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答案(精选11篇)
202.B(我行我素: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还是照我本来的一套去做。A无可厚非:无可非议。C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有困难时给予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D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绸缪,缠缚,引申为修补。比喻事先做好准备,防患未然。不合语境,语境中只有做准备的意思,并不强调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前采取预防措施)203.【 参考答案】(3分)A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使用熟语的能力。
【答案解析】A.“左支右绌”指应付了这一面,便应付不了那一面。B.使用范围错误,“紧锣密鼓”比喻正式或公开活动前的紧张的舆论准备。C.用错对象,“相敬如宾”比喻夫妻相互尊敬。D.不合语境,“焚琴煮鹤”指糟蹋美好 事物。
204.D(甚嚣尘上:原形容军中正忙于准备的状态。后来形容消息普遍流传,议论纷纷。现多指某种言论十分嚣张。错用对象;A杀鸡取卵:比喻贪图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利益;B深孚众望:使大家信服,符合大家的期望;C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害)205d 206 【答案】B 【解析】A善刀而藏:善:擦拭干净。把刀擦干净,收藏起来。比喻行事适可而止,善于收敛自己。B.立锥之地,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多与无搭配。C.师心自用: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D.虚与委蛇: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207答案、C C 项“胶柱鼓瑟”形容拘泥不知变通。A项“俯拾即是”指一弯腰就能拾到,形容某种东西很多,随处可得。多用于文章、语言方面,也用于地上可拾取的物。该句说“名贵宝石很多”,不可能随处可得,应改为“琳琅满目”。B项“天壤之别”比喻极大的差别,但二者使用前提必须是一褒一贬,李白和杜甫的两种风格都是褒扬对象,与“一褒一贬”的使用前提相矛盾。D项“痛定思痛”指悲痛的心情平静之后,回想以前的痛苦。这里指贪官悔过,用词和语境不合。可改为“追悔莫及”。
208.(3分)B 作壁上观:比喻置身事外,袖手旁观。A.外延错误。一家之言: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学术论著。C.不合语境。风言风语:私下议论、暗中流传的没有根据或恶意中伤的话。D.望文生义。春风化雨:比喻良好教育的普及和深入,也用以称颂师长潜移默化的谆谆教诲。209.(3分)【参考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熟语)的能力。【解析】金兰之交:出自《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嗅如兰。”比喻像金石般坚固的交情,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B.胸无宿物:指胸中没有成见,很坦荡 C.敬谢不敏:谦词,称自己没有才智而谢绝。不用于拒绝无理要求 D.无可厚非—无可非议。
210、B(B、拿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A、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借指极小的仇恨。象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比喻心胸极狭窄。C、可以指出的日期。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多指事情、希望等。D、无所不为意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贬义词。)211.A(兄弟阋墙: 阋,争斗。兄弟之间的纠纷,也比喻内部争斗。
吉光片羽: 吉光,古代神话中的神马名;片羽,一片羽毛。古代传说,吉光是神兽,毛皮为裘,入水数日不沉,入火不焦。“吉光片羽”指神兽的一小块毛皮,比喻残存的珍贵文物,现常比作从前生活中稀少的、值得回忆的往事。也作“吉光片裘”。此处用“雪泥鸿爪”。雪泥,融化着雪水的泥土;鸿爪,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不名一钱:名:占有。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贬义。褒贬不当。)212c
213.C(A一团和气:本指态度和蔼可亲。现多指互相之间只讲和气,不讲原则。B行不由径:走路不抄小道。比喻为人正直,行动正大光明。C指寺庙中早晚报时的钟鼓声。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也形容时光的流逝。D多形容恳切地教导。)214
215.答案D(A项,“坐地分赃”:原指盗贼固定在某处瓜分赃物,后多指匪首等在家里分取同伙盗窃的财物。坐地,固定在某个地方。B项,“钟灵毓秀”:指聚集天地灵气的美好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毓,养育。C项,“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惯于玩弄手段。D项,“擿奸发伏”:揭发奸邪,检举阴私,使无处可藏。擿,揭发;奸,奸邪、邪恶;发,检举;伏,阴私)216
217.B(应为“耸人听闻”。“骇人听闻”所指的内容通常是真实可信的;“耸人听闻”所指的内容是夸大的,甚至是有意编造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18.【参考答案】(3分)A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使用熟语的能力。【答案解析】A.“左支右绌”指应付了这一面,便应付不了那一面。B.使用范围错误,“紧锣密鼓”比喻正式或公开活动前的紧张的舆论准备。C.用错对象,“相敬如宾”比喻夫妻相互尊敬。D.不合语境,“焚琴煮鹤”指糟蹋美好的事物。
219.(3分)答案:B(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不敢正视。形容憎恨或畏惧而又愤恨;形容拘谨畏惧的样子。据句意应是“令人侧目”。A.风声鹤唳: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叫阵声,疑心是追兵来了。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C.另辟蹊径: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D.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含贬义。)
220.C(A、指才能比别人稍强,也是年龄大或资格老的自谦说法。B、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C、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物连脸色都变了。D、比喻只改形式,不变内容,含贬义。)221
222
223.C(A.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朋友。《诗经》中把儿童的发髻称作“角”,后来人们习惯称童年时代为“总角”。B.笔走龙蛇: 笔一挥动就呈现出龙蛇舞动的神态。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笔势雄健活泼。C.“实至名归”: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业绩,相应的声誉自然就随之而来。符合语境。D.流金铄石:能使金石熔化,形容天气酷热。)224b 225D项 危言危行: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226.C(A应改为“津津乐道”。A 生吞活剥:比喻生硬地搬用别人的言论或文辞。现在也比喻不联系实际,生硬地接受或模仿B耳提面命:形容恳切的教导,是褒义词。D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很大,此处应该用“如火如荼”)227.(3分)D
解析:D项,项:颈的后部。望见他的颈项和后背。比喻赶得上。A项,从长计议:放宽时
间慢慢商量考虑,指不急于作决定,也指慢慢设法解决。应改为“从长远考虑”。B项,吉光片羽:比喻残存的珍贵的文物。C项,不绝如缕:形容局面危急或者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228.(3分)A(A.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B.久假不归:假:借;归:归还。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C.师心自用:师心:以心为师,这里指只相信自己;自用:按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D.无所不至:至:到。指没有不到的地方。也指什么坏事都做绝了。)
229.C(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A.珠联璧合,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结合在一起。B.目光如豆:形容人目光短浅,贬义。D抛砖引玉:比喻用粗浅、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成熟的意见)
230.A(B.长此以往:老是这样下去,多就不好的情况说。用在此处不恰当。C.不厌其烦,不嫌烦琐与麻烦。这里应用“不胜其烦”)D.呼之欲出:①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描写十分生动。②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
231、C比喻学识渊博的人,符合题意(A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传神。B指人们的拥护或反对,和语境逻辑不合D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这里与“前景”搭配不当,因为前景无所谓大小多少。宜将“前景”改为“希望”。)232
233.C(A项,沸沸扬扬:形容议论纷纷。B项,聚沙成塔:比喻积少成多。C项,杀身成仁:泛指为正义或理想而献出生命。D项,焚膏继晷:点燃油灯以接替日光照明。形容夜以继日地学习或工作)
234【答案】C(A文过饰非:形容用虚伪的言辞来掩饰自己的错误和缺点。B琵琶别抱:比喻妇女改嫁。C含英咀华:比喻细细体会诗文中的精华。D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不分上下。)235.C
236、B(A、项中的“一发不可收拾”是指事情糟糕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应改为“一发而不可收”。B、殚精竭虑:殚,竭尽;虑,思虑。形容用尽心思。C、解释: 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人的势力。近义词: 为虎作伥、为虎傅翼 助纣为虐.D.“龙飞凤舞”形容书法笔势舒展活泼,表达的意思跟语境相反。)
关键词: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目前很多高三教师在组织语文复习的时候,缺乏有效的指导方式,使得学生在高压的学习中难以较快提升自身的水平。譬如:在诗歌表达技巧鉴赏的复习中,很多学生虽然做了很多习题,但在答题中时而还会出现理解不当、混淆等问题。如何提高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考点的复习效率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一、化难为易,清晰记忆
(一)明确定义和概念
作者通常会使用一定手法、写作规律来表现本文内容和主旨,就是文章的表达技巧,其包括:第一,表达方式,包括了议论、描写、说明、抒情、记叙;第二,表现手法,即应用五类表达方式的手法;第三,修辞手法,借助语句调整、修饰,使用特定表达形式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或方式。高考试题中通常不会直接问使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而多会对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进行考查。
关于表现手法,教师可带学生根据五类表达方式来进行区分记忆。叙述属于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其在叙事文中得到了较广的运用,插叙、倒叙、详略、悬念、先抑后扬是较常见的叙述手法;作为另一种较多使用的表达手法,描写手法主要用来刻画描写人、事、物和环境,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侧面描写和白描是几种主要的描写手法;抒情手法有吊古伤今、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而议论手法主要用来讲明观点和道理,其在诗歌中使用不多。
修辞手法偏重语言使用和修辞,包括:第一,句式修辞,有设问、反问、排比、对仗、顶针、反复等;第二,内容修辞,有夸张、借代、比拟、比喻、双关等等。
(二)通过口诀突破难点
抒情手法和描写手法在高考中考查比较频繁,较为重要,教师可编一些口诀,来方便学生的清晰记忆。如关于抒情手法,可编口诀“象征托物言志向,吊古伤今手法奇;触景生情情难抑,借古讽今不得已……”等等。
二、提升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
(一)做好词汇积累
因在理解古诗词时,需要学生具有相应的文言基础,因此,在复习古诗文时,应当引导学生加强对文言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学生有时候会不太理解一些词汇及其用法,为其发现表达技巧及鉴赏带来障碍。因此,教师应当关注积累文言词汇及用法的方式。比如,在杜甫《岁暮》中有一句“济时敢爱死”中,“爱”的意思是吝惜,“敢”的意思是岂敢,就是说“国难当头,怎敢吝惜自己的生命”,只有学生知道词的意思,才会理解到位,并知道本句用了反问手法。
其次,学生在阅读诗歌时,应当注意把握作者的用词习惯,比如在理解“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的“乱”“碎”时可联系“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字,“风暖鸟声碎”中的“碎”字,就可知道,本诗写的是天暖后的暮春美景,并以美景衬托诗人内心惆怅之情。
(二)加强理解诗中内涵与主旨
考查诗歌表达技巧属于对形式上的考查,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其不可脱离于内容存在,不同形式可以表达相同内容,而不同内容也可通过相同形式表达。因此,学生需要对诗歌内容准确理解,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表达技巧。但在实际中,很多同学在答题时并不理解文中主旨内涵,致使答题不得要领。比如,关于表现手法,很多同学见“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早行》)”一诗中有许多写景部分,就认为手法为借景抒情。事实上,本诗中“寂寞”为诗眼,而题目为《早行》,就知道了文中主要是写“早”,并表达内心的寂寞;而“星斗阑干分外明”主要是通过写星斗的“明”反衬景色之“暗”,强调作者出发之“早”,所以,“反衬”是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三)加强理解诗句的跳跃性
很多学生在理解诗词时,会因词语的跳跃而遇到障碍,此时要求学生应当具备展开联想、整合理解的能力。比如在《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理解中,若不会将这两句联系起来,认为第一句写玉容,第二句写梨花,就无法得知本诗运用了比喻表现手法。
三、提高对表达技巧敏感性与辨别力
有些学生在学习了一些表达技巧后,因理解程度有限,在考试时会答题不够准确,将各类技巧和手法混淆,比如学生往往比喻、借代区分不清,弄混借古讽今、吊古伤今,弄混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等等。比如,在某年某省的语文高考中,许多人不知道“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回”表达技巧是什么,甚至不知道用了拟人手法。分析这一状况,是因为学生并不熟知表达技巧特点,因此,教师必须致力增强学生对表达技巧的敏感性与辨别力。
高三教师应当在备考期带同学们归纳复习各种常见的诗词表达技巧,并加强相关练习。教师可在复习中引导学生清晰梳理各类表达技巧特点,并布置一些练习,使学生增强对表达技巧的敏感度,并可以更快、更全面地认出诗词的表达技巧。
四、结束语
语文教师应当在高三复习中带学生仔细梳理各类表达技巧相关知识点,让学生清晰了解到不同表达技巧的特征和区别,同时还应当通过一定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迅速把握重要词汇的意义,并领会诗歌内涵,以准确、全面地认出文中的表达技巧。
参考文献
[1]何辉.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方法[J].语文天地,2013(11).
[2]周良.古诗鉴赏中表达技巧的层次例析[J].语文教学之友,2013(11).
(2)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和平之夜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了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补充:常建的诗作,大多成于开元、天宝年间。他在这首诗里如此称颂和亲政策与弭兵理想,当是有感于唐玄宗晚年开边黩武的乱政而发的,可说是一剂针砭时弊的对症之方。诗歌一、二句平述史实,为全诗铺垫。三、四句顺势腾骞,波涌云飞,形成高潮。“天涯”上承“归去”,乌孙朝罢西归,马足车轮,邈焉万里,这辽阔无垠的空间,便隐隐从此二字中见出。“静”字描绘出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结句“兵气”,犹言战象,用语字新意炼。不但扣定“销”字,直贯句末,且与“静处”切合,将上文缴足。环环相扣,愈唱愈高,真有拿云的气概。诗人用彩笔绘出一幅辉煌画卷: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这种理想境界,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响入云的和平与统一的颂歌。)
练习2. (1)前两句描写春天的景象:落红轻飘,细雨蒙蒙,苔径苍苍;飞絮袅袅,柳丝摇曳,东风阵阵送暖,这是一幅充满生机的春天画面。用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2)“清明”时分,本来应在家乡与亲朋好友共度,但诗人却成了他乡异客,不免增添了悲愁。杜鹃声声,有“催归”之意,思归之情与伤春之情交织,抒发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
练习3. (1)这首曲借风雨夜泊、潮汐钟韵、乌鸦哀啼营造了萧索、清寒、冷寂的氛围。诗人表达的感情是:羁旅之愁及行人见到曙色的喜悦之情。
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1)概括上阕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2分)
▲
(2)请简要分析“云锁朱楼”中“锁”字的妙处。(4分)
▲
(3)词的下片是如何表现“春愁”的?(4分)
▲
试题答案:
三、古代诗歌鉴赏(10分)
10. ⑴从清明前,面对风和日丽、花香怡人的春日美景的愉悦(1分),到清明后,面对落花飞絮、云雾压楼的郁闷惆怅(1分)。
⑵“锁”字运用拟人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阴云密布、雾压朱楼的情景(2分),暗示了深闺女子郁闷(烦恼)的心情(1分),意味无穷。
第一课时 【探究案】
1、【简析】: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 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2、【解析】:从环境描写看,陆鸿渐的新居虽离城不远,但已很幽静,需沿着野外小径直到桑麻之中才能见到。再加“篱边菊”的点缀,可看出是一个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作者的动作(扣门)、心理(欲去问西家)及邻人的叙述(归来每日斜),烘托出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也表现出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答案: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答题步骤:
1.诗歌塑造(描述)了什么形象。(给予一个准确定位:遭遇,性格+身份)2.形象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结合表达技巧)3.形象的意义。(寄托的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检测案】
【答案】本诗刻画了一个因在客中度节而思念家人的形象。“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还应说着远行人”既说明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也体现了家人对诗人的思念。
第二课时 【探究案】
1、这首诗紧扣标题中的“待”字,描写诗人等待客人的种种情景:一大早打开重门等待储光羲的来到,诗人坐立不宁,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坐下去,都在倾听友人来到时的车马声。好像(“要欲”)听到友人身上佩戴的玉石撞击的清脆之声,正要出门去迎接,谁知这是一种错觉。可见诗人等待之急切。然而,从早一直等到晚(“晚钟鸣上苑”),外面下起了“疏雨”,友人没有到来。于诗人终于明白了(了 自,已经明白),友人不会来了。“临堂空复情”,是自己自作多情(空复情,自多情)。可见本诗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表达了盼望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者说表达了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
2、(1)寒冷、寂静(或:冷峭)
(2)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3、“寥落”、“寂寞”渲染了古行宫凄凉萧索的氛围;“宫花”、“红”与“白头宫女”既是比喻,又是对比,“说玄宗”轻轻一笔,给人以无尽的沉思,从而生动地刻画出一群令人幽怨的宫女形象。
4、【解析】: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答案: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5、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倚楼怀人的女子形象。诗歌巧妙运用比兴手法,在朦胧的月色下,映入她眼帘的山容水态,都充满了哀愁。上片已流水和高山比喻思妇怀远之情的深长和凝重,下片直述念远恨别的情怀,并点明思妇怀远的时间、情状和地点。表达了女主人公因思念远方亲人而无限哀怨忧伤的情怀。
【检测案】
(1)是一个表面旷达闲适、内心却抑郁不平的隐士(或:落寞英雄)形象。
A.几处早莺争暖树(向阳的树)
B.局促一室之内(拘谨不自然)
C.娟然如拭(美好的样子)
D.泉而茗者(煮茶喝)
2.选出下面各组中加粗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
A.游人虽未盛风力虽尚劲
B.红装而蹇者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C.罍而歌者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D.局促一室之内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3.从两篇诗文中各选出两个最能体现初春季节特点的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从《钱塘湖春行》中找到一句与“余寒犹厉”有类似感受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说说你对《满井游记》最后一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C
3.早莺 新燕 渐欲 浅草 才能
微润 始解 乍明 新开 始掠 将舒未舒浅鬣(前后分别各选2个即可)
4.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发髻一样。
5.几处早莺争暖树
一、内容鉴赏
古代诗歌, 浩如烟海, 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 数量之多, 题材之广, 令人赞叹。但就其内容而言, 大体可概括为: (1) 写景抒情。如柳永的“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杨柳岸晓风残月……” (《雨霖铃》) 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歌景中含情、融情入景、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 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 其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2) 咏物言志。山川河流、花鸟草虫, 都可成为诗人引用的对象。如虞世南的《蝉》, 表达了对高尚品格的赞赏。 (3) 边塞征战。如范仲淹的“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渔家傲》) , 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 。 (4) 怀古咏史。如苏轼的“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赤壁怀古》) (5) 即事感怀。如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以上对诗歌内容的粗略分类, 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鉴赏诗歌时, 快速了解其内容, 以便把握诗歌的要旨。
二、情感鉴赏
诗歌是抒情的语言艺术, 准确鉴赏诗歌的关键在于把握诗歌里所表达的感情。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大致可分为: (1) 惜别之情。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尽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 (2) 黍离之情。如姜夔的“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漫》) , 表达的是对物是人非的无限惋惜及悲痛之情。 (3) 思乡之情。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4) 怀古之情。如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 。 (5) 讽喻之情。如《诗经》中的“硕鼠硕鼠, 无食我黍”。 (6) 报国之情。如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叫胡马度阴山” (《出塞》) 。 (7) 咏景之情。如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8) 恋友之情。如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三、语言鉴赏
诗歌的语言有: (1) 平实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 或用自指, 不加修饰, 显得真切深刻, 平易近人。如贾岛的《防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全篇4句20字, 毫无难解之处。 (2) 含蓄隽秀。诗歌最富有灵气, 诗的灵气在于隽永, 在于“写短情长”, 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 开人悟性的“空白”。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问君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夫妻间的挂念问候, 其时其境其情, 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 统统显于言外, 隐于空白。 (3) 清新雅致。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 。用语新颖别致, 不落俗套, 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 (4) 生动形象。诗歌的语言往往因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如苏轼的“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念奴娇·赤壁怀古》) , 既是诗又是画, 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 气势雄伟, 境界开阔。 (5) 绚丽飘逸。如“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 景象绮丽, 变幻莫测, 这是绚丽飘逸之美。
四、形象鉴赏
客观存在着事物、景色及活生生的人, 一旦拢于人的笔下, 变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1) 豪放洒脱的形象。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 表现了他淡于富贵, 傲视权势的思想, 也反映了李白傲则不羁, 豪放自负的性格。 (2) 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冰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 却能推己及人, 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 (3) 钟情山水的形象。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饮酒》) , 写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 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王维的“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回家……待到重阳日, 还来旧菊花” (《过故人庄》) , 诗中描写了山村风俗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 像一幅田园风景画, 使人一见乐而忘返。 (4) 爱惜人才的形象。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已亥杂诗》) , 其对人才的渴求, 毫无遮拦地表现在字里行间。 (5) 儿女情长的形象。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 , 诗歌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 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五、表达鉴赏
所谓“鉴赏”,是指读者阅读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即对作品进行“品评”。通过语言媒介,读者能从中获得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或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从而获得有关作品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美的享受。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表达活动,主要涉及下列知识能力点: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考查内容而言,主要集中在下列方面:作品的观点态度、作品的层次内容、作品的思想感情、作品的艺术表现技巧、作品的诗眼问题以及开放性设问的探究性问题。怎样解决好这些问题呢?本文将结合今年高考全国各省试题中的实例进行探究。
一、领悟作品中的意象
中国古代诗歌多数为抒情诗,主要是借客观事物表现主观情感形象。就是被我们赋予了作者主观情感因素的客观事物,我们称为“意象”。鉴赏时须注意分析,它是可以被读者理解、重现的具体的可感受的生活图景,包括人、事、物、景,它是客观存在的。同时还要理解注入其中的意念和情感,了解意象的含义,把握其主旨和情调。
2007年高考北京卷诗歌鉴赏选用了《诗经·周南》中的《芣苢》,全诗意象集中在采野菜这一劳动场景上,且动作频频转换,借以表达欢快劳作之意。抓住这一点即能迅速入题。07年宁夏卷选用的刘一止《小斋即事》开篇即把“棋、琴”托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以琴、棋二物之“品”来状自己之“志”,最后只落得小斋独处,抒发了个人的感慨和讥讽世事的情怀。07年浙江卷的诗歌鉴赏选用的三首作品无一例外地把焦点赋予了暗示天下兴亡的燕子,虽风格各异,但主旨却异曲同工。同年广东卷林景熙的《溪亭》和上海卷苏轼的《阮郎归·初夏》则借助景的变化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情绪和心境。
二、深入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由意象组合而成,可谓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前者是思想感情,后者指代艺术境界。正所谓“情与景谐,思与境共”,实现情景交融,更让二者相映生辉。
随作品的变化,意境有着变化的形式,诸如:触景生情、缘情写景、寄情于景、情景分列等。鉴赏时,能切身体会这一境界,做到深入理解,有助于我们把握其主旨情调。
07年高考全国卷Ⅰ选用的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就通过寓情于景的方式表达了作者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情景关系十分契合。07年天津卷则通过明·高启的《黄氏延绿轩》向我们展示了缘情写景、借景抒情的美妙,诗中的画面春光浓浓,作者则欣喜异常。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这里不再列举。
三、注意典故的活用
古诗词常用典故,在增强作品意蕴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典故一般可分为三种:神话传说、化用前人的语句和历史典故。在鉴赏此类作品时,须对典故作初步把握,进而理解其新意义。
07年高考江西卷中两位晚唐诗人高蟾和韦庄的作品《金陵晚望》和《金陵图》都借一段史实——金陵(南京)曾作帝都三百多年却最终被废弃,表达了忧国伤时之情,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当年浙江卷诗歌鉴赏三首作品唐刘禹锡的《乌衣巷》、金吴激的《人月圆》和元赵善庆的《山坡羊·燕子》都无一例外地选用了东晋南北朝时期大家士族的历史典故,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道尽了人间物是人非的世事沧桑,怀古伤今之意突出。《人月圆》则更是活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名句“江州司马青衫湿”和“同是天涯沦落人”,将个人感怀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立意更显深刻。
四、明辨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修辞的使用相当普遍。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排比、对偶等比较容易理解领会,有几种手法须特别关注:(一)是互文。《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均属此例。(二)是移就与通感。前者侧重于一定语境下相关联事物修饰语的变化,后者偏重于感觉的相移。“红杏枝头春意闹”就属通感。(三)是列锦,即全部使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经过巧妙地组合,构成生动可感的形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感情的一种方法,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它含蓄、凝炼、简远,且富有意境。掌握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对于我们理解诗作的主旨和情调颇有益处。
07年高考重庆卷中宋苏轼《海棠》一诗后两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即采用了拟人修辞格,以花比人,形象、生动、鲜明。当年辽宁卷宋周弼《夜深》一诗则通过“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的衬托写出了诗人夜读的投入与专注。“半峰残月一溪冰”与“杨柳岸晓风残月”形式上同属列锦修辞格,因此本句兼用了两种修辞格。安徽卷中《醉落魄·咏鹰》的上片也采用了衬托手法表现鹰的形象,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五、关注作品的“细节描写”
艺术的特质在于它的形象性,而鲜明的形象是离不开细节描写的。诗词,篇幅短小,多为生活片段,以有限的信息向读者提供最精彩、最生动、最活泼的生活场景,因此注重细节描写,分析细节,揣摩心情,往往能迅速入题。所谓“窥一斑而见全豹”,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常常能“见微而知著”。以细节为中心组织全篇,能集中、鲜明、形象地体现作品神韵,功效奇妙而韵味无穷。鉴赏时,以此入手,往往能事半功倍。
07年高考北京卷中《芣苢》一诗有此一问: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结合本诗,此题意在考查诗作中频频变换的动作,而这些动作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劳动过程,形象、生动、紧张而欢快,这便是细节的表现力。同年广东卷林景熙《溪亭》中“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一句诗,“穿”和“数”在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和孤灯营造的冷清幽寂中突显出作者孤独、徘徊的情绪和苦闷无聊的心境,描写十分到位。
六、熟悉常用艺术表现技巧
通常条件下,诗歌的语言是和其思想内容协调吻合的。在思想内容确定的前提上,合理使用一些艺术表现技巧能更有效地为主旨服务,更好地表现其思想和情感。
这些艺术表现技巧大体可分为:1、描写抒情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等。2、其它类构思技巧,包括联想和想像、用典和一些常用修辞手法。
07年高考湖南卷选用王安石的《示长安君》一诗,颈联“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中“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愤。时间长,距离远,悲情更为浓烈。四川卷也选用了王安石的一首诗《葛溪驿》,首联描绘了一幅驿站秋夜难眠图,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接着以疏桐鸣蝉衬托诗人的烦恼,将其渲染到极致,表现了诗人的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和家国之思。
这些表现技巧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阅读鉴赏中,要仔细观察,细加品味,反復咀嚼,把握其精髓,这样更有利于我们鉴赏诗歌作品。
七、寻找适当的切入点
前文说过,古诗词篇幅短小,多是生活的切片,因此在鉴赏时可据此寻找恰当的切入点,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容。
古诗词的切入点,大体如下:
1.从题目切入
题目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信息。
2.从注释、题材入题
在试题中作注,或注释部分重点或疑难词语,往往能降低难度,提示我们去思考。依据题材的常见类型,根据其共同特性和规律,鉴赏时以此切入,便不会出现偏差。
3.从背景入题
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任何文章都是特定社会背景的产物,带有时代的印记。鉴赏时必须联系时代和文化背景,即“知人论世”。知名作者一般不会简介背景,而一些不知名者往往会作简要介绍,以此入手,更能体会诗歌内容和主旨。
4.从其它方面入手
抓住典型性的特征,如人物、环境和事件等,以此作为鉴赏古典诗词的切入点。
07年北京卷中命题者就对诗作《芣苢》的标题作详细注释,并对部分动词作出明确注释,就为我们阅读文体降低了一定的理解难度。同年宁夏卷选用宋刘一止的《小斋即事》,就对刘一止作了详细介绍,据此可知其仕途不顺,便于我们理解其主旨。湖南卷中的王安石《示长安君》一诗对该诗的写作背景及诗中的主人公长安君作出明确注释,其中暗含了背景和注释这两个鲜明的切入点。江西卷和浙江卷所选用的诗作都属同一类型的诗词作品——怀古咏史类,从此类题材的共性和规律入手鉴赏,就能准确把握作品的内涵和主旨。这样的实例在07年高考试题中俯拾即是,我们可用心去体悟。
切入是否自然合理,关键在于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和创作上的思考。这几种切入或单独出现,或同时出现,各显其能。鉴赏时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把握这一特性,便可更好理解诗歌的主旨。
当然,要做好诗歌鉴赏应该有更多更好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借鉴。愚见尚浅,若有疏漏,望乞诸同仁不吝赐教!
金陵酒肆留别
(唐)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①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②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释]①吴姬:卖酒的女子。②欲行不行:欲行,想离开的人;不行,送行的人。
(1)诗歌首句中的“香”字既指柳花香,又指 香,诗人借此渲染了“金陵子弟”相送
时热烈温馨的气氛。
(2)初中生活即将结束,请把这首诗歌中的诗句“ , ”题写在同窗的留言册上,以表达你的深厚情谊。
【答案】(1)酒(2)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解析】这是李白离金陵东游扬州时留赠友人的一首话别诗,是古体诗,虽然短,却情意深长。全诗热情洋溢,反映了李白与金陵友人的.深厚友谊及其豪放性格。全诗流畅明快,自然天成。语虽明浅,却清新俊逸,情韵悠长。尤其结尾两句,兼用拟人、比喻、对比、反问等手法,构思新颖奇特,借滔滔不绝的大江流水来倾吐自己的真挚感情,亲切而且深情,有强烈的感染力。
这首小诗描绘了在春光春色中江南水乡的一家酒肆,诗人满怀别绪酌饮,“当垆姑娘劝酒,金陵少年相送”的一幅令人陶醉的画图。
【译文】风吹柳絮满店都是香味,吴地的女子压好了酒请客人品尝。
金陵的年轻朋友们都来为我送行,送与被送的人都频频举杯尽觞。
学案(附答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
一、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意象和意境,感受古代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
2、学会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并掌握鉴赏诗歌意境题的答题步骤和答题模式。
二、相关知识
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即诗中“意”与“境”的和谐统一。
三、课前预习:(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四、问题与题例
问题一:什么是意象、意境?
例1:《雨霖铃》的上片,通过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词人巧妙地把自己忧伤的感情融入对景物的描写中,通过 “寒蝉”“骤雨”“长亭”“烟波”“暮霭”等一系列意象渲染出一种凄凉沉郁的氛围,用以烘托离别的无限惆怅和难舍之情。
变式练习:请指出下列诗句中的意象与意境特点。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意象(明月、松、清泉、石)、意境(幽清明净)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象(杨柳岸、晓风、残月)、意境(雄浑壮丽)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意象(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意境(高远辽阔)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意象(村庄、炊烟、狗吠、鸡鸣、桑树)、意境(和谐静谧)
问题二:如何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意境?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①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初春美景图。全诗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问题三:如何解答鉴赏诗歌意境的题目?
五、目标检测
(2011·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琅玡溪(宋)欧阳修
①
①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
学案(附答案)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②【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玡溪在滁州琅玡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第一、二步)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幽静美好的画面。(第三步)表现了作者对琅玡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六、配餐练习
A组:阅读下面的古曲,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简要分析这首古曲的意境。
【参考答案】这首诗取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萧瑟中带着浓烈,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浓烈的愁情,全诗以景衬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B组: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日暮①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⑴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参考答案】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⑵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
【参考答案】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C组:(2012·上海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3题。(8分)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 ”和“客船”。(1分)2.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3.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答案】1.津亭
2.D 【解析:A、单从试卷提供的材料看,很难断定诗歌有用典;即使对第2句作出注释,也不好说这首诗是用典和写实结合。从全诗看,应该是虚实结合或情景交融的写法。B、从题目看,这是一首写景诗,而不是咏物诗。C、两联对仗并不工整】
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三种形象,即诗中人物形象、诗中景物形象、作者形象。考题中,如果题目没有特别说明,一般只要考生分析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写景诗中的景象和咏物诗中的物象,而不包括作者形象。
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少年行
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在这首诗中,作者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少年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形象,题目“少年行”就告诉我们,主人公是一个年轻人,再结合诗中的“弓”“剑”“马”“河湟地”等意象,就能明确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战士,然后结合诗中描绘的着装打扮、神态动作及心理活动的“背”“走”“不拟”等词语,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清晰起来。答案:诗中塑造了戎装出征,决心收复失地、克敌制胜的英武勇敢爱国将士形象。
【方法总结】
一要知人论世,注重背景;二要由人物的动作、神情、心理等描写入手来分析把握人物形象;三要从诗中的意象入手,把握诗中的景物特征,因为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
热点2:鉴赏诗歌的语言
主要是理解诗歌中关键的词句的特定含义、暗示意义,分析语言的风格特色、分析语言运用手法、评价诗歌的炼字的作用等。重点主要指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等。
例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①。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①叹新丰句:化用马周困新丰的典故。据《新唐书•马周传》唐初中书令马周贫贱时,曾住在新丰的旅舍,店主人不理睬他,备受冷落。
本曲开头两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特点?其中的数量词叠用有什么妙处?请结合诗句内容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本题是一道把语言风格及炼字综合在一起的语言鉴赏题,前一问是有关语言风格方面的,关键在于把握相关的术语;第二问是有关炼字方面的,既要明确叠词的作用,又要结合诗歌的内容来解答。
答案:(1)语言风格:使用口语化的语言,使诗歌的语言清新自然且又通俗易懂。(2)叠词的妙处:作者在此取“一”的联想意义:一点点儿梧叶芭蕉之动,都会牵动秋的愁绪,羁旅的惆怅;一声声滴落在芭蕉叶上的嘀嗒雨响,而“三”则突出了夜深,这些都使得愁思更浓。“一点”“一声”“三更”的叠用不仅巧妙地表现了作者愁肠百结、夜不能寐的心理状态,而且读来让人有抑扬顿挫之感,同时又渲染了孤寂惆怅的气氛,使诗句蕴含更丰富的内容,耐人寻味。
【方法总结】
1.把握诗歌语言相关术语。诗歌的语言十分精炼传神,语言风格多种多样:朴素自然、沉郁顿挫、通俗易懂、豪迈飘逸、朦胧隐晦、悲壮苍凉、缠绵悱恻、清新明丽、华美绚丽、委婉含蓄、简练生动等。
2.抓住动词、形容词、叠词。动词、形容词在诗歌中的表现力特别强,常常在塑造形象,抒发情感时起着关键作用;而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突出并强化思想情感。
3.关注色彩词。诗中色彩词的选用往往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暖色(红、橙、黄)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常是欢愉快乐的;而冷色(白、绿、蓝)给人以凄凉的感觉,表达的感情大多是凄苦悲哀的。
热点3: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
就是把握诗歌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情感主要有以下几类: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生活杂感、长亭送别等。
例3:阅读下边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秋晚登古城
李百药
日落征途远,怅然临古城。
颓墉寒雀集,荒堞晚乌惊。
萧森灌木上,迢递孤烟生。
霞景焕余照,露气澄晚清。
秋风转摇落,此志安可平!
【注】隋炀帝即位,李百药出为桂州司马,旋即解职还乡里。入唐,又遭李渊猜忌,流放泾州。
结合整首诗的内容分析“日落征途远,怅然临古城”与“秋风转摇落,此志安可平”两句中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本题考查思想情感,要把握诗中的思想情感,首先要注意标题中的“秋晚”“古城”两个表时间地点的词;其次要明确第一句起总起作用,其中的情感要抓住“怅然”这一关键词;其三,要结合诗中描写的“颓墉”“寒雀”“荒堞”“晚乌”“灌木”“孤烟”等意象来体会;最后,要结合注释来理解。
【答案】“日落征途远,怅然临古城”一句通过写日暮时分,四野幽暝,纵目远望,路途还很遥远的眼前实景,渲染了一种萧瑟凄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登临苍凉的古城时惆怅与寂寥之情。“秋风转摇落,此志安可平”呼应首联,除了有惆怅与寂寥之情处,更多地是表达诗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抗议的激愤之情。
【方法总结】
1.从标题切入。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它起着提挈全篇、浓缩文意的作用。
2.从注释切入。虽短短的几个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
3.从意象、意境切入。诗歌中的意象、意境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因而从意象、意境切入是把握诗歌思想内容与作者观点的关键。
4.从手法技巧切入。掌握其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可以更形象地再现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5.从了解作家及时代背景切入。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一个重要前提。
热点4: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就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例4:阅读下边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送二兄入蜀
卢照邻
关山客子路,花柳帝王城。
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
诗的前二句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最后一句“相顾怜无声”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第一问考查表现手法,前两句都是写景,但我们很容易发现,前一句写的景是哀景,而后一句写的是乐景,再结合诗中写的事件——送二兄入蜀,因而可以确定其表现手法为反衬。第二问是考查描写方法,“相顾怜无声”描写的对象不是景,而是人,因而可以从人物描写方法角度去思考,也能够明确其方法。
答案:(1)反衬(对比)的表现手法。“关山”概括了蜀道上的艰险,“花柳帝王城”,写出了出发地长安繁华似锦,歌舞升华,一派繁华的景象,以长安的繁华反衬亲人在艰险的蜀道上将会碰到的孤苦、凄凉。(2)“相顾怜无声”,是抓取临分手时的瞬间情景的一个细节描写(动作、神态描写),将兄弟二人依依不舍相互牵挂的惜别情态刻画地细致入微,淋漓尽致。“相顾”二字将相互间情深意切的目光传神地刻绘了出来,一个“怜”字泻出了二人心中只有亲人间才会存在的滔滔挚爱之情,“无声”二字显示了不可名状的离别之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这两年诗歌鉴赏题,可以预见2011年高考:
1.在体裁方面,唐宋诗词仍然是考试的首选,兼及其它朝代的诗词。
2.在题材方面,写景诗仍为考查的重点,兼顾边塞诗、咏物诗、送别诗等。
3.在考查热点方面。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表达技巧、语言和形象是考查热点,且把几个考点综合考查情况较多。
4.题型、题量、分值方面,从近两年高考情况看,题型、题量、分值大体稳定,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省份实施新课改,这种情况在2011年高考中可能会有变化,但变化应不会太大。
【作者简介】
陈红斌,高级教师,执教于江西省峡江中学,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多篇。
【诗歌鉴赏答案】推荐阅读:
《孤雁》诗歌鉴赏题目与答案11-08
诗歌鉴赏之诗歌题材06-02
诗歌鉴赏意境07-05
鉴赏诗歌形象09-07
诗歌鉴赏基础09-12
《雨巷》诗歌鉴赏09-20
王勃诗歌鉴赏10-22
《关雎》诗歌鉴赏12-01
诗歌鉴赏一12-04
2024高考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教案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