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三要素

2024-10-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散文三要素(推荐12篇)

散文三要素 篇1

之于《庭院深深》,起初,只觉得它应该是一篇游记体式的散文,无非是记述到某地一游的所见所想。

再次细读,终于嚼出了味道——这就好

比一盘菜,仅看外表的颜色功夫,觉得不过尔尔;及至动箸一尝,放不下了,有麻,有辣,有咸,肴鲜,味正,一道菜居然激活了嗅觉、味觉、知觉等多种神经,不由得让人回味再三……

这些年,文学的纸质载体、虚拟载体等琳琅满目,国家级、省级、地级等等级别的各种文学载体,都在刊载文学作品,其中尤以散文体式为盛,写小心情、小得失者居多,不是说工作的郁闷,就是写生活的松驰,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像普通的水滴一样,一旦溶入散文的大海中,瞬间就了无痕迹。

这样定性当下散文创作状态的原因,是因为散文文本同质化气息严重,没有个性色彩。

但是,如果溶入大海的不是千篇一律的水,而是人无我有的一滴墨呢?尽管一滴墨也有最终消弥的时候,但其历久性始终有了。《庭院深深》正是这样的一滴墨,它没有落在海里,而是落在纸上,有重量,有痕迹,往往令读者上心、留心。

一、《庭院深深》的历史元素

世界是立体的,意识形态的散文也应该是立体的。如果世界是一个平面,没有起伏,没有切割,无河无川,无山无水,无草无木,一眼望得到边,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会说它美?

文章也是如此。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看山,不喜欢平淡(平坦)的,赏文,同样不喜欢平淡无奇的。这是多数人的共识。

《庭院深深》由“江苏笔会”入题,交待了“现代”元素,随后一个过渡,就深深地切入了历史,三维感出来了,立体感让人觉得其涵盖不薄,若非作者厚积薄发,实难做到进退自如。

具体而言,《庭院深深》一文中的历史元素,有武进赵继鼎一家由盛而衰的叙述,有钱名世人生跌落的轨迹演变。作者把一趟常州之旅所看到的遗迹,通过联想这种写作手法,“连线”到了深厚的历史之中,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而不是停留在感观的表面。因此,作品《庭院深深》才显示了非常的厚度感与凝重感。

二、《庭院深深》的文化元素

生活是世俗的,吃喝玩乐,构成了人在世间的基本活动内容。一座深宅大院,就像《红楼梦》中的贾府,但细细探究,生活在深宅大院内的人,他们的后面存在着封建的礼法,存在着各种枷锁对人性的禁锢。《庭院深深》却把禁锢与抗争、郁闷与向往等等文化元素巧妙地赋予了庞大而明晰的叙述。

“在众多的房间中,最隐蔽之处要数小姐居住的西厢。这是一个绯红色的地方,一本《西厢记》打湿了多少公子小姐的泪水,又给多少西厢小姐带来幻想。”青果巷、青云坊的景物,向作者提供了思考古代女人地位的平台,作者由此把笔触深刻地锲入了封建文化现象——从缠足到婚姻组合等。一种畸形的人生和家庭的审美观念,导致了女人这个群体的集体式牺牲,封建时代的礼教,已经成了中国这个国度羞于启齿的伤痕。作者叙述、议论、抒怀兼用,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憎。这种驾驭散文的能力,使得一篇可能陷入平凡普通的文章顿然增色。

当下的散文,创作手法进步了,但另一个现象却充斥着文本:精神退步、良知缺席、道德匮乏,平常心下的真性情看不见了,而小资情趣、市侩脸嘴却粉墨登场,让散文在整体上成了一种为时代按摩的词汇堆积。不是这个时代不需要有深度有见地的作品,而是近年急功近利的写作状态造就当下的浮躁与敷衍,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悲哀,而《庭院深深》却充满了时代精神的新鲜活力。

三、《庭院深深》的人性美

散文思想的高度来自作者认识生活的高度,这是真言。作者叙述历史人物钱名世、赵继鼎,是站在今天的时空角度叙述的,是一种“冷叙述”,但其中包含的人性“热度”却溢满字里行间。

“然而,就算是通过层层选拔,最终官高权贵,但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年代,他们稍有不慎,皇帝的一句话,照样可以让最有名望和权势的家庭烟消云散……”这种“冷叙述”里,我们感觉到作者对一个时代的历史性评价,感觉到人性的光辉闪耀在一个一个的文字中间,张扬着人性的关怀,这种“冷叙述”还有力地揭露了封建时期政治和司法的腐败。

“夕阳从巷子一头斜斜地照过来,把人的影子拉得长长的,窄窄的巷道顿时成了一条时空隧道,好像能让人走得很远、很远。”读着这样的句子,“人性”这个很空乏的词汇一下子就跳出具体的味道来,“历史”也因此而不绝如缕地牵扯出来了,建筑的、婚姻的、科举的、仕途的,可谓应有尽有。因批判而凝重,因思辩而理性,因融合而逸情,应该是《庭院深深》的成功之处。

《庭院深深》的感人之处还在于它的启承转合。文字的跳跃牵扯着读者的目光,追随着作者沉重的步伐,走进现实的常州、走进尘封的历史,使人切身感受到了深宅大院内的画面再现:西厢的情深怨长、东厢内的家规族法、大院中的尊尊卑卑……

散文三要素 篇2

适度批评三要素

王振强 (山东省文登市实验小学, 264400)

一、批评的指向要准确

(一) 要直接指向错误现象

教师针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错误现象, 要进行适度的批评指正, 如果无法明确具体的错误, 不妨先倾听、思考, 甚至拖后处理, 切忌“连累无辜, 扩大打击面”。

(二) 要对事不对人

教师的批评必须本着“就事论事”的原则, 直指问题核心, 点明学生的具体错误言行, 甚至可以简洁地分析错误的危害性, 指明改进方向。如, “我发现你正在推搡同学, 影响了大家的正常学习”, “如果对方的行为先干扰了你, 而你能继续坚持听讲和认真练习, 那该多好!”

(三) 要维护学生的自尊

无论学生的错误言行伤害性有多大, 教师都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 决不能用侮辱学生人格的方法批评学生;还要尽量减少“微言大义”式的语言轰炸, 如, “你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家学习的权益。”而应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不断地给学生以榜样力量。

二、批评的目的要明确

(一) 一般情况下, 对学生的一些非原则

性的、轻微的错误, 教师只要真诚地批评, 学生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甚至乐意改进, 这就达到了批评的基本目的。

(二) 批评只是一种手段, 而目的在于使

学生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且更加注重学生在后期的改进行动。因此, 批评不是一味地追究已犯的错误, 也不应过分地责备犯错的学生, 而应有针对性地与学生一起分析, 找到错误的根源, 找出切实可行的改正措施, 帮助学生进步。如, 同伴完成前滚翻时, 一位男生却正要掀垫子, 当教师发现后, 要立即制止其行动, 并提出批评:“你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 不仅让同学无法完成动作, 还容易伤害他的颈部。”然后安排他承担保护工作, 以尽心尽力地辅助同伴完成动作, 并进行改错的体验;此外, 针对其改进后的态度和积极的后续行为, 还可以给予适当的鼓励。

三、批评的方式要正确

(一) 个别化处理的批评

1. 场合适度

除了对极少数学生的带有导向性的典型错误需要当众批评外, 其他情况下的错误要个别化处理。如果经常性地让其他学生“陪训”, 容易影响其他学生的学练积极性, 批评效果会大打折扣, 甚至影响到以后处理类似事件的效率, 教师的威信也会大受影响。如, 当学生按要求体验原地拍球的动作时, 一个男生却在玩指尖转动球的游戏, 对此, 教师不妨悄悄走过去, 低声提醒:“请你先练习原地运球, 指尖转球可以在其他时间练习, 到时候老师请你表演可不能推辞呀!”合适的场合、明确的表态、善意的批评都传递了尊重的意蕴, 效果良好。

2. 分寸适度

批评应有连贯性, 对于同样的错误言行, 教师不能有潜在的学生类别之分, 不能有时毫不留情, 有时又熟视无睹, 否则会使学生无所适从, 甚至会让学生的错误行为得到强化, 并成为习惯, 这样会导致错误行为更加难以消除;很多情况下的犯错是学生无意的行为, 教师批评之后, 有时需要给学生留面子, 最好留有一定的改进余地, 给他们“合适的台阶”, 以利于他们改正错误的行为;批评学生可以严厉, 但要避免当场“顶牛”现象的发生, 同时, 切忌形成“学生表面服从, 内心不服, 不肯反思自身过错行为, 甚至为后期的更大错误行为埋下伏笔”的不良局面;对体育课上犯错的学生, 教师即使在课后处理, 也尽量不和班主任实施合力批评 (特殊情况除外) , 否则“无能”等帽子会扣在体育教师头上, 并导致师生之间失去真正的信任, 以后的批评会毫无效果。

3. 时机适度

批评要及时, 要发挥“热处理”效应, 有时需要积极地询问, 如, “你能说说这是怎么回事吗?你为什么会这么做呢?”这样做的目的是让犯错的学生有机会做出解释和申辩, 使教师的批评能修正到更准确的程度, 也使学生更能接受, 甚至教师还应向犯错学生作补充说明, 并确定一个学生能接受的标准;如果教师的批评不正确, 应立即修正或撤销批评, 并真诚地向学生认错。需要注意的是, 一旦学生的错误行为终止, 多数批评就应该立刻结束, 使学生的焦虑和恐惧反应也随之消失。对于已经停止的错误行为, 教师可以进行“冷处理”, 等到事后特别是课后再通过有效的沟通, 进一步澄清原因。教师也可以请犯错学生自己建议如何改进, 具体地讲, 对能力和自觉性较强的学生进行鼓励, 可以说:“请你写一个简单的改进计划, 可以吗?”对于能力和自觉性中等的学生则最好提出建议, 如, “老师要求你这样做, 你觉得怎么样?”对于能力和自觉性较差的学生需要进行帮扶, 如, 可以说:“老师会这样帮助你的, 你同意不同意?”

(二) 因人而异的批评

犯错学生的言行有各种情况, 学生的气质、性格不一样, 实施因人而异的批评很有必要。尤其要注意批评的力度和方式。此外, 体育教师在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本质特性的基础上, 应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 并合理运用于实践。这样才能合理实施因人而异批评学生的原则, 才能最大限度地确保批评的有效性, 才是智慧型的体育教师。

(三) 体态式的批评

体态式的批评有暗示效应, 因而有必要提前让学生掌握一些具体体态的含义, 如, 篮球中的“暂停收拾”, 表示不要说话, 要静听他人发言或静观他人行动;“摆手”表示教师要犯错学生马上停止现有的行动, 回归集体活动中;“询问的目光” (教师眉宇稍微上翘) 表明教师希望得到学生的回应体态式批评必须是在师生眼神对峙的刹那实施才最有效, 一般地讲, 正在犯错的学生一般比较胆怯, 故意犯错的学生则乐意观察教师的行动, 此时做出体态式的批评, 无疑会让他们心领神会, 这样既保全了他们的面子, 保证了批评效果, 还使整体的学习环境不受影响。具体的体态批评要坚定, 教师的眼神不能与犯错学生接触太少, 要减少“瞪视”的眼神, 防止引发对立情绪。

(四) 借集体力量, 约束学生的错误行为

肾病防治三要素 篇3

1.锻炼身体,预防感冒

一位35岁的工程师出现了发热、咽痛、鼻塞等感冒症状。他以为感冒是小病,也不在意,继续上班工作。一天早晨,他突然发现小便呈鲜红色。这下他惊呆了,马上到我的诊室就诊。经检查,他的尿中含有大量的蛋白与红细胞。由此可以诊断他患了肾炎。我立即让他用了一些抗菌素和中药进行治疗。由于治疗及时,用药得当,他的血尿和蛋白尿很快就消失了。但由于工作忙,他的体质很虚弱,经常感冒,病情经常反复。针对这种情况,我建议他坚持锻炼身体,注意防寒保暖。自此以后,他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休息日也经常出去散步、打太极拳。他还坚持做一些耐寒锻炼,如用冷水洗脸等,同时,我让他适当服用一些具有补肾健脾、提高机体免疫力作用的中成药物,如黄芪胶囊、百令胶囊等。随着机体抗病能力的提高,感冒次数的减少,他的肾病也再没有复发过。由此可见,锻炼身体,预防感冒是防治肾脏疾病的首要措施。

2.经常检查,及早治疗

我有一位朋友,在一家中外合资公司中担任经理,工作繁忙。虽然人到中年,但他一直以为自己身体很好,每天工作到很晚。一天,他对我说这几天有点腰痛。凭着职业的敏感,我让他做了一个尿常规检查。结果发现,他患了肾炎。由于治疗及时,他的病情很快痊愈了。由此可见中年人如果出现腰酸、浮肿、乏力、血尿等症状,应及时检查,以便及早防治肾脏疾病。另外,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都可能造成肾脏损害,这些患者更应定期检查尿常规及肾功能。

3.合理饮食,合理用药

谈写作三要素 篇4

2012-11-冬爸

写作有几要素:立意、选材和细节描写等。评判一个作文好坏基本是围绕这几个要素展开的,比如济南市中考作文一类文(30-40分)评分细则中明确规定:“思想健康,切合题意,中心突出,感情真挚,内容充实,思路清晰,谋篇布局合理,语言通畅,符合文体要求。”其中思想健康讲究的就是立意;切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考验的是孩子对应试要求的理解,锻炼的是孩子的理解力;中心突出、思路清晰、谋篇布局合理等考验的是孩子文章构思能力;感情真挚、内容充实、语言通畅考验的是孩子选材及语言运用能力。

创新分共10分,分为三部分:思想深刻、构思新颖、语言生动。其中思想深刻指的就是立意的问题;构思新颖指的是选材和文体结构的问题;语言生动指的是语言的运用和文采。具体包括:(1)见解新颖;(2)透过现象深入本质;(3)能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4)材料丰富。(5)构思精巧;(6)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7)形象丰富;(8)有个性。(9)词语丰富;(10)句式灵活;(11)善于运用修辞手法;(12)文句有意蕴。

能把一个思想、一个动作、一个语言写活的学生不多,所以有文采的学生不多,这需要学生平时就注意好词好句的搜集和记忆以及高频度的写作锻炼,当然也不排除某些孩子本身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比较强,具有先天性的优势。很多孩子没有养成背诵和运用所学好词好句的习惯,写作训练也只是在应付老师作业时才做,加之孩子本身课业重,社会实践活动参加的不多,对事物观察不细,思想分析不够透彻,由表及里的能力不强,这些缺点严重影响了孩子写作水平的发挥,往往50分的作文止步在40分。

针对大部分同学的现状,如何在平时就引导他们爱上习作,学会写作。其实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有具体措施可以落实的。

初中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爱好学习,喜欢新奇,喜欢挑战,容易满足于小的成就感。他们所欠缺的是细心的观察、由表及里的深刻思考、开阔的视野、灵活的思维。做教师的应该抓住孩子的这些生理和心理特点,有的放矢,让孩子爱上写作,从写作中感受美和成就,感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发孩子的内力,主动捕捉生活的细节和对情感的感悟,帮助孩子在这个阶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立意。

首先,来看立意。一篇文章,立意非常关键。立意的深刻,会使文章脱俗,让评委眼前一亮。孩子们较少接触生活,本身经历的事情并不多,能记住的就更少了,加之老师要求大家尽量写实,所以孩子经常会写出一些众所周知的过程、流水账,没有任何新意可言。要想在平凡的事情描述上有所突破,必须首先有较高的立意。如果仔细审阅最近几年孩子的作文,你会发现因为文采得高分的孩子比较多,而因为情节构思新颖得高分的孩子比较少,原因就在于孩子们缺乏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思考,缺乏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构思创作的能力。

立意来自于哪里?立意来自于生活,来自于社会现状。建议孩子们平时要多关注时事政治,多读报,看新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这些信息的获取根本无需亲自经历,是适合学生的。

一篇文章是否有生命力,在于这篇文章是否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是否能准确反映当下的社会现实,是否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历来,生命、死亡和爱就是世界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给莫言的致辞评语中这样写道:“莫言是个诗人,他扯下程式化的宣传画,使个人从茫茫无名大众中突围出来。他用嘲笑和讽刺的笔触,攻击历史的谬误和贫乏,声讨政治的虚伪和妄言。他有技巧地揭露了人类最阴暗的一面,在不经意间给象征赋予了形象。”对历史的评价,对当下社会现状,人们生活状态的准确到位的描述,对社会不公平的抗争都能激发人的斗志,使社会前进,人格升华,使人在社会的反思中获得更好的生存状态。这就是立意,是站在世界文学创作角度上看来的立意。此立意可谓大了,作为学生,首先要有这样的心态,有这样的意识,有这样一种思想流,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缩小命题和立意,纵观历年中考或高考的高分作文,不外乎就是对社会现象的准确到位的描写、总结,不外乎对高尚情感的呈现和宣扬。

三篇中考满分作文:《偶然的发现》讲述的是祖孙三代人于车灯上系红绳的生活细节,文章围绕这个细节写亲情;《又是一年风起时》讲述的是饭后妈妈提议散步而引发的与作者的一个小小的争议,透过作者的心里描写来反应生活,表现母子间浓浓的爱;《几分释然在心头》通过描述蚕生,来讴歌生命。生活不像电视剧,总是很平淡,不甘平淡的是我们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是我们善于提炼美的心灵,一根系在车前灯上的红绳让作者想到了爷爷对父亲的牵挂;一次不经意的回眸让作者看到了失望的母亲;一次心灵的驻足让作者发现了一种高尚的生活状态:生命,不在长短,而在于尊贵而高傲活着。

一篇介绍传统地道美食的文章,作者的本意是想通过描写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美食文化即将流失的遗憾,结果,他把怎样制作这种吃法的过程,介绍的清清楚楚,详详细细,在这篇文章里立意已经被哗而不实的文字描述挤兑没了。洋洋洒洒地讲了一大篇,最后也只能归并到二类文里。

立意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作用的结果,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角度决定了同一篇文章的深度和高度。下面看一个故事:子路救了一个溺水者,溺水者要送他一头牛,他不想要。如果故事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文章只表达了“君子不谋财”立意。接下来,孔子说,你要下这头牛吧,因为,你一旦要下了这头牛,鲁国就会有更多的人效仿你,去勇敢地救溺水者了。通过延伸,文章的立意接着就升到了一个高度。子路不收牛,意为“君子不谋财”,小智慧,可取;子路收牛,意为“以己立标,影响社会”,大智慧,正道。

再比如,“当洪水来了……”,一个孩子写:在与洪水的搏斗中大家是如何团结的,这是正面描写,符合大部分人的思路;但另一个孩子写:洪水来了的背后的原因所在,指出人类过度地破坏环境,呼吁大家保护自己的家园。不同的角度所阐述出来的立意是不一样的,一件事物多从几个角度出发,就会让文章更有新意。从这个角度看,文章写不好与孩子的思维是相关的,大部分孩子的思维几乎成了定势,不具有可扩展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条:一是孩子生理不成熟,思考问题没有深度和广度;二是与孩子平时学习生活习惯有关,知识面狭窄,三是与家长引导不够有关。当孩子有困惑的时候,家长的即时引导可以帮助孩子成就一种好的思维习惯。

二、选材

都说选材是决定作文成败最关键的一步棋。很多老师在教课的时候告诉孩子:选材新颖往往是作文取得成功的前提。其实,仔细想想,生活中哪有那么多新颖的题材?不是吗?有很多同学拿了一个例子写N多遍,反复地写,从小学到初中,从平时作文到小考,到大考;更有甚者,有些同学拾人牙慧,乔装打扮,完全嫁接别人的情节,导致评卷老师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就给打低分了。

好人好事一定是公交车上让座,扶老奶奶过马路?表现老师的奉献精神就一定是让老师带病上课?反映同学互帮互助就一定是去医院给他补课?其实题材来源于生活,要想发现新颖的题材,一定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当然,如果有一颗能善于挖掘美的心,所有你看起来并不经意的小的生活细节都会成为写作的好的题材。看脍炙人口的长篇巨著,哪部没有生活?于平凡处体味不平凡,于无声处聆听有声,这才是作文的最高境界。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道理,一个陌生人走在路上,他一定是有事情要去做;一只鸟落在树上,生活的维度里一定有关于这个鸟的一段故事;一件事情发生了,它一定会有前因和后果。素材是生活给予的,把生活中观察到的平凡的素材按照一种逻辑关系有机地组合到一起,就会形成有冲击力的新颖的素材,这个能力只有人类才有。这是一种用新意、有创见的角度去观察生活的结果,这是一种通过所学知识挖掘事物更深层更内在含义的结果,这是思维角度变换激发创作火花的结果。组合和嫁接出来的新颖的素材只要符合常理都可以用,《小小说》《微小说》《读者》等杂志上就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平日里多看这样一些小品文有助于开拓孩子的写作思路。

好人好事为什么不能是公交车上让座,扶老奶奶过马路?表现老师的奉献精神为什么不能是让老师带病上课?反映同学互帮互助为什么不能是去医院给他补课?题材的新颖还表现在对旧题材的利用和挖掘上。题材之所以不新颖,其实很大程度上并不在于选材,按照“作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常理,新颖应该是出在作者的笔触上。当一个经常路过的小店门上突然贴了一张“家中有事,暂歇业一周”,你能不能成文?老板回家省亲?逃避债务?又或是自作主张外出游玩?每一个思路都能写下去,具体写什么就要看自己比较熟悉哪方面,又或哪方面有更深的立意了。

再比如,有个孩子写“奶奶的唠叨”,他说,奶奶爱唠叨,我对她发火了,但是事情过去后感觉自己做的不对,于是回过头来向奶奶道歉,说以后不会再这样做了。这是一件普普通通的事情,估计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过。但是,只这样,不够新颖,也没有比较深的立意。另外一个孩子,写的是“爷爷的习惯”。他说,奶奶去世后,爷爷爱看电视,有一天,放学回家后看到电视还开着,爷爷却躺在沙发上睡着了。那一刻他才忽然明白:原来爷爷并不爱看电视。他继而延伸开来,说我们平时太忙了,没时间陪爷爷说话,其实他只需要声音就可以。引出一个很高的立意:呼吁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旧材料、小细节都有其背后很深的可以挖掘的立意。就看你能不能从小事中,挖掘出大的问题,这是一种能力,无关乎选材。

旧的题材通过合理的构思和创意完全可以体现出新意。拿公交车上让座来讲,如果孩子单单描述让座的过程,无论文字如何生动,圈定的情节圈定了阅读者的思路,无论如何是引不起阅读兴趣的。如果孩子这样写:一位老爷爷上了车,我没有让座,坐在我后面的女孩让了座,当车停靠在下一站时,女孩下了车,我突然发现,这个女孩原来是个腿部有残疾的人。这种描写一下子就让人从情感的平淡中跌进洪流里,让题材变得生动,让情感萌发了新意。

旧的题材也可以通过不同角度的思维转换获得新意。比如“我从未如此快乐”,大家都写自己是如何得到快乐的,你却可以写自己付出获得了快乐;再比如“我的好朋友”,大家都写自己的同桌或者知己,你却可以写自己熟悉的动物或植物;记得济南2012年年底期末考试考过一篇阅读:《一只空瓶子的温暖》,故事通过对父亲和闺女在处理空瓶子的过程中所持有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对比,给捡垃圾这样一件极其平常的事情赋予了新意,当然立意也更高了些。

写作是一种生活话的艺术。所以写作中的材料尽量要真实,但并不要求亲历。你听到的,你看到的,你想到的,都可以成为你写作的素材。但切记所有虚构的材料一定要符合事情发生的背景,符合人的思维逻辑。

三、细节描写

细节可以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表情、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小但有深意的动作,一个意外而又合理的情节。扩大开来,细节的描述其实为文章增添了很多的新意。细节也最能体现文章特性,突出文章立意。毫不夸张地说,在描述情感和爱的写作中,细节几乎决定了这些文章的成与败、优与劣。

所谓细节描写,其实就是对有针对性的中心句子或者形象,进行扩句的过程。这种扩句的练习已经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这种扩写不局限于动作、语言和心理,甚至在状物上都可以。采用的方法无非就是对这些拟扩的句子加以六种感觉的描述:听觉、味觉、触觉、视觉、嗅觉、感觉,并配合各种文学修辞和描写手法,比如排比、拟人、通感等。

比如,有一个孩子在描写下雨时,爸爸来接她放学回家,这个例子不能不说俗气。但是一加上细节,文章就显得丰满多了:“爸爸就站在雨伞下,异常拥挤的人流里,佝偻着身躯,焦急地等待着我。穿的衣服因不停地张望和探头而淋湿了一大半,我忽然发现,爸爸的头上多了几根银发,我不敢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看着那风中瑟瑟抖着的银发,我的鼻头一酸。”表情、动作、心里活动、景物都写的比较细致,爸爸为这个家的付出、对我的关爱无须过度修饰,就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这是场景和心理描写,当然,也可以写动作细节,比如:“我不由地伸出手来,想拉着爸爸,爸爸猛得把手缩了回去,他淡淡地说:“我的手太凉。”顺势从我肩膀上卸下了沉重的背包。”如果没有雨中的这些细节,接孩子回家就成了每一个孩子都会碰到的最俗气的事情了。俗事之所以不俗,是因为普通的事物里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和丰富的情感,孩子应该学会从小事里挖掘这些难得见人的感动。

生活中的细节你真的注意了吗?每一个细节你真的思考了吗?有一个孩子写晚自习的时候妈妈给自己送牛奶,他是这样说的:“妈妈送完牛奶、走了、然后又回来了,她转了一下杯子后又走了,原来,杯子刚才对着自己的地方有一个小小的豁口。”一个举手投足的简单的动作,牵出了一个仔细的孩子,也牵出了一个细心地充满了爱的母亲。

儿子去北京参加二胡比赛,妈妈在家给爸爸埋怨似地唠叨着:“这小子,去了北京这么多天,只发过一次短信。”其实,去北京的时间只有2天。一句朴素的语言里包含了多少母亲对于一个孩子的爱啊。孩子坐晚上的火车,早上5点多才能到家。5点刚过,平日里懒床的爸爸也一骨碌爬起来,催促母亲说:“赶紧给儿子打个电话,咋这么晚了还没有回来?”平凡中的爱才更显得伟大和感人。

如果一个作文题目《我从未如此快乐》,我们把题材定位到学游泳上。你认为一定要写游泳池周边的场景吗?写老师如何教孩子游泳的场景吗?还是写自己在泳池里的感受呢?有一个孩子是这样写的:“爸爸把我带进水里,然后就放开了,我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恐惧,我努力挣扎着学会了游泳,但是,当我转过身后,却发现,爸爸一直偷偷地跟在我身后,从来都没有离开。”这是一种快乐,作者把这种快乐上升到了父亲的爱,从而抬高了立意。

很多孩子从来不知道细节可以让材料出新。有一个孩子特别倔强,跟父亲闹矛盾以后,被父亲打了一巴掌。于是,这个孩子就一气之下出走,去同学家住了两天。第三天回家的时候,他突然发现父亲的头发上面有一层灰尘,走近了仔细一看,原来不是灰尘,而是白发。他出走的这三天,父亲为了找到他,受尽了心灵和身体上的折磨,自己的置气让父亲几乎是一夜白了头,爸爸见到他回来,没有打他,也没有骂他,只是不停地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仿佛是给儿子说,也仿佛是给自己说。当父亲回到卧室,儿子的心里五味杂尘,孩子一瞬间明白了很多道理。其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平淡的生活中不乏有这样的思考,有一些东西不是非要经历山崩海裂才能得到证实。

其实,写作就是成长,写作就是生活。孩子的成长往往在于一个动作:懂得、学会、理解、明白、领悟。如果你写出来的东西自己看了都有点酸酸的或者甜甜的或者辣辣的,那么它也一定会给某些读者带来同样的感受。这也是一篇文章有价值的体现之一,即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写作的要素还有很多,一个好的立意,一个新颖的选材,加上恰当的细节描写,一定能让你的作文熠熠生辉,增色不少。还等什么呢?把这些想法用到你的下一篇周记或作文里吧。

备注1:

文章中大部分例子取自于学而思网站巧玲老师的聊天记录 附录1:

三篇济南市中考作文分析

幸福三要素 篇5

余也鲁译

幸福的生活有三个不可缺的因素: 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能爱人。

有希望。

亚历山大大帝有一次大送礼物,表示他的慷慨。他给了甲一大笔钱,给了乙一个省份,给了丙一个高官。他的朋友听到这件事后,对他说:“你要是一直这样做下去,你自己会一贫如洗。”亚历山大回答说:“我哪会一贫如洗,我为我自己留下的是一份最伟大的礼物。我所留下的是我的希望。”一个人要是只生活在回忆中,却失去了希望,他的生命已经开始终结。回忆不能鼓舞我们有力的生活下去,回忆只能让我们逃避,好像囚犯逃出监狱。

有事做。

一个英国老妇人,在她重病自知时日无多的时候,写下了如下的诗句:现在别怜悯我,永远也不要怜悯我,我将不再工作,永远永远不再工作。很多人都有过失业或者没事做的时候,就会觉得日子过得很慢,生活十分空虚。有过这种经验的人都会知道,有工作不是不幸,而是一种幸福。

能爱人。

诗人白朗宁曾写道:“他望了她一眼,她对他回眸一笑,生命突然苏醒。”生命中有了爱,我们就会变得焕发、谦卑、有生气,新的希望油然而生,仿佛有千百件事等着我们去完成。有了爱,生命就有了春天,世界也变得万紫千红。

最完美的祷告,应()该是:“主啊,求你帮助我有力量去帮助别人。”

快速瘦身三要素 篇6

运动1:必要的户外运动是少不了的。

选择户外运动是因为能够呼吸更好的空气,同时阳光、空气等都能带来相对好的心情,也能促进晕的效果。科学证明,户外运动在一周内进行4次左右可以极大的消耗脂肪,让你的活力明显的提高,但要记住每次进行起码要半个小时,否则也是无意义的。

运动2:散步或者慢走等行走类的运动。

选择通过步行来让自己达到瘦身的目标是非常可行的。大家要明白,当我们进行差不多一个小时的行走的话,能够消耗足够多的热量以及减脂的。最好一周能够有起码五天时间都能进行,尽管是散步形式,但是速度也不过慢,谨记。

运动3:举重类的项目。

与负重的锻炼是相似的做法,依靠力量的训练来达到瘦身的目的一直都是多数人的选择,而且举重类的运动能够在增加肌肉以及发展肌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不过它是有限制的,比较适合年轻人,中年人慎重选择。

瘦身运动误区

当然当你了解能够帮你瘦身的方法的时候,也要注重一些常见的误区,一些可能导致最终没有任何效果的做法。

误区1:运动后不宜吃多。

不管你健身锻炼的目标是什么,当你完成每天的锻炼之后,正常的饮食才是你需要的,如果你放开身心去接受任何种类的食物,可能会导致一天都白练了!最正确就是吃些蛋白质、脂肪、纤维类食物,油炸或者垃圾食品慎食。

误区2:过分想象成果。

很多人就是想当然,认为自己一旦健身开启疯狂模式就要有收获,这是不科学也是不对的,任何目标的达成都需要一个过程,一个时间段,一个合理科学的方式,想象是不可能成为真实的,特别是空想的时候!正确的做法就是要按照科学的态度以及锻炼方法进行,只要坚持下去,随着时间的过去,你一定能够看到好的效果的。

误区3:运动间断式。

运动千万不能断掉,要持续性的进行,就算平常没有计划当中的训练,也要保持身体是一个相对的热身或者运动状态,比如走路以及骑车等都是可以的。这些相对强度不大的运动,积累下来也能有很好的效果哦!希望大家不能不做。

以上的这些都是对大家瘦身非常有帮助,运动的帮忙以及误区的解读,你是可以在细节以及宏观上将瘦身工作坐到极致的。当然就算上面讲到坚持一词,在追求任何健身目标的过程当中,没有坚持就不会有好的结果,瘦身也是如此,希望大家都能拥有好身材,不妨收藏起来,慢慢的练习吧!

★ 给文档健健身 PPT瘦身技巧

★ 高中地理快速提分技巧

★ 语文课文快速背诵技巧

★ 瘦身计划

★ 瘦身广告词

★ 瘦身协议

★ 中考高分英语作文三大技巧

★ 应聘销售的三大面试技巧

★ 澳大利亚留学申请大学三大技巧

话剧表演三要素 篇7

关键词:话剧,表演,要素,语言,动作,情感

话剧是我国戏剧艺术之一种, 我国权威工具书《辞海》对“话剧”所下的定义是:“中国对以说白 (包括对白、独白等) 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一种戏剧的称谓。即西方所称的戏剧 (英文drama) 。中国原已有以歌舞道白为主。表演故事情节的戏曲。至19世纪末, 在戏曲改良运动中开始出现摆脱歌舞的‘时事新戏’和‘时装新戏’。同时在西方戏剧影响下, 上海等口岸城市出现具有话剧基本形态的学生演剧。1907年, 在日本新派剧的影响下产生新剧 (又称文明戏) , 并出现一些职业化剧团。辛亥革命后, 新剧逐渐衰落。五四运动后, 中国现代话剧兴起, 当时称爱美剧、直新剧或白话剧。1928年由洪深提议定名为话剧。” (1)

表演艺术是话剧的支撑与中心, 从理论上对话剧表演艺术的主要元素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 可以为话剧表演提供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笔者作为一名话剧演员, 原结合个人话剧表演的艺术实践与理性思考, 对话剧表演的三大要素———语言、动作、情感发表一些浅见, 以与同行共同讨论。

一、话剧表演的第一大要素:语言

话剧话剧, 顾名思义, 即说话的戏剧, 所以语言自然成为话剧表演艺术的第一大要素。

话剧的语言本身就具有潜在的动作性, 所以有人把话剧的语言称为“语言动作”。

话剧的语言有许多形式, 其中主要有对白、独白、旁白、画外音等。话剧的语言又通称“台词”。

(一) 对白

对白是话剧表演的主要语言形式, 对白即剧中人物之间的对话, 它体现出人物之间的冲突、碰撞、交流等情感含量。话剧的对白应包含“说什么”、“为什么说”、“怎么说”三个元素, 这三个元素表现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不同思想、不同心境、不同感情。

同时, 对白作为人物之间交流交往的主要方式, 还要每个人物的语言要给对手施加一定的冲击力与影响力, 从而强化双方的心理潜在的动机。可见, 说好对白, 是话剧演员的要务。

(二) 独白

独白指的是剧中人物孤身独处时直接对观众倾吐内心隐秘或披露内心矛盾的语言。例如莎士比亚名剧《哈姆莱特》中男主人公哈姆莱特的有名的大段独白“是生存还是毁灭”, 就表现出人物内心的矛盾。

(三) 旁白

旁白与独白的区别是:旁白是剧中人物与其他人物对话之间插入的自语, 它也是揭示人物内心隐秘的重要手段。

二、话剧表演的第二大要素:动作

话剧又称“动作的艺术”, 话剧在西方称为“戏剧”, 其英文“drama”, 原意即“动作”。

话剧的动作有三种:

(一) 形体动作。形体动作也称“外部动作”, 指的是人物身体各部位的动作, 这些动作要求生活化、真实感。

(二) 心理动作。心理动作也称“内部动作”, 指的是人物内心的激烈的动作。

(三) 静止动作。静止动作又称“停顿”, 是一种以静显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特殊动作。

话剧的动作表演, 要做到形体动作与心理动作有机统一, 即“情动于中而形于外”, 通过形体动作表现心理动作, 使形体动作成为心理动作的外化。

三、话剧表演的第三大要素:情感

我国话剧表演艺术基本上属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即“体验派”表演体系, 强调的是角色的情感体验与情感表现, 所以情感理所当然地成为我国话剧表演艺术的第三大要素。

话剧表演要求演员“在剧本规定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地体验角色的生活、情感和思想, 并且在演出时再现于表演之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主张‘我就是角色’, 并且根据戏剧情境做出一连串的行动, 称之为‘行为’。” (2)

综上所述, 话剧表演以语言、动作、情感为三大要素。须要强调的是, 这三大要素是密切结合、有机统一的, 其中又以情感为生命与灵魂。

参考文献

①辞海[M]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P479.

成功三要素 篇8

你自己要行现行社会,创造价值是生存的首要条件,要生存,就要有一技之长。想要成为英才的人都知道,没有真本领,再好的机遇也能从眼皮底下溜走,通过守株待兔斩获成功是小概率事件中的小概率。虽然说“怀才不遇”之人也有存在,但不怀才就一定没戏。一个想要成为英才的人,前期的自我修炼十分重要。首先,要打造好个人的硬件。比如在一个网络公司,技术工作者要熟练掌握网络技术,管理者则应具备管理学、心理学、计算机通信等各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其次,要有良好的软件,即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人格魅力,诸如坚持、独立,自信、刻苦、执著、宽容、感恩等。所有的这些都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特质。因此“自己要行”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要有人说你行许劭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人物评论家,任何人能进入他的“月旦榜”,都会迅速蹿红。青年时期的曹操为求许劭一语评价而煞费苦心,在获得“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之后方大笑离去——因为他已获得足够的舆论资本和心理暗示:许劭的评价充分肯定了他非同一般的壮丽人生,也给那些胸怀大志的有为之士选择明主提供参考。

别人说你行,真的很重要。但怎么让别人说你行呢?像曹操一样自己掌握主动权!

当一个人在千千万万的求职者中间游走,如何才能让自己脱颖而出?这就需要我们进行自我营销。自我营销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自我品牌的构建和网络营销。充分利用每一个展览会、交流会、销售会、公司例会和培训学习,构建自己的职场人脉,展示自己的特长;珍惜每一次和客户互动的机会,让每个细节为自己的品牌加分:利用“六度空间”的理论在各种博客、论坛、人才交流网站结交志同道合的“陌生的熟悉人”,你就可以获得各种潜在的机会。要牢记:机会都是别人给的!“要有人说你行”是成功的充分条件!

说你行的人要行求职和招聘永远是双向选择的过程,而不应该是应聘者的“被选择”。得到企业的赏识,是因为你符合企业的价值观,但是并不代表双方是匹配的。“良禽择木而栖”,求职者在激情满怀地面对工作的同时,也应该深思熟虑一下:这个企业或单位是不是适合我停留的那颗“树”。因为一旦选错了行业或者企业,战略方向也就错了——所谓选择大于努力,就是这个道理。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选择是战略,而努力则是战术,战略定位的错误会影响该时期整个职业生涯的方向。

曹操有一个幕僚叫郭嘉,此君聪慧明达、机警过人,属国土级人物。他本是袁绍帐下的谋士,但因发现袁绍“外宽而内忌”,很快就弃袁绍而奔曹操。曹操与郭嘉经过一番交谈,非常欣赏郭嘉,认为郭嘉是助他得天下之一大人才;而郭嘉也看准曹操,死心塌地地为他出谋划策,立下了汗马功劳。郭嘉绝对是个英才,但是如果当初他铁了心跟袁绍,即使再有才华,也可能和田丰、沮授一样功败垂成。只有说你行的那个人也行——他本身是优质领导或优质渠道——你的未来才更有保证!“说你行的人要行”是成功的充要条件。

论文写作三要素 篇9

什么是论点呢?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确立论点是写好议论文的前提。议论文的论点必须做到鲜明、正确。鲜明,就是要明确地表示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对某件事情、某种现象发表议论,必须态度明朗,观点明确,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正确,是指观点要符合客观实际、合乎情理,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鲜明与正确,是对初学写议论文者的基本要求。如果再要求高一点,论点还应当有新意,有深意,有现实意义。所谓新意,是说要有自己的看法,不要总是重复别人的观点;所谓深意,就是不能只抓表面现象、就事论事,而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谓现实意义,就是议论要有针对性,要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说,论点是议论文的中心,是起统帅作用的,没有论点就不成其为议论文。但是,只有论点能成为议论文吗?也不成,还必须有论据。

什么是论据呢?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据。一篇议论文中,提出论点以后,还必须举出事实讲出道理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这些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就是论据。作为论据的事实,包括现实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字等。这些事实必须真实,不能臆造或虚构,建立在虚假事实基础上的论点是站不住脚的。为了保证事实的真实性,引用的材料要有出处,要检查核对,要准确可靠。作为论据的道理,应该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它的正确性应该是为人们公认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经过革命实践检验和证明了的真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可以作为论据。自然科学中的原理、定律、公式,还有一些在历史或现实生活中作出贡献的仁人志士的言论,以及流传于世的谚语、格言,只要它们是正确的,是揭示了事物本质规律的,富有深刻哲理的,同样可以做论据。但引用时要严肃慎重,不能断章取义,牵强附会,更不能歪曲篡改。同时,要彻底弄懂有关论述的精神实质,做到完整、准确。选择、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有几个基本要求:一是论据必须能紧紧扣住论点,能为论点服务,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如果说确立论点解决了要证明什么的问题,选择论据解决了用什么证明的问题,论证过程则要解决如何证明的问题。这部分知识有两个要点,一是安排结构,二是选择论证方法。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结构安排得好、文章才能完整,有序。议论文的结构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引论是文章的开头,用来提出文章的论点或用来点明文章所要议论的问题(?quot;论题)。本论是文章的主体,主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结论是文章结尾,或是得出结论,或是进一步强调论点,有时也用来提出希望、要求或解决问题的办法。

论证方法。

情绪的三要素 篇10

情绪的三要素包括情绪体验、情绪表现、情绪生理。

因为情绪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和外部表现,他们与生理基础一起就被看做是情绪的三要素,对情绪管理非常重要。

情绪的三要素之一:情绪体验

情绪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色彩,即喜、怒、悲、惧等。各种具体情绪的主观体验色调都不相同,他们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需要、追求的目标、认知评价等各方面的差异,同一环境对不同的人可能意味着不同的情境,因而产生的情绪也可以不同。

但是特定的情绪体验的感受色调,既没有个体、民族的差异,也没有性别、年龄的差异,情绪体验的不变性是使情绪在人际间产生共鸣的保证。

情绪的三要素之二:情绪表现

情绪具有独特的外部表现形式,即表情。表情是表达情绪状态的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变化模式,表情动作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情绪语言,它以有形的方式体现出情绪的主观体验,成为人际间感情交流和相互理解的工具之一。

情绪包括面部表情、体态表情和声调表情。

情绪的三要素之三:情绪生理

情绪产生时必然伴随着显着的生理变化,中枢神经系统对情绪起着调节和整合的作用。大脑皮层对有关感觉信息的识别和评价在引起情绪以及随后的行为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网状结构的激活是产生情绪的必要调节;边缘系统参与情绪体验的产生;内分泌系统与自主神经系统之间的联系直接参与情绪反应。

用光三要素 篇11

光线的软硬程度、方向与色彩是决定我们照片表现的三大基本要素。学會如何去驾驭光线,先要学會判断光线这三个要素,然后再去不断完善照片的布光。

通过阴影判断光线的特性比通过高光判断光线的性质来得更容易。方向性明显的硬光會在画面中留下边缘清晰、影调浓厚的阴影;而柔和的光线會让阴影也跟着柔和起来。影子永远位于光线的另一侧。所以它们能为我们揭示光源的方向。

光源位置

光线的软硬程度取决于光源与被摄对象之间的距离及相对大小。光源越小,光线越硬、越集中;光源越大,光线越柔和、越分散。记住,这儿所指的大小并非发光物体的实际尺寸。而是与我们拍摄对象之间的相对大小。例如说太阳本身体积巨大,但由于和拍摄对象之间的距离太遥远,因此在拍摄时被我们视作点光源。

光线的方向决定了阴影的位置。两者的结合则决定了被摄对象的纹理与形态表现。来自相机方向或相机后方的光线會将阴影留在被摄对象后方,使其在画面中显得扁平。这样的光线很适合表现细节,但无法表现物体的纹理或形状。来自被摄对象一侧的光线能营造更加有趣的拍摄结果。这种光线被称为侧光。阴影位于被摄对象的另一侧。能充分展现被摄对象的纹理质感与外形轮廓。

正午出门拍照。最常遇到的情形就是光源位于被摄对象正上方。在这种条件下拍照,结果并不理想。尤其是人像,双眼完全位于阴影中,鼻子和脸颊下方也有浓厚的阴影。

白平衡

除了光线的软硬特性与光线的方向之外。不同光源的颜色也會给画面的表现与基调造成巨大的影响。光线的颜色变化被称为色温。相机上的白平衡设置正是为了校正不同光源的色彩差异。

光源色温使用开尔文温标表示。色温较低的光线偏橙红色。而色温较高的光线则偏蓝紫色。通常我们需要调整相机的白平衡设置来确保拍摄结果的色彩准确。这时可选择自动白平衡选项。亦可根据拍摄现场的实际情况从白炽灯、日光或多云等预设中选择。不过有意使用“错误的”白平衡设置也可以给我们的照片带来偏暖或偏冷的特殊效果。

试试看控制光线

需几样简单的装备,我们就能开始尝试布光。把台灯放在不同位置,观察光线及阴影给被摄对象带来的不同效果。使用台灯作为光源的时候,我们需要将感光度设置为ISO 800或1600,才能保证足够的快门速度,避免机震造成的画面模糊。

顺光

光源位于相机后方,直接指向被摄对象,让拍摄对象显得扁平。其结果类似于太阳在我们身后或使用机顶灯时得到的效果。此时阴影會位于光源的对侧。

侧光

将光源移动到被摄对象一侧能得到更加理想的光线,和与相机位于相同方向的光源相比更能体现被摄对象的形体轮廓,有利于表现质感和立体感。

逆光

电视新闻摄像的“三要素” 篇12

本体特征“三要素”

电视新闻摄像的本体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个要素, 即忠于生活的纪实性、源于声画的真实性和限于时空的单向性。

忠于生活的纪实性。电视新闻摄像首先要遵循新闻规律, 镜头反映出来的必须是现实生活本身。客观现实有其自身发展变化的逻辑, 它不以摄像机的拍摄与否而发生转移。电视新闻摄像要充分利用摄像机的纪实优势, 按照生活自身的发展逻辑, 捕捉生活流程中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

源于声画的真实性。真实性永远是新闻的第一属性, 电视新闻也不例外, 只不过跟其他新闻报道方式相比, 电视新闻摄像通过视听双渠道、声画一体化的传播方式, 使其携带的信息量最大、产生的真实感最强。

限于时空的单向性。客观世界流程一去不复返的运动规律, 决定了电视新闻类节目在记录表现上的一次性, 同时也限制了电视新闻摄像不能采用影视剧那种导演摆布、演员扮演、组织重演的拍摄手法。

摄像采访“三要素”

“身入”、“心入”、“情入”是电视新闻摄像采访的三要素。三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 共同缔造身行则动、心诚则灵、情真则美的摄像采访境界。

“身入”是摄像采访的基础工作, 摄像师必须在事件发生前或发生时尽可能快地赶到现场, 对新闻事件进行同步报道, 这样拍出的画面才能既真实又具感染力。

“心入”是摄像采访的重要环节, 在“身入”的基础上, 摄像记者要尽量拉近与被采访对象的距离, 用心去发现对方内心世界的闪光点, 摄取充满生活气息的动人情节。

“情入”是摄像采访的根本要求, 摄像记者只有把对采访对象的真情实感融贯于采访拍摄的全过程, 让情感始终溢于心间, 让镜头常带情感, 才能拍摄出令人击节赞叹的新闻画面。

现场应变“三要素”

挑、等、抢是新闻摄像记者在复杂多样的拍摄现场所应表现的应变能力的经验总结。

挑, 即通过深入生活, 在对新闻事件进行调查、分析、观察的基础上, 挑选最能反映新闻本质的典型形象, 选择新闻人物最富有个性的动作和表情, 选择最佳的拍摄角度和拍摄方向等。

等, 即在不影响事件的自然流程的前提下, 随时做好拍摄难备, 等待拍摄富有新闻价值和表现力的时机, 等待新闻人物的出场和活动等。

抢, 即在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 把典型的、感人的现场情景和人物瞬间活动抢拍下来, 把稍纵即逝的新闻画面抢拍下来等。“宁抢三分, 不让一秒”是新闻摄像采访应具备的意识。

运机原则“三要素”

稳、准、匀是电视新闻摄像的拍摄要领和运机原则。

稳, 即画面平稳, 无论采用何种拍摄方式, 持稳摄像机不使画面产生上下左右的晃动, 这是摄像师最起码的技能要求。

准, 即画面构图完美、曝光控制正确、拍摄意图明确、落幅镜头到位、图像清晰明了及色彩还原真实等。

匀, 即运机速度均匀, 画面节奏统一, 起落幅镜头速度要缓慢, 加减速变速要均匀等。要避免忽快忽慢、大起大落、犹犹豫豫以及痉挛式、刷墙式、拉风箱式的拍摄。

画面造型“三要素”

摄像景别、摄像方向、摄像高度是电视新闻画面造型的三要素, 每一个画面都包含了这三个要素。

摄像景别是指被摄主体和画面形象在画面框架中所呈现的范围和大小, 有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及特写等类型。不同的摄像景别具有不同的表现特点。

摄像方向是指摄像机在水平平面相对被摄对象所处的方位, 有正面、侧面、斜侧及背面等角度。摄像方向发生变化, 画面中的形象特征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摄像高度是指摄像机在垂直平面相对被摄对象所处的方位, 有平摄、俯摄、仰摄及顶摄等形式, 不同的摄像高度具有各自不同的造型效果。

镜头叙事“三要素”

镜头叙事“三要素”也被称为“三镜头法”。三镜头指的是客观镜头、主观镜头及半主观镜头。

客观镜头, 是依据常人观察习惯而进行的旁观式拍摄, 强调旁观纪实性, 在新闻摄像中应用最为频繁。在拍摄电视新闻采访场景时, 也叫做定位镜头、关系镜头, 用以交代摄像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之间的站位关系。

主观镜头, 是模拟被摄主体视点而进行的参与式拍摄, 追求主体表现性。被称为“第一人称视角”, 反映采访对象和摄像记者的主观视点。

半主观镜头, 被称为“第三者视角”、“旁听者视角”。犹如两个人正在对话, 第三个人站在旁边好奇地聆听。一般被形象地描述为过肩镜头, 用于交代两个人物的交流过程。

执机方式“三要素”

电视新闻摄像的执机方式一般分为固定执机、肩扛执机、徒手执机三种。

固定执机是将摄像机架在三脚架等支撑辅助设备上进行的拍摄。其特点是画面稳定、运动均匀, 同时能让摄像师从负荷状态下解脱出来, 使之更能轻松自如进行拍摄。

肩扛执机是将摄像机扛在拍摄者肩膀上进行的拍摄。其特点是调度灵活、画面自然。拍摄中尽量以身体的运动代替步伐的移动, 多采用广角镜头, 以保证画面稳定。

徒手执机是用手持的方式进行的拍摄。有较大的机动性, 可对外界情况的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 并能在复杂的环境下拍摄。

运动摄像“三要素”

电视新闻摄像有固定和运动之别, 其划分依据是拍摄时摄像机的机位、光轴、焦距三个要素是否发生变化。拍摄时, 机位、光轴、焦距都不发生变化, 称之为固定摄像;当在一个镜头中通过移动机位, 或者变动光轴, 或者变化焦距所进行的拍摄称为运动摄像。

当摄像机机位发生移动时, 可以产生机位推、拉、移、跟、升、降等镜头效果;当镜头光轴发生变动时, 可以产生摇、甩等镜头效果;当镜头焦距发生变化时, 可以产生变焦推拉的镜头效果;当机位、光轴、焦距有两个或三个要素同时发生变化时, 就可以产生综合运动镜头效果。

运动摄像通过机位、光轴、焦距三要素的变化, 产生了多变的景别和角度、多变的空间和层次, 形成了多变的画面效果。

机位设置“三要素”

在拍摄采访、谈话类新闻场景时, 根据轴线规则, 在两个人物关系轴线的一侧可以设置三个机位, 这三个机位构成了一个底边与关系轴线相平行的三角形, 这就是机位布局的三角形原理。三角形原理可以演变出外反拍、内反拍及定位三个镜头, 也称机位设置的“三要素”。

外反拍镜头, 是位于三角形底边上的两台摄像机分别处于被摄人物的背后, 靠近关系轴线向里拍摄的镜头。每个画面包含两个人物, 但其正背远近不同, 用于交代两个人物的交流过程。

内反拍镜头, 是位于三角形底边上的两台摄像机处在两个被摄人物之间, 靠近关系轴线向外拍摄的镜头。使得每个画面只有一个人物, 用于细致地刻画每个人物的神态。

定位镜头, 是机位位于三角形的顶端, 画面同时表现两个人物, 使得两个人物处于同一平面, 所占画面空间相等的拍摄镜头。定位镜头用于交代环境和确定人物的站位关系。

拍摄技巧“三要素”

电视新闻摄像常用的拍摄技巧有偷拍、抓拍、摆拍等三种形式。

偷拍。在大多数情况下, 当摄像机直接面对被摄者时, 任何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收敛自己, 或者由于羞怯、紧张而产生不自然的情绪和举动;或有意去掩饰真实内心、夸张表现, 难以达到记录真实的效果。电视隐性采访运用隐藏的摄像机偷拍, 正是为了不破坏新闻事实的自然进程, 获得正常拍摄难以获得的素材。

抓拍。抓拍是指摄像师在新闻现场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不加以任何干预而进行有选择的记录的拍摄手段。抓拍除了要求摄像师有敏锐的眼力和熟练的摄像技艺外, 还要有果断灵活的判断能力和随机应变的反应能力。

摆拍。摆拍是对某些电视新闻摄像表现的补充, 指摄像师在拍摄过程中出于对主题思想表达或是主体、陪体关系处理等因素的考虑, 采用设计、调整、整理、改变等手法对被摄对象的局部和全部干预的一种拍摄手段。摆拍的原则是不能弄虚作假, 不能制造新闻事实、夸大内容。

“三要素”虽为电视新闻摄像的要点所在, 但在实际拍摄中, 摄像记者一定要灵活掌握、恰当应用, 切忌死搬硬套、本末倒置。

参考文献

[1].郭艳民:《电视新闻摄影理论及应用》,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年版。

[2].周毅:《电视摄像艺术新论》,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年版。

上一篇:入司感受下一篇:塔吊多塔作业安全控制要点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