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复习题目(精选8篇)
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
2.当代大学生成才目标?
答:成为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发展对大学生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殷切期望。(1)德是人才素质德灵魂(2)智是人才素质基础(3)体是人才素质条件(4)美是人才素质重要内容。
3.社会主义荣辱观(八容八耻)?
答:以热爱祖国为荣,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骄奢淫逸为耻;
4.学《思修》课意义?
答:(1)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2)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修养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3)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5.理想含义,特征?
答: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特征:(1)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2)是多方面多类型的(3)具有现实性(4)具有预见性(5)是一定社会关系产物
6.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才意义?
答:(1)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2)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3)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7.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答:强调个人理想要符合社会理想,不是抹杀排斥个人理想,而是要摆正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凝聚和升华,代表和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归根到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并具体体现在每个社会成员为实现个人理想二进行的活生生的实践中。当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有矛盾冲突时,有志气,有抱负的人可以做出最大自我牺牲,使个人理想服从于全社会的共同理想。
8.如何认识理想与现实对立统一关系?
答:理想和现实存在着对立的一面.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不能脱离现实而幻想未来.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假如理想与现实完全等同,那么理想的存在就没有意义。理想与现实又是统一的。理想之树深深扎根于现实的沃土之中,理想是在对现实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一方面,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现实必定要转化为理想。另一方面,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既包含着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又包含着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在一定的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为未来的现实。脱离现实而谈理想,理想就会成为空想。
9.爱国主义科学内涵?
答: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关系核心。要爱祖国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
10.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什么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答: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仍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必须坚定地捍卫自己国家利益,这就更需要爱国主义支撑。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更是挑战。现实情况表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不仅要面对经济方面挑战,而且也必然要面对政治和文化上的挑战。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方面优势,竭力输出他们政治观、价值观、文化观和生活方式,企图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把发展中国家纳入西方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维护本国,本民族利益。
11.大学生作为忠诚爱国者,在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基本要求?
答:(1)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承担起对国家应尽的义务(2)就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3)就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12.当今社会生活条件下,许多人都十分讲求“实际”,思考人生目的这样的大问题有意义吗?为什么?
答:有意义。(1)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决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决定实现什么样人生价值(2)人生的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3)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4)决定选择什么样人生价值标准(5)人生目的是人生航标,指引人生方向,不同的人生目的,决定不同的人生选择,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生价值。
13.人生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具有怎样关系?
答:人生价值内在包括人生自我价值和人生社会价值两方面。他们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人生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发展必要条件;另一方面,社会价值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无社会价值,自我价值无法存在;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构成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
14.试述当代大学生如何实现自己人生价值?
答:(1)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2)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客观真理性的主导价值目标相一致(3)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客观的认识自己,是确定人生价值目标的前提(4)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大学生可塑性强,正处于增长知识和知识才干关键时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途径,全面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努力创造实现人生价值良好条件(5)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做贡献(6)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在实践中继承和弘扬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7)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8)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15.如何正确认识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
答:(1)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2)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3)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当个人利益一旦与社会利益发生矛盾,要自觉服从社会利益(4)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自由与承担社会责任、义务的统一关系
16.道德本质、功能?
答:本质:是特殊社会意识形式,由经济基础决定,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功能:认识功能: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调节关系: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
17.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科学内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坚持集体主义原则?
答:内涵:(1)它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辩证统一(2)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3)强调重视和保持个人的正当利益
为什么坚持: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集体主义原则是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这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创造了经济前提;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以共产党为执政党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国体、政体,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创造了政治前提;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创造了文化前提。总之,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上的一致性,使得集体主义应当而且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贯彻实施。长期以来,集体主义已经成为调节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最重要的原则。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集体主义不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契合,而且也正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根本思想,就是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18.怎样认识,实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具体要求?
答:认识:“爱国守法”,强调公民应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地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和护法;“明理诚信”,强调公民应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诚恳待人;“团结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和睦友好、互相帮助、与人友善;“勤俭自强”,强调公民应努力工作、勤俭节约、积极进取;“敬业奉献”,强调公民应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社会。在公民道德实践中,各项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功能和作用是互相渗透,交叉并行的。
怎样实践:(1)思想上心理上对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产生认知和认同,全面掌握其内容和要求(2)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作为行为标准,正确进行道德判断和做出道德选择(3)积极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得到陶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提高。
19.社会公德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
答:特征: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简明性。
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20.遵守网络生活中道德要求的重要意义?
答: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可极大促进社会发展,又可能因使用不当或缺乏规范而损害社会公德,妨害社会的发展。当前网络活动存在许多问题,已对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产生了极大危害,影响一些大学生学习、生活,个别大学生甚至因此误入歧途。可见,网络建康发展不仅需要高科技作为总要条件,而且离不开伦理道德作为发展支撑力量。
21.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作用?
答: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教育作用
22.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主要指哪几类行为?治安管理处罚种类?
答:哪几类行为:扰乱社会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侵犯公私财产,轻微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种类: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限期出境或驱逐出境等。
2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要求?
答: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24.如何理解劳动者法定权利和义务?
答:权利:(1)平等就业,选择职业的权利(2)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3)休息放假的权利(4)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5)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6)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7)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8)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义务:(1)完成劳动任务(2)提高劳动技能(3)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4)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25.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注意哪几个问题?
答:(1)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2)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3)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26.法律本质含义?
答:(1)是由国家创制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2)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3)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27.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本质?
答:(1)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体现(2)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社会性和先进性(3)从法律社会作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法律保障。
28.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主要任务?
答:(1)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提高党依法执政水平(3)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政府(4)健全司法体制与制度(5)完善权利制约与监督机制(6)培植社会主义新型法律文化。
29.大学生应该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的权威?
答:不仅要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讲法律,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参与法律实践,还要树立法律信仰,宣传法律知识,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能否顺利进行,一定程度上看社会主义法律思维能否深入人心。我国法制宣传教育任务不仅包括宣传和普及法律知识,还包括提升公民法律思维水平。
30.如何认识我国宪法特点,原则?
答:特点:(1)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2)效力上,宪法法律效力最高(3)制订和修改的程序上,比其他法律更严格。
原则:(1)坚持党的领导(2)人民主权原则(3)保障公民权利原则(4)法治原则(5)民主集中制原则。
31.如何理解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
答:(1)保障人民当家作主(2)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4)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32.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义务?
答:权利:(1)平等权(2)政治权利和自由(3)宗教信仰自由(4)人身自由权(5)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6)社会经济权(7)文化教育权(8)特定主体权利。
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3)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5)依法纳税(6)其他义务。
33.民法概念和原则?
答:概念:是对民事立法、司法和民事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约束功能的基本行为准则,效力贯穿于整个民事法律制度。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原则: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禁止权利滥用
34.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刑罚体系由哪两个部分构成?各自包括哪些主要刑罚内容?
答:分主刑和附加刑。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适用于犯罪的外国人的驱逐出境。考试大收集整理
自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题及答案(第二章)
来源:考试大
2009/10/26 【考试大: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视频课程
1.社会公德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
答:特征: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简明性。
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2.遵守网络生活中道德要求的重要意义?
答: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可极大促进社会发展,又可能因使用不当或缺乏规范而损害社会公德,妨害社会的发展。当前网络活动存在许多问题,已对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产生了极大危害,影响一些大学生学习、生活,个别大学生甚至因此误入歧途。可见,网络建康发展不仅需要高科技作为总要条件,而且离不开伦理道德作为发展支撑力量。
3.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作用?
答: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教育作用
4.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主要指哪几类行为?治安管理处罚种类?
答:哪几类行为:扰乱社会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侵犯公私财产,轻微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种类: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限期出境或驱逐出境等。
5.如何理解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要求?
答: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6.如何理解劳动者法定权利和义务?
答:权利:(1)平等就业,选择职业的权利(2)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3)休息放假的权利(4)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5)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6)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7)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8)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义务:(1)完成劳动任务(2)提高劳动技能(3)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4)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7.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注意哪几个问题?
答:(1)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2)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3)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8.法律本质含义?
答:(1)是由国家创制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2)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3)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9.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本质?
答:(1)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体现(2)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社会性和先进性(3)从法律社会作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法律保障。
10.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主要任务?
答:(1)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提高党依法执政水平(3)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政府(4)健全司法体制与制度(5)完善权利制约与监督机制(6)培植社会主义新型法律文化。
11.大学生应该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的权威?
答:不仅要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讲法律,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参与法律实践,还要树立法律信仰,宣传法律知识,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能否顺利进行,一定程度上看社会主义法律思维能否深入人心。我国法制宣传教育任务不仅包括宣传和普及法律知识,还包括提升公民法律思维水平。
12.如何认识我国宪法特点,原则?
答:特点:(1)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2)效力上,宪法法律效力最高(3)制订和修改的程序上,比其他法律更严格。
原则:(1)坚持党的领导(2)人民主权原则(3)保障公民权利原则(4)法治原则(5)民主集中制原则。
13.如何理解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
答:(1)保障人民当家作主(2)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4)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14.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义务?
答:权利:(1)平等权(2)政治权利和自由(3)宗教信仰自由(4)人身自由权(5)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6)社会经济权(7)文化教育权(8)特定主体权利。
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3)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5)依法纳税(6)其他义务。
15.民法概念和原则?
答:概念:是对民事立法、司法和民事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约束功能的基本行为准则,效力贯穿于整个民事法律制度。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原则: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禁止权利滥用
16.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刑罚体系由哪两个部分构成?各自包括哪些主要刑罚内容?
答:分主刑和附加刑。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适用于犯罪的外国人的驱逐出境。考试大收集整理
自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题及答案(第三章)
来源:考试大
2009/10/26 【考试大: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视频课程
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制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1)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原则;(2)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3)维护法的严肃性、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原则;(4)坚持群众路线,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5)有鉴别、有选择地借鉴外国的立法经验的原则。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我国社会主义法律适用时应遵循以下五个原则:(1)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2)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则;(3)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4)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原则;(5)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和国家赔偿原则。
3、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是把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三者有机结合、和谐同意起来;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具体说来,包含以下基本内容:
(1)具有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的国家。
(2)具有健全的民主制度、完善的行政制度、公正的司法制度和有效的监督制度,有着高素质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着崇尚法治意识的人民群众的国家。
(3)社会主义法律具有崇高的权威,立法机关依法立法,执法机关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司法,公民依法活动,国家权力受法律的可靠保障和有效制约,公民权利和自由有充分和切实保障的国家。
4、什么是违法?它的构成条件有哪些种类?
答:违法是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或公民,因违反法律的规定,致使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受到破坏,依法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违法由下列条件构成:
(1)违法必须是人们违反法律规定的一种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
(2)违法必须是在不同程度上侵犯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行为,必须是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的行为。
(3)违法必须是行为者出于故意或过失,也就是行为人要有主观方面的过错或罪过。
(4)违法的主体必须是具有法定责任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5、什么是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答:(1)宪法规定我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会、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2)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3)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4)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6、我国现行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我国现行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归纳为以下四项:(1)一切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2)保障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原则。(3)民主集中制原则。(4)社会主义法制原则。
7、我国的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我国的选举制度有以下六个基本原则:(1)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2)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的原则。(4)秘密投票的原则。(5)从物质和法律上保障选民的选举权利。(6)代表对选民和原选举单位负责,并受其监督。
8、我国诉讼法共同的基本原则包括哪些?
答:(1)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3)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4)两审终审制。(5)公开审
9、当事人在什么情况下,应当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答: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1)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2)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3)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此外,已满十四岁不满十八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应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10、什么是合伙企业?我国《合伙企业法》规定,设立合伙企业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答:合伙企业是指由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工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的经济组织。
我国《合伙企业法》规定,设立合伙企业应当具备下列五个条件:(1)有两个以上合伙人,并且都是依法承担无限责任者;(2)有书面合伙协议;(3)有各合伙人实际缴付的出资;(4)有合伙企业的名称;(5)有经营场所和从事合伙经营的必要条件。
11、什么是有限责任公司?什么是股份有限公司?
答:有限责任公司是指由法定人数的股东组成的、股东以其出资额对公司承担责任并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股份有限公司是指其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公司。
12、我国《公司法》规定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我国《公司法》规定,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必须具备下列五个条件:(1)股东符合法定人数;即由2个以上50个以下股东共同出资设立。(2)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以生产经营或商品批发为主的公司人民币50万元,以商品零售为主的公司人民币30万元,科技开发、咨询、服务性公司人民币10万元。特定行业公司最低限额需要高于上述所定限额的,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3)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4)有公司的名称,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5)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13、我国《公司法》规定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答:我国《公司法》规定,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具备下列六个条件:(1)发起人符合法定人数;发起人应为5个以上股东,其中半数以上在中国境内有住所。(2)发起人认缴和社会公开募集的股本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即1000万人民币。(3)股份发行、筹办事项符合法律规定。(4)发起人制订公司章程,并经创立大会通过。(5)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股份有限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6)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14、我国《劳动法》规定了哪些基本原则?
答:我国《劳动法》规定了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四个,即:(1)公民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的原则。(2)按劳分配原则。(3)男女平等原则。(4)劳动者民主管理原则。
15、我国国家土地所有权的客体包括哪些?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客体包括哪些?
答:国家土地所有权的客体包括:(1)城市市区的土地;(2)农村和城市区中依法没收、征用、征收和收归国有的土地;(3)国家为确定为集体所有的林地、草地、山岭、荒地、滩涂、河滩地以及其他土地。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客体包括:(1)根据法律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属于国家所有以外的土地。(2)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考试大收集整理
自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题及答案(第四章)
来源:考试大
2009/10/26 【考试大: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视频课程
1、论述劳动合同的解除。
答:《劳动法》规定:
第一,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1)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2)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3)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4)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有下列三种情形之一的劳动者虽然没有过错,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经济补偿:(1)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工作的;(2)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3)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产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
但是,《劳动法》还规定,如果劳动者患职业病或因工伤并被确认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患病或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合同。
第二,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1)在试用期内的;(2)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3)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
2、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公民民事行为能力有哪几种?
答: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划分为:
⑴(1)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8周岁以上的公民即成年人。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要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
(3)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由其法定代理人或监护人代理其民事活动。
3、我国法定继承的概念和顺序是什么?
答: 法定继承人是指按法律规定有资格继承遗产的人。
法定继承人的顺序是指法定继承人继承遗产的先后次序。我国法定继承分为两个顺序。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同一顺序中的继承人的权利是相等的。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法律规定,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4、遗产继承的方式有哪些?
答:我国遗产继承的方式有四种:法定继承、遗嘱继承、遗赠、遗赠抚养协议。
5、紧急避险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1)必须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利免受危险而采取的。(2)必须是对正在发生的危险而采取的。(3)必须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4)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6、简述民法的概念及其基本原则。
答: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民法的基本原则有:
(1)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的原则。(2)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3)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权益原则。(4)禁止滥用民事权利原则。
7、我国现行宪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我国现行宪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我国现行宪法的基本原则是:(1)一切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2)保障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原则。(3)民主集中制原则。(4)社会主义法制原则。
8、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宣告死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宣告死亡,是指我国《通则》规定的,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死亡:(1)下落不明满四年的;(2)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从事故发生之日起满两年的。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时间从战争结束之日起计算。
9、我国《婚姻法》规定,结婚的必备条件有哪些?
答:(1)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婚姻法》规定,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2)必须达到法定年龄。《婚姻法》规定,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晚婚晚育应予鼓励。(3)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
10、什么是法人?法人成立的条件有哪些?
答: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社会组织。
根据我国《通则》规定,法人必须具备下述条件:(1)依法成立(2)有独立的财产和经费(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11、什么是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
答:直系血亲,是指和自己有直接血缘关系的,即生育自己和自己所生育的上下各代的亲属。如生自己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以及这以下的直系晚辈。
旁系血亲,是指具有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如同胞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为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
12、什么是共同犯罪?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必须是二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2)必须是二人以上有共同犯罪的形为;(3)必须是二人以上有共同犯罪的故意。
13、论述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答: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刑法的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的根本性准则。我国刑法规定的基本原则是:
(1)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是指什么行为构成犯罪、构成什么罪及处何种刑罚,均须由法律明文规定。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求对于所有的犯罪人,不论其社会地位、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财产状况如何,在适用刑法上一律平等,任何人不得有任何超越法律的特权。
(3)罪刑相适应原则。罪刑相适应,是指根据行为人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性的大小,决定所处刑罚的轻重,即罪轻刑轻,罪重刑重,罪刑相当,罚当其罪。考试大收集整理
自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题及答案(第五章)
来源:考试大
2009/9/8 【考试大: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视频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部分
1、为什么说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答: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具体体现在:
首先,一个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同时并存,不可偏废,不可能只有自我价值而没有社会价值,也不可能只有社会价值而没有自我价值。
其次,人生的自我价值必须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并通过社会价值表现出来。个人只有把自己同社会和他人联系起来,积极地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也就是说,当人们在追求自我需要满足的时候,如果同时也满足了社会的需要,这时便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了起来。
2、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有哪些?
答: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选择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这是人们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支柱。其次,自觉提高自我的主体素质,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因此,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增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主观条件。
3、理想的作用是什么?
答:理想的作用有:第一,是人生的指路明灯。第二,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第三,是人生的力量源泉。第四,是防腐拒变的思想武器。
4、理想是否合理、进步与科学的客观标准是什么?
答:理想是否合理、进步与科学的客观标准,一般可依据三方面标准:一是这种理想是不是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是不是合乎历史的发展方向;二是这种理想是不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脱离,是不是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三是这种理想是不是为社会的大多数人谋利益,是不是有益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5、为什么说社会实践是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根本途径?
答:社会实践是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根本途径,其原因是:
第一,社会实践是检验信念正确与否、科学与否的惟一标准。
第二,社会实践是科学知识产生的源泉,知识的发展和人们对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实践。
第三,社会实践是真理性认识上升社会主义信念的关键环节。
6、简述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答: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主要有:
第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整体主义思想;
第二,勤劳勇敢、酷爱自由的民族精神;
第三,乐群贵和、孝慈友恭的传统美德;
第四,崇尚志向、重视节操的精神境界。
此外,谦虚谨慎、务实求真、廉洁奉公、艰苦朴素、诚实守信、尊师敬业等也为人们熟悉和实行。
7、试论我们强调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
答:为了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
首先,人是要有道德的,每一个人都应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其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需要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
再次,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是大多数人都能做到的。
8、什么是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答:(1)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础;(2)诚实守信。诚实守信这一职业道德标准,是职业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石;(3)办事公道。办事公道是处理职业内外关系的重要行为准则;(4)服务群众。服务群众,满足群众要求,尊重群众利益是职业道德要求的目标指向的最终归宿;(5)奉献社会。奉献社会是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
9、婚姻家庭道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婚姻家庭道德是在婚姻家庭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道德观念,其主要内容是:(1)婚姻自主,真正奠定在爱情基础上的一夫一妻制,夫妻双方应该互敬互爱。(2)在家庭生活中赡养尊敬老人,抚养教育子女,与邻里和睦相处。(3)注意计划生育,勤俭持家,爱家爱国。
10、男女恋爱中的基本道德要求是什么?
答:(1)恋爱应是以寻找爱情、培养爱情为目的;(2)恋爱应尊重对方的情感和人格,平等履行道德义务;(3)恋爱过程中要有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交往方式。
11、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的关系?
答:(1)道德品质是在道德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2)道德品质是道德行为的综合体现;(3)形成了的道德品质对道德行为有指导和支配作用。
总之,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道德品质是道德行为的积累和结晶,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客观内容和外在表现。
12、良好道德品质的基本范畴是什么?
答:(1)正直无私;(2)忠诚守信;(3)仁爱互助;(4)勇敢进取;(5)敬业好学;(6)勤劳节俭;(7)谦虚谨慎;(8)遵纪守法;(9)文明礼貌。
13、什么是友谊,它是如何获得和发展的?
答:友谊有以下三个特征:
(1)友谊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友爱,是相互间爱的给予。(2)真正的友谊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力量,是人类美德化为情感的无偿赠予,它能沟通心灵、美化生活、稳定和巩固社会。(3)友谊是需要平等、互助、互尊、互爱的心灵默契。
在人际交往中要获得和发展友谊,应做到:(1)与人为善,以心换心。(2)学会宽容,善于原谅。(3)严于律己,谨慎交友。
14、竞争与合作是什么关系?
答:竞争和合作的辨证统一。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竞争与合作是统一的,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没有合作的竞争,是孤单的竞争,孤单的竞争是无力量的。合作是为了更好地竞争。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有:(1)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2)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3)处理好主角和配角的关系。
15、现代人才必须学会与人真诚的合作。简要说明合作的意义是什么?
答: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集体为达到共同的目的而联合,为相互利益而协调一致的活动,合作具有很大的意义:(1)合作是人类社会得以形成的根基。(2)合作是人生力理的源泉。(3)合作是事业成功的土壤。
16、人际关系在人生中的意义是什么?
答:人际关系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身心健康的需要;(2)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生事业成功的需要;(3)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生幸福的需要。
17、什么是自我修养?自我修养有哪些主要内容?
答:自我修养是指一个人按照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要求,经过学习、磨练、涵养和陶冶的工夫,为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在各方面进行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是实现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现代社会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有:思想政治修养,道德修养,文化修养,审美修养,心理修养。
18、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进行自我修。
答:自我修养主要是靠个人自己的努力,修身养性,达到人生的理想境界。现代社会自我修养的主要途径为:(1)认真学习,把握自我。(2)勤于实践,塑造自我。(3)严格要求,完善自我。
进行自我修养也就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1)常思己过,有则改之。(2)自觉锻炼,陶冶情操。(3)坚持“慎独”,纯洁品质。
19、简述“贵在立志”。
答:(1)所谓志,乃是理想、决心、毅力。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明灯、生命的去和、精神支柱。青年是理想形成时期,是立志的关键阶段。(2)有志者,事竟成。一个人在事业上成功、对人类的贡献是与他在青年时期立下志向并不懈奋斗分不开的。(3)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0、培养自身人际交往能力应从哪几方面着手?
答:(1)改善认识模式。A、是要求人们充分认识人际关系的意义和重要性;对学会与人相处和协调人际关系采取积极的态度;B、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平等地与人交往。
(2)完善性格,增强人际吸引因素。其中包括:A、正确的人生观;B、高尚的品德修养;C、良好的心理品质;D、智慧和才能。
(3)掌握交往的艺术。与人交往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主要有:A、注意自我形象;B、与人交谈;C、注意动作行为;D、把握对方心境。
21、简述社会公德的含义及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义。
答:社会公德是指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必须的,最简单的公共生活准则。
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有着重要意义:(1)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条件。(2)遵守社会公德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3)社会公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窗口”。
22、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答:现代社会生活中,爱情是男女双方基于一定的客观现实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最好真挚的彼此倾慕、互相爱悦,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的终身伴侣的最强烈持久、纯洁专一的情感。因此真正的爱情应该是爱恋中的男女双方平等互爱、排他专
一、强烈持久、纯洁严肃的感情。爱情是人类特有的现象。爱情的本质是基于一定自然基础之上,并受制于社会物质和文化因素的互相爱慕的精神。考试大收集整理
自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题及答案(第八章)
来源:考试大
2009/9/8 【考试大: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视频课程
法律部分
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制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1)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原则;(2)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3)维护法的严肃性、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原则;(4)坚持群众路线,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5)有鉴别、有选择地借鉴外国的立法经验的原则。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我国社会主义法律适用时应遵循以下五个原则:(1)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2)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则;(3)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4)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原则;(5)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和国家赔偿原则。
3、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是把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三者有机结合、和谐同意起来;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具体说来,包含以下基本内容:
(1)具有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的国家。
(2)具有健全的民主制度、完善的行政制度、公正的司法制度和有效的监督制度,有着高素质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着崇尚法治意识的人民群众的国家。
(3)社会主义法律具有崇高的权威,立法机关依法立法,执法机关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司法,公民依法活动,国家权力受法律的可靠保障和有效制约,公民权利和自由有充分和切实保障的国家。
4、什么是违法?它的构成条件有哪些种类?
答:违法是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或公民,因违反法律的规定,致使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受到破坏,依法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违法由下列条件构成:
(1)违法必须是人们违反法律规定的一种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
(2)违法必须是在不同程度上侵犯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行为,必须是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的行为。
(3)违法必须是行为者出于故意或过失,也就是行为人要有主观方面的过错或罪过。
(4)违法的主体必须是具有法定责任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5、什么是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答:(1)宪法规定我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会、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2)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3)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4)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6、我国现行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我国现行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归纳为以下四项:(1)一切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2)保障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原则。(3)民主集中制原则。(4)社会主义法制原则。
7、我国的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我国的选举制度有以下六个基本原则:(1)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2)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的原则。(4)秘密投票的原则。(5)从物质和法律上保障选民的选举权利。(6)代表对选民和原选举单位负责,并受其监督。
8、我国诉讼法共同的基本原则包括哪些?
答:(1)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3)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4)两审终审制。(5)公开审
9、当事人在什么情况下,应当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答: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1)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2)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3)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此外,已满十四岁不满十八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应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10、什么是合伙企业?我国《合伙企业法》规定,设立合伙企业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答:合伙企业是指由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工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的经济组织。
我国《合伙企业法》规定,设立合伙企业应当具备下列五个条件:(1)有两个以上合伙人,并且都是依法承担无限责任者;(2)有书面合伙协议;(3)有各合伙人实际缴付的出资;(4)有合伙企业的名称;(5)有经营场所和从事合伙经营的必要条件。
11、什么是有限责任公司?什么是股份有限公司?
答:有限责任公司是指由法定人数的股东组成的、股东以其出资额对公司承担责任并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股份有限公司是指其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公司。
12、我国《公司法》规定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我国《公司法》规定,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必须具备下列五个条件:(1)股东符合法定人数;即由2个以上50个以下股东共同出资设立。(2)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以生产经营或商品批发为主的公司人民币50万元,以商品零售为主的公司人民币30万元,科技开发、咨询、服务性公司人民币10万元。特定行业公司最低限额需要高于上述所定限额的,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3)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4)有公司的名称,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5)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13、我国《公司法》规定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答:我国《公司法》规定,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具备下列六个条件:(1)发起人符合法定人数;发起人应为5个以上股东,其中半数以上在中国境内有住所。(2)发起人认缴和社会公开募集的股本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即1000万人民币。(3)股份发行、筹办事项符合法律规定。(4)发起人制订公司章程,并经创立大会通过。(5)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股份有限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6)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14、我国《劳动法》规定了哪些基本原则?
答:我国《劳动法》规定了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四个,即:(1)公民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的原则。(2)按劳分配原则。(3)男女平等原则。(4)劳动者民主管理原则。
15、我国国家土地所有权的客体包括哪些?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客体包括哪些?
答:国家土地所有权的客体包括:(1)城市市区的土地;(2)农村和城市区中依法没收、征用、征收和收归国有的土地;(3)国家为确定为集体所有的林地、草地、山岭、荒地、滩涂、河滩地以及其他土地。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客体包括:(1)根据法律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属于国家所有以外的土地。(2)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考试大收集整理
自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题及答案(第九章)
来源:考试大
2009/10/26 【考试大: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视频课程
1、论述劳动合同的解除。
答:《劳动法》规定:
第一,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1)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2)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3)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4)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有下列三种情形之一的劳动者虽然没有过错,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经济补偿:(1)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工作的;(2)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3)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产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
但是,《劳动法》还规定,如果劳动者患职业病或因工伤并被确认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患病或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合同。
第二,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1)在试用期内的;(2)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3)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
2、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公民民事行为能力有哪几种?
答: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划分为:
⑴(1)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8周岁以上的公民即成年人。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要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
(3)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由其法定代理人或监护人代理其民事活动。
3、我国法定继承的概念和顺序是什么?
答:法定继承人是指按法律规定有资格继承遗产的人。
法定继承人的顺序是指法定继承人继承遗产的先后次序。我国法定继承分为两个顺序。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同一顺序中的继承人的权利是相等的。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法律规定,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4、遗产继承的方式有哪些?
答:我国遗产继承的方式有四种:法定继承、遗嘱继承、遗赠、遗赠抚养协议。
5、紧急避险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1)必须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利免受危险而采取的。(2)必须是对正在发生的危险而采取的。(3)必须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4)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21、简述民法的概念及其基本原则。
答: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民法的基本原则有:
(1)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的原则。(2)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3)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权益原则。(4)禁止滥用民事权利原则。
6、我国现行宪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我国现行宪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我国现行宪法的基本原则是:(1)一切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2)保障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原则。(3)民主集中制原则。(4)社会主义法制原则。考试大收集整理
自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题及答案(第十章)
来源:考试大
2009/9/8 【考试大: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视频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部分
1、为什么说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答: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具体体现在:
首先,一个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同时并存,不可偏废,不可能只有自我价值而没有社会价值,也不可能只有社会价值而没有自我价值。
其次,人生的自我价值必须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并通过社会价值表现出来。个人只有把自己同社会和他人联系起来,积极地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也就是说,当人们在追求自我需要满足的时候,如果同时也满足了社会的需要,这时便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了起来。
2、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有哪些?
答: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选择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这是人们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支柱。其次,自觉提高自我的主体素质,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因此,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增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主观条件。
3、理想的作用是什么?
答:理想的作用有:第一,是人生的指路明灯。第二,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第三,是人生的力量源泉。第四,是防腐拒变的思想武器。
4、理想是否合理、进步与科学的客观标准是什么?
答:理想是否合理、进步与科学的客观标准,一般可依据三方面标准:一是这种理想是不是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是不是合乎历史的发展方向;二是这种理想是不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脱离,是不是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三是这种理想是不是为社会的大多数人谋利益,是不是有益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5、为什么说社会实践是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根本途径?
答:社会实践是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根本途径,其原因是:
第一,社会实践是检验信念正确与否、科学与否的惟一标准。
第二,社会实践是科学知识产生的源泉,知识的发展和人们对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实践。
第三,社会实践是真理性认识上升社会主义信念的关键环节。
6、简述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答: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主要有:
第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整体主义思想;
第二,勤劳勇敢、酷爱自由的民族精神;
第三,乐群贵和、孝慈友恭的传统美德;
第四,崇尚志向、重视节操的精神境界。
此外,谦虚谨慎、务实求真、廉洁奉公、艰苦朴素、诚实守信、尊师敬业等也为人们熟悉和实行。
7、试论我们强调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
答:为了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
首先,人是要有道德的,每一个人都应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其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需要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
再次,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是大多数人都能做到的。
8、什么是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答:(1)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础;(2)诚实守信。诚实守信这一职业道德标准,是职业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石;(3)办事公道。办事公道是处理职业内外关系的重要行为准则;(4)服务群众。服务群众,满足群众要求,尊重群众利益是职业道德要求的目标指向的最终归宿;(5)奉献社会。奉献社会是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
9、婚姻家庭道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婚姻家庭道德是在婚姻家庭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道德观念,其主要内容是:(1)婚姻自主,真正奠定在爱情基础上的一夫一妻制,夫妻双方应该互敬互爱。(2)在家庭生活中赡养尊敬老人,抚养教育子女,与邻里和睦相处。(3)注意计划生育,勤俭持家,爱家爱国。
10、男女恋爱中的基本道德要求是什么?
答:(1)恋爱应是以寻找爱情、培养爱情为目的;(2)恋爱应尊重对方的情感和人格,平等履行道德义务;(3)恋爱过程中要有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交往方式。
11、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的关系?
答:(1)道德品质是在道德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2)道德品质是道德行为的综合体现;(3)形成了的道德品质对道德行为有指导和支配作用。
总之,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道德品质是道德行为的积累和结晶,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客观内容和外在表现。
12、良好道德品质的基本范畴是什么?
答:(1)正直无私;(2)忠诚守信;(3)仁爱互助;(4)勇敢进取;(5)敬业好学;(6)勤劳节俭;(7)谦虚谨慎;(8)遵纪守法;(9)文明礼貌。
13、什么是友谊,它是如何获得和发展的?
答:友谊有以下三个特征:
(1)友谊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友爱,是相互间爱的给予。(2)真正的友谊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力量,是人类美德化为情感的无偿赠予,它能沟通心灵、美化生活、稳定和巩固社会。(3)友谊是需要平等、互助、互尊、互爱的心灵默契。
在人际交往中要获得和发展友谊,应做到:(1)与人为善,以心换心。(2)学会宽容,善于原谅。(3)严于律己,谨慎交友。
14、竞争与合作是什么关系?
答:竞争和合作的辨证统一。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竞争与合作是统一的,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没有合作的竞争,是孤单的竞争,孤单的竞争是无力量的。合作是为了更好地竞争。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有:(1)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2)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3)处理好主角和配角的关系。
15、现代人才必须学会与人真诚的合作。简要说明合作的意义是什么?
答: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集体为达到共同的目的而联合,为相互利益而协调一致的活动,合作具有很大的意义:(1)合作是人类社会得以形成的根基。(2)合作是人生力理的源泉。(3)合作是事业成功的土壤。
16、人际关系在人生中的意义是什么?
答:人际关系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身心健康的需要;(2)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生事业成功的需要;(3)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生幸福的需要。
17、什么是自我修养?自我修养有哪些主要内容?
答:自我修养是指一个人按照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要求,经过学习、磨练、涵养和陶冶的工夫,为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在各方面进行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是实现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现代社会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有:思想政治修养,道德修养,文化修养,审美修养,心理修养。
18、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进行自我修。
答:自我修养主要是靠个人自己的努力,修身养性,达到人生的理想境界。现代社会自我修养的主要途径为:(1)认真学习,把握自我。(2)勤于实践,塑造自我。(3)严格要求,完善自我。
进行自我修养也就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1)常思己过,有则改之。(2)自觉锻炼,陶冶情操。(3)坚持“慎独”,纯洁品质。
19、简述“贵在立志”。
答:(1)所谓志,乃是理想、决心、毅力。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明灯、生命的去和、精神支柱。青年是理想形成时期,是立志的关键阶段。(2)有志者,事竟成。一个人在事业上成功、对人类的贡献是与他在青年时期立下志向并不懈奋斗分不开的。(3)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0、培养自身人际交往能力应从哪几方面着手?
答:(1)改善认识模式。A、是要求人们充分认识人际关系的意义和重要性;对学会与人相处和协调人际关系采取积极的态度;B、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平等地与人交往。
(2)完善性格,增强人际吸引因素。其中包括:A、正确的人生观;B、高尚的品德修养;C、良好的心理品质;D、智慧和才能。
(3)掌握交往的艺术。与人交往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主要有:A、注意自我形象;B、与人交谈;C、注意动作行为;D、把握对方心境。考试大收集整理
自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题及答案(第十一章)
来源:考试大
2009/9/8 【考试大: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视频课程
1、简述社会公德的含义及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义。
答:社会公德是指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必须的,最简单的公共生活准则。
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有着重要意义:(1)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条件。(2)遵守社会公德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3)社会公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窗口”。
2、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答:现代社会生活中,爱情是男女双方基于一定的客观现实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最好真挚的彼此倾慕、互相爱悦,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的终身伴侣的最强烈持久、纯洁专一的情感。因此真正的爱情应该是爱恋中的男女双方平等互爱、排他专
一、强烈持久、纯洁严肃的感情。爱情是人类特有的现象。爱情的本质是基于一定自然基础之上,并受制于社会物质和文化因素的互相爱慕的精神。
《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简答题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3.简述法律的特征。(法律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区别)
①法律是概括、普遍、严谨的行为规范。②法律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行为规范,③法律是国家确认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④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
2.简述法律的本质。
①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②法律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关系。
③上层建筑中政治、哲学、文学、艺术、宗教、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等对法律产生影响。
4.简述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概念和特点。
社会主义法律制定指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在其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创制、认可、修改和废止法律以及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
特点:①它是社会主义国家机关的专门活动;
②它是社会主义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
5.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
①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原则。②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③维护法的严肃性、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原则。④坚持群众路线,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
⑤鉴别、有选择地借鉴外国的立法经验的原则。
6.简述社会主义法律实施的概念和方式。
①社会主义法律实施就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使社会主义法律规范在社会生活中得到贯彻和实现的活动,是法作用于社会关系的特殊形式。
②社会主义法律实施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社会主义法的遵守;另一种是社会主义法的适用。
7.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
(1)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和原则;(2)公民的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
(3)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4)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原则;
(5)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和国家赔偿的原则。
7.简述违法的含义和构成条件。
违法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或公民,因违反法律的规定,致使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受到破坏,依法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违法由下列条件构成:
①必须是人们违反法律规定的一种行为;
②必须是在不同程度上侵犯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行为,必须是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的行为;
③必须是行为人出于故意或过失;
④主体必须是具有法定责任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人。
8.什么是法律责任?法律责任可分为哪几类?
法律责任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法律责任与法律义务同义。狭义的法律责任是指违法者对自己实施的违法行为必须承担的责任。
法律责任可以分为:(1)违宪责任(2)民事责任(3)行政责任(4)刑事责任
9.什么是法律制裁?法律制裁可分为哪几类?
法律制裁是国家为保护和恢复法律秩序而对于违法行为者实施的措施。
法律制裁可以分为:(1)违宪制裁(2)民事制裁(3)行政制裁(4)刑事制裁
10.简述我国法律实施的监督的含义和意义。
法律实施的监督,是指社会主体按照法律规定的权利和程序对于法制的各个环节的贯彻和执行情况予以监察和督促,从而保障法律得以实施的活动。我国法律实施的监督的意义是:
①法律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
②法律监督是实施依法治国战略,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措施和有效环节。
③法律监督是保障公民权利的需要,是公民保护自己的最后的法律武器。
11.我国广义的法律监督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①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②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
③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④社会性的监督,包括民主党派、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等;
⑤中国共产党的监督,这是监督体系的关键。
12.简述宪法的概念和特征。
宪法是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规定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国家根本法。宪法的特征:
①在规定的内容上,宪法规定的是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最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运作的原则等。
②在法律地位或法律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或法律效力。
③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的制定和修改都要经过特别的程序。
13.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①政治权利和自由;②宗教信仰自由;③人身自由权利;④社会经济权利;
⑤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 ⑥特定人的权利;⑦监督权利。
14.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
②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③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复兴。
④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⑤依法纳税。
15.简述我国国家机构体系的构成。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②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③国务院;④中央军事委员会;⑤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⑥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⑦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16.简述行政法的概念和分类
①行政法是指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具体来说,它是调整国家行政机关在履行其职能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称。
②行政法有一般行政法和特别行政法之分
17.简述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
①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必须有一个是国家行政机关。
②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③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权利义务都是由行政法律规范预先规定的。
④行政法律关系是国家行政机关行使管理职能过程中产生的。
18.简述诉讼法的概念及其种类。
诉讼法是调整和规范国家司法机关和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发生的诉讼活动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现行的诉讼法可分为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
19.简述诉讼证据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诉讼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它有三个基本特征:
客观性,指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任何主观臆断和虚假材料都不能成为诉讼证据;
关联性,指必须与特定的案件有内在必然联系,与案件无关的事实不能作为证据;
合法性,指必须符合法律要求的形式,并按法定程序收集、提供和运用证据。
20.简述税法的概念和分类。
税法是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过程中和国家进行税收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根据税法调整的具体的经济关系的不同,可把税法分为税收征收法和税收管理法。考试大收集整理
自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题及答案(第十二章)
来源:考试大
2009/9/8 【考试大: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视频课程
21.简述劳动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劳动法是调整关于劳动关系及由劳动关系产生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①公民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的原则;②按劳分配原则;
③男女平等原则;④劳动者民主管理原则。
22.简述环境法的概念和分类
环境法是指调整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方面关系的法律的总称。
环境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法和环境保护法。
23.简述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意义。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①在保护和改善生活与生态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防治污染和其他社会公害,保障人体健康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②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有利于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树立科学发展观。
24.简述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民法基本原则有:
①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的原则。②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③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权益原则。④禁止滥用民事权利原则。
25.简述法人的概念和法人成立的条件。
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社会组织。
法人必须具备的条件:依法成立;有独立的财产和经费;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26.简述财产所有权的概念、法律特征和取得方式。
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财产所有权的法律特征在于其权利主体(所有人)总是特定的,而义务主体则是不特定的。
财产所有权的取得有两种方式:一是原始取得,二是继受取得。
27.简述合同一般具备的条款。
合同一般应具备的条款:
①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②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
③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⑤违约责任;⑥解决争议的方法。
28.简述承担违反合同责任的要件。
①行为人有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合同的行为;
②要有损害事实,并且损害后果确因违反合同的行为所造成的;
③违反合同的当事人有过错。
29.简述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及构成要件。
①侵权行为民事责任指行为人因自己的过错,实施非法侵犯他人权益行为,对受害人承担的民事责任。
②侵权行为民事责任构成要件:第一、损害事实的发生;第二、致害行为的违法性;第三、违法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第四、侵害人有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
30.简述诉讼时效的概念和种类。
①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经过法定期限不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律规定其胜诉权便归于消灭的制度。②诉讼时效分为:一般诉讼时效和特殊诉讼时效。一般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特殊诉讼时效为1年。
31.简述刑法的概念和我国刑法的任务。
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的总称。我国刑法的任务是:
①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②保卫国家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
③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④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32.简述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①罪刑法定原则。是指什么行为构成犯罪、构成什么罪及处何种刑罚,均须由法律明文规定。
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要求对于所有的犯罪人,在适用刑法上一律平等。
③罪刑相适应原则。指根据行为人犯罪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性大小,决定所处刑罚的轻重。
33.简述犯罪的概念与特征。
犯罪是指国家以法律规定的具有社会危害性并且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具备的特征: ①犯罪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②犯罪是具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 ③犯罪是具有应受刑事罚处罚性的行为。
34.什么是犯罪构成?犯罪构成有哪些要素?
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所应当具备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总和。
犯罪构成的四个要素:①犯罪客体,②犯罪的客观方面,③犯罪主体,④犯罪的主观方面。
35.什么是犯罪客体和犯罪的客观方面?
①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②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所必须具备的各种外在表现或客观事实,包括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以及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36.为什么要确立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怎样才能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1)我们之所以提倡确立社会主义信念,因为它是科学。所谓社会主义信念,是指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解和真诚信仰。
(2)无产阶级把共产主义作为自己坚定不移的信念,是基于对科学预见。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提出了最终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其根本原因在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确立社会主义信念,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在前进中的曲折和困难。
(4)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必须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根本途径。
37.试述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道德的必要性。
(1)社会主义道德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2)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道德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3)人是要有道德的。要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就要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道德。
(4)要能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就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道德,而且,社会主义道德要求,也是大多数人都能做到的。
3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
(1)为人民服务是科学的人生观。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这种群众史观反映到人生观上必然是为人民服务。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一方面,为人民服务思想,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集中体现。为人民服务包含着社会主义道德不同层次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结合。
(3)弘扬为人民服务精神是保证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先决条件。由于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的影响,在一些地方、环节和一些人身上出现了只顾自身利益而忽视社会利益的倾向,这就需要弘扬为人民服务精神。
39.试述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要求的内容和意义。
(1)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是“五爱”,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规范。其内容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要求的意义:
①“五爱”是我国人民根本道德要求和价值取向,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有价值的道德标准。
②“五爱”是我国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品德和素质,③“五爱”为执行具体道德规范创造了条件。
40.试述社会公德的含义、内容与要求及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义。
(1)社会公德是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须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
(2)社会公德的内容与要求: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3)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义:
①它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条件。
②它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
③它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41.试述职业道德的含义、内容与要求及自觉遵守职业道德的意义。
(1)职业道德是在一定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规范。
(2)职业道德的内容与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3)自觉遵守职业道德的意义:
①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 ②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重要手段;
课时数过少而教材内容专业性强。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大纲的安排, 法律教学部分的课时数为十个左右。在极为有限的法律教学时间中要讲述法理、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等一系列法律内容, 显然对于教师是极大的挑战。在课时数过少的状态下, 教师只能尽力赶进度, 一些很重要的法律知识无奈下只能一带而过, 没有足够时间深入讲解, 更不用说一般法律教学中的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富有魅力的教学环节的开展。通过几年来学生的反馈我们看到, 原本学生对于法律部分非常感兴趣, 但是由于讲述内容多、时间短, 好多东西来不及消化, 浮光掠影一般, 并未留下过于深刻的印象, 法律教学的目标并未真正实现。
案例使用率不高。在法律教学中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案例教学”。运用大量的案例, 可以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知识, 加强记忆。但是由于课时紧, 导致无法将更多的案例运用到教学之中, 很多法律知识仅仅靠教师单纯讲解法律内容来灌输给学生, 这样使得学生接受知识比较困难。
实践教学内容难以落实到实处。《基础》课中一般含有6个课时左右的实践学时, 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真正地接受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可以说, 如果这点能够顺利实现的话, 将是最有助于大学生接受相应的教育的教学手段。但是, 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多种客观问题的存在, 实践教学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教师专业素质欠缺。目前任教的《基础》课教师, 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也有其他专业的老师。更有甚者, 有些学校用辅导员来做《基础》课教师。真正学习过法学专业的教师数量非常少。法律知识的积累在短期内很难形成。一知半解的教学必然会带来一些知识传授中的错误发生。还有一些老师虽然具有相关的法律背景, 但是缺乏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的综合能力, 讲授中就会过于强调法律知识而忽视了法律精神的培养, 这也有悖于《基础》课法律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明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律教学的目的
最基本的是要明确课程法律教学的目的。对于这个问题, 目前在教学实践中有一些不同的声音。
有些老师认为, 法律教学应该给学生传输更多的法律知识, 特别是生活中较为实用的法律知识多多益善。在他们看来, 应用型的法律知识掌握之后才更加有利于学生未来的生活, 至于一些“无关痛痒”的法律就懒得去讲解, 比如宪法的相关内容和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的内容。
不得不承认, 《基础》课中法律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但是, 大部分大学生并非法律专业的学生, 靠着十个课时左右的时间是很难掌握现行的浩如烟海的法律条文的。综观整部教材的编排, 也不难发现《基础》课中的法律教学的目标很显然并非法律知识的传输。这是因为:
首先, 没有详细学习法学专业知识的必要。在校的大学生, 除了法学专业的学生外, 所修读的专业与法学并无多少关联。社会的分工需要各种类型的专业人才, 大学生需要研读好本专业的相关内容, 这才是未来其安身立命之本。如果拿出大量的时间来学习法学专业知识, 并不符合现今这种专业分工的趋势。如若在教学中可以达到使其具有法律精神, 培养其具有法律意识的话, 才真正达到了此门课程的教学目的。
其次, 短期内全面掌握法学专业知识的不可行性。法学专业的学习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每一个部门法的学习都会持续一个或两个学期。就算是有专业教师的指导, 学生依然会有诸多不甚明了之处。现行的《基础》课本中每一章内容里都含有几部甚至十几部法律。每部法律的介绍都非常简单, 甚至会给人一种概念罗列的感觉。如果教师定位于教授专业法律知识的话, 在十个课时左右来学习这几十部法律是绝对不可能完成任务的。
最后, 《基础》课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目的性。中国的法制化进程一个方面需要专业法律人士的推动, 另一个方面需要提升非法律专业人士的法律意识。法律专业人士毕竟只是社会中极少数的一部分人, 绝大多数还是非法律专业人士。如果能够使绝大多数的非法律专业人士了解法律规则、遵守法律、依法行事, 那么依法治国的基础才会打得足够深厚。反观《基础》课, 它的受众绝大多数为非法律专业的学生,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 应有目的地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 培养对法律的了解, 宏观把握依法治国理念, 使其自觉自愿地遵守现行的社会法律规范。单纯几个条文的宣讲自然达不到这个目的, 因而, 还是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法律意识培养方面。
三、改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律教学的对策
1.改革教学内容, 转变教学重点
为了走出现今《基础》课教学困惑, 首先应该转变教学的重心。从原本的法律知识的灌输转变为法律意识的培养。尝试按照法律体系总结归纳后进行框架式法制教育, 尤其注重宪法思想的教育。在法律体系教学中, 适当引用全民比较关注的案例, 除了法理分析外, 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法治思想的总结。另外, 可以搜集一些学生普遍关注的法律问题, 以学生为主体, 生动有效地讲解可以使学生对于我国的法律制度产生更为直接且深刻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如何去关注法治动态以及阅读何种法律书籍等, 注重从宏观方面引导学生, 为学生答疑解惑, 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提升法律素质。
2.强化案例式教学
法律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就是案例教学。选择一些典型的案例, 使学生在思考、分析、研讨中从现象分析出本质, 从而得到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中最为关键的是寻找经典的案例, 只有找到这种案例, 学生通过分析必然可以有效地开阔视野, 加上教师从提升法律意识的角度加以引导, 自然会达到提升学生法制观念的目的。在这里, 教师的作用就会凸显出来, 如何能够找到简单却有代表性的案例, 需要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努力。
3.尝试丰富教师角色, 进行分工授课
由于一些教师没有法律专业学习的背景, 可以尝试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分工授课的模式。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的教师讲授道德教育部分, 而法律教学的内容则交由学校中专业从事法学教育的教师来承担。在教学过程中, 有些法学专业教师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法律应用经验, 也可以尝试邀请法官、检察官等法律专业从业人士从实践的角度来学校和学生交流, 开阔学生的视野。
4.改革考试考查方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校课程考核的主要模式为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相加所得总成绩。卷面成绩一般会占到总成绩的60%~70%, 这就是说, 在学生考试成绩中还是以理论成绩为主。这种考核方式并不能真正使学生变知识为实践。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 不仅要了解这种规范, 更应该学会去实践这种规范, 做到“知行合一”。因而, 《基础》课考核方式应加大对法律实践内容的考核力度。比如用实际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为题目, 开设学生模拟法庭或者模拟事件现场, 结合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也可以学生之间根据对实际生活的了解, 做相互之间的法律实践水平的评价以及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来给出具体实践分数, 以便于使学生真正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法律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全文.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问题与对策——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优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0) .
[2]胡姝, 刘宇.加强高校法制教学的几点建议[J].辽宁教育研究, 2008, (6) .
关键词:思想道德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艺术
讲好一堂生动的政治理论课,因素很多,归纳起来有妙语连珠地精彩讲课、理论联系实际地启发学生思维等等,这些固然很重要,但妙趣横生的开头与结尾,作用也是丝毫不能低估的,它将给学生留下终身的记忆,并对学生的成长有深远的影响。笔者在湖北职教学会、年会上的公开课,成功地运用了妙趣横生的开头和令人回味无穷的结尾,受到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致好评,现将本人多年的教学体会归纳几种不同的开头与结尾,以求教同行。
一、妙趣横生的开头,增添课堂魅力
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开头十分重要,既要注意到承上启下导入新课,又要容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还要紧紧扣住学生的思绪。
第一,用生动的描述开场,引人入胜。描述是情景教学法的一种,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使情景再现,吸引学生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如:讲绪论第二节“有关历史使命”时,我走上讲台,环视四周,当教室安静后,第一句话就说:昨天晚上我看电视里央视名嘴水均益作客艺术人生,他以自身的经历讲做人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讲了一段非常动情的话,他说:“做人首先要孝顺,不孝顺的人,很难在事业上有所作为,不孝顺父母的人,是不可能爱祖国,不爱祖国的人,怎能完成肩头的历史使命?”继而启发学生思考,然后发问,同学们你们在家里孝顺吗?用这种方法开头导入新课,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设问式的开头,发人深省。教师在选择上课内容时,可以不直接按章节入手,而是选择与教材的本章节有直接关联的问题,用设问方式入手,扣住学生心弦。如讲“第三章第一节树立正确人生观”时,我设计一个学生很少思考的问题。——“你为什么活着,你打算怎样活着”。问题一经提出,教室一片寂静,沉寂了一分钟后,我请同学回答,有的同学说:“以前没有想过”,有的说:“为父母而活着”,“还有的说为活着而活着”等想法,千奇百怪,无奇不有。通过学生的回答,加以分析,诱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再导入新课,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第三,用叙述式的开头,激发思考。教师在讲授时可结合教学内容,以叙述故事的方式开头,达到激发学生思考的效果。如:在讲第二节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从古代的爱国者的爱国主义故事入手,继而分析历史人物爱国主义的历史局限性,教育学生将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在讲第二章人生价值观时,讲感动中国人物湖南怀化学院学生洪战辉,带着没有血缘关系小妹妹,靠自己勤工俭学求学的故事,来教育学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讲第六章第二节“大学生择业与创业”时,列举学校校友在外创业的故事,教育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总之,用精彩的绘声绘色的语言叙述故事能更好地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思考人生,思考未来。
二、精彩的课堂小结,令人回味无穷
课堂小结是每位老师上完一堂课后必须进行的内容,是教学重要环节,笔者在“基础”课教学中通常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小结。
第一,悬念式的小结,为下节课埋下了伏笔,能引发学生课后的思考,如:讲第四章第三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时用《楚天都市报》上刊登的四川某大学的一名研究生利用自己高学历、高身材骗婚、骗情、骗财的不道德行为和感动中国人物的崇高道德情操进行对比分析,明确告诉学生,同是一片蓝天下的社会主义大学里的学生,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呢?通过对比,热情欧歌了社会主义道德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明确告诉大家,“有才无德是次品”。要想成才,必须有德有才,德才兼备。最后我说:“既然道德观如此重要,那么,我们青年学生应怎样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呢?这正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请大家课后思考一下。”我的话音一落,下课的铃声就响了。这种方式结束本次课的教学,效果很好,既避免了老师拖堂的尴尬,又激发了学生学习下节课的兴趣和好奇心,引起学生的思考。
第二,演讲式的课堂小结,令人回味无穷。当一堂课内容基本完成后,老师可根据当堂课的内容,用经典的语言、用富有激情演讲的方式进行小结。使课堂生机再现不断,同时也会赢得阵阵掌声。以此方式结束本节课教学效果十分明显。如讲“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时,当教学内容结束时,我用这样的几句话小结,我慷慨激昂地说:“同学们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但阳关总在风雨后。只要我们有不畏艰险的勇气,有不折不挠的精神,我们的理想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事业一定会迎来辉煌灿烂的明天!”我的话音一落,立即引起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如讲第一章第二节课树立科学“理想信念”一节,讲“做忠诚爱国主义者”等,都可以用演讲的方式精炼的语言结束本节课。
总之,课堂上良好的开头与结尾是创新教学方法的要求,是“基础”课课程体系的要求,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只有不断地创新“基础”课教学方法,才能不断地提高使用新教材的能力,才能让学生想学、爱学、乐学,最终达到教与学和谐统一,“基础”课的“规范”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厚刚.让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谈如何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效果[J].成功(教育),2007,(11).
[2]颜廷华.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效果的提高[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3]周三庆.紧跟时代引领风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谈[J].成功(教育),2007,(12).
为使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自觉应用道德与法律的知识来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现实情况,拟定以下题目,同学们可依据自己的情况选定一题进行论述。
一、谈谈自己在道德发展与成长中的经历,有哪些令自己自豪的和引以为戒的事件和故事,对自己的启发和教育是什么?如何用所学的理论进行分析。
二、谈谈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经历或遇到哪些与法律相关的故
事,自己是如何对待和处理的,有什么心理体验?使用法律知识分析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今后应如何对待和处理?
三、谈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个
人的理想如何和社会的理想统一起来?
要求:
1.联系自己的实际经历、成长与发展中的具体事件论述。
2.内容要体现时代性和理论性。
3.论文字数控制在2000---2500,勿多勿少。
4.忌整篇下载或抄袭,独立完成论文,雷同文章按零分记。
5.论文题目使用四号黑体字,内容使用小四号宋体字,以A4纸打印出来。
一、阅读书目:
1、胡锦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求是》2006年第9期
2、邓小平:《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林语堂著:《信仰之旅》,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江泽民:《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在纪念五四运动七十一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炎林著:《生命的真谛》,黑龙江出版社2002年版。
6、陈法根、汪堂家著:《人生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道德观通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焦国成主编:《公民道德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2、《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13、《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14、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5、李菡著:《职业道德修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17、蒋月主编:《新婚姻法导读》,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8、邓小平:《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制观念》,《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1993、1999、2004年修正案
20、梁簌铭:《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21、费孝通:《乡土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年
22、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2003年
23、阿尔伯特·哈伯德:《致加西亚的信》,中信出版社,2012年
24、华姿:《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上海三联出版社,2010年
25、王恒伦:《草根:人生智慧书》,团结出版社,2008年
26、黄系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二、视频资料:
1、太行山上
2、东京审判
3、云水谣
4、美丽人生
5、建国大业
6、“艳照门”事件是不是道德危机?
7、人肉通缉令:这是不是网络暴力?
8、解读新劳动合同
9、建党伟业
10、钱学森
11、那人那山那狗
12、秋菊打官司
13、十二怒汉
14、马背上的法庭
15、刮痧
16、周恩来外交风云
17、尼克·胡哲
18、推荐观看凤凰卫视《社会正能量》节目
三、实践调研题目
第一部分大学生活篇
1、大学生对公共政治课课的看法及态度情况调研
2、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3、大学生活规划情况调研
4、大学生消费情况调研
5、大学贫困生情况调研
6、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状况调研
7、当代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调研
8、大学生学习状况调研
9、大学生人际交往情况调研
10、大学生寝室文化调研
11、大学生环保意识调研
12、新时期学校社团活动现状调研
13、大学生职业定位及准备情况调研
14、大学生课外阅读状况调研
15、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调研
16、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调查
17、电力学院图书馆占位情况调研
18、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研
第二部分爱国篇
1、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调研
2、大学生爱国主义情况调研
3、大学生价值观调研
4、爱国主义影视(书籍、教育基地)作用调研
5、家乡(城市、生活等)六十年变迁调研
6、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调研
第三部分道德篇
1、大学生道德现状调研
2、大学生诚信状况调研
3、大学生考试作弊情况调研
4、大学生社会公德遵守情况调研
5、社会上主要不文明行为调研
6、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情况调研
7、大学生网络生活道德调研
8、大学生婚恋观调研
9、大学生对“啃老族”现象的看法调研
10、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研
11、当前社会上子女赡养老人状况调研
12、当前社会上(某一行业)职业道德践行状况调研
13、大学生人生观调研
第四部分法律篇
1、大学生法律意识调研
2、大学生掌握法律知识状况调研
3、大学生维权状况调研
4、大学生就业法规认知现状调研
一、大学生活的特点:P2 1.学习要求的变化
2.生活环境的变化
3.社会活动的变化
二、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P3 1.确立独立生活的意识
2.虚心求教,细心体察
3.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三、树立新的学习理念:P4 1.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
2.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
3.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
4.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四、培养优良学风:P5 1.勤奋
2.严谨
3.求实
4.创新
第二节:肩负历史新使命
一、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P7 1.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
2.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新的挑战
二、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P9 1.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
2.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
3.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
4.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
三、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P10 1.理想远大,热爱祖国
2.追求真理,善于创新
3.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4.视野开阔,胸怀宽广
5.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第三节: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P12 1.“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P13
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P13 1.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2.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3.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P14 4.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5.这四个内涵的相互联系,价值体系的性质,解决的问题。P15
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道德与法律是调节人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社会规范。
2.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P16 3.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
4.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中心环节和根本要求。
第四节: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P18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P21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P21
二、信念的含义与特征:P22 1.信仰及其两种类型:P23
三、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一:理想信念的作用:P24 1.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2.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3.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二:理想信念与大学生
1.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
2.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
3.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P26
一、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2.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3.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P28 1.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2.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3.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第三节: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一、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P32 1.立志当高远
2.立志做大事
3.立志须躬行
二、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P34 1.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2.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1917年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P35)
三、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P36 1.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
2.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3.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第一节: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P40 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4.爱自己的国家
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P42 1.热爱祖国,矢志不渝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4.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P43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纽带
3.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第二节:新时期的爱国主义:P45
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 1.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2.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
二、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P47 1.经济全球化形式下要弘扬爱国主义
2.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P48(①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 ②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③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三、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P49 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P50(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团结统一
③爱好和平
④勤劳勇敢
⑤自强不息)2.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P52
四、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P52 1.时代精神的内涵:P53(①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②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③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④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2.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P54(①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 ②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自觉投身于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第三节:做忠诚的爱国者:P56
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1.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承担对国家应尽的义务
②自觉维护国家的利益,就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③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促进民族团结:P57
三、维护祖国统一:P58(“台独”)
四、增强国防观念:P59 1.增强国防观念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
2.增强国防观念的重要意义(①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报效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
②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履行国防义务、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
③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五、以振兴中华为己任:P61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第一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P63
一、世界观与人生观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P65 1.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
2.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3.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人生态度和人生观:P66(①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
②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2.端正人生态度:P67(①人生须认真
②人生当务实
③人生应乐观
④人生要进取)
四、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P68(如何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P69)
1.反对拜金主义人生观
2.反对享乐主义人生观
3.反对个人主义人生观
P70 第二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P72
一、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二、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1.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P73
2.人生价值的标准:P75 3.人生价值的评价(①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②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③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④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三、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P76 1.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①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②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2.人生价值实现的个人条件(①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②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
③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做贡献
④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四、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P78 1.走与人们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2.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P79
一、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影响心理健康的内外因P80)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3.合理调控情绪
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二、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P82 1.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的原则(①平等原则 ②诚信原则 ③宽容原则 ④互助原则)
2.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P83(①正确认识竞争
②正确认识合作
③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3.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P85(①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
②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
③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
④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关系)
4.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P87(①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
②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
③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P90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P91 1.道德的主要功能:P91 2.道德的社会作用:P92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P93 1.道德发展的规律
2.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
第二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P94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P95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义”与“利”)。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娇防矜。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会自动能动作用。
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P99 1.“文化复古主义思潮(返本开新)”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第三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P100 1.中国革命道德传统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新民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形成的革命气概、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P101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P102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①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②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①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②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③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3.宣传和弘扬共产主义道德
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P107 1.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八荣八耻”详解:P108)
2.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P109
3.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P111 第四节: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P112
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P112 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及其意义
2.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P113)
3.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二、大学生与诚信道德:P115 1.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2.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3.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三、努力锤炼个人品德:P116 1.个人品德与道德修养:P116(大学生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P117)
2.加强道德修养要自觉向道德模范学习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P120 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P120 1.公共生活及其特点:P121(①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②活动内容的公开性 ③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④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2.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P122(①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②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③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④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3.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P125 第二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P126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P126 1.继承性
2.基础性
3.广泛性
4.简明性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P127 1.文明礼貌
2.助人为乐
3.爱护公物
4.保护环境
5.遵纪守法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P129 1.我国当前社会公德建设的基本现状(大学生公德意识:P130)
2.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P131 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2.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3.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P132 第三节: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P133
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P134 1.指引作用
2.预测作用
3.评价作用
4.强制作用
5.教育作用
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P135 1.《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P136(①《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则
②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及处罚种类
③处罚程序
④执法监督)
2.《集会游行示威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P138(①《集会游行示威法》的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则
②适用范围
集会游行示威的申请和许可
③集会游行示威的举行)
3.《环境保护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P140(①《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则
②保护环境范围
③环境管理基本制度)
4.《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P141(①《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②《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则
③道路通行规则:P142 ④交通事故处理规则
⑤对严重违法行为的处罚)
5.《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P143(①《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的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则
②保障互联网的运行安全
③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④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
⑤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
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P146 第一节: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职业与道德和法律:P147 1.职业道德的含义
2.职业活动中的道德和法律的共同与区别
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P147 1.爱岗敬业:P148
2.诚实守信
3.办事公道:P149
4.服务群众
5.奉献社会:P150
三、职业活动中的法律的基本要求:P151 1.了解职业活动中的主要法律(《劳动法》与1994年7月5日由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自1995年1月1日起实行;《公务员法》于2005年4月27日由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P152)
2.坚持执业活动中法律的基本原则:P152(①《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②《公务员法》的基本原则:P153)
3.明确职业活动中的法定权利和义务:P153(①劳动者的权利
②劳动者的义务
③公务员的义务
④公务员的权利)
4.依法处理职业活动中的纠纷:P154(①处理劳动争议的法定途径
②处理人事争议的法定途径:P155 如:申诉、控告、仲裁、诉讼)
四、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培养:P155 1.努力学习职业道德和职业活动中的法律知识
2.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
3.努力锻炼实际履行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能力 第二节: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P156
一、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P157 1.2009年1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P159 1.1977年恢复高考
2.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要求,规定: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自主择业
3.1998年8月29日,由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高等教育法》
4.树立正确的择业观:P160(①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
②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
③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5.树立正确的创业观:P161(①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
②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
③要提高创业的能力)
三、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P161 1.在艰苦中锻炼是成才的必要条件:P162
2.社会实践是锻造人才的熔炉:P163 第三节: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P164
一、爱情与人生
1.爱情的本质
2.恋爱中的道德:P165(①尊重人格平等
②自觉承担责任
③文明相亲相爱)
3.大学生的恋爱:P166(①不能误把友谊当爱情
②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
③不能片面或功利化地对待恋爱
④不能只重过程不顾后果)
二、婚姻与家庭:P167
三、家庭美德:P168 1.尊老爱幼
2.男女平等
3.夫妻和睦
4.勤俭持家
5.邻里团结
四、婚姻家庭法律规范:P170 1.《婚姻法》的主要内容包括:P170(①结婚、无效婚姻
②家庭关系:P171 ③离婚)
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P174 第一节: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P174 1.法律的一般含义(①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②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P175 ③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P175)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P176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P177 1.我国以宪法为核心,已涵盖宪法及宪法相关法.....P177
2.宪法及宪法相关法:P178
3.民法商法
4.行政法
5.经济法
6.社会法
7.刑法
8.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P179 1.法律制定
2.法律遵守:P180
3.法律执行:P181
4.法律适用:P181
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P181 1.“法治”与“法制”的区别:P182
2.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P182(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②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P183 ③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P184 ④加快建设法治政府:P184 ⑤深化司法体制改革:P185 ⑥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P186 ⑦培植新型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P186)
第二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P186
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P187 1.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2.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根本保证
3.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P188
二、自由平等观念:P188 1.依法享有和形式自由的观念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P189(①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
②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三、公平正义观念:P189 1.坚持立法公正与执法公正并重:P190
2.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P190
四、权利义务观念:P190 1.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性质:P191
2.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P191(①结构上的相关关系
②总量上的等值关系:P192 ③功能上的互补关系:P192)第三节:增强国家安全意识:P192
一、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规:P193
二、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P194 1.国家安全的一般法律制度:P194
2.国防安全法律制度:P194 3.经济安全法律制度:P194 4.网络信息安全法律制度:P195 5.生态安全法律制度:P195 6.社会公共安全法律制度:P195
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P196 1.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P196
2.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P196 3.提供便利条件或其他协助的义务:P196 4.如实提供证据的义务:P197 5.及时报告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义务:P197 6.不得非法持有、使用专用间谍器材的义务:P197 第四节: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P197
一、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P197 1.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如,欠债还钱:P198)
2.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P198(①讲法律
②讲证据
③讲程序
④讲法理)
3.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P199(①学习法律知识
②掌握法律方法
③参与法律实践)
二、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P200 1.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人们遵守法律的原因):P200
2.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P201(①努力树立法律信仰
②积极宣传法律知识
③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P202)
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P203 第一节: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P203 1.1787年美国制定的联邦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1918年制定的苏俄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我国第一部带有“宪法”字样的法律文件,是清朝末年形成的《钦定宪法大纲》
一、宪法的特征和原则:P204 1.宪法的特征:P204
2.宪法的基本原则:P205(①党的领导原则
②人民主权原则
③公民权利原则
④法治原则: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P206 ⑤民主集中制原则:P206)
二、我国的国家制度:P206 1.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我国宪法第一条规定、爱国统一战线):P206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P207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P209(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P210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P211
6.基本经济制度:P212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P212 1.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P212
①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即宪法权利:P213(a.平等权
b.政治权利和自由
c.宗教信仰自由
d.人身自由权
e.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
f.社会经济权
g.文化教育权
h.特定主体权利)
②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P215(a.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b.遵守宪法和法律
c.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d.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f.依法纳税
g.其他义务:P216)
四、我国的国家机构:P216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3.国务院
4.中央军事委员会
5.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P217 6.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P217 7.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P217
第二节: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P218
一、我国的民商法律制度
1.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P218(我国1986年公布并施行的《民法通则》,规定了民事法律的基本制度、基本原则:P219)
2.民事主体制度:P219(公民按年龄分;法人:P220)
3.民事行为制度:P220
4.民事权利制度:P221
5.民事责任制度:P222
6.民事诉讼时效制度:P222(一般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短期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
7.合同法律制度:P223
8.知识产权法律制度:P224
9.商事法律制度:P225(证券;股票;债券;票据;保险:P226)
二、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P226 1.行政法的概念的和原则:P227
2.国家行政机关与公务员:P227(领导职务层次、公务员条件)
3.行政行为:P228(①抽象行政行为:行政法规、行政规章、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
②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奖励、行政惩戒、行政裁决、行政合同)
4.行政责任:P229
5.行政处罚与行政复议:P229(1996年第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行政处罚法》;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的《行政复议法》)
三、我国的经济法律制度:P229 1.经济法的概念和原则:P230
2.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P230
3.税收法律制度:P231
四、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P232 1.刑法的概念和原则
2.犯罪概述:P232(①犯罪构成:P233 ②排除犯罪的是由:P233 ③故意犯罪形态:P233 ④共同犯罪:P234)
3.刑法制度:P234(①刑法的体系
②刑罚的裁量:P235)
4.犯罪种类:P236 第三节: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P237
一、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律制度
1.民事诉讼的概念、管辖与当事人(原告、被告、共同诉讼人、民事诉讼的第三人)2.民事诉讼程序:P238(①审判程序:普通程序、特别程序
②执行程序)
二、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律制度:P239 1.行政诉讼的概念、受案范围和参加人:P239(在我国,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并成为三大诉讼,是国家诉讼制度的基本形式之一)
2.行政诉讼程序:P240(①起诉与受理
②第一审程序
③第二审程序
④审判监督程序:P241)
三、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律制度:P241 1.刑事诉讼法概述:P241(①刑事诉讼参与人
②刑事诉讼的管辖、回避、辩护和代理:P242 ③刑事诉讼证据、强制措施和附带民事诉讼:P242)
2.刑事诉讼程序:P243(①立案和侦察
②起诉
③审判程序
④执行程序)
四、我国的仲裁和调节制度:P244 1994年我国颁布《仲裁法》
1.仲裁概述:P244
2.仲裁程序:P245(①申请与受理
②仲裁审理
③仲裁中的和解、调解和裁决)
3.调解制度:P246(①人民调解
②行政调解:P247 ③司法调解:P247)
一、“基础”课是把握大学生思想脉搏的重要窗口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1月17日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1
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学实效,首要的工作是摸准学生思想脉搏。人的思想具有隐蔽性及曲折性、复杂性、间接性等特点,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高校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差,接触不多,师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的渠道不畅,形成了师生关系的隔膜;不少教师在教学中缺乏民主精神,不能平等对待学生;有的教师自身理论和修养功底不足,不敢直面学生的提问。诸多原因堵塞了本就很难沟通的师生交流的渠道。不少大学生进校后感到孤独和寂寞,不再像中学那样无拘无束,不愿轻易透露内心的困惑与烦恼,使了解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把握其思想脉搏变得更加困难。
在了解学生真实思想方面,“基础”课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基础”课教师与班主任、辅导员、专业课教师、政工领导角色不同,任务不同,他与学生没有利害冲突。调查表明,学生有困惑苦恼,一般不愿对班主任、辅导员和校系领导诉说。这当然与一些做学生工作的老师工作艺术、方式、态度等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大学生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更多地考虑职业前途、在校表现,所以他们有所顾忌也是正常的;而专业课教师又难以承担这样的任务。与他们相比,“基础”课教师主要职责就是为学生解疑释惑,有这方面的基本训练和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且与学生没有直接利害冲突,地位超然(“基础”课教师一般属于独立的教学部门),还可以创造各种机会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学生较少顾忌,乐意倾吐内心的想法,所以能够了解学生真实思想和心态。
其次,与社会调查相比,“基础”课的优势也是很明显的。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社会调查,尤其是跨地区的大型社会调查,其局限性在于调查问卷设计的简易性,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的关联程度低,调查结果偏于概率统计,被调查者回答的主观随意性高,调查者提出对策也具有普泛性、滞后性等。有时,在大型调查中忽略不计的微小比例可能正是某一学校、某一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典型思想问题。而“基础”课教师则可以充分利用课堂讨论、辩论、提问、课余谈心、作业、考试等各种渠道来了解情况,不仅形式多样,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能及时回答学生问题,与学生思想交锋、灵魂碰撞、意见争执都是面对面的,具有亲和力,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所以,“基础”课与社会调查相比,更能切准学生思想脉搏,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过去,我们长期忽视了这一特殊功能,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做到有的放矢,缺乏针对性,效果低微。今后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这一重要窗口的作用。“基础”课教师应主动接触、主动了解,掌握大量的第一手珍贵资料,及时向有关领导、主管部门反映,与班主任、辅导员通气,共同努力,齐抓共管,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二、“基础”课是帮助大学生解疑释惑的特殊渠道
大学生的特殊身份和对未来的角色期待使得他们比同龄人更关注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较深厚的知识素养和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使他们不再轻信盲从,而是更喜欢独立观察和思考问题。长期受到理想价值观的熏陶,加上其固有的非顺应性倾向和逆反心理,又使他们具有一种天然反叛精神。但受到社会经验和思维方式等局限,他们的观察和思考带有浓厚的主观性、片面性。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给大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和就业带来一系列新问题。市场经济的利益交换原则渗透到大学校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少数学生中颇有市场。在意识形态方面,总体上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不可撼,但是杂音时有干扰。一个时期以来,西方媒体大肆攻击我国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人,从根本上否定我们的国体和政体,实施西化分化图谋;在思想理论战线上,诋毁四项基本原则,鼓吹西方司法制度,否定我国的司法制度。这些尽管都是非主流的,但是会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在鱼龙混杂的社会思潮面前感到无所适从,产生了各种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积压了过多的不满、颓废等不良情绪,需要有适当的渠道让他们宣泄,也需要有人给予正确地疏通、引导。
“基础”课正是通过对学生生活实际、思想实际中相关问题的探讨,让学生抒发对社会人生问题的各种看法,暴露其真实思想,释放学生的烦恼、怨恨、颓废、痛苦等不良情绪,从而起到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缓解矛盾、消除冲突、发挥社会安定的“安全阀”功能。2
必须指出,这种思想困惑的宣泄绝不能仅仅视为肆无忌惮的牢骚和不满,而是要求“基础”课教师由此抓住学生思想问题的病症所在,进行正确的归因分析,找到打开学生思想症结的锁匙,让正确的社会思想意识顺利占领学生头脑。另外,对于大学生敢于怀疑的批判精神和对权威的反叛意识,如引导得法,就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成为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
近来年,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或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帮助大学生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解决心理问题和解决思想问题不能截然分开,实际上,解决了某些思想问题也就消除了他们的心理障碍;反过来,消除了某些心理障碍也就为解决思想问题铺平了道路,但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仍不能替代“基础”课作为学生宣泄思想困惑、疏导思想症结主渠道的特殊功能。这是因为,首先,人的思想品德结构是以世界观为核心的心理、思想和行为的综合。思想在思想品德结构中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思想品德的核心要素,思想不仅制约着心理,决定心理的方向和内容,而且也支配着行为。其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本身就内在地包含了意志、性格、能力、品德等个性的充分发展的内涵,因此,培养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不仅是心理学的任务,更是思想理论教育的任务。再次,心理咨询是一种手段,在实际工作中确有少数学生患有纯精神因素的心理障碍,但对于绝大多数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需要把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可以把心理咨询作为切入点,但工作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心理问题的层面上,如果不能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上引导学生,心理咨询的作用将是十分有限的。
三、“基础”课是指导大学生内化社会意识、实现价值认同的主要阵地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有目的、有选择地传递社会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信息和受教育者个体内心体验相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学生的态度,在于学生是否愿意内化。而态度的形成本质上是价值取向,或者更进一步说,是社会价值认同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偏重于作为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为社会意识形态经灌输可以自然而然地成为个体思想意识。但社会意识与个体思想意识毕竟不是一回事。将社会意识形态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是一个艰巨复杂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是仅仅让学生了解、识记社会意识,不是让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知识来储备,而是要使这种社会意识转化为大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
“基础”课能否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一个必须重视和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实现社会价值认同。
所谓价值认同,是指价值主体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学习、交往、互动,不断调适自身的价值结构以顺应社会价值规范的过程。它表现为社会成员对社会共同的价值规范的一种自觉接受、自觉遵循的态度,它标志着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以某种社会共同的价值要求作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活动,并使之内化为自己实际行为选择的自觉的价值取向。3
大学生并非生活在象牙塔中,他们总是从周围可感知的现实出发,对事物做出与他们感知程度相吻合的是非判断。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后期,世界观尚未定型,其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会更加突出和尖锐,这个时候主要或直接支配他们行为的是个体思想认识,即具体问题的看法、观点(有时甚至是情绪、感受等心理层面的东西)。可以说,错误思潮的影响主要是从这里开始的,正确的思想教育也要以此为切入点。因此,如何合理地保持价值一元化和多样化、群体共同的价值要求与个体的价值取向之间的适度张力,如何在大学生的实际价值生活中构筑实现个性与共性、本质与现象、共同意识与个体行为选择相统一的基础,是实现价值认同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修养不容忽视的问题。
“基础”课从感性心理层面入手,从学生高度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和自身生活实际问题出发,从认识大学生活特点开始,引导学生探讨理想与现实、权利与义务、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自由与纪律、友谊与爱情、学习与工作等关系,思考并实践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怎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怎样的人生追求才有价值等人生课题……4,以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把“八荣八耻”的要求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帮助大学生澄清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明确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把社会需要与学生个体欲求统一起来,把社会主义价值导向与自身价值取向结合起来,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社会和人生,澄清其模糊看法,纠正各种错误认识,学会价值选择,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入学生头脑消除障碍,开辟道路;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让学生学以致用,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人生实践,深化认识,坚定信念。可见,“基础”课正是通过这些方式把社会意识转化为大学生的个体思想意识,实现价值认同,指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落到实处,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深入人心。
四、“基础”课是提高大学生认识能力的实践场所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一是提高思想觉悟,二是提高认识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并把发展能力放在主要地位,帮助大学生掌握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逐步培养他们辨别是非、分析问题、自我教育、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帮助他们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教育部长周济在全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培训班讲话中指出,开设“基础”课,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要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5众所周知,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方法论,坚定的信念,不是只管一时一事的,它们对于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来说,将终身受益。信念的坚定来自于理论的坚定。理论的坚定不是靠死记硬背理论知识,而是靠在实践中运用理论解决重大现实课题,化理论为德性,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能力。
也许有人会说,思想理论教育难道也是一种实践吗?回答是肯定的,理论实践也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方式。实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实践主要是指人们的客观物质活动,而广义的实践包括在人们思维、大脑中进行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理性活动,理论实践就是其中的一种。理论实践即是理论活动。卡尔·马克思指出:“哲学的实践本身是理论的。”6这是指哲学批判也是一种实践形式。这是一种精神生活的实践,是思想的批判和自我改造,是灵魂的洗礼。
“基础”课就是这样的一种理论实践课。在这样的理论实践中,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内化社会规范,改造原有的主观认知结构(形式主要有澄清、纠正、批判、改造、确立等),掌握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立场、观念、方法,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敏锐性和辨别力。
“基础”课为大学生改造主观世界,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提供了一个最佳的实践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在这个特殊的实践基地里,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学生自我教育的理论实践,进行反复的思想操作,实现社会价值认同,化世界观为方法论,化理论为德性,亲身感受其魅力,才能被学生内化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
摘要: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把握大学生思想脉搏的重要窗口,是帮助大学生解疑释惑的特殊渠道,是指导大学生内化杜会意识、实现价值认同的主要阵地,是提高大学生认识能力的实践场所。
关键词: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功能
注释
11.胡锦涛.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EB/OL].http://www.people.com.cn/GB/jiaoyu/1053/3129328.html,2005-01-19.
22.毛豪明.宣泄·疏导·建构——基础课教学模式探讨[J].安庆师范学院社会科学学报,1998,(4):133-135.
33.《思想理论教育导刊》记者.认真做好修订工作.进一步增强教材的系统性和针对性——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修订课题组首席专家唐凯麟教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7):4-8.
44.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8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
55.教育部.教育部培训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EB/OL].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gzdt/ 2006-08/06/content_355714.htm,2006-08-06.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重点问题;教育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1-0058-03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作了科学的概括,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规范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等。这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点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師将这些重点问题作出更加深入的分析和详解。
一、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在理想信念认识上的误区和迷惘影响着青年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和人生的发展。例如,有人认为理想就是“有利就想”,前途就是“有钱就图”。因此,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对理想信念的重要性进行理论阐述,更要给予大学生一些实践指导。
(一)理论问题分析——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1.理想信念是人的本质规定之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著名的思想:最蹩脚的建筑师也要比蜜蜂高明,因为建筑师在劳动过程开始之前,未来的结果已存在于观念之中了[1]。人要高于动物,因为对于动物来说,它只是做了它本能的事,而人则不同。人类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无论从事任何一项事业,对自己活动对象的未来状态都在观念中有一个自觉的意识建构。这样一种对事物未来状态的自觉意识建构,我们可以通称为理想。从这点上讲,人类和动物界的分别,除了人类活动总有自觉的理想构建之外,很难再有别的标准了。可见,在马克思那里,理想同样构成了人的本质规定之一。
2.理想信念的作用。理想信念对于人生至关重要,它在人生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理想信念的定向作用。理想信念是人生的定向机制,为人生指明奋斗的方向。托尔斯泰有句名言:“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2]其次,理想信念的动力作用。理想信念为人生实践提供动力和毅力,它是人生内部的恒久的动力系统。恩格斯指出:“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以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3]第三,理想信念的提升作用。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它能够引导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从而不断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第四,理想信念的凝聚作用。理想信念不仅能将一个人的全部力量凝聚起来,而且能把许多人的力量凝聚在一个目标上,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因此,共同的理想信念成为人们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当代中国共同的理想信念,它将全国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成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实践问题分析——个人理想信念的确立
1.要学会对不同的理想信念进行辨别和选择。在现代社会中,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多种价值观并存竞争,它们都以不同方式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心灵。这些价值观念往往都以理想信念的面目出现,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不仅在境界的高低、眼界的宽窄等方面有所不同,而且在是非之别、正邪之辨上也不相同。大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没有自觉选择的能力,就会随时受到不相干观念的影响,也会不知不觉间成为某种不良信念的俘虏,甚至成为一些邪念的殉葬品。因此,青年大学生在确立自己人生理想信念的时候,要运用自己的理智,提高判别是非的能力,对不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进行比较和鉴别,选择科学的、崇高的理想信念。
2.要正确认识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辩证关系。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制约、辩证统一。一方面,个人理想离不开社会理想,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着个人理想。另一方面,社会理想也离不开个人理想,社会理想的实现有赖于个人理想的实现。在理想信念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紧密联系,防止片面强调个人理想而忽视甚至否定社会理想。要让大学生认识到,个人理想必然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坚持个人理想同社会理想一致,就能够摆脱金钱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就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
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新时期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注重爱国主义的历史渊源和传统内容,也要把握当今时代的特点,为爱国主义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一)传统与现实结合之一——民族文化的学习与坚持
1.爱祖国的灿烂文化是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之一。文化传统作为一个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常常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或许会背井离乡,或许会彼此隔绝,但对祖国灿烂文化和历史传统的认同总会把一个民族的心连在一起。爱祖国的灿烂文化就应该认真学习和真正了解祖国的历史,深入理解祖国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
2.学习和热爱民族文化具有现实意义。首先,要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推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总是力图推销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政治体制等,从而给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文化甚至国家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因此,“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4]。民族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要应对市场经济带来的冲击。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如趋利性、自发性等因素干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要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思想道德体系等,民族文化成为其重要来源。如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诸多要求体现了对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
(二)传统与现实结合之二——时代精神的确立与弘扬
1.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又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连,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二者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共同发挥着对中华民族的凝聚、激励作用。
2.创新素质的培养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树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知识经济以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为根本前提,其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知识不间断的更新和创意,知识更新、创意度的大小决定着经济竞争力的强弱,决定着综合国力的提升速度[5]。正如江泽民指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树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对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要求。高校德育必须围绕这一要求,切实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当代大学生要树立创新意识,发扬创新精神,确立与时代进步潮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推动社会发展。
三、道德规范教育的内容
(一)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关系是新时期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1.摒弃“对立论”。现在社会上存在着一些错误的道德观念,其中一个核心是认为市场经济与道德相对立,道德是市场经济的“天然障碍”,一些人甚至认为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求利,就必须不择手段,什么国家利益、社会正义,都是过时的旧观念,应当统统抛弃。这种将经济与伦理完全对立起来的观点显然是极其错误的。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证明,市场经济愈发达,愈需要道德文明来保证。恩格斯曾经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愈发展,它就愈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琐细的哄骗和欺诈手段。……这些狡猾手段在大市场上已经不合算了,那里时间就是金钱,那里商业道德必然发展到一定水平,其所以如此,并不是出于伦理的狂热,而纯粹是为了不白费时间和劳动。”[6]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
立和完善的道德价值导向。首先,从市场经济与伦理的关系来看,经济不能脱离道德。人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离不开伦理精神的支配,离不开道德准则的规约。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的特点诉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机结合,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加快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有助于保证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轨道有序健康的发展。
(二)大力加强诚信教育是新时期道德建设的重点
1.正确认识当代社会诚信危机的深刻原因。当前的诚信危机现象主要是社会转型的急剧变迁发展带来了社会主流道德体系的相对滞后和规范失约所致。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生道德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社会的变迁发展与道德规约之间产生巨大的历史反差,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道德真空”,造成了人们的社会行为失范,从而产生了社会道德危机,诚信危机就是其中一个最基本的表现。
2.当代大学生应塑造诚信的道德人格。诚信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根本,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当代大学生应积极主动杜绝不诚信行为。在大学生进行诚信道德品质修养的过程中,应注重,教育与管理相结合,道德建设与制度建设相结合,道德要求与法律要求相结合。
四、大学生科学发展的内容
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中,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可以具体表现为大学生的科学发展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同时也应把促进大学生的科学发展作为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
(一)促进人的科学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二者共同
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和促进人的科学发展的行动指南,也是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发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2.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促进人的科学发展的内在
动力。人的科学发展表现为人的综合素质的发展。人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首先,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能促使人从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出发,树立起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学习的目的,从而能够获得持久而稳定的学习效果。其次,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心理素质的发展。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人正确地认识世界、社会、人生和自己,并采取适当的态度和行为反应;有助于人正确地体察和分析客观事物,做到冷静而稳妥地处理事情,在积极进取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力,获得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提高心理素质。
(二)构建大学生科学发展的主要内容
1.注重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首先,发掘内在的学习动力。对于一年级大学生来说,激发学习动力除了需要培养求知热情之外,还需要通过实现由被动接受型学习向主动型学习方式转变来保持其持续稳定的发展。其次,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大学学习的最高境界。第三,建立合理的知识、智能结构。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大学生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大学生成才的一项基本要求。第四,培养优良的学风。一个学生的学风是其整个精神风貌和各种人格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体现和反映。因此,自觉培养优良学风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大学生自我人格塑造的一项重要内容。
2.注重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大学期间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发展的基本保证。如果一个人经常过度地处于焦虑、郁闷、孤独等不良心理状态,是不可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得到发展的。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特定的社会角色以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智力正常,情绪乐观,意志健全,人格完善,人际关系和谐,适应环境以及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3.注重大学生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首先,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生的内容是由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构成的。個人与社会不可分离,社会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前提。科学把握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是大学生积极适应社会、促进个人与社会和谐的理论前提。其次,积极的人际交往对于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性质和交往水平,直接影响着其社会化的进程和水平。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为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完善创造条件,也是大学生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4.注重大学生生态道德品质的培养。首先,生态道德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形成的文明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只有大力加强公民生态道德建设,使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生态道德是公民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作为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大学生要积极践行社会公德要求,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72:202.
[2]刘忠信.新编人生格言大全[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8:61.
[4]江泽民.在中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C]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
央文献出版社,2002:390.
[5]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5:238.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自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复习题目】推荐阅读:
自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点11-0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12-0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_在线作业10-29
考研政治最后冲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11-24
自考课程与教学论复习06-06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师德修养的重要性和必要07-26
法律自考论文刑法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