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原子元素教案(精选8篇)
主备人:祁培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分子、原子、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以及物质的分类与分子、原子元素间的关系有进一步的了解,并能正确运用。2.进一步了解原子的组成、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写法及表示的意义。〖能力目标〗
通过系统复习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概括、综合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对分子、原子、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纯净物、混合物、相对原子质量等概念的进一步了解,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原子构成知识的初步了解,微观世界概念的建立。
【教学用具】注射器、烧杯、滴管、酒精灯、铁架台、蒸发皿、醋酸等
【教法设计】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完成练习等手段主动获取知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完整化,体现生命化课堂应有的良好氛围和收效,培养学生自愿获取知识、观察比较、分析总结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激情引入〗
(师)使用胶头滴管向烧杯中慢慢地滴加水,烧杯中的水由无到有,由少成多。同学们,大家虽然刚接触化学不久,但你们的化学知识就象烧杯中的水已经由无到有,希望大家经过一年的学习,使你们的化学知识积少成多。如果老师继续往烧杯中滴加水,最终会把整个烧杯装满。可见这一杯水是由一个个小水滴构成的。可是大家想一想每一滴水又是由什么构成的?(生)一滴滴的水是由许多水分子构成的(师)水分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生)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师)今天我们就来复习一下“分子、原子、元素及化合物”的有关知识。〖理顺网络〗(师)请小组讨论归纳这部分知识都包含哪些知识点?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呢?(小组代言人)回答上述问题:分子的定义、构成、基本性质;原子的定义、构成、基本性质;物质的分类、元素的概念、单质及化合物的涵义等。
(多媒体)学生边回答,老师边用多媒体投放分子、原子、元素、化合物、氧化物、纯净物、混合物间的知识网络图。
(师)生活中哪些现象能说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呢?(生1)打开醋瓶子盖儿,能闻到酸味儿;(生2)在花园附近能嗅到花香;
(生3)把红墨水滴到水杯里,很快就会扩散,整杯水都会变红; ……
(师)你知道怎样能加快分子的运动吗?(生1)加热;(生2)搅拌;
(生3)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
(师)加热后,醋酸很快由液态变成气态,说明什么?(生)受热后,分子运动加快,分子间隔也增大。
(问)为什么推动活塞,气体体积变小?松手之后体积又变大呢?
(师)请同学们拿起注射器,使前端管口抵在手上,将其密封好,然后推动活塞,看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推动活塞,气体体积变小?松手之后体积又变大呢?
(生)分子之间有间隔增大气压,分子间隔变小;减小压强气体分子间隔增大。
(多媒体)如图,为“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的微观示意图,请问从中你可获得哪些信息?
(生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生2)原子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生3)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生4)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生5)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化学变化的过程是反应物的分子首先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个数不变;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师)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生)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师)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如何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呢?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又如何加以区分呢?
(生1)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生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中,如果由同种原子构成是纯净物;若由不同种原子构成,则为混合物。
(师)谁能举例说明一下?
(生1)蔗糖是纯净物,只含蔗糖分子;水是纯净物,只含水分子;而蔗糖水是混合物,因为里面含有蔗糖分子和水分子两种不同的分子。
(生2)铜丝是由铜原子构成,是纯净物;黄铜是由铜原子和锌原子构成,是混合物。(师)请判断下列物质哪是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①冰水混合物②洁净的空气③氮气④氯酸钾⑤碳⑥二氧化硫(生)回答(略)
(师生)共同总结物质、元素、分子、原子间的关系,并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典例剖析〗
例1.海洛因是我国政府命令严禁的毒品,其化学式是C21H23NO5,它是由 种元素组成,每个海洛因分子中共有
几个原子。例2.已知1个碳原子的质量为
1.993×10-26Kg,1个铁原子的质量为9.288×10-26Kg,求铁的相对原子质量。(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谈谈收获好吗? 〖学能展示〗
1.下面是几种粒子构成,试分析共表示几种原子?几种元素?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6
6
6 7
7
6
7
11
12
7 6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教学目标】
理解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能用以上规则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能根据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和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顺序图完成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
【教学重难点】
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教师具备】
多媒体
【教学方法】
引导式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原子核外空间由里向外划分为不同的电子层?
2同一电子层的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的轨道上运动?
3比较下列轨道能量的高低(幻灯片展示)
【联想质疑】
为什么第一层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只能容纳八个电子而不能容纳更多的电子呢?第三、四、五层及其他电子层最多可以容纳多少个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与原子轨道有什么关系?
【引入新】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电子在原子核外是按能量高低分层排布的,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就好比能层是楼层,能级是楼梯的阶级。各能层上的能级是不一样的。原子中的电子在各原子轨道上按能级分层排布,在化学上我们称为构造原理。下面我们要通过探究知道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的排布。
【板书】
一、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交流与讨论】(幻灯片展示)
【讲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核外电子在原子轨道上的排布是从能量最低开始的,然后到能量较高的电子层,逐层递增的。也就是说要遵循能量最低原则的。比如氢原子的原子轨道有1s、2s、2px、2p、2pz等,其核外的惟一电子在通常情况下只能分布在能量最低的1s原子轨道上,电子排布式为1s1。也就是说用轨道符号前的数字表示该轨道属于第几电子层,用轨道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该轨道中的电子数(通式为:nlx)。例如,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s22p2。基态原子就是所有原子轨道中的电子还没有发生跃迁的原子,此时整个原子能量处于最低.
【板书】1能量最低原则
【讲解】原则内容:通常情况下,电子总是尽先占有能量最低的轨道,只有当这些轨道占满后,电子才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轨道,这就是构造原理。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则。打个比方,我们把地球比作原子核,把能力高的大雁、老鹰等鸟比作能量高的电子,把能力低的麻雀、小燕子等鸟比作能量低的电子。能力高的鸟常在离地面较高的天空飞翔,能力低的鸟常在离地面很低的地方活动。
【练习】请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写出各原子轨道。
【学生】1s2s2p3s3p3d4s4p4d4fspdfg6s
【讲解】但从实验中得到的一般规律,却跟大家书写的不同,顺序为1s→2s→2p→3s→3p→4s→3d→4p→s→4d→p→6s→4f→d→6p→7s…………大家可以看图1-2-2。
【板书】能量由低到高顺序:1s→2s→2p→3s→3p→4s→3d→4p→s→4d→p→6s→4f→d→6p→7s……
【过渡】氦原子有两个原子,按照能量最低原则,两电子都应当排布在1s轨道上,电子排布式为1s2。如果用个圆圈(或方框、短线)表示满意一个给定量子数的原子轨道,这两个电子就有两种状态:自旋相同《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时教案或自旋相反《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时教案。事实确定,基态氦原子的电子排布是《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时教案,这也是我们对电子在原子轨道上进行排布必须要遵循的另一个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原理内容:一个原子轨道中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并且这两个电子的自旋方向必须相反;或者说,一个原子中不会存在四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
【板书】2泡利不相容原理
【讲解】在同一个原子轨道里的电子的自旋方向是不同的,电子自旋可以比喻成地球的自转,自旋只有两种方向: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在一个原子中没有两个电子具有完全相同的四个量子数。因此一个s轨道最多只能有2个电子,p轨道最多可以容纳6个电子。按照这个原理,可得出第n电子层能容纳的电子总数为2n2个
【板书】一个原子轨道最多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必须相反
【交流研讨】:最外层的p能级上有三个规道
可能写出的基态原子最外层p能级上两个电子的可能排布:
①2p:《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时教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时教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时教案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时教案②2p: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时教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时教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时教案③《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时教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时教案2p:《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时教案
④2p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时教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时教案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时教案
p有3个轨道,而碳原子2p能层上只有两个电子,电子应优先分占,而不是挤入一个轨道,原子最外层p能级上两个电子的排布应如①所示,这就是洪特规则。
【板书】3洪特规则
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并切自旋方向平行
【交流与讨论】
写出11Na、13Al的电子排布式和轨道表示式,思考17l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总结第三周期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
2写出19、22Ti、24r的电子排布式的简式和轨道表示式,思考3Br原子的电子排布,总结第四周期元素原子电子排布的特点,并仔细对照周期表,观察是否所有原子电子排布都符合前面的排布规律
[讲述]洪特规则的特例:对于能量相同的轨道,当电子排布处于全满(s2、p6、d10、f14)、半满(s1、p3、d、f7)、全空(s0、p0、d0、f0)时比较稳定,整个体系的能量最低。
【小结】核外电子在原子规道上排布要遵循三个原则:即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这三个原则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也就是说核外电子在原子规道上排布要同时遵循这三个原则。
【阅读解释表1-2-1】电子排布式可以简化,如可以把钠的电子排布式写成[Ne]3S1。
【板书】4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式
【活动探究】
尝试写出19~36号元素~r的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小结】钾:1s22s22p63s23p64s1;钙a:1s22s22p63s23p64s2; 铬r:1s22s22p63s23p63d44s2;铁
Fe:1s22s22p63s23p63d64s2; 钴:1s22s22p63s23p63d74s2;铜
u:1s22s22p63s23p63d94s2; 锌Zn:1s22s22p63s23p63d104s2;溴
Br:1s22s22p63s23p63d104s24p;
氪r: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
注意:大多数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符合构造原理,有少数元素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对于构造原理有一个电子的偏差,如:原子的可能电子排布式与原子结构示意图,按能层能级顺序,应为
s22s22p63s23p63d1;《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时教案,但按初中已有知识,应为1s22s22p63s23p64s1;《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时教案
事实上,在多电子原子中,原子的核外电子并不完全按能层次序排布。再如:
24号铬r:1s22s22p63s23p63d4s1;
29号铜u:1s22s22p63s23p63d104s1;
这是因为能量相同的原子轨道在全充满(如p6和d10)、半充满(如p3和d)、和全空(如p0和d0)状态时,体系的能量较低,原子较稳定。
【讲授】大量事实表明,在内层原子轨道上运动的电子能量较低,在外层原子轨道上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因此一般化学反应只涉及外层原子轨道上的电子,我们称这些电子为价电子。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价电子的数目密切相关,为了便于研究元素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间的关系,人们常常只表示出原子的价电子排布。例如,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s22p2,还可进一步写出其价电子构型:2s22p2。图1-2-5所示铁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64s2。
【总结】本节理解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能用以上规则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能根据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和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顺序图完成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
一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而且自旋方向相反,这个原理成为泡利原理。推理各电子层的轨道数和容纳的电子数。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是洪特规则。
【板书设计】
一、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能量最低原则
能量由低到高顺序:1s→2s→2p→3s→3p→4s→3d→4p→s→4d→p→6s→4f→d→6p→7s……
2泡利不相容原理
一个原子轨道最多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必须相反
3洪特规则
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并切自旋方向平行
课题分析
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首先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本课题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水的蒸发、凝结和挥发)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接着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结论联系起来。课时分配:2课时
整体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原子和分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及联系;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3)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2.过程与方法
(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2)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对物质微粒的探究欲,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2)感受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教学重点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难点
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观点;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具准备
200 mL容量瓶、烧杯、注射器、量筒、胶头滴管、温度计、浓氨水、酒精、水、酚酞、黄豆、小米、多媒体教学课件。第一课时 分子及其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从微观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推进新课
[演示] 将蔗糖溶于水。
[提问] 蔗糖为什么看不见了?难道消失了吗? [回答] 水变甜了,说明蔗糖并没有消失。
分子及其特点
[分析] 蔗糖分散成了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一种粒子——分子。就像生活中有时我们能闻到香味,但是却看不到这种物质。[图片展示] 分子的图片
显微镜下苯分子的图象
显微镜下C60分子的图象
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分析] 一滴水中就含有15万亿亿个水分子。假如有人问你:“一个人每口喝下一亿个水分子,每秒钟喝一口,需要多久才能把一滴水中的水分子全部喝到肚子里去?”说出来一定吓你一跳。原来,按照上面所说的喝水速度,喝完一滴水,竟需要五十万年!2.分子的特点:(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实验] 已知酚酞和氨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们溶于水可分别得到酚酞溶液和氨水。
图A、B烧杯中的溶液会发生变化吗?
(1)取一小烧杯,加水,加酚酞,搅拌,观察颜色。
(2)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入浓氨水,观察颜色变化。
(3)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如图)。观察有什么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现象:(1)溶液为无色;(2)溶液变红;(3)A中溶液由无色变红色,B中溶液仍为无色。[提问] [回答] [提问] [结论] 为什么(3)中A烧杯变红呢? 氨水使酚酞变红。
是氨水使酚酞变红,但氨水并没有与酚酞接触呀?氨长“脚”“跑”A中去了?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实验] A组实验: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红墨水,观察现象。B组实验:取温度计两支,一支放入冷水杯中,一支放入热水杯中。
现象:A组热水中红墨水扩散较快;冷水中红墨水扩散较慢; B组中热水中的温度计水银上升快,冷水中则慢。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所以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2)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实验] 100 mL水+100 mL酒精混合
现象:观察到混合后的体积小于200 mL。
结论:分子间有间隔。
【实验】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再吸入等体积的水,用手指顶住针筒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现象:吸有空气的注射器比吸有水的注射器容易推进。
结论:气态物质粒子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粒子间隔比较小。
(3)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分子间的间隔较大
[讨论] 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水的三态变化可以用关于分子的哪些知识来解释?
不同状态水分子的排列
[结论] 一定量的水,在它的三态变化中,分子的数目、大小不变,分子间的距离(间隔)变化。
[分析] 钢轨为什么是一段一段的中间留有缝隙?这也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当温度发生变化时,分子间间隔发生变化,体积就会发生变化。
[课堂练习] 1.收获季节,一进入四会、广宁、德庆的橘园,就可以闻到柑橘的香味。这是因为()A.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的质量很小
D.分子还可再分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实质是()A.分子间距离发生了变化 B.分子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C.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发生了变化
D.分子破裂后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答案:1.A 2.D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的有关知识。知道了物质的微粒性,并且可以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板书设计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分子及其特点
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特点:(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3)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分子间的间隔较大 布置作业
1.上册课本P53页习题1、2、3 2.公安干警在缉毒行动中,训练有素的缉毒犬屡建奇功,它可以嗅出毒品的原因是()A.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体积极小D.分子间有空隙
3.生活中的下列现象,可用分子的知识加以解释,其中正确的是()A.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大小随温度而改变 B.蔗糖溶解是因为分子很小
C.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D.气体易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隔很小 答案:2.A 3.C
教学反思
一、晶体的基本性质
晶体的基本性质是由晶体的周期性结构决定的。
1.自范性:指晶体在适当条件下可以自发地形成几何多面体的性质。2.均一性:指晶体的化学组成、密度等性质在晶体中各部分都是相同的。
3.各向异性:同一格子构造中,在不同方向上质点排列一般是不一样的,因此,晶体的性质也随方向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4.对称性:晶体的外形和内部结构都具有特有的对称性。在外形上,常有相等的晶面、晶棱和角顶重复出现。
这种相同的性质在不同的方向或位置上作有规律地重复,就是对称性。晶体的格子构造本身就是质点重复规律的体现。
5.最小内能:在相同的热力学条件下晶体与同种物质的非晶质体、液体、气体相比较,其内能最小。
6.稳定性:晶体由于有最小内能,因而结晶状态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7.有确定的熔点:给晶体加热,当温度升高到某一温度便立即熔化。8.能使X射线产生衍射:当入射光的波长与光栅隙缝大小相当时,能产生光的衍射现象。X射线的波长与晶体结构的周期大小相近,所以晶体是个理想的光栅,它能使X射线产生衍射。利用这种性质人们建立了测定晶体结构的重要实验方法。非晶态物质没有周期性结构,不能使X射线产生衍射,只有散射效应。
二、梦幻般的晶体世界 1.什么是晶体
什么是晶体?晶体就是晶莹闪亮的物体吗?如果说下列物质中,只有一种是晶体,那么在“玻璃、珍珠和冰雪”中,你选择哪一个?如果答案是“冰雪”,你会奇怪吗?说到晶体,还得从结晶谈起。大家知道,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或分子构成的。众所周知,物质有三种聚集状态:气体、液体和固体。但是,你知道根据其内部结构特点,固体又可分为几类吗?研究表明,固体可分为晶体、非晶体和准晶体三大类。晶体通常呈现规则的几何形状,就像有人特意加工出来一样。其内部原子的排列十分规整严格,比士兵的方阵还要整齐得多。如果把晶体中任意一个原子沿某一方向平移一定距离,必能找到一个同样的原子。而玻璃、珍珠、沥青、塑料等非晶体,内部原子的排列是杂乱无章的。准晶体是最近发现的一类新物质,其内部排列既不同于晶体,也不同于非晶体。究竟什么样的物质才能算作晶体呢?首先,除液晶外,晶体一般是固体形态。其次,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或离子具有规律、周期性的排列,这样的物质就是晶体。但仅从外观上,用肉眼很难区分晶体、非晶体与准晶体。那么,如何才能快速鉴定出它们呢?一种最常用的技术是X光技术。用X光对固体进行结构分析,你很快就会发现,晶体和非晶体、准晶体是截然不同的三类固体。为了描述晶体的结构,我们把构成晶体的粒子当成一个点,再用假想的线段将这些代表粒子的各点连接起来,就绘成了像图中所示的格架式空间结构:
图1—7
这种用来描述粒子在晶体中排列的几何空间格架,称为晶格。由于晶体中粒子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可以从晶格中拿出一个完全能够表达晶格结构的最小单元,这个最小单元称作晶胞。许多取向相同的晶胞组成晶粒,由取向不同的晶粒组成的物体,叫做多晶体,而单晶体内所有的晶胞取向完全一致,常见的单晶如单晶硅、单晶石英。大家最常见的一般是多晶体。
由于物质内部粒子排列的明显差异,导致了晶体与非晶体物理化学性质的巨大差异。例如,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当温度高到某一温度便立即熔化,而玻璃及其他非晶体则无固定的熔点,从软化到熔化是一个较大的温度范围。我们吃的盐是氯化钠的结晶,味精是谷氨酸钠的结晶,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和天上飘下的雪花,是水的结晶。我们可以这样说:“熠熠闪光的不一定是晶体,朴实无华、不能闪光的未必就不是晶体”。不是吗?每家厨房中常见的砂糖、碱是晶体,每个人身上的牙齿、骨骼是晶体,工业中的矿物岩石是晶体,日常见到的各种金属及合金制品也属晶体,就连地上的泥土砂石都是晶体。我们身边的固体物质中,除了常被我们误以为是晶体的玻璃、松香、琥珀、珍珠等之外,几乎都是晶体。晶体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2.晶体的诞生 站在光彩夺目、色彩艳丽的宝石晶体面前很少有人能够漠视这种纯洁、自然和美的魅力,人们常常禁不住俯下身来,从内心中发出惊叹:“世上居然有这么神奇的东西,它怎么长出来的呢?”
这个问题现在的人们已经能够精确地作出回答。有时,自然界中晶体的形成就同盐的结晶过程一样,从溶液中诞生。如,岩石的裂缝处充满了溶解的液态物质,结晶体逐渐沉积在岩石表面。当岩石表面饱和的溶液蒸发之后,晶体也就随之形成了。有时,许多晶体是在令人难以置信的压力和温度下形成的。如,在岩浆中熔化、流动,尔后随火山喷发的矿石冷却后,晶体就诞生了。大自然用地球内部的超高温火炉来冶炼晶体,这不由得让人想起神话中孙悟空在太上老君丹炉的三味真火中炼成火眼金睛。但是,自然界蕴藏的晶体不论在质量、数量和品种方面都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因此,科学家就师法自然,模拟自然界的成矿条件来培育晶体,这就是人工晶体。
你知道最开始研制人工晶体是在什么时候吗?杨德忠院士告诉我们说:“这个早啦。比如说在中国古代,就有炼丹的这些术士,他们实际上就是在弄人工晶体。还有最简单的,从海水里提炼食盐,把海水拿到池子里去,让它晒干,它里面就可以形成很小的氯化钠晶体,那就是人工晶体。”炼丹术士为寻找长生不老之药,把一些化学物质配方后,拿到高温火炉中去烧,没想到它的丹丸虽无回天之力,却开创了化学科学的源头。同时,创造出了原始的人工晶体。炼丹术士炼出的这些晶体大多是硫化物,因为硫化物在高温下很容易结晶。人造红宝石可以说是人工晶体大家族中的开山鼻祖。它最早是由法国科学家维尔纳叶于1890年采用焰熔法制成的。人工晶体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期间人们发明和设计出了包括提拉法、下降法、水溶液法以及冷坩埚法在内的四十多种生长方法。晶体的生成有的可以在几天内完成,比如盘子中盐水的结晶,而有的晶体需要几百万年的时间才能生成,比如在岩浆内形成的矿物晶体。有时同样的元素可形成多种晶体,比如最软的石墨和最硬的钻石就具有相同的化学成分——纯碳。
寻找十全十美的晶体一直是科学家难以实现的理想。因为无论是在大自然中诞生还是在实验室里合成,晶体都会由于不可逃脱的地球引力难以完美成形。于是科学家们希望换一种环境去生长晶体,建立永久空间站实现了这一切。在高空微重力环境中,即使比重不同的物质也可以均匀混合、和平共处,因此长出的晶体晶格缺陷少,组分均匀,结构完整,性能优良。目前,各国科学家的造物本领已巧夺天工,不仅能用人工方法合成出自然界已有的晶体,如水晶、金刚石、人工合成胰岛素等,也能用人工方法合成出自然界没有的晶体,无机晶体如最常见的半导体单晶硅,有机晶体如青霉素等。
五光十色、丰富多彩的人工晶体已悄悄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并在各个高新技术领域大显神通。
3.神奇的人工晶体
当我们使用电脑上网时,当我们烹饪美味佳肴时,当我们用手机通话时,当新郎给新娘戴上钻戒时,你可曾想到,发生在身边的这些大事小事都与人工晶体有关。它们已成为当代日常生活和高科技领域不可缺少的材料。比如,纯净的人工石英晶体即人工水晶,就具有优良的压电性能,它既能把机械能转变成电能;也能把电能转化成机械能,甚至发出唱歌似的声音。遥控器、电子表、手机、声纳等都是利用压电晶体或其他压电材料来实现能量转换的。压电晶体主要用来制作滤波器、谐振器、光偏转器等,被广泛应用在钟表及无线电工业上。
我们知道,X光的穿透本领很强,无论人体组织还是几厘米厚的钢板,它都能畅通无阻,因此可用来进行医疗诊断、工业探伤和物质分析。但X光人眼是看不见的,而通过一种晶体就能看得见。在X光或其他高能射线的照射下,这种晶体能够激发出荧光,射线越强,荧光越强。这种晶体就是闪烁晶体。光电探测器记录下这些光子数,就可以计算出入射粒子的能量,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进行高能物理实验和宇宙射线的探测。人们用闪烁晶体做成的探测器或荧光屏比喻为看得见X光和高能射线的眼睛。我们对激光并不陌生,利用激光晶体设计的激光器,激励后能够产生各种激光,如果再加上变频晶体,就能使激光的频率增加一倍或数倍,甚至可以把不可见的红外激光变为可见光,把绿色激光化为蓝色光。现在,常用作激光工作物质的晶体有红宝石晶体、石榴石晶体、掺钛蓝宝石晶体等。激光具有极强的方向性和单色性,能量高度集中,并能产生极高的亮度和极远的射程。红宝石激光器发出的激光,亮度比太阳光要高出几亿倍,照到月亮上也仅是一个变化不大,清晰可辨的明亮光斑。工业生产用激光可以在坚硬的宝石上打出头发针尖粗细的小孔;激光还可用于通信,几根细如发丝的光纤代替了笨重昂贵的电缆,但却可以传递更多的信息。
如果给各种信息技术材料记功授奖,首功当属半导体晶体。自动化技术的日新月异,电子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广播电视的普及与提高,通信事业的迅猛发展等都离不开半导体晶体。最常见的半导体晶体是硅和锗,其电阻率介于金属和绝缘体之间。自从1958年第一块集成电路诞生以来,集成电路技术迅猛发展,现在科学家已经能够在米粒大小的硅片上集成数十万乃至数百万个晶体管等电子元件,这就是我们的计算机从“386”迅速发展更新到“奔Ⅳ”的原因。
追溯人类最近百年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人工晶体为现代科技的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石英晶体作为无线电通讯中的一个关键元件,开创了无线电通信时代。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发现了硅单晶,直接导致了电视、手表、计算机、电话、无线电通讯的诞生,硅单晶的发现,表明了电子时代的来临。上世纪六十年代,红宝石晶体问世,产生了人工激光,为人类迎来了光电子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工晶体不仅是划分时代的标志,它还是人类进步与繁荣的阶梯,随着更为神奇的晶体的诞生,人类文明必将走向一个更加美好的高科技时代。
三、晶体缺陷
所谓理想晶体是指晶体中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完全按照严格的周期性重复排列得到的晶体,晶体中所有的晶胞是等同的。而在实际晶体中或多或少总会存在空位、错位、杂质粒子等缺陷,这些因素促使实际晶体偏离理想的周期性重复排列,人们称之为晶体缺陷。即使少量缺陷对晶体的性质却有很大的影响。如半导体材料单晶硅和单晶锗,杂质含量要求小于-109。因此人们千方百计设法克服晶体缺陷来满足要求。这样看来,晶体缺陷是件坏事,是需要克服消除的。其实不然,有的晶体材料需要克服晶体缺陷,更多的晶体材料需要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制造晶体缺陷。因为晶体缺陷能影响晶体的性质,在晶体中有计划地制造种种缺陷,就可使晶体的性质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以此造就各种性能的晶体材料来满足五彩
缤纷的物质世界的需要。比如,ZnS晶体的晶体缺陷可以作为蓝色荧光粉。蓝色荧光粉的主要原料是硫化锌(ZnS)晶体,它是白色的。如果往ZnS晶体中掺入大约0.0001%的氯化银+-+-(AgCl)时,Ag和Cl分别占据ZnS晶体中对应Zn2和S2的位置,造成晶体缺陷,破坏
+-了ZnS晶体周期性结构,使得杂质原子周围的电子能级与Zn2和S2周围的不同。这种掺杂的ZnS晶体,在阴极射线激发下,放出波长为450 nm的荧光,可做彩色电视荧光屏中的蓝色荧光粉。
四、球烯——碳家族的新成员
提到晶态的碳单质,人们自然会想到光泽夺目、坚硬无比的金刚石和深灰色、质软滑腻的石墨,因人类对它们的认识和应用已源远流长。但在1985年,科学家们用激光照射石墨时,通过质谱法首次检测出C60、C70等纯碳分子,此后,又用它法制出了它们的晶体。除此,还发现了一些结构与C60类似的分子,如C28、C32、C50、C70、C84、C90、C94„、C240、„、C540等,它们组成了一个尚不完整的系列(如下图)。至此,在金刚石和石墨之后,人们发现了碳的第三类晶态同素异形体——球烯。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C60,经研究发现C60分子具有封闭球形笼式结构,即C60是由12个五边形和20个六边形所围成的球形凸多面体,具有高度美学对称性的足球状分子,人们称之为“碳足球”。如此结构中共有60个顶点和90条棱边,它们分别代表60个碳原子的位置和90条碳碳键,结构中每个C原子与相邻的3个C原子成键,因每个C原子共可形成4条键,故其中两条为单键,一条为双键、整个分子共60条C—C和30条C==C。C60的球形结构使其内部形成了一个球形空腔。
结构决定性质,C60和C70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通过分子间作用力形成分子晶体。因此,熔、沸点较低、密度较小,易溶于苯、甲苯等有机溶剂。由于球烯类分子中存在着交替的单双键,因而表现出很强的芳香性和热稳定性,如可与F2、H2等非金属发生分步加成反应,生成C60F6、C60F36、C60H36、C60H60等多种加成产物。化学家们尝试往C60的空心球中加入各式各样的金属原子,已成功地研制出了金属掺杂C60的超导体(如K3C60、Rb3C60)。还进一步试验,向球心里放入多种离子,使它们成为一个个带电的球体;化学家还试图通过各式各样的方法为球面上的碳原子“接种”上各种取代基使之成为球烯的各种衍生物。
可以说,球烯的发现,对于碳化学甚至整个化学领域、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更因为球烯同时具有“内藏”和“外接”的两种可能性,因此今后的化学研究必定会更加丰富多彩。
“Cn”的结构:
1.Cn中有五边形和六边形,每个五边形占有的碳原子数应为5/3个(5×边形占有的碳原子数为2个(6×
1313),而每个六)。
2.关于棱数,由于每个孤立的碳原子周围有三个键(一个双键,两个单键),而每个键
却又是两个碳原子所共有,因此棱数为n×3×3.单、双键数的求法: 单键数+双键数=总棱边数 单键数=2×双键数
4.五边形及六边形数目的求法:
设五边形为a个,六边形为b个,则有:
5a2bn(顶点数)33n(ab)n22欧拉定理:顶点数面数棱边数12。
2a、b由两式联立方程组求解可得。
五、可燃“冰”——未来高效新能源
可燃“冰”是一种沉于海底的独特新能源。是天然气(甲烷类)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低温与高压下形成的透明晶体。
由于海水水温低,压力大,海洋生物和微生物死亡,尸体沉入海底,在无氧环境下,经过厌氧菌分解,生成甲烷等可燃性气体,然后钻入海底疏松的沉积岩,与水结合成可燃冰。年复一年,在海底就形成了绵延数万里的可燃“冰”的矿藏。可燃“冰”的储量大,含能量高,科学家断言,天然气水合物作为未来的一种潜在能源将独具魅力,伴随于我们的生活。
天然气类水合物是一种晶体,晶体中平均每46个水分子构建成8个笼,每个笼可容纳1个客体分子(如CH4),因此可燃“冰”的极限化学式是8X·46H2O,式中X为客体分子,可以是CH4、C2H6等等(如8CH4·46H2O)。X与H2O之间并非化学键而是被宿主以分子间作用力包藏在笼中,因而把它们叫做包合物(或曰笼形化合物)。
现已探明,我国南海海底有巨大的可燃“冰”带。其总量已超过已知蕴藏在我国内陆地下天然气总量的一半,是外观像冰的甲烷水合物。
想一想:
若把它从海底取出,拿到地面上,它将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它属何类晶体?你做出判断的根据是什么?
从海底取出的甲烷混合物将熔化并放出甲烷气体。因为该晶体属分子晶体,甲烷分子与水分子都是由有限数目的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成的小分子。而分子之间是较弱的分子间作用力。所以可燃冰的熔、沸点较低。易发生熔化,汽化现象。
已知1 m3可燃冰释放出164 m3的甲烷气,试估算晶体中水与甲烷的分子数之比: 假设甲烷气体体积已折算成标准状况下的数据,则n(CH4)=164 m3÷22.4 m3/kmol=7.32 kmol。设甲烷水合物的密度与冰的密度相同,即1 g/cm3,则n(H2O)∶n(CH4)=110007.321618∶7.32=6.7∶1,由于可燃冰沉入海底,密度会大增,另外甲烷的密度肯定比水小,合理答案应是n(H2O)∶n(CH4)>6.7∶1(理论组成为8CH4·46H2O)。所以参考答案为n(H2O)∶n(CH4)=7~9∶1。
甲烷类水合物的可燃冰,其储量之大,含能之高,必将决定其成为未来人类的高效新能源。
六、第三周期元素氯化物及氧化物键型与晶型变化情况
*PCl5固态为离子晶体:[PCl4][PCl6]
七、课题研究 C60的制作 制作要求:
给你一张白纸,请把C60的图形折叠出来。参考答案:
(1)剪下巴基球模型的附图(见下图)。
(2)沿着黑线的边缘剪成三条长形的连续六角形长条(注意:虚线的地方不可剪断)。(3)将三个长条的所有虚线部分都折一下。
+
-
(4)将两个标记“AA”的边线并齐后,用胶带粘住。
(5)将两个标记“BB”的边线并齐后,用胶带粘住。此时三个长条变成一个扭曲的Y字。
(6)将两个标记数字“1”的边线并齐后,用胶带粘住,然后依序将2、3„„至11,依上述步骤一一完成。
潘丽霞
本节课属于理论型课题,又比较抽象,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到对重、难点的突破:
1、从生活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2、改进探究实验让学生分组活动,自己动手探究:
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3、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微观粒子的运动解决抽象的问题: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将抽象问题具体化,用实物比喻看不见的分子原子: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5、采取学生自主评价的方式,让教学评价及时有效:
本次课堂教学设计意图是:由老师巧设悬念和问题,学生通过小组实验和讨论,采用活跃的分组比赛等形式总结和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实施当中,主要采用探讨、研究、学生实验、分组比赛等参与教学,效果较好。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活跃的分组比赛形式进行尝试教学。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和动力。学生在比赛学习过程中有“比”法,不知不觉中就自己努力发挥,参与到其中来。因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初中学生毕竟是很好强的。
(二)是采用探讨、研究和学生参与实验来进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自行研究和解决有关问题,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能力及结论。向“民主化”方向发展。体现以学生为主的原则,施行合作学习,交流探讨。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和增强其能力。例如,在教学中对“分子基本性质”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探讨,自己动手去参与实验得出结论,会比老师讲解和演示来得容易接受和掌握。因为学生的实验和讨论发自自己的努力和发现而得到的。老师应从原来的扮演“演员”的角色向“导演”发展。这样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能亲身体验并学会方法,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才是所谓的“素质”教育。
探讨方式教学在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拓展及联系实际运用方面也有很大发展。本次教学在联系实际生活方面也有所突破,能联系“臭味”微粒运动等环境问题展开,并有机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热爱美的环境和积极保护环境。
(三)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方面能巧设伏笔。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把知识点以问题形式存在,让学生发现问题的同时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掌握更深刻。
当然,本次课堂缺点和漏洞很多。比如由于化学实验的成分较多,导致时间把握不好。对知识的传授有些零乱,深、广度不够等等。
1、在水蒸发的过程中,水分子的化学性质没变,水分子本身也没有变,只是分子的间隔大小发生了变化。
2、在化学变化中由于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而生成了新的物质,因此原物质的分子不存在(变成了新的物质的分子),因此物质不能再保持原有的化学性质而不变。[观察图片] P51 图3-11
氢气与氯气反应的示意图
P
52图3-12
水分子分解示意图
图3-13
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
[提问] 上述三种图片中构成物质的分子及构成分子的原子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讨论,小结]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破裂成原子,而原子只是重新组合而形成新的物质的分子。根据以上分析、讨论得出分子、原子的概念
[概念]
1、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最小粒子
2、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活动探究1]液态氧、固态氧和氧气都能支持可燃特燃烧。根据此实验事实得出关于分子的有关性质是什么? [结论] 分子能保持特质的化学性质而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原子只是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物质的分子。[作业]
1、复习本节内容,预习
P54(课题3,水的净化)
2、家庭小实验
(要求动手做一次并作好记录)
3、完成后面的跟踪练习
[中考热点例释] [例1] 下列有关分子与原子关系的说法哪些是错误的?()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重,原子轻
C、分子能直接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
D、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原子不能
E、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
[解析] 因为分子和原子的大小,轻重没有可比性,因此分子不能用大、小、轻、重来区别。故A、B错。分子、原子都能构成物质,如水分子、氧分子、硅原子、汞原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性质由分子保持,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性质由原子构成。
[例2] 若用“
”表示氢原子,用“
”表示氧原子,则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可表示为()
[解析] 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水分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氧原子不能保持水分子的性质。[答案]
C [例3]
下面给出了氧化汞分子、水分子的分解示意图。根据上图谈谈你对原子、分子、化学反应 本质的认识:
[解析] 从图片分析可以看出:构成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为原子,而原子只是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答案]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例3](2003年,黄冈)
酒精与水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它们的体积之和。这一事实说明()A、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B、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C、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一)地位和作用
本章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点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教材第一节首先让学生从身边的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通过想象进入微观世界,建立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基本观念。但根据微粒的一般性质,只能解释物质的一些物理性质,却不能解释物质的化学性质。所以,本节内容将一般的微粒具体化为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原子、离子,通过实验现象的微观图示,说明在化学反应中,旧分子破坏和新分子生成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认识分子的主要性质。
3、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4、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的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的形式,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并能用规范的化学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
3、通过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解释,学会科学联系的方法,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学会辨证思考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感受分子的真实存在,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1、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2、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两章的学习中,通过观察和探究身边的一些常见物质,认识了它们所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产生了对化学的好奇心和进一步的探究欲望。有的同学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物质具有不同性质的原因是什么?”这也正是我们所期望的提问,也是本章内容的切入点。也正是这些疑问,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本节内容是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点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但是,本节内容抽象,处理不当容易形成教与学的难点。对一些微观概念,学生往往较难理解,如分子、原子等。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从分析身边的一些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去认识,避免发生学生学习兴趣和成绩的分化。同时,在引导学生从宏观走向微观世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注意让学生运用物质的结构初步去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交流讨论法、分析归纳法、图片演示法
学法指导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各种情景下,利用给出的各种材料,通过提取信息、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领悟科学的探究方法。
学法指导有利于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交流—讨论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我特制了一套图片。通过这套图片,学生可以认识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的构成,进而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还可以通过这套图片学生自己演示水通电分解的.微观过程,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的分子发生改变,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的事实。通过图片演示活动,不仅能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并从微观角度认识了物质的变化,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干燥的知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拓展视野
【分子原子元素教案】推荐阅读:
高二化学原子晶体与分子晶体的教案11-25
第一节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核07-24
原子结构05-31
原子结构教学反思12-12
组成细胞的分子教案11-01
高分子物理实验的电子版教案07-22
分子生物学词汇11-10
分子生物学论文12-04
分子生物科学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