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2024-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年级上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通用8篇)

一年级上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篇1

2011-2012学一年级第一学期 语文学科教学总结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38人,学生结构较小,有利于管理。大部分学生头脑聪明灵活,但学生年龄小,自理能力弱,而且他们刚从幼儿成为小学生,没有学习的意识和状态,对语文学习没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在阅读方面以及在写话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所以他们成绩特别差,而且班上学生大多是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在。这些老人由于年龄和家务繁忙等原因,只管孩子的吃穿,对学生的学习和教育都管的少或根本管不了。再加上这些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教育和年小无知,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教育起来非常困难。为了本学期语文教学更上一个新的台阶,特对上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一)实施新的教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第一、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讲究方法,提高质量。识字和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学中我坚持多认少写的原则。在识字教学中,充分利用儿童已有的识字经验和熟识的语言因素,教给儿童识字方法,鼓励儿童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去识字。

第二,在口语交际中,联系实际,创设情境,使儿童入情入境地进行口语交际,达到有话可说,有话愿说。

第三、在教学策略上,整体关顾,灵活处理。教材以专题形式编排,每个单元,从导语到识字课,到课文,到语文园地,乃至语文园地中的阅读短文、口语交际、实践活动,都是围绕本单元的专题合理安排的。让儿童在自主学习活动中自得自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从小激发儿童学习的成就感。

(二)、注意德育渗透及法制渗透,体现语文的情感性 “新课标”指出:“培养儿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而应该因势利导,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适时渗透,潜移默化。如我们在学习第1课《我们都是中国人》课时,就要向学生渗透我国的《国籍法》和《国旗法》。第10课《鸟孩子》渗透《森林保护法》。

三、存在问题与不足

1、同学们的作业,个别书写质量太差,作业本保护的不够好,个别同学对字的笔顺、笔画掌握的不好,错别字比较多,还没有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2、在教学过程中,对新教材理解、运用不够深刻。对教材内容把握不够,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没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中,有时候没有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

4、个别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5、学生学习情况两极分化严重,有少数学生还没有掌握写话的方法,学生的整体写话水平较差。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和设想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打算通过与学生谈话等方式,使学生认清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及趣味性,让所有的学生都觉得学习语文很有意义,语文课很有趣。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要努力开发、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实践活动要与教材内容有一定联系,可以将游戏、唱歌、猜谜语、表演等引进课堂,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3、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课文的重点、难点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多组织一些班级活动,使那些思想落后,集体荣誉感差的同学受到启发教育,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4、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以适应新形式下教学发展的需要。

5、重视优生的培养和差生的转化工作。

6、在指导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要加强德育工作,重视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年级:余佼胶

一年级上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2、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并知道如何爱护人民币。教学重难点: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教具、学具准备:模拟人民币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活动:和学生一起唱《幸福拍手歌》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一、列举使用人民币的例子:

课件出示购物图,让学生说说平时自己对钱的使用(逛超市买东西吗?买东西用什么来付款?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吗?对,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认识人民币)

二、认识人民币:

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我国发行的是5套人民币,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些钱你们都认识吗? 淘气很会理财,把自己的零用钱都用自己的存钱罐存起来了,你认识他存的钱吗?

1、教学例1.A、认识各种钱(先认识分,在认识角,最后在认识元)

B

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来辨别钱的数额的?(颜色、数字、大小)C

和学生一起回顾钱的总类。

D

观察上面的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国徽,每一张人民币上都有国徽,国徽是我们的标志,它代表了我们祖国的尊严!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再人民币上乱写乱画)《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第四条规定:人民币的单位为元,人民币辅币单位为角、分。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人民币依其面额支付。

第六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爱护人民币。禁止损害人民币和妨碍人民币流通。

2、人民的分类 A 按单位分。B 按纸币和硬币分。教学例2

1、出示一张2角纸币和一个5角的硬币

(2)人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一张2角可以换几张一角?一个5角硬币可以换几个1角硬币。

(3)课件出示10个1角的钱,一角一角的数,数出10角用胶布粘起来,把它粘在黑板上,在出示1元问谁知道10角和1元那个多?那个少?还是一样多?推出1元=10角。(板书)

4、教学例3(1)出示10个1分,猜一猜,1角等于几分?你是怎么想的?(板书1角=10分)(2)引导学生想一想;1元等于多少分?

(3)先让学生发表意见,老师总结(1元=100分)

5、教学例4 换钱游戏:进行简装的计算:

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还知道人民币按单位有元、角、分。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做一个换钱游戏,好吗?)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1)1张2元可以换几张1元?(2)1张5元可以换几张1元?(3)1张10元可以换几张1元?(4)1张20元可以换几张10元?(5)1张50元可以换几张10元?(6)1张100元可以换几张10元?(7)1张100元可以换几张50元?

四、实践活动:

我们不仅认识了人民币,还知道元、角之间的关系,下面同学们通过活动,看能不能把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1)我和妈妈逛超市:用10元钱买你喜欢的东西?(要求:要恰好用10元)学生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购买方法。

五、小结:

一年级上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篇3

教师:杨黎

2018年2月26日

第一单元 《红灯停绿灯行》 第一课时《红眼睛绿眼睛》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红眼睛 绿眼睛》。2.音乐游戏“红灯停绿灯行”。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红眼睛绿眼睛》,能准确的“唱”好四分休止符。2.通过音乐游戏“红灯停绿灯行”,感受休止符的作用。3.根据“红牌”“绿牌”提示,学生能在心里默唱歌曲《红眼睛绿眼睛》片段。教学重点:

在演唱歌曲过程中,能够体现四分休止符在歌曲中的作用。教学难点:

由有声的演唱过渡到无声的演唱,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内心节奏的目的。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2.红绿灯牌。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经常看到在马路的十字路口,有的车在行驶,有的车在停止,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们看到了红绿灯。

师:遇到红灯时,我们应该怎么样啊?遇到绿灯呢?

师: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游戏,游戏规则是:老师扮演交警来指挥,同学们可以走路、蹦蹦跳跳,也可以学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走路时的可爱的姿势,当老师举起绿灯时,你们就前进;当举起红灯时,你们就原地停下,不许动。

师:下面我们就开始进行游戏,看看谁的注意力集中,随着交警的指挥进行,不准违反交通规则。(学生进行游戏,教师播放歌曲,第一次聆听。)

师:同学们都是遵守交通规则的小市民,在音乐中你们也能遵守吗?(课件出示节奏)

师:请同学们遇到小黄鸭的时候读“ga”,遇到小红鸭的时候“m”。师:再来读一遍,现在老师来扮演交警,我们一起来一遍!(学生读“ga”和“m”,教师读“红灯红0 红眼睛0 眼睛眨一眨 车子 停一 停 0”,教师遇到红灯时,手做停车动作!)

师: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扮演交警啊?(学生读一遍“红灯红0 红眼睛0 眼睛眨一眨 车子 停一 停 0”,遇到红灯时,手做停车动作!)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与红绿灯有关的歌曲《红眼睛 绿眼睛》。

二、学习新课

1.第二次聆听歌曲

师:请同学们听歌曲,听后回答:歌曲告诉我们什么内容? 生:红灯亮了要停止通行,绿灯亮了可以继续通行。2.第三次聆听歌曲,简单介绍四分休止符的。师:在这首歌曲中你发现了几处红灯?(3)师:“0”是音乐中的休止符,表示声音的停顿。3.第四次聆听歌曲,按节奏朗读歌词。(出示歌词,空拍处化红灯)

4.第五次聆听歌曲,用最小的声音跟着歌曲小声哼唱,提示:休止符的地方要停顿,不许闯红灯。5.纠正难点。

6.随着老师的伴奏自信的演唱一遍歌曲。7.师生接唱歌曲,帮助学生记忆歌词。8.随歌曲伴奏有表情地演唱。

三、看图标、做判断,选择放声歌唱与心里默唱

1.一名同学做警察举纸牌,举红灯时,教师在心里默唱,举绿灯时,教师大声歌唱。教师做警察举纸牌,同学们默唱或放声唱。

2.自己判断行为:请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吸烟、鸣喇叭、走人行道、废品扔到垃圾桶、折花踩草等。哪些行为是对的请举绿牌;哪些是错的请举红牌。

四、拓展思维

师:同学们,我们应该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习惯是大家倡导的?哪些是大家反对的?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我们学唱了这首歌曲之后,懂得了“红眼睛绿眼睛”分别代表了红灯和绿灯。红灯亮了要停止通行,绿灯亮了才能通行。希望大家都能做一个遵守交通规则的好孩子。

第二课时《做个好娃娃》

教学内容:

童谣《做个好娃娃》 教学目标:

1.学习童谣《做个好娃娃》,使用打击乐器为童谣伴奏。

2.在学习童谣的过程中认识四分休止符,并能够在童谣中准确地运用。3.培养学生音乐的感知能力和节奏的表现能力。教学重点:

1.能按节奏念儿歌。

2.认识“四分休止符”,并能够准确地读出。教学难点:

1.能用打击乐器伴奏。2.聆听、模仿、拍击节奏。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打击乐器:响板、碰铃、铃鼓、三角铁、木鱼、双响筒。3.红绿灯牌。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以游戏的形式复习歌曲《红眼睛 绿眼睛》。

要求:老师举红牌时,学生在心里默唱;举绿牌时,学生放声歌唱。生:按要求完整地演唱歌曲。

二、复习“四分休止符”

1.师出示节奏:X X X 0,请学生拍击节奏。

2.师讲解四分休止符:“0”表示休息一拍,虽然不出声音,但是它也是一个音符。当你看到这个四分休止符的时候要更加关注它,你们想一想有什么好的办法帮助你来表现它吗?

3.生用自己的办法准确读出四分休止符。(在休止符处用点头表示;在休止符处用攥拳表示……)

三、节奏练习

1.师出示节奏,学生拍击。4/4 x x x 0 | x x x x x 0 | 2.师出示节奏,学生拍击。4/4 x x x x | x x x x 0 | 3.师出示童谣《做个好娃娃节奏谱》,生拍击《做个好娃娃》节奏谱。4.师评价学生拍击是否准确,不准确的地方讲解练习。

四、按节奏念儿歌《做个好娃娃》

1.导言:欢迎来到“好娃娃”的聚会,来到这里的每一位小伙伴都要“做个好娃娃”!怎么样才能做个“好娃娃”呢?我先来听听“小黑鸡”是怎么说的吧!2.老师读第一段儿歌。3.请学生回答。

4.请学生按节奏读第一段的儿歌。师:让我们也来做个不乱倒垃圾的好娃娃吧!5.指导读得不准的地方。6.全班再读。

7.师生对读,按书上“领”和“齐”的要求进行。8.师生评价。

9.师生共同按第一段的方法读第二段的儿歌。

10.以个别学生领,其他学生齐读的方式再读第二段儿歌。11.同桌间相互合作一起把第三、第四段的儿歌自己读一读,可以按“领”和“齐”的方式交替进行。

12.检查学习效果,请学生展示念三、四段的儿歌。13.学生互评,老师奖励。

五、用打击乐器演奏(《做个好娃娃》乐器伴奏)1.设计节奏:

4/4 x x x x | x x x x 0 |(也可视学生情况,教师设计其他节奏。)

2.分四人小组讨论:你会用什么样的打击乐器来伴奏,念儿歌呢? 3.请学生尝试用打击乐器演奏。4.小组练习。5.小组展示。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在学会童谣的同时认识了四分休止符,并能够在童谣中准确的读奏。让我们再次用打击乐器伴奏儿歌,结束今天的音乐课吧!

第三课时《对不起 没关系》

教学内容:

学唱歌歌曲《“对不起”“没关系”》 教学目标 :

1.喜欢演唱歌曲《“对不起”“没关系”》,并能体会歌曲的寓意。

2.练习拍手、点手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节拍感。能够唱好切分音。教学重点 :准确表现歌曲情绪,并能体会二拍子的特点。教学难点 :准确演唱切分节奏及念白。教学过程 :

一、导入

1.引言:“我要用一首歌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初听歌曲)2.问:歌曲中都有谁啊?他们在干什么?(我和小刚在一起做游戏)

3.问:他们在做游戏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一不小心我把小刚绊倒在地)4.我急忙扶起她的时候么说了句什么话?(我急忙扶起他说声对不起)5.我说了对不起,他应该怎么说呢?(他笑着对我说没关系)

二、聆听歌曲

1.第二次聆听歌曲,听辨情绪和速度。(课件出示歌片)师:“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用了怎样的速度?” 2.第三次聆听歌曲,感受二拍子特点。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进行拍手、点手心的练习。学生活动:边听范唱边随教师一起进行划拍练习。师:“刚刚我们的律动中,是几个动作是在循环表现,哪一下儿强?哪下弱呢?”(教师边范唱边做动作,引导学生体会感受 二拍子的强弱规律)3.第四次聆听歌曲,再次感受歌曲节拍,学生随音乐自主律动。

三、学唱歌曲

1.学生自主按节奏念读歌词,并找到学习难点。2.对比体会,教师利用示范帮助学生学习、解决学习难点(课件出示切分节 奏)3.学生按节拍完整念读歌词。

4.师:在歌曲中,有的地方不是唱出来的,而是念出来的,听听范唱你能找到吗?(第五次聆听歌曲)

5.学生找到念白——没关系。6.师:这是念白。

7.哼唱歌曲,学生随歌曲范唱,轻声学唱歌曲。

8.跟随教师钢琴伴奏自信的演唱歌曲。提示:注意学生是否能够准确演唱歌曲中的切分节奏,以及对歌曲音准的把握。9.学生随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四、表现歌曲 1.分组演唱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准确表现歌曲。2.表演唱

个别学生根据歌曲的内容进行情景再现,其他同学为其演唱歌曲。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就必须是一名讲文明的孩子。让我们都来讲文明,让文明之花在校园里到处绽放!

第四课时《小蚂蚁》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小蚂蚁》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用赞美的情绪演唱好歌曲《小蚂蚁》。通过演唱歌曲,教育学生学习小蚂蚁遵守纪律、互相帮助,勤劳勇敢的精神。

2.通过学习歌曲,让学生感受歌曲两大乐句节奏相同、曲调不同的特点,初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3.能够较准确地演唱歌曲的乐谱。

4.通过跳集体邀请舞这一活动,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与同学的协作能力,同时主要培养学生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习惯和集体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

感受和表现歌曲。教学难点:

歌词的记忆和乐谱的演唱。教学准备:

课件、小蚂蚁头饰,学生提前搜集的蚂蚁资料等。起学过程:

一、导入

1.让学生边听着《小蚂蚁》音乐,边按节拍踏步走进教室。2.做拍手律动。

师: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做律动。(让学生听着小蚂蚁的音乐跟着教师拍手,每四小节的前两小节分别在胸前左右拍手,每四小节的后两小节分别作邀请动作、招手动作、点头动作和握手动作,听着音乐做两遍)。

二、导入新课(提前让学生搜集关于蚂蚁方面的资料,观察、了解蚂蚁有什么生活习性,学生有了这方面的资料准备,教师就可以提问。)

1.猜谜语:今天,老师有一个谜语要考考大家:排队地上跑,身体细又小,做事最勤劳,纪律第一好。(蚂蚁)

2.问:“你们知道蚂蚁有什么特点吗?你对蚂蚁有哪些方面的了解?”

3.学生回答:“蚂蚁的群体性很强;善于合作;蚂蚁见面相互用触角问好,用触角传话,很有礼貌;蚂蚁懂得天气,一到下雨天他们就把家搬到树上;蚂蚁注意积蓄,具有吃苦精神;蚂蚁的种类很多;蚂蚁的分工不同,有指挥的、有传信的、有搬运的、组织得很有秩序。”(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提示、引导,给予表扬)4.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蚂蚁们平时是怎么生活的。(出示课件——蚂蚁图片,边放画面边放《小蚂蚁》音乐)

第一幅:蚂蚁面对面相互用触角问好(体现蚂蚁讲文明、懂礼貌)。

第二幅:蚂蚁排队搬运粮食,同时有指挥的,有传信的,各有分工(体现蚂蚁遵守纪律,很有秩序)。第三幅:蚂蚁集体搬运一种大的食物(体现人多力量大,齐心协力、合作精神)。5.师:蚂蚁这样讲文明、懂礼貌,蚂蚁能做到的,我们更能做到。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一首赞美蚂蚁的歌曲,歌名就叫《小蚂蚁》。

三、聆听歌曲

1.完整欣赏一遍《小蚂蚁》这首歌曲,教师边听音乐,边加上动作表演一遍。问:这首歌曲给大家带来了怎样的心情啊?(快乐地、有趣地……)2.再听歌曲,听完后按照节奏朗读歌词。

师:同学们你们能够跟老师一起,把歌词有节奏的读一遍吗? 师:你们能不能自己读一遍啊? 3.再听歌曲,小声跟唱。

师:你们不能跟着音乐小声跟唱一遍? 4.处理难点。

师:你们还有不会唱的地方吗? 师:谁能帮帮他?

5.教师伴奏,学生自信的演唱歌曲一遍。

师:你们可以自己演唱这首歌曲吗?跟好老师的伴奏,注意歌曲的音高,看谁唱的准。

6.歌词接龙游戏:为了让学生便于记住歌词,让学生做歌词接龙的游戏,先是老师和学生接龙,然后学生分组接龙,采用出声接龙和默唱接龙交替进行,直至学生掌握记熟歌词。

四、学唱歌谱 1.师:同学们,你们可以跟着老师把这首歌曲的歌谱唱一唱吗?(课件出示歌谱,师生齐唱歌谱)

2.教师教唱这两难点。

(课件出示附点四分音符和附点八分音符节奏)

3.同学们仔细观察,乐谱中还有这种节奏的乐句吗?(找出三、四乐句附点节奏练习视唱)

4.师:再跟老师一起完整地演唱一遍乐谱!(师生齐唱乐谱)5.同桌来个比赛,看谁先把乐谱唱熟练。6.学生独立地完整地演唱歌谱一遍。

五、表现歌曲,跳集体邀请舞 让学生围成一个大圆圈,头上带着小蚂蚁的头饰,再找出几个学生当邀请者组成里圈,教师示范里外圈动作,讲明要求,组织学生都参与,都分别当几次邀请者和被邀请者,充分体现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要求:动作要向小蚂蚁学习,整齐有序!

六、课堂小结

小蚂蚁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学习小蚂蚁的团队精神,做一个遵守纪律,热爱生活的小学生,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学生随着音乐走出教室)

第五课时《小胖胖》

教学内容:

表演唱《小胖胖》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的边表演边演唱歌曲《小胖胖》。2.了解领唱、齐唱这两种演唱形式。

3.在教师指导下,能够为歌曲设计表演动作。教学重点: 了解领唱、齐唱这两种演唱形式,并能够使用这两种演唱形式演唱歌曲《小胖胖》。教学难点:

1.视唱第一乐句歌谱。

2.分小组设计动作,边唱歌曲边表演。教学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音乐课又开始了,老师给你们出了一道难题,如果你们闯关成功,老师会给你们讲个小故事,准备好了吗? 2.(课件出示第一乐句节奏)

X X X X X X X ︱ X X X X X-︱

师:谁能把这条节奏用“da”把它读出来? 师:大家一起读一遍!

3.(课件出示以上节奏的旋律)

师:你们能把这条旋律唱出来吗?(齐唱一遍)

师:谁能够独立试唱一遍?(有音乐基础的学生视唱)

师:同桌两人一组进行练习,以一分钟的时间把它唱熟,就算闯关成功。师:请同学们一起再把这条乐谱唱一遍!(齐唱乐谱)4.讲故事。

师:唱得真不错,真不好意思,老师准备的故事忘记了,怎么办啊?这样吧,我们先来听一首歌,听完歌之后,我请同学起来帮我讲这个故事!看谁听得最认真!(课件出示动画视频《小胖胖》)

5.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故事的名字吗?(小胖胖)6.师:谁能帮老师讲这个故事啊?(学生叙述歌曲内容)

小胖胖原来是一个没有礼貌的孩子,在家看见奶奶,就装作没看见,看见叔叔,跟叔叔说:“喂!喂!喂!”大家见了都摇头。后来呢,小胖胖变了,看见奶奶,远远地就叫:“奶奶好!”看见叔叔,赶紧跟叔叔招招手。现在人人都夸胖胖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二、学唱歌曲

1.第二次聆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和速度。

师:小胖胖原来是一个没有礼貌的孩子,后来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变成了一名懂事的好孩子,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首歌曲《小胖胖》,请同学们再来听一遍 歌曲,听听歌曲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心情?(课件出示歌片,播放音乐)

师:第一段歌词的情绪是怎样的啊?为什么?(很生气,因为小胖胖没有礼貌)谁能把这一段歌词读一读?(一名学生朗读)

师:第二段歌词的情绪呢?(高兴地,因为小胖胖变成了一名懂事的好孩子)谁能把这一段歌词读一读?(齐读第二段歌词)2.第三次聆听歌曲,小声跟唱。

师:我们再来听一遍歌曲,大家用最小的声音跟着唱一遍。3.教师范唱。

师:老师也想唱唱这首歌了,你们可以把声音放大一点,跟着老师唱一遍!4.学生初次独立演唱。

师:你们能不能自己完整的把歌曲唱一遍?(齐唱歌曲)5.处理难点,加快速度演唱歌曲。6.了解领唱、齐唱这两种演唱形式。师:同学们,你们看在歌片上有以红色的“领”字,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出示课件,“领唱”的解释:领唱:是安排在齐唱或合唱的开始部分或中间部分的独唱,因该独唱具有引领众人歌唱的作用,故称“领唱”。独唱者亦称“领唱者”,由一人至数人担任。)师:歌片上绿色的“齐”字是什么意思啊?(出示课件,“齐唱”的解释:齐唱:是指一个歌唱集体,大家都唱同一个旋律,也就是单声部的群唱。)

师:我们来感受一下,领唱和齐唱的效果,好不好?老师领唱,同学们齐唱!(师生合唱歌曲)

师:我们合作的很默契啊,谁能勇敢地担当领唱?(学生合唱歌曲)师:这种演唱形式叫“一领众合”。

三、创编表演唱

1.师:同学们,咱们班里有没有小胖胖啊?(找一名大方的稍胖的学生)今天老师邀请你来做主角,你愿意吗? 师:谁来扮演老奶奶?老奶奶走路的时候是怎样的啊?(找一名模仿好的学生扮演老奶奶)

师:谁来扮演叔叔?(找一名个子比较高的男生扮演叔叔)

师:现在,老师来描述,你们三个人即兴表演怎么样,看谁表演的最好,我们给他颁一个最佳表演奖。

师描述:小胖胖手拿棒棒糖在路上碰见了奶奶,奶奶刚想跟他打招呼,可是他把头转到另一方,不向奶奶问好,只对他的棒棒糖感兴趣,奶奶失望的摇摇头。不一会李叔叔迎面走过来,就听到小胖胖没礼貌的向他说:“喂喂喂”,叔叔也失望的摇摇头。这时候,小胖胖看到别人都对他摇头,他也很难过,决定要做一名有礼貌的好孩子。第二天,在路上又见到了老奶奶,他马上走过去说了声“奶奶好”奶奶高兴竖起大拇指说:“好好好”,碰到李叔叔后,小胖胖马上微笑着向叔叔招手,并大声说“叔叔好!”(教师描述,三名学生即兴表演)

2.师:他们三个人表现的真不错,你们可以完成这个表演吗?下面,三个人一组,自编自演!五分钟后,看看哪个小组创编的有新意!(小组合作,进行创编)3.分组展示。小组在展示时,其它学生随着伴奏音乐用领唱、齐唱的演唱形式演唱歌曲。

四、课堂小结

一年级上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篇4

徐艳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 58 人。大部分学生天真聪颖,接受能力也较强,但小部分同学纪律散漫,行为习惯不好,学习没有自觉性,经常作业不按时完成。所以存在着学习上的“贫富悬殊”。对于这小部分学生有待于今后教学中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其学习积极性,逐渐养成遵守纪律,爱学习,求上进的良好习惯。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勤于学习的氛围,使大家在各方面都有所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此外,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课例由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后有要求认识和要求学会的字,还有课后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既将前后的课文连接起来,又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在部分课文的练习题后,还安排有“资料袋”。第一单元和第五单元各安排一次综合性学习,分别是“我们的课余生活”“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三、教学要求

1.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了解祖国壮丽的山河、富饶的物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革命领袖、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受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教育;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启迪学生

引导学生将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迁移到新的识字、写字的学习中,尊重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准许学生在一定的时间以内在识字数量、识字能力上有差异。

随着学生识字、写字量的增加,识字的巩固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经常要做的一项工作。最主要的方法是所学的生字让学生多接触、多见面,特别是在阅读中多见面,特别是在阅读中多见面。

要继续加强写字的指导。在指导写字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板书示范,指导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笔顺,要求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为避免学生的疲劳,每次写的字不要太多,适当分散写。在写字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握,不是字写得越多越好,而是要讲求写字的质量。

(二)阅读教学 1.精读课文的教学。

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进行语文训练的主要凭借。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词、句训练。积极引导,及时检查,适当表扬和激励。(2)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3)逐步培养学生默读的能力。

(4)精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感悟的过程。(5)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质疑问难。2.略读课文的教学。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运

守法的良好习惯,向家长宣传自己了解和学到的法律知识。

(三)教学方法

一年级上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篇5

老 师 的 话 :小 朋 友,请 你 认 真 写 字 答 题。

一、抄写下面的汉字,注意写得正确、工整。(6分)

乐 放 气 鸟 头 水

二、(拼音园地)看拼音写词语。(28分)

quán shuǐ zǎo shànɡ jiāng nán lái qù

nǐ men hé qì mǎ yǐ yòng xīn

hǎo yǒu kāi fàng fēnɡ lànɡ mù mǎ

jiǔ niú yì máo qī shànɡ bā xià

三、火眼金睛(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上打“√”)(6分)

长(zhǎnɡ chánɡ)大 雕塑(shù sù)

..背(bēi bèi)着明月 树林(lín líng)

风雨(yǔ ǚ)种子(zǐ zi)

四、比一比,再组成词语。(8分)

东()泉()有()贝()

车()全()友()见()

五、小裁判员(判断下面说法,对的打“√”,错的打“×”)(4分)

1、“长”字的第二笔是“-”。()

2、“字”字一共有五笔。()

3、“出”字的第一笔是“ ”。()

4、“里”字的第五笔和“全”字的第四笔,都是“-”。()

六、找朋友(看一看,再连线)。(12分)

shàng zǐ yàn ɡǎnɡ sù zǔ

验 港 塑 祖 尚 紫

9月10日 10月1日 6月1日 3月8日

妇女节 教师节 国庆节 儿童节

七、选字填空。(10分)

鱼 渔

jīn hǎi biān dào chuán1、今 天,我 在 海 边 看 到 了 船。

fū hǎi dǎ

2、夫 在 海 上 打。

和 河

diào1、我 爷爷在小 边钓鱼。

2、我 小明一起上学。

东 南 西 北

chén1、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面是,后面是,左面是,右面是。

八、拷贝室(想想学过的课文,根据内容填空)。(16分)

(1)蓝天是 的家,树林是的家,小河是 的家,泥土是种 的家,祖国是 的家。

(3)上海 播 视塔,真 一颗美丽的明珠。

(4)秋天到了,菊花 了。

九、把短文多读几遍,你一定能回答下面的问题.(10分)

羊妈妈收(shōu)菜(cài)

羊妈妈带(dài)着小羊到菜(cài)园(yuán)去收(shōu)菜(cài)。

他们走到萝(luó)卜(bo)地里。羊妈妈拔(bá)了一个萝(luó)卜(bo)。小羊要(yào)吃(chī)萝(luó)卜(bo)叶子。羊妈妈说:“萝(luó)卜(bo)的根(gēn)最(zuì)好(hǎo)吃(chī)。”

他们走到白菜(cài)地里,羊妈妈拔(bá)了一棵(kē)小白菜(cài)。小羊要(yào)吃(chī)白菜(cài)的根(gēn)。羊妈妈说:“白菜(cài)的叶子才(cái)好吃(chī)呢(ne)!”

他们走到西红(hóng)柿(shì)地(dì)里。小羊要(yào)吃(chī)西红(hóng)柿(shì)的叶子。羊妈妈说:“要吃(chī)西红(hóng)柿(shì)的果(guǒ)实(shí)呀(ya)!”

1.羊妈妈带(dài)着小羊到了哪(nǎ)些(xiē)地(dì)方?3%

(1)(2)(3)

3.填(tián)空(kòng)。3%

(1)西红(hóng)柿(shì)的 好吃。

(2)萝(luó)卜(bo)的 好吃。

(3)白(bái)菜(cài)的 好吃。

4.多(duō)吃(chī)蔬(shū)菜(cài)对(duì)身(shēn)体(tǐ)健(jiàn)康(kāng)有利(lì),除(chú)了上面提(tí)到(dào)的,你还(hái)爱(ài)吃(chī)什么蔬(shū)菜(cài)?3%

一年级班语文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篇6

——渗透法制教育教学片段

《课标》指出,要把少年儿童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对于培养学生成为“有纪律”的人大有好处。但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法制这个词还很抽象,渗透时要讲究方法,使之变得浅显易懂,易于接受。下面就以《难忘的泼水节》这课为例谈谈我是如何渗透法制教育的。

„„

1. 出示文中插图,仔细观察,找出文中描写周总理的句子读一读。

2. 师:谁来读一读?(学生踊跃发言)

3. 齐读第四自然段。

4. 生甲:周总理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为什么不穿西装呢?穿西装才帅呀!

5. 生乙:对呀,周总理穿着傣族人的衣服,看起来都不像个总理,倒像个傣族人了。

6. 师:同学们能从文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了,老师感到非常高兴。那你们说说周总理为什么要穿傣族的衣服呢?

7. 生甲:周总理可能想让人家以为他是傣族人吧。

8. 生丙:周总理穿傣族人的衣服,傣族人肯定会觉得很亲切。

9. 师:是呀,周总理也是这样想的。他爱傣族人民,所以他也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傣族人。我们也要像周总理一样尊重少数民族,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

由于学生年龄还小,所以教师不要把有关法律的纲纲条条读出来,免得学生越听越糊涂,只需说出大意就行。

哲觉小学 张燕

2013年9月

爱国之心,从小培养

——《日月潭》一课渗透法制教育片断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小学生也是我国的合法公民,应该从小就给他们灌输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思想。

《日月潭》以其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宝岛台湾代表性风景名胜日月潭的美。同学们通过初读感悟、细读了解、精读品味后,都发出了“日月潭可真美”的感叹。但在学文的最后,却出现了以下这样的片断:

师:同学们都发出了“日月潭可真美”的感叹,谁还能用其它的话来赞美日月潭?

生1:雨中的日月潭真像一位仙女,她真美。

生2:日月潭太美了,所有看过的人都赞叹不已。

生3:日月潭真美,我好想现在马上长大,去台湾亲眼看一看啊!

生4:可惜日月潭在别国,在台湾,要不然我暑假就让爸爸带我去看一看。师:日月潭在别国吗?

生:课本上说“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你怎么会说日月潭在别国呢?

生4:可是我看台视,上面的人每次都说台湾是独立的一个国家呀!

(很多学生附和道:“对呀,对呀!”)

生:那为什么书上会说它是我国的一个省呢?

(当我看到这位学生不能说服大部分同学时,我知道,这个时候再不和小朋友们说清楚台湾的问题,恐怕他们幼小的心灵就会深刻印下“台湾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这个错误的观念。)

师:小朋友们,就像书上所说的那样,台湾确实是我国的一个省,那里风景优美,人民生活富裕,是我国的“宝岛”。那为什么同学们从电视上会看到有的人说要独立台湾呢?那是一些妄图分割祖国领土的人说的,我们千万不能相信。而且还要相信,台湾总有一天,会像香港、澳门那样回归祖国怀抱的。现在小朋友们说台湾是不是祖国的领土呢?

生:(异口同声地)是!

我想,对二年级的小朋友们也只能这样点到为止了,毕竟政治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太抽象了。相信经过今天我的一番解释,同学们再也不会说出“台湾是别国的”这样的话,他们也一定坚信台湾总有一天会回到祖国的怀抱。

哲觉小学赵香琼

口语交际《奇妙的动物世界》教学片段

——语文课堂渗透法制教育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鹦鹉能学人说话,大象能帮人搬运东西,经过训练的狗,能为盲人领路。真是非常奇妙呀。大家都收集了许多奇妙的动物世界的资料,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交流。

生:(同学之间相互交际)

指名生在班上交流:

生1:我知道响尾蛇的尾巴能发出喀啦喀啦的声音,萤火虫的尾巴能发出微弱的亮光„„

生2:我知道人们从鱼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潜水艇。

生3:我还知道人们从鸟的飞行中得到启发,发明了飞机。

师:同学们,你们说得真好,动物的本领帮了人类很多忙,可现在有的动物正遭受破坏,正需要人们来保护他们。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你们真是文明小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法》第五条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义务,对侵占或者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行为有权检举和控告。我们不仅要自己做到,也要向别人宣传,让全世界的人一起来保护动物,让动物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好吗?

师: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应多观察,多发现,大自然中还有许多奥秘等着你们去探索呢!

哲觉小学赵香琼

小学一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哲觉小学赵香琼

教育内容:安全与我同行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提高安全意识,愿意自觉去学习《道路交通法》的有关知识,在学习中增强与同学的合作交流意识。

2、知识目标——初步了解《道路交通法》的有关条文,知道每一个公民都要自觉遵守交通法,明白交通安全重在预防。

3、能力目标——自己能改变生活中不遵守交通法的不良习惯,提高对生活中违反交通法的行为的辨别能力。

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有限,对枯燥的法律条文的理解比较肤浅,因此,本课重点以让学生了解《道路交通法》的有关条文为平台,着重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的意识和良好的交通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设计了六个教学步骤:(课件展示)

创设情景,合理想象

合作交流,大胆探究

事故再现,撞击情感

直抒胸臆,列举事例

明白症结,入情悟理

联系实际,拓展深化

这六个步骤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构建教学内容,形成师生间、学生间多向性信息交流,构成媒体运用、学生协作学习的动态组合,从而在一课中突破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1、创设情景、合理想象

依据教学需要,我首先出示真实情景:(课件展示)这是我校一学生冲下斜坡跑上马路时的情景,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其合理想象:“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这样拉近了课本与学生的距离,在感知的环境中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为下一步的学习搭建了平台。

2、合作交流,大胆探究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导出可能出现车祸与不可能的两种情况,并启发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其原因是什么?并相机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交流、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分析能力,以及让他们懂得“道路安全,防患未然”的道理,不能存有侥幸心理。教师就此揭示今天的学习主题—自觉遵守交通法。

3、事故再现,撞击情感

在学生感知、认知的基础上,为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不失时机地播放录像,(课件展示)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场景和极有说服力的数据,学生的心灵会受到强烈的震撼,他们会感到交通事故随时都可能发生,它离我们很近,很近。

4、直抒胸臆,列举事例

在学生的情感与画面场景产生共鸣时,同学们会情不自禁的说出感受,这时教师结合画面真情告白:面对这一幕幕令人触目惊心的车祸现场,一个个瞬间消失的鲜活生命,您是否还要尝试。继而,让学生列举学校、家庭、社会中不遵守交通法或交通安全事故的实例。以此来培养其辨别能力,增强安全意识,促进良好行为道德的成长。这时,讲解《道路交通法》的有关条文就水到渠成了,从而顺利完成知识目标。同时给学生指出教材中出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已废止,现行法律是2004年5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法》。

5、明白症结,入情悟理

俗话说:“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交通安全事故猛于虎”人们为什么还在重蹈覆辙?交通事故为什么层出不穷?教师出示事故原因统计数据,(课件展示)并着重指出90%的交通事故是与每一个人安全意识淡薄,不自觉遵守交通法有关。接着播放录像。(课件展示)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从调查统计中,从无数悲切的场景中转变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的实际,从而在生活中自觉遵守交通法。

6、联系实际,拓展深化

法制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实际。让学生在虚拟或现实中体验,促进知行的统一。这时教师再次播放开课时的画面,(课件展示)并依次导出:面对这样的情景,你给这位小学生说些什么呢?如果是你该怎么做?假如这同学真出事了,你该怎么办呢?同学们的回答,就可能会涉及到交通安全标语口号、自觉遵守交通法、交通安全保障设施、如何报警、救助等问题。教师相机出示我班学生调查统计表(课件展示)使其切实知道自己交通安全知识缺乏,改变不遵守交通法的不良习惯。法制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实际。让学生在虚拟或现实中体验,促进知行的统一。这时教师再次播放开课时的画面,(课件展示)并依次导出:面对这样的情景,你给这位小学生说些什么呢?如果是你该怎么做?假如这同学真出事了,你该怎么办呢?同学们的回答,就可能会涉及到交通安全标语口号、自觉遵守交通法、交通安全保障设施、如何报警、救助等问题。教师相机出示我班学生调查统计表(课件展示)使其切实知道自己交通安全知识缺乏,改变不遵守交通法的不良习惯。

总结:同学们,交通事故形形色色,多种多样,交通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只有自觉遵守交通法,让交通安全警钟长鸣,幸福才能与我们同在,安全才能与我们同行。

一年级上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篇7

心得体会

沙土镇中心小学:袁永忠

当今社会是法制社会,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青少年正处在学知识,长身体阶段,也是确立世界观、是非观、法制观的时期。祖国的未来要靠这一代,因此,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决不能忽视道德品质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内容。邓小平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我们应该从小学生抓起,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引导其健康成长,以预防青少年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是课堂,对学生的教育也更多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因而学科教学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结合这段时间的教学,我浅谈一下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体会。

首先,法制教育让学生对法律知识有所了解,学生能够知法、守法,特定情况下还能用法。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

6、7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时,我先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植树,通过观察图中小朋友的活动,使同学们知道:

(1)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和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密不可分。

(2)小朋友参加植树造林是为了保护环境。

(3)每个小朋友都要学会保护周围的环境。

然后提问:“你知道哪些与环境保护 有关的法律呢?”教师据生的回答适当加以解说。由此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并着重向学生介绍几条。例如使同学们知道:

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 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

第六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 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八条、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 府给予奖励;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一分》的“想想做做”第一题时,渗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告诉学生野生动物的珍贵之处,教育他们要保护野生动物,爱护环境;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认识100以内的数》之“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第4题情景图时,我以不同汽车都有一个固定座位数为渗透点、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规定的不能超载这一知识点。

其次,法制教育的渗透要求教师要做到深入理解和钻研教材。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施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每个教师要仔细琢磨,认真推敲,才能驾驭教材。并不是每一个知识点,每一堂课都适合渗透法制教育,因而要依据教材的内容而定,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再适时渗透,做到既尊重教材,又不破坏教材原意。

渗透内容的分量要适中,目标要恰当。渗透法制教育内容的分量要恰到好处,不占用过多教学时间,防止将数学课上成一堂法制课。渗透内容还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既满足学生

成长和走入社会的基本需要,又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法制渗透的有机性原则、选择性原则、贴近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和有趣性原则等,注意找准“渗透点”、把握“渗透时机”、掌握“渗透度”等细节。在方法上要遵从在生活中渗透、在情境中渗透、在案例中渗透、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渗透等。

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内容既加强了学生的法制教育,同时也让教师对法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法制渗透语文学科教案 篇8

阴底中学教师:

邓孟南

教学目标:

1.情节的把握;

2.语言、心理、外貌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3.了解小说的特点并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教学时数:三课时 法制渗透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要点】整体感知

情节与环境

一、导入新课

在课文结尾,文中的“我”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教师板书: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二、整体感知

1、情节把握----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1)、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2)、“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杨二嫂”的变化。闰土的变化。(3)、“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

2、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板书: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3、故乡的景色怎样?

(1)第二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没有一些活气。

学生齐读来感受一下这种悲凉。

十二段12段:深兰的天 金黄的圆月 碧绿的西瓜 英雄少年----令人神往,---------回故乡所见到的景象与记忆中的进行对比,并说明其作用------突出变----变后心情(烘托铺垫)

第二课时 【要点】人物与主题

一、课文中写了故乡哪些人,主要写了谁? 如果说故乡景色的悲凉可能会受到“我”的心情的影响(怎样的心情?)或者天气的影响(怎样的天气?),而故乡的人却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闺土

杨二嫂 水生 宏儿 母亲

二、我们先来看看二十年后的闰土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哀.1、描写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淳朴天真、可亲可爱

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 动作语态

聪明勇敢、活泼开朗

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对“我”的态度

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的态度

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将希望寄托神灵

2、变化原因

社会的: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时间这块励石上,活生生地把一个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个木偶人。阶级的:一声“老爷!”就把自己与儿时的好友隔在了无形的厚障壁的两边;带回家去的香炉、烛台何尝不是在增加这厚障壁的高度呢!

结论:闰土是在生活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劳苦民众的代表。

三、杨二嫂:

貌:

西施

圆规”

职业与性格:

美貌招生意

无业 泼悍、放肆、尖刻、自私

结论:杨二嫂是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表现在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同时,又在侮辱和损害着别人。法制渗透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四、“我”的形象及其意义

(1)叙述者线索人物------小说真实

便于抒情(2)我的思想感情怎么样----悲哀

愤怒

别离

希望(3)怎样对待闰土----悲哀中同情

遗憾中关注 结论: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形象。“我”:曾使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一下子就显露出了它的丑陋;为使它美丽,只有在本来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新路来。

五、“我”母亲:慈祥、宽容、厚道地对待所有的人,对待这个世界;世界却没有给她以公平:变卖家产,告别家园,跟儿子去外地谋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

六、水生宏儿: 20年前的闰土和 “我”,20年后,或许不会再成为今天的闰土我;对他来说,与生俱来的苦难其实也是一种改变命运的财富!

结论:从“飞”出家门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飞”向这个既陌生又新鲜的世界了。----也便有了路。”--------希望 板书:

(对

比)

变〓农村破败 人际隔膜

人 【小结】“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怎样被扼杀; 第三课时

【要点】深入探究 感受小说魅力

一、为什么我所记得的故乡好得多但却说不出佳处

社戏----豆与戏---友情让童年世界美好

故乡----闺土---友情让童年世界美好

西施----我无感化----童年世界对成人世界的无知

回忆----似乎看到我美丽的故乡----童年眼中的世界 写作目的

闺土和我童年世界美好-----闺土和我成人世界悲哀

水生和宏童年世界美好-----水生和宏童年世界???-----路在何方?

二、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因为我的希望是让后辈过幸福的生活,但社会的黑暗,困难重重,害怕希望不能实现。

笑闺土(神)-----笑自己(希望)

三、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这段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段话告诉我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奋斗,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遥远,而且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去实践,希望就能实现。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四、“故乡”解读(1)回忆中的故乡(2)现实中的故乡(3)未来中的故乡(4)故乡与祖国同构

五、本文主题的探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1)茅盾 先生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

(2)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揭示产生这种现实的根源。(3)表达对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与信心。(4)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

六、作业:

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教案

教师:邓孟南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重点:

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教学建议:

1.在自读中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 2.在朗读中逐步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3.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 4.教学方法可以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谈谈对“孤独”二字的理解,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更加丰富多彩。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朗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2.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 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3.重点朗读以下段落,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1)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渗透法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三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依法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不得使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三条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组

少年入学,帮助解决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困难,采取措施防止适龄儿童、少年辍学。

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做好工作,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

(2)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

(3)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

(4)。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什么的主题?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2)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三、精读课文,揣摩课文的语言

1、首先我们怎样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概括杜小康的孤独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2、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1).写杜小康对远逝的家的眺望和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鸭群流水虽然美,但毕竟单调、永恒,并不好玩。这些更增添了对在家乡生活的留恋。(2).写黄昏时炊烟和河面的热气,是那么的单调、虚无,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3)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4)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

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5)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3、文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对杜小康成长过程作了细致的描写,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提示:

出发时:

茫然,恐惧 到达芦苇荡时:

害怕,胆怯 安顿之后:

感到孤独 时间久了:

不再忽然地恐慌 那天雨后天晴:

坚强。

4、如何理解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呢?

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

四、研读课文,结合自己的体验谈感受。(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受)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2.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你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3.请你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五、课外作业

学习本文后,让学生明白,人物和环境总是互相依存的。离开了环境,人物便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性格的发展便失去了依据。请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写一篇文章,注意要有一定的环境描写。

九年级下册《那树》教案

教师:邓孟南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积累词语,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文章含蓄、深沉的语言风格,体悟字词间流露的情感。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悟文章的主旨。4.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教学重难点

1.了解树的生命历程,通过树的形象、情感体会作者的情感。2.揣摩语言的特点,学习从字里行间分析形象,把握主题的方法。3.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学生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自然遭到破坏的有关素材。

2.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在课前对当地的自然环境进行简单的调查,小组交流。教师课前准备

根据有关材料截取一段有关树木被砍伐、特写的年轮的片段。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每当我们看到参天的大树被砍伐,成群的野羊被追杀,大批的鸟儿被迫迁移……我们是否想到生活在自然界里的任何生物都有情感,他们也有痛苦,也有感情,也有生存的权利,但是人们往往在发展自己的文明的时候忽略了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使自然成为发展的牺牲品。即使是一颗老树也难逃人类的伤害。你是否听到有隐约的呻吟,是那树……(用情景创设一种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在解说的同时播放有关影音片断)

文学常识和人物背景介绍:

1.王鼎钧,台湾散文家。山东临沂人。他的创作很广,有小说,散文,随笔,杂文,小品,电视剧,影评很多。

2.作品:《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小说《单身汉的体温》《透视》《王鼎钧自选集》《钟》。

整体感知课文:

1.全体快速浏览,用笔划出文中出现的生字词,以及在浏览的过程中发现的不容易读的长句子和优美的词句。

3.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结组,完成整篇文章的阅读。可以采取你小组内认可的形式。完成下面任务:

(1)结合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词,注意字词的音、形、意。字词处理:认读并记忆字型。

倒塌 佝偻 踝骨 默契 紊乱 虬须 周道如砥 引颈受戮 星临万户(2)找出老树生命的几个阶段,给文章划分层次,并做好记录。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写早期的大树。作者在这部分写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概括地说写了三方面的内容。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这是粗看时的容貌;它有霉黑潮湿的皮层,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身像生铁铸就,这是细看时的容貌。大树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站立在泥泞的马路边,周围有几处老式平房,一片破败、荒凉景象,此情此景远离现代文明。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面对肆虐的台风屹立不动,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成为生命界蔑视和抗击台风的榜样;有人到树身的洞里插一炷香,祈求平安,获得心理安慰;在炎热的夏天,它撑开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给行人阴凉和清静,给鸟儿栖身之所;在夜晚,给情侣们以温馨的感觉;它还“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扩张着荫庇的面积,滋润着周围更多的泥土,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总之,大树状貌不凡,实为世间珍奇之物,又代表着一种古老的田园风光,一种平和、安详的精神;大树通人性、讲人情,不见其利己,只见其利他,为人类造福。

第二部分(从“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描写近期的大树。在这一部分里,可以看出现代文明对大树生存的负面影响,造成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的难以调和的矛盾。首先写了大树与外界环境的矛盾冲突。高压线、公寓、公路、公共汽车、计程车……接踵而来,大树领地古老的田园风光一去不复返了,大树自身也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也就是说人们竟然质疑大树存在的必要性。其次写了大树自己内心的矛盾冲突。作者假定大树有感觉、知觉,有灵魂、性情,所以引发大树的深刻自省。大树一方面明知早晚面临引颈受戮的命运,另一方面又不可能迁徙逃亡,只能“效死”于泥土,“绿着生,绿着死”。但即使这样,大树仍默默地作贡献,在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包围之下,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底下,它仍在雨后显出葱茏滴翠,绿得深沉;在比猫步还轻的毛毛细雨中,酝酿着诗意,“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由此可以看出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豁达、忍辱负重的胸怀。

第三部分(从“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到结束):描写现时的大树。此前是对大树的一般性叙述;到了这一部分,文章转为具体描写,作者对大树的最终命运作了关键性的描述,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愤恨之情。这是全文写作重心所在,大致写了四件事:一是醉汉驾车出事,二是电锯锯倒树身,三是清道妇讲述蚂蚁国故事,四是挖树根、平路面。这几件事本身具有隐含的倾向性、思想性。首先,这几件事似是前后相关联,有顺承关系,但是后三件事竟由醉汉驾车生祸这一事而来,显得颇为滑稽、不合情理,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批判态度。其次,电锯锯倒一棵亲近人类善待人类的大树,有违仁义之心,“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这样的描写真惨不忍睹;借清道妇之口讲述蚂蚁国大搬家,“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充满悲壮的气氛,从动物王国里也看出恻隐之心。动物王国的恻隐之心也是作者的恻隐之心。此情此景,不须特意点明,读者即可明了其中的意蕴。

4.小组推荐朗读好的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听读的过程中思考:(1)文中描写的老树的形象有哪些句子?用笔划出来。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老树有什么品格,最终遭到了什么样的命运?

(3)结合我们课下找到的有关资料,谈谈文中老树的命运和我们找到的资料中自然生物的命运有什么异同?

学生读文,学生讨论回答以上的问题。总结:

这一课,我们就着老树的一生命运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了解到老树不同寻常的一生,在课下思考是什么原因使得老树有如此的命运呢?在头脑中连成一段话,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前一课回顾

老树的命运如何?可以结合书上的句子表达你的看法。渗透法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全文分析探讨:

1.老树在三个生命历程中,有不同的形象找出来,比较分析一下。明确:

第一阶段,“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象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象生铁铸久的模样。几丈以外的浮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浮脉。”“千掌千指托住阳光”。

第二阶段,“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

第三阶段,“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日光月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那么一棵树。”

2.(1)结合课文,大家探讨一下,老树在不同时期对人们有什么影响?

(2)它的消失,仅仅是因为酒后驾驶者的死亡吗?如果不是说说你的理由?你可以从那些语句找到依据?

学生讨论,做好发言记录。明确:

(1)三个不同时期表现的形式不同,但是,从始至终,老树表现的都是默默的奉献,和对人们的恩泽,同时也有无奈和忍辱负重的情感。在文中,作者把老树当作有感情,有思想的人,面对,人类的破坏无可奈何。作者并借助近似与内心活动的文字表现老树的思想:““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它至死都赋予人们绿的生机。

(2)老树的消失,甚至被遗忘,并不仅仅是一个酒后驾驶者的死亡所表现的那么简单。它的消失是一个必然,在此之前已经有了预示:高压线、公寓、公路、公共汽车、计程车……接踵而来,大树领地古老的田园风光一去不复返了,大树自身也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也就是说人们竟然质疑大树存在的必要性。我们看到了一个喧嚣的世界,没有了大树生存的空间,现代文明的不断冲击,使得人们开始厌恶大树的存在,其实是对纯自然的东西的一种破坏,和对环境的虐待。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在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包围之下,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底下,它仍在雨后显出葱茏滴翠,绿得深沉;在比猫步还轻的毛毛细雨中,酝酿着诗意,“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人们已无视它的存在,觉得是一种负担,这种单方面发展而忽视自然不正确的认识,将在未来的文明发展中出现更为严重的矛盾。所有的事例

证明,大树的消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只有人们解决了文明发展与自然相调和的问题之后才能更好的使大树物尽其用。

3.生总结作者借用大树要表达什么样的主旨? 明确:

总的说来,作者似在表达一种思想或感受,那就是大树命运引发了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者的命意表面看简单,其实有一定的复杂性。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正如课本里的有关资料所说:“文明砍伐了丛林,却盖起不见天日的大厦;文明驱走毒蛇猛兽,却制造市虎;文明消灭瘴疠瘟疫,却散布原子尘;文明消灭了人体内的寄生虫,却代之以有害的色素和防腐剂……”这显然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质疑,可以作为我们理解课文主题的一个重要参考。如此一来,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作者反对人类文明,主张回到过去田园生活时代。实际上作者的头脑并不简单地执著于一条思想路线,而是辩证地看待事理,也就是说,他对人类文明的两面性看得深透。且看他在上面引用的同一篇文章中的话:“人类以他最杰出的才智,最艰辛的奋斗,最漫长的过程,冲出洪荒,握紧文明,难道现在后悔了吗?不,我们决不后悔,人类的幼苗不再大批大批的死于肺炎和猩红热,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人类可以在一天走完从前一生也走不完的路,立业四海,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人类可以一小时做完从前十年也做不完的工作,从各方面改善生活,没有什么可后悔的。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看来作者只是反对文明发展的负面影响,对文明进步主要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九年级下册《变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川剧这一地方剧种的特点;

2、认识川剧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与手段,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

川剧表现人物的方法与手段 教学课时: 两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方式一:视频导入:

播放2004年春节联欢晚会歌舞节目《变脸》。

最后来一个演出照片的定格,待教师导言讲述完毕后再结束放映。

导言:同学们看到的这个节目,就是由省艺校南区的20个姑娘表演的,他们精彩的变脸让观众大饱眼福。不知同学们知不知道,川剧变脸绝技,是一代又一代川剧艺人在舞台表演中不断地摸索、创造出来的,是300多年来历代川剧艺人呕心沥血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讲述有关川剧的变脸艺术的。很凑巧的是课文名也叫《变脸》,它是由我国当著名的剧作家魏明伦创作的川剧代表剧目。

导言:魏明伦(1941年-)四川内江人。童年失学,九岁唱戏。1950年参加四川省自贡市川剧团,先后任演员、导演、编剧至今。四十余年未换单位。14岁即开始发表习作,16岁即被“反右”株连,尽经坎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脱颖而出,以“一戏一招”的创新精神先后创作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戏曲文学戏本。八十年代末期写杂文,以其内涵与形式双重特殊引起文坛和社会反响,乃致出现“魏明伦是戏剧第一还是杂文第一”之说。

魏明伦由于多方面成就,1987年被新华社《半月谈》公布为中国当代九大剧作家之一。

教师;邓孟南

1988年被天津《艺术家》评选为中国艺术界十大神秘人物之一。1993年在武汉举行的中国现代戏曲研究会上,被湖北省艺术研究院等学术机构联合推选为新时期中国戏曲界四大怪杰之一。魏明伦是第七届、第八届和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编剧。国家特贡专家。文化部优秀专家。四川省优秀专家。1983年与1995年四川省劳动模范。1996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代表剧作有:《四姑娘》、《易胆大》、《巴山秀才》、《潘金莲》《变脸》等;散文杂文集《巴山鬼话》等作品。

变脸,是四川地方剧种川剧表演绝活,产生于30年代,最早用于传统折子戏《归正楼》,戏中一名叫贝容的侠客为了救人方便,变脸数张,从此这种新奇的表演方式就延续下来。川剧的“变脸”被称为“国宝、绝活、奇观”,一般不外传。他的剧本《变脸》就是以这一绝活为背景而创作的一个代表作。

二、教与学

(一)预习作业

1、查阅工具书,将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进行注释。

2、将上述词语进行联词写话,要求词语要运用准确、恰当。

3、采用有关途径,收集作者、作品有关资料。

(二)预习成果交流

1、词语注释

学生发言后,[电脑多媒体]显示:

糍粑(cíbā):用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初读课文,对照范读,掌握字音和节奏。

打鼾(hān):在睡觉时由于呼吸受阻舌与软腭颤动而产生的粗重的声音。

阴霾(mài):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形象,阴暗之意。

盘缠(pánchán):路费

鹭鸶(lùsī):又叫“鸬鹚”。水鸟名,翼大尾短,颈和腿很长,常见的有白鹭、苍鹭、绿鹭等。白鹭又名“鹭鸶”,羽毛纯白色,顶有细长的白羽,捕食小鱼。

打牙祭:指吃肉等荤菜。

怡然自得(yì):形容自在舒适惬意的样子。

睡眼惺忪(xīngsōng):因刚睡醒而眼睛模糊不清。

蹑手蹑脚(niè):形容走路时脚步很轻。也作“捏手捏脚”

2、交流联词写话

主要看学生写话中用词是否准确、通顺。

3、作者作品相关资料交流。[显示](1)《变脸》简介:水上漂身怀“变脸”绝技,只身驾舟,浪迹江湖。观音会上,结识“活观音”男旦梁素兰,又从人贩子手中买下狗娃,爷孙俩相依为命,其乐融融。后来,水上漂发现狗娃原来是个假小子,大失所望,又不忍心赶走,便将她改作小帮工,暂时留在身边。狗娃生性好奇,偷看“老板”变脸秘密,酿成大祸,不得己跳船逃走。川江某城,梁素兰主演《舍身岩》,玩友师长率部捧场,戏园内外人声鼎沸,十分闹热,人贩子从人群中“请”走高家孙少爷天赐,又抓回狗娃严加看守。狗娃却身背天赐逃出虎口,暗中送给水上漂认作孙儿,惹出一桩绑票案,给水上漂带来杀身之祸……。

(2)1995年3月应电影导演吴天明特邀写作电影文学剧本《变脸》,由香港邵氏电影公司与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合拍。

1996年12月电影《变脸》频传捷报。荣获金鸡奖、华表奖、珠海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以及美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比利时、土耳其、印度、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际电影节共计二十项奖励。

1997年10月将本人担任编剧的电影文学剧本《变脸》改为川剧,由四川省川剧院在第四届中国艺术节献演,被誉为成熟之作。

1998年5月底川剧《变脸》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

1998年6月魏氏三部剧作《变脸》《中国公主杜兰朵》《潘金莲》半月之内同在香港上演,成为香港演剧史上罕见之事。

1998年7月川剧《变脸》获文化部“文华”编剧奖。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1、分角色朗读课文,2、用简洁的话归纳课文大意。

设想:此环节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只要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3、回读课文,弄清课情节发展脉络。

建议学生与同学合作完成。

提示:可提醒学生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掌握情节结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可如下显示:

第一部分(开头到“水上漂与狗娃同做摇船游戏):情节开端,水上漂买来狗娃,认做孙儿,爷孙俩同做游戏,兴高采烈。

第二部分(“狗娃唱:荷叶船,摇啊摇”至“音乐行弦,水上漂睡眼惺忪嘀咕”)情节的发展,水上漂和狗娃闲话家常,言语之中流露出重男轻女的思想,狗娃为此而疑惧不安。渗透法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四十一条禁止卖淫、嫖娼。禁止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妇女卖淫或者对妇女进行猥亵活动。禁止组织、强迫、引诱妇女进行淫秽表演活动。第四十三条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婚姻家庭权利。

第三部分(“水上漂:狗娃,你在干啥”到“女孩在水中沉浮”):情节的高潮,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盛怒之下,在顾狗娃的苦苦哀求,狠心赶走狗娃。渗透法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二条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实行男女平等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国家采取必要措施,逐步完善保障妇女权益的各项制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国家保护妇女依法享有的特殊权益。禁止歧视、虐待、遗弃、残害妇女。

第四部分(“水上漂:死丫头,不要命了”至文末):情节的结局,水上漂救起落水的狗娃,爷孙俩相依为命。渗透法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

(三)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提出要求

课文节选部分主要刻画了水上漂和狗娃两个艺术形象,请你根据两的唱词、动作、神态等方面的内容,说说他们的性格。

2、学生独立品读课文,分析揣摩人物性格。

3、小组内交流完善。

4、全班交流发言。

要求:先用一句话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然后再引用课文内容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5、学生发言中,教师作点拔、引导,最后可作如下显示:

水上漂——心地善良、直率豪爽、重男轻女而又有情有义。

狗 娃——历尽磨难、勤劳能干、乖巧可爱、机灵懂事、知恩图报

(四)、理读课文,质疑探究

1、提出任务:钻研课文,就文中疑惑处、精要处设问,先自行求取问题答案。

2、交流切蹉:与同桌互问互答,修改并完善自己的设问或答案。

3、全班交流:提问征求答案,或指名某一个同学回答。

4、学生提问作答中,教师择类板书于黑板上,以便于同学记录。

提示:如果学生问题偏窄,教师不妨补充如下:

——你是怎样看待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 ——剧中人物的唱词有什么特点?

上一篇:感恩伴我成长主持稿下一篇:师德师风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