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诗词教学(推荐10篇)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朱小丽
(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高平中学)
摘 要:初中语文是我国义务教育基础性学科的其中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而古诗词犹如一块璀璨的宝石镶嵌其中,使得初中语文在基础性学科中更加熠熠生辉。古诗词语句多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是我国古代学者知识的结晶,更是我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如何继承和发扬好这一宝贵财富,如何有效地提高学习古诗词的效率和质量,将是着重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古诗词;初中语文;教学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无外乎都需要四个步骤:听、说、读、写。笔者认为,要想有效提高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效果,同样也需要帮助学生做好这四步。
一、“听”与“说”
听则指的是教师在讲授一篇古诗词前,应先给学生讲解作者和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简单介绍一下这一时期的历史情况和这一时期有名的其他诗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行找到并说出这篇古诗词的重点诗句和感情基调,揣摩其中的意境,做到在教师真正讲解之前学生已预习好学习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只有学生真正了解到文章的大概内容时,教师在讲解时学生才会自然而然地理解和接受,否则就会令学生觉得突兀,难以理解。
二、“读”与“写”
在前一环节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教师应准备好下一环节,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在了解了文章的主要脉络后,教师可以先示范性地朗读一遍,再找学生朗读,再分角色或段落朗读、熟读、精读,直至学生可以理解性地背诵下来。在学生信心满满时,教师要给予学生新的挑战,鼓励学生默写下来,与某句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哪些,针对自己如今的现实生活,()能不能试着也写首诗句……在实行这一环节时,教师可以采用比赛的形式展开活动,如,诗词小天才、创作大赛等;也可以召开一个主题班会,比比学生谁背诵的诗句多;还可以展开诗句接龙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会让平时坐在椅子上死学硬背的学生眼前一亮,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由“让我学”变成“我要学”.
三、做好课后总结工作
在学过多首古诗词过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做总结和归纳,有更加清晰透彻的思路,做到把知识点连成线,把线连成面,触类旁通。还要养成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中国语文古诗词博大精深,值得我们耐心探索和寻味,我们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打好基础,相信学生学好语文古诗词也不会再是难题。
参考文献:
1.再现古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诗是语言的艺术,其善用含蓄、精练的语言表露诗人的感情。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故要欣赏诗歌,必须发挥想象、联想。让学生在品读诗歌、解析诗歌时将精练的诗歌,以诗般精美、流畅的语言,加以丰富的联想、想象,以多变的形式,去书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整体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分析、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并更能将诗歌理解的更加透彻。如:赏析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时,老师将鉴赏诗歌的任务放手给学生后,引导大家可以从独特的视角以各种不同方法鉴赏此诗,稍加讨论研究后,学生们各抒己见,或多或少都谈出了自我独特的感受。有些学生也采用了再现诗歌意境的方法,他们中有人写道“:我暂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放气概,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戴上锦帽,穿上貂皮袍子,千人万马席卷了平坦的山野。为了回报全城的人紧紧跟随,我亲手射那老虎,大家争着看我这个今天的孙郎。酒喝到了兴头,胸怀肝胆正在开阔昂扬,鬓发虽然白了一些,可又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派遣冯唐,手持符节像到云中郡给魏尚复职一样荐我当重任?到那时我一定把雕花弓拉得如满月般,向西北望,对准那贪婪的天狼星射去。”不难看出,把诗歌凝练的语言转化成具体的文字,联想创造出生动的画面,这正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
2.与现代歌曲结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课文选入的古诗词远的距今两千多年,近的也有一百多年,都打着时代的烙印,今人与古人之间横亘着一条天然的鸿沟。要透彻理解这些作品,对十几岁的初中生来说确是一大难事,所以初学时应把培养兴趣放在第一位。记得学生初学古诗词,我并未急于让他们接触课文,而是放了一首歌———《涛声依旧》让他们听,然后问他们歌的内容和哪一首古诗有关,大部分学生举起了手,因为张继的《枫桥夜泊》他们是学过的。接着我又举了几首学生熟悉的歌曲中的一些歌词,告诉他们词作者只是把李白、杜甫甚至是《诗经》中的诗句稍作了改动而已,学生们马上产生了兴趣。
3.借助信息技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进行古代诗词的教学之中,充分利用好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协助教学,可以在进行诗词讲解时将有关的画面展示在屏幕上,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的诗词内容。例如:在讨论完古代诗人推敲和苦吟的创作过程后,教师就可以将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这首诗进行延展阅读,并且将贾岛对这首诗的推敲过程作为一个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有关的学习。在进行诗歌背景介绍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一个诗人背对着学生面朝着树木的图片展示出来,来更好地阐释“推敲”这一背景知识。在进行内容讲解的时候,可以将“荒园”“、池塘”、“树木”等意象图片展示出来,进而来帮助学生学习理解“闲居少邻先,草径入荒原。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两句诗歌。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能够在图片的帮助下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合理想象,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4.整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中,诗词的数量很多,在安排上一般是根据单元的核心内容将诗词打乱编排的。这样给学生记忆诗词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很容易发生混淆、记忆不牢固的现象。对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以作者为单位,整合教材内容,使诗词内容呈现集中化、条理化,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在初中第一册苏轼《浣溪沙》的学习时,将教材中苏轼的另一首词《水调歌头》整合在一起学习,让学生对苏轼这个人的个性特征有个较为完整的认知。进而根据诗词的创作时间,先学习《水调歌头》,因它写于1076 年中秋节,词人苏轼41 岁被贬到密州,做了小小的太守,政治上不如意,与弟弟也有六七年没见,这就出现了词中“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抑郁不欢,而结尾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与前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再学习《浣溪沙》,是词人在1082 年创作的,时年三月,词人再次被贬黄州,政治上不得意而且身体也不大好,词中却写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又体现了词人的乐观和热爱生活。由此可知,苏轼的性格是乐观、旷达的。这样安排教学有助于学生对诗词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便于他们更好地体验、感受作者的内心,能够有效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总之,诗词教学可以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而古诗词教学无疑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据此,我们就根据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教育的受众和教学的内容,寻求科学的规律,同时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去进行整合、优化,不断探究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从而确保初中语文诗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把学生培养成博古通今、有着较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一代新人。
摘要: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感情真挚动人,其词藻耐人琢磨,面对着如此优秀的文化财产,我们应该怎么引导学生去学习呢?笔者经过几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摸索,对于中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有了一些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初中 语文古诗词教学 方法
一、引言
中国古典诗词意境清新悠远,韵律和谐优美,文字生动简洁,它不仅是中国文化中的璀璨之星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虽然语文课本中选择的古诗词仅仅是沧海一粟,但每首精选的诗词都饱含着民族文化的底蕴,是每一代词人的经典之作。较好初中语文中的古诗词不仅能够起到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作用,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从优美的诗词意境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新课标对初中古诗词的教学要求在于,希望教学者能够带领学生诵读古诗词,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诗词积累和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因为为了响应新课标,语文教学者应当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就如何进行古诗词教学提供一些常规教学路数。
二、加强阅读指导工作,帮助学生“读懂”诗词
古诗词中会出现很多生僻字或者与现代字词含义有出入的词语,因此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教学者所要开展的第一步是帮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一般初中语文书中都会有详细的备注解释,教学者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些解释带领学生理解基本注解的含义,在理解注解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对诗词的含义进行理解。只有让学生理解了诗词的具体含义才保证学生能够结合语言和自己的理解来读懂字里行间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进行了第一步的理解障碍后,教学者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知人论世的学习。每一部作品都有其特定的时代和背景,只有了解了每首诗词的时代背景才能理解每首诗词所特有的情境。因此在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的“读懂”诗词时,教学者还应当对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讲解,像当时的社会环境、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作词时的心境都应当给学生进行讲解,从而帮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思路和蕴含的感情进行理解。
三、带领学生进行诗词诵读
诗词只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因为它诗体简约,语言简洁,更重要的是它的韵律美和形式美。很多诗词理解时不仅富有意境美,读起来更是朗朗上口,因此通过多诵读诗词也可以提高学生对诗词的喜爱和理解。因此在诗词教学时,除了帮助学生进行基本的诗词含义,教学者还应当带领学生多进行诗词诵读,通过让学生对诗词形式美的掌握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古诗词,在感悟到语言美的基础上体会到诗词本身的意境美和意韵美。
李白的诗词家喻户晓,他的一首《行路难》更是纳入初中课本成为学生的学习对象,虽然其被化为“诵读欣赏”的部分,但是它的韵律美以及作品本身独有的跌宕起伏的感情和高昂的气势却依然给教学者和学生很大的震撼。当然这首诗词对于语文能力尚浅的初中生而言在欣赏上确实有一点难度。因此为了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文学价值和蕴藏的感情,教学者应当从基础出发,先对学生进行引导,再学生反复朗诵至熟练可背诵之后在对诗的深层含义进行理解,从而帮助学生领略这首诗中作者复杂的感情变化。
四、增强学生对形象美的感悟来,提高学生的主观体验
4.1重点字词的欣赏来帮助学生增强对语言凝练美的体验
简洁却凝练的词语选择是诗词创造中的主要特点,作为一个欣赏者,把握诗词含义和总体感情固然重要,但是把握文章中重点字词和词语亮点也是对诗词进行品评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初中教学中,教学者在教学时应当把握住这些重点或突出的字词进行分析,让学生在掌握诗词整体含义的基础上找到诗词中的“闪光点”,并以此为切入点深入对诗词形象美和形式美的感知。
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诗词中简单的几个词语就可以勾勒出一幅优美的画卷,通过情境来唤起读者对诗词的美妙体验。例如在陆游的《游山西村》中就用“柳暗花明又一村”描绘出了一幅遇到困境者在重重花红柳绿中又看见了新希望的美好画面。在品味这幅图卷时老师可以在讲解了全局的含义之后将侧重对“暗”和“明”这两字所创意境的理解,通过这两字的对比和含义解析让学生进行相关的文字欣赏理解。在欣赏的基础上,老师再进行相关总结。“暗”和“明”二字虽普通但是在句中借助色彩的呈现,将诗中的已经生动鲜活的体现出来,另外通过“暗”和“明”的鲜明比照也将作者从“山重水复疑无路”困境走出后的欣喜之情表达出来。从这个例子也可以看出诗歌语言中的凝练美随处可见,只有感受到这些朴实却又华丽的词语的魅力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诗词的魅力和诗词语言中的绘画美。
4.2通过诵读加强对古典诗词意象美的理解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 审美 品位 吸收 ??作
我们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遵循着“审美-品位-吸收-创作”的过程。首先让学生能够欣赏古诗词,在欣赏的基础上继而品位古诗词,之后吸收古诗词中的文学养分,最后结合自身的情感进行古诗词的创作。以下就四个阶段分别进行介绍。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要注重审美的体会
初中语文中的古诗词都是经过无数专家千挑万选挑选出来的佳作,而且适合初中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学习。其中那些措辞典雅、韵律优美的古诗词,是学生们进行审美的最好对象。对古诗词的审美可以从宏观上的整体美进行,也可以从字句中的细节美进行。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耐心品味,从而发现和鉴赏其中的美。
例如,我们在《天净沙?秋思》的审美过程中,对作者描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景物进行审美,发现它们单个来说并没有那么多的美感,但是串联在一起就产生了一种悲凉、凄婉的美感,再加上“夕阳西下”的照耀,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景物在落日的余晖中渐渐模糊的画面,仿佛与西方印象派的画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为学生塑造品味古诗词的意境
在审美的基础上,学生已经能够初步体会古诗词的意境了。我们结合审美体验的基础,采用语言塑造与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进一步创造品位古诗词的意境。学生们根据这些条件,获得了逼真的感受,仿佛是身临其境一般。
例如,我们在《天净沙?秋思》的意境品位过程中,首先我为学生运用感情色彩进行诗词的品读,尤其是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随着天涯的“涯”字慢慢拉长变弱,学生们好像感受到那人骑着瘦马渐渐远去一样。之后我们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现了《天净沙?秋思》的情景动画,配以古筝曲《高山流水》的背景音乐。使学生能够更为直接地体会到作者那种意欲“断肠”的哀愁。
三、吸收古诗词中的特殊写作技法
对于古诗词的写作技法来说,有排比、对偶、层叠、呼应、关联等诸多技法,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习吸收这些特殊的写作技法,为我所用。学生们在学习这些特殊写作技法的时候,应该以应用为标准。要超越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以赏析为止的界限,这样才能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例如,我们在《天净沙?秋思》的技法吸收过程中,为学生重点解读诗中以层叠景物描写衬托主旨思想的技法。并解读作者使用的多种层叠景物都具有哀婉凄凉的共性,这样以九种景物加上夕阳衬托出来的“断肠人在天涯”的画面就有着一种不言而喻的凄凉感了。
四、让学生根据自身生活进行古体诗词创作
我们对于古诗词的教学,不仅仅局限在审美、品位之上,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吸收继而进行创作。对于古诗词的创作来说,要让学生将自己生活中的元素投入进去,在韵律和文体的基础上抒发自己的情感、陶冶自己的情操。继承古诗词中高雅的品位与美感,发展古诗词的价值,让古诗词在当今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
例如我们就要求学生在对《天净沙?秋思》的审美、品位、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以《天净沙》曲牌为主题的古诗词创作。学生们根据《天净沙?秋思》的景物层叠渲染手法,结合自身生活,创作出了许多当代的《天净沙》作品。他们的作品或表现当代学生的美好校园生活,或反映自身的情感体现出了不同的个性。
就如学生刘某创作的《天净沙?开学》一曲,其具体内容为:“花红柳绿新春,暖风吹拂校门,课桌讲坛学子。开学时节,共把知识吸吮。”这一首《天净沙?开学》同样通过景物层叠,描写出了学子在新春开学的喜悦之情与吸吮知识的乐趣。这样的诗词创作教学使古诗词在今天学子的心中扎下了根,让古诗词在今日社会得以发展。我认为,让学生在继承古诗词精华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是我们中华儿女对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的一种负责的态度,是对我们民族文化的文化自信。希望更多语文教育同仁能够在古诗词教学中,不仅是进行审美、品位的教学,也要适当的进行古诗词的创作教学,使我们的古诗词能够焕发更多的生机。
总而言之,古诗词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继承之上,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发展。我们相信,我们的教学会使古诗词文化的魅力不断发扬光大,会使古诗词在当今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会使我们的学生的文学素养与文化品位得到全面的提升。参考文献:
大寨中学
曹映平
摘要:“诗缘情,诗言志。”这看似片面的诗歌理论,然是依据一些的文学论著来看确也如此。也就是说诗歌是有一定共性的,那么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到底如何把握对古诗词的逐步深入的学习?如何利用文学理论联系实践古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合理根据文学理论把握古诗词教学观,实施逐步深入的教学?
关键词:古诗词
层次
文学理论
前言
在时代步伐不断加速的今天,人们的心都似乎在网络的烘烤下吱吱作响。然而诗歌“边缘化”了。这对于初中语文诗词教学来说是一种危机。朱光潜有这样一段话: 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来看。诗比别类文学较严谨,较纯粹,较精微。
从朱光潜的这段话可以看出诗歌的重要性。对于偏爱于故事情节性文章的学生来说,应该正确引导他们学习诗歌,爱上诗歌,甚至能自己去赏析诗歌。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会涉及很多的古诗词,在语文教师看来这些诗词固然是作为一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应该学习的好诗。然而古诗词较之于现代诗来说在语言层面上更难突破,甚至部分古诗词的个别字音的读法也与今天的读法不一样等等的因素。要课堂实现基本的教学目标,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结合文学理论,结合实际情况,实施语文教学。
一、了解作者生平背景
奠定解读基础
要解读一个文本,对于作者生平和文本的创作背景,在解读文本是符合文本解读原理的。作者的生平事迹,人生简历,文学成就以及直接关系文本的创作背景都是文本来由的根本因素。因此在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中,对于诗人的生平和诗词的创作背景是课堂上真正解读诗词的前提。
由于大多数学生对于诗词的积累还处于初级阶段,能背诵的诗词,真正读懂的诗词不多。所以站在老师的角度应该让学生“以人看文”,而不是“以文看人”。也就是说首先得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如果是先赏析诗词,再通过诗词看诗人词人就颠倒了。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小题目“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实际上可以算作填词背景。得让学生搞清楚这一背景,要不然词的上下两阙并无提及弟弟子由,会让学生在学习时受普通语言感悟障碍。对于少数学生甚至搞不明白这首词究竟涉及的是亲情还是爱情。再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对于初中学生本身对文天祥其人的诗词读得太少,甚至对于这一历史人物不够了解。无论是这首诗首联的哀叹回顾还是尾联直抒胸臆的已死明志的决心都需要结合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学习本诗。
在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中了解诗(词)人的生平和诗词的创作经历,不仅是必然的而且应当是学习诗词首要的。可以安排学生课前准备,查找资料,在课堂上众说纷纭,从而使更多学生更全面无误地了解诗(词)人的生平,了解创作背景。当然教学形式是多样化的,但是这一环节不可少,能奠定课堂上师生共同解读诗词的基础。
二、突破诗词语言层面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很有道理,但是如果我们读一首诗反复读了一百零一遍仍不解其意就说明古人说错了吗?当然不是。引导学生读诗应当把握方法,比如读李商隐的有些诗恐怕就是读一千遍也未必能理解诗歌。只能说反反复复诵读诗歌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必然条件。就诗的语言而言凝练,富有节奏和韵律,读来琅琅上口。在语文课上让学生大声读书是语文课的必然,然而读古诗词更是必然中的必然。无论是窦桂梅老师的课还是余映潮老师的课都会看见学生反复读书。
那么到底如何引导学生读古诗词?古诗词读法给其他文体文章的读法不一样。最初不应该要求过高,根据不同的学生的水平,能实现初读诗词,读准字音就够了。因为古诗词里有部分字对与学生来说在今天是少见的,比如李白《行路难》中的“金樽”的樽还有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风掣”的“掣”等等,另外,古诗词里还会出现通假字和古今字的现象,也要提醒学生在初读诗歌前解决读音问题,以免造成学生疏忽,读错惯了难以纠正。要养成学生读诗词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多查字典,或者是其他工具书。这样实现古诗词教学的教学观念符合初中生从抽象到具体的心理效应,能发挥和培养学生学习诗词的领悟能力,甚至是帮助积累诗词。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从不同年级不同古诗词基础知识的水平来看可以在读诗词的过程中灵活调控读诗要求。比如从读准字音,再到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在读诗词的课堂环节过渡上本身就可以当作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来把握。不是一味的读,在读的其间穿插其他一些教学环节使学生在读诗词上有效地层层过渡,从而也使读变得不那么枯燥泛味。
对于诗词字面意思的理解应该让学生课前完成,只需要课堂利用少许时间采取各种教学方式检查课前安排就可以了。在检查的同时加以纠正和适当探讨,这样更能让更多的人更准确全面地理解古诗词的字面意思。当然有些诗词教学的真正难点有可能集中到某一句上,甚至是
一、两个字上。王维《使至塞上》中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字和“圆”字的理解就不是安排学生课前完成就可以的,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分析。
古诗词教学上不管教学过程的如何设计,语文教师始终把从反反复复读诗词看作实现突破诗歌语言层面是古诗词教学上的一大好策略。比如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让学生读着读着就仿佛看到了雪中的祖国大好河山看到了长城,山脉、高原这些景象。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就要读到看到诗人俩杯酒对歌的景象。
三、呈现诗词画面教学
建构诗词意象课堂
“唐诗主情,宋诗主理”,这是片面的诗论观点,但是无论主情还是主理,诗歌的表现离是不开诗歌意象的。那么在诗词教学中要让学生透过语言层面清楚再现诗人言物景象。
学习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本诗时就置身其中,仿佛目睹潮平岸阔、残夜归雁。去感觉诗人触发心中情思。用心触摸诗人的诗魂,通过诗的这一艺术形态与诗人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才算是我们理解了诗歌的情感或者说主题。学习曹操的《观沧海》要让学生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看到碣石挺立,百草繁茂、波涛汹涌澎湃;看到大海吞吐日月,运筹日月星辰的壮丽景象。感受魏武帝曹操开阔的胸怀和豪迈气概,领略诗人称雄天下的壮志豪情,甚至是上升到诗人的艺术特色分析曹操作为一个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本色 质朴但抒情浓郁,有一种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学习杜甫的《望岳》,教师也要有领引学生跟随诗人从想象泰山的青翠连绵,覆压齐鲁大地的雄伟气势开始,再到感受诗人赞美的高峰入云神奇秀丽的泰山景象,从而与诗人一道远眺泰山,感受诗人笔下云层叠生,能使人视野开阔豁然开朗的景象,这样置身移步换景视角,观其诗中景象。就不难理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极富的哲理了。
让学生突破语言层面进入意象层面的学习诗词形式是无穷的,是需要爱不断开拓和根据实际情况实践教学的,始终把握突破意象层面的诗歌教学理念,在课堂上让学生层层深入,当然入景是前提。在设计诗词教学时可以设计简单又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课堂问题,比如问同学们从这首诗(词)里读到了什么景物呀?那么哪些是实写景象,哪些是虚写景象?请大家再读一两遍后,闭上眼想想诗中的画面后组织语言为同学们口述这首诗的景象。类似这样的教学设计简单且有效,很让学生充分投入诗词学习走进文本。
初中语文古诗词创新教学及实践研究
摘要: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死记硬背、繁琐分析,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对诗词所表达的情境和意蕴感悟不够等现象。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创新方式,围绕增强古诗词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自主学习能力开展教学,让古诗词成为学生所钟爱的课程。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 创新教学 实践研究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瑰宝,凝聚着古人数千年的智慧结晶,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高度的艺术统一,在审美和意境上让人百读不厌,不忍放手。学好古诗词是培养学生文学艺术素养,了解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重要手段。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出于应试教育的需要对古诗词采取分解、熟读和背诵的办法。这种办法确实能够让学生较快了解古诗词的字面含义,对于应付考试和取得高分有一定的作用,但对学生文学素质、道德情操的培养收效甚微。初中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显然,应试教育模式达不到大纲要求,我们对教授古诗词应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研究。 一、加强诵读,熟能生巧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句话用到古诗词的学习上最为恰当。古诗词在字句上高度凝练,而表达的含义隽永悠长,让人越读越是爱不释手,越是反复诵读,越能深刻领会诗词的丰富含义。熟读古诗词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古诗词是中国文学语言千锤百炼的结晶,往往寥寥数字就能表达出富有余味的含义,在音韵、对仗上有很多讲究,与现代语言平铺直叙的表达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加强诵读能让学生对古诗词的含义在心中逐渐明朗起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说古诗词读的熟了,自然而然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 二是理解古人的情感。诗言志,古人通过诗词表达自己高兴、欣喜、忧愁、豪爽、思念、哀伤等情绪。学生在学习时如果能理解古人所表达的情感,就能产生强烈的共鸣,增强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词中表达的狂放不羁、豪迈奔放的情怀让人回味无穷,反复诵读,这种情怀更加让人感同身受。 三是体验诗词的美感。古诗词都是形式与内容的高度凝练统一的结果,因此大量的千古名句能够流传至今。这些诗词在诵读的时候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其中表达的意蕴更是让人回味,达到文学上诗词美的极致。比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形式上对仗、押韵,内容上如水墨画一般描绘了诗人出行所看到的湖光山色,表达出一幅欣喜的心情。诗词之美,只有在诵读的时候才能萦绕在读者的心头。 二、结合背景,增强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讲解诗词字句含义、表达技巧等,还应把作者所处的时代、主要经历及创作动机等交代清楚,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所蕴含的时代性和现实性,让学生明白古诗词并不是只凭作者才华产生,还应具有当时的社会现实意义。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很多同学认为这是写思乡的诗,表达了对亲人的.想念,但这是不全面的。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是安史之乱,长安被乱军攻破,战火纷飞,杜甫被俘获与家人失散,诗歌表达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只有结合背景才能对古诗词全面解读。 三、多种方式,营造情境 有些诗歌表达的意象、情感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需要借助一些辅助手段营造诗歌情境,加强学生的理解。 一是书法。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传承瑰宝,不同的书法作品所表达的含义、意境、情感有所不同,比如有的清新婉约、有的豪迈奔放、有天马行空、有的恪守法度……诗歌和书法在艺术表达上有很多共通之处,很多的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自成一家的书法家。我们在欣赏诗词的时候不妨采用诗书结合的方式,表达不同意境的诗词用不同风格的书法来书写,两者互相呼应,两种传统艺术的鉴赏水平能得到同时提高。 二是音乐。古诗讲究平仄、对仗,诵读时脍炙人口、富有韵律和节奏感;古词原本都可以配乐演唱,与音乐的结合更加紧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古诗词配上情调、意境相适合的乐曲,再朗读或演唱出来,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意蕴。比如:《蒹葭》配上邓丽君的《在水一方》,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配上王菲的《水调歌头》,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配上《十面埋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配《故乡》等。优美的乐曲与古诗词相得益彰,更能创造身临其境的氛围,让学生更加准确的理解古诗词的情境。 三是图画。古诗词创造的优美意境本身就是一幅图画,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都让读者脑海呈现一幅或静或动的古典画作,这也是文学作品形象思维的一种表达方式。在教学中,有绘画才华的教师可以根据诗词表述的内容或意境,随手在黑板上画出粉笔画,也可以利用工艺品画配上诗词,或者多媒体教学的幻灯片等,让学生体验到诗画或诗书画结合所呈现出的优美意境,流连在古典诗词所营造的深厚氛围中,对提高学生文学艺术素养和欣赏水平都大有裨益。 此外,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多运用古诗词,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使用,可以在日记、作文中引用名句,也可以按照古诗词创造的意境进行再创作。活学活用能够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极其丰富。我们炎黄子孙,应当继承民族的文化。只有民族的文化才能撑起精神的世界。我们都有责任把这种光荣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让它继续发扬光大,泽被后世。 参考文献: [1]曹桂恒.新课标下的古诗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 [2]盘秀山.古诗词的意境鉴赏[J].文学教育(下) [3]陈冬萍.走进诗画的世界[J].语文教学与研究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昭示了“读”的重要性。学习古诗词, 更应通过读来领略其意境美。但在读古诗词时, 不能只是机械地重复朗读, 而应通过读达到品的目的。因此应掌握一定的方法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 重视对初读的引导。
在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时, 我先叫学生自由朗读然后齐读。学生在读的时候声音很洪亮, 语调高昂, 给人的感觉就是他们很高兴于是我叫他们听我朗读。在我朗读的过程中, 他们一个个面色变沉重了, 我读完时, 他们一致发出了“唉!”的感叹声。我问他们为什么叹气, 他们回答说是因为杜甫的遭遇太悲惨了, 而他的胸襟却是那样博大。由此可见, 有感情地朗读能帮助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所以在学生初读诗词时要加强引导。
初读要读准节奏、语气和语速在指导学生读准语速和语气时, 教师可以先示范, 或播放录音, 让学生学习。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揣摩, 然后学生读与学生读进行比较或是学生读与教师读进行比较, 让学生在比较判断中学会更正确地朗读。
2. 在朗读中将诗画结合。
学生理解了诗词的主旨后, 还应通过朗读把自己所领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这时, 教师可为学生配乐, 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诗词所描绘的画面, 再用散文的语言将其描绘出来, 充分感受诗词的意境美。诗歌的语言凝练, 其意境的美主要包括音乐美、人物形象美、画面美等方面。古诗词都比较注重押韵、对仗, 读来琅琅上口, 具有音乐美。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应注意朗读指导, 使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感受到美。如我在教学《江南好》这首诗时, 首先教读———体味诗的音乐美, 即读出诗的节奏来。教师示范后, 全班同学轻读课文, 感受节奏停顿。其次, 诗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 必须读得抑扬顿挫。为了表达思想感情, 有些词语的“音”要读得重些, 就是要把重音读出来。教师先范读后, 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最后还要把诗的韵脚读好。诗是讲究押韵的, 通过这一步, 学生既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 又初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把自己想象成诗人, 品味诗词的意境美
要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的意境中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诗, 就是一副孤寂单调的悲凉秋景, 而它表现的则是诗人远在天崖, 愁肠欲断的思乡情怀。因此, 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诗人———一名浪迹天涯的游子, 正骑着一匹瘦马, 徐徐行在西风吹拂的古道上, 眼前是古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一副宁静、祥和的日暮归家图, 而“我”却流浪在天涯, 这样学生就能深入诗的意境中, 会得到一种如见其景, 如见其物,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的真切体会, 身临其境地品味诗的意境美。
三、联想写作背景, 品味诗词的意境美
诗词创作本身就是有感而发, 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更能帮助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 我们要联想到苏轼因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的政见不同, 自求外放。政治上的失意, 理想不能实现, 才能不能施展, 因而对现实产生强烈的不满, 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 这样学生就能更加领略到诗人那种视月为有生命, 有感情之伴侣。感受到客观存在的自然之美, 人情之爱, 达到物我交感, 人月融一的境界, 因其意境优美, 富有哲理, 情感动人。
四、张开想象的翅膀, 品味诗词的意境美
入境, 是读古诗词的根本。教师应注意启发学生展开丰富想象, 设计典型问题, 使学生进入到古诗词所描绘的情境之中, 去领悟古诗词之美。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 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补充情景, 设计下面几个问题: (1) 诗人经过艰难跋涉, 来到人烟稀少的山中, 天色已晚, 面对风雪, 远望苍山, 路途遥远, 这时, 他会想些什么? (2) 夜更黑了, 风更紧了, 雪也更大了, 天气冷得叫人难受, 正在这十分为难的时刻, 忽然发现山间有一间穷人住的茅屋, 诗人的心情怎样呢? (3) 听到犬吠, 茅屋里的主人会怎么做?这时主人与诗人会有一段什么样的对话? (4) 诗人受到主人的热情接待, 会有什么样的感受?通过思考这些问题, 学生自然而然地置身于古诗描写的意境之中, 然后可以让学生分角色, 对诗人来到柴门边, 并受到主人热情接待这一情境进行表演。学生通过想象和表演, 可充分领悟到诗所蕴含的意境美。
一、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如:赏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所作《武陵春》,多数同学赏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认为词中所言之“愁”仅是一个女妇人独处之闲愁,缺乏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索。这应是一个理解的误区,此乃因不详李清照其人生际遇、情感变化之故所致。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北宋灭于金、举朝南渡前生活舒适安定,与丈夫金石考据家赵明诚游于文艺;南渡后,经历国破家亡的苦难,生活颠沛流离。前期词作主要反映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与丈夫的离别相思。后期词作主要写亡夫之痛、故国沦丧之悲及伤时念旧的抑郁情怀。北宋灭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感情。学生了解这些后,定不会再将词中之“愁”仅仅理解为一般之“愁”,这愁绪千丝万缕,有国破家亡之愁,亦有只身孤苦之愁,也应是兼有绵绵恨意于其中,词中最后不是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吗?
所以研赏古诗词课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诗或词之意,同时亦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打开了方便之门。
二、品析名句
写作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师生在研读过程中,适当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加强古诗之间的相互理解。师可示范以其法赏诗:
李清照的《武陵春》中一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这两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凉,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是用“风住尘香”四个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有余痕,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发为不堪了。
此种开笔,最为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神似,不仅扩大了词的容量,而且情由千回万转后,蓦地喷薄而出,具有震撼人心之力。当然,这不仅仅是一般的伤春,而是寓寄着词人漂泊零落、红颜迟暮的身世之恸。首句陡起,次句平接,由景而入:“日晚倦梳头。”词人面对花尽春去之景,心灰意懒,所以虽然日上三竿,仍无心梳洗打扮,来反映主人公的情意阑珊。
三、抓住诗中意象鉴赏诗歌
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联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阅读时应首先抓住意象即物象,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后作整体理解,体会意境。
意象具体含义:
景观类:如月(明月,残月、新月)多表达离愁别苦,渲染悲寂氛围。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如斜阳,多表现昏黄暮色中愁思万千,如:王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又如,温庭筠《望江南》中“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植物类:杨柳,芳草多含离别之情。如,刘禹锡《竹枝词》中言:“杨柳依依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又如《送别》一句:“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行为类:凭栏,多为思恋他人、发泻心中忧闷之意。温庭筠《望江南》中“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吹奏笛、笙、箫等,多暗含离别之苦、想思之情和内心孤独之境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其言抒发其对人思恋之情。在了解意象及其大体含义(大体,但不是诗诗如此)后,学生形成一些认识,便能归纳出一些特征,把握意境,更加顺畅赏析诗词。
四、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诗词写作,有一定之法。对于采用写作手法分析法赏诗时,不能一概而论,需“因诗而异”,根据各诗不同特点,有的放矢进行鉴赏。
1、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诗歌中常常用一些修辞之法来将诗人的情感形象的外化出来。常用的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等。鉴赏诗歌时,通过分析其一些修辞的运用,更能领会诗人蓄积的情感。如:李白的《秋浦歌》中曾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运用夸张手法来展现了诗人的绵延无绝的愁思,甚为形象。又如:李白《行路难》中有句诗:“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诗人将冰塞川及雪满山来喻自己面前路途艰险,荆棘丛生,令人容易透析其心境。因此,抓住某些诗歌中运用一些手法将会使学生更容易体会其诗歌表露的情感。
2、化虚为实体会法。有时作者要表达主观性很强的内容,往往采用化虚为实的手法。如李清照的《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两句化虚为实,语意新奇,是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辞。“愁”与“恨”之类,原是一种抽象的情意,看不见,摸不着,为增其可感性,词人通常采用夸张性的比喻。李清照的创新,在于“愁”不仅可以舟载船装,而且它本身可以因人而异,具有不同的重量,以致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目的无非是渲染己愁之深重,但舟轻载重之喻,意新语奇,夸张奇特,想像惊人,已达到匪夷所思之境了。以实写虚是古人常用一种方法,更能形象表现主观的情感。
摘要:古诗词鉴赏是整个语文学科教学中的重要组成环节,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也要对古诗词的教学重视起来,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增强对古诗词的逻辑性理解,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都引起高中语文教师的重视。诗歌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对遣词的选用和要求较高,教师在进行古诗词的讲解和分析时,都要极其谨慎小心地教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
高中语文是衔接初中与大学语文的重要桥梁,古诗词的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教师自身的诗词修养的要求也较高,为了更好地寻求高中语文教师对古诗词的教学成效提升,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总结经验、借鉴其他教师在古诗词教学的优势。本文就将如何提升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成效进行相关的阐述和分析。
一、诵读是带领学生领会古诗词意境的有效途径
在以往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经验中,高中语文教师对古诗词朗诵都极其重视。其实,古诗词朗诵对于教师开展古诗词教学是有利的,课堂上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古诗词朗诵有益于古诗词教学氛围的烘托和培养,其次,在朗诵中,学生通过揣摩诗词作者作诗词的意境和心情,?亩?更有助于教学成效的达到。所以,在开展古诗词教学的时候,高中语文教师一定不要忘记尝试诵读可以给教学成效带来提升的方法和途径。诵读分为简单的三种方式:正确诵读、流利诵读、有感情诵读。这三种诵读方式是循序渐进的,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教师可以根据这种层次性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诵读要求。诵读的层次性开展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之后中的古诗词的理解。教师与学生一块诵读其实也是一种新型的师生交流方式,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对教师开展教学工作也是极为有利的,对学生加深学习兴趣也是极好的,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是可以与学生一块诵读以增加课堂教学氛围。
二、意象是古诗词之魂,抓住诗词中的灵魂
众所周知,意象是支撑古诗词开展情感抒发和升华的重要支点。在进行高中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跟学生阐明古诗词某个特定的意象的含义进行相关的阐述,意象是古诗词之魂,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教学内容的灵魂是极为重要的。教师在进行《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教学过程中,如果不将“小乔、周郎”等意象阐明,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极有可能会出现误解,所以,教师在准备古诗词教学内容的时候,要做好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意象解释的准备。教师也要及时总结对表达各类情感的意象进行汇总,以方便日后的教学和传授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经验方法。意象对于中国古诗词的情感表达的作用和影响不言而喻,因此,在进行意象讲解、分析的时候,教师应该提醒学生及时做好课堂笔记,这对日后学生巩固知识也是极为有效的,学生在记录课堂笔记时也是集中注意力听讲的表现,对教师的古诗词教学成效是有极大的提高。
三、优化教学途径,整合各类有效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中,教育部门对教师的教学途径提出各种优化的要求。在实际教学操作过程中,教师也不难发现教学途径的优化是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获得的,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利用教室里现有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维度展现古诗词的韵味,优化教学途径其中也包括整合各种有利的教学途径,例如,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朗诵和多方面使用多媒体等方式进行优化教学实践。高中教师在优化教学途径的时候要注意从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以学生为本位体,以教材为基础,立足整个古诗词的教学内容。优化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途径和手段时,教师要时刻注意、观察学生在面对不同的教学方法时的表现和反应,多次记录反馈的结果,以便总结教学经验。教学经验并不来源于教师的教学方案中,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来源于教师在古诗词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教师在教学实际操作中获得的经验才是真实可靠的。当然,各种优化的教学途径是可以从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中获取的,高中语文教师应铭记一点:古诗词教育是一种高雅的教育形式,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古诗词素养,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才能从容应对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类实际问题,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可以担当古诗词教育中的解惑者,而且也可以并应当担任古诗词教育中的提问者。在实际的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提问学生问题时应注意一些提问技巧的事项,比如,要提问学生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引发学生在课外对古诗词中的较深层次的理解;提问的问题的难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育学生学会由浅入深地认识古诗词的魅力。
四、穿越时空,与古诗词的意境、灵魂融为一体
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一起进入古诗词的意境,如果说意象是古诗词的灵魂,那意境就是古诗词的灵魂依附的肉体之躯,教导学生领会古诗词的意境犹如在领导学生从肉体之躯开始思考灵魂的奠基,对学生的古诗词的理解都是极为有利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十分注意对带领学生一块领悟古诗词的意境,在教学过程中,提问学生,让学生自主阐明对所学的古诗词的理解,在学生的回答的基础上,再进行发言总结。如果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学生并不能体会到古诗词中美好的意境和禅意,学生就会丧失对古诗词的学习,从而降低高中语文教师的古诗词教学成效。所以,不论是在利用配乐或是影视资料的播放分享,教师都要教会学生在课堂中穿越时空,与古诗词的意境、灵魂合为一体,从而在古诗词教学中体会诗词的意境美和古诗词中教会学生的人生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及时总结经验并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带领学生体会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古诗词的魅力所在。
总结:
古诗词的魅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占有重要的一席之位,古诗词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也是占有极高地位的,因此,如何更好地挖掘古诗词教学方法和途径的潜力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是有极大影响力的。但是,古诗词教学方法的探究实际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育中要注意在漫长、持续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并与其他教师一同分享教学经验和优秀的教学理论。
参考文献:
[1]寇梦洁.《基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内容研究》 学术期刊 《课外语文(上)》 2016年8期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初探
贵州省仁怀市茅坝中学李云
作者简介:李云,1980年5月18日出生。2005年7月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并于2005年9月参加工作至今。在两年多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兢兢业业,努力致力于教育教学,有两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曾发表教育教学论文数篇,曾获仁怀市第一届中学语文说课大赛三等奖,全国教育教研论文大赛一等奖,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作文指导三等奖,两次中学生作文大赛辅导教师奖。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是唯一一个文明未曾断裂的国度。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所包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的精神,体现民族的本色,它是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生存繁衍的基础,是炎黄子孙的精神支柱。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商品经济的到来,现代文越来越多地明挤占了传统文化的空间,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夹缝中艰难地延续着,并暗藏着断流的危机。人们在放眼世界的同时,渐渐淡忘了根植于五千年文明史中的文化积淀。
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语文,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可谓责任重于泰山。在语文教学中这样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怎样让学生在汲取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内在美?怎样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追求,健全学生的品格,树立他们崇尚民族传统文化的信念„„因此,本文就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作初步的探讨。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食量,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古诗词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各时代的人的精神领域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对学生。在语文教材中,无论旧版还是新版,都将古诗词的教学作为一个重点教学内容,而且在历年的中考中都有古诗词默写体现,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可见一斑。诚然,在古诗词的教学中除了落实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之外,还要将对古诗词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充分的理解,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更能陶冶情操,提高人文修养,积淀更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对传统节日所蕴涵情感的渗透
社会在不断进步,时代在向前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许多的国外的节日也随着经济发展的大潮涌入中国,中国的许多学生对“洋节日”情有独钟。然而,当我们为庆祝西方传入的情人节而把市场上的玫瑰花抢购一空的时候,却忘了我们的祖先早就有了类似的节日“七巧节”,它不仅象征着美好的爱情,更表达了人们对劳动的敬仰,对智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的乞朌,以及对世间真、善、美的追求,它丰富的内涵岂是“情人节”可比?当我们对纪念我们伟大诗人屈原的端午节无动于衷的时候,它却成为了世界伟大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被无数非中国人铭记于心。但是,很多的中学生连端午节的来历都不清楚;不少的学生能够准确的说出“愚人节”、“圣诞节”的日期,却不知道“什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些现象的背后,是一种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漠视,也是当代中学生和教师的悲哀。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在新一轮的课改大潮中,我们更应该借助古诗词的学习,来进行这一环节的渗透。目前我们使用的2005年5月第二版的初中语文版教材六本教科书中,古诗词就有60首(篇)。面对如此丰盛的古诗词大餐,怎么将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所蕴涵的感情挖掘出来,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课题。
诗歌讲究意蕴的悠远深长、意境的幽邃渺远,这一境界的达成,在诗作中往往与诗歌作者的感情息息相关。例如苏轼也在中秋佳节之时责问天上的一轮明月:“不应有恨,此时长向别时圆?” 又如王维在重阳佳节时吟唱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对传统的节日的了解中,挖掘、体味诗人暗藏在佳节背后的或痛苦、或忧愁、或
喜悦的心情,让学生在对古诗词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朗诵和背诵默写的表层,而要更深层次的拓展古诗词学习的外延,养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同时,让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也对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对民俗文化的渗透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发展的民族,文化形式多样,文化色彩浓厚丰富。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既是历史的沉淀,又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折射该民族的生活和发展轨迹。在今天,物质生活已是相当的丰裕,学生的头脑里储存有多少民俗文化呢?很多的学生追求的是流行的、前卫的事物,对于民俗,不少学生不知其为何物。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的传统节日,还要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蕴涵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如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第三、第四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我们还可以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在重阳节,古人都会做些什么事呢?通过交流,让学生了解到重阳节这天,古人有登高和佩戴茱萸的习俗,了解传说中登高可以消灾,佩戴茱萸可以除病,从这些习俗中,可以体会到古人对幸福、美满的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通过对古诗内涵的体味,让古诗学习成为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一个平台,同时,也是对学习古诗词的一种激发和推动。
诚然,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为了不断培养的探究意识,还需要让学生养成在课后搜集各个民族风俗的习惯。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让他们知道重阳节时古人不仅有登高和插茱萸的习俗,还有吃重阳糕、赏菊等风俗习惯,而且还会了解到今天的重阳节还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敬老爱老日;会知道中秋节除了赏月和吃月饼,古人还有月下吟诗的雅兴;会知道元宵有灯会,要吃元宵;会知道端午吃粽子;会知道除夕代表大团圆,要吃年夜饭;会知道春节要放鞭炮等许多的传统习俗,也会让学生对一些传统文化习俗产生浓厚的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而且对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感悟也会更深一层。
三、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对民族气节的渗透
每一首(篇)古诗词都寄托着诗(词)人的一份情怀,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
襟”的爱国情怀,或“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思念情怀,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悲愤情怀,或“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顽强情怀,或“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悠闲情怀„„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品味,领略个体悟诗(词)人的情感,把握古诗词中民族精神之魂,提升古诗词学习的境界。
在古诗词中,诗(词)人常常会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古诗词中的梅、兰、竹、菊、莲、松等事物都会寄托诗(词)人的不屈不挠、清新脱俗的风骨,而这些又都是我们民族气节的精髓所在。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联系诗人的作诗背景:贫寒的出身、政治上的不幸遭遇,加上诗人的横溢才华,诗人在政治上遇挫之后愤然在诗歌的中间加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在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体现了诗人傲岸不屈、不畏权贵的精神。又如学习曹操的《观沧海》时,通过诗人对大海的景象的描写,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诗,诗人把眼前实景和想象融为一体,即景抒情,又境界开阔,表现了诗人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伟大气概。
在我国的古诗词里,很多古诗词将事物与人物、诗品与人品融为一体,让学生心中充满一种对民族气节的敬仰和向往。这份敬仰和向往,使学生领悟到了古诗词的精华,体会到了我们的民族气节。
【浅谈初中语文诗词教学】推荐阅读: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06-13
浅谈初中语文写作教学06-29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07-24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生动性05-28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真善美09-23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课堂教学效率10-30
初中语文课外诗词目录10-28
初中语文古诗词分类背诵大09-25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浅谈10-02
初中语文作文浅谈论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