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洋经济发展

2025-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连海洋经济发展(精选8篇)

大连海洋经济发展 篇1

2008年,大连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海洋经济发展全局,不断推进《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和《大连市海洋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深入实施,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依法加强海洋综合管理,着力提高海洋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推进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海洋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海洋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日趋突出。

一、大连市海洋经济总体运行基本状况

2008年大连市海洋经济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全年实现海洋经济总产值1120亿元,比上年增长16.1%;海洋经济增加值625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208.1亿元,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xx亿元,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xx亿元,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xx:xx:xx。

但是,由于受到人民币持续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及国际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的影响,2008年大连市海洋经济增长速度较全市GDP增长率低2.4个百分点。

二、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情况

2008年,我市主要海洋经济产业在运行质量、投资力度和项目建设等方面都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港口及海洋交通 运输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制造、海盐及盐化工业等传统优势产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海水利用业等新兴海洋产业发展迅速。

(一)港口及海洋交通运输业

大力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功能项目,重大港航设施建设力度加大,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快。《大连港总体规划》正式获得交通运输部和辽宁省政府的联合批复,大连国际航运中心港口核心功能的规划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全年围绕“航运中心”建设项目12个,总投资869.4亿元,占全市重点项目投资总额的23%。大窑湾二期15#、16#泊位水下工程完工,三期17#、18#泊位建成开始试生产,北航道基本完工,大连港新30万吨级进口原油码头进行水下工程,中石油LNG码头快速推进,大窑湾北航道连接段工程、长兴岛港区公共港区航道一期工程和北岸防波堤主体工程完工,烟大铁路轮渡正式运营,金窑复线铁路全线通车,大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完成动迁并开工建设。长兴岛疏港高速公路加快建设,长兴岛疏港铁路抓紧前期工作,大窑湾区域铁路网络初具规模。2008年,全市新增泊位12个,新增港口通过能力1329万吨,集装箱通过能力120万标箱。

预计全年完成海港货物吞吐量2.5亿吨,同比增长10.3%,集装箱吞吐量453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8.8%,内贸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59.7%,增幅上升34.6个百分点。

(二)海洋渔业

加快海水健康养殖发展步伐。针对我市南部海域功能调整,传统渔业水域减少、水产品产量下降的不利局面,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扩大优质品种生产规模。全年新增优势品种养殖面积30万亩,收获海参、虾夷扇贝、杂色蛤等优势品种产量68万吨,占海水养殖产量的48%。新增49家市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总数达到79家,其中部级示范场20家。继续强化苗种生产规范管理及水产原良种体系建设,新增国家级魁蚶良种场1个、省级良种场5个,全年引进新品种、新技术20项。预计全年完成养殖产量140万吨,实现产值12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6%、21.8%。其中苗种产值24亿元,比上年增长19.1%。

推动海洋捕捞稳定增长。修复近岸渔业资源生息环境,促进渔业生态持续向好,建造了金州黑岛、长海小长山两处人工鱼礁示范区,调整放苗品种,增加增殖放流规模,总投资达598万元,较去年增长46.6%。远洋捕捞生产因国际船用柴油价格高企,入渔国条件苛刻及渔场资源变化等影响,低迷徘徊局面未见改观,预计全年仅完成远洋捕捞产量6.8万吨,较上年减少23.6%。继续落实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政策,全年完成244艘报废渔船验收,发放补贴资金1700余万元。预计全年可完成海洋捕捞产量82.5万吨,较上年下降4.1%;实现海洋捕捞产值52.8亿元,较上年增长5%。继续落实捕 捞渔民转产转业政策,全年验收报废渔船244艘,发放补贴资金1700余万元。

着力提高水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全年新改扩建加工项目100个,其中投资500万以上或增加加工能力500吨以上项目40个,新增加工能力15万吨,总能力达到160万吨;新增产值亿元以上的加工企业10个。旅顺口区龙王塘、甘井子区棉花岛、普兰店市皮口、庄河市黑岛等6大加工园区基本形成规模,水产品加工产值已占全市总量50%左右。对500余万亩贝类生产海域进行划型,确定34个监控区、85个监控点,在国内率先开发了海洋贝类监控系统。新认定无公害水产品产地27个、无公害水产品23个。预计全市全年完成水产品加工量113万吨,同比增长9.7%,实现产值116.3亿元,同比增长20.4%。

预计2008年完成水产品产量223万吨,增长1.3%;实现渔业产值204亿元,增长16.7%;渔业社会总产值422亿元,增长13.4%;完成渔业经济增加值208.1亿元,同比增长15.4%。渔民人均收入增加1000元,预计达到13800元。

(三)滨海旅游业

2008年,在金融危机蔓延,日韩等主要客源市场急剧萎缩的严峻形势下,全市滨海旅游业依然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

全市继续推动旅游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改造海 滨浴场。开发区滨海国家地质公园、老虎滩渔人码头、仙浴湾永嘉度假村和大连贝壳馆等36个新、续建旅游项目被列入大连市2008年重点旅游项目建设计划表,开发区黄金海岸等15个海滨浴场被列入2008年海滨浴场改造提升计划。以金渤海岸度假区为重点的旅游大项目引进落实和建设工程进展顺利,莱茵海岸、世贸嘉年华等重点大项目开工建设。棒棰岛宾馆旅游景区通过国家4A级旅游景区验收。规范化建设旅游项目取得进展。长海县启动实施长海旅游度假区发展战略。“奥运在北京,观光到大连”的旅游主题宣传促销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国际沙滩节等旅游节庆活动成为大连旅游的重要标志。继续抓好休闲渔业设施建设,发展渔业“开放式”游、海洋牧场采捕游、垂钓赶海游等旅游产品,实现资源共享。预计全年实现休闲渔业产值9.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5%;流通服务业产值66.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2%。全市初步实现了“产业发展协调、产品特色鲜明、功能设施完备、城市环境友好、国际色彩浓郁、游客市民满意”的良好的滨海旅游发展氛围。

2008年共接待国内游客3000万人次,同比增长20.97%;接待海外95万人次,同比增长13.1%。实现旅游总收入400亿元,同比增长23.04%。其中,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55亿元,同比增长26.11%;实现旅游外汇收入6.58亿元,同比增长13.26%。

(四)海洋船舶制造业

大连海洋船舶制造业由于在结构调整中实现了大型化、高档化,提高了附加值,因此面对危机从容不迫,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2008年,STX第一条船下水,中远造船、船柴扩建项目快速推进,船舶重工长兴岛修船基地开工建设,长兴岛、旅顺口、甘井子区土城子、大连开发区、金州区三十里堡等五个船舶配套工业园区初具规模,渤海岸线造船产业带已经形成。

以大连船舶重工集团为代表的大连造船工业,2008年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仅大连船舶重工集团2008年交工船舶就达41艘/296.9万载重吨,此外还承接修船合同金额1.4亿元,实现产值1.4亿元。截至2008年底,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手持船舶订单118艘/2058万载重吨/773亿元,生产任务最远排到2012年,连续18个月稳居世界第四位。

正在建设中大连湾、长兴岛、旅顺开发区、金州区三十里堡等四大造船基地功能明确。其中长兴岛建设目标为临港工业聚集区和国际航运中心组合港,已吸引韩国STX、新加坡万邦等落户建厂。旅顺开发区将发展大型造船及配套工业,国家环渤海湾船舶建造基地重点项目——大连中远造船工业有限公司旅顺造船基地项目于2008年7月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8月正式开工。该项目依托中远造船工业公司所属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的成熟技术,主要建造 18万吨级以上散货船、VLCC油船、VLOC矿砂运输船、10000TEU以上集装箱船等大型高附加值远洋船舶。项目一期规划用地1.8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93亿元,2010年建成后将达到240万载重吨的年造船能力,二期将逐步达到300万载重吨的年造船能力。大连湾主要生产船用大型曲轴、大型海洋工程等专案。金州区三十里堡工业园区将重点发展船用推进器、船用柴油机等船舶配套项目。

预计2008年造船总量达182.3万吨;到2012年,大连的造船能力将达到1100万吨,成为世界级的造船基地。

(五)海盐及盐化工

2008年我市海盐发展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良好。一方面价格逐步回升,另一方面国家从1月起将盐业的资源税由17%调减到12%,增值税由17%调减到13%,使得盐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提高。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下达的食盐指令性计划,按月分解下达我市2008年的食盐、渔业盐调拨计划,严格执行食盐计划,保证大连市盐业市场供应稳定。2008年8月,面对资源紧张等因素造成的我市食盐供应告急、面临断供危险的现状,经委盐业管理处积极协调批发经营企业和食盐定点企业,促使复州湾盐场提前扒盐生产食盐,保证了大连市的食盐供应。为确保2008年元旦、春节、五一、十一期间合格碘盐、渔业盐市场的供应,深入盐业公司和实验定点企业统 筹协调,完善食盐营销网络。组织指导18户国家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制盐生产企业、食盐批发企业和转批发企业的“许可证”年检、年审工作。9月份,大连市盐业公司率先实在辽宁省实现了食盐批发企业质量控制3A达标,确保碘盐合格率达到98%以上。

以碳酸钠(纯碱)等产品为代表的盐化工业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基本原则,进行企业搬迁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实现节约资源、减少消耗、降低排放、提高效益的发展目标。大化集团2008年碳酸钠(纯碱)达到XX万吨。目前,松木岛海洋化工生产基地正抓紧建设,由于该基地与盐场毗邻,投产后可以实现以盐和合成氨为原料的联碱生产的盐碱联合,联碱生产能力将达60万吨/年,大大提高碳酸钠(纯碱)的经济效益和产品竞争能力。

2008年我市完成海盐产量93.63万吨,全面超额完成国家给我市下达的17.9万吨食盐(渔业盐)调拨计划和3.4万吨食盐销售计划。其中食盐调拨计划完成11.4万吨,渔业盐销售13万吨,食盐销售6.05万吨(包括食品加工盐)。

(六)海水利用业

2008年我市继续把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作为城市供水的重要补充,以解决工业用水和海岛等边远地区居民生活用水为重点,大力发展海水利用,海水直接利用总量继续 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以海水脱硫和冷却的海水直接利用总量正不断增加。大化大孤山热电厂2万吨/日海水淡化装臵工程竣工。庄河电厂一期2万吨/日海水的氨化装臵正在抓紧前期准备,预计将于2010年前竣工。

海洋能利用日益增大。总投资6.5亿元的国家建设部再生能源示范项目——星海湾海(污)水源热泵供热供冷项目三期工程全部完工,实现供热、供冷面积200万平方米。小平岛新区海水源热泵前期工程竣工,实现供热、供冷面积50万平方米。初步测算,仅小平岛新区大型海水源热泵区域供热供冷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就达122%,节煤率39.1%,每年可节省标煤6370吨,减少粉尘排放量100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30吨,减少氮化物排放量44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9110吨。目前,大连正按照推广应用海水源热泵规划,在沿海地区规划一批建设项目总面积达773万平方米。

2008年,全市直接利用海水的企业达到16家,直接利用海水总量13.74亿立方米/年,主要涉及石油、化工、冶金、造船、建材、水产、电力等行业。全市已投入运行的海水淡化装臵共5座,日淡化能力为11,900立方米。

三、2009年大连海洋经济发展预测

2009年将是我市海洋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一年。根据以上分析判断,我市海洋经济受国际国内多重因素影响,目前阶段增速有所回落,也属于正常运行状态,但发展态势还是处于稳定发展阶段。随着海洋经济主要产业规划项目陆续完工或投产,增速将有所回升。根据2008年主要海洋产业的运行状况和当前社会经济形势分析判断,2009年海洋经济增长速度仍将将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

从海洋产业发展的内部因素来看:

一是海洋渔业布局和结构正处于调整阶段。长期以来,海洋渔业曾经占据我市海洋经济的“半壁江山”,在支撑我市海洋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市海域功能区划的逐步调整,传统渔业水域规模日益萎缩,渔业发展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导致渔业经济增速趋缓。

二是港口及海洋运输业尚处资源整合和大规模投资建设阶段。由于港口项目建设周期较长,短期内难以拉动经济较快增长,2009年将继续保持目前的增速。

三是海洋船舶制造业还未成为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近年来,我市的造船技术突飞猛进,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能力逐步增强,海洋船舶制造业呈现较高增长态势,造船完工量超过25%以上,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发展。但是由于我市船舶制造业占海洋经济总量比重还比较小,还难以成为拉动海洋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从海洋产业发展的外部因素来看:

一是人民币持续升值压力,对出口型海洋产业产值收入 造成一定影响。自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已累计升值15%左右,2008年我市海洋经济中船舶制造业、港航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等涉外产业因出口结汇影响产值近40亿元,预计这种影响还将持续到2009年。

二是国际金融危机仍在继续蔓延,尚未见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进一步加深。我市经济外向度较高,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突出,港航物流、船舶制造等重点产业将受到较大冲击,如海产品出口锐减、船舶制造业签单速度放缓、甚至出现“弃单”现象等,对我市海洋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尽管我市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着的压力和挑战,但同样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从全球范围来看,海洋经济正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世界海洋国家都将发展海洋经济作为重要发展战略,高新技术已经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海洋石油工业、滨海旅游业、现代海洋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等世界海洋经济四大支柱产业已经形成。从国内来看,海洋经济正处于快速成长的重要时期。我国海洋产业增长速度不断加快,新兴产业如海水利用、海洋生物制药、海洋信息服务等将不断扩大规模、加快增长速度,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同时区域联合趋势开始显现,三大海洋经济区基本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的海洋产业产值已占到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的82.3%。预计到2010年,我国海洋经济总产值将超过3万亿元。近年我市积极推进海洋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力度,建设了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转型,这使我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大增强。中央扩大内需政策、中央继续加大对东北振兴的支持力度、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有望上升为国家战略等,为我市加快重大海洋经济项目建设、推动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

预期2009年我市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将达到1300亿元,年增长16.1%。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725亿元,年增长16%。

——港口及海洋运输业。

着力提升国际航运中心功能。继续推进大连港与省内各港口的战略合作,整合北良、辽渔及区市县港口资源,建立起以大连港为中心,功能互补、辐射力强的航运中心组合港。完善环渤海内支线和连接东北腹地的海铁联运网络。加快大窑湾集装箱码头和大窑湾、长兴岛核心港区的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30万吨原油码头、庄河石城深水港和旅顺新港区海上滚装运输枢纽工程建设,完成金州杏树国家级中心渔港、10万吨油码头及长海陆岛码头建设,启动长兴岛30万吨原油码头建设。加快长兴岛、大连湾疏港高速公路和长山群岛陆岛交通建设。推进大窑湾三期集装箱码头口岸开放申报、长兴岛港口岸和大孤山工业园口岸开放工作,完成旅 顺新港和庄河港的口岸开放验收工作。

——海洋渔业。2009年,我市将充分发挥海洋渔业经济的资源、产业、科技、政策及市场五大优势,调整提升渔业一产、做强做精渔业二产、加快发展渔业三产,在稳定增产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渔业效益和对社会贡献率。

坚持实施远洋增量增效、近海减量增效、加快海洋牧场修复改造。2009年力争远洋捕捞生产渔船达到200艘,产量9万吨,产值8个亿。预计全年完成海洋捕捞产量84.5万吨,产值57.5亿元。继续实施3个人工鱼礁建设项目,改造海底面积达700亩。加快推进海域容量调查和增养殖规划编制工作。增养殖布局上继续向北三市、长海县调整,结构上向深海和陆地调整,品种上向优质高效品种调整,预计全市新增生产规模10万亩,海水增养殖产量141.8万吨,产值147.4亿元。强化原良种体系建设。引导国家级、省级原良种场扩大优质水产苗种的覆盖面,增加数量,保证种质资源安全。计划新扩建省级以上良种场3个。全面推进健康养殖,新创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50个。预计全年实现苗种产值28.1亿元。以精深加工为核心,规范建设加工园区。培植产值超亿元加工龙头企业10个,新改扩建投资额500万元以上或加工能力500吨以上企业30个。长海皮口飞地、旅顺董砣、金州杏树、庄河城关等4大园区启动运转;旅顺龙王塘、甘井子棉花岛、普兰店皮口、庄河黑岛4大园区完善功 能,扩大辐射带动能力。全年完成加工产量130万吨,产值136亿元。创建省标准化示范县3个,新增、复查认定无公害水产品产地50个,无公害水产品30个。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管理工作。组织实施我市裙带菜、河豚鱼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工作。

预计全年水产品产量将达到226.3万吨,实现渔业产值233亿元,年增长14.2%;将实现社会总产值477亿元,年递增13.1%;渔民人均收入将增加1200元,力争突破15000元。

——滨海旅游业。2009年,我市将力争通过着力培育旅游消费热点、着力提振旅游市场信心、着力提升服务质量、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等手段,努力做好滨海旅游工作。大连是全国海岸线线最长的城市,北部地区水资源十分丰富,共同形成了我市独具特色的滨海旅游资源。要以创新思路整合“海”与“泉”的资源优势,全力规划打造环市旅游产业经济带,激活1906公里海岸沿线中1287.5公里陆岸线旅游资源,在已有不足10个旅游景点基础上(不含南四区和旅顺),再建设50个以上新景点。继续扩大都市休闲渔业,充分利用人工渔礁增殖区,鼓励社会资金建设游钓基地,高起点、高规模建设一批近郊和海岛休闲渔业项目。以钓鱼节、渔民节等渔业节日活动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渔业旅游观光和经贸洽谈活动。以发挥品牌效应为重点,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渔业特色产业专业村或乡镇10个。

预计全年将接待国内游客3300万人次,同比增长10%;接待海外旅游者105万人次,同比增长10.5%。预计实现旅游总收入460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旅游创汇7.2亿美元,同比增长10.5%。

——海洋船舶制造业。国家刚刚公布的鼓励发展、重点扶持的9大产业,船舶业位列其中,国家船舶工业振兴计划即将出台,必将推动我市海洋船舶制造业发展。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也已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时局,在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前大量承揽订单,2008年承接船舶42艘/886万载重吨/291.7亿元,且皆为批量化、系列化的成熟产品,付款方式和价格较好,可以有效控制成本,提高盈利水平。预计2009年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交工船舶将达到33艘/451.56万载重吨。推进船舶重工、STX、中远、中集、万邦等造修船和海洋工程项目以及重工〃起重船用曲轴扩能、船柴扩建等船舶配套项目建设,加快建设中国最大的造船基地。STX大连船用发动机工厂已于2009年1月18日成功生产出第1台船舶发动机。

——海盐及盐化工业。

2009年,我市将继续加强碘盐的生产供应,保证大连市和国家的调拨需求。以提高产品附加值为目的,开发精包装、多样化、系列化的食盐、调味盐、保健营养盐、医疗用盐等 品种系列,积极开发实用多样的畜牧用盐、渔业用盐及公路化雪用盐等。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加大科技开发力度,研制开发精细化工产品,以溴系列产品为重点,兼顾钾、镁系列产品的开发。按照盐田结构合理化、生产机械化、工艺科学化和扬水、制结晶、坨台集中的原则,对盐田进行万千改造。以大化集团松木岛海洋化工基地热电厂为重点,实现盐碱联合,5万吨/日的海水淡化装臵排放的浓盐水,年产海盐可达35万吨,复州湾盐场盐产量可由现在的80万吨增加到115万吨,也使我市海盐生产能力由160万吨达到195万吨。

——海水利用业。

按照《大连海洋功能区划》,环绕黄、渤两海,北起瓦房店浮渡河口,东至庄河市南尖镇,沿岸重点行业(如电力、化工、石化等行业)要大力推广直接利用海水作为原水。我市兴建的庄河电厂、大孤山大化热电厂、松木岛石化工业园热电厂、长兴岛热电厂等都分布在黄、渤海沿岸,都以海水作为冷却用水,海水直接利用量将达到10亿立方米/日以上。

根据我市黄、渤两海不同海水水质,结合电厂新建或改扩建及温海水排放项目,选择沿岸工业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规划建设海水淡化装臵。重点是黄海沿岸的大连湾北岸、大孤山半岛以及庄河黑岛和渤海海域的长兴岛、松木岛以及旅顺口区部分地区。这些电厂都充分利用冷却温水采用海水淡化的方法解决锅炉补水,其中,松木岛石化工业园热电厂 已规划建设5万吨/日海水淡化装臵,再加上其它电厂的海水淡化装臵,我市的海水淡化能力将达到10万吨/日以上。

按照我市化工产业的布局,以瓦房店松木岛化工工业园区作为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的重点地区,将其打造成为我国以盐碱产品为主导的溴、镁、钾系列深加工产品以及染料、涂料、医药中间体生产为主的重要生产基地。

大连海洋经济发展 篇2

一、大连市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条件

从海洋资源条件上看, 大连市海域广阔, 岸线曲折, 岛屿星罗棋布, 海洋资源总量位居辽宁沿海各城市之首, 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岸线资源。大连市海岸线东起二坨子, 西止浮渡河口, 海岸线长2211km, 占辽宁省的65%, 居全国沿海城市首位。其中大陆岸线长1371km, 渤海段大陆岸线长度为621km, 黄海段大陆岸线长度750km;岛岸线840km。绵长的海岸线为大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海域资源。大连市三面环海, 横跨黄、渤两海, 海域总面积为29476km2, 是陆地面积的2倍多, 占全省81%, 居辽宁之首。其中滩涂面积为1121km2, 0-50m海域面积为20274km2, 50m以下海域面积为8081km2。大连市共有海湾39个, 总面积1870.33km2;海峡、水道l5条。

海岛资源。大连现有岛屿251个, 面积530km2。黄海北部沿岸海岛主要有里长山列岛、外长山列岛、石城列岛和大、小鹿岛, 渤海沿岸主要有长兴岛、凤鸣岛、西中岛、东西蚂蚁岛、虎平岛、猪岛、蛇岛等。长兴岛为长江以北第一大岛、中国第五大岛, 面积223km2。

海洋生物资源。大连海域海洋生物有3大类共209科、414种, 藻类共150多种, 生物类别和数量分别占辽宁省的48%和86%。鲍鱼、海参、海胆、扇贝、对虾、梭子蟹等为全国稀有种;海带、裙带菜、大连湾牡蛎、大连紫海胆、紫贻贝、魁蚶等是大连的地方种。刺参、皱纹盘鲍及栉孔扇贝的资源量占全省的97.6%。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资源为海洋渔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品种资源。

港址资源。大连市基岩海岸分布较多, 港湾港阔水深, 深水逼岸, 掩护条件好, 彼此毗连的优良港址资源, 可形成各种功能和吞吐能力的大型港口群, 为发展港口建设和海洋运输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为大连市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滨海旅游资源。大连市海滩沙质细软,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互相衬托, 奇特性、观赏性强, 岬角岸段海蚀地貌十分适宜发展滨海旅游业。目前有风景名胜区17处 (国家级2处) , 海水浴场83处, 典型地质遗迹及历史人文景观资源144处, 海洋自然保护区8处, 为滨海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优良的自然条件。

盐业资源。大连市滩涂面积广阔、土质条件优越, 具有发展海盐生产的优越条件。特别是渤海沿岸滩涂多为泥沙质土, 土壤渗透量较小, 蒸发量大, 年均蒸发量为1434.7mm-1626.3mm。相对湿度为66%-70%, 海水盐度在30-31‰之间。

海洋矿产资源。大连市已知的海洋矿产资源主要有金刚石砂矿、锆英石砂矿、砂砾石料和砂金矿等, 其中复洲湾沿岸的金刚石探明总储量2400kg, 居全国第一位。

海水资源。北黄海海域面积约为8.5万km2, 体积约为3190km3, 平均水深40m;渤海海域面积约为7.7万km2, 体积约为1730km3, 平均水深18m。黄海年平均水温为15℃-24℃, 渤海年平均水温10.7℃。取之不尽的海水资源为海水利用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条件。

海洋能和风能资源。辽宁省海洋能资源蕴藏量居全国储量的第5位, 大都分布在大连及其所属岛屿附近的沿海地区, 可开发的海洋能装机容量可达565185kw, 年发电量可达119702万度;大连市可利用的近地面层风能总量为1.0×1012w, 主要分布在庄河市、瓦房店市、长兴岛、长海县及旅顺等地, 为大连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大连市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近年来, 大连市委、市政府统筹部署全市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和布局, 使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全速起航, “三个中心、一个聚集区”核心企业的临港临海优势效应充分展现, 沿黄渤海两岸区域协调发展、现代产业聚集的临海临港产业带已初步形成, 海洋已成为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的重要依托, 海洋产业已成为大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10年, 大连市主要海洋产业实现总产值1515亿元, “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6.2%。其中, 海洋渔业实现550亿元, 年均增长12.7%;海洋交通运输业实现61亿元, 年均增长17.1%;滨海旅游业实现566亿元, 年均增长21%;海洋化工、盐业、海水综合利用业等实现16亿元, 年均增长82%。海洋经济增加值665.2亿元, 年均增长16.1%。其中, 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176.6亿元, 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137.3亿元, 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351.3亿元, 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26.6∶20.6∶52.8。

(一) 海洋渔业

大连市海洋渔业已使用岸线487km, 占大陆岸线的35.6%;使用确权海域面积2590km2 (含渔业基础设施) , 占海域面积的8.9%;实际用海面积2638km2 (含渔业基础设施) , 占海域面积的9.1%。

养殖业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 推广健康养殖模式, 发展优势品种增养殖, 大力推进池塘养殖、深水网箱养殖、陆地工厂化养殖、海底底播养殖等立体化、健康式海水增养殖。海洋捕捞业坚持实施远洋增量增效、近海减量增效, 进一步拓展捕捞生产空间, 促进捕捞业良性发展。海洋牧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近岸渔业资源生息环境修复力度不断加大, 在市区三山岛、金州新区黑岛、蚂蚁岛、兔岛、城子村、长海县小长山六处海域建设海洋牧场示范区。以精深加工为核心完善水产品加工产业链, 推动海洋生物的高层次综合利用。现已依托渔港规划建设了旅顺董砣、高新园区龙王塘、庄河临港工业区等八大渔业加工园区, 水产品加工产量和产值占全市的60%以上。都市休闲渔业异军突起, 至2010年底, 大连市休闲渔业产值突破10亿元。渔港建设和维护不断增强。至2010年末, 大连市各等级渔港总计196座, 年总卸港量为234万吨。

2010年, 大连市完成水产品产量251.9万吨, 同比增长7.5%;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562.1亿元, 同比增长17.3%;完成渔业产值278.1亿元, 同比增长17.2%。完成水产品加工产量145万吨, 实现产值157.4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17.2%和19.8%。实现水产品出口贸易额13.1亿美元。渔业经济三次产业比重为49∶30.5∶20.5。

(二) 海洋交通运输业

大连市海洋交通运输业已开发利用岸线121km, 占规划开发利用的港口岸线370km的32.7%, 占大陆岸线的8.9%;使用确权海域面积25km2, 占海域面积的0.09%;实际用海面积953km2, 占海域面积的3.3%。

港口发展已从以黄海为核心向黄渤海两岸均衡发展。至2010年, 在宜港岸线上建设的港口主要有大连港、大窑湾港区、鲇鱼湾港区、大孤山散矿中转港区、北良港区、和尚岛港区、旅顺港区、长兴岛港区、庄河港区等, 拥有集装箱、原油、矿石、粮食、散装、滚装、客运等专业码头泊位196个, 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占39.8%, 5万吨级以上泊位22个。大连作为中国东北重要的散杂货转运中心、最具竞争力的粮食转运中心、最大的油品及液体化工品分拨基地、最重要的集装箱枢纽港、中国北方矿石分拨中心、环渤海客货滚装中心和东北亚汽车分拨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2010年, 大连市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3.14亿吨, 比上年增长9.9%;集装箱吞吐量526万TEU, 增长15%。目前已开通国际航线共86条, 其中远洋班轮航线13条, 开通6条集装箱班列。

(三) 滨海旅游业

大连市滨海旅游业已开发利用岸线297km。其中, 大陆岸线178km, 占大陆岸线的13%;使用确权海域面积6km2, 占海域面积的0.02%;实际用海面积13km2, 占海域面积的0.05%。

大连市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 已开发建设了大连南部海滨景区、旅顺海滨景区、金石滩旅游景区等滨海旅游热线, 长山群岛、长兴群岛、旅顺神秘五岛等岛群旅游基地及多处温泉疗养胜地, 以及海底旅游、海岛旅游、海上看大连等滨海旅游专线项目。截至2010年, 大连市拥有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以及大量省市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

2010年, 大连市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3500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达558.4亿元, 旅游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0.84%。

(四) 海洋船舶工业

大连市海洋船舶工业充分利用临海、临港及深水岸线资源, 已由大连湾南岸向渤海及长兴岛扩展, 形成了从南到北布局的船舶工业产业带, 主要以原油轮、成品油轮、化学品船、散货船、多用途船、大型集装箱船、滚装船的船舶制造和以海洋钻井平台、大型浮式生产储油船等海洋工程设备建造为主, 造船产量占全国造船总量的11.4%, 船舶出口到希腊、挪威、丹麦、美国、英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洋船舶工业成为大连市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大连也正在发展成为我国主要造船基地和世界造船基地。

2010年, 大连市海洋船舶工业造船完工量达到600万载重吨。

(五) 海洋盐业及盐化工业

海洋盐业及盐化工业作为大连市的传统产业, 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目前海洋盐业已开发利用岸线343km, 占大陆岸线的25%;使用确权海域面积8km2, 占海域面积的0.03%;实际用海面积279km2, 占海域面积的0.96%。

大连市充分开发利用海水化学资源, 大力发展海水制盐和盐化工, 并将其打造成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传统优势产业。至2010年, 大连市海盐年均产量约100万吨, 约占全省的1/3, 主要产品有原盐、精盐、洗涤盐、再制盐及加碘盐等加工盐。大连市的盐化工业在我国基本化工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其中溴、钾、镁等系列产品已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大化集团公司已形成80万吨纯碱、50万吨氯化铵、10万吨硝铵、4.5万吨硝盐的生产能力。大连盐化集团有限公司盐化工产品产量已达10万吨, 其中溴系列产品及融雪剂已销往全国市场。

(六) 海水利用业

大连市海水利用业占用的岸线及海域面积虽然微不足道, 但海水利用量却十分巨大。

多年来, 大连市始终把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作为工业用水的重要补充, 沿渤海、黄海建设的电厂, 都将海水作为冷却用水, 海水直接利用总量持续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至2010年, 大连市海水直接利用企业达到21家, 日均直接利用海水量375万m3, 主要涉及石油、化工、冶金、造船、建材、水产、电力等行业。海水淡化规模不断扩大, 已投入运行的淡化装置共7座, 日淡化能力达3.43万m3。

(七) 海洋能利用业

海水能源利用总面积达到41.3万m2。星海湾海 (污) 水源热泵供热供冷项目一期工程全部完工, 实现供热、供冷面积30万m2;二期46万m2工程正在进行机组安装和管道铺设。

大连海洋经济发展 篇3

10多年来,圣亚海洋世界不断地致力于自身的发展并开拓新的发展模式,开发时代感强、科技文化含量高的旅游资源;建设集海洋景观与科普文化于一体的各种主题旅游项目,成为中国海洋与极地主题旅游潮流的引导者,为游客提供了多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能够获得全新体验和感受的主题旅游景观。圣亚并不满足于提供“海底通道式水族馆”,开始不断谋求新的商业化道路。

2005年7月14日,大连圣亚海洋世界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完成全新的改版,成为“世界第一座情景式海洋主题乐园”。它创造性地把海洋馆与主题乐园的建设模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新圣亚海洋世界有情有景。有生动的剧本指导项目建设,用完整的故事情节串联游乐项目,用前瞻的体验演绎海洋旅程,以海洋旅程体验贯穿游览线路。同时,在原有海洋动物展示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很多情景化的元素。游客畅游全程,可以让游客充分享受到“从陆地进入海底,再从海底回到海上”的快乐体验。正当全国的海洋馆大力推出动物表演时,圣亚海洋世界借鉴国外最先进的“秀场”表演模式,在浪漫、唯美的“梦幻海豚湾”里,推出“中国第一梦幻海豚湾超级水秀”,不但有白鲸、海豚的精彩表演,还有美人鱼、海盗同台共技,一场情景式的360度全水景演出,完全颠覆了目前海洋馆里普遍采用的、单一的海洋动物表演模式。现在的圣亚海洋世界的互动性更强、观赏性更强、娱乐性更强、体验性更强!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圣亚已成功转型为东北地区第一家上市经营的旅游企业——中国唯一的以人造景观为主营业务的上市企业。大连圣亚也开始不断地吸纳当今国际旅游业最先进的行业理念、行业经验来发展自己。在立足本地的基础之上,向多地域、跨海洋、极地旅游主题景观的主题乐园的多元化方向发展,已建和在建项目有:大连圣亚海洋世界、大连圣亚极地世界、大连圣亚珊瑚世界、恐龙世界、哈尔滨极地馆、大连地中海温泉公园、青岛亚图岛艺术公园、青岛雕塑园、苏州太湖水世界等多个旅游项目。

大连极地海洋馆作文 篇4

雨在窗外淅淅沥沥的下着,可极地海洋馆还是那么热闹,大连之旅——极地海洋馆作文。排着长长的售票队伍、小孩在一旁焦急的等待。过了好大半天才买了7张票匆匆忙忙的进去了。“极地馆?”长沙可是闻所未闻的呀。“走!进去瞧瞧。”我开始发号施令。一进珊瑚馆,美丽的珊瑚隔着玻璃蠕动一只只红袖子,气泡珊瑚鼓鼓的,挺着个“西瓜大肚”摇着头。紫海奎一摆一摆在水里翩翩起舞,紫色的“缎子”还一动一动的摆着美极了!

鲨鱼在海水里来回“巡逻”,不懂事的小丑鱼跟在老鲨后头玩呢!老鲨依然严肃的“巡逻”,小学六年级作文《大连之旅——极地海洋馆作文》。看!章鱼缩成一个大肉团子睡在圆柱玻璃里。比目鱼看不起章鱼,见了他扭头就走。“咦!这么一大群企鹅在干吗?个个昂起脖子。在歌唱?在欢呼?在召唤同伴?……这么多疑问可能只有他们自己心知肚明,瞧,笨拙的小企鹅“扑通”一声跳下水,把脖子一伸,双手一摊,两脚一划,游到了水下。3只海豚在几千观众面前还是那么大方,做算术还耍我们!问它8加1等于多少,它游到扬声器旁顶了7下!观众哈哈大笑,驯养员姐姐又重复一遍才顶了9下,全场立刻一阵沸腾,闪光灯齐刷刷的亮了起来。这次可不枉此行,这么聪明的海豚、美丽的海洋生物激起了我要长大后探险大海的精神,发掘更多不为人知的海洋生物……大连之旅——极地海洋馆作文450字

大连海洋馆作文600字 篇5

来在这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海龟模型。这个模型非常逼真,它前爪在不停地摆动着,好像要拼命地游到大海里似的。旁边是一个鳄鱼池,几条鳄鱼身着绿色盔甲,一副昏昏欲睡的样子,时不时还打个哈欠,引来游客阵阵笑声。“好美的鱼呀!”我顺着人们的惊叹声看去,只见巨型水族箱里,一条条色彩斑斓的热带鱼,正在互相追逐嬉戏;身披带刺盔甲的水狗,正在势目以待;凶猛的虎龟,正在寻觅着猎物……这里真是海洋动物的世界啊!

最有趣的要算海洋动物表演啦!随着运动员进行曲的响起,只见一名主持人健步走上舞台对大家说:“现在我们有请小丑队和海洋动物队登场,他们将进行一场精彩的对抗比赛。”主持人的话音刚落,小丑队的四名队员就大摇大摆地走上台来,接着着海洋动物队的两只海豹,它们绅士般的登场了。

正当表演即将开始的时候,一只海象缓缓地走上台来,用头不停地蹭着主持人的脸。主持人好象明白了他的用意,就用讽刺的口吻说:“你也想参加比赛吗?就你这身材行吗?要不你给我们做个动作看看。”海象立刻做了一个尾鳍向上翘的动作。主持人笑着说:“这算什么表演,您还是下场休息吧!”海象好像知趣似的一扭一扭地游回水中,可是一会儿又游上岸来。海象要干什么呢?我有些疑惑不解大连海洋馆作文(4篇)大连海洋馆作文(4篇)。正在这时只听“噗”的一声,海象把嘴里的水全喷到主持人的脸上。全场观众都被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主持人假装生气地说:“红牌罚下!给小丑队加一分!”此时,两只海豹立即用鳍指着海象好像在说:“都是因为你给我们丢的分!”海象不好意思地低着头游走了。海豹又用鳍指着主持人,好像很不服气。主持人笑着说:“你们要是不服气,就表演个节目,把分扳回来。”

两只海豹随即表演起套圈来,驯兽员故意把塑料圈扔得忽高忽低,忽远忽近,我紧张地不敢出声,可那塑料圈好象有了磁力似的,总能套在两只海豹的脖子上。它们精彩的表演,博得全场观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表演结束了,可人们还沉浸在欢乐之中,久久不愿离去。

大连海洋经济发展 篇6

一、毕业季即将来临,现围绕毕业季展开征文,有以下两大主题:

1、内容:重点描述大一大二大三的生活回忆。(主题分别为:军训生活感悟、学习生活、晨读的路和花样年华)。可以表达出满腔热血的激情;浮躁冲动的低落;醍醐灌顶的觉醒等等。字数要在一千字以上。

2、以“明天,你好”为主题的征文,主要写未来。

内容:学生未来三年的职业规划、梦想;推荐值得看的文章、书籍;承担责任、孝敬父母。或者关于“母校明天更美好”的散文。字数在一千字左右。

二、活动要求:

浅谈大连市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思路 篇7

大连市地处黄渤两海之间, 海域辽阔, 具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海洋产业门类齐全。大连市海岸线长2211公里, 居全国沿海地级市首位;大连市管理的海域面积为2.95万平方公里, 相当于陆地面积的2倍;岛屿251个, 面积530平方公里。大连市委书记唐军在大连市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提到:“大连的特色是海, 优势是海。要科学开发海洋资源, 培育海洋优势产业, 建设现代海洋牧场, 在发展蓝色经济上实现新突破。”“十二五”时期是大连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攻坚期, 也是大连市由海洋资源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迈进、打造全国海洋经济先行区的重要机遇期。加快培育和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海洋新兴产业, 对于大连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实现蓝色经济新突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背景

(一) 海洋新兴产业的界定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 4754-2002)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与代码》 (HY/T052-1999) 的规定, 海洋第一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第二产业包括海洋油气业、海滨砂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海洋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科学研究、教育、社会服务业等。

根据对海洋产业开发的先后以及技术进步的程度, 则可以把海洋产业划分为海洋传统产业和海洋新兴产业。20世纪60年代以前已经形成并且大规模开发, 不完全依赖现代高新技术的产业为传统产业。海洋传统产业主要有海洋捕捞业、海洋运输业、海水制盐业和船舶修造业等。这些产业目前还是我国主要的海洋产业。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 由于陆地资源减少, 在20世纪末以前形成的、主要或部分依赖高新技术的产业为新兴产业。海洋新兴产业是相对传统海洋产业而言的, 是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发现了新的海洋资源或者拓展了海洋资源利用范围而成长的产业, 如海洋油气业、海水增养殖业、海水淡化、海洋药业和滨海旅游业等。

《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以下称《纲要》) 中提出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高效综合利用、海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海洋工程及装备等5个领域。

对于大连市而言, 应当发展那些具有较好产业发展基础, 能够成为大连市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并带动相关产业优化升级, 具有战略意义的海洋新兴产业, 包括海洋工程装备与高技术船舶、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风能、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滨海旅游、海洋现代服务业等。

(二) 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背景

1. 全球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纲要》称:“当今世界, 全球科技进入新一轮的密集创新时代, 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海洋新兴产业将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海洋开发进入立体开发阶段, 在深入开发利用传统海洋资源的同时, 不断向深远海探索开发战略新资源和能源, 大力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

从全球范围来看, 目前海洋经济产值平均每年以11%的速度增长, 业已形成四大海洋支柱产业, 即海洋油气、滨海旅游、海洋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特别是作为海洋新兴产业的海洋油气和滨海旅游业发展迅速, 很快超过了海洋传统产业, 成为现代海洋经济的主体。世界海洋产业正在形成的“三、二、一”结构顺序, 基本上反映了当代海洋产业发展变化的趋势。调整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是增强海洋经济发展动力的重要措施。海洋产业正处于传统产业新兴化和新兴产业纵深化的阶段。因此, 在进一步抓好传统产业的同时, 应大力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做到传统产业支持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带动传统产业, 形成海洋产业组合优势。

预计到2020年, 全球海洋经济产值将达3万亿美元。海洋产业在2020年左右将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油气工业;第二个层次是海水直接利用、海洋生物工程 (海洋药物和海洋营养滋补品产业等) 、海盐业及盐化工业;第三个层次是海水淡化、海洋能利用、滩涂和浅海湾增养殖业、海水化学资源利用、滨海采矿业;第四个层次主要是海洋空间利用, 其中以大型海上工程为骨干的产业, 如海底隧道、人工岛建设、跨海大桥、海上机场、游乐场以及海上城市等等。

2. 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情况。

总体上看, 我国海洋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水平并不高。尤其在产业结构方面。海洋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明显低于发达国家10%-20%的平均水平。从统计数据看, 我国海洋经济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例由“七五”初期的51∶16∶33, 优化升级到2009年的5.9∶47.1∶47.0。海洋产业结构逐步实现高级化。目前, 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油气业和海洋工程建筑业是我国海洋产业的主导产业, 其中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业等新兴产业近年来发展较快。但与一些发达国家海洋经济第三产业占比的平均水平超过60%相比, 仍有明显差距。

“十二五”规划将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提出要“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积极发展海洋油气、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等产业, 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强海洋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研发, 提高海洋科技水平, 增强海洋开发利用能力”。海洋产业成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初步形成海洋新兴产业体系。国家海洋局2011年4月发布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 (2011) 》提出,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形成由海洋生物育种与健康养殖产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海水利用产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产业等组成的海洋高技术产业群, 支撑引领海洋经济发展。到2015年, 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对国民经济贡献将提高1个百分点, 争取超过6000亿元, 培育成熟壮大3-5个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整体年均增速将不低于20%, 产业增加值实现翻两番。到2020年, 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将成为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实现质的飞跃, 还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主要是在海洋领域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上, 总体上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高端装备制造能力不够, 许多设备以及大部分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期需要的巨大、持续的资金投入难以满足;大部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研发、试验阶段, 要大规模实现产业化还面临一些技术和政策方面的瓶颈制约。另外, 中试环节投入不足, 也严重制约了海洋高新技术成果的有效转化。

(三) 大连市海洋产业发展情况

1. 发展特点。

海洋产业已成为大连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2010年大连市海洋经济实现总产值1515亿元, 实现增加值665亿元, 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 占全市GDP的13%。在港口航运、海洋渔业、船舶制造、装备制造、盐业等传统产业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 滨海旅游、海水利用、海洋能开发、海洋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也有了长足发展。“十一五”时期海洋经济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2∶25∶53调整为2010年的27∶21∶53。

海洋产业聚集效应成效显著。到2008年, 大连港集团、中远集团、北良公司、船舶重工集团、中国一重、红沿河核电、庄河电厂等60多家企业、100多个重点涉海建设项目相继顺利实施。滨海旅游产业规模迅速壮大, 呈现出以“3S” (阳光、沙滩、海洋) 为核心的陆海互动的海洋旅游格局。

海洋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到2008年, 全市已有5家涉海科研院所、25个重点涉海学科、7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8个海洋类硕士点, 先后承担国家“863”、“973”、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21项, 先后建设3个海洋科技园区、8个科技兴海示范区, 实施科技兴海项目220余项, 新增产值130亿元。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内生动力不足, 因而对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海洋新兴产业投入精力不够, 缺少前瞻性的发展规划;二是海洋管理机制还处于行业分散型管理, 缺少涉海产业、部门之间的统筹管理和协调机制, 缺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三是产业布局不尽科学合理, 海洋开发活动中“无序、无度、无偿”现象依然存在;四是海洋传统产业比重仍较大, “三、二、一”产业格局尚未形成, 产业内部结构需进一步调整、优化;五是缺少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等。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提高海洋产业创新能力为重点, 以项目和示范工程为抓手, 深度开发和集约利用海洋资源, 加快构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海洋新兴产业体系, 不断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带动、辐射陆域和腹地联动发展, 形成港城互动、海陆联动的发展格局, 把大连打造成为海洋经济强市和全国海洋经济先行区。

(二) 发展原则

重点突破原则。紧密结合大连市海洋产业发展实际和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选择具有鲜明发展优势、有较好发展基础、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海洋新兴产业作为发展重点, 为打造海洋新兴产业先行区奠定基础。

自主创新原则。建立产学研对接的长效机制, 推动涉海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推动海洋经济从外延式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提高海洋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外引内联原则。集聚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先进技术、人才和产业资源, 拓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壮大海洋新兴产业综合实力, 加快推动海洋新兴产业向全球海洋经济产业链融入。

海陆联动原则。注重把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与陆域的产业、科技、人才等优势有机结合起来, 推进海陆产业联动发展、基础设施联动建设、资源要素联动配置, 加快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 发展目标

合理利用海洋资源, 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与高技术船舶、滨海旅游业和海洋风能等产业, 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与海水综合利用、海洋金融业和海洋信息服务业等产业, 力争到2020年, 全市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海洋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 推动海洋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保持15%、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30%。

三、主要产业领域和发展重点

(一) 海洋工程装备与高技术船舶

近五年来, 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以超过100%的平均速度在增长, 增幅一直高居诸多海洋产业之首。目前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总体价值占全球市场份额约10%。“十二五”期间, 我国对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总投资将超过2500亿元。预计随着油价上升,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增加, 海洋工程装备市场2012年后进入新一轮增长。大连市海洋工程装备与高技术船舶产业的发展主要依托大连船舶重工、中远船务、STX大连船厂等骨干企业。其中, 大连船舶重工是国内建造海洋工程产品数量和类型最多的企业, 在国内海洋工程产品设计建造领域最具优势。它是目前国内唯一同时具有大型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和海上浮动生产储油轮 (FPSO) 设计建造经验的企业, 已成为国内大型国际海洋工程项目最大的总包商。在海洋工程配套产品方面, 大连市能提供主要配套系统产品的企业是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另有部分企业可为海工产品配套一些电控产品、舾装件、电缆、救生艇等普通产品。

大连市海洋工程装备与高技术船舶的发展重点是:研发自升式和半潜式钻井平台、大型浮式生产储油船等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及其配套产品。重点发展液化天然气船 (LNG) 、大型集装箱船、超大型原油船、大型重载滚装船、大型游船、高档游艇等高科技高附加值船舶产品。

(二) 海洋生物医药

大力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海洋生物医药新产品, 积极开发海洋生物制品和海洋保健品, 开展医用海洋动植物的养殖和栽培, 构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平台, 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海洋生物医药企业, 尽快促进大连市海洋生物医药形成产业和规模优势。

(三) 海洋风能

我国海上风能资源丰富, 开发海上风电是我国风电发展的必然趋势。据国家发改委能源所的评估, 我国近海海域风电装机容量可达1亿-2亿千瓦。风力发电离不开风机, 目前我国风机主要来源是进口, 但采用国产化风电机组每年可节省45亿元人民币。因此, 国产化风机的未来市场前景巨大。大连重工·起重集团在风电设备整机总装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瓦轴、天元电机、海派公司在风电零部件设备研发制造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依托大连市在风电领域的产业优势, 重点研发海上专用风电机组技术, 着力提升海上风电机组关键部件生产和整机总装水平, 提升海上风电项目建造工程技术水平。

(四) 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

海水综合利用主要包括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 (直接以海水替代淡水作为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 、海水化学资源的综合利用 (从海水中提取化学元素及深加工等) 三方面。我国“十一五”期间制定的《海水利用专项规划》中曾提出“在天津、大连、青岛等较大城市, 开展创建国家级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城市活动”“以天津、青岛、大连等海水利用技术支撑力量强、产业化条件好的城市为基础, 加强产业化基地建设”。为推进海水利用, 大连市已经在产业布局上, 将电力、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高耗水项目布局在沿海地区, 依靠海水资源解决企业的工业用水;通过经济、行政等手段重点鼓励和推进石油、化工、电力等企业建设海水淡化工程项目, 替代使用自来水。截至2008年上半年, 大连市已有30多个企业利用海水做冷却水, 海水日用量达350多万立方米, 年可节约淡水资源6300多万立方米, 并已建有大型海水淡化装置6座, 海水淡化规模达到每日1.2万吨。大连的海水淡化规模已占到全国的1/3。

大连市海水淡化与海水综合利用业的发展重点是:通过“十二五”期间实施红沿河核电海水淡化工程、旅顺国电电力海水淡化工程、长兴岛热电海水淡化工程、庄河黑岛热电海水淡化工程和长海县海水淡化工程等一批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技术规模化应用示范工程, 培育海水利用龙头企业;积极发展膜法海水淡化预处理、超滤或微滤等关键部件的制造;海水利用药剂生产和设备制造;海水淡化船的研发与制造;开展为海水淡化工程提供咨询和工程总承包的能力建设等等, 打造国家级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城市。

(五) 滨海旅游业

围绕海岸与海洋为主题, 以休闲度假和生态旅游为内涵, 打造以海滨生态休闲、海岛度假、跨国邮轮、海洋科普旅游、海上赛事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全年全天候国际滨海休闲旅游目的地, 建设世界滨海旅游名城。

(六) 海洋高端服务业

重点是海洋金融保险业和海洋信息服务业。包括为船员、船舶提供保险产品的保险业, 为船舶、海洋开发项目提供贷款的银行业和为船舶提供担保的风险投资业等;以及为船舶提供卫星导航系统、防避碰系统、无线电通信服务、海洋应急预警系统和灾害预报服务等的海洋信息服务业。

四、保障措施建议

一是编制《大连市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目标、重点发展领域、发展思路和发展措施, 通过培育和发展海洋新兴产业, 推动全市海洋经济跃上新台阶。

二是设立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提高海洋科技创新的软硬件水平。包括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等, 开展海洋科学考察, 购置大型科研设备装备, 支持涉海洋科研和教学机构建设, 引进海洋科技人才等。

三是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鼓励商业银行扩大对海洋高技术企业的贷款规模, 鼓励民营资本投资海洋新兴产业, 引导创投基金、风投基金投向海洋新兴产业领域。探索设立海洋高技术产业保险险种。

四是构建海洋新兴产业统计监测制度。研究构建产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采取部门协作、统计局集中处理的方式, 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市新兴产业发展的规模和结构, 更好地把握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进程。

五是依托科研机构和重大项目, 培养和造就一批技术专家和科技人才。尽快形成海洋科研人才、管理人才、企业家队伍、专业技术人才为骨干的多层次海洋人才体系。

大连动漫产业发展建议 篇8

【关键词】 大连动漫产业;发展建议

一、研究大连动漫产业发展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21世纪的经济形态形成了以创新为主的知识经济形态。在这种背景下,动漫产业应运而生。已有研究表明,作为数字艺术产业其中一部分的动漫产业,所体现的本质是一往无前的技术革命,它促使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使人类的审美活动与艺术创作活动的接受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化。2004年,大连市开始将动漫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持续推进。当年就成立了大连动漫走廊,该走廊是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的“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和国家文化部批准的“国家动漫戏产业振兴基地”,全国唯一一个获得国家级“双授权”的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在市委、市政府和高新园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利用短短的4年多时间,大连动漫走廊迅速成长为我市动漫产业集群化发展区域,成为东北最大、在国内具有一定地位和影响力的新兴产业基地。截至目前,大连动漫走廊投入使用的楼宇面积10万余平方米,已进驻动漫企业达114家;动漫产值从2005年的2.5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40亿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动漫产业已成为推动大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大连动漫产业的飞速发展给大连经济和文化带来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以下将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

二、大连动漫产业发展的总体建议

1.建立及健全动漫产业政策体系,加强政府对动漫产业发展的领导。正确的政策措施中最重要者莫过于改革旧的产业管理体制和改进动漫企业的运作机制。推进动漫产品商品化及社会化、健全动漫产业相关法规、挖掘动漫产业系统潜力、提高动漫产业工作者的专业水平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政策措施。政府对动漫产业的政策扶持则主要体现在财政拨款、税收和法律等方面。

2.构建好产业关联格局,建立动漫产业与相关产业共同发展机制。大力发展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体系,将动漫企业主辅产业进行细化和分离,达到降低经营成本的目的。引导和推动企业进行内置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的改进,完善劳动用工制度,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强化企业内部资源和业务整合的自主性,逐步将企业发展的重点定位于品牌运作、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采用社会化的专业服务完成一些非核心的环节,以保证企业集中竞争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

3.以自主创新、品牌效应塑造动漫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使企业成为动漫产业研究和开发的主体。鼓励动漫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建设健全研究开发机构,完善技术创新机制。通过技术创新,来增强企业技术集成与产业化能力,促进知识流动与技术转移。加快电子化、自动化进程,普及和应用先进技术,用数字化塑造新颖的动漫产业。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龙头企业,对品牌创立、管理与延伸进行战略规划。鼓励动漫企业以商标、专利等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和重组,同时大力支持企业成立各种型式的战略联盟,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和技术标准。引导中小企业灵活采用品牌特许经营、品牌租借、贴牌与创牌并行等方式,使自身的劳动力成本、营销渠道、客户资源等优势与知名品牌有机结合,借知名品牌扩大自身的规模和实力,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大连动漫产业发展的具体建议

面对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挑战,我们必须结合21世纪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特点,特别是大连动漫产业发展的特殊性,既解放思想又实事求是的制定好战略、规划和政策,才能真正把大连动漫产业发展上去。为此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政府应加大对动漫产业的支持力度。对发展初期的动漫产业,没有政府的强力支持,是很难发展壮大的。因此,现阶段要发挥政府的强势作用,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引导和推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产业集聚,提高产业效益。加强对动漫产业的监管和资助,起到孵化器的作用。建立动漫产业管理中心,简化管理流程,设立动漫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主要用于对影响大、带动作用强、具有示范效应的企业重点项目的贴息或补助,重点扶持动漫产业集聚区、信息咨询企业、推广播放企业、衍生品开发企业等领域的重点项目建设。

2.动漫企业自身要以市场主导,鼓励代工,推动原创。从韩日发展经验看,代工能够为动漫企业降低学习成本、促进资本积累、培养熟练人才,因此现阶段仍需要政府鼓励本地企业为动漫产业发达的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动漫企业代工,可以充分发挥大连日语、朝鲜语人才较为集中的优势,在引进吸收国外先进制作技术、装备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漫游戏产品,创建自主品牌,逐步过渡到各生产环节均有能力完成。

3.加快提升动漫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动漫产业的国际化水平。当前,以影视娱乐、广告宣传、文化推广为主导的消费结构升级,为提升动漫产业发展规模和质量提供了有利时机。抓住当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创新型城市建设带来的历史机遇,通过强有力的政府推动与企业积极参与相结合,做大动漫产业经济规模,形成大连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动漫产业高地,在全国乃至全球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打造大连市特色产业品牌。

4.提高区域间合作,整合动漫产业资源。积极盘活动漫产业资源,致力于形成动漫产业市场开放的竞争格局,促进动漫产业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同时,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动漫产业企业内部改革,引导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上市等多种形式,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一批上规模、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为了加强大连动漫企业规模和与跨国公司抗衡的能力,积极鼓励这些骨干企业立足于自身优势加强与其他地区多途径、多渠道的合作,实施“强强联合”,成立超大型集团公司或股份公司。

5.体制创新。在创新体系建设上,要加快动漫产业体制改革步伐,把大院大所和高校的科研开发导入市场,纳入区域紧急发展之中,创建有利于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各类专业孵化器;依托骨干企业创建研究开发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推进动漫产业基地重点项目的建设,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6.人才问题。人才是发展动漫产业的关键,动漫人才包括创意、策划、设计、制作、推广等各方面训练有素的人才,专业性很强。动漫产业人才队伍素质,决定动漫作品质量.影响动漫产业发展状况。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交流、奖励等机制,落实各项人才政策,创造良好用人环境,多渠道、高层次开发人才资源。放眼全国的资源,通过项目和政策吸引全国的动漫人才和资本流入大连,繁荣大连动漫产业。加强动漫企业与大专院校动漫相关的技术、管理、营销等人才的联合培养,充分利用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动漫产业从业人员分层次、分类型的再培训、再教育,切实保证动漫产业的人才基本需求。落实市政府制定的吸引人才的各项政策.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的动漫产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保持动漫业人才队伍的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造就和集聚一批创造力强、综合素质高、掌握先进技术的动漫人才队伍。努力营造吸引人才良好环境.做到人尽其才.人才留得住、用得上.鼓励优秀人才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动漫产业教育培训机构,建立继续教育与培训体系,重点开展订单式专门人才的培训。

四、结束语

上一篇:个人独资企业纳税标准下一篇:我要努力(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