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事业发展规划(精选8篇)
xx区人民政府
我区是xxx的主城区和老城区,辖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6.4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2.4%,其中,空巢、三无、低保老人家庭4431户,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6.9%。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压力,近年来,我区在省、市民政部门大力支持指导下,积极探索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服务为补充、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养老服务体系,取得了初步的成效。2010年,我区被民政部命名为全国养老服务示范活动示范单位。
一、加强领导,为构建养老服务体系提供组织保证 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关系民生,不仅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迫切需要,更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和谐社区的内在要求。区委、区政府把构建养老服务体系作为 “民生工程”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全年任务目标,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成立了由区委主管书记任组长,区民政、发改、财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进养老服务的有效措施和办法,明确了各有关部门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目标任务。
出台了为老服务工作制度和养老机构管理标准。各街道、社区分别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形成了区、街、居三级养老服务组织网络。区成立了养老服务中心,街道、社区建立养老服务站,通过三级组织将养老服务工作的政策、目标、任务及措施落实到每个社区,将养老服务惠及到社区的老年人。区政府投入资金建成一批“星光老年之家”,按照社区建设“三个100”和“五室一校”服务用房标准,完善社区为老服务设施。
二、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提升为老服务水平
(一)构建信息服务平台。星光居民服务公司是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平台的家政服务中介机构。2007年,我区免费提供场地,引进该公司入驻xxx社区服务中心,成立了社区服务信息中心,区民政局通过支持、规范并利用其现代化信息处理手段开展社区服务。社区服务信息中心呼叫坐席30多位,专业信息分配员40多人,实行24小时热线服务。中心与3000多个家政服务企业签订了服务协议,服务项目涵盖了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家政、家电维修等20类200余项。社区居民只要拨打xx或xx社区服务热线或登陆社区服务网站,就可以得到安全、可信、便捷、优质的生活服务。在此基础上,我区成立了xxx养老服务中心,中心整合呼叫服务、救助指挥、短信应用等资源,专门针对老年人居家养老的需求研究和开展为老人的服务。一是采用“电子保姆”呼叫服务器。主要方便记忆力较差和行动不便的老人。呼叫器设红、绿两个键,分别是求救和求助功能。老人使用“电子保姆”可以不记号码“一键”得到及时免费反馈的服务信息。
第二是推出了“百姓通”老人手机。老人手机除具有大键盘、大字体、带收音机、手电筒功能方便老人外,还设置了一键求助、求助功能,可以更方便快捷地解决老年人生活中的各种需求。安装了“电子保姆”和配备了“百姓通”手机的老人,中心都对他们的相关信息进行注册登记,老人只要使用这些终端,中心自动就了解到了有关信息,可以及时有效的给予生活照料和抢救。中心还选择老年人口集中、具有代表性的社区进行了入户调查,了解老人的服务需求,建立起老年人信息库。针对低龄健康老年人,还建立了“老年人才储备库”,老年人可利用自身的一技之长,进行相互帮扶。到目前为止,养老服务中心已注册xxx多人,提供服务20万人次,由于抢救及时挽救86名老人生命。
(二)规范管理服务队伍。区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为老服务站都建立了规范化管理制度,在各社区和养老服务机构推行“规范服务、放心服务、亲情服务、专业服务和便捷服务”;养老服务中心建立了自己专业的服务队伍,进行规范化管理。同时加强对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管,通过签订服务协议、实行服务中、服务后跟踪、监督等方式,明确服务人员的职责和服务标准,实行星级管理,对服务信誉不好的服务商进行末位淘汰;对区—街—居三级养老服务组织人员实行岗前政策培训,定期开展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训;针对“三无”老人,实行定期探望制度,服务人员每周三次定期到老人家中服务,帮助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服务人员热情、周到的服务使老人感受
到亲情般的温暖,进而对服务人员提供的服务更加信赖。区民政局被河北省文明办、省民政厅和省老龄办评为“敬老爱老助老”示范单位。
(三)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是养老服务体系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重点保障困难群众和优抚对象养老问题,08年我区慈善协会募集善款13万多元为500户60岁以上的低保老人家庭安装电子保姆。今年6月养老服务中心与市联通公司联合推出 “百姓通”老人手机并拿出4000部老人手机免费发放给60岁以上困难、优抚对象老人。辛集市一位残疾农民主动为我区老年人捐赠大白菜十吨。3514社区在单元楼之间成立了邻里互助组,明确一名热心公益的健康老人为小组长,负责组织成员之间相互走动,采取“一个电话、一声招呼、一次串门”这种相对自由、温馨的互助方式,解决老人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全区开展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工作,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社区党员、大中专学生、爱心人士和老人邻里参与志愿服务。部分社区和老年公寓依托辖区高校较多的资源优势,建立起大学生志愿帮扶队伍。青年志愿者定期到老年公寓和社区老人家中开展活动,丰富了老人晚年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加大宣传力度。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推进养老服务事业中,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营造尊老爱老的社会环境,提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号召全社会都来关爱、帮助老龄群体。各街道、社区积极组织社区居民在社区市民学
校开展“百善孝为先”、“孝道与和谐社会”等传统文化讲座、开展孝亲个人、文明家庭和“社区好儿媳”评选等活动。通过宣传教育和典型的带动,在社区形成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风尚。
(五)丰富服务内容。一是对全区60岁以上的“三无”、低保对象和优抚对象老人实行政府购买服务。服务项目不仅包括了洗衣、做饭、保洁等基本生活服务,也包括了聊天、心理疏导等精神慰籍服务,使老人在生活和精神上得到双重保障。二是提高了百岁老人补贴标准。由每人每月100元提高到220元,百岁老人去世后,增发三个月660元作为丧葬补助费,让高龄老人更好地享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三是依托社区,拓展服务内容。区老龄、商务、卫生、文体、司法等相关部门积极开展为老服务进社区工作,社区商业服务、社区养老卫生服务、社区养老文体服务和老年人法律援助等综合性服务项目相继开展,老年人在公园游览、医疗门诊、法律援助等方面享受优惠,初步形成 “十分钟”养老服务圈。社区为老服务站结合实际,开办了日托、老年餐桌等各具特色的为老服务项目,组织社区老年人开展歌咏比赛、书法比赛、老年运动会等文体活动;积极协调购物、洗浴、理发等商业网点,对老年人提供优惠和低偿服务。xx社区健全了老年人信息档案,利用社区服务用房开办了小型托老所,设置了老年餐桌。卓达玫瑰园社区依托物业公司,利用职工食堂为本社区老年人提供午餐送餐服务。
(六)提升服务质量。在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中,我区注重在规范服务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和提升服务质量方面下功夫,在各社区和为老服务机构推行“5S”服务标准,即规范服务、放心服务、亲情服务、专业服务和便捷服务,用优质完善的服务使老人走出对儿女的依赖,走入社区享受养老服务。例如,社区服务信息中心实行严格的用人、培训和管理机制。员工上岗前都要经过详细的考察建立个人档案并签订劳动协议。针对“三无”老人建立了定期探望机制。服务人员每周三次定期到老人家中进行服务,了解老人的生活状况,及时帮助老人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工作人员热情、周到的服务改善了这些无儿无女老人的生活质量,使他们感受到了亲情般的温暖。我区信息网络平台开通以来,老年人的服务需求量明显增多,其中30%以上的求助都来自于老年人。这说明,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改变自己的养老观念,走入社区享受更为完善、便捷的服务。
(七)合理支持规范机构养老建设。老年公寓建设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补充,我区采取支持与规范并重的方针,一方面鼓励、动员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有的利用闲置厂房改造而成;有的老年公寓是依托医疗机构开办的。对于有条件建设养老机构的,我们主动上门服务,为他们提供政策咨询,帮助出主意、想办法,协助办理手续和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通过上述措施,极大调动了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吸引了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养老服务事业中。另一方面,加大对养老机构的管理与培训机构对接。对于服务人员进行培训,执行持证上岗
制度,建立了老年公寓动态管理台帐。通报月报表科学的测算出每名服务人员管理的老人数量,从而评估服务质量。把老年公寓作为预防突发事件的重点部位,定期会同相关部门对老年公寓就消防、卫生等进行实地督导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目前,我区共有老年公寓9家,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现有养老床位1650多张,入住老人1060人,入住率达64%以上,在全市处领先地位。
我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受到上级机关和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2010年9月,全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现场会在我区召开,全省50多个与会代表对我区养老服务中心进行参观,给予了较高评价。副省长宋恩华带领省民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政府办公厅、省老龄办等相关部门领导到我区养老服务中心进行考察,给予了充分肯定。省人大、省政协、市人大等领导到我区视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也都给予了较高评价。新疆、内蒙古、大连、天津等市到我区养老服务中心进行考察,给予了充分赞扬。
存在主要问题:一是场地问题;二是资金问题。区级中心、社区为老服务站等找地方比较难;资金严重不足,建站、培训、人员工资等都需投入,但这方面资金很少,需出台政策强力支持。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继续完善以居家养老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为老服务站建设,开拓工作思路,充实
服务内容。依托社区资源,探索“家庭式”小型日间托老所建设模式,将分散在社区的老年人集中组织起来,开展日间照料、午餐配送、文娱等服务。进一步支持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为更多的老年人创造良好的养老环境和提供优质服务,不断提升老年人的满意度,推动我区养老服务工作跃上新的台阶。
关键词:商业养老保险,社会养老保险,多层次,体系
0 引言
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在近些年不断增长,并且依旧延续着上升的趋势,使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不断变化,也能够侧面证实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日益提高。保险作为我国金融三大支柱之一,能够有效提高养老质量,解决老年人后顾之忧。如今的养老保险主要分为商业养老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二者的功能有一定的重叠,但更多的是差异,二者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养老问题也是层出不穷,这些因素急切需求保险行业的发展,来弥补养老保险如今的不足,让养老保险能够朝向多层次方向发展。
1 商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
1.1 商业养老保险的含义与特点
商业养老保险主要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要求,向保险人支付相应的保险费用,如果被保人在保险生效之后出现合同内规定的赔偿条款,则可根据合同要求向保险公司索要赔偿金额。随着我国商业保险不断发展,多元化的商业保险品种也不断推出,在一般情况下,商业养老保险中不仅仅包含着养老内容,同时也包括疾病、死亡、伤残,以及到达一定年龄的资金补给等。商业养老保险的经营主体是商业保险公司,例如: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太平洋保险、阳光保险等,商业养老保险关系主要是通过合同内容体现的,保险对象可以是人和物,即有形和无形。商业保险的最终目标是使盈利最大化,并且根据实力盈利情况,给予被保险人最大程度上的经济保障,其中非常典型的就是分红险。
1.2 社会养老保险的含义及特点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由国家通过人民实际劳动情况与人民体质,规定一定的年龄界限,当劳动者达到国家所规定的界限,或者劳动者出现伤、病、残之后,解除劳动义务,有国家出资提供一些养老保障资金,减少下岗人员后顾之忧的养老体系。社会养老保险是国际中非常普遍的一种保险制度,一般情况下都是国家根据社会经济、人口实际情况制定的一种强制保险措施。客观来说是需要单位及个人都参加的一种保险制度。待到保险人符合养老条件即可向有关社会养老保险部门定期领取养老金。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机制与商业养老保险大有不同,商业养老保险主要由个人缴纳养老保险金,而社会养老保险主要是由国家、单位、个人共同承担,是一种社会互济的保险缴纳形式。
2 商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的联系与区别
商业保险公司主要是以营利为目的,而社会养老保险却不具备此性质,但二者都是在被保险人出现一定损害的时候给予经济补偿,从而保障被保险人的日常基本生活,从而保障社会能够平稳、健康发展。同时,两种保险都需要建立起保险基金,需要在一定的技术与原则下进行运作,保障保险基金不被贬值。无论是商业养老保险还是社会养老保险,被保险者想要实现经济赔偿必须要受到纯粹的风险,包括不可预知风险、不期望风险等,即偶然风险。
随着近些年我国保险制度有单一保险逐渐转化为多层次保险,这要求社会保险体制中必须涉及商业保险功能,只有实现多选择性、多样化的保险体系才能够实现多层次保险制度,从而保障人们能够灵活地运用资金来选择保险。所以,必须将商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社会养老保险要多多学习商业养老保险的管理模式,从而有效降低我国财政压力。由于商业养老保险更多倾向于资金充裕的用户,在商业保险发展这些年中,未来必将会逐步降低准入门槛,逐步开拓低收入的社会群体中,使商业保险更加贴合社会保险的基本特征。
3 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意义与作用
3.1 有效缓解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
隐性债务是由于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及现收现付筹资模式给国家财务带来的一种巨大的压力。现收现付的内在实质其实是一种劳动人口收入的代际转移。但是,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非劳务人口与劳动人口之间的比例逐渐失调,使劳动人口所需供养的退休人口越来越多,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加重,使现收现付体制无法保持平衡,即使采取了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部分积累体制,但也无法弥补隐性债务所带来的资金缺口。我国财政隐性债务未来会严重制约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与革新。
相比之下,我国商业保险公司却发展得顺风顺水,有关调查显示,商业保险的保费收入与赔偿的保险金之间的比例为3.12∶1,每年净收保费高达千亿元。所以,社会养老保险所带来的隐形债务可以通过发展商业养老保险进行填充。在商业保险实际运作中,通过利润较高的险种来弥补利润亏损的险种的情况也非常罕见,同时也需要那些亏损的险种来带动盈利较多的险种,从而让商业保险在亏损的险种中通过另一个险种进行盈利,最终实现整体盈利。
3.2 有效提高社会保险的统筹层次
现如今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统筹程度相对国外要低很多,并且在治理的过程中过于分散。这一系列因素严重制约了劳动力的共济功能与流动功能。一方面由于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很大差异,导致不同地区之间的保险金额统筹负担与统筹能力之间失去平衡,一些贫困的地区养老金发放比较困难;然而经济发达地区的养老金在大批量发放之后还有较多的保险金结余。另一方面,针对省级以下的统筹层次会由于流动人口问题出现统筹层次转移,这也是养老保险金统筹的一大障碍,使很多流动人口在保险权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所以,必须充分发挥商业养老保险的作用,从而缓解这一系列问题。
第一,商业养老保险通过统一的保险合同来实现保险作用,该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加大省级保险金统筹力度。第二,由于商业保险的信息技术相对比较发达,并且该信息体制发展至今也比较完善,各省的保险资金、结余情况能够明确地掌握,从而快速地进行资金调配。第三,商业养老保险不与被保险人的户籍挂钩,同时保险合同跨省转移流程也比较简单,能够以最大程度保障被保险人的保险权益。
3.3 促进商业保险全面发展
如果商业保险公司能够全力支持社会养老保险,必然会一改群众以往对商业保险的负面形象,从而大大提高商业保险的市场竞争力,甚至能够避免商业保险之间的价格竞争现象。除此之外,将社会养老保险跨省转移由商业保险进行,那么会大大增加商业保险公司的潜在客户,这样不仅能够给商业保险在业务上提供极大的便利,同时也能够节约一部分经营成本,从而快速地提高商业保险公司的业务量与实际收入。最为重要的是商业保险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不佳,商业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办理社会保险的机会,大力宣传商业保险公司的实际理念,纠正人们对商业保险的错误认识与片面认识,并且逐渐提高人们保险意识,能够让我国商业保险成为人人都认可的养老手段。
4 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构建多层次社会养老体系
现如今,为了能够适应社会老龄化的要求,必须通过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加快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建设步伐。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以下几点出发。
4.1 规范市场经营,促进商业养老保险健康发展
竞争是市场经济下的一大特点,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体制能够保障我国保险市场健康、平稳发展。纵观现如今保险市场的运营情况,最为重要的问题依旧是行政干预。一方面领导干部通过给商业保险公司做大量的思想工作,拉近与商业保险公司的关系;另一方面,一些政府部门在履行社会保险义务的过程中,会涉及大量的商业保险,并且时而采用行政手段变相强制保险,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的自愿投保原则,而且又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个体养老需求,使我国保险市场逐步丧失了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原则。除此之外,行政部门过多涉及商业养老保险,这种制定策略同时又执行策略的情况,很大可能会脱离国家监管轨道。在这种情况下,一旦保险赔偿金大于偿付能力,政府会承担极大的资金压力。如果在商业保险中承办部门社会养老保险业务,虽然在社会保险经营会更加灵活、自主,但商业保险会逐渐纳入到国家监管体系。使商业保险在外部要严格依照国家的标准,维护被保险人的保险权益;对内要进一步加强资金管理,在保障基金准备充足的同时,每年也要进行准备资金的预算工作,从而保障保险基金的偿付能力。
因此,必须进一步规范市场经营,坚持政企分离的合作原则,行政部门不能够过多地干预商业保险实际运营,在商、社保险合作中,必须明确职能部门与商业保险之间的分工,并出台一定的鼓励政策与补助政策,充分发挥商业保险自身的优势与价值,并将其优势与价值应用于社会养老保险体制之中,提高商业保险在解决老龄化人口问题的积极性,促进我国商业养老保险能够平稳、健康发展。并根据商、社养老保险结合情况,适当转变保险政策,降低商业保险的收入标准。同时,社会养老保险在与商业保险合作中,应借鉴商业保险的管理模式、转变保险转移方式、引入新型险种,从而实现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给予社会人群更多的选择空间。
4.2 强化社会管理与服务
商业养老保险能够涉及社会各个阶层,其业务要求高、辐射面广,这要求商业保险必须强化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其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第一,必须要有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确保能够满足不同社会人群的养老需求。并且要根据市场情况、人们生活情况,不断设计、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保险产品,这也是保障多层次社会保险的重要条件之一。第二,随着商业保险的不断发展,要充分考虑养老金的社会化兑付问题,保障社会人民能够及时、足额地领取到所得养老金。第三,要建立一支能够与市场发展相吻合的高素质营销队伍,尽最大的努力来开拓城乡养老给保险业务。由于商业养老保险主要是通过个人缴费,与社会养老保险不同。统筹养老保险可以通过同城委托收款和相应的行政手段,从而建立社会保险基金。而商业保险必须遵循自愿的原则,在面对每一位客户时都要进行推销,这样才能够将分散的资金聚合起来,建立保险基金。所以,想要实现商业养老保险基金,必须逐渐开拓城乡养老保险业务,建立一支业务强大的营销人员,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够受更多群众的爱戴与拥护。同时,想要实现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必须加快商业养老保险的推进速度,这些因素离不开政府给予的支持,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并未成熟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
5 结语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加严重,如今的养老问题亟待解决。国家必须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事业,从而建立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让不同阶层的人民能够根据自身所需来选择适合自身的养老保险,从而减轻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压力,让老龄化人口能够获得应有的生活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文军.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事业建立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险体系[J].浙江金融,1997(7).
[2]于林樾.浅析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融合[J].经营管理者,2010(18).
[3]徐宏伟.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9.
养老事业是我国当前经济转型当中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我国经济转型目的是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而衡量经济质量发展好坏主要有两个标准:一是民生是不是得到改善;二是社会是不是更加公平、公正、和谐、稳定。从这两方面来讲,发展养老事业可以同时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目前我国超过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达到2亿,10年以后将超过3亿,养老事业关系到两三亿人口的生活、健康、稳定、幸福。更何况是这两三亿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特别是在过去30年中,为改革开放的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仅靠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险,远远不能为民众提供足够的养老保障。经验也证明,政府大包大揽的养老体制不可持续。
比如说日本在进入老龄化社会过程中,日本政府实施“国民皆保险”制度。国家负担老年人大部分医疗费用。退休金、医疗费用、老人护理费用等等财源,均来自日本发行的国债。换句话说,日本老人的社会福利,现在是靠国家借钱维持的。
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债务水平为GDP(经济总量)的60%~70%,进入2013年已经超过GDP的200%,这对该国经济造成了重大困难。
大包大揽会让政府的负担越来越重,最终走到国家社会保障濒于破产的地步。我们老龄化虽然还没有真正到来,但是我国政府的债务水平已超过了经济总量的50%。
我国政府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政策目标,就是要使政府的公共债务水平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要想有力地控制债务水平,就必须应对社会保障,包括养老产业所产生的巨大资金压力问题,避免重蹈许多发达国家因为养老保障而面临重大困难的覆辙。
从这个角度讲,养老事业社会化,对促进我国宏观经济长期稳定将发挥重要作用。养老事业的支出单靠政府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通过全社会来支持养老事业,才可能使我国政府的债务水平控制在合理区间,才可能保持我国宏观经济在中长期内的稳定增长。
同时,养老产业,包括健康产业是我国扩大内需、发展服务业的支柱产业。目前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正在逐步提高。
大家都知道,服务业的单位GDP所创造的就业岗位,比制造业和其他产业单位GDP所能够产生的就业岗位要高30%,这就意味着,我们大力发展服务业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我们仍然可以在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情况下继续保持民生水平的提高,继续保持社会的稳定。
所以,养老产业、健康产业是我国产业调整当中出现的一个朝阳产业,是一个未开垦的处女地,一个未开垦的富矿。30年内我国老龄化市场规模将会超过万亿元人民币,更不要说在发展老龄产业当中可以创造上百万、上千万的就业岗位。
老龄化对我们是一个挑战,但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一个重大机遇。搞好养老产业,在全社会培育尊老爱幼的大环境,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服务产业和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
有人讲,这几十年来人类文明有两个重要成就,一是人类变得越来越长寿,另一个是大多数人变得越来越富有。长寿和富有是人类发展的大趋势,我们应该顺应这一趋势,以积极的态度把养老事业搞好,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为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努力。
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构建社会化养老体系,已成为一项十分艰巨的紧迫任务。从孝道敬老源远的思想文化根源入手,思考养老不仅事关文化的传承,而且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笔者就如何弘扬传统敬老文化,发展社会养老事业,谈几点肤浅的认识和看法。
一、关于对敬老文化的理解
什么是敬老?敬老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人生在世,源于父母;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父母对于儿女,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慈爱;儿女对于父母,有一种知恩、感恩、回报养育之恩的情感。为了儿女,父母甘受干辛万苦,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父母的辛勤养育之恩,终生难以回报。在日常生活之中,每个公民都要跟敬老打交道。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形成的基础,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最美好的情感与道德。
什么是敬老文化?敬老文化是关于敬老的观念、规范以及敬老的行为方式的总称。尤其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敬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颗永远闪耀着人伦之光的璀璨明珠,是我们构建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基石,是永远值得我们大力提倡 和弘扬的一种高尚美好的价值观。
二、关于敬老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敬老文化可以直接调节家庭关系,促进实现家庭和谐,而家庭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亲情是社会的纽带,只要每个家庭和谐了,社会和谐就有了基础。虽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今天的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现代了,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加快了;但是,无论社会怎样变化,家庭仍然是社会的基础,国家的细胞。而敬老文化也仍然是维系家庭正常运转、化解压力的重要元素。因为敬老可以使家庭亲密和谐,可以使家庭温馨幸福。亿万个家庭亲密和谐、温馨幸福了,整个社会也就会变得稳定、和谐了。
其次,敬老文化可以直接调节代际关系,促进实现代际关系和谐,而代际关系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把老年人照顾好。在家庭中,照顾不好老年人,家庭就不会和谐;在社会上,照顾不好老年人,社会就不会和谐;在单位里,有很多离退休干部和职工,不把这些老同志照顾好,这个单位就不会和谐。目前,我国的养老方式仍然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这不仅是我国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模式,也是我国的国力和国情所决定的。我国的老年人口,尚有70%生活在农村,他们中大多数的生活保障能力还 比较低,还必须依靠子女的孝养而安度晚年。这些都将依赖于敬老文化的支持。所以,必须大力弘扬敬老文化,充分发挥敬老文化的作用,积极倡导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充分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定祥和的养老环境,促进实现代际关系的和谐,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第三,敬老文化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它有利于实现人际关系和谐,邻里和谐,社区和谐等,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因素。大家知道,事亲行孝,历来是做人的根本。敬老是对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应当弘扬的民族精神和道德原则,是保持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敬老文化,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伦理、公众道德准则,应该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内容,加以发扬光大。
三、当前敬老养老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一)目前的养老现状。以老河口市为例,全市总人口53万元,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6.1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1.5%,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该市的养老方式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多种养老方式并存:一是居家养老。我市老年人依靠家庭养老的约占95%,而依靠其他方式养老的不足5%。在现有经济水平条件下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家庭 养老仍然是主流养老方式。二是集体养老,即由政府出资新建社会福利院、农村福利院,对城乡 “三无”老人实施集中供养,养老费由地方财政负担。三是贫困老人救助,针对因各种原因导至家庭困难老人,子女无赡养能力或赡养能力不足,在符合低保政策的前提下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以解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四是储蓄养老,即尽可能省吃俭用,节约储蓄以备养老之需。四是养老保险,即个人在年轻时交纳一定的养老保险金,集体或政府予以一定补助,等年老(60岁)后,从相关部门获取一定的养老金和社会服务的养老方式。
(二)部分老年人的几个思想误区。部分老年人由于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陈旧,其晚年生活存在以下几个误区:一是厚子女而薄自己。许多老人无论自己再苦再累,都要千方百计地为儿子创造好的条件,等把儿女成家后,便分家另过,住在简陋的房屋中度晚年。二是顾娱乐而忘健康。如今在城乡,打麻将、抓纸牌成为一些老年人的主要娱乐活动,有些老年人一玩就是大半天,忽视了健康锻炼。三是多积累而少消费。平日舍不得吃、穿、用,能省就省,即使有病也硬扛这,更不用说出门旅游了。
(三)当前部分老年人权益受到侵害的几种情况。结合对养老问题异常严重,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很突出:一是暴力夺财型。有些儿女图谋父母财产,想尽办法逼老人交出财 产,有的甚至为了夺产将老人赶出家门。二是精神虐待型。把老人视作累赘、包袱,公开指责、辱骂和殴打,或者给予无形精神摧残。三是经济歧视型。部分老人没有别的经济来源,生活一般靠的是儿女接济。但一些儿女不但不给老人养老费,使老人生活分外艰难。四是无人赡养型。有子女却被子女相互踢皮球,不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五是有病难治型。老年时期是疾病多发期,但有病被子女多方躲避,造成“久病床前无孝子”。
(四)老年人的实际生活和精神现状。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人口流动、劳动力转移日益频繁,伴随而来的是传统家庭结构的改变,原来那种家庭成员大都同处一地的生活模式被打破,使一些老年人成为社会转型的“牺牲品”,处于孤单、寂寞、无奈的生活状态,“精神养老”问题日益凸显。一是“进城困养”,即随子女在城市养老,生活严重不适应,呆在高楼中非常无奈。二是“空巢孤养”,儿女不在身边,心情抑郁苦闷,生活索然无味。三是“拆开分养”,即儿女为了“公平”、“便利”,把老人当成了“物”来对待,硬是把老父母拆开,你养爹我养娘,让老人无端忍受精神折磨和分离之苦。“未富先老”的特殊国情,“四二一”式的家庭结构,加上“百事孝为先”传统道德文化的影响,如何让老年人过上一个有尊严的、幸福的晚年生活,的确是每一个家庭都绕不过的难题。
四、弘扬敬老文化,解决社会养老问题的几点建议 基于应对人口老龄化及孝道、敬老养老文化严重缺失现象,解决敬老养老问题,笔者认为应当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大力宣传中华民族敬老养老传统文化,营造浓厚的敬老文化氛围。
大力弘扬敬老文化,要树立全社会关心爱护老年人的良好社会风俗,形成浓厚的敬老爱老氛围。现在年轻一代,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溺爱的氛围中,学校、家长对他们的教育重点都在智力的发展上,忽视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他们成长过程处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增强了他们开放、创新、独立意识,一方面由于社会上逐利思潮的泛化,不可避免的给他们造成负面影响,利益意识的强化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弱化就是一个突出的表现。农村啃老现象较普遍,找个好的职业,要父母赞助,结婚建房要靠父母,养儿生女要父母照看,购置大件要父母添钱,家中只有黑白电视机,没有电冰箱、洗衣机的多数是我们的父辈,中国传统的家教实际上是个性弱化教育,它所产生的一种重要后果就是青年人对父母依赖。事实证明,若要改变年轻人啃老行为,卓然自立,首先要从家庭教育入手,要培养孩子自己克服困难,勇敢而有毅力的品格,自立的精神。要十分重视对青少年进行尊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弘扬孝 道文化要从学校学生抓起。组织学生到敬老院为老人打扫卫生、表演文艺节目、慰问老人,用形象直观的方式使青少年懂得老年人过日子的艰辛,感受到人到了老年的滋味,日常在家里能够主动照顾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为他们提供生活服务,替他们排忧解难。
要大力弘扬敬老传统美德,响亮地提出“孝行天下,共建和谐”的口号,组织村、社区开展“敬老好儿女金榜奖”、“重视老龄工作功勋奖”、“五好敬老家庭”、“敬老文明村”等活动,经过自下而上层层推荐,逐级评比。用农民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榜样,激励全社会弘扬敬老献爱心,树立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在社会形成一个道德教育大课堂。大力开展“文明敬老”宣传月活动,重点围绕老年人合法权益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浓墨重彩地组织开展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优良传统的宣传活动。特别是在“九九”重阳节,“十一”国际老人节,大力宣传老年人是社会财富创造者,大力宣传敬老、养老、助老的先进事迹、好人好事,大力宣传慰问老年人活动,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敬老文化氛围。
(二)、切实完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切实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加强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促使企业主动履行义务,动员劳动者主动维权参保。大力开展对企业办理职工养老保险的专项清理,仲裁机 构、人民法院应对违法企业给予严肃的法律制裁。要强力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社保机构要加大养老保险征收力度,增添便民服务措施,方便企业、劳动者和公民办理养老保险。
二是进一步加大对贫困老人的救助力度。将符合条件的贫困老人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将城乡医疗救助资助参保参合的范围扩大到低保边缘户家庭老年人群;对农村五保老人尽可能地实行集中供养。
三是逐步提高老年社会福利。推动老年社会福利由补缺性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将高龄补贴的范围由原有的百岁以上、90至99岁两个阶梯型逐步扩大到80至89岁三个阶梯型,其补贴标准应随同经济增长逐步提高。四是提高老年医疗保障的政策优待。要适当扩大老年人大额门诊、特殊病种报销范围。
(三)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一是加快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加大国办敬老院、福利院、光荣院建设,将国办养老机构建设成集生活、娱乐、健身、医疗于一体的高标准养老机构,充分发挥其基础性、示范性作用。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支持发展养老服务机构的优惠扶持政策,并加强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要切实扶持发展民办养老机构,充分吸引民间资本,引进先进经营管理模式,发展民办养老机构连锁,增强服务功能,提高 服务质量。
二是大力发展社区养老、居家养老。采取引资新建、国有资产调剂、政府出资租用、社会资产共享等方式,加快社区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等社区养老设施建设,为社区养老创造条件。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培育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中介组织,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引导和鼓励社会中介组织、家政服务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
三是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以社会福利院为依托,建立养老护理服务人员培训基地。引导不同阶层的人员加入到为老服务行列,发动低龄健康老人在社区中开展各类养老服务,使志愿服务形成支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
(四)强化老年人文关怀
一是强力打造老年宜居环境。将老年公共活动场所完全纳入城市建设整体规划,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开辟老年文化和运动健身场所。对城市道路、公共建筑、公共设施和场所、养老机构等进行无障碍标准建设和改造。二是大力发展老年教育。推进老年大学的新(改、扩)建,改善办学条件。开办各种适宜老人的兴趣爱好班,寓教于乐,文化养老,回馈社会。三是丰富老年文体活动。加强老年文化体育场所、设施建设,发展老年文体活动群体组织,使老年人在群体文化健身活动中提高幸福指数。文化体育部门、社区要共同为每个老年人参加文化健身群体活动创造便捷条件。四是保障老年合法权益。要充分保护老年人享受老年社会保障、家庭赡养、政策法律与社会优待的合法权益,全面落实养老、医疗、文化、娱乐等老年优待政策。开辟老年维权绿色通道,加强老年人法律援助服务,妥善处理老年人来信来访,及时化解涉老年矛盾纠纷,切实维护老年人人身财产权利。
(五)健全社会养老事业投入机制
江苏早在1986年就成为全国率先进入人口老龄化的省份,目前已经迈入深度老龄化阶段。截至2015年底,全省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648.29万,占户籍总人口的21.36%;80周岁以上高龄老年人255万,占老年人口数的15.47%。江苏人口老龄化进程呈现出人口基数大、地区差异大、老年抚养比高等问题。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关乎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养老事业的发展正日益得到全社会的关注。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推动下,全省养老服务业正焕发着勃勃生机,呈现出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投资热情不断集聚、市场定位愈发清晰等趋势性特征。但总体上看,整个产业发展仍然处于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初级阶段,产业的持续做大做实做优急需得到金融资源的有效对接和助推。与此同时,老年人口作为一个特殊的金融消费群体,也需要金融机构不断推出有针对性的适应老年客群需求的多样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改进养老领域金融服务,探索各类金融创新,全方位助力养老服务业向纵深发展已成为当前江苏省金融行业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深刻认识做好养老金融服务创新的重要意义
积极“反哺”老龄事业是金融业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曾经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过巨大贡献,理应得到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爱与尊重。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养老产业和老年人口都属于弱势领域,加之金融行业逐利性明显,养老金融服务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老年人的金融消费权益保障以及养老产业得到的金融支持还存在明显不足。据不完全统计,全省老年群体金融服务的可获得率仅为普通群体的1/3,手机银行、互联网理财、新一代支付等金融方式对大部分老年人而言仍然陌生,柜台交易仍然是老年人获取金融服务的主渠道。省内金融机构针对养老服务业推出的专属性融资或风险保障方案也尚属于探索阶段,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从这个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明显受益的金融业在促进构建和谐老龄化社会方面必须下更大的力气,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体现出更大的行业担当。在这一进程中,金融国企应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引领整个行业转变理念、改进作风、务求实效,有条件的机构还应探索建立老龄事业专属部门或团队。其他各类金融机构也应进一步提高认识,按照国家和地方实施普惠金融战略的具体要求,把养老金融服务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拓展功能、优化布局,不断推动自身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完善。
养老产业加快发展需要金融创新的鼎力支持。为适应日益增加的养老服务需求,近年来民政部门加大养老机构建设扶持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5年底,江苏已建成养老机构2568家,其中公办机构2342家,社会办机构1226家;养老机构床位44.5万张,占老年人口的3.52%;所有设区市、县(市、区)均建成1所以上政府举办的示范性养老机构。已建成省级健康养老服务业集聚区1个,投资建成20亿元以上的养老服务项目5个。从总体情况看,全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虽已初步形成,但已建成的机构数仍无法满足社会各类养老需求。据初步统计,江苏目前在建、拟建各类养老机构近200家,计划投资超600亿元,其中大部分项目存在资金缺口,急需金融支持。养老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不仅呼唤金融供给在“量”上的保障,更期盼金融创新在“质”上的突破。养老产业属于典型的弱势产业,信用体系不完善、风险识别不健全、短期经济效益不高等因素造成传统金融支持对接困难。金融机构必须在细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摸清摸透产业发展的需求和金融服务的切入点,统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努力创新出更多的商业可持续金融解决方案。
做好养老领域金融服务是金融业自身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当前,国内经济虽然总体向好,但仍面临着转方式、调结构的巨大压力。金融行业自身也呈现市场化、国际化、多元化发展趋势,传统业务模式和发展模式面临挑战。金融机构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战略转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近几年的实践表明,积极拓展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新兴领域金融业务,是金融业提高发展效率、转变盈利模式、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增强风险承受能力的有效途径。做好养老领域金融服务,不仅符合国家和社会利益,也符合金融业自身的利益。大型金融机构应发挥技术、网点、管理优势,研究推进扁平化、批量化、流程化的业务模式。中小金融机构要继续走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逐步探索“立足当地、立足基层、立足社区”的市场定位,优化资产结构,努力实现支持养老服务业和自身转型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金融支持养老服?找捣⒄蛊鸩浇锥?
成效与困难并存
围绕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的发展,江苏部分金融机构已经逐步开展了大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随着业务的渐次推进,政策性的“瓶颈”和操作环节的“障碍”也成为不容忽视的难点。
养老机构融资点上有突破但难成体系。从成效上看:一是政策性金融机构目前发挥着对养老贷款项目的主渠道作用。国家开发银行江苏省分行截至2016年底已承诺养老机构贷款项目7个,承诺金额17.4亿元,累计发放6.9亿元。邮储银行南通分行在全国邮储银行系统率先出台了《养老机构贷款绿色通道试行办法》,通过名单制管理推出针对养老机构的差异化融资方案和审贷“绿色通道”。二是省内部分农商行也推出养老机构贷款倾斜政策,以利率下浮10%的方式合理配备各类贷款,并将城乡居民创业兴办小型养老机构纳入政府性担保优惠体系中。三是借力资本市场,省内已有5家养老服务企业在新三板市场成功挂牌,近40家上市公司进军江苏养老产业。但制约产融深度结合的因素也比较明显,导致全省养老机构贷款支持率仅3%左右:一是民营养老机构财务制度普遍不健全,银行难以对其开展授信评估。二是大部分银行对养老机构授信准入设置了规模、效益、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较高门槛。三是养老机构土地、房产等属特定用途(如慈善用地),难以办理贷款抵押,省、市层面也均未出台专门的养老产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
养老保险保障有价值但难复制。保险的本质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其最大的社会效益就体现在扶危济困上。保险业充分发挥保障功能,与养老服务业展开互动,在江苏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探索实践。医养融合方面,中国人寿、泰康人寿、太平人寿、新华人寿等机构在省内积极推进保险资金运用与养老社区建设相结合。如中国人寿在苏州设立养老养生投资有限公司,着力打造包括休闲养生、活力养老、持续看护养老和医疗康复等在内的高品质养生养老社区综合体。泰康人寿参与的苏州阳澄湖半岛养老社区,衔接了医疗保险、护理保险等产品,同时带动老年医学、护理服务等产业;投资的南京仙林鼓楼医院构建了“保险+医养”的新模式体系,真正做到医养与保险的融合;照护保险方面,南通市遵循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政府主导、全员覆盖的基本原则,将市区范围内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112万人全部纳入保障范围。截至2017年2月,南通照护保险共受理申请2409件,已为203人提供居家上门照护服务累计赔付的保险金额近500万元;老年人意外保险方面,江苏部分地区的保险方案立足于为老年人提供与现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衔接互补的意外伤害风险保障,可涵盖60周岁以上所有老人,没有设置年龄上限。江苏养老保险相关业务目前存在的主要难点在于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尤其是未来老年家庭需求量大的长期照护保险目前仅在南通开展较好,重要原因基于:一方面客观上历史数据较为缺乏,保险业承保理赔环节的定价精算难度较大;另一方面部分地区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保险在承接政府职能转变方面所能体现的巨大价值,主观上对商业保险公司经办养老事业有一定抵触情绪,甚至存在地方保护的不合理现象。
老年便民金融服务有探索但难推广。为更好迎合老年客户的特殊需要,包括银行、保险公司在内的江苏多家金融机构都十分重视体现养老金融服务特色。以江苏银行为例,2014年12月就在南京城北支行率先成立了省内首个老年金融服务示范点,重点在产品、服务、设施等方面进行了适老性调整,突出体现专属队伍、专业服务、专享环境等特色,成为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体验店,并结合其他金融服务为养老客户搭建“一站式”的养老综合服务平台。这类老年便民金融服务的探索客观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推广不易,老年客群的获得感也还不高。究其原因,一是对大多数机构而言,成本收益考核仍是首要因素,服务老年客群愈发显得单位效益较低、成本较高;二是在金融科技浪潮的冲击下,金融机构的服务创新主要聚焦于代表未来的年轻群体,老年人知识更新缓慢,很难享受到金融科技带来的便利;三是银行等机构老年人专属金融产品的开发、推广滞后,一些老年特色金融服务有名无实。
三、多位一体创建新型养老金融服务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5年发布报告,预测2050年中国养老金和健康支出占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左右。全国老?g办2016年发布的《中国养老产业规划》也预计2030年养老产业的总产值将突破10万亿元,有望替代房地产产业成为中国第一大产业。金融活、经济活,产业也才能活。在养老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江苏金融业理应承担起更大的历史责任,以多层次金融创新为引领,进一步夯实对养老服务业的支持,推动产融结合,促进共生共荣。
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强化授信管理创新。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养老服务业发展方向和经营特色,科学制定信贷政策和规划,合理配置信贷资源,建立养老服务业相适应的授信审批、信用评级、客户准入和利率定价制度,着力打造特色化、差异化的养老授信支持体系。引导银行业积极探索向产权明晰的社会力量办养老机构发放资产(设施)抵押贷款,探索对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的非公益资产发放抵(质)押贷款以及对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发挥好省再担保公司的龙头作用,支持省内政府性再担保体系探索与商业银行对接的新路径,有效提高养老服务企业贷款获得率。
创新发展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业融资渠道。鼓励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企业上市融资。支持江苏已在新三板挂牌的和处于成熟期、经营较为稳定的养老服务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等市场上市,实现股权融资。探索建立地方民政部门与金融管理部门的项目信息合作机制,加强对创新创业型中小养老服务企业的培育、筛选和储备,积极对接省内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为非上市养老服务企业提供股份转让渠道。积极发挥省级担保增信机构的作用,通过发行企业债、公司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中小企业集合债、中小微企业私募债等方式,为养老服务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提供增信支持。深入研究养老服务类项目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鼓励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创新与之相适应的融资机制,为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提供配套的金融支持模式。鼓励各类股权投资基金积极投资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前景广阔的养老服务产业。
突出保险业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创新。鼓励保险机构创新险资运用方式,深度融入江苏养老服务业。支持保险资金发挥投资期限较长、成本较低等优势,通过股权、债权、基金、资产支持计划、保险管理产品等多种形式,全面参与江苏重点养老服务工程建设。支持险资参与多层次医养融合体系建设,将受惠群体从中高收入群体逐步向更广范围拓展。鼓励地方政府按照机构投保、保险机构运作、政府支持的原则,建立完善养老机构责任险和老年人意外伤害险。支持保险机构创新养老保险产品和服务,为不同群体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养老保障。探索建立区域性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促进行业开展公平竞争,支持保险机构对接开发各类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积极推进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推广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商业养老健康保障计划,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的支柱性作用。
着力提高养老领域金融服务模式创新。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探索建立养老金融事业部或专业团队,并向老年群体较为集中的区域延伸服务网点,进一步提升养老金融服务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老年群体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满意率。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化老年客户电话银行服务流程,为学有余力的老年人讲解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操作流程,让老年群体分享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推动各类金融机构针对不同年龄群体的养老保障需求,积极开发可提供长期稳定收益、符合养老跨生命周期的差异化金融产品。加快老年医疗、健身、娱乐、旅游等领域消费信贷、信托产品创新。引导金融业研发社会因代际养老、预防式养老、第三方付费养老等新型养老模式衍生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
完善养老金融服务创新配套政策。积极推动各级财政资金对养老服务业的投入,改进完善资金分配方式,加强对经济薄弱地区的政策倾斜,通过财政杠杆的作用引导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各类社会资本共同投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养老机构信用评级体系建设,相关部门定期共同组织开展评级分类。建立完善养老机构分类管理名录,及时了解机构发展情况和资金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财务辅导和信用培植。加强对老年群体的金融宣传及培训,拓展老年人金融知识储备,引导老年人远离非法金融活动,切实保护老年人合法金融权益。
(作者系江苏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主任)
加快老年公寓建设的建议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XX,适应我市老龄化不断加快的趋势,根据民政部[2005]170号、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6]6号以及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湘政办
[2006]28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老龄化情况突出的实际,加快发展我市养老服务业、加强老年公寓建设,落实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已经势在必行。
一、目前我市人口老龄化状况
按国际惯例,凡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以上时,这个国家即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49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1.3%,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在我市,随着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快,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92.76万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5.26%,达到全国2020年的老龄化程度,经测算,到2030年,我市老龄化程度将达到30%,比全国提前20年进入更高程度的老龄化社会。
二、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前景
庞大的老年人口,必然产生庞大的养老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老年群体在日常生活照顾、精神慰藉、心理支持、护理康复
等方面呈现出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子女离开父母外出就业的越来越多,老年人“空巢”比例持续增加;由于家庭结构的小型化,现在4:2:1的家庭结构,使子女的供养负担成倍增加。在老龄化社会特别是重度老龄化社会,如何照养好老人,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因此,兴办一批适合老年人特点、有利于规模化经营的老年公寓等养老服务机构具有特殊的意义。
根据老龄化程度高的发达国家经验,老年公寓的需求约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0%左右,按这个比例推算,我市有5—8万套老年公寓的社会需求。而现在我市还没有真正适合老年人居住的老年公寓,高质量老年公寓的建设已经非常迫切。
三、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
(一)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目标
根据当前我市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需求,必须号召社会各界加强关注老年养老服务工作,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为目标,积极探索“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养老服务业发展模式,加快建立与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养老服务管理体制,逐步形成我市老年公寓建设管理规模化、居家养老社会化的新格局,实现养老服务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二)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运作模式
全面发展与突出重点兼顾。由于我市老龄化服务业管理
水平相对薄弱,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刚刚起步,建议坚持养老服务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社会效益和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鼓励社会投入和加快体制创新相促进,实行全面发展与突出重点相兼顾,当前重点发展老年公寓建设与管理事业。建议在加快发展家庭养老院、社区老年服务中心等机构的同时,鼓励建设部分档次较高、星级管理的老年公寓,完善好配套设施,形成适应新形式需要的养老服务机构,并鼓励其采取多种经营方式,扩大经营规模。在稳步发展短期租住和长期居住养老方式的同时,鼓励购买老年公寓产权居住,以承包土地、自由房产、其他物业置换入住等经营形式。
创新养老模式,鼓励社会参与。在加快发展老年公寓建设的同时,积极支持兴办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性质的医疗机构,鼓励医疗机构开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服务。根据实际情况,对开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的机构按规定给予政策扶持。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大力发展社会爱心人士或志愿者参与养老服务业。
四、相关建议
为了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及省政府办的相关文件精神,将我市的养老服务业迅速地升上一个台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政策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规划。要将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统筹规划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布局、投资、用地等。建议政府在编制土地利用计划时,要统筹安排老年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用地,规划部门要将老年人服务设施纳入公共设施,统一配套规划。卫生部门要加强对老年病研究和防治、老年人康复、疗养等领域的规划。对符合城乡规划的新办养老服务项目,发展改革部门优先审核,国土部门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民政、工商、税务、卫生、规划等部门简化审批手续,提供优质服务。
(二)加强政策鼓励。认真落实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
【2000】97号),对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暂免征企业所得税,免征自用房产、土地、车船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
同时,对老年公寓建设项目可参照社会福利机构和社区 福利服务设施项目,减免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老年公寓的用水、用电按当地最优价格收费,使用电话及办理其他有关电信业务,执行住宅电话自费标准,有限电视收视维护费按居民收费标准执行。
(三)加大政府投入。为保证我市老年公寓的建设达到 一定的规模和效果,鼓励社会参与,建议政府采取行政划拨土地的方式,为老年公寓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平台。并逐步加大对老年社会保障、老年福利设施建设、老年教育和老年文
化娱乐活动等老年事业的经费投入,民政部门要研究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措施,积极支持和鼓励老年公寓建设和老年服务业的发展。
关键词:养老保障,社区照顾,可能性
1 社区照顾的含义
社区照顾首先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多数发达国家对于以前大型院舍式照顾的反思。他们认为, 大型院舍发展出的官僚主义作风使之不能完全为居住者服务。对福利主义实践的反思催生了“非政府化”和“非中央化”的运动。社区照顾由此产生, 这一概念可以定义为:由政府与非政府资源共同提供帮助, 以使需要得到照顾的老人可以维持在社区内, 过其最大限度的独立自主的生活。
社区照顾的内涵包括“社区内照顾” (care in the community) 和“由社区照顾” (care by the community) 两个因素。前者指有需要及依赖外来照顾的人们, 在社区内的小型服务单位或住所中, 获受薪专业的工作人员照顾;而后者则指由家人、朋友、邻居及区内志愿人士所提供的照顾。
这两者共同作用, 相互补充, 使得社区照顾成为养老的良好方案。首先, 接受服务的老人在得到生活所需的行动照顾、物质志愿、心理支持和整体关怀的同时不必脱离熟悉的环境, 注重了对老年人心理和情感上的关怀, 使老年人过上了正常化的生活, 提高了老年人生活的质量, 真正体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其次, 社区照顾整合了社区原有的如卫生院所、健身器械、养老机构等各种资源, 将国家政府的投入与民间志愿互助结合起来, 一方面扩大了养老可利用的资源总量, 另一方面, 又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捐助等行为为老人提供专业的、优质的服务。
再次, 在社区内人们之间彼此相互熟悉, 因此老年人的需求能够较好的被了解, 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 这从某种程度上说其实是一种资源的节约。
最后, 政府在这一过程将适度投入并且起到宣传引导的作用, 而政府投入的方式中很重要的就是“购买服务合同”, 这意味着政府在养老方面并非将责任推卸给社区, 而是将自身原有的供给为导向的服务政策向以社区需求为导向的市场机制转变, 通过“合作性委托”与私营部门合作。
2 我国发展社区照顾的可能
2.1 传统文化和老年人的情感倾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子女有赡养父母的绝对的义务。因此不少老年人在今天仍然愿意和子女居住在一起或者至少是就近居住。老年人在晚年时在物质上的需求不会太多, 但是他们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关怀和照料, 从这个角度上说, 在熟悉的社区居住无疑是最能够为老人所接受的了。同时, 社区照顾恰好能够解决子女由于工作或精力等原因无法给老人足够的照顾和老年人对亲情及家庭生活的依恋这样的一对矛盾。
2.2 社会发展变化中几个有利于社区照顾趋势
(1) 家庭养老的内容和形式出现了分离, “在家养老”不一定就是“家庭养老”。变革中的家庭养老基本上有三种方式:一是共居式家庭养老, 二是分居式家庭养老, 三是社会化养老, 譬如, 敬老院养老、公寓养老等等。广州的一项调查表明, 老年人群的社会分化使得多元化的养老方式的选择成为必然。
(2) 家庭养老的功能出现弱化, 特别是在精神慰藉和日常照料上。空巢家庭的增多使得社区助老服务成为必要也是必然的选择。
(3) 养老功能出现转移, 即从家庭转向社会。这就是家庭养老的社会化和现代化问题。有专家根据相关调查推断, 在可预见的未来, 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的比例会有所上升 (湖北人口学会1999年3月在武汉城区进行的千户问卷调查, 老年人社会养老的比例达到80%, 家庭养老的比例只有12.9%) 。
2.3 社区照顾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
本世纪初, 国家民政部倡导实施了“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 以方便实用、小型多样、功能配套为实施原则, 力图加快发展社区老年福利事业, 建立健全的社区老年福利服务体系。“星光工程”的实施在部分城市已取得明显的成效。例如上海市实施三年, 已建成1000个“老年之家”, 全市有245万老年人受益。
上海、广州、北京、温州等城市在较强的经济实力支撑下也纷纷推行了“星光计划”外的养老社区照顾模式, 其经验和教训也为其他城市所吸取和借鉴。
2.4 养老保险的发展
养老保障应该是多层次, 相互补充的。从近几年的数据可以分析得出, 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人数稳步增长。这无疑能够至少能够从资金支持方面促进社区照顾的发展。
数据来源:国研网。
2.5 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家财政实力增强
来源:国研网。
据上表的统计数据, 近几年来, 我国财政收入有了大幅提高, 不管是在总量上还是在增长速度上, 因此, 完全可以为居民的养老保障提供财政支撑。需要政府投资的主要是专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三无”老人及贫困老人的救助以及相关社区服务的购买和提供。
2.6 充足的劳动力和紧张的就业形势
庞大的人口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今天, 作为民生之本的就业问题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而针对老年人的护理无疑是一项劳动密集型和需要细致技术的工作。于是综合考虑两者, 社区可以成为吸纳劳动力的场所, 在对失业人员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后可以安排他们就近参与社区养老照顾中的日间照顾或者居家服务。这样一方面对于劳动者而言就业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另一方面, 老年人对于服务的需求也能得到满足。
3 可供借鉴的经验
在对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实践的总结基础上, 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经验来帮助发展我国老年人的社区照顾:
首先, 明确政府责任。所谓的社区照顾, 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与机构养老相对产生的, 因而与我国养老机构多为政府举办的事实相比较之下, 政府的财政责任看似放松了一些。然而, 社区照顾在我国的发展首先就需要一定的宣传和政策推动, 政府资金投入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体系的建立过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医疗服务方面, 我国专业的医疗人员仍然不足, 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出, 医疗资源从某种程度上甚至是不升反降的。
来源:国研网。
其次, 要注重社区建设, 培养人们的参与和互助意识。社区照顾的地点是在特定的社区内的非政府强制形式的养老, 因此最先需要的应该是一定的基础设施, 例如社区内的养老机构、医疗服务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健身器材、散步活动的场所等等。当然上述内容不一定在一个社区内都得具备全, 但是其对应的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应该得到满足。另外, 社区这个活动空间内的每一个个体都需要发挥互助共济的精神, 共同打造一个“关怀社区” (caring community) , 给老年人“入家”的感觉, 也算是对于“助人自助”这一理念的一个回应。
再次, 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和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各种社会资源参与到社区老年服务中, 从而较好的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之处。
综上所述, 养老的社区照顾事业在我国的发展是有潜力和前景的。其中首要的问题还是在于来自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各种资源的投入。和发达国家与地区相比, 我们的社区照顾项目较少且覆盖的老年人范围有限。有一分钱办一份事。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各方投入的增加, 人们对于社区养老重要性和可行性的认识也会提高, 这反过来也将促使社区照顾网络和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易松国.社会福利社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2]李若建.不同职业背景老年人生活及养老模式的选择[J].人口研究, 1999, (2) .
一是出台政策法规。去年上半年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两个实施意见,突出强调要发挥浙江民资充裕、市场活跃的优势,畅通民资进入渠道,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今年3月1日,《浙江省社会养老服务促进条例》正式实施,成为国内首部由省人代会通过的综合性社会养老服务地方性法规。二是重点研究部署。去年以来,省政府常务会议多次研究部署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工作,省长先后主持召开养老服务业、健康产业全省工作会议,贯彻国家和省文件精神,落实重点工作任务。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将健康产业列为支撑未来发展的七大万亿级产业之一。三是强化资金投入。2012年省财政设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年度专项资金,从2014年开始省级专项资金每年由3亿元提高到不少于5亿元,“十二五”以来全省各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总投入达109亿元。目前,全省机构养老床位总数达到31.2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机构床位33张,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75%以上的农村社区。
二、激发资本活力,营造良好投资环境
一是强化政策创新。去年以来,省政府先后出台了6个有关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在用地保障、资金扶持、融资政策、税费优惠、投资者权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政策力度大,创新亮点多,各项政策措施在全国均属先进之举。二是推进模式创新。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制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全面推行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模式,开展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全省统一招标,已有34家公办养老机构实施公建民营运营管理,床位数近7000张。三是突出要素集聚。制订非营利性养老服务示范项目土地指标奖励办法,提出全省每年对完成供地的15个示范项目,在下一年度给予用地指标50%的奖励。允许民办医疗养老机构利用有偿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产权明晰的房产等固定资产办理抵押贷款,到2014年底全省养老服务业贷款达到199.9亿元。
三、服务项目建设,满足健康养老需求
一是搭建合作平台。从2012年开始每年举办浙江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组织推介各类健康养老产品,开展养老服务人才供需对接和产业商贸洽谈交流。去年举办全省健康服务业重大项目推介会,推出健康养老服务各类项目214个,投资总额2090亿元;现场集中签约项目30个,签约额达512亿元。二是加快项目建设。将重大养老项目打捆纳入全省扩大有效投资411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2013—2017年),仅在今年的年度建设行动中就有养老及社会福利设施建设类项目14个(包括全省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程和养老福利服务工程),总投资508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74亿元,平安养生养老综合服务社区、馨馨养老家园等一批民办养老项目加快推进。三是推动产业融合。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全省约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护理型床位达10万余张。培育打造全省养生旅游示范基地、中医药养生旅游示范基地,积极拓展养生养老旅游、中医药养老等新业态。
四、鼓励先行先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一是深入推进国家试点。积极支持杭州市、温州市开展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杭州各县(市、区)积极开展“智慧养老”信息平台建设、养老服务补贴改革等17个试点项目,温州市用1+5“政策杠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18个护理型养老机构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二是探索实施省级试点。省发改委会同卫生计生委、民政厅开展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基地示范点建设、养医结合示范点建设,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实践、以点带面,首批建设单位已经确定。三是积极开展对口帮扶。启动省内养老服务协作与对口支援工作,指导经济强县一对一结对帮扶29个欠发达地区县,采取设施设备支持、技术管理输出、人员培训交流、人才定向培养等方式,推动各地养老协作、帮扶共建。
五、强化队伍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养老服务事业发展规划】推荐阅读:
养老服务协会会长09-06
居家养老服务现状10-18
居家养老家庭支持服务07-09
居家养老服务公司10-01
养老机构服务合同(示本)10-19
养老服务合同范本12-06
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01-20
养老院服务标准11-01
居家养老服务申请表11-03
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安排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