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学习体会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弘扬传统文化学习体会(精选8篇)

弘扬传统文化学习体会 篇1

把握传统文化精髓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人类文明的思想火炬,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文”的本义是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说,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化”的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引申义为改造、教化、培育等。“文化”合在一起讲,最早见于《易传》,所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化成”,简言之,即“文化”。也就是说,文化一旦形成,就能发挥“化人”的作用。文化通过纵向影响和横向影响来化人,前者正是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力量。从这个角度说,任何人都要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染和熏陶。

今天,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譬如“天人合一”的观念,非常有利于人与自然保持和谐统一,对于纠正当前人与自然对峙的弊端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知行合一”的观念,对于健全现代人格也有启示作用;“义利之辨”的观念,划定了追求物质利益的道义底线,可以帮助人们甄别正当利益与不当利益;“情景合一”的观念,既给人以审美意味,也可以为一些耽于物欲的现代人提供借鉴。

不可否认,中华传统文化中也有封建糟粕和负面内容,也曾受到质疑挑战乃至全盘否定。晚清以来,东西方文化的相遇、碰撞、交汇和冲突,为我们甄别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历史坐标。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对待老祖宗的东西,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习近平同志也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这就要求我们坚持正确方向,采取科学方法,因势利导,深化研究,充分聚集和释放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永恒价值的正能量。

注重思想道德建设

习近平同志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注重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当前,社会上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突出道德问题。回顾历史、环视世界,可以说思想迷茫、道德滑坡是任何一个经历过现代化的国家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的问题。如何加强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思想道德建设,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课题。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道德文明,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希望在成己成人的过程中确立德治仁政的社会格局。他还特别强调“为政以德”;“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德不孤,必有邻”。春秋时期即有人生“三不朽”之说,即《左传》所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有“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故称四端。同其他民族的文化一样,中华传统文化也有真善美的追求,但更强调以道德修养为基础来实现对真善美的追求。

需要注意的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崇尚的道德分为不同层次。儒家经典“初学入德之门”的《大学》,开篇即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将道德修养列为首要纲领,然后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这八个条目所代表的人生境界实质上是三个层次道德的统一,也就是基本道德、中德、大德三者统一。其中,修身是基本之德,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前提;齐家是中德,即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引导和感召周边人,在自己的周围实现和谐有序;治国平天下则是大德,所谓大德,正如宋代大儒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在当代中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其切入点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这个目标,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习近平同志指出,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承担立德树人重任

推动文化繁荣、加强道德建设,是大学责无旁贷的使命。党的十八大要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学文化体现了民族文化的高度和厚度,大学应自觉担当起引领社会风尚、引导文化潮流、提升人生境界的责任和使命。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科学与人文、为学与为人、能力和德性、知识和人格关系的失衡,是当前大学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使受教育者在德才两个方面同时得到优化,不仅有一流的知识训练,更有健全的人格修养;应适当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内容,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应借鉴传统文化中德性优先的理念,将其贯穿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和改革之中。同时,教育引导大学生坚持知行合一,坚持为人与为学的统一,实现理性与情感、智商与情商、知识与修养的均衡发展。

弘扬传统文化学习体会 篇2

作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以下简称黔西南州) 党委机关报的《黔西南日报》, 在履行好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 弘扬社会正气, 通达社情民意, 疏导公众情绪, 搞好舆论监督等职责的同时, 从当地实际出发, 始终把做好民族文化的宣传报道, 纳入重要日程, 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 持之以恒地加以重视和落实, 使之在传播中得到弘扬, 在弘扬中得到保护, 在保护中得到发展和繁荣。

民族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和背景下, 民族文化的宣传报道, 对于黔西南州这样的民族自治地方来说, 显得更加艰巨和紧迫, 也更加重要和必要。

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为报纸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报道素材。其在丰富版面语言、增加报道内容、彰显民族特色的同时, 也为报纸上台阶上水平提供了可能。

地处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南盘江和北盘江环抱之中的黔西南州, 山川秀丽, 景色迷人, 民族文化丰富, 民族风情浓郁。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布依族、苗族、彝族、回族等民族, 通过千百年来的创造和积累, 留下了众多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

特别是作为主体民族的布依族和苗族, 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实践中, 他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等文艺形式, 留下了众多节日、技艺、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日常用具等民风民俗。到目前为止, 全州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8项、省级52项、州级65项。其中,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布依族八音坐唱、布依戏、布依族查白歌节、布依族铜鼓十二调、白棉纸制造技术、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乐器勒尤、布依族高台舞狮;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彝族舞蹈阿妹戚托、嗨马舞、火把节, 苗族烧灵舞、麻山绝技、芦笙棒舞、传统手工水磨制香技艺, 兴义鲁屯围鼓舞、贞丰窑上古法制陶、布依族蓝靛靛染工艺等。种类繁多, 涉及面广, 涵盖了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外, 还有很多民族节日、民间文学、民间音乐、生产器具、生活习俗、婚丧嫁娶、日常禁忌、宗教信仰等内容。同时, 每一个少数民族村寨, 都是一个特色鲜明的旅游景点, 不论是自然风光, 还是建筑风格, 抑或是民风民俗, 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个性。这些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内容, 为《黔西南日报》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宣传报道素材。同时, 这些内容在丰富版面语言、增加报道内容、彰显民族特色之外, 还为报纸出色出彩、上台阶上水平提供了可能。

二、越是民族的, 就越是世界的;越是地方的, 就越是全局的。本着这一指导思想, 《黔西南日报》立足当地, 着眼长远, 超前谋划, 抓好落实, 通过形式多样的报道手段, 使民族文化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 得到了较好的传播。

首先, 以节庆活动为契机, 全面、系统、深入地对民族文化进行报道。节庆活动的开展, 作为展示和弘扬民族文化的综合平台, 也是人们认识和了解民族文化的窗口。对于报纸和广大读者来说, 不仅是一道新闻大餐, 也是一道文化盛宴。

在过去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节庆活动都是当地群众自发组织和参与, 自编自导自演, 自娱自乐。因此起点不高, 影响不大, 传播范围有限。近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各级政府有意识地进行组织、引导和推动, 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高度, 全力打造了几台规模较大、影响面广、参与度高、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节庆活动。包括贞丰县的“布依风情节”、兴义市的布依族“查白歌节”、兴仁县的“苗族风情节”、安龙县的“招堤荷花节”、普安县的“布依族采茶节”、晴隆县的“彝族火把节”等。每个活动, 都要吸引很多外来客商参与。

每次活动开展之前, 《黔西南日报》都要预先介入, 获取相关资料, 进行报道策划。根据策划, 派出实力雄厚的采访队伍, 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采访。特别是活动当天, 几乎都要举办文艺演出, 从各县市层层筛选出来的文艺节目, 尤其是民族歌舞, 都要献给现场观众。对此, 报纸从来不吝惜版面, 更不吝惜黄金位置, 给予得浓墨重彩的报道。这些报道既有综述、消息, 也有特写、通讯、图片, 还配有言论等, 内容鲜活, 形式丰富。以2011年贞丰县的“布依风情节”为例, 从发布活动启动消息, 到最后一篇2500字的综述, 报道时间持续了一个月, 刊发各种体裁的稿件28条, 累计达6个版面, 可谓大动作、大手笔。

其次, 开辟了多个民族文化专栏, 让民族文化宣传常态化、长期化。一是以国家、省、州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关注对象, 开辟了“聚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栏, 图文并茂地逐项进行解读, 让读者认识和了解, 使之得到普及和传播。同时, 还在副刊上, 配发了大量以游记散文的形式, 写作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稿子, 形象生动、新鲜活泼地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呈现在读者面前。

二是开辟了“走进民族村寨”专栏, 通过记者 (通讯员) 手中的笔和相机, 讲述村寨的传说和故事, 描摹村寨的景物和风光, 展示村寨的特色和个性, 介绍村寨的建设和发展, 聆听村寨的律动和心跳, 通过具体的人、事、物, 反映村寨的过去、现在, 以及村民们的所思所想所盼。许多民族文化元素, 有意无意地融入了栏目的文章之中, 潜移默化地进入了读者的头脑。

第三, 借助“多彩贵州”歌唱大赛、舞蹈大赛、旅游商品大赛的开展, 全方位地对民族文化, 进行总结、梳理和推介。迄今为止, “多彩贵州”已经开展了五年, 每年都要以县为单位, 进行参赛节目的海选, 从各县市海选出来的节目, 集中到州里这个平台上, 进行展演, 然后再从中选拔优秀节目, 到省参赛。从县市海选开始, 《黔西南日报》就要辟出专栏, 开始进行报道, 为活动的开展预热加温, 营造声势和氛围。获得州级和省级大赛奖项的节目, 都要进行专题采访和深入报道。如布依族“八音坐唱”和彝族舞蹈“阿妹戚托”, 先后荣获省级“银瀑奖”, 报纸不仅在进省参赛前, 进行了重点推介, 而且在赛中和赛后, 都给予了高度关注。活动结束后, 遇到不同场合, 演出这些已经成为民族文化大餐的节目, 报纸从来不惜笔墨, 不怕重复。

第四, 做好在民族文化的发掘、研究、传播、传承等方面, 有突出贡献人士的专访, 讲述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 通过这些故事, 来传播民族文化。

与此同时, 适时做好民族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的宣传报道, 尽最大努力, 使优秀的民族文化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让大家都参与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来。

三、形式多样、持续不断、长期深入的宣传报道, 对民族文化的挖掘、传播、弘扬、保护和传承, 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 进一步推进了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族铜鼓十二调”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兴义鲁屯围鼓舞”, 在当地已经有将近半个世纪, 没有人演奏, 几近失传。相关村寨里, 只有少数年事已高的老人, 懂得如何演奏和打击, 年轻人根本不知道其存在。《黔西南日报》的“走进民族村寨”专栏, 促成了通讯员李大文和李乃瑞, 在与村民的闲谈中, 无意间获得了线索。稿子见报后, 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最终派出专人, 进行了系统的搜集整理。

其次, 报纸的宣传报道, 推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弘扬。过去, 许多汉族民众, 并不知道他们身边的这些少数民族同胞, 保存着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外来客商就更加陌生了。报纸广泛而深入的宣传, 引起了各行各业、特别是教育部门, 对民族文化的重视, 许多学校从当地实际出发, 将民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 引进了校园。比如晴隆县许多中小学, 将被喻为东方踢踏舞的彝族舞蹈“阿妹戚托”, 作为课间操的内容;兴义市电力公司, 则始终把布依族“八音坐唱”等优秀节目, 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加以重视, 每遇演出, 即搬上舞台, 成了保留节目。

弘扬传统文化 篇3

现在要问,水利工程专家何缘要去钻研这些在一般人看来是高深莫测的又是生冷死僻的学问!我认为,刘先生亦工亦文,在水利工程专业之余,博览群书,取其精华,不仅是为了充实自己,或者是为了寻找“灵魂的归宿”(叶秀山先生语),而且更主要的是采他山之石,以为我用——希望中国能采用西方最新思想,弘扬传统文化,中体西用。刘耀中先生在给我的信中写道:“愚弟一向觉得中国文化有其价值,中体西用乃真理而西体中用乃矛盾也。因此,(我)希望中国社会能采用一些西方科学,尤其是他们的心理学,如荣格、弗洛伊德等人的作品,用之以参考,发展中国的技术(所谓科学者,乃西方的技术也,但不是绝对的)。所以,愚弟主张研究西方形而上学,彻底地学他们的玄学,方可发展中体西用。”这个思想在《荣格、弗洛伊德与艺术》中随处可见。

刘耀中之所以欣赏弗洛伊德、荣格的心理学,是因为他认为,只有他们才深刻地揭示了西方文化危机和西方人的精神危机,并指示了克服和挽救这种危机的道路。荣格认为,西方独裁主义、极度消费主义、高科技的发明所创造出来的消费社会,是一种极不平衡的文明。人类的最大敌人不在于饥荒、地震、病菌或癌症,而在于人类本身,在于西方人所奉行的享乐至上主义。荣格将西方人比喻为贪得无厌、企图征服一切的“雅利安种猛兽”,指出这些人患有难以救药的严重的心理疾病。要拯救这些堕落的灵魂,只有向东方回归一法。荣格并不认为被西方征服了的东方一切都落后,恰恰相反,他认为在潜意识、相对论、不定论甚至性学研究方面,东方人的成就远在西方之上。甚至他还说,就是精神分析,“和东方人的古代艺术比较,可以说只是一种初学者的企图。“东方”深藏于人类的心灵深处,这正是西方所缺乏的,因此,荣格认为东方精神可以消除“雅利安猛兽”的无限贪欲,帮助它们恢复失去平衡的心理和生活秩序。

荣格的这种思想,不仅比较符合刘耀中的心态和思考的文化背景,使他有一根强有力的精神支柱,而且也符合西方文明演进的客观事实。他认为荣格心理学是当今西方最新学术思想,希望中国采用。然而前提和目的是弘扬中国文化。同荣格一样,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积极方面予以充分肯定。他说:中国悠久的文明,至今没有被西方征服,这是我们最后的堡垒”(第51页)。他主张引进一些对中国确有助益的思想,而反对全盘西化,盲目地接受西方消极的东西。对于国内存在的那种对西方生活缺乏体验,对西方文化知之甚少而大力提倡“全盘西化”的思潮,他深以为憾,并警告说:“二十一世纪快要到来了,我们不可盲目地追求西方文明,这样(盲目追求)的结果是要走向绝路的。”(第217页)

读罢刘先生这本书;我有一种感觉:在这本书中,与其说刘先生是在谈文学和哲学,倒不如说他是在谈政治或社会学。诚然,刘先生将西方文豪的作品放在一个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并同急剧变化的社会联系起来考察,使我们对西方文学和哲学的演变有了“觉悟”一般的了解,许多观点大可摘录在专家的研究簿中参考。但更主要的是,我以为刘先生的为文,是给我们以如何借鉴西方,如何看待东西文化示范。对我来说,方法学价值大于文学价值。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4

缺少了他,缺少了呐喊者的领导人物,一切,一切都变得那么沉寂。纵使从深幽的山谷中传出几声沉闷的呐喊,也不会有任何心灵的回应。更令人惊恐的是,连回音也没有,留下的孤独无助者是全部效果。

我没有他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他锋利的言辞,更没有他一呼云聚的威望,但我与他一样流淌着炎黄的血,拥有一颗振兴中国的心,我是一个怎样的幸福者与哀痛者。

对于敦煌文化的流失,王圆箓是罪魁祸首,而对于中国文化的流失,谁是罪人呢?

我们都反对儒家思想的束缚,追求自由,个性解放,这是时代潮流、发展的需要。然而,失去了束缚,我们可以六亲不认;失去了束缚,我们可以损人利已;失去了束缚,我们可以为所欲为,以至做出天理难容的事。由此看来,我们还是需要传统文化与道德观念的,那又为何不快快行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呢?

现在,那个曾自以为是呐喊者清清楚楚的明白了,呐喊终归是呐喊。这正如他大声喊着要吃饭而最终饥饿的原因。贪婪惰性慢慢地消磨了斗志,腐化了身躯。我不要变成一个空壳,我有自己的思想与灵魂,我可以不做一个呐喊者,我必须驱散心灵上的污点,做个行动者。

弘扬传统文化学习体会 篇5

时间:是2013年7月2日~2013年7月12日,共11天。

地点: 许昌市双龙湖开发区管委会三楼会议室。

人物:一群怀着共同目标,想改变自我,学会做人做事,进而不记报酬奉献自我的力量,感化更多的现代迷失在人生道路上的人们。

事件:做义工(即志愿者。台湾等地为义工一说,内地为志愿者)。

起因:我的名字叫陈乙辉。虽然我这个人从小衣食无忧,父母爱我胜过爱他们自己,但是我不知足,心胸狭窄,爱抱怨发脾气,经常一副别人都欠我的样子。父母看我每天不开心,想各种办法劝解我。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一个好心的阿姨。她是一位学习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她告诉妈妈,她的亲身经历。原来,她在几年前也非常痛苦,因为自己的父亲得了癌症。她感到命运对她的不公,母亲已经离她而去,现在她是万万也接受不了这个残酷的事实,她想要救父亲。就这样,阿姨向人诉说起她的过往。这时,她的生命中遇到了一位学习传统文化的老师,那个老师并告诉她,传统文化可以救她和她的父亲。由于内心对父亲的孝心,她虔诚的接触、学习这种文化。慢慢的父亲的病有了了改善。看到父亲的改变,她怀着感恩的心对待这一切,并决心弘扬这种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结果:通过这次学习,我学会了孝道,学会了感恩,学会了放下并活在当下。

现在我就详细的叙述一下以前的我吧:以前,我是一个不孝顺的女儿,父母含辛茹苦的把我养大。上大学之前,我从来没有洗过衣服。妈妈每天把我的一切安排的妥妥当当。因为妈妈小时候家里穷而且孩子又多,重男轻女的思想让妈妈感受不到家的温暖。当我瓜瓜坠地时,妈妈看着襁褓中的我,要给我温暖的母爱。可以说家里的饭,妈妈不重样的给我做,我还经常嫌弃妈妈做的饭不合味口。要知道,妈妈做的每一吨饭里都蕴藏着浓浓的爱意,我说了多少伤母亲的话,不知道,那是数不清的伤啊。一不开心,就冲妈妈发火,就这样持续了10多年啊!每次我生病,妈妈总会在我身边照顾我;当我考试不理想,妈妈会为我分析原因;当我与他人发生摩擦,还是妈妈在一旁给我一个温暖的茶杯。可以说,有了妈妈,我什么都不怕,妈妈的爱让我茁壮的成长。这一切的付出,我不知道感恩,只知道一味的索取,现在想想,我是真的孝啊。学习了传统文化后我知道:诸事不顺因不孝。经常性的跟妈妈顶嘴,伤妈妈的心,我也得到了应有的报应。我从小身体不好,经常感冒发烧。有一次还让车撞着脚,当时我在心里暗暗咒骂,怎么倒霉的事情怎么总让我碰着呢。现在想想,这是因果报应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定会报。)我的恶的心念的感召害了我。

再说说学过传统文化我的感受。学过传统文化,首先我整个人的心态发生了变化。现在的我乐观豁达,慢慢学会了把眉头收起来,以一个微笑 面对现在的生活。我知道,人要活得有价值,这样也不枉此生。其次,我懂得了孝顺父母,父母只要把我带到这个世上,我就要感恩他们。百善孝为先,可是反思一下自己,你扪心自问一下,你真的做到孝顺父母了吗 ?我知道自己做得不好,会谈回来的当天,我就跟母亲跪下了。这一下虽然什么也解决不了,因为对父母的伤害是永远也抹不去的,就像木桩里的钉子,你扎进去想拔出来,上面会有深洞的。光说知道错了不行,还要 行动,帮助家人干干家务活,给母亲做按摩,体谅父母的不容易,一句贴心的问候。我的改变就从这些细微之处显露出来。第三,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身心健康和谐。以前的我,不自信,走路弯腰驼背,还皱着个眉头。论坛里老师教我们站姿坐姿,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很多人不会站,不会坐。这里我就告诉大家怎么站的,怎么坐的。我教的是传统文化的礼仪站坐姿。首先,坐姿:上身与地面垂直,双手右手握住左手,把手顺势放在腿上双臂自然下垂,大腿与上身、小腿与大腿成90度的弯,双腿并拢面向正前方。如果双腿向右侧歪,那双手放在左腿上,反之亦然。其次,站姿:两脚分开呈60度,双腿直立,上身挺胸收腹,双手右手搭在左手上,放在肚脐上方,眼睛直视前方,面带微笑。个人卫生要打扫好,这样心情愉快,办事效率也高。

你如果想知道传统文化究竟是何方神物?你是不是时常不开心,感觉事事不顺心?你如果也想像我一样改变自身的命运。请关注我的日志,我会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向大家一一阐述,我真诚的希望您学业有成,事业顺心,家庭和睦。

弘扬传统文化学习体会 篇6

思想是先导,创新是动力,文化是灵魂,尊严是基石,队伍是核心,利润是实力,风险是保障,责任是担当,发展是目的。学习双先’精神就是要向榜样看齐,将学习先进与践行企业文化相结合,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大行德广,伴您成长‛是中国农业银行网站上的醒目标志,也可以说是中国农业银行企业文化理念的核心。我是一位刚入职中国农业银行半年的新职员,入职时的培训和入职后的工作,让我对‚大行德广,伴您成长‛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大行‛意思是行事和行道,是农行人成大事、建伟业的胸怀;‚大行‛也可以理解为‚大行‛,指农行是我国的大型国有银行,是世界大型品牌银行。‚德广‛,是农行人的社会责任感及使命感;是服务于社会、造福于社会的职业操守。‚大行德广,伴您成长‛就是农业银行将围绕‚面向‘三农’、城乡联动、融入国际、服务多元的一流商业银行‛的远景奋斗目标,把农业银行办成百年品牌老店,让农行伴随你、我、他共同成长。

‚大行德广,伴您成长‛造就了农行人的精神,造就了无数的‚双先‛群体和人物,若把他们的先进事迹分析、整理、归纳起来就一个字‚德‛。‚德‛是恪守道德规范者的‚操守‛、‚品行‛。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德‛,也是一个人或社会好的内在的品格和价值观。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农行人必须是先立德,再敬业,然后才能服务于社会,壮大自己。无数的农行人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成为了‚双先‛ 群体和人物,成为了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习‚双先‛就是近学身边,远学模范。

作为吉林省农业银行xx支行的一名新员工,我行的那些‚双先‛群体和人物是非常值得我们敬仰和钦佩的,真的需要向他们学习。为什么要学习他们呢?有人说、学习他们是为了自己的进步、胜任银行的工作。可我说,学习他们只是我们进步的方式和方法,成为他们、超越他们才是我们的真正动力。看看我行的员工,他们都能模范的遵守国家的法律和法规,模范的遵守银行的各种规章制度,恪守员工守则和职业道德,他们都是立德、敬业、服务于社会的典范,半年来的工作让我看到,我行的运行就是一架精密的仪器,每位员工就是这架精密仪器的零件,准确的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全体员工构成了这架精密仪器的整体,在这里,分工与合作达到了相当程度的精妙。这种分工与合作的精妙,就是我行员工的职业操守,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的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是我行员工对外展示的一个窗口,无数的微笑伴着无数的满意,裹挟着无数的谢意,成就了无数的梦想。这就是我所在的团队,一个名符其实的先进集体。正是这个先进集体蕴育了无数的先进人物。说实话,加入到这个群体是一

件让我感到十分幸运的的事,有了这样的领导,有了这样的同事,有了这样的群体,就相当于有了良师益友,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拓展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中国农业银行是一块神奇富饶的土地,蕴育了有无数的先进群体和先进人物,象饶才富、白花子、何桂萍、江山……等,他们的事迹非常让人感动,特别是饶才富同志的事迹在让人感动的同时,更是敬佩,是饶才富同志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忘我的职业操守的体现,更是对农行企业文化的实践诠释,他们是中国农业银行立德的典范,是爱岗敬业的典范,是服务于社会的典范,学习他们就是要学习他们的精神,学习他们的事迹,将他们的精神和工作方法继承下来,发扬光大,更好的服务于农行,服务与社会。

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德育 篇7

一、弘扬儒家优秀文化, 创造和谐美好人生是实现“和谐德育”内在要求

重庆三十四中在研习儒家优秀文化的过程中深知, 只有懂智慧、知礼仪、讲忠孝、行仁义, 才是深谙儒学精髓。我们以儒家文化核心范畴——仁与礼为统领, 弘扬儒家文化忧患、乐道、和合、人本、笃行五大人文精神, 吸收借鉴儒家优秀文化, 树立“修齐治平”的理想之道, 设计“三十而立”的人生规划, 陶冶“泰而不骄”的心灵, 构建“仁者爱人”“过犹不及”的为人处世之道及“直谅多闻”的交友之道, 运用“仁智勇省”的君子风范, 创造属于三十四中人的和谐美好人生。

教师更加注重形象, 学生言行更为儒雅。我校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自身文化素养和业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形成了一支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 熟悉传统文化内容, 熟悉教学方法, 有独立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与良好的人格魅力的师德形象;具有现代教育理念与终身学习品质的学习形象;具有广博丰厚的知识与开放的知识结构的智能形象;具有精湛的教育技巧与较强的团队工作能力的工作形象;具有端庄高雅的仪表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健康形象。学生更加热爱学校、关心学校, 能做到情趣高雅、语言文雅、行为儒雅、气质优雅, 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公德。女生文静淑雅, 男生温文尔雅, 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使用体态语言:微笑、点头、鞠躬、握手、鼓掌、右行礼让。积极维护学校形象和声誉, 塑造三十四中学良好的学生形象, 为学生自我健康成长、成才成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二、高扬儒家人本精神, 践行以人为本理念, 是实施和谐德育的切入点

儒家思想涵泳人文关怀。我校践行以人为本理念, 改善教职员工福利待遇, 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提供学习培训机会, 多渠道多层面全方位提升师生综合素养, 提高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创设展示自我贡献学校的机会平台, 尝试成功体验, 增进幸福指数。

学校教育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明天的社会, 未来的社会, 是人文主义精神浓郁、知识经济特征显现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必然要求其成员具有深厚的传统人文素养, 迅速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力。因此我校把“培养既具有传统人文素养, 又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优秀中学生”作为学生发展的总体目标。传统人文素养包括立大志、善修身、务博学、思报国。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优秀中学生应涵盖以下内容:学而不厌, 构建和培养终身学习观念和能力;精益求精, 掌握扎实的现代专业基础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 与时俱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志向高远、素质全面、基础扎实、特长明显”的优秀中学生。基本内涵为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全面、协调、持续、自主发展。我们的措施是着眼于未来, 着眼于素质。具体策略如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并努力创建良好的心理环境、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指导教师讲究科学方法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教师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谐发展;教师良好的教学方法、适度的教学手段, 良好的班集体, 学校、教师、家长、学生良好的关系等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校兴趣和潜能, 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和谐发展;重视德育工作, 汲取儒家教育思想, 改进德育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精选鲜活的内容, 具有吸取力和感染力的手段, 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和谐发展。

制定了教师和谐发展的总体目标:热爱教育事业、思想政治好、教育教学水平高、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积极参加教育改革、教育质量高。基本内容是全体教师都得到发展, 教师都得到全面发展, 教师都协调发展。具体策略: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制度, 明确专业发展的方向及内容;做好教师专业发展规划, 逐步实现专业发展目标;唤醒教师专业发展意识, 步入自主发展轨道。

三、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打造和谐文化, 是和谐德育的追求

儒家先进教育思想是构建和谐三十四中的基石和泉源, 将儒家教育思想的精华与当代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起来, 寻找到儒家先进教育思想与特色校园文化的契合点。

儒家思想强调“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 从“择邻而居”的故事中我们深知环境对人的教化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修建了可容纳60个教学班的综合性大楼和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学生食堂和学生公寓, 配备了先进完善的教育教学及办公设施和场地等, 加强了学校硬实力建设。

我校加强了制度建设。通过职代会、教代会、工会群团组织, 采用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方式反复论证, 建立并逐步完善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校务公开制度, 校务质询制度, 教师专业技术晋升评分细则, 教职工年度考核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评优评先的激励评价制度, 充分体现了我校制度建设的规范化、人性化、民主化、法制化。

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学校开展儒家优秀文化知识讲座、儒家知识竞赛、构建和谐校园征文演讲歌咏比赛、励志标语征集活动、教职工趣味运动会、设置儒家文化墙等活动, 丰富师生业余文化生活, 充实精神世界, 营造和谐文化。

我校确立了核心价值观和主流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纵横驰骋勇往直前”的精神和“仁爱”的情怀。主流价值观:学思观, 道德观, 实践观, 中庸观, 幸福观, 和谐观, 快乐观等。如快乐观, 快乐是一种美德, 微笑是一种力量, 歌唱是心灵的阳光, 简单就是享受;优秀是一种习惯, 成功是一种心态;洁白是温柔的枕头, 幸福是灵魂的香味;微笑力量最大, 爱能战胜一切。

确立了三十四中的员工文化:毋忘在莒, 守正出奇, 方圆做人, 万众归一, 不断创新。毋忘在莒:永远不能忘记一起创业的艰辛和苦难,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珍惜现在, 展望未来。昔日和今天的苦难, 是我们终生进步的阶梯, 是我们终生进取的不竭动力, 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必经路。守正出奇:守住正派之风,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新, 创造奇迹, 掌握未来。方圆做人:为人做事, 该方则方, 该圆则圆。方即是大事要方, 小事要圆;对己要方, 对人要圆。方是做人的脊梁, 圆是处事的锦囊。方中要容得了圆, 圆中要不失方;方是以不变应万变, 圆是以万变应不变。万众归一:围绕三十四中的发展目标, 人人事事都责任到位, 扮演好在促进三十四中发展进程中的每一个角色。学校要发展, 学生要发展, 员工个人也要有发展;别人有发展, 自己也会有发展。万众归一, 学生、教师、学校和谐发展。不断创新:一切成绩都已成过去, 未来永远是一片空白, 要以终为始, 不断创新。创新是生命的延续, 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制订了“一训三风”。校训:仁智勇省。仁者不忧, 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 省者不疚。校风:尚德修文、扬善达美。修炼品德, 崇尚高尚道德, 推崇优秀品行。教师修身养性, 师德高尚;学生努力修为, 内化修养;安和修文德, 加强文化建设, 培育文明风尚, 彰显儒教风范;心怀善意, 推己及人, 弘扬正义, 凸显人性光辉, 实现“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的人生厘规;引领师生求真、臻善、达美, 努力构建“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和谐共生”的和谐三十四中。教风:静心教书, 潜心育人。心怀教书育人之大任, 情系三十四中之发展, 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敬业乐业, 无私奉献, 守望教育人生的美丽。学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终生学习, 兼容并包, “泛爱众, 而亲仁”;学则以疑, 思疑而进;辨明真伪, 甄别良莠;践履所学, “知行合一”。

四、秉承传统文化教育, 积极推进艺术教育, 彰显办学特色, 创内涵式发展道路是和谐德育的目标

儒家教育思想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孔子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行家抓手。三十四中人在儒家优秀文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患精神、乐道精神、笃行精神”等的浸染之下, 攻坚克难、励精图治、锐意进取, 办学特色已初步形成, 为社会、为巴南、为李家沱地区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有升, 中考、高考圆满完成教委下达的各项指标, 尤其是高考成绩在区内同类学校中高居榜首, 有的指标还超过区内联招校。

我校强化艺术教育, 成立了合唱团、美术社会、体育俱乐部、广播站等学生艺术团体, 艺术类第二课堂开展得有声有色, 加强国学读本诵读, 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形成了艺术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办学特色。艺术教育成绩突出。美术教育, 我校学生具有扎实的美术专业知识, 成绩优秀, 每年参加高考都有10余人美术学生考上高一级学校。音乐教育, 我校音乐社团学生酷爱音乐, 每年参加高考有近10余人上本科线, 高2009级苏祥利参加全国钢琴比赛获金奖。体育教育, 我校田径队参加巴南区举办的田径运动会多次获得优异成绩。

我校遵循“质量强校、科研兴校、特色亮校、文化养校”的办学思路, 通过锐意改革、开拓创新, 激发活力, 增强核心竞争力, 实现学校跨式发展、越式进步, 走内涵发展之路。近两年教师论文获奖超过100余人次, 受各种表彰奖励50余人次, 学生参加各种比赛获奖超过100余人次。

继承与弘扬河北传统文化 篇8

自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和支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同样重要的是开展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工作,其目的十分明确,为的是更好地、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这些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在继承中加以发扬光大。

这套丛书是很有特色的,首先在选题方面具有典型性,这些研究课题在河北省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艺术中是具有代表性的,在国内同一种类的民间艺术中,其地方风格特点十分鲜明,而且在研究方面有所深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就目前来讲,比较系统和全面地研究河北传统和民间艺术的系列丛书并不多见,可以说这套书的出版是很有意义的。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河北的传统和民间艺术提供了很好的文本,也为从事艺术创作实践提供了借鉴和发展的依据。

这套丛书是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承办的河北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的最终成果,已被评为优秀研究成果。前面谈到了这套书的选题,这是首要的,也是决定性的,理论意义与时间价值还是要通过选题加以研究的课题,而所选择的课题都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是独具特色的。这些课题的主要承担者,都是各自领域的专家和热心研究者,对所承担的课题有相当长时间的研究和深入的了解,也有的是从民间艺术实践踏入到研究领域,在土生土长的环境中,长期从事工艺实践和创造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理论、学习和思考,促使认识不断深化,成为学者型的民间工艺美术家。

诚然有些学科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在文献资料的分析判断和理论思考方面,但是民间艺术研究不仅需要有这些工作,同时还需要实地考察和实物分析,需要亲自参加到民间艺术的实践中,掌握其技艺,认识其真髓,总结其本质特点和内在规律。这套书的主编杨文会先生长期从事雕刻和装饰艺术创作实践,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受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郑可教授门下,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得到很大的提高,视野由此开阔,使他更多地关注各种民间艺术,特别是对河北省的民间艺术,热情投入其中,从实践的经验到理论的思考,得到的收获是多方面的。杨文会先生除担任主编以外,还是《曲阳石雕艺术及历史文化研究》的主要撰写者,他既对曲阳的石雕历史有过深入的研究,同时也从事过曲阳石雕的创作设计实践,此书从审视其风格特点和技艺传统,一直联系到文化内涵,是研究曲阳石雕艺术不可多得的专著。

这套丛书中的《定窑陶瓷文化及其造型装饰艺术研究》和《磁州窑造型艺术和民俗文化》中的定窑和磁州窑是河北省在中国陶瓷史上著名的窑口,一直到今天仍在继承和发展着,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并有相关的研究论文和著作发表。应该说河北的陶瓷从历史到今天,在北方诸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定窑是中国陶瓷辉煌时期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也是其中唯一烧造白瓷的窑厂。对于定窑的研究,以往学者发掘考证以及对传世作品的分析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也为定窑的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这套丛书中关于定窑的研究,则侧重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窑文化、艺术和技术的研究。这本书的作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文增,长期从事定窑瓷器创作设计,在定窑研究方面已取得显著成绩,是一位学者型的工艺美术家。他的研究特点是紧密结合工艺实践,对于定窑的造型和装饰艺术有比较全面的、深入的分析研究,在工艺程序、方法以及技艺方面的研究也有独到之处,为从事陶瓷创作设计和工艺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规律的总结,应该说其理论总结具有指导实践的价值。

这套丛书关于磁州窑的研究,由著名学者蔡子谔先生担任主编,他曾出版过《磁州窑审美文化研究》,在磁州窑研究领域里是具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这本《磁州窑造型艺术与民俗文化》,他是主要撰稿人,侯志刚先生参加撰写部分章节。就整体而言,这本书所研究的着重点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准确而清晰地阐明了磁州窑审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脉络,分析研究了磁州窑造型与装饰的审美特征,为学习和研究磁州窑艺术奠定了审美认识的基础。对于中国古代陶瓷的研究,应该有多方面和多学科的人来参与,因为陶瓷本身既是一种物质产品,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是一种“交叉学科”,美学家的参与对于我们认识民间陶瓷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不仅需要理论家客观冷静的分析和指导,同样也需要实践家深入体验的思考和总结,丛书的主编正是秉持这样的原则来组织全书编撰工作的,所以在学术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民间艺术研究需要长期的积累,甚至应从最初的爱好和收集开始。张墨瑶和李艳彬二位先生撰写的《唐山皮影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正是作者在对自己故乡民间艺术热爱的基础上,不断收集当地皮影的唱词、影卷和有关的口头叙说和文字记载,集腋成裘,经过深入研究之后撰写,“集几十年心血精心雕琢而成”。对于我来说,读这本书是补课,过去因为喜欢皮影装饰性的造型和色彩,偶尔也收集了几件来欣赏,但有关皮影的历史、分布、特色、工艺制作和文化内涵,所知甚少。读这本书感到收获颇多,最后读到作者的“缀于骥尾”时,感慨良多,一帧小小的皮影牵动着作者的一颗心,以真挚质朴的感情年复一年地投入研究,这种一心向学的精神是极为宝贵的。

从书中《武强年画的艺术风格及历史文化研究》的作者郄建业是一位长期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的实践家,他对武强民间年画的研究是从欣赏、学习、借鉴开始,而后进入理论研究领域的。正因为如此,作者也就更重视艺术规律的总结,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特别强调了武强民间年画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武强年画以其独特的构图形式、别具一格的人物造型表现、鲜明的装饰色彩构成整体的艺术效果,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充分显示了民间艺术家们的美学观念,给予欣赏者心理的愉悦和审美的享受。在艺术研究领域里,有一些专题的研究常常从学习过程中开始,之后不断深入,既从中吸取了营养,又从中借鉴了方法,同时进行了理论思考,加深了理论认识,丰富了思维路线。这种研究不仅有助于完善创作设计,而且理论研究结合实际,认识很容易和深度联系起来。

剪纸这种民间艺术,在中国几乎遍布各地,多姿多彩,风格各异,有粗犷豪放者,也有精致秀丽者。表现的手法不同,样式变化纷呈,是一种最单纯也极丰富的民间艺术。河北省民间剪纸是中国民间剪纸百花园中极具特色的一簇,其中尤以蔚县剪纸独树一帜,其彩色点染,绚烂欢快,充满喜庆的意味,又不失其淳朴的乡土气息。它毫无浮华轻飘之气,这是民间艺术表现最为可贵之处,是值得创作实践借鉴的。丛书中的《河北剪纸一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作者之一李伟先生是一位青年教师,他自幼生长在河北农村,从小耳濡目染,对民间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促使他长大之后选择学习绘画和设计。从这本书可以读到河北省民间剪纸的历史和文化渊源以及艺术特色,作者对河北省的民间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年轻一代的美术家们,不止是对现代艺术关注并进行研究,同时对本土文化中的传统民间艺术,更是怀着淳朴的情感,深入其中探索,认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加以总结,阐释其艺术规律,这对当代绘画和设计都是有借鉴价值的。

赵晓峰先生撰写的《河北地区古建筑文化及艺术风格研究》,对省内著名的古代建筑作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和研究,正如孔俊婷在《加强地域性建筑史学研究推进河北文化大省建设》(代序)中谈到:“赵晓峰同志的这本专著,在这方面很好地填补了燕赵传统建筑系统化研究的空白。该书既有同时性的历史沿革考证,也有典型化的古建筑类型及实例剖析,并透过建筑技术、艺术形象的探讨,从深层次触摸到了燕赵文化的精神内涵。文中资料详实,论证充分,集专业性与通俗性于一体,既可为相关学术领域提供重要的参考,又是一本弘扬燕赵传统文化的好书。开启了河北地区古建筑的整体性研究的先河,同时也为燕赵古建筑的地域文化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读过这本书之后,感到这一评论是确切和中肯的,作为读书札记,又使我重温过去曾经到过的河北著名的古建筑,如同旧地重游的感觉,帮助我进一步去认识和理解这些古老的建筑。

总之,阅读了这套丛书,有不少收获和感想,作为学习札记写出来,也算是一种交流。

上一篇:工伤保险缴费基数下一篇:一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大纲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