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的尝试与反思

2024-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翻转课堂的尝试与反思

翻转课堂的尝试与反思 篇1

——新中考背景下初中生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与探索

摘要:在连云港市教育部门出台的新中考方案中,要求八年级学生也需参加地理与生物综合考试。一石激起千层浪,新的中考方案使得生物学科的地位产生了异化,对生物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笔者尝试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于初中生物教学,并在日常实践过程中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以期尽可能地摒弃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利因素,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对生物课程的学习和认知。

关键词:中考 初中生物 翻转课堂 任务单 微课视频

根据江苏省教育厅的相关要求,按照《关于公布连云港市2010年高中段学校招生考试方案及考试时间的通知》(连教〔2010〕11号),自2009级起,学生需参加地理与生物合卷考试,地理、生物各30分,成绩计入下一年高中段学校招生考试录取总分。一石激起千层浪,新的中考方案使得初中生物学科受到了关注,地位发生了转变,这进一步推进了生物学科的课程改革,也对生物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起源于美国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因其“先学后教”的教学策略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越来越被教师青睐。这种模式下,传统的被认为十分宝贵的课堂时间不再由教师完全控制,重要知识的学习被放在了课前,课堂则是师生共同讨论、交流的场所。这与以往导学案教学模式有异曲同工之效,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日常的生物教学实践开展翻转课堂的尝试与探索,并就其本土化策略作一探讨。

一、翻转课堂的起源及内涵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的一所山区镇学校——林地公园高中,当时许多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时常会错过正常的学校活动,并且因为过多的时间花费在往返学校的巴士上,而导致很多学生缺课从而学习跟不上。2007年春天,学校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开始使用屏幕捕捉软件录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解声音,他们把结合实时讲解和PPT演示的视频上传到网络,以此帮助课堂缺席的学生补课。后来,他们逐渐以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为基础,开辟出课堂时间来为完成作业或做实验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不久,这些在线教学视频被更多的学生接受并广泛传播开了。由于很多学生在每天晚上6时至10时之间下载教学视频,以至于学校的视频服务器在这个时段经常崩溃。“翻转课堂已经改变了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再也不会在学生面前,给他们一节课

[1]讲解30或60分钟。我们可能永远不会回到传统的方式教学了。”这对搭档如此描述。

不言而喻,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这种模式,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重新规划,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

二、翻转课堂区别于传统课堂的特点

(一)翻转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师生角色重新定位 区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翻转课堂将学生看成是具有较强主动性和参与性的学习者,教师则通过课前制作视频、课中组织课堂、课后辅导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1.教师是教学视频的设计者与制作者

翻转课堂要求教师能根据课程教学的具体要求,自行设计、录制教学视频。通常,教学 1

视频要求条理清楚、结构合理、声画流畅、互动性强、有吸引力。同时,还要提供给学生相应的文本材料(任务单),促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观看视频,解决重要的问题。总之,教学视频设计者与制作者的角色不仅对教师的视频录制技能、教学设计技能、教学知识处理能力、[2] 知识讲解能力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还对教师的工作时间提出了挑战。

2.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与组织者

翻转课堂不仅要为师生提供充足的互动时间,还应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使课堂在探索、讨论中成为质疑问难、交流思想和内化知识的场所。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过去以知识讲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情感需要,创造性地设计好探究活动,组织好课堂探究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在对话、交流和合作中实现个体的发展。

3.教师是课后学习的辅导者与促进者 课前视频是课堂翻转的基础,课中探究讨论是课堂翻转的灵魂,课后探究则是知识深化、技能提升的过程。此时,教师逐渐隐退为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中遇到困难时的辅助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帮助学生渡过难关;隐退为学生学习反思的促进者,引导学生在学习之后及时反思,促进知识升华。

4.学生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与主体者

“颠倒的教室”不是学生毫无组织的、无序的、随意的学习,而是在精心设计的课堂探究活动或讨论活动引导下的积极主动的学习。翻转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即在课前能够自觉学习视频,课中能积极探究、参与讨论,课后能克服困难、总结经验、升华知识。可见,翻转课堂是一个建构深度知识的课堂,学生是这个课堂的主角,学生只有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探究,才能成为翻

[2]转课堂学习的主人,真正提升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达到教学最优化。

(二)翻转课堂教学的基石:精制微课视频

观看微课视频是翻转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至关关键的一步。精心设计、制作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微课视频是翻转课堂教学实施的基石。微课视频具有以下的特点:

1.短小精悍,使用方便 微课视频的时间较短,一般为5-8分钟左右,更符合视觉驻留规律和中小学的认知特点。学生既可以流畅地在线观看微课课例,查看教案课件和教师点评信息,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各种媒体数码终端设备上,以实现移动远程听课和个性化学习。[3]

2.目标单一,主题明确

微课视频主要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教学,或是反映课堂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课堂所要完成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达成多个教学目标而言,微课的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教学内容更加精简,教学主题更加突出,教学指向更加明确,其设计与制作都是围绕某个教学主题而展开的。

3.半结构化,易于扩充

微课视频既不是多种类型资源的简单堆砌,也不同于以往的课堂实录,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和动态性,其中的资源要素(包括教学设计、素材课件、实验活动等)都可以修改、扩充和生成,并随着教学需求和资源应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生长和充实,进行动态变更。[3]

(三)翻转课堂教学组织的灵魂:重建“对话”

对话“不仅是教育交往的方式,而且也是教育情境。在对话中,教师和学生都为教育活动所吸引,他们共同参与、合作、投入和创造相互交往活动,因此对话不仅仅是指二者之间的狭隘的语言的谈话„„这种对话更多的是指相互接纳和共同分享,指双方的交互性和精神[4]的互相承领”。课堂只有成为师生对话、互动与交流的场所,才能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才能促进“意义溪流”在教师、学生之间的流动,才能实现“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与共识”。因此,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活动组织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观点,让学生在原有 2 的认知及实践基础上,勇敢地表达、阐述自己的观点,积极参与到师生的讨论之中,从而形成有氛围的课堂“对话”。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土化的实施策略

在对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的尝试与探索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相辅相成的教学策略,即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和配套学习资源相结合(前者重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后者则用于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课堂组织有效地对话,课后进行及时有针对性的辅导。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不再需要去演完剧本——教案,重要的是精心设计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架——任务单,准备好发展高级思维能力的学习资源——微课视频,设计好主体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形式,准备好指导学有困惑的学生。

(一)课前引导学生学习的支架:任务单

所谓学习任务单,是教师设计的帮助学生在课前明确自主学习的内容、目标和方法,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以表单为呈现方式的纸质文本材料。它好比是一张路线图,能让学生预先知道课堂上必须掌握的内容、开展的学习活动及达成的目标,并引导学生及时跟进并准确领会课堂需求,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一个好的学习任务单,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根本目标,以任务驱动、问题导向为基本方式,注重发展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和成功开展翻转

[5]课堂的有效方式,是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支架。

1.吃透教材,把握问题的挖掘和设计

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一般包含括学习指南、学习任务、问题设计、建构性学习资源、学习测试、学习档案和学习反思等项内容。其中问题设计是学习任务单的核心,是把传统的知识点转化为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自主学习的关键,也是实现翻转课堂的根本所在。这一环节要求把教学重难点或其它知识点转化为问题提出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掌握教学重难点。教师在编制学习任务单时,必须把握好对教材的翻译和开发,设计出具有引导性的问题,把教材中逻辑性强的、抽象的知识,翻译成能读懂、易接受的、具体的知识。

2.了解学情,关注任务的层次和差异

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高低之分,但他们都有内在的追求成功的渴望,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任务单时充分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贴近于各层次学生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针对同一练习在任务单中提出不同的达标要求,可以将某一实践活动的步骤在任务单中罗列出来供学困生参考,通过这样的方式给予各类能力差异的学生尝试获得成功的条件。

3.明确方法,搭建自学的阶梯和支架

学习任务单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特征的教学支架,这里的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袖手旁观,教师要在任务单中给予学生自学必要的帮助:可以提供适合学生学习的信息环境,可以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活动情景,可以将自学所要采取的方法、步骤呈现在任务单中,为学生搭建自学的阶梯和支架。

(二)帮助学生学习的配套资源:微课视频 1.洒落种子,让微课扎根校园土壤 万事开头难,大多数教师刚接触微课程的时候都觉得新鲜,同时也觉得操作起来有些繁琐。的确,微课程视频的制作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专业知识、技术保障以及大量的时间投入,其中的每一项都可能使我们的教师望而却步。幸运的是,江苏省组织的中小学教师微课大赛拉开了序幕,学校在积极宣传教师参与的过程中,积极引入微课制作相关技术(如录屏软件),并且投入大量的时间对参赛教师进行培训。对于一所乡镇中学来讲,我们通常使用的微课视频制作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最方便直观的手机或相机拍摄法,教师首先选择相关的微课程主题,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形成教案,用笔在白纸板上展现教学过程,用不同颜色的笔书写、画图、标记,在他人和辅助器材帮助下,用手机将整个教学过程拍下来,保证画面清晰、准确、稳定即可。另一种是使用录屏软件进行制作,教师需要提前准备教学 3

材料及多媒体素材,制作PPT课件,然后再运用录屏软件(如camtasia studio等)将整个操作、讲解过程录制下来。

2.草根研究,让创作成果实现共享

课程内容的微小决定了人人都可以成为课程的研究者,课程的使用对象是教师和学生,又决定了其内容是教师自己熟悉的、有实用价值的问题。例如初中生物学中,心脏的结构以及血液循环过程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是个难点,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是苦口婆心而收效甚微。为此,笔者专门设计了以此为主题的微课程视频,重点借用多媒体动画素材展示心脏的结构特点以及血液循环的路径,学生观看后纷纷表示认同,能够较快地掌握难点。同时,微课大赛的作品展示专栏,不谋而合,笔者有幸看到几位教师关于这一专题的视频,虽然讲解方式、风格迥异,但是都一语中的地指向了教学难点。教师之间共享创作成果不仅可以启迪智慧,拓展教学思路,更可以有效地提高视频制作的效率,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较大强度的编写任务。

(三)以学生探究为主体的课堂:机智“对话”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课堂内外的时间被重新调整,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问题的学习,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个人交流,通过对话,使自己融入课堂讨论,在讨论中发表观点,适时质疑,及时引导,使课堂真正成为激荡智慧、促进发展的场域。[6]

例如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上册中“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这一实验,教师单纯地进行理论讲解并不能使学生深入地理解实验的结论,即种子的萌发需要空气、水分和适宜的温度。为此笔者亲自动手实验,并且录制了相关操作步骤的视频。正式进入课堂的时候,学生的举动深深感动了我,各个小组在课前模仿教学视频,不约而同地进行了这个探究实验,并且实验成果已经摆放在讲桌上。仔细观察,我还发现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都不太一样,于是课堂探究讨论就毫无悬念地热闹地开展起来了。通过这堂课,学生不仅知道了教材上告诉我们的知识,同时也收获了实验意外带来的精彩,诸如种子完全淹没在水中也会发芽,黄豆种子有的竟然变成了“绿豆芽”等等。

(四)追求学生个性成长的发展:差异评价

翻转课堂后,利用微课视频和自主学习单等学习资源,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自己的学习,自主规划学习内容、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同时,学生在课外观看教师的微课程讲解,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而不必像在课堂上教师集体教学那样紧绷神经,担心遗漏什么,或因为分心而跟不上教学节奏。学生学习的节奏快慢全在自己掌握,懂了的快进跳过,不懂的反复观看,也可停下来仔细思考或笔记。

与此同时,教师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其目标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体验,从而使之在身心和人格发展上得到个性的成长。因此,教学评价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有差异的发展,在各自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在各个方面的发展。评价的目标应该多元化,特别是在非知识领域里的评价;评价的方

[7]式应该多样化,而不仅仅只关注考试成绩。

四、总结

目前,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在国内的研究仍处于摸索阶段,对于课堂教学以及学生的发展也存在利弊之争。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在教学的主阵地——课堂中进行尝试和探索。对于一所农村中学来讲,完全地照搬国外的教学模式是不现实的,也是实践研究所不允许的,如何使这种先进的教学模式本土化才是改革的根本。我们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碍,诸如学校硬件设备不达标、4

学生自身家庭条件限制、教师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等等,但是超前的意识和认真的态度是我们克服困难、积极探索的原动力,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年第3期。[2]卢强,《翻转课堂的冷思考:实证与反思》[J],《课程与教学》,2013年第8期。

[3]http://baike.baidu.com/link?url=2G-AVTBPJddVLMHfHQi7NmWgkFAPmka-NW_jtZaGedCjRSg-sfCN4GkKBnXVB7hqEBx_IP72cMK2C2xuZk-J2_ [4]胡弼成,陈小伟,《对话——理解:大学教育的本真意蕴》[J],《教育研究》,2010年第8期。[5]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年第4期。[6]金陵,《中美“翻转课堂”比较及其思考》[A],徐福萌,黄慕雄,《教育技术协同创新与多元发展》[C],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58页-63页。

翻转课堂的尝试与反思 篇2

一、教学流程的“翻转”及教学方法的改变

翻转课堂的实质就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所以学生在课前的自主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为此, 笔者在课前做了诸多准备, 以落实学生在课前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并对所学内容有初步思考。

(一) 微视频的制作

翻转课堂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微视频的应用, 使新技术在课堂上发挥正能量, 真正体现新技术的优势和对学习助力的不可替代性。本节课微视频的时间是15分钟, 其设计思路和特点如下:

1.设计思路

微视频讲述古代中国的两个政策, 即重农抑商和海禁, 两者实行的原因、内容和影响, 以及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缓慢的原因及影响。在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影响下, 资本主义萌芽最终只能是缓慢发展, 三个知识点之间实际是因果关系。笔者以此逻辑关系勾勒微视频的线索, 使课本中的主干知识予以精练地呈现, 为接下来课堂开展有效教学奠定基础。

2.设计特点

在讲述的过程中, 要有意识地对课本三个知识点、逻辑关系进行讲解, 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微视频最后提出了几个颇有思维含量的问题: 重农抑商和海禁之间有何联系?什么是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萌芽要发展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对比明清时期, 东西方不同经济政策的选择及由此导致命运的天壤之别, 你有怎样的收获和启示?将这些问题抛给学生, 以让他们课前思考, 为之后课堂上讨论的展开、交流的深入奠定基础。

以生动的语言将枯燥的课本内容进行有趣呈现, 调动学生继续微视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一定意义上说, 学生能否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有恰当合理的解释和客观全面的评析, 关键在于学生通过学习, 对相关历史知识内在联系的梳理、对历史发展逻辑的分析、对历史意义的理解。因此, 如何帮助学生获得对核心知识扎实而深湛的理解、掌握核心概念, 是一线教师非常重视的实践性研究课题。对此, 微视频起到了很好的探索作用。

(二) 预习学案的编写

学生的学习有学案的引领, 主要目的是配合微视频的使用, 使学生对课本中的主干知识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本课的学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学习目标:

①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

②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③提高对外开放意识、树立农工商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学习重点: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 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能力。

学习难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 要求能够基于这一点去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实施的原因。此外, 不可忽视超越经济的政治文化的因素;理解重农抑商、海禁政策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之间的深层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古代中国重农抑商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 从而认识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自主预习:

①重农抑商。阅读“重农抑商”, 找出政策的首倡、含义、目的和影响;

②海禁政策。阅读“海禁”, 找出海禁政策的含义、原因、表现及影响;

③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阅读这一子目, 找出它的产生及缓慢发展的原因。

此外, 还有知识体系构建、课后反思、针对性训练等。

(三) 学生问题的收集

翻转课堂是以学生所提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对学生所提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进行有效筛选, 挑出有足够思维含量且和课文主题相贴切的问题。例如在本节课的课前问题收集中, 学生一共提出了22个问题, 这些问题一方面在课堂上逐一解决根本来不及, 另一方面有些问题根本就是无效问题, 偏离着教学的主线, 属于学生的突发奇想。如有学生提出古代商人屡受压迫为何不奋起反抗?郑和下西洋是怎么回事?这些问题均与本课主题脱节, 属于无效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下一番功夫, 对这些问题进行取舍、整合, 以对问题的探讨更为有效。笔者在课前将这些问题予以整理, 留下了6个在课堂上展开讨论。

①中国重农抑商政策和传统文化有什么联系?

②重农抑商政策在一以贯之的过程中有没有改变或调整?

③为什么古代要限制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农、工、商的关系是怎样的?

④为什么明清两朝统治者无法考虑到闭关锁国的弊端?

⑤如果不采取闭关锁国政策, 中国是否会像欧美一样走入工业时代?

⑥相比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步性是如何体现的?

这6个问题涵盖了课文中的三个主要知识点, 其中涉及重农抑商政策的问题有3个, 海禁政策的有2个,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有1个。同时, 这些问题也比较有深度, 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 也便于之后课堂讨论的展开。

二、课堂教学的互动化

(一) 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

从翻转课堂的流程看, 先是学生课前观看视频进行预习, 然后课堂上进行探究, 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小组合作。从教师角度来看, 教师就是布置好任务, 然后由学生进行研究探讨、合作探究, 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教师只是一个任务的安排者, 学生才是任务的研究者、执行者。为此, 笔者在课堂上将全班学生分为9个小组, 每组6人, 由组员推举组长, 负责问题讨论的记录和整理, 每个问题由一至两个小组负责讨论, 形成书面观点, 同学间亦可以相互辩驳。

学生是翻转课堂中的主体。在小组讨论和发言中, 学生思考的深入度和活跃性都大大超出了笔者的想象。如在讨论“重农抑商和传统文化的联系”这个问题时, 学生就曾提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重义轻利观, 并引用《论语》中的话语“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来说明传统文化中的抑商观念;中国传统观念中一直存在“安土重迁”意识, 这种意识也对重农政策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学生的这些观点都颇为新颖, 让人眼前一亮。又如在讨论“相比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步性如何体现”这个问题时, 发言的学生就提到“小农经济是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状态的产物, 只是个体的存在, 不注重相互交流;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生产力水平向前发展的产物, 它可以推动科技的发展、金融市场的形成 (如股票、证券) 、抗灾能力的增强、世界一体化的发展等”。对于这样一个非常抽象的问题, 学生能有如此的认识, 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真正体会到了:相信学生, 相信学生的能力, 给他们时间、给他们讨论的空间, 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惊喜。

(二) 教师当好新角色———导师

在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更多的是指导者而非内容的传递者。在这里, 我们是在引导学生学习, 而不是发布指令的教师。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成为最好的学习者, 并真正理解课程的内容。当我们在学生身边和他们一起掌握概念, 他们会以最好的行动来回应。在学生讨论发言的过程中, 笔者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倾听者的角色出现, 在他们讨论中出现困惑或分歧时予以适度的点拨。如课上对于小农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两者的比较, 因为这个问题比较抽象, 学生在讨论和发言之后, 针对这两个概念, 笔者从对人的解放这一角度入手, 来看两者的区别:“小农经济是将人限制在土地上, 它限制人的流动和自由, 具有封闭性和落后性;而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 劳动力成为了一种商品, 生产社会化, 人的自由度增加, 而正是在这种生产关系下, 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自由、平等、民主、个人主义这些概念才会出现。从对人的解放这一角度来看, 从小农经济到资本主义是个巨大的进步。”经过笔者的一番解说和提升, 使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又如对于“如果不采取闭关锁国政策, 中国是否会像欧美一样走入工业时代”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得出的结论是很不到位的, 有学生仅仅将闭关锁国归结于君主个人素质的高低, 这既是一种肤浅的认识, 同时也偏离了问题本身。为此, 笔者就需要从更为宏观的政治、经济、文化视角出发, 论证进入工业时代所需要具备的条件, 使学生获得更为深入的认知。由此可见, 翻转课堂绝不是视频取代老师, 学生也不是在孤立地学习。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所探讨问题的引领和提升也是非常关键的。

三、课后反思与教学感悟

这节课做为翻转课堂的首次尝试,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笔者课后反思起来, 还是有诸多不足之处。在此, 也一并进行了归纳整理。

(一) 预习学案的设计可以更厚重些

预习学案的设计从课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 问题的设计较为浅显, 应有的深度感也不够。如在对重农抑商、海禁和资本主义萌芽三个知识点的梳理时, 以填空的形式对课本内容进行整理就显得思维含量不足, 学生很容易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没有真正把导学的意图体现出来, 而最后留下的问题也较为简单。

学习思考1:应当怎样认识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学习思考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清朝采取闭关锁国的原因和危害。

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不足以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 而只是对课本内容的重现。

(二) 课堂师生的互动可以更积极些

伴随着问题的提出与思考、讨论的进行, 课堂就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场所, 对话便成为通向理解的重要方式与途径。因为对话既表现为师生与历史文本之间的对话, 也表现为师生间诚挚的交流与对话, 而“在对话中, 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笔者的这节课应该说有了些翻转课的痕迹, 但可以做得更到位些。如在给学生表达的机会时, 笔者还是受到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思维的影响, 在某些点上教师有“越俎代庖”之嫌。如在学生针对农、工、商关系问题的发言中, 有学生提到他个人认为“商业是无用的, 因为它本身并没有生产, 只是进行交换, 赚取中间利润而已, 于国于民作用不大, 国家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就足够了”时, 笔者打断了学生的话语, 也没有对他的观点进行辩驳, 而是将他的观点概括为过于绝对化, 没有进行应有的讨论。学生在这里其实是对商业存在的必然性认识不清, 没有认识到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通过讨论达到解疑、释惑这一环节的缺失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从这节课可以看出, 教师控制课堂、掌控话语权的传统教学思维依然存在。在课堂中, 可以更放开些, 让学生充分表达观点, 让师生充分互动, 在辩驳、讨论声中将智慧和启迪内化心间, 这才是翻转课堂应该达成的教学目标。

(三) 问题整合可以更到位些

从课堂操作层面来看, 本节课所选取的6个问题, 依然不够精练, 有些问题在课堂上进行全班讨论的意义不大。如第2个问题“重农抑商政策在一以贯之的过程中有没有改变或调整?”和第3个问题“为什么古代要限制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农、工、商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两个问题在课本中有较为明显的答案或者略作思考即可解决。问题太多导致的后果之一就是课堂收尾环节的缺失。收尾的缺失, 一方面总是在完整性和对课文内容的总结方面有些缺憾;另一方面导致对第5、第6两个非常有价值问题讨论的时间明显不足。如果将这两个问题去掉, 集中精力讨论4个问题, 那么在时间安排和效果方面必将大为改善。

(四) 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会更高些

目前, 国外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验的学科多为理科类课程。理科知识点明确, 很多教学内容只需清楚地讲授一个概念、一道公式、一个实验, 其学科特点便于翻转课堂的实施。而在文科类课程中, 如历史等人文类课程, 在授课过程中, 会涉及多学科的内容, 而且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情感上的沟通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仅就本课而言, 学生在问题中就涉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小农经济等政治经济学术语和传统文化层面的知识, 学生学习的无边界决定了教师必须调动所有的知识储备来随时“关照”学生的突发奇想, 这需要教师提升专业素养, 更新教育观念, 建立与学生共同学习成长的课堂新关系。因此, 在这次翻转课堂实践中, 笔者切身感受到了课堂教学是否成功、有效, 教师的专业引领才是源头活水。如果历史教师拥有大气磅礴的宏观视野和挖掘历史细节的专业功底, 在此基础上的教学引领必然是驾轻就熟、水到渠成的。阅读与思考是一个教师需要完成的终身作业。

翻转课堂的尝试与反思 篇3

关键词:MOOC;翻转课堂;分析化学;案例式教学

一、在分析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入MOOC等网络资源的必要性

在教育部的推动下,由爱课程网与网易云课堂合作推出的“中国大学MOOC”项目于2014年5月正式上线。目前,已有包括工程技术、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经管法学、基础科学和农林医药等领域在内的近百门课程相继在中国大学MOOC网站完成上线。

在分析化学领域,目前在爱课程网上的资源共享课模块上线的课程就有9门之多。可以说,MOOC的出现,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才能在网络资源盛行的大背景下有效保持传统课堂的吸引力,已成为一线授课教师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另一方面,由于科学知识的爆炸式发展,学生要学的东西越来越多,大学中各门课程所占的学时数都在不断删减[1]。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我校工科“分析化学”课程的学时数也删减到了32学时,讲授的内容却需涵盖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大部分。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在过去的几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有效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动画、PPT等现代化教学方式演示滴定分析过程、仪器结构、分析测试流程和原理等,使学生对分析方法产生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相应的分析方法;提炼知识点之间的共性、区分差异性,重新规划讲授脉络,有效减少课内学时。在这些改革措施的促进下,我校“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了保证,并于2004、2012年分别获评“国家精品课程”、“辽宁省优质资源共享课”,2013年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然而,由于“分析化学”课程涉及大量有关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结构化学等学生在开课学期尚未接触的专业知识,这些现状的存在使“分析化学”课程具有知识点多、内容跨度大、学时少等特点。为了节省课时,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在课程中还是占了很大的比重。如何才能有效利用有限的学时,既能讲透知识点,又能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就成了分析化学专业所有授课教师所关心的重要问题。

MOOC的兴起在使我们一线授课教师感到压力的同时,也让我们隐隐感觉到分析化学课程似乎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契机。如果能够将MOOC以及种类繁多的网络教学资源合理引入到分析化学的教学中,有效调动起学生的课外时间,将可以有效节约出课内学时,进而可以实施问题式、启发式和师生互换角色式等先进的教学方式[2],有望进一步提高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基础深厚、视野宽广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在这一想法的促动下,我们在过去的一年内尝试将我校在爱课程网上线的“分析化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引入分析化学的教学中,选取部分内容进行课堂翻转,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进行了一些尝试。

二、将网络资源引入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方法

1.精炼教学内容,充分利用MOOC等网络资源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我们将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规划:将重点、难点进行提炼,将一些难度较低和应用性较强的内容安排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网络自学;利用节约的课时进行详解重点难点和开展案例式、问题导向式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

比如,我校滴定分析一章的学时数为8个学时,教学内容可分成滴定分析概述、化学平衡、滴定分析原理和滴定分析应用四部分,对应的教学学时数分别为1、3、2、2。在我校分析化学课程在爱课程网上线后,我们将“沉淀滴定”和“滴定分析应用”两部分的教学内容安排学生利用爱课程网自学。由于本章的核心知识点已经在课上讲授完成,学生在自学具体分析方法的应用时,已经具备了相关的知识储备,自学的难度并不大。通过网上自学,可以节省出约2.5个学时的教学时间。我们将1学时用于更加详细地讨论化学平衡、滴定分析曲线、指示剂选取等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够在课上深入理解相关概念、掌握滴定分析中的相关计算,并能够掌握设计和应用滴定分析方法的思路和主要注意问题;利用0.5学时用于课上提问,检查相关知识点的学习情况;1学时用于设计案例的课堂讨论和点评。我们会设计一些涵盖整章知识点的案例式问题,安排学生在自学完成后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并利用课上时间进行讲解、讨论和点评。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整章知识的融会贯通。

2.多层次的问题设计,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学

为了保证自学效果,我们设计了多层次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督促。比如,自学部分包含“双指示剂法滴定测定碱灰中各组分的含量”的内容。在安排自学任务时,我们给学生布置了一系列问题,如:混合酸碱或多元酸满足什么条件可实施分步滴定?本例中为什么要选用酚酞和甲基橙做指示剂?每个指示剂变色时对应的是哪个组分的含量?如果不采取连续滴定而采取平行滴定的方式,每个指示剂变色时对应的具体组分是什么?这些问题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核心知识点。此外,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相关的内容。

除这些小问题外,我们还会设计一些综合性问题。我们希望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和具体的分析案例后,能够具备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问题提出后,学生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3~5人自愿组合为1组,推举出组长。在2~3周的时间内,学生需要完成资料查阅和方案设计等相关工作。而后教师会利用课上时间组织学生讲述设计思路,展开讨论,并进行点评。具体的实验问题我们借鉴了中科大的实验教学内容“白云石中钙和钡含量的分别测定”。白云石含量的测定有多种实验方案可选,实验内容涉及酸碱、配位和氧化还原滴定等内容的综合运用。为了完成这个题目,学生需要先明确白云石包含哪些成分、主要成分含量的大概范围、可能含有哪种干扰、该如何排除、具体可采用哪种滴定方法、应选用什么指示剂、具体的操作条件是什么、不同实验方案的可行性、方案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和各自的优势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中间涉及各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文献调研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而教师的点评又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endprint

3.设计高沉浸感的实验教学软件,加深学生对滴定分析实验的理解

由于在讲授滴定分析课程的过程中,只有很少数的学生已经完成了滴定分析实验,大多数同学对整个滴定过程缺乏足够直观的了解。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更透彻地理解滴定分析原理和有效完成综合性实验方案的设计,我们教研室设计了具有高沉浸感的实验教学软件。通过一系列实验教学软件,学生在电脑或手机上就可以完成“碱灰中总碱度的测定”等一系列滴定分析实验的训练。教学软件生动逼真的画面、高沉浸感的设计、高参与度的智能操作以及对操作中出现问题的及时反馈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内就完成了滴定分析实验的训练。对滴定分析过程的全面了解有效促进了学生对实验设计的掌控,使学生可以更加有的放矢地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从而有利于保证自学的效果。

4.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平台促进师生和生生交互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留言板、QQ、微信等现代化的网络交流平台层出不穷。有效地利用这些现代化的交流平台,可方便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互。我们在开课之初,就建立了分析化学课程的QQ群。通过课程QQ群,我们可以发布作业、上传课件和教学资料、讨论课上讲授内容、解答习题和设计实验方案中遇到的问题。由于完全不受时空的限制,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效率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而当学生在自学和实验设计中遇到问题时也可以第一时间与任课教师或其他同学沟通,顺畅的沟通与问题解答可帮助学生树立起学好分析化学的信心,利于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

5.改进考核方式,保障网络自学效果

为了保证自学效果,考核和激励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们增加了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成绩由课堂表现(如对课前提问的掌握情况、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网上讨论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综合考虑,占总成绩的15%。由于学生在设计实验和讨论实验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本章所学的所有知识,既考查了基础和课堂授课效果,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比传统的以出勤率和解题为主的成绩评定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相对于传统的授课方式,翻转课堂形式的授课对授课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而言,为了保障翻转课堂的效果,教师不仅要具有非常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需具有很强的课堂应变能力;对学生而言,由于在高中阶段养成的依赖教师讲解的学习习惯还在主导着他们的思维,学生有些不太适应翻转课堂这种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方式。而为了达到学习效果,学生还需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网络自学、文献调研和方案设计。对于教师,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是职责所在;而对于学生,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讨论和综合性问题的解答是我们在翻转课堂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目前采用的是思想鼓励和平时分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在实施翻转课堂之前,我们会用几分钟时间简短地告诉学生提升自学能力的必要性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对他们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作用,使学生明确翻转课堂形式的教学是未来教学的发展趋势,这种方式的教学确实可以提高他们的能力,让学生在思想上不因投入更多时间而产生抵触情绪。此外,我们会在QQ群里随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感觉到老师随时都在身边,使学生坚定自己能够在老师的帮助下顺利完成设计性实验的信心。同时,我们增加了平时分的比重,使做得好的同学在最后的成绩中能有所体现。在以后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将设置比如“大豆中钙、镁、铁含量的测定”、“奶粉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蛋壳、饲料中高钙物质含量的测定”、“药品中铝含量的测定”等和生活更加贴近的实用型案例,或者增加与科研发展方向密切相关的实验案例。努力为学生提供实验条件支持,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实施自己的实验方案,亲身体验设计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更有兴趣参与其中。

在线课程的盛行在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网络资源的同时,也给传统课堂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合理引入MOOC等网络资源,增加课堂研讨的比重,将是大势所趋。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将课堂教学内容中学生基础较扎实,且易于理解的“滴定分析应用”部分安排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和虚拟实验室进行自学,而将节省出来的时间用于加强难点的讲解和案例式问题的课堂讨论。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督促,较好地保证了教学效果,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逻辑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然而,由于我们在尝试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时,当时网络后台的数据分析功能还不够强大,我们无法对学生通过视频自学的情况做出统计,也无法尝试习题闯关、在线提交作业和学生互评作业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度和理解能力的网络教学手段;此外,由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较多地占用了学生的课外时间,对学生能力和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积累经验,通过单个班级试点、科学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等方式,循序渐进地增加自学内容在总教学内容中的比重;同时结合先进的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不断优化网络教学平台,有效推进教学改革的进行。

参考文献:

[1] 李克安,赵凤林等. 分析化学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 大学化学,2003(1):26-31.

[2] 王玉枝,旷亚非等.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化工高等教育,2010 (2):75-77.

[项目资助:大连理工大学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教改基金(HG201420)]

翻转课堂的实践和反思 篇4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郭沫若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促进师生发展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最根本途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和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倡导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然而新课改已过去十年,课改的阳光似乎并没有照进我校教育的现实。地理位置偏僻,生源薄弱,一直是悬在我校教育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尽管我校一直相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坚持信息化发展,但始终未见大的成效。穷则变,变则通。一场教学变革自西方传来,它就是翻转课堂。我校根据区《学校发展论坛实施方案》的安排和要求,在2012年相关工作总结和提炼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制订了“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并开始实践研究。本文即是围绕“翻转课堂”半年来的探索、实验研究和反思展开论述。

“翻转课堂”的由来

早在2010年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英美顶级高校精品课程在网络上风靡,激发了网民对在线视频教学的热情追捧,以及对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热议。到了2011年底,这种教学模式有了向基础教育延伸的态势。

美国一位名叫萨尔曼・罕的年轻人在网上创立了他的罕学院。在罕学院视频教学片的启发下,许多教师尝试改变了以前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家看视频以替代教师的课堂讲解;然后在课堂上,他们把精力集中在完成练习以及与教师和同伴互动交流上。这种做法颠倒了传统学校“课上教师讲授、课后学生完成作业”的教学安排。这就是日渐兴起的“翻转课堂”。

国内教育教学的研究不缺乏概念和理念,我们也无意炒作概念,但翻转课堂的某些创新点确实令人眼前一亮,值得关注。一方面,翻转课堂遵循了学生的学习和知识内化的规律,另一方面,翻转课堂对于我们正在实施的课改具有借鉴意义。正如有些老师所言,国内数次课改成效甚微,其中一个原因在于:课改总是自上而下地推进,广大一线教师和学生往往依令行事,并无多少话语权;一些课改措施往往不接地气儿,缺乏操作性。翻转课堂对于目前新课改的启迪在于,促进广大教师和学生主动参与,寻求一条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课改推进之路。

我校“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实验

明确了教改方向后,我校的翻转课堂实验就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

一、“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遵循科学规律,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和科研的思路去解决问题,及时总结“翻转课堂”研究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

2.实践性原则。任何教育教学改革,只有在学校里、在课堂里、在教学活动中切实地进行着,只有全校教师积极参与、认真探索,才有可能真正取得成功。坚持实践第一,让教师学生在“翻转课堂”实践中学习,在“翻转课堂”实践中体会,在“翻转课堂”实践中创造。

3.协同性原则。要求各年级之间、学科之间和教与学之间协同,使学校各部门各项工作在“翻 1 转课堂”教学改革上形成合力。

4.创新性原则。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在“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自主探索和创新。

二、“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的目标

1.引导学校全体教学人员进一步明确教学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牢固树立 “质量是根本、教师是关键、课堂是阵地、管理是保障”的理念,关注“翻转课堂”、聚焦“翻转课堂”,努力改进“翻转课堂”,切实提升常态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促进学校的发展。

2.激发广大教师的教学研究热情,引导教师广泛学习与“翻转课堂”有关的先进教育理念与有效的教学方法,合理开发教学资源,提升各学科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发展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自觉成为学校“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支持者和实践者,进一步促进我校教师的发展。

3.以“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索和建构知识。教师的部分教学内容在课外传递给学生后,那么课堂内更需要高质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在具体环境中应用其所学内容。主体通过学生创建内容、独立解决问题、探究式活动、基于项目的学习和训练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积级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培养良好品质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课堂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学习的成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进一步促进我校学生的发展。学生活动多设计为“学习(成效)金字塔”图示中高等级的活动。

4.加强信息技术与小班学科教学的整合,以“无限网络课堂”教学实验为亮点,以教育信息化在各门学科常态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为重点,努力探索出各学科具有本校特色的符合“四七定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以人为本,减负提质,进一步促进我校教育信息化特色发展。

三、我校“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的组织实施

全体教师高度重视“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工作,充分认识到“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把“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作为自己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最重要手段,加强学习和研究,大胆实践,不断创新,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效益,全面推进我校“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实验。

(一)组织机构:建立领导小组

(二)实验班级:所有班级

(三)“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的具体措施 1.系统学习,转变观念

组织广大教师系统学习2011版的《新课程标准》、《教育规划纲要》,有关《翻转课堂》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知识,借鉴他校“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使我校教师深刻认识全面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明确课堂教学改革要以转变教师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以改革课堂教学结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为重点。大幅度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进一步强化教学管理水平,推动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2.制度管理,明确责任

(1)建立组织制度,保障课堂教学改革有序进行。制定我校《“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确立“校级领导—教务处—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教师”四级工作制度。教务处制定出每月的活动计划,确定每阶段的实验重点。

(2)建立指导制度,确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邀请相关专家来我校做学术专题报告,举办理论辅导讲座,开办“九龙中学翻转课堂教师论坛”,参与课堂听课、研课,帮助教师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疑难与困惑。

(3)建立服务制度,充分利用我校信息化的优势,丰富课改资源体系。学校安排专人负责为老师“翻转课堂”教学研究活动需要的各项技术提供优质服务。建立教师博客和“翻转课堂”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4)建立评价制度,确保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效。一是健全集体备课、自主学习单编制、微课程制作、课前学习指导、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作业辅导等检查评价制度,为推动改革提供政策保障。二是完善课堂的监控评价制度,求精、求细、求实,从各个环节监控“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三是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通过师自评、他评、生评了解“翻转课堂”改革实施情况,通过每月定期测试了解学情。

3.以生为本,建设环境

翻转课堂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在此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的变化。翻转课堂的设计原则如下:

(1)以学生为中心: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2)“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3)“协作学习”的关键作用: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翻转课堂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先内部协商(即和自身争辩到底哪一种观点正确),然后再相互协商(即对当前问题摆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4)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学习环境是学生可以在家庭、学校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CAI与多媒体课件以及Internet上的信息等)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

3(5)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为了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这里利用这些媒体和资料并非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对于信息资源应如何获取、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问题,是主动探索过程中迫切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的内容。

(6)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在翻转课堂学习环境中,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是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教学设计通常不是从分析教学目标开始,而是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不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总之,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4.大胆实践,稳步推进

(1)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对照名校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在学校十二五课题研究的引领下,认真反思本学科的课堂教学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分析本学科特征,以分清教学的不同课型(如讲读课、阅读课、作文课、练习课、复习课、试卷评讲课等)来研究“翻转课堂”不同的教学模式(包括教学程序、时间分配、师生活动等)。

(2)根据学生性别、性格、兴趣爱好、学习成绩差异状况合理安排座位,划分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以6人为宜,学习优秀生和学困生相互搭配,以便在课内外更方便地开展帮教结对活动,争取共同提高。开展教师、小组长、学生等不同人员的系列培训活动,明确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程序,各班级建立学生学习档案,便于跟踪调查学生学习情况,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些教学技巧:三色板(红色代表小组求助、黄色代表个体求助、绿色代表小组整体完成任务)、数字头(将学生以大组和小组序号定位)、分角色(将小组内的成员合理定位不同角色及其责任,如领航员、记录员、检查员、汇报员等)、课堂延伸性提问、奖励卡或积分卡等

(3)扎实开展集体备课教研,推行“个人一次备课——备课组集体研备——个人二次备课——教后反思”的集体备课模式。实行教研组长负责制,特别强调自主学习单、微课程、教学课件等设计。设计要在备课组长的组织下集体研究,要以设计学习活动为主,在“学”字上狠下功夫,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使学生学有目标,学有所得,保证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发展。

(4)推行课例式研究,每月确定研究专题,组织各学科研讨交流,教研组长负总责,备课组长具体负责,及时总结、提升、推广典型经验,提出改进调整意见,确保我校“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稳步推进。一是开展“有效教学在翻转课堂”的系列活动,把“人人上好课”活动与督导小组推门听课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好课率。二是通过市区校研讨课、公开课、优质课等努力探讨“翻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和教学模式。三是每学年举行一次“翻转课堂”教学大赛,将实验不断引向深入。

(5)遵循我校的“四七定律”:“提高每天7节课的课堂教学效益、学生课堂活动时间必须超过70%、学习内容盯住占卷面70%那部分的基础题、眼光盯住每个班级后70%的学生”的“四七”教学定律。强调教师要由“课时”情结向“课堂”情结转变,坚持“先学后教、多学少教”,围绕学生学习力的培养,进一步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最优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优化小班化教学环境,努力构建一个启智、怡人、益教的教与学氛围。

(6)全面落实“七抓”:①抓多层次备课,做好教学设计。②抓课前学习和上课,打造高效“翻转课堂”。改革教学方式,营造积极互动合作的教学氛围,推广“自主学习单”和微课程的有效运用,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充分的空间。③抓作业,做到适量分层有效可选择。④抓辅导,跟进便是促进。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做好导优辅差工作。⑤抓“两头”,促中间,实现整体优化。关注“临界生”和后70%学生的学习,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对于这部分学生的教学,做到四个优先:课堂展示优先,作业批改优先,课外辅导优先,家庭访问优先。⑥抓考 4 试,用好检测评价。以学情分析来指导和促进“翻转课堂”教学改革。⑦多督导多巡课:教学管理部门完善教学督导工作实施办法,加大巡课力度,教务处、规划督导室联合其他部门做好随机检查并做好记载,及时反馈。

四、“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的反思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和研究,我校在翻转课堂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切身体会和认识。它是这样改变学习的:

教师方面:

翻转课堂让教师实现了从“关注知识的传授”向“关注学生的发展”转变; 翻转课堂让教师实现了从怎样“教教材”向怎样“用教材”转变; 翻转课堂让教师实现了从注重教师的“教”向注重学生的“学”转变;

翻转课堂让教师实现了从常规的“传统教学”向以学定教的“新理念教学”转变。学生方面:

首先,“翻转”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课前:

1.制作导学案。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和学生知识基础的情况下,以备课组为单位,集体制作导学案。主备教师在该学科集体备课前会准备好下一周的学案和电子课件,然后在集体备课时共同研讨、优化学案和电子课件。整合优化后上传网络教学平台。

2.创建微视频。首先教师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明确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解构知识点内容,录制每段不超过10分钟的视频。上传网络教学平台。

3.学生自主预习和学习。学生在独立预习教材的基础上,运用手中的电子终端观看视频和导学案,开始课前学习。学习完成后,在平台中完成预习自测题并在平台上记录错误和困惑以待课堂上交流反馈。

4.教师在课前登录网络教学平台,了解学生预习、学习情况。调整课堂教学进度、难度,制定个别辅导计划,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翻转课堂后,利用教学视频和自主学习单等,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学生在课外或回家看教师的微课程讲解,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而不必像在课堂上教师集体教学那样紧绷神经,担心遗漏什么,或因为分心而跟不上教学节奏。学生学习的节奏快慢全在自己掌握,懂了的快进跳过,不懂的反复观看,也可停下来仔细思考或笔记,甚至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老师和同伴寻求帮助。

其次,“翻转”增加了学习中的互动。课堂:

合作探究,小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课堂上由组间互助合作完成。

释疑拓展,全班学生不能解决的学习问题,由教师再课堂上提示引导解决。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教师适度拓展和延伸。

练习巩固,学生完成网络教学平台上或其他资料上的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自主纠错,对自己做错的题,学生通过观看答案或教师的习题评析视频,自主纠错。并根据错误类型和原因,自行加入教学平台个人错题集里。

翻转课堂最大的好处就是全面提升了课堂的互动,具体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教师的角色已经从内容的呈现者转变为学习的教练,这就使得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谈,回答学生的问题,参与到学生学习小组活动,对部分学生的学习进行个别指导。当教师更多的成为指导者而非内容的传递者时,学生们在小组中相互学习和借鉴,自由、自主、自然得到发展。

第三,“翻转”让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更深入。

翻转课堂改变了我们与家长交流的内容。多年以来,在老师同家长交流时,父母问得最多的是自己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比如:是否安静听讲,行为是否恭敬,上课是否举手回答问题,是否打 5 扰其它同学等。翻转课堂后,真正需要交流的问题是:孩子们是否在学习?如果他们不学习,我们能做些什么来帮助他们学习呢?这个更深刻的问题会带领教师与家长商量:如何把学生带到一个环境,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学习者。

我们研究认为,翻转课堂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翻转课堂作为生本教育的网络化延伸,它是一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有利于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

(2)翻转课堂是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环境。

(3)在翻转课堂上老师是学生身边的“教练”,不再是讲台上的“圣人”,是混合了直接讲解与建构主义学习的课堂。

(4)翻转课堂的学习内容能得到永久存档,可用于复习或补课。(5)翻转课堂是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学习的课堂。

(6)翻转课堂是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教育的课堂。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和思考“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1)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的时间?在“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阶段,师生对“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变”必然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因而发生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的情况是难免的。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一是注意组织学生开展的探索活动应是必要的,不必事事都探索;二是“教学方式的改变”并不意味着教师不能进行必要的讲授,任何教学方式都应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得到发展;三是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组织、引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活动”的能力。

(2)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应当多大?

学生探索空间的大小,取决于教师所设计“问题”的难易程度。通常,学生在半分钟左右就能解决的(较简单)问题是“好问题”;学生在3~5分钟时间里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解决的(较复杂)问题也是“好问题”。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必须给学生的探索活动以足够的“自由度”。如果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时自己暗暗地设定一个具体的“目标”,并要学生达到它,那么这样的“探索”活动就会妨碍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

(3)“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会不会使一些学生的学习更加困难? 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但这种学习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如果考虑到一部分学生由于在知识技能、能力和人格方面实际存在着缺失,他们难以进行有效的探索活动,那么这些学生的学习有可能更加困难。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更多地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真正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比如,当组织全班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时候,教师应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以鼓励和具体的帮助,使他们也能积极地参与探索活动;又如,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外作业是否可以有不同的“层次”;再如,测验、考试应当允许和鼓励学生“重考”(复反馈)等等。

(4)课堂教学的改革与评价的改革如何协调?

评价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有差异的发展,在各自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在各个方面的发展;评价的目标是否真正多元化,特别在非知识技能领域里的评价(如学习成长记录等);评价的方式是否真正多样化(比如,推迟评价的方法等);考试(特别是终结性评价的考试)如何切实地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来命题。事实上,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考试的改革是相辅相成的。任何等待考试改革有了确定的方案,然后再“按图索骥”地进行教学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如果注意到近几年中考试题的变化,就有理由对我校的“翻转课堂”改革抱有信心、寄予希望。

语文实践活动的尝试与反思论文 篇5

风乍起,吹拂校园新意

语文实践活动的尝试阶段,真让我有些啼笑皆非。语文天地之觉,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到底该从何着手呢?我有一种狮子大开口的感觉。我想,所谓尝试就会有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失败是推迟的成功,只要大胆地尝试,成功就会等待着我。

于是,我开始了“成语故事与儿童人文素养”的实践活动。4月开始,我尝试了成语故事诵读。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我心中还是挺激动的。“真过瘾!”“在语文实践活动后真让我眼界大开!想不到咱们的学生对古典文学那么感兴趣。”学生的情感、童趣,也更鼓励了我对语文实践活动课的信心和力量。

不久,我班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全面铺开了。丰富多彩的的实践活动活跃了课堂,拓宽了学生学习和生活领域,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可以说语文实践活动架起了学科之间的融合、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桥梁,真正地落实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文本性;编织出“喜看麦穗千重浪,倾听孩童表达声”的丰收景象。

转眼间,半年过去了。我班各种内容的语文实践活动也步步进展了。我的最大感受是:当我面对一次次实践的检验,教师的素质也从不同的层面提高一档次。可以说,实践活动为我的语文教学积累了经验、积蓄了力量,使语文教育走向成熟。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人文论者认为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学科是站在人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人文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学生具有自我发展潜力的意向、体验自我和他人感情的敏感性,应视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是可供学生合理利用的灵活的学习资源,是一位真诚善良的帮助者,潜能开发的促进者,学生做出独立思索和自主决策的咨询者。他提供的教学过程是:确定情景,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探索问题,鼓励学生探究性思考;发展洞察,鼓励学生个性发挥。

语文教学研究者指出:“学生主体的语言实践活动应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学生的语言实践本质上是一个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过程。”由此看出:语文教学也是实践活动的主阵地,只是实践活动特别强调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换句话说只要学生主动参与语文课程的学习,积极地查阅与学习有关的资料、图片、影像……,这就是语言文字的实践。所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教育资源,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力,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观察调查探究表达创作等一系列的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能合理、有效、灵活地利用课本资源,使语文学习生活化、情景化、舞台化,更是不容忽视的。

教材作为文本的载体,涉及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所以学习新课之前,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也就习以为常了。教师不需要指定查阅内容,凡是与新课有关的方面的资料,在正式授课之前就像营养套餐一样展示在学生面前。记得在学习《草船借箭》时,学生查阅了《三国演义》有关资料。在授课前的的自由交流中,真是让我惊喜万分,不仅了解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弄清了故事中写了主要人物的性格,各是怎样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怎么样。上课时,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深入课文内容。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诸葛亮“神”在哪里?“妙”在哪里?我预设这种教学方案,鼓励学生动手动脑,让学生领悟到周瑜妒忌之心痛失在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诸葛亮,你当时会怎么做,怎么说,怎么想?其三,让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说一说看到这种情景,士兵、鲁肃、曹操又会说些什么呢?以上三个环节的设计环环紧扣,让学生扮演角色,跨越时空,发挥想象。其实就是为了学生体会思想情感,确定情景,自由表达;探索问题,鼓励探究;发展洞察,发挥个性。我个人认为,任何一篇文章,只要我们细心琢磨,灵活利用,都会成为顺手拈来的语文实践活动的资料。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许多专家提出了“大语文”的概念,强调营造健康、健全的社会语言环境,利用一切学习语文的机会,广泛开发社会与生活的语文资源。生活处处是语文,生活事事是语文。除了语文课,在其他教学活动中,在社会上,在校园里,在自然界里,学生都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学生正是通过听、说、读、写与历史古迹文化发生外来联系,与自然宇宙进行交流,开拓精神的自由空间,开发自我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心灵世界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阅读活动、成语故事新编活动、开展故乡文化挖掘活动、开展“走进故乡”文化展示活动、开展“夸夸我的家乡演讲比赛活动等,一是拓宽信息源,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丰富学生的生活;二是能凭借课堂学习的成果,进行知识的再现、加工、巩固和储存,提高能力。三是搭建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让每个学生乐意展示才华。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联系生活实践,制定每周实话实说的方案。针对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的兴趣设计话题:如遇到什么困难,自己是怎样解决的;生活中的什么事引起你的思考,有没有得出什么结论;生活中的哪些事触动了你的心灵;把你这两天的烦恼或快乐说给大家听,让同学们分担你的忧愁,分享你的幸福。通过这些活动使语文教育的科学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更好地体现语文教育的目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探索

许多教师对语文实践活动的认识不足,不能大胆地放开手脚始终如一的坚持实践。他们担心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受到影响,担心考试的成绩受到影响。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虽说我在实践活动中取得一些成果,但这份成功多少有点浮躁,有些一蹴而就的感觉。要想使实践活动持久的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第一,要有一批敢于同陈规旧俗挑战的教师。第二,领导要改革教育的评价标准。让教师认识到语文实践活动不但不会影响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相反还会促进学生全方位的提高。我的实验课题“成语故事诵读和儿童人文素养”的实践活动,现在还在继续进行,我班学生的语文成绩不但没有下降的现象,反而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为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不惜采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发挥自己智慧,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尽管全班学生的平均成绩八十五分,能代表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真实能力吗?考试只是一张卷子,它不可能对学生较长时间所学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进行全面的检测。若眼睛只盯住分数,势必影响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这种“得”能偿失吗?

翻转课堂的尝试与反思 篇6

“传统课堂”的关系

姓 名: 单 位: 研究方向: 完成时间:

如何处理“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关系

摘要: 传统教学统一的“课堂知识传授”无法真正实现分层教学,恰逢此时新兴的“翻转课堂”模式广受追捧。本文在分析探讨翻转课堂内涵的基础上,提出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流程,尽可能展示它与传统方式的不同和联系,力证在中国的课堂上,保留传统教学优势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挖掘应用“翻转”模式,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模式更符合教学规律这一论点。

关键字: 翻转课堂 传统课堂

1.前言

传统教学模式延续千年,这个问题一直被老师们研讨,这种模式下衍生出多种教育学名词,反映出不同阶段下教育人的思考。近些年来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如新生竹笋般,势头正劲遍布各大中小学。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使得教育变得不那么简单。翻转课堂比传统课堂的优势体现在哪里?能否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从分析探讨翻转课堂教学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流程,通过对翻转后的课堂的理解,与传统课堂产生对比。意图能为我国实现教育模式创新、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2.传统课堂

班级授课制从最初出现到形成制度,花了150多年的时间,其实,班级授课制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班级授课制使“一个先生可以同时教几百个学生”成为可能。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而把知识的内化过程留给学生课下独立完成,这就导致本应用于师生互动、同伴交流协作的课堂,常常被教师一个人占用来“传授知识”。

3.翻转课堂

3.1 翻转课堂的概念

翻转课堂是相对传统课堂的教学过程而言的。将“知识传递”过程放在课堂外,学生借助于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和开放网络资源自主完成知识的建构,而课堂则成为他们完成作业、探讨问题或得到个性化指导的地方。因此,在翻转课堂中,学生摆脱了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成为整个教与学过程中的主体,所有的知识都需要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动手的过程中掌握。

3.2 翻转课堂的教学流程

首先,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及学生整体情况制作一些时间短、信息明确的教学视频,每个视频针对一到两个特定的问题,供学生课前观看学习。

第二步,学生看完视频后,可以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网络平台中完成一定的课前针对性练习,检查自己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巩固学习内容。同时练习结果也会提交给教师,这样教师在第二天上课前就可以了解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盲点区”,以确定课上应创立怎样的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

第三部分是发生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就自己在课前知识建构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向教师请教,接受教师的启发和个性化指导。由于学生在学习提问中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因此效率高。教师则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在课前观看视频、完成练习时产生的疑惑,总结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供学生选择探究。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协作相结合的方式:①通过自主探索,培养提高其独立学习的能力;②通过小组协作,在相互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拓展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并提高其协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3 翻转后的课堂如何设计

每一堂课要想在实践中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应该提前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相比,有着颠覆性的变化和典型的特征。我们一直认为翻转课堂的原则应该具备以下两点:一:以学生为主体;二要是课堂互动交流更有效。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容主要包含课前知识获取和课堂知识内化两部分。

1、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是促使学习者朝着目标所规定的方向产生变化的过程。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和规范,直接影响到教学能否沿着预定的、正确的方向进行。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分析确定教学目标。

2、分析学习者特征。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在设计时必须考虑学习者的哪些因素或特征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学习者特点的个性化课堂方案,使方案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原有心理发展水平及学习风格。

3、选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资源。通过对教学目标和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分析,学生起始能力和终点能力之间的差距就可以确定,接下来教师就应该设计合适的教学资源供学生学习,以填补学生学习前后的差距,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4、设计自主学习环境,支持学生课下学习过程。翻转课堂中学生获取新知识的主要渠道是其课下的自主学习过程,因此有必要对其自主学习的环境进行设计,支撑学生顺利完成课下的“知识获取”。

5、课前学习效果评价设计。教师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设计一些题目,供学生学习视频后完成,并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给予价值判断,以检测其知识掌握的程度。

6、课堂探究情境设计。教师根据学生课前知识的获取成果,设计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情境,供学生在课堂上探究学习,以促进其知识的内化过程。

7、学习成果交流展示设计。设计成果交流展示活动,促使学生将自己的探究结果以及在探究过程中收获的心得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实现思想的碰撞升华。

有一点不得不提,在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过程中,信息技术是学生课下知识获取和课堂知识内化得以顺利实现的有力保障。只有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生才可以在课外随时获取教学资源、与教师零距离沟通,教师才可以随时获取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知识掌握程度,以便为第二天的课堂探究情境设计做好准备,通过课堂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过程。专业的信息技术平台主要要具有资源发布共享、交流互动功能、学习检测跟踪、资源推荐功能为主的几项功能。平台的建构需要网络以及资金支持,这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目前为止把翻转做的很超前的往往都是一些发达地区名校。

3.4 翻转课堂的局限

即使我们把课堂翻转了也还是要围绕教学目标,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应用、相互关系;多运用归纳思维,少一点演绎思维;尽量让学生归纳整理,教师点拨与延伸。翻转课堂的一大改变在于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学生可以学习两遍——第一遍,带着问题自己学,第二遍,再集中解决重难点问题。这样就有了直接面对新内容、新问题、新情境的机会。学生只有在自学理解的基础上,课堂与师生互动交流才有效,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知识才能进入长时记忆。

翻转课堂的局限是在知识传授中,教师肢体语言、人格魅力缺失;新课、巩固课、复习课、讲评课,教学目标难以定位;受制于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没有预习,课堂就成为空中楼阁;课堂起点提高后,不同程度学生可能拉大差距。而且问题在于,我们让学生去预习了,但学生凭什么要去学全新的东西?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教育的功能是唤醒人的自觉。对于学生来说,我要学,才有可能实现教育;要我学,则远离了教育的本质。想要真正实现翻转课堂,关键就是学生内驱力的激发,4.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课堂讲解加上课后作业,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是课前学习加上课堂研究。传统的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课堂的管理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在翻转课堂上,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是主动的研究者。而翻转课堂的核心,就是先学后教。

在国家大力倡导课改的背景下,真正走进我们的基础教育课堂,感觉还是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占据主导地位。不少教师还是以不变应万变,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换句话说,就是课堂上教师传授知识,猛灌猛填;课后学生猛练猛写。翻转课堂的流程是:教师提出具有热身作用的问题,学生看视频自主学习,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反馈练习,甄别疑难;教师收集问题,再将学生难以理解的重难点归纳成几个问题,围绕教学目标,交流互动,释疑解惑。

其实对比完后我们感受到,我们并不能说某种教育模式完全好或者坏,只能说是否适应当下。目前正是转型期,翻转并没有大规模成型而只是先进个例;鉴于在《什么课型适合翻转课程》一文中我们也分析过,未必是所有科目每节课都适应翻转,所以以传统课题为主,更多更精深地实践并推行翻转课堂就是我校目前的做法。

5.结束语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由上述论述可知,设计一节翻转的课堂并不是一件易事,它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上课模式,这一点就让很多老教师无法快速接受;微视频的录制也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又让很多老师束手无策;网络终端需要技术资金支持,也不是所有学校都可以做到;很多老师将翻转和传统结合起来,但录视频编制导学案花费大量时间,没有办法再与传统的改作业、面批试卷、心理辅班主任工作同时完成。所以可以说翻转课堂在中国,想要大规模贯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已在国外多个地区取得极大的成功,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因此,在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借鉴和吸收“翻转课堂”的成功经验,必将对我国教育改革产生一定的影响,促进教育生产力的提高和教育信息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翻转课堂的尝试与反思 篇7

纵观国内, 新课程改革正在荡涤传统教学;放眼全球, 新技术正在酝酿教育的革命。大学的“慕课”和基础教育的“翻转课堂”正朝我们猛烈袭来!

“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课堂, 它由教师事先制作好放在网上的微视频和与之配套的学习任务单, 让学生在家中通过计算机或者智能手机, 借助于任务单在线观看微视频学习知识, 第二天课堂上做练习、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展示来内化知识。

相比传统课堂, “翻转课堂”的优势有:①给学生“瑞士奶酪式”知识建构时间。②学生在学习时遇到困难, 可以上网查找、向同伴求助或者在线反馈给教师。③课堂上, 教师能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及时给予学生一对一指导。④学生学习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随时拿起手机就能愉悦轻松地学习。

物理实验探究课能否进行“翻转课堂”

物理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学科, 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对三维目标的达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传统课堂中由于时间的原因, 教师能留给学生自己探究的时间并不多, 也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如果教师把知识讲授前移, 通过“翻转课堂”的视频和任务单, 引导学生思考, 在课堂上再内化知识, 拓展探究。由于学生从规律的获得到知识的运用有一个“间隙”, 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能深刻得多。

因此, 物理实验探究课更应该进行“翻转课堂”, 给予学生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给予学生从看到实验现象到理解规律的一个“瑞士奶酪式”知识建构时间。

结合物理《磁体与磁场》分析如何进行“翻转课堂”

1.研读课标、教材, 研究学生, 概要设计课前课堂任务

物理课标对《磁体与磁场》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了解物质的磁性和磁化现象, 通过实验认识磁场。学生的基础是小学自然中已学过磁体的性质, 没学过磁场。我们教研组设计课前课堂的任务分配, 在讨论中, 有两种方案。方案一, 磁体性质制作微课, 而磁场在课堂中探究。方案二, 磁体的性质和磁场中的一部分制作成微课, 其中磁场部分视频中只探究条形磁体和马蹄形磁体周围的磁场, 其余的在课堂中探究。传统课堂由于时间问题和学生操作步骤不熟练, 只能做条形磁体、马蹄形磁体周围磁场, 其余则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 很难给予学生完整的探究过程。而通过“翻转课堂”课前的微视频, 可以让学生知道探究磁体周围磁场的实验步骤, 同时知道部分条形磁体与磁场的知识, 然后课堂中通过探究其余各种磁体及磁场来深入全面的内化知识, 所以最终我们选择了方案二。

2.制作任务单和微视频

任务单对学习微视频起引领作用。任务单包括三方面:①提出学完视频达到的目标;②列出看视频的任务, 以任务驱动, 问题导向;③学习困惑。

在制作微视频时, 开始我们选择的是PPT加录屏软件, 先制作好PPT, 然后录屏。由于本课探究的小实验很多, 共有十多个实验探究视频, 需要事先从网络上找出来, 由于这些素材来源不同, 导致清晰度、风格差异很大, 所以最后合成的效果不好, 毫无美感。如果想要拍摄清晰度高、画面流畅的视频, 最为简便的拍摄工具是智能手机。于是, 我们决定用手机拍摄视频。在撰写脚本的过程中应考虑学生视觉注意规律, 去除任何无关场景, 突出重点部位, 设计如何布置场景、如何演示实验、如何讲解、如何切换实验器材。最终分两个场景拍摄, 场景一拍摄磁体的性质的演示实验, 场景二拍摄磁体周围的磁场。然后用软件“会声会影”处理合成, 在合成中加入动态文字, 这些文字有的是引发学生思考, 有的起提示作用, 有的则是让学生暂停去完成任务单。由于学生注意力特点的限制, 视频要能控制在10分钟以内, 所以时间要充分考虑到分秒。

3.进行课堂设计

在得到学生学完微视频的反馈基础上, 进行教学课堂设计。通过练习和拓展实验内化知识。具体组成为:①自主学习检测, 目的是看学生学习微视频掌握情况, 时间控制在5分钟。②课堂作业。题型包括基础题和提高题, 学生在做练习时, 教师及时发现有困难的学生并给予一对一的辅导, 时间10分钟。③协作探究展示。作业中有困难的题目,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展示, 时间5分钟。④课堂拓展实验探究:a.探究市场上的“儿童磁性写字板”;b.探究同名磁极和异名磁极间的磁场, 运用学过的知识, 学生自己探究其余的磁体和磁场, 既能提高学生技能、激发兴趣, 又能深化和丰富已有知识, 时间15分钟。⑤课堂练习总结, 时间10分钟。

4.任务单、微视频的网络发布

网络发布可以通过邮箱、博客、微博、微信、QQ甚至商用教学平台, 考虑实际情况, 没有商用教学平台, 因为学生QQ非常普及, 所以我们采取的是建立QQ群, 让学生加入该群, 把微视频和任务单发布到共享文件中供学生下载。学生学好后把完成的任务单, 通过私聊的方式传给作为群主的我, 我在群里及时公布已交任务单的同学以及做得好的同学, 同时引导学生在群里在线交流学习体会和困惑。

对于“翻转课堂”, 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 学知识在课前、内化知识在课堂。然后设计任务单, 任务要设计得可以操作, 不用考试题目代替问题, 发挥问题在学生看视频时的导向作用。精彩高效的微视频是关键, 要根据学生注意力变化规律来设计, 始终使最重要的内容不断吸引着学生, 去除一切无关信息。在课堂的练习过程中, 教师的观察很重要, 应及时发现最需要帮助的学生, 同时给予一对一的及时帮助。

摘要:“翻转课堂”课前学习知识, 课堂内化知识, 那么在物理实验探究课中如何实施呢?本文结合笔者的理论学习和实践, 就翻转课堂的概念、物理实验探究课进行翻转课堂的好处以及具体如何实施方面进行了阐述。

翻转课堂实践与反思 篇8

从2013年11月起,多次参观兄弟学校和聆听专家关于翻转课堂的报告,为我校全体教师植入了翻转课堂的新理念。因此,学校组建了专门的科研团队,将各学科的骨干教师、教研组长集起来,开启了团队共同研究、共同成长的道路。2014年3月,学校召开科研会,决定将翻转课堂理念和原有的自主学习课堂相融合,通过微课突破自主预习的瓶颈,并提出了“翻转课堂理念下的自主预学方式的实践研究”的研究课题,课题于同年10月获得省教科院批准立项。

为了配合课题落地开展,学校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收集、整理了关于翻转课堂理念和微课的有关资料,不定期地印发给教师,推广学习。二是以“如何制作微课”为主题对教师进行了培训,将理念学习推广到操作层面。三是建立一个教师“微课”学习群,以便他们经常交流微课制作、录屏软件CS的使用等。

2015年4月,笔者亲自制作了数学微课,开始了微课在预习指导上的应用实验,并开展了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6月起,将这些微课应用于初中数学常态化课堂,开始进行翻转课堂的实践。

● 整体推广,开展校本化课程研究

2015年9月初,学校召开了“翻转课堂理念下的微课应用”科研课题推进会,参会骨干教师40人,辐射到所有学科,同时邀请信息中心领导和兄弟学校介绍他们的实验经验。

2015年9月底,学校开展了“优秀微课作品”评选,鼓励各学科教师亲手制作课件,录制微课。此后,学校组织了“一人一课”观摩,许多教师已经自觉地将微课与自主学习课堂有机融合起来,课型包含新授课和复习课。同时,由教管中心组织校本课题申报,多位教师主持“微课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研究”的课题。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实践,笔者主持的中心级校本课题“翻转课堂理念下的数学自主预习方式的实践研究”顺利结题。到2015年底,优秀微课作品纷纷出炉,学校评选出优秀作品21件,其中理科9件、文科5件、艺术类2件、综合信息类5件。这些原创作品的学科辐射广,选题合理,设计具有科学性和趣味性,内容讲解清晰、易懂、逻辑性强,声音效果和视觉传达效果都很好。截至2016年3月,笔者亲自制作数学系列微课60余节,并将其用于常态新授课的教学中。

● 实践后的反思

1.翻转课堂带给学生的好处

首先,由于通过“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收集的学习疑问主要来源于中等生和学困生,所以翻转课堂主要是把他们的困难问题“摆上台面”来解决,这样,中等生和学困生在短期之内会获益颇多。但从长期来看,优等生也会从翻转课堂中受益:一方面,优等生提的问题更有层次和深度;另一方面,课堂互动中优等生与其他同学互教互评,使他们在“教中学”的过程中将隐形知识外显,深化了理解和表达。所以在翻转课堂中,受益的学生群体并不是某些特定的学生,而是所有学生,只是他们的受益周期不太相同而已。

其次,翻转课堂在尝试用新形式“教知识”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我们都知道,能力比知识重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成绩分数更持久、更重要。因此,学生在自学微课时,应逐步养成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应通过与他人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意识,提高交流协作能力。

最后,有效的翻转课堂更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它能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学习、自我表现的机会,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实无论课堂是否翻转,能够实现学生学习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动机翻转”,才是至关重要的。有效的翻转教学,才能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立体融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翻转课堂实践后的变化

传统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的,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来完成。在翻转课堂上,这种形式被颠覆,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后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通过教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完成。随着教学过程的颠倒,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也发生了变化。

(1)教师角色的变化——学习的指导者

翻转课堂使得教师从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这意味着教师虽不再是知识交互和应用的中心,但仍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推动者。当学生需要指导的时候,教师便会向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自此,教师成了学生便捷地获取、利用资源,处理信息,应用知识到真实情境中的脚手架。

随着身份的转变,教师迎来了发展新的教学技能的挑战。在翻转课堂中,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他们需要在实际的参与活动中通过完成真实的任务来建构知识,而这需要教师运用新的教学策略来达成这一目的。新的教学策略需要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但不能干预学生的选择,教师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设计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后,教师要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并给予及时的反馈,使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的评测还便于教师对课堂活动的设计做出及时调整,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2)学生思维能力的变化——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

培养和发展学生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一直是教学的重要目标,而传统的提问教学的最终目标往往是消灭问题。翻转课堂模式下的教学形式,必须呈现如何解决好“课前导学”与“课堂指导”的结合问题。把学生课前学习的困惑、问题、典型错误,以原生态截图的方式呈现在课堂,能将学生存在的问题转化为课堂教学的资源,是一种把“课前导学”呈现在当堂的巧妙方式。同时,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必须转换成“活动设计”,才更有智慧含量,才更吸引学生投入学习的兴趣,使其在潜移默化的探究活动中发现和顿悟。实践发现,用“微课”和“自主学习任务单”辅助预学,能帮助学生发现更多的新问题,因为课前的预学环节恰好是一个课前提出问题、促进思考的过程。因此,翻转课堂具有问题导学的属性。促进问题导学策略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是提高翻转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

一个人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大小是创新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在“微课”和“自主学习任务单”中,教师应尽量选择开放型和发现型的问题进行探究。要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使其在思考中独自发现和提出更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特别是针对教材的疑问,并通过多方面的思考、讨论来解决问题。由学生提出问题,意味着“发现问题”这一环节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只有将“发现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能充分发挥问题在教学的“导学”作用。

(3)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翻转课堂的核心特点之一是在课堂中减少教师的讲授时间,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活动时间。这些学习活动应该基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并且能够让学生在交互协作中完成学习任务。将原先课堂讲授的内容转移到课下,在不减少基本知识展示量的基础上,增强课堂中师生的交互性。最终,该转变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此外,当教师进行绩效评价时,课堂中的交互性就会变得更加有效。根据教师的评价反馈,学生将更加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进度。

翻转课堂下的最佳课堂组织形式,是分组合作学习。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交流自学的成果和心得体会,并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重要问题开展深入讨论,探究问题的真谛。讨论采用“小组互助”的形式,若干个人围成一组,相互平等。思维呈开放状态,先讨论个体疑点,然后协作启发,以“悟”为果。此时,教师也加入讨论中,保护学生的独创意识,鼓励他们对疑难问题各抒己见,并进一步讨论问题的分歧点,让他们不受拘束地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以及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生和家长角色的转变

在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中,学生多次利用课前时间在家中观看视频,能满足其学习需求,获得个性化的教育体验,教学效果更佳;同时学生成为自定步调的学习者,他们既可以控制学习时间和地点,也可以控制学习内容和数量。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更主动,对学习主题更感兴趣,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时间也大大增多了。

翻转课堂的实施改变了家长在学生学习中的被动角色,他们可以给孩子学习提供更多的支持。如果孩子看不懂,家长可以陪同观看视频,与子女一起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学习。这样能使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情况有一个更加直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配合教师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促进学生提升学习效率。

(5)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变

由于通过纸质笔试的传统测试方式无法测试出学生在翻转课堂中全部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学校在政策体制上也要支持评价方式的改变。

翻转,就是处理好一个人和一群人学习的问题,就是在不同的时间和情境下做不同的事。前置学习是学生独学,那就做需要一个人完成的事情,此时教师的指导和评价是学生特别需要的;课堂上应做需要一群人来完成的事情,翻转的目的,正是腾出课堂时间组织更有意义的活动。对于活动,教师每天都可以进行有创意的设计,组织小组交流和展示,其本质是提高课堂上群体学习活动的效率。

3.翻转课堂实践的展望

云平台是翻转课堂有效开展的技术支撑,它可以为翻转课堂创建个性化与协作化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是一种强大的协作学习、问题解决与反馈评价工具。随着“三通两平台”的搭建,不少学校都有了自己的平台,这些平台功能强大,能有效辅助教师教学与管理。

上一篇:孝女彩金观后感600字下一篇:试析职业教育专业教师的发展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