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审计论文(精选8篇)
(一)领导重视,构建良好的内部工作环境
近年来,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生源下降、归还新校区债务、提高教师待遇等财务压力,经费异常紧张,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内部审计功能弱化,高职院校资金浪费与紧张并存,公用经费浪费严重,长明灯、长流水屡见不鲜,二级单位创收缺乏控制,大吃大喝,甚至在采购商品和服务或基本建设、修缮过程中接受商业贿赂。在此背景下,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提高管理水平,防止和扼制腐朽现象的发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花最少的钱办更多的事,不失为一条最简便易行、节约资金的快捷通道,同时还可以促进廉政建设。因此,高职院校领导应打破传统思想的禁锢,从思想上切实加强对内部审计的重视,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加大审计资源的投入,配备与工作发展相适应的审计人员队伍,为内部审计的顺利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改善内部审计机构管理体制和领导体制
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是审计工作顺利开展,逐步完善内部审计制度的组织保障。虽然,为了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目前很多规模较大的本科院校已在尝试建立由总审计师、外部审计师、独立审计委员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直接对校长负责,审计机构由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这样,自然大大提高了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但根据目前高职院校的发展规模(大部分学校学生人数在一万人以下,教师人数在500至1000人之间)及内部审计工作实际情况,尚没有条件也没有必要建立审计委员会。因此,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建议逐步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并由单位主要负责人——院长直接领导,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和独立性,为内部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开展工作、大胆地揭示问题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积极探索内部审计转型
在高职院校经济活动逐步走向市场机制的转型时期,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工作肩负着更加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处于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加快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传统的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已不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离现代审计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有必要更新观念,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转变。在审计理念上,要对内部审计是检查系统的认识向控制系统的认识转变;在审计职能上,由单纯的.监督向监督与服务并重转变;在审计目标上,以查错纠弊为主向以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能力为主转变;
在审计内容上,由财务收支向业务领域和信息系统拓展,全方位、系统式覆盖;在审计方式上,由以结果导向为主向与过程导向并重转变,由事后监督为主向与事前、事中全过程监督并重转变;在审计手段上,由手工操作为主向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主转变。
(四)加强宣传,促进观念转变
2009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将高校内部审计定义为:通过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 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 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 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是通过关注高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方式, 为提高学校整体价值服务。
(一) 目前高校内部审计的内容
近几年, 高校教育和科研投入的快速提高, 资金来源渠道增加和管理模式多样化, 高校内部审计的工作越来越多, 任务越来越重。高校内部审计的内容逐步发展到财务收支与预决算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基建工程项目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绩效审计和管理审计等的综合管理审计, 审计业务得到不断拓展和深化。内部审计已成为高校管理机制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加强内部管理、促进廉政建设、提高综合效益等方面发挥着监督服务职能。
(二) 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
高校内部审计, 一是通过接受决策层、管理层的领导, 在监督过程中实现为其服务的目的;二是在审计监督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为相关执行单位服务, 所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与服务职能是相辅相成的。监督与服务并举, 才能有效发挥高校内部审计的作用。总之, 高校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和服务职能都是为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服务, 从而提高学校整体价值。
二、广泛宣传高校内部审计
实践证明, 内部审计在加强经济监督、健全内部控制、减少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等方面收到了显著成效, 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第一, 在广大内审人员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使其树立新的内部审计理念, 即树立内部审计要为学校管理创造价值的新理念。只有使广大内部审计人员在思想上充分认可了内部审计的“增值服务”职能, 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
第二, 高校可以选择一些方式向广大教职工宣传审计知识和服务新理念。这样可以使他们能够充分认识现代内部审计工作的新理念, 有助于内部审计工作为高校提供更好更高的服务。
三、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职能
(一) 牢记高校内部审计的特点是充分发挥其职能的基础
在实际工作中, 要牢固树立内部审计特点, 维护本校的合法利益, 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不同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 内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之间是内部管理监督关系。高校是孕育和培养人才的单位, 它在社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 高校内部审计应当满足高校内部管理的需要, 当好领导的助手, 对内主要依据高校内部管理程序和规章制度, 提供监督和服务职能, 促进校园和谐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对外能够运用各项相关政策, 维护本校的合法经济权益不受损害。总之,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忠实地做好高校内部控制系统中的“经济卫士”。
(二) 建立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是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保障
顺畅的工作渠道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先决条件, 但由于内部审计是学校的一个组织机构, 其工作是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和领导的安排, 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开展工作的, 缺乏相对的独立性, 所以建立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是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的保障。
首先要努力取得支持。单位党委、主管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支持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关键。积极认真地完成好安排的审计工作任务, 努力取得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认可和支持, 是干好内部审计工作的直接动力。
其次要相互理解。内部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要互相信任彼此是相互理解的基础。内部审计单位要主动与被审计单位密切配合, 审计人员与当事人及时沟通讨论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共同分析和探讨改进的可行措施。
最后要加强同其他职能部门的工作协调。内审部门是比较特殊的监督服务职能部门, 在工作中内审部门只有对其他部门抱着真诚服务和相互配合的心态, 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才能得到各方面的广泛支持和大力配合。
(三) 提高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是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基本元素
目前,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多数为财会人员出身, 知识结构单一。而审计的工作具有专业性强、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特点, 所以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精通审计和会计, 还要加强管理、计算机技术、工程、法律、税务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在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的同时也要提高其政治素质, 使其不仅恪守职业道德, 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还要廉洁自律, 爱岗敬业。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把其建设成为一支专业和技能优势互补的复合型人员结构审计队伍。提高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从而保证了内部审计服务质量, 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 更好地为学校服务。
摘要:近年来, 国家对高校教育和科研的投入明显加大, 资金来源渠道的增加和管理模式多样化,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越来越多, 任务越来越重。在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中, 内部审计机构忠实地履行着“经济卫士”职责, 充分发挥着为学校发展保驾护航的监督服务职能。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
参考文献
[1]、吴红军.浅议高校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20) .
[2]、张大栓.浅谈审计目标[J].科技致富向导, 2010 (7) .
[3]、苏河声.做好审计工作的几点体会[J].工业审计与会计, 2006 (4) .
[4]、王俊华.高校内部审计改革思路[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 .
关键词:高校内审;现状;对策
一、高校内审的现状分析
我国教育部于2004年4月13日发布第17号令,通过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并于2004年6月1日起施行,时值今日已过去5年,随着高校的扩招,校园规模的扩大,特别是近年来高校债务的增多,高校内审在强化管理、提高效益、促进廉政等方面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然而,仍有不少高校并没有重视内审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相反少数单位在机构改革时,认为内审工作可有可无,由此而造成的内审工作弱化也成了不可忽视的问题。综观高校内部审计,大多数高校审计职能流于形式、审计人员严重不足、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等问题普遍存在,要切实发挥高校审计工作的作用,必须妥善解决当前高校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当前我们应该用科学发展的观点的态度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不断加以改进,高校内审的现状:
1.认识不一,重视程度不平衡
由于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认识程度不一,必然导致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不平衡。实践证明,任何一项工作要想较好地开展,除了部门本身的努力外,领导重视亦是关键因素。目前,有部分高校领导忽视对内审工作的领导,认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内审工作可有可无,对学校教学工作影响不大,无关大局,由于重视不够,致使内审人员信心不足,工作开展困难重重。
2.内审机构独立性差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不少高校内审机构不健全。虽然近几年有的高校在机构调整时,将原有与财务合署办公的审计处已经分开单独成立审计处,但仍有不少高校将内审机构与纪检、监查、财务部门在一起合署办公,有的单位即使设立了内审机构,但又从属于财务部门,对下属单位的检查流于形式,形同于财务检查。由于机构不独立,内审人员独立性比较差,对于发现的问题,缺乏揭示和披露的勇气,严重影响了内审的工作质量。
3.高校内审缺乏统一的业务规范
虽然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近年来相继发布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业务规范和操作指南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就笔者了解的情况,几乎所有的高校内部审计至今仍然停留在过去的审计方式上,使得内审目标不明确,内审工作计划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一些审计方案脱离实际,操作指导性不强;审计调查不彻底,审计取证、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缺乏严格规范;审计意见缺乏针对性、可行性。
4.高校内审人员的素质难以适应内审工作发展的要求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较为单一,以财务会计、经济管理专业为主,难以满足高校新形势下审计覆盖面广、审计业务日益复杂、涉及专业领域宽泛的特点。目前的审计工作已涉及财务收支、经济效益、基建维修、经济责任、预算决算和内控制度评审等多个方面,监督覆盖范围涵盖了重大经济合同和大宗物资采购及大型基建投资项目招投标的全过程。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单一性,势必导致审计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势必造成审计判断失误、审计报告不实等后果,从而引发较大的审计风险,降低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对策研究
针对当前高校内审现状,在新形势下高校内审应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态度,从以下几方面改善高校内审现状从而发挥内部审计应有的作用。
1.做出成绩、善于沟通以赢得领导的信任和支持
钟对领导对内部审计认识的问题,作为内审机构的负责人:
(1)自己要正确认识内部审计的职责:《审计法》规定,内部审计是在本单位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本部门的规章制度,独立行使内部审计监督权,对本部门的主要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前李金华审计署长曾说过内部审计工作“只要领导满意就行”。因此内部审计人员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工作做到最好,力争做领导的好帮手。
(2)审计部门的负责人必须与校领导特别分管领导保持密切联系,多向领导请示和汇报内部审计工作,通过经常性工作的请示和汇报,使内部审计工作贴近领导的要求,为领导当好参谋;用实际行动告诉领导者:内审是助手、是朋友、是他们手臂延伸,是受他们指挥的。
(3)内部审计要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帮助本单位制定相关制度,并对内控制度的有效性、符合性进行测试,以检验内控制度是否有效进行,让领导真正感觉到内审机构完全可以成为他们的智囊机构。
因此内审要充分发挥内审的职能积极开展各种审计,如后勤产业的财务收支审计、干部离任审计、工程审计、专题调查、审计咨询等等;通过上述审计工作的开展,为学校的经济有秩序发展提供保障,从而取得领导的支持。
2.确保内审机构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离开了独立性,审计的任何结论将失去独立的控制作用。内部审计是市场主体层级管理与层次经营的分权产物,独立性就是根据这一分权制度建立的。这种独立性有两方面的含义:
(1)内部审计部门要独立于被监督者,这是履职的保证。
(2)内部审计要有独立的引证权,这是执法的保证。
因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体系应体现在:内部审计业务应由管理层委托并授权;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由管理层委派;内部审计部门的经费核算不受到其他部门的牵制,尤其不能受到财务会计部门的牵制;内部审计人员不直接参与所要审计的业务活动。
3.提高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审计法》规定审计人员要做到廉洁、公正、严谨、奉献。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审计人员的“硬”要两方面过硬,一方面,政治上要有良好的政治觉悟、政治水平和职业道德;因此,要提高内审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加强内审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其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拥有坚定的信念和过硬的本领,这样才能发挥内部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作为审计人员要知道选择审计就必须甘愿奉献,必须无怨无悔、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要严格遵纪守法,只有坚持下来,才能保证内部审计的权威性,才能够在整个组织的经营和管理中发挥重大作用,也才能赢得领导和同事的信任。由于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域广,知识层次要求高,作为审计人员还要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审计人员要不断地认真学习财务、审计、经济法律、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随着会计电化的发展和电子应用技术的普及,作为现代审计人员又必须掌握电子计算机知识;特别是我国已经加入了“WTO”,这就更加要求我们规范审计,我们只有“自身硬”,才能做到客观、公正,也才能赢得人们对审计的正确认知。内审人员要在提高政治素质的同时要加强业务的学习,把自学和继续教育学习结合起来,组织人员学习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以及内审工作法规制度,使内审人员及时了解行业法规和国家政策,不断更新知识,从而掌握审计的先进方法,不断适应发展中的经济形势变化,另外要鼓励内审人员掌握与人交流的技能,讲究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率,要知道“有为才有位 ”。
4.适应形势,加快转型
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理清思路,加快转型,推动内部审计工作快速发展,现代内部审计从本质上讲是本单位的“免疫系统”。根本目的是提供组织自身的“免疫力”,保证其安全健康,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内部审计机构应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内审不应作为单纯的监督机构,要将各方面、各领域、各专业的人才吸收进来,在工作中把内部审计好的思想、好的理念、好的方法传授给他们,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更好的发挥。从制度保障上要进一步完善和认真履行《内部审计准则》的具体规范,建立健全内审制度和质量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定位,转变内部审计方式,改进审计方法,创新审计手段。要积极探索经济效益审计,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资产流失问题,促使学校提高管理水平。要加强对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的推广运用。要突破传统模式和习惯做法的影响,大力推行计算机审计,提高审计工作技术含量,扩大内部审计覆盖面,挖掘审计深度,提高工作效率。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广和完善审计抽样、内控测评、风险评估等审计方法,积极研究探索适合高校内审工作的先进方法,不断提高高校内部审计的工作水平。总之,内部审计工作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以适应高校不断发展的要求。
5.内部审计信息透明化
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只有及时、有效传递,才能实现其作为资源的效能。高校应建立定期审计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可以通过校园网、报刊、宣传栏等媒体定期披露学校内部审计信息,校党委或董事会也应在教职工代表大会上报告重要内部审计信息,以强化高校审计信息传递促进其内部审计供求和功能的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阎银泉:谈高校内部审计的创新[J].《审计月刊》( 2004-4)(P43).
[2]张帆:高校内部审计体制性因素分析[J].《审计文摘》(2008-3)(P102-103).
[3]韩加平:内部审计中的沟通与技巧[J].《审计文摘》 (2008-9)(P101).
[4]刘德恒:再谈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J].《中国内部审计》(2008-5)(P38-41).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应市场经济对高校日益复杂的理财环境和日益频繁的经济活动的要求,而对高校中、高级管理者实施的以明确其经济责任关系的一种审计行为,是新形势下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促进干部廉洁勤政、客观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维护高校正常经济秩序的一种手段。作为寓监督、检查于服务中的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高校开展几年来,初步呈现出了有共识、有氛围、有合力、有成果的良好发展态势。但由于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自身具有的时间跨度长、层次高、涉及业务范围广、工作量大、审计风险多等特点和受部门领导决策与指令影响而具有的被动性、附属性、依赖性和局限性等,使高校内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在实施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笔者拟就此作一分析和探讨。
一、目前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高校内审工作的一种探索性实践活动,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领域在新经济形势下的拓展。作为高校内部审计的一个崭新的课题,各高校在具体实施中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1.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滞后。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对有关行政负责人任职期间、任职期满或因提拔、调动、辞(免、撤)职、离退休等原因离开现职工作岗位之前,就其管理职责范围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依法作出评价。而绝大部分高校都是在组织决定对领导干部工作进行变动后才委托进行审计,造成先离后审的事实,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审计成果的利用转化,有一定的滞后性,形成了审归审、用归用,审用两张皮的现象,难以达到审计应有的效果和目的,影响了审计评价的有效性,降低了审计工作的权威性。
2.思想认识不到位。目前高校中相当一部分人对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缺乏思想上的正确认识,大多数普通老百姓认为:被审者都是领导干部,他们的晋升、调任组织已有意向或已作出决定,审计只不过是搞搞形式、走走过场,装个样子给人看罢了;有的教职工缺乏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本身意义的正确理解,甚至觉得谁有了经济问题才会审谁。有些被审对象也认为:学校搞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对领导干部不信任,进而产生消积、不配合甚至抵触行为;部分审计人员也觉得:被审对象都是领导,高校内部人与人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使审计人员产生畏难思想和厌战情绪,既认真不得,又不能马虎从事。不能不审又不敢认真审代表了相当大一部分特别是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的心态。各种不正确的心态来面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致使一部分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能主动、深入而顺利地开展下去。
3.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实施对有关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价这些负责人在管理职责范围内经济活动的业绩和对存在的问题应负的经济责任,以促进加强学校的财政管理、并为组织人事部门提供考察和使用干部的依据,促进加强干部管理。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无疑是一种制约措施,对此干部群众都寄予厚望,期望通过审计,问题就会水落石出。但由于现实中审计所具有的局限性,特别是面对当前高校经济运行不够规范、会计信息有失真风险的复杂经济环境,致使有些深层次的问题,审计人员无法查证,加之相当数量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求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一些问题一时无法查实,造成某些结论失实,由此使群众对审计产生误解,缺乏热情,认为审计是走过场。经济责任审计失去了应有的作用。[!--empirenews.page--] 4.经济责任审计内涵的加大与审计人员素质低下之间的矛盾。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高校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融资渠道,教育资源的配置形式愈来愈广阔,高校经济活动日趋频繁,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任务日益加重。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涉及财务、基建、产业、后勤、科技成果转化、高校收费、贷款、各项资金管理等经济行为,需要对经济责任人的经济管理水平、工作业绩、决策水平、管理能力等作出全面的定量或定性评价,审计业务内容的宽泛与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无形中产生了矛盾。现有相当一部分审计人员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单
一、缺乏相关行业的基础知识,虽具有一部分审计理论知识,但实际发挥能力较差,导致部分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因人为因素质量不高,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
5.审计评价缺乏标准和依据。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对干部在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一个权威性结论,委托部门和审计对象对此都十分关注。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是近年重点开展的新工作,缺乏经验借鉴,而且许多责任人上任期间组织上也没有明确过具体的经济责任和目标,现在定量的评价缺乏规范的指标体系,定性的评价也难以把握。经济责任明晰度低,导致审计评价难以确定。
二、进一步深化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1.正确认识和定位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首先要求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排除阻力和压力协调校内纪检、人事、组织、财会等部门进行积极的配合与协作,在高校形成领导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教职工正确理解经济责任审计行为;审计人员支持和积极参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新形势下,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应定位在:加强高校财务管理、规范高校经济秩序、推进干部廉政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上,切实寓监督、检查于服务中,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保驾护航。
2.明确审计内容,突出审计重点,客观评价经济责任。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应从被审者任职期间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效益性入手,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评价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
3.规范审计程序,防范审计风险,积极稳妥推进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牵涉面广、政策性强、任务重、责任大,因此,制定和遵循科学的、合理的审计程序,对于顺利开展审计工作、规范审计行为、保证审计质量、作出正确的审计结论都是至关重要的。
审计准备阶段。校审计处根据组织人事部门委托编制审计方案、成立审计小组,按规定向被审对象所在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并要求被审计人根据审计内容限期提交书面述职报告及相关经济资料等书面材料。
审计实施阶段。在审计的实施阶段,通过听取被审者的情况介绍,对被审计单位的机构、人员、资产、资金、经济指标等情况作初步了解;通过分析各项经济资料和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核算程序、资金来源、运用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进一步掌握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通过走访群众、个别交谈、召开座谈会、内查外调等形式,收集动态资料,以补充了解在审查静态经济资料中不易察觉的一些问题;通过对所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完整系统的材料,进而认真填制审计工作底稿,为审计报告和处理提供充分的依据。[!--empirenews.page--] 审计终结阶段。客观、公正地分析审计工作底稿,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完成审计报告,对被审者的经济责任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审计小组应将审计报告初稿交送被审对象及所在单位征求意见,并认真对审计对象及其所在单位所提出的书面意见进行复核,复核结果经审计处审核后向委托部门提出最终的审计报告。经过层层把关的审计报告既是对被审对象负责,也是对审计机关的审计结论负责。
4.建立规范的、可对比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由于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时间不长,经验积累不多,操作性强的、规范可比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高校应边实践边摸索,尽快探索、研究和制定一套科学的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和方法,使审计人员的审计评价有可依据的标准,以进一步增强审计结论的权威性。
5.加强审计队伍建设。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专业性、政策性很强,审计风险大,因此要求审计人员不断加强审计知识培训,提高专业素质,更新知识。审计部门应定期组织优秀审计项目评审和典型案例分析,促进审计人员提高审计业务技能,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对最新颁布的财经法规、审计法规的学习,更加准确的把握政策界限,为科学全面的考核和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创造条件。
6.实现客观审计方法创新,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效率。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综合审计,是多种审计形式的复合体。为了提高其工作效率,我们内部审计机构应充分利用内审优势,逐步完善审计方法,把经济责任审计同财务审计、效益审计,特别是审计调查紧密结合起来,使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在做好事后审计的同时,注重加强经济责任的事前、事中审计监督,以及时发现和反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达到强化内部管理,确保国有资本安全完整、高效运作的目的。
7.建立落实审计意见和正确运用审计成果的有效运行机制。加强组织、人事、纪检、监察、财务、审计等各部门间的相互配合与协调,把经济责任同对干部的管理和使用以及反腐倡廉的规定有机结合起来,成立专门小组,交流汇报经济责任审计情况,组织协调审计意见的落实和审计成果的运用,研究和解决经济责任审计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并注重加强经济责任后续审计,对审计意见和决定的落实进行跟踪审计,并及时将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和审计处理意见反馈给管理层,从而加大审计决定的执行力度,真正将经济责任落到实处。
经济责任审计是手段,运用审计成果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促进干部队伍素质建设是目的。经济责任审计不但拓宽了干部监督渠道,为客观公正地评价使用干部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对于维护高校正常经济秩序、增强领导干部的财经法制观念、促进高校经济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表明: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内审长期而艰苦的工作,是高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富创举的一项实践活动。探索和完善一条适合高校校情的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道路是高校审计工作者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刘昌春。实施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需把握重点。中州审计,2002(8)[!--empirenews.page--] 2.王永智等。搞好经济责任审计,促进干部队伍建设。中国审计,2001(5)
3.陈正兴。经济责任审计要加大力度。中国审计,2001(7)
关键词: 内部审计;校办企业;改制;作用
我国高等学校的校办企业最初是作为承担教学实习、科学研究基地而设置,是以校办实习工厂、印刷厂等形式出现的。它萌芽于二十世纪50年代,起步于80年代,90年代得到迅猛的发展。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提供信息,全国高校校办产业2000年的总产值为300亿元人民币,成绩是明显的。在全国5 000多家校办企业中,87.3%是高校全资企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企业制度等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因此,加快高校校办企业整合重组和改制显得尤为急迫和重要。内部审计要为校办企业改制的顺利进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内部审计在高校校办企业改制的定位
高校校办企业通过改制,明晰产权,盘活资产存量,建立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保障体系,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校办企业改制涉及到方方面面,工作难度很大,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程”,必须精心组织,认真研究情况,扎扎实实做细做好各方面工作,确保企业改制在平稳中顺利完成。
(一)校办企业改制涉及的主要问题(1)企业债权债务的确认、承继问题。特别是对效益不好甚至停业的各类小型企业,要考虑注销企业的债权债务接收问题。(2)企业改制资产衔接及产权问题。学校有相当数量企业经营规模、经营业绩都很好,要使它们与学校之间建立起以资本为纽带的产权关系,在转制过程中,必须要有一套应急机制和措施,防止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受到严重影响或国有资产加重流失。(3)人员分流问题。校办企业体制改革难度最大的是原企业职工如何安置、分流,一般采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即原事业编制的职工继续保留事业编制,其工资、奖金、津贴由企业自行确定发放,高校负责档案工资管理。企业按规定定期向学校缴纳养老、失业等保险金及其他相关费用。职工的住房、退休、子女入学、职称评定等按高校事业编制人员相应政策执行。对原校办企业内的企业编制人员,则按国家相关规定转换劳动关系,即由全民企业职工转换为合同制职工,其工资、奖金、福利、津贴、医疗、住房、退休待遇等均由企业根据效益确定发放,同时按国家规定为职工办理养老、失业、医疗、住房公积金等独立账户,由企业按时向相关部门缴纳。对于要求提前退休的原企业编制人员,在不违背相关政策的基础上,予以鼓励并给予一次性的补偿费用。总之,企业应妥善安置分流的职工,切实保障企业职工基本生活与合法权益。
(4)企业改制方向问题。校办企业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一为实习型企业,改制后可否变更为校内实习基地,视同教辅部门,不再以企业模式运作;二为科技型企业,在此类企业中,一部分有持续发展能力,担当教学、科学研究以及孵化技术的任务,属科技型企业有较好的市场生存能力。可促其改制,组建科技实业公司,形成产学研一体化企业。一部分仅以技术服务形式存在的企业,尽可能地剥离出来,归入科技部门管理。三为生产型企业,此类企业与实习型企业有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有一定数量的事业编制在职职工。此类企业必须彻底改制,明确产权关系。四为对外服务型企业,如培训中心、酒店、各类市场等,此类企业改制存在难点是注册资本中房产、无形资产的剥离及权属管理问题。此类企业可考虑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五为对内服务型企业,如后勤集团,此类企业由于其经营范围对象的特殊性,可根据后勤社会化的进程来考虑企业的剥离和明确的产权关系。
(二)内部审计在校办企业改制中的定位
作为高校内部审计在校办企业改制中的工作定位,则应根据校改制领导小组的授权,发挥内部审计内部服务性、相对独立性的特点,依据内部审计监督、鉴证、评价、咨询服务职能参与校办企业改制的调研和实施方案的制定;做好校办企业改制过程的往来账款稽核、财产物资清查、收益分配确认等工作;配合社会审计作好资产评估。内部审计参与校办企业改制的全过程,有利于全面掌握校办企业改制前后资产状况、资本结构的变化,有利于帮助校办企业规范改制行为,为校办企业优化改制方案出谋划策、提供政策咨询服务。
二、高校内部审计在校办企业改制中的作用
企业改制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出资人、债权人、经营者和职工等多方面的利益,既要积极探索,又要规范有序。校办企业改制过程中,高校确定改制方案和按规定通过审批程序外,还必须经过法定的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交易等程序,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学校国有资产产权的界定、转让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内部审计应紧紧围绕这个关键来发挥作用。具体可从以下主要方面着手进行。
(一)摸清家底,为企业改制提供可行性依据
校办改制的目的是使企业成为面向社会和市场的独立经营的法人实体,实现自我生存发展,因此,准确地认定资产和明晰产权关系是改制是否可行的关键。审计工作的重点是全面清查资产,清理债权债务,查实损益情况,分析和评价资产状况、运营能力,为改制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分析提供依据,同时提出改制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改制工作打下基础。
为此,内部审计应尽早介入,全过程参与,加强审计监督,搞好审计咨询服务,切实履行好审计的职责,发挥好内部审计的监督、咨询、服务作用。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对改制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全面清理、清查工作,摸清真实家底,把好资产置换、处置、变现、核销关,防止资产流失。具体来说:(1)实物资产的清查重点是审查账账、账证、账卡、账实是否相符。查清有账无物、有物无账资产,分清不良资产项目及数额,确认待处理财产损失数额账项和错记、漏记账项,督促财务部门据实调整。(2)对符合申报条件的呆坏账要进一步审查手续是否齐全。对债权、债务的审查中特别对大额的、非正常名称的、余额出现赤字的账户,应追加审计程序,运用账龄分析方法,分析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长期挂帐的账户应予以重点关注。对往来账户中实质性的收入、费用挂帐,审计确认后应督促改制单位对损益进行调整。对改制前的或有事项包括未计的收支、担保、抵押和未决诉讼等,也应予以重点关注,尽可能掌握真实、全面的情况。(3)对所有者权益,重点是在全面核准企业资产、负债的基础上,确认净资产数额及其构成,分析、了解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的实际变现能力。(4)损益应以企业清算为假设前提,将收支事项打足,或有事项考虑周全,计算确认企业累计未分配利润或未弥补亏损数额,查清潜盈、潜亏及其他经济遗留问题。
(二)积极做好界定审计,为资产评估提供原始依据 对资产评估基准日资产、负债进行内部界定审计的目的和工作重点是确定落实初步审计问题的整改情况,核实期间变化内容,界定改制资产,确保国有资产在改制过程中安全、完整、不流失,并做好外部审计和资产评估的基础准备工作。外部审计和评估机构工作的基础是企业所申报的资料,界定审计在注重查实的基础上落实和完善外部要求的相关表格,准备基础资料。审计中要落实产权依据和相关数据,对历史遗留的无产权证、房产账实不符等问题追根溯源,翻阅档案资料,通过交接资料、结算资料、财务支出资料查实情况;对工程往来和分包往来按单项工程和对应单位逐一核对,要求改制企业发出的相关债权债务的函证同样一一对应,保证依据充分;追溯每笔坏账的形成原因、坏账确认的依据,要求改制企业履行内部报批手续,最终报企业领导办公会通过并报资产管理部门核准;落实设备情况说明,改制企业要求评估作减损的设备必须由设备管理处、技术处、总工程师做技术鉴定后签字确认,并按规定程序上报审批。
通过界定审计,审核所有需提供给外部审计和评估机构的资料,保证这些资料作为外部审计和评估工作依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避免了各类舞弊行为的发生。
(三)加强审计监督,评审产权转让风险
校办企业改制的具体形式包括企业股份制改造、企业托管经营、企业整体出售、企业合并、分立等,又可以划分为整体改制与分块改制两种,不同的改制形式,内部审计的监督程度、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所致力的方向、重点也不同:(1)在企业整体改制中,内部审计首先应充分发挥审计的咨询服务职能,帮助企业吃透改制的相关政策与规定。主要包括改制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产权转让优惠政策,资产评估、报损及资产、债务剥离有关问题的处理办法,金融配套政策,职工持股、债转股、企业兼并等有关规定,经济补偿及社会保障的有关规定,土地管理有关规定、不良资产处置规定等。把握好政策界限,帮助改制企业用好国家各项优惠政策,为企业优化改制方案作好参谋作用。在改制实施阶段,内部审计还应协助企业的财务部门作好清产核资、资产评估的前期资料准备工作;在社会中介机构入驻企业开展清产核资、资产评估的阶段作好内外协调,协助中介机构摸清家底、理清产权关系,查证财产的完整性,在中介机构出具的清产核资报告、不良资产报告、资产评估报告等重要文本之前,内部审计应协同企业财务等部门在征求意见阶段加强与中介机构交流沟通工作,以确保企业利益、防止资产流失、维护资产安全与合理配置。(2)在企业分块改制中,内部审计应发挥监督、鉴证、咨询的职能,为企业规范内部改制行为、维护资产安全、优化资产组合、合理配置资源服务。一个企业集团是由多个个体构成的,个体改制行为的规范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全局。因此,内部审计同样需要对企业的分块改制深度界入、全程参与,以监督改制行为的规范性、合理性。由于分块改制相对企业的整体改制来说,其规模、授权、执导者不一,改制的规范程度也打了折扣。如,企业进行分块改制时,往往作为企业行为来运作,一些内部单位进行公司化改制时,甚至不通过事务所审计或经营者的离任审计就直接进行划账、切账、改制,且操作过程中有诸多不规范行为,如:低估资产、预留秘密准备、改制前突击消费、多报不良资产、隐匿、私分账外收入、账外资产等。针对分块改制可能出现的问题,企业应模拟整体改制的一套规范化流程实施操作,首先,内部审计应参与企业内部组建的改制小组,参与并指导对被改制单位的资产清查工作,内部审计进行资产清查时,不但要理清产权关系,特别要查证财产的完整性,要摸清资产的潜在盈亏和外部风险。其次,聘请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财务审计或资产评估,通过内部审计与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结论的综合利用,核定企业的资产,确定个人入股比率,确定企业出资方式、资本结构、从保护经营者与职工的积极性角度出发,确定经营者和员工的激励约束机制。如年薪、业绩提成、股票、期权、分配方案等。最后,在企业财务部门完成改制的切账、分账、立账工作后,内部审计人员应对其账务处理的合理性、完整性、及时性进行检查与监督,并重点检查实物的分割与转移情况。因此,内部审计要从全局的高度出发,帮助企业优化组合资产、改善资源配置,内部审计应当评价内部单位的改制条件与资质,对于没有市场竞争能力,不具有创造价值能力的单位,应提出关停并转的建议,对与同类可共享资源应按产业链提出优势整合的建议,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与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国有产权转让是校办企业改制的最终环节。国有产权转让应通过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面向社会公开进行。在公开交易未果的情况下,按有关规定或经批准的,也可以采取协议转让的方式,而采取协议转让方式国资控股方应与受让方草签产权转让合同,并按照内部决策程序进行审议和决议。因此,国资控股方内部审计可对草签的产权转让合同进行评审,其重点应针对合同主要条款的“四性”,即真实性、可行性、完整性、合法性进行评审。对拟进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造的单位,审计应重点摸清单位资产、负债、损益情况,督促改制过程中严格按照程序和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操作。要监督资产评估、计价的合规性、合法性,出售变现资金收回的及时性,原有资产折股的合理性,防止改制过程中出现国有资产流失。对于直接出售给个人的单位,审计应重点监督资产折价是否符合规定;出售过程是否透明,是否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剥离出的不良资产和债务是否悬空;原有的经济遗留问题是否得到妥善处理等等。
(四)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协助管理层化解矛盾,促进安定。内部审计利用接触面广、掌握各类信息的优势,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及时把企业和员工的困难、问题以及意见真实地反馈给学校,使学校能够有针对性地采取解决措施,将员工的不满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通过对引发职工抵触情绪的事件进行审查,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发表审计结论,沟通改制负责人与职工之间的意见,解决职工的疑惑和不满,安抚职工的情绪,维护社会稳定。在制定改制方案时,内部审计通过对改制方案是否用好用足各项有关员工身份置换的政策,是否侵害了员工当期和长远的利益进行评价,使改制方案与保护员工合法利益一致。
参考文献:
本文对高校财务问题进行梳理研究,本文认为通过信息化手段和强化内部审计等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为高校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内部审计
随着高校改革的进行,高校的管理和运行模式都较之以往发生了变化。
尤其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的运行模式在高校管理中逐步渗透。
这虽然提高高校管理的自主性,但是随着财务自主权利的增加,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也开始出现,甚至出现了一些较为痛心的高校财务问题。
《中国教育报》8月5日第1版专门对北京高校的财务问题进行报道。
在一年中北京市有4所高校出现财务问题。
“20,4所高校违规收费189万元,其中,两所高校继续收取已明令取消的学生重修重考费130万元。
二是财务管理松弛。
4所高校在账外私存私放,涉及资金人民币600万元、外币1.6万美元。
至审计发现时,已支出人民币445万元、外币1.3万美元,主要用于职工福利和日常办公或业务支出。
三是部分教育事业费归还了基本建设贷款。
四是投资损失较大。
年年末,4所高校累计对外投资2158万元,其中有68万元已经形成损失;参与证券投资的万元中,有1800万元逾期未能收回,存在风险。”①这一问题是非常典型的问题。
对于高校财务管理中的类似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处理,怎样才能合理的规避这些问题,加强高校财务管理,进而促进高校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充分发挥其教育本质,实现高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结合国外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和笔者自身的研究及实践,笔者认为要想解决因为高校财务管理中产生的经济问题,要从技术层面、理念和监督机制建设等几个角度入手。
从技术层面而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高校无论是学校从管理还是从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管理都不能保持以往的封闭状态,不得不进入公开、透明、民主的状态。
基于这一点,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实现高校财务信息化成为实现高校财务管理建设必然途径。
就爱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而言,目前在财务管理中基本实现了信息化操作,几乎所有高校都使用了财务软件。
但是财务软件的使用只是实现了硬件操作的信息化和会计操作机各种财务程序的信息化。
但是在财务公开中却还是存在很大的不足。
信息化固然便利了财务管理及相关操作,但是在具体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其操作程序对其他人员而言并不熟悉。
这体现在在具体的报账过程中存在很多因为程序和手续差错导致报账困难。
这就导致一些本应用于教学、实践和科研中资金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这很明显,一方面加强了具体的财务审计和管理,但是又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但是这种行为并没有约束住领导层的账务报销问题。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首先,要通过信息化平台公开各种程序和手续。
其次,建设信息化通道,通过信息化途径解决一些不必要的环节。
再次,彻底摆脱“等级”意识,实现审计的平等和公开。
高校的资金来源有自筹资金和政府拨放资金。
对于隶属政府部门的高校而言,其资金的使用和流转政府部门都有严格的监督。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定期的外部监督和检查基本发现不了高校财务问题。
那么在外部检查和监督没有问题的高校财务管理又是如何出现财务问题呢?很明显,这意味着校内财务审计制度存在不足,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加强校内财务审计监督制度。
内部审计是针对外部审计而言的,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有着一定分歧。
但是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
它采取系统化、规范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机构的目标。”由此可以看出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由于高校财务有着严格的外部监督机制,这就使得高校内部审计有着自身的特殊性,长期以来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一直以评价和监督作为重点。
但是基于内部审计师对内部审计的定义而言,高校内部审计应该定位在通过高校内部设计提高高校的效率,帮助高校实现其发展目标。
从这一定义来讲,以往的以监督和评价为主的内部审计明显不能满足其需要。
这就要求进一步完善高校内部审计的功能。
通过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哥哥环节内部审计的加强,尽力避免在财务运转过程中的行为的产生。
换言之,要强化内部审计的审计职能。
但是在强化其审计职能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强化其监督职能。
在高校内部财务审计的对象方面,不仅要对对各个环节进行严格伸审计,在流出资金的方面尤其要注重对自筹资金的审计。
一般而言,政府拨放资金是有着详细统一的数据流程,但是自筹资金就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也是最易出问题的地方。
对流出资金而言,具体的常规的流出都是固定的内部审计是作为辅助使用的。
但是对一些非常常规的资金流出,比如学校建设等,存在很多可利用空隙,这就需要在内部财务审计过程中给予特别的重视。
换言之,内部审计是必须的,是程序性进行的,但是在针对的不同的对象上要有程度的选择。
财务审计是为了资金的更好利用,为了学校更好的发展,而不是将资金滞留。
参考文献:
[1]李贤增.对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J].新学术,(1).
[2]袁安.高等学校基建项目财务审计问题及对策[J].财政监督,(24).
[3]梁小琴.高校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几点建议[J].当代经济,(08).
一、高校内部审计的地位、特征
发展和完善高校内部审计,是适应高校持续发展以及治理的客观需要,是高校治理的重要一环。
“高校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中国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一高校内部审计》第二条)
内部审计在整个审计监督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审计体系构成包括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前二者是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共同构成审计监督系统。内部审计是外部审计的基础,外部审计的深度和广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审计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外部审计中的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起着指导作用,外部审计中的社会审计是内部审计的补充与强化。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比,有其特点:
(一)具有内向性
内部审计机构是部门、单位常设职能部门,审计人员是部门、单位的组成人员,审计对象也是内部各部门、各单位以及其附属机构。
(二)具有广泛性
高校目前开展的主要审计业务,包括内部控制审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建设工程项目审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随着传统财务审计向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以及以风险为导向的管理审计转变与发展,审计范围越来越广泛。
(三)具有时效性
内部审计具有内向性特点,审计人员对内部情况比较熟悉,能及时取得各种信息和有关资料,由于他们一般都是专职人员,不直接参与经营管理,地位相对比较超脱。内部审计不仅可以充当“警察”,防止公有资金的流失,而且可以充当“参谋”,为领导决策及时提供客观、公正、真实、可靠的审计信息。
(四)具有经常性
外部审计通常只能分期、分批、有计划、有重点地对某一部门、单位进行审计,无法做到对所有审计对象、经常地持续不断地进行审计。而内部审计可以随时随地,不受时间限制,可以做到事前、事中、事后持续不断地审计。
内部审计的独特优势是外部审计不能代替的,但是内部审计有其局限性,其一独立性不如外部审计强;其二权威性不如外部审计高。
正确认识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有利于内部审计发挥积极作用。
二、高校内部审计的作用
(一)加强监督,堵塞漏洞
通过高校内部审计,有利于规范财务管理,堵塞资金管理中的漏洞,防止违法违规使用,避免国有资金流失。
(二)客观评价,夯实管理
除经济监督外,经济评价也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通过高校内部审计对经济活动各个方面进行独立分析和评价,有利于各部门、各单位改进管理、完善制度建设,在传统财务审计转为绩效审计后,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揭露隐患,防范风险
通过高校内部负债审计,可以揭示负债经营中存在的资金不及时到位、贷款利息成本过高、不能按时还本付息等财务风险,以及生源变动等市场风险。做好内部负债审计,有利于加强风险管理,避免盲目举债,以免出现财务危机影响高校持续健康向前发展。
(四)预防腐败,促进廉洁
通过对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正确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有利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三、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开展内部审计,由于发挥了审计的监督、评价的基本职能,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总的来说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发挥不尽如人意,存在不少问题和很大风险,表现在:
(一)机构不独立
目前高校内审机构设置形式较多:一种是设立独立的内审机构;一种是虽然单独设立审计处,但是与纪委、监察合署办公;一种是在财务处内设审计岗。
独立性是内审工作的基础和灵魂。独立性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审计人员在实施过程中事实上的独立性,二是审计人员作为一种职业团体形式上的独立性。独立性是保证内审人员客观公正地从事内审活动的前提条件,内审组织形式独立性是重要的组织保障。
高校内审机构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模糊了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职能,因为内部审计不仅有监督职能,而且还有服务职能,合署办公必然会限制内部审计职能全面发挥。个别高校内审机构隶属于财务处,完全把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混为一谈,丧失了审计独立性所必须具备的组织载体。
(二)编制偏低,审计人员素质不适应
据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调查,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人力匮乏,年龄及职称结构不合理,高校内部审计人员35岁以下的占37%,35—55岁的占27%,55岁以上占的36%;初级职称占46%,中级职称占34%,高级职称占2.7%,其他占17.3%。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审计人员配备情况参差不齐,有的人员数量已达到规定的不低于教职工总数的2‰标准,有的学校人员数量不达标,更突出的是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大多为财经专业人才,普遍缺乏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活动,要履行好内部审计职能,审计人员不但要熟悉审计业务,还要充分掌握经济、财政、金融、法律、工程、现代信息技术等相关知识及相关政策,否则高校内审工作只能停留在较低的审计工作质量层次上,难以提升。
(三)权威性低
内部审计比外部审计的权威性要弱,这是内部审计先天不足所致,但是内部审计可以通过有效性的工作来树立自已的权威性。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内审工作的有效性,就没有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内审工作的有效性要通过内审成果的利用表现出来。但实际情况是,审计是一回事,审计成果利用是另一回事。比如,审计问责制是运用审计结果的有效方式,是强化权力运行制约的有效措施,通过审计问责制可以促进领导干部按权限办事、依法规办事,有效提高审计威慑力。如果只审计不问责,那么审计纯然变成一种摆设,内部审计有效性无从谈起,审计权威性荡然无存。又比如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干部管理的重要一环,其审计结果应作为干部监督管理、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依据。但实际上经济责任审计往往是“先离后审”,甚至“离而不审”,审计结果与任免、升迁没有关系,因此,干部“带病提拔”的出现也不足为奇,内部审计在干部管理中的作用无从发挥。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不尽如人意,内部审计权威性无从谈起。
(四)领导重视不够
高校内部审计从本质上属于受托审计,高校内审机构的审计权是被动性权力,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审计的范围与程度取决于领导委托,内审机构所开展的工作主要为单位领导负责,在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因此,单位领导的重视是内审工作能否开展并取得成效的关键。
目前高校建设工程项目领域频频出现腐败犯罪行为,已成为犯罪行为高发领域,不少管理基建工程干部因涉及贪污腐败纷纷落马。基建工程项目工期长、投资大,是我们审计监督的薄弱环节,对工程项目的审计往往在工程竣工后才进行,没有在事前、事中进行审计,不能及时发现滋生腐败的潜在风险,防止腐败。由于审计没有到位,使腐败分子有充分时间侵吞国家资金以及采取隐匿、篡改、毁弃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有关资料以便掩盖其贪污行为,为事后审计造成很大的障碍。从目前频频暴露出的高校基建工程项目腐败案件来看,这与过去对基建工程领域审计不重视、对管理项目的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不到位不无关系。
四、加强高校内部审计的思考
(一)要积极稳妥地解决高校内审机构独立性问题
《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简称高校内部审计)提出;“…规模较大的高校(年收5亿以上或人数在3000人以上)应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凡因规模限制且与纪委监察合署办公的内审机构,可暂时保留合署办公组织形式,一旦条件成熟,立即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凡在财务处内设审计岗的,一定要从财务处中分离出来,采取其他妥善的暂时过渡组织形式。
《高校内部审计》指出:“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应配备足够的内部审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数量应不低于教职工总数的2‰,并具备必要的职业资格。”因此,凡有条件的高校要按此要求配足配齐内审机构人员。
(二)努力建设一支适应现代内审工作需要的内部审计队伍
高校内部审计人才匮乏,特别是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这是制约内审工作质量提升的瓶颈。要下决心解决,就要强化“人才第一”理念,把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当作战略任务来抓,制定中长期职业培训规划,充分利用高校内部学科资源优势,鼓励审计人员在职业之余进修,有计划引进复合型人才,有重点选派优秀审计人员外出进修。上级审计机关每年要举办各种培训班,让每个审计人员都有机会接受一定学时的继续教育,学习掌握国家新颁布的审计法规、新制度、新的作业标准,使内审队伍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法律素质不断提高。
(三)努力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其权威性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取决于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取决其质量的可靠性。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和基础,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并不等于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审计工作的权威性是通过审计工作的有效性、高质量的审计成果表现出来的。
为了提升内审工作质量,必须狠抓内审机构自身的制度建设,以制度建设促进工作质量提升,严格按照工作规程操作、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加强与组织、人事、纪委、监察工作的联动机制,建立以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的审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整合上述部门的监督力量,相互分工、共同协作,不断扩大审计成果的有效利用,提高审计工作的影响力、权威性;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引入外部监督,定期接受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内审机构对所属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评估,不断提高审计的工作质量和公信力。
(四)领导重视是高校内审工作取得成绩的关键
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内部的监督与管理机构,高校内部审计从本质上说是受托审计,没有受托经济责任就没有审计,没有受托经济责任就没有控制,如果没有控制,权力无法正常运行。审计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控制,目的是保证和促进受托经济责任。受托经济责任与经济权力是对称的,经济权力是委托人授予受托人对受托经济资源的控制权力,履行受托经济责任的过程,也就是受托人运用被授予的经济权力的过程。
高校主要负责人在受托经济责任中处于双重地位。如果将受托责任分为外部受托责任和内部受托责任,高校主要负责人既是外部受托责任人中的受托人,同时又是内部受托责任的委托人。作为内部受托责任的委托人,要不断地监督下属各部门积极地履行受托经济责任,努力去完成高校确定的各项目标;作为外部受托责任的受托人,要接受上级授权部门审计。
《高校内部审计》第95条规定:“高校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根据干部管理部门的委托,一般由内部审计机构组织实施。如需要委托社会审计机构实施,应由内部审计机构办理事宜。校级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由上级干部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加强经济管理、实现经济目标为目的。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学校已逐步脱离了单一的国家财政拨款的办学模式,向多渠道、多元化的筹资办学模式转变,高校办学的自主权逐步扩大,高校的经济活动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因此,高校所承担的责任、压力、风险也随之增大。这些新变化,使高校内审在面广、工作量大的情况下,暴露出诸多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尽合理
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基础与灵魂,不能保证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组织上的独立性,就难以保证内审工作的主动性和权威性。美国高校与中国最大的区别是内审部门的直接领导是校董事会,只对学校法人负责,虽然审计部门在规模上属于一个较小的单位,但在高校组织结构中具有绝对独立的地位和作用。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起步于1985年,从近几年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基本情况看,内部审计机构受国家法规和制度的制约,尚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威慑力。
影响我国内审工作独立性的主要因素是:
1.现行《审计法》没有相关规定,根据《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第七条的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在本部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上级部门和本部门、本单位的规章制度,独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对本部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负责、报告工作,同时接受国家审计机关和上级主管部门内部审计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检查。基于以上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领导下开展工作,这使得审计工作仍依附于本单位的行政权力,当然也受行政权力的干预,此乃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的主要原因。
2.机构设置不尽合理。自1985年构建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以来,内审工作的发展存在明显不平衡现象,据统计,教育部直属71所高校中,独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有35所,与财务处合署办公的有3所,与纪检部门合署办公的有33所。有些高校尚未设立内审机构,有些虽然设立了内审机构,但与纪检监察机构合并,使内部审计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同时也制约了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监察部门属行政监督部门,纪检部门属党纪监督部门,而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则属经济监督范畴,各自有着不同的工作对象、任务、目的及解决问题的手段与方法,将不同性质的几个部门捆绑在一起工作,使内审工作的开展颇为被动。
3.内审机构领导的任免、人员编制及专业配置无制度性规定,给高校领导留下随意操作的空间,直接影响了内审机构和内审队伍建设。有些高校内审机构的编制存在着由其他职能处室人员兼任及审计人员归属其他处室的情况,使内审的组织机构在基础上缺乏独立性。
(二)高校领导对内审工作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高校领导对内审工作的定位不够准确,认为学校的核心工作是教学与科研,内审只是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仅是检查单位财务收支的合法性而已,其日常监督会约束财务部门及其他部门工作的正常运转,会阻碍高校的发展与改革,有各级国家审计机关监督就可以了,高校内部设立内审机构的必要性不大。因而将内审机构与其他机构合署办公,从源头上失去了其应有的独立性。
(三)高校内部审计队伍素质不高
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内审的工作质量。长期以来,高校内审人员来源渠道较为单一,大多源于高校财务人员。由于高校财务人员长期与外界交流甚少,大多只是熟悉预算会计业务,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了解国家经济、财政、金融和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有限,业务技能与实际工作经验欠缺。个别内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出现内审人员与被审单位相互勾结,隐瞒被查事实真相,不能实事求是地如实反映问题,或利用自己的职权,从中制造各种事端,设下种种障碍,阻碍正常工作的开展等丑恶现象。
(四)高校内审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导致监督职能弱化
目前,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普遍存在制度不够全面,没有覆盖所有的经济活动,甚至有些制度的制定存在滞后的现象,加之制度的修订更新不及时,直接导致监督职能弱化。
(五)高校内审观念滞后,强调监督职能,忽视了服务效能
大部分高校内审工作只局限于对高校自身预决算的编制、财务收支活动的审计与监督,忽视了对管理及效益的审计,对高校内部中长期的经济决策缺乏预见性和建设性的审计意见,尚不能较好地为领导决策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
二、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强化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机构,是履行内审职能的重要保障。由于制度造成的内审机构设置不合理,要从修订完善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的法规制度入手。笔者认为,对《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第七条:“内部审计机构在本部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宜进行适当修改,以彻底摆脱内审机构长期以来束缚于本单位行政领导的局面,确立独立的内审机构,为审计人员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监督环境,保障在实施审计监督的过程中,能客观公正地开展工作,使内审工作享有充分的、真正意义的独立。
(二)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
与高校内审工作相关的法规制度要明确内审机构的职责与职权。明确规定审计机构人员编制、专业人员的配备、知识结构要求。应建立审计机构负责人由高校内部民主选举产生并上报上级审批任命的人事任免程序。
(三)加强高校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与支持,树立内审的权威性
高校的各级领导要创造适宜的内部审计环境,要在最大范围内实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审机构首先应在维护本单位利益,加强经济管理和经济监督,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完善内控制度及提高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上下功夫。审计人员要经常向领导汇报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同时寻求上级行政领导及业务主管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树立内审工作的权威性。
(四)加强高校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
加强高校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培养选拔有良好职业道德,敬业爱岗,遵纪守法,坚持原则,廉洁奉公,精通审计业务,熟悉财政、经济、金融、法律法规知识,能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审计人员进入内审机构,向审计师、会计师、经济师、工程师等复合型的人才方向发展。尽快改变以往内审机构人员缺编,办公资源配备陈旧落后的现状。在新形势下,对审计人员要进行经常性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使业务学习实现从阶段性学习到终身性学习的转变,并以此作为继续教育的考核内容,从而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处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
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审工作效能,必须转变传统观念,大力推进高校内审工作创新。在审计层次上,提升内审工作的前瞻性,树立“防范胜于纠正”的理念,从制度入手,建立健全内部各部门工作流程制度,排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易产生疏漏的环节。内审机构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修改与完善,以满足实际发展与变化的需要,如在校园基建的过程中,需要对基建工程从立项、设计、招投标、施工及竣工验收等全过程的跟踪审计,制定切实的、操作性强的审计办法及实施细则,如《建设工程及施工竣工验收审计办法及实施细则》、《图书采购审计办法及实施细则》、《设备物资采购办法及实施细则》、《校医院药品采购的审计办法及实施细则》等,使各项内审制度覆盖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制度建设与实施在高校监督管理中的关键性作用。
(六)重视服务效能,构建和谐审计环境
【高校内部审计论文】推荐阅读:
高校食堂审计重点11-16
内部审计风险论文07-04
公司内部审计论文07-06
内部审计分析论文07-25
高校基建修缮工程审计的几个重要环节解析09-20
企业会计政策的内部审计监督论文07-24
内部控制小论文05-26
高校新校区建设论文09-27
管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论文06-21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