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讨活动心得体会

2024-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学研讨活动心得体会(共12篇)

教学研讨活动心得体会 篇1

宜君县城关第一小学 张莉

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学校组织和安排下,我有幸参加了我校语文教学研讨月活动,我们以年级为单位观摩了6位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并聆听了老师们的精彩点评,使我悟到了很多,明白了很多,收获了很多。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认识和体会:

第一,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合作交流是教学的学习方式,以前听公开课、示范课观到的讨论交流,多是师生的对话,老师对学生汇报或评价订正。而这次的活动中几位老师们合作交流采用多种形式,将合作交流落到实处,对于我们的教学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第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任瑞老师所教的《去年的树》,整节课上,教师多次以自己煽情的朗读带动学生的思绪,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去年的树的部分),老师指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象“鸟儿天天唱,树儿天天听”的画面。在教学(今年的树的部分)任老师也是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先让学生找出三次对话,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等,从中体会小鸟寻找大树的迫切心情。她在教学中渗透学法的指导,让学生明白边读边想象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并力图通过适时的点拨,调动学生的情感,与文本进行深度的对话,充分调动了学生内心深处对文字的一种感觉。

第三,在用好用足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拓宽了学生知识面。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首先要用好它,在用好它的基础上,再作创新。这次我们采用的是同课异构,只是不同的教师,在引渗入渗出课题时各有不同,但在入行新知学习时,同样创造了精彩的课堂。我们就更应该脚踏实地研究好教材,使用好教材。根据教材进行拓展,拓展形式多样,容易让学生接受,也符合了学生的年级特点。让学生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如王凯老师课后拓展让学生学些寻物启事这种应用文,不仅拓展了知识,而且是学生了解到了寻物启事的写法,效果很好。

教学研讨活动心得体会 篇2

所以为了激发学生主动研究、主动探索的学习精神,提高化学课教学的实效,教师要精心地策划与设计好每堂课的教学活动,用活动来引领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体悟、在活动中求证,及时、准确、牢固地把新的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图式,使其成为自己的认识、观点和能力。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高中化学课用活动引领教学的体会和认识。

一、用活动引领教学必须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

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是开展化学活动教学的先决条件。高中学生不像初中学生那样天真烂漫、无拘无束,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认识,有自己做事的动机原则。高中化学教师应该明白这一点。首先,在组织活动之前,必须遵循和谐教育提出的“民主平等”原则,走近学生,与学生协作共同探讨课堂活动开展的事宜。其次,必须以良好的心态、情绪去感染学生。千万不要带着烦躁不安的情绪走进教室,否则学生在活动中会感到拘束、压抑,从而使得心理闭锁,阻碍活动中的互动交流。最后,课堂中组织的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把机会多给予中下水平的学生,特别是那些缺少交往动力的学生,努力做到“让尖子学生启领,后进学生能跟上”,真正做到“普天同乐”。

二、用活动引领教学应遵循课堂活动教学的原则

任何活动都必须有一定的原则,无规矩不成方圆,有了原则,课堂活动才能真正为教学服务。

1. 尊重教学实际原则。

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有些教师过于“尊重学生的需要”,不论教学内容,不论教学的对象,不论教学的课型,从课堂伊始到结束安排了许许多多课堂活动。这种做法使一些课堂落入肤浅和俗套,人为地降低了教学实效,课堂活动起不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我一直坚持“教学要尊重实际”的原则,每次课的设计都精细地分析学生、教本、课标的实际,合理合情地安排好课堂活动。

2. 以活动促学的原则

根据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活动的设计既要适合教材文本的特点,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在学生已经达到的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寻找活动的支点,只有这样活动才能够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因此把握“最近发展区”,设计好课堂活动能够极大地提高学习的效率。

3. 可操作性原则。

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活动的情绪因素,把生活中的场景直接搬上课堂,结果学生情绪刺激过了头,游离于集体活动之外,老师无法应对,教学失控,教室成了活动室。这种现象在化学实验课中表现得尤其突出,极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好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对活动多作可行性分析,把活动的每一个细节加以“可操作化”处理,以保证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信息交流。

三、用活动引领教学例举

1. 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为核心的活动,自主形成学习的认识。

自主学习是一种“自觉自愿”的学习状态,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前提。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拥有追求学习目标的权利,拥有选择学习的方式和内容的权利,有提出自己的困惑并能获得帮助的权利。因此,教师应该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整个教学过程,没有必要时时都是教师在讲解在指导,有许多内容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并形成自己的认识,教师只要担当好守望者的角色就行。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形式有自学、自我小结、自我检测、自主实验等。

例如:在开展高中一年级苏教版《化学1》专题4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教学之前,我利用课堂前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了预习,并列出自学的提纲,完成课后作业。

在课堂上为了验证汽车尾气对空气的危害,我安排学生开展了自主实验。

首先,给学生一只代表汽车尾气NO的气体瓶和一只氧气瓶,然后请学生用针筒(见图1)抽取适量的NO到氧气瓶中,要求观察实验过程中氧气瓶内的变化,得到无色的NO很容易在常温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生成红棕色的NO2的实验结果(见图2)。然后,让学生把刚才变红的气体瓶倒置入水槽(见图3),并观察实验变化。通过两个实验学生对汽车尾气的危害和转化产生了认识,同时加深了对NO、NO2性质的理解。

2. 引导学生开展以合作学习为核心的活动,培养合作活动意识。

古人云:“独学无友,孤陋寡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碰撞,语言的交流,可以深入体悟化学的文本材料、实验的启示结论,还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感到了学习的乐趣和责任,从而能学、会学、想学。我经常利用课前、课堂、课后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开展合作调查、合作探究实验、合作演示等活动。

例如:为了让学生对“雷雨发庄稼”的俗话说法有一个直接的经验,我把全班学生分成3—5人为一小组的若干合作小组,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开展网上查询、走进农家访问活动,了解农民为什么对大豆等农作物不多施肥的原因。学生们的热情很高,各小组都作了分工,而且到最后还写了查询报告,有的还将相关资料制成Power Point文件。

另外,针对课前的合作活动成果,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课堂展示是学生共享合作交流成果的活动,能够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不同小组之间相互展示,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

3. 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活动,自主获得新知识。

美国著名学习心理学家桑代克在尝试—错误理论中曾经指出:人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其进程为:错误反应逐渐减少,正确反应逐渐增多;各种正确的反应组合后,产生一系列成功反应的动作。我们不妨放开手脚,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探究学习活动,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智慧,根据学习的目标自主开展探究活动,在不断的尝试中总结经验,组合一个个正确的反应,形成自己的结论。

例如:在探讨有关物质的性质时,把学生分组,让他们利用准备好的实验仪器,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进行自主探究实验活动。在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巡视,既要保证实验过程的安全,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实验过程,但不进行指导,只是收集学生探究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集中和学生讨论。你会发现学生们会尝试各种实验方案,不断验证形成正确的方案设计。这种活动的设计可以训练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还可以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了解所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活动教学是进行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教师如果能够摸准学生的学习思维特点和兴趣特点,瞄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紧紧抓住尊重教学实际、以活动促学、可操作性等原则,利用活动来引领课堂,学生可以在活动中体悟,在活动中求证,教学一定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

摘要:为了更有效地落实新课程理念, 创设更有效的化学课堂教学, 作者谈谈对高中化学课教学设计中如何用活动引领教学的体会和认识, 为营造更加活泼有效的化学课堂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活动教学法,教学体会

参考文献

[1]田慧生等编著.活动教育引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2]杨莉娟.活动教学关于教育基本问题的几个观点.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1) .

小学英语课堂活动教学心得 篇3

“活动教学”模式在对教材的处理上,练习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且富有变化,可以加大课堂容量,加快课堂节奏,收到事半功倍之效。那么,这些小组活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究竟起到哪些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穿插、实施和控制小组活动呢?

一、小组活动的实施方式

1. 在Activity One Warming-up and leading in环节后

在这一环节,往往是通过Revision复习旧知引入新知,或Sing a song这样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接着就转入Free talk这一环节,目的是帮助学生熟悉新的语言项目的书面和口头形式。此时的操练难度一般不大,以教师控制式的机械性练习为主。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图片、幻灯、实物、提示词等“指挥”学生进行练习,直接以快频率的方式让学生一对一对地、一问一答地进行下去。如Look, read and learn部分教学,学生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口头表达,很快地掌握新的语言项目。这样做的特点是节奏快、密度大、频率高,使课堂上人人参与,差生也跟得上。

2. 在Activity Two 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阶段

此阶段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新的语言项目的理解,为在实践中进一步自如地运用做好准备。Practice的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问答时有较宽的选择余地。这时适当穿插“pair work”或“group work”方式,给学生几分钟时间看图、看物问答、模仿对话、表演课文对话等。教师要巡视监听,对有困难的“pair work”或“group work”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练习结束后一定要抽查几组当堂表演,以了解练习情况,并对表演出色的组给予适当的表扬,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节奏放慢,频率放低,但密度大,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意识强,有利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3. 在Activity Three Consolidation 阶段

Consolidation阶段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多种模拟日常生活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语言解决实际问题来体现语言的各种功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作答,自由度较大,有充分发挥创造性的余地。这时候最好以“group work”方式,如进行角色扮演、会谈、讨论解难、模拟采访、扩展对话、补充想象性结尾等。教师要提醒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注意人物的身份和具体的场合。教师往往扮演裁判、评委的身份。这一阶段的特点也是密度大、气氛热烈活跃,学生们有充分发挥、表现自己的机会。充分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为学生获得“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小组活动在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学生掌握句型和记忆词汇,使学生感觉英语学习不难

小学五年级英语的一大特点——对话多,要求操练的内容多。对此,对“Read and say”部分的学习,采取小组活动的形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即把全部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一个小组的学生再以活动的形式记忆句型、单词,比如“考考你” “猜谜语”等方式,因为学生与学生之间更好交流,记忆起来也就比较快。这样,既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又有利于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如此,学生就不觉得学英语那么难了。

2.有利于轻松、愉快课堂气氛的营造,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小组活动加快了教学的节奏,加强了训的练密度和广度。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quick response的方式通过一对一的形式,有节奏地让学生对练。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将成为教学的主体,他们在一个近似自然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以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

“活动教学”的开展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育理念,又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到必须掌握的知识。而课堂小组活动组织得好与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堂英语课的成败,希望在今后师生的共同努力之下,能创造出充满活力的英语课堂,创造出活力迸发的小学英语教学。■

研讨活动心得体会 篇4

做好公司资金的进出账和房屋销售结算开票,是我的工作重点。通过这次研讨活动,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能否做好做好公司资金的进出账和房屋销售结算的开票工作,关系到公司能否清楚了解到自身的盈亏状况和公司发展时能否准确地做好规划。回顾这一年的工作,我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做好了财务管理的工作,秉着“实实在在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的工作态度,做好每一个账目和开票工作,公司和上级要求不同项目的财务工作,也能尽全力去满足和配合,确保了每个项目资金进出正常顺利的进行。

财务出纳工作每天都需要面对数字,比较枯燥乏味,有时工作时间长了,会缺乏工作热情,容易出现漏算算差的状况。但是我能清楚地明白,如果在工作中出现这些情绪和工作失误,对公司的财产会构成一定的隐患。为此,我会要求自己要时刻明白自己的工作职责,在做账时,会多核算几次,防止出现漏算算差的现象,确保账目的准确性。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热情,我还会为自己多设定目标,每当完成时就会很有成就感,在保障财务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也从中得到了乐趣。通过这次的研讨活动,让我更加确定了自己的工作方式,除了保证财务账目的清晰准确,可以防止公司出现不必要的损失,也降低了公司对于地产投资评估的风险。

财务工作,平时都是在办公室办公的,但是有时因为账目需要审核,一些财务资料需要收集整理,难免需要跑进跑出,特别是在月底结算较为繁忙的时候,经常要公司和财政局间来回奔走,上下班时间都不稳定。但是,我还是能做好本职工作,踏踏实实,配合公司和上级领导的工作安排,没有任何怨言,在外奔走,及时地做好了账目和资金进出审核上报的工作。通过这次的研讨活动,我深深体会到财务这份工作的职责所在,也能深刻体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意义。

教学活动心得体会 篇5

这次游园活动,我印象最深刻的时候生张庄中心幼儿园、生金李幼儿园和吕坡幼儿园。下面总结一下自己的一点体会。

来到中心幼儿园,走进不同年龄班的活动室,看到幼儿园教师暖暖的微笑、亲切的话语、形象的肢体语言,无一不在向孩子们传递着爱的讯息。各年龄班班里活动区角的划分和设计很清晰,可操作性的材料很丰富,废旧材料的利用很巧妙,每个班级的养成教育在相应的墙饰展示影响着孩子们行为。整个集体教育教学活动组织环节组织实施中能较准确的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关注全体幼儿、思路清晰,活动材料准备丰富,尊重孩子们的想法,让幼儿充分体验动手操作和记录结果,孩子们的学习态度积极,通过自由尝试和体验能够在教师设计的活动中理解活动内容。从整个活动来看,目标的达成度较好,重、难点突出,整个活动幼儿都处于积极的状态,活动注重动静结合,由易到难,最大程度的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我再次感受到加强常规培养的必要性。户外和做操孩子们在不同音乐的伴随下分阶段有序地进行队列和间操活动,教师和孩子们的精神饱满、动作到位深深感染了我。

生金李幼儿园和我们一样,是一所民办园。它办学较早,经验丰富,已初具规模。生金李幼儿园让我感受到幼儿园的大环境以幼儿作品为主,不但能展现孩子们的发展水平,还能让孩子们感受到真的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它们充分利用各班资源方式扩大孩子们相互了解和交往范围,孩子们在游戏和操作过程中互相帮助和学习。今后在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我要学会不断反思,选择有效的教育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在组织和设计活动时,要充分挖掘幼儿潜能,创造一个丰富、多样的,可供选择的,有启发性的环境,提供多种方法,寓教于乐。吕坡幼儿园是一所公办幼儿园,作为民办园来参观,园内干净舒适的大型玩具,生动可爱的图片,活泼亮丽的颜色,让人眼前一亮,在观摩过程中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幼儿园里整个空间的利用非常合适,区域环境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设计优美和谐,活动区的活动材料丰富多样、废旧材料摆放合理、设计利用的巧妙。每个活动区材料的使用年龄特点明确,层次清楚,通过图片和文字提示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段的需要。观察过程中我看到孩子们非常有序的接伴游戏,教师的指导有针对性,游戏中幼儿遇到的问题教师分年龄段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幼儿解决问题。

其他幼儿园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氛围。在各园细致的观看了一番,走过的每一个幼儿园和每间教室都让我有一种新的感觉,温馨、丰富多彩、充满欢乐、又不失个性的氛围时刻感染着我。幼儿园就是孩子们的家。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的为孩子们创造丰富的教育环境,给他们快乐,处处细致贴心就是我们的目标。

“对话教学”研修活动心得体会 篇6

10月24日,又一次来到xx路小学参加培育站的研修活动。这次研修活动的主题是“对话教学”,对于初入“道”的我来说,这是我早就非常期待的。

上午4节课,分别是“大家排好队”和“吃饭有讲究”两个主题的同课异构。每节课,我都是认真从头听到尾,关注每一位老师的教学思路、环节设计、细节处理、语言体态、课件制作、综合素养,应该说这几课是我参加培育站以来最大的收获,因为从这几位老师的课堂,我从中收获了很多,明白了道法课该怎么上,更为自己的道法课打造了清晰的框架。

从刘XX、陶XX等4位老师的课中,我有以下一些体会:

一、遵循儿童逻辑,课堂源于生活

为了能让低年级的孩子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习,整个课堂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

1.教学素材源于学生生活;

2.教学情境贴近学生生活;

3.学生活动走进生活、再现生活。

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中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我们的课程和教材是由儿童的生活世界转化而来,只有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道德与法治教育才能得到生活活水的浇灌。而儿童对“排队”规则认知的形成也同样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得越充分、越细腻,感悟就会越到位、越深刻。

二、角色扮演,让学生易于生成认知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角色的扮演活动,如等电梯、上厕所、饭桌上等,让学生站在“主人公”的角度来体验、思考问题,并使学生逐步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尊重、关心和爱护他人的情感,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探知能力和认同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而且在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解决了学生兴致不高、印象不深、理解不透等问题,能够给教学活动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辨析比较,让学生深化认知体验

学生生活的世界是充满矛盾的,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所持的态度看法可能大相径庭,即使是同一学生,他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个人经验也可能与书本上完全不同的。

辨析比较,正是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历、知识经验或情感体验,对某种事物状态、个人行为或社会现象进行甄别,通过分析存在或产生这种状况的缘由及其后果,明确其是非对错。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为了能让学生对某种事物、行为或现象形成更加深刻地认知和体验,或为了检验学生是否真正形成了某种价值取向,我们可以把对立的两种事物、或是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辨析比较,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积极地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参与活动,而且利于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倾听的良好习惯,使他们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对加深对知识的领会,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内心情感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如教学中出现的“小相机咔嚓咔嚓”、“我是小判官”等活动,都是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认知体验,对眼前的生活场景进行甄别,无形中调动了学生做一个“公正的人”的心理,在潜意识中他们要求自己做一文明守规则的人。

从这4节课的观摩中,我感受到对于低年级

孩子来说,在道法课堂上,作为组织者的教师,可以运用“外部素材”的刺激,触动学生的眼睛、刺激他们的心灵,引发他们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思考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进一步思考“我们应该这么做?”从而形成自己对生活、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创设情境,让他们运用自己已形成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去辨析这些现象的是非对错,从而深化自己已形成的认识。而最为关键的,是我们应该关注如何让孩子们在生活中自主自觉地去践行这些规则,也就是如何去“做自己”。

教学研讨活动心得体会 篇7

一、地理探究活动中的主题聚焦

作为地理教学中探究的主题, 应主要依据工作和生活中的真实具体问题, 是与工作或生活相关的内容;而不是完成一种“外在”的规定性任务, 在研究、改进中形成, 这才是科学探究的立足点。聚焦的主题应有以下特征:

第一, 聚焦的主题应为教师所熟悉。在探究活动中, 教师是学生发现之旅的领航员, 是学生观察、发现、探索的陪伴者。科学的教师应具有多方面的能力, 他们应该成为业务上的“多面手”, 要善于将地理概念、课程知识置于生活之中。对于教师而言, 一方面在选定主题时, 应考虑自己的熟悉程度;另一方面, 也应积极主动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特别是新知识的更新, 使自己适应教学需要。很难想象, 如果对学生探究的主题不甚熟悉, 或者仅仅经过短期的记忆而没有深刻系统的了解, 教师如何能够胜任领航员之职, 而缺少教师领航的科学探究, 必定难有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要克服对复杂科学知识无法驾驭的恐惧。这就要求教师对所探索的主题有着深刻的认识。而目前不少地理教师在对概念、原理等认识方面, 存在显著不足。教师必须通过教科书、互联网、交流和再教育等途径增加自己的知识量。

第二, 聚焦的主题应为学生身边的具体问题。在目前我国教育专业自然科学课程建设的阶段性尝试中, 科学类课程的设置, 主要有两种取向:一是自然科学中各学科知识的加深和拓宽, 以此来训练学生思维, 提高学生自然科学素养;另一种是开设自然科学综合性课程, 以适应科学课程改革的需要。无论是哪种取向, 均应围绕生活、生产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来开展, 而不应该盲目追求热点或者为了吸引眼球而哗众取宠。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与生活相关的优秀主题, 如天文现象的周期变化、天气与气候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调查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研究等。选择学生身边的问题的意义在于:学生对于身边现象有着一定认识, 从而具有进行相关科学探究的基础, 并具有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课堂教学与家庭、社会等层次相结合, 从而极大地促进具体活动的开展。

聚焦的主题与实际结合还体现在应该充分利用大自然, 而非抽象的、书本的、静止的问题。应尽可能地增加室外活动内容, 增加对事物连续、动态的观察, 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生活热情。

第三, 对学生背景因素要有充分的认识。在聚焦环节中, 对学生的知识背景、兴趣背景、性格意志力等背景以及家庭和社会背景的了解必不可少。对学生知识背景的调查, 有助于循序渐进地实施探究活动。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使得他们一般不可能对探究主题具备系统而深刻的认识, 只有掌握了学生具备的知识背景, 才能拟定探究的合适切入点。合适的切入点的选择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的关键, 也是探究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切入点过高, 会影响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学生在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情况下, 很容易失去兴趣和信心;而切入点过低, 会导致学生重视程度下降, 兴趣不足。学生的兴趣背景也是教师在聚焦环节中需要调查掌握的。学生的兴趣背景与学生的知识背景、社会和家庭背景相关。在对学生总体兴趣的了解下, 可以根据其兴趣情况, 进行组织。对于兴趣较低的学生, 需增加对其兴趣的培养。对学生性格的认识是一个长期过程。这可在持续教学过程中逐步发现。在探究过程中, 失败是常有的, 必然的。然而, 对于失败的态度, 不同意志力的学生反应存在显著差异。应该鼓励学生具备不怕失败、勇于探索的精神。此外, 增加对学生家庭、社会背景的了解, 也会促进探究的顺利开展。因为不同家庭背景学生的兴趣点、知识量均会存在差异。学生们的文化背景和经历会对其思考问题方式有着很大影响, 对其适当了解会增强理解和信任。同时, 家庭和社会的参与本身也是探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地理探究活动中的问题假设

在探究活动中, 许多教师均能依据工作和生活中的真实具体问题开展教学活动。如对身边现象的观察、通过简单试验验证一些规律等。但如果我们仅仅进行了观察, 并对一些现象进行了验证和归纳, 这种“探究”方式总让人感觉有所欠缺、美中不足。在一次风力作用课上, 教师精心设计并准备了风吹沙的实验, 通过不同风速吹不同颗粒状的沙, 从而得出了风力的侵蚀、搬运与堆积作用的一般规律。应该说, 课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风力作用的认识;但通过这样的学习, 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上是欠缺的, 因为学生们多是接受并感受的, 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并没有激发出来。而主动参加是探究的重要环节, 问题是由教师来提供 (虽然教师在准备中花了很多时间) , 问题不是学生在探究中发现, 而针对问题的假设和预测也是非常不明确的。

科学的探究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 这种参与不仅仅是试验时, 而是在试验设计之前。教师在提出具体探究的主题后, 应引导学生通过归纳发现问题, 并提出假设和预测;然后才是搜集资料、分析数据或事实、实验推理得出结论等过程。科学的主题是探究的前提, 在主题中, 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相关问题, 并针对问题给出自己的假设, 假设可以有多个,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以及教师的引导来预测可能的结果。如对于风力作用这个主题, 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理解, 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而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假设:通过某个方法来证明风力的侵蚀、搬运与堆积作用的一般规律。在尝试后, 可以让学生再进行改进并获得提高, 最后获得最优的设计方案。

或许有的教师坚持自己给出一个自认为好的方案, 并直接给学生进行操作, 并认为这样的教学效果是非常理想的。其实, 这里存在一个对科学素养认识不够充分的问题;作为科学课程的主要目标, 科学素养并不仅仅体现在科学知识的量上, 还体现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亲自体验寻找答案, 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运用, 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探究活动中, 激发其求知欲、培养其科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并获得团队精神、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而如果仅仅是教师的假设和预期, 并传输给学生, 那么, 本应在此过程中得到锻炼的上述科学素养, 多未在教学实施环节得到锻炼, 这背离了课程的目标。况且, 探究过程中难免有失败和挫折, 借此锻炼学生的意志力, 使其能够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也是探究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正确认识了科学素养的含义后, 我们不难发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根据自身知识能力给予一定的假设并进行预测的重要性, 正是通过这些看起来可能很幼稚的假设、对这些假设的证明过程以及再假设等过程, 学生养成了科学的思维、分析能力。而作为探究活动中的领航者, 教师的作用在于根据学生情况, 对其进行引导, 使学生少走“弯路”。而学生才是问题的讨论、假设和预测、试验设计和分析等探究环节的主体参与者。

三、探究活动的验证应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无论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 教材中的案例甚至思考活动题大多与生产生活有关。探究活动已经培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已经把课本上的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了。但如果仅停留于此, 仍然未达到探究的目标。把探究结果与生活实例相验证, 更加深了学生对地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认识, 且为科学应用奠定了基础。比如针对华北平原沙尘暴的问题, 通过探究活动, 学生知道了治理的措施不是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这么简单, 而是需要一个生态环境整体改善的过程。

教学研讨活动心得体会 篇8

蛋白质是细胞中最多的有机化合物,占细胞总量的7%~10%。蛋白质在生物的生命活动中起到极其重要的,而且是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刚从初中离开跨入高中学习的高一新生,应该如何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到这部分知识,为将来的会考和高考奠定基础,我就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教学心得。

一、结合教材和生活实际展开教学

1.蛋白质的单体——氨基酸

由于氨基酸的种类是由侧链基团——R基决定的,我在教学时就把氨基酸通式形象的比喻为一个人,因为不同的人,脸一般是不会完全相同的。所以在通式中,R基就记成人的头部,氨基(—NH2),羧基(—COOH)记成人的左右肢,氢(—H)记成人的下肢,而中央必须同时和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相连的碳原子(—C—)记成人的躯干。像这样形象贴切的记忆方法,既没有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又很快记住了。通式要记住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中的两个标准,即:(1)数量标准,一个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2)位置标准,氨基酸中的氨基和羧基与同一个碳原子相连。通过记住氨基酸的通式,学生也就记住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元素起码有C、H、O、N等元素。

2.氨基酸形成肽键的方式——脱水缩合反应

这部分内容基础差的学生不太好掌握,对此,我是先利用一体机展示氨基酸分子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肽链的动态过程。让学生明白该反应中水是如何形成的、肽键与水形成的关系,然后再让学生分组活动,教室中的每个大组分三个小组。

活动一:按照各学习小组分组,并且每组排队站好,从中数出牵手数和排数。设问:牵手次数和站对排数它们之间存在什么联系?

由各大组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大组中牵手次数等于大组总人数减站队的排数。

问题引申:在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中,形成的肽键数或生成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总数及形成肽链的条数又存在什么关系呢?

由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在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中,肽键数=生成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总数-形成的肽链的条数。但是环肽就比较特殊:肽键数=生成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总数,原因是肽链首尾的氨基和羧基也发生脱水缩合反应。

趁热打铁:出示创新设计上的两个练习题让学生课堂上完成。

活动二:每小组的其它成员不变,让小组长变换位置,由组长记下自己变动位置,在本小组中站队有几种排列方式,然后依次由小组中每位成员都变换自己在队列中的位置并记下站队的排列方式。

活动三:材料用具,等长和不等长皮导线各一小捆,彩色橡皮泥。

让学生随机地在皮导线上等距地捏上橡皮泥,捏完橡皮泥之后,同学之间相互比较自己的成果,然后由组长向同学们汇报本组的比较结果,即:(1)虽然等长,但橡皮泥颜色不相同;(2)颜色相同,但线长不相同,使得导线上的橡皮泥数量不同;(3)线等长颜色也相同,但不同颜色橡皮泥排列不相同;(4)线不等长,颜色也不相同。

让学生将自己手上捏有橡皮泥的皮导线自由折叠,然后同学之间又相互比较成果,再由小组长统计出比较成果。最后学科班长统计各组的比较结果并向全班同学公布,让学生引用数学中排列组合知识讨论本次全班的活动结果有哪些?

(1)虽然导线长度,橡皮泥颜色,及颜色排列秩序相同,但折叠方式不同,其结果就不相同。

(2)虽然小少部分同学的皮导线的折叠、扭曲方式相同,但皮导线的长短,或橡皮泥颜色,或橡皮泥颜色排列顺序不相同,结果也不同。

问题引申:如果每段皮导线及其上边的橡皮泥相当于一条肽链,那么蛋白质的性质与以上活动结果有什么关系?

由此学生可以得出蛋白质性质多样性的四个原因:教材P23第一自然段

最终由学生根据形成蛋白质性质得出蛋白质的五大功能:教材P23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要注意三点:

导致蛋白质结构多样性有四个原因,并非同时具备才能确定两个蛋白质分子结构的不同,而是只要具备其中一点,这两个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就不同;

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同一生物的不同细胞中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会出现差异;

在核糖体上合成的是肽链,而不是蛋白质,多肽必须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后,才能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

二、课堂小结

1.蛋白质既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又是生物性状的体现者,其组成元素有C、H、O、N大部分还有S元素。

2.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即单体)是氨基酸。

3.氨基酸与蛋白质之间的关系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二、三、四、五”

即:“一”是指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一个通式,

“二”是指两个标准,每个氨基酸分子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氨基和羧基必须同时与同一个碳原相连。

“三”是三个数量关系:肽键数(或水分子数)=氨基酸总数-肽链条数。“四”是形成蛋白质性质多样性的四个原因。

课堂教学活动心得体会 篇9

任建福

10月10日至25日期间,我们学校举行了为期三周的课堂教学竞赛活动。此次活动我也报名参加了,我们文综组总共有15人参与,涉及历史,地理,政治三门学科,内容有课堂教学,评课。每堂课都具有学习的意义,每位教师的精心展示,对我来说是收获其多。

下面我就谈谈我对此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第一,吃透教材是最根本。此次活动中,我听了14位老师的课后,我认为他们对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但都能抓住题眼,一步步的深入文本。

第二,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题,教师是这个主体的引导者。

第三,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很多老师会在课堂上穿插着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收获这些学习的方法,当他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才能够用自己的力量解决。

教学活动月心得体会 篇10

本次听课评课活动给我们的启发是很多的,总的感觉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校教师参与课堂展示。很多任课教师都参加了讲课评课活动,所有教师几乎都参与听课了,大家以空前的热情参与到这次活动中、令人欣慰,使人感动,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更加树立了信心。

课堂准备比较充分。由于10月中旬就下发了展示课安排表,教师非常重视,大都做了充分准备,整体授课水平有明显提高。

讲课教师能根据我校课堂教学新策略理念,认真地有意识地实践运用三维目标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语文课绝大部分体现了“自主―探究”课堂教学策略,数学“探究式”四环节课堂教学新策略,体现的都非常明显。可以看出,课堂教学新策略已经被绝大部分教师认同和接受,并能自觉运用。

我作为青年美术教师,也准备了一堂美术课,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学习情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主动创作的欲望。

2、通过教师创设的情景、示范以及作品的欣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很多学生之前没有这方面的.尝试,但是通过练习,使他们肯定了自己曾经没被发掘出的潜力,也增强了学生敢于突破自我的自信心。

3、在学生练习中,不仅要动脑设计图案,还要。通过通过老师的引导、启发和鼓励,动手动脑相互协作完成作品。当我看到一些男同学笨拙的拿着剪刀一丝不苟的剪出像模像样的作品时,由衷的为他们感到高兴,这何尝不是一种超越自我的尝试呢?促进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4、在学生进行分组完成作业的时候,有的学生会感觉无从下手,因此,同学之间进行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作品,不仅提高了作业质量,还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友谊的发展,体会到了团结合作的力量。

这次公开课的展示,让我体会到想上好一堂有质量的课,就像一个演员一样“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当然,刚踏入教育不久,和老教师相比,还是成在很多不足,对于课堂的操控能力,及时应变能力,心理素质方面还有待慢慢去磨练。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的点滴体会 篇11

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是进行教学和教育的基本途径,这已经为大家所公认,但是对课外活动的重要意义,还没有引起部分学校的高度重视。主要体现在开设实践活动课形同虚设,没有把课外活动课真正地纳入课业日程。课外实践活动有着课堂教学所不能代替的重要作用,它可以綜合运用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反映新的信息,把新的科学成果及时传播到学生中去,以弥补教材“滞后”的问题,它可以占领学生的课外阵地,使学生把旺盛的精力应用于有益的活动中去,以防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我校在周边设了五大课外活动基地,每年的清明节都要到附近的矿工墓去开展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每年的端午节到敬老院去慰问老人,让学生养成孝敬父母的习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广泛地利用家长和社会力量来进行教育,把封闭式的学校变为开放式的学校,发挥学校社会化的作用。也可以充分地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提高教学成绩。如,教学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时,学校开展了一次春游活动,来到了美丽如画的大自然,看到了农民伯伯在辛勤的插秧种稻,听到了水牛“哞哞”的叫声,从此对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长大后要献身农村,把自己的家乡变得更加美好,才使他对农业产生了深厚感情,成为献身农村的动力源泉。

目前中小学开展的课外活动,除过去曾经搞过的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外,普遍增设了选修课,以加强学生对现代科技的学习和钻研,提高学生现代化的知识水平。总之,课外活动除了使学生综合地应用知识,发挥学生的独创性和占领课外阵地,把学生旺盛精力应用于有益的活动中外,还可以在课外活动中广泛地利用社会的力量、身边的资源,及时反映新的步伐,把原来的封闭式的学校教育变为开放式的学校教育,这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学研讨活动心得体会 篇12

一、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综合实践活动的好处

1.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 走向社会, 在实践中获取亲身感受和直接经验,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 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可以改单纯的知识传授变通为活动, 使学生在情感、能力和认识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 能使物理课充满活力。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综合实践活动可以针对学生年龄特点, 以实验活动作为教育的载体, 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物理实践活动, 努力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 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 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体验和感受生活, 以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能使物理教学更具有开放性。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使物理教学的组织形式变得更加灵活;使物理教学的要求与内容变得更有弹性;使物理教学的资源变得更加丰富;使物理课的管理模式变得更加开放;使物理学科的教学评估变得更有多样性。根本的一点是使老师和学生获得视野的开放和心态的解放。

4.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学生自己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 可以自主设计、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能力。

二、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

1. 技术实践活动。

具体有设计、制作、研制、种植、养殖、信息发布、出版 (小报、墙报等) , 技术实践活动并不等于科技小发明和小创造, 而是要学生体验和感受实践的过程。

2. 社会实践调查。

包括参观、服务、宣传、义务劳动、经济活动等。此类实践活动一般要在特定的社会情景中进行, 如社区福利院、孤儿院、小区、农村或农场、文化古迹、社会有关机构、街道、商店、公园等场所。

三、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容忽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 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不是学生活动的旁观者, 而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领导者, 而且还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实践的过程。教师的指导任务贯穿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包括对学生活动主题、课题确定的指导、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总结和交流阶段的指导。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在确定活动主题阶段, 教师应针

对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兴趣和爱好以及学生所处的特定社区背景和自然条件, 引导学生确定合理的活动主题。

2. 在活动实施阶段, 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合理分工、如何进行资料的搜集。

3. 在活动总结阶段, 教师应指导学生

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 形成结论, 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报告, 并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和交流。在总结时, 要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

四、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综合实践活动时要注重体验的过程而非结果

综合实践活动的真正主体是学生, 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实践的环境, 要关注实践的结果, 但不要很在乎学生最后“作品”、“成果”质量的高低, 我们更应关注的是我们的学生实践了没有, 我们的学生经历了没有;我们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他又是如何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的;我们的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何种体验;我们的学生在实践中是怎样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我们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是否产生了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在实施过程中, 我们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会遇到哪些困难, 会提出哪些问题, 需要怎样的帮助, 需要怎样的指点……针对这些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 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综合实践活动我们也是刚刚起步, 可能有很多东西过于模式化, 有很多东西还不够成熟, 但只要我们在大胆实践中不断地发现, 就能在积极的反思中不断地成长;只要我们在认识上尽可能地站得高一点, 在操作的过程中尽可能将要求放得低一点, 在实践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做得实一点、细一点, 我们就会做得更好。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 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 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 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全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书本, 超越体系化的教材, 超越封闭的课堂, 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 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 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因此, 在物理学科的教学中渗透综合实践活动有其积极的意义。

上一篇:欢庆世博会作文下一篇:党内政治生活对照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