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阶段总结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阶段总结(精选10篇)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阶段总结 篇1

高村中心完小

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它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放以学生自主选择、直接体验、研究探索地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非学科性课程。课程实施,师资是关键。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课程新、观念新、内容新、作为施于全体学生的必修课,如果没有一支专兼职相结合教师队伍是无法胜任。没有全体教师参与和共同努力,没有高素质教师精心设计和安排,没有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这门课程,既没课标又没有教材,实施中有可能成为空设。为了真正将这门课程落到实处,我校从上到下都采取了行之有效措施。

首先,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综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课题申报之后学校马上成立了领导小组,负责做好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从社区学校资源、师资条件、场地和经费等实际情况出发,开齐、开足、开好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课程,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实施。

第二,注重对全体教师培训。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我们学校虽然不是第一次,但在此之前不是所有教师都参与活动的,近几年合并学校我们学校也注入了很多新的力量。为此,我校对所有班主任进行一级培训,又对所有教师利用课件进行了二级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概念、综实课程的目标、综实课程与活动课不同及关系、关于“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怎样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的指导原则、综实过程中的评价。我们还专门聘请了文登市教研中心科研处的殷主任给我们全校教师作了专题讲座。为我们更好地开展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根据实际选择切实可行的实践课题,并扎实有效地开展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在我们学校可以说是由来已久,2001年9月我们开始承担研究性学习课题,多年来,我们不断探索研究性学习的新途径,让孩子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2002年以来,我们依托我们的社区资源,先后开展了以“对高村特产糖瓜的研究”、“青龙河昨天今天和明

天”,“貂狐貉养殖研究”,“西洋参研究“高村温泉呼雷汤的研究”为主课题研究性学习活动,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2002年以来,我校先后有4人次参加了省级以上的经验交流。2008年11月威海市综合实践活动现场会在我们这里设立分会场。活动经验在全市进行交流。

今年我们选择的研究性学习主课题是“海水养殖研究”,因为我们镇有很多村居住在海边,海水养殖十几年来发展很快,不少村民搞海水养殖收益可观。但最近几年海水养殖出现了很多问题。确立课题前我们调查发现,这几年海水养殖的种类越来越多,不少养殖户采取立体养殖的方法,在同一个池内养殖多种海洋生物,如:蛤,海蜇,蟹对虾等等混养,但对虾很难养活。对虾的成活率也很低,有养殖户甚至赔本。本照着“立足家乡,立足社区,为家乡做贡献”的原则,我们选择了“海水养殖研究”这个主课题。主课题确立之后同学们经过进一步考察又确立了四个子课题,分别是“海水养殖种类”、“对虾科学养殖”“海产品的销售”“海水养殖的前景”课题确立之后,同学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分别参观了“黄海水产研究所,前岛育苗基地”了解了海参育苗的全过程,孩子们看到了硕大的海参母亲,微小海参卵稚嫩海参幼苗。孩子们兴趣盎然。接着我们还参观了高村镇的众多个海水养殖场,并参与了放虾苗,放海蜇苗等活动。孩子们通过参与活动了解了养殖户辛苦,知道了生活艰辛。孩子们还根据养殖户的需求上网,查阅书籍积累了大量对虾养殖资料(因为其他养殖种类比较容易成活,技术含量比较低)并把这些资料编成了了书籍,分送给了全镇30多个养殖户,受到了养殖户的赞扬。海水养殖种类小组的同学还上网查阅了很多可在我们这养殖海产品种类,向养殖户提出了养殖建议。金秋时节我们又参与了对虾收获,海蜇收获,同学们收获很多。养殖户叔叔阿姨还说对虾能丰收多亏我们送的资料那,同学们兴奋异常。为自己的成功感到自豪。

另一部分是以班级为单位的综合实践与创新小课题活动。每个班级都根据自己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方法等等,选择了适合自己学生特点的主题活动。课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板块:一是礼仪教育方面,二年级一班的 “文明交际礼仪教育”二是生活知识方面的:二年二班的 “蔬菜营养价值”,三年级的 “走进水果世界”,五年级三班 “馒头由来”,四年一班的 “洗衣机变迁”,五年级二班的课题是“成长的足迹”。三是环保方面的:四年二班 “燃烧废旧塑料对大气环境的危害”五年级一班 “废干电池与环保”

课题确立之后我们每个班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并按部就班的实施这些计划,这是我们各个班级活动剪影。二年级一班结合《文明交际礼仪教育》的主题活动,通过编写儿歌、学习文明礼仪行为规范的活动形式,让良好文明礼仪意识深入学生心灵,内化为学生主动自觉行为。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礼貌用语,做到人人讲礼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加强理解,互相尊重,以教师的文明礼仪促学生的文明礼仪,并把礼仪渗透到社会到家庭。二年级二班的孩子们通过认识蔬菜,了解蔬菜营养价值等活动,改变学生偏食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三年级的孩子们通过查阅资料、上网了解水果对人体好处。他们还走进超市、走进水果市场了解我们这水果种类。咨询果农、果贩,了解很多有关水果的知识,既体会了果农的辛苦,又丰富了知识。四年级一班的孩子们,通过调查访问,上网、查阅书籍,了解了洗衣机变迁历程,体会了科技飞速发展,增强了学习信心。他们还将在今后的活动中自行设计新时代的洗衣机那。四年级二班同学们通过上网了解了塑料基本成分,分析了燃烧后产生的烟尘对人体及其他生物危害,孩子们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五年级一班的同学们通过调查了解到我们高村镇平均每户每年使用干电池有10节左右,且大多随地乱冷,他们还进行了污染水与清洁水种子发芽对比试验,污染水与清洁水养殖小鱼的对比试验,认识到了废干电池危害。他们还上网查阅了大量的说明材料准备做环保宣传用。五年级二班同学们通过“我的成长故事”、“寻找班级成长足迹”等活动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引领学生感受个人和集体成长的经历,孩子们在活动中懂得了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关怀、老师教导和同学们的帮助,懂得了应该用感恩的心去对待生活。五年级三班的同学们经历了小麦由选种到耕种到管理到收割到磨成面粉,最后跟妈妈一起做馒头一系列繁杂过程,知道了粮食来之不易,体会了“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杜绝了午饭时乱扔馒头的坏习惯。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阶段总结 篇2

用这个方法进行自我评价, 也可以评价他人, 对于促进人才的成长具有重大的意义。

如何培养世界顶尖级的人才呢?这个问题是我在1997年提出的。用了三年的时间终于找到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即“不要迷信权威, 因为权威有错;不要迷信老师, 因为老师有错;不要迷信书本, 因为书本有错”。2000年9月起, 对“培养师生创造知识的能力的研究”, 使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所辅导的学生王锰的《何处建站更合理》一文在《数理天地》2002年第六期上发表。所辅导的学生李灵超的《在计算器上发现的规律》一文在《数理天地》2003年第八期上发表。这两篇论文在2005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分别获省三等奖和一等奖;2007年所辅导学生于震的“一箭重射”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省二等奖。

学校制定了《大庆27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活动计划》、《课程管理制度》, 使课程能够顺利地实施有了制度上的保障。

2007年9月1日起, 我校在高一年级开设了综合综合活动课程。08年9月1日起, 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了这一课程。09年9月1日起, 在高一、高二、初一、初二年级开设了这一课程。初一、初二年级只开设了研究性学习中的课题研究部分。

2007年11月27日, 校教研室召开了全校教师参加的会议。会上, 我传达了省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培训会的内容。介绍了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大意义、内容、方法。

每学年上学期期中试后, 给高一每位学生的家长寄封信, 说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大意义、内容、方法。信上有校长的签字并盖有学校的公章。请家长看后在回执中签字。让家长对这一课程有所了解, 建立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 家长们表示支持。

因为这些学生在上高中前都没有接触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课程, 所以, 我校把课程目标定为通过参加课题研究了解做课题研究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活动每周一课时。每学年第一节课上, 我向学生们介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内容和开设的方法。举例说明培养世界顶尖级人才的方法, “不要迷信权威, 因为权威有错;还要迷信老师, 因为老师有错;还要迷信书本, 因为书本有错”。第二节课中介绍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意义、内容和方法、做课题研究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活动分为课题研究和项目设计。我校只搞课题研究。一个学年中完成一个课题的研究。向学生宣布课程实施计划。

做课题研究的过程是:分组——确定课题——聘请导师——申报课题——制定计划——实施研究——结题交流——评价。9月, 学生自由分组, 1~8人一组, 推荐或自荐组长。对在一个月内还没有分到组的学生, 我就用抽签的方式给这些学生分组, 也用抽签的方式确认组长, 使每个学生都能分到组。10月, 分组后, 每个小组确定一个课题。课题是学生从古今中外的社会领域、自然领域、学生生活中任选的一个问题做为课题;学生自主聘请课题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可以是校内、外的专家、学者或者老师。填写课题申报表交校总课题组审批。11月, 接到项目通知书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制定研究计划。12月1日起, 学生按计划自主实施研究。第二年3月, 学生自主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等。4月, 交流。以班为单位开论文答辩会。学生当众宣读自己小组的研究论文后, 回答听众的提问。5月~6月, 评价。分为自我评价、小组评价、老师评价。评价采用等级制评价法。分为A、B、C、D四个等级。A表示优秀, B表示良好, C表示合格, D表示不合格。在实施过程中, 每一任务提前或推迟几天完成都是可以的, 但一定是要真实的, 发现弄虚作假的要求学生重做。

高一年级做一个课题, 满分得5个学分;高二年级做一个课题, 满分得10个学分。

严格进行课题的管理, 教务处对每个课题组的研究过程资料都存档备案。

07~08学年里, 高一年级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 由学生自由分组, 共分了20个课题组, 每组研究一个课题。08~09学年里, 高一、高二年级, 共有45个课题。2009~2010学年里, 高一、高二、初一、初二年级, 共有90个课题。

社会实践部分。学校对高一年级的新生在开学前用一周的时间进行军训得到2个学分, 学生参加校内的社会实践活动累计时间满25小时的得2个学分, 参加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满25小时的得2个学分, 共6个学分。

社区服务部分。学生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参加社区服务活动累计50小时的得2个学分。

学生填写“社会实践活动表”、“社区服务活动表”交班主任考核评定成绩后, 交教务处备案。

三年来的教学实践说明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可以常态化实施的。

甘校长经常过问课程的开设情况。在繁忙的工作中他还亲自到班级听课, 耐心地指导, 受益非浅。

学生、家长、学校的领导、教师对开设这一课程的重大意义、内容、方法都比较了解, 统一了认识。

不使学生的利益受到损害。例如, 学校在进行月考时占用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课时。课时占就占了, 也不要求补上。考试前的几天里研究性学习课就让给学生自习。

尊重学生的选择。向学生说明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课上, 学生可以对古今中外的社会领域、自然领域或学生生活中的现象、问题发表看法或质疑。给大家时间、空间允许学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课上学生可以发言, 也可以做作业, 复习、预习学科课程的内容等。决不能因为搞了研究性学习活动而对学科课程的学习造成不利的影响。

学生做课题研究可选的时间是每周一节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课, 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 要尽量少用时间做这件事。可选的场所是班级内、校内班级外的图书室、阅览室、计算机室、理化生实验室等、校外可用的场所。

在研究性学习课上, 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 但同时只能有一人发言。学生选择在校内班级外活动需得到班主任的同意。选择在校外活动需得到家长、校长都同意。以有家长、校长签字并盖有学校公章的协议为准, 把保证学生的安全工作放在头等地位。

摘要:人才分为四级, 即市县级人才、省级人才、国家级人才、世界级人才。培养世界顶尖级的人才的方法是“不要迷信权威, 因为权威有错;不要迷信老师, 因为老师有错;不要迷信书本, 因为书本有错”。用这一方法使两名学生的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 三个学生在全国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中获省级一、二、三等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阶段总结 篇3

關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室;能力培养;综合素质

中国学生的理论能力强而动手实践能力差早已不争的事实。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是对学生现有知识结构的一个重要补充,在活动中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一、营造实践的氛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不仅仅是使一节课的教学过程更加丰富多彩,更重要的是创设实践的氛围。当我们将学生带到既没有讲台,也没有黑板,但却摆放着许多工具、材料以及学生作品的综合实践活动室时,学生各自朝着自己的工具和材料所存放的位置走去,拿出工具、材料或是前几节课还没有完成的作品,分散到包括劳技教室在内的各个空闲的场所继续开始自己的设计、制作和研究,在活动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将能有效地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每一个问题和困难的解决,都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检验和训练。在不断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二、树立“与众不同就是创新”的观念

在综合实践活动室里开展的动手实践做什么?怎么做?这是每一个参加活动的学生十分关心的问题。在他们参加活动之前,不少学生认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也许和物理、化学、生物的实验课一样,老师早已为他们准备好了一切。然而,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要打破老师叫学生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的习惯,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与众不同就是创新”的观念,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他们可以先看看展台上摆放的作品,了解其他同学做了什么,然后再思考自己实践的课题。值得再次提出的是,学生在确定自己的实践课题的过程中,不是看到别人在做什么,自己也跟着做什么,而是既然别人已经在做什么,自己就尽可能不做什么,这就是“与众不同就是创新”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而这种应用对学生创新观念的形成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显著

效果。

三、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以“实践学习”为主要特征。但在大多数学生自主选题、自主探究缺乏经验的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老师策划一个集新颖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于一身的活动方案至关重要,这种做法能确保学生在参加活动时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如2006年举办的“今天小制作,明天大手笔——生态城市的构建”主题活动以及2012年第九届福建国际英语科普夏令营活动中策划的“趣味科学比赛——马过竹桥”活动方案,都是集新颖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于一身的主题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方面取得很好的效果。我的“生态城市的构建”主题实践活动方案在福建省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该活动由学校统一提供规格一致的基本建桥材料和基本工具,要求学生以制造小组为单位,自行构思设计一座竹桥,并根据评选规则评出一、二、三等级、最佳外观设计奖和最佳承重设计奖。最后,7班2组设计的竹桥“蓝海焰影”以火焰的跃动造型为主题,体现了超凡的气息和青春的朝气,得到评委的一致青睐,以外观积分排名第一的成绩拿下了“最佳外观设计奖”;2班2组的“何桥”借鉴了赵州桥和埃菲尔铁塔的一些设计原理和理念,以每公斤建桥材料承重44.375公斤的承重系数跃居承重排名榜首,夺得了“最佳承重设计奖”;2班1组的“奈桥”以外观和承重积分总分排名第一的成绩摘得了本次比赛一等奖的桂冠,霸王桥和鹊桥同获二等奖,何桥、宏桥、凤凰涅槃桥并列三等奖。“马过竹桥”活动也取得空前的成功,得到省科协国际部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的评价。

四、策划开放性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自主性与开放性”是综合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与主题实践活动有所不同的是,开放性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更加强调学生选题的开放性。在上述“生态城市的构建”和“马过竹桥”的主题活动中,虽然各班级小组构建的“生态城市”和“竹桥”形态各异、色彩斑斓,不同的造型结构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出一定的创新成分,但它们都不能脱离活动主题的束缚。对于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来说,我们应该策划更加开放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以便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到活动中来,如笔者策划的“我动手、我制作,这是我的代表作”活动,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而这些课题既可以是科技制作类,也可以是科学探究,还可以是动漫设计、科学DV创作甚至是一幅书画作品。由于每个学生完成的都是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代表作,从而使活动的成果更是丰富多彩,质量大幅度得以提高,优秀成果层出不穷。

五、展示交流,引导学生更上一层楼

“综合实践活动”真正体现了活动的目标性、整合性、实践性、预成与生成相结合、自主性与开放性和兴趣性6项基本原则。参

加“活动”的同学,从看别人做些什么,到自己可以做些什么,从自己曾经做了什么,现在又能做些什么,他们创新思维的大脑在不停地运转,在宽松的环境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显著增强,交流和探讨的能力显著提高,创新实践的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以上活动组织形式,充分利用了学校的教育资源、学生的智慧资源以及以学生所在的家庭为中心的社会资源,学校不需要多少经费的投

入,活动就能很快地组织开展起来。学生作品的科技含金量也许不高,但活动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从身边开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道溶.综合实践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顾建军,张建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4]张建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实践与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活动总结 篇4

为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自由平等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全面促进学生发展,各种能力得以提高,同时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开动脑筋,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真正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特开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活动,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发挥教学民主

民主是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保证,只有创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让学生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才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由此才能产生创新意识,只有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里,思维得以活跃,才干得以展示,才能给学生提供创造的保证。

在此种课堂教学设计中,我能创设师生平等、共同探讨的学习氛围,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言。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同时留给学生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找出自己学习中的差距,再辅以灵活有趣的赛一赛、比一比。充分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让学生彻底打消了课堂教学被动吸收的地位,充分展示了学生才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进步。

二、提倡教学自由

提倡教学自由要求教师要有鲜明的、具有自身特点的教学风格,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设计好适应所教班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的教学结构,并注意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同时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触发学生思维最敏感的神经。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让学生在相互启发、讨论争论中产生思维的火花。我还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问多答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或建议并阐述其道理。不管学生从哪个方面进行回答,我都能给予肯定,对回答正确的给予表扬,对回答错误的给予引导,调整学生思维,让学生明确思考方向,使之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中,心情愉快地学习,从而培养产生创造能力。并在不断实践中提高认识、巩固知识。

三、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我们必须承认每个人都有个性。素质教育,就必须注重对学生的差异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能认真分析自己所教学生的个性特征,能力差异,克服传统教学一刀切、一个标准,忽视学生个性差异的弊端,承认学生的差异,针对不同情况,适当要求、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综合实践活动阶段总结 篇5

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的深入,使我们都能感觉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确立,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已深入人心,一种新的课程理念的生成。这一学期来,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现对这一学期综合实践活动作一个阶段性的总结。

本学期我校结合学校特色,根据学校领导安排,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的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课余生活》为大主题,每月一个小主题开展活动。

一、活动实施情况

(一)、奥运会是一个举国欢庆的体育运动盛会,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奥运,感知奥运,本研究活动开展已经有一个月了。在这一阶段内,同学实践热情一直很高,并且在同学们的身上也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在同学们浓厚的实践氛围中,教师们也体会到了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魅力所在:

1、走近奥运,了解奥运文化

事先和学生共同商讨他们最感兴趣的主题,确定后让学生自由组成实践小组,课余时间通过各种途径去查找。由于是自由组合这就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大部分学生都很快地、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而一小部分的学生却迟迟未完成,是他们的积极性未被调动起来,还是„„通过调查,才知原来他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是在查找资料上遇到困难;有的是在组织资料上遇到麻烦。毕竟是中年级学生,能力有限。于是教师就加以引导点拔,这样他们的积极性再次被调动了,最终大伙儿都完成了任务。同时,学生的观察、调查、分析和收集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不仅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老师也应是一个积极参与者和指导者。在合作互动这一环节,老师的参与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学生就会不受束缚的“动”起来。瞧!课堂上那一幅幅奥运图画,一段段学生声情并貌的介绍。可以说学生的智慧大门已被打开,内在潜力让人震撼;再看看满脸喜悦的学生,显而易见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此同时心灵也得到了解放。

2、奥运冠军,我们的骄傲

结合本校的特色,我们决定去了解奥运的光辉历史,有了上次的经验,这回的资料收集就顺利多了,学生出色地完成了调查表同时也收集到了不少相关的图片及介绍。通过这一活动,增强了他们的自豪感、荣誉感,也使他们对奥运更感兴趣了。

3、强身健体,喜迎奥运

在对奥运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我们在体育老师的带领下搞了不少活动,如:参与体育训练、写观察日记、观看体育比赛等,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参与热情很高。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真正的使孩子的各方面能力有所提高。

(二)、古诗文诵读,了解古代文化。

我们通过组织学生收集有关古诗问的资料,认真地读一读,讲一讲。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们从一首首小诗、一篇篇古文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使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修养,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传承中华文明,发扬中华文明,提高文化底蕴,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经过长时间的活动,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增强了,知识面也更广阔了。

(三)制作小制作、分阶段开展活动

在塑料的研究中,学生首先对身边的塑料制品作了一番调查,了解了塑料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作用。接下来,同学们收集了许多废旧塑料,利用这些材料制作了一些精美的有趣的或是实用的小制作。等制作结束后,我们将会举办一个小小的展览会。让学生在展出中,得到充分的肯定,增强自信心,也增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四)、走进传统文化,感受其光辉灿烂

在传统文化的探究活动中,学生们通过查资料、向他人请教、模仿学习、创新制作等形,把各种各样的作品(如:剪纸、中国结、布玩具、春联等)呈现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面前,使同学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

学生在活动中,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许多学生对这样的活动乐此不疲,而老师在活动中同样也得到了提升。每一次的活动后,我们都会对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小组进行恰当的评价。我们采用了“多元化评定”,表现的形式丰富多样。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及时给予他们鼓励,促使他们更积极、更主动的实践。此外,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小组互评甚至邀请家长一同参与评价,建立这种开放式的多元评价体系,将使评价更加科学,更加全面,更加真实。

二、收获与反思

(一)、收获

1、对学生而言

通过一个学期的活动,综实践活动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学生完全可以抛开学科的束缚、学习的压力,无拘无束地投入到活动中去。他们是活动的主体,与老师共商活动方

案,确立活动小组,在实践体验中增长能力。“行虽微而旨趣远,出虽浅而寓意深”。

在活动中,学生们学会了许多课外知识,对于一些调查、记录、查阅资料的方法已很清楚了。经过形式多样的调查活动,同学们掌握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学习能力。在调查活动中,学生们遇到了困难,他们从等待教师告诉自己变为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料,在相互交流中改进自己的调查方法等,他们真正地从实践体验中得到了收获,感受到了快乐。在此过程中,他们运用的许多学习方法都是自己获得的,而不是别人告诉的。这使他们增强了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勇气和自信心。

在活动中,还提高了合作交往的能力。综合实践对小组合作形式的提倡为学生的交往创造了机会,随着交流次数的增多,小组成员之间逐渐了解和熟悉。哪一个同学闹情绪,不合作,就会导致整个小组不能顺利完成任务。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责任感,还有养成学生服从集体的品质,获得团结互助、同甘共苦的体验,激发良好的道德情感。

2、、对教师而言

A、促进了学科间的融合。本学期开展的活动充分了融合体育、科学、信息技术、语文、美术等学科,教师们共同合作,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收到较好的效果。

B、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长期的、各种形式的培训以及切身的课程开发实践,教师们从教材、教科书的视野中解放出来,不仅对课程、教学等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而且同,由于受到学生在活动中的影响,他们发现了蕴藏在儿童身上的力量,进一步增强了对儿童的主体价值的认同。

C、教师的角色转变。在活动中教师是合作者、指导者、细心的观察者,甚至是这门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二)、反思

1、学生活动的社会环境还需改善。在学生实践活动过程中,经常会有不理解、不支持的现象。家长重视的始终是孩子的学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活动的开展。出于安全等方面的因素,学生外出调查的条件有限。

2、学生活动的评价方式还需探索。“档案袋”评价比较合理,那么入袋的内容以什么为标准,还有很多东西放不进。综合实践的评价强调自主性,强调自我反思,承认差异性,教师是否针对每一位学生特点,引导其建立一个标准。

语文实践活动与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篇6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创新能力

[论文摘要]:实践活动倡导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积极参与,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

多年以前,叶圣陶老先生就大力提倡“大语文”教育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指出,“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包括的领域”。即主张语文是活的事物,学生的能力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课本上,应扩大到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扩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倡导以“放”为主,适当引导

实践活动倡导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积极参与,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长期单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长期处于压制个性,追求大众化,乖巧懂事等思想的氛围下,时常出现自信不足,自主性、自动性和进取精神差,缺乏创新欲望、自我超越和自我突破的精神。面对一些新生事物,不敢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对于出现独立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更是无所适从。因此,应改变教育思想,把学生从被动的学生困境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

1.以引导为桥梁,解放学生思想

教师须做引路人,将学生引进平坦光明的大道,让学生彻底从思想上无所顾及,对出现的问题适当引导。以表扬为主,并在活动中给予赞许,用肯定的态度对待学生表现出的创新性。鼓励求异,弘扬个性,对学生的质疑,不能打断。应耐心讲解,加以纠正,要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活动中创新的兴趣与成功的满足,形成学生创新的热情。否则,则会抹杀学生的积极性。

在一次小制作的实践课上,同学们都拿出了课下充分准备的物品,情绪都积极而热烈。这时,一位平时沉默寡言的小男孩,拿出了自己的制作,这是一只用心制作的小狗。等到汇报制作过程时,同学们情绪高涨,他也跃跃欲试。我提名让他发言,他涨红了脸,说:“我家的小狗特别淘气,整天爬高上低……”话没完,教室里哄堂大笑,他跑题了。这时,他的脸涨得更红了,“该怎么办呢?”我为难了,让他坐下吧,他以后一定再也不敢举手了。让他接着说,一定招来更多的嘲笑,会更重地伤害他的自尊心。想到这里,我灵机一动,说:“你家的小狗真可爱,你的小制作一定是仿照它制的吧!”他认真地点点头。“那你能将你的经验告诉大家吗?”他不再那么紧张,在我鼓励的眼神下,他勇敢地说了下去,详实,连贯,且有创新的思考,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他很高兴,因为他取得了思想的解放。我也很高兴,为他的自我超越。

由此可见,思想的解放是创新的前提。只有在开放思想的指导下,学生才能体现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以点拨为契机,解放学生的双手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活动的能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组织活动,如果发现活动中出现错误,教师应鼓励学生说明情况,指出原因。应多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动脑,自行探索。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勇于实践,在实践中找到合理的方法和程序。

这并不是所谓的置之不理、任其所为,而是在活动过程中及时地点拨、指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在活动中创造机会,鼓励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课《走进秋天》时,我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到野外去亲手采集树叶、野花、植物种子等,并让他们用自己采集来的物品或者粘贴图画,或者组成立体的小图景,教师随时点拨,尽可能地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并要求学生自己带水果,做成一盘水果沙拉,同学们互相品尝,互相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了动手的成功与快乐。

如学生在学完语文课中的《恐龙》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继续研究恐龙。我先让学生欣赏了恐龙的图片、模型,并让他们提出感兴趣的问题。然后,放手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进行研究方案的设计,教师适当指导、点拨。结果,学生自主分成8个小组,形成8份极具价值且创新性极高的方案。

实践证明,解放学生双手,教师适当点拨,既给足了学生活动的空间,又保证了活动的质量,使创新思维充斥着整个活动过程。

二、运用多种手段,激励学生自主活动的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发展创新,才能将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的异彩纷呈。为此,我们开展了“四会”,即故事会、朗诵会、读书报告会、辩论会;“三赛”,即读背比赛、作文比赛、演讲比赛。还开展了作文欣赏、音乐欣赏及课本剧的排演。这些活动开展时,我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表现欲,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抓住点滴时机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1.充分运用榜样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的模仿性特别强,特别是先进的人物事迹对他们心灵的影响更大,引起他们心灵的向往和内心的崇拜,所以这时的思维特别敏捷,内心的感触也特别急于表达。在实践活动中恰当地利用榜样的力量,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要求讲自己崇拜的英雄时,我没有急着让学生讲,而是先给他们讲邱少云的故事。当讲到邱少云活活被烧死时,许多同学眼里都迸出了泪花。讲完后,学生发言的欲望特别强烈,内容也不拘一格。他们的故事也讲得很有创意。

2.营造情境氛围,诱发学生想象,增强创新意识

想象是一种创新的思维活动。正如高尔基说:“想象——这是赋予大自然的自发现象与事物以人的品质、感觉,甚至还有意图的能力。”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创新,必须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诱发想象,让学生乘着想象的翅膀,捕捉创新的灵感。如在《走进秋天》的教学中,用多媒体展示了秋天的田野、天空、树、果园等,再现了秋天的美丽,激发了学生想象的欲望,使学生好像置身于大自然中,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促使了学生的创新。

三、将课堂与社会紧密结合,将实践付诸成效

学校教育的职责在于“平衡社会生活环境中的各种成分,保证每个人有机会避免他们所在的社会群体的限制,并和更广阔的环境建立充满生活的联系。”由此而知,只有将学生放到社会中实践,才能切实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并有效地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如在教《母爱——人类永恒的主题》一课前,我先让学生走进社会,感悟社会中普通母亲的伟大,再了解自己母亲是怎样照顾自己的,并适当引导学生应怎样对待自己的母亲以及社会上所有的母亲。从而使社会与课堂结合起来,使学生情感得以升华,思想得以升华,更重要的是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阶段总结 篇7

本文主要根据五年来的探索过程, 从五个方面介绍北京“翱翔计划”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具体做法和初步认识。

一、“翱翔计划”的实践特点:让高中生“在科学家身边成长”

2007年, 北京市正式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针对国家高中课程制定的发展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 决定利用北京丰富的科技、文化与教育资源, 突破现有基于教科书教学的学校教育培养方式, 建立让那些学有余力的高中生获得“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学习体验。根据这一决策, 北京市教委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深入研究借鉴国内外已有拔尖创新人才教育的成功经验, 规划了富有特色的“翱翔计划”, 其特点主要包括:面向全市普通高中高一学生择优推选优秀生源 (每年160-220人规模) , 集中北京市普通高中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及人文与社会科学等领域具备优势的29所中学承担拓展课程的基地学校, 并邀请国家、北京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所属的160家国家级实验室作为科学研究基地。学生在本校完成基础课程, 在基地校选学学科拓展课程, 同时在国家实验室针对自身感兴趣的专题开展课题调查或实验研究, 并按照学术规范进行答辩, 完成学术论文。借助这种综合性研究性课程, 学生在真实科研环境中, 参与科学探究, 全程体验问题解决、知识建构全过程, 从中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责任意识与创新实践能力。

为此目的, 在市教委领导下, 形成了由29所优质中学和3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组成的“高中-高校联盟”工作机制。为保障这项创新实践的实施力度, 北京市专门设立了年度性财政支持专项;北京市教委还依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了“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 具体负责日常人才培养规划、教学管理与服务业务。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罗洁, 以及中科院物理学家陈佳洱院士、天文学家王绶琯院士、数学家林群院士等著名专家亲自担任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领导和顾问。

“翱翔计划”自2008年正式实施以来, 先后有来自全市的1000名优秀学生, 在数学与信息科学、物理与地球科学、化学与生命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 参加所在学校的基础课程、由基地学校开设的过渡性课程, 并参加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开设的专题研究课程。每一名学员都有机会在科学家、基地学校专业教师和所在学校指导教师的共同培养下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 从中得到全面深刻的教育。

“翱翔计划”作为一项育人模式以及教学方式的创新实践探索, 力图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密切结合, 将教育课程和科技资源融为一体, 将专家引领与高中生自主探究相结合, 形成有机整合专家、教师、学生和其他社会人士以及各种社会资源的研究性课程机制, 为培养高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课程基础和人文基础, 从中探索符合当前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策略。

二、“翱翔计划”的实施特色:让学生在体验富有挑战性的科学探究与知识建构中发展能力

让高中生“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教育理念所代表的是一种新的、旨在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课程观和教学过程观。这一理念是将真实的问题情境作为知识学习和能力建构的载体, 而不是以现成的书本知识或者教师已有的知识为基础, 通过讲授的方式变成学习者的知识。即为学生提供一种真实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全程体验, 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人生追求;借助研究实施过程, 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包括问题解决能力、合作意识、探究能力、论文写作与学术交流能力等。在真实的探究学习情境中, 学习者必须经历更多的自主发现、自主分析、问题解决、交流合作等学习过程, 才能够达到知识建构的目的。为了确保翱翔学员的学习成效, “翱翔计划”要求每一名学员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指导教师、基地学校指导教师、学员所在学校指导教师这三方导师的共同指导下, 开展科研实践, 完成较为规范的研究成果, 并接受严格的论文答辩。

作为一项能力培养与成效评价措施, “翱翔计划”每年隆重举办全体学员参与的“北京青少年翱翔科学论坛”, 让每一名翱翔学员都有机会进行论文答辩, 接受科学家的评价和指导。在此基础上再将学员们修订的研究成果及他们对于“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学习体验汇集出版。这些成果既是对他们研究性学习成就的认可, 也为北京市所有高中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重要的课程资源。

此外, “翱翔计划”还开办了“北京青少年创新能力发展资源网”, 为参与项目的导师和学员提供一个跨越空间、时间的网络学习、互动和交流平台, 各种学习资源和项目信息为他们提供及时的服务, 也为更多青少年提供了解、分享“翱翔计划”教学资源的渠道。

“翱翔计划”的实践表明, 发生在真实情景中、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的 (而不是单一接受性或验证性的) 学习过程更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例如,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数学与信息科学领域2009级学员卢嘉瑞在确定研究选题时, 他关注的是“怎样才能做到使热水尽快冷却, 并使其效率最大化呢?”可是这样的大题目显然是一个高中生所无法完成的。于是, 他层层细化, 最终聚焦在“从小处着眼分析, 发掘大的应用”的选题《关于在给定的热水中加入冷却水时机的研究》。

来自北京市第二中学的数学与信息科学领域2008级学员孙汉鑫一次偶然在家里观察发现他妈妈把一个吸盘按到瓷砖墙上, 结果没多久就掉了下来;再按上仍然会掉下来……就是这样一个源自生活的细节, 唤起他的探究想法:“能不能用多个吸盘轮流振动的原理解决这个问题”。他通过仔细观察又发现, “吸盘吸附在壁面上是处于一种相对密封的环境, 由于漏气的原因无法长时间吸附在壁面上, 那如果用多个吸盘轮流振动, 总保持有三个吸盘处于吸附状态, 从而产生持久的吸附力, 这样能不能实现长时间吸附在壁面上的目的呢?”从这个生活中的小观察出发, 他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导师的指导设计出了“振动吸附爬壁机器人”, 还在2009年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来自北京市第八中学的化学与生命科学领域2008级学员刘逸侬跟随导师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的王显国教授到河北丰宁的大草原, 为获取数据, 他们在毒辣的太阳下顶着大风, 拿着2米长的网子, 汗流浃背地挥着, 一米见方的草方格来回挥动200次, 很快手上磨起了一层茧子。草原上的天气变幻莫测, 十分钟前还艳阳高照, 十分钟后就风雨交加了。面对重重困难, 他们不仅没有退缩, 没有放弃, 终于获取了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数据, 做出了令人信服的研究论文。回忆自己的亲身体验, 刘逸侬深切地感受到当一名科学家不仅需要科学的方法, 更需要坚忍不拔的执著, 才能经历“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来自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的物理与地球科学领域2008级学员张文江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实验室中, 发现许多仪器都不是中国制造的, 究其原因才知道, 我们国产的实验仪器存在着某些性能缺陷, 以至于大多数实验室都只能依赖进口仪器。这激发了他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的研究梦想, 从而确定了选题《Csl (Ti) 探测器的制作与测试》。

三、“翱翔计划”的实践意义:拓宽了我们对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认识

“翱翔计划”的已有实践使我们对于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创建有益于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课程与教学有了一些初步认识。

第一, 借鉴国内外已有经验。在“翱翔计划”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过程中, 广泛学习借鉴了国内外已有成功经验, 包括美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天才教育的经验和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市第八中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第四中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等学校开展的超常儿童教育和科技特长学生科技教育项目的有益经验。此外, 在推进工作过程中, 不断结合新任务、新情况、新问题开展专家咨询、团队研究和交流讨论, 以使这种探索更具有时代性、专业性和实效性。

第二, 倡导探究性体验式学习。创新人才培养不再拘泥于优秀教师基于权威教科书组织学生开展的对于某一学科知识结构的整体认知和学习, 而是在某一学科领域内, 围绕科学发展与现实生活特定问题而开展的专题探究、实证调查和实验研究, 以使学习者从真实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更为深刻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所彰显的是一种广义的课程资源观、知识建构观和以发展探究能力为主旨的学习发展观。“翱翔计划”的课程特别注重学习者的直接的、过程性的问题解决体验过程, 包括他们借助文献阅读获得的间接体验、对于特定问题情景的现场经验、问题探究和采集资料的过程体验、分享他人知识经验的体验、在老师指导下完成论文的建构性学习体验以及网络交流切磋学习体验等等。总之, “翱翔计划”追求的是多重体验带给学生丰富的、富有个性的深刻学习经历, 并借此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和发展实践能力。“翱翔计划”最为重要的价值在于借助某一特定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 培养学习者的研究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因此, “翱翔计划”在课程设计、教学安排过程和实施过程中, 更加强调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体验时间。因为, 学习者对于研究问题的体验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决定了他们学习的成效。

第三, 使学生感受多种教学方式。“翱翔计划”特别注重探寻更为实际有效的方法, 努力将先前老师基于教材组织教学过程, 学生理解知识、记忆知识、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转化为给学生创设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当中采集相关资料数据, 建构主题线索, 形成相应结论, 进而产生对于探究问题的理性化认识的学习过程。已有的实践昭示:有价值的学习能够帮助学习者在掌握特定知识的同时, 带给他们关于如何有效学习的感悟, 而后者往往更具有广泛迁移的作用。因此, 学生学会关于方法的知识和应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比学习知识本身更有价值。因为方法有助于学习者提高、处理事实性知识的能力, 从而有可能成为一名自主的、富有成效的学习者。

令人倍受鼓舞的是, 实施“翱翔计划”五年来, 上述教育理念和教学原则在创新实践中得以落实, 一大批优秀学生凭借“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学习体验成长起来, 并从中深刻体验了研究性学习带给他们的能力成长和成就感, 众多基地学校的学科优势和培养能力也得到加强。“翱翔计划”实践得到越来越多教师和专家的认可, 有助于引导、鼓励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课程与教学制度开始逐步积累。

截至2012年底, 前四批共614名翱翔学员分别在“三导师”指导下完成了具有较高学术标准的研究课题, 并整理成科研论文和发明作品, 内容涉及环境保护、交通问题、能源利用、农作物生长等与科学、技术、生活紧密相关的研究主题。他们的成果目前已经结集出版16本, 累积成果涉及各个学习领域550项, 共计700余万字。

四、“翱翔计划”的教育价值:探索出高中阶段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与实践机制

“翱翔计划”之所以迅速兴起并成为北京市高中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们认为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的经验。

第一, 现行学校教育应当积极回应“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的超常学习需求。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 在学校中所学到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其对知识和技能的渴求。为此, 在基地学校、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下, “翱翔计划”开发了数学与信息科学、物理与地球科学、化学与生命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4个培养领域的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课程, 主要有基础素养课程、衔接过渡课程、考察实践课程、专业拓展课程, 以及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熏陶体验课程”。基地学校带领学员走进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 经历“确定研究选题, 制定研究计划, 学习选修课程, 开展课题研究, 撰写科研论文”等过程, 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实现让中学生“在科学家身边成长”。

第二, 充分利用首都丰富的科技资源和教育资源, 建立教育科技联盟, 创设更高质量的课程资源与发展空间。首都具有丰富的科技、教育、经济、农业、文化等社会资源, 这为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基础。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 是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资源, 培育土壤, 营造氛围, 奠定基础。“翱翔计划”充分发挥首都丰富的资源优势, 整合、开发和利用专家、教师等智力资源, 科技、文化等社会资源, 打破体制壁垒, 建立穿越教育内外的培养通道, 为创新人才的长期培养和发展提供保障。

第三, 创造了由学生所在学校指导教师、学科基地学校指导教师、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专家共同组成的“三导师”团队指导机制。学员所在学校指导教师能够更为近距离的接触学生的生活实际, 因材施教, 帮助学员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基地学校指导教师在某一学科领域为学员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 有效深化了学员的学科知识;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指导教师以贴近科学前沿的专业视角培养和熏陶学生的科学素养。“三导师”优势互补、互为支撑, 共同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第四, 以学员富有特色的研究促进了相互之间的合作学习, 也带动了所在中学教师的专业成长。“翱翔计划”倡导志趣相投的同学开展平等交流, 开展合作研究, 还建立了以学员培养为抓手的教师专业研修方式, 以教学任务驱动为手段的教师专业培训方式;借助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渠道, 参与课程提供的中学既有的科学教育优势得到进一步强化, 并且已经开始带动了本校的科学特色教育。学员所在学校和基地校教师在指导学员开展的课题和完成成果过程中, 特别是在与科学家互动交流中自身也获得了学校教学中难以企及的学术历练。

第五, 多重合作增强了“翱翔计划”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基地学校纵联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和学员所在学校, 横牵其他基地学校开展校际合作, 例如, 北京八十中、清华附中和人大附中在信息技术学习领域组织联合教学;北京二中、北京四中与北京五中共同联手开设化学领域特色选修课程;2009年启动的数学领域依托教育部高中数学课标组及首都师范大学专家群体优势研制开发数学学习课程, 并确立了5所基地学校, 以全体数学学员为共同对象轮流组织教学及冬、夏令营等活动。上述多方合作机制保障了翱翔课程具有较为丰富的资源含量和较高的教学专业水准。

第六, 以学科领域基地学校建设为组织运作机制促进了北京市高中学科优势领域和育人基地的形成。开展创新人才基础能力培养, 包括理念到实践、大量的个案积累、学校的教育教学制度变革等方面, “翱翔计划”的29所基地学校已经迈出了一大步。伴随这些探索实施已经成为一项富有创新意义的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改革实践, 并由此积累并逐步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 进而通过长期实践改进, 最终成为首都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创新人才的一项制度性优势。

回顾这五年多来, “翱翔计划”围绕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培养主线开展了密集性业务工作, 在多方合作的氛围中, 大家共同创造了“科—教合作”“大学—中学联合”共育创新人才的教育机制。近年来借助“翱翔计划”学习成长的近百名优秀高中生在北京市和国家级发明创造竞赛中以优秀研究成果获奖;他们都进入国内外一流高校继续深造。

目前, 这项计划已经成为首都教育现代化的标志性成果之一。“翱翔计划”继2010年底获得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奖后, 于2011年又获得第二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在《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重大任务中, “翱翔计划”成为“建立和完善年轻创新型后备人才的发现培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 北京市委组织部确立了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青少年创新能力建设工程”, 在机制和人才等方面保障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五、“翱翔计划”的发展方向:实现由实践到机制, 再到制度的转化

“翱翔计划”作为一项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探索还处在实施阶段, 还需要借助实证研究、追踪研究和理论研究, 实现由决策到实践, 由项目到人才教育机制, 最后完善为人才培养制度的多重转换。从改进现有工作角度, 还需要开展许多工作, 其中包括:首先, 要认真研究已有经验, 分析老师对学生关于研究新学习方法的指导;其次, 应组织教师以往届学员的探究作品为案例, 围绕如何指导翱翔学员选题、规划研究过程、搜集资料、数据资料分析、论文写作、交流答辩等教学环节的程序与标准进行研究, 从实践中积累有效的学生指导原则与方法;第三, 完善现有翱翔网络资源平台建设, 使之成为发布项目信息, 交流学习经验, 开展跨学科、跨学校特别是同伴学习者之间交流的有效载体;第四, 各基地学校可以以学员学习及其成就收获为研究对象, 开展个案研究, 撰写翱翔学员学习与成长过程中的真实故事, 从中总结带有个性化和普适性的教学规律;第五, 在总结成功经验和现存问题前提下, 研究基础教育阶段发现和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效策略、工作机制以及制度建设, 从而寻求促进基础教育参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

实践出真知。我们相信随着“翱翔计划”这项高中阶段学生创新能力教育探索的持续推进, 参与这项计划的学校和科研机构对于认识和建构有益于青少年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课程与教学理念及其实践策略肯定能够积累更多的成功经验和更为成熟的研究成果。

【鸣谢】“翱翔计划”是北京市教委协调北京市高中校、在京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实施的一项综合性教育创新合作计划。这项开拓性的工作得到了各方面领导、专家和一线校长、老师们的全力支持。在此作者谨向他们表示由衷敬意。

“翱翔计划”大事记

2008年3月31日, 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成立暨翱翔计划启动仪式举行。教育部基教司、市委教工委、市教委、市科协、首都各高校、北京教科院、北京教育考试院、北京教育学院、各区县教委等单位有关领导, 各示范高中校校长、指导教师及首批申报学员出席了启动仪式, 教育部基教司副司长朱慕菊和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利民为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揭牌。市教委副主任、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项目领导小组组长罗洁同志介绍了翱翔计划的总体规划及实施方案。国家总督学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副主席、亚太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联合会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先生发来贺电。朱慕菊副司长对项目给予充分肯定。市教委主任刘利民同志从首都基础教育发展全局出发对项目推进的意义和作用进行了总结, 并对启动仪式后需要跟进的工作做了部署。在启动仪式的第二阶段, 北京市科协副主席、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以“创新——让人生插上翱翔的翅膀”为题, 向与会人员奉上了生动精彩的主题报告。

2008年7月24日,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翱翔计划项目工作方案 (试行) 的通知》 (京教基[2008]19号)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翱翔计划选修课程方案 (试行) 的通知》 (京教基[2008]18号) 正式下发, 成为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翱翔计划运转和实施的基本制度保障。

2009年3月15日, “翱翔计划”2009级学员面试选拔活动在北京市第八中学高中部举行。来自全市18个区县及燕山的444名学生进行了面试。

2009年5月5日, 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学生论坛暨2009年“翱翔计划”启动会召开, 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名誉院长、中科院院士陈佳洱在会上讲话, 并为学员书写寄语:“热爱祖国、献身科学、追求真理、服务人民!”市教委副主任、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院长罗洁在讲话中希望翱翔学员都像一粒粒种子, 健康地发芽、成长, 并努力去影响身边的同学, 充分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 并为学员书写寄语:“在科学家身边成长, 在创新的天空翱翔。”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顾问、中科院院士林群为翱翔计划学员和指导教师们作了题为《做数学是倒过来的》学术报告。

2010年1月19日, “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翱翔计划’2008级学员结业典礼暨2009年工作总结会”在北京市教委隆重举行。“翱翔计划”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地理5个领域的141名2008级翱翔学员, 经过历时一年半的学习、实验顺利结业。

2011年1月21日, “翱翔计划”举行科学家报告会。原中国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原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郭传杰教授应邀为翱翔学员作了“翱翔——如何才能更高远?”的专题报告。“翱翔计划”2010级学员和部分2009级、2008级学员, 以及部分基地学校、生源学校的指导教师近200人聆听了科学家报告。

2011年3月3日, “翱翔计划”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基地学校申报评审会举行。市教委批准一七一中学、十四中学、一〇一中学成为“翱翔计划”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基地申报学校。

2011年5月16日, 市教委主任姜沛民接待重庆市教委考察团前来考察翱翔计划。

2011年11月15日, “第二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奖颁奖典礼暨中国教育创新论坛”在京举行。“翱翔计划”荣获第二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

参考文献

[1]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办公室[编].创新——让人生插上翱翔的翅膀[C].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

[2]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办公室[编].我们怎样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翱翔计划”2008级学员论文集[C].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12月.

[3]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办公室[编].我看高中课程改革——来自北京高中学生的体验[C].北京教育出版社.2010年10月.

[4]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编].我们怎样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翱翔计划”2009级学员论文集[C].北京教育出版社.2011年1月.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阶段总结 篇8

关键词:中职语文;学习兴趣;课堂氛围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在中职语文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中职语文教师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的学习中去,才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主要途径。

一、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往往因为自身的学习基础较差,迫不得已才选择在中职学校就读,所以在语文学习中往往非常被动,而且缺乏学习兴趣。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也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设计精彩的导语,可以通过丰富的多媒体教学,将语文教学内容通过图片、音乐、幻灯片甚至电影等形式表现出来。如在进行《走进红楼》——红楼梦探究阅读时,教师可以在让学生看电视剧1987年版的《红楼梦》关于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电视片段,让学生更加立体地感受到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人物形象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充分感受古典小说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从而让学生对学习古典小说更加感兴趣。

二、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他们积极探索,拓展他们的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要相信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要积极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查资料等,教师只是适时地设置疑问引导,使得学生的思维向积极的状态发展。

如在中职语文“校友职场感悟采访”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本学校、本专业的一些优秀的已经参加工作的学长来进行采访,从采访对象的选择,到采访问题如何设计,到采访后的如何写作传记,都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找方法、找思路,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专业的就业前景,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三、营造民主、和谐的语文教学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中职语文教学活动能够正常进行且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的保障和前提。学生只有在这样轻松、活跃、民主的课堂氛围中,才会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才会主动思考、积极实践,寻找出创新的思维和方法。

在开展“编演情景剧”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就要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引导他们通过多种表演方式和方法来进行表演,而不是教师指定一种,学生简单遵从的模式。在表演中,教师要多发现并肯定学生的优点,多表扬少批评,尊重学生即使错误但是别出心裁的猜想,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创新精神。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中职语文教学必须进行改革,要充分发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语文综合教学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真正成为社会和国家亟须的真正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伟娜.试论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对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D].东北师范大学,2011.

[2]陈忠明.浅谈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阶段总结 篇9

《综合活动中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研究》阶段小结

农村幼儿交往合作行为研究是我园承担的县级规划立项课题,从2007年10月起,完成整体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开始分阶段进行实验研究近两年。本阶段,我们把课题研究渗透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从幼儿生活、游戏、学习三方面进行研究。

一、组织落实,分工明确,职责到位

本课题由园长全面负责,教研组长、年级组长负责生活游戏学习三方面的研究,着力各个构建“交往合作”的策略,努力做好各班的课题计划,实验研究小结等工作;同时负责园内业务的主任负责课题研究活动的协调和资料的汇集工作。

二、加强学习,规范操作

为确保课题方案的理论性、价值性和可操作性课题组负责人参加邻近乡镇课题交流、学习多次,每学期邀请县教科室、乡教研员等有关专家、领导对课题操作进行指导,使课题方案更趋完善更具有操作性,同时聘请专家作有关课题研究方面的专题讲座,及时为课题组人员在研究中出现的困惑排忧解难,从而提高了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三、具体操作

1.生活中幼儿交往合作行为的研究方案,我们分为盥洗、自我服务、劳动等方面,基本操作要求如下:

① 能排好队做到不争抢,有序地洗手、大小便。

午睡前后或活动时,同伴之间能相互帮助,穿脱衣服,友好合作把床被铺平。

在劳动方面值日生协商分工完成分发整理用具,一起完成照料自然角中的动植物,并作好观察记录等。同时我们开展了大带小,自我服务竞赛等活动,让幼儿在与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有共处中感受交往的快乐,合作的成功,除此,我们还把幼儿带入了“社区”这一更广阔的生活空间,通过参观成人之间的合作劳动,如服装厂、丝织厂的流水线工作,带幼儿到小商品市场、超市等购物,拓宽了幼儿交往的范围,了解了各种产品的完成都是很多人合作的成果。

2.游戏中幼儿交往合作行为的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从角色游戏,建构游戏,户外游戏,三方面着手,鼓励幼儿与同伴友好协商,共享玩具,开展合作游戏。

开展在角色游戏中,鼓励幼儿协商分配角色,会使用礼貌的语言与人交往,遇到困难时共同解决,如自制玩具,整理游戏材料等。

在建构游戏中,鼓励幼儿合作开展主题建构,如公园、幼儿园、我们的家等,让幼儿根据建构材料的不同点,选择建构物体,再进行有机地组合,在这种游戏活动中,我们主张幼儿自由结伴,自选材料自找空间,使幼儿之间的小组合作打破人数和空间的限制,为幼儿创设一个和谐的交往氛围。

户外游戏主要有集体游戏、自由游戏和玩大型综合玩具三方面。在集体游戏中,主要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开展一些竞赛活动,在活动中能自觉遵守游戏规则,让幼儿合作的重要性,自由游戏和玩大型玩具时要求幼儿不争抢玩具,能主动与同伴探讨玩具的不同玩法,鼓励幼儿结伴合作游戏,如“老鹰抓小鸡”“开火车”等,让幼儿感受合作游戏的快乐。

3.学习活动中幼儿交往合作行为的研究。

围绕课题的研究策略,我们在各个领域切实有效地开展了工作。

第一,有计划地选择一些能开展合作学习的教材,在目标制定中的合作学习方面有要求,并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的效落实。

第二,由负责课题的年级组长每月按排一次教学观摩研讨活动,预先指定一位教师执教,同一年级组的其它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最后确定教案开课,课后再评,评后再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优质教案,为园本课题的选编提供材料。

第三,进行随堂听课,让每位教师都能意识到自己是研究的主人,合作教育有机渗透于日常教学活动之中,并入教学评价之中。

四、及时总结

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一步一回头,步步展开,步步总结,让课题研究入轨并能正常运作。首先每次开课研讨活动,都有课题实施计划与反思,参与的教师认真写好观察记录,并展开研讨,总结活动的成败得失,探讨改进措施及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其次积极撰写论文总结,教师通过实践有了自己的反思与真实情感,积累了写作的第一素材,写专题论文水到渠成。

五、阶段性效应

(一)教师教育观念得到更新,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通过课题的研究,使每位教师都有认识到了为二十一世纪培养具有合作能力的创新人才这一任务的艰巨。面临新的挑战,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观念,勇于探索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全园教师树立了“教中研,研为教,以研促教”的正确理念,采用边学习,边实践,边完善的行动研究法,坚持以幼儿为本,促进每一位幼儿的全面发展,通过,学习沙龙、教学反思等活动的有序开展,特别是借两所幼儿园互访的契机,我们的话题研讨——对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探讨,使我们教师对幼儿交往能力培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更有了自己研究的方向和价值,课题研讨提升了全园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

二、幼儿的合作意识正逐步形成。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友好交往行为明显增多,在午睡室经常能看到你帮我,我帮你的情景,在与同伴的共同努力下,床单、被子都铺得更整齐了;在游戏中,幼儿能互相谦让玩具,或合作游戏,学会了自己协商分配角色,活动结束大家齐心协力以更快的速度共同整理好玩具或材料,在学习中,通过生生合作,师幼合作等形成多样的合作交往交流学习活动,形成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学活动成了师幼共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乐园。

六、后期研究重点

本学期课题继续分为生活、游戏、学习三方面进行研究。

生活中幼儿交往合作行为的研究,除了幼儿园、社区,还需家庭列入研究范围,从转变家长的观念入手,让幼儿改变大多“自我中心,不愿与人分享等现状。进一步修改、设计合理科学的研究记录方式,使研究更具有科学性与实效性。

游戏中幼儿交往合作行为的研究,重点要抓好角色游戏建构游戏中交往合作行为的研究,注重真实的游戏观察记录,对发现幼儿之间的友好交往成功合作加以肯定,对幼儿的不合作行为加以分析,并对个别幼儿进行跟踪观察,逐步完成个案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阶段总结 篇10

一、课题研究工作开展情况

1.领导重视 全员参与

综合实践活动一直是我校比较关注和重视的课程,如何深入开展和有效实施正是学校要研究的问题,因此接到我校此项课题立项的通知后,学校就积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于2011年9月24日,我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召开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的启动会和开题报告会。明确了课题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然后专家组对此课题组成员进行现场答疑、互动交流,同时提出了修改意见,经过专家反复论证,使方案进一步完善。其他的课题组成员人手一本课题报告,同时发动全校教师参与讨论,请他们明确我们的研究任务,对课题有更加充分的了解,为做好课题研究工作奠定基础。同时举办相关的辅导活动,打开思路,开阔视野,明确方向,把握课题研究开展的具体要求。

2.“三级”管理层层落实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校本研究过程中,为了确保课程开发与研究的有序推进,我们采用了“三级”管理模式。即先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校、社区的需要确定研究课题,制订出初步的可行性研究方案,然后上报给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进行初步审定,最后报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审批、备案。教师在领导小组的指导、支持下,依照研究方案开展课题研究。这些措施保证了课题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3.计划周密 重在实践

学校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培养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学科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把综合实践课程开展成既能促进学生学习,又能提高学生的素养的活动。已初步形成一套具有我校特色的综合实践系列活动。

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让学生们亲近社会、学习知识、开阔眼界,增强实践能力。学校63名学生步行到膨润土有限公司参观。活动内容包括:观看企业安全教育短片、现场问答、参观生产线、参观原料成品车间、参观厂区等。本次参观活动学生特别感兴趣,通过参观,学生知道了膨润土的相关知识,了解现代化外资企业的先进生产技术、管理理念和人文的企业文化,目睹了高科技给现代化企业带来的丰厚经济效益,领略家乡与众不同的现代特色工业,感悟劳动光荣的美好情操,接受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同时也明白,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将来在现代化的外资企业立足。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开始关注社会,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在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要走出课堂、教室这一狭小的生活空间,把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课程资源的整合,这就必须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把课堂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广阔的时空里,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超越书本的局限,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与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增强科技意识,掌握迈入新世纪必需的技能。

同学们在一次次的实践活动中茁壮成长。

二、总结成果 积累经验

经过近半年的研究,我们认为: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课程形态。通过近半年实验,积累和丰富了学生直接经验,而且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校学生整体素质普遍提高。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我们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上,让教育走出课堂,让校园、家庭、社会共同发挥教育功能。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紧扣现实生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

三、反思不足 有的放矢

随着课题的深入实施,在收获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也渐渐凸现,我们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资配备不足

目前,我校没有专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学生活动的指导力量不足。由于没有专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落实不到位,研究不深入。指导教师从哪里来、如何选派指导教师?是目前教师配备方面存在的重要问题。

(二)课题研究不够深入

经过与实验教师的座谈,大家对研究课题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普遍认为课题研究只是注重了搜集资料、参观展览等,没能充分得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和研究性。

(三)受学校安全问题的困扰,不敢组织学生放手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要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走出校门亲身实践。但是由于学校安全问题受到高度重视,为避免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学校尽量减少学生的校外活动。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制约了课题研究活动的进行,导致了“表面化”、“形式化”。

四、明确目标 多方举措

(1)必须注重学习实施和教师培训的有机统一。

综合学习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知识与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知识方面,任何一个课题的研究,都最少涉及到两个以上的知识领域。能力方面,它需要发现

问题、课题设计、社会调查、数据处理、报告撰写等方面的能力。这些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的教师,大都是师范专业培养出来的,对专业以外的知识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再加上我们的教师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中摸爬滚打,对于学科教学十分在行,而对于课题研究,就不那么得心应手。因此,在课程实施中,要加强教师的培训,使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以及教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另外,教师在专业领域、研究方法上准备还不足。基于这一点,我们认为,在综合学习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应当加强教师的合作。综合学习课题,都具有跨学科的特征,以学科为划分依据的教研活动难以适应综合学习开展的需要。在具体实践中,教师间的合作和交流也都突破了学科界限,这样的交流形式,应当制度化,让教师交流体会和策略,商讨疑难问题,分享做法与经验,在促进课题实施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教师自身的发展。

当然,任何培训都不是一步到位的,立足于本职工作的教师培训更是如此。因此,可以将考虑分层、分模块培训,使各层次的教师都得到逐步地提高。

(2)教师的辅导介入要有适度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过程、重方法。但是在具体的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仍是转变不了观念,把过去的教知识变成了教活动。也有的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重过程和体验,教师只要在开始时引导一下,就可以完全放手了。而在综合实践课标中,我们知道,尽管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教师仍有责任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适当帮助、适时调控。因此,我们既要避免对学生学习过程深度卷入,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应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依据具体问题和活动情境,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在探索中前行,扎实落实、勇于实践、勤于反

上一篇:2024法律在我心中演讲稿下一篇:2024级新生军训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