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读书心得感触及体会

2024-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堂吉诃德》读书心得感触及体会(精选10篇)

《堂吉诃德》读书心得感触及体会 篇1

”于是堂吉诃德在大多数心目中是一个基本被嘲笑,多少带些同情,有时还十分敬佩的认。

我看得很开心,也很轻松。第一部是去年生病时看的,医院里挂盐水要很长时间,几天就吧第一部看完了。第二部是最近看完的。两部加起来,我对伟大的骑士,傻乎乎的侍从算是知道一些了,随便挑一些说说吧。

一、疯狂与智慧。

显而易见,堂吉诃德只要一碰到与骑士道有关的东西,思维便完全失去了控制;一旦与他讨论别的,他却又见解高明,大大超过一般人。而且,无论是讨论光荣的骑士道还是其他,他的逻辑都非常严密,说话极有条理。只可惜他谈论的骑士呀、魔法师呀,别人都不知道,把他当疯子也不奇怪。

塞万提斯借堂吉诃德的口表达了文艺观点,又借他本身讽刺骑士小说。非常高明。但是,为什么堂吉诃德有这么聪明的脑子,一到骑士境界就要疯呢?这就是作者的用心所在了,他让人一边尊敬一边痛心。

二、理想和实现。

堂吉诃德是个彻底的理想主义者,他行事不凭眼睛看到的,而完全凭脑子里想的。他的许多笑话,比如把风车当巨人,把客店当堡垒,把村妇杜尔西亚当风情完种的美女等等,都是这一类。

而桑丘是个彻底的现实主义者,他从来不担心明天,只管自己今天能否吃饱睡好。当他和主人受到热情款待时,他从不去和别人吃酒聊天,而只管自己一个人放开胃地吃,然后在临走时把食物塞满袋子。他并不笨,这从他一句接一句的成语谚语和后期管理海岛的光辉10天中能看出来。他也有理想,便是巴望着堂吉诃德功成就时封他当一个海岛总督。

这两个人,一个理想,一个现实;一个疯,一个傻,碰在一起自然有无数的笑话。另外,他们各自也在各自的理想和现实中矛盾地生存着,所以他们可以反映人类的本性和生存状态。

三、惊人的清醒。

堂吉诃德尽管在特殊的时候很疯,但他其实很清醒。除了他一套又一套海阔天空的议论,他恢复骑士道的理想也是清醒的,因为他认识到现实的不平。然而,最让我吃惊和佩服的,是桑丘离开海岛、放弃总督官衔的那一次清醒。

桑丘并不知道他的走马上任实际上是别人来耍他的一个节目,他认认真真地去当官,好好地治理海岛,并处理了很多疑案,很叫别人吃惊。如果他这样做下去只要别人不干涉,他可以当个好总督的,然而,别人只是为了耍他逗乐才给他暂时当个总督的,等他们玩腻了,他就要被赶出来,这是老实的桑丘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悲剧。这是说,桑丘不能当总督,并不是因为他不配当,而是他命中注定不能当。这是宿命!傻头傻闹的桑丘竟认识到了自己的宿命。在第10天晚上,在别人演戏演到高潮时(当然,剧终就是桑丘下台),他辞职了,头也不回,非常潇洒,非常睿智,非常体面。

这是对自我最深刻的了解,桑丘很少难过,这跟他愉快、大方地面对和接受分不开。再多说一句,这是最深刻的清醒!

四、耍和被耍。

在第二部中,作者陆续地指出,因为《堂吉诃德》的第一部出版,所有的人都爱看这本书,认识了我们这位伟大的骑士和他逗笑的侍从。所以,堂吉诃德每到一处向各位自我介绍,别人先想到的总是该如何好好耍一耍这位疯疯颠颠的骑士和他傻乎乎的侍从。从那只会说话的猴子,桌子上能预测未来的头像,直到最热闹的公爵府中,他们一次又一次被耍而自己却一直不知道,却总把自己和骑士小说中的情节相对照,以为自己是天下最幸福的骑士。

当然,一个又一个闹剧自然是越来越逗笑,堂吉诃德也是疯得可以,他太老实,太善良,又太理想,使我不得不同情他,也知道世态的炎凉。

耍和被耍之间有多少痛苦的眼泪!《弄巨》更加直接一些,另一部名气稍小的歌剧有一首叫RIDI PAGLIACCO选曲,是以主人翁自己的经历--给别人逗笑,出卖自己的爱情与灵魂来打动观众的。《堂吉诃德》是另一种,主人公自己不知道,读者却看得清清处处。要是世界上的人都是堂吉诃德,那倒也不错。

于是我想到一句话:

《浮生六记》读书笔记感触及体会 篇2

虽然它是文言文版的,读起来也非常顺,我首先看的是第一记《闺房记乐》,作者先交代了自己的身世,他是处在苏州的一个较富裕的家庭,小时候他有许配过于氏。但是于氏在八岁的时候就已经夭折了,后来娶了陈氏,陈氏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喜欢看书,非常有才华。成婚后两人相濡以沫,约定白头偕老。然命途多舛,常常事与愿违;幸而二人不落世俗,善苦中作乐,耳鬓厮磨二十三年,至芸积病身故,仍情深如旧。

著名的散文家,俞平伯一生钟爱《浮生六记》,赞其“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林语堂则视之为知己:“读沈复的书每使我感到这安乐的奥妙,远超乎尘俗之压迫与人身之痛苦。”。

《浮生六记》用朴素的文字记叙了沈复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他和妻子在生活中相处融洽,又有共同爱好。有一次沈复得了水痘,妻子为了给他祈祷,每天开始吃斋。在现实生活中的情侣经常为了一点小事情就吵架,而且互不相让,很多最后还不能和解,甚至伤害彼此的信任。

《堂吉诃德》读书心得 篇3

《堂吉诃德》此书讲述的是一个瘦弱的波落贵族吉哈达,读骑士小说入了迷,自己也想仿效骑士出外游历。他从家传古物中,找出了一副破烂不堪的灰盔甲,自己取名为堂吉诃德,又爱上了邻村的一个挤奶。姑娘,取名为杜尔西内娅,作为自己终生为之效劳的意中人;然后骑上一匹瘦马,再以矮胖的农民桑丘?潘沙作为侍从,三次周游全国,希望创建除暴安良的骑士业绩,谁料闹出了不少笑话,他到处碰壁受辱,被打成重伤或被当作疯子遣送回家。

看《堂吉诃德》,首先给人深刻的印象是里面人物语言的风趣睿智,可笑、可敬、可悲的堂吉诃德和和既求实胆小又聪明公正的农民桑丘这个两个典型人物形象,以及对骑士精神的讽刺和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情节。这些讽刺或幽默,总在适当的时候出现,给小说的叙述输入新鲜的血液。堂吉诃德在自己的白日梦中,不断幻想着用过的骑士精神来改造现实,因而屡屡上演闹剧,引爆了无数让人捧腹的笑料,从而令人百般品味,发人深省。塞万提斯用夸张滑稽的手法,以生动而具表现力的语言与荒诞色彩的各色人物,构建了这部佳作。

以上是看《堂吉诃德》的文字文字感触,一笑之后我又不得不对我的人生思考了。

很多事我都在逃避,沉沦在自己的世界里,而当梦幻般的世界已渐渐离我远去,当看到一个又一个希望成为泡影的时候,才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后悔无奈。我浪费了太多太多,也失去了很多很多。路途中的风景总是很诱人,侵蚀着我的防线,以前的理想如今只是一纸空文,迷茫的我不知下一站是在哪里,梦与现实总是相距太远。也许,生命就是一场舞台剧,有音乐就要继续。

《寒夜》读书心得感触 篇4

无须写出轰轰烈烈的生活,不必描绘凄凄惨惨的境况,只用轻描淡写就显示出抗战时期的艰辛。无须豪门富翁的奢侈生活,不必穷苦百姓的惨淡境况,只要描写一个经济相对稳定的中等家庭就可以记叙中国家庭走向崩溃的过程。这也许只是巴金先生才有的能耐,难怪《寒夜》是巴老最满意的作品……

汪文宣与其妻子曾树生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他们大学毕业,追求爱情与理想的统一,对生活充满着信心和勇气。由于贫困与疾病的折磨,特别是在长期仰人鼻息的社会环境中讨生活,他们的理想都发生了巨大扭曲。

汪文宣成了一个可怜的小公务员,懦弱、多病。曾树生则凭着美色当了资本家银行的“花瓶”。这种贫困以及心理的沉重负担给家庭带严重危机。加之汪文宣的母亲的加入,婆媳不和使原有潜在的感情矛盾进一步复杂化,终于陷入无以自拔的悲剧。最终,曾树生随人而去,汪文宣在吐血中身亡。

中国封建社会中,媳妇必须遵从三从四德。汪家恰好处在旧新社会相交的民国时代,汪老太太作为缠过脚的旧社会媳妇,而曾树生则是近乎新社会的媳妇。汪老太太脑中充斥着旧社会的规条,所以对于曾树生追求自由的行为非常厌恶。而曾树生,这个试图让自己过上一些应得的好日子的女人,的确找到渴望已久的自由,却在归“家”之时意识到自己已经失去了比自由更珍贵的很多东西——丈夫汪文宣病逝,汪老太太和儿子小宣不知去踪。而小说的最后却是这样一句震撼人心的话——“夜的确太冷了。她需要温暖。”那个烽火连三月的时代,烽火连天,饿俘遍野,的确需要久违的温暖。而她寻求到温暖,却要重新找回温暖。这,是对矛盾人生的一种哂笑,还是对中解放的一种讽刺?

汪文宣作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巴老赋予他的却是懦弱和体弱多病。对于抗战胜利的遥远,以及肺病的折磨,汪文宣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等待抗战胜利再给家人过好的生活。但,他意想不到的却是,当别人在庆祝抗战胜利时他却因肺病折磨而英年早逝。更意想不到的应是,抗战胜利之后的生活与之前丝毫未变。生命到达尽头,梦也支离破碎。巴老笔下平淡的生活却使人心中荡起一阵阵的涟漪。最难忘记的应是汪文宣病逝前不能说出话来的情节,但仔细一想,即使汪文宣能大声说出自己的不满,那个时代也不允许。普通的一个情节却震撼人心,让人心酸。

《堂吉诃德》读书心得感触及体会 篇5

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又是一个为了维护正义,拯救世人,甘愿牺牲自身生命的无畏勇士。他见义勇为,从不胆怯退缩,经常好心办坏事,他主张“一切东西都平等”,社会地位的尊卑是暂时的,只有“美德”才是真正的高贵。他尊敬妇女,主张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自由。他心地善良、幽默可亲,学识渊博。作者实际上把自己的爱憎与希望寄托在了这个人物身上。

这本书先后出现了将近200个人物,描写了从贵族城堡到外省小客店、从农村到城镇、从平原到深山广阔的生活场景,谴责了贵族阶级的荒淫无耻,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还广泛涉及了当时的政治、经济、道德、文化和风俗等方面的问题。

《发现之旅》读书心得感触 篇6

书是知识的载体,也是读书人的一面镜子。我喜欢《发现之旅》这本书,很大程度上因为我是个“复古控”。国家地理杂志对该书的评语是:“这本书实在很难让人(剪)刀下留情,它太美了,几乎每张素描画作都在低语诉说:‘将我剪下来,贴在墙上吧!’”而我家的墙上,早在看到这本书以前,就真的贴过类似的画作。那是一张上世纪50年代的苏联生物书中的植物块茎和球茎的插图,纸张经岁月淬染,泛出好看的黄色,植物的叶子则是隽永的青绿。这张图淘自淘宝的旧物小店,价格不高,更称不上是名作,但我却暗自欣赏,暗自得意。

前阵子方韩大战,牵扯出了小圈子里的文科生和理科生之争。理科生们高举科学大旗,批评文科生不懂常识和逻辑,文科生则经验至上,拒绝一味冷冰冰的推理、归纳和分析。我想,那些仿佛来自另外一个星球的理科生们,看着我这个文科生把他们的教学图谱煞有介事贴在墙上装点房间,恐怕也会大大的不解吧。那么,就请读一读《发现之旅》吧。通过这本小书,你会知道,原来科学和艺术,也有过那么热乎、那么亲密地手拉手齐头并进的时候——科学家对于自然界的探勘,需要艺术家之手的协助,为他们画下一张张精确而又不失美感的动植物素描;而这些素描作品,其后也在艺术领域大放异彩,成为独树一帜、得以传世的名画佳作。对了,当时的科学家其实还不算是科学家,而是“博物学家”,包揽着天文地理人伦历史等各个领域,那时候的文理学科之间,本就是暧昧不明的。

《恶意》读书心得个人感触 篇7

最后加恭给出了真相,野野口因不知从何而来的恶意,对日高的嫉妒而编造了一个精心设计的谎。

书中讲到的“校园暴力”,至今也是社会热门话题。印象中从前年开始,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他们甚至把暴力视频放在网上,以此为荣。但我想导致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微不足道。

我在上初中时期,也听说过不少校园暴力事件,被欺负的人往往被一群人围攻,这群加害人中间,大部分甚至根本不认识受害者。

《零售的哲学》读书心得感触 篇8

好的商业行为需满足当下消费者需求

最初711是美国公司是创立的品牌,而铃木敏文去美国出差途中发现这种小便利店,该种连锁便利店此时在日本并未兴起,日本本土更多是以“大型商超”为主的商品零售业态,而此时的铃木敏文正在日本的商超集团“伊藤华堂”下打工,促使铃木开便利店的想法来源于此时日本实行“周日停业”和“缩短营业时间”,消费者无法在24小时能够买到自己需要的商品,将美国的711引入日本也是迎合该该市场契机。

可是为什么当时的日本并没有其他人进入连锁商店市场呢?便利店是一个高度分散的行业,更多的是“个体户”在经营,中国俗称“小卖部”,在对行业进行研究时,可发现分散的行业并不会一直高度分散下去,当行业内出现一个“管理牛人”时,该牛人有能力将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如代表送货渠道的供应链,销售时的商品监控,以及员工培训管理以提高整体运营效率,当这些做完后,单个便利店的毛利率会上升,而一旦自己的连锁化运营展开后,出现“规模经济”(即规模越大,成本越低),这样会导致整体运营成本进一步下降,那么该片区的其他个体户所开设的便利店就无法与其进行竞争。

在我们中国市场也存在这种现象,如过去的“小卖部”(711),餐饮店(海底捞),油漆店(三棵树),地产商(万科),生鲜超市(永辉超市),都出现了一批在管理上能够领跑同行的企业,进而逐渐在消费者口中积累更好的口碑,这也导致企业自身也能领跑同行,而该现象在不少行业还处于萌芽阶段,如幼儿园品牌、在线教育品牌等,这也是后一阶段投资客着重关注的行业性机会。

拥抱变化,动态看问题

每个人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在面对新事物时,通常人会有恐惧感,而该恐惧感会使得决策者停滞不前。在铃木提出引入711时,他的领导和同事都强烈反对,认为目前日本的经济现状下,只有“大商超”这一种业态存在,而小超市在该环境下无法生存,不过铃木面对强势的“大商超”,而具有“深度”的提出在目前便利店并不是完全打不过大商超,只是因为管理不到位。在预判日本未来人口老龄化将加剧后,铃木提出需要提前布局“送到家”业务,彼时也被管理层强烈质疑和反对,而后的社会发展却印证了铃木的正确。

故而我们发现,反对铃木的人更多是以“静态”的眼光在看待商业世界的变化,从《自私的基因》这本书里,我们能看出从细胞到人,都喜欢处于“静态”的环境,而对“动态”有反感,毕竟动态也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而铃木所进行决策时,则更多是运用“动态”的眼光,“前瞻”的看待社会发展,并提前进行商业布局。

多次重复是有效的

在经营管理中,管理层通常对于下属并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图来执行战略、战术而感到苦恼,对于总部而言,旗下的经销商并不能领会总部的经营意图,最终则可能导致强势推出产品而影响供销关系,这都是我们在管理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铃木所面对的员工,很多都是素质水平并不高的人,针对这些员工,铃木采取的办法是“多次开会重复”,铃木用不断的重复使得员工明白:1、老板觉得这事很重要;2、这事对我们也很重要。进而使得总部的战略意图能够很好的贯彻执行下去。

《树上的男爵》读书心得感触 篇9

对于男爵而言,他的存在是为了自己永不下地的约定。这个约定没有证人,有的只是自己默默一生的兑现。这规定来由也很单纯,无非一个十二岁男孩的固执和冲动。他厌倦了这个虚伪世界,毅然与之割裂。

与他而言,父亲追求对自己所拥有及未有领地的种种特权,心中唯想着家族对官爵的承袭,做着被人嘲讽的幻梦;母亲从来没当过一名真正意义的军人,却通过女将军的称号来作为自己的寄托,试图通过军事的理论解释周遭的一切以不负自己的身份家世。

男爵的弟弟是一个谨守规矩,被生活束缚捆绑的孩子,或多或少成了他鄙夷的对象。姐姐在头次求爱受挫后变成神经质的疯狂厨师,用各种恶心动物造出的美食正是她扭曲心灵的影像。身边人们思想的卑下,家长的逼迫,让男爵深感孤独。冲动之下,作出影响他终生的决定——永远生活在树上。

而正是这样的决定让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从此体验了不寻常的幸福,也付出必须的代价。当他以追逐一个自己也感到模糊的理想而忍耐着那天晚上的冷雨,当他为了不下地的规定而在野猫的冲击中依然立于枝头,一句“不忘初心”写在他流淌的血液上。但是当男爵逃离了家庭的束缚,甚至是社会上的繁文缛节之后,他必须面临对生活上的不便,面对缺乏物资的困窘,以及各种潜在的危险。

倘若弟弟没有及时地为他送上必需品,倘若老师不愿到树上替他讲课,倘若在他生病时没有医生上去替他疗伤,那么他的计划也增大终止的可能。从这点来看,尽管自然风光的享受和自由的体验是活于树上的战利品,生活的风霜已然将这一切给抵上。男爵的坚持已经不是一种情感上的满足,更多的是出于信仰。

这种信仰不是对哲学深思得出的结果,而纯粹是一种谁都可以拍脑门想到的行为。男爵的不同凡响不在于他信仰的崇高,而在于他将一件似乎没有太大意义的事情坚持了一生。

如果说到他穷尽一生待在树上的意义,除了躲避社会规则,那么也并无值得我们稀罕的——其余他做的一切都可以在陆上生活得到,甚至更轻易得到。但是人生本来就是没有意义可言。对于人为何而活的思考没有尽头,执着于此必然会失去思考这一问题的意义——让人活着的日子更幸福一些。

男爵得到他想要的幸福了吗?或许有,或许没有。他在树上阅读了大量书本,结识了强盗,体验了爱情,组织了灭火和猎狼,获得了尊重;另一方面,他被当作奇异的人,不被理解,失去爱情,也曾在树上感到虚无和孤独,最后发了疯。

一切和一个平凡人的经历无异。但是他做了一件许多人不敢做的事——追随内心,不问前程。他没有按照一条既定的路子来走,没有活在别人的评论之中,没有因为种种已然充分的理由而放弃诺言。这对于一个独立的人、完整的人而言,是可贵的。

而正因为他选择了非传统的路线,他变得孤独。叔本华曾说:“一切的天才都是享受在自己的精神成果之中,孤独地进行着醉心的研究。俗人总是希望通过聚会、游戏等社交活动弥补自己的空虚。因此年轻人越早地适应孤独越好,这是生命的本质。

“一个人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显然,男爵醉心于树上的生活,算是回归了生命的本质。然而男爵身边的人们,纵使行于地面,藏于人群,也免不了孤独的阵阵来袭:父亲空洞的理想难以实现,母亲沉溺于军事家的幻想,叔叔背负着黑暗的历史与海盗进行肮脏的秘密交易,弟弟无法挣脱家庭的规矩,姐姐长期无法与男性相识相恋,薇莪拉在众多追求者中迷茫厌倦……尽管没在树上,但他们都被生活的兴起覆灭颠倒折磨。

唯有男爵始终在树上,没有动摇。

烦闷时,他喜欢讲起自己的故事,亦或是杜撰情节来弥补叙述的单调,最终故事又趋于真实,或许因为真实的回忆胜过一切过于甜蜜的想象。他也多少对那些故事的逻辑有些不解:当初书本的哲理在爱情来临的时候当然无存,当初对于树上行走的狂热终有一天变得无聊,当初对父亲的怨气转为理解,坚守如他,男爵的内心实际上也是摇摆过、挣扎过。

世界上没有人能够脱离开生活的怪圈,纵使不明白地走向了循环,好似马尔克斯描绘的那个更替六代命运相同的百年世家。尽管脚始终未触地,男爵的心必然回到了这诞生他的土地好几回。他的心始终和翁步罗萨牵连。这是他一生无法抹去的情怀。

尽管独立,树上的他与地上的他们有着一样的感情和追求。他也有想要努力为之争取利益的集体,他也有想要努力留在身边的某个人,他也需要异性的慰藉,需要一张睡得更舒服的吊床。表面的异人,内心却无异,但他保持着一份自由,一份缄默,一份被人崇敬或摒弃的绝技——自如地活于树上,让他又与人相异起来。

这份独立能让他安然地逝去,因为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能够自信地讲出,自己从来都是追随内心生活,无论幸福与否,都可以连缀成一个不必编造的美丽的童话。

《树上的男爵》读书心得感触 篇10

在俗常的生活里呆久了,人就刻板起来。

一本《树上的男爵》着实让我吃惊,使我那僵化的思维路线有了些起伏动荡。若不能带着点孩童般的天真与成人的理智来看此书,那我一定被“一个人怎么可以在树上生活一辈子”这样的问题折磨不已。虽然知道童话与神话的存在。

树上的男爵柯希莫因拒食热衷黑暗料理的姐姐的一盆蜗牛而爬上了树,从此再也没有下到地面上来生活的故事。乍一看书名,我那惯常的思维就跳将出来,以为是一种反抗与逃离。如苦行僧般的生活来唤醒周遭。其实不然,原来是一种热烈的热爱、饱满的孤独、执着的自我。一种更真实的生活。不由得对作者卡尔维诺出生敬意来。

离开因为热爱

柯希莫生活在陈旧的贵族家庭里,一个迂腐的刻板的爸爸,一个没的母性特质将军妈妈,一个神经质的心理变态的姐姐,当然还有一个怯懦而安静的弟弟……在这个家庭里柯希莫感受不到来自家庭的温暖,父母的爱。柯希莫天生俱来的反叛精神,最终促使他离开了家庭,离开了地面。来到了树上,在树上他开辟着他的王国,并积极探索树上王国的资源自由生活。离开地面文明的他并不是回归原始与野蛮,而依旧像一个绅士一样生活着。与人与自然发生着更深切的联结。他与每一片树叶、每一片树皮、每一片羽毛、每一声响声建立联系。他在树上看见了一个在地面更大的世界,他关心农事、关心森林、打败狼群、指挥战争……他与自己也发生着最好的联结。他在大量的阅读学习、哲理的反思、写书著作中更加坚定执着于自己的人生之路。柯希莫的上树并不是逃离,是回归。一种为了要看清尘世就应当同它保持必要的距离的智慧。

若结合卡尔维诺写作时代,是一个迷茫而分裂的时代。不抽离到一定的距离与高度是无法看清尘世的。那这个上树就有了象征的意味,一种开拓与选择的精神。人对于自身命运的选择而坚持的主动。

爱情的美丽与痛彻

柯希莫有两段爱情,一个爱情的出现正是他的身体渴望的爱情的时候。也是戴上一朵玫瑰花的爱情。他与一个流放在树上的西班牙贵族少女乌苏拉恋爱了。这段爱情因为流亡的成命的取消而告终。但我相信就是乌苏拉不被家人强行带走,也不会跟柯希莫长厢厮守的。

柯希莫与薇莪拉的爱情是精神上痛彻与美丽。薇莪拉是疯一般的美艳女子,身上流淌着自由不羁的血液,摒弃等级层级意识与下层人做朋友,她古灵精怪,有点小邪恶。这样的女人本身就具有魔鬼般致命的魅力。她与柯希莫童年相见时,柯希莫的内心深处便种下了一颗火热的爱的种子。成年后他们相见便烈火般燃烧起熊熊的爱情火焰。也充满着妒忌。薇莪拉的爱情观里充满霸占的自私与极尽爱的残酷折磨柯希莫。而柯希莫有爱里要幸福要保持自我。他俩彼此深爱但最终分离。他俩可以拥有爱情,但不可能拥有长久。相对柯希莫而言,薇莪拉拥有更广阔的疆域。她可以策马奔腾于天地之间。但柯希莫保有一种坚实的自我,不必用证明的方式存在。薇莪拉走了,柯希莫疯了。但我觉得那才是爱情。

执着与孤独

柯希莫上树之后,他就坚定了在树上生活的信念。只有那么一次他对自己生气得恨不能下树一走了事的想法。那是他对薇莪拉脱口而出的那句:你知道我自那以后从未下过树吗?自此后,无论是与野猫的战斗、姐姐的远嫁婚礼、父亲的葬礼、母亲的病逝、爱人的远离他都没有离开过树。那是他的选择,他的执着,他的坚守。甚至他的死亡也以离奇的方式跟着热气球而消失,没有再回到大地上来。正如他年轻的时候说过那句话:用全世界的黄金为代价请我下树,我也不去。他在树上的生活并不是痛苦的坚持,而是一种快乐的合适。

上一篇:一、三班 班风 班训 寄语 口号下一篇:我最欣赏作文500字