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共8篇)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也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点。因为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历史性的转折,社会转型由此开始。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回顾这30年,改革开放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使社会主义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生命力,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感召力,使我们党焕发出新的创造活力。它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改变了国家的命运,也改变了党的命运,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第一:改革开放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首先、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978年的时候为3624.1亿元,到1997年为74462.6亿元,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猛增到246619亿元,30年间增加了67倍!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其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增长速度也远远高于其他国家。1980年我国为379元,1990年为1634元,2001年为7543元,2007年为17954元,增长了46多倍。再次、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数额大幅增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一直在增长,到
目前我国已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虽然始于1997年的凶猛的东南亚金融风暴中中国对外贸易承受了巨大压力,利用外资的形势也不容乐观,市场疲软,消费不振,通货紧缩现象日趋明显,外有金融危机影响,内有通货紧缩作祟,为挽危局,政府叫响了“积极扩大内需”的口号,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人民币不贬值、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灵活的货币政策、提高出口退税率、依法治理金融,强化监督管理等等。中国经济成功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民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发展。中国政府进行的“技艺高超的宏观经济管理”使中国成功的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最后中国成功加入WTO。加入WTO对中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已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我国将在一个更为稳定和谐的国际环境下,以平等的条件参与国际竞争,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由于中国人均资源少,人力资源丰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后,在寻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提高对外依存度,无论从战略利益还是当前利益出发,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非常有利。而且,WTO的共同规则还将对稳定我国多边外贸关系、减少我国同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改革开放使整个国家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解放思想引导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促进思想解放。二者相互作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同时也带动了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的进步。30年来,解放思想贯穿于改革
开放全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每前进一步都是靠改革开放取得的,改革开放每前进一步,都是靠解放思想推动的。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就是改革开放的过程,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谋求发展的历史。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不仅推动了全面拨乱反正,还进一步引发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的思考,从而开启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乃至全面改革,从封闭到开放,闯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30年改革开放的一个最大变化就是打破了过去那种单调、统一的带有个人崇拜和违背人性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精神和文化生活日趋多样化,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精神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变革调动了亿万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突飞猛进的局面。
第三: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得到普遍改善。进入历史新时期的时候,我国大约九亿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口竟有2.5亿之多。现在,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广大人民的生活普遍得到明显改善。这是大家都可以感受得到的事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全体国民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与此同时,全体居民共享改革成果,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家庭财产由无到有,由少到多,跨越了温饱、小康两个生活阶段,逐步向富裕迈进。改革开放30年,生活上的巨大变化,我们每个中
国人都能深刻地感受到。2007年和1978年比,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7元提高到137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7元提高到4140元,扣除物价因素以后,二者平均每年都增长7%。而同时,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从57.5%下降到36.3%,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67.7%下降到43%,这都充分说明了我们生活水平的明显改善和消费水平的显著提高。2006年1月1日起,党和国家为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又取消了在中国有着2600多年历史的农业税,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事件,也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
30年发展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之路的无比正确性,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外开放在带来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的同时,也会带进一些糟粕。所以,我们要保持头脑清醒,要正确看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工作上的失误。应当看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在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难免会出现前进中的曲折、发展中的挑战,但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完全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要求,也适应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姓名:陈小溪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就
一、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概况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进行了四次政府机构的改革,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政府机关本身的精简,还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了政府职能,特别是转变了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主要表现在:⑴变革的深刻性。⑵改革与发展相互依存度高;⑶内外部制约因素的相互交织。
二、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行政管理体制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科学文化、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并且其改革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基点,以重塑政府形象和增强政府公信力为推动力,全面履行行政职责,提高政府的行政意识和能力。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己经适应不了飞速发展的国民经济了,甚至成为其阻力和障碍。
2、中国的行政管理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严重,影响力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也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3、政府部门职能交叉、权责脱节、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低、考核体系不健全。
4、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影响了党的群众基础。
三、针对行政管理体制的问题提出几点改革建议和看法
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正处于深刻变革和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面临错综复杂的矛盾,改革进程应稳中求进。必须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体部署,深刻分析行政管理体制自身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任务对行政管理体制提出的客观要求,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行政管理改革战略。
深化改革的重点主要做到:进一步调整政府机构设置;是合理规范党政机构设置;理顺上下级政府机构设置;减少行政层级。大力培养选拔德才兼备的后备干部,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加大调整不称职干部力度;建立健全干部监督机制;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逐步完善激励机制。
1、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我国所处经济和社会转型的特殊发展阶段,并且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特定的要求,根据这一实际来决定“放松政府管制”和引入市场机制的幅度、力度和方式,力求稳中求进,同时加强对市场经济秩序的监管。
2、建立和健全政府行政机制和民主科学决策机制
对于关系到全局的重大决策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对于涉及群众利益的决策,要进行专家论证、咨询以及社会公示,由社会组织、公民自主决策;要推行政务公开,建立透明的政务服务体系;要进一步推进行政立法进程,完善行政法律机制;要着力完善群众诉求和利益维护保障机制。
3、调整和精简行政组织,完善行政组织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的职能
按职能设置综合管理机构,建立公共行政体制。在改革中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转变政府职能,二是优化政府结构,将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合理、科学、明确地配置到政府部门。
4、加强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设、健全、完善公共服务机制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确保行政权在依法的轨道内运行,解决好政府应当如何执法守法的问题。要保证法律真正得到普遍遵守和严格执行,政府必须首先受制于法,行政权必须受到全方位、全过程的严格监督和制约。
5、落实基层工作,注重并切实加强社会管理
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关注基层民众,注重社会综合治理,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特别是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6、加快行政管理职能转变、提升政府管理经济的能力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关键是政企分开,规范政府权利。凡是应该由企业自主行使的生产经营和投资决策权,都要由企业自行决定,政府不得包办企业投资决策,干预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7、借鉴国际行政管理体制的经验
为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普遍开展了公共行政改革运动。我们应积极吸取一些先进国家的有益经验,为我所用。
四、行政管理的民主化迈出重大步伐
实行改革开放,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力地推进了我国行政管理的民主化进程。
1、我国经济管理的民主化。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行政管理重大决策的民主化业已取得可喜的成绩。首先,我国行政管理中的重大决策,不仅在国务院系统本身需要通过民主形式广泛征求意见,而且最重要的是,必须提交每年一次的全国人大讨论通过。其中包括国民经济年度发展计划、财政预决算等重大事项,此外,还包括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项目如长江三峡工程等。在各省、市、自治区,地方的国民经济年度发展计划、财政预决算等重大事项的决策问题,同样需要提交本级人大讨论通过。其次,即使在国务院本身,各个部门需要起草一些新的行政管理制度,一般要有国务院几个部门牵头,同时还要有全国人大、中共中央以及人民团体的有关部门参加。这些重大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就是广泛 发扬民主的过程,本身就是体现民主决策的精神。
2、人民群众广泛开展参政议政活动。
按照国家法律和政府法规的规定,由各级政府依法提供渠道,使我国人民群众的参加政府行政管理活动的渠道日益增多。一是,对于政府行政管理活动,包括对于行政管理中的决策、决策实施等,特别是关系自己和自己所在社区利益的管理问题积极发表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有的是自己直接向政府机关反映,有的是通过人大代表或者政协委员向政府机关反映;二是监督政府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行政管理工作,对于腐败和官僚主义现象进行批评斗争直至诉诸法律;利用宣传舆论工具,监督政府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行政管理行为等。三是由于政府机关纷纷采取政务公开、服务承诺制等现代管理制度,使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更宽广起来,也更有利于加强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
3、基层民主管理制度的建立。
我国在农村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村民大会直接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推进村民自治,实行村务公开。在城镇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中,根据国家《企业法》的规定,全民所有制企业(包括事业)单位普遍实行了企业和车间职工代表大会民主管理制度,组织职工参与改革和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集体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实行职工民主管理,民主选举单位领导人,民主决策企业单位生产经营重大问题。在城镇,认真发挥居民民主选举产生的居民委员会作用。
4、以政府行政管理科学化为基础。
政府行政管理要实现科学化,就要围绕发展经济这个中心来进行,要切实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邓小平指出:要“学会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要“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随着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用的正确认识和定位,以及经济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实行了“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不再包揽企业事业单位具体事务,企业等基层单位拥有了经营管理的自主权。在管理国民经济方面,政府主要职能是在于通过市场引导企业,政府规范市场;搞好宏观调控,搞好社会保险、社会福利。
5、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
我国行政管理始终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经济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始终坚持正确处理三者关系,明确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关键,发展是基础。“发展是硬道理。”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发展国民经济,搞好社会稳定,搞好改革开放,从而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6、行政管理的法制化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我国在加强行政管理的法制化上迈出了重大步伐。邓小平一再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政府也要依法行政,依法治国,把行政管理纳入法制的轨道。依法治国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目标。
我国将继续加快行政管理法制化的进程。一方面,我国将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的法律体系的建设,使每一方面的行政管理都能够有法可依;另一方面,我国各级人大将加大法律的执法监督检查,督促政府依法行政,使各级政府能够认真遵守已经建立的各项法律,做到依法行政、依法治国。
7、行政管理的现代化正在逐步推行
首先,我国政府在进行国际经济贸易和经济合作中,广泛采用现代国际经济管理惯例办事;同时,也采取现代国际通行的有关行政管理做法。当今世界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在日益迅速和广泛地融入世界大市场经济之中。邓小平指出:“至于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的效率,资本主义国家在许多方面比我们好一些。”在我国经济走向世界、对外开放的情况下,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经验,学习外国有益经验,以提高我国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的效率,尤其必要。这不仅在我国参加世界市场经济的活动中需要这样做,而且在进行国内市场经济活动中也需要这样做。唯此,我国经济才能够走向世界,才能够不断开拓世界经济大市场,才能够加速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
其次,近几年根据我国现实国情需要,从中央到地方的一些政府机构,先后引入了一些当今世界不少国家正在实行的行政管理现代化新做法。比如,推行了政务公开制、社会服务承诺制、行政执法公示制、竞争行业项目招投标制,以及政府采购实行招投标制等新做法。政府部门通过推行这些新做法,把本部门行政管理的职责范围、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工作标准、工作期限、违规处罚办法、监督办法等向社会公开明示,规范行政工作行为,接受社会监督;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职能部门,积极推行社会服务承诺制,把服务的内容、办事标准、办事程序、完成时限、违约责任公开向社会承诺,做到承诺必践,全面提高服务水平;政府的综合部门实行政务公开制,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取得基层、群众的信赖;竞争行业和有项目管理职能的部门以及政府采购自身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实行招投标制,真正体现公平竞争。对于那些社会和群众关注、容易引发腐败行为的政务工作,实行公开的原则,以群众的满意程度为标准,依法行政。这样做有利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造就一批优秀的、淘汰一批能力差的,使公务员队伍素质得到普遍提高;有利于各级政府机构高质量、高效率地为人民服务;从而提高和恢复各级人民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五、总结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仅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且还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在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总体目标。我们坚信:行政体制的改革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将会和谐共生、共同进步,为未来的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描绘一幅光辉绚烂的蓝图。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清楚地看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既包括政府机构和人员的精简、机构设置的调整;更重要的是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转变政府职能,调整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等重大关系。政府要保证市场能够充分地发挥对于配置社会资源的基础作用;政府要规范好市场规则和市场秩序,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竞争的市场环境;搞好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要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要搞好社会福利事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保障收入分配的合理和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等。这些方面的改革依然任务艰巨,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6.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35、282.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80.
[4]谢明.新世纪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初探[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
[5]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深化行政改革课题组.学术界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观点综述[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06)
[6]王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J],行政论坛,2003(04)
中国创造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在社会建设上取得了重大成就:迅速推进了城镇化进程,使大多数中国人享受到城镇化社会的现代文明成果;第三产业成为就业主战场,促进了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强化了社会消费特征;建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健全了人民参与治理的体制机制;建成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我们只有不断推进社会建设的现代化水平,才能一如既往地激发社会活力,夯实新发展阶段的群众基础,永续长治久安之道,在全面现代化过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赢得了长达四十多年的社会长期稳定与和谐发展,以“中国之治”创造了“中国道路”和“中国奇迹”,先将中国从温饱型小康推进到总体性小康,然后又经艰苦卓绝努力,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创举,创造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中国式的现代化东方模板,在社会建设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迅速推进了城镇化进程,使大多数中国人享受到城镇化社会的现。
代文明成果。中国社会之所以能够形成长期稳定与安全和谐的发展大环境,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努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正确处理改革稳定发展之间关系,通过社会建设与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创造发展动力、激发社会活力,提高民族凝聚力,在民族
大团结中构建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最终将中国从农业社会带入工业社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党和政府一以贯之、顺应时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推进理论创新,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国家治理体系建设,通过治理能力的提升把控时代大局,形成了稳中求进的改革发展战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焕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广了机械化水平,提升了农业部门的生产效率,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解决了第一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将中国的饭碗稳稳端牢在自己手中。城市体制改革的推进,转变了国有企业的经营方式,改善了生产环境,解决了几千万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从九年义务制教育的推行到高等教育的扩招,将中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支撑了整个国家的技术进步与技术推广。在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中,截至 2019 年底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 60.6%。中国的城镇化,改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极大地增进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第三产业成为就业主战场,促进了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在社会建设中,中国在促进村落社会转变为城镇社会的同时,也将从业人员的主体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三产业。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高达 70.5%,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分别为17.3%和 12.2%。到 2000 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则分别转变为 50%,22.5%和 27.5%。到 2018 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又发生了划时代意义的转变,第一产业从业人员降低到 26.1%、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比稳定在 27.6%左
右,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则上升到 46.3%。就业人员主体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型,完成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在中国建立了世界最为完善的工业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大大减轻了劳动过程的体力消耗,提升了人们的健康水平。就业人员主体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的国民经济体系,建构了以科技支撑为基础的社会发展格局,进一步延长了劳动者的闲暇时间,使中国人有更多时间用于技能学习,促进了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使阅读、进修、技能提升等成为时代风尚。
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强化了社会消费特征。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使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与比重迅速提升的同时,还造就了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既有利于在橄榄型分配机制中缩小收入差距,也有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与稳定协调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的提升,为人民通过辛勤劳动改变生活面貌源源不断地创造了机遇。现在,以不同口径计算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已达 4 亿多人口。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建设取得的最大成就。其中的主要经验,就是改革开放疏通与拓展了流动渠道。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及其子弟流动到城市转变为农民工,形成世界迄今为止最为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户籍制度的改革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推进,又逐步将农民工转变为城市新市民。高等教育的扩招,在中国形成庞大的白领工作队伍,支撑了整个社会的中产化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新社会阶层,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主体。中国社会流动渠道的拓展,在促进横向的社会流动的同时,也推动了纵向的社会流动,优化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奠定了人心思稳和安定团结的社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6 年 5 月 16 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强调指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中国之所以能够避免其他发展中国家社会转型中的诸多弊端,就在于比较科学地解决了社会流动问题,防止了城市贫民窟的形成,为社会各个群体和各个阶层都提供了发展机遇。
中国在形成世界最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同时,也加速了消费的升级步伐,从过去的模仿型排浪式消费转变为现在的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型消费。在消费升级过程中,居民家庭用于购买食品等的花费比重逐渐降低,用于非食品花费的比重逐渐攀升——国际上一般用恩格尔系数表示这种变化趋势:一个国家或地区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高;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低。2019 年,我国城镇家庭和农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分别降低到 27.6%和 30%,这个指标预示着——在平均意义上,中国已从生存性消费阶段进入到发展性消费阶段。中国在改善生存性消费结构的同时,也提升了教育、旅游、保健以及其他休闲消费的比重,极大程度地改善了居民健康水平。与此同时,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家庭人均住房面积也分别达到39平方米和47平方米。社会消费特征的强化,使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7.8%。
建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健全了人民参与治理的体制机制。在党领导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从“站起来”阶段过渡到“富起来”阶段,并在新时代步入了到“强起来”阶段。伴随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的提升,中国进一步完善了社会的组织化和秩序化体制机制,探索建成了适宜于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格局。1998 年《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中首次提出了“社会管理”。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将社会管理明确为政府的四项主要职能之一。2004 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的社会管理格局,初步建立起“管理”意义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又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基础上,增加了“法治保障”一词,将社会管理与依法治国密切结合,建构了矛盾的最终解决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社会管理”创新为“社会治理”,社会管理转变为社会治理,实现了由“管”到“治”的转型,“虽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蕴含的深意发生了划时代意义的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结合起来,强调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议》大大扩充了民生与社会治理的内容,在原有社会治理格局中写入了“民主协商”与“科技支撑”要素,进一步丰富了社会治理学说。社会治理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表明了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社会治理体系与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冠疫情的防治过程中,社会治理尤其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健全,以及治理资源向社区的下沉等,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的治理能力,保证了社区的安全性,阻断了疫情传播渠道,控制了疫情蔓延风险,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安全与生活安全,发挥了社会治理的组织化作用,再一次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建成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保障制发展为市场经济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建成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极大程度地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安全。截止到 2019 年年底,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4.3 亿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 5.3 亿人。在 14亿人口中,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已经达到 13.5 亿人。在提升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参与率的同时,还加大了对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保障力度,在城市有 861 万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在农村有 3456 万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各种指标说明,中国已经进入了“全民皆保障社会”。2020 年初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与大面积的停工停产,国家在减费降税的同时,继续出台了退休人员养老金增加 5%的政策配置。自2005 年以来,经过 16“连增”之后,离退休人员的退休金水平得到长足的提升。在老龄化水平日益加深的大背景下,退休金水平的连年提升,极大程度地改善了老年人的生活水平。
—记济南改革开放30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序幕。经过30年的励精图治,省会济南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古城济南焕发了青春。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济南有史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好的时期。回顾3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济南在解放思想中探索前进(1978年-1991年)
从1978年12月到1984年10月,是济南改革开放的启动和局部试验阶段。改革从农村开始,广大农民冲破人民公社体制,实行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迅速转变。1984年10月到1991年底,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改革探索阶段。以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济南的改革进入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改革探索阶段。这一阶段,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企业在继续扩大自主权的同时,积极推行承包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初步形成;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科技体制、政治体制改革提到了议事议程。济南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稳定,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积累了经验,为继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二、济南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快速发展(1992年-2001年)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济南在这一阶段改革开放的主要特点是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内容,进行综合改革。
这一阶段,济南经受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等经济风险的考验,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986年全市提前4年实现了第一个翻番;1992年被列入全国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实力50强”和“投资环境40优”;1993年提前7年实现第二个翻番的目标。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94.1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0.30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42倍和8.9倍,综合实力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18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471.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46元,分别是1978年的25倍和27.5倍。文化建设硕果累累,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涌现出济南交警、工行、民政等一批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连续3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和“十佳卫生城”称号,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
三、济南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和谐发展(2002年--)
这阶段,以党的十六大召开为标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阶段。济南市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和金融、财税、投资、价格、科技等领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宏观调控继续改善,政府职能加快转变,进出口总额大幅增长,实施走出去战略迈出坚实步伐,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
30年天地翻复,30年的沧桑巨变,改革开放30年看济南,那一幅幅改革开放的全景画面,一个个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造就了一个全新的、现代化的济南,现代的济南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农民得到实惠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经济得到了大幅度发展,从改革初期长清双泉公社开始推行联产承包农业生产责任制到发展乡镇企业的热潮以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的推进。尤其是济南市在2008年全部免除农村学生学杂费,在全国率先建立“济南市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定点学校”,给广大农民群众带来了实惠。
2.工业经济实力增强,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在工业经济上,济南大力实施“工业立市”战略。1993年国企改革取得明显成效,2001年济钢集团成为我市第一个工贸收入过“百亿”的企业。自从党的十六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企业规模明显扩大,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济钢、重汽、炼油、浪潮四大行业龙头陆续跨越百亿大关,初步形成以园区为载体的新型工业化布局。2007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实现利税277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40%以上,成为支撑全市经济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半壁江山”。
3.对外贸易日趋活跃,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济南市划入沿海经济开发区。以此为契机,济南市进一步调整对外开放思路,先后制定了85条鼓励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和117条配套措施,外吸引力不断增强。同时,济南市制定了市场多元化战略,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类型的经贸企业共同参与的大经贸格局。主要特征是:对外出口队伍逐年壮大,出口的国家和地区逐年增多,出口的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外商直接投资稳步增长,进出口总额呈现较好发展态势。
(二)社会建设成就斐然
1.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2.首创社区卫生服务,全市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大大提升
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1983年5月7日,共青团中央举行命名表彰大会,授予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的称号,并作出向她学习的决定。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陈云、彭真、邓颖超、徐向前、聂荣臻分别题词,号召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向优秀共青团员张海迪学习。
4.加强法治建设,全方位推进依法治市新格局
济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法制的保障作用,始终坚持依法治市。其中,章丘市依法治理工作成绩突出,成为全国典型。
5.济南市连续6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
1991年以来,济南市连续6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是大军区所在地惟一连续6次获此殊荣的城市。
6.以职业道德建设为突破口,促进行风根本好转
1995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亲自为济南交警支队题写了“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的题词,济南交警成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
(三)全面提升城市建设水平
1.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五年大变样”拉开了济南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序幕。绕城高速玉带环绕,顺河高架飞架南北,经十东路宽广靓丽,泉城广场宽敞明亮,国际会展中心造型优美,火车站广场整洁有序„„之后,济南相继获得“十佳优秀旅游城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的称号。
按照“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的空间战略和“新区开发、老城提升、两翼展开、整体推进”的思路,实施城市建设十大工程,累计投资1179.2亿元,新建、扩建近千个工程项目,提升了交通服务功能以及公共服务功能。
2.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城市面貌显著改善
大力开展环境绿化工作。为美化、绿化、亮化环境,济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蓝天工程”的全面实施,使困扰济南市多年的大气污染难题得到了解决,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济南市摘掉了“世界十大污染城市”和“全国十大污染城市”的帽子。
背街小巷综合整治使广大市民受益。自2004年开始,市区联动,标本兼治,集中对背街小巷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全市985条小巷焕然一新。
棚户区改造成为济南市“民心工程”2007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旧城棚户区改造工程,到2010年我市的棚户区基本改造完成。共改造35个片区,安置4万余户家庭、12万人口,是我市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深得广大市民群众的赞扬,也有效促进了扩大内需。
3.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4.泉城特色进一步巩固和凸现
我市加快推进大明湖扩建改造、环城公园通航工程、舜井街-解放阁片区改造等泉城特色标志区保护改造工程,泉城特色景观进一步显现, 有“世界泉水之都”的美誉。节水保泉扎实推进,市区四大泉群在停喷近3年之后,2003年9月6日,终于实现复涌,一直喷涌至今,现已进入复涌以来的第六个年头,持续喷涌时间创下30多年来趵突泉持续喷涌时间的最长纪录。
(四)文化建设繁荣发展
1.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全面践行“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的理念,不断深化对教育体制、管理体制的改革,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基础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2.文化艺术事业取得新突破
文化设施建设明显加强。济南剧院、济南图书馆、济南市博物馆和济南画院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载体。
文学创作硕果累累。长篇小说《骚动之秋》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填补了我省和我市在这项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中的空白,艺术创作和演出取得好成绩。杂技《转台高椅》获俄罗斯第六届世界青少年国际马戏大赛杂技类唯一金奖——金像奖。特别是儿童剧《宝贝儿》入选
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剧目,实现了济南市舞台艺术和山东省儿童剧该奖项零的突破。
3.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实力的迅速提高
济南市实施“科教兴市”、“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和八大科技工程,成绩一流。科技综合实力大为增强。2003年济南市科技竞争力跃入全国十强,2002年、2004年两次荣获全国科技系统最高荣誉——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2005年12月,又被批准为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及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四项指标连续两年均居全省第一。
4.体育运动蓬勃发展
济南市成为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主会场,这对于扩大济南的影响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济南将迎来新的机遇。
宝贵的经验深刻的启示
30年的改革开放,济南不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认真总结并结合新的实践充分运用这些经验所提供的智慧,对于建设新泉城,实现新跨越具有重大意义。
一、坚持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改革开放的基本前提
改革必须以思想解放为先导,改革的深化有赖于思想的进一步解放。济南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的历史。改革从起步到逐步走向深化,从局部走向全面,每个关键时期,无不以思想意识的变革为先导,新的实践需要新的思想意识,新的思想意识又推动着实践的新发展,只要改革开放不断发展,思想意识变革就不会停步。
二、坚持共同富裕为目标,始终关注民生——改革开放的根本原则
改革开放30年来,济南表现出了较强的社会承受能力,避免了大的损失和社会震动,保持了社会政治稳定,有力地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顺利推进,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始终做到四个坚持:首先,坚持科学发展,走内涵发展之路。其次,坚持以人为本,走和谐发展之路。第三,坚持提升境界,走创新之路。第四,坚持依法行政,走阳光之路。
三、坚持科学发展,确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新思维——改革开放的价值取向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实践。济南30年来取得巨大成就的一条经验,就是所有改革措施的提出和一切改革政策的制定,都是围绕尽可能快地发展生产力这一中心展开的,正是坚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可能快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中心内容的改革实践,才使济南重新焕发出了蓬勃生机。
四、坚持党的正确领导,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改革开放的根本保证
改革开放是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是发端于经济领域并向社会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拓展的制度性变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因此,党的正确领导是根本保证,至关重要。
误区之一:把整合看成是课程与信息技术的简单叠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要把教学内容整版整版地“刷”到屏幕上,追求所谓的“省时、省力”。表面上加快了教学进度,增大了题目的训练量,实际上欲速则不达,事倍功半。所以教师在追求“高效率、大容量、高密度”的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记忆负担,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具体操作时,应注意控制显示的容量和速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看清、看懂,并要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推理,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避免走过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和课程实施的高度和谐、统一的有机部分。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不是简单地应用于教学,不是“电(脑)灌”代替了“人灌”,不是“信息技术越多、越有滋味,整合就越充分”,也不是“制作一个课件或调出一段录像了事”,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
误区之二:课程与信息技术地位颠倒
按照现代课程观,课程不仅指教科书,还指由其他教学材料、教师和学生、教学情境、教学环境等整合而成的一种生态系统。从现代的课程理念出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立足点应该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勿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片面地追求信息技术的含金量和“教学多媒体的高档化”,否则会陷入“唯技术主义”的泥潭。
误区之三: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误解为“学习的自由化”
信息技术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自主学习、自由创造的条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构建一种“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新模式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作为价值取向,旨在实现从过去仅仅重“教”到现在同时重“学”的转换。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种理念容易绝对化,走上一条“自由化”的道路。
误区之四:片面地理解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着眼于学生认知行为的发展,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和独特体验,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这一点人们已经形成共识。然而由于有些教师对信息素养不太了解,想的过于简单,在教学活动中容易失之偏颇。
“十三五”时期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审时度势、科学应对,领导全国人民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扎实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促进工业和信息化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支撑。
工业和信息化改革发展成就斐然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16—2019 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由24.54 万亿元增至 31.71 万亿元,年均增长 5.9%,远高于同期世界工业 2.9%的年均增速。2019 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达28.1%,连续 10 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目前,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战大考中,我国依靠完备的产业体系、强大的动员组织和产业转换能力,有效保障了应急防控医疗物资生产短时间内十几倍甚至数十倍的增长,不仅满足了国内抗疫需求,而且为全球抗疫提供了有力支持。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网络和 4G 网络,光纤用户和 4G 用户占比分别达 93.4%和 80%,均远高于世界平
均水平。5G 商用正式启动,建成 5G 基站超过 50 万个,5G 终端连接数超过 1 亿。互联网普及率“十三五”预期目标提前完成,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交易额均居世界首位。
重点领域创新取得新突破。移动通信领域,5G 国际标准必要专利占比全球领先,基于蜂窝移动网络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成为国际标准并加速产业化。航空航天领域,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系列重要成果,“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C919 大型客机加快研制试飞。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领域,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破冰科考船雪龙 2 号成功交付,“蓝鲸 1 号”首次成功开采可燃冰,首艘国产航母顺利下水。轨道交通领域,“复兴号”动车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时速 350 公里自动驾驶功能。新能源汽车领域,乘用车量产车型续驶里程达 500 公里以上,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 270 瓦时/公斤,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高端机床装备领域,8 万吨模锻压力机、12 米级卧式双五轴镜像铣机床、1.5 万吨航天构件充液拉深装备等成功研制,配套体系初步形成。新材料领域,C919 用材、8.5 代基板玻璃等实现突破。2019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 1.32%,比 2015 年提高0.42 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优化迈出新步伐。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钢铁去产能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目标,产能利用率和企业经营效益明显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速壮大,智能制造深入推
进,工业互联网发展进入快车道,一批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初步建成。截至 2020 年 6 月,制造业重点领域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和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 51.1%和 71.5%。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新业态蓬勃兴起,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绿色制造工程持续推进,2016—2019 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超过 1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下降 27.5%。“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深入实施,标准体系持续完善。区域布局不断优化,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发展壮大。
优质企业发展壮大展示新气象。企业综合实力、竞争能力显著增强,一批骨干龙头企业脱颖而出。2020 年我国有 133 家企业进入《财富》世界 500 强榜单,比 2016 年增加 23 家,跃居世界首位。《福布斯》发布的 2019 全球数字经济百强企业榜单中,我国有 14家企业上榜,中国移动、阿里巴巴跻身前十。中小企业茁壮成长,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2 万多家,遴选“小巨人”企业 248 家、单项冠军企业 417 家,一些科技型独角兽企业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影响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成效凸显,打造形成融通型和专业资本集聚型特色载体的开发区 101 个,制造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普及率超过 80%,推动形成“龙头企业+孵化”共生共赢生态。创业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培育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329 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
行业发展动力活力得到新提升。“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行政审批事项压减一半以上,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工业生产许可证种类减少近60%。减税降费成效初显,制造业增值税税率由 17%降至 13%,企业社保缴费费率从 20%降至16%。今年抗击疫情期间,系列惠企政策密集出台,预计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 2.5 万亿元。开放合作层次显著提升,一般制造业有序放开,电信领域开放持续扩大,一批重大外资项目批复落地。与“一带一路”沿线 30 多个国家签署产能合作协议,高铁、核电、卫星等成体系走出国门,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持续攀升。
取得的宝贵经验和启示 我国工业和信息化改革发展成就是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风险挑战持续加大的背景下取得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协同努力、全系统团结奋斗的结果。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始终把握改革发展正确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围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振兴制造业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
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谋划了一批重大举措,解决了一批突出问题,行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实践证明,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践行“两个维护”体现到行业管理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始终把握改革发展正确方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推进重点领域创新发展,提升信息通信服务质量和水平,抓好脱贫攻坚等三大攻坚战相关任务落实,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层次产品和服务需求。疫情防控中,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力以赴保障医疗物资供给,为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提供了有力支撑。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特征新要求,必须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调整优化现有供给结构,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各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来,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强基等重大工程,纵深推进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推动行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新形势下,必须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既要坚持稳字当头,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保持工业通信业运行在合理区间;又要积极进取,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提升工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坚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增强行业发展动力与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上狠下功夫,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落实“放管服”和重点领域改革,推进产业政策向普惠化、功能性转型,提高行业治理能力,稳步推进对外开放,为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注入强劲动力。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让行业发展动力与活力竞相迸发。
坚持底线思维,坚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
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我们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促进了工业和信息化平稳健康发展。当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有效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切实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大局。
“十一五”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等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1.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统筹东中西部共同发展。“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的版图在细化,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由南向北、从东到西,一个个被圈定,一步步在展开。3.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五年来我们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主要是:注重把抓住发展机遇和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注重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努力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注重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关系,努力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和谐稳定;注重把维护中央权威和发挥地方积极性统一起来,努力增强政策执行力和发展活力;注重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努力实现互利共赢。
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有利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我们要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把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着力点,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企业的规模效益和竞争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农村面貌,促进城乡同步发展。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使地区间人均GDP、居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的相对差距逐步缩小。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
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要按照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认真研究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强化对食品、药品等的监管。
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
怎样认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2010-12-
21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风险挑战,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办成了一系列大事、办好了一系列喜事、办妥了一系列难事。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我们夺取了抗击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斗争的胜利,依法坚决平息和妥善处理拉萨“3•14”事件和乌鲁木齐“7•5”事件,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改革开放30周年,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第一,这5年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平均增长9.9%,“十一五”时期前4年即2006—2009年,我国经济平均增长11.4%,目前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十一五”时期经济平均增速有望保持两位数,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2009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700美元,2010年可望达到40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口径,我国正在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同时,这5年是我国节能减排力度和成效最大的时期之一。2006—2009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9.99%,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13.14%,已经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15.61%,也十分难得,表明我国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第二,这5年是我国社会事业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社会保章体系建设得到明显加强,形成了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社会保险参保人数不断增加,覆盖范围从城镇扩大到农村,从国有单位扩大到各类所有制单位,从正式职工扩大到城乡居民,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进一步提高,推进教育公平迈出重要步伐。科技投入明显增加,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展顺利,科技成果大量涌现,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更加凸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其他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新成就。
第三,这5年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之一。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这5年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就业规模稳步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略高一点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明显改善。2006—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实际增长4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累计实际增长38%。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明显,在消费支出中吃穿用比例下降,住行比例上升。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36.7%下降到2009年的36.5%,农村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由45.5%下降到41.0%,汽车迅速进入家庭,私人载客汽车拥有量从2005年的1384万辆增加到2009年的3808万辆,人均住房面积持续扩大,居民消费质量明显提高。
第四,这5年是我国国际地位提升最快的时期之一。2009年.我国经济总量从2005年的世界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有望在“十一五”期末进一步接近或略超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外贸出口额从2005年的世界第三位上升到世界第一位,国家外汇储备从2005年的世界第二位上升到世界第一位。其他许多经济指标在国际上的排位也有进步。特别是我国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并积极参与应对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对世界经济稳定和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这5年,我们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继往开来,全国各族人民正昂首阔步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
会议高度评价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审查批准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大家一致认为,“十二五”规划纲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明确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战略重点和重大举措,描绘了未来五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大家强调,要认真学习规划纲要,全面实施规划纲要,推动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贡献智慧和力量。
吴邦国说,会议认真总结了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大意义和基本经验。大家一致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大家强调,要坚持以往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更加注重法律的有效实施,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和尊严,推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吴邦国最后说,我们奏响的时代凯歌强劲而嘹亮,我们绘就的发展蓝图绚丽而辉煌。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全会高度评价“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认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
准确领会了全会精神实质 一是要深入领会和把握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创造的精神财富。二是要深刻领会把握“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高度评价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便和积累的宝贵经验。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努力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便必须全面准确评价“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便,全面准确领会“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宝贵经验。
5年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十一五”时期,既是广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最为困难、最为复杂的时期。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国内经济下行影响,面对接踵而至的干旱、严重雨雪冰冻灾难、洪涝灾难等自然灾难,自治区党委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紧紧捉住发展第一要务,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齐心协力,沉着应对,经受住了严峻考验。这5年,全区经济社会保持了发展良好势头,实现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重大项目和交通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革开放合作、节能减排和科技进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工作的“六个突破”;全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等6项主要经济指标将实现翻番。
在取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巨大成便的同时,积累了应对复杂经济环境和形势的宝贵经验。这些成绩的取得实属不易,是我区实施“十二五”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坚实的基础;取得的经验十分宝贵,是我们应对新情况、完成新任务、实现新目标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必须全面领会,认真总结,深刻把握。
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十一五”时期取得的巨大成便和经验,准确把握“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新特点新趋势,科学判断后金融危机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形势,对我们捉住新机遇、实现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面领会“十一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便,既要全面、准确地总结成绩,弄清楚“家底”,认清发展的有利条件;也要对不利因素、存在的问题、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有清醒的认识,做到心中有数;既要坚持已被发展实践证实是有效的宝贵经验和做法,并进一步完善,更要认真分析总结失误,从中吸取教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增强科学发展意识、机遇意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奋发有为的精神,迎接新的挑战,夺取新胜利。
党的十八大指出,我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给世界带来深刻影响的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沧海桑田,我国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想就自己身边的生活变化小叙一番。
先说教育,教育的改革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和人生轨迹。我国从七七年恢复大中专院校招生考试开始,文革十年那种单位推荐上大学的工农兵上大学的模式被招生考试代替。教育制度不断进步,大中专教育已经从精英式教育转向了普通的民众,大学已经不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八十年代出现了出国留学热潮,发展到如今许多家长把孩子从初中、高中和大学都送出国外教育。这样为我国和世界造就了一批具有世界眼光和掌握现代化知识的各类人才。
再说人民生活,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改善。自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后,人们的吃饭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食、蔬菜、肉、禽、蛋、奶已经是极大的丰富,人们不再追求吃得饱,而是追求吃得好,吃得健康,绿色食品,健康食品风行。
以前只有少数食堂和国营饭店,凭粮票定时定点用餐。发展到现在,饭店林立,星罗棋布于各个社区,有许多餐馆24小时营业,你可以迟到各地的美食、佳肴,那些吃惯了城里饭菜的人,还有农家乐供你去享用。
穿衣已经摆脱了绿、蓝、灰、军装、中山装,从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的喇叭裤,长头发,牛仔装,到五颜六色的时尚服装,中国已经成为服装的加工生产地,巴黎和纽约的时尚开始在中国大陆盛行。我们有了世界级的模特,有了世界级的服装。大家的穿已经从趋同、一致变成追求自由,彰显个性,表现自我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娱乐从当时的大小喇叭,收音机到录音机、黑白电视机到彩色电视机,等离子、液晶电视,家庭影院,各色音响设备,KTV娱乐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靡靡之音以港台歌曲为突破口,邓丽君等明星风靡全国,国内的李谷
一、朱明瑛、宋祖英、刘欢等明星成为时代的歌者。八十年后期的走穴促风潮进了演艺事业的进步,让普通大众享受到艺术的进步,一批艺人成为改革开放先富起来的人群。八十年代中期,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给老百姓的除夕晚餐上了一道文艺大餐。各种社区的合唱团、秧歌队、晨练的队伍在扩大,人们体育休闲也很丰富,打篮球、打太极拳、打乒乓、体育也逐步走出象牙塔,从精英的游戏到大众的生活方式。
出行方面,满大街的永久牌、飞鸽牌自行车王国、在九十年代之后逐步的被小汽车、公共交通和逐步完善的地铁网络所取代,到了二十一世纪的初年,我们的轿车数量猛增,可以说堵车现象的出现,是我们迈入现代化后出现的第一次瓶颈的象征和标志。
人民的住房条件逐步改善,从原来的简单平房发展到公寓、花园式小区、别墅。从人均6.7平方米到人均居住23.7平方米。从一家三代居住一室到大家庭解体,从小家过自己的甜蜜小日子,我们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过去电话通讯是单位和特权者的事情,人们日常的联络书信和电报。现在电报和书信的业务大大萎缩,几乎绝大多数人家都拥有电话,可以很方便的与全国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电子邮件已经取代了信件,成为人们的新宠。BB机风靡一时,现在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八十年代末期,让人羡慕不已的大哥大,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大多数人拥有了手机。人们用手机打电话、拍照片、发短信和视频、放音乐。当然,也有烦恼、一是有骚扰电话,还有强制性的垃圾广告。有时,你无法拥有自己的休闲时间。
网络、电脑已经进入到寻常百姓家,目前通过网络和博客我们就可以完成相关信息的查阅和公布,可以看视频,玩网络游戏,在虚拟的世界里几乎可以完成许多现实里世界的事情、网络购物、网上订餐、制定旅游线路。网上微博是我们每个人发泄和表达自己心灵感悟的好东西,网络已经把世界变得很小,全世界成了一个地球村,网络发展已经催生了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为我们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模式和方式,目前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各路英雄大展身手。
投资、理财成为寻常百姓的家常,买股票,投资基金成了许多大爷大妈的工作。保险成为人们的新宠,几乎每个人都买了各种保险,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大病保险、车险,保险推销员已经渗透到各个角落,尽管我们许多人不喜欢他们的强制推销,不过在保险人员的忙碌的身影中,我们每个人都构建令人自己的一道保险屏障。
【论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推荐阅读:
论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10-13
论改革开放给我们身边带来的变化05-26
家乡改革开放巨大变化10-15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及其巨大成就10-17
中国自改革开放的成就06-20
改革开放40年伟大成就11-05
达州改革开放的变化06-01
对改革开放的认识06-14
中国改革开放的特点07-06
改革开放的变化论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