电流、电压、电阻等多个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对学生来说, 都是全新的概念, 而且比较抽象, 又难用实验演示, 学生较难理解。教学中运用录像或投影把电荷的定向移动过程和电压的作用形象地显示在屏幕上, 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就不难理解电流的形成和电压的作用, 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容量大、易操作、高效率、快处理的优势, 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更健康的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 将先进的、宏观的、微观的和课外的教学信息以电教教材或软件为载体集中传递给学生, 拓宽信息流量。从而优化了课堂结构, 提高了教学效果。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只有在自身的不断完善中才能探索出适合教学需要的方式和方法, 才能为教学选择一条有效途径。

摘要:利用多媒体教学多视点、可变时空的蒙太奇表现手法, 能够充分表现宏观、微观、瞬间和漫长的过程与事物, 不受时空条件的限制, 有利于在教学中让学生深入观察、认识、理解和思考。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展示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定律。利用多媒体技术, 创设出一个探索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的虚拟环境。使学生在这个虚拟环境中, 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探索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 达到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和总结出物理规律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多媒体课堂教学,整合,教学软件

参考文献

柳斌.《创新教育模式》.北京教育出版社

田世昆, 胡卫平.《物理思维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对当代教育现象的一点思考 篇10

也许,是我国刚经历了十年的动乱;也许是看清了在动乱中那种伤国,伤民还让自己一无所长,胸无点墨的残酷。于是,当国家恢复了高考,当时的有志青年便纷纷考入各级各类学校进行学习,提高,深造。

那时的大中专院校还没现在的一半多,学校的条件也很艰苦。冬天,我们抱个热水袋取暖;夏天,我们端盆自来水,将毛巾在水中浸透,稍拧后将其围在脖子上给自己降温。

我们上的是师范学校,每期学杂费5元,直至毕业都是这样。

除开师范必学的课程,我们还上高中所有的课程。从初中毕业,14岁,我们便离开父母,背井离乡到大城市求学。

对知识的渴望,让单纯的我们只知道学习,读书,练琴。老师每布置一个学习任务,每个人都会认真地按时完成。40个人一个大寝室,每晚9点准时熄灯睡觉。没有了电灯,我们便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继续看书,背书,直至实在睁不开双眼,才会入睡。在睡梦中,常常梦见自己考试不及格而被吓醒,而这样的梦境几乎伴随了我一生。

无论冬夏,早上六点准时起床跑步,做操。40分钟晨练结束回到寝室梳洗,整理打扫寝室卫生。7点半,学校组织的卫生检查队会逐一对每个寝室的卫生情况进行检查评比。那时,最担心在每天早上上课前的全校大集合上被点到卫生不合格的名了。于是,同学们在做清洁时都非常用心,所有的暖水瓶被整齐地放为一排,把手朝着同一个方向。漱口的水杯放在同一排,把手朝着同一个方向,连放在里面的牙膏牙刷都得朝着同一个方向。叠得整整齐齐的被子,必须摆放在上下铺的同一个位子。在同学们用心的布置下,整个寝室里的那个清爽,干净,整洁,一尘不染一点也不比军事院校差。

那时,班主任老师常教导我们,作为教师的我们,以身作则非常重要,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同学们便用老师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那时养成的生活学习习惯也让我沿用至今,真是受益匪浅。

当时的老师们都非常负责、敬业。如果有同学在哪次的测验、考试中成绩不好,科任老师会找你促膝谈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那种对你前程的担忧,那种对你像父母,像兄弟姐妹般的情谊,关心、温暖会让远离亲人的你感动不已。一科不及格就不能拿到毕业证,而没有毕业的学生无法就业的风险将会让你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后果是多么的严重!

脚踏风琴是我们主科中的一科。全校有一千多学生,而脚踏风琴只有20台。每次的风琴课,老师都会布置新的练习曲,在下次的风琴课时,将会对练习曲的练习情况进行检查,没按曲目要求完成的,或者是不流畅的,都是不及格。同学们在风琴前排队,依次练习。无论是在炎炎夏日,还是在严寒的冬天,同学们都会在完成了其它作业后,排在风琴前,等待练习。

没有足够的时间练习,别人午睡了,或是因为天寒地冻,别人无法忍受而放弃练习时,我会抓紧这些时间练习。因为如此,我的一双手背都被冻得红肿,然后发黑,起壳,连洗头、洗衣都是生活委员帮我完成。

那时,全省的师范学校经常相互交流。当其它师范的校长、老师来到我们学校时,我都会被学校安排作汇报演出。我的脚踏风琴弹得很棒,在风琴课上经常为同学们作示范。因为风琴弹得好,我被选拔参加了学校的手风琴培训队;因为手风琴拉得好,我参加了全校仅有两人的钢琴培训。

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才会有回报就是我那时明白的道理。

那时的老师,只知道一门心思地教学生,那时的学生只知道一门心思地学本领。无论学校还是老师,都以教好学生为己任。毕业后的同学们被分配到了不同的学校,都因为有扎实的学习功底,每个人都成了单位的栋梁,每个人都成了单位的中流砥柱。

与那时相比,现在的大中专院校增加了许多、许多。条件也好了许多许多。住宿有专门的学生公寓,专门的琴房里钢琴取代了脚踏风琴。而且只要进了学校,不管你学不学,时间到了,都会颁发一张毕业证给你,而且起码都是一张大专毕业文凭。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同一所学校毕业的或同一个专业毕业的,与那时毕业的我们相比,却颇具讽刺。因为我们会的,而他们却不会。而我们是中专,他们还是大专。不知是老师没教还是学生没学?

看到考生参加工作面试时,板书四个字中的错别字;看到从专业院校毕业而专业却差得一塌糊涂的考生;看到考生填写的毕业院校名称,我彻底无语了。这样的学生能胜任教师工作吗?他们拿什么来教学生?今后他们所教的学生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简直不难想象。而且不会是一批次的学生,后果真是不堪设想。错-----在哪里?我们该怎样面对今天的教育?面对今天的学生?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出了问题?教育方法出了问题?教育目的出了问题?还是教育教学的管理、过程出了问题?

我想,这样的局面肯定不只是单方面出了问题。

有问题,我们要敢于直面,因为这毕竟关系到国家后继有人,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文化修养、文化素质、教学质量的问题。规避、或视而不见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目前,我们的大学太多了,太烂了。在现在的大学里,文凭好听了,但质量却没有了。

许多参加面试的学生都反映,在大学里,课想上就上,不想上就不用上。学习任务也可不用完成,反正老师也不会过问你。只要你每期按时给学校缴够学费,毕业时,一样会拿到大学毕业证书。

学习自觉性强的学生、爱学习的学生毕竟是少数。上课时间不去教室,玩电脑游戏,谈恋爱,逃学、旷课比比皆是。

一个“钱”字在作祟。学校只管挣钱,学生只管交钱,一切就OK。

从来就是山区的教学质量不如城市,而现在就有如此的学生大批地涌入山区求职、任职,山区的教育质量能够提升还是更加落后?还真是值得我们认真地去思考。

回顾我们的学生时代,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奋发向上,立志保家卫国的精神,一种誓为祖国建设发展添砖加瓦的精神,一种不甘落后的精神,一种对人对己认真负责的精神。

现在流行两个字:“到位”。我想,在那时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学校能够培养出那么多合格的学生,恰好说明了那时的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管理很到位,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很到位,教师的教学很到位,教育制度很到位,由此导致了教育风气很到位。

上好物理实验课的一点反思 篇11

一、要对学生加强物理实验课课堂纪律教育

“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物理实验课课堂纪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实验课能否顺利进行及课堂教学效果。对初中生,尤其是初二学生而言,他们第一次走进实验室,对什么都会感到好奇,进入实验室,有的学生往往会动动这个,摸摸那个,有的可能在课堂上大声喧哗,来回走动,乱拿仪器,甚至在实验室里打闹取乐。试想,如果是这样的课堂纪律,教师如何能顺利地开展实验教学活动,学生又如何能安下心来做实验。又如何能保证课堂实验教学效果。因此,在学生走进实验室前,教师一定要对学生加强课堂纪律教育,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实验室有关规章制度的具体内容。如《学生实验守则》《危险品使用规则》《仪器损坏、丢失赔偿制度》等,使学生从思想上给予重视。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养成遵纪守规、文明实验的好习惯,避免不必要的实验损失及实验事故的发生,并且确保实验教学时间及课堂教学效果。

二、要对实验了然于胸

教师在上物理实验课前,无论是课堂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分组实验,教师一定要先到实验室去预做实验。通过预做实验,全面、具体、熟练地掌握实验内容、过程、方法、操作要领及重难点之所在。明确实验中哪些地方操作危险性较高,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哪些地方容易造成较大的误差。在上实验课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万无一失。否则,可能会出现一些预想不到问题。

例如,在八年级物理上册一开始就有一个“真空中的闹钟”课堂演示实验。这个实验看似很简单:将一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到抽气盘上,用玻璃罩罩住,逐渐抽去其中的空气,听到声音越来越小,直到听不到声音。由此说明空气是传声的介质。然而,当我在实验室预做实验时发现,当逐渐抽去玻璃罩里的空气时,声音的改变并不明显,更不能达到听不到声音的程度。把闹钟换成小电铃、手机再做,同样如此。为什么会这样呢?是玻璃罩中的空气没有被抽出来吗?而玻璃罩与下面的抽气盘已牢牢地粘在了一起,显然,玻璃罩中的空气已经被抽出来了。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后来,通过认真思考,仔细分析,我想,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无论是闹钟,还是小电铃、手机它们在发出声音时都在振动,会不会是它们把自身的振动通过抽气盘传了出来,因此听到了声音。于是,我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首先在闹钟下面放上一块毛巾来做,实验效果有所好转。但是还是不太理想。由此看来,自己的分析是正确的。后来,我在闹钟下面放上了厚厚的海绵,并把抽气盘托在手里再做时,终于成功了。随着抽气盘中的空气被抽出来,闹钟的声音变得越来越小,直到听不到一点声音。我很高兴自己在上课前到实验室预做了实验。否则,如果在课堂上做,产生了上述现象,真不知道会对学生的学习及心理产生什么影响,也不知道会浪费多少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由此看来,教师在课前预做实验是很有必要的。

三、严格遵循实验流程,提高实验课堂教学效率

1.全面检查。在动手做实验前,要求学生全面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完好,认真阅读有关仪器的使用规则、使用范围、精确度及使用注意事项等。

2.耐心调整。有些实验仪器,在实验前要做调节准备。如托盘天平在实验前要调节平衡,电流表、电压表读数调零等。这些调整工作对实验的成功与否有决定性的作用。

3.认真操作。这是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与实践的具体过程。每一种仪器,都有它的使用规则和要求,必须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仪器的规则要求进行操作。特别是在做一些带有危险性或损坏性的实验时,教师必须要先检查确保正确无误后,再让学生做,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或意外的发生。

如用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时,电流表必须与被测部分串联,保证电流从电流表的正极流入负极流出,被测电流不能超过电流表的量程,避免电流表直接接到电源的两端烧坏电流表,避免电源正负极直接相连烧坏电源。如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应特别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使用完后,不能用嘴去吹灭酒精灯,而应该用灯帽盖灭。如果发生因使用不当使酒精溢出并燃烧现象,不能用水去灭火,因酒精的密度比水小,这样,燃着的酒精会漂在水面,随水流动,容易引起火灾,要用湿布盖灭。

4.如实记录。实验时要求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读取实验数据,并如实记录,不能为了迎合实验预设结果而有意改变实验数据,发生较大误差时要认真分析,耐心重做,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

5.认真分析。实验误差在所难免,因此,要求学生对实验误差进行认真分析,积极思考探索减少实验误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6.系統总结。实验课完成后,要求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全面回顾,按照要求认真地写出实验报告。

7.反馈思考。每做一次学生分组实验,学生都会有一次实验体验,积累一份动手实验经验。同时,在实验过程中,也会看到一些物理现象,出现一些问题,如为什么会出现实验误差?如果要求学生及时总结,对出现的问题积极思考,并努力提出解决方法,积极改进实验,无疑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大有益处。

(责编 闫祥)

上一篇:瓦尔登湖的读书笔记下一篇:幸福在哪里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