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院校有机化学教学探究(通用13篇)
【摘要】有机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它的发展促进了有机化学相关领域的发展。可是,有机化学理论性太强,有机化合物种类多数量大,反应复杂,副产物多等特点,对基础普遍较差的中职学生来说学习有机化学非常困难。因此,作为中职院校的化学教师来说,必须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努力探索创新,改进完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职 有机化学 教学探究
对中职院校来说,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在我们学院上有机化学这一学科的是制药班的学生,这是学习生物化学、药物分析、中药药剂学、制药工艺、天然药物化学等学科的基础。但是对他们来说接触化学的时间还不到一个学期,简直就是一门新课程。他们基础普遍较差,学习能力不强,学习习惯较差,而有机化学却是一门理论性太强,内容较多较杂的一门学科,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甚至是厌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基本达不到效果。但这又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所以,化学教师们必须不断探索创新改进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一、有机化学的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现状分析
对我院学生而言,学生基本都是初中生,少数学生还是只读了一两个学期就辍学在家又来到这里的,他们的基础知识非常薄弱,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好多学生有厌学的现象,上课玩手机、发呆、睡觉也是很常见的,对少数想学习的学生来说学习和理解能力都很差,所以导致学习效果较差。
(二)教师现状分析
近年来由于国家实行免学费政策,学生数量在逐年增多,导致师生比例严重不足。有的教师没有经过教师资格相关的培训和考核,有的甚至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1],缺乏一定上课经验。有的教师所学专业和所授课程根本不对口,甚至有的教师对本专业知识根本就不是很了解,在授课的过程中很难把握重点难点,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之,教师数量有限,很多教师同时上好几门课,还要担任班主任工作,教师工作量大,基本没有时间好好备课,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教学设施分析
由于我们学院建校才5年多,教学设施配备还不够齐全,比如多媒体教室,一个学院多媒体教室总的还不到20间,不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生动、形象的辅助教学。化学实验实施设备严重缺乏,尤其是有机化学实验室,到现在还没有一间真正能够进行有机化学实验的实验室。众所周知,有机化学实验毒性强,危险性大,加之,中职学院的学生对化学实验安全知识的缺乏,在一般的实验室根本无法进行有机化学实验。
(四)教学学时分析
中职学院的教学时间是三年,由于外出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时间,但同时也有很多课程要上,使得学生学习任务加重,教学学时也相对减少,很难认真学习有机化学,在短暂的时间要掌握所学习的内容,这也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
(五)教材分析
对我院来说,每年上这门课的学生人数有限,差不多就是100人,加上师资力量非常有限,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合适学生的自编教材,使用的是中职院校教材,这些教材大都是在本科生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简化而来[1],没有一定的针对性,且难度较大。
二、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探究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对刚毕业或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挖掘出比较有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校内培训,同时加强听课、评课制度,让他们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弥补自身的不足。同时要加强对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至于在课堂上更加吸引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应用多媒体、实验设备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如今,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课件制作也是中职院校化学教师必备的一门技术[2]。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视频演示等现代化教学,使教学方法现代化和多样化,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利用多媒体制作有机化学反应动画,将影像、动画、语音、图片等引入课堂教学,把一些比较抽象难懂的内容生动形象直观具体的表现出来,多方位的吸引学生,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实验对有机化学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中职院校的学生,通过实验不仅能加强动手能力,还可以把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生动形象直观的表现出,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印象,激发他们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对问题的解决能力。
(三)增加教学学时,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在这么短暂的每周160分钟的宝贵时间里,很难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所以,增加教学学时是很必要的,适当扩充课堂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四)自编教材,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目前使用的教材内容多、难度大基本不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组织有机化学专业的授课教师,认真钻研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认真研究学生特点,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编写适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教材,提高学生课堂质量和教学内容。
(五)优化教学方法[1],提高教学质量
良好的教学方法对教学至关重要。传统式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的跟着学,学生主动性较差,学习效率低。必须改变这种传统式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教学中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增加学生学习热情。比如,“参与式的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RCA(回顾联系应用)教学法”等,都可以起到充分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中职教师在进行有机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应结合学生和教材的特点,编写适合学生的教材,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高等数学是大多数中职院校的必修课, 同时也是大多数专升本考试的必考科目。近年来, 随着中职院校的不断扩招, 致使同一学校相同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差较大, 按以往的教学模式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同一课堂进行教学, 若满足基础较好的学生的需求, 将导致基础差的学生很难修完本课程的学分;若满足基础差的学生的需求, 则又抑制了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知识面的拓宽, 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模式转型成为目前中职院校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1]。
1 教学模式转型的意义
教学模式转型, 就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基础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对学生进行组班, 将水平相当的学生集中到一个班组织教学, 并结合学生的客观实际, 协调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促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不断进步。
一切事物的形成与发展都是由其内因所决定, 并被外因所深刻影响着的, 只有对中职院校实施数学教学模式演变的宏观因素、微观因素以及教学规律进行分析, 教学研究才能够深入探讨其必要性[2]。
1.1 宏观因素
当今正处于科技迅猛发展、事物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 社会对职业院校不同专业学生的数学素质的要求呈多元化、多层次趋势。对各行业来讲, 针对本专业的工程技术型人才和高新技术开发的科学研究型人才, 不但需要快速接受新知识、新技术, 而且需要进行理论研究, 这2种类型的人才“缺一不可”。因此, 从宏观因素来讲, 社会对人才数学基础的要求并不相同。
1.2 微观因素
随着职业院校的大规模扩招, 入校学生的数学水平参差不齐已成为事实, 而大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以专业为主要导向, 这就使得对数学思维水平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演变, 再加上每位学生对数学的爱好和需求不尽相同, 一系列因素使得中职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内在需求产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 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院校生源的数学基础就显得更加薄弱。
1.3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可以说是一个人们从理论上都认可的教学规律。从本质上来讲, 每位学生都有着创造的潜力, 教学是引导学生朝着最能发挥自己优势的方向发展。但是传统教育往往只注重对求同思维的培养, 忽略了对求异品质的塑造, 特别是受应试教育的制约, 学生的学习潜力往往得不到发挥, 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套的教材、固有的教学大纲, 这些都阻碍了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挥, 阻碍了高等数学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基于以上认识, 笔者认为实行中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模式转型的必要性是不容置疑的[3]。
2 教学模式转型的实施方案和效果
首先, 根据学校的专业结构和生源特点,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 让各个水平的学生都学有所得是教学转型的目标。方案是在新生入学后进行统一考试, 然后依照成绩划分为基地班 (数学成绩在80分以上) 、提升班 (数学成绩在60~80分) 、基础班 (数学成绩在60分以下) 3个类别。进行教学时:基地班的学生适当加宽、加深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 给他们打下扎实的基础, 期间增加数学软件Matlab、Mathematics应用课以及数学建模课, 使其具有知识更新、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升班的学生要求能较好地掌握中职学生应掌握的高等数学知识, 为学好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基础班的学生则降低要求, 可适当删减教学内容, 保证学生能真正掌握后续课程所需的基础知识并顺利毕业。根据教学目标, 起草各层次的高等数学的实施性教学大纲[4~5]。
2.1 优化教学模式转型的方案
中职数学教学模式的转型必将深刻影响到中国数学教学的发展。因此, 如何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 使其能够满足信息时代高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 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为此, 笔者对甘肃实验点学校2008级部分专业学生507人 (总数846人, 占总人数的60%) 进行研究, 就“高等数学教学模式转型”进行了抽样调查, 着重对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如何分、如何教以及教学前学生成绩和不及格人数等方面做了统计, 所得数据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客观性、真实性。本次抽样调查结果可以作为分析讨论的依据, 具体的数据和分析详情见表1、表2、表3、表4、表5、表6。
表1显示, 在数学教学模式变革时, 应该注重数学基础并同时兼顾学科和个人喜好, 实行分类教学要根据实际情况, 对划分结构进行进一步调整, 对类型的比例和数量作适当的调查。只有考虑到这些因素, 才能充分优化教学模式。
表2显示, 传统单一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不理想的。鉴于数学课程的特点, 教师的讲授是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新的教学方式, 同一类型的学生水平差异不大, 教学模式更要注重多元化。
表3说明, 对高等数学进行教学模式转型, 绝大部分学生是认同的, 也证实了中职院校进行数学教学模式转型的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从表4可以看出, 数学教学模式使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理论的掌握、基本运算的能力都有了提高, 这为他们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表5表明, 传统教学模式中, 第二学期的不及格人数增加到78%左右, 这使我们看到教学模式转型是提高高分比例和缩小60分以下比例的关键。
表6显示, 期末考试数学不及格人数将近占到一半, 这表明优化分类教学模式转型战略势在必行。
2.2 优化教学模式转型的战略和效果
从抽样实验对比的考试成绩看教学模式转型, 在第一学年中, 为了检验成效, 笔者进行了一次对实验点学校开设高等数学课的4个专业学生的数学成绩从3个类别做了统计 (见表7、表8) 。
从表7和表8可知, 教学模式转型后学生的数学成绩有显著提高, 另外, 无论是优秀率、良好率还是合格率都是转型后的基地班、提升班明显高于普通班, 转型后基础班的学习成绩也在逐渐超越普通班成绩。从实验点的教学进度来看, 一学年下来, 基地班学完了专升本要考的高等数学的内容, 还增加了10个学时的Maple软件教学内容, 比普通班要整整多学2章的内容, 且深度要大得多;提升班学完了普通生应学的内容, 且知识面也比普通生广;基础班修完了课本上最基本的教学内容。综上所述, 实验点学校高等数学的分类教学模式转型明显优于大众化教学模式, 由此可见, 中职院校中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试点是成功的。
3 结论
针对中职院校教学模式试点的分析研究, 实施高等数学的教学模式转型,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加强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理论的掌握, 基本运算能力的提高, 为他们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 也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积蓄了动力。立足现在, 展望未来, 中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任重而道远, 如何提高21世纪大学生的数学素质, 必须从宏观和微观2方面着眼, 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循序渐进、脚踏实地地拓宽改革的层面, 从前进的脚步中不断寻找答案。
参考文献
[1]刘德钦, 尹群.工科数学课程现代化的认识与实践[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1999, 12 (2) :76~81.
[2]张宝善.数学教学现状和分级教学平台构思[J].大学数学, 2007, 23 (5) :5~7.
[3]汪庆伟.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现状分析与展望[J].考试周刊, 2007, 20:65~68.
[4]Kathryn E, Perry, Kathleen M.Teaching practices and he promotion ofachievement and adjustment in first grade[J].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2007, 45 (3) :269~292.
【关键词】药物制剂专业 有机化学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160-02
有机化学是药物制剂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不仅为学习药物制剂专业课程提供了很好化学基础,药物是指用于诊断、治愈、缓解、预防疾病的有机分子,药物制剂专业研究的范围涉及这些分子的分离、合成、理化性质,这些领域内容要么直接属于有机化学的研究范畴要么是有机化学与生物医学的交叉领域。因此学好有机化学为学生在今后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扎实的前期知识铺垫,是学生能否真正理解和掌握各门专业课的关键。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机化学抽象枯燥,知识点分散,内容繁杂,因此多数学生是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部分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时有厌学情绪,影响了教学效果。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有机化学课程主要是基础性知识内容,基础性内容往往涉及原子或分子轨道理论,基本有机化学反应和规律,这些内容本身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尤其是部分女生看到要记忆化学反应式就头疼,感到力不从心,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和耐心。
虽然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存在着这些问题,但是对于教师来讲并不是无法解决的难题。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好课件,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总结。
二、课堂内增强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内讲课时做到口齿清晰使学生能听清老师所讲的话,同时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做到所讲知识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
三、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在教学中,我既注意了概念的科学性,又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在教学中尽可能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要领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应用学过的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四、温故而知新。由于大部分学生都缺乏一定的自觉性,课后不会自觉地去复习所学知识,为了防止学生前学后忘,每次课前我都先复习上堂课的内容,然后让学生拿出课堂练习本进行10分钟习题练习,这是一个信息反馈的机会,从中可看出学生掌握知识情况,以便老师调整上课节奏及合理安排上课内容。
五、认真批改作业。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每次课前及时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为了防止学生课后抄袭他人作业,我每次在课堂上留10分钟时间安排课后作业,让学生当堂做作业,杜绝抄袭现象,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及时提出并给与讲解。
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浓厚的学习氛围是达到教学效果有效途径。每次讲课时都将理论联系实际,食用了用吊白块漂白过的白糖、单晶冰糖、粉丝、米线(粉)、面粉、腐竹等可能对机体的某些酶系统有损害,从而造成中毒者肺、肝、肾系统的损害。在讲授醇的氧化反应时就跟学生讲生活中警察检查司机是否酒后驾车的呼吸分析仪就是利用乙醇与重铬酸钠的氧化反应。学生听完课后都很有感触。
七、实验联系实际,增加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实验的机会。例如:上完醛酮这一章内容后,带学生到实验室进行醛酮性质实验,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到了银镜反应和铜镜反应的现象。工业上,常用葡萄糖代替乙醛进行银镜反应,在玻璃制品上镀银,如镜子和热水瓶胆,通过实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有机化学的乐趣,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实际上,就有机化学课程来说,它所涉及的内容远远不只限于讲授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众多知识点,药物制剂专业的特点就决定了该课程必须与医药学知识紧密联系,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效果。医药学的发展离不开有机化学的贡献,在医药学中依靠有机化学原理规律解决诸多难题的例子比比皆是。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在现代医学中广泛应用的磺胺类药物。在当时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之一,有一位染料化学家的女儿受伤后不幸感染发炎,面对死亡的威胁这位化学家决定使用一种红色的染料“百浪多息”来试一试。事实证明这种药物拯救了他的女儿的生命,而这位化学家也因此获得诺贝尔奖。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对有机化学与医药学的联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枯燥的有机化学课成为了丰富有趣的科学故事会,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实验;分析化学;教学
一、传统中职化学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方向
一直以来,职校学生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学习基础差,好动不喜静,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对较差。
在课堂上很难一直保持注意力。
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接受能力减弱。
而中职教育的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学习时间短且较集中,学生练习少。
在教学模式上,学校由于深受以往的职业教育的影响,比较注重理论教学,偏重书本教学,联系实际远远不够。
中职教育要改变现状,就要抓住机遇,以就业为导向,从改变教育理念入手,充分利用学科和优势,寻找适应就业要求的教学方法和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营造出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并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学生由以往被动式的学习转变成主动式的探索,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创新性人才。
分析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侧重从实际中总结出结论,把理论运用到解决现实问题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分析化学的实用性。
但是在传统的中职分析化学课程中,教师的教学模式太单调,多采用理论教学法,职业技能教学法不足,导致了这样的情况:对理论课,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似懂非懂、提问时一知半解;对实验课,学生不知所措、机械地模拟实验书上的步骤。
这样的教学方法及进度与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极不匹配,导致很多学生跟不上教师教学进度,甚至有些学生对化学达到厌学的程度。
鉴于这些现状,中职分析化学课程的改革要实现以实验为主导的“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
二、以实验为主导的“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
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是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这就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具备自学能力,能够终身学习。
在分析化学的教学中采用“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重在把理论和实践相融合,既在学习中实践,又在实践中学习。
在实施过程中,把理论课堂移到实验室,针对实验内容开展相关理论知识分析讲解,使学生能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消化理论,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进行培养,主动的去对知识进行探索与掌握。
在实验的引导下,教师的讲解不再枯燥,学生成为主动求知的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这样学习效果也随之好了,教师则更受学生喜欢,也就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热情。
所以,以实验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开实施的做法,符合中职分析化学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值得教师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分析化学课程中以实验为主导的“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对教师有以下几点要求:
1、教师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围绕教学目的,灵活使用教案,因材施教,遵循教学原则,熟练运用各种有效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掌握好教学程序,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培养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进而达到提高学生成绩、增强学生信心和养成良好习惯的教学目的。
2、按课题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选择多种教学形式。
教师可以选择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实验操作型、分析型、设计型的考查形式;开设选做实验等第二课堂的化学实验教学,使之与课堂实验相辅相成,结合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3、重视培养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勇于提出问题。
可以利用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开放问题(条件开放、操作法开放、目标开放),为学生提出问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收敛性。
三、结语综上所述,中职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分析化学作为中职阶段专业课中的重要课程,同时也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很大联系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受对化学学习的乐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就是教师在授课模式的选择上重点要考虑的了。
以实验为主导的“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是一条提高中职院校分析化学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它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创新,从而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培养。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化学考试成绩,还可以提高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能力,值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借鉴应用。
参考文献:
1.张钊.浅谈高中化学教育中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电子制作,,(12).
2.尹希华.中学化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00).
3.赵砚.运用化学实验发展学生能力[J].辽宁教育,,(06).
关键词:散打;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014-01
散打是中职院校重要的教学课程之一,以培养学生技战术综合运用的实战能力为目标。在达到学生强身健体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坚毅顽强的性格,不屈不挠的品质和超强的心理素质[1]。教学内容主要有身体素质、基本步法、拳法、腿法、摔法等以及技战术的综合运用几个方面.要使散打教学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不断探索适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并进行科学合理地组织安排。现总结如下。
一、散打教学方法的运用应结合散打自身的特点
散打是一项竞技项目[2],而且对抗性极强,这就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复杂多变。教师在教学时只有科学合理的组织教学活动,采用灵活机动的教学形式,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散打教学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一般包括教和练两方面。主要特点是招法多变;重视基本功的练习;特别注重武德。我们只有在掌握散打自身特点的前提下,才能科学系统的教授这门课程。教学方法是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服务的,目的是完成教学目标。任何好的的教学方法如果不能结合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也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可见,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非常重要。所以,散打教学应在遵循自身规律及特点的基础上,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如果只学动作,不进行技术、实践学习,那只是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如果不学动作,直接进入实践,就有可能对学生形成运动伤害。具体在散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将对抗中所需的技术动作通过练习熟练掌握;然后再通过双人对抗学习进攻、防守等基本技术,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不断实践。
总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具体教学的实际及自己的优势特长,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和综合运用,创造性的使用,形成自己系统的、独特的、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把握,灵活运用。反之,就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
二、散打教学方法
1、通过多种媒介使学生了解散打,激发学习兴趣。
将多媒体技术手段应用到散打教学中,不但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极大增强,学习兴趣的到提高,同时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也印象深刻[3]。多媒体教学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在视频观看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对相关动作提出分析和思考,引发学生讨论,提高对动作的熟悉程度,有利于熟练掌握。学生耳闻目睹别人的攻防实战,可以引发对自己的实战的缺点的思考,教师再加以引导,会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可见,运用多媒体观看比赛或训练录像是室外练习的有益补充,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形式。
2、动作教学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散打教学要遵循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4],从最基本的拳法、腿法、摔法学起,从单个技术到组合技术,从简到繁,从条件实战到实战,循序渐进,切不可操之过急,这是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另外,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其身体状况、接受能力以及生理和心理特点不尽相同,因此,在散打教学中既要根据学生的平均水平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目标,又要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
3、合理运用完整-分解-完整的训练法。
具体如下:(1)完整训练法:老师对动作进行示范讲解后,让学生从动作开始到结束完整地不分解做完一整套动作,这样可使学生对整套动作有一个正确的、完整的概念。(2)分解训练法:老师通过讲解示范后,将散打完整动作按其技术环节,分成若干动作进行单独练习的方法。动作技术的分解练习,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完整的动作。在散打训练中,要适时地采用不同的分解练习方式,时间不要过长,并尽快过渡到完整的动作练习。(3)分解练习与完整练习相结合:根据练习的需要,将散打完整训练法和分解训练法,在训练中可以结合起来。
4、采用不同的示范位置、示范面和示范方法[5]。
(1)示范位置:示范位置都是处于学生形成的横队列的等边三角形顶点上,这样能使更多的队员看到教练的动作示范;人多的情况下可以让前两列学生坐下或者蹲下;还可以让学生围成一个半圆形,教练站在圆心位置进行动作示范。(2)示范面: 包括:正面示范、背面示范、侧面示范、斜向示范等,一般多采用正面示范方法。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示范面作示范动作。(3)示范方法:主要包括完整与分解示范法,动作缓慢示范法,讲解和示范相结合运用。在教学训练中,可以选取先讲解后示范,也可以先示范后讲解,或者采取边讲解边示范的做法。
5、运用音乐练习散打。
音乐的节奏性规律可以对学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产生积极影响。人体自身生命过程是一个充满节奏的统一体,学生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练习,能提高练习者肌体的自律性,有助于约束学生练习的注意力和思维。适当的音乐能缓解肌肉疲劳,帮助练习者更好地完成动作。
6、适时运用比赛教学法。
带有竞赛性质的练习方法能激起学生的竞争欲望,教学中适当穿插竞赛性质的练习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结论
中职化学教学中导向型教学法分析
文/邸维琰
【摘 要】导向型教学法是从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的目的出发,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新课改这个大的教育形式下,无论是普通的中学还是中职教育部门,每个教学机构都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对信息的搜集能力,这样的方式方法有利于提升每个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导向型教学发强调的是以能力为本,有着很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使学生在掌握良好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接受更多的实践性训练。导向型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过往的教学方法,导向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来反映和体现教学质量。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中职化学,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中职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关键, 承担着顺应时代发展、培养技能型与技术性人才的艰巨任务。 将探究式教学渗透到中职化学中, 不仅是教育改革的要求, 而且对帮助学生提高实践、学习与创新能力, 更好地满足高素质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 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必须做好自主探究工作,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从根本上提高合作探究意义, 为中职化学教学注入更多活力与生机。
一、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方法
1.引导学生做好自主探究
探究教学更多的是要求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 通过创造条件, 做好相关现象与化学知识的自主探究工作, 获得解决问题、提高技能水平的方式方法。 自主探究作为中职化学教学的基础与条件,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方法, 对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内在动力具有重要作用。 如在水与氧化钠的实验反映中, 先为学生设计出简单有用的实验, 然后将氧化钠包裹在脱脂棉中, 利用吸管直接向脱脂棉吹气, 这样就会出现燃烧现象,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此时, 老师向学生发问:脱脂棉之所以燃烧, 是过氧化钠与什么物质产生的热量?除热量外还有什么新物质? 在引导学生进行教材自学的情况下, 根据实验现象进行猜测, 并得出结论。
2.做好合作探究
将合作探究应用到中职化学教学中, 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合作意识, 充分发挥集体力量, 进行互相学习与探究式活动。 合作探究是学生结合相关原则组成学习型小组, 并且在老师的指引下形成探究方案, 在合作探究中深化化学知识, 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中职化学教学中, 结合化学教学特性, 引导学生深入集体与小组合作探究。 如:电子云、电子都是对微观世界进行的探索与研究, 学生很难掌握, 此时可以利用小组探究形式, 根据已有教材资料与教材内容进行想象与联想, 并且整合采用实例、画图等方式优化探究式教学, 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
二、以学生活动为主体, 做好实践探索
实践探究更多的是以学生活动为主体, 在学生亲身实践、直接与客观事物接触的同时, 生成有效的经验。 因此, 在中职化学教学中, 老师必须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机整合在一起, 一则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与理解知识, 二则提高实践能力, 如某物质的碱性、氧化性与还原性等特性, 都能让学生亲身试验。
三、做好课外探究, 有效弥补课内
探究式教学是对某问题的深入、自主研究, 如果仅仅依赖课堂教学时间是不够的。 为优化教学质量, 让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学习, 以深入学习活动, 必须做好课外探究工作。 利用课外活动, 以小组为形式, 结合自身兴趣选择研究课题, 以形成有效的操作与设计方案。 如:组织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 通过测量污染物含量与成分, 掌握化学反应在污水处理中发挥的价值, 这样有利于弥补课内不足。
四、中职化学探究式教学必须注意的问题
首先, 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效果与内容都是探究式化学教学的体现。 因此, 在现代化学教学中, 必须发挥课堂主导功能, 通过辅导, 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其次, 重视学习方法。 虽然要求注重学生主体位置, 但是不能一味放任自流, 而是有阶段地学习, 根据化学学习经验与方法, 保障学习效果。 如在学习盐类水解中, 针对硫酸氢与碳酸氢两种酸式盐是否水解的问题, 对阴离子进行有效分析, 挖掘潜在联系, 最后解决问题。
最后, 探究性数量与内容必须适当, 学习内容要视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带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以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养与促进整体发展。 另外, 探究式教学对老师素养也提出了很高要求, 为了满足现代教学要求, 老师必须有与时俱进的理念, 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五、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时, 学生常会顺着一种思路思考, 缺乏多视角看问题的意识, 会遇到束手无策。 这就需要教师适当引导, 帮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 以解决问题, 并鼓励学生寻找正确的解题思路。 在学生解决问题之后, 要让学生进行小组内讨论交流, 做到互相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关键词:有机化学教学方法尝试探究
有机化学是高职化工、农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其内容丰富、社会应用型强,涉及生物、材料、医药、环保、卫生、农业、交通等广泛领域,对以培养中高级专业技术型应用人才为核心的高职院校来说。不断改进和完善有机化学的教学方法,不仅意义重大,且任重道远[1]。目前职业院校有机化学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学用结合差的现实,结果老师教起来费劲,学生学起来乏力,教学效果极不影响[2]。笔者曾就如何转变观念总结过一些改进高职有机化学教学的经验,现结合教学实践,从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创新、考试方式改进三个方面再度探讨,以促进高职有机化学教学更富逻辑性、应用性和有效性。
一、立足高职特色改进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在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定位要求要求所有专业课程体系必须具备三个特点:一是针对性,要符合高职学生基础薄弱、接受能力相对较差的客观情况;二是实用性,要立现代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三是先进性,要站在时代前沿传授新知识、新技术[3]。有机化学教学也不例外,有机化学教材的一般规律是: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类物质。各类有机化合物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结构复杂,有机化学反应变化多样,对于基础薄弱、接受能力较差的高职学生来说,常常是“听懂容易,记住较难,运用更难”[4] 因此,课程体系设置上要明显降低难度,只要在保持系统性前提下,理论知识以“必需”和“够用”为度,立足于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即可。不能让学生感到眼花缭乱、茫然无措,甚至产生畏惧心理,重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如何实际应用。如有机化学课程中涉及有机反应式极多,但教学重点不是广泛列举和学生牢记反应方程式,而是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反应的实际应用;再如有机化合物合成,对原理传授要少而精,而对制备方法和技术则要详细,要突出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此外要注意删去陈旧和重复内容,增加有机化学科研、生产的新知识、新理论,如,含硫含磷化合物就只突出硫、磷原子的成键特征和有机磷农药,而在烷烃教学中则要适当介绍全球变暖、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的形成及危害等内容,总之,改进有机化学课程体系要立足高职特色,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规律性和逻辑性,处理好局部与整体、典型范例与一般规律、重点与难点的关系。
二、化繁为简、因势利导地创新教学方法
1.注重形象化教学。有机化学中难懂、难理解的概念比比皆是,改进的方法是尽可能将其形象化,其中,采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帮助同学理解最简单有效。如学习烯烃及苯的结构,介绍π电子云将其比喻成两只香蕉和两个连续的面包圈分布在σ键平面的上、下方一下子就生动起来;再如学习用丙二酸酯合成指定结构的羧酸,讲到是先引入大基团还是先引入小基团时,可列举搬家时是会先搬大家俱进屋还是先把小东西堆满屋来形象说明,这样,空间阻碍影响反应性能的原理,以生活常识比喻就迎刃而解,需要注意的是,形象化教学的关键在比喻要恰当、通俗,片面追求形象化去生拉硬扯,画虎不成反类犬,效果适得其反。
2.增强直观化教学。有机化学反应本身比较抽象,但随着计算机的应用普及,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日常教学中被广泛使用,一些抽象复杂的问题也可以变得具体化、简单化,如学习杂化轨道理论、烷烃的构象、反应历程以及各种有颜色变化、沉淀生成的反应等,语言讲述艰涩、深奥,苍白无力;图片展示不能所示动态变化,而将其制成三维动态画面展示结学生,这样既可以使内容更加直观、更清楚、提高学习兴趣,又可以便于理解和记忆。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为高职有机化学直观教学拓展很多空间,开辟许多新路。
3.应用实际化教学。认识规律总是由浅到深,由现象到本质。单从理论上讲解,有机化学的现象和原理普遍存在难记、难懂,这就需要贴近生活,联系实际,事实上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有机化合物,人们赖以生存的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是有机化合物:木材、煤、天然气和石油是有机化合物:化妆品几乎都是有机化合物。可以说,有机化合物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一刻也离不开的必需品[5]。因此,极有必要将身边的化学物质、生活中的化学引入课堂,如家居装潢材料所用的有机溶剂不少是有毒的,有的甚至是剧毒,分析其成分可正确选择装潢材料,再如菠菜含有草酸,豆腐含钙较多,两者一起炖会生成草酸钙,长期食用易得结石,乳品或鸡蛋清等蛋白质在消化道中可与汞盐结合成为变性的不溶解物质,可以此阻止有毒的汞盐离子吸人体内,防止汞盐中毒。如此将新知识和生活中的化学引入有机教学课堂,不但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认识到学好有机化学,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生活,增强学习动力,而且增加学生的理解力,使课堂教学内容易懂易记,也为进一步学习和应用打下了基础。
4.开展示范化教学。有机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穿插演示实验、虚拟演示实验或仿真训练,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使得抽象的、枯燥的有机化学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和示范性,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还能加深理解、加深记忆。
5.重视个性化教学。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别是客观现实,教学中不能强求一律,必须点面结合,因材施教。对于那些基础较差、接受能力低的同学要根据他们程度个别辅导;对存在自卑、失落心理,缺乏自信心的学生,要握其心理特点,加强沟通疏导,防止经产生厌学情绪;对思维活跃,上进心强的学生,要帮助其开拓视野、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促进他们灵活运用,融会贯通,提高技能。
6.推行多元化教学。问题是学习的动力,教学中要特别注重质疑能力和发现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实行多元化变式教学,其中包括导学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回答)和学导式(学生提出问题,老师通过辅导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积极性)、结合讲授式等多种形式[6],在师生互动中开发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传授必要的质疑策略,有的要引导学生问原因,如醇的沸点为什么高于相对分子质量接近的烷烃、卤代烃,而低于分子质量接近的梭酸;有的在找异同。如烯烃和炔烃同属不饱和烃,醛和酮互为同分异构体,这些物质性质上有何异同。多元化教学核心在问题设计多样化,教学形式多样化,最终目的在将学生的单向、线性的思维活动转变为全方位、非线性的思维活动。
三、改进考试方式,注重能力评价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但应试教育产生后果也造成了高职学生养成“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完扔笔记”的不良习惯。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要有考试方式的改革来配套和促进,高职教育的教学目的重点强调培养学生的技能,那么有机化学考试的目的也要强调注重能力评价。如今对高职学生的考核和考试方式已走向多样化,有开卷与闭卷,有笔试与操作,有标准化考试与个别能力考核等等,事实上各种形式都各有利弊,笔者认为。理论考试与实际操作应齐头并进,不分轻重,其中,理论考试中对有机化学课程要求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只宜采用闭卷考试,成绩比例约占60%,有关有机合成、推导有机化合物结构这种综合性比较强的考试宜开卷考试,成绩比例约占30%,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阅读参考书,学会查找网络资料,培养分析思考能力,平时作业、学习总结等占成绩的10%。实验教学的成绩是单独列出为100分,既要检验学生单独的操作水平、技能和对实验的态度,还要注重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考核。改进考试方式,目的不仅仅在强化评价方式和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更重要的是能够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总结,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
总之,改进高职有机化学教学方法的办法和途径多种多样,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但目标必须明确,那就是突出了基础性、实践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教学功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一切要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桂芬.高职教育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5): 166-168.
[2]谷亨杰等.有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3.
[3]李光耀.高职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4):142-143.
[4]黄燕.关于高职化学教学的若干思考[J].新课程.2012,(6):45-45.
[5] 奚照寿.高职高专有机化学教学方法初探[J].成功(教育版),2008,(10):246
[6] 康慧珏,宋晓天.高职高专化学专业科研和专业建设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6(5):95-96.
一、德育教学方法
(一)针对教学法
化学是一门科学实验性极强的课程,对其必须要进行相关的实验以此来巩固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强化要点难点。老师可以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实践,不怕失败的.学习精神,对化学教学各个部分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1]。
(二)渗透教学法
化学教学中不仅有相关的理论概念和原理,还要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理论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其中,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也实施了德育教育,让化学教学和德育教育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三)引导教学法
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起到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老师在准备化学教学课件的时候,可以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理论知识。
二、加强化学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化学学习情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老师在日常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按照教材中的要点难点进行相关的实验的时候,要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精神,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同时,创设学习情境,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创造思维等能力。在创设化学学习情境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逐步渗透德育教育,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形式,同时,对学生的思想等方面进行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对化学知识和事物有一个正确辨别的能力,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韧性,为未来进一步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2]。
(二)发挥老师的人格魅力,为学生树立榜样
老师作为中职化学教学环节的引导者,对学生德育教育渗透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中职院校老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一个优秀党员的标杆,这样就可以带动学生积极的学习。同时,中职院校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学生的情怀,有利于学生道德教育意识的形成。在学生学习化学过程中,遇到问题,老师耐心、细心的去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化学中的要点难点。一个优秀的老师散发的人格魅力能够起到积极影响作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
(三)利用化学家优秀事迹,树立学生正确的观念
老师在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用我国化学科学家爱国、敬业的优秀事迹,同时他们还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水平、探索的科学精神,是我们现代学生学习的楷模和榜样。老师在介绍他们的事迹的过程中,就是对德育教育进行普及的过程,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同时老师利用化学家的学习精神、思想水平、道德教育等方面对学生德育实施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鼓励同学们勇于质疑,勇于创新,积极进取,向老一辈科学家致敬[3]。
(四)结合化学实验,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生活中存在很多化学反应产生污染性的气体或液体,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生态平衡的稳定发展,所以老师在进行化学实验的同时,可以结合实际发生化学污染的例子进行讲解,重点解释需要注意掌握的地方,合理的利用化学反应来服务社会。近几年,我国化工污染越来越严重,导致环境问题频发,老师可以从环保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掌握的同时,也渗透了德育教育,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做到规范自身的行为,养成生活学习自觉环保的良好习惯。
三、结束语
对中职化学教育中逐步渗透德育教育,不仅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而且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能提升学校的整体文明建设水平,还能为学生适应快速发展社会奠定扎实的基础,引导学生树立爱国、爱党、爱学习、积极向上的观念。
参考文献:
[1]侯德艳.浅谈德育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渗透[J].知识经济,,25(17):160.
[2]郭晓艳.中职化学中的德育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45(32):125.
学生掌握知识必须通过自己的一系列思维活动才能达到,化学教学中应当培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有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化学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其中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是各门学科都应培养的一般能力(智力)。但在化学教学中有其特定的内容。观察能力是思维能力以及其它各种智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心理学和教学经验证明:就大多数学生而言,其智力因素相差并不明显,而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非智力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影响,在非智力因素中的学习的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诸多因素中,具有良好意志的人,具有敏锐观察能力的人正是从别人不屑一顾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并经过艰苦努力获得成功的。例如:17世纪中叶,英国化学家波义耳正是从盐酸使紫罗兰花变成了红色,这一纵即逝的现象中发现了并经过多次试验,最终发现了现在还在广泛使用的酸碱指示剂———石蕊。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喜欢花。有一次他拿了一束紫罗兰花,想插到花瓶里,正在这时,助手取来了盐酸,倒盐酸时,酸雾弥漫上来,并有几滴滴到花上,紫色花变成了红色!他马上想到其他酸会不会使紫罗兰花变红?经过多次实验终于发现了酸碱指示剂———石蕊,的石蕊遇酸变红,遇碱变蓝。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真是太方便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者———物理学家牛顿,正是从成熟苹果落地这一现象,总结出了这一伟大真理的。通过多年的教学发现:成绩优异的学生,一般对事物的感知迅速、准确、完整,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主要、最基本的因素,在单位时间内观察到的事物多,表现在学习上,积累的知识丰富。而观察力弱的学生,往往对应该观察的事物感知迟缓,有的甚至视而不见,听则不闻,表现在学习上,上课不注意听讲,大多是学习差。可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学习质量和将来从事创造性劳动和科学研究工作水平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培养观察能力的意义是十分重大而深远的,因此,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教学中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
化学是以实验为主要手段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特征的,因此,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就更加重要。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展示直观教具、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包括边讲边实验和实验习题)和化学课外活动。在演示实验以及边讲边实验中教师具体地指导学生观察方法的活动要多一些,而在学生实验课、实验习题、化学课外活动中,则主要由学生独立来培养观察能力。使学生明确观察能力的意义,会激发他们自觉地、有意识地锻炼能力,必须结合化学1.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性规定,理顺职业院校同行业、企业、政府职能部门等单位的关系。解决协调好诸如证书认定与发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利用,产学结合办学等实际问题,还要完善职业院校管理体制,领导体制,用人机制(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更要完善上述体制)等方面的规定与制度,指导职业院校规范管理,正规办学。政府要统筹协调,加强领导,为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政策支撑,尽快形成院校、政府、用人单位合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机制。职业技术学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把学校建设成一个“开放的管理平台”坚持走自己特色的办学之路,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深化教育,注重内涵建设,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积极建设特色鲜明、行业知名的示范职业院校。用开放的观念、通过开放的管理制度,形成基础课程由优秀的专职教师讲授、实践课程主要由企业一线技术能手承担的格局。2.政府从政策上给予指导,指导全国职业教育健康稳步发展。国家教育部要从严控制新办职业院校的备案,与地方政府一道控制职业院校过快地盲目发展,要通过评估的手段对条件达不到要求的职业院校进行优胜劣汰。(最好建立一套政府指导下的社会中介评估体系)。从国家来说,虽然新办职业院校的审批权下放在省区市这一级,但从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已经具有的规模和格局来分析,国家应当有一个宏观的总量控制和布局指导性意见。要对全国的职业院校的格局、布局,引导其协调均衡发展,从政策上给予指导。从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发展成为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实际出发,建议国家教育部专门设立高等职业教育司,统筹全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中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生物化学史;中职;生物化学
G712;Q5-4
生物化学是中职学校护理、药学等专业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一门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化学本质的学科,包括了人体的代谢与过程、生长与发育、复制与遗传、衰老与死亡等重要内容。学好生物化学能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基础,但由于本课程通常设置在中专一年级,学生理论基础较薄弱,又由于生物化学理论性强、系统复杂、内容抽象,学生在学习时常感到难记、难背、难理解。笔者在从事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将生物化学史与课堂结合,探究生物化学史对教学效果起到作用。
一、提高学习兴趣,养成科学思维
生物化学的理论性较强,学生在学习时认为课本知识枯燥而又抽象。教师在课堂上可运用一些著名的生物化学研究成果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中心法则时,可以补充朊病毒发现的故事。19世纪,英国生物化学家阿尔卑斯用放射处理破坏组织的DNA后发现其仍具感染性,因而认为“疯牛病”的致病原因并非核酸而是蛋白质。由于这种推断不符合当时的一般认识也缺乏有力的实验支持,不仅没有得到认同甚至被视为歪理,直到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生物化学家斯坦利发现了朊病毒。朊病毒是蛋白质到蛋白质的复制,这对中心法则有一定的补充作用,也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生命现象的本质。
又如在讲授生物的遗传基础时,可补充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克隆羊多利。1997年美国《科学》杂志把多利的诞生评为世界十大科技进步之一。多利出生来源于三头羊:取芬兰白脸母绵羊A的乳腺细胞,将其细胞核移植到一个剔除细胞核的苏格兰黑脸羊B的卵子中,使之融合、分裂、发育成胚胎后,然后移植到C羊子宫内发育形成多利。由此可鼓励学生进行分析,根据理论知识推测出多利是白脸绵羊从而得出结论:多利继承了提供乳腺细胞的A羊的遗传特征。这样的历史故事不仅让学生深刻的理解生物的遗传信息蕴含于细胞核的DNA中,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热情
中国的生物化学史展示我国科学家智慧的结晶,更是一座不朽的道德丰碑。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了牛胰岛素的合成,这是世界上历史上第一例人工合成蛋白质类生物活性物质[1]。当时我国的相关科学家完全有能力获得诺贝尔奖,但由于诺贝尔奖对同一成果获奖人数有要求。我国科学家们一致认为这一成果是集体共同获得的,不能为了名誉而把这个研究成果算作其中少数人的成就而放弃了诺贝尔奖。这则历史让学生感受到我国科学家精湛的学术水平、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在生物化学的课堂还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例如在讲到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时,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人类基因计划是1990年正式启动的,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我国科学家共同参与了这一预算达30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按照这个计划的设想,要把人体内约2.5万个基因的密码全部解开并绘制出人类基因的图谱,也被誉为生命科学的“登月计划”。中国作为参与计划的唯一发展中国家,表明中国已有能力参与全球的高科技重大项目,也升华了学生浓厚的民族自豪感。
三、了解医学常识,提升医学素養
在生物化学课堂上,及时渗透医学知识同样重要。17世纪末英国海军中出现了全身软弱无力、肌肉和关节疼痛难忍、牙龈肿胀出血的坏血病。直到军医伦达发现,给病人每天吃一只柠檬能有效控制坏血病的病情。伦达医生用柠檬汁战胜了坏血病,而从柠檬汁中提取的物质就是维生素C。这段历史可以用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呈现,学生能直观感受到坏血病的恐怖症状,从而加深对维生素C的理解。
又例如18世纪印度尼西亚大规模爆发脚气病,医生艾克曼开始研究病因,却一直没有找到可能引起脚气病的病原菌。直到艾克曼发现患脚气病的鸡,用米糠代替精米作为饲料后病症消失了,于是推测米糠中可能含有治疗脚气病的物质。后人从米糠中成功地提取到一种含氮物质,这就是抗脚气病因子维生素B1。这些维生素发现故事不仅使学生直观的理解维生素缺乏症,更加有利于他们形成医学的观念和素养。
四、完善个人品质,感悟人文精神
信心、耐心、恒心是成功的医护人员必备的素质。生物化学史上有很多科学家身上就集中的体现了这些优秀的意志品质。三羧酸循环是生物化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三大代谢的共同途径[2],也是学生需要深刻理解的知识点。在讲解三羧酸循环时,可以讲述年轻有为的生物化学学家克雷布斯的经历。在经过努力拼搏和充分积累后,克雷布斯在32岁时发现了生成尿素的鸟氨酸循环,37岁时又发现了重要的三羧酸循环。他的伟大在于他发现的三羧酸循环已过了近一个世纪,我们所用的教科书上还是他当时发现的样子,经历了岁月和历史的考验没有人能改动一下。他的事迹以另一个角度告诉学生在年轻时努力学习认真工作,也能成为在探索人类生命奥秘的道路上的成功者。
DNA双螺旋结构是生物化学基础中的重点,在讲授时可引入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分子结构的历史。克里克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大学主修物理,二战时分配到英国海军,战后对生物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开始自修生物学,克里克进入卡文迪什实验室后与沃森相识并成为知己。1953年《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核酸的分子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的论文,论文虽然只有128行字,却使沃森和克里克在一夜之间跻身于世界著名科学家之列。通过对两人事迹的介绍,不仅让学生记住了他们发现的DNA双螺旋结构,还使学生感受科学家们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精神。
生物化学史渗透于生物化学的教学中,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医学素养。生物化学史的应用,教师要做到精选历史具有知识性、趣味性、针对性和人文性。只教授给学生一门专门的技术和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完善的品质、和谐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马如俊.生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生物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介绍:
在目前社会中,许多行业都需要进行质量控制和质量检验,如建筑业、石油化工业、医药行业等,在进行控制或检验的过程中,会频繁地运用到化学分析相关的知识。因此,化学分析技术是高职院校化学相关专业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学生后续课程的基础课程之一。化学分析技术作为一门“应用型”的学科,它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化学分析、检验等工作奠定了基础。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具备初高中化学基础能力,思想活跃,具有一定的化学分析能力,但面对枯燥理论知识的学习,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创建有效课堂,成为高职院校教师目前所面对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可通过开展任务型课程,就是以一系列学习性任务,如项目、案例、问题或活动为载体来组织课程内容,学习者通过完成这些任务来达成学习目标的课程,保证教师的教学任务有效的实施,让学生参与到课程中。本文以《化学分析技术》课程为例,就问题教学的实践进行一些探讨。
1 问题教学法简介
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他在讲课时采用提问的方法进行。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反映继续引导发问,如果回答不上来就会感到尴尬,从而激发学生产生求知欲望,进行思考。这是俗称为产婆术的苏格拉底的辩论式对话,由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通过解决问题行学习”的基础,创立了“五步教学法”,也就是“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问题教学法[1]。他主张学生应自主学习,激发其创造能力和思维品质。在杜威教学法理论的基础上,克伯屈———美国另一位教育家又创立了“设计教学法”,师生之间开展讨论后得出结论[2]。此外,布鲁纳———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继承发展了杜威的理论,开创了“发现教学法”,由老师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面对矛盾,产生迷惑,明确研究的目标,再在教师的带领下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
除此之外,前苏联教育家马丘什金、列尔耐尔和马赫穆托夫等倡导问题较学法,由教师引入问题,学生自己有根据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过程,在此过程中他们能够独立地获取知识以及运用原先学过的东西和掌握从事创造性活动的经验。
在我国,也同样有问题教学法的先例,孔子曾言“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3]。也就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由于好奇而自己探索,探索的过程中还可以举一反三,老师适时诱导、引发、帮助学生求知。孟子也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依靠学生自求自得。
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如讲授法已不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方法教师讲得累,学生听的累,学习效率低,教学效果差,已不再适用于今天的高职教育了。为培养合格的职业教育学生,我们应大力促进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问题教学法由来已久,从古代到现代都有使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过程步骤也以完善,效果较传统教学法有很大的提高。问题教学法除了可以让学生获得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提升综合素质,而且为实现教学目标启动事半功倍的作用。
2 问题教学法在《化学分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笔者以高职化学分析技术教学中称量误差的减免为例,从“明确任务-制定计划-执行计划-结论验证-交流总结”五个步骤实施。
2.1 明确任务
明确任务即提出问题。问题教学法能否成功实施,创设问题是很关键的一步,教师所设计的每一个问题,必须是在对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充分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提出了的。而且还应根据人们对于了解认识事物的特点来设置问题。认识的过程一般是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因此在创设问题时,要由易到难,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在《化学分析技术》的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熟悉的内容入手,结合实际,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称量误差的减免是化学分析中一个基础性的内容,单纯的文字概念枯燥乏味难于理解记忆。采用问题教学法,由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误差?误差的种类有哪些……”通过问题激发学生去思考,促进自主学习。
2.2 制定计划
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由于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常常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或者其他自主形式进行,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讨论,集思广益,收集信息,分析如何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例如称量误差的减免,里面包含了多个内容,称量、误差、误差的减免就是学生分析问题的关键,在此基础上便于进行后面的内容。
2.3 执行计划
此过程就是学习为解决问题所必须掌握的的知识和技能。根据上一步骤所罗列的知识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可通过查看教材,实际操作等方式来学习,最终落脚点是解决问题。在实际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有时不够全面、深刻、准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根据情况进行补充,或者由其他学生补充,或者再次分组讨论,不拘形式,务求将问题解决。通过这种自主的方式获得知识点,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更加深刻,比单纯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更加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不再是痛苦的。
2.4 结论验证
在分组讨论后,各组得出了初步的结论,但结论的正确与否不确定,就要求进行组内的验证,教师适时指导。可以通过与教材上的知识对比,也可以通过实践来进行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更加深刻,同时也是一个复习旧知识的过程,既强化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
2.5 交流总结
这一过程也极为关键,是知识的系统化和拓展的过程。要求每组指派成员对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由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整体总结完成后,由教师进行评价总结。通过交流总结,不仅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强化,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文化素质,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通过五步完整的实施问题教学过程,问题教学其实质就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和创设的问题不只要符合课本的知识结构,还应该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一致,并且使学生能够运用已拥有的知识和能力。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启发学生通过客观事实推论道理,结合实际更有利于对于理论的理解。
3 结束语
不同于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问题教学法是一种由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独立自主的学习、思考,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一种教学模式。笔者将问题教学法应用于《化学分析技术》教学中,在实践中摸索成长,现已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升了课堂效率,改善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困难的情况,并且也有效的改变了以往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法。教师创设问题,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升自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陈述表达等多种能力。同时,问题教学法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对课堂的参与程度提高。
现代教育中,我们不断的提倡素质教育,身为高职院校老师的我们应致力于提高课堂效率,采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们领会探究问题的乐趣,为学生创建一个提升能力的舞台,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陈述表达能力等,让教学和学生的能力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1]敖洁.问题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13(4).
[2]余德生.让课堂充满问题让问题充满思考——新课程标准下运用问题教学法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2007,21(8).
收稿日期:2014-04-23
作者简介:丘颂芳(1971-),女,东莞市商业学校(东莞市幼儿师范学校)英语高级教师。研究方向:英语学科,教育管理。(广东 东莞/523107)摘要:本文通过对幼儿英语教育现状的分析,就在学前专业英语课的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与培养学生的英语教学技能提出建议,目的是为幼儿园输送更多优秀毕业生,培养更多合格的幼儿英语教师。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技能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5-0064-03一名合格的幼儿英语专业教师既要通晓英语专业知识和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知识,还要精通幼儿英语教学理论,且要具有较强的教学技能。作为学前专业的英语教师,如何利用学生在校的三年时间来提高英语基础和培养他们英语教学技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的基础上,成为能上英语活动课的幼儿英语教师,是我们每一位学前专业英语教师的应该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更是我们的责任。
加涅的学习层级论认为学习任何一种新的知识技能都是以已经习得的、从属于它们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知识技能在前,能力发展在后。根据加涅学习层级论,我们学前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中把教学技能培养进行分割――分内容、分层次、分阶段培养训练。所以我们对学前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技能培养也是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
一、第一阶段(一年级):英语基础知识学习强化阶段
本阶段采用学前专业英语教材,强化学生的英语基本知识(必备素质)即是语言知识(词汇、语法等)和语言技能(听说读写),结合学前专业的特点,我们的课堂除了基本的词汇和语法之外,重点训练学生的语音语调和提高学生口语能力。
1.强化学生英语的语音语调训练
幼儿英语教育是对幼儿第二语言的启蒙教育,应以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语言的敏感性和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为主要目的。幼儿阶段的孩子语言模仿能力最强,可塑性大,教师的语音语调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
语音训练是学前专业学生英语基本功的第一关。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发音,才能大声朗读和对话,语音关过好了,后续的训练就容易进行。学习语音语调的主要手段是模仿,例如在平时学习时,我们要求学生大量地重复练习48个音素、各类专题单词(如动物类、水果类、游戏类、颜色类„)的发音,朗读句子、儿歌和短篇童话故事。我们要求学生跟着老师和磁带大胆地模仿,大声地读和说,把英语语音完全当作一种新的知识和技能来学。通过语音语调的训练,让学生拥有正确的发音,地道的英语语调,在未来的教学中才能更好地教授幼儿英语。
2.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幼儿期是语言听说能力形成与发展的最佳时期,幼儿英语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听说技能和口语表达能力,才能运用简练的英语口语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幼儿注意倾听、大胆开口说和初步运用英语交流和表达思想的能力。
在一年级阶段的学前英语教学中,口语训练是最重要也是难度最大的一项任务。口语不光是“说”,也包含“听”。我们在上课时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运用各种方法,加强听力技能训练,让学生养成多听录音的好习惯。在口语训练中,尽量创设交际语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阶段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由开始的机械模仿练习逐渐过渡到学生的自主口头表达练习。除了课堂英语教学训练,我们学前专业部英语教研小组在一年级阶段组织各种活动,如英语儿歌诵读比赛、英语演讲比赛、讲英语小故事比赛、英语童话短剧表演比赛等,以赛促练,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口语能力的培养是学前英语言语技能培养的基础和关键,对于学前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第二阶段(二年级):英语教学技能学习、训练阶段
此阶段,我们采用学前专业英语教材。这阶段学前专业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弹、唱、跳、说、画等专业技能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已开始接触各科的活动指导课程的学习,也有到幼儿园观摩和见习的体验,对幼儿园的英语活动课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体验。只有掌握了这些专业理论知识和幼师专业技能,学生在练习组织英语活动课时才能去考虑、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规律和语言习得规律,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策略和方法,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采用他们已经具备的基本的演唱、舞蹈、乐器伴奏、编排童话短剧以及绘画、折纸、制作教具等方面的能力去组织英语活动课,去激发孩子们的英语学习兴趣。这一阶段,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训学生的英语教学技能:
?专业建设?中职学校专业英语教学探究1.英文儿歌和童谣的说唱训练
儿童的最初启蒙大都是从儿歌、童谣开始的,幼儿英语教育也一样。儿歌是幼儿英语学习的重要载体和活动形式。儿歌中的节奏和乐感在语言学习中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儿童英语故事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思维、分析和表达能力,可以使幼儿在动手、动嘴、动眼、动耳、动脑等各种途径的学习中获得亲身体验。而儿童英语歌曲不仅带给幼儿英语知识,而且带给幼儿一种积极的心理影响和引导。总之,英语儿歌、英语故事、英语歌曲能唤起幼儿学英语的热情,提高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幼儿的记忆力,训练幼儿发音的准确性,增进幼儿英语语感,帮助幼儿提高语言能力以及其它能力。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英语儿歌、英语故事和英语歌曲的作用和在实际学习活动中的应用是很重要的。在英语儿歌、英语故事、英语歌曲方面,要求二年级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校本教材中的英语儿童歌谣、歌曲、故事,要求学生能做到用钢琴弹唱幼儿英文歌曲,讲述简单的短篇英文童话故事和有节奏地朗读英语儿歌(童谣)。
2.英语活动课游戏技能的培养
游戏是最受幼儿园小朋友欢迎的一种活动,也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幼儿园孩子的最主要的活动形式,它能调节大脑,活跃神经,缓解疲劳,消除紧张,提高效率,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英语游戏活动使幼儿对英语的习得过程变得愉快、有趣、轻松,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需要,适当开展如找朋友、传口令、听指令做动作等游戏,能极大地激发幼儿学习动机,促使他们语言、音乐、肢体运动等智能的发展。学前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应领会游戏在幼儿英语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掌握教学游戏的结构和分类,掌握英语游戏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技巧,并懂得游戏创编。我们要求学前专业的学生要充分了解孩子的兴趣和爱好,结合教学内容去设计更多的游戏来使孩子对英语产生更大的兴趣,激发孩子学习英语的热情。为了激发学生创编游戏的热情,我们在二年级第二个学期,我们组织小、中、大班阶段的不同内容的幼儿英语活动课教学设计比赛,把一些优秀活动教学设计和活动游戏在同学中推广和学习,使同学们的教学技能在比赛中提高,而且通过比赛,同学们可以学习和掌握很多不同类型的游戏。
3.幼儿园英语日常用语训练
幼儿园英语日常用语对创设英语学习环境,帮助幼儿形成最初的英语语感和习得英语起到很大的作用;幼儿园英语日常用语为幼儿的英语学习营造宽松、愉悦、和谐的语言氛围,从而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英语听说能力;二年级阶段,我们学前专业的英语强化幼儿园英语日常用语的学习,如英语礼貌用语、课堂用语、交际常用语,入园离园英语、活动游戏英语、就餐英语等。为了促进学前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各项英语教学技能的发展,二年级第二个学期我们学前专业学生都要进行英语课文朗读、英语语音、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儿歌、讲英语故事、英语课堂组织用语等技能的校本证书考核,来提高学生的幼儿园英语日常用语的学习效果。
三、第三阶段(三年级):英语活动课模拟训练和顶岗实习阶段
第一学期,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幼儿英语活动指导》。我们把幼儿园英语活动课搬进课堂,锻炼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我们将英语活动课设计、活动内容处理、教学实施、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及各种教学微技能等有机渗透于教学中,运用微格教学理论,对英语活动课的微技能进行分解、示范,让学生利用校内的功能室,如语言学习室和微格实训室等对各项技能进行自练、互练、展示、自评、互评,然后逐层组合单项技能并进行模拟教学实训。通过学、做、练,达到熟练掌握英语课堂教学基本技能。在这基础上,我们进行幼儿英语活动课模拟训练: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观看优秀幼儿英语教师组织英语活动课的课例,要求学生从每个活动课程的教学因素和组织环节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和评议,找出这些优秀教师的教学特色和亮点,让学生从中学习和模仿。其次,教师为学生布置授课任务,学生要根据授课对象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进行活动课教学设计、编写活动方案。为突出幼儿英语教育的特殊性,在备课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设计英语游戏、英语歌谣、英语短剧,并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如图片、模型、多媒体教学课件等,为学生下一步的模拟教学做好充足的准备。最后,学生在课堂进行模拟教学,其他学生充当幼儿园的孩子配合其教学,教师要认真倾听,做好记录,并进行现场评议。指出学生授课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其分析原因,并找到解决的办法,确定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案。在三年级第二学期教学实习前我们会集中对学生进行英语活动课教学设计的撰写、英语活动课的组织等环节全面的、综合辅导。实习中我们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踪、监控、指导,实习期间通过对学生问卷和对实习幼儿园访谈了解学生教学技能掌握运用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杜希春.当前幼儿英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教育,2008(9).
[2]汤丹.学前英语教师师资培养的特殊性[J].学前教育研究,2008(7).
[3]祁宏伟.如何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技能[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
[4]杨文.幼儿英语教学法[M].北京: 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
[5]李妍.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及建议[J].中国校外教育,2009(8).
【中职院校有机化学教学探究】推荐阅读:
关于中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09-19
中职体育教学方法探究10-03
谈中职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实施论文11-03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职业技能培养措施探究10-16
高职院校教学方法06-01
高等艺术院校教学方法07-09
师范院校学生暑假教学实践报告05-28
浅谈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06-03
高职院校室内设计教学论文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