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形形色色的世界》教案(精选6篇)
课题:形形色色的世界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教材分析:
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不论是自然的还是人工的,都体现了一种美,如何引导学生去欣赏这形形色色的世界。认识其中的美,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艺术作品中比较常用的一些对比手法。2.知道色彩与造型给人的感受大多是源于对比。
3.能从对比的角度,就作品的造型与色彩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学重点:
能否将在欣赏教材图片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欣赏的其他内容中。教学难点:
是否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教学准备:
教 具:多媒体教学系统、课件和资料。学 具:教材,提前搜集欣赏资料。教学过程: 第一节 活动一:
出示课件资料,和学生一起逐一浏览,然后说说“哪张图片最吸引你。” 和学生谈谈为什么会特别喜欢这张图片。活动二:
设计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形和色的对比。
两只红色的鸟:在这张画上,你首先看到的是什么?为什么?两只鸟有什么不同?
我们先看到两只鸟。因为它们的颜色,绿色是最能衬托红色的艳丽。前面的一只鸟形象比较清晰、具体,我们能够欣赏到它美丽的羽毛和长长的嘴,后面的一只较模糊,我们只能看到平面的色块,这样,使前面那只鸟的视觉效果更加突出,它是画面的主体,在绘画时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方法。
现代家具:由黑白两个主色构成的家具显得简洁,橙色的靠垫让人感觉愉悦,画面中,三个靠垫没有出现在景物的最前面,但是,为什么我们会特别关注它?是因为三个靠垫的颜色是橙色的,橙色是暖色调中的一个重要颜色,虽然靠垫在黑色茶几的后面,但是由于暖色有前进的特点,所以,在我们的视觉中,还是感到靠垫比茶几醒目,你能找到与靠垫呼应的色块吗?黑色花瓶里的干花以及白色方盒里的菊花都是深浅不同的颜色,与靠垫呼应,这样,在画面中,橙色色块有大有小,显得丰富。美丽的衣服:这套衣服让我们联想起在朝霞中化成泡沫的小美人鱼,你能说说服装的哪一部分让我联想到大海了吗?是那条蓝白条纹的裙子,你能谈谈这条腰带吗?整套衣服是冷色调的,与腰带的暖色调形成对比,衣、裙的花纹,线条较纤细,与腰带的粗矿条纹形成对比,衣、裙、的宽松与腰带的合身形成对比,这三个对比,使腰带成为这套衣服的点睛之笔。
鲜艳的花朵:眯起眼睛或到稍远的地方观察这张画,谁能告诉我,为什么黄色的郁金香在画面中显得突出?因为黄色最淡而被凸显出来,我们将这称为明度对比。彩色暖水瓶:这些暖水瓶的造型憨态可掬,你是否觉得他们与企鹅有些神似?设计师设计工艺品造型的灵感,往往会来自与自然界的某一样物体,这些热水瓶的亮丽色彩,很有现代气息,如果要求你根据你家的厨房或客厅的色调挑选其中的一个,你会挑选哪一个出,说说你的原因。
北京故宫的角楼夜景:角楼的造型,华丽中带着庄严,霓虹使它生辉,倘若古人看到,定会以为到来仙境。你能从对比的角度解读这张画吗?背景是冷色的,灯光使建筑显出明亮的暖色,对比强烈,背景的深蓝色使橙色光照中的建筑更加流光溢彩,两者的明度对比也很明显,突出了建筑的主体地位。活动三: 学生发散:
和学生一起欣赏生活中的其他图片,结合生活谈形和色。第二节 活动一:
课前动员,看谁的发言多,奖励的kt猫多。
1、出示两个三角形,问:什么地方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形状一样,色彩不一样)
2、换一个三角形,那里一样,那里不一样?(形状大小都不一样)
3、看看我们的桌子什么地方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 今天我们就用比较的方法来看看身边丰富的世界。活动二:
1、打开书,看看书上的图片,说说喜欢那张图片,为什么?
2、老师带来了许多图片,看看什么地方好?(建筑、装饰、装潢、抽象艺术、日常用品、食品)请学生谈谈看到了哪些类型的图片?
3、我们的世界这么丰富,我们应该怎样来欣赏呢?老师带来了两个好朋友,只要我们找到这两个好朋友,就可以了。看谁先找到!
4、出示图片,问:你喜欢什么?为什么?(颜色与形状两个好朋友)
5、形与色构成了我们这个丰富的世界,我们带着这两个好朋友去欣赏丰富的世界。
活动三:
1、出示图片:说说哪里最吸引你?(形状)
2、食品图片:你喜欢哪张?为什么?(色彩)
3、冰雪图片两张,讨论那里一样,哪里不一样?(颜色一样,形状不同)
4、分别欣赏书中的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来赞美一下。
5、在生活中你怎样赞美别人装修好的房间。活动四:
练习:七巧板拼摆。不同色彩的图会给人不同的感受 活动五:
用我们学到得知识来向全国或者外国友人来介绍我们厦门的滨海道。札记: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捕捉生活
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孩子们认识世界大部分是依靠眼睛的观察, 因此我们要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 去捕捉生活中的美。小学阶段的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他们的眼睛总是东张西望, 会紧盯着喜欢的东西不放松。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注重引导孩子们用双眼认真仔细地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去感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笔者尤其重视让学生留心在生活中搜集各种材料, 真正做到物尽其用。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小学美术第二册教材时, 学生对课文进行一番翻阅后, 很快发现这学期要搜集一些石子、瓶盖、包纸、纽扣、珠子、彩色塑料管, 各种形状的纸盒、塑料袋、图钉、果冻盒、蛋壳, 圈筒卫生纸的卷筒等等, 为了激起学生搜集以及学习的兴趣, 笔者在班中设了一个美术角, 安置了几个纸筒, 让他们把平时搜集的物品进行分类, 并安排好定期展示, 表现积极的学生, 笔者会及时鼓励表扬,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提前充分准备好课上所需的材料, 从而顺利地进行教学, 又很好地培养了仔细观察生活, 留心生活, 搜集材料, 创造美好的习惯与意识。
二、启发学生表现生活, 创造生活
时代进步的象征是创造力, 创造力是民族兴旺的必备条件,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当前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 都力求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与理解, 表现生活, 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作品。美术课程对学生创造力培养最具成效, 艺术创造的源泉是想象力, 科学发明的源泉也是想象力。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 给他们个性的自由腾出充足的空间。绝对要摒弃满堂灌、依葫芦画瓢的传统教学, 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个性的基础上大胆表现, 鼓励学生对艺术作品发表别具一格的见解。如笔者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深入生活, 将生活中的某一事物表现出来, 如除了溜冰鞋、脚踏车、花盆、田野的树等静物之外, 还可以表现生活中如卧室的一角、我的窗前等的某一场景, 也可以表现生活中的某些事情, 如我的派对、我们摆地摊等等。笔者发现, 孩子们的作品不尽相同, 将儿童不同的个性特征充分体现了出来。
三、注重学生实践生活, 体验生活
认知的基础是实践, 实践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调查活动, 让学生接触社会, 对有关“美术”的知识作初步的探索, 进而内化为搜集、整理、归纳、分析信息的方法。在实践的过程中, 学生体验到美术也源自生活, 只有不断的徜徉于生活中, 在生活中坚持探索, 思维品质才能得以提高。也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 在课堂中获取的知识才会不断得到深化, 才能理清事物的普遍性和独特性于繁杂中。笔者经常会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让学生更多地走出课堂, 走向社会, 与自然、社会和生活零距离亲密接触, 抓住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并在笔者的适时恰当的指导下, 进行学习实践活动, 巧妙地盘活生活资源, 将之变成美术资源, 可以通过观察、写生、看电视、看报、上网、调查、动手尝试等主要渠道获得。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我们对实践活动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如一年级的学生可进行日记画、写生等绘画创作, 还可利用废旧物品制作一些小玩具等;二、三年级的学生可开展观察社区建筑、了解文化遗产、调查环境情况等活动, 然后用各种美术形式对结果进行表达……在实践中, 学生能更好地体验生活。
四、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 延伸生活
传统的教学中, 评价方式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主观、传统与单一的结果性评价方式严重地遏制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与积极性, 使他们个性与能力的发展受到了影响, 学生多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也很缓慢。因此, 美术教学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人文化, 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势在必行。要体现出美术的多样化、个性化、创造性等基本特征是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教学评价时, 笔者不再用“同一个标准”去评价学生画的内容、形式, 而采用“评价卡片”和小型美展等评价方式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此外对作品评价也不作硬性统一, 努力做到因人而异, 可以通过学生自评、互评, 从而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评价中, 学生开始体验美术学科涉及各学习领域, 并寻找科学合理的组织方法, 发现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 很好地融合多种不同教学内容, 从而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多元化, 知识掌握的综合化。在学生参与评价生活的过程中, 学生的视野开阔了, 学生的个人修养及综合素质也提高了。在对不同事物进行评价分析时, 延伸了生活, 他们会深切地体会到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是如此的丰富, 生活是如此的美好。
总之, 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 是一种让课堂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认识美术、了解美术的学习方式。也只有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 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小学美术课堂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课堂。
2.初步了解常见的6类动物分类方法: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类、爬行类、两栖类。
3.初步了解6类动物的主要特点。
4.能通过合作形式整理总结出动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小组分工、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寻找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做出科学判断。
【教学准备】
教学用的6种典型动物图片或标本。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引入
1.从旧课引入。
(提供 6种典型动物的图片,引入教材第一段)
2.引发学生开展讨论。
3.从讨论活动中捕捉探究的问题。
1.回忆上一课的活动内容。
2.学生说说这6种动物的特点。
3.小组讨论。
引发探究的兴趣。
二、寻找相似动物的特点
1. 提供丰富的动物图片。
2.说说为什么这样找?这样找的理由是什么?它们怎样相似?
1.先找出一种与猫、鸽子、金鱼、甲鱼、青蛙、蜻蜓相似的动物。
2.分组将其他的动物分别归类。
初步培养学生的分类科学素养。
三、逐步建立浅近的概念
1.将看法一致的动物分别列在表格中。
2.将看法不一致的动物罗列出来。
3.运用先前达成的共同特征来分析该种动物,如果看法达成一致则列入表格,如果不能达成一致,教师则提供进一步的资料(主要是形体特征和行为方面的)。
4.提供科学家的分类依据和命名方法,交流:我们的看法与科学家的分类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修改和补充?
1.说说这样处理的依据是什么?(初步抽象出共同特征)
2.各方面陈述自己的理由。
3.进一步抽象各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并为每类动物命名。
4.还有哪些动物和这6类动物都不相似?蜗牛是哪类动物呢?
初步培养学生根据事实作出判断的能力。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四、寻找动物的共同特点
1.这些动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2.教师总结动物的共同特征。
1.小组讨论。
2.交流,达成一致。
从找相似的动物实践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五、作业
学生完成作业。
附板书设计:
2.形形色色的动物
和猫相似的动物:
和鸽子相似的动物:
和金鱼相似的动物:
和甲鱼相似的动物:
和青蛙相似的动物:
比如本课一开始我展示了积压种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这些事物的图片,进而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进行小组讨论。我展示有代表性的图片有,两幅冰雪世界的图片它反映了色调是相同的,但形状是不相同的。还有两幅长城的图片,一幅是暖色调的,另一幅冷色调的。它的形状相同但色彩不同,还有两幅花卉的图片,白色的给人安静,红色的花使人产生一种热烈的感觉。这种对比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从形状、色彩和异境这些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得到了一种煅炼。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妈妈的服装,看一看朋友的家里是如何布局的,提示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事物去观察。
在认识了9的数字基础上,还需要学习正确的点数9以内的数量,学习接数,感知数量的递增关系,因此选择了《海底世界》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正确点数9以内的数量,掌握数与量的对应关系。
2、知道数量间的递增关系。
活动难点
知道数量间的递增关系。
难点剖析
幼儿还不明确数与数之间的递增关系。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进行分类。
1、(出示海底世界图片),请幼儿观察,说说上面有哪些海洋生物?请把它们分类摆放在一起。
二、学习接数,感知递增。
1、学习接数(教师任意点出一个种类,教师点数,然后请幼儿接着数)
2、感知数量递增关系。
教师把和幼儿一起数好的每一种海洋生物,接从少到多顺序排列,并在后面放上对应的数字卡片。
三、独立操作,经验提升。
《小朋友的书.数学》第12页。
教学反思
(一) 知识与技能: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 能够理解并且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也就是透视现象。孩子们能够运用“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规律, 采用多种绘画形式 (如剪贴、粘贴、拼贴、绘制) 来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作品。
(二) 过程与方法:用欣赏学生生活中的透视照片导入新课, 激发孩子们的绘画兴趣。让孩子们初步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的透视规律, 也可以通过动画片的欣赏, 让孩子们了解怎么表示透视现象。最好通过各种绘画手段, 来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 素质发展目标:引导孩子们学会观察生活, 感受生活, 感受绘画快乐。
二、教学重点
能正确理解“近大远小”的现象和透视规律。
教学难点:用各种绘画形式表现“近大远小”的现象和透视规律。
教学方法:先让孩子们欣赏生活中关于透视的照片, 然后欣赏动画片, 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欲望, 然后小组合作, 通过拼贴作品的动手实践活动, 来拓展孩子们的创作思路, 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准备
生活照片、影像资料或课件、彩色纸、绘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四、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教师出示能显示透视的生活照片, 提问:孩子们观察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规律?教师引导, 近处的什么大 (高) ?远处的什么小 (矮) ?然后让孩子们总结。 (同样大小的物体, 距离我们近的看起来比较大, 距离我们远的看起来比较小, 距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在距离我们远的物体的前面。这就是一种透视现象, 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的内容———前前后后。)
板书课题———前前后后
2.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二) 探索新知
1.让孩子们欣赏动画片《热气球升空》。仔细观察如何表现气球的一前一后的关系, 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进一步理解“近大远小”的规律。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 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
学生可能回答: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 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学生也可能回答: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2.教师出示有透视现象的学生作品, 让孩子们欣赏, 教师引导, 从而再次拓宽孩子们的创作思路, 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情感。
(三) 能力反馈, 动手实践
1.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 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的前后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
3.作业要求:用拼贴的方法表现一幅有前后关系的风景画。步骤要求:先想好内容, 用彩色纸剪好相关景物, 注意景物的前后遮挡关系。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 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 (绘画, 拼贴, 或两者结合) , 多多鼓励孩子们自己创作。
4.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
(四) 作业点评
引导孩子们作品自评、互评, 从而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同时也让孩子们感受到绘画创作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总结:生活中的透视现象随处可见, 我们今后一定要留意观察。
(五) 课后拓展
【小学美术《形形色色的世界》教案】推荐阅读:
小学美术教案《恐龙世界》教学设计12-28
第二课美术的世界教案02-25
小学美术:美术教案-人像漫画11-08
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星空的联想》教案06-17
小学美术教案《有趣的点彩画》03-28
小学美术社团教案10-05
中班美术教案陶艺活动:奇妙的海底世界02-22
岭南小学美术教案06-11
小学美术人美版教案06-27
小学美术教案窗口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