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景区管理(精选8篇)
论文1:以乡村旅游为载体促进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的融合
低碳经济在人类生存环境日渐恶化的今天正在全球范围内备受重视,而这种重视也为当今旅游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和挑战。
一、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
(一)低碳经济促生旅游产业的低碳化
低碳经济简而言之,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碳排放量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最终目的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要发展低碳经济,就应该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型与优化,而在这个过程中,旅游产业的优势充分突显。
首先,旅游业作为服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占用资源少,而且很多资源可以永续利用,由此自然形成碳排放量少的突出优势。
其次,旅游发展与环境密切相关,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环境的改善,因为旅游产业的卖点就是环境和文化,因此保护环境、挖掘文化成为旅游发展的内在动力。
再次,通过发展旅游,对其他产业产生良性替代,形成产业补偿,从而达到既节能减排又促进发展的双重目标。
以前老百姓没有其他收入渠道,只有破坏树林来换取收入。
但是随着旅游发展,大家明白自然界许多东西都可以经过加工来出售,因此种树、环保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
许多地方的纪念品设计、加工已经形成一个产业,这不仅提高了当地的居民收入,而且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旅游产业一直是经济产业链条中的一环,享有“无烟产业”的美誉,这一特性决定了旅游业是最适合推行低碳经济概念,而且可以成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先锋和亮点。
(二)低碳旅游简述
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低碳旅游消费形式,以获得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
旅游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种行为,会涉及政府、企业、当地人和游客等几个方面。
要实现低碳旅游就要求各个旅游产业链条都要有低碳经济的意识和行为。
如政府主要靠法规、制度来完成低碳旅游的决策;企业(或当地有接待能力的居民)主要通过各种节能管理措施、低碳技术的运用来实现;而游客(或当地纯居民)主要是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来实现。
其中政府低碳政策会起很大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二、低碳旅游是对生态旅游的继承和延伸
生态旅游提倡注重自然资源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强调的是一种“自然性”,强调的是较少的开发和干预。
而低碳旅游强调低碳环境创设、低碳创新管理和低碳生活方式。
与生态旅游相比,低碳旅游不排斥开发,它倡导运用低碳技术去进行开发建设;低碳旅游也不排斥干预,相反,它鼓励运用科学创新的理念对旅游环节进行干预。
生态旅游是要求旅游者通过交通工具到旅游资源目的地的过程中,都要具有生态的特征,即生态旅游者、生态交通工具、生态旅游资源目的地。
然而这三种条件在现实旅游中同时满足的情况很少,从而使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范围大大缩小。
低碳旅游则是在旅游活动全过程中,凡是一切有利于减少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的旅游方式都可以被称为“低碳旅游”。
因此,低碳旅游的范围要大于生态旅游的范围。
生态旅游强调不干预,注重“维持”、“保护”,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排斥旅游规划和开发的,是一种较被动的去适应环境的旅游发展方式。
而低碳旅游则主要依靠政府的低碳环境规划、企业的低碳创新管理和旅游者的低碳生活方式来实现,这是一种积极地去创造的旅游发展方式。
这种创造也是在最大限度地对环境进行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的。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生态旅游实际上是一种理念,低碳旅游与其相比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两者都是现代旅游的发展方式,都属于可持续旅游。
三、乡村旅游是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的载体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的欧美,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在我国,乡村旅游通常被称为“休闲农业”、“农业旅游”。
目前,主要有3种发展模式。
第一,体验观光型。
主要以不为都市人所熟悉的农业生产过程为卖点,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可以入内进行采摘、观赏等体验活动,让游客体验和享受田园风光,满足其对田园生态环境怀念的需要。
第二,都市科技型。
以高科技和现代农业技术为重要特征,在城内小区和郊区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既可以为城市提供部分时鲜农产品,又可以取得一部分观光收入,兼顾了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
第三,休闲度假型。
突出休闲、度假功能,在生态环境良好的乡村建立完备的生活设施,并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如森林、牧场、果园等,吸引游客前去度假,展开农业体验、自然生态领略、垂钓、野味品尝、住宿、度假、游乐等各种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活动,满足城市居民放松紧张心理压力的需求。
目前,我国生态旅游的理念多数是以乡村旅游为载体来进行的,因此业界也有将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融合在一起研究,乡村生态旅游也就成了一种旅游形式。
随着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和实践,在乡村生态旅游中融入低碳旅游的理念也成了大家研究的对象。
低碳旅游倡导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特性实际上与乡村生态旅游追求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
低碳旅游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在旅游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环节来体现降低污染、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理念,并且将太阳能、生物能等清洁新能源运用到旅游业中,完成生态环境的良好循环,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乡村低碳、生态旅游的对策建议 虽然现在各个层面都认识到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可以改善地方经济结构,提高地方经济效益,但由于各种原因,低碳的意识还不够深入人心。
要发展乡村低碳、生态旅游,实现地方经济的增长,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政府牵头在旅游目的地的规划、开发中引入低碳行为
以重庆为例,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运用现代技术,建设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
把种植、养殖、能源和环境有机地连结为一个整体,推动了低碳经济的实现,改变了乡村生活环境,使城里人渴望去体验一种“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慢生活,因此新农村低碳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乡村生态游和低碳旅游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乡村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的融合。
(二)政府要运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扶持低碳行为的企业
乡村旅游的当地居民也要自觉地执行低碳政策,保护自己生活和居住的环境。
在发展乡村低碳、生态旅游的政策上,政府可以对高能耗、高污染的旅游企业进行整治或关停;对于低能耗、低污染的旅游企业进行扶持和奖励。
这里的企业是指凡是为乡村低碳、生态旅游提供服务的单位或个人,因为乡村旅游中,游客的吃、住更多的是依靠当地村民。
政府可以鼓励当地居民建设、经营农家乐,并给予相应奖励。
因为这些农家乐除了提供住宿外还提供餐饮服务,菜品还可以就地取材,减少了运输环节的碳排放。
这样居民的收入提高了,当地的低碳生态旅游也得到了发展。
(三)要加大宣传力度,让低碳、生态的观念深入人心
旅游过程中,旅游者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旅游者素质也是乡村旅游中低碳、生态的理念能够得以实现的有力保证。
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低碳、环保的宣传,让每个旅游者既是旅游的参与者,也是旅游资源的`保护者。
除了日常的教育、宣传,政府和当地村民也可以在旅游目的地设置一些醒目的宣传标牌,有意识地去引导人们注重环境保护,做低碳旅游的实践者和宣传者。
五、结语
1 乡村旅游的质量管理现状
乡村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产物。它的出现, 迎合了后工业化社会城市居民渴望回归自然的需要, 满足了当地居民渴求脱贫致富的要求, 得到了当地政府扶贫政策的有力支持。正是在旅游者、当地居民和政府这三种力量的推动下, 乡村旅游目前正风靡全国, 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乡村旅游全面质量管理指乡村旅游经营组织以乡村旅游产品质量为中心, 全员参与, 不断改进, 使游客满意, 员工满意, 社会环境受益的管理途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乡村旅游全面质量总体上存在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 成为游客不满意的焦点, 这严重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1.1 乡村旅游项目单一
我国部分地区由于乡村旅游规划不够合理, 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虽然开发者和投资者已经注意到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的参与性, 但对其的深度挖掘仍然不足, 使项目功能与内容单一, 陷于低层次开发的困境, 缺少特色产品, 活动千篇一律, 仅仅停留于吃农家饭、喝茶、聊天、打麻将、K歌等常规娱乐活动, 缺乏知识性、趣味性与体验性, 结果就是不能满足游客个性化的旅游需求, 游客停留时间短, 旅游收益自然也不高, 并且较多的来自于餐饮服务。这种低层次的乡村旅游项目无视游客的满意度, 不利于满足游客的需求, 不利于提高乡村旅游的收益, 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2 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乡村旅游产品质量分为客观质量和主观质量, 客观质量指游客对乡村旅游硬件设施的感受, 主观质量指游客对乡村旅游服务的感受, 二者的综合作用决定了乡村旅游产品质量的高低。乡村旅游在我国发展到现在, 还存在着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成都“农家乐”和北京“民俗村”是我国最具规模和代表性的典型, 区位良好, 有景点依托, 提供亲情服务, 已经走上规范化发展的道路, 新近崛起的新星则有皖赣古村落;但是更多的乡村卫生状况不佳, 存在“脏、乱、差”的现象, 接待设施非常简陋, 整体服务水平较低, 服务手段落后, 不能满足现代游客的基本旅游要求, 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到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
1.3 产品市场信誉不良
近年来, 乡村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有些地方对乡村旅游的认识存在误区, 将乡村旅游看成是低档次的旅游, 只注重眼前利益, 忽视长远利益, 漫天要价, 宰客现象严重, 招致游客不满;皖南古村落的乡村旅游在火爆的同时, 其“遍地是收费景点”的短视经营行为也受到游客的尖锐批评, 如有的村庄, 还没怎么开发就在村口建个门楼开始收费, 因此便有“皖南生态迷人、文化醉人、门票吓人”的评价。诸如此类的强行拉客、抢客、宰客、欺诈、蒙骗、以次充好、虚假宣传、竞相压价、强买强卖等不良行为, 既损害了游客的合法权益和利益, 又破坏了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信誉。
1.4 服务人员素质不高
随着乡村旅游规模的扩大, 从业人员迅速增加。一批农村富余劳动力从自我管理的农业生产转移到旅游服务行业, 他们一时在心理和行动上难以适应, 缺乏积极主动的旅游服务意识。另外, 虽然乡村居民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 但从事于乡村旅游服务业的农民多数由于受教育程度低, 未接受过系统培训, 不具备规范的接待服务技能, 不能充分理解游客的需要, 更不具备预测旅游需求、提供应急旅游服务的能力, 素质参差不齐。此外, 由于乡村旅游资源比较富集的地区经济落后、相对封闭, 很难吸引外地人才, 尤其是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 这也不利于提升乡村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
1.5 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乡村旅游赖以发展的基础设施存在不足的问题。长期以来, 我国广大乡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在发展乡村旅游时这些问题显得更加明显。目前乡村旅游点 (村) 设施功能不齐全, 尤其是部分“农家乐”功能比较单一, 很大程度上来说只是一个乡村饭店, 缺乏住宿、游览、购物、娱乐等功能。许多乡村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仍不完善, 适应不了游客讲求方便快捷与安全卫生的需要, 如道路、停车场、旅游交通、洗手间、电话亭、给排水等公共设施不足、设备简陋, 乡容乡貌不佳, 餐厅厕所等设施的卫生状况令人担忧, 消防、供水供电等配套设施不齐全, 食品及游客安全问题存在隐患。
1.6 利益分配有失公平
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涉及到当地政府、开发商、当地社区、农民等多方的利益, 各方都会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和实现利益的主张, 所以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实际上是当地政府、开发商、当地社区、农民各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非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过程。但农民由于自身素质及所处地位等原因, 处于博弈各方中的不利位置, 在乡村旅游收入中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证, 不能长期享受乡村旅游的长期成果, 同一地区内农民获取乡村旅游收益的机会也不尽相同。少数项目甚至完全由投资商控制, 农民被隔离在享有旅游收益的范围之外, 因而农民对当地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感到不满甚至抵制乡村旅游的发展。
1.7 乡村失去其原真性
乡村旅游本该是农耕文明的集中展现, 给游客呈现出一幅优美恬静的田园诗画。然而部分乡村正在逐渐失去其原真性, 即原生态的“乡村性”和“乡村意象”渐渐不复存在。一些乡村地区为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盲目花钱改善硬件设施, 如房屋过分装修、添置游戏机、卡拉OK机等, 接待设施陷入城市化和商业化等误区。此外, 在乡村旅游火爆发展的同时, 处于弱势地位的乡村文化正在被强势的城市文化所同化, 游客的某些行为甚至成为一种污染源, 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当地农民的思想意识, 于是乡村文化日益向城市的强势文化靠拢, 失去本真, 与此同时, 乡村纯朴的民风和生活秩序也被破坏了。
1.8 乡村生态环境破坏
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子, 而它却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日渐遭到破坏。一方面, 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景观, 如不合理的开发, 破坏性的建设, 无规划的公路、宾馆、娱乐场所的建设等严重损害了乡村的原始景观和生态;另一方面, 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者只重收益, 无视旅游活动带来的“三废”的处理, 甚至不处理, 将其直接排到外界环境中, 严重影响了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的质量。此外, 还有部分素质低的游客对乡村生态环境构成破坏, 如这部分游客的随意采摘和践踏就是乡村旅游点 (村) 的植被惨遭破坏的祸首, 诸如此类人为破坏乡村景观的例子并不少见。
2 乡村旅游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
2.1 以游客为关注焦点
乡村旅游的兴旺发展依存于源源不断的游客。既然游客是决定乡村旅游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那么服务于游客并满足他们的需要就成为乡村旅游点 (村) 存在的前提和决策的基础。因此, 乡村旅游点 (村) 必须确保以游客为中心, 把游客的要求放在第一位, 深入了解游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 努力满足游客的要求并争取超越游客期望。以游客为关注焦点, 并不是一句空话, 要求在乡村旅游中以游客满意为衡量标准, 坚持以人为本, 时刻为游客着想, 为游客提供细致周到的旅游服务。
2.2 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任何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都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 并且这一过程由多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环节所组成, 每一环节都或轻或重地影响着最终的质量状况。全过程的乡村旅游质量管理包括从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开发到服务等全部有关过程的持续质量管理。这意味着要对服务前、服务中、服务后的每一阶段的质量都要进行全面管理, 对影响质量的所有环节和因素进行控制, 形成一个综合的质量管理体系, 做到预防为主, 防检结合, 重在提高。一言以蔽之, 全过程的乡村旅游质量管理要始于识别游客的需要, 终于满足游客的需要。
2.3 全员参与质量管理
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各部门、各环节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 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 任何一个人的工作质量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因此, 保持和提高乡村旅游质量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 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人人有责, 人人关心, 人人干好本职工作。实行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 必须对全体员工进行质量教育和培训, 培养质量意识和职业技能;制订各部门、各级各类员工的质量责任制, 明确责、权、利, 合理授权;开展多种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4 质量管理持续改进
强调质量的持续改进是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之一。乡村旅游质量管理的目标是游客满意, 而游客的需要是在不断提高和变化的, 因此乡村旅游点 (村) 就得不断进行质量改进, 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来达到游客满意。戴明的PDCA循环为质量的持续改进提供了基本流程:计划 (Plan) -实施 (Do) -检查 (Check) -处理 (Action) , 这四个阶段是循环的。首先分析乡村旅游点 (村) 质量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改善计划, 然后执行计划, 再检查计划执行的效果如何, 最后做出总结并提出尚存的问题, 如何不断循环以实现改进质量的目的。
3 乡村旅游全面质量管理的策略
3.1 特色旅游项目设计
在乡村旅游项目的设计中, 事先要全面了解游客对于产品、价格等方面的需求和期望, 然后以游客满意为目标, 精心设计特色乡村旅游项目。特色是乡村旅游产品的核心魅力之所在, 是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的重要原则之一, 也体现了乡村旅游全面质量管理中以游客为中心的要求, 因而显得尤为关键。故此, 要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我国乡村有数千年的乡土文化、古朴的乡村建筑、浓郁的乡村风情, 以此可以开发文化型乡村旅游项目。注重项目的参与性和知识含量, 丰富服务内容, 开发一批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体验性的特色乡村旅游项目, 如加大民间传统节庆活动的设计与推广, 推出民族节庆体验旅游。支持和鼓励各地开展民间特产等特色旅游商品的生产, 丰富乡村旅游购物的内容。
3.2 制订乡村旅游标准
乡村旅游标准能为乡村旅游点 (村) 建立质量体系提供具体指导, 为其做出对内、对外的质量保证的明确规定, 为其提供发展的方向和竞争的依据。因此, 为提高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推动乡村旅游的规范发展, 亟须制订乡村旅游标准。乡村旅游标准主要应包括基础设施标准、服务资质标准, 接待设施标准、服务质量标准、旅游资源、环境保护、保障体系等内容。如安徽省评选优秀旅游乡镇的标准打破“终身制”, 不仅重视标准本身的建设, 而且在乡村旅游景区、旅游资源特色、旅游线路组织、旅游商品开发等方面还强调差异化与个性化的发展。该“标准”的出台, 为安徽省规范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依据, 也调动了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积极性。
3.3 诚信经营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经营中的不良行为已严重影响到产品的市场声誉, 从短期来看, 损害了游客的利益, 导致游客不满;从长期来看, 则牺牲了经营者等利益相关群体自身的利益, 总的说来, 与全面质量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因此, 要规范乡村旅游的市场秩序, 大力提倡诚信经营, 鼓励经营者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公平竞争, 树立优质服务、游客至上的宗旨, 并对其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进行奖励;有针对性地开展乡村旅游市场专项整治, 打击不良经营行为并视情节轻重予以惩戒;推动乡村旅游诚信体系、监管体系的建设, 倡导行业自律, 规范经营者的经营行为。诚信经营是乡村旅游兴旺发达的保证, 乡村旅游经营者只有实实在在的诚信经营, 才能提高乡村旅游的信誉度, 并最终赢得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3.4 提高服务人员素质
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 是解决当前游客对乡村旅游服务质量不满的需要, 也是推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的需要, 因为服务贯穿乡村旅游的全过程, 而游客的需求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总之, 提升服务人员的素质是贯彻执行乡村旅游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要做到这一点, 一是注重对旅游知识的培训, 让服务人员了解旅游政策法规、市场营销、环境教育等相关基础知识;二是加强对服务技能的培训, 要求服务人员树立服务意识, 掌握基本的服务技巧;三是对服务人员开展本土文化的教育和培训, 使其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 培养他们对本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四是为服务人员提供对外交流的机会, 鼓励他们学习借鉴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
3.5 完善乡村基础设施
乡村基础设施完善与否, 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 也是乡村旅游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大力完善它们显得十分紧迫。由于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交通、水电、通信、环卫、安全等基础行业的支持, 因此应制定统一规划, 加大资金投入, 加强村镇公路、供水供电、电话亭、给排水、消防等设施的建设, 尽快改善乡村旅游点 (村) 的基础设施条件;按照干净卫生、突出文化、彰显特色的要求, 大力整治村容镇貌, 努力提高乡村旅游点 (村) 的可进入性与参观游览的安全性、舒适性, 使游客进得来, 出得去, 吃得放心, 住得舒心, 玩得称心, 走得开心。在加快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时, 既要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 又要考虑游客的需要, 二者兼顾。
3.6 共享乡村旅游收益
1994年的ISO9000族标注中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中包含了让“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的思想。从理论上说, 保证农民共享乡村旅游收益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目的之一, 是全面质量管理中为内部顾客着想和全员分享旅游发展成果的要求, 是乡村旅游点 (村) 质量管理体系行之有效的重要基础, 是乡村旅游点 (村) 的质量能够实现不断改进的保障条件, 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实践上说, 提倡农民参与乡村旅游收益分配, 有利于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减少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阻力, 有助于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和潜能, 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提升农民的素质以及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因此, 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 要尊重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 努力建立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制度, 探讨切实可行的分配模式, 促进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平等分享收益并共同承担义务。
3.7 珍惜保存乡村原真
原真是传统文化、环境氛围等一系列乡村原生态存在的组合, 是真实的、真正的、唯一的, 是乡村之所以区别于城市的最大特征, 也是乡村的灵魂之所在。因此, 原真成为吸引游客参与乡村旅游的核心要素之一, 而珍惜保存乡村原真也成为乡村旅游全面质量管理中不容忽视的一环。为此, 要在规划的指导下, 坚定不移地要求投资商与开发商在项目开发中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进行保护, 避免城市化倾向;在对乡村特色资源的特色深度挖掘后, 设计的各类旅游产品在表达方式上需注重自然性和生活化的体现;对当地农民进行宣传教育, 激发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鼓励他们保存原有的风俗习惯和社会秩序;加强对游客的引导和教育, 倡导他们尊重爱护乡村当地文化;提高当地各级乡村旅游管理部门对乡村原真的认识, 使其切实重视乡村原真的保护。
3.8 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极其宝贵的乡村旅游资源, 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必备条件, 也是影响游客满意度的关键因素, 是贯彻全面质量管理的必然要求, 因而强化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当务之急。要注重对游客进行环保的教育, 督促他们在参与乡村旅游的全程中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珍惜乡村的一草一木;提高投资商、开发商、经营者、服务人员等相关群体的环境保护意识, 提倡全员珍惜爱护乡村生态环境, 强化对“三废”的处理;要加强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的环境监管, 切实防止施工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资金许可乡村旅游点 (村) , 尝试启动区内水质、大气、噪声等环境监测, 密切监视乡村环境变化。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保护第一, 开发第二”的原则,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持续加以改进才是正途。
参考文献
关键词:旅游专业村;乡村旅游管理制度;创新实践;梅里雪山;雨崩村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026-2
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也明确提出
“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非农就业空间”。乡村旅游既具备“增加农民收入”、“拓展非农就业空间”的作用,也具有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等积极作用。因此,探索适合我国乡村旅游地区良性发展道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通过介绍云南省梅里雪山雨崩旅游专业村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形成、制定和实施的乡村旅游管理制度,探讨我国乡村旅游良性发展的路径。
1雨崩旅游专业村概况
云南省梅里雪山位于世界闻名的“三江并流”地区,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之一”、“藏区八大神山之首”,是云南旅游资源皇冠上的明珠。雨崩村是位于梅里雪山腹心地的唯一村庄,凭借震撼的雪山冰川、优美的田园风光、神秘的传统民俗,被称为“真正的香格里拉”。该村在行政上隶属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云岭乡西当行政村,距县城升平镇60km。雨崩分为上、下两个村(海拔分别为3250m和3150m),2008年共有居民34户,174人。目前尚未通公路和水电。该村自1990年代中后期,在政府和开发商未介入的情况下,自主发展起了乡村旅游。近十年来,旅游业获得迅速发展,2008年雨崩村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7万人,旅游總收益(包括牵马送客、住宿接待和餐饮服务等方面)255.6万元。目前,旅游业几乎成为雨崩村经济收入的唯一来源,粮食种植业和畜牧业依存于旅游业,采集业几乎被放弃。雨崩村作为一个藏族旅游村寨,98.28%的居民是藏族,同时,该村是梅里雪山内转经的必经之地,而海拔3700m的雨崩神瀑是朝圣卡瓦格博神山内传经的终点,到雨崩的游客一般均到此体验内转经的神秘与神圣,在此心灵得到彻底的净化。
2雨崩乡村旅游管理制度
雨崩村为了规范和约束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本村居民、西当村居民、外来客栈承包商等在旅游发展中获取经济收益的参与主体)在社区旅游中的参与行为,以达到在保护资源环境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旅游的目的,制定了社区参与旅游制度。社区参与旅游制度是指社区参与旅游的利益相关方,在参与旅游中形成、制定,规范其参与行为并保证其实施的具有集合性、层次性、强制性和自适应性的一系列规则,使各利益相关方获得相对均衡的效益,从而达到社区参与旅游可持续发展之目的。雨崩村社区参与旅游制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涉及到经济、传统文化、资源环境等层面,依此将其划分为旅游经济收益分配制度、资源环境管理制度和藏族传统民俗传承制度。
2.1旅游经济收益分配制度
雨崩乡村旅游的经济收益主要来自牵马送客服务和住宿接待服务。为了规范和约束全体村民的旅游参与行为、避免村民之间恶性竞争和经济收益过分集中,实现“平等参与、公平受益”的原则和目标,雨崩村在经济层面实施了旅游经济收益分配制度。就牵马送客服务而言,雨崩村34户人家以户为单位轮流为游客提供牵马送客服务,即按照一个固定顺序,每轮每户出一人一匹骡(马)运送一位游客,当完成了本次的送客服务之后,他必须等到其他村民都完成该轮次的送客服务后,才能接待下一位游客。尽管牵马送客服务因线路不同而价格有异,但雨崩村每户在该项收益上大致平均。2008年雨崩村牵马送客服务的总收益为143.5万元,所有人家的收益均在25000 45000元之间:收益25000元、30000元、35000元、40000元和45000元的户数分别占总户数的2.94%、11.76%、11.76%、11.76%和61.78%。
相对于牵马送客服务而言,住宿接待服务的收益分配与调节更为复杂。由于受经济实力、客栈地理位置、市场知名度、社会背景关系以及经营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影响,雨崩村户与户之间在该项收益上存在巨大差异。2008年,雨崩村客栈接待服务总收益75.9万元,而徒步者之家、梅里第一家和神瀑客栈3家经营较好的客栈收益为46万元,占全村总收益的60.6%;9家经营一般的客栈收益为29.9万元,占全村总收益的39.4%;而另外22家没有客栈的人家几乎没有收入。为了实现“平等参与、公平受益”的目标和原则,该村强制实行了“分红制”,即雨崩村的住宿接待户向轮到户返还每位游客住宿费用的50%,相当于轮到户到接待户分得住宿费用一半的“红利”(不包含餐饮和小商品等收益)。经过“分红制”调节,大约10.11万元的住宿接待收益在全村34户之间进行了重新分配,平均每户分得“红利”大约0.3万元;其中,3家经营比较好的客栈分出8.2万元,占全村接待总分出的81.12%。“分红制”本质上是雨崩村为了实现“平等参与、公平受益”的目标和原则,在住宿接待收益项目上强制实行的再分配制度。经测算,雨崩村34户人家的住宿接待服务收益可划分为三个等级,最终的收益分别为12.8万元、3.24万元和0.3万元,并且分别占雨崩村总户数的8.82%、26.47%和64.71%。
2.2资源环境管理制度
雨崩村在开展旅游之初,游客规模小,没有出现资源环境问题。随着游客数量增加,这一问题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森林资源。据调查与测算,2008年,雨崩村一年需要薪柴大约为878.92t,使用量为1999年的2.26倍,年均增长率102.58%;雨崩村自发展旅游至2008年,共有14家居民新建了客栈,平均每栋客栈大约需要木材44.96m3,共需木材629.44m3。(2)土地资源:雨崩村发展旅游之后,户数由1999年的24户增至2008年的34户,平均每年以1户的速度增长,新增户数的增加加剧了对有限土地资源的争夺;同时,雨崩村12家新建客栈有8家在自家耕地上建造,另外4家修建在村子附近的坡地上。(3)旅游垃圾:2008年雨崩村共清理出啤酒瓶、易拉罐、各种塑料包装等不易降解垃圾36t,覆盖景区、村庄道路两旁的面积大约为8kin2。为了解决旅游发展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雨崩村制定了“资源环境管理制度”:每户只能有一块宅基地,严
格控制户数增加;制定了严格的森林禁伐区域;划定卫生责任区,实行包干负责制;鼓励游客将其产生的方便面袋、塑料瓶等不易降解垃圾带出该村。通过该项制度,雨崩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村旅游发展给当地资源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保持了雨崩村寨的优美田园风光,为乡村旅游良性发展奠定了资源环境基础。
2.3藏族传统民俗传承制度
海内外游客历尽千辛万苦到雨崩村参观和游览,关键在于该村保存了具有藏族传统特色的村落形态、民居建筑外观和内部装饰、传统节日及歌舞等传统民俗。而这一切得益于该村在发展旅游时制定和严格实施的“藏族传统民俗传承制度”。该制度的具体内容:雨崩村每家每户在修建客栈等接待设施时,必须保持藏族传统建筑风格;所有村民在参与旅游过程中,必须参加藏族的传统节日;所有接待户在为游客提供娱乐活动时,只能开展弦子、锅庄等藏族传统舞会,禁止开办现代舞厅等。通过该项制度,雨崩村解决了乡村旅游发展与传统民俗传承难以协调的问题,为乡村旅游良性发展奠定了传统文化基础。
3雨崩村最高权力机构:“家长会”
雨崩村之所以能够形成、制定和实施乡村旅游管理制度,关键在于“家长会”自古以来就作为最高权力机构存在于该村并发挥着巨大作用。历史上,当地土司对该地区的管理就采用“伙头”和“家长会”形式。其中“伙头”由当地土司任命,负责召集“家长会”,传达土司的各项摊派以及本村修路、修渠等义务性活动;“家长会”,又称“村众会”,藏语称“如哇”,是由每家正户(拥有土地的人家)出一名家长所组成的会议,在此会议上商讨如何完成土司的摊派和其他义务性活动。可以说,“家长会”自古以来就是雨崩村最高权力机构,村内任何重大决定都由其作出,一旦作出必须予以执行。1959年,梅里雪山地区完成民主制度改革后,废除了土司对农民的剥削,但“家长会”商讨决定当地重大事务的传统却保存下来。目前,该村大小事务均需召开“家长会”予以商讨和表决,以2008年为例,约召开15次“家长会”。其程序是村民有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会彼此探讨,村委会成员很快知晓,他们会初步商讨解决办法,然后召开“家长会”,请所有家长发表看法和解决措施,然后进行表决,一旦表决必须实施。雨崩村乡村旅游管理制度就是在全体家长参加的“家长会”上制定并予以实施。雨崩村在开始发展旅游时,并没有实施该项制度,结果出现了争抢客源、压价竞争、利益分配不均以及破坏生态环境等恶性事件。在此情况下,雨崩村干部召集了“家长会”,指明问题严重性,并在全体家长的商讨和努力下,根据“平等参与、公平受益”的目标和原则,制定并实施了乡村旅游管理制度。
4启示
以梅里雪山雨崩为代表的旅游专业村,正将旅游业作为其主导产业予以发展,而能否探索出一条良性发展之路径就成为问题的关键。通过雨崩案例的探讨,对其他旅游专业村而言可得到以下启示:首先,要确定“平等参与、公平受益”的目标和原则,乡村旅游的发展是依赖整个乡村的田园风光、民居建筑、传统民俗等公共旅游资源,对于每位村民而言均有“參与权”和“受益权”。其次,要形成、制定和实施一整套规范和约束全体村民的旅游参与行为的制度,以达到旅游、资源环境和传统文化的良性发展;再次,在充分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恢复本民族历史上处理重大问题的组织形式(例如雨崩村“家长会”)或在传统基础上探索新形式。对于当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而言,要积极支持和帮助旅游专业村在发展旅游业方面所进行的探索。首先,鼓励和引导专业村根据本村的传统和现实,探索适合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良性之路。其次,在制定乡村旅游法规和政策方面,适度向旅游专业村进行倾斜,以鼓励其积极发展旅游业。
参考文献
[1]刘相军.梅里雪山雨崩村旅游社区参与制度变迁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09:18
时间:2014-08-03 浏览次数:516 次
鲁财行〔2013〕61号
关于印发《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市财政局、旅游局,各省财政直接管理县(市)财政局、旅游局:
现将《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山东省财政厅 山东省旅游局
2013年10月8日
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
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提升旅游业综合竞争力加快建设旅游强省的意见》(鲁政发〔2013〕16号)和《山东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鲁财行〔2013〕22号)等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是指省财政从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用于乡村旅游发展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 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原则。
(一)引导激励原则。切实发挥财政资金对乡村旅游业投入的引导作用。以市场融资、社会筹资为主,财政引导扶持为辅,对乡村旅游业发展给予必要的支持。
(二)突出重点原则。按照专款专用、突出重点的要求,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乡村旅游规划编制、改厨改厕工程、人员教育培训等方面。
(三)跟踪问效原则。加强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绩效考核,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第四条 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范围:
(一)乡村旅游区域和项目规划及资源保护。包括编制重点县(市、区)、乡镇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重点项目规划以及古村落、古民居保护等。
(二)“农家乐”改厨改厕工程奖励。
(三)对乡村旅游重点市、县(市、区)、旅游小镇和特色村的奖励。
(四)乡村旅游教育培训及宣传营销。包括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和乡村旅游师资的培训等,以及乡村旅游宣传营销等。
(五)开展乡村旅游工作必要的工作经费。
第五条 省财政厅根据财政资金管理规定,将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按不同用途分别下达给省旅游局和项目所在地的市、县(市、区)财政局。其中涉及乡村旅游教育培训、宣传营销以及其他必要的全省性工作经费,由省旅游局提出具体使用申请,省财政厅审核、批复,列入省旅游局部门预算。乡村旅游区域和项目规划及资源保护、“农家乐”改厨改厕工程奖励、乡村旅游重点市县(市、区)及旅游小镇和特色村的奖励等专项资金由省旅游局会同省财政厅提出分配方案并公示后,省财政下达给项目所在地市、县(市、区)财政局,然后再拨付给项目单位专项使用,相关奖励细则由省财政厅会同省旅游局另行制定。
第六条 申请省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的基本条件:
(一)乡村旅游项目所在市、县(市、区)对乡村旅游工作高度重视,对改厨改厕等资金支持力度较大。
(二)项目符合全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经过可行性研究论证,发展前景良好,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全省有引领示范作用。
(三)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在全省示范推广价值明显,规划科学,操作性强;资源保护项目是全省重点乡村旅游资源,有明确投资主体、建设内容、建设期限及责任明确,项目能有效带动农民增收。
(四)乡村旅游教育培训须纳入全省统一计划,教育培训人员、时间、效用等达到标准要求(具体标准由省旅游局另行规定),从业人员培训以服务技能、接待礼仪、业务操作为主,培训人员经考试合格后发上岗证书。
(五)重点支持的市、县(市、区)、旅游小镇和特色村已制定并认真执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有效带动农民致富,在全省有引领示范作用。
(六)乡村旅游经营业户申请改厨改厕奖励,要符合《山东省好客人家农家乐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全部达到配备抽水马桶、淋浴、冰箱、卫生消毒等基本设施,实现餐具及时消毒、食品生熟分开、厕所清洁卫生、客房被褥一人一换。
第七条 申报程序。
(一)每年4月份前,省财政厅会同省旅游局根据当年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的规模和用途发布《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申报指南》(以下简称《申报指南》)。
(二)县级旅游、财政主管部门(含省财政直接管理的县、市)根据《申报指南》对申报项目进行汇总、初审,报市旅游、财政主管部门复审后向省旅游局、省财政厅提出申请,并提供以下材料:
1、项目基本情况。包括项目名称、投资主体、投资总额、建设期限、经营情况以及项目进度、自筹(配套)资金落实情况、申请资金的具体使用范围等。
2、乡村旅游项目发展规划。
3、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4、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申请表。
5、《申报指南》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三)为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尽快发挥资金效益,省旅游局、省财政厅根据上年检查验收情况对各地上报项目进行初审,并组织验收组对各地推荐单位和项目进行复查;同时委托专家对推荐单位和项目进行评估,根据验收和专家评估情况确定奖补单位及金额,并于6月底之前下达资金分配文件。
第八条 资金监督与绩效评价。
(一)省旅游局会同省财政厅通过建立项目库、制定标准等措施以及通过申请、立项、审核、审批、监督实施、决算等管理程序,对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实施全程管理。
(二)各市、县(市、区)旅游局会同财政局对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绩效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并于每年年底前上报省旅游局、省财政厅。省财政厅把绩效评价情况作为下一预算确定专项资金规模和使用方向的重要依据。
(三)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要严格执行财政、财务制度,确保专款专用。乡村旅游设施改造项目要严格实行项目化管理,界定责任,明确标准。对投资额较大的项目,要按程序进行招投标,坚持公开透明,确保新建项目达标、工程管理规范、资金使用安全。
(四)各级财政、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项目的监督检查,对擅自变更专项资金用途、转移或挪用资金、项目管理混乱、资金浪费严重、采取不正当手段骗取项目资金的,将停止拨款,并收回已拨付的资金。同时,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有关规定,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处理。
第九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省旅游局负责解释。
第十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山东省财政厅办公室
娱乐营销模式
娱乐营销就是通过娱乐活动方式与消费者实现交流互动,将娱乐因素融入产品或服务中,从而使产品或服务获得良好的市场表现。人们花费一定的金钱、时间和精力去旅游,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在旅游的过程中获得快乐,这也是人们出游的最基本要求。
娱乐营销要求企业巧妙地把销售寓于娱乐这一无形载体中,通过为游客创造独一无二的娱乐体验,来收获他们的注意和青睐,达到刺激游客重复购买和消费的目的。在旅游过程中,人们购买的是建立在旅游产品的一系列组合基础之上的一次旅游经历,每个顾客都希望自己所购买的是一次愉悦的、难忘的、持久的旅游经历,没人会心甘情愿地为一次枯燥乏味的体验付费,所以对旅游业而言,娱乐营销策略显得至观重要。
乡村旅游企业应该将娱乐营销的思想贯穿于整个体验营销过程的始终,在顾客旅游的经历中适时适景地加入娱乐体验,使旅游经历变得趣味欢快,从而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娱乐体验是所有旅游体验中最具有代表性、最普遍的一种体验形态,它以感官为基础,使游客产生愉悦、兴奋、满足、审美等享受。中国移动的细分品牌一一“动感地带”非常成功,就是因为它的目标顾客群非常明确。
把情感定位在“我的地盘听我的”,迎合目标顾客情感上的需要一一自立、自主,让周杰伦做品牌形象代言人来满足他们对成功的渴望一一酷、有个性、有才华,借助各种互动活动,以及相互关联的增值服务,使“动感地带”迅速开阔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同一首歌》是央视最权威和最著名的音乐品牌,以制作特色鲜明、独一无二的系列大型演唱会和各类公益性演唱会为主深受观众的喜爱和一致好评。((同一首歌》每次在不同城市的举行时都人山人海,因为它为观众和演员提供了都想重复的体验一一回忆当年的情境,思索当年的情事,体验当年的情怀,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对城市里先富起来的一部
御鑫造园http:///
分人和周末工薪阶层,可以通过提供有纪念意义和独特特征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寓销售于娱乐中,融合销售娱乐于一体,使购买活能经常留恋忘返。
情感营销模式 情感营销,是指通过与消费者之间心理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激发和满足他们内在的情感,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偏爱,进而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情感营销的核心是站在顾客的角度考虑问题,密切关注顾客的需求,牵住顾客的情感,扣住顾客的心,向顾客提供他们真正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顾客对于符合自己心意,能满足其实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会产生积极主动的情绪和情感,它能提升顾客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旅游产品特点是无形性、生产和消费的同步性,这一点决定了情感营销在旅游企业的整个营销过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旅游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实质上是旅游企业员工和顾客进行面对面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情感营销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营销过程的成败。
正面的情感能促进旅游产品的销售、争取更多的目标顾客,提升顾客满意度,从而带来良好的口碑效应和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培养顾客的忠诚度和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而负面的情感,即使是在某个被忽略的细小环节出现一点细微差错,形成负面情感,都有可能使顾客对企业、对产品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大打折扣,破坏企业和产品的形象,从而失去现有顾客和潜在顾客,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情感体验是通过触动游客内在的情感和情绪来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的。雕牌洗涤系列产品正是凭借多年来持续感人的情感营销策略,抓住了顾客心理,赢得了稳固的市场份额。它那稍带稚气孩童孩子帮妈妈洗衣服,还有学妈妈的孝行也为妈妈端水洗脚的广告,感人肺腑,御鑫造园http:///
深深地触动了观众心中那最脆弱、最敏感、最神圣的情感,那就是家的温馨和人性的美好,给人强烈的震撼。
新西兰的牧场主在开办牧场之旅的过程中,为口本办公室女性推出“认养小羊羔”的活动,由她们出钱认养刚出生的羊羔并为小羊羔取的名字,主人回国后每月会收到关于小绵羊成长情况,小绵羊第一次剪下的羊毛会精工编织成一件羊毛衫回馈主人,这种情感营销将一次完整的旅游经历延伸为口后相当长时期的情感维系,并通过领养者在办公室里定期收信和最后收到毛衣的方式向其他人口传推广。
因此,该项目深受性格细敏、多愁善感的口本女性欢迎。新西兰牧场主给乡村旅游纪念品体验化开发的启发是,通过新奇构思和组织新颖有趣、互动沟通的多样化、特色化的购买活动,避免游客简单化地购买到纪念品,同样可以带给游客更丰富、更深刻、更难忘的旅游体验。
我乡2013年旅游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旅游局、市委包乡工作队及市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我乡切实抓好春节、火把节期间的旅游工作,切实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增加了观海湾旅游的人气,激活了海南乡的旅游发展势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为了切实加强对各大节日活动的领导,乡党委、政府于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马卫(乡党委书记)、副组长:余波(乡长);成员:魏光翠、段必娟、张明强、胡敏、李传燕。下设现场协调组、安全保卫组、后勤筹备组。在认真讨论活动方案和活动线路以后,精心制定了活动方案。
二、精心组织,统筹安排。
为了切实抓好节日期间的庆祝活动,乡党委、政府精心组织,统筹安排。一是多次召开村组干部动员大会,宣传活动方案。要求各村必须将参加人员全部组织到位。二是乡党委、政府组织了2期防火等相关安全知识培训.三是全乡各部门、各农家乐,也为节日期间积极做准备,规范礼貌用语,清理环境卫生。各村组、农户也正积极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工作,为节日期间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四是切实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活动正常开展。春节期间,共投入8万元余元,组织了龙灯表演、祈福放生、新年文艺演出、民俗表演等活动。五是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搞好湿地六期的拆迁工作,为以后的邛海的保护和旅游环境的开发利用做好积极的准备。
三、工作成效。
1、春节活动:2012年传统的春节,为了确保全乡人民过一个欢乐祥和、安定的节日,我乡在节日期间共计开展了为期7天的活动。乡党委政府上下一条心,群策群力,纳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早安排早打算。一是初一至初六期间,利用丰富多彩的懈间文艺表演吸引旅客,举办了舞狮、腰鼓、健身球、民俗表演。二是举办传统的祈福放生法会,邀请灵鹰寺主持和众僧进行新祈福活动。三是举办趣味游园活动,吸引游客参与,活跃节日气氛。四是旅游经济发展,群众收入实惠。据不完全统计,春节期间我乡共计接待游客9.8万人次,旅游收入1089万元。其中,农家乐829万元,其他收入260万元。
2、环海旅游品农家菜:在今年节假日期间有不少的外地游客环海,到农家乐品尝农家菜,增加我乡的农户的家庭收入。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近年来, 各级政府对乡村旅游高度重视, 近年的中央1号文件均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 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无疑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 解决三农问题和统筹城乡发展,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 乡村旅游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安全问题尤为突出, 表现在乡村旅游的各方面, 如食物中毒、乘船溺水、酒后溺水、钓鱼溺水、狗咬伤人等。安全问题无小事, 一旦发生将会给各方造成重大的损失。加强乡村旅游安全管理意义重大。
二、乡村旅游安全的定义
旅游安全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与旅游活动相关的一切安全现象;狭义指旅游活动中的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的安全现象。笔者认为, 笼统的将旅游安全定义为“安全现象”并没有把旅游安全问题操作化, 不利于进行相关研究。综合旅游安全的定义及定义应尽量操作化的原则。笔者认为, 乡村旅游安全是指在乡村旅游的食、宿、行、游、购、娱过程中, 旅游者的人身、心理、财产不受伤害、侵犯。
三、乡村旅游中各环节的安全管理重难点及主动防范措施
1. 饮食安全
乡村旅游饮食安全的主要表现为食物中毒, 涉及的主要经营场所包括农家乐、乡村专业餐厅、流动饮食摊点、售卖食品的超市和小卖部等。
农家乐、乡村专业餐厅、超市及小卖部由于游客接待量相对较多理应成为饮食安全管理的重点, 对于这类场所, 政府相关部门应严格执行准入制度, 取得食品卫生许可等资质后方可经营。从经营者的角度看, 对食品安全存在着不想管和不会管两种情况。不想管主要是表现为没有安全意识、管理成本过高 (包括增加工序带来的人力成本) 、严格挑选原材料带来的高成本等, 这需要相关部门严格监督、坚决处罚, 增加违规成本, 使其自愿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不会管主要表现为经营者的管理水平有限, 不知道怎么样管, 没有制定出相关的制度和操作流程, 没有相关培训等等, 这需要为经营者们提供相关培训和指导。
饮食安全管理的难点在于各种饮食流动摊点, 这些摊点大多无证照, 食品安全没有保障, 出现安全问题后一走了之, 找不到相关责任人。应制定更为完善的无场所经营规定, 严格准入制度, 对没有证照的摊点坚决取缔。
2. 住宿安全
乡村旅游住宿安全的主要表现为盗抢和火灾, 涉及的主要场所包括农家乐、专业旅店、居民家中、露营地等。
农家乐和专业旅店同样由于游客接待量相对较多应当成为管理的重点, 有关部门同样应该严格准入制度, 要求商家取得相关经营许可, 同时公安机关应当加强治安管理, 减少盗抢等治安案件及其他刑事案件的发生。相关商家同样也存在不想管和不会管的情况, 其表现与解决方法与饮食安全相似, 在此不再赘述。
住宿安全的管理难点在于居民家中和露营地的住宿。相关部门应该对偶尔为游客提供住宿的居民加强消防治安宣传及培训, 要求长期为游客提供住宿的居民办理相关证照纳入旅店管理范畴。同时加强对露营游客的安全消防宣传, 并提供相关指导, 有条件的地区可实行经营性的收费露营, 将经营主体纳入规范管理。
3. 交通安全
乡村旅游交通安全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交通事故, 包括景区及非景区交通安全。景区交通在景区及当地政府的管辖范围内, 游客更为集中, 是安全管理的重点, 应对道路及其他交通设施时维护, 对交通情况及时发布, 完善道路标示标牌, 加强对酒驾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发展代驾服务。难点在于不能主动管理的非景区交通安全, 这需要与相关地区的交通管理主管部门协调, 共同为游客提高交通安全提供保障。
4. 购物安全
乡村旅游购物安全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盗抢、诈骗等, 涉及的主要场所包括超市、农家乐、路边摊等。其中农家乐、超市游客接待量相对较大, 且有固定的经营场所, 应当成为管理的重点, 而路边摊由于没有相关证照且流动性强, 成为了购物安全管理的难点。对于重点场所除加强证照管理之外, 还应增加监控设备, 对潜在安全威胁起到震慑作用。同时相关部门应在各场所设立警示牌提醒游客, 增强游客防骗、防盗等意识;建立相关案例库, 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增强从业人员防盗、防骗识别能力, 及时提醒游客。情况严重时公安机关应采取严厉打击, 派驻干警等措施。
5. 游览、娱乐安全
乡村旅游的游览、娱乐安全主要表现在游览事故等方面。相关部门应该设立警示标牌, 提醒游客注意安全;在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区域设立禁游区, 不让游客接近危险区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游览设施设备管理;公安机关加强治安管理, 为游客提供安全的治安环境。
四、乡村旅游安全中的被动措施
以上仅从乡村旅游安全事故的防范上进行了探讨, 但百密一疏, 严格防范虽然能够大大减少, 但并不能完全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采取恰当的措施, 减少人员和财产等损失也是非常重要的。
1. 建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在安全事故处理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它明确了规定了事故发生前、发生中及结束之后, 有哪些事项应该被处理、由谁处理、什么时候处理、怎么样处理、利用什么资源处理等问题。针对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为应急准备和响应的各个方面事先做出了详细的安排, 是及时、有序和有效处理安全事故的行动指南。因此各级政府大多针对旅游安全制定了响应的应急预案, 对与没有制定预案的政府有关部门及景区应尽快制定。应急预案制定并落实的难点在于乡村旅游的经营者, 尤其是农家乐, 由于管理成本和管理能力的原因, 一般的农家乐大多没有应对各种安全事故的应急预案, 即使有也只是放在文件夹里或者是贴在墙上的摆设罢了。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及景区管理部门帮助经营者制定适合的应急预案, 并帮助其进行预案培训和演练, 过后不定时的进行抽查, 将纸上的预案变成在安全事故发生时能够发挥作用的硬功夫。
2. 购买相关保险
保险利用收取保费的方法分摊灾害事故造成的损失, 实现经济补偿的目的。乡村旅游经营者大多抗风险能力不强, 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可能对其造成极大的影响, 因此, 应当充分利用保险分摊安全事故所造成的损失, 减少事故对各方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早在2004年安盟保险成都分公司就推出过“农村旅游和娱乐责任险”2009年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延庆分公司在延庆县推出了“乡村旅游保险”。近年浙江遂昌县也准备在政府主导下推出政策性农家乐公众责任保险这些都是针对乡村旅游保险的有益尝试, 对于没有推出专门针对乡村旅游保险的地区, 可与保险公司协商, 看能不能退出相关险种, 如果保险公司不愿推出, 可寻找其他近似或有关险种代替, 尽最大可能减少安全事故带来的损失。
摘要:乡村旅游受到高度重视, 安全问题却日益突出。乡村旅游安全指在乡村旅游的食、宿、行、游、购、娱过程中, 旅游者的人身、心理、财产不受伤害、侵犯。乡村旅游的饮食、住宿、购物、游览和娱乐方面都有安全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可采取相应措施。应建立健全各级安全响应预案, 提供相应的乡村旅游安全保险以减少损失。
关键词:乡村旅游安全,重难点,对策
参考文献
[1]成都31人吃寿宴后食物中毒疾控部门查农家乐[EB/OL].http://cd.qq.com/a/20100924/000816.htm.
[2]游客农家乐游玩乘船戏水至湖心船下沉5人溺亡[EB/OL].http://n ews.sohu.com/20120905/n352336196.shtml.
[3]食客酒后掉进池塘溺亡农家乐赔偿逾11万[EB/OL].http://www.c hinanews.com/fz/2013/07-15/5044655.shtml.
[4]海口火山泉农家乐游客为追赶鱼竿落水失踪[EB/OL].http://www.22bw.com/lvyouzixun/17638/..
[5]农家乐晒太阳狼狗蹿出咬伤3人[EB/OL].http://cdsb.newssc.org/h tml/2010-03/28/content_880633.htm
[6]“农家乐”外资公司来保险[EB/OL].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41011/05581068755.shtml.
[7]延庆全市首推乡村旅游保险[EB/OL].http://www.bjyq.gov.cn/xwdt/jryq/03da5236_dc4b_4f58_8987_65c1dd706d2e.html.
[8]农家乐保险让农家更乐[EB/OL].http://www.yinhang.com/a_2014_1104_290962.html.
[9]宋博, 郑向敏.乡村旅游:安全与控制[J].农村经济, 2007 (10) :54-57.
[10]毋兆鹏.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4) :92-95.
[11]刘海燕, 池进.乡村旅游安全研究——以福建省泉州市北溪村为例[J].旅游研究, 2011, 3 (3) :43-49.
一、 乡村旅游的特点
1. 环境差异。首先,城乡生态环境存在差异。从绿化的角度来说,以上海市为例,根据《2003年上海统计年鉴》数据显示,1990年上海市主要年份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指标,城市绿化覆盖率为12.4%;1995年,上海市主要年份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指标,城市绿化覆盖率为16.0%;2002年,上海市主要年份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指标,城市绿化覆盖率为30.01%;而相邻的江苏苏北农村的绿化率则已经达到了50%。其次,城乡民俗文化也存在巨大差异。各处乡村各处例,且不说少数民族聚居地有多少具有民族风情、在城里欣赏不到的民族盛事,就广袤的汉族乡村大地来说,民俗文化也是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以结婚为例,城里不外乎三种方式,第一种是传统的婚礼形式,以单纯的家庭操办型为主,大摆筵席。第二种是集体婚礼,客观形式千篇一律。第三种是个性化婚礼,纯粹是一种商家猎奇心理策划下的结果。相比之下乡村的婚礼往往朴实、形式内容都趋向多样化,如结合五千年农耕文化传统的山西北部地区的倒宝壶;福建农村的手帕一方定终身,带副碗筷到夫家等。
2. 主要客源。一方面,就国内而言,乡村旅游是以农业为载体,为旅游者提供休闲、娱乐、游赏等旅游功能,这就决定了它对居住在具有城乡一体化特征的小城镇居民难以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其目标客源市场只能定位于有别于乡村的大中城市(特别是高度商业化的大都市),客源是那些对农村及农村景观不太了解的城市居民。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的乡村旅游才刚刚发展,没有像芬兰、匈牙利、荷兰等欧洲国家发展的那么好,对于入境旅游的游客来说中国的著名景点还是主要的目的地。
3. 体验。首先,现代都市人到农村去可以通过参与各种农事活动获得身心的放松和娱乐。通过乡村旅游可以“回归自然”,有利于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健康;可以享受农村的宁静和谐,躲开城市的喧鬧繁杂。其次,可以让城里的孩子们更了解乡村社会,更好的了解农民生活。周末和节假日城市人可以举家到附近农村去放松一下,踏青、摘果、尝农家菜,让孩子回归大自然,明白农民的艰辛,农产品产出的不易,这也可以算是一种忆苦思甜教育。
4. 价格低。与国内著名景点、出国旅游的价格相比价格低,以目前城市一般居民的消费水平到乡村去旅游是经济又实惠的。
5. 员工文化水平不高,管理能力差。人才队伍建设不够。乡村旅游是新兴事物,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来研究和探索。在实际操作中,景点内的从业人员大多为农民,文化水平及素质较低,管理和接待也处于较低水平,加之专业培训跟不上,甚至出现了一些消极现象,如不择手段向旅游者兜售农产品、宰客等。因此,需要对从业人员进行更全面的培训。目前,还缺少熟悉乡村旅游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乡村导游。
二、 乡村旅游的产品开发
1. 乡村旅游产品现状。一方面乡村的自然景观优美,环境宜人,具有浓厚的乡村情调。恬静的农家风情和悠久的乡村文化给都市人带来一种祥和、清新、安宁的感觉。另一方面,在发展乡村旅游工作中,还缺乏完整的、科学的总体规划,多数乡村旅游是村民依托农田、果园等乡村自然资源,自发开展起来的,层次较低,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且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使乡村旅游的规模不大、特色不鲜明,无序竞争的情况比较严重。
2. 乡村旅游产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根据乡村旅游的特点和产品特色开展,注重体验的深度开发和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旅游商品的生产与销售是提高乡村旅游整体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但是乡村旅游商品就存在开发力度不够,特色开发不够两个问题。要开发出一些新颖的、让游客自主参与的具有特色的活动,同时要加快乡村旅游商品的开发就要生产出一批符合当地特色的上档次的乡村旅游商品,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促进农副产品的销售,提高乡村旅游的附加值。
三、绿色营销的市场需要
1. 消费的需要。消费需求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绿色消费是较高层次的消费观念。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和环保,注重绿色消费。“绿色意识”的增强,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成为时尚和明智之举。以“绿色食品”为例,从国际市场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对绿色产品的需求量极大。在英国,目前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大大超过了本国生产能力潜力。每年进口量占该类食品消费总量的80%,德国则高达98%。农村是受污染和被破坏较轻的地方,生产安全、优质、低能耗、少污染的绿色产品,恰是人们向往“绿色”的最好去处。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现在中央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而乡村旅游正是这个精神的强力推动力。绿色理论是关于环境保护、绿色经济、资源与环境成本和价值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理论。乡村开展绿色营销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耕地广阔,提供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环境优美,一些乡村处在山区里,远离现代的污染,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可持续发展优势。
3. 绿色营销和乡村旅游的协调之处。乡村旅游的大部分商品正好满足绿色营销的概念。首先,很多乡村都有着良好的森林覆盖,如湖南省林业厅2006年完成的一次调查显示,全省林地总面积1.9亿亩以上,森林覆盖率55%以上,林木绿化率54.8%以上。要想保持原始的自然生态平衡,净化空气需要做的就是要保护这些绿色植被。其次,现存旅游区提供给游客的食物标榜的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没有过多的农药和化学物,用的是自然有机肥,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价格不高,可谓经济又实惠。这种原始的劳作方式,与自然和谐相处已在人们的心里根深蒂固,能够吸引国内外众多的城市游客,而且还是可持续发展的。再次,需要注意的是要尽量不让游客带来一些白色污染或破坏环境,要注重保持乡间的优良环境。
四、加强乡村文化游中的网络营销
1. 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互联网使得整个地球变成了地球村,通过计算机显示器,人们可以了解到任何东西。加之电子商务的崛起,消费者无需四处奔波劳碌,就可以任意挑选自己所需的产品。传统的营销一般只在企业所在本省开展营销活动,费时费力,网络营销则不同,通过互联网,可以传播到任何有人的地方,而且在网上的营销信息是二十四小时工作,只要人们喜欢,任何时候都可以看到企业的信息。
2. 网络营销提供了功能强大的营销工具。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得因特网扮演起了一个功能日渐强大的分销渠道的角色。网络营销采用各种电子信息网络技术,为企业开创了面向全球的营销橱窗。利用网络可以使乡村这些地理位置相对弱势的地区开展同大景区等有实力的企业相同的营销强度,可以把自己区别于其他旅游地的优势资源展示在消费者的眼前,利用逼真的图像,辅之以图案、声音等展示自己,吸引消费者。
3. 降低成本。乡村一般是贫困落后的,由于本身人力、物力资源的有限,很难组织起有效的、大范围的营销活动。网络营销则不同,只需几个技术人员就可以与众多的消费者沟通,发布产品信息,了解市场需求,进行市场调研,还可以节省大量的广告费用。据有关研究表明,利用因特网发布广告的平均费用仅为传统媒体的3%。
4. 选择商品的高效性。网络营销应用电脑存储大量的信息,可以帮助消费者进行查询,所传送的信息数量与精确度,远远超过其他传统媒体。同时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及时更新产品种类和商品的价格,因此能及时有效地了解和满足顾客的需求。
五、在乡村文化游中运用整合营销
企业所有部门为服务于顾客利益而共同工作时,其结果就是整合营销。整合营销传播的最大优势在于“以一种声音说话”,既用多样化的传播行销手段,向消费者传递统一诉求。由于消费者“听见的是一种声音”,他们能更有效地接受企业所传播的信息,准确辨认企业及其产品和服务。对于企业来说,这也有助于实现传播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其相对低成本的投入产出高效益。这就有利于乡村旅游资源的最佳配置,有利于突出乡村旅游的特色,有利于让更多的游客和潜在的客户了解、选择并推荐乡村旅游。
六、因地制宜,合理选择营销方式
由于乡村所经历的历史、所在的地理区位和当地发展战略等条件的制约,一部分乡村开展乡村旅游较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还有一部分尚未开始,本文就此从已发展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两方面说明合理选择的应用。
1. 已发展地区。主要指依托大中城市、主要旅游景区或凭借乡村自然文化特色以开发的乡村,这部分地区经过开发,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已小具规模,在消费者心里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应做好进一步开发配套设施的建设。
营销重点:突出自身特点,重视品牌的建立。可以考虑依托大中城市、主要旅游景区的宣传,加强影响力,进一步开拓市场,把现有的作强、做大、做出特色。根据整合营销的精神,宣传是最好有当地政府的配套宣传,把广告和产品设计等营销手段整合应用,统一口径,一致宣传。借助网络,整合自身特色,融入绿色概念,开展网络整合营销,以顾客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突出来乡村旅游与其他旅游的差异性。
2. 欠发达地区。要有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加强配套实施的建设,重点落实到到此一游的重要性。来这样的地区旅游,由于比较偏僻,交通不便等因素,游玩一两天从各方面说都不合算。所以要注重细分市场,主攻那些有着浓厚乡土情怀的游客到此处度假,长时间居住,修身养性。
【乡村旅游景区管理】推荐阅读:
乡村旅游调研方案10-25
乡村旅游案例解析12-11
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小结07-04
乡镇乡村旅游年度总结10-03
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10-08
乡村旅游工作汇报材料11-01
乡村旅游培训班12-04
乡村旅游未来发展前景06-15
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论文07-17
贵阳市乡村旅游论文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