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_教学设计_教案(共10篇)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是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2.掌握雅尔塔会议及主要协议。
3.掌握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
4.掌握意大利投降;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诺曼底登陆;苏军攻克柏林,德国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结束;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5.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果及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形势的变化,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分析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重大意义,提高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
3.全面深入地把握法西斯集团瓦解、灭亡的过程,提高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基本掌握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后,各国团结协作,相互联系,共同为反对法西斯侵略集团作出贡献,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树立为人类和平和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2.雅尔塔会议。3.斯大林格勒战役。
(二)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结构与过程
一、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背景:①法西斯国家已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也是英、美等国最大的威胁。全世界受法西斯侵略和威胁的国家 要联合起来共同对敌,这是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基础。②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终于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2.时间:1942.1.1 华盛顿
3.标志:1942年1月,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它们保证全力对法西斯国家作战,互相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和议和。这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4.作用: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和不断壮大,改变了力量的对比,成为战胜法西斯国家的有力保证。
二、大战的转折
◆1、1942.7~1943.2,斯大林格勒会战,苏军胜利,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2、1942年6月,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海战,美军战胜日军。3、1943年,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英军战胜德意军队。1943.9意大利投降,标志着法西斯集团开始解体。
三、法西斯的覆亡 1.诺曼底登陆
1944.6.6,美英军队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P60)一方面是苏联从东线向法西斯国家展开猛烈的进攻,其他盟国从诺曼底登陆,从西线展开对法西斯国家的进攻,这就存在两个战场,而先存在的东线自然就是“第一战场”,后来的西线就被称为“第二战场”。2.雅尔塔会议 ①背景:会议是在德国失败已成定局的形势下召开的。
②主要议题:1945年2月4~11日,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苏联克里木半岛雅尔塔举行了国际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斯大林、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以及三国外交部长、参谋长和顾问等。
③会议内容:会议讨论的问题范围广泛,主要问题为:(1)处置德国问题。三国制定了最后击败德国迫其无条件投降的计划。德国投降后,三国将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设立盟国中央管制委员会进行协调管理。三国同意从英、美两国占领区划出一个地区,交由法国占领,并邀请法国参加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④意义:这次会议还是为消灭法西斯国家,进行了总体的规划,加快了盟国最终消灭法西斯势力的步伐。3.德国投降
诺曼底登陆战役结束后,德军处于东西两线作战中,其失败的速度明显地加快了。到1945年5月8日,由苏联元帅朱可夫主持,在柏林举行了德国无条件投降仪式。至此,横行一时的纳粹德国彻底失败。欧洲战场战争胜利结束。4.日本法西斯的败降和二战结束
①原因:苏联对日宣战;1945.8,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1945.8,中国抗日军民大反攻。
②投降:1945.8.15,日本宣布投降;1945.9.2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5.二战的影响
(1)消极影响:使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给世界带来了空前的浩劫。
(2)积极影响:①二战结束后,一些战时的军用技术迅速转为民用,促进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生与发展。(如原子弹技术导致了原子能的应用,导弹技术导致了航天技术的发展。)②受苏联影响,二战后世界上诞生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如中国、越南、朝鲜、蒙古、东欧八国等二战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③沉重打击了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如印度、巴基斯坦、埃及、纳米比亚等国二战后走上独立道路。)
6.二战的启示
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7.二战胜利的原因
①战争的正义性。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战争遭到了包括本国反战力量在内的世界人民的强烈反对。
②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协调了反法西斯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行动,充分地发挥了人力、物力、财力优势,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③反法西斯国家团结战斗,共同对敌。
④世界各国人民为赢得战争的胜利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人民是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课后习题
第11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单项选择
1.2007年是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的()
A.55周年纪念
B.65周年纪念 C.75周年纪念
D.85周年纪念
2.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基础的是
()
A.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B.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C.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D.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斯大林格勒战役显示了苏联人民团结战斗的顽强精神。他们战胜的敌人是()
A.德国法西斯
B.日本法西斯
C.意大利法西斯
D.德、日法西斯 4.下列国家没有参加雅尔塔会议的是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苏联
5.如果世界人民要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应该选择的时间是
()
A.2004年5月8日
B.2004年9月2日
C.2005年5月8日
D.2005年9月2日
6.成语“求同存异”同样适应于对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评价。反法西斯联盟国家中的“求同”是指
()
A.联合起来,共同反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
B.保持意识形态的基本一致
C.各国宗教信仰、语言的使用尽量统一起来
D.实现不同种族的大融合7.下列事件发生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后的是
()
①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②诺曼底登陆战成功 ③德国投降,欧洲战事结束
④日本投降,二战结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关于德国法西斯失败原因的分析,错误的是
()
A.美国原子弹的震慑
B.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抗争
C.没有击溃英国、苏联,无法避免两线同时作战
D.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共同配合
9.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彻底根除了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 B.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C.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D.使世界人民更加意识到和平局面来之不易
二、材料分析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6个国家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各国保证竭尽全力,互相合作,彻底打败德、意、日三国轴心及其附庸,决不单独与敌人停战或媾和。
材料二 „„把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的国家集合到了反法西斯的大旗之下,从而极大地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大大增强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1)材料一中的26个国家主要以哪些国家为代表?(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事件产生的重大历史意义?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分裂。” ——斯大林(1945年2月于雅尔塔)
(1)材料中的“战时”、“共同敌人”、“同盟”各指什么?(2)战时盟国能保持团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最终结局怎样?结合中国近代现代史所学内容,指出斯大林的预言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案:1.B 2.B 3.A 4.B 5.D 6.A 7.D 8.A 9.A 10.(1)苏、中、美、英。(2)《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11.(1)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法西斯国家;世界反法西斯同盟。(2)需要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
(3)破裂。正确。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为“打倒列强,除军阀”,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基本上消灭了北洋军阀,国民党发动反革命政变,国共关系破裂;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为了共同抗日,国共两党进行第二次合作;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于1946年发动内战,国共关系再次破裂。
板书 ● 课堂板书
第11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二、大战的转折
三、法西斯的覆亡 1.诺曼底登陆 2.雅尔塔会议 3.德国投降
萨拉热窝事件;一战爆;欧洲三条战线;西线三大战役;俄国革命和退出大战;美国参战;一战结束。
2.思想教育目标:
①一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相互争夺,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
②战争给垄断资本家带来巨额利润,但给交战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这场世界大战是一场罪恶的战争。
③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把交战国人民的革命运动推向高潮,加速了一战的结束。3.能力培养目标: ①通过对一战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的分析,逐渐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能力。②从战争引起各国人民的革命,各国人民革命又加速了战争结束的过程分析,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萨拉热窝事件和西线三大战役 2.难点:
大战的性质和战争与革命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时数:5课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述法、读书指导法、投影仪、挂图、电视、放相机
(五)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是如何形成的?
2.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后,两大军事集团为什么疯狂扩军备战? [导入新课] 19c末20c初,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经济发展快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导致两大敌对军事侵略集团为了争霸权和殖民地,都在积极地准备战争,进行疯狂的扩军备战,一战的爆发,已经不可避免了。[讲授新课]
一、大战爆发的原因及其导火线:(板)1.大战的原因(板)
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②两大对立的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和疯狂的扩军备战
直接影响大战爆发的地区是巴尔干半岛,它成为帝国主义各国之间争夺的一块“肥肉”,成为大战一触即发的“火药桶” 2.巴尔干危机(板)
(挂《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形势图》)巴尔干半岛是欧洲的东南门户,紧联着小亚细亚,是欧洲大陆通往中近东的必经之地。这里山多林密,地势险要。巴尔干及地中海地区有丰富的煤、铁、石油、棉花等资源,是帝国主义竞相掠取的战略物资。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都在这里渗透,大战前法国在巴尔干地区的投资额达40亿马克,英国约有5亿马克,德国约有20亿马克,奥地利的金融资本亦向巴尔干地区国家输出大量资本,拥有一定影响。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在这个地区的资本输出相当可观,互相排挤,因此,这一地区长期以来是帝国主义剧烈争夺的场所。这里多民族聚居,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各不相同,经常发生纠纷。长期以来,又受土耳其的统治和奴役,特别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干涉,成了各种矛盾的集合点。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巴尔干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巴尔干人民与土耳其封建统治的矛盾,巴尔干各国及各民族之间的矛盾等交织在一起。其中,主要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帝国主义为了争夺巴尔干半岛,先后经过了两次巴尔干战争。到大战爆发的前夕,欧洲的巴尔干半岛成了随时可以爆炸的火药桶。(p35——p36小一段)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到新被奥国吞并的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并访问波斯尼亚的首府萨拉热窝。在两次巴尔干战争以后,塞尔维亚反对奥匈帝国的呼声日益高涨,奥匈帝国认为塞尔维亚是它进行民族压迫的主要障碍和威胁,因此他们决定这次军事演习以塞尔维亚人为假想敌人,来打击和威胁塞尔维亚人。奥匈帝国的这种挑衅和威胁激起了塞尔维亚人的极大愤慨。民族主义军人团体黑手党决定刺杀斐迪南,以打击奥匈帝国的侵略气焰,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普林西波等几个青年接受了这个任务。6月28日,斐迪南偕同妻子检阅了军事演习。当参加完萨拉热窝市政厅举行完的欢迎仪式后,乘敞蓬车行至一个街口时,普林西波连发两枪,夫妻俩双双毙命,关于这一事件的经过,请看录像《萨„„事件》。(播放录像片《萨拉热窝事件》)3.萨拉热窝事件(板)
去了才知道是部大片---《后天》。讲的是地球一场气候灾难中,人类努力求生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最后主人翁总能幸运地成为英雄。故事中,科学家杰克的研究理论开始不被认可,天才常总是让人很难理解的,这似乎不分国界!为了拯救自己的儿子,杰克与伙伴以身涉险,途中一伙伴失足,悬空临难,在自取灭亡和连累伙伴中,他勇敢地选择了前者,割断了系连着自己和伙伴的绳索,大无畏地奔向了死亡。这让我想起了书上看过的一个故事,说的是印第安人在爬山时,如果失足,坠崖时不会大声惨叫,因为那样会影响伙伴,以致其慌乱出错。这样的理智很能令人肃然起敬,感动不已。
故事的另一个端是杰克的儿子与同学身困纽约,大台风引起了海啸,巨浪盖天地扑向纽约城,几组汽车被冲的镜头让人不禁感叹机械文明的脆弱。杰克的儿子的女同学在逃命的过程中,舍身救了一家黑人妇孺,人救出后,只见黑人妇女仍指着“的士”大喊着,女同学再次玩命地涉水过去了,车上原来还剩个皮包,这一过程中,女孩的脚受伤了。我以为,电影的编剧还是有点种族歧视,或者说是对生活爱下层的贫贫众生理解不够。他以黑人妇女在面临灾难时仍然的贪婪衬托女孩舍身救人的高尚,这样的手法背后的东西。
杰克的儿子和他的伙伴们留躲于图书馆,海啸过后,淹城的海水结成后后的冰,气温急降,他们取图书馆里的书烧以取暖,人类的精神文明在这场浩劫中于此帮上了大忙。杰克经万苦,找到了被困的儿子,此时气温回转,恢复。他们乘直升飞机离去。令人欣慰的是:本以为在这样的大灾难中,杰克的儿子和他的伙伴们能生还已算奇迹,谁知在劫后的废墟上出现了其他的生还者,为数还不少。---此一笔,赞美了生命的灵性.
人类生命力的顽强。其震撼效果与我日前见一种子发芽成长裂一直径3米的巨石有一比!
课程名称: 世界近代史
英文名称: Mordern History of the World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总 学 时: 72
讲课学时: 64
讨论学时: 4
习题学时: 4
学分: 4
适用对象: 普通高校本科生
先修课程: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一、课程简介
世界近代史是师专政史专科专业的必修课程。世界近代史是世界从地区间相互分散隔绝到形成统一整体世界的过程。是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并走向成熟的历史。世界近代史的上限是1500年,下限是1900年。通过世界近代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与世界近代史有关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抓住世界近代史的本质、主要矛盾和重点。
二、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世界近代史是给人文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世界近代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通过学习,要使学生立足于全世界全人类,从宏观的角度掌握1500—1900年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并向全世界扩张的历史,了解整体世界历史的形成,认识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基本要求
学习和讲授世界近代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同借鉴和吸收西方史学研究成果。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受传统理论和框框的限制,要突出世界近代史的主旋律,突出它的本质和精髓:突出资产阶级历史革命性,正是他们的活动,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使世界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同时也不忽视资产阶级的反动一面。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绪论:世界近代史通论
第一章 16世纪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 商业革命
第二节 文艺复兴
第三节 宗教改革
第四节 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 16世纪中国和日本
教学重点:介绍西欧资本主义的扩张和发展,主讲三大事件:一是地理大发现,二是文艺复兴,三是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
教学难点:分析三大事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为何将1500年左右作为世界近代历史的开端;了解几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增强全球意识;达到认识这些事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的巨大作用。
第二章 17世纪到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二节 欧洲大陆的封建专制国家
第三节 欧洲启蒙运动
第四节 17到18世纪中叶的东方诸国
第五节 西欧列强的海外扩张及其后果
教学重点:第一,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二,法国和欧洲主要国家的封建专制制度;第三,明末清初的中国、日本;第四,西欧殖民扩张的两重性。教学难点:分析东西方社会差距形成的原因。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两大内容:一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准备时期,即革命的“前夜",西方国家处于上升曲线;二是东方及欧洲以外地区国家的衰落,即下降曲线。掌握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增强奋发图强和爱国意识。达到既知“西”又知“中”之目的。
第三章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1776——1849)
第一节 美国革命
第二节 法国大革命
第三节 拿破仑帝国
第四节 维也纳会议与19世纪前半期的革命运动
教学重点: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帝国。
教学难点:分析比较美国、法国、拉美和欧洲革命的共同特点及不同之处,总结出各个革命的性质、特点、成果和局限性。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美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内容;了解并分析比较美、法、拉美、欧洲革命的特点及异同,总结各个革命的性质、特点、成果和局限性;达到深入了解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目的。
第四章 工业革命和国际工人运动
第一节 英国工业革命
第二节 工业革命的扩散及其影响
第三节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教学重点:一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革命。二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教学难点: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科学分析。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英国工业革命及其在西欧北美主要国家的扩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了解和认识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的作用;增长历史哲学意识;使学生达到全面认识历史发展动因的目的。
第五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世界市场的形成第一节 欧美的民族民主运动、改革运动
第二节 自由主义思潮
第三节日本明治维新
第四节资本主义入侵下的亚非拉诸国
教学重点:一是德国统一运动、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二是日本明治维新。
教学难点:学术界尚未定论的重大问题,应向学生解释清楚。尽量利用最新科研成果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学生了解19世纪中期是资本主义全球大发展时期;掌握英国议会改革、美国内战、德意统一运动、日本明治维新;增强世界一体化
意识。
第六章 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世界的整体化
第一节 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
第二节1 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欧洲的殖民帝国和亚非拉人民的反殖民斗争
第四节 世界的整体化
教学重点: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整体世界的概念。
教学难点:对垄断的评价。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的原因;掌握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力争达到对资本主义有较全面、客观的认识。
五、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
名词解释:
圈地运动 倒幕运动 启蒙运动 拿破仑 俾斯麦 克伦威尔 林肯 萨拉托加战役 克里米亚战争 三十年战争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常识》 《门罗宣言》 明治维新 列宁主义 修正主义 开明专制 西进运动
简答题:
1、地理大发现的背景有哪些?(4分)
2、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是什么?(4分)
3、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是什么?(5分)
4、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是什么?(5分)
5、巴黎公社实行的革命措施是什么?(5分)
6、英国工业革命的后果是什么?(5分)
7、第二次革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5分)
8、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上的变化有哪些?(5分)
9、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是什么?(5分)
10、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球性资本主义市场的特点是什么?(5分)列举题(15分)
1、列举德意志统-过程中三次王朝战争的时间及名称(3分)
2、列举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艺术家及作品(6分)
3、列举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及其代表人物(6分)
4、意大利统-的三次王朝战争(3分)
5、帝国主义的特征(5分)
6、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形成(5分)
思考讨论题1、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15分)
2、试比较英法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15分)
3、试比较俄日两国废除封建制,走向资本主义的异同(15分)
4、论述英国在近代史前期成为世界最强大帝国的原因,而它在近代后期衰落的原因又是什么?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式:世界近代史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后辅导答疑为辅。同时适当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等。
七、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实例教学法为主。
八、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章节 教学环节 讲课习题课 讨论课 实验 其他 合计
绪论 4 4
第一章 4 4
第二章 10 10
第三章 20 4 24
第四章 8 8
第五章 12 4 16
第六章 6 6
合计 64 4 4 72
九、考核方式
专题作业与期终闭卷考试相结合十、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教材
《世界史?近代史编》(上、下卷),吴于廑、齐世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参考书
(1)《世界近代史教程》,彭树智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斯塔夫里阿诺斯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3)《新编剑桥世界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4)《资本主义史》,(法)米歇尔?博德著,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
(5)《新教理论与资本主义精神》,(德)马克斯?韦伯著,三联书店1987年版。
(6)《法国革命史》,米涅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7)《旧制度与大革命》,(法)托克维尔著,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8)《论美国的民主》,(法)托克维尔著,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9)《拿破仑时代》(中译本),乔治?勒费弗尔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0)《美国史纲》,黄绍湘著,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
(11)《英国工业革命史》,林举岱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2)《日本近代史》,万峰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13)《英国史》,蒋孟引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4)《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长编》(第一卷),何宝骥、李应柴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5)《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长编》(第二卷),胡瑾、闵宝利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6)《非洲通史》(近代卷),艾周昌、郑家馨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7)《拉丁美洲史稿》(上、下、),李春辉著,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18)《拉丁美洲史稿》(第三卷),李春辉等著,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大纲制订人:史晓红 大纲审定人:
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的原理; 2.进一步掌握电压表、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及规则;
3.通过使用滑动变阻器,进一步理解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巩固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过程方法:
1.通过测量小灯泡的电阻,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
2.通过学生根据实验课题选择仪器、设计实验、制订实验操作方案等,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操作、结论的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周密、严谨的科学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共同完成的操作及实验过程中,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利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小灯泡的电阻 学习难点: 自行设计科学的、完整的实验操作方案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大家回忆一下欧姆定律的内容,欧姆定律的表达式是怎样的?这三个量中如果已知两个是否可以求得第三个?
欧姆定律I=U/R的变形公式有几个?
一个是U=IR,一个是R=U/I,对于后者,可不可以说导体的电阻R与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而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呢?也就是说,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越高,导体的电阻R就会越大;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导体的电阻就会越小?
学生回答
〖师〗电阻是物质本身的性质,是由导体本身的因素决定的,和导体两端是否有电压,电压多高,以及导体中是否有电流,电流的大小都没有关系。电阻只与本身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和温度有关。所以对于变形公式R=U/I,不能单纯从数学的角度理解。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伏安法测电阻
【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想知道某种灯泡的电阻是多大,该怎么办呢? 【设计方案】
我们只要能测出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利用欧姆定律的公式变形可得出灯泡的电阻值。
1.如何能测出灯泡的电压值? 2.如何能测出灯泡的电流值?
3.欲使灯泡连接在电路中,应该再加一些什么器材?
4.要多测几次,观察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阻值是否相等,如何才改变其电压值?接入什么器材好?
与学生一起讨论以上问题,让学生回答电路的设计应该是怎样的,最后确定实验电路如下图。
【注意事项】
①注意观察电流表、电压表的指针是否指在“0”刻线处,如果不在,还要注意先调零; ②在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要始终处于断开状态;
③如果使用的导线芯是多股细铜线,连接时要将其顺时针缠绕在接线柱上,这样拧接线柱时会越旋越紧。
④合上开关前,滑片应该在滑动变阻器阻值最大的位置上,以防止电路中电流突然过大。
⑤读数时,眼睛正对刻线,确保读数正确。【进行实验】 将数值填入表格内。
【评估与交流】:
你能从这些数值中看出还有什么规律吗?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1.2过程与方法 :
通过速度的探究体会速度的大小体会速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的习惯,及应用公式来解题的计算能力。对速度概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能结合生活实际应用。
2.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2.2 教学难点 建立速度的概念
“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用直尺、小车、秒表等
4.标签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师】我们学校刚刚举办完了秋季运动会,不少同学在运动会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啊,小明跑步很厉害,那么现在问题来了,我们说小明跑得很快,通常情况下,我们是怎样来确定运动物体的快慢呢?这就是我们今天主要来探究的问题。
【师】我们都知道,运动会评判跑步成绩有秒表,汽车开动看速度有时速仪表,它们是如何来衡量运动快慢的?
【生】通过速度。
【师】对了,很好。接下来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1)运动会的百米赛跑时,在比赛过程中判断哪位运动员跑的快些,我们用的是什么方法?在终点时我们又用的是什么方法?
【生】用秒表测速,根据每个人从起点到终点所用的时间来判断快慢。
(2)小华步行,而爸爸骑自行车,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生】可以观察他们的运动路程的多少来判断快慢。
【总结】总结: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时间短运动快,时间长运动慢;也可以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路程长的运动快,路程短的运动慢。
6.2 新知介绍
一、速度的计算 【师】
物体的运动快慢用速度表示。类比密度的定义引入速度的定义。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师】通过上面我们的讨论结果,确定速度有两个办法:
比较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
比较相同时间所经过的路程。综合条件,可以得出速度的计算方法: 速度的计算公式:v=s/t 速度常用单位有两个: 米/秒——m/s 千米/每小时——km/h 【师】两个单位经常会在一个题目里面同时出现,所以我们要对单位进行换算,下面我们来练习下:
(1)1m/s=_____ km/h(2)5m/s=______km/h(3)72km/h=_____m/s 【师】方法很简单,只要把长度单位对应上,时间单位对应上,然后进行计算就可以。1km=1000m,1h=3600s 所以1km/h=1000m/3600s=1/36 1m/s=3.6km/h 所以上题的答案是:(1)3.6(2)18(3)20 【速度快慢的比较】
【例题】汽车速度是36千米/小时,优秀短跑运动员的速度是10米/秒,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自行车每分钟通过0.6千米的路程,三者速度相比较()
A.自行车的速度最大 B.短跑运动员速度大 C.汽车速度最大 D.三者速度一样大 【分析】 速度有两个单位,其换算关系为1m/s=3.6km/h. 汽车速度为36km/h,运动员速度为10m/s=36km/h,骑自行车速度为v=36km/h,比较可知三者速度一样大.故选D.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张图,大家来说下图片能表达的意思。
【生】表示的是限速40km/h。
【师】对,那么这里的速度40km/h,是怎样的速度呢?
二、匀速直线运动
【师】我们知道,速度是一个可以随时改变的物理量,就拿汽车来说,踩一脚油门,速度就变快了。
所以我们现在提出两个概念,一个是瞬时速度,顾名思义,就是一个瞬间的速度大小。一个是平均速度,就是速度保持不变的情况。
知道了这两个物理量之后,现在告诉我,什么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生】速度保持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会改变的,一种直线运动。
【师】大家回答得很好,那么平均速度有一个特点,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分析。
【分析】 在百米跑的过程中,某运动员10s钟到达终点,观察记录得知,他跑到50m处时,用时5.5s.经过5s时跑到45m处,分别求全程的平均速度、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
【师】题目中需要我们求平均速度,现在老师告诉大家,平均速度就是将你所要求的这段总路程s,除以这段总路程所用的时间t,所得的结果也就是这段路程物体的平均速度。
所以他的前一半路程:v平均=50m/5.5s=9.09m/s 后半段路程:v平均=50m/4.5s=11.11m/s 全程v平均=100m/10s=10m/s 下面你们来解答下他的后面的问题。【生】
前一半时间v平均=45m/5s=9m/s 后一半时间v平均=55m/5s=11m/s平均速度v平均=100m/10s=10m/s 【师】通过刚刚实际例题的分析讲解,大家清楚了平均速度的计算了吗? 【例子】
某人静止在A位置,与慢走经过A位置,或快跑经过A位置,情况是不同的(运动状态不同),这种不同需要用瞬时速度来描述,第一种情况瞬时速度为零,第二种情况的瞬时速度小于第三种情况的瞬时速度.
百米赛跑运动员,若全程用10s,则10s内的平均速度为10m/s,若测出每一秒内的位移,如第1秒内的位移为8m,则,第二秒内的位移为9m,则
m/s,m/s,第3秒内的位移为11m,则
通过平均速度,对运动员的情况就了解得比较细致了,若能知道每个0.1s内的位移,则对运动情况的了解就更细致了,若能知道每个0.01s内的位移,则对运动情况的了解就更细致了.要更精确的掌握物体的运动情况,则需要知道物体各个时刻的速度。瞬时速度
【师】刚刚说了平均速度,下面我们也来了解下瞬时速度,关于瞬时速度,大家只需要清楚他是一瞬间的速度变化就可以,计算方面不做要求。但是在题目里面,要能明白频闪的定义。
频闪就是拍摄的某一个瞬间物体的运动。
【例题】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果它在每1min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那么这个物体所做的运动()
A.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B.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
C.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可能是变速直线运动 D.既不是匀速直线运动,也不是变速直线运动
【分析】
知识点: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直线运动,关键就在于分析物体的速度是否变化。
题目中给出物体每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我们可以看出相等的时间内路程相等,很多同学直接通过速度的计算公式v=s/t,认为速度也是相等的;这种判断方法是不对的,计算出的速度是1min内的平均速度,可以先快后慢、先慢后快等很多种情况;因此1min内通过相等的路程,可以是匀速的,也可以是变速的;
故选C.
三、速度相关的图像
【师】关于速度的图像总共有两种:
一个是描述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图,我们称之为v-t图; 另一种就是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图,用s-t图来表示。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例题来明确这两种表示关系的特点及区别。【例题】如图所示,能正确描述匀速直线运动各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图象是()
【分析】
A是s-t图象,图线平行于时间轴,物体静止.不符合题意;
B是s-t图象,图线是一条弯曲的直线,物体做变速运动.不符合题意;
C是v-t图象,图线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符合题意; D是v-t图象,图线是一条弯曲的直线,物体的速度增加,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例题】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A.两物体在0~1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B.两物体在15~2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C.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D.两物体在20s末相遇,且0~20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分析】
A、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0~10s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且在此时间内甲物体通过的路程大于乙物体通过的路程,所以v甲>v乙.此选项错误;
B、甲物体在15~20s内的图象是一条和时间轴平行的直线,所以甲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此选项错误;
C、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100m.此选项正确;
D、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不是在20s末相遇,0~20s内通过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此选项错误.
故选C.
【例题】如图所示的图象中,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
A.A与B B.B与C C.C与D D.A与C 【分析】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的图象有两种表示方法:
如果是v-t图象,则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因速度不变,所以图象是平行于横轴的射线,如图B. 如果是s-t图象,则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距离,因速度不变,s与t成正比,所以图象是过点O的射线,如图C.
故选B.
课堂练习
1、一个人骑自行车前进,开始以2m/s的速度匀速走了40m,然后又以5m/s的速度匀速走了50m,则他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A)
A.3m/s B.7m/s C.3.5m/s D.2.5m/s
2、羚羊跑的速度是20m/s,一短跑运动员5S内跑完了50m的路程,汽车的速度是54km/h,三者速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B)
A.汽车、运动员、羚羊 B.羚羊、汽车、运动员 C.运动员、汽车、羚羊 D.运动员、羚羊、汽车
3、在刚刚结束的校运会男子100m短跑比赛中,运动员们快步如飞.关于运动的快慢,有如下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A)
①观众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 ②物理学上用观众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③终点裁判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 ④物理学上用裁判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小明和小红都骑车从家到学校,小明骑车的平均速度是5m/s,小红骑车的平均速度是4m/s,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A.小明从家到学校所走距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比小红的大 B.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比小红家到学校的距离近C.小明到学校所用的时间比小红到学校所用的时间少 D.任何时间小明骑车都比小红快
5、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C)
A.经过4秒,两车相距10米 B.经过6秒,两车相距10米
C.通过40米的路程,甲用时比乙少2秒 D.通过60米的路程,甲用时比乙少2秒
6、某物体作直线运动的情况如图,物体在OA段的速度为v1,物体在BC段的速度为v2.
(1)请你根据图象分析,v1____v2(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此物体全程的平均速度v=____m/s. 答案:大于;2.5
7、一列长180m的列车匀速通过长900m的隧道,测得列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72s.求:
(1)列车运行的速度.(2)列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时间. 答案:
(1)列车的运行速度为15m/s;
(2)列车全部在遂道内运行的时间为48s.
8、如图,是甲、乙两物体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可以获取两物体运动情况的信息有:
(1)甲物体速度比乙物体速度____;甲物体做____运动,乙物体做____运动.(2)若甲、乙同时运动5min,则甲物体比乙多走多少m?
答案:大;匀速;匀速 150;45 课堂小结
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物体的运动快慢用速度表示。
一瞬时速度:一个瞬间的速度大小。平均速度:一段路程的速度。
关于速度的两种图像: 一是描述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图,称之为v-t图; 一种是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图,用s-t图来表示。
课后习题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
板书
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物体的运动快慢用速度表示。
一瞬时速度:一个瞬间的速度大小。平均速度:一段路程的速度。
关于速度的两种图像:
1.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生字,在理解的基础上主动积累词语,复习通过提问理解句子的方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周总理是个平易近人、尊重傣族的传统节日、与民同乐的好总理;了解泼水节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体会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企盼。
3、复述课文中写阿果、阿岩和周总理泼水的情景。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周总理是个平易近人、尊重傣族的传统节日、与民同乐的好总理;了解泼水节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体会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企盼。
2、复述课文中写阿果、阿岩和周总理泼水的情景。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教师: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有各民族的习俗和文化。你知道哪些民族及他们的文化?
2、教师:傣族被称为“水的民族”,泼水节是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祝福吉祥的节日。
3、板书课题:《
29、泼水节的怀念》。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教师: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大意。
2、学生按要求预习。
3、检查指导。(1)指名带读,读准下列词语。吉祥晶亮耀眼大街小巷流淌魁伟示意保镖
(2)指名分节读课文。(板书学生读错的字,纠正。)(3)说说课文大意。
三、研读课文,领会中心。
1、教师:朗读课文第1节,思考:傣族的泼水节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呢?说说你对泼水节的理解。
2、教师:自由朗读课文第2——9节,想一想:你从哪里感受到傣族人民在泼水节中的快乐?
3、教师:1961年的泼水节尤其令人难忘,这是为什么呢?
4、默读2-9小节,用直线划出描写总理的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5、傣家兄妹在泼水节中的表现又是怎样的?(指导朗读)
6、当他们知道在眼前的傣家人是周总理时,他们两人的表现怎样? 读下面的句子,提提问题,再联系上下文想办法解决。(1)阿果和阿岩站住了,愣住了。
(2)阿岩和阿果闭上眼,幸福的热泪和着净水一起流着„„
7、读一读课文最后一小节,说一说:为什么“这一幕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
四、课堂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中写阿果、阿岩和周总理泼水的情景。
五、作业布置。
课后习题
1、抄写词语(4遍)。
2、在记忆里,哪个节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与同学交流。
板书 板书设计:
29、泼水节的怀念
1.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识记“曦 暖 满 枕 抬 睫”6个生字,会写“暖 满 枕 抬 睫” 5个字,积累词语“花束、香气、温暖、露水、枕头、睫毛”6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背诵课文。
3、能读懂诗歌的内容,并展开想象对太阳说几句话。
4、体会太阳给人们带来的朝气和光明。
2.教学重点/难点
1、在阅读中识记“曦 暖 满 枕 抬 睫”6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背诵课文。
2、能初步读懂诗歌的内容,并展开想象对太阳说几句话,想一想,太阳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在上课之前,先请小朋友猜个谜语吧。读一读:
圆又圆,像火球,一大早,准时到。
花草树木有了它,生机勃勃又一天。
2、揭示谜底:太阳,齐读。
3、师:太阳将全部的爱倾注给了我们,此刻她有心声,想对我们诉说。板书课题:
1、太阳的话
4、简介作者:艾青,现、当代诗人,是一个对中国现代诗歌发展有着很大影响的诗人,他的作品非常棒,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太阳的话》就是艾青作品中的一首诗歌。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边听边想:仿佛看到了什么?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遇到生字想办法记住它。
3、检查学生预习自学生字词的情况。(1)同桌互相帮助,解决生字词。(2)四人小组互相抽查,互相正音。(3)老师检查生字词。(4)交流记字方法。
曦:重点指导右边的书写笔顺。
暖:三拼音,读好韵母是an的音节。右边是个“爰”,区别于“爱”。满:左右结构,三点水旁。枕:翘舌音,前鼻音。抬:区别 抬——拾
睫:重点指导右边笔画,书空。
4、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
5、齐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加字,不漏字。
课堂小结
三、复习巩固。
1、复习生字词语。
(1)抽读生字 :各层次学生各抽读3名
打乱生字次序抽读(2)同桌开双轨火车,一人读生字,一人组词。
2、写字指导: 今天要写的5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暖:左右结构,左偏旁小的字,左边笔画要与右边笔画的上边取齐。满: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枕:左窄右宽,竖弯钩要写得圆润饱满。抬:左窄右宽,左边的竖钩要比右边高一些。
睫:也是一个左偏旁小的字,左边笔画要与右边笔画的上边取齐。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结:太阳这么早就起床了,他有什么心里话要对而我们说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听听太阳的心声吧!
课后习题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曦 暖 满 枕 抬 睫(每个写3遍)。
2、抄写词语:花束、香气、温暖、露水、枕头、睫毛(每个写2遍)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形与矩形混合图形的相关计算方法。2.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推导出圆环面积计算公式,有关于圆形与正方形应用的解答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会利用圆和其他已学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 教学难点
圆与其他图形计算公式的混合使用。
3.教学用具
PPT 卡片
4.标签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上节知识,导入新课 新知探究 2.1 圆环面积
一、问题引入
同学们知道光盘可以用来做什么吗?谁能来描述一下光盘的外观。回答(略)。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做与光盘相关的数学问题。
二、圆环面积求解
例2.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内圆半径是50px,外圆半径是150px。圆环的面积是多少?
步骤:
师:求圆环面积需要先求什么? 生:内圆和外圆的面积
师:同学们可以自己做一做,分组交流一下自己的解法。师:给出计算过程与结果:
三、知识应用 做一做第2题:
一个圆形环岛的直径是50m,中间是一个直径为10m的圆形花坛,其他地方是草坪。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师:这是一道典型的圆环面积应用题。通过直径得到半径,代入圆环面积公式,很简单。
2.2 圆与正方形
一、问题引入
师:同学们知道苏州的园林吧。大家有没有观察过园林建筑的窗户?它有很多很漂亮的设计,也有很多很常见的图形,比如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等等。其中外圆内方或者外方内圆是一种很常见的设计。
师:不仅是在园林中,事实上在中国的建筑和其他的设计中都经常能见到“外圆内方”和“外方内圆”,比如这座沈阳的方圆大厦、商标等等。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这种圆形与正方形结合起来构成的图形。
二、知识点
例3:图中的两个圆半径是1m,你能求出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吗?
步骤:
师:题目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左图圆的半径=正方形的边长的一半=1m;右图圆的面积=正方形对角线的一半=1m 师:分别要求的是什么?
生:一个求正方形比圆多的面积,一个求圆比正方形多的面积。师:应该怎么计算呢?
归纳总结 如果两个圆的半径都是r,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当r=1时,与前面的结果完全一致。
四、知识应用 70页做一做:
下图是一面我国唐代外圆内方的铜镜。铜镜的直径是600px。外面的圆与内部的正方形之间的面积是多少?
师:同学们用我们刚刚学过的知识来解答一下这道题目吧。解:铜镜的半径是300px
5.3 随堂练习
若还有足够时间,课堂练习练习十五第5/6/7题。(可以邀请同学板书解题过程)小结
1.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了什么?
今天我们在已知圆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前提下,探索了圆环和“外圆内方”“外方内圆”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不是要求同学们记住这些推导出来的公式,而是希望同学们能过明白推导的方法,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可以自己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2.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去求圆的面积,譬如说:蒙古包做成圆形的是因为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居住面积,植物根茎的横截面是圆形的,也是因为可以最大化的吸收水分。我们还可以再举出其他的一些例子,如装菜的盘子、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大家需要多看多想!板书
1.教学目标
1、了解火车、轮船、电报、照相、电影传入中国的史实;掌握《申报》、商务印书馆的出现和发展及民国以来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通过图片、视频资料展示社会生活变化的相关信息,学会从图片、视频中提取有效信息。
3、通过学习,感受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化,体会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难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和局限性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图片师:有人是这样形容近代以前的中国的,请同学们根据图片提示一起来描述: 生: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传媒基本靠手,见面就是磕头。师:大家看了这个描述,对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有什么感觉? 生:比较落后。
师:那么这种相对落后的社会生活状况到了近代又有了哪些变化呢,就让我们在今天的课堂中一起去了解。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活动】抢答
请同学们用3分钟时间快速浏览本课内容,并找出本课内容中出现的“第一次”、“近代中国之最”。一会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讲授】
一、近代交通通信在中国的出现 情境1:白老板因为善于经营,生意越做越大,1887年,他有一批丝绸需要紧急送往京城,他可以选择哪些快捷的新式交通工具呢? 生1:轮船 生2:火车
情境2:白老板想在发货前再确定一下货物的数量和样式,他有哪些新的方式可以尽快联络到远在京城的买家呢? 生1:有线电报 生2:电话
【讲授】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情境3:白老板决定亲自去京城送货,顺便考察一下北方市场。到了京城,他特别想把京城的风景带回上海给家人一起欣赏,正好他发现了一种新玩儿意,让他的家人能感觉身临其境。白老板到底带回了什么呢? 生1:照片
情境4:转眼到了1905年,白老板到京城参加商会活动时又遇到了一件新鲜事——看活动照相,京剧大师谭鑫培在画上表演。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1:这是电影《定军山》的拍摄
第一部无声电影——1905年在北京拍摄的《定军山》(图片);第一部有声电影——1931年在上海拍摄的《歌女红牡丹》(图片);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渔光曲》
情境5:1912年1月2日,快70岁的白老爷子已经富甲一方,他赋闲在家,依然关心国家大事,他想了解有关昨天大总统上任的事情,又有哪些途径呢? 生1:看报。
我国近代最著名的报纸——《申报》。《申报》自1872年在上海创办到1949年停办,历时78年,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它见证、记录了晚清以来中国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为什么叫“百科全书”呢?
生2:因为《申报》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有广告、时事新闻、文化宣传,还有一些评论等等。和现在报纸的内容差不多。正是因为内容这么丰富,因此才被称为是“百科全书”。除了《申报》以外,你还知道中国近代出现过哪些报刊? 生3:戊戌变法时期:《万国公报》(《中外纪闻》);辛亥革命时期:《民报》;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情境6:除了看报,白老爷子还喜欢看书,这些书大多是由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出版的,这个出版机构叫什么名字呢? 生1: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1897年成立于上海,1954年迁至北京,除出版各类书籍外,主要出版汉译书籍和中外语文辞书,是近代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展示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工具书的图片)1932年,商务印书馆遭日军轰炸焚毁,元气大伤,被迫停业。但他们提出了 “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的口号,互相鼓励支持,进行了一系列的复兴活动,半年后商务宣布复业。【讲授】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情境7:白老爷子在报纸上看到有关刚上任的大总统的消息,他决定专程赶到南京,一睹大总统的风采,顺便看看最新的世道。那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欣赏短剧,从中概括近代社会习俗在哪些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播放视频:课本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之民国版》
从短剧中我们可以概括近代社会习俗在哪些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1: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废止跪拜礼节,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在称呼上也取消了“大人”“老爷”之称,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多媒体演示搜集到的照片:军警为行人剪辫、中山装、西服、旗袍、西式裙装、小脚、绣花鞋
【活动】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让我们来一起总结一下近代社会生活的新变化。
生1:交通:轮船、火车 生2:通讯:有线电报、电话
生3:文化生活:照相、电影、报纸、出版机构
生4:社会习俗:剪辫、易服、废缠足、改礼节和称呼 的变化。这些新变化的出现给人们生活又带来了哪些影响?
生5:使人们出行更方便快捷,生活更丰富多彩,人与人之间更民主平等。在看到这些积极影响的同时我们也要反思一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没有不足之处呢?我们通过一段材料来进行了解。
“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轮船来到上海,怀中紧抱着《太上感应篇》,坐进30年代的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摩天大楼。最让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连肌肤都能看的分明的时髦少妇。那少妇高坐在一辆黄包车上,翘起了赤裸裸的一双白腿,简直好像没穿裤子。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
——茅盾《子夜》 根据材料,吴老太爷见到了哪些新鲜事物? 材料中吴老太爷的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1:轮船、汽车、灯光、摩天大楼、旗袍、黄包车。
生2:说明农村还是比较闭塞、落后,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
情境8:南京之行让白老爷子明白现在的社会和以前可大不一样了。他只是不明白:这一时期社会生活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呢?同学们能帮他解答这个疑惑吗? 同学们可以分组讨论讨论
生1:鸦片战争后, 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外因(被动)生2:中国近代以来,历次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内因(主动)
【讲授】新课小结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化,尽管这些变化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总的来说,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社会生活也有了新的变化,我们在以后的课堂中再来了解。
课后习题
1、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假如你是一位已经接受新生事物并生活在当时的上海的某政府官员,你不可能()A.坐轮船、火车去北京购买商品
B.在报纸上看新闻、休闲时看电影
C.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
D.向你的上司行跪拜礼、称 “老爷”
2、同学们经常使用《新华字典》,它的出版社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称是()A.三联书店
B.商务印书馆
C.中华书局
D.外文出版社
3、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变落后的习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禁止缠足
B.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C.取消“先生”“君”之类的称谓 D.强令男子剪掉辫子
4、自近代以来,上海总能引领中国潮流。下列事件发生在上海的有()①创办商务印书馆 ②淞沪铁路正式投入运营 ③《申报》创刊
④拍摄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_教学设计_教案】推荐阅读:
2024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05-31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05-27
5.8世界红十字日活动总结_世界红十字日活动心得体会06-06
反法西斯抗战胜利70周年演讲07-01
《简爱》读后感_世界名著读后感1500字11-04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作文12-19
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征文600字06-01
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诗歌09-22
关于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心得体会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