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样思考》教案14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7篇)
授课时间 周三上午第三节
授课地点 高一(6)班
学习目标
1. 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 体会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 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理清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关系。
2.理清文章脉络和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把握文眼,在那一声狼嗥上做文章。让生沿着作者设定的切入点去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解文题)像山那样思考,是指谁要像山那样思考?
“那样思考”究竟是怎样的思考?
二.自读感知、剖析思路:
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小组合作),全文可分几个部分,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
三.研读探究:
出示相关思考题,要求学生带着疑问看课文,并小组讨论、交流,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生读1-2节)
1. 作者以一声狼嗥开篇,那么对于这声狼嗥不同的生物都有怎样的反应?它们的反应和一座山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2.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排比
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 对这声狼嗥,一般所能理解的浅层含义和只有大山才能听懂的深层含义分别是什么?
学生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作者得到这一认识(大山听懂的深层含义)的由来?
谈谈狼的消失对自然,对人类分别意味着什么?
(多媒体显示问题)
1. 为什么我们必须像山那样思考?
2. 如果像山那样思考,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大自然,怎样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如果不能像山那样思考,会有怎样的危害?除了文章所讲到的危害,你还能列举出哪些?
四.拓展练习
阅读一段材料,为20xx年“世界环境日”拟一个主题,并简述理由。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如下:
1994 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5 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20xx 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20xx 世间万物 生命之网
20xx 让地球充满生机
20xx 水――二十亿人民之所系
散文作品教学与其小说、诗歌、剧本等文学作品一样, 旨在促进和帮助学生内省体察, 让学生在感知、欣赏、理解的过程中, 丰富情感, 认知作品中的生活世界。文学作品的阅读就是把阅读的视点直接指向人的心灵, 关注人的命运, 追求、探索人文价值, 并带着强烈的情感去拥抱这个价值, 它是以情感体验为核心, 以生活和对生活的理解为基础, 以想象为主要手段, 以精神升华为目的的。一堂好的散文作品教学课, 中心应当是围绕学生的学情、作者原文本、学生心中的文本展开, 引导学生认识原有文本的内容、主旨、表现形式, 创造出新的文本———这个文本应该是基于学生阅读的感受的、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的文本, 并且越完美越好。
我们知道, 学生对文本的认知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所具有的认知特点 (含阅读经验, 且这种经验会影响着读者对文本认知程度的深浅) ;二是文本所具有的特质。这两者结合, 就是散文作品教学内容的逻辑起点。而学生对文本的认知肯定是需要一个环节的, 这个环节就是要认真地读文本。道理很简单, 因为真正的阅读过程应该是读者利用已有经验与文本作者进行交流的过程, 是读者顺着文本的言语之光作出回应, 去融合、去思索、去追问的过程。作为文学的一种, 散文的阅读始终渗透着读者的体验, 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因为, 对散文作品来说, 阅读作品的过程, 就是发现和构建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 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并且这个过程是不断持续、不断变式、不断深化的过程。散文作品的阅读欣赏, 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体色彩。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对作品表现形式和语言特征的感受与赏析设身处地地去感受, 去与作者沟通, 关注作品中的形象、情感及表现形式, 理解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 积极地、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或形象意义, 这是散文作品课教学形式的基本特征。
问题是, 具体到一篇课文 (或一堂课) 的教学应选择什么来教?该怎样去组织教学?这就关乎到教学内容的确定问题。笔者认为, “教学内容”是一堂课的教学核心, 它决定着一堂课的教学活动的走势与目标的达成。从这个层面上说, 教学内容决定着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是为教学内容的完成服务的。两者的关系不是油与水的关系, 而应该是交汇融合的。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来说, 我们要有效地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 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教学内容的选择, 由教学内容去决定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的确定应是教学过程的逻辑起点, 也是教师选择教学活动方式不可回避的一个教学真问题, 它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如果说教学设计是一个项目的话, 那么教学内容则是这个项目的核心与灵魂, 而教学活动则是这个核心与灵魂的具体化、个性化。
但事实上, 在教学中, 我们有许多教者过分关注的是教学活动 (比如往往把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师生互动状况作为评价一堂课的首要标准) , 而恰恰忽视了教学内容的确定。一堂课下来, 没有一个教学的核心内容, 致使教学活动头绪纷繁, 散乱无章;或者是教学内容选择错误, 使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驴马不相称、盲人摸象的状态中;或者确定了教学重点内容, 但对教学重点内容却只是匆匆几分钟稍带而过, 教学重点本末倒置。可想而知, 这样的教学是不能达到文学作品教学应有的效果的, 也不能使教学活动合理、有效。下面结合笔者所接触到的两堂散文教学的课例, 来重点谈谈散文作品教学内容的确定与教学有效性的问题。
课例一:《像山那样思考》的教学
在一次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活动中, 有4位教师上了《像山那样思考》一课。这4位教师的教学设计都把“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确定为教学内容。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4位教师都十分关注教学活动, 都强调要让学生去理解“生态伦理”的重要性问题。下面是其中两位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
【教师甲】 (1) 学习本文所体现的生态理念, 形成尊重自然、尊重规律的生态伦理观。 (2) 感悟课文所蕴涵的哲理意义及生态平衡的永恒道理。 (3)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句, 体会文章所蕴涵的哲理意义, 并在写作中学习使用哲理性语句。
【教师乙】 (1) 感悟作者在本文中所传达的思想意义, 体会大自然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 体会作品语言所表现的哲理内涵, 深刻领会文中重要句子所表现的意蕴。
分析这两则教学目标, 我们可知这两位教师是将“领悟课文的思想意义”确定为教学的核心内容的。《像山那样思考》是作者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谈人与自然的关系的, 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思考确实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但如果照此目标去教学, 那么, 这两堂课并不是语文课了, 而更像是政治课了。因为, 从教学目标来看, 这两位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是以“提升思想认识”为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的。按这样的逻辑起点去进行教学, 学生所理解的是作品的思想意义, 所学的是政治, 认知的也不是文本美学内容及表现形式, 而是如何建立或完善自己的生态理念。显然这不是这堂“语文”课所需要的教学内容和认知内容。
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语文味体现在语文学科的特性上。怎样体现语文课的特性?其中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要依据文本特性进行教学, 要在培养学生感悟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上和阅读审美的能力上下工夫。一堂课核心教学内容的确定也应该落在这些点上。我们应该明白, 语文课不是把文本内容概念化, 而应是将概念的内容具体化, 文学作品的教学更是如此。
我们再回到对以上两位教师按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及效果的观察上来看。这两位教师按这样的教学目标去组织教学活动时, 整堂课学生就在围绕“作者要表现什么”“你对作者的这种观点有什么样的感悟与认识”上兜圈子。课堂上, 教师有组织学生阅读、讨论的环节, 也有借助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启发学生去体验的环节, 但两堂课学生始终没有走进“语文课”中去, 课堂呈现出来的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绪状态是渐行渐减。当然, 我们不能说学生没有一点收获, 但他们所收获的是对“生态伦理”观的有所认知, 而这个“有所认知”并不是语文课的内容。分析其中的原因, 还是出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
《像山那样思考》这篇课文所表现的“生态伦理观”, 对高一的学生并不难, 学生难以理解的是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表现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教学这篇课文时, 将此作为教学内容来确定, 那么, 整堂课的教学活动走势, 就会呈现出与按以上两位教师所确定的教学内容去教学的活动走势完全不同的路径, 其教学效果也必然会不一样。因为按这样的教学内容去确定教学活动, 这堂课应该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在对自然生态这个问题上作者表现出了怎样的态度?二是作者是怎样来表现这种态度的?三是为什么要这样表现, 换一种方式是否可行?我们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教学活动, 就可以使教学的逻辑起点设定在语文学习的感受语言、阅读审美、感悟文本上了。也许有人会问, 这样的教学, 课文的思想内容与情感价值怎样落实?笔者认为这样问的本身就有问题。思想教学、情感培养固然是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 但这些教学内容不能脱离语文学科的学习性质而将其从语言学习中分解出来, 应当置于文本的具体语言情景与美学情景中感受、理解、赏析来达成。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这样做, 请看温州中学罗近进老师上《像山那样思考》的一个教学片断实录:
师有人说, 记忆是一条可以追溯的生命之河, 下面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回忆, 到生命之河的源头去看一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请大家自读课文第4~6自然段, 然后概述作者追忆了一次怎样的痛苦经历。
(学生默读课文)
生1作者叙述了自己杀死一只生灵———狼———的事情。
师那杀死一只大家一般都比较讨厌的狼, 为什么会让他痛苦呢?
生1 (接着回答) 因为这只生灵是无辜的, 无论是狼, 还是其他生灵, 只要它是无辜的, 就不应该被杀害。
师在随着作者去追忆这段痛苦的经历时, 我们可以发现, 这段文字的主要言说对象就是狼。请大家找出这三段对狼的描述性语句, 品味其中的细腻和精彩之处, 体会其背后蕴藏的情感。
(生安静地自读课文, 边读边圈画出重点词句)
生2我找到这几句:“我们看见一只雌鹿正在涉过这条急流, 它的胸部淹没在白色的水中。当它爬上岸朝向我们, 并摇晃着它的尾巴时, 我们才发觉我们错了:这是一只狼。”这段文字中, 作者写了自己的一次观察错觉:明明以为是鹿, 却变成了狼。
师你认为这样写和直接告诉我们眼中看到的是狼相比, 有何好处?
生2 (接着回答) 这样写更有变化, 更有味道。
师这样的手法在小说和戏剧中也经常被使用, 我们称这样的写法为———
生众悬念。
师说得好。这样的叙述突变, 这样的悬念设置, 就为下文表现作者的情感爆发和思想反省起到了铺垫和照应的作用。
生3我找到的是这一句:“我们到达那只老狼的所在时, 正好看见在它眼中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狼眼睛里闪烁着的绿光, 原本是让人觉得很阴森、很恐怖的, 但是这只狼被打死了, 它的眼睛是垂死的目光, 似乎它的眼里还有很多的牵挂和愿望。
师 (夸奖) 这位同学从狼的垂死的眼光中想到很多东西, 非常好!原本让人觉得阴冷和毛骨悚然的绿光, 现在却透着死亡的气息和痛苦的气息。这位同学读得非常仔细。
生4我找到的是这一句:“那只狼已经倒了下来, 一只小狼正拖着一条腿, 进入到那无动于衷的、静静的岩石中去。”一个“拖”字, 与“无动于衷”“静静”形成鲜明对比, 营造出了悲凉的情境。
师很好。你发现了平静的文字背后所蕴涵的悲凉情感。请你带着这样的情感重新读一遍。
(生4以缓慢的语调, 深情地朗读)
师 (动情地) 狼的无助, 狼的悲凉, 在你的这一读中让我们体会到了, 你读得很好。小狼不忍让他的母亲就这样死去, 它想挽救母亲的生命, 可是做不到, 这注定了这个故事是一个悲剧性的归宿。它们原来是怎样的一个家庭呢?
(学生心灵受到震撼, 在沉思)
生5文中有这样的语句:“另外, 还有六只显然是正在发育的小狼也从柳树丛中跑了出来, 它们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 嬉戏着搅在一起。它们确确实实是一群就在我们的峭壁之下的空地上蠕动和互相碰撞着的狼。”从“喜气洋洋”“嬉戏”“蠕动”“碰撞”等这些语句, 构成了一个幸福、温馨的画面。
师对。可是这一枪响后, 一切都结束了, 一切都改变了。所以, 作者在面对狼的绿光时, 他的心灵世界会产生怎样的情感? (板书:狼)
生6懊悔和自责。
师对, 作者懊悔、自责, 同时他又被震撼了。正是这件事改变了作者的人生轨迹, 从此以后, 他去观察动物、爱护动物, 成为了一位大地的观察者和思考者, 他开始反思人类的行为, 人类所经历的种种苦难和教训。在描述杀狼的过程中, “狼”成为了文章的主要言说对象, 作者却似乎退到了次要的位置, 仅仅成为了一个叙述者、亲历者和忏悔者。这正是这几段描述性文字的一大特色, 真可谓意味深长。接下来, 请大家快速阅读文章的第7~9自然段, 思考:作者到底告诉了我们哪些经历的教训?
(生快速自读, 并思考。)
罗老师为这堂课确定的教学内容是“对课文表现形式的理解与欣赏”, 这个片段就很好地落实了这一教学内容。罗老师从文本的表现形式着手, 让学生从语言文字本身走进文本, 在细读中把握言语的本质, 通过理解、欣赏语言表现的形式, 理解文本的主旨, 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而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与震撼, 收到了特有的教学效果。
让学生从语言文字本身走进文本, 从细读中把握言语的本质, 这是语文教学的正途。语文教学不是冷藏知识, 而是激活知识, 即通过具体的文本学习激活语文知识, 并达到深化、丰富、运用知识的目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不是建立在“是什么”的基础上, 而是建立在思考“为什么这样表现”和“怎样表现”的基础上的, 具体到文学作品的教学来说更是如此, 因为文学作品是作者借助某种文学体裁来表达对生活的独特思考的一种载体, 正因如此, 每个文本都是“这篇课文”, 都有着其言语“表现”上的独特性, 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去感受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 并通过学习, 达到丰富语文知识、运用语文知识的目的。只有这样, 课堂的教学活动才是有效的, 也只有这样, 语文课才是“语文”课。
课例二:《鸟啼》的教学
一位教师为《鸟啼》教学设定的教学目标为:
(1) 欣赏劳伦斯笔下的鸟啼;
(2) 形成对“向死而生”较为完整和成熟的思考。
围绕这一教学目标, 这位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的主干问题:
(1) 出示不同译者对鸟叫声的不同译法 (啭鸣、啁啾、啼) , 你认为哪个译名最准确地译出了鸟叫的形态呢?
(2) 除了看表象, 还要看作者的写作目的, 作者写鸟啼的目的是什么?
(3) 鸟儿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啼鸣的?作者为什么将鸟鸣置于冬天的严寒中?
(4) 鸟儿为我们啼出了一个怎样的春天呢?阅读6~11段, 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春天?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知到的?
(5) 文中描写的春天, 还有一个特征, 在它的背后似乎都离不开一个共同的背景———冬天。这里的春天总是从冬天走来, 是脱胎换骨于冬天。用意何在?
(6) 如果我们赋予鸟儿人的特性, 让它可以用人类的语言来表达面对生与死的态度, 它想告诉我们什么?
(7) 结合就如“向生而死”的鸟儿一样这句话, 通过还原鸟儿的情态, 感知鸟儿是怎样对待生和死的。
分析这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 我们可以看出, 让学生“形成对‘向死而生’较为完整和成熟的思考”是重点目标, 而“欣赏劳伦斯笔下的鸟啼”这一教学目标是为重点目标服务的。由此可知, “对课文内容所表现出来的哲理意义的认识”是本课时的主体教学内容。这一内容决定了本文的教学活动走势是在分析课文的内容, 以使学生形成对“向死而生”意义的深刻理解。再来梳理作者所设计的七个问题, 这七个问题基本上可以分成感知文章内容和探究文章主旨两大类, 问题几乎是围绕作品主旨而设的, 即使有个别问题与赏析语言有关, 但也还是为理解文章主旨而设的。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本堂课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依据作品的主旨而定的。选择这样的教学内容来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 当然有执教者的思考, 但问题是确定这样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学情, 是否符合文本的特质, 是否符合语文课的特征。从整堂课的教学活动及结果的观察来看, 这位教师以“对课文内容所表现出来的哲理意义的深刻认识”作为教学内容似有不妥, 至少不应是最好的。
教学内容的确定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所教文本的特质, 二是学生的学情。“文本的特质”是建立在文本的特性上的。文本的特质不同,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不一样。小说与散文的教学内容应该不一样;同样是小说, 鲁迅的小说与沈从文的小说的教学内容会不一样;同样是散文, 朱自清的散文和郁达夫的散文的教学内容也会不一样。“学生的学情”则是建立在学生的学习上的。按照王荣生先生的说法就是:“所谓‘学情’, 就是学生自读这篇课文的时候, 什么地方能读懂, 能理解、能感受、能欣赏, 什么地方读不懂, 不能理解、感受、欣赏。阅读教学就是要教学生们由于人生经验和语文经验的局限尚不能理解、感受、欣赏的地方。”[1]学生不能感受、理解、欣赏的地方, 往往是一篇课文最要紧的、作者最讲究、可以表达的地方。而“最要紧”“最讲究”的地方恰恰是一篇作品的“表现方式”的选择。因此, 教学不能离开学情去确定教学的内容, 学生已经读懂的、经过努力能够感受和理解的地方, 我们就可以不教。否则, 教者累累, 学者无趣, 其教与学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反观上面所例举的《鸟啼》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按这一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问题可知, 教师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的确定就没有很好地关注到课文的本质及学情这两个要素。因为从文本的本身来看, 文章采用了整体象征的表现方式, 层层推进, 在文章最后作者也非常明确地点明了本文的主旨:“它从陌生的地方来, 降临在外面身上, 使我们乘上了从天国吹来的清新的柔风, 就如向死而生的鸟儿一样。”对这一主旨, 学生只要认真地读完课文, 不需要花多大力气就能把握住的。学生难以理解的是作者为什么要借鸟啼来说事儿, 为什么要用这样一种表现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情感。而这正是这堂课所要解决的“最要紧”问题。鉴于此, 教学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应该是“感受语言, 欣赏表现方式”, 即借助对语言的感受, 在欣赏表现手法的妙处中走进文本, 认知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与情感, 而不是架空语言去分析、抽象文本的哲理意义, 将具体的内容概念为“向死而生”。否则, 这堂课就不可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事实也是如此, 观察这堂课, 这位教师设计了众多的连珠炮式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几乎是在抽象文本内容, 最后只是将作者的观点用“向死而生”的概念呈现给了学生, 而对文本表现形式的感受与欣赏这一最为要紧的学习内容却被忽视了, 因此, 虽然课堂看起来很活跃, 但实际的“语文”学习的效果却没有达成。
综上所述, 要考虑文学作品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作品教学内容的选择。这是一个方向问题, 关注到了内容的选择, 并正确地选择了教学内容, 那么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就能够得以保障, 得以体现。因此,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 教学活动必须围绕明确的教学内容展开, 而教学内容又是一切课堂教学活动的核心与灵魂。
参考文献
《像山那样思考》这篇课文是高中语文新教材苏教版必修一中一篇现代散文,其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是一位美国大地的观察者和思考者他以他的生活经历,用诗意性的语言,独特的写作风格,对大自然进行思考言出在付出生态变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人类没有像山那样对待自己同大自然的关系至于作者在文章中怎样对狼的“嗥叫”进行认识,理清其过程是学生理解的难度所以在设计之时我以尝试的心理在前面问题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去引导学生的理解,明白文章的主旨从而学会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和写作方法
学生能够通过对课文反复研读和思考,结合现在的社会环境,进一步认识作者借用狼的“嗥叫”的深层含义,理解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经历与作者的生活环境和经历有很大的差别,不仅表现在国别上,而且更体现在家庭的熏陶上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对作者的诗意性的语言、写作风格和采用的意象,可能体会不够深刻,在理解过程中有很大的困难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理解狼嗥含义,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方法
3、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预习要求:
1、利用工具书自查生字词注音及重点词语释义
2、“像山那样思考”又怎样的内涵?
3、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4、划出不理解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积累“狼”字成语我们看到的画面上是什么动物啊?(图片)你能说出有关这个动物的成语吗?(见幻灯片1)这些词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感情色彩上)贬义即使我们提到的“与狼共舞”这个源自美国经典电影的讲述人与狼和谐关系的词语,传到中国便成了“与邪恶的人或事物接触”的意思狼,成了“邪恶的化身”,但鲜为人知的是,我们如果再不留意,就将与狼诀别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散文《像山那样思考》
2.思考文题:谁思考什么? 像山那样思考
(有些同学可能对文章标题不理解,从而影响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所以要引导学生从标题入手来理解文章)
二、作者简介:
“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沙郡岁月》出版,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沙郡岁月》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像山那样思考》是《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见幻灯片3)
三、背景介绍:
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过高的物质追求,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以及错误的生态观念,使我们的地球已变的满目疮痍森林植被骤减,水土流失严重,工业三废的污染,滥捕滥杀滥伐,这一切做法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地球面临荒原化的危险
四、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检查默写字词
嗥叫(háo) 驯服(xǜn) 蔑视(miè) 迸发(bèng) 湍急(tuān)
艾蒿(ài hāo) 疲惫(bèi) 饿殍(piǎo) 蜿蜒(wān yán) 毛骨悚然(sǒng)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⑴ 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内容是什么?简说理由
(方法指导:可从词精彩、句修辞、哲理句、景物描写等方面考虑)
⑵是什么引起像山那样思考的?(狼嗥)有何特点?
(本环节重点训练学生在速读课文的基础上快速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五、合作交流,品读解析
1、作者对狼的认识经历了怎样一个什么过程?什么时候发生了转变?(见幻灯片4)
(发现狼——打死狼——老狼眼中绿光,心灵触动——狼死——鹿死)(看到老狼眼中的绿光时)
2、自然界失去狼后会怎样?请你用生物链的形式表现出来(见幻灯片5)
(狼少→鹿多→草光→食草动物灭亡→ 山秃→沙尘暴→灾难)
3、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山能那样思考?思考狼噑的含义是什么?
(见幻灯片6)
4、赏析句子:(见幻灯片8)
(1)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
(人们只顾了眼前暂时的利益,却带来了长远的危害要求我们人类不能只从眼前利益出发,要从长远思考问题,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
(2)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自私的人类以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换取所谓的物质文明,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所以本文作者用他的文字来警醒人类“要像山那样思考”,不能急功近利,惟利是图,只有这样,人类才有真正美好的未来)
(本环节重点训练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我们人类要像山那样思考狼的嚎叫中隐藏的内涵,处理好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2、你能举出生活中环境污染的事例吗?(见幻灯片9、10、11)
对此,如果你是一名环保志愿者,请写一段广告词警示人们保护环境!
七、作业设计:
1、仿写句子
鸽子的叫声,对 来说, ; 对 来说, ; 对 来说, .
2、从环保的角度写写自己的家乡
板书: 像山那样思考
奥尔多·利奥波德
狼(嗥叫)→ 山(思考)
个性 → 哲理(和谐)
教学反思:
这是必修一最后的一篇文章,按照板块的编排,主要是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人跟动物是和谐发展的,是处于平等的地位在上课过程中我发觉 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渗透的不好,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只停留在环境的平衡的层面,并没有深入到作者所呼吁的那中生态忧患意识,以及人和狼在大自然中是作为平等的地位存在着这点一直是自己这几天思考的问题,该以何种方式让学生领悟到这些,如果单纯地引用一些名家的言论感觉还是会很生硬,有几点是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
1、语文课始终都要围绕文本,文本是学生与作者对话的最好平台
2、每节语文课都要有严格的到位的教学目标,而且这目标要贯穿课堂始终
3、语文学习更应该是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1.了解利奥波德及他的“土地道德”。
2.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3.把握文章的主旨,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明确“像山那样思考”的意义。
4.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加强学生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文章的主旨,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明确“像山那样思考”的意义。
教学难点:
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加强学生生态保护意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图片,体会人类对自然的破坏。
二、作者介绍
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主义理论家,长期从事林学和野生动物管理研究,被称为美国野生动物保护之父。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了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l949年出版的《沙乡年鉴》是其最重要的著作。书中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
三、朗读课文
1.自读课文,查找生词。
2.借助工具书,理顺词义。
积累词语:
① 拾遗:①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如夜不闭户,道不拾遗。②补充旁人所遗漏的事物,如拾遗补缺。
② 蜿蜒:①蛇类爬行的样子。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③ 蠕动:像蚯蚓爬行的样子。
④ 饿殍:饿死的人。文中指饿死的鹿。
⑤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不受感动;一点儿也不动心。
⑥ 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3.自由朗读,熟悉课文。
四、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
明确:
第一部分(1-3)借助一声狼嗥而引起的反应,将深刻的生态伦理表达出来。
第二部分(4-9)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
第三部分(10)启示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应该像山那样思考要有生态意识。
2.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由是什么?
明确:是缘于人们对狼群猎杀,缘于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五、课文研读
1.文章开篇就是对狼嗥的特写,此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蔑视”等,表现出这声嗥叫既是狼痛苦的哀号,更是它用来反抗的号角。
2.面对这声狼嗥,留意它的有哪些事物,它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明确:留意它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
“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属于一类,它们的反应是“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
留意的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3.对这些事物来说,狼嗥有怎样的意义。
明确:
鹿--死亡的警告
松林--混战与流血的预言
郊狼--得到残羹剩饭的允诺
牧牛人--银行赤字的坏兆头
猎人--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
山--“客观地聆听”
4.这里运用了哪些修饰手法?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排比,增强文章气势。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及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5.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明确:先是随波逐流,受社会大环境影响,肆意猎杀与破坏。
后来看到一只垂死时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作者有所启发,有所触动。
6.作者原本认为“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猎人的天堂”当人们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后,天堂出现了么?出现了什么情况?
明确:
(1)植被遭到破坏
(2)鹿群因缺少食物而大量饿死
(3)草原近期很难恢复
(4)水土流失严重,甚至们将失去未来
7.“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人类将不再有未来!
8.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
明确:
① 保护生态平衡刻不容缓。
② 呼唤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相处、和谐相处。
③ 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
9.为什么说狼的嗥叫只有大山能明白?
明确:由于人类不善于思考,缺少客观的思考。
10.结合全文,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明确:要像山那样思考:客观、长久地、尊重自然法则。
六、拓展
观看视频《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加深体会。
七、作业
1.搜集人类破坏环保的事例,加深感悟,并写一篇“爱生活,爱环保”活动的宣传稿。
2.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
利奥波德
狼嗥--痛苦、反抗
生态恶果--人类将不再有未来
↓
像山那样思考
客观地聆听→尊重自然法则
雷真民
教学重点
1、通过文本研习,学生能够热爱自然,提升审美品位,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2、学生对一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并能够准确概括文意,通过比较找到文章内容、风格等方面的异同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学生能够把握散文写作的要领,学习观察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尝试用恰当的形式描写出来。
教学时数 10课时
第1、2课时
教学重点 朗读并背诵两篇文言文,疏解词句,理解文意,翻译部分语句。
谛听天籁
教学重点
1、学习对自然美的独特的审美感悟。
2、学习观察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尝试用恰当的形式描写出来。
3、具体分析两文将审美情趣、景物特征与语言风格相融合的特点。
教学时数 3课时
导入:大自然是美丽的,我们来感受、欣赏前人是如何发现、体察、描摹大自然的美。
第1课时
教学重点 研读《江南冬景》
逐段研读课文,领会文意,思考讨论:
1、作写了江南冬景的那些景物?作了哪些比较突出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征和情调?
2、文章写景虚实结合,仔细分析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虚景表现了怎样的心境?
3、划出文中引用的诗文,仔细体会在文中表现的意境。
第2课时
教学重点 研读《晨昏诺日朗》
思考与讨论的要点
1、章记叙了与诺日朗的几次遭遇,重点写了哪两次?
2、重点研读描写清晨、黄昏两时段诺日朗的段落,分析作者从哪些角度观察、采用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突出景物特征?
3、作业 摘录文中新颖妥帖的比喻句。
第3课时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文章写景的意境,并依据课文为p.99~100三幅图片配文字说明。
感悟自然
教学重点
1、把握两文写景、抒情、说理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特色。
2、领会作品独特的韵味,了解作者的处境,理解作者的精神境界,概括作品抒写的人生感悟。
教学时数 1课时
导入 古语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的静穆,水的灵动总能给人以启迪和思考。本板块两篇文章都是作者在特定的人生境遇中感悟自然的杰作。
思考与讨论 作者看到了怎样的自然景象?产生了怎样的联想?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文学常识 苏轼、柳宗元与唐宋八大家
湖山沉思
教学重点
1、与文本对话,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能把自己看成是大自然的一员,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能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2、研习文本,理解本板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教学时数 2课时
阅读与讨论要点
1、静心感受理解文章所写“寂寞”的含义。
2、狼的一声嚎叫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只有山能客观的听这一声嚎叫?
3、像山那样思考”的含义是什么?
第10课时
教学要点 专题小结
1、检查背诵课文《赤壁赋》。
2、文学常识 郁达夫 苏轼、柳宗元与唐宋八大家 赋
教学目标 :
1、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意。
2、品味诗意和富有思辨色彩的句子,揣摩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观点的独特表达。
教学重点:
1、理清文脉和情感。
2、品味富有诗意与哲理的语句。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及设想: 学生感知文本,进行评点和交流;教师点拨引领学生把握行文思路,深入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出中心)。必修一最后一个专题“像山那样思考”,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谛听天籁”,是要 我们欣赏自然之美;第二板块“感悟自然”,是要我们从自然风物中感怀人生;第三板块“湖 山沉思”,是思考探索人与自然该如何相处。三个板块,理解上逐层加深。今天我们学习美 国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随笔《像山那样思考》。(师)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思想形成人的伟大。就是说,人 之于万物的高贵之处在于能思考。而利奥波德却说“像山那样思考”,山会思考,运用了拟 人手法,更新颖、诗意,设置了悬念。这个短语还有祈使意味,可在短语前加主语:“我们” 或“人类”,即“我们(要)像山那样思考”。要重读的是哪个词?(生)“山”。(齐读“像山那样思考”,重读“山”字)(师)我们就来看“山”和“我们(人类)”分别是如何思考人与自然相处的问题。
二、研习课文,整体把握思路:
(一)、速读文章,抓中心问题:人与山思考的差异。师:现实中的什么现象,使作者倡导要“像山那样思考”?(即缘由)
生:缘于生态遭到破坏,人们对狼的猎杀。师:人们及年轻时的作者,对狼的认识是怎样的?用文中句子回答。生:“我总是认为,狼越多,鹿就越少,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猎人的天堂。”
师:猎杀狼的原因是什么?
生:为了猎捕更多的鹿,获得更多的个人利益。
师:对,在人们看来,狼是残忍的,对人类是无用的,所以捕杀狼。这种看法 “山”赞 同吗?划出有关的句子品读。生:不赞同。第六段“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第二段“只有山长久 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去聆听狼的嗥叫”;第三节“山对狼怀有一种秘密”...... 山并不认为“狼越多,鹿就越少”,狼并非毫无价值。山对狼的思考,作者是从描写狼的 嗥叫入笔的。
(二)、具体研习课文,探究山的思考。
1、探究“山”与“人类”对狼的思考的差异。(1)、范读第一节。狼嗥有何特点?含有怎样的情感? 可概括为“狼嗥图”,参照课本图片,想象:在陡峭荒凉的山崖上,群山静默,隐隐听到 风过树林,叶子发出的沙沙轻响,突然一声狼嗥打破了这份宁静,嗥叫声从一个山崖传向另
一个山崖,回荡在幽深的山谷中。师:这段狼嗥的诗意特写,杂糅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悲 鸣”。既苍凉、悲哀,也有野性、不屈服的力量。
(2)、思考:不同生物,对狼嗥有何反应?如何描述的?它们对狼的爱恨围绕什么展开? 明确:留意狼嗥的有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山。鹿对狼恐惧,郊狼期望分得食物,牧牛人、猎人对狼愤恨。他们对狼的爱恨是围绕自身利益和主观情感展开。而山因“长久” 存在,能“客观地聆听狼的嗥叫”。排比的手法,增强气势;拟人,赋予万物以生命。抒情 味浓郁,有诗意美感,简洁幽默。
师:“山”与“人类”对狼的思考有何不同?
人包括其他事物不能长久地存在,故只考虑暂时的主观的利益,思考肤浅;山长久地存 在着,从而客观地长久地考虑,思考深刻。
板书: 人:主观
肤浅
暂时
山:客观
深刻
长久
2、探究对山的思考作者的独特表达。思考:“山对狼怀有一种秘密”,没直接写出秘密,如何表达的? 读:“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是自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开始的”。过渡句起承上启 下作用。(1)借助作者对狼的认识来表达。
师:作者对狼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转变。明确:开始是猎杀狼,认为“狼越少,鹿越多”。作者生动传神刻画 1
了猎杀狼时的心理活 动。“过度的兴奋使我们无法瞄准”“没有人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等。猎杀前狼生活的 状态很自在快活,很和谐。文笔简洁生动形象。后来,“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 会同意这种观点”,作者认识到狼存在的合理性。师(补充作者材料)奥尔多·利奥波德,生态学家,早年是资源保护运动的热情追随者,把资源分为“有 用”、“无用”,“有利”、“无利”,他的保护主义还表现在对食肉动物的态度上。为发展对人 们有用的动物,如牛、鹿,他主张必须消灭对有用动物不利的狼、山狮、灰熊等。于是“一 个州接一个州的狼被消灭了”,然而同时期,他注意到大量可耕地被水侵蚀,植被破坏,他 不断探索实践,认识也有了发展。(2)借助垂死时老狼的眼神来表达这种认识。齐读第六节。理解狼眼中“新的东西”所指内容。明确:狼对自然起调节作用,狼对森林对人类有存在价值。自然万物中有天然的生存法 则,不同生物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不能过多干预自然,破坏生态平衡。森林需要狼,人必须尊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的这种关系。(“山”思考的就是生态系统的问题)师:没有狼的山林会是什么样子?品读第 7 节。概括为“荒原图”,没了狼的山,变成荒山,草原退化,变成荒原。狼竟也是森林的保护 者,虽吃掉了一些鹿,却保护着鹿的种群稳定。
结合学过的《鹿和狼的故事》,加深理解。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为保护森林里的鹿,下令捕杀狼,鹿从 4000 只发展到 10 万只,后因饥饿大量死亡,最后不及 8000 只苟延残喘。罗斯福没想到,狼竟也是森林的保护者,而鹿变成了摧毁森林的罪魁祸首。
3、探究山的思考的具体内涵。作者从鹿的死去和高山植被的破坏退化中,有了哪些认识?(即山有哪些思考)
(学生自由朗读,品味语句,交流心得)生:作者文笔细腻生动,把山人格化了,山能“恐惧”,草原能“疲惫”,形象写出了失去狼,食物链被打破,草原、山林被逐渐破坏的情状。生:我喜欢“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了”这句话。把未来具体化,似乎未来是有形的河 床,土壤等事物。生:“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长远的危险”。很有哲理。曾看见过一则报道,秦岭一带很适合羚 羊生存,没天敌华南虎,羚羊繁殖很快,结果森林植被被破坏,最后无植物可食,反而带来 危险。人类也如此,只求眼前利益,寻求安逸生活,而破坏生态环境,反而带来最大危险。师:我们考虑“这一时代的和平”,是一时的,那下一个时代呢? 而山深沉、包容、永恒,能见证过去,甚至预言明天,它以静默的智者的姿态审视一切,无私而悲悯地思考整个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即可持续的和平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像山那样思 考。我国乃至世界各国都已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我们过去提倡征服自然,现在倡 导与自然和谐相处,对许多珍稀动物进行保护,如保护北极熊、大熊猫、华南虎等来维持生 物的多样性。板书:人:主观
肤浅
暂时
自私——从眼前利益考虑
山:客观
深刻
长久
无私——从生态利益考虑
三、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狼的嗥叫引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告诉我们要像山那样客观、深刻、长久地思考,保护环境和自然和谐共处。思考:这篇文章是从狼的嗥叫引发思考的,能否将题目换成《由狼的嗥叫想到的》或《关 于狼和鹿的思考》?
四、课后阅读拓展:《最后一只藏羚羊》《藏羚羊的跪拜》
教案点评:
朴实中孕育特色
《像山那样思考》是美国自然文学的经典之作,有明显的生态忧患意识,文中带有很多 理性的思考,语言具诗意美和思辨色彩。学生在把握行文脉络理解文意上有一定难度,张老 师注意文本特点,教学设计有的放矢,在寻常处见奇崛,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收获。张老师的设计总体说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切入角度的新颖性。这篇文章因是译作,表达习惯的差异增加了学生阅读的难度,含蓄跳跃及哲理性的语言 表述使学生摸不清行文思路,想要弄清各部分内容与主旨的关系比较困难。张老师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巧妙地从这个专题 2
各板块的内容及联系导入,立即捕捉到文章的内容。然后引出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的名言: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思考为何要像“山”那样思考,紧扣人与 山思考人与自然相处观点的不同,展开分析与探讨,简洁而直接切入到对文章理解的关节处。
接着教者没有一段段展开分析,而是要学生整体把握文本思路,紧扣人与山对狼的态度 的不同发问,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引领学生思考,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这也符合阅读从 粗读了解文意到精读细致品味文章内涵与妙处的认知规律。
二、问题设计的环环相扣性。
教学环节的设计要体现教者明确的教学思想和思维的逻辑性,最好的办法便是设计出一个 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有机地串联起整个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体现出一种活而不乱、活而有序的特点。本课由导语到小结,所有的问题都围绕着一个中心点(思维的深度和行文 的诗意与哲理性)展开,围绕着山与人对人与自然的思考与认识的不同为中心问题进行比较、探究。有这样的中心问题引领既能牵动学生对全文进行深入透辟的思考,又在思维的发散中 涵盖全文,且便于学生品读自悟,能纲举目张,教学过程不旁逸斜出。教者还很注意难度层 次的处理,使问题的解决有梯度感、层次感,在有理解难度时,想办法深入浅出,调动学生 积累,如所学过的课文,加深理解,适时补充材料,拓宽理解广度。
(一)阅读《像山那样思考》文段,完成18—19题。(6分)
我现在想,正像当初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那样,那一座山将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而且,山的恐惧有更充分的理由:当一只被狼猎杀的公鹿在两三年就可被替补时,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恢复。
牛群也是如此,清除了其牧场上的狼的牧牛人并未意识到,他取代了狼的调整牛群数目以适应其牧场大小的工作。他不知道像山那样去思考。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沙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
我们大家都在为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而奋斗着。鹿用轻快的四肢奋斗着,牧牛人用套圈和毒药奋斗着,政治家用笔,而我们大家则用机器、选票和美金。所有这一切带来的都是同一种东西: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在这方面,获得某种程度的成功是很好的,而且或许是客观的思考的必要条件,不过,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
18、选文第三段画线句中的“这一时代”可以去掉吗?为什么(3分)
19、选文末段末句的含义是什么?(3分)
答案
18、不能去掉,作者用“这一时代的和平”强调我们换来的安全只是暂时的,从而引出下面的结论: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3分)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14 教案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像山那样思考》的优秀教案设计09-19
像山那样思考免费06-29
那样的幸福作文06-02
你还是那样诗歌11-08
散文:童年是那样美好06-25
学习像班长那样生活作文11-12
预测中考作文题目:像那样01-26
有那样一双眼睛初中作文10-29
我愿做小草那样的人作文01-28
有那样一抹色彩满分作文600字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