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 -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2024-10-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管理 -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精选9篇)

教育管理 -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篇1

三江小学:严炳安

从本世纪开始,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至今,在长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中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也面临一些困惑,简述如下

1.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追求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性。

构建和谐社会,满足社会群体不同层面的需求,实现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共存与协调发展,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本性,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关注人的现实存在,解决他们的内在矛盾,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并实现其价值。这与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灵魂成长、提升自助能力并实现自我成长的目标基本一致。构建和谐社会,关键是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正是以此为基本的价值追求。因此,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并应在其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从个体素质全面发展的需求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紧迫性。

当今社会经济竞争激烈,经济转轨,贫富差距拉大,各种矛盾突出,生存压力不断攀升及学生自身生理、心理发育等原因,使学生心理压力大,其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令人担忧。相关调查表明,学生心理健康的约占50%,心理状况良好属正常的占30%,有心理困扰的小学10-15%,比较严重心理困扰的达3-6%。部分中小学生在面临挫折时采取自杀、伤人等极端方式的例子层出不穷。这些都表明学生的心理素质缺乏。同时,一些心理素质不佳的“优秀学生”在重要比赛或考试中败北,而那些心理素质良好的学生却在各种大型竞赛和考试中常常取得优异的成绩,同样说明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愈加严峻的生存压力,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发展和提高心理素质,构建良好的心理品质,确保其健康、持续发展,成为当前社会和学校面临的紧迫任务。

3.从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来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必要性。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强调在学科教学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心理需求、情感、体验等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注重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培养,这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何况,如何使学科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态度、提供适度的情绪体验,缺乏心理素质意识参与的教学实践,很难达成其目标。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和推进,正是新课程实践和发展基本要求。

基于上述认识,我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因任何理由而削弱,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可有可无的从属地位,而应与其他学科并驾齐驱,等同发展。同时,鉴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的特殊性,在强调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发展的同时,我们更需要注重其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相融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4.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教师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发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爱国有志,文武兼融”办学理念的指导下,确立了学校与人(教师、学生)的发展目标。良好心理素质与心理品质的构建成为三江师生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中,我们提出了“实现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综合学习能力与个性特长的有效发展,主体创新能力与团结协作品质的同步发展,强健体魄与健康心理的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并据此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师队伍发展中,我们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对教师成长的期待:从教师专业化发展来看,教师应具有专业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四方面的和谐统一;从教师和谐生活新境界三个方面来看,教师应生活在学无止境的知性人生上,生活在不断思考的理性人生上,生活在充满激情教学的诗性人生上;从老师合作方面看,保持教师的不同风格和个性同时,实现“1+1>2”的团队合作的本质。这些目标或要求,充分体现了三江师生对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追求,更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和保障。

5.面向全体学生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突破了传统问题学生的狭隘范围。

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丰富多样的教育与辅导活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塑造其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其健全人格。为此,我们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发展需要,面向全体学生设计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学习特征、人际交往特征、环境适应特点、考试焦虑等比较显著的心理发展需求,设置有针对性地辅导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应对心理困扰的能力。对心理问题明显的学生,我们通过心理测查筛选、心理咨询与辅导、个案追踪等给与帮助,把面向全体发展与关注个别需求相结合,较好地解决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问题。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关注学生是不够的。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帮助者与成长见证者,教师自身的心理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身心健康的程度。因此,我们把关注教师心灵的成长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整体规划中。在每年的新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青年教师培训中,我们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与市教科所合作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同时,更提高他们应对学生心理困扰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他们心理辅导活动的组织、设计技巧,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

6.预防、矫正、发展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得到整合和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是正常学生,针对的是学生发展需要,着眼点在于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和人格塑造。因此,单纯的治疗模式不适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但由于学习压力、环境适应及人际交往等问题影响,学生心理困扰明显,部分学生心理问题尤其严重,必要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必不可少,甚至需要转介到专业机构接受治疗。因此、长期坚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主题班会课、团队训练等模式,提高学生对心理疾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心理卫生意识,提供心理困扰的求助途径指引等等,较好的预防了严重心理问题的发展。对部分学生的个别咨询与辅导,有效地矫正了学生出现的心理或情绪偏差,对严重问题学生积极建议他们接受正规的心理治疗,防止了心理疾病的恶化。各种教育活动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学生发展为基本目标,把预防、矫正、发展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整合与发展。

7.以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为核心骨干,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参与。

长期以来,我们把班主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引导广大任课教师积极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中来,构建了立体的、多学科参与的、交互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在专业队伍建设中,我们充分发挥师资的优势,并坚持以心理健康教育课题探讨带动实践研究,不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持续发展,并在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展多种主题班会课的探讨,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不断提升班主任队伍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和驾驭能力,提升教师队伍对学生问题的重视程度和利用心理技巧促进教学发展的水平。

8.广泛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实现立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放松训练、心理测量、团体辅导等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外,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紧密结合,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丰富德育工作的模式和途径,提高德育效果。在学科教学中,我们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以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体发展,培养他们合作共事、沟通交流、主体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引导学生研究、调查、分析当前学生的身心特点、人际交往困惑、情感迷惘与价值混乱等现象,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人性,提高对心理问题的认识,为提高自身心理免疫力打下基础。在发展性课程中,我们通过趣味心理试验和团体辅导活动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及心理学科的认识,增强科学知识,培养探究精神,发展学科兴趣,拓展学生视野。增加对社会实际与现实生活的体认。正是通过这些途径和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活动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融入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9.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融入学校发展目标,渗透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全过程。

无论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还是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始终把人文关怀放在首位,把人的和谐发展、健康发展、持续发展、有效发展作为基本追求,把能动发展、自我发展、主体发展作为根本目标,授人以渔,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活,最终学会做人。各年级、各班级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培养计划,制定具体的、细化的班级发展目标与年级成长目标,让学生时时有目标引导,处处有细心呵护。

10.多途径、多形式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多年来,我们坚持以心理辅导活动课为主阵地,利用主题班会课、团队活动课、新课程自主-合作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等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发展性课程、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广泛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主题班会课教育中,我们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指导下的班课设计,运用心理辅导原理,开展自主合作的情境德育班会课竞赛活动,创设情境,注重学生的内在体验和情感表达,提升了班会课的水平和质量。在学科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在自主-合作理论指导下,大力构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主体学习的课堂环境,课堂改革成效显著,在促进学习发展的同时,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增加了同学间的交流、合作、信任与互助,实现了学业成绩与心理品质的同步发展。11.借助校园文化与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为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多方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帮助学生开展有效的自我调节,拓展学生视野,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校坚持举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以艺术节陶冶学生的情操,以体育节释放学生的激情,以科技节展示学生的智慧,以读书节拓展学生的视野,以书法比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学科创新竞赛增强学生科学素养,寓教于乐,寓心理素质培养于具体活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学校大力构建和培养自主发展、自我管理的学生干部队伍,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提升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社会责任感。值周班制度、学生会自主管理、学生总值日团的自我发展、社会实践的自我组织,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增强了学习兴趣,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发展了其健康人格。

学校结合新课程改革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大力开展假期“四个一”工程,引导学生读一本好书、访问一位社区人士、参加一次社会实践、写一篇假期见闻,从不同侧面让学生接触生活、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增强其心理素质。

五、存在的困惑

教育管理 -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篇2

一、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的不良心理因素和心理问题

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在身心急剧变化的阶段, 如果不加以及时引导,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很容易产生心理疾病, 影响学习和生活, 甚至误入歧途, 遗憾终生。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缺乏正确的心理调控

心理健康的人, 可以调控自己个人的行为。而职业学校有些学生往往有时很容易为直接诱因引起的欲望所驱使, 导致不考虑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和不顾他人利益的行为, 缺乏正确的心理调控。

(二) 意志薄弱

职业学校的学生, 往往表现为意志力不坚强, 学习不能刻苦, 造成学习成绩较差, 意志薄弱, 并且行为不规范, 不能使正确的道德观念战胜自己不合理的欲望、需要, 而产生许多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行为。

(三) 有不良行为习惯

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学习上的不良习惯和行为上的不良习惯。学习中不能认真刻苦, 不能严格要求自己, 好动不好静, 给学校教育造成一定困难, 在管理上增加一定难度。

(四) 厌学心理

造成职业学校学生厌学心理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家庭原因, 当学生由于家庭等种种原因偏离或中断了正常的社会化轨道后, 因无法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 必然会通过带有亚文化特征的不良行为去寻找自我价值, 使他们毫无学习兴趣, 产生厌学心理。

(五) 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职业学校学生意志方面的异常表现。他们由于学习成绩差, 与重点学校学生相比觉得低人一等。加之家长望子成龙给孩子施压, 使心理负担加重, 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六) 逆反心理

职业学校学生自律方面相对较差, 如果教育方法不合适, 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反而会做出一些对立的或破坏性的事情, 使教育教学难以正常进行。

二、影响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较多, 如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等。

(一) 家庭的不良教育和不良环境, 对学生心理健康有极大的影响

有的家长对子女要求不高, 督促不严甚至溺爱、袒护。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得到家庭成员默许和包庇, 导致学生产生自私自利, 随心所欲, 横行霸道, 结果使学生滋长了唯我独尊的心理, 严重影响了学生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

(二) 社会上不良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社会的影响力往往比学校教育影响力更大。只要社会上存在一些消极的东西, 学校、家庭又缺乏及时的教育, 学生很容易受到社会上的消极东西的影响与腐蚀。

(三) 教育因素对心理健康因素的影响

一是部分职业学校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现象的存在。有的班任对学生缺乏耐心的教育, 平时对学生讲话敲敲打打, 对学生产生厌教情绪。甚至对个别学生产生反感心理, 使对立情绪滋生, 长期下去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是在管理育人方面只注意管理, 不注意引导。这样极其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使学生产生对立、冷漠、消沉的心理, 达到不应有的教育效果。

三是班主任工作方法不当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造成学生不愿与教师接触交流, 反而使学生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 继而造成心理压力, 影响着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 把心理健康教育摆到教育的重要位置

首先是领导重视、设立机构。应由校长负责, 由德育办、班主任、有研究能力的教师组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二是检查教师在教学中是否能完成教育任务, 对教师在教育方面工作起到督促作用。三是开展学生心理方面的咨询和做学生心理疏导工作, 帮助学生解决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保障学生心理健康。

其次是开设心理教育课程, 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 如青少年时期心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理、如何面对挫折心理等进行讲授,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 课堂内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学习生活大多在课堂, 教师在课堂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 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 我们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态环境, 使学生在兴奋的状态下去学习思考。其次, 课堂是对学生心理健康理论教育的主战场。尤其是教育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都将在课堂上完成。而对学习的意志训练和刻苦心理锻炼, 也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只有把课堂教育作为心理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 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

(三) 以活动为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应走出课堂, 走进社会。我们应通过文体活动、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用积极有趣、健康活泼的活动充实学生的生活, 用美好、健康的情感充满学生的心灵,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学习、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使学生有坚强的意志、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增加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四) 把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学生家庭

家庭教育具有多面性和随意性, 家长不一定是受过专门训练的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协助家长学习并运用好心理学知识教育子女, 以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首先, 我们要通过有效手段提高家长的素质, 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其次, 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心理, 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再次, 班任与家长要沟通, 相互配合, 形成合力,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良好发展。

优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 篇3

一、以游戏为载体的团体辅导课

学校设有专门的团体辅导室,每周0.5课时,安排具有国家级心理咨询资质的三名专职教师每人任教一个年级,以校本教材《杭州路中学心理健康教案》为参考,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团体辅导。团体辅导课主要通过各种游戏展开,让学生在不同的游戏中获得不同的心理体验。“大风吹”拉近了同学的距离;“孤岛求生”让他们体会到团结就是力量;“忍者无敌”让他们学会了自我克制;“大饼、油条、豆浆”让他们学会悦纳自我;“电话号码会唱歌”让他们掌握了学习的秘诀……我们在参考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每一学段学生特点,自创了50多个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生动活泼、针对性强的团体辅导课避免了单纯的说教和硬性的规定,它从学生的心灵出发,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平时,班主任可能会无数次地强调团结就是力量,可关键时刻,学生“我”字当头的现象还是屡屡发生。而一场“孤岛求生”的游戏,就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不团结、不和团队在一起,等待自己的就是掉进“无底的深海”。这些以游戏为载体的团体辅导课分别从习惯养成、悦纳自我、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学习能力、人生规划等方面展开,旨在全方位塑造学生的心灵,健全学生的人格。团体辅导课在全校范围内推动和普及了心理健康教育,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发展为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二、专业技术干预的个体辅导

虽然我们强调在学校中大力推广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社会、家庭以及他们自身成长的原因,有些学生的一些小的心理问题还是会发展成心理障碍,这在学校每年的心理测试和实际工作中都有所发现。因而,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此,学校专门安排了三名专职心理老师负责个案辅导,并建设了专业的个体辅导室,配备了沙盘、相牌、皮纹测试、若水心理测评系统等设备,开辟了发泄区。在个案辅导中,辅导教师们运用专业的心理知识和多种心理分析技术,帮助学生排除了心理障碍。

去年,一名初二女生在考试前出现了紧张、出汗、手抖、睡不好觉等症状,考试过后症状有所减轻,但临近中考时这些症状又都出现了,并且更加严重,基本不能坚持正常上课。当她神情恍惚地来到个体辅导室后,辅导老师和她一起制定了个体辅导方案,运用沙盘游戏疗法,陪伴她做了12次沙盘游戏。童年创伤、家庭离异、追求完美、学业压力……这些心理问题一次次在沙盘中呈现,又一次次在沙盘中减弱、消失。后来,这名学生中考考了721分,班级排名第三,顺利升入了重点高中。

几年来,我们借助沙盘游戏帮助了许多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让他们重新做回了真实的自己。受益的学生经常自愿到个体辅导室做义工,帮助整理沙具,清洗沙子,有些已毕业的学生每逢节日还会给母校的心理老师送来别样的祝福,感谢老师当年对他们的帮助。

三位专职心理老师除了能熟练运用沙盘游戏进行心理治疗外,对相牌技术也掌握得比较到位。简单便携的相牌给个案咨询带来更多的方便,64张内容丰富的画牌,64张寓意深长的字牌,随便抽两张放在一起,就会把来访者的问题生动形象地摆在咨询师和来访者面前。有一次,一个学生因家庭遭遇变故,变得沉默寡言,不管老师怎么劝解,他就是不能从阴影中走出来。班主任老师把他介绍到个体辅导室后,心理老师让他抽牌玩,连抽了9对牌,孩子都是一言不发。当抽到一张一个男子肩上扛着一个男孩时,他忽然嚎啕大哭起来,趴在桌子上,肩膀不停地颤抖。心理老师静静地守候着他,递纸巾、倒水,轻拍他的肩膀,孩子终于慢慢平静下来,对老师敞开了心扉……在老师的帮助下,他终于打开了心结。

其实,个案咨询很多时候是各种技术的综合运用,因为各种心理技术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比如在沙盘游戏中我们也经常加上意象对话技术。各种技术的综合运用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治疗效果。

三、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虽然在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中,专职心理老师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一所学校要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起来,仅仅依靠心理老师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学校还应多方借力。为此,我们不但经常请校外的心理专家培训老师和学生,还定期安排三名专职心理教师对所有教师开展心理知识与技能培训,努力让每一位老师都能够“懂心理、用心理、调心理”:班主任能在班会课上开展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任课教师能在所教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全体老师的参与壮大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量。同时,我们也积极借助家长的力量,由校长亲自挂帅,成立了家长委员会,积极吸收家长力量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并把每学期的家长培训内容汇集起来,形成了校本教材《杭州路中学家长学堂教案》。

由于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抓住了心理健康教育这个源头,因“心”施教,以人为本,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也赢得了全面丰收。首先,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井然有序,师生关系和谐,生生关系密切,连年来学校无暴力、破坏性事件发生,为教育教学工作创造了健康稳定的环境。其次,学校教育教学水平逐年提高,不管是文化课还是各种才艺比赛,学生的成绩都是名列前茅,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好评。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平度市杭州路中学

山东青岛 266700)

责任编辑 黄娟

简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篇4

心理健康通识培训作业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发展性、预防性和矫治性的功能。参考答案:

(1)、发展性功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能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促进发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功能。

(2)、预防性功能。中小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心理困惑,甚至会出现一些心理障碍。对待学生的心理困惑,需要进行辅导,但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提高自我调适能力,使他们在遇到矛盾时能正确对待和处理,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维护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预防性功能,即在学生发展过程中,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调适能力,防止新的心理问题产生。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探索 篇5

当前,在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全社会关注,探索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成为中学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在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近些年才进入高校,但鲜有服务中学的,笔者曾尝试将朋辈心理辅导引入湖北省的一所省重点中学和一所市重点中学,并分别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跟踪服务和驻点指导,现将其中的感悟与收获与大家分享。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内涵

朋辈(peer)是“朋友”和“同辈”的合称,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unseling)是指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Mamarchev, 1981)。朋辈心理咨询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由于专业咨询人员缺乏,美国精神卫生领域掀起了一场非专业心理咨询的运动。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在学校培训学生,以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威兰德(Vriend,1969)发表了她利用受训的高成就学生在咨询团体中帮助低成就学生的研究报告,成为朋辈心理辅导领域的首篇论文。之后,美国、加拿大许多高校、中学都开展了朋辈心理辅导的研究和实践。

高中生朋辈心理辅导在本质上是一种非专业的心理辅导活动,相比专业心理咨询与治疗,其在目标、要求、方法等方面的层次和深度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也具有其独特之处:

1.亲密性。朋辈心理辅导一般发生于亲人、熟人或朋友之间,而不发生在陌生人之间。而专业心理咨询恰恰要求避免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多重关系——“尽量不与熟人、亲人、同事建立咨询关系”。

2.自发性。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利他行为,通常情况下是自愿的,并且基本上不存在当事人要给朋辈心理辅导员物质报酬的问题。自发性、义务性是朋辈心理辅导区别于专业心理咨询(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合同式的职业性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

3.简便直接。在朋辈心理辅导中,助人者可能与当事人共同生活,空间距离接近、交往频繁,提供安慰、鼓励、劝导等心理支持非常便利,甚至可以对当事人的言行进行直接的监督和干预。而且,朋辈心理辅导员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比较熟悉,能节省时间及时给予当事人心理援助。

二、朋辈心理辅导引入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1.推进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满足高中生多层次心理援助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深刻变迁以及中教改革的深入发展,高中生在享受更多更好教育机会的同时,也承受了日益广泛和沉重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不同的层次,从一般的适应问题到严重的心理障碍直至精神疾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真正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需要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处理的学生是极少数,大部分的学生主要是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或应激状态下较短时间的心理紊乱,这些问题完全可以由经过培训的非专业人员来处理。

2.推进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完善高中生心理援助体系

开展朋辈辅导,有利于实现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目标。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难点,一是如何及时地发现出现异常心理现象的个体,二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监察和帮助。在高中,如果没有大批深入学生生活的朋辈辅导员,此类工作存在很大困难。

3.推进朋辈心理辅导,可以弥补专业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

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工作发展至今,投入长期历史欠账很多。通常的配置是每个年级配置一位心理专业教师。从业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甚至专业教师的绝对数量都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高中生对心理援助的需求。因此,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低成本、高收益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借助于学生的力量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能够有效地缓解专业心理援助力量供应不足的压力。

三、朋辈心理辅导在高中的实施途径

1.构建朋辈心理辅导的多层工作体系

从上到下,逐层建立起“学校—年级—班级—宿舍”的多级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即学校一级由德育中心牵头成立学生心理协会;年级一级成立包括专任心理教师牵头的朋辈心理辅导中心;班级中强化班主任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责任,并增设心理委员;宿舍中设立心理信息员。并相应地逐层建立起与多层工作体系相配套的“德育主任—心理教师—班主任—心理委员—心理信息员”的人员体系和责任体系。

2.招募、培训和使用朋辈心理辅导员

首先,在学生中,尤其是要在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中广泛宣传,为招募工作作铺垫。朋辈辅导员原则上在学生自愿、班主任推荐、心理教师选拔的基础上产生,最终都归入年级一级朋辈互助队伍中。朋辈心理辅导员应具备以下特征:对心理学学习有浓厚兴趣;性格外向,为人热情开朗,亲和力较强,平易近人,善解人意,关心他人,乐于助人;思维清晰,善于倾听;有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组织学生团体活动的经验。

招募后,心理专任教师要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培训,传授心理学的基本常识、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巧、高中生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知识、开展朋辈咨询的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而且,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上岗前必须进行必要的见习和实习,通过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值班与观摩,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体会朋辈心理辅导的具体方法,培养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和偶发事件的能力。

3.朋辈团体辅导与朋辈个体心理辅导相结合朋辈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经过系统培训的专业工作者的指导下,根据求助对象问题的相似性组成团队,通过共同探讨、训练和引导,促进团队成员共同发展,解决求助对象存在的心理问题。团体辅导主要以生动活泼、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游戏为主,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潜移默化性。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对高中生普遍关心或部分学生共同存在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是有效的,如怎样提高自信心、如何处理宿舍的人际关系、如何对待情感问题等,这些问题通过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往往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另外,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创设宽松的氛围,也有助于学生相互间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的良好关系。

朋辈个体辅导的主要形式是针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可以实行轮流值班制度,通过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辅导和面谈等形式进行。通过个别辅导,及时帮助同辈明确问题,找出原因,缓解压力,化解矛盾冲突,矫正错误认识与不良行为,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避免恶化为严重的心理疾病,有效地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

4.注重建立基层的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机制

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是深入班级和宿舍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中坚力量,他们立足于本班,及时反馈同学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承担着心理问题的预警和后期跟踪工作。在班集体中宣传普及高中生心理卫生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向同学们介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理援助设施;关注班级学生心理状况,主动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深入观察并及时反映本班学生心理动态,当发现有学生处在心理危机、应激状态或发现心理有明显异常的学生时,在第一时间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或转介当事人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同时做好问题学生的后期跟踪与援助工作,便于及时发现情况,帮助其恢复心理功能和保持心态平衡;建立定期反馈制,每隔两周或一个月,班级心理委员要以书面形式向学校朋辈心理辅导中心进行信息反馈。心理委员和心理信息员的工作,不仅使得学生们的各种意见得到及时反馈,5.广泛开展心理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

学校可依托朋辈团体开展各种心理互助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带动作用。一方面,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校报校刊、校园橱窗、黑板板报、校园网络的作用,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月,举办朋辈心理讲座、朋辈心理剧、朋辈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演讲征文、趣味心理游戏、心理电影赏析等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传授心理调适技能,营造“关注心理、关爱自我”的良好校园氛围。

四、朋辈心理辅导在高中实施的现实问题及可能对策

朋辈心理辅导在笔者驻点指导的两所中学的实践中,在“教育在先、预防在前”的理念指导下,我们不仅要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疏导,而且要注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充分发挥教育的先导作用。在此思路下开展的朋辈心理辅导不仅帮助了一批学生,也锻炼了一批学生,先进的学生得到了有益的训练,后进或有困难的学生得到了应有和及时的帮助,尤其是在学业障碍、师生关系、同伴友谊、亲子沟通等问题上效果显著。朋辈心理辅导极大地缓解了心理教师的工作压力。

朋辈心理辅导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部分有需求学生的观望与疑虑

部分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对身边的同学是否愿意帮助自己、能否帮助自己、怎么帮助自己存有疑惑,因此,很多学生在第一时间还是愿意求助于专职的心理老师,而不是求助于身边的心理信息员、心理委员或其他朋辈辅导员。

解决对策:多鼓励。鼓励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信任身边的同学、朋辈,同时专职心理老师发挥应有的桥梁和过渡作用,比如在专职心理老师介入之后,最初的咨询与辅导可以与朋辈心理辅导员一起进行,从教师主导到朋辈辅导员主导,从共同进行到朋辈辅导员单独进行,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切实体会到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帮助

2.部分朋辈心理辅导员不够胜任

当有困难的同学需要心理帮助时,给你提供心理支持的是“朋友与同辈”,但这些同龄人有的不够胜任,表现为未能有效地使用专业心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与技巧,未能体现出应有的人文关怀与同辈热情,与期望的朋辈心理辅导效果存在差距。

解决思路:多培训。没有人是天生的朋辈心理辅导员,朋辈心理辅导员必须经过比较严格的培训和督导,能理解和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能遵照心理学的原则科学有效地开展助人工作。未经培训和督导的朋辈互助活动,不能称为朋辈心理辅导,其实际助人效果也难以保证。因此,科学的培训和督导,是推进高中生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必要条件。对于培训,要从时间上、从经费上、从实践训练上多投入,使朋辈心理辅导员真正地掌握应备的知识、应会的技能、应有的操守和应知的职责。

3.部分年级很难开展

这突出地体现在毕业年级,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们,多数关注的是各自的前途,朋辈心理辅导员很难招募,因为在这一关键时期,花一段时间帮助别人处理学业障碍、情感困惑等问题,在现实中不仅得不到家长们的支持,甚至都很难过自己的关。

解决思路:顺其自然。在未曾开展过朋辈心理辅导的高三年级开展这样的活动的确有难度,专职心理教师与班主任应更多地关注高考生的心理波动与求助需求。同时,在高

一、高二等业已开展朋辈心理咨询的学生中,当他们升入高三时,由于工作的惯性,学业的压力并不会就此冲断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相信他们在高三年级也能够开展起朋辈心理辅导来。

朋辈心理辅导进中学,已经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这样的实践会继续进行下去,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最终也都会在实践中得以解决。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篇6

1、现代健康理念是一种全人的健康理念;

2、现代健康理念是一种动态的健康理念;

3、现代健康理念是一种谱系的健康理念;

4、现代健康理念是一种促进的健康理念。

心理健康的本质就是个人主导其生命活动的有效性

确定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1统计学标准;2社会规范标准;3主观经验标准;4生活适应标准;5心理成熟标准;6生理学标准 界定心理健康标准的方法论:1界定心理健康标准的层次问题;2界定心理健康标准的现实性问题;3界定心理健康标准的文化性问题;4界定心理健康标准的描述框架

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发展正常;2情绪稳定乐观;3意志品质健全;4行为协调适度;5人际关系和谐;6人格完整独立 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他各育的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他教育的中介和基础

在古希腊就逐渐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体系——斯巴达体系和雅典体系

1896年,维特墨,被誉为“美国学校心理学之父”

心理辅导之父:帕森斯

格塞尔成为美国第一位具有学校心理学家称号的人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2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作用:1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制约作用2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的调控作用3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结果的评估作用4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学生的教育作用

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原则:1在目标构建的价值取向上,坚持社会规范和个人需要相协调2在目标构建的出发点上,坚持现实性与超越性结合3在目标构建的言语描述上,坚持抽象性与操作性相兼顾4在目标构建的逻辑体系上,坚持整体性与系统性相统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目标:1开发自我智能2掌握学习策略3改善学习品质4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目标是:防治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优化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开发心理潜能,达到自我实现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生活性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主体性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积极性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全体系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 对学生的人际关系指导内容应包括:1调整认知结构2克服人际偏见3加强个性修养4掌握有关知识5学习交往技能6掌握调试策略

自我意识发展指导内容:1提高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水平2使学生学会恰当的自我展示3是学生学会自尊和自信4使学生学会追求自我完善5使学生学会摆脱组我意识的困绕

职业指导的内容:1职业意识的指导2了解职业的指导3了解自己的指导4选择职业的指导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程的设计:进行单元设计:1确立单元名称2确立课程时间3确立单元目标4明确教学方法

学科渗透的实施:1教学目标的渗透2教学内容的渗透3教学活动的渗透4教学评价的渗透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施:把握时机:1新的生活开始时2享受成功的喜悦时3遭遇困难和失败时4产生浓厚兴趣时5不良倾向萌芽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环境的优化:1信息环境2人际环境3组织环境4情感环境5舆论环境 心理咨询:指咨询者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技术,给来访者以启发、帮助和教育,促进其健康发展的过程

开展心理咨询的原则:1自愿来访原则2方案合理原则3时间限定原则4情感限定原则5价值中立原则6理解支持原则7保守秘密原则8认真倾听原则9疏导、教育原则10非指示原则 心理咨询的程序:初期阶段1建立咨询关系2详细搜寻资料 中期阶段1明确咨询目标2进行指导帮助 结束阶段1追踪与反馈2转诊与停诊

心理咨询的一般方法:1提供宣泄和疏导2探寻根源和领悟3改进认知和行为4促进健康和成长 心理诊断: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定,并确定其心理健康问题的性质和程度 心理诊断的过程:1明确目的2搜集资料3综合评估 观察法的优缺点:优点1运用广泛2自然真实3简便易行缺点:1表面性2被动性3虚假性4限制性

会谈法实施的要求:1编制会谈提纲2建立良好的关系3把握会谈方向4注意及时记录5处理特殊情况6善于察言观色7讲究提问技术

心理测验的特点:1心理测验的间接性2~的相对性3~稳定性4~客观性

心理测验的实施要求:1端正测验态度2注意资格认证3讲究测验道德4选择测验种类5做好测验准备6规范测验操作7注意结果解释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常用的心理测验:1智力测验 2人格测验3心理健康测验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建立原则:1客观性2系统性3多样性4经济性5保密性

教育管理 -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篇7

关键词:心理学,中职示范校,改革

一、引言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附属高级技术学校是一所以机电类专业为主干, 具备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培养能力, 在天津市同类学校领先, 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中等职业学校。随着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新形势、新变化的出现, 学校高度重视自身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在当前产业结构升级、社会需求提高、学生培养难度加大的情况下实现特色发展, 可谓是任重道远。因此在实际的建设发展中, 学校率先在同行业学校中引入心理教育, 并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充分渗入到自身的教育教学改革中。

二、主要做法

( 一) 学校开展心理教育的初步探索。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崭新课题, 既没有成熟经验借鉴又缺乏统一、规范的要求和内容。早在2008年学校接收汶川地震后转移来校就读的28名东汽集团高级技术学校学生开始, 学校就积极探索心理教育模式。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通过班主任、辅导员双重工作深入了解学生动态。通过开设讲座、个体咨询、团体辅导、朋辈督导等形式的心理援助活动, 让该班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 积极投入学习。在到校后针对该班学生进行的团体辅导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应激障碍, 通过一年的系统干预, 该班学生在离校前对环境适应良好, 课程修业全部合格, 实习及就业表现良好。

( 二) 教学模式改革中增设心理健康课程。职业教育的任务不仅要培养具备专业技术的劳动者, 更要培养综合素质良好的复合型人才。为全面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实现心理教育对教育教学的辅助功效, 学校在中、高级工新生中普遍开设心理健康课, 分别从自我意识、情绪疏导、人际关系等层面开展系统讲解, 让学生从心理学常识入手, 对自身的身心健康状况建立整体觉知, 从而改变学习态度。通过改革试点, 在一年级学生中随机选取实验班和对照班, 对实验班开展每周一次的心理活动课, 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树立自信心、增进社会爱心和扩大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活动设计, 共开展10次课。为期一学期的试点改革后, 对比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习态度变化情况, 学生学习态度变化显著。

( 三) 以团体辅导促学生成长。通过团体活动课, 以学生的个人心理活动体验为中心, 把心理训练的内容放在活动情景中, 减轻学生压力, 为学生提供一个放松的情绪缓冲地带,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接受行为训练, 使学生在这里能够重新审视自我, 认识自我, 接受自我, 为更好地发展自我奠定基础。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 团体辅导作为一个模块参与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中, 选取学生水平状态一致的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班、对照班, 在对实验班进行团体辅导干预后, 对照两个班级的学习成绩发现, 进行团体辅导干预的实验班级学习成绩显著好于对照班, 从而证明了团体辅导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专业教学改革效果显著。

( 四) 以示范校建设为契机开拓育人新途径。2011年学校成功获批第二批国家级示范校, 校领导高度重视, 并依此为契机, 先后带队走访参观了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天津市双港中学、天津市良友心理咨询中心等一系列专业机构, 邀请业内专家对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予以指导, 明确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如何开展。通过示范校建设资金支持, 建成了总面积近200平方米的心理健康中心, 分为个体咨询室、音乐放松室、情绪宣泄室、团体辅导室等四间可单独使用的心理功能区域, 分别兼具了心理测验、个体咨询、图书阅览、团体辅导、情绪宣泄、音乐放松等功能。

( 五) 在实践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实践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融入社会、体验职业的重要渠道。当前大部分学生从基础教育阶段进入职业教育阶段后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 认为到职业学校学习未来就是当工人。因此在接触实习实训课程时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热情不高的情况屡见不鲜。实训指导教师在学生实训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调适, 积极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积极的情感体验, 克服不利于将来就业的心理倾向, 正确对待职业选择和职业的变化发展, 了解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培养学生职业兴趣、爱岗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通过教学改革, 正逐步实现课程的“一体化”, 学校在实训教学中, 要求老师定期开展谈心活动, 帮助学生完成角色转换, 建立良好的职业态度, 实现教学与育人的“一体化”。

( 六) 关注教师心理状况。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面临着招生任务重、精神压力大等现实问题, 许多教师在新形势下, 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 有的教师出现失眠或睡眠状况不好, 感到疲劳、烦躁、焦虑、精神不振等症状, 对自身健康极为不利。导致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 对教学丧失热情, 甚是厌烦教学工作。因此, 如何最低程度降低师源性的心理行为问题, 尽量让学生免受消极心理的影响, 优化学生成长的环境是学校在改革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学校积极关注教师本身的心理健康水平状态, 先后聘请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学名师、心理学教授为教师开展师德讲座、心理健康讲座、拓展训练等, 让教师们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学会自我调整的方法, 积极面对压力、学会自我减压。

( 七) 引领教师探索因材施教的方法。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 学校通过组织青年教工培训、老教师“一帮一”等形式为青年教师传授经验, 先后聘请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李春华教授等教学名师为教师带来智慧教学、提升教学艺术等主题的讲座。让年轻教师尽快熟悉中职学生特点, 学会挖掘学生优点, 并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 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 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 发挥学生的长处, 弥补学生的不足,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心理学介入教育教学取得的成效

( 一) 提升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中职学生从初中步入中职学校, 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面对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和复杂的社会竞争环境, 往往在心理上会产生多方面的心理困惑问题, 通过系统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开展新生入校心理健康状况普遍性测查。每年新生入校后, 对学生开展普遍性测查, 利用心理测量学专业软件进行测量统计, 将筛查出的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归类, 并及时反馈相关管理部门。对个别重点学生及时约谈家长, 多方予以配合关注。

以2011级新生作为对比, 采用SCL—90症状自评表形式, 1813名中职学生的心理测试为例进行了分析。测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在1813人中, 有心理困扰的学生671人, 占参加测验人员总数的37% 。其中有中重度困扰的人员198人, 占参加测验人员总数的11% 。两年之后对该年级学生进行再次测评SCL—90症状自评表, 测量结果变化如下: 有心理困扰的学生362人, 占参加测验人员总数的19. 9%, 中有中重度困扰的人员96人, 占参加测验人员总数的5.29%。

( 二) 师生双方以良好的态度共同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在系统开 展心理教育活动后, 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有所转变, 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应对学习;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加灵活的处理各类教学场景, 例如尝试开展分层次教学, 对于基础好学习愿望强烈的学生引导其探索更深层的教学任务, 对于基础差学习愿望不高的学生引导其完成基本教学任务, 等等。

( 三) 拓展了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学生的问题往往和家庭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家庭、学校共同关注, 举办新生家长讲座、家庭教育大讲堂活动,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了解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教育的方法, 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

( 四) 拓展了校企合作新的服务方向。

积极为学校校企合作做好服务, 参与订单班人才培养过程, 对在校个别培训学员进行心理疏导, 为合作企业人力资源招聘选拔过程提供心理测量学技术指导, 为新入职大学生编写职业素质测评试题。

四、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开展的思考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 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学思想尤为重要。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 培养他们积极的品质,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 一) 教学内容积极向上。心理学注重对积极情绪的体验、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 要尽可能的体现“积极”。尽可能迎合学生的积极心理需求, 积极吸引学生参加, 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积极向上的力量, 充满信心, 过着快乐而又有意义的生活。

( 二)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在教学活动中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受限教师要有积极的心态, 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心理来调动学生的积极心理。多用积极的词汇尊重、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 为学生营造一个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 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

( 三) 学生管理中要学会运用心理学视角进行管理。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路人, 更是学生毕胜发展的直接影响者。日常管理中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要改变评价策略, 不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 使不同学习层次上的学生都能超越自我, 不断进取,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 四) 构建社会、家庭与学校教育“三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在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社会构成的这个大系统中, 三方面力量的有机结合, 才能有实效地进行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 鼓励家长参与, 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

五、结语

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篇8

【关 键 词】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21世纪的社会竞争更加激烈,到处充满了机遇与挑战,也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怎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合格人才?怎样才能让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适应社会、迎接挑战的素质等等,这些问题要求恰恰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育目标。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下面,就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和健康的人格

近几年来,由于各种社会原因导致中职学校的生源人数越来越少,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背景比较复杂,有些人甚至是以前就读学校中所谓的“问题学生”。因此,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为落实《决定》精神,教育部职成司组织课题组,专门研究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和《纲要》。为此,要求学校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制定科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出具有优良品德和人格完善的优秀学生。

二、学校的领导者要支持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众所周知,如果中职学校的领导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充分的认识,并能把心理健康工作渗透到全校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去,寓于平时的学科教学、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中,那样学校的各项工作就会有一个全新的改变与提高,对于学生的发展也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培养专、兼职的教师,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由于心理学科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学校能从事心理教育的专业老师不是很多,有的学校甚至连一名专业心理教师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就要注意培养这方面的教师,并且能胜任心理教学及心理咨询等工作的要求。为了做好学校的心理教育教学工作,把握好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下面我把在多年心理工作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总结如下:

1.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性原则。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都必须就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所以,在精神科临床上,有人把有无“现实检验能力”作为鉴别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指标。

2. 从情绪反应看心理内在的协调性。我们知道,心理健康者具有正常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反应,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了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性和有效性。

3. 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概念。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正确的人能正确评价自己,能对自己和他人的品质进行全面的评价。自我意识不正确的人,往往会过高或者过低地看待自己。

4. 具有良好的人格结构。人格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需要、兴趣、理想、世界观以及性格、气质与能力等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5. 具有协调的人际关系。这种协调性表现为社会适应良好,能正确处理好同伴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具有较强的团结意识和处理矛盾的能力。因此,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四、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

根据中职学校学生的各方面特点,要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使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效性,并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探讨,逐渐掌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理念和技巧,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多方位和多角度的工作效果:

1. 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讲座活动。积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教育。利用适当时机,开展心理讲座活动,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情景设置、讨论分析、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

2. 通过课题研究和学科渗透,更好地指导和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学科渗透,加强任课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心理环境营造以及学生对学习的心理感受。

3. 加强班主任和学校其他德育工作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学校实践工作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相结合是学校教育的最佳互补模式。要广泛发动班主任对学生心理进行研究,通过讲座、观摩、培训等一系列方式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与技巧,为日常班主任工作服务。尊重学生、真诚爱生、公平待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自我成长。

4. 广泛利用各种渠道,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活动。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个体深化性辅导的过程。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要遵循“助人自助”的原则,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等特征,通过热情、积极关注、共情等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使学生从心理咨询中认真反省自我,总结经验教训,增强生活智慧,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日后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快经历。为此,可以采取如下的具体做法:

(1)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公布固定的电子邮箱。

(2)开设专业心理咨询室。

(3)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团体心理咨询活动。

五、发挥社会和家庭的力量,提高心理健康质量

教育管理 -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篇9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化”的实践与研究

摘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其它工作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本研究针对教师素质、德育工作、学科教学之间的交叉关系, 从“教师素质优化”、“德育过程内化”、“教学过程同化”着手探索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其它工作之间的整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优化 内化 同化

一、前 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采用多种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方法及措施,帮助学生个体和整体主动认识、调节、发展自我心理,促进学生个体和整体形成良好心理素质,最终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的重要途径。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中迅速开展,广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途径,其中开展各种适合中小学特点的心理辅导是探索的重点。其主要形式有以班级全体学生为主的集体心理辅导和以学生个体为主的个别心理辅导。前者以发展性、预防性辅导为主,后者以补救性、矫正性辅导为主,并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自1991年以来,郁达夫中学在上海中小学心理辅导工作经验的影响下,开展了“以了解每个学生为前提;以小组活动为形式;以帮助、了解、自助为基本原则;以形成学生参与并发展为基本目标”的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心理辅导中坚持的基本原则是:“心理发展与心理问题防治相结合;个别咨询和全体教育相结合;帮助和自助相结合;尊重和理解相结合;聆听和疏导相结合。”学校成立了心理辅导组,确定了实验班级,并参加了 “杭州市中学心理辅导工作模式研究”(浙江省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BSJ04-9-92063)。我校的心理辅导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些教师总结了自己的辅导经验。

在实践中,我们不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有效地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综合效应?目前大多数地区和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往往是孤立的,狭义的,即对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方面的弱点和问题,仅仅通过开展心理辅导来解决。这非常容易形成为“心育”而“心育”的局面。从对我国教育实情分析来看,单纯的开展心理辅导,并不能充分显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实际效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在目标定位上还是在途径探索上,不能局限于单一的途径,而应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展开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应与德、智、体、美、劳教育相互交叉,它建立在人的生理发展基础之上,为发展人类社会文化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在教师。因为“心理学是一门边缘科学,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人的任何行为都与心理活动有关。人的心理活动受多个方面的影响,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多方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有在教师的正常心理引导下不断强化,才可能最终内化为学生的稳定的心理和行为。”①从而营造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生态环境。 据此,我校在十年的探索中,特别是近四年来,不断吸收上海、北京、杭州、石家庄及全国各地的经验,积极参与富阳市心理健康教育区域性推广的整体研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的、意义、方法逐步明朗化,逐步走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之路,初步建立起以“三化”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研究内容及步骤

本课题主要研究在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如何逐步构建以“三化”为主的工作模式及其操作程序:一是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如何与师德教育紧密结合,并以此为基础,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促进教师教育心理和教育行为的优化;二是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如何与学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并以此为方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心理品德的内化;三是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如何融入课堂教学,并以此为手段,提高各科教学过程的实效,提高学校各科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科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和方法的同化。以下简称“三化”。

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研究的重点是对近四年的工作进行理性思考,围绕“三化”进行总结。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1、全面素质教育理论。江泽民同志5月4日和6月1日提出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前提下,提高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理论,包括“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劳动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身体心理素质,强调以身心发展的全面性,旨在重视学生个体身心差异的基础上,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素质都得到发展;强调就每一个学生全面或整体而言,各种素质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的素质是多种素质和谐的整体结合,心理素质决定着各种素质发展的质量水平,甚至决定着学生最终能否成才。实施素质教育必然突出心理素质教育,促使素质提高到新的层次。②

2、教育社会心理学原理。教育社会心理学揭示了“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对象、教育群体和教育行为三者之间心理上的相互影响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其间特别强调教师的心理角色、认知能力、人格特征和教师的风格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教师的期望和学生的期望相互作用,构成师生之间的互动,即学生以教师的现状为基础,与自我期望循环运行达到整合。当人际吸引成为师生互动的主力时,正向效应便应运而生。世界教师组织联合会指出:“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素质,有赖于其教师的素质。”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高自己职业的信念,同时,在教与学的关系中,自觉调整自身心理和行为,这对学生发展起着重大作用。③

3、教师效能感理论。教师教学效能感概念来源于Bandura的“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概念(Bandura.1977)。Bandura认为,所谓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根据Bandura的理论,研究者认为,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Gibson(1984),Ashton(1985),Woolfolk(1990) 认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包含两个成分,即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所谓一般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个人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和评价;而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能力高低的判断。迄今为止,国外许多研究已经表明:教师教学效能感不同是教师在教学效果上出现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教师教学效能感不同,会影响到他们的具体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如高效能感的教师对教学活动更投入,也更易采取民主的方式。正因为教学效能感水平不同的教师对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态度和方式,所以反映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上就出现了明显的差异。由于教师教学效能感的高低与其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因此,关于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研究已成为近年教师心理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④

4、人本主义心理原理。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与心理科学研究成果休戚相关 ,一方面,教育教学过程具有认知方面的因素,认知过程本身是一种智力发展过程,智力促进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C.Rogers)的观点,教育教学过程应该是“把学生的自我实现和人际关系放在首要地位。” ⑤教师教学的直接对象是学生,而学生是活生生的充满活力的有机体,而学习过程中,应排除强制手段,让学生在获得成功的体验中学习。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过程,并注意对学生责任感、自尊心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关心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从而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四、研究过程和成果

本研究在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辅导基础上,主要探索以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为基本思想,以教师素质优化为前提,以德育过程内化和教学行为优化为支撑,全面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提高教师心理素质,促进教师的教育心理和教育行为优化。

学校一切工作成败的关键在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我们虽然经常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但大多数只停留在对表面行为的要求上,缺乏全面提升教师素质的有效机制。许多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经常会表现偏爱、冷漠、放任、权压,甚至体罚等诸如此类的不良行为。教师的这些行为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到底怎样?怎样促进教师教育心理和教育行为的优化?为此,我们通过调查和实验,掌握教育教学中教师行为与学生心理发展的流程趋势,并实施干预措施,证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确实存在着极大的相关性。我们通过全面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强化教师以法治教意识和情感育人意识,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促进教师自觉优化自己的教育心理和教育行为。

促进教师教育心理和教育行为优化是一项具有开拓性但又有相当难度的工作。我们具体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武装教师,提高教师对自身心理素质的认识,促使教师自觉加强自身心理和行为的调适。帮助教师自觉优化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必须从理论上找依据,以科学理论武装教师。为此,我们组织教师学习与教师心理和行为相关的角色理论、期望理论、师生互动理论以及有关教育教学的政策法规。我们还摘编了《教师行为与学生心理相关性理论和法规依据》作为学习资料,撰写《教师新形象设计》等论文二篇,用以指导教师调适心理和规范行为。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多次聘请杭州、上海等地的专家来校讲学。杭州市教科所黄淑真老师的《教师心理培养》使教师受到了极大的启发。通过学习,教师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认识不断丰富。许多教师自觉撰写论文,有些论文被市级以上业务部门分别评为一、二、三等奖。我校教师基本建立了以下四点认识:(1)要树立“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这一新观念。(2)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是教师产生魅力之根本。(3)提高教师自身积极的心理调适能力是教学和谐发展的有效策略。(4)建立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对教师行为的基本要求之一。

2、加强对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了解,帮助教师重新认识自身的教育心理和教育行为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关系。教师心理和行为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存在相关,这是不争的结论,但缺乏科学、有效的数据。为此,我们通过自编量表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查,搜集有关数据。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心理和行为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747。我们把此结果撰写成报告,获得《人民教育》和北师大儿童心理发展研究所组织评选的全国中学生心理辅导研究报告三等奖。

我们通过向全体教师公布调查过程和调查结果,使教师深刻认识自我心理和行为对学生的影响,促进教师自觉地对自己进行心理和行为的优化。

3、运用干预措施,促进教师心理与行为的优化。理论学习和实际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促使教师认识自己心理和行为优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此外,我们通过实施管理方面的干预措施,促进教师在行动上加快改变。我校制定了(1)教师心理健康十条;(2)教师外显行为10条;(3)师德要求10条;(4)课堂行为10条和(5)教师忌语50条。这些条例大多数都是一些常规要求,但真正实施是有相当难度的。我们采用以下方法,保证措施的运行:一是加强行政管理的权威性;二是加强学生对教师评价的客观性;三是加强师生交往的经常性。我们通过两周一次的心理辅导活动,围绕教师与学生人际交往方面开展讨论,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研究的实践表明,通过以上措施,能有效地促使教师优化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主要成效有:第一,教师能主动进行角色扮演和角色转换,主动加强行为调控。教师行为更多趋向于自觉遵循教育政策法规,遵守职业道德,更讲为人师表的行为规范,心理素质不断优化。第二,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有显著变化(Z2=22.99>9.21,P<0.01)。 教师自身心理和行为的转变大大加强了学生心理的正向发展效应。第三,研究后测表明,“SCL-90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第四,从学生的心理日记中发现,学生对教师的外显行为的感受特别亲切,师生间心理距离拉得更近,教师的合理期望在学生身上产生了明显的效能。

由此可见,教师心理和行为的优化,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这是学校抓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促进学生心理品德的内化。

学校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无论在理论基础和工作任务方面,还是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都有明显的区别,但两者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这方面诸多专家、学者作了许多阐述。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渗透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如何在德育工作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目前却尚待探讨。

我校是一所规模较大的学校,其教学质量一直名列富阳市同类学校前列。但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学校德育工作往往存在”软“的.现象,这并不是我们对德育工作不重视,恰恰相反,我们一直对德育工作很重视。问题在于:德育工作仅仅局限于学生行为的“外化”,因而德育的效果不明显。改变这种现象的关键应当在于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在德育过程中充分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巧,促进学生主动认识自己、调适自己和发展自己,从而达到心理品德的内化。

为此,学校围绕以下两方面加以认识和开展工作。

1、加强心理健康

[1] [2] [3] 下一页

教育内容对学校德育内容的渗透,促进学生对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内化。

郁达夫中学重视抓好传统的德育。学校开展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等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在政治观念、思想方法、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较高层次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然而这些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对于初中生来说,往往显得抽象,枯燥。尽管学校教师不断强调重要性和强化管理,但总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认为学校在注重公德教育的前提下,还需注意“私德”的培养,即要使学生接受“公德”,还需同时注重对个人自身内在心理的培养,我们主要渗透了自主、自觉、自尊、自律、自爱、自信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正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的:“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为此,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德育工作之中,确定一名副校长分管,教科室牵头,成立心理辅导站、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组。教务处、政教处予以一定的配合。学校在行政会议、教师会议、班主任会议、教研组长会议上加强宣传,教科室还专门编印《学习资料》,撰文《提高认识,积极开创心理健康教育新局面》、《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绿化我们的心理》等,强调学校德育工作必须真正从学生的”心“出发进行定位,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基础,不断深化学校的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从而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在德育过程中的运用,开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我校2400多名学生来自各类家庭,学生认识上存在着差异性,思想品德和行为上的差异性就更大。即使是教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其思想上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成绩差的学生,其思想品德状况往往在日常行为中容易表现出来。成绩好的学生,其思想品德往往不容易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来。他们通常存在着自私自利、高傲自大、性格脆弱、人际关系淡薄等等弱点和问题。然而我们的学校德育通常只注意外在的行为要求,重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以及各种纪律、卫生、体育等活动竞赛。教育过程中存在三多:说教多、灌输多、管压多。教育者把自己当成主导者、权威者,学生总是在被动的接受教育,因而极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和言行不一。

我们觉得要改变这种德育状况的关键在“外化”和“内化”的紧密结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在德育过程中的运用,努力使学校德育工作达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外化注重知和行的改变,内化注重情和意的转化,只有这两者的结合才能促使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而能够有效地联结这两点的应当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

管人在于管心,管住了心就能管住人,管得了人不一定管得了心。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德育工作有效实施的必要条件,德育工作必须遵循学生心理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是无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自卑的人,缺乏上进性;不信任他人的人,无法搞好团结;推卸责任的人,必是违反纪律的人;有嫉妒人格障碍的人,容易造成偷窃;有敌视人格障碍的人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等等。为此,我们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来促进德育工作无法解决的学生思想品德问题,实质上又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具体有以下一些做法:

(1)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开展班集体心理辅导。每年级每一位班主任选择班集体心理辅导的一块内容进行备课,每两周一次辅导,各班交叉上课。通过自我意识的心理辅导,指导学生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建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集体心理辅导增强了学生的自我责任感,学生从自身认识的角度处处严格要求自己;通过“人际交往”的心理辅导,使学生学会怎样处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以及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学会尊重、理解,形成团结活泼的良好氛围;通过“情绪”心理辅导,使学生丰富了情绪体验,学会调控情绪,丰富课余生活,培养多方面情趣,抵制了不良嗜好,提高了学生的承受挫折的能力等等。

(2)针对个别学生的问题,进行个别心理辅导。集体心理辅导主要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其功能是发展性和预防性的。个别心理辅导,主要是帮助学生的解决个别心理问题,以补救性和矫正性为主。本校心理辅导室通过对学生心理测试,建立了三分之二以上学生的心理档案,客观地了解学生的个性、智力、人际关系、学习适应性、学习能力,这样可以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心理辅导室在每周一、三、五下午第三节课开放,由六位通过专业培训的教师轮流值班。辅导教师在辅导过程中掌握“尊重、理解、同感、保密”的八字原则。这与传统的德育原则有很大的区别,它使学生愿意到这里来倾吐衷肠。来访的学生中,大多数是被老师看成是思想品德有问题的学生,通过分析,其实都是一些心理发展上的问题。

在个别心理辅导中,辅导教师十分注重辅导的技巧,积极关注,学会尊重,真诚相待。从注视目光、面部表情、身体语言,空间距离等等方面把握到位,使辅导效果明显。

(三)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课堂教学过程的结合,促进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和方法的同化。

学科教学是建立在心理科学基础之上的,因为“心理学科跟教学论是紧密相联的,有的甚至很难区别哪些属于心理学范围的,哪些现象是属于教学论范围的。”⑥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学、健康学的知识体系和方法,它与学科教学都有一个共同心理学基础。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绝大多数时间是在45分的课堂学习中度过的,所以学科教学过程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人格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学科教学方法的同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显得格外重要。

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情感、意志有机结合的整体心理活动过程。作为个体发展的一种基本素质,心理的健康和人格的健全绝不是通过一门课程就可以实现的,它必须借助于各学科的协调配合和教学过程中的全面渗透。

我校除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和心理辅导活动外,学校提出所有教师应在各科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本身、结合教学方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人格影响与心理疏导。各学科的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氛围,从不同方面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课堂教学过程是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和疏导,对各种心理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的主渠道,教师要根据各科教学的特点,适时适度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学中,积极开发学生的智力,引导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动机,帮助学生调整和保持良好的心态。

在实践中我们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把握操作:

1、从学科知识点上去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积极培养学生的良好认知能力和体验水平。如语文教学中,通过选择典型的文学内容,开发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再造想象,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促进情感、思想、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写好心理日记,或写心理感受的系列作文,开辟学生心理发展的一条“绿色通道”;数学教学中,既可训练学生感知、记忆、想象能力及良好的思想品质,又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加深学生的情景活动体验,加强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音乐、美术教师在教学中于注重学生情感的陶冶、丰富想象力,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良好审美心理;体育教学注重学生的协作精神,意志品质和竞争意识及良好竞争心理素质的培养。

2、从学科教学过程和方法上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素,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和方法内化在课堂教学中。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是学科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还是教学方法,其改革力度不大。教学过程重知识灌输,重作业量布置,重教学时间占用,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心理负担过重,造成课堂教学效益不高。针对这种状况,我校正式申报省级科研课题《初中课堂教学效益性机制构建的实践与研究》,并在省教育规划办公室正式立项。在该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一个力度较大的措施就是聘请富阳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任钟志农老师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学习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原则和方法。从而达到促使教师主动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课题研究中的一个主要思想就是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使学生学会、会学。团体心理辅导课最大特色就是其活动性,提倡主动、参与、尊重、合作、趣味、鼓励,提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力求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我校的课堂教学正是在逐步利用团体心理辅导方法进行改革尝试的,如语文教学的”非指示性“教学实验,数学教学的自主性培养研究等。在市教研室钟志农老师的指导下,我校吴文旦老师的社会学科教学的学生学法研究,包含着浓厚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成分,取得了显著成绩,获得了浙江省社会学科学生学法研究课题一等奖,我校还承担了全省社会学科学生学法研究现场会。

郁达夫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来,“三化”的实践与研究已初见成效。一方面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学生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围绕课题,我校取得了以下成果:郁达夫中学心理辅导站被评为杭州市合格站;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余人,建立了心理档案;《教师行为优化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研究》、《初中生品德内化的途径探索》课题,分别在全国、富阳市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团体心理辅导录像《长大的感觉》、《我喜欢》分别获得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录像课评选一、二等奖;在富阳市级以上发表获奖论文30余篇。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科建设、德育工作、艺术教育、校园文化建设重要部分,促进了这些工作的健康运行,其教学质量名列富阳市首位。

五、讨论与建议

经过十年的艰苦探索,郁达夫中学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道路,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们深刻领悟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整个学校工作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我们还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深化和提高。

1、进一步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本研究是在教师心理和行为优化、学生心理品德内化、教学方法同化方面作了探索,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还需让我们来进一步认识。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是隐性的、间接的,其教育效果不是短期内能够看到的。所以,无论是学校行政部门干部还是教学一线教师,都应更多的重视和研究。

2、加强“衔接点”的研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是隐性的、间接的,但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素质、德育工作、学科教学之间应有合适的”衔接点"。我们必须在找出“衔接点”上下功夫,使相互之间的关系具体化、明朗化、程序化,有便于更具体、更科学地操作。

3、 扩大“辐射”范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整体工作的影响不仅仅是这三个方面。它本身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深化。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让教师人人都能成为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同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辐射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学校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要超出学校“围墙”,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结合起来,构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立体网络。只有全方位的辐射,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深入,促进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良好的心理氛围中不断体验、不断成长,达到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

注释:

① 胡宏保《中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学生心理教育必须注重整体性和全面性》,载于《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第115页,科学出版社,201月

②林祟德《教育的智慧》,第265页,开明出版社出版,.1。

③《心理百科全书》,浙江教育出版社,第384~388页,《教育大词典》第443页。

④袁华滨 《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与A型性格、教学效果的 相关性初步研究》导师黄希庭教授,来自www.lzez.com/jslw/yhb。

⑤项宋萍《罗杰斯的心理研究方法》,载于《心理科学通讯》,19第5期。

⑥ [前苏联]达尼络夫,叶希波夫著《教学论》,第38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参考资料:

1、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安徽人民出版社,.1

2、林祟德《教育的智慧》,开明出版社,1999.1

3、吴中任《中学教师心理素质研究与养成训练》,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7

4、杭州市教科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杭州大学出版社,.9

5、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3

6、沃建中《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科学出版社,2000.1

7、张冬梅《论心理辅导与德育的关系》,载于《河北师范大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4第90-93页。

● 课题指导:钟志农、孙义农、周红五

● 课题组组长:任张才

● 主要成员: 盛志军(执笔)、苏立军 、张英飞、张利鹏、金良富

上一篇:标书制作流程完整版下一篇:新闻策划的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