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集卷之三诗五言《责子》

2025-02-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陶渊明集卷之三诗五言《责子》(共4篇)

陶渊明集卷之三诗五言《责子》 篇1

[说明]

联句,旧时作诗方式之一。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相联成篇。相传此体始于汉武帝时《柏梁台诗》(后人多疑此诗为伪托)。初无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韵、两句一韵乃至两句以上,依次而下。后来习用一人出上句,续者须对成一联,再出上句轮流相继而成诗。这首诗即属于前一种体式。传世陶集诸本皆录此诗,为渊明与愔之、循之同作,内容为咏雁。然愔之、循之姓名、事迹无考,且署名为渊明诗句者亦与渊明之他诗不类,故此诗之真伪当存疑,有待进一步考辨。

鸿雁乘风飞,去去当何极(1)?

念彼穷居上,如何不叹息(2)!(渊明)

虽欲腾九万,扶摇竞何力(3)?

远招王于乔,云驾庶可饬(4)。(愔之)

顾侣正徘徊,离离翔天侧(5)。

霜露岂不切?务从忘爱翼(6)。(循之)

高柯擢条干,远眺同天色(7)。

思绝庆未看,徒使生迷惑(8)。(渊明)

[注释]

(1)去去:不停地飞行。当何极:谓最终要飞到那里。

(2)居士:犹处士。古称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齐有居士田仲。”《三国志。魏志。管宁传》:“胡居士,贤者也。”

(3)腾:腾飞。九万:指九万里高空。扶摇:自下而上的旋风,这里形容腾飞的`样子。这两句语本《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传(tuán团,拍、附)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王子乔:名晋,周灵王的太子。事见《连雨独饮》注(3)。云驾:云车,仙人所乘。饬(chì赤):整治。指整治车马,准备邀游。

(5)侣:同伴,指雁。离离:忧伤的样子。(楚辞。九叹。思古):“曾哀凄欷,心离离兮。”天侧:天边。

(6)切:切肤,痛切。指霜露寒气侵袭。务从忘爱翼:逯本作“徒爱双飞翼”,今从李本、曾本。苏写本、陶本改。务从:务必相随,指跟上伴侣,以免掉队。忘爱翼:顾不上爱惜自己的羽翼,意谓努力奋飞。

(7)高柯:指高树。擢:挺出,特出。

(8)思绝庆未看:仅凭想象而幸亏未曾亲眼所见。指“腾九万”、“王子乔”等事。庆:庆幸。徒使生迷惑:徒然使自己产生许多迷惑。

[译文]

空中鸿雁乘风飞,远远高飞去哪里?

想到世间穷隐士,怎不感伤长叹息!(渊明)

虽想升腾九万里,大鹏展翅凭何力?

远方招请王子乔,准备云车驾云气。(愔之)

大雁徘徊顾伴侣,忧伤翱翔在天际。

寒霜岂不相侵袭?

奋飞相从不自惜。(循之)

高高大树枝挺立,远眺天边同一色。

想象幸亏未曾见。

徒然自我寻迷感。(渊明)

[联句典故]

故事中说: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周文宾四人一日结伴同游,至泰顺(今属浙江温州)境地,酒足饭饱之后,昏昏欲睡。唐伯虎说:“久闻泰顺茶叶乃茶中上品,何不沏上四碗,借以提神。”顷刻间,香茶端上。祝枝山说:“品茗岂可无诗?今以品茗为题,各吟一句,联成一绝。”联句如下:午后昏然人欲眠, (唐伯虎)清茶一口正香甜。 (祝枝山)茶余或可添诗兴, (文征明)好向君前唱一篇。 (周文宾)

泰顺茶庄的老板对此联句赞不绝口,祝枝山建议将诗送与老板,以换四包好茶。茶庄老板令伙计取来四种茶叶,分送四人。自此,茶庄便将当地名茶四味,包装成盒,谓之“四贤茶”,并将四才子这首联诗刻印传播,于是,泰顺茶叶也随之名扬四方。

茶诗联句更多的是在茶宴或茶会上的即兴之作。茶客往往围绕着一定的中心、规定一个韵字,每人一联或一句,组成一首诗。这种创作方式往往被友情诚挚的故旧知友们所选择,以增进沟通、理解、或表达离情别绪等等情怀。

如唐代的政治家、书法家颜真卿在浙江湖州刺史任上时,曾邀请友人月夜啜茶,与陆士修等人即兴作《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 (陆士修)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 (张荐)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 (李崿)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 (崔万)流华净肌骨,疏沦涤心原。 (颜真卿)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 (叶昼)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 (陆士修)

诗的首联“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它道明了茶饮能助人清谈,使人畅所欲言,增加交流,促进了解,加深友谊。几个志趣相投的友人聚在一起品茗谈心,清新脱俗,淡雅逸趣,这是何等高雅的享受!

联诗联句是文人雅士聚会时最常见的风雅之举。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多次描写了大观园中的贵族男女的吟诗联句,其中不乏咏茶的绝佳联句。

如第七十六回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妙玉所续的联句为: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

陶渊明集卷之三诗五言《还旧居》 篇2

[说明]

此诗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陶渊明五十三岁。

诗题“旧居”指柴桑旧居。陶渊明始居柴桑,约四十一岁时迁居于上京。在上京居六年,又迁居南村。诗人居上京时。尚常往来于柴桑之间,所以此诗说“畴昔家上京,六载去还归”,然迁至南村后,已多年未回柴桑。这次回到阔别已久的柴桑故地,见物是人非,大有沧桑之悲。在感慨万千之中,尤觉岁月易逝。人生无常,于是写下这首凄凉哀怨的诗歌。

畴昔家上京,六载去还归(1)。

今日始复来,恻怆多所悲(2)。

阡陌不移旧,邑屋或时非(3)。

履历周故居,邻老罕复遗(4),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5)。

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6)。

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7)。

拨置且莫念,一筋聊可挥(8)。

[注释]

(1)畴昔:往昔,从前。畴:语助词,无义。时间约为义熙元年(405),诗人由彭泽归田那一年,从旧居柴桑迁往上京居住。上京:地名,当距柴桑旧居不远,六载:即诗人在上京居住的时间。去还归:谓常来常往。指经常回柴桑探望。

(2)今日:指写此诗的时间,始复来:诗人由上京迁居南村后,已多年(约为七年)未回柴桑旧居,所以称这次返回为“始复来”,恻怆(cèchuàng测创):凄伤悲痛。

(3)阡陌:田间小路,这里指农田。不移旧:没有改变原先的样子。邑屋:村庄房舍,或时非:有的与从前不同。

(4)履历:所经过之处,周:全,遍。邻老:邻居家的老人。罕复遗:很少有还活着的。

(5)往迹:过去的踪迹,有处:有些地方。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6)流幻:流动变幻,指人生漂流动荡,踪迹不定,百年中:即指人的一生,寒辔日相推:寒来暑往,日月相互交替,形容岁月流逝得很快。

(7)大化尽:指生命结束。大化:原指人生的变化,《列子。天瑞》:“人自生至终,大化有四:婴孩也,少壮也,老耄也,死亡也。”后遂以“大化”作为生命的代称,气力:指体力。不及:不待。衰:衰竭。古人以五十岁为入衰之年。《礼记。王制》:“五十始衰。”诗人此时已五十余岁。这两句是说,我常担心死亡到来,还没等我体力完全衰竭。

(8)拨置:犹弃置,放在一边,挥:一饮而尽的动作。

〔译文〕

从前家庄上京时,六载之间常来归。

时隔多年今再来,凄凉哀痛多伤悲。

田地未改旧模样,村舍时有面目非。

故居四周走访遍,邻里老人少存遗。

漫步寻觅旧踪迹,不时使我情恋依。

人生漂荡多变幻,寒来暑往岁月催。

常恐生命忽终止,身体气力未尽衰。

抛开此事莫再想,姑且饮酒干此杯。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萧瑟衰败的旧居景象,基调凄凉哀怨。房屋的变迁,人事的推移,直接的原因是社会的动荡,而又像是生命枯荣变幻的必然。全诗以“一觞聊可挥”做结,看似要以及时行乐来驱散心中的“恻怆”和“所悲”,但是诗人的“及时行乐”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是其人生智慧的`表现形式:纵浪于“自然”之中,身心达到适意之境。陶渊明的生活建立在田园生活的“自然”的基础之上,他解决人生问题的智慧也是由此生发出来。

陶渊明在回旧居之前已经历了辞官归田后的六年躬耕生活,可以说历尽艰难困苦,而今体力渐衰,迫使他不得不回到老家。眼前破落的故里,又增添了诗人的恻怆之情。浔阳(今江西九江)为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与西境重镇江陵(今湖北荆州)之枢纽。在过去十年中,桓玄篡乱,卢循起义,浔阳地区及左近都有激战。社会动荡与战乱,使浔阳日益凋敝。这首诗表面上似乎是专因环境、体衰而悲慨,但如果联系“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八首》之五)来看,那就会令人感到陶渊明可能有更多而未明言的悲哀。诗的最后两句“拨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挥”,便透露了这一消息。

[名家点评]

陶渊明集卷之三诗五言《责子》 篇3

[说明]

乙巳岁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四十一岁。去年,即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刘敬宣迁建威将军、江州刺史,镇得阳。陶渊明前往任刘敬宣的参军。本年三月,渊明奉命出使京都,途经钱溪(今安徽省贵池县梅根港)时,写下这首诗。诗中主要通过对途中景物的描绘,抒发思乡之情和归隐之念。

我不践斯境,岁月好已积(1)。

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2)。

微雨洗高林,清飙矫云翮(3)。

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4)。

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5)?

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6)。

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7)?

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8)。

〔注释〕

(1)践:踏,经由。斯境:这个地方。好:甚。已积:已经很久。积:多。

(2)悉:都。如昔:如同昔日。

(3)飙(biāo标):疾风,暴风。矫:举起。这里指高飞。云融(hé合):云中的鸟儿。翮:鸟的翅膀,这里代指鸟。

(4)眷:眷顾,顾念。品物:指景物。义风:适宜的风,犹“和风”。未隔:无所阻隔。谓风雨适时,万物并茂,无所阻隔。

(5)伊:语助词,无意义。何为:为何,为什么。勉励:这里有勤苦努力的意思。兹役:这种差事。

(6)一形:一身,诗人自指。形:身体。制:限制,约束。素襟:平素的志向。襟:胸襟。易:改变。

(7)日:每天。离析:分开。

(8)归舟:逯本作“壑舟”,今从诸本改。谅:诚。霜柏:霜中的松柏。比喻坚贞的品行、节操。

[译文]

未再踏上这片地,岁月很长时难记。

早晨傍晚看山川,事事没变如往昔。

微雨洗尘林木爽,疾风吹鸟更高飞。

顾念山川万物茂,风雨适时不相违。

我今不知是为何,勤苦从事这差役?

身体好似受拘束,怀抱志向不可移。

日日梦想回田园,哪能如此久分离?

最终仍将归故里,霜中松柏自挺立。

[赏析]

“我不践斯境,岁月好已积。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开头他就说不到此地已是很久了,说明他很久以前曾到过钱溪。关于他到钱溪的时间,江西宜丰陶氏族谱中有这样一条:“乙巳三月,公使都,经钱溪,复邦族……”说明他以前曾来钱溪,与这里的陶氏宗族有过应酬的事。不过这条记载是否可靠,与此诗关系不大,反正他过去来过此地就是了。关键是,旧地重游,他却说出“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这样的句子。这见出他多么喜爱这个地方,似乎看不够;当他将眼前所见与往日的印象进行对照时,又会感到多么亲切。因为前年岁暮桓玄篡位,去年刘裕起兵讨伐桓玄,现在战争基本结束。两三年的短暂时间里,世间发生这样剧烈的变化,而自然界的山川景物却“事事悉如昔”。话说得很平淡,但“江山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已经寄寓其中了。“微雨洗高林,清飙矫云翮。”这是他看山川时的一个突出印象,写得清新、细致。“微雨”、“清飙”,透出春天美好的气息,高林经微雨一洗润,会越发青绿可爱,空中鸟的翅膀在清风的举托下,会盘旋得更加自如。这两句历来被看作是陶诗中触景生情,寓情于景,而达到情景交融境地的写景佳句。潘德舆说它“体物之妙,畴非化工兼画工都”?因此,诸如“从胸中自然流出”,“不烦绳削而自合”,“直写胸中天”等赞语也相次而出,不言陶诗有雕琢事。其实,“有时析之以炼字炼章,斯陶之手眼出矣”(黄文焕《陶诗析义自序》)。

用这观点来赏析这两句诗,倒是非常恰切的。陶诗有许多写雨写风写园林写飞鸟的句子,但在陶渊明的笔下,无不赋有“为仁”的思想,因而在美的想象中便出现一个天机和畅,万物得所的境界,这些自然景色同当时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后,能对现实社会起到批判作用。可以这样说:陶诗中这些兴象,是诗人艺术的化身,在一些天机和畅、静气流溢的描绘中,仿佛隐隐约约有一个陶渊明在,这两句也是如此。陶渊明是暮春三月经过钱溪的,这里的微雨,即“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的“微雨”;也即后来杜甫所写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好雨”。这种雨能起到滋润万物的作用。故句中的“洗”,不仅含有“洗净”的内含,而且兼有“润物细无声”,“夜雨瞒人去润花”的“润”的内含。这个“洗”字用得非常精当,实即后来诗评家所谓的“诗眼”。飙,一般解作暴风。在陶渊明的笔下的“飙”,却没有凶猛的气势,而有和畅的内涵,如《和郭主簿二首》中的“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自南来,回飙开我襟”的“回飙”就是,“清飙”与此同义。矫,也不宜解作“勇猛”,而有舒展自如的意思,如“矫若游龙”,并不取勇猛义。“云翮”,这里虽指飞鸟,但实有影射自己的意思。如《杂诗》的“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即同此意。故这句的意思是:“空中的鸟儿,也将因受到清爽的春风的鼓翼,而飞翔得更为舒展。”作者抓住在眼前呈现的天机和畅的自然景色,尤其把风、雨、林、鸟组合在一起,予以集中表现,就更能体现陶渊明的思想境界,故此两句无论就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方面讲,都是不容忽视的两句。历来对“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两句有不同的解释和体会。有的把“品物”解作“景物”,“义风”解作“适宜的风”,认为这两句是说:“想到这些依然存在,和风没有同他们相隔”。有的把“品物”作“人品事物”讲;“义风”,解作“正义风尚”,认为两句是说:“喜爱此地人品事物还存在,正义风尚没有改变”。有的则认为“品物”,同于《易经·乾卦》中所说的“品物流形”。

“品,众庶也”,见《说文·品部》。《说文解字注笺》补充说:“庶物谓之品物,引申之义也”。关于“流形”,与文天祥《正气歌》“杂然赋流形”同义。所以“品物”,有现在所谓的“生物”的含义。关于“义风”,应该看作是广义的,因为“义者,事之宜也”,既可用于自然方面,也可用于社会方面。作者对风常赋予一种化育的内涵,约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春风化雨”;比如“泠风送余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凯风自南来,回飙开我襟”等。陶渊明喜把人、物、我视为能在一体同仁的状态中各徜徉自得的个体;上面说的是“品物”,便是选用了“义风”这个词,这样就“民胞物与”了。可见他在选用词语方面是精雕细琢的。所以这两句的意思是:“我深情地看到这个地方仍然保存着一种天风和畅,万物得所的境界。”语意浑含,耐人寻味。儒家以为一切人群与一切万物都有血缘联系,都应该相爱,这种爱的表现就是“仁”。陶渊明是一个“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的人,当然是一位具有仁者襟怀的人,于是他对风雷日月,雨露云烟,山川园林,众鸟新苗,田夫稚子,都表示一种亲切而冲和的爱意,上面的“品物”“义风”,正是这种爱意的表现。陶渊明是把自己纳入“品物”的范畴的,似乎自己已感到一种和乐相处的乐趣,进入到忘我的境界,因而他退仕的决心就更大了。这样,便引出了后面言志的八句,显示题旨。

后面八句大致的意思是,眼前虽然被迫行役,但归田适志的襟怀不变,要像霜后的柏树一样,保持高尚的情操和品德。“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这里他自我责备起来了:我是干什么的,这样风尘仆仆奔走在道路上?这种自责是由钱溪这里江山之美、居人之乐引起的,转得虽陡,其实自然。“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一形”,指个人的形体,“有制”,受到牵制、约束。这里是说自己奔走道路是由于职任的制约。中间又用个“似”字。这不定之词表示出自己并不十分看重这官职,扔掉它并不困难。“素襟”,平素的怀抱,即归隐田园,他认为这是不可改变的。下面就说“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离析”,离开。陶渊明此次出仕时间很短,这里说“久”,日日梦想,见出他确实“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归去来兮辞》)。“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这两句是说:我一定要回到田园中去,这决心就像不怕冰霜的柏树那样坚定不移。这里暗用了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的话,这个誓愿是发得很重的。《饮酒》其十九有“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与这两句意思相似。下半这八句,头两句自责,后六句两句一层,反复表明自己的归耕之志,一层深似一层,而且用“似有”、“不可”、“安得”、“终怀”、“谅哉”这些词语进行呼应,把他的心情表现得十分强烈。

陶渊明集卷之三诗五言《责子》 篇4

悲从弟仲德(1)

[说明]

此诗写作者回到老家凭吊从弟的旧宅,感到物是人非,心中恻怆。全诗分五层委婉道来,情感真挚,表现了陶渊明情感至上和逍遥自佚的性格特征。

从诗中“衔哀过旧宅”句看,此诗与《还旧居》大约作于同一时期,即晋义熙十三年(417),陶渊明五十三岁。这首诗是诗人回条桑旧居时;凭吊已故从弟仲德的旧宅有感而作。诗人以极其哀痛的心情,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了“空馆”内外的萧条,将凄凉悲伤的感情同萧条荒凉的环境融为一处,情状交现,悲伦靡加,表达了诗人对这位亲人的深切悼念。

衔哀过旧宅,悲泪应心零(2)。

借问为谁悲?怀人在九冥(3)。

礼服名群从,恩爱若同生(4)。

门前执手时,何意尔先倾(5)。

在数竟未免,为山不及成(6)。

慈母沉哀疚,二做才数龄(7)。

双位委空馆,朝夕无哭声(8)。

流尘集虚坐,宿草旅前庭(9)。

阶除旷游迹,园林独余情(10)。

臀然乘化去,终天不复形(11)。

迟迟将回步,恻恻悲襟盈(12)。

[注释]

(1)从弟:同祖父的弟弟,即堂弟。仲德:苏写本作“敬德”。按渊明另一位从弟名“敬远”,当以“敬德”为可信。其生平事迹不详。

(2)衔哀:满怀哀伤。衔:含。过:访,探望。这里有凭吊之意。旧宅:指柴桑仲德的旧居。应:随着。零:落下。

(3)怀人:所怀念的人。九冥:犹“九泉”,指阴间。

(4)礼服:指五服亲疏关系。古代按血统的亲疏关系,把服丧的礼服分为五个等级,叫五服。群:众。从:指堂房亲属。如堂兄弟称从兄弟,堂伯叔称从伯叔。同生:同胞。

(5)执手:握手告别。何意:哪里料到。尔:你。倾:指死。

(6)在数:由于无数。数,指自然的定数。竟未免:终未免于死。为山:指建立功业。《论语。子罕》:“譬如为山,未成一篑。”篑(kuì愧):盛土的筐子。

(7)疚(jiǜ救):内心痛苦。二胤(yìn印):两个孩子。胤:子嗣,后代。

(8)双位:夫妻灵位,指仲德与其妻之灵位。委:置。

(9)流尘:指灰尘。集:聚,落满。虚坐:空座。坐,通“座”。宿草:隔年的草。《礼记。檀弓》:“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孔颖达疏:“宿草,陈根也,草经一年则根陈也。朋友相为哭一期,草根陈乃不哭也。”后用为悼念亡友之辞。旅:寄生。

(10)阶除;台阶。旷:空缺,荒废。游迹:行走的踪迹。指仲德而言。独:唯有。余情:遗留下来的情意。

(11)翳(yì缢)然:隐晦的样子,即暗暗地。乘化去:顺应自然的变化而逝去。终天:终古,永久。形:指形体。

(12)迟迟:这里形容不忍离去而行走迟缓的`样子。侧侧:悲痛的样子。襟盈:满怀。襟:襟怀。盈:满。

[译文]

凭吊旧宅含悲痛,心伤难止泪纵横。

问我如今为谁悲?

我悲之人已命终。

与我为亲堂兄弟,恩情不减同胞生。

当年门前分手时,谁料我先把你送。

天数命定不免死,建功立业竟未成。

慈母哀伤心沉痛,二子尚且是幼童。

夫妻灵位置空馆,朝夕寂寞无哭声。

灰尘堆积在空座,隔年杂草生前庭。

台阶荒废无踪迹,唯有园林留遗情。

暗随自然消逝去,终古不再见身影。

脚步沉重缓缓归,忧伤悲痛满胸中。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陶渊明全家回到上京里后,感到物迁人非,非常恻怆,他凭吊了从弟敬德的旧宅,寡奶遗孑,虚坐生尘,更触动悲怀。

尽管陶渊明深知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人死不能复活,仍为从弟功业未成一篑而悲叹,为从弟在“上有老下有小”最需要他的时候辞世而感伤。从弟的旧宅如今已物是人非,只剩下他和妻子落满灰尘的灵位和庭园荒草以及园林馀情了,陶渊明不禁步履沉重迟缓,眼泪沾满衣襟。

礼服制度决定人与人的亲疏关系,金钱财富决定人与人的感情距离。陶渊明对失去从弟会如此悲痛,反映了他不受礼法制度和世俗偏见的约束,将情感置于礼法和世俗之上,从容于礼法和世俗之外。全诗体现了陶渊明情感至上和逍遥自佚的性格特征。

这首诗写得较长,分五层委婉道来,有的句子似不甚精思,如“悲泪应心零”、“何意尔先倾”,殊不知悲之至而不择语,随口道来,更能体现其任真。陶渊明虽然淡泊,然对于亲友,正是一位十分重感情的人。

名家点评

清代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特多弱句。

现代龚望《陶渊明集评议》:说尽真情,使人一读惨然。……凄怆之状如见。

★ 陶渊明《饮酒其一》译文

★ 陶渊明《饮酒》赏析

★ 赠从弟初一作文

★ 诉衷情赏析-诉衷情 仲殊

★ 诗经将仲子全文带译文

★ 陶渊明《挽歌》古诗赏析

★ 陶渊明止酒赏析

★ 杂诗陶渊明赏析

★ 《酒德颂》原文及译文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作文忙碌的一天200字下一篇:商场合同模板集合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